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重点、难点、知识总结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重点、难点、知识总结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重点、难点、知识总结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重点、难点、知识总结

1.整数大小的比较

【知识点归纳】

比较整数的大小,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看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最高位上的数

相同,就看下一位,哪一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1:在横线里填上“>”、“<”或“=”

527023 <4969200 48×7 <350

360÷60 = 36÷6 175﹣(30﹣6)>175﹣(30+6)

分析:(1)527023 和4969200 位数不同,位数多的这个数就大.因为525023 是 6 位数字,4969200 是7 位数字,所以527023<4969200;

(2)先估算48×7,看作50×7=350,再比较,所以 48×7<350;

(3)根据商不变性质进行解答,(360÷10)÷(60÷10)=36÷6,所以360÷60=36÷6;

(4)175﹣(30﹣6)去括号为175﹣30+6,175﹣(30+6)去括号为175﹣30﹣6,所以175﹣(30﹣6)>175﹣(30+6).解:(1)527023<4969200;

(2)48×7<350;

(3)360÷60=36÷6;

(4)175﹣(30﹣6)>175﹣(30+6).

点评:此题先跟据它的数据特点选择合适方法分析,再比较大小;整数比较大小,先比较数位,数位多的数就大;数

位相同的在从最高位开始比较,最高位上的数字大的这个数就大,最高位上的数字相等的在比较第二位…

例2:由5、7、0、4、5、9、0、2、1、2 组成的十位数中,最大的数是9755422100 ,最小的数是

1002245579 .

分析:(1)要使组成的十位数最大,则最高位上应该是9,然后依次是7、5、5、4、2、2、1、0、0,写出这个十位

数即可;

(2)要使组成的十位数最小,则最高位上应该是1,然后依次是0、0、2、2、4、5、5、7、9,写出这个十位数即可.解:由5、7、0、4、5、9、0、2、1、2 组成的十位数中,

最大的数是:9755422100,最小的数是:1002245579.

故答案为:9755422100、1002245579.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从最高位开始,逐一判断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即可.

2.分数的意义、读写及分类

【知识点归纳】

分数的意义: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用分数表示.

在分数里,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分数线上面的数叫

做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分数的分类:

(1)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的分数值小于1.

(2)假分数:和真分数相对,分子大于或者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 或等于1.

带分数: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关系.形式为:整数+真分数.

【命题方向】

两根3 米长的绳子,第一根用米,第二根用,两根绳子剩余的部分相比()

A、第一根长

B、第二根长

C、两根同样长

分析:分别求得两根绳子剩余的长度,即可作出判断.

解:第一根剪去米,剩下的长度是:3﹣=2 (米);

第二根剪去,剩下的长度是3×(1﹣)= (米).

所以第一根剩下的部分长.

故选:A.

点评:此题重在区分分数在具体的题目中的区别:有些表示是某些量的几分之几,有些表示具体的数,做到正确区分,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在具体的题目中,带单位是一个具体的数,不带单位是把某一个数量看单位“1”,是它的

几分之几.

3.分数大小的比较

【知识点归纳】

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1)真、假分数或整数部分相同的带分数;分母相同,分子大则分数大;分子相同,则分母小的分数大;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通分后化成同分母或者同分子的分数再进行比较大小.

(2)整数部分不同的带分数,整数部分大的带分数就比较大.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1:小于而大于的分数只有一个分数.×(判断对错)

分析: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将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若干倍,介于它们中间的真分数就会有无数个,据此

即可进行判断.

解:分别将和的分子和分母扩大若干个相同的倍数,在和间会出现无数个真分数,所以,大于而小于的真分

数只有一个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将两个的分子和分母扩大若干倍,即可找到无数个介于它们中间的真分数,从而能推翻题干的说法.

4.整数的加法和减法

【知识点归纳】

(1)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2)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3)求几个数的和,a+b+c=(a+b)+c,a+b+c+d=[(a+b)+c?+d

(4)任何一个数加上或减去0,仍得这个数.

(5)一个数减去它自身,差为零.

(6)某数先减去一个数,再加上同一个数,某数不变;或某数先加上一个数,再减去同一个数,某数不变.

性质:

(1)加法的“和”加“和”的性质,若干个数的和加上若干个数的和,可将第一个和中的各个加数分别加上第二个和中的一个加数,再把所得的和加起来.

例:(a1+a2+…+a n)+(b1+b2+…+b n)=(a1+b1)+(a2+b2)+…+(a n+b n)

(2)在无括号的加减混合或连减的算式中,改变运算顺序,结果不变.

例:a+b﹣c=a﹣c+b,或a﹣b﹣c=a﹣c﹣b

(3)一个数加上两个数的差,等于这个数加上差里的被减数,再减去差里的减数(简称为数加差的性质)

例:a+(b﹣c)=a+b﹣c

(4)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这个数依次减去和里的各个加数(简称数减和的性质)

例:a﹣(b+c)=a﹣b+c

(5)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等于这个数减去差里的被减数,再加上差里的减数(简称数减差的性质)

例:a﹣(b﹣c)=a﹣b﹣c

(6)若干个数的和减去若干个数的和,可以把第一个和中的各个加数,分别减去第二个和中不大于它的一个加数,然后,把所得的差加起来(简称和减和的性质)

例:(a1+a2+…+a n)﹣b1+b2+…+b n)=(a1﹣b1)+(a2﹣b2)+…+(a n﹣b n)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1:一个三位数,三个数字的和是26,这个数是()

A、899

B、999

C、898

分析:根据选项,把每个选项的数字之和计算出来,与题意相符的就是正确的选项.

解:根据题意可得:

A 选项的数字之和是:8+9+9=26;

B 选项的数字之和是:9+9+9=27;

C 选项的数字之和是:8+9+8=25;

只有A 选项的数字之和与题意符合.

故选:A.

点评:从每个选项给出的数出发,求出各个选项的数字之和,再进一步解答即可.

例2:小明把36﹣12+8 错算成36﹣(12+8),这样算出的结果与正确的结果相差16 .

分析:要先求出36﹣12+8 的最后结果,然后求出36﹣(12+8)的最后结果,然后把结果进行相减.

解:36﹣12+8=32,

36﹣(12+8)=16,

32﹣16=16;

故答案为:16.

点评:此类题先求出正确的结果,然后算出看错算式计算的结果,最后把结果相减即可.

5.整数的乘法及应用

【知识点归纳】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在乘法里,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都叫做因数,相同加数的和叫做积.

在乘法里,零和任何数相乘都得零,1 和任何数相乘都得任何数.

一个因数×一个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乘法算式通常有以下意义:(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2)求一个数的若干倍是多少.

零因数的性质:如果两个数的乘积为零,那么,其中至少有一个数为零,即:a?b=0,a=0,或b=0,或a=0,且b=0.

积的变化:(1)如果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它们的积也扩大(或缩小)同倍数.(2)如果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同数倍,那么,它们的积不变.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1:125×80 的积的末尾有()个0.

A、1

B、2

C、3

D、4

分析:根据末尾有0 的整数乘法的运算法则可知,在计算125×80 时,可先计算125×8,125×8 的结果是1000,然后再在1000 后边加上原来80 后边的0,即为10000,即125×80 的积的末尾有4 个零.

解:在计算125×80 时,可先计算125×8,125×8 的结果是1000,

然后再在1000 后边加上原来80 后边的0,即为10000,

即125×80 的积的末尾有4 个零.

故选:D.

点评:整数末尾有0 的乘法:可以先把0 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各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例2:三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

A、四位数

B、五位数

C、四位数或五位数

分析:根据题意,假设这两个数是999 与99 或100 与10,然后再进一步解答.

解:假设这两个数是999 与99 或100 与10;

999×99=98901;

100×10=1000;

98901 是五位数,1000 是四位数;

所以,三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五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故选:C.

点评:根据题意,用赋值法能比较容易解决此类问题.

6.整数的除法及应用

【知识点归纳】

(1)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2)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商的因数叫做商.

(3)一个除式算式,一般有以下的意义:

①一个数里有几个除数,简称包含除法

②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多少倍

③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是多少,简称等分除法

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4)除法的性质:

①在无括号的乘除混合或连除的算式中,改变运算顺序,其结果不变

如:a×b÷c=a÷c×b; a÷b÷c=a÷c÷b

②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商,等于这个数乘以商中的被除数,再除以商中的除数.(简称数乘以商的性质)

如:a×(b÷c)=a×b÷c.

③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等于这个数依次除以积的两个因数.(简称数除以积的性质)

如:a÷(b×c)=a÷b÷c.

④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商,等于这个数先除以商中的被除数,再乘以商中的除数,或者这个数先乘以商中的除数,再

除以商中的被除数.(简称数除以商的性质)

如:a÷(b÷c)=a÷b×c 或a÷(b÷c)=a×c÷b.

⑤两个数的和除以一个数,等于和里的两个加数分别除以这个数(在都能被整除的条件下),再把所得的商加起来.(简称和除以数的性质)

如:(a+b)÷c=a÷c+b÷c

⑥两个数的差除以一个数,等于被减数和减数分别除以这个数(在都能被整除的条件下),然后,把所得的商相减.(简称差除以数的性质)

如:(a﹣b)÷c=a÷c﹣b÷c.

(5)商的位数:在整数除法中,商的位数等于被除数与除数的位数的差,或者比这个差多1.

(6)试商:在除法计算过程中,除数是两位数、三位数时,要按照数的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做整十整百数去试除.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

A、两位数

B、三位数

C、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

分析: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先用百位上的数字去除以一位数,看够不够除,就是说百位上的数字和一位数数字比较, 如果比一位数大或相等就够除,商商在百位上,就是一个三位数;如果百位上的数字比一位数小,就要用百位和十位的数组成一个两位数去除以一位数,商要商在十位上,就是一个两位数.

解: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字和一位数比较大小,百位上的数字比一位数大或相等商就是三位数,比一位数小,商就是两位数.

故选:C.

点评:也可以多写几个三位除以一位数试算一下.

7.有余数的除法

【知识点归纳】

(1)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自然数,并不是永远可以得到整数的商叫有余数的除法.

如:15÷7=2 (1)

(2)有余数除法的性质:

①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②不完全商与余数都是唯一的.

(3)运算法则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1:在除法算式m÷n=a…b 中,(n≠0),下面式子正确的是()

A、a>n

B、n>a

C、n>b

分析:根据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总比除数小,即除数大于余数;由此解答即可.

解:根据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总比除数小,即除数大于余数,

所以:n>b;

故选:C.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应明确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总比除数小.

例2:31÷7=4…3,如果被除数、除数都扩大10 倍,那么它的结果是()

A、商4 余 3

B、商40 余 3

C、商40 余30

D、商4 余30

分析: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 除外)商不变,但是在有余数的除数算式中, 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 除外)商不变,余数也会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解:31÷7=4…3,

310÷70=4…30,

所以当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10 倍,商不变,余数也会扩大10 倍.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商不变的性质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的应用.

8.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知识点归纳】

乘法中的积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乘法中的一个因数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或商),另一个因数相当于除法中的商(或除数).

乘与除的互逆运算: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1:被除数+除数×商=258,则被除数是()

A、129

B、200

C、250

分析:根据被除数+除数×商=258,因除数×商=被除数,可知:被除数=258×,计算出得数即可选择.

解:因为被除数+除数×商=258,除数×商=被除数,

所以被除数是:258×=129;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除数×商=被除数.

例2:如果△是○的32 倍,下面算式对的是()

A、△+32=○;

B、○+32=△;

C、○×32=△

分析:依据题意△是○的32 倍,把△看作被除数,○看作除数,32 看作商,依据被除数、除数、商之间关系解答.

解:因为△是○的32 倍,

所以△÷○=32,

△=32×○,

○=△÷32,

故选:C.

点评:解决本题时只要把△看作被除数,○看作除数,32 看作商,依据被除数、除数、商之间关系解答即可.

9.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知识点归纳】

1.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或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减法中,已知的两个加数的和叫做被减数,其中一个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另一个加数叫差.

乘法的意义:一个数乘以整数,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或是求这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在除法中,已知的两个因数的积叫做被除数,其中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求出的另一个因数叫商.

四则运算分为二级,加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2.方法点拨:

运算的顺序: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

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1:72﹣4×6÷3 如果要先算减法,再算乘法,最后算除法,应选择()

A、72﹣4×6÷3

B、(72﹣4)×6÷3

C、(72﹣4×6)÷3

分析:72﹣4×6÷3 的计算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除法,最后算减法,要把减法提到第一步,需要只给减法加上小括

号.

解:72﹣4×6÷3 如果要先算减法,再算乘法,最后算除法,应为:(72﹣4)×6÷3;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看清楚运算顺序,是把哪一种运算提前计算,在由此求解.

例2:由56÷7=8,8+62=70,100﹣70=30 组成的综合算式是()

A、100﹣62+56÷7;

B、100﹣(56÷7+62);

C、不能组成

分析:由于56÷7=8,8+62=70,则将两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为56÷7+62=70,又100﹣70=30,则根据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将56÷7=8,8+62=70,100﹣70=30 组成的综合算式是:100﹣(56÷7+62).

解:根据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可知,

将56÷7=8,8+62=70,100﹣70=30 组成的综合算式是:100﹣(56÷7+62).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根据分式及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的能力.

10.数的估算

【知识点解释】

没有经过准确计算,是对计算结果的一种估计,叫做估算.

估算方法:

①四舍五入法:

例:π(保留两位小数)≈3.14

②进一法:

例:一支笔2.6 元,四支需多少钱(保留到整数)

解:2.6×4=10.4 元≈11 元

如果四舍五入的话是10 元,是不够的,所以是要进上去的

③去尾法:

例:有20 元,买3 元一支的笔,可卖多少支?

解:20÷3=6.6666…支≈6 支

如果四舍五入是7 支,买不到,所以是要去掉的.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估计与288.9×1.756 的积最接近的数是()

A、400

B、500

C、600

D、1000

分析:根据小数乘法的估算方法:把相乘的因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数来算;288.9≈290,1.756≈1.8,所以与

288.9×1.756 的积最接近的数是290×1.8≈500,据此选择即可.

解:因为288.9×1.756≈290×1.8≈500,

所以与288.9×1.756 的积最接近的数是500.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小数乘法的估算方法,注意把相乘的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数.

11.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知识点归纳】

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意义相同,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法则:

①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子进行相加(减)得数作分子,分母不变

②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必须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法则进行运算.

③带分数相加(减),先把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然后,再把所得的数合并起来.注意带分数相减时,

如果被减数的分数部分小于减数的分数部分,就要从被减数的整数部分里拿出1(在连减时,也有需要拿出2 的情况),化成假分数,与原来被减数的分数部分加在一起.

分数加法的运算定律:

①加法交换律:两个分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②加法结合律:三个(或三个以上)分数相加,先把前两个分数加起来,再与第三个分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分数

加起来,再与第一个分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分数减法的运算性质:与整数减法性质一样.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1:6 千克减少千克后是 5 千克,6 千克减少它的后是 4 千克.

分析:(1)第一个千克是一个具体的数量,直接列减法算式即可求出;

(2)第一个是把6 千克看做单位“1”,减少的是6 千克的,由此列式解决问题.

解:(1)6﹣=5 (千克);

(2)6﹣6×=6﹣2=4(千克).

故答案为:5 ,4.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两个分数的区别:第一个分数是一个具体的数量,第二个分数表示是某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由此灵活选择合理算法解答即可.

例2:修路队修一条公路,第一周修了km,第二周修了km,第三周比前两周修的总和少km,第三周修了多少

km?

分析:第三周比前两周修的总和少km,两周修的总和为:(+ )km,那么第三周修了:(+ )﹣

解:(+ )﹣,

= ﹣+ ,

= + ,

= +

=1 (km)

答:第三周修了1 km.

点评:此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同时注意计算的灵活性.

12.整数、小数复合应用题

【知识点归纳】

1.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数量关系组成的,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复合应用题.

2.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3.运算按照整数和小数的运算法则进行运算即可.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1:三年级3 个班平均每班有学生40 人.其中一班有38 人,二班有40 人,三班有()人.

A、38

B、40

C、42

分析:先根据“3 个班平均每班有学生40 人”求出三年级的总人数是多少,然后用总人数减去一班和二班的人数即是三班的人数是多少.

解:40×3﹣(38+40)

=120﹣78,

=42(人);

答:三班有42 人.

故选:C.

点评:先根据3 个班的平均数求出总人数是完成本题的关键.

例2:买10 千克大米用25.5 元,买4.5 千克大米用()元.

A、11.475

B、11.48

C、11.4

D、11.47

分析:知道买10 千克大米用25.5 元,可求买1 千克大米用多少钱,进而可求买4.5 千克大米用多少钱,计算后选出即可.

解:25.5÷10×4.5

=2.55×4.5

=11.475

≈11.48(元).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整数、小数复合应用题,先求出每千克大米的钱数,再求4.5 千克大米的钱数.

13.分数加减法应用题

【知识点归纳】

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完全相同,在应用题中的关系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分数加减法应用题的难点在于有时候分数表示与单位1 相对应的分率.判断的标准是看有没有单位,注意单位1.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1:李明计划三天读完一本120 页的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第二天看了全书的30%,剩下的第三天看完,第三天

看了全书的()

A、70%

B、30%

C、

D、10%

分析:把这本书的总页数120 看作单位“1”,因为前两天所看的页数对应的标准量都是120 页,剩下的页数第三天看完,所以,第三天看的页数应是标准量的(1﹣﹣30%)=30%.

解:1﹣﹣30%,

=1﹣40%﹣30,

=30%;

答:第三天看了全书的30%.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确定标准量,即单位“1”.

例2:电视机厂四月上旬完成计划的,中旬完成计划的,下旬完成计划的.这个月完成计划的情况是()A、正好完成B、超额完成C、没有完成

分析:把计划的量看作单位“1”,把上旬完成计划的,中旬完成计划的,下旬完成计划的,加在一起,再与单位

“1”进行比较即可.

解:+ + ,

= + + ,

= ,

=1 ;

1 >1,

所以是超额完成.

故选:B.

点评:本题运用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进行解答即可.

14.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

【知识点归纳】

(1)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自然数,并不是永远可以得到整数的商叫有余数的除法.

如:15÷7=2 (1)

(2)有余数除法的性质:

①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②不完全商与余数都是唯一的.

(3)运算法则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1:一根绳子长17 米,剪8 米做一根长跳绳,剩下的每2 米做一根短跳绳,最多做几条短跳绳?

分析:先用17﹣8 求出还剩下多少米,然后根据除法的意义,即可求出结果.

解:(17﹣8)÷2,

=9÷2,

=4(条)…1 米;

答:最多做4 条短跳绳.

点评:解答此题要认真分析题意,联系生活实际,剩了1 米,不能再做1 条绳.

例2:3 位老师带着62 位学生去郊游.每顶帐篷最多只能住6 人.至少要搭多少顶帐篷?

分析:先用“62+3”求出总人数,求至少要搭多少顶帐篷,即求65 里面含有几个6,根据求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解答.

解:(62+3)÷6=10(顶)…5(人),

至少需:10+1=11(顶);

答:至少要搭11 顶帐篷.

点评:解答此题用的知识点:根据求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解答.

15.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知识点归纳】

货币单位:元、角、分.1 元=10 角,1 角=10 分.

时间单位:年、月、日、时、分、秒.1 日=24 小时,1 小时=60 分,1 分=60 秒,1 年=12 月.

长度单位:千米(公里)、米、分米、厘米、毫米.1 千米=1000 米,1 米=10 分米=100 厘米,1 分米=10 厘米,1 厘米=10 毫米.

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 平方米=100 平方分米,1 平方分米=100 平方厘米.

地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公亩.1 公亩=100 平方米,1 公顷=100 公亩=10000 平方米.

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1 立方米=1000 立方分米,1 立方分米=1000 立方厘米.

容积单位:升、毫升.1 升=1000 毫升,1 升=1 立方分米,1 毫升=1 立方厘米.

质量单位:吨、千克(公斤)、克.1 吨=1000 千克,1 千克=1000 克.

一般的,货币、长度相邻两个单位进率是10,体积、容积、质量相邻两个单位进率是1000,面积、地积相邻两个单位是100,时间中时分秒相邻两个单位进率是60.

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根据生活经验,对每种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即可做出选择.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一台电脑显示器的占地面积是9 C ,占据的空间是27 B .

A.平方厘米B.立方分米C.平方分米D.立方厘米.

分析:根据生活经验、对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和数据的大小,可知计量一台电脑显示器的占地面积应用“平方分米”做单位;计量占据的空间应用“立方分米”做单位.

解:一台电脑显示器的占地面积是9 平方分米,

占据的空间是27 立方分米.

故答案为:C、B.

点评:此题考查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计量单位和数据的大小,灵活的选择.

16.质量及质量的常用单位

【知识点归纳】

质量就是表示物体有多重.

常用质量单位:吨、千克(公斤)、克、斤.

其中千克是国际标准单位,

1 吨=1000 千克,1 千克=1000 克,1 斤=500 克.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1:计量重型物品或大宗物件的重量,通常用()作单位.

A、吨

B、千克

C、克

分析:结合实际生活可知,计量大宗物品不会运用克或千克,应用吨来进行表示.

解:计量大宗物品,通常不会运用小的重量单位,克或千克,

应用吨作单位.

因此通常用吨作单位.

故选:A.

点评:本题应结合实际进行解答,了解物品的量的大小.

例2:下面哪种物体大约重1 千克()

A、一头猪

B、一支铅笔

C、一只大西瓜

D、2 包食盐

分析:根据生活经验,一头猪的重量一般是100 千克左右;1 支铅笔的重量,再大也不够1 千克;一个大西瓜的重量一般比1 千克重;两袋盐的重量一般是1 千克,据此选择.

解:根据生活经验可知,2 包食盐大约重1 千克.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对计量单位的掌握以及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17.质量的单位换算

【知识点归纳】

1 吨=1000 千克=1000000 克,

1 千克=1000 克,

1 公斤=1000 克=

2 斤,

1 斤=500 克.

单位换算:大单位换小单位乘以它们之间的进制,小单位换大单位除以它们之间的进制.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1:1 千克的沙子与1000 克的棉花相比()

A、一样重

B、沙子重

C、棉花重

分析:把1 千克换算成用克作单位的数,要乘它们之间的进率1000,然后再进一步解答即可.

解:根据题意可得:

1×1000=1000;

1 千克=1000 克;

所以,1 千克的沙子与1000 克的棉花一样重.

故选:A.

点评:单位不同,先换成统一单位,再比较大小,然后进一步解答即可.

例2:2.05 千克= 2 千克50 克= 2050 克.

分析:把2.05 千克化成复名数,整数部分2 就是千克数,再把0.05 千克化成克数,用0.05 乘进率1000;

把 2.05 千克化成克数,用2.05 乘进率1000,即可得解.

解:0.05×1000=50(克),

2.05 千克=2 千克50 克;

2.05×1000=2050(克),

2.05 千克=2050 克;

故答案为:2,50,2050.

点评:此题考查名数的换算,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名数,就乘单位间的进率,反之则除以进率.

18.数列中的规律

【知识点归纳】

按一定的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1)规律蕴涵在相邻两数的差或倍数中.

例如:1,2,3,4,5,6…相邻的差都为1;

1,2,4,8,16,32…相邻的两数为2 倍关系.

(2)前后几项为一组,以组为单位找关系,便于找到规律.

例如:1,0,0,1,1,0,0,1…从左到右,每四项为一组;

1,2,3,5,8,13,21…规律为,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它前面两个数的和.

(3)需将数列本身分解,通过对比,发现规律.

例如,12,15,17,30,22,45,27,60…在这里,第1,3,5…项依次相差5,第2,4,6…项依次相差15.

(4)相邻两数的关系中隐含着规律.

例如,18,20,24,30,38,48,60…相邻两数依次差2,4,6,8,10,12…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1:一列数1,2,2,3,3,3,4,4,4,4,….中的第35 个数为()

A、6

B、7

C、8

D、无答案

分析:从这组数可以得出规律,当数为n 时,则共有n 个n,所以第35 个数为n,则1+2+3+…+n﹣1<35<

1+2+3+…+n,可以求出n

解:根据规律,设第35 个数为n,则1+2+3+…+n﹣1<35<1+2+3+…+n,

所以<35<;

所以n=8.

故选:C.

点评: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是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例2:一对成熟的兔子每月繁殖一对小兔子,而每对小兔子一个月后就变成一对成熟的兔子.那么,从一对刚出生的兔子开始,一年后可变成144 对兔子.

分析:从第二个月起,每个月兔子的对数都等于相邻的前两个月的兔子对数的和.找到这个数列的第12 项即可.解:兔子每个月的对数为:

1,1,2,3,5,8,13,21,34,55,89,144,

所以,从一对新生兔开始,一年后就变成了144 对兔子.

故答案为:144.

点评:本题属于斐波那契数列,先找到兔子增加的规律,再根据规律求解.

19.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

【知识点归纳】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体育课上同学们站成一排,老师让他们按1、2、3、4、5 循环报数,最后一个报的数是2,这一排同学有()人.

A、26

B、27

C、28

分析:把这5 个数看成一组,最后一个报的数是2,这一排的人数就是除以5,余数是2 的数.

解:26÷5=5…1;

27÷5=5…2;

28÷5=5…3;

这一排可能的人数是27.

故选:B.

点评:先找到规律,再根据规律求解.

20.图形的拼组

【知识点归纳】

1.平面镶嵌的概念: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一种或几种平面图形进行拼接,彼此之间不留空隙,不重叠地拼接在一起,这就是平面镶嵌.

2.规律:

用相同的正多边形镶嵌:只用一种多边形时,可以进行镶嵌的是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

用不同的正多边形镶嵌:

(1)用正三角形和正六边形能够进行平面镶嵌;

(2)用正十二边形、正六边形,正方形能够进行平面镶嵌.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把9 个边长是2 厘米的小正方形排成一个大的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的周长是()

A、24 厘米

B、36 厘米

C、38 厘米

分析:把9 个边长是2 厘米的小正方形排成一个大的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有边长就是(3×2)厘米,根据正方形有周长公式可列式解答.

解:根据题意画图如下,

正方形的周长:

(3×2)×4,

=6×4,

=24(厘米).

答:周长是24 厘米.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拼组图形周长的计算能力.画图可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

21.四边形的特点、分类及识别

【知识点归纳】

1.四边形的特点:四边形就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有四条边,四个角,且内角和是360°.

2.四边形的分类:

任意四边形:图形没有平行的边

平行四边形:图形两组平行的边

梯形:图形只有一组平行的边

3.四边形的识别:

根据分类特地进行识别即可.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1:把符合要求的图形序号填在横线里.

A、正方形

B、长方形

C、平形四边形

D、梯形

①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有四个直角.A、B

②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D

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没有直角 C .

分析:①长方形的特征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②正方形的特征: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④梯形的特征:只有一组对边平行,据此解答.

解:由分析可知:①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有四个直角的是正方形和长方形;

②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没有直角的是平行四边形;

故答案为:①A、B,②D,③C.

点评:此题根据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特征进行解答.

例2:正方形、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判断对错)

分析:四个角都为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长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长方形是正方形;也就是说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判断即可.

解: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含义可知: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故答案为:√.

点评:解答此题应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含义进行解答.

22.作轴对称图形

【知识点归纳】

1.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

称轴.

2.学过的图形中,线段、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圆形、扇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各自有不同数目的对称轴.通过以上图形的组合就可以得到轴对称图形了.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1)画出图A 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2)把图B 向右平移4 格.

(3)把图C 绕O 点顺时针旋转180°.

分析:(1)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称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在对称轴的下边画出图形A 的关键对称点,连结涂色即可.

(2)根据平移的特征,把图形B 的各点分别向右平移4 格,再依次连结、涂色即可.

(3)根据旋转图形的特征,图形C 绕点O 顺时针旋转180°,点O 的位置不动,其余各部分均绕点O 按相同的方向旋转相同的度数即可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解:(1)画出图A 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下图).

(2)把图B 向右平移4 格(下图).

(3)把图C 绕O 点顺时针旋转180°(下图).

点评:此题是考查作轴对称图形、作平移的图形、作旋转图形.关键是确定对称点(对应点)的位置.

23.画指定周长的长方形、正方形

【知识点归纳】

在方格中数小正方体的棱边数目,正方形是固定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是不定的,只要周长等于指定值即可.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在下面的方格纸上画出周长是16 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分析:画周长是16 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就是16÷4=4 厘米;

画周长是16 厘米的长方形,那么长与宽的和就是8 厘米,8=5+3,所以长方形的长可以是5 厘米,宽就是3 厘米;(答案不唯一);据此画出即可.

解:16÷4=4(厘米);

正方形的边长是4 厘米.

16÷2=8(厘米);

8=5+3,长方形的长是5 厘米宽是3 厘米;(答案不唯一);

图如下:

点评:解决本题先根据周长分别求出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正方形的边长.

24.画指定长、宽(边长)的长方形、正方形

【知识点归纳】

在方格中数小正方体的棱边数目,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是固定的.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下面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 厘米

第16页(共23页)

(1)画一个边长是3 厘米的小正方形.

(2)画一个长5 厘米,宽2 厘米的长方形.

(3)画一个周长是10 厘米的四边形.

(4)用阴影涂出其中一个图形的.

分析:(1)(2)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定义和已知的边长即可画图;

(3)画周长为10 厘米的四边形,此题答案不唯一,可以画一个长3 厘米,宽2 厘米的长方形,它的周长是(3+2)×2=10 厘米;

(4)把(3)中画出的长方形涂色:这个长方形正好占了3×2=6 格,所以把其中的3 个格涂色,正好是这个图形的.解:根据题干分析,画图如下: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指定边长或周长的长方形、正方形的画法.

25.作平移后的图形

【知识点归纳】

1.确定平移后图形的基本要素有两个:平移方向、平移距离.

2.作图时要先找到图形的关键点,分别把这几个关键点按照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对应点后,再顺次连接对应点即可得到平移后的图形.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分别画出将向上平移3 格、向右平移8 格后得到的图

形.

分析:根据平移图形的特征,把平行四边形A 的四个顶点分别向上平移3 格,再首尾连结各点,即可得到平行四边形A 向上平移3 格的平行四边形B;同理,把平行四边形B 的四个顶点分别向右平移8 格,再首尾连结各点,即可得到平行四边形B 向右平移8 格的平行四边形C.

解:作平移后的图形如下:

点评:作平移后的图形关键是把对应点的位置画正确.

26.长方形的周长

【知识点归】

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周长的长度等于图形所有边的和.一般用字母C 来表示.

计算方法:

①周长=长+宽+长+宽

②周长=长×2+宽×2

③周长=(长+宽)×2.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1:用一根长38 厘米的铁丝围长方形,使它们的长和宽都是整厘米数,可以有()种围法.

A、7

B、8

C、9

D、10

分析:要求有几种围法,应依据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求出长和宽的和,再据条件“长和宽都是整数”进行推算即可.解: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所以长与宽之和是:38÷2=19(厘米)

由此可知:1+18=19、2+17=19、3+16=19、4+15=19、5+14=19

6+13=19、7+12=19、8+11=19、9+10=19.

第18页(共23页)

一共有9 种方法.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及整数的加减问题,依据题目条件,可以推算出结果.

例2:一个周长为20 米的长方形,如果把它的长和宽都增加5 米,那么它的周长增加()

A、10 米

B、20 米

C、30 米

D、40 米

分析:抓住“长和宽都增加5 米”,那么周长就增加了2 个(5+5)的长度.由此计算得出即可选择正确答案.

解:(5+5)×2

=10×2

=20(米);

答:那么它的周长增加20 米.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长方形的周长公式的灵活应用.

【解题思路点拨】

(1)常规题求长方形的周长,分别找出长和宽,代入公式即可求得.

(2)周长概念和公式要理解牢记.

27.正方形的周长

【知识点归纳】

正方形周长是围成正方形的边长总和,由于正方形的特征是4 条边都相等,所以正方形周长=边长×4.

用字母表示为c=4a.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周长与边长的关系

例1:正方形的边长是周长的()

A、B、C、D、

分析:因为正方形的周长是四条边的和,并且正方形的4 条边都相等,所以正方形的边长是周长的.

解: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所以正方形的边长是周长的.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的关系,根据正方形周长是边长的4 倍即可得出二者的关系.

例2:一个边长2 分米的正方形,如果在四个角各剪去一个边长为2 厘米的小正方形,那么它周长与原来比,结果是()

A、减小

B、不变

C、增加

分析:正方形对边相等,所以减去后周长不变.

解:因为正方形对边相等,所以减去后周长不变.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空间的想象力.

【解题思路点拔】

(1)常规题求正方形周长,先求出边长,代入公式即可得.

28.平移

【知识点归纳】

1.平移: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

2.平移后图形的位置改变,形状、大小不变.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电梯上升是()现象.

A、旋转

B、平移

C、翻折

D、对称

分析:平移是物体运动时,物体上任意两点间,从一点到另一点的方向与距离都不变的运动.电梯的升降是上下位置的平行移动所以是平移,据此解答判断.

解:电梯的升降是上下位置的平行移动,

所以电梯的升降是平移现象;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平移的意义,在实际当中的运用.

29.旋转

【知识点归纳】

1.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点按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运动叫作图形的旋转.这个定点叫做旋转

中心,转动的角度叫做旋转角.

图形的旋转是图形上的每一点在平面上绕着某个固定点旋转固定角度的位置移动,其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线段的长度、对应角的大小相等,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

2.图形旋转性质: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把一个图形绕着一个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后,与原来的图形相吻合,这种图形叫做旋转对称图形,这个定点叫做旋

转对称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旋转角大于0°小于360°)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先观察图,再填空.

(1)图1 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到达图 2 的位置;

(2)图1 绕点“O”逆时针旋转180°到达图 3 的位置;

(3)图1 绕点“O”顺时针旋转90 °到达图4 的位置;

(4)图2 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 °到达图4 的位置;

(5)图2 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到达图 1 的位置;

(6)图4 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到达图 1 的位置.

分析:根据旋转的定义: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 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把一个图形绕着一个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后,与原来的图形相吻合,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进行解答即可.

解:(1)图1 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到达图2 的位置;

(2)图1 绕点“O”逆时针旋转180°到达图3 的位置;

(3)图1 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到达图4 的位置;

(4)图2 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到达图4 的位置;

(5)图2 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到达图1 的位置;

(6)图4 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到达图1 的位置;

故答案为:2,3,90,180,1,1.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应明确旋转的意义,并能灵活运用其意义进行解决问题.

三年级数学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三年级数学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三年级数学期末教学工作总结》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篇一: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张慧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期间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工作中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工作之余,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充实自己的头脑,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一学期将过,我付出过辛劳,也有收获的喜悦。为了下一学期更好地工作,现作如下总结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学期初,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作业练习。 2、上课。(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沉闷的局面,使学生乐于思考,敢于积极回答问题。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根究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3)努力构建知识网. 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作业。做到精讲多练,有针对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认真对学生的每一道错题进行纠错。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

人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人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数和数的运算 一概念 (一)整数 1、整数的意义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 2 、自然数 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3、计数单位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4 、数位 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5、数的整除 整数a除以整数b(b ≠ 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例如15÷3=5,所以15能被3整除,3能整除15。 如果数a能被数b(b ≠ 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例如:202、480、304,都能被2整除。。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能被5整除,例如:5、30、405都能被5整除。。 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例如:12、108、204都能被3整除。 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0也是偶数。自然数按能否被2 整除的特征可分为奇数和偶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10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 、59、61、67、71、73、79、83、89、97。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例如 4、6、8、9、12都是合数。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自然数除了1外,不是质数就是合数。如果把自然数按其因数的个数的不同分类,可分为质数、合数和1。 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例如15=3×5,3和5 叫做15的质因数。 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例如把28分解质因数 28=2×2×7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例如12的约数有1、2、3、4、6、12;18的约数有1、2、3、6、9、18。其中,1、2、3、6是12和1 8的公因数,6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成互质关系的两个数,有下列几种情况: 1和任何自然数互质。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互质。两个不同的质数互质。 当合数不是质数的倍数时,这个合数和这个质数互质。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文章摘要: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依课本结构编排,分八个单元,分别罗列各个单元的基本知识点。本资料着重突出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辅佐以基础的字词句知识。对于复习、应考,本份资料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编者按】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罗列了各个单元的基本知识点,既有基础的字词句知识,又包含了大量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方面的内容,且以后者为主。对于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与复习、应考来说,本份材料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我们来看看吧。(一)第一单元 1、多音字 (1)假:假装、假日 (2)好:问好、好奇 (3)发:发现、白发 (4)晃:晃眼、摇晃 (5)朝:朝向、朝霞 2、学写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3、阅读:找出文中描写的字句或段落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

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 如:《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找出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金色的草地》一文,找出描写草地可爱、蒲公英有趣的字句。 4、体会句中词语的妙用,以及传达的情感 如:《爬天都峰》一文中,“爬呀爬……终于都爬上了”(终于:突出了爬山之路的艰辛,以及爬上山后的喜悦) 5、写作:记叙课余活动 所谓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6、古诗积累 《小儿垂钓》 (诗的后两句写出了小孩子垂钓时的专注神态,绘形绘神,跃然纸上)(二)第二单元 1、引用人物语言的几种方式。 (1)平铺直叙式 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2)语言在动作之前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强调话语) (3)话语分隔式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部编版小学数学知识点全总结

部编版小学数学知识点全总结 数学概念整理: 一、整数部分: 十进制计数法;一(个)、十、百、千、万……都叫做计数单位.其中?一?是计数的基本单位.10个1是10,10个10是100……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整数的读法:从高位一级一级读,读出级名(亿、万),每级末尾0都不读.其他数位一个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整数的写法:从高位一级一级写,哪一位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 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看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几,比5小就舍去,是5或大于5舍去尾数向前一位进1.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就叫做四舍五入法. 整数大小的比较:位数多的数较大,数位相同最高位上数大的就大,最高位相同比看第二位较大就大,以此类推. 二、小数部分: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些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如1/10记作0.1,7/100记作0.07.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叫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第二位叫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小数部分有几个数位,就叫做几位小数.如0.36是两位小数,3.066是三位小数 小数的读法:整数部分整数读,小数点读点,小数部分顺序读. 小数的写法:小数点写在个位右下角. 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添0去0大小不变.化简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大小变化:右移扩大左缩小,1十2百3千倍. 小数大小比较:整数部分大就大;整数相同看十分位大就大;以此类推. 三、分数和百分数 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 1、分数的意义:把单位? 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在分数里,表示把单位? 1?平均分成多少份的数,叫做分数的分母;表示取了多少份的数,叫做分数的分子;其中的一份,叫做分数单位. 2、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而用特定的?%?来表示.百分数一般只表示两

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三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结束,静下心来反思这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有苦、也有甜。我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在与学生们一起相处、教学相长过程中,也有不少的收获。目的是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运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为使以后的工作更顺利地开展,现对本学期的工作情况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思想方面 本人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业务学习并经常阅读书籍报刊杂志,不断地学习新的现代化教学方法。通过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树立新的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路子,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校能遵守学校纪律,出满勤干满点,团结同事,关心学生。 二、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实施新课程标准精神 1、备课认真仔细,尽力做到科学、准确、严密。 备课时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认

真编写教案,力争突出新教材新思路新方法。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2、教学工作中,我立足于课堂,努力将新课标的精神体现于每节课中。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针对不同的数学内容和孩子的年龄特点,灵活设计教法,积极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3、培优辅差。在平时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尽量做到关爱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尽量使每一位学生进步。努力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学生多谈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与生活上的各种困惑。同时,面对个别调皮的学生,也实行严格要求、正确导向的办法,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对于后进生,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上课发言并进行指点,使他们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4、练习设计有度。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比较小,自主能力比较差,所以在练习设计时,从班级实际出发,设计不同层面,不同要求的习题,以中等学生为主,形式多样,循序渐进,让后进生吃得饱,又吃得好,力争使好、中、差学生

小学数学1-6年级所有重点知识点汇总

小学数学1-6年级所有重点知识点汇总 数学法则知识 1.笔算两位数加法,要记三条 A.相同数位对齐; B.从个位加起; C.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笔算两位数减法,要记三条 A.相同数位对齐; B.从个位减起; C.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加10再减。 3.混合运算计算法则 A.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B.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C.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四位数的读法 A.从高位起按顺序读,千位上是几读几千,百位上是几读几百,依次类推; B.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 C.末位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5.四位数写法 A.从高位起,按照顺序写; B.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依次类推,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6.四位数减法也要注意三条 A.相同数位对齐; B.从个位减起; C.哪一位数不够减,从前位退1,在本位加10再减。 7.一位数乘多位数乘法法则 A.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中的每一位数; B.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进几。 8.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 A.从被除数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B.除数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C.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9.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A.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个位对齐; B.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十位对齐; C.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10.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 A.从被除数高位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前两位,如果它比除数小, B.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商; C.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11.万级数的读法法则 A.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B.万级的数要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C.每级末位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12.多位数的读法法则 A.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B.读亿级或万级时,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往后面加上“亿”或“万”字; C.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13.小数大小的比较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依次类推。 14.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位置,点上小数点。 15.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16.除数是整数除法的法则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17.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运算法则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几位,被除数小数点也向右移几位(位数不够在被除数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18.解答应用题步骤 A.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1.毫米:毫米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英文缩写mm。 1毫米=0.1厘米=0.01分米=0.001米=0.000001千米 2.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长度单位,符号为cm.,1厘米=1/100米。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3.分米: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0.0001千米(km)=1分米 0.1米(m)=1分米 10厘米(cm)=1分米 100毫米(mm)=1分米 4.千米:千米又称公里,是长度单位,通常用于衡量两地之间的距离。是一个国际标准长度计量单位,符号km。 1千米(公里)=1,000米(公尺)=100,000厘米(公分)=1,000,000毫米(公厘) 5.吨:质量单位,公制一吨等于1000公斤。 6.加法: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 表达加法的符号为加号(+)。 进行加法时以加号将各项连接起来,把和放在等号(=)之后,例:1、2和3之和是6,就写成︰1+2+3=6. 加法各部分名称:“+”是加号,加号前面和后面的数是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是和。 例:100(加数)+(加号)300(加数)=(等于号)400(和) 加法性质:(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7.减法:四则运算之一,将一个数或量从另一个数或量中减去的运算叫做减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的性质: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整数部分 (1) 二、小数部分 (2) 三、分数和百分数 (2) 四、数的整除 (4) 五、整数、小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6) 六、简易方程 (7) 七、比和比例 (8) 八、量的计算 (10) 九、平面图形的认识和计算 (11) 一、整数部分: 十进制计数法;一(个)、十、百、千、万……都叫做计数单位。其中“一”是计数的基本单位。10个1是10,10个10是100……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整数的读法:从高位一级一级读,读出级名(亿、万),每级末尾0都不读。其他数位一个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整数的写法:从高位一级一级写,哪一位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 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看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几,比5小就舍去,是5或大于5舍去尾数向前一位进1。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就叫做四舍五入法。 整数大小的比较:位数多的数较大,数位相同最高位上数大的就大,最高位相同比看第二位

较大就大,以此类推。 二、小数部分: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些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如1/10记作0.1,7/100记作0.07。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叫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第二位叫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小数部分有几个数位,就叫做几位小数。如0.36是两位小数,3.066是三位小数 小数的读法:整数部分整数读,小数点读点,小数部分顺序读。 小数的写法:小数点写在个位右下角。 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添0去0大小不变。化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大小变化:右移扩大左缩小,1十2百3千倍。 小数大小比较:整数部分大就大;整数相同看十分位大就大;以此类推。 三、分数和百分数 ■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 1、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在分数里,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的数,叫做分数的分母;表示取了多少份的数,叫做分数的分子;其中的一份,叫做分数单位。 2、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而用特定的“%”来表示。百分数一般只表示两个数量关系之间的倍数关系,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 3、百分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计量单位。 4、成数:几成就是十分之几。 ■分数的种类

三年级数学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三年级数学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我担任三年级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期间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取得了一定成效。下面是为您准备的“三年级数学期末教学工作总结”,希望对您有帮助。 三年级数学期末教学工作总结篇1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就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落实每堂课的教学任务。 1、严谨备好每一节课。 上课前认真备课,钻研《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上课力求讲解清晰化,条理

化,准确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从而加深理解掌握知识。 (2)及时复习。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3、细致批阅每一次作业.。 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 4、耐心做好每一次辅导. 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的指导。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5、客观评价每一位学生。 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的发展状况,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自制测试卷中,我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努力程度。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材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非常重视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符合儿童特点的素材,于是我结合教学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爱

小学数学知识点汇总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汇 禄新中学小学部:黄玉粉 一、常用计算公式表 1、长方形面积=长×宽,计算公式S=ab 2、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计算公式S=a×a=a2 3、长方形周长=(长+宽)×2,计算公式C=(a+b)×2 4、正方形周长=边长×4,计算公式C=4a 5、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计算公式S=ah 6、三角形面积=底×高÷2,计算公式S=a×h÷2 7、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计算公式S=(a+b)×h÷2 ★正方体的表面积= 棱长×棱长×6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8、长方体体积=长×宽×高,计算公式V=abh 10、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计算公式V=a3 1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写成:底面积×高,计算公式V=sh 9、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平方,计算公式V=πr2 ★圆的周长=л×直径或л×半径×2即C =лd或C = 2лr ★半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的一半+ 直径即:лr + 2r

★环形的面积=3.14×(大半径的平方-小半径的平方) ★圆柱体的表面积=2个底面积+ 侧面积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体的体积= 底面积×高 (二十)同分母分数加减的法则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二十一)同分母带分数加减的法则 带分数相加减,先把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数合并起来。(二十二)异分母分数加减的法则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二十三)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二十四)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分数乘以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二十五)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除数的倒数。 (二十六)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和把百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把百分号去掉,同时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二十七)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和把百分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第一单元多音字 假:假装、假日好:问好、好奇发:发现、白发晃:晃眼、摇晃朝:朝向、朝霞 学写读后感 读后感就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与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就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就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阅读:找出文中描写的字句或段落 (描就是描绘,写就是摹写。描写就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就是一般记叙文与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描写的作用就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 如:《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找出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金色的草地》一文,找出描写草地可爱、蒲公英有趣的字句。 体会句中词语的妙用,以及传达的情感如:《爬天都峰》一文中,“爬呀爬……终于都爬上了”(终于:突出了爬山之路的艰辛,以及爬上山后的喜悦) 写作:记叙课余活动所谓记叙文,就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与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古诗积累《小儿垂钓》 (诗的后两句写出了小孩子垂钓时的专注神态,绘形绘神,跃然纸上) 1《我们的民族小学》主要内容:课文层次清楚。先写同学们上学的路上与来到学校的情景,再写课上与课下的情形,最后以自豪的赞美之情点题:这就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古老的铜钟,凤尾竹影子,使人感到钟声悠悠不绝,影子绵绵萦绕,这的确就是一所令人难忘的学校。主题思想: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间的有爱与团结。 2《金色的草地》主要内容:课文语言平实。描写“我”与弟弟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真实生动,读着课文描写孩子的天真与调皮的语句,使人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会心的微笑。第三段以吐泡泡的形式,对阅读作了提示,目的就是引导读者理解草地会变色的原因;课文结尾以孩子的眼光与心理,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生变化及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主题思想:本文描写了生活在俄罗斯乡下的兄弟俩经常在草地上玩耍,发现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通过对这两个情景的描写表现出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欢乐与探索发现的喜悦,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爬天都峰》 主要内容:这篇课文写了“我”爬天都峰的经过,“我”登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我”与老爷 爷的两次对话以及一起登上天都峰;最后,爸爸的话含义深刻,发人深思。“您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可见,在人与人的相处过程中,我们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主题思想:本文写了“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一起爬天都峰的事,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金额信心的道理,教育我们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从小培养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槐乡的孩子》主要内容:课文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采摘槐米虽然非常辛苦,但就是孩子们唱着欢乐的歌,满载而归,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可以瞧出孩子们有很强的自立精神。主题思想:课文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们淳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虽然采摘槐米就是辛苦的,孩子们却从中获得了快乐,她们的童年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 (二)第二单元 引用人物语言的几种方式。平铺直叙式 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止。”语言在动作之前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 棱锥:棱锥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内容,小学毕业试题中分值约为4分,多以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的形式出现,难易度属于简单。近几年主要考察:①棱锥的体积问题。②棱锥的侧面积问题。突破方法:牢固掌握有关棱锥的概念,边角之间的关系。这个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来掌握。 认识位置与方向:认识位置与方向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内容,小学毕业试题中分值约为3-6分,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的形式出现,难易度属于简单。近几年主要考察一下几个方面:①给出三视图,说出组成物体最少或最多立方体的个数。②给出物体,画出三视图。突破方法:①平时注意积累。②熟练掌握三视图的画法。 图形的直观认识:图形的直观认识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内容,小学毕业试题中分值约为6-12分,多以选择题,填空题,证明题的形式出现,难易度属于中等。主要考察一下几个方面:①圆的问题,多数是计算题。②三角形的计算问题。突破方法:①对圆的各个性质熟记,能简单画图。②熟练掌与三角形有关的性质等等。 直线和线段:直线和线段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内容,小学毕业试题中分值约为4-8分,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难易度属于简单。近几年主要考察一下几个方面:①线段长度的计算。②数轴上点的

距离问题。突破方法:①掌握有关线段的比,线段的中点的概念。 ②熟练掌握数轴概念。 角的初步认识:角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内容,小学数学试题中分值约为3-6分,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难易度属于简单。近几年主要考察一下几个方面:①角的分类。②角的计算。突破方法:①牢固掌握有关角的概念。②熟练掌握角的计算问题,特别是是多个角的问题。 长方形与正方形:长方形与正方形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内容,小学毕业试题中分值约为5-10分,多以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的形式出现,难易度属于中等。近几年主要考察一下几个方面:①面积和周长问题。 ②体积,边长问题。突破方法:①牢固掌握有关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概念:如边,对边,角等,特别是对角线的概念。②熟练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各种性质。 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内容,小学毕业试题中分值约为4-8分,多以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的形式出现,难易度属于中等。近几年主要考察一下两个个方面:①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与面积。②等腰梯形的周长和面积。突破方法:①牢固掌握有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②等腰梯形的性质等等。

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3篇

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3篇 二、认真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 三、关爱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尽量使每一位学生进步 四、总结得失,以励再战 1、取得的成绩:在我的努力带动下,学困生的脸上有了笑容了,作业基本能按时按量的完成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较以前提高了, 学习的态度也改变了不少,本学期的单元检测大部分同学都有了不 同程度的提高。 3、努力方向:今后,我将继续本着“教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改变急躁的情绪,不断探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的有效机制;继续保持与学生家长的紧密联系,共同配合,把我们的 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争取个人成长与学生成长实现双丰收。 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根据新课标精神要求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 教学任务。 一、认真学习教材教法。 开学初,我就认真学习教材,全面掌握本册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就本册教材的教学做了全盘计划,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 脑的能力。 三、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 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 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 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 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较的 发展和培养。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 学业务,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 刃而解,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一班有学生56名,经过训练,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 行为习惯有了较大的进步,上课能懂得怎样听讲,知道按老师的要 求完成作业,能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同学之间能互相帮助,互相 学习,互相团结。个别学生知识的掌握较差,有些学生现在还是不会 阅读课本,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较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等。 二、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1.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 2.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学生初步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1分=60秒60分=1时60秒=1分半时=30分30分=半时 9、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年、月、日、世纪等。(1世纪=100年,1年=12个月......) 【篇二】 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位上的数,如果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5、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 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 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 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 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6、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上10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7、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 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8、公式:被减数=减数+差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篇三】 第三单元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学数学总复习资料 常用的数量关系式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 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 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 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 数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 数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C:周长 S:面积 a:边长)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 2、正方体(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长方体(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 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三角形(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平行四边形(s:面积 a:底 h:高)面积=底×高 s=ah

7、梯形(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 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 h÷2 8、圆形(S:面积 C:周长л d=直 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л=2×л×半径C=лd=2лr (2)面积=半径×半径×л 9、圆柱体(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 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ch(2лr或лd)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圆锥体(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 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11、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12、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13、和倍问题

三年级数学期末总结

三年级数学期末总结 三年级数学教学,重在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通过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本学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取得的成绩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 学期初,认真阅读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了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让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练习在同层次的习题,巩固知识,形成能

力,发展思维;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 (2)及时复习。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上是当天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该方法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缺点。(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批改作业。 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进行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后,给予好的评价,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4、注重对学困生的辅导。 对学困生进行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5、成绩。本学期期末考试题是县进修学校出题和统一抽考。班级成绩

小学数学必备知识点归纳

小学数学必备知识点归纳 常用单位换算 1、长度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2、面积单位换算: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3、体(容)积单位换算: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1立方米=1000升 4、重量单位换算: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 5、人民币单位换算:1元=10角1角=10分 1元=100分 6、时间单位换算:1世纪=100年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1时=60分,1分=60秒,1时3600秒 常用数量关系等式 1、份数: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倍数: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路程: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价量: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数据运算: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常用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长方形(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长方体(V:体积 s:面积 a:长 b:宽 h:高) 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体积=长×宽×高 V=abh 5、三角形(s:面积 a:底h: 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三角形底=面积×2÷高 6、平行四边形(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 s=ah 7、梯形(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圆形(S:面积 C:周长d=直径 r=半径) 周长=直径×π=2×π×半径 C=πd=2πr 面积=半径×半径×π 9、圆柱体(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ch(2πr或πd) 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体积=底面积×高,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圆锥体(v:体积h:高 s:底面积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v=sh÷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