中国文化传统的哲学精神(杨晓宁)思维导图

中国古代哲学家及其主要思想

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及其所代表思想 LaoZi From 571 BC to 471 BC 主要思想Dialectical thought, inaction, Shuangxiu life 代表作《The Scripture of ethics.》(道德经) Confucius(孔子)551 BC - 479 BC His main idea:Benevolence, propriety, morality, make no social distinctions in Teaching.His representative work is 《 Spring and Autumn 》and 《 read 》

Zeng zi(BC505-BC436) Each day I examine myself in three ways Carefully handle parents funeral Memory ancestor piously. Mo zi(BC468—BC376) Mutual benefits Universal love of non-offensive Hing world benefit than harm to the world Zhuangzi also known as Zhuang Zhou[1] was an influential Chinese philosopher who lived around the 4th century BCE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 period corresponding to the philosophical summit of Chinese thought—th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He is credited with writing—in part or in whole—a work known by his name, the Zhuangzi, which expresses a philosophy which is skeptical, arguing that life is limited and knowledge to be gained is unlimited. His philosophy can be considered a precursor of relativism in systems of value. Main article: Zhuangzi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2009年03月24日 08:23:15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传统哲学是相对于中国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而言的。学术界一般把公元前11世纪的殷周时期,也就是传说周文王推演《周易》的时期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哲学称为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在整个中国文化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黑格尔把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并称为世界三哲学。今天,人们关注中国传统哲学,是期望能从中得到新的启示。 发展脉络 现在一般把中国传统哲学划分为七个阶段,即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乾嘉朴学。 先秦子学。先秦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思想异常活跃,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先秦哲学探讨的重点侧重于政治、伦理、道德、人生等问题。可以说,先秦子学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掀起了中国哲学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两汉经学。汉代统治者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终于在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家思想始定于一尊,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用了大约近400年时间。此外,在汉代,佛教开始传入中国,这是外来文化第一次与中国本土文化接触。汉代的主要哲学家有董仲舒、王充等。 魏晋玄学。魏晋时期,一反两汉时期繁琐的经学及神学目的论,尊崇老子、庄子及《周易》,号称“三玄”。这一时期,在思想上和思维方式上出现了一次大的解放。

魏晋玄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一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二是本与末、有与无、动与静、一与多的关系;三是语言和思想的关系;四是肉体和精神的关系。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弼、裴(危页)、欧阳建、郭象、范缜等。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也在兴起,儒释道三教首次处于三足鼎立、势均力敌阶段。 隋唐佛学。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碰撞与融合,至隋唐时期出现了繁盛的局面,形成了众多的佛教流派。在隋唐佛教诸宗派中,禅宗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典范。隋唐佛学探讨的中心议题之一是佛性问题,也就是心性论问题,内容包括人的心理活动、感觉经验、道德观、社会观、认识论以及宗教实践等。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了释、道两家思想而创立的一种新的哲学形态。这是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二次重大转折。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700年的指导思想。宋明理学主要有程朱(程颢、程颐、朱熹)理学、陆王(陆九渊、王阳明)心学和张王(张载、王夫之)气学三大流派。宋明理学探讨的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如宇宙论、本体论、人生论、心性论、知行观、修养论、境界论等。 明清实学。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大都反对宋明理学,把理学看作是虚学。明清实学反对空谈心性,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思想解放,因而具有早期启蒙思想的性质。实学思潮遍及当时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主要代表人物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 乾嘉朴学。清王朝建立后,开始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人们不敢再谈论政治,因而转向了训诂考据。朴学以考据为主要治学方法,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少理论发挥,也称乾嘉汉学、乾嘉考据学。乾嘉朴学最突出的学术贡献就是对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等进行了系统整理,并使之获得了空前发展。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第二讲中国古代先哲的智慧 一、概述 春秋战国时代,是新旧更替的时代,一方面新的萌芽已经产生,另一方面旧的东西依然存在,这就形成了在思想上既有的新的因素,也保留着旧的痕迹。 1、、轻天重民思想的形成与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 1、天道与人事 因为周天子虽然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名号,但实际上已失去了本来的权威。天上的上帝,是人间帝王的反映,地上周天子的衰微,也就造成了人们对天的怀疑,人间一切休咎祸福均自天降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挑战。周内史叔兴和郑国申繻说:“吉凶由人”、“妖由人兴”。郑子产讲:“天道远,人事迩,非所及也。” 天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在上次讲过,讲义上也有,大家参考一下即可。 随着对宗教性的天神信仰的动摇,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有所发展。“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现实,使人们得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的结论。 出现了老子和孔子。

二、老子和《道德经》 (一)、老子其人、其书 生卒年不可考,籍贯有楚国岩县(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陈国相人、宋国相人三说。书《道德经》,帛书是《德道经》。 西汉时,黄老之学曾是统治思想,东汉时为老子建庙祭祀,三国南北朝时被奉为道教始祖,唐朝时被奉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元朝时道教盛行,明嘉靖皇帝信奉道教。 哲学思想 道,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是至上权威,先天地而生。道生一,一是至等无偶,一生二,二是阴阳二气,二生三,三是均适状态。三生万物,各种各样的东西产生出来。 这是朴素辩证法,揭示了客观事物的对立和统一,也包含着客观事物的相互转化,物极必反,调和矛盾,以不变应万变。老子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 政治主张 主张无为而治,宣扬使民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其他方面 兵法、阴谋 《史记》: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 晚年目睹周之衰,遂“去周隐居”。 到了函谷关的时候,因关令尹喜之请求而写下五千言《道德经》。 (二)老子以“道”为核心的本体论 (1)道的本原性与化生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2)道的实在性与超感官性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3)道的运动规律性 “反者道之动”之“反”: 事物向相反的方向发生转化; 事物的运动总是要回复到本初的状态。 (三)老子“自然无为”的方法论 “无为”是《道德经》的一个基本概念。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自然”。 “无为”的方法论意义: (1)在行动之初形成一种冷静的态度,“损之又损”,去掉那些干扰的因素。 (2)在行事过程中更注意认识客观规律,以“百姓心为心”,公正地为民办事。 (3)保持大海的胸怀和谦卑品质,像圣人那样,“以其病病”,不断走向完善境界。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导读课教学设计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整书阅读教学设计 石家庄市南石家庄小学张涵文 书目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向孩子们讲述了八个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老传说。他们分别是《可怕的年》《宫女元宵》《化为灰烬的山》《流亡的诗人屈原》《牛郎和织女》《嫦娥仙子》《寻找先长费长房》《贪睡鬼与漏勺》。从这些故事中,孩子们可以了解与节日相关的传统文化、民间习俗、以及趣闻轶事。在书的最后,作者还贴心地奉上了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活动,例如:在春节如何包饺子,在元宵节如何制作灯笼,在清明节如何制作风筝……孩子们读完故事之后,能够领略到故事之外更为广阔的天地。 推荐版本:[法]纪尧姆.奥利芙著/何治泓绘阳光出版社2016年编译出版 适用年级小学二年级 建议课时:3课时(导读课、交流课、汇报课各1课时) 设计思路: 培养学生阅读前观察封面,阅读目录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传说的阅读兴趣,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各个故事的人物,情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从生动有趣的故事中了解历史,获得心灵智慧的启迪。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灿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探寻研究,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和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了解,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第一节走近传统节日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读前引导课 一,课程时长: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由来》这本书,了解重要的传统节日 2、初步学会看书的封面目录。运用思维导图了解故事人物,节日习俗,故事情节,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3、激发阅读这本书的兴趣,感受读书的快乐。 三,教学资料ppt 视频阅读材料,阅读单。 教学过程 一、猜图导入,理解“传统” 1、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谜语:白白身子圆溜溜,样子像个乒乓球,放在锅里煮一煮,全家吃它过十五。 学生猜出谜底:汤圆 课件分别出示春节(身着喜庆服装的小女孩手拉对联,旁边挂着一串大红鞭炮,脚下还撒落着金色的元宝)。端午节(秀色可餐的粽子)、中秋节(嫦娥手捧月饼)三幅画,谁能根据画面猜出它们表示的是什么节日?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这些节日是什么时间?教师补充指导。 评价:看来同学们在生活中很留心观察啊,这些节日都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 2、理解什么是传统节日。

高中文化常识之中国传统四大节日 (最适合初高中学生记忆的思维导图)

节、重午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春节: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教学文案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

第一讲绪论 1、名词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答: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与“新文化”相对】 2、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明,两者有何区别? 答:文化本义:文,纹理。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化,教化,使人与人和谐融洽。 文化定义:广义: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总之,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一切活动及结果。 3、文化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 A、时代性——承传与变异B、地域性——差异性C、民族性——与地域性紧密相连D、阶级性——E、同一性——超自然性与超个体性 4、文化有哪些作用?请简单分析。 答:A、满足需要的功能。B、认知的功能。 C、规范的功能。 D、凝聚的功能。 分析,暂略 5、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哪些基本特点?请简单阐释。 答:(1)崇尚统一,追求稳定(2)伦理至上,群体至上(3)尊老尚古,贵中尚和(4)兼容并包,丰富多彩,非宗教性、泛道德性、内倾性、重乡土情谊 第二讲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一)

《周易》的哲学观 名词解释:《周易》 1、《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的地位。 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专著,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源头活水。 2、《周易》一书的组成部分。 答:《易经》和《易传》 3、《周易》卦形中的两种基本符号及其代表意义。 答:阴阳二爻 阴(--)代表阴、柔、女、妻、臣、弱、小、暗、偶数等,代表静态的。阳(——)代表阳、刚、男、夫、君、强、大、明、奇数等,代表动态的;阴阳爻象的形成,本于古人对自然万物的直接观察,象征着广泛的相互对立的种种事物、现象。 4、《周易》的核心思想及其变化观是什么? 答:变化观: 1、矛盾观 2、发展观 3、内外因结合的动力观 核心思想: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矛盾运动之中,并在阴、阳的作用中向前发展。“三易”:变易、简易、不易 (上面四个小问题,可以成为该名词解释的主要内容) 5、“三才”指什么? 答:天—人(君子)—地 1、人取法天地之性,与自然相融合。

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

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 摘要: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分不开的。它包括天道观和人性论历史观与社会观伦理观与道德观等,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里面也包含糟粕,因此在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上,我们应该保持一种科学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目录:一、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三次打变化:汉代玄学、魏晋理学、近代西学东渐、 主要特点:天人合一、政教合一、问道结合、知行一致 二、天道观和人性论历史观与社会观伦理观与道德观 三、研究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应持的态度 正文: 一、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分 不开的。其大的阶段而言,大致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的儒家独尊,魏晋的玄学,唐代的儒、道、释三教并举,宋明的理学,明清之际的实学和近代的西学东渐。有三个打的变化时期,即魏晋玄学的兴起,缓道入儒;宋明理学的形成,缓释入儒;近代西学东渐,资产阶级以至无产阶级的哲学和文化教育思想对儒学的最后的也是最大的一次冲击。 二、1.天道观与人性论 (1) 教育哲学中的根本问题:天道观和人性论(教育的根本在人性,人性的根本在天命) 天道观人性论历史观社会观教育观的关系论述 a、天道观和天命观在古代,不仅是人性论的基础,同时也是历史观和社会观等的基础,不同的天道观和天命观就会引伸出不同的历史观和伦理观,并影响着教育观。 b、天道观影响到人性论、历史观、伦理观以至教育观等多方面的问题,因而天道观的问题,也就成为哲学(包括教育哲学在内)中的本体论的问题,也就是宇宙观和世界观的问题。受其影响最大而且最为直接的是人性论的问题,有不同的天道观,对人性问题也就有着不同的理解,如人性从何而来,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什么关系,人性能否改变等问题,这些又与教育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c、天道观:由主宰之人向义理之天、自然之天转变 人性论:由天命之谓性向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行有善有恶论、性属自然转变 认识论与逻辑:名家及墨家《墨经》的形式逻辑思想,已经触及到逻辑学同一律、矛盾论、排中律等 教育原则与方法:原则涉及到文与道、学与思、知与行、方法有博学、慎思、审问、笃行等。 (2)对天人合一的正负面评价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当前哲学界不少学者企图从中导驿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不同的观点,其中一种是人与天合,人与天地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

第二章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历史上的三大文明区: 东亚, 东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地中海世界哲学的三大系统: 世界哲学的三大系统: 中国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 世界古代三大哲学家: 孔子释迦牟尼亚里斯多德 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发展概况 萌芽期(商周时期) 奠基和形成期(春秋战国) 全面成熟时期(汉代明初) 嬗变期(明中叶清)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萌芽期 (商周时期) (一)《易经》 《易经》包括了三个大原则:一,变易二,简易三,不易 阴阳来源于《易经》 八卦基本符号 : 天(乾), 地(坤), 雷(震), 火(离), 风(巽), 泽(兑), 水(坎), 山(艮)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坤》 (二)《尚书.洪范》 中提出的"五行说": 尚书洪范中提出的"五行说"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阴阳""八卦""五行"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二,古代哲学的奠基和形成期 (春秋战国) 孔,老,墨学说产生标志着古代哲学的奠基 (二)战国末期古代哲学全面形成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荟萃,儒,道,墨,法,名,阴阳五行家,纵横家,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都曾活跃在稷下舞台上临淄稷下学宫 战国时 儒家有八派,以思(子思)孟(孟子) 学派和荀子学派影响为最大. 三,古代哲学全面成熟时期 (汉代明初) (一)汉代经学 儒家经典在后世被成为" 儒家经典在后世被成为"经",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就叫做"经学" 经典的学问就叫做"经学". 汉代确立的儒家经典有: 《易》,《书》,《诗》, 春秋》《礼》,《乐》,《春秋》 1,官方哲学的重要代表董仲舒 董仲舒的主要学说:天不变,道也不变";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性三品",三纲五常君,父,夫;仁,义, 礼,智,信. 董仲舒哲学思想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哲学思想学术思想由纷杂走向统一的的完成,哲学的经学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 成为我国入世"哲学的代表. 2,无神论者王充(27~约97) 王充在《论衡》《问孔》等著作中

中国传统哲学对于现实人生的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对于现实人生的意义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作为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份,对人生的理想、境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一、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中国传统哲学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也 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真、善、美的追求。我国先秦哲学家们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哲学的发展,其中孔子、老子、庄子的思想影响可以说是最大。如果我们把这三位大哲学家作为典型,并通过他们来讨论中国传统哲学中不同类型哲学家的人生境界问题,可以对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生境界的问题有一总体的了解。(一)孔子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在《论语?为政》篇中记载着孔子的一段话,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和以后的儒家都认为,人们的生死和富贵不是能靠其自身的努力而追求到的,但人们的道德和学问的高低却因其自身努力的不同而有不同。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到“四十而不惑”,可以说是他成圣成贤的准备阶段,从“知天命”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说是他成圣人的深化过程。“知天命”可以解释为对“天”(宇宙人生的终极关切问题)有了一种认识和了解,这也许可以算是“求真”的范围,因为这一阶段孔子仍

然把“天”看成认识的对象,还没有达到“同于天”的阶段,也就是说还没有达到与“天”合一的境界。此境界虽高,但还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六十而耳顺”:“六十岁,一听别人的言语,便可分别真假,判明是非”,这种境界是一种超越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随其心所欲而自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这是一种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它是在“知真”“得美”而后达到的一种圆满的“至善”的境界。孔子的“知天命”、“耳顺”和“从心所欲不逾矩”都是就人生境界的追求说的,这是孔子对自己追求“真”、“美”、“善”的总结。(二)老子对人生境界的追求老子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世俗的真、善、美,这就是所谓“同于道”的境界。老子把“道”视为真、善、美的统一。他在《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可以说是老子对人生境界追求的叙述。他认为,人最高的理想是效法“道”,而“道”是自然而然的。他所说的“道”最基本的涵义应是指超越性的最高的准则,道在《道德经》中有多种涵义:(1)“道”是超于感官经验的,“无色”(夷)、“无声”(希)、“无形”(微)都是用以说明“道”的超越性;(2)“道”虽是超越性的,但它却是最真实的事物存在的根据;(3)“道”作为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据,是就其为超越性的最高准则说的。从以上三点可以说明,老子的哲学是要探求天地万物之本源、存在之根据,从而创

中国古代的哲学观(91分)

中国古代的哲学观(下)试卷 91分 [考试时限]:60分钟 [及格分数]:60分 [考试说明]: 1、玄览是从最超验的层次对事物的一种整体性的观照和透察。 正确 错误 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的话。 正确 错误 3、“了”是对对象本性或内蕴的一种直觉的、明澈的观照和透察。 正确 错误 4、悟性本质上具有自我意识性质,是一种自我意识性,与自我相关联。 正确 错误 5、悟性直接基于一种认知的本体性,即以认知本体为根基。 正确 错误 6、悟性的整体性源于对象的整体性,是对象的整体性要求的。 正确 错误 7、所谓直接性是指摈除表象、语言、文字等一切间接性,直指对象的本体、本性。 正确 错误

8、打破日常和常规思维定势,采用反的、负的或逆的说明方法,达到和实现对对象整体之直接的乃至瞬时的领悟。 正确 错误 9、哲学是对普遍而基本的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有关。 正确 错误 10、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批判的方式通常是结构化的方法,并且以理性论证为基础。 正确 错误 11、哲学观是指人们对于哲学系统的观点和看法。 正确 错误 12、中国古代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议的一个话题。 正确 错误 13、“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出自《尚书·洪范》。 正确 错误 14、“恭作肃,从作乂,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出自《孙子兵法》。 正确 错误 15、“思”是心之所虑。 正确 错误 16、“二曰言”,是讲容貌,容仪、态度、举止。

正确 错误 17、“三曰视”,是讲视觉,观看、观察。 正确 错误 18、“五曰思”,是讲广义上的“思”,思考、思索、思虑、领悟。 正确 错误 19、“恭”是从“貌”而来,“恭作肃”是说采取恭敬的态度就能够令人肃然起敬。 正确 错误 20、“乂”是从“言”而来,“乂”是治理、安定的意思,“从作乂”是说通过言语沟通达到理解和取得共识,就能够实现人际的和谐。 正确 错误 21、“道”是对存在即“始源”问题的一种中国式的表述。 正确 错误 22、“道”是人们最高的认识对象,是人存在的终极基础。 正确 错误 23、从宇宙自然到社会人事伦理,在孔子哲学范畴中便是由“道”而“仁”,构成孔子哲学中的两个基本范畴。 正确 错误 24、王阳明说:“思睿则致寿,听聪则致富,视明则致康宁,言从则致攸好德,貌恭则致考终命。” 正确

2018上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篇(丁老师)-笔记整理-新版.doc

复习题 第一周 一、简答: (一)经史子集; 经学,七经,与七经有关的。史学,历史。子部,诸子。集部,剩下的文学。 (二)论道; 中国人所说的哲学。讨论研讨,道理。论道者:哲学家。 二、分析: 张南皮曰:“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础,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其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张之洞《厘定学堂章程折》:“无论何等学堂,均…… 俾:希望。心术:心思。壹:彻底。纯粹端正。瀹yuè:疏通。智慧才识。技艺能力。务:追求。期:盼望希望。仰:旧时公文用语。上行文中用在“请、祈、恳”等字之前,表示恭敬;下行文中表示命令。副:相称,配得起。造就:培养。流弊:滋生或沿袭而成的弊端。 张之洞生于晚清社会,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的中国。典型的“过渡型”人物,他的基本立足点是中华传统文化。一方面反对、否定新文化新思想的政治伦理层面,一方面又愿意接受其技术艺能方面。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体现。 今天依旧适用。 三、论述: 《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请

据此谈谈大学对于人生之意义,以及你关于大学之理想。 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明德”就是明明白白的德,性德,天生具有的品德。“明明德”就是自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知道人的本性是什么,应该如何做人。 “新民”包括自新和新民两层意思。自新就是日新其德,不断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做一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新民就是化民成俗,为生民立命,让老百姓树立新观念,过上新生活。 “至善”就是最高的善,最高的善也就是无善。无善就是不刻意为善而善,无善的外在形式而有一颗真正的善心. 大学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大学时应当学习三件事,一是学知识学文化,为将来人生道路尤其是事业打好基础。二是丰富内心情感,一般来说现在的大学生都要远离家乡、父母、曾经的伙伴,大学的友情、爱情、师生情将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三是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大学里能接触到更多的哲学课堂哲学大师,把握好这个机会开始对人生系统的反思,并且将这种反思持续下去,争取成为一个德性高的人。其实不论是大学还是人生的什么阶段,都应当是做人第一,修业第二。 大学要学专业的深度,学科的广度,哲学的高度,战略的远见。 第三周 一、简答: (一)孔子作六经; 删诗,叙书,订礼,正乐,传易,作春秋。

文化生活思维导图2016

文化生活思维导图 '化的礼会作川为什 么 \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丈化与补会 文化对人的 影响文化彤响人r '尿什5J*祁『“出祜“ E认谓川界改适冊艸 过卅中转化为tna力战?对社会童展产生探刻 够响 史化的内涵 足什么 特点:人去特竹的现除,足-种攒菲*粉神活动 离不川初厕衲型?轴种严品海不川咄神油型 P优反东川了环琢政祁.丽给卩塔济 枚汕亚人的晌 文化9经济政泊 |< +11心砂 丈化Q政沁相".空融]_________________ : 文化号综介国力k f我现:丈优痢韭超碳为氏族凝囉力和创适力 的猱泉.越来眩厲为综件国m的収绘凶盍 、 怎么办:把疋化住检作为皿喘战略任的 农现 特定的乂化坏境 “來源 各种咛似化辭」j 彫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人』 影响人们的认谀活动实践活~' 抽点 序响人们的认说活动实践沾 动和型继方式 £替移默化:要参加健屣向上的' 丈化活 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张远持久:婴欖立正确的世界~ 观人吃观价值观 辱厂 r F富人的粘神肚界 文化塑适人生増强人的梢神力雄 X jf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生活思维导图 民联节日 機表現L 1 ; 文恼产 紙嚥认財民敝北 ,mn^TVL :H 诰,文乳印飙电f 和略 itSfiX :佣 M 熾文化的发 臥促进悄界文化的皴 顛使飢KOOSB 朋文化在巾脱拣XK 洲哗文化创法 世界文化的 多帥 \ 述要It 攵化是民軸戊是世界的 \ _ _________ } 文牝的瓣性与 文北在交流 删中

最新-初中地理《世界的气候》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精品

世界的气候 适用 七年级 年级 所需 课内共用7课时;每周3课时;课外共用2课时 时间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世界的气候》是初中地理的重要章节,是整个初中地理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对以后学习理解世界地理中的大洲、地区、国家以及中国区域地理中的气候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单元由“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四节内容组成,我们可以按照四个专题来学习,其中第一、二、四专题与第三专题存在表现与本质的关系,前者侧重“是什么”,后者侧重“为什么”。本单元的学习重难点:学生会根据气温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判断气候类型;能够分析某一地区气候的成因。 本单元本着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以学生导学案为载体,恰当使用多媒体,进行2节展示课,努力使学生达成: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理解并归纳世界气温、降水分布规律;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运用世界

气候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分布。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两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判断近

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5.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6.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不同地区降水分布的差异。 7.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8.阅读“世界气候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多媒体设备,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天气的特点,学会描述天气。 2.通过组织游戏、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熟悉常用天气符号,认识卫星云图。 3.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简单的绘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4.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5.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运用月平均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认同地理学习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影响。 “文化”的含义比较宽泛。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有系统的思想理论被称作为观念文化,这是各种文化形态的理论基础。中国古代观念文化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除观念文化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历史文物。文物含器物,如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含艺术品,如书法、绘画;还含有古建筑、陵墓、古代服饰等。除文物外,传统文化中还含有社会制度,即所谓制度文化,以及关于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科技等古代书籍。 由此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四个方面: 一、“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有这样的特征:它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与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视礼仪形式,提倡德治,力求使社会各个等级和睦相处。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古代“人文”精神特别重视社会的细胞——家庭。古代“人文”精神还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模式,企求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

二、“自然”精神。道家经典《道德经》将“无名”作为天地的原始,将“有名”作为万物的本根。《道德经》一书还提出要如实的去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因为天、地、宇宙来源于“道”,而“道”是自然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道家的《庄子》则强调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不能破坏自然。《庄子》并非要人们在自然面前无所事事,而是主张按照自然本身的结构和特点去认识它,在不伤害自然的前提下,向自然索取人类需要的生活资料。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们从自然界汲取美感,进行艺术创作。 三、“奇偶”精神。“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两个最常见的范畴,当人们用阴与阳来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的时候,又在数字的计算方面归纳出“奇”与“偶”的概念。奇与偶的分离和结合,乃是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征。 四、“会通”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文化,它善于学习各种文化体系的长处,又能加以消化吸收,用以丰富自己,这就是“会通”精神。 中国古代哲学是相对于中国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而言的。学术界一般把公元前11世纪的殷周时期,也就是传说周文王推演《周易》的时期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哲学称为传统中国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在整个中国文化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中华传统节日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中华传统节日 【思维导图】 开头:引出要写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中华传统节日中间: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或者节日里发生的印象最深刻的故事结尾:抒发自己的感受、情感。 【节日展示】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后一天) 【范文引导】 范文一: 包饺子的启示 今天除夕,我们家每年在这天都会吃饺子,一大早我便吵着要妈妈教我包饺子,妈妈答应了我。一切准备就绪后,妈妈让我把手洗干净,然后擦干。我先坐在妈妈旁边看她包,心里也跃跃欲试。不一会儿,我觉得自己应该学会了,便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块饺子皮放在掌心,然后舀了一勺馅放在饺子皮中央,最后用双手把饺子皮的边缘捏紧。可是,可能我放的馅太多了,饺子皮都被撑破了。当时我真想放弃啊,包饺子实在太难了。妈妈摸摸我的头,温柔地说:“只要你认真地去做,就一定能做得好。”妈妈的鼓励让我信心倍增,于是我又连续包了几个,它们一个比一个好看,我也慢慢地得心应手了。虽然我包的饺子没有妈妈的好看,但我总算学会了包饺子。 通过包饺子这件事,我懂得了做事情不能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而要认真地坚持下去,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范文二: 汤圆里找硬币 元宵节那天,我们一家人坐在外婆家的客厅里看元宵晚会。大人们都低着头拿着手机使劲摇:“咔嚓咔嚓、咔嚓咔嚓!”摇红包的声音在客厅里此起彼伏,电视里放的

节目,反倒成了背景。 “哈哈,我运气真好,抢了个20元的红包!”只见舅舅拍了拍腿大笑道。爸爸头也不抬地说:“20元可不算什么,我昨天抢了个50元呢!”这时,外婆闻声从厨房里走了出来,敲了敲舅舅的脑袋说:“这有什么好比较的,过节就是图个团圆、喜庆,一家人在一起热热闹闹的才对!都快放下手机,我煮的汤圆熟了,里面有一个汤圆包了硬币,谁吃到了我就给谁包个大红包!”大家一听都开心坏了,纷纷放下手机,快步走到餐桌前。只见舅舅一坐下就急忙用勺子戳破一个个汤圆。妈妈也赶紧坐在我旁边,边吃边问:“吃到硬币没有?吃到硬币没有?”大家也都鼓励彼此多吃汤圆,增加找到硬币的概率…… 看到全家围坐在桌前吃着汤圆说说笑笑的欢乐场景,外婆慈祥地笑着说:“跟你们拿着手机各玩各的相比,这样的合家团圆才是真正的过年啊!” 范文三: 放河灯 夜幕降临,河畔人声鼎沸。端午节的这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漫步在岸堤旁,欣赏着美好的夜景。这时,妈妈提议去放河灯,因为端午之夜正是放河灯的好时机,我连忙举手赞成。 听河边的一位老人说,放河灯是民间的一种很古老的传递思念的方式。而在端午节放河灯,则是为了纪念大诗人屈原。我们来到放河灯的台阶处,拿出准备好的荷花灯,爸爸用打火机点燃了中间的蜡烛,然后我和他一起将荷花灯放进了河里。回头望去,每一级台阶上,都有一个小心地捧着河灯的人,安静又耐心地等待着。我看到有的人在欣赏着自己的河灯,有的人在对着河灯默默地许愿,还有的人望着远方,好像在思念自己的亲人……看着自己的荷花灯随着水流越漂越远,我依依不舍地回到了岸边。此时,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满是五颜六色的河灯,一闪一闪的,就像夜空里的星星。 月色下,家乡的小河显得格外美丽,宽阔的河面银波荡漾,仿佛一条透明的绸带在飘动。望着这河里的河灯,整个世界似乎都被它们照亮了…… 范文四: 中秋赏月 每当我读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诗时,我就会想起我国最

中国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思想 摘要: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哲学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中国传统哲学中知行观及其当代价值,以及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格思想塑造及其培养的现代意义诸方面,探讨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特色与当代价值,以期对当代哲学理论发展及社会进步起到积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国哲学思想;特色;价值 一 我国的传统哲学对事物的矛盾点做了非常详细的阐述。我国的传统哲学产生于商周时期,西周时期的《易经》中提到“柔刚相克,变在其中”的辩证思想观,这种朴素而丰富的辩证观,对阴阳两种势力对万物生长中的作用给予了简明阐释。之后,我国哲学家又提出了“万物之间相辅相成”、“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思想价值观,进一步总结了矛盾的性质,使人们能够对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深入全面的把握,能够对事物的发展规律有所掌握。 “万物之间相辅相成”的矛盾观,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史墨提出了“万物之间相辅相成”的思想观念。他认为,“世间万物其实都有两面性,就像人有左右手一样,矛盾的双方其实各有辅主”,就像君王与臣子之间一样,同时矛盾双方之间的地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中国有句古话说:“社稷无偿,君臣无常位,自古然也”。在春秋时期,老子也提出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概念,这些思想观念体现了自然界的事物之间有着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相对相生”是中国哲学的特色之一,这种哲学观点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到现在已经成为国人的一种定势思维,在对对立统一关系的把握和理解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进而使得国人对矛盾思维形式形成一种特有的固定。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我国几千年文化的传承,体现出了它的实际价值。 “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特点,是中国哲学特有的表达形式,这种“一分为二”的思想观念起源于古人对宇宙形成的理解。其中最典型的是,老子《道德经》中所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的思想观念。后来这种思想观念逐渐发展成了一种矛盾观念的命题。张载也提出了“一物两体”的思想观念,他认为“气”其实就是一物两体,也就是一种阴阳对立的统一物。朱熹在他的哲学中也将一物两体定义为“一分为二”。方智在“一分为二”的基础上,提出了“二合为一”的哲学思想。王夫之则将这两种思想结合了起来,他认为“故二合为一者,即一分为二所固有”。他主张矛盾辩论的综合,即是指万事万物在对立中统一,同时又在统一中产生对立。所以,他认为矛盾的最终转化形式是一种新的矛盾的统一。 “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的哲学中固有的表达形式。西周时期的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其中的“和”主要是指有差别且对立事物之间的统一。“同”指的是在不包含差别时的绝对统一。史伯认为,“和”是万物发展的必然条件,因此他主张“尚和去同”的思想,进而提出了“君子合而不同”的思想观念。这里的“和”主要指的是有差别的统一,合宜的“中和”在儒家学派中得到了体现。在《中庸》中也谈到了“执其两端,庸其中于民”,“庸”在这里主要是“用”的意思。这里所讲的就是“执两用中”的哲学观念。“中庸之道”的思想观念在如今的社会中也是非常实用的。这种思想观念着重强调对立面的融合、中和,进而使得事物的两端可以同时存在,并且都不会失去其各自的特性,使得事物的两端都能够保持相互依存,达到共存共荣的境界。这个思想观念,也刚好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下一家”、“四海一家”的宽容、平和的思想观念。 总之,中国传统哲学矛盾中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种思想观念是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凝结成的智慧。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种理论缺乏具体性以及科学性,但是经过唯物辩证法的诠释之后,仍然有着时代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摘要: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特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最根本的一条。它不但是中国哲学——儒家的基本概念,而且是一切其他的思想体系,如道家、佛家、法家、阴阳家等等的出发点和归宿。 关键词:天人合一;儒家;道家;佛家 一、产生“天人合一”思想的社会历史条件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文化中,由于地理环境、民族特质、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等合力作用的结果,产生了多元文化团,再加上春秋以来,社会处于急速变革时代,因而产生了纷纭多端的诸子百家学说。但是当我们拨开诸子学说表面那种光怪陆离的外貌,就会发现他们所阐述的学说里,有着两个共同的基本元素,这就是“天”与“人”。不论哪一学派、哪位思想家,展开论述的首要问题都是“天”、“人”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这绝不是偶然的。 我国古代是个大陆农业型的社会,人们的生活和命运都系于农业收成的丰欠。寒暑时至,风雨调匀,就能获得好收成,稍有不和不顺,就会遭致灾害,甚至饿拌遍野。古代人们为了从听命于天的境遇中解放出来,使生活条件得到些许的改善,人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观察天象、了解寒暑风云变化的规律,并试图在理论上作出解释。人们早就意识到土地是“财之本”,不误农时是“货之源”,“天”(自然条件)和“人夕”(农业劳动)相结合就构成了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因而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就不仅限于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和人类自身的完善,还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下面我们就分别来看看儒、道、佛三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二、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儒家最早提出“天”的这个概念的人是孔子。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 阳货》)这就是所谓自然之天。他说过“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 述尔》)这就是所谓天命之天,如果我们把这两句话与孔子说过的有关天的话合起来,就可以明显的看出,在孔子的心目之中,天是一个有着道德倾向并与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天。由此可见,“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