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五分类技术

白细胞五分类技术
白细胞五分类技术

20世纪时发现了电阻抗原理,由于血细胞是一种不良导体,将血液标本稀释、溶血后制成白细胞悬液,在负压的作用下,悬液流经一个带有微孔的恒压电路时,每个细胞会产生一个电阻脉冲信号,这些信号经过微机的放大、甄别、整形等处理,最后计算出单位体积内的白细胞数。

这种方法最初只能进行细胞计数,美国科学家库尔特采用电子阻率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设计出了世界第一台电阻抗三分群血液细胞分析仪,第一次将白细胞分为了大细胞群、中间细胞群、小细胞群,并应用于临床,开创了血细胞分析的新纪元。三分类的方法中大细胞相当于中性粒细胞,中间细胞相当月嗜酸、嗜碱及单核细胞,小细胞相当于淋巴细胞。这种技术只起到了筛选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三分群血细胞分析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局限日益明显,因此,对血液白细胞进行五分类的仪器开始出现。1982年,Technicon公司生产的H6000型血液细胞分析仪器是第一部具有白细胞五分类能力的仪器。同时代的日本日立公司推出的图像分析法的白细胞分析仪HITACHI8200型,仅仅可以完成白细胞血片分类并没有其他血细胞计数分析能力。1990年前后,欧洲和题本许多厂家都陆续推出了各种类型的具有白细胞五分类功能的血细胞分析仪器。

目前已有的白细胞分类技术仪器按原理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物理法,第二类是物理——化学法,第三类是图像分析法。

1.物理法

1.1VCS法

Beckman-Coulter公司生产的血细胞分析仪将电学与光学结合,该方法称为体积、电导、激光散射血细胞分析法(VCS)。V是利用电阻抗法测定细胞体积;C是利用高频电磁波,根据各种细胞核浆的电导性不同测理细胞内部结构、核浆比例;S是利用光散射原理测量细胞内颗粒的大小密度等结构特性。计算机根据3种技术得到的资料综合分析,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一一分开,以白细胞分类散点图显示这些细胞,并提示异常淋巴细胞、幼稚细胞、有核细胞、抗溶血红细胞等信息。

1.2多角度偏振光激光散射技术

美国ABBOTT推出的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采用了多角度偏振光散射技术(MAPSS)。MAPSS原理:血标本在特殊鞘液的作用下,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游离出细胞外,红细胞变得透明,而白细胞的内部结构和膜结构基本保持自然状态。当细胞悬液的鞘流经过检测器时,仪器从4个不同的角度得到每个细胞的光信号,这4个角度分别为0°前向角光散射测定细胞的大小;7°~10°狭角光散射测定细胞内部结构及其复杂特征;90°垂直光散射测定细胞内部颗粒和胞浆成分;90°消偏振光散射利用嗜酸性细胞内颗粒特有的消偏振特性,将嗜酸性细胞直接分离。计算机综合4个角度的光信号,将白细胞分类,并提供提示信息和相关图谱。2.物理——化学法

2.1流式细胞法、激光散射和细胞化学染色技术相结合技术

日本Sysmex公司全系列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均采用此技术,这也是现在国内应用最广泛的仪器。这种方法通过连续流动的系统,将待测细胞经处理或染色后压入流动室,不含细胞的缓冲液在高压下从鞘液管喷出,鞘液管入口方向与待测样品流成一定角度,这样鞘液就能被包绕着样品高速流动组成一个圆形的流束,待测细胞单行排列依次通过检测区域,通过光电效应将电信号转换为可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信号,经处理,可分析出血细胞中白细胞总数,各分类细胞的百分率和绝对值,细胞体积大小和内部信息,并且显示在屏幕上。

2.2激光散射和过氧化物酶染色相结合技术

西门子公司的全自动血液分析仪采用了这种技术。血标本进入仪器,在一系列的预处理液和白细胞过氧化物酶染色后流经检测器。每个细胞在激光束的照射下,各类细胞因过氧化物酶含量不同,具有不同的光吸收信号;根据每个细胞的前向角大小可以得到细胞的体积数据,

同时仪器有单独的嗜碱性细胞直接计数通道,计算机根据这些信息得出细胞分类结果。

2.3双鞘流技术和细胞化学染色法

ABX公司生产的血细胞分析仪采用了双鞘流(DHSS)分析法。标本首先在第一鞘流液中经过电阻抗测定分析,得到细胞体积测定结果.然后通过第二鞘流引导再行光吸收率分析.对细胞内容物进行测定,最终将细胞测定信息在散射图相应的位置表现出来。

2.4迈瑞激光散射和细胞化学染色技术

深圳迈瑞(Mindray)公司是国内最早生产五分类血细胞仪的厂家,采用半导体激光散射技术和细胞化学染色技术,配合改良的流式分析装置对白细胞进行精确的五分类分析。激光散射分析技术是五分类法常用的分析技术。由于细胞的物理特性,当激光照射到细胞时,会有不同角度的散射光出现。低角度(1°~5°)散射光可反映细胞体积大小信息;中高角度(10°~20°)。散射光可反映细胞颗粒的复杂性信息。综合这两个角度散射光的信息.结合其他特殊技术来完成自细胞的五分类测定。

3.图像分析法

近年来,瑞典CellaVision AB公司开发出一种新型自动影像血细胞分析系统。国内南昌百特公司也已经研制出了新一代同类数字化血细胞形态分析仪。其工作原理模仿人“脑——眼”系统的智能识别过程,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将从显微镜与摄像机得到的数字化细胞图像进行自动处理分析和分类。这种仪器的主要特点是运用图像处理分析技术提取细胞形态,色彩,纹理等方面的多种特征信息,并用模式识别技术进行细胞分类。

虽然这些细胞分类技术都为临床提供了准确的检验结果,但是却不能完全取代显微镜检查。Sysmex全系列仪器由于使用先进的激光散射和核酸荧光染色技术相结合,对正常白细胞分类准确无误,而且其散点图对异常细胞的提示非常具有参考价值。Cellavision AB公司自动影像血细胞形态分析系统只能作为五分类血液分析仪器的后处理,进行白细胞的形态学观察,虽可以大大减少工作量,但由于数据库容量不足,识别精度不够高等原因,仍然无法完全取代人工镜检。

医院检验中心VCS白细胞五项分类原理技术特点和应用问题

医院检验中心VCS白细胞五项分类原理、技术特点和应用 问题 VCS原理和技术特点 在一个流式通道内,对单个白细胞进行直接、同时、三重测量,然后再进行三维分析。 1.Scatterpak试剂保证”接近原态”分析,避免化学方法对细胞 特性的破坏 Scatterpak(Erythrolyse—低渗、低pH、具表面活化性) (Stabilyse—高渗、高pH) WBC EL 肿胀ST:恢复等渗、生理pH 接近原态 RBC----------------- 肿胀---------------------------------------去除debris-------流式通道 PLT 肿胀El的表面活化作用继续发挥去除debris (28μL) (300μL×2) (133μL)

2.流体动力聚焦细胞,令其在流式通道内作最适的单细胞排 列 ISOTON III作为鞘流 3.VCS检测-视角与手工相似 VCS技术检测细胞的角度与镜检血片相似,都是从体积、核质比、颗粒特性、膜特性和形态等方面观察。但检测工具的敏感度大大提高,描绘程度上更精细,细胞的状态比染色情况下的更自然。 Volume ◆运用低频电流准确分析细胞体积 体积是区分白细胞亚群一个很重要的参数,它能有效区分LY和MO。但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如:LY和BA(φ同在9-12μm范围);不成熟LY和NE(φ同在12-14μm范围) ◆该技术1967年开始使用 ◆库尔特专利

Conductivity-Opacity ◆运用高频电磁探针检测细胞内含物(细胞核、颗粒和其他 化学组份)的特性。 细胞膜对高频电流具传导性,当电流通过细胞时,细胞核、颗粒和细胞内的化学组份令电流的传导产生变化,其变化量(RF)可以用来反映细胞内含物的信息 ◆RF=f(细胞体积,细胞内含物传导性) ◆Opacity(阻光性)是指将细胞体积对RF的影响去除后的高 频传导数据,可以更确切地描述细胞内含物 Opacity?RF/DC ◆该参数可用来进一步区别体积差不多的细胞,如:LY和 BA(φ同在9-12μm范围),由于它们的核质比不同而在C参数上有所区别 ◆库尔特先生在60年代着手研究该项技术,1970年获美国专 利 Light Scatter-RLS

白细胞分类

白细胞分类 一、白细胞的形态、计数和分类 白细胞无色呈球形,有细胞核,体积比红细胞大,直径在7~20μm之间。正常人白细胞计数在4000~10000/mm3范围内,平均为7000/mm3。血涂片中白细胞,经复合染料染色后,可根据其形态差异和细胞质内有无特有的颗粒可分为两大类五种细胞。 1.粒细胞此类白细胞的细胞质内含有特殊着色颗粒。颗粒的着色性质不同又可分为①中性粒细胞;②嗜酸性粒细胞;③嗜碱性粒细胞。应当指出,这种划分并不表示细胞本身或其吞噬对象的酸性或碱性。 2.无粒细胞又可分为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 此五种细胞各占的百分率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成年人各种白细胞的分类计数为:中性粒细胞60~70%,嗜酸性粒细胞1~4%,嗜碱性粒细胞0.5%~1%,单核细胞3%~8%,淋巴细胞20%~30%。它们的形态特征见表5-1及图5-4。 检查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细胞的分类计数对于临床诊断有一定意义。在新药开发中,为鉴别某种药物对机体有无亚急性和慢性毒性,也往往把它列为检测的项目。白细胞数超过10000/mm3称为白细胞增多症;少于4000/mm3称为白细胞减少症,均属于病理范围。此外,还要注意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变化。这些对于诊断机体的疾病有重要意义。 二、白细胞的功能 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吞噬和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御和消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1.吞噬作用吞噬作用是生物体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防卫机制之一。对于其要消灭的对象无特异性,在免疫学中称之为非特异性免疫作用。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很强,嗜酸性粒细胞虽然游走性很强,但吞噬能力较弱。 白细胞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在组织间隙中游走。它们吞噬侵入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和一些坏死的组织碎片。一般认为,白细胞能向异物处聚集,并将其吞噬,这是因为白细胞有趋化性。由于细菌体或死亡的细胞所产生的化学刺激,诱发白细胞向该处移动。组织发炎时产生一种活性多肽,也是白细胞游动的诱发物质之一。 中性粒细胞内的颗粒为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消化其所摄取的病原体或其他异物。一般一个白细胞处理5~25个细菌后,本身也就死亡。死亡的白细胞集团和细菌分解产物构成脓液。 单核细胞由骨髓生成,在血液内仅生活3~4天,即进入肝、脾、肺和淋巴等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变为巨噬细胞后,体积加大,溶酶体增多,吞噬和消化能力也增强。但其吞噬对象主要为进入细胞内的致病物,如病毒、疟原虫和细菌等。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此外,它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清除衰老与损伤细胞的作用。 2.特异性免疫功能淋巴细胞也称免疫细胞,在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所谓特异性免疫,就是淋巴细胞针对某一种特异性抗原,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抗体或进行局部性细胞反应,以杀灭特异性抗原。血液中淋巴细胞按其发生和功能的差异,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类。 (1)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主要是由T细胞来实现的。这种细胞在血液中占淋巴细胞总数的80%~90%。T细胞受抗原刺激变成致敏细胞后,其免疫作用表现以下三个方面。直接接触并攻击具有特异抗原性的异物,如肿瘤细胞,异体移植细胞;分泌多种淋巴因子,破坏含有病原体的细胞或抑制病毒繁殖;B细胞与T细胞起协同作用,互相加强,来杀灭病原微生物。 (2)体液免疫体疫免疫主要是通过B细胞来实现的。当此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变成具有免疫活性的浆细胞后,产生并分泌多种抗体,即免疫球蛋白,以针对不同的抗原。B细胞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蛋白质合成旺盛。抗体通过与相应抗原发生免疫反应,抗体能中和、沉淀、凝集或溶解抗原,以消除其对抗体的有害作用。 3.嗜碱性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这两种细胞在血液中停留时间不长,主要在组织中发生作用。 (1)嗜碱性粒细胞这类细胞的颗粒内含有组织胺、肝素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等。肝素有抗凝血作用,组织胺可改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过敏性慢反应物质是一种脂类分子,能引起平滑肌收缩。机体发生过敏反应与这些物质有关。嗜碱性细胞在结缔组织和粘膜上皮内时,称肥大细胞,其结构和功能与嗜碱性细胞相似。

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

ICS 备案号: WS 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 Reference leukocyte differential count method (报批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发布

目次 前言 (Ⅲ) 1范围 (4) 2总则 (4) 3方法 (4) 3.1 样本采集 (4) 3.2 血涂片制备和要求 (4) 3.3 血涂片染色 (4) 3.4 需分类的外周血有核细胞 (5) 3.5 血涂片检查步骤 (5) 3.6 检验人员要求和考核 (6) 附录A(规范性附录)常见外周血白细胞形态学 (7) 附录B(规范性附录)计算公式 (9) 附录C(规范性附录)自动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性能评价 (10) 参考文献 (16)

前言 为了保证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具有溯源性和准确性,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修改采用了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颁发的《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和仪器评价方法》标准(H20-A)。 本标准从20XX年XX月XX日起实施。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都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医政司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晓波、许蕾、宋颖、方心驰、张锦锋。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负责解释。

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立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中有关样本采集、血涂片制备的要求、血涂片染色、血涂片有核细胞检查的步骤、对检验人员的要求和考核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建立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的实验室 2 总则 2.1 本标准采用手工目视显微镜计数法作为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方法。 2.2 为了保证参考方法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性,建立参考方法的实验室必须进行比对。 3 方法 3.1 样本采集 将静脉血采集于EDTA-K2抗凝剂(液体或粉末状)中(浓度为每毫升血液含1.5~2.2mg EDTA-K2·H2O)。采血后立即混匀,应拒绝分析有肉眼可见凝块的样本。 3.2 血涂片制备和要求 3.2.1 血涂片制备 3.2.1.1 每份样本制作3张血涂片。要求所用玻片清洁、干燥、无尘,大小为25 mm×75mm,厚度为0.8~1.2mm。并有明确标记。如果样本中白细胞数量少时,需要制备更多血涂片(如6张)。 3.2.1.2 使用EDTA-K2抗凝血液样本时,应在采集后4小时内制备血涂片。在制片前,样本应充分混匀。注意,样本不能冷藏。 3.2.1.3 用楔形技术制备血涂片。在玻片近一端1/3处,加一滴(约0.05ml)充分混匀的血液,握住另一张较狭窄的、边缘光滑的推片,以30o~45o角使血滴沿推片迅速散开,快速、平稳地推动推片至玻片的另一端(见图1)。 3.2.1.4 在1小时内,用Romanowsky类型染液染色;或在1小时内,用无水甲醇(含水量﹤3%)固定后染色。 3.2.2 良好血涂片的要求 3.2.2.1 血膜至少长25mm,至玻片两侧边缘的距离至少为5mm。 3.2.2.2 血膜边缘要比玻片边缘窄,且边缘光滑,适用于油镜检查。 3.2.2.3 血细胞从厚区到薄区逐步均匀分布,末端呈方形或羽毛状。 3.2.2.4 血膜末端无粒状、划线或裂隙。所有这些情况会使白细胞集中在这些区域内。 3.2.2.5 在镜检区域内,白细胞形态应无人为异常改变。通常,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抗凝血会造成白细胞形态的改变,如胞浆内形成空泡,核分解破裂等。应将抗凝血液保存时间的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除部分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外,镜检区域内破损白细胞量应<2%。 3.2.2.6 无人为污染。 3.3 血涂片染色 采用Romanowsky类染料染色。Romanowsky类染料由亚甲蓝和/或亚甲蓝氧化产物(天青B),和卤化荧光素(通常为伊红B或Y)组成。良好的染色能准确鉴别成熟和未成熟白细胞或异常细胞。 3.3.1 染料的性能

白细胞直方图解析

白细胞直方图解析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实验诊断科 凌励 随着基础医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血液分析仪的研制水平不断提高,检测原理不断完善。血液分析仪不但检测速度快,精确度高,操作简便,而且还能提供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体积分析直方图,以直观反映细胞的大小分布情况,为检验师监控仪器工作状态,判断检验结果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SYSMEX三分类的血液分析仪一般都以电阻抗原理进行白细胞分类,仪器依据大多数正常形态的白细胞细胞在溶血素作用后的大小排列,人为设置了4个辨别线,将白细胞直方图划分三个区域,来辨别小白细胞、中白细胞和大白细胞。 一.白细胞直方图的基本概念 1.电阻抗原理根据血细胞是非导电的性质,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颗粒,在通过检测小孔时可引起电阻的变化为基础,对血细胞进行计数和体积测量。 2.直方图定义以血细胞体积大小为横座标,不同体积的细胞出现的相对频率为纵座标,来描绘细胞群体分布情况的曲线图形称作血细胞直方图。 3.白细胞直方图在计数白细胞时,要加入溶血素使红细胞破坏,此时白细胞膜受到破坏,细胞浆流失,使白细胞体积大小发现变化,因此需要强调的是在白细胞直方图上细胞排列的顺序不是细胞的原始大小,而是经溶血液修饰的细胞大小。 图1,加入溶血素前的细胞大小

图2.为加入溶血素后的细胞大小(在直方图上所示) 二.白细胞分类原理 (一)辨别线的设置 1.低辨别线(LD):在30至60fL之间自动寻找最适位置。 2.高辨别线(UD):固定在300fL ,用作粒度分布的异常监视。 3.辨别线1(T1):自动寻找从LD至UD之间白细胞分布曲线的波谷,第一波谷值设为“TROUGH”辨别线1(T1), 4. 辨别线2(T2):自动寻找从LD至UD之间白细胞分布曲线的波谷,第二波谷值设为“TROUGH”辨别线2(T2)。 (二)辨别线的作用 1.对正常形态的白细胞进行粒度分类从以下两图可以直观地看到白细胞分类情况。 WL与T1之间为W-SCR%,相当于L YM%; T1与T2之间为W-MCR%,相当于MEX%(单核细胞、嗜酸细胞和嗜碱细胞之和,)。T2与WU之间为W-LCR%,相当于NEUT%)。 2.监视白细胞粒度分布的情况,提供异常分布信息 白细胞粒度分布正常时,白细胞直方图显示三峰性分布,在低辨别线(LD)与高辨别线(UD)之间有两个谷值(T1)和(T2)。当谷值辨别线不能设定,或在设定的辨别线位置的度数比规定值高时,将标有白细胞粒度分布异常警号。下面将白细胞分布异常的警号按优先顺序来介绍,当有两个以上的警号符合时,将标上优先顺序最高的警号。 (1)WL:低辨别线(LD)的相对度数超过规定值。可能存在血小板聚集或较多的巨大血小板。 (2)T1:当第一谷值不能决定时。

人体八种白细胞类型

白细胞亦称白血球,它的功能是使机体免受病原体(细菌和病毒)、癌细胞、异物侵入,是人体的守卫者。白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后进入血液和淋巴液循环,也存在于血管和淋巴管外的组织中。 人体中白细胞有八种类型,具体细胞类型如下。 1 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是个头最大的白细胞。 巨噬细胞由单核细胞分化发育而来,单核细胞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巨噬细胞对细胞残体和病原体进行吞噬和消化,这一过程称为吞噬作用。巨噬细胞内的溶酶体会释放溶菌酶破坏病原体。吞噬细胞还是参与适应性免疫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除了免疫功能外,吞噬细胞还扮演者促进生殖 细胞发育、性激素、骨组织的再吸收以及血络的形成。巨噬细胞如下图所示: 2 树突状细胞 类似于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也是一种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成熟时会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与神经元的树突相似。树突状细胞通常存在于跟外界接触的皮膜(黏膜)部位,比如皮肤、内层的鼻子、肺、胃与肠的内层。树突状细胞通过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到淋巴结和淋巴器官 中的淋巴细胞帮助机体识别病原体,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树突状细胞如下图所示: 3 B淋巴细胞 B细胞是淋巴细胞的成分之一。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会增合成和分泌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抗体对抗病原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帮助机体识别病原体,并使之成为靶细胞被其他免疫细胞清除。被称为记忆细胞的B细胞可以保持对病原菌生物分子标记物的记忆,使得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 时免受感染。这使得机体保持针对特定病原体的长期免疫力。B淋巴细胞如下图所示: 4 T淋巴细胞 类似于B细胞,T细胞也是淋巴细胞之一。T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迁移到胸腺内分化成熟。T 细胞通过直接杀伤靶细胞和释放淋巴因子参与免疫反应。T细胞包括细胞毒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协助B细胞产生抗体,抑制性T细胞抑制B细胞和其他T细胞对抗原的免疫应答。 NKT细胞具有T细胞和NK细胞两重性质,但是NKT细胞不是NK细胞而是T细胞。T淋巴细胞 如下图所示: 5 自然杀伤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是分布于血液循环的淋巴细胞,它能识别被感染细胞和衰老细胞。NK细胞含有化学颗粒,NK细胞能够识别肿瘤或病毒感染的细胞,通过释放化学颗粒吞噬破坏病变细胞。这些化学颗粒能溶解病变细胞的细胞膜,促使细胞凋亡,最终杀伤靶细胞。 同时应该区分NK细胞和某些T细胞,比如NKT细胞,不要相互混淆。自然杀伤细胞如下图所 示: 6 嗜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规程

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规程 一、项目名称:白细胞分类计数 二、原理:把血液制成细胞分布均匀的溥膜涂片,用复合染料染色, 根据各类细胞形态特征予以分类计数,得出相对比值(百分率)以观察细胞数量、质量和质量的变化,对疾病有辅助诊断意义。 三、试剂: B aso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 Ⅰ液:曙红、甲醇、亚甲蓝 2瓶250ml Ⅱ液:缓冲液 2瓶250ml 四、器材:玻片、显微镜 五、操作步骤: 1、采血后推制厚薄适宜的血膜片,膜应呈舌状,头、体、尾 清晰可分。 2、推好的血膜在空气中晃动,以促使快干,天冷或潮湿时, 应于37℃保温促干。 3、平置玻片于染色架上,滴加染液3-5滴,使其迅速盖满血 膜,约1分钟后,滴加缓冲液5-10滴,轻轻摇动待干。 4、选择涂片的体尾交界处染色良好的区域,在油镜下计数100 个白细胞,按其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求出各类细胞确占比 值(百分率)。 六、参考值:

七、标本要求病人准备:血片推成舌形、厚薄适宜。新鲜静脉血或 末梢血.采血应顺利,不应有溶血和凝块。对病人无特殊要求,特殊病人由临床医生告知注意事项 八、临床意义: 1、增多: 1)、中性粒细胞: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尿中毒、急性铅中毒等。 2)、嗜酸性粒细胞: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某些血液病、烧伤等。 3)、嗜碱性粒细胞: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及铋中毒等。 4)、淋巴细胞: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诊、隐脉炎、结核、传染性肝炎。 5)、单核细胞:结核、伤寒、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2、减少: 1)、中性粒细胞:伤寒、付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X

五分类血细胞计数仪

五分类血细胞计数仪 ?CBC分析原理和技术 ?库尔特原理 ?HGB测量原理 ?白细胞分类原理 ?三分类原理:库尔特直方图分类 ?五分类原理:VCS三维分析原理 1. CBC分析原理和技术 库尔特原理 当一个不良导体颗粒,例如血细胞,通过两个电极之间时,导致电路的电阻抗发生变化。 库尔特原理图 负压 HGB测量原理 I C S H H G B检测参考方法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 i C N-H b)测定方法试剂反应时间长达5分钟以 氰化H G B检验方法(细胞仪) 氰化血红蛋白(C N-H b)测定方法试剂成分:氰化钾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2.白细胞分类原理 三分类原理:库尔特直方图分类 向一个计数池的稀释血样加入溶血剂 细胞化学-体积法 溶血剂令不同亚群的白细胞不同程度地失水皱缩,显示体积差异; 电阻法技术得到白细胞分布直方图 根据直方图上的体积范围定义白细胞三项分类 L Y:35-90f L,M O:90-160f L,G R:160-450f L 五分类原理:VCS三维分析 分析外周血液中的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运用V C S技术,对白细胞进行多参量分析大小、核形、颗粒特性 V CS三维分析原理 运用V、C、S三种探针,在流式通道的某一位点,对通过的单列白细胞,进行逐个的、同时的、三重的检测,以及三维分析,以确定其亚群性质。 V-低频波,分析细胞体积; C-高频波,分析细胞核型; S-激光,分析细胞的颗粒特性。 接近原态的W B C分析 S c a t t e r P a k双试剂系统的作用 去红细胞:红细胞溶解剂(低渗透压,低P H液)通过渗透压差溶解红细胞; 保持白细胞原态:溶解终止液(高渗透压,高P H液)令白细胞恢复到“接近原态”大小。流体动力聚焦

白细胞计数实验报告(仅供参照)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目的:掌握血涂片制备的操作要领、瑞氏染色方法、正常外周血五种白细胞形态特点、 原理:各种白细胞必须经过染色,才易于区分其类别。常用者为瑞氏(Wright’s)染色法和姬姆萨(Giemsa)染色法。测定外周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相对比值,以观察其数量、形态和质量变化,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血涂片,计算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利用白细胞总数和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即可计算每mm3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绝对值。 实验器材:香柏油、盖玻片、推片、采血针或注射器、小滴管、消毒棉球、瑞氏染液、pH6.4~6.8磷酸盐缓冲液、蒸馏水、计数板及专用盖片、针1ml 刻度移液管、1ml EP管、光学显微镜。20ul刻度移液管、推片 实验步骤 白细胞分类 1.血片制作: 取一滴血,滴于洁净无油脂的玻片一端。左手持玻片,右手再取边缘光滑的另一玻片作为推片。将推片边缘置于血滴前方,然后向后拉,当与血滴接触后,血即均匀附在二玻片之间。此后以二玻片约呈30—45度的角度平稳地向前推至玻片另一端。推时角度要一致,用力应均匀,即推出均匀的血膜(血膜不可过厚、过薄)。将制好的血涂片晾干,不可加热。 注:(1)良好涂片标准:1) 呈头、体、尾舌形 2) 血膜厚薄适宜 3) 两边留有空隙(2)涂片好坏与下列因素有关:1)血滴大小 2)推片与玻片之间角度 3)推片速度 2、血涂片的染色步骤: (1)用蜡笔在血膜两端各划一道线,以免染料外溢,置涂片于染色架上。(2)滴加瑞氏染液,共计七八滴数,以盖满血膜为度,静置1分钟。(3)再滴加等量的磷酸缓冲盐溶液,轻轻摇动,并轻吹液体使染色液与缓冲液混合均匀,静置15分钟。 (4)用清水冲洗。切勿先倾去染液再冲洗,否则沉淀物附于血膜上不宜出去。冲洗后斜置血涂片于空气中干燥。或先用滤纸吸取水分迅速干燥,即可镜检。 3、白细胞分类计数:先用低倍镜检查涂片及染色是否均匀。然后加一滴香柏油于血膜厚薄均匀处(一般在体尾交界处),在油镜下由此处开始按其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计数移动时避免重复。根据所见到的100个白细胞,记录各种白细胞所占的百分数。

白细胞五分类原理和散点图特征

血细胞仪白细胞五分类法原理和散点图特征2008-12-14来源:检验世界网浏览:5747次转发至:我要评论【字号:大中小】 核心提示:本文主要介绍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白细胞五分类上的原理和散点图分布特点。此类仪器在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和计算参数上一般会采用类似的测定原理和计算方法,此类仪器的进展和其功能特点可参考作者撰写的其它文章。赞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张时民检验地带网 血细胞分析技术已经进入自动化时代,而具有白细胞五分类或更多分析参数的仪器也普遍的应用于国内各级医院实验室中,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服务。而具有18项参数带有白细胞三分群功能的血细胞分析仪也已经普及进入到基层医院和社区医疗中心,在许多大型医院中已不占主流位置,因此可以说目前在较大医院的检验科,常规血细胞分析仪已经进入全自动化和白细胞五分类的时代。 本文主要介绍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白细胞五分类上的原理和散点图分布特点。此类仪器在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和计算参数上一般会采用类似的测定原理和计算方法,此类仪器的进展和其功能特点可参考作者撰写的其它文章(见参考文献)。具有白细胞五分类功能的血细胞分析仪器是指通过各种物理和化学技术对白细胞进行分析,以获得外周血液中白细胞的五种常见类型,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百分率和绝对值的测定结果,此外还应该具有对出现异常白细胞的提示或初步分类功能。 目前国内外具有开发研制白细胞五分类法仪器的主要为欧美和日本生产厂商,比较着名的欧美厂家有Beckman-Coulter;ABBOTT;Siemens(Bayer);ABX;日本有Sysmex 和NihonKohdon。在国内已经有迈瑞(MINDRAY)公司生产几个型号的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器投入医疗市场。 检验地带网 一简要发展史 1974年,一种名为HEMALOGD的具有初步白细胞分类功能的白细胞分析仪问世。1982年,Technicon公司生产了H6000型血液细胞分析仪器,应该是首款具有白细胞五分类能力的仪器。同时代日本日立公司推出图像分析法的白细胞分析仪HITACHI8200型,仅仅是用于完成白细胞血片分类的仪器,没有其他血细胞计数分析能力。Technicon公司1985年开发了比较成熟的具有白细胞五分类功能的TechniconH1型血液细胞分析仪,随后升级为H2型和H3型。 COULTER公司在1987年开发研制其经典VCS技术,并推出持续具有多年影响力的、具有白细胞五分类功能的血液细胞分析仪MAXM型。 1990年前后,欧洲和日本许多厂家都陆续推出了各种类型的具有白细胞五分类功能的血细胞分析仪器。各厂家设计生产的此类血细胞分析仪,其在白细胞分类技术上原理各不相同,分析测定项目略有不同,且形式多样,结构复杂,试剂种类和成分也趋于复杂。不断改进和升级的新产品使得仪器在白细胞分类技术上更加成熟和可靠。而技术的提高也带来了仪器和消耗品(试剂)价格的增加。 检验地带网 二仪器原理和散点图特点 1体积、电导和激光散射原理 这是Beckman-Coulter公司生产的血细胞分析仪所采用的经典分析方法,他集三种物理学检测技术于一体,在细胞处于自然原始的状态下对其进行多参数分析。该方法也称为体积、电导、激光散射血细胞分析法。此技术采用在标本中首先加入红细胞溶血

如何认识血常规中白细胞和分类值的意义

如何认识血常规中白细胞和分类值的意义 全网发布:2012-07-24 23:00 发表者:陈贤楠(访问人次:33653) 血常规中的白细胞总数和分类是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重要的参考资料,尤其在儿科急性发热、感染性疾病诊治中,血常规检查常是区别细菌性感染或病毒感染以及感染严重度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我在日常工作中也经常发现,某些家长或医生由于对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分析的片面性,导致抗生素滥用或疾病严重度判断的偏移。在此作简短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陈贤楠 一、必须牢记以下的基本概念: 1、白细胞总数(WBC)和分类(包括绝对值和相对百分数)值反映的是炎症指标,换言之,感染性炎症和非感染性炎症均可以引起上述参数的变化。 2、在儿科发热的患儿,白细胞和分类值常反映感染性炎症,也常作为鉴别细菌性或非细菌性感染的指标。即:细菌性感染常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数升高。 3、但是在复杂性慢性、反复性发作的疾病(如哮喘、过敏咳嗽、过敏肠病等)和重症感染又伴有全身炎症反应(如各种病原体引起的重症感染、感染性休克)时,上述数值的判断必须慎重,因为它既受感染性炎症,又受非感染炎症的影响。 4、病毒感染时通常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增加,但某些特殊病毒或病毒感染综合征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5、白细胞总数和分类,作为血常规三项重要信息之一(其他二项是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也是血液病和骨髓功能重要指标。如白白血病、白细胞减少症等。 二、当前儿科门诊对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分析的常见偏移和误区有: 1、以成人的白细胞和分类正常值来判断小儿的化验值。小儿各年龄段血常规中白细胞级分类有很大的不同(见下表);白细胞主要分粒细胞(包括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白细胞的分类中以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变化比较突出:生后4~6天至~4~6岁期间以淋巴细胞(lymphocyte,L)占优势约占60%为主,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约为30%;而在出生后4~6天前和4~6岁后直至成人则以中性粒细胞为优势,约占65%。 白细胞值正常范围在国内外不同教科书中有所不同的,但各年龄组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而目前个医院包括儿童医院化验单上均以成人正常值为标准,不少儿科医生也以此标准值去判断不同年龄患儿,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也是抗生素滥用的重要原因。 2、白细胞和分类值增高作为感染疾病未愈的指标、作为继续应用抗生素的证据。许多家长因为化验白细胞高而不敢停用抗生素。事实上对只咳嗽不发热,没有明显感染病灶的孩子轻度的白细胞增加没有太大意义,更不能区分是细菌或病毒感染。因为有多种因素可以引起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增高,如精神紧张、哭闹、运动或活动、预防接种,疼痛刺激等等。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服药、食物等也可使白细胞值改变。有人观察到:在12~24小时内,没有任何干预情况下,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可以由15.0~20.0×109/L下降至10.0×109/L(即从每立方毫米1.5万~2万降至1万以下)。 3、过度解读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如机械、简单地用来判断感染病原体、抗生素选择的指标。 三、白细胞生成、循环和清除过程--有利于纠正上述误区 以上已提及:白细胞主要由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以白细胞中占优势的中性粒细胞为例: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人体内白细胞总数和种类白细胞的百分比是相对稳定的。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时白细胞为止5000~10000个。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为: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1~4%;嗜好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为1~7%。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粪便中的白细胞当肠道有炎症时增多其数量多少与炎症轻重及部位有关偑晩鄌回閳呀。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不多丂毡鞔蹑雉鞙,均匀混合于粪便内且因细胞部分被消化而不易辨认。佯爬癋觝韏亨鳅结肠炎症如菌痢时亢曣蛡钆醰蜇,白细胞大量出现甚至满视野仼托磺醠闍韫嫊媳,并可见到退化的白细胞,还可见到边缘已不完整或已破碎核不清楚、成堆的脓细胞。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或钩虫病)时粪便中有时还伴有夏科-雷登伇気销详銄僀 (Charcot-Leyden)両松铵鐂鎥结晶,如用瑞氏染液染色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 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发现,白细胞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和预后有关。文献报道,对10000余人两年的观察研究表明,白细胞增高是脑梗死的先兆之一;而中性粒细胞增高的相关性最大,尤其小于65岁组最明显。血中白细胞数越高,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越大。梗死组织周围有白细胞浸润,且梗死灶周围的毛细血管存在白细胞聚集现象。对脑血管病患者白细胞的流变性研究,亦发现白细胞在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计数(WBC)介绍: 白细胞计数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旧称白血球,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细胞计数(WBC)原理: 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多用稀乙酸溶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后,滴入庆数盘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值: 成人(4.0~10.0)×109/L; 儿童(5.0~12.0 )×109/L;

白细胞直方图的特点与临床意义

一、白细胞直方图的特点与临床意义 (一) 正常白细胞直方图 血细胞分析仪通常在 35-450fl 的范围内分析 白细胞。根据正常白细胞(图1-a)在溶血剂作用后体 积的大小,在直方图上从左至右可确认其相应的三个 细胞群: 1小细胞群小细胞群是位于左侧又高又陡 的峰,分布在 35 ~ 90fl 范围,以成熟淋巴细胞 (LYM) 为主要特征细胞; 2大细胞群大细胞群是位于右侧较低且分 布宽的峰,跨越 160 ~ 450fl ,以中性粒细胞为 主要特征细胞; 3单个核细胞 (MONO) 单个核细胞 (MONO) 位于大、小细胞群之间的较平坦的区域,分 布在 90 ~ 160fl 范围,是单个核细胞 (MONO) , 也被称为中间细胞 (MID) ,以单核细胞为主要特征 细胞。 (二)异常白细胞直方图 由于正常外周血中的白细胞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为主,白细胞直方图显示峰的光滑曲线,而且在这三群细胞分布区域的交界处均存在一个低谷 ( 即报警监测点 ) 。当白 的比例异常或出现异常细胞时,白细胞直方图曲线峰的高低、数量和低谷区的特征将会出现一些显示相应的报警。 1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或淋巴细胞比例减低(图1-b)白细胞直方图表现为粒细胞峰明显

巴细胞峰明显变小。在严重的细菌感染时,如果中性粒细胞发生中毒性改变,粒细胞峰可向左移延伸,有的可显示“ R 3 ” 或“R 4 ” 报警提示。 2中性粒细胞比例减低或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图1-c) 白细胞直方图表现为粒细胞峰明显变小,峰明显变大。 3 单核细胞比例增高 (图1-d) 白细胞直方图表现为在单个核细胞区出现一个明显的峰,其大小与单核细胞比例增高的程度显示“ R 3 ” 报警提示。值得注意的是,仪器显示的“MO ”或“ MID ”增高仅表示可能是单核也可能是嗜酸性粒细胞或幼稚细胞等,因此,必须涂片染色后经显微镜确认。 4 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图1-e) 白细胞直方图上也在单个核细胞区出现一个明显的峰,其大小也与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程度显示“ R2 ”或“ R3 ”报警提示。注意事项与单核细胞比例增高相同。 5 急性 淋巴细胞白 血病 (图 1-f) 白细胞 直方图表现 为淋巴细胞 峰向单个核 细胞区扩展 变宽,其程度 与原始及幼 稚淋巴细胞 的比例高低 有关,常伴有 “ R2 ”报警。

白细胞不分类

机型:贝克曼库尔特HMX血液分析仪分析仪故障:白细胞不分类 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的HMX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具有分析速度快、检测项目多、结果准确、重复性好、性能稳定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医院检验科,但在日常工作中常遇到白细胞不分类的现象,HMX 血液分析仪进行白细胞分类是采用VCS技术,是从体积、核质比、颗粒特性、膜特性和形态等方面对白细胞综合分析,在分类中涉及两种试剂:一种是五分类溶血剂;另一种是稳定剂,稀释液(IS0T0N I)作为鞘液,当全血进入混匀池时,五分类溶血素(低渗)首先将细胞胀大,但由于红细胞膜比较薄,很快就胀破,只剩下胀大的白细胞,这时稳定剂(高渗)注入混匀池,使白细胞恢复到原态,混匀后的样品在样品压力与鞘流的作用下,在流式通道内作单细胞排列,进行三种参数的同时测量,然后经过计算得出结果,现将造成白细胞不分类的原因及排除方法介绍如下: 一、温度问题:按照分析仪使用说明,要求温度控制在:20~29℃,但有文献报道:妇最佳温度控制在25℃左右,因为溶血剂中的表面活性剂能与细胞膜作用,破坏脂质双层结构在细胞膜表面的表面活性剂,利用流体动力聚集细胞形成由密到疏的表面活性剂层,由于其疏水基团较大为不良导体,加之膜结构疏松肿胀从而使粒细胞在分析仪上的表现体积变大。倘若温度太低,会使溶血剂溶解红细胞的能力减弱,使红细胞不能完全溶解,从而干扰白细胞的分类计数。 分析仪故障排除方法:室内温度未达到要求时,应采用空调或取暖器将温度控制在2O℃以上,最好在25℃左右。 二、试剂配比问题:血液、溶血剂、稳定剂三者之比为:28:300:133,若该比例失衡则导致溶血不充分或溶血过度,以致于大量红细胞或很少细胞进入流式通道内,因此导致白细胞分类不正常。 分析仪故障排除方法:可通过调节液流比例相应参数加以纠正。 三、标本的问题: 1、部分血液病、肿瘤化疗病人等出现不分类;因为这些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的药物使红细胞的抗溶能力增强,使红细胞不能完全溶解,还有部分化疗后白细胞总数很低,使分析仪在规定的时间内很难测到足够量的白细胞,从而导致白细胞分类不准确或不分类,甲亢病人的白细胞不分类也有可能与药物影响有关。 分析仪故障排除方法:对于已确诊的病人且进行治疗观察的标本应做复片即用显微镜进行检查确认。 2、有报道黄疸、高血脂(血浆乳浊)、孕妇以及新生儿标本部分不分类,其原因是红细胞碎片难于溶解所致。 分析仪故障排除方法:将标本稀释使标本浓度降低,溶血剂浓度相对增高,可使红细胞破坏完全,将分析仪由全自动状态进入半自动状态便可进行测试,取百分比作为结果,绝对值采用总数乘以百分比。

血细胞分析仪五分类检测技术及原理

血细胞分析仪五分类检测技术及原理 血细胞分析仪是医院临床检验应用非常广泛的仪器之一,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血细胞分析的技术也从几年前的三分类转向现在的五分类,从二维空间进而转向三维空间,同时现代血细胞分析仪的五分类技术许多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如鞘流技术、激光技术等。下面就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器的检测方法及其应用加以说明。 1 采用阻抗、激光散射和荧光染色技术检测法 直流电阻抗法(DC)用于测量细胞体积大小。激光散射产生的前向散射光、侧向散射光和侧向荧光可用于探测白细胞体积大小、细胞内含物的情况(细胞核以及颗粒情况),侧向荧光则可以反映细胞内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含量,特有的嗜酸性粒细胞检测溶血剂Str-matolyzer-EO可将除了嗜酸细胞以外的所有细胞溶解或萎缩,含有完整嗜酸细胞的液体通过小孔可以按照电阻法计数技术进行计数。在嗜碱细胞通道中,使用特殊溶血剂Strmatolyzer-BA可将除了嗜碱细胞以外的所有细胞溶解或萎缩,含有完整嗜碱细胞的液体通过小孔可以按照电阻法计数技术进行计数。幼稚细胞检查通道(IMI)可以根据幼稚细胞膜比成熟细胞膜表面含有脂质较少的现象,在细胞稀释悬液中加入硫化氨基酸,由于占位不同,结合在幼稚细胞表面的氨基酸较多,对溶血剂有抵抗作用,当加入溶血剂后成熟细胞易被溶解,而幼稚细胞不易被破坏,可通过电阻法检测出来。综合各个测量方法,得到白细胞五分类的图形和数据。这种技术主要应用在Sysmex研制和开发的SE-9000、SE-9500、XE-2100、XT-1800等系列血液分析仪中。 2 电阻抗和射频电导联合检测法 这种方法是分别采用四个检测系统来检测不同类型的细胞:(1)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检测系统:在细胞悬浮液中加入溶血剂使红细胞溶解,而使白细胞保持完整,细胞浆及核形态近似于生理状态,当这些细胞通过检测系统时,对白细胞进行电阻抗法(测量细胞体积)和射频电导法(检测细胞核和颗粒密度)的联合检测,结果将细胞分成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三个群体。(2)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两种检测系统:在细胞悬浮液中加入特殊的溶血剂,除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外,其他细胞均被溶解或萎缩,再对保持完整的嗜酸性细胞或嗜碱性细胞进行计数。(3)幼稚细胞检测系统:在细胞悬浮液中加入硫化氨基酸,由于占位不同,结合在幼稚细胞的氨基酸比成熟细胞多,且对溶血剂有抵抗作用,当加入溶血剂时,成熟细胞被溶解,只保留着可能存在的幼稚细胞用来计数。目前日本东亚公司的NE1500、SYSNEX公司的SE9000血细胞分析仪就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五分类的。 3 多角度激光偏振光散射检测法

白细胞分类计数(手工法)

临床检验实验室 DGCPH-CL-SOP-07-04 白细胞分类计数(手工法)版序:2005-1 页码:第1 页,共5 页 [测定原理] 把血液制成细胞分布均匀的薄膜涂片,用复合染料构成的染色液染色,血片中的细胞由于内容物不同,而被染成不同的颜色,根据各类白细胞形态特征予以分类计数,得相对比值(百分率),以观察数量﹑形态和质量的变化,对疾病有辅助诊断意义。 [试剂及仪器] (一)染色液 1. 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 I液取瑞氏染粉 lg、姬姆萨染粉0.3g,置洁净研钵中,加 2 ML丙三醇和少量甲醇(分析纯),研磨片刻,吸出上层染液。再加少量甲醇,继 续研磨,再吸出上清液。如此连续几次,共用甲醇500ml。收集于棕 色玻璃瓶中,每天早、晚各振摇3min,共5天,以后存放一周即能 使用。 Ⅱ液 pH6.4—6.8磷酸盐缓冲液 磷酸二氢钾(无水)6.64g 磷酸氢二钠(无水)2.56g 加少量蒸馏水溶解,用磷酸盐调整 pH,加水至1000ml。 2.快速染色液 I液: 磷酸二氢钾 6.64g 磷酸氢二钠 2.56g 水溶性伊红 Y 4g(或伊红 B2.5g) 蒸馏水 1000ml 石炭酸 40ml 煮沸,待冷备用。 Ⅱ液 亚甲蓝 4g 蒸馏水 1000m1 蒸馏水 1000m1 高锰酸钾 2.4g 煮沸,待冷备用。

临床检验实验室 DGCPH-CL-SOP-07-04 白细胞分类计数(手工法)版序:2005-1 页码:第2 页,共5 页 3.30s快速单一染色液 贮存液 瑞氏染粉 2.0g 姬姆萨染粉 0.6g 天青 E 0.6g 甘油 10.0ml 聚乙烯D比咯烷酮(PVP) 20.0g (或曲拉通X-100 3ml) 甲醇 1000ml 磷酸盐缓冲液(pH6.2-6.8) 磷酸二氢钾 6.64g 磷酸氢二钠 0.26g 石炭酸 4.0ml 蒸馏水加至 1000ml 应用液 l液、2液按3:1比例混合放置14天后备用。 (二)显微镜。 (三)计数器。 [标本的采集] 取手指血或静脉血 1.0ml,置于抗凝管中(2%EDTAK2)摇匀待检。或直接未梢取血涂成血片。 [操作步骤] 1.采血后推制厚薄适宜的血膜片,血膜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可分。 2.推好的血膜在空气中晃动,以促使快干。天气寒冷或潮湿时,应于37 C温箱中保温促干,以免细胞变形缩小。 3.染色: (1). 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染色 置玻片于染色架上,滴加染液3—5滴,使其迅速盖满血膜,约1min后,滴加缓冲液5一10滴,轻轻摇动玻片或对准血片吹气,与染液充分混和,5一10min后用水冲去染液,待干。

血细胞仪白细胞五分类法原理和散点图特征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张时民 血细胞分析技术已经进入自动化时代,而具有白细胞五分类或更多分析参数的仪器也普遍的应用于国内各级医院实验室中,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服务。而具有18项参数带有白细胞三分群功能的血细胞分析仪也已经普及进入到基层医院和社区医疗中心,在许多大型医院中已不占主流位置,因此可以说目前在较大医院的检验科,常规血细胞分析仪已经进入全自动化和白细胞五分类的时代。 本文主要介绍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白细胞五分类上的原理和散点图分布特点。此类仪器在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和计算参数上一般会采用类似的测定原理和计算方法,此类仪器的进展和其功能特点可参考作者撰写的其它文章(见参考文献)。具有白细胞五分类功能的血细胞分析仪器是指通过各种物理和化学技术对白细胞进行分析,以获得外周血液中白细胞的五种常见类型,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百分率和绝对值的测定结果,此外还应该具有对出现异常白细胞的提示或初步分类功能。目前国内外具有开发研制白细胞五分类法仪器的主要为欧美和日本生产厂商,比较著名的欧美厂家有Beckman-Coulter;ABBOTT;Siemens(Bayer);ABX;日本有Sysmex和Nihon Kohdon。在国内已经有迈瑞(MINDRAY)公司生产几个型号的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器投入医疗市场。 一简要发展史 1974年,一种名为HEMALOG D的具有初步白细胞分类功能的白细胞分析仪问世。 1982年,Technicon公司生产了H6000型血液细胞分析仪器,应该是首款具有白细胞五分类能力的仪器。同时代日本日立公司推出图像分析法的白细胞分析仪HITACHI 8200型,仅仅是用于完成白细胞血片分类的仪器,没有其他血细胞计数分析能力。 Technicon 公司1985 年开发了比较成熟的具有白细胞五分类功能的Technicon H1 型血液细胞分析仪,随后升级为H2型和H3型。 COULTER公司在1987 年开发研制其经典VCS技术,并推出持续具有多年影响力的、具有白细胞五分类功能的血液细胞分析仪MAXM 型。 1990年前后,欧洲和日本许多厂家都陆续推出了各种类型的具有白细胞五分类功能的血细胞分析仪器。各厂家设计生产的此类血细胞分析仪,其在白细胞分类技术上原理各不相同,分析测定项目略有不同,且形式多样,结构复杂,试剂种类和成分也趋于复杂。不断改进和升级的新产品使得仪器在白细胞分类技术上更加成熟和可靠。而技术的提高也带来了仪器和消耗品(试剂)价格的增加。 二仪器原理和散点图特点 1 体积、电导和激光散射原理 这是Beckman-Coulter公司生产的血细胞分析仪所采用的经典分析方法,他集三种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