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学习笔记(学生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学习笔记(学生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学习笔记(学生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学习笔记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年月,地点在。

(2)、主要内容:①会议通过了(简称《共同纲领》);②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大会决定以为国旗,以为国歌,以为首都并改名为,改用纪年。④会议还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以表示。

(3)、历史意义:①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准备;②从此,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思考:第一届政协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第一届政协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集中体现了当时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以前,在当时起到了的作用。

★思考:第一届政协会议为什么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新中国的为国歌?

答:《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它在当时传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斗志,代表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新中国以它为国歌,就是要激励中国人民继承革命传统,居安思危,奋发图强。

2、开国大典:

(1)、时间

..:年月日。

★思考:开国大典中“54门礼炮齐鸣28响中”有什么含义?

答:“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代表。(也有人认为“54门礼炮”代表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个春秋。

★思考: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是什么含意?

答:是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①、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中国结束了社会的历史,成为了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并开始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过渡。)

②、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真正成为的国家。

③、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了国家的。

④、壮大了的力量。鼓舞了。

3、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年。

(2)、历史意义:

第2课最可爱的人

1、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原因:

①美国派兵侵略朝鲜,将战火燃烧到中国东北边境,还派太平洋第七舰队入侵中国,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了。

②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派兵援助,中朝两国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2、战争的目的、时间、领导、结果:

(1)、目的:

(2)、时间:年月。(月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朝作战纪念日。)

(3)、领导: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总司令是

(4)、结果:年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3、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①战争的正义性;②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③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④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英勇奋斗。

4、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①巩固了新生的人民主政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环境。②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证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征服中国的时代过去了。

③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决心和信心。

5、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人物:

①黄继光的事迹:黄继光是上甘岭战役中的一位战斗英雄。在一次战斗中,他用身躯,掩护战友夺回阵地,自己壮烈牺牲。

②邱少云的事迹:在一次战斗中,邱少云为了炮正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壮烈牺牲。

★思考:为什么称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答: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了高度的和精神。他们不畏艰险,英勇顽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第3课土地改革

1、实行土地改革的原因:

①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

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

2、土地改革经过:

(1)、开始: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从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

(2)、方式:没收,分给耕种。同时也,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3)、完成:到年底,除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3、土地改革完成的历史意义:

①彻底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制度,消灭了阶级。

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

③使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从而更加。

④大大解放了,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年至年)

(1)、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但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仍然相当落后。

(2)、“一五计划”得制定:为了,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建立和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主要成就:

①工业:1953年底,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到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工业基地。

②交通运输业: 1957年,万里长江第一桥——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交流。

(4)、“一五计划”的影响: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向迈进。

2、“一五”计划期间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

(1)、成就:年月,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这是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的宪法。

(2)、意义:这标志着我国在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道路上迈开了重要的一步。

第5课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内容:指对、、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实质:就是要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原因:土地改革后,我国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需要。

②方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走的社会主义道路。

③影响: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产生的发展。

4、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手工业者参加。

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①、发展企业的,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②、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6、三大改造的完成和历史意义:

(1)、完成时间:年底。

(2)、历史意义:

①、实现了把转变为的任务,在我国初步建立起的

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到阶段。

②、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工农业的迅速发展。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的召开。

(1)、时间:年。

(2)、内容:

(3):意义:

★思考: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①相同点:都提出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②不同点: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八大制定的正确路线没有得到坚持,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受到了挫折。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正确路线得到了坚持,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

2、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年。

(2)、原因:

(3)、影响:使得“”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主要标志是、、风和“”风盛行,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4)、教训: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年至1966年)的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建设成就:①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工业尤为突出。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②新兴的工业、工业、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2)、模范人物:①模范人物:有“党的好干部”,“铁人”,“两弹元勋”,“解放军的好战士”等。②精神品质:热爱祖国、艰苦创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党和国家面临着的危险。为了防止,他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

2、文革期间制造的党内最大一起冤案:文革期间,国家主席遭到迫害,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被中央开除出党,并遭非法监禁,迫害致死。

3、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1970年至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毛泽东、周恩来机智地粉碎了这次政变。年月日,林彪等人乘飞机仓皇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

4、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后,江青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年月,、等代表中

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

6、文化大革命的危害:①使国家政权遭到削弱,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践踏;②严重摧残了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阻碍了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③致使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7、教训和启示:①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国内的主要矛盾;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④我们必须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内环境。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

(1)、历史背景:①“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②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思想路线。③关于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思想,为大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主要内容:

①思想上:

②政治上:

③组织上:

(3)、影响:

2、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

(1)、背景: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践踏,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灾难,广大人民群众深刻地认识到了的重要性。

(2)、成就: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的宪法。此后,又颁布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3)、意义:反映出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广大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我国正在向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的道路迈进。

第9课改革开放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开始:年,安徽省凤阳县村18户农民首先开始将田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使农业获得大丰收。这种建立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随后,在中央的指导下,农村开始逐步实施

(2)、影响:

(3)、乡镇企业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

和开辟了一条新路。

★思考:为什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

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弊端,同时让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思考:建国以来,我国对农业生产关系进行了哪四次重大调整?结果如何?

①土地改革:1950年开始,1952年底完成。主要内容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次改革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

②农业合作化运动:1952年开始,1956年底完成。主要内容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次改革进一步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产生的发展。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在大跃进中发展起来。主要内容是在农村普遍建立人民公社。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树木等都为公社所有。这次改革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给农业生产造成里了不利的影响。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主要内容是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这次改革使农业生产的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2、对外开放:

(1)、目的: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迅速发展国民经济,缩小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2)、开始:年,我国在广东和福建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国家对这些特区给予了,吸引外商投资,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3)扩大:在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之后,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地区。1984年开始,又开放了、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了经济特区,设立了

开发区等。(浦东开发区已经成为国际化的中心和中心。)现在,我国对外开放地区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引进了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缩短了我国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思考:鸦片战争开始,我国从闭关锁国开始一步步地对外开放,《马关条约》签订后,我国被迫允许外国商人在中国开设工厂。现在,我国同样在积极地对外开放,吸引外国商人在中国投资办厂。这新、旧中国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

①目的不同:旧中国对外开放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新中国对外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我国经济,迅速缩短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②背景不同:旧中国是我国在丧失主权的情况下,在侵略者的强迫下开放。新中国是在保证国家主权的前提下,我国主动地、有选择性地实行对外开放;

③结果不同:前者冲击了我国的民族工业,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后者引进了世界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3、国有企业改革:

(1)、开始:从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开展,重点是。

(2)、主要内容: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国有企业实行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责任制;③实

行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④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经济体制的目标,国有企业开始推行制、制、改组、联合等,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了步伐。

(3)、改革成效: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国有企业的迅速发展,

第10课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邓小平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原因: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探索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为中国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2、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的讲话:

①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了

问题的困扰。

②主要内容:党的基本路线要;特区姓“”不姓“”;改革开放胆子要,敢于,不能像;要抓住,发

展,关键是发展;才是硬道理。

③影响:

3、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逐渐形成了

理论。1992年,中共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1997年,中共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第11课民族团结

1、我国的民族政策:

(1)、政治上:实行制度。(作用: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

(2)、经济上: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2、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今天,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牧区。内蒙古的自治旗成为了国家的商品粮基地。是我国的第二橡胶基地。中央提出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为了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从维护祖国和民族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

“,”的构想。

2、“一国两制”的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制度。

3、实行“一国两制”原因:“一国两制”正是从历史和现实考虑,一要实现香港、澳门、台湾的主权回归,二要维持香港,澳门,台湾经济的繁荣。

4、港澳回归:年月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举行仪式,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年月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思考:香港、澳门回归说明了什么?

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5、港、澳回归祖国的意义:使中国人民洗刷了,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标志着。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1、我国的对台政策变化:

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又确立了争取用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③、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又形成了“,”的对台基本方针;

④、1995年,又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成为了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

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①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放弃“三不”政策。

②1992年,海协会会长汪和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在举行会谈,两会就“”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

③20多年来,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蓬勃发展。

3、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必然性)

①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③从现实角度看,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④从法律角度看,《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⑤从可行性来看,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

第五单元:国防建设和外交

第14课钢铁长城

1、海军:新中国成立前夕,建立了第一支海军——海军部队。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和舰队。

2、空军:20世纪50年代初,人民空军刚刚诞生,就在战争中击落敌机300多架,取得了辉煌战绩。

3、导弹部队:导弹部队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年,我国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现在,已经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

,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1954年,周恩来在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分别与印度总理和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把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2)、影响:在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了的基本原则。

2、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1)、“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1955年,在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国家破坏会议的阴谋和与会各国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了“”的方针。

(2)、“求同存异”方针的影响:①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②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③使中国赢得与会国的理解和尊重。

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1、中美关系正常化:

(1)、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随着中国的提高和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了两国的。

(2)、尼克松访华和中美建交: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两国20多年的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思考:1954年在日内瓦和谈会议上,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1972年,尼克松专机在北京降落后,他主动上前与周恩来握手。这表明中美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这表明中美关系由敌视、对抗开始走向正常化。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的提高和的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了两国的。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年月日,第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思考: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具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重大胜利,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封锁;②使中国登上了国际政治和外交的最高舞台,有利于中国在世界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③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3、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访华,中日建交。

4、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01年,会议(简称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最大、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思考:中国成功地举办APEC会议说明了什么?

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

5、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它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的成立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6、新中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①归功于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②归功于外交家的谋略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③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2)、意义:为我国的现代化营造了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联系,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六单元:科技教育和文化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1、“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原子弹的研制成功:

①、时间: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意义:加强了我国的,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思考: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大的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究原子弹?

因为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原子弹,对新中国和其它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我们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人民才能过安宁的生活。

(2)导弹的研制成功: 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进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2、航天技术领域的成就:

①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②1999年,成功发射第一颗无人飞船“”。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将宇航员杨利伟送上太空。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又成功地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送上了太空。

3、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

(1)、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首次在世界上育成,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2001年他获得奖。

(2)启示:①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思考:我们因该怎样向袁隆平等科学家学习?

我们要学习他们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勇于创新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良品质,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思考: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开始流传着一句口头禅:“农业发展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你认为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①、“农业发展靠邓小平”是因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领导农民群众在农村实行了的改革,促进了的发展。

②、“农业发展靠袁隆平”是因为他培育成功了,促进了的提高。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1、“863计划”的形成:1986年,经过一百多位科学家的反复论证,我国出台了《863计划纲要》。国家确把、、、、、、等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2、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1)应用:浏览新闻,查阅资料,发电子邮件(Emai),通话,购物、上课、看病等。

(2)影响:①正面:健康上网,有利于增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系。②负面:网络的不健康也会给青少年网民带来危害。如:在网上浏览不良信息,有的超时无节制上网,影响学习和身体健康等。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到年,全国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开始实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1、文学的繁荣:1956年,中国共产党党提出了“,”的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2、走向体育世界强国:年,中国成功地举办了亚洲运动会。年,中国将举办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

第七单元: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用的变迁:

(1)主要变化:

衣: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要凭供应,而且色彩和样式,千篇一律的中山装、解放装。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服饰成为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食:改革开放前凭供应,食物匮乏、单调,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未解决温饱。改革开放后不但能“吃饱”,还要讲“”,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住:改革开放前居住条件较差,多数是茅草房、土坯房、大杂院。改革开放后有很大变化,人居面积增加,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改善。

行:改革开放前车、车是城市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改革开放后出租车、私家车开始成为城市人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且旅游坐飞机也不稀罕。

用:改革开放前主要的高档消费品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录机〈旧四大件,也称“三转一响”〉。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新四大件〉在家庭中日益普及。

★思考:(1)改革开放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使用粮票、布票等各种票据,各种票据在社会上非常流行,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2)这些票据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你认为主要原因又是什么?(3)对比改革开放前后的这种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①、改革开放前,因为,商品,供不应求,人民购买商品都要凭票供应,导致各种票据在社会上非常流行。②、改革开放后,因为,商品,已经能够满足人民的需要,各种票据退出了历史舞台。③、改革开放前后的这种变化说明:

2、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的变化:从前的“”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

3、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医疗保险制度也迈开了步伐。

最新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附解析)

最新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附解析) 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母亲! ——中国历史八年级教材材料二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质,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请回答: (1)材料一歌词中的“MACAU”是指什么地方?“母亲”又是指什么? (2)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说出“MACAU”是在什么时候回到“母亲”怀抱的?它的回归利益于什么方针?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香港能够顺利回归,除了上述提到方针的指导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原因? 【答案】(1)指澳门;指中国。 (2)在1999年12月20日;得益于“一国两制”方针 (3)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歌词出自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歌词中的“MACAU”是指澳门,“母亲”是指中国。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1999年12月20日,我国正式从葡萄牙殖民者手中收回澳门主权。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澳门回归是按“一国两制”方针回归的。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运用这一伟大构想,中国政府分别在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收回了香港和澳门的主权,使我国在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依据材料“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和所学知识概括可知,香港能够顺利回归,除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外还有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等。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哪些准备? 制定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主委员会,确定了代国歌、国旗、首都、纪年法、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 谈谈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让“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终于摆脱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建设国家,中国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第2课抗美援朝 (1) 思考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必要性。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出兵干涉,越过了“三八线”,迅速向中朝边境推进,美国派第七舰队侵入了台湾海峡,派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 (2) A (3) 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4) 思考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不怕牺牲,顽强拼搏,赢得了这场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因此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第3课土地改革 (1) 思考为什么要废除地主阶级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解放区地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还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人

民真正当家作主,就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同时这也是国家建设的需要。 (2) 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土地改革的意义,请在右侧的方框中画对勾。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 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3) 想一想土地改革给农民带来了什么变化? 农民分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也大大提高了。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 想一想,我国是在怎样的起点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水平低,门类不全,许多重要的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 结合材料,谈一谈你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的,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 你怎样看待第1个5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 中国在第1个5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4) 列举至少三项,第1个5年计划期间的国家建设成就, 略 (5) 谈谈你对两会的认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下期末

八年级历史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结束了一百多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D、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在中国确立 2、美国陆军上将克拉克在回忆录中说: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司令员”,这次战争是() A、抗日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侵朝战争 D、美国独立战争 3、1952年,许多农民为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感到非常高兴,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A、镇压反革命 B、进行了土地改革 C、加入了人民公社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新中国建立后的首要任务是() A、镇压反革命 B、巩固人民民主政权 C、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D、进行土地改革 5、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于一五计划期间,下列属于东北工业基地的有①鞍山钢铁公司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③沈阳第一机床厂④大庆油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6、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D、第一个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的制定 7、在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广大人民和干部中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如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他们分别被誉为() A、铁人、两弹元勋、党的好干部 B、党的好干部、两弹元勋、铁人 C、党的好干部、铁人、人民公朴 D、人民公朴、党的好干部、两弹元勋 8、1958年,中共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由于() ①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②急于求成 ③自然灾害④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这个格局表述正确的是()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 C、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经济三角洲-------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10、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包括() ①国有经济②集体经济③个体经济④私营经济 ⑤中外合资企业⑥外商独资企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11、我国的经济特区与港澳特别行政区的主要区别是()

【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试题

【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试题 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材料二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和目的。 (2)土地改革有什么历史作用? 【答案】(1)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解析】 【分析】 【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题干“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从而得出土地改革内容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第二小问:依据题干“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从而得出土地改革目的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结合所学知识,土地改革的意义是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上的多民族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有不同的制度模式,中国的是A。A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 由于成功实行A制度,中国少数民族依法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民主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保证了中国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材料二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概况

人教部编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历史工作计划 (2)

初二历史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继续任教八年级2班历史,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虽有一定的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学习上还存在以下问题①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②部分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③有些学生有偏科现象④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⑤综合分述史实的能力较差有待在方面提高。 三、教学目标 1、教学任务 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比上学期有所上升。 2、长远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引领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的辩证认识,倡导学生向伟人学习,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3、课标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并分析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客观地论证历史事物;知道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能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四、教材简介 (一)教材体系 八年级历史下册选用的是川教版教材,在内容、体系、结构上都有所突破和创新,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利于学生综合学习,因而达到较高的综合教学效应。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 1.林则徐虎门销烟 原因: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时间:1839年6月3日 过程:1839年6月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 影响: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P3 2.鸦片战争的爆发 英国发动鸦片的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P1。P1 时间:1840年6月-1842年P3 结果: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其内容是: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P4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 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时间:1856.10-1860.10 侵略者: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结果: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P6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其中《瑷珲条约》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P8表 3.太平天国运动 时间:1851-1864年 领导者: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过程: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派军队北伐和西征。青浦大捷中抗击洋枪队,具有反帝斗争的性质。P9 1862年9月太平军在浙江慈溪的战斗中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第3课收复新疆 背景:P12 过程:1876年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兵分三路进入新疆。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1878年收复了新疆。P13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P14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发动侵华战争。 时间:1894——1895年本在 主要战役:黄海海战邓世昌率领致远舰冲向敌舰与200余名战士壮烈牺牲。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其内容: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P17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背景: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了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P20 侵略者: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学计划资料

部編版(2017)八年級下冊 歷史 备课本

年级:八年级 教师:张华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继续任教八年级历史,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虽有一定的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学习上还存在以下问题①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②部分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③有些学生有偏科现象④缺乏分

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⑤综合分述史实的能力较差有待在方面提高。 三、教学目标 1、教学任务 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比上学期有所上升。 2、长远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引领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的辩证认识,倡导学生向伟人学习,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3、课标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并分析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客观地论证历史事物;知道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识社会主义现

2020年新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转变,还有其召开的历史意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音乐:《走进新时代》。 师:同学们,这首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那你们知道带领“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的伟人是谁吗? 生:毛泽东。 师:那带领我们“改革开放富起”的伟人又是谁? 生:邓小平。 师:正确。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国人民走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从此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新中国成立以的伟大转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共和国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转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1.教师讲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2.引导学生讨论:对“两个凡是”方针,你们是怎么看的? 提示: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正确的,毛主席是伟大的革命领袖,这点我们不能否认,他确实为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并不是他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比如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了巨大的危害,那我们还要继续进行下去吗?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会遇见很多的新问题,我们不可能总是用旧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对于“两个凡是”的方针,我们是应该予以反对的。其实质就是“左”倾错误的继续。 3.教师总结:针对“两个凡是”的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就是要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 4.图片展示: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题(最新整理)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题  姓名------- 等级--------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将正确 选项填到答题框内。) 1.在一部新闻纪录片的解说词中曾说: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 的新纪元。下列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①人民成为新中国的主人②到1952年底,全国有三亿多农民分到土地③新中国从1953年开始实施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计划④1955年亚非会议隆重召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下列各项中,能说明新中国的社会性质的是 ①《共同纲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性质的规定②西藏和平解放 ③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 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西方殖民者几百年来只需要在东方一个海岸线上架几尊大炮就可以 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下列哪一事件是最有力的证明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解放战争的胜利 C.抗美援朝的胜利 D.三大改造的胜利 4.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可知,东北地区是 A.轻工业基地 B.重工业基地 C.军工产品基地 D.日用产品基地 5.如果你需要一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准确信息,那么下列资料中你将选用 A.当时农民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B.农民纷纷加入人民公社 C.1954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D.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生产合作社 6.据资料统计,四川在20世纪5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仍为20%,60年代 仅剩9%,森林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急剧增长 B.盲目垦荒 C.洪灾频繁,水土流失 D.“大跃进”运动中大炼钢铁

统编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题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备课时间2018.3.17 课节累计 1 科目历史班级8年1、6、 7、9 课时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思想解放运动的简要过程和党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和正确评价毛泽东等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联系“文化大革命”的基本史实和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取的伟大成绩,深刻理解这次伟大的历史转折,提高历史感悟能力;分析真理标准讨论是如何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从而掀起思想解放运动,培养历史分析的思维能力;综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理解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培养历史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我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培养不迷信权威、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和健康情感。从拨乱反正的史实中,认识我党具有正视现实、改正错误、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品格,激发爱党情怀 二、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转变,还有其召开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教学 时间 教学 手段 (一)启: 多媒体播放音乐:《走进新时代》。 师:同学们,这首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那你们知道带领“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的伟人是谁吗? 生:毛泽东。 师:那带领我们“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伟人又是谁? 生:邓小平。 师:正确。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国人民走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从此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5分钟教师引 导学生 讲述

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转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共和国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转折。 (二)读: 导学提纲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时间和地点?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3.拨乱反正的时间? 4.拨乱反正的典型事件? 5.拨乱反正是如何胜利完成的? (三)议:拨乱反正的典型事件? (小组讨论) (四)知: 目标导学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1.教师讲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2.引导学生讨论:对“两个凡是”方针,你们是怎么看的? 提示: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正确的,毛主席是伟大的革命领袖,这点我们不能否认,他确实为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并不是他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比如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那我们还要继续进行下去吗?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会遇见很多的新问题,我们不可能总是用旧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对于“两个凡是”的方针,我们是应该予以反对的。其实质就是“左”倾错误的继续。 3.教师总结:针对“两个凡是”的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就是要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 4.图片展示:8分钟 5分钟 20分钟 多媒体 展示导 学提纲 多媒体 展示问 题学生 讨论 教师引 导学生 掌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题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题 姓名------- 等级--------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将正确选项填到答题框内。) 1.在一部新闻纪录片的解说词中曾说: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下列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①人民成为新中国的主人②到1952年底,全国有三亿多农民分到土地③新中国从1953年开始实施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计划④1955年亚非会议隆重召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下列各项中,能说明新中国的社会性质的是 ①《共同纲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性质的规定②西藏和平解放③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 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西方殖民者几百年来只需要在东方一个海岸线上架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下列哪一事件是最有力的证明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解放战争的胜利 C.抗美援朝的胜利 D.三大改造的胜利 4.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可知,东北地区是 A.轻工业基地 B.重工业基地 C.军工产品基地 D.日用产品基地 5.如果你需要一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准确信息,那么下列资料中你将选用 A.当时农民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B.农民纷纷加入人民公社 C.1954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D.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生产合作社 6.据资料统计,四川在20世纪5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仍为20%,60年代仅剩9%,森林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急剧增长 B.盲目垦荒 C.洪灾频繁,水土流失 D.“大跃进”运动中大炼钢铁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岢岚县平均水平。 三、情况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模糊不清,理解能力差,应用能力差,学习态度消极,厌学情绪浓。这些成为制约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六个单元,共一十九课。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课程标准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宪法、中共八大、十年文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四、具体措施 1.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

(完整版)部编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部编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八年级多数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 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对所学知识模糊不清,理解能力差,应用能力差,学习态度消极,厌学情绪浓。成为制约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 二、教材分析: 本册所讲述的内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开始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史学界又称为中国现代史。在这六、七十年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建设成就,也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 本册教科书包括六个单元、1节活动课和一个附录(中国近现代史大事年表(下)。基本的教材编写结构与八年级上册相同,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六个单元,共二十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单元前都有一个简短的单元导读,每课课文由导读、正文、相关史实、图、表、资料、注释、知识拓展、每课间或都有问题思考、材料研读和课后活动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课程标准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三、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方面。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或书面表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现代史,使学生逐步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树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

第 1 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记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知道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明白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定建设新中国的决心。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堂: 播放音乐《走进新时代》,展示图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道路”。 一曲《走进新时代》为我们刻画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建国到改革开放的自立、自强的发展之路。正如歌词中所说的“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就沿着这样一条路一起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了解我们的祖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的。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第一篇——二中全会引乾坤 播放视频:“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讲话”片段。 文字材料: 从现在起,重新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毫无疑问,城乡必须兼顾……绝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但党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 我们由此可以看到,在这次七届二中全会中,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重大决定。会后,毛泽东更是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他们将开创一个新事业,缔造一个崭新的共和国,带领全国人民跨进新时代。 为了这个伟大的新事业,中国共产党和社会各界作了充分详细的筹备,下面我们来一起

2020年最新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新课堂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及答案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1980年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深入安徽、四川农村体验生活,满怀激情地谱写经典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他选择赴上述农村体验生活的最主要理由是( D ) A.当地山川峻美,风景秀丽宜人B.少数民族众多,民俗文化丰富 C.同属革命老区,富有红色传统 D.率先包产到户,农民生活改善 2.1950年,凤阳花鼓词:“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土地还家后,幸福生活万年长。”词中的“土地还家”体现了( A ) A.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3.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一直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不懈地奋斗,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是( D ) A.实现国家工业化 B.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实行改革开放 D.确定经济建设为党的工作中心 4.“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我们永远铭记。”1980年我国首先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 D ) ①深圳②珠海③上海④汕头⑤厦门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5.邓小平先后在1979年和1986年两次当选为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并先后8次登上它的封面,能够两次当选该刊年度风云人物的只有丘吉尔等几位世界领导人。你认为邓小平获得此项殊荣的原因是( D ) A.他为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贡献 B.他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C.他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D.他实行改革开放战略,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6.原苏联总理雷日科夫在评价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时说:“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中国正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稳步前进。”这条正确的道路是( B ) A.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C.照搬斯大林模式的道路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道路 7.2010年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办。中国馆的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为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的发展进程,你认为中国综合国力得到迅速提升的主要原因是( B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改革开放 C.“文化大革命”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8.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_____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B ) A.新时期 B.新时代 C.新征程 D.新阶段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1988年设立的海南省属于这一格局中的( A )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 D.内地

(完整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2018部编人教版

2017---2018年度春学期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岢岚县平均水平。 三、情况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模糊不清,理解能力差,应用能力差,学习态度消极,厌学情绪浓。这些成为制约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六个单元,共一十九课。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课程标准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宪法、中共八大、十年文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四、具体措施 1.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期末综合测试卷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期末综合测试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隆重举行,本次会议通过的内容有( B ) ①《共同纲领》②以五星红旗为国旗③抗美援朝④采用公元纪年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②③ 2.读农家春联,忆农村往事。在下列农家春联中,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是( B ) A.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 B.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 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3.1953年,《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社论,写道:“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人民的最高利益。”与此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C ) A.土地改革B.人民公社化运动 C.第一个五年计划D.三大改造 4.1955年9-10月,毛泽东主编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他为此书写了2篇序言和104篇案语。毛泽东此举的目的是( B ) A.推进土地改革运动B.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 C.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D.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 5.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毛泽东认为“中国必须凭借其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寻求一条更快捷的现代化道路”。1958年开始的这条“更快捷的道路”带给中国的是( C ) A.粮食产量大幅增长B.钢铁资源有效利用 C.国民经济损失惨重D.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6.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犯过“左”或“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 C )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B.“大跃进”运动 C.“文化大革命”D.人民公社化运动 7.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成就举世瞩目。下列科技成就属于“文革”时期的有( B ) ①“解放牌”汽车②第一颗原子弹③“东方红一号”卫星④籼型杂交水稻 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8.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产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此语总结的是( D ) A.“一国两制”的构想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D.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9.学习历史要注意归纳与总结。下图是陈老师上课时的板书设计,请你为该板书内容设计一个恰当的主题( B ) A.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B.改革开放 C.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 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 1.观察图片及阅读文字,回答问题 图一: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文章尖锐地指出、“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没有完全解脱,对“四人帮”设置的禁区“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邓小平、叶剑英、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同志和大多数地方领导人都支持这篇文章的观点。12月,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他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邓小平的讲话,实际上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图二: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会议由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主持。全会的中心议题是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两幅图片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 A.第一手资料 B.第二手资料 (2)根据图片及解说文字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点?(写出三点即可) 信息点一:信息点二:信息点三: (3)根据图片及解说文字写出图一和图二有什么关系? 【答案】(1)A。 (2)可以从文章(会议)内容、(文章)会议名称、(发表)召开时间、召开地点、主持人等符合题意即可。 (3)图一是图二的思想基础。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两幅图片属于史料类别中的第一手资料,故选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