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的十大学派

战略的十大学派
战略的十大学派

明茨伯格纵论十大战略管理学派

有人说,现在是战略管理的时代;更有人说,实时运作已经不够了,现在需要闪电式的战略决策。但大多数人在津津乐道此“战略”彼“战略”的时候,对“战略”本身并没有确切的认识。一般人会认为“战略就是一种高瞻远瞩的计划吧”;而企业家常会说“战略可不是人人都能讲

的故事,它需要企业家的脑袋和思维”;而战略咨询顾问却会讲“战略需要特殊的技能,我们就是经过那些特殊技能培训并给人提供战略咨询服务的聪明人”;更有极端的人会说“我从来就不相信战略,成功永远不能依靠战略一步一步规划而来。”还会有更多的声音,但谁都无法真正说服谁!这时,明茨伯格及他的伙伴站了出来,发出一声呐喊“女士们,先生们,快过来看战略管理这只大象”。

明茨伯格认为,人们对战略形成的认识就如同盲人摸象,因为从未有人能够具备完整地审视大象的眼光。每个人都仅仅依据自己的理解,或紧紧抓住战略形成的某一部分,同时对其他部分则一无所知。明茨伯格反对将大象的各个部分简单地加以拼凑而试图得到完整的大象,但同时并没有完全抹杀“盲人摸象”的功绩。他认为为了得到整体的认识,必须要理解局部。从该认识出发,明茨伯格将战略管理分为十个学派,分别为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利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结构学派。

设计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概念作用的过程

设计学派就是设计战略制定的模型以寻求内部能力和外部环境的匹配,SWOT分析即是代表性观点。对于设计学派,有几个前提条件:(1)战略形成应该是一个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思维过程;(2)进行控制并保持清醒是CEO的责任,CEO就是战略家;(3)战略形成的模式必须保持简单和非正式;(4)战略应当是个性化设计的最价成果之一;(5)当战略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时,设计过程才算结束;(6)战略应当是明确的,为此它必须保持简单;(7)只有当独特的、内容丰富的、明确而简单的战略完全制定好之后,才能得以贯彻。

设计学派的核心是将战略制定脱离于战略贯彻,即将思维和行动相分离。这种分离方便了

案例研究和教学,也同样是因为这种特点,设计学派模型在咨询业中也倍受青睐。但是明茨伯格发问了,“想了再做”真地是最好的方法吗?一面是行动者在底层辛勤地执行战略,一面是战略的思考者高高在上、深思熟虑。形成这种局面需要一个基本前提:信息可以在不失真地情况下,集中起来发给上级。而这其实是经常实现不了的假设。如果说思考和行动分离式的集中式战略决策能够适合稳定的世里,而在目前这个变化是常态的世界里,处理意外的能力越来越重要,或许80/20法则在这里同样适用,企业的优势应该主要体现在对于20%意外的处理能力,而其余80%大家都差不多。

当然,明茨伯格并没有完全否定设计学派,他认为对那些需要关键地重新定位,或者说处于需要对其策略进行重新定义时期的组织,设计学派模式不失为一种适合的工具;另外,对那些需要对自己发展方向有一个清楚认识的新的组织,设计学派模式也能够找到用武之地。

计划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正式的过程

计划学派认为,战略产生于一个受控的、正式的过程,该过程被分解成清晰的步骤,每个

步骤都采用核算清单进行详细的描述,并由分析技术来支撑。明茨伯格认为,计划学派的核心吻合了管理教育、大公司的经营活动以及政府进行宏观管理的实践活动。在这种模式中,战略是由受过严格培训的计划人员来制定的。计划学派认可了设计学派大多数的前提,但它相比于设计学派的简单和非正式的模式,更强调“步骤”性和“命令”式的控制。其核心假设是:

按照一定要求制定出每一个战略组成部分,根据蓝图将它们组合,就会得到最终的产品—战略。

设计学派需要的问题,计划学派大多也会遇到,而且还更严重。战略计划在20世纪80年代初遇到了麻烦,“由计划人员制定的,想象中非常完美的战略只有很少数得到了成功地贯彻”,杰克.韦尔奇也生动地描绘出了一种景象:“书本越来越厚,印刷越来越复杂,图板越来越硬,绘图质量也越来越好”。计划学派在结果上不仅妨害到中层管理人员进行战略决策的义务,也妨害了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战略决策的义务。

明茨伯格认为,战略计划的失败是程式化的失败、是对不连续事件进行预测的失败、是将改革制度化的失败、是硬信息取代软信息的失败、是以呆板的计划来应付动态因素的失败。并进而指出战略计划学派的谬误,他认为战略计划起错名了,应该叫做战略程序化。

定位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分析的过程

定位学派得源于迈克尔.波特的两本轰动性的著作:《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它们使定位学派在战略管理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定位学派的几个前提条件主要为:(1)战略就是市场当中通用的、特别常用的、可以辨别的位置;(2)市场(环境)是存在利润并充满竞争的;(3)战略形成过程就是一个基于分析计算基础之上的对这些通用位置的选择之一;(4)战略分析家在战略形成中起主要作用,他们将计算结果送交正式控制选择过程的管理人员;(5)战略产生于深思熟虑的过程,并被清晰表达和予以实施;是市场结构推动了定位战略,而定位战略又推动了组织结构。

在定位学派中,迈克尔.波特的5种竞争力量分析模型、3种通用战略、价值链模型是其主要分析工具,它们尤其得到战略咨询人员的推崇和使用。

明茨伯格认为,定位学派同样存在着思考和行动分离的问题,它使战略制定过程过于深思熟虑而因此破坏了战略学习。另外,我们也不应该忽略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定位学派将将企业竞争优势归结于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与市场机会等,就是所谓的企业竞争优势外生论。从这种分析方法来看,对于某一个行业而言,该行业中所有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结构、市场机会等在客观上是同质的,那么所推导出的逻辑结果只能是该产业内所有企业的赢利状况应该是基本一致的,但这并不符合事实。另外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目前的环境(技术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等)下,竞争不再主要是一种“位置”之战,就象定位学派所强调的定位一样。在这越发动态的环境中,战略也变得动态起来,成为一种“移动”之战,成功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反应。

明茨伯格指出,对于偏重分析和计算的定位学派,它将其作用从战略制定降低为了进行支持战略进程的战略分析过程,而这种战略分析只有在各种条件相当确定和稳定时,才会显得有助于战略制定,但却不会在战略制定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企业家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预测的过程

企业家学派将战略形成过程集中在个别领导人身上,而且强调某些天生的直觉、判断、智慧和洞察力。它将战略形成看作是一种与形象和方向感有关的看法,其核心概念是“远见”。企业家战略的战略思考可以归纳为“向前看”、“向后看”、“向下看”、“从侧面看”、“从远处看”,最终要“看穿”。企业家学派的前提条件主要有:(1)存在于企业领导人心中的战略,既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特殊的、长期的方向感,是对组织未来的远见;(2)战略形成最好不要成为一种完全有意识的思维过程;(3)企业领导人一心一意地发展远见,并在必要的情况下亲自控制战略的实施;(4)战略远见是可以发展变化的,既可以是深思熟虑的,也可以是随机应变的;(5)组织其实是一个受企业领导人指挥的、简单的组织结构;(6)企业家的战略如同某种特殊位置,受到保护、不受市场竞争的冲击。

战略形成过程在企业家学派中,继续被看作一只被掩埋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黑匣子,它对走入困境的企业组织,所开的药方简单明了:去寻找新的、有远见的企业领导人。显然,企业家学派用到的方法是冒险的,它以企业家个人健康和幻想作为赌注。当然,从理论上讲,建立一个有远见的组织远比只依赖一个有远见的企业领导人明智许多。或许,因为有远见组织太难建设,而有远见的个人现存很多,人们往往对企业家学派的药方欣然接受。

明茨伯格指出,企业家学派还是有其广阔的生存环境的,如创办企业需要很强的领导能力和远见,同样,处于困境中的组织也需要远见者指点迷津;另外,处于不断进步的小企业同样需要这种有远见的企业家的领导能力。

认识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心理过程

认识学派认为如果要去具体了解战略的形成过程,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研究战略家的思想。认识学派存在两个分支,其中一派倾向于实证主义,认为知识的处理和构成是产生某种勾画世界的客观想法的成果;而另一派认为所有的认识都是主观的,将战略作为一种对世界的解释。如果说偏向客观的一派认为认知是世界的一种再创造;而主观一派则认为认知本身创造了世界。认识学派是沟通较为客观的设计、计划、定位和企业家学派与相对主观的学习、权利、环境以及构造学派的桥梁。

认识学派存在以下几个假设:(1)战略形成是发生在战略家心理的认识过程;(2)战略表现为决定人们如何处理环境输入信息的方法—概念、计划、纲要和框架;(3)输入的信息(按照认识学派客观派的观点)在认知地图译码之前需要经过各种各样的歪曲过滤器,否则,它们仅仅(按照主观派的观点)是对想象中存在的世界的解释,看到的世界是可以构建的;(4)作为概念,战略在初始形成时比较困难,在实际形成过程中偏重使用性而不是最优化,即使当战略不可行时,也很难改变。

明茨伯格认为,战略管理在实践中而不是理论上已经充分利用了认识心理学,而认识心理学则大量地阐述了战略管理感兴趣的问题,特别是关于战略家内心概念形成的过程。但是,认识学派的研究成果虽然对认识心理学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对战略管理研究的贡献却很有限。

学习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应急的过程

认识学派试图告诉我们,世界是很复杂的,单纯说明性的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和定位学派是建设不起战略管理这座大厦的。而为了去更好地了解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只好去学习。学习学派认为,战略是人们开始研究形势时与其组织应付局势的能力一起出现的,有时以个人方式表现,而多数时候则以集体行为的方式出现,最后集中成为组织成员的行为模式。“战略管理不仅仅是对变化的管理,而是通过变化来进行管理。”学习学派认为传统战略构造方式,尤其是设计、计划和定位模式,仅仅是一种幻想,不能真正解决组织内发生的问题。学习学派存在以下几个基本前提:(1)组织环境具有复杂和难以预测的特性,经常伴随对战略而言不可缺少的知识传播,从而战略的制定必须采用不断学习的形式,而战略制定和战略执行的界限在这个过程中变得不可辨别;(2)尽管领导者也必须学习,但更重要的是集体学习,这意味着在组织中存在许多潜在的战略家;(3)学习是以应急的发方式进行的。战略可以在任何奇怪的地点,以任何奇怪的方式出现,而它一旦被确认后,便正式成为深思熟虑的战略;(4)领导者的作用不再是预想深思熟虑的战略,而是去管理战略学习的过程;(5)战略首先是作为过去的行为模式出现,然后才可能成为未来的计划,并最终变成指导总体行为的观念。

目前,学习型组织、演化理论、知识创新、能动方式以及浑沌理论成为战略学习的新方向,如Peter Senge的《第5项修炼》、Nonaka和Takeuchi的《知识创新型公司》以及哈默的相

关著作成为学习学派的经典性文献,受宠一时。“学习型”在目前已经成为一个时尚话题,如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政府、甚至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家庭。

但明茨伯格指出,学习学派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危险,即导致战略的分散,或干脆不要战略、或迷失战略、甚至导致错误的战略。注意学习是很重要的,但它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个真正的学习组织有时也会担心自己的学习是一种徒劳。更重要地是必须知道该学什么,或许这才隐含着“战略”方向的意味。

权力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协商过程

权力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受到权力影响的过程,它强调权力和政治手段应用于战略谈判以利于获得特殊利益。这一学派存在两个分支,即微观权力和宏观权力。微观权力是用来应付组织内部的政治对策;而宏观权力关心的是组织对权力的应用。

权力学派存在几个前提:(1)权力和政治使战略形成具体化,无论是组织内部的过程还是其外部环境中组织本身的行为;(2)战略往往是应急的并且采用定位和策略的形式而不是观念的形式;(3)微观权力把战略决策看作是在狭隘利益集团和诡诈的联盟之间,通过说服、讨价还价甚至直接对抗所表现出的相互作用;(4)宏观权力将组织看作是采取控制或与其他组织合作的方法,通过战略操纵和联盟中的集体战略,促进自身利益。

明茨伯格认为,权力学派将权力和政治引进战略形成过程是有其意义的,因为我们必须承认,在很多情况下,组织或多或少会受到政治和权力因素的影响,如在重大变革时期,权力关系中的重大变化也必然发生,在冲突出现时,许多组织成员拥有权力并有促进自身利益的倾向;而在封锁时期,由于掌权者不妥协也会导致展览变化的停滞;在不断变化时期,由于组织无法确定明确的方向,决策也会成为政治或权力的混战。

文化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集体思维的过程

明茨伯格说,把权力放在镜子面前,看到的翻转的背面的影像就是文化。权力控制组织并将其分离;而文化则将个体整合进集体。文化学派被称为盲人摸象中的第七个瞎子,他离大象几步之远,通过嗅觉、通过迹象、通过气氛来感知大象,结果大象的样子真地出现在他的心中。

文化学派的信念主要表现为:(1)战略形成是社会交互过程,建立在组织成员共同信念和理解的基础上;(2)个人通过文化适应过程或社会化过程来获得信念,而该过程通常是潜移默化的;(3)组织成员只能部分描述巩固着他们文化的信念,而文化的来源和解释可能依然模糊;(4)战略首先采取了观念而非立场的形式,观念根植于集体意向之中,并在深藏着资源或潜能的组织模式中反映出来,受到保护并且用做竞争优势。因此战略最好描述成深思熟虑的形式;(5)文化,尤其是观念体系不鼓励战略的改变,以便现有战略永久存在,他们至多在组织的整体战略观念中做一些立场的改变。

文化学派相对于定位学派人为的精确性,其的缺点是概念的模糊性。另外,它还会阻碍必要的改变,由于文化是凝重的、稳固持久的,它赞成保持管理的连续性并将管理保持在一定的轨道上。而且,由于文化形成本身就是持久和困难的过程,对其重建和再造往往更难,并会对其造成破坏。但是,和设计学派、认识学派以及企业家学派的个人主义不同,文化学派引入了社会过程中重要的集体思维,确立了组织风格和个人风格的同等地位,并且便于建立整体性的观念。与计划学派和定位学派的“割断历史”的倾向相反,它将战略根植于色彩斑斓的组织历史画卷之中,而对计划学派和定位学派而言,改变战略往往和换衣服一样。

环境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反应过程

环境学派与其他学派不同,它们将环境看作一种影响因素,而在环境学派中,环境成为了真正的演员角色。环境学派认为,组织是消极被动的,它们花费时间对确定议事日程的环境作出反应。

明茨伯格指出,“环境”因素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其他学派中,如定位学派,在定位学派中,环境体现为一种经济力量群,代表行业、竞争和市场。在认识学派的一个分支中,对偏见和歪曲的强调,也反映了环境的影响。而学习学派也强调了环境的复杂性。但在前述的战略学派中,战略家始终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无论他是什么人——个人或集体,合作或冲突。但在环境学派中,环境和领导以及组织一起列为战略形成过程中的三个中心力量,并且领导和组织从属于外部环境,环境居于支配地位了。

环境学派存在以下前提:(1)环境作为一种综合力量想组织展现自身,是战略形成过程中的中心角色;(2)组织必须适应这些力量,否则便被淘汰;(3)领导变成了一种被动因素,负责观察了解环境并使组织与之相适应;(4)组织群集在原来所出的独特的生态学意义的活动范围内,直到资源变得稀少或条件恶化,而最终消亡。

环境学派有几个典型观念,即偶然性观点、种群生态学观点以及“铁笼子”观点。偶然性理论认为外部环境越稳定,内部结构越正规;而种群生态学家认为是外部条件使组织处于特定的活动范围内,要么组织按环境改变自己,要么被“淘汰”,而“淘汰”就是战略选择,让组织脱离于组织及其领导之外,而处于环境之中;“铁笼子”观点是由那些被称为“社会制度理论家”的人提出的,他们认为由环境所施加的政治及意识形态压力虽然减少了战略选择,但并未完全消除这种选择,此时环境变成了“铁笼子”。

鉴于目前对环境学派的争论很多,明茨伯格认为,人们可以从环境学派中学习组织的群体和环境,尤其是学习组织的全体和环境可以采取的不同形式,并将它用于自己的组织实践中。

结构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转变的过程

结构学派包含了前面的所有内容,但它却运用了自己的独特视角,它和其他学派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调和的可能,一种对其他学派进行综合的方式。这一学派一方面将组织和组织周围的状态描述为结构,另一方面将战略形成过程描述为转变。它们反映了事物存在的两个方面:状态和变迁。

从某种意义上说,结构学派的前提包含了其他学派的前提,但每一前提都有一个明确界定的适用背景,正是这种包容成为了结构学派独有的特征。其前提表现为:(1)在很多时候组织都可被描述为某种稳定结构,即采用特殊的结构形式和特殊的内容相匹配,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战略;(2)这种稳定结构会偶然被一些转变过程所打破,向另一种结构进行量的飞跃;(3)结构状态与转变时期的相继交替可能会形成一种规律,如表现为组织的生命周期;(4)战略管理的关键就是维持稳定,至少大多时候是适应性的战略变化,但会周期性地认识到转变的需要,并能在不破坏组织的前提下管理混乱的转变过程;(5)战略制定过程既可以是一种概念性的设计或正规计划,也可以是系统分析或领导的远见,又可以是共同学习或竞争性的权术,集中表现在个人认识、集体社会化或者是简单地对环境的反应;但每一种都有自己的存在时间和内容。也就是说,不同战略形成的思想学派本身就代表了特别的结构;(6)战略采取了计划或模式、定位或观念,甚至策略的形式,但都是依照自己的时间和情形出现的。

在结构学派中,有对组织结构的研究,如个人组织、机械组织、专业组织、多部门组织、AD组织、教会式组织以及政治组织等;有对组织发展的战略时期的研究,如发展期、稳定期、适应期、斗争期以及革命期等;有对组织演化模式的研究,也有对组织再造过程的研究。总的来说,结构学派给战略形成这个混乱的领域带来了某种秩序。但是组织从结构中获益的同时,也会从中受到损害。因为它可能会让我们忽视混乱世界的细微差别,而不能真正深

入揭示出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选择合适的结构程度是一种复杂的平衡行动。经理们既要避免平庸和避免结构太少的混乱,同时还不能过于迷恋结构。有差别细微的不同种类的葡萄酒混合在一起达到了和谐完美的平衡。”

战略管理十大流派简述与评价 (2)

战略管理“十大学派”简述与评价 1998年,明茨伯格对前人的工作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总结出企业战略研究方法论的十大学派是: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知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以及对前面九个学派进行组合的构造学派。十大战略学派从不同的视角出发给出了不同的回答,但各执一词,难以统一起来。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些战略学派也曾盛极一时,成为主流。20世纪70年代,设计学派和计划学派是主流:80年代到90年代初,定位学派是主流。在达到声誉的顶峰之后,这些学派又逐渐走下坡路。而除构造学派的后面六个学派从80年代以来虽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其可操作性低,仍无法成为主流。这种“各领风骚若干年”的现象其实也不奇怪,它说明三点;(1)战略的形成很复杂,不是那么容易弄清楚;(2)人们对战略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局部到全局的过程,即使是现在,这个认识过程也还远远没有结束:(3)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发生了变化,这可能超出了战略学派的适用范围,因而某些学派可能会显得过时。 (1)设计学派 设计学派是典型的深思熟虑型战略学派,认为战略制定与实施是两个分离的过程,环境稳定,目标明确。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塞兹尼克、安德鲁斯和纽曼,认为制定战略就是确定其自身条件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匹配,基本模型是SWOT,即分析组织的优势、劣势,以及所处环境的机会和威胁。前提条件是:(I)战略形成是一个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思维过程;(II)首席执行官就是战略家:(III)战略制定与实施是两个分离的过程,战略家制定好一套完整的战略后交给其他人去执行;(IV)战略形成的模式应保持简单。该学派没有明确的学科基础,但类似于建筑学。 比较机器隐喻的特征可以认为,设计学派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机器隐喻,战略家把组织当成机器,其战略思维具有机器隐喻的特征。采用设计学派的组织往往是比较正规化的机构,这一点与机器隐喻也相吻合。 不足:该学派没考虑何时制订、如何制订、何时停止战略,该学派将战略贯彻与执行分离。这一阶段既没有“学习”的过程(比如从错误中学习),也没有反馈的过程(因为战略由CEO制订,然后交付执行者实施),优势与弱点在未经试验、实践之前就无法明确获得。 贡献:该学派的“报信观点”和著名的“SWOT”分析法作出了巨大贡献,意义深远。

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明茨伯格(H.Mingt zberg)、阿尔斯特朗(BruceAhl strand)和拉蒙珀(Joseph Lampel)等,将战略管理的各种理论梳理成十大学派,即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势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各学派的代表人物都从不同视角,对战略管理提出了各自的主张,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明茨伯格认为,战略管理的真谛其实就象一头大象,十大流派只是从不同的侧面看到大象的局部,只有综合集成各派的观点,才能对大象有整体的认识和体悟。 一、设计学派(Design School) 设计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主观概念作用的过程,主张战略形成应当深思熟虑,严谨缜密;同时,战略应该简明清晰,易于理解和传达,便于执行、检验和不断改进。事实上,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斯(K.Andrews)提出的著名SWOT战略分析模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设计学派强调,战略管理者应当是整个战略计划的顶层设计者,应切实地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但不必承担具体战略计划的制定工作。设计学派的代表作包括菲利浦·塞兹尼克(P.Selznick)1957年出版的《经营管理中的领导力》、阿尔弗雷德·钱德勒(A.Chandler)1962年出版的《战略与结构》,以及肯尼斯·安德鲁斯1965出版的《经营策略:内容与案例》和1972年出版的《公司战略概念》。 二、计划学派(Planning School) 计划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应当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详细具体而正规化的过程。原则上,决策者对整个过程承担责任,并尽可能详尽清楚地阐明这一过程形成的战略,以便具体地落实战略目标、预算程序和各种运作计划。计划学派继承了设计学派SWOT分析的思想,但克服了设计学派过于主观的分析方法,引进了以决策科学为代表的数量分析方法,提出了许多制定企业战略的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工具。计划学派代表人物安索夫(Ansoff)1965年出版的《企业战略》堪称经典,申德尔和霍夫的《战略管理》(1979)亦是重要文献。此外,在斯坦纳(Steiner)、艾考夫(Ackoff)等人的推动下,计划学派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产生了如经验曲线、增长-份额矩阵、市场份额与获利能力关系PIMS (Prof it impacton market share)(PIMS)等概念和研究方法,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管理理论。 三、定位学派(Positioning School) 波特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以及随后于1985年、1990年分别出版的《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不仅使他本人声名远播,赢得了定位学派掌门人和“竞争战略之父”的美誉,同时也正是由于波特的这“三部曲”,确立了定位学派在整个战略管理理论中的占优地位。定位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分析的过程,强调外部环境分析的重要性。波特指出,企业在考虑竞争战略时,必须将企业与所处的环境相联系;行业是企业经营的最直接的环境;行业的结构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范围,从而决定了企业的潜在利润水平。波特将战略分析的重点由企业转向行业,构造了产业结构分析的“五力竞争”模型,提出了诸如公司地位、行业吸引力矩阵、价值链分析等极为有用的分析工具和方法。 四、企业家学派(Entrepreneur School) 企业家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预测的过程,一个构筑愿景的过程;是企业家对企业未来图景的洞察过程。企业家学派认为,战略是企业家个人价值观念的体现,企业家通过发

心理学十大流派综述

综述 1879年以来,整个心理学界出现了过去从未有过的热烈的学术研讨的繁荣局面。在冯特的内容心理学以后,又接二连三相继出现了或反对或继承冯特的理论,或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心理学派上百个。这些学派分布广泛,遍布世界各地。 这些学派,有从内在的意识去研究的,有从外在的行为研究;有从意识的表层研究,有从意识的深层研究;有从静态,有从动态;还有从生物学、数理学、几何学、物理学、拓扑学、民族学、文化学等等其他不同角度去研究的。所有的学派、包括相互继承的学派,在它们的心理研究对象、范围、性质、内容以及方法上都既有联系,又各不相同。这百余年心理学发展的速度以及研究成果,远远超过人类历史上对心理研究成果的所有总和,对心理现象探索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心理科学的这100多年的历史,主要地集中体现在一些在世界范围内,都曾代表过一个时期的心理学历史发展的倾向、都曾对心理学本身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都曾客观地左右过心理学历史的发展进程的心理"大学派"的形成发展上;心理科学100余年来所取得的成果,也主要地反映在这些心理学大派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上。 而贯穿心理学百年史的主干线,就是十大学派形成发展的历史。这十大学派是:内容心理学派、意动心理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机能主义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日内瓦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 内容心理学派 19世纪60年代,内容心理学在德国产生。内容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费希纳和冯特。费希纳受赫‘尔巴特的启发,认为心理是可测量的。经过许多实验和推导,他把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如下公式:S=C*log(R/R0),其中S-感觉强度;C-适用于不同感觉中的每个感官的常数;R-刺激强度;R0-在阈限的刺激强度。在心理物理学的研究中曾创造了三种心理测量的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费希纳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提供了后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工具。 冯特将内省实验法引入了心理学。由于冯特的努力,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以后,世界各国的青年学生纷纷来到莱比锡学习心理学的实验方法。这些学生学成回国以后,成为各国心理学发展的先驱人物。他为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观点:内容心理学派主张对人的直接经验进行研究。所谓直接经验就是人在具体的心理过程中可以直接体验动的,如感觉、知觉、情感等。不过,冯特这里研究的并不是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的本身,而是感觉或知觉到的心理内容,即感觉到了什么,知觉到了什么。冯特认为,人的这种直接经验(心理或意识)是可以进行分析的。 评论:冯特把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以经验取代客观现实,把自然科学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当成主观经验,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在研究方法上他归根结底并没有彻底摆脱传统的内省法,内省的成分在他的方法中仍占一定比例。既然依赖于个体的直接经验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那么抛弃内省就无法探索这种经验,这是冯特无法解决的矛盾。 冯特使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从此开辟了"科学的一个新领域",创立了新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冯特的内容心理理论观点,后来被他的学生铁钦纳带到美国,并于19世纪末在美国发展形成了一个在主要的心理思想上与冯特观点相似但又有区别的较大学派-一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心理学三大流派简介

心理学三大流派简介 一、精神分析学派 对弗洛伊德大家都比较了解,他的学问很深,我在这里说一个最简单一点,就是人的现在是由过去所决定的,人的很多心理活动是可以理解的,是可以理解的。(小提示:人的现在是由过去所决定的,人的心理现象是可以理解和分析的)我这里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四川灾区我做过一些灾后心理援助的工作,那么在这个地震的废墟里面你呆的时间很长的人,比如说48小时或者72小时才被救出来以后。那么他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没有及时的得到心理援助的话,未来如果有机会他进到大城市,到了48层的这种电梯、那个高楼大厦去工作,他是不敢坐电梯的,为什么?就是因为他这个过去的经历会决定他未来会有很多障碍。就是人的现在的状态会受到过去的影响,因为你曾经在密闭的空间呆的时间太长,所以你就很害怕去面对这种密闭的地方,我们称之为“负性的心理能量”,一定要去释放,一定要去表达。所以我们讲碰到这样的人,就要用多鼓励他参加活动,多跟人交流。那么如果真正要帮他改变的话,就要看到他这个现象背后是有原因的。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 它认为人之所以出现压力,容易碰到压力,就是因为他有不好的习惯。(小提示:人们常常遇到压力是由于人们习以为常的习惯所导致的)比如说我们现在很容易拖延,是吧,很容易形成很多坏毛病,生活方式不健康,所以他容易使得生活很乱,所以容易有压力。那么

大家就可以去体会一下这么一个经典的心理学故事,就是说这个跟我们这个干部的社会管理也有关系,是理解人性。

案例:从前有位老人家门口有一片公共草地,他非常喜欢在这安静的草地上享受阳光。可是某一天开始,一群小孩来到草地上玩,非常吵闹。老人想将小孩赶走,可他知道越赶他们,他们会玩得越开心。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他对小孩说:“孩子们,你们明天继续来玩吧,我给你们一人1美元”,这群小孩喜出望外,于是第二天真的来了。这样几天之后,老人说“孩子们,我不能再给你们1美元了,我只能给你们每人0.5美元。”孩子们有些不悦,但是也接受了。又过了几天,老人说“从明天开始,我只能给你们每人5美分了。”孩子们说“5美分太少了,以后我们再也不来了!” 那么这是一个心理学的一个小实验,在这个过程当中老人家就觉得人的行为是不好控制的,是吧,不好控制的,就像我们现在做管理的时候,有很多老百姓的行为是不好控制。但是,他可以,他所能控制的就是控制他自己口袋里的钱,他的智慧的地方就在于把他口袋里的钱和这个人的行为挂起钩来,通过控制钱来控制人的行为,这里面就是行为主义就强调的是要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人的行为习惯也是可以控制的,关键是要找到这个行为的背后受到哪些东西的一些影响,那么形成一个很好的管理机制。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 那么人本主义强调的人是有他的动力的,特别强调要以人为本哪,关注人的感受。它强调的是有两种倾向性,第一种倾向性就是说每个人都想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的去贡献自己的这种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但是他同时还会受到一种

试评价战略管理理论各学派的优缺点

试评价战略管理理论各学派的优缺点战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大可用于国家,小可用于个人。系统的战略思想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现代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目前战略管理理论已在企业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孙子兵法》开篇说:“兵者,国之大事也”。外国人翻译成“战略是国家大事”。而战略的概念在用于企业后,便成为指导企业根据经营环境和自身实力确定经营目标、分配关键资源、组织各类活动的方针、政策和方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企业进行一个好的战略管理,不仅是企业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是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结果,并且随着环境的变化,战略管理理论不断发展和演变。 战略思想10大流派是战略管理上十分著名的思想。由明茨伯格、阿尔斯塔兰德和兰佩尔等梳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势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及结构学派等十大流派。但是只有把这几个学派整体来看,才是完全的理解战略管理。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10大学派的优缺点。 一、设计学派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战略管理是有控制、有意识的思想过程。 设计学派是一个精确定义的过程。主张的是战略形成应当深思熟虑,严谨缜密,同时战略应该简明清晰,易于理解和执行。 代表人物:安得鲁斯(哈佛商学院教授)1971年《公司战略概论》 主要观点:战略规划是有一个有意识控制的思想过程,战略的规划和控制由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负责。企业战略管理应当清晰,简明,易于理解和贯彻上佳的战略应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有充足的弹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主要贡献:SWOT分析模型(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 设计学派的优点:将战略当成概念化(conception)的过程,强有力的CEO在该学派论点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设计学派在可操作性强,或稳定性强(不确定性小)的条件下比较适用。 设计学派的缺点:第一,优势与弱点的评估。设计学派将战略制订者(CEO)

(完整版)解读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解读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明茨伯格(H. Mingt zberg )、阿尔斯特朗(BruceAhl strand )和拉蒙珀(Joseph Lampel )等,将战略 管理的各种理论梳理成十大学派,即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 权势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各学派的代表人物都从不同视角,对战略管理提出了各自的 主张,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明茨伯格认为,战略管理的真谛其实就象一头大象,十大流派只是从不同的侧面看到大象的局部,只有综合集成各派的观点,才能对大象有整体的认识和体悟。 一、设计学派(DesigrSchoOl 设计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主观概念作用的过程,主张战略形成应当深思熟虑,严谨缜密;同时, 战略应该简明清晰,易于理解和传达,便于执行、检验和不断改进。事实上,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斯(K. Andrews)提出的著名SWO战略分析模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设计学派强调,战略管理者应当是整个战略计划的顶层设计者,应切实地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但不必承担具体战略计划的制定工作。 设计学派的代表作包括菲利浦?塞兹尼克( P. Selznick ) 1957年岀版的《经营管理中的领导力》、阿尔 弗雷德?钱德勒(A. Chandler ) 1962年出版的《战略与结构》,以及肯尼斯?安德鲁斯1965出版的《经 营策略:内容与案例》和1972年岀版的《公司战略概念》。 二、计划学派(PlanningSchoOl 计划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应当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详细具体而正规化的过程。原则上,决策者对整个过程承担责任,并尽可能详尽清楚地阐明这一过程形成的战略,以便具体地落实战略目标、预算程序和各种运作计划。计划学派继承了设计学派SWO分析的思想,但克服了设计学派过于主观的分析方法,引进了以决策科学为代表的数量分析方法,提岀了许多制定企业战略的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工具。 计划学派代表人物安索夫(Ansoff ) 1965年出版的《企业战略》堪称经典,申德尔和霍夫的《战略管理》 (1979)亦是重要文献。此外,在斯坦纳( Steiner )、艾考夫(Ackoff )等人的推动下,计划学派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产生了如经验曲线、增长-份额矩阵、市场份额与获利能力关系PIMS( Prof it impacto n market share ) ( PIMS)等概念和研究方法,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管理理论。 三、定位学派(PositioninSchool 波特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以及随后于1985年、1990年分别出版的《竞争优势》(和《国家 竞争优势》,不仅使他本人声名远播,赢得了定位学派掌门人和“竞争战略之父”的美誉,同时也正是由于波特的这“三部曲”,确立了定位学派在整个战略管理理论中的占优地位。定位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 一个分析的过程,强调外部环境分析的重要性。波特指岀,企业在考虑竞争战略时,必须将企业与所处的 环境相联系;行业是企业经营的最直接的环境;行业的结构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范围,从而决定了企业的潜

(完整版)古典战略管理十大流派分析及评价

?设计学派(The Design School) ?计划学派(The Planning School) ?定位学派(The Positioning School) ?创业学派(The Entrepreneurial School) ?认识学派(The Cognitive School) ?学习学派(The Learning School) ?权力学派(The Power School) ?文化学派(The Cultural School) ?环境学派(The Environmental School) ?结构学派(The Configuration School) (1)设计学派(The Design School)(195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 ?菲利浦·塞兹尼克《经营管理中的领导力》(1957); ?阿尔弗雷德·钱德勒《战略与结构》(1962); ?肯尼斯·安德鲁斯《经营策略:内容与案例》(1965) ?菲利浦·塞兹尼克《经营管理中的领导力》(1957); ?阿尔弗雷德·钱德勒《战略与结构》(1962); ?肯尼斯·安德鲁斯《经营策略:内容与案例》(1965) 设计学派的观点 战略是对公司内部实力和外部机遇的匹配,是首席执行官有意识的但非正式的构想过程。该学派建立了著名的SWOT模型,该模型考察了企业面临的威胁和机会以及企业本身的优势和劣势,充分体现了组织内外部关系对制定战略的重要性。战略产生于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过程,首席执行官就是战略家,战略形成的模式必须保持简单和非正式,战略应该是明确简单的,是个性化设计的最佳成果之一。 对设计学派的评价 设计学派提出了战略管理中的一些重要的词汇,这些词汇构成了说明性学派基础的观点。但是该学派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优势劣势的评估问题、战略和结构的问题、战略的明确性和灵活性问题以及战略的制定和战略的实施问题。 (2)计划学派(The Planning School)(196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 ?H·伊格尔·安索夫《公司战略》(1965) ?申德尔和霍夫《战略管理》(1979) 计划学派的观点 同设计学派相似,计划学派也把市场环境、定位和内部资源能力视为制定战略的出发点。但它认为企业战略的制定过程应该是一个正规、受控的计划过程,该过程被分解成清晰的步骤,并有分析技术来支持,战略应当明确制定出来,以便于通过细致的目标、预算、程序和各种经营计划来得到贯彻。基于这样的理念,计划学派引进了许多数学、决策科学的方法,提出了许多复杂的战略计划模型。 对计划学派的评价

解读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解读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明茨伯格(H.Mingt zberg)、阿尔斯特朗(BruceAhl strand)和拉蒙珀(Joseph Lampel)等,将战略管理的各种理论梳理成十大学派,即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势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各学派的代表人物都从不同视角,对战略管理提出了各自的主张,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明茨伯格认为,战略管理的真谛其实就象一头大象,十大流派只是从不同的侧面看到大象的局部,只有综合集成各派的观点,才能对大象有整体的认识和体悟。 一、设计学派(Design School) 设计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主观概念作用的过程,主张战略形成应当深思熟虑,严谨缜密;同时,战略应该简明清晰,易于理解和传达,便于执行、检验和不断改进。事实上,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斯(K.Andrews)提出的著名SWOT战略分析模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设计学派强调,战略管理者应当是整个战略计划的顶层设计者,应切实地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但不必承担具体战略计划的制定工作。设计学派的代表作包括菲利浦·塞兹尼克(P.Selznick)1957年出版的《经营管理中的领导力》、阿尔弗雷德·钱德勒(A.Chandler)1962年出版的《战略与结构》,以及肯尼斯·安德鲁斯1965出版的《经营策略:内容与案例》和1972年出版的《公司战略概念》。 二、计划学派(Planning School) 计划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应当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详细具体而正规化的过程。原则上,决策者对整个过程承担责任,并尽可能详尽清楚地阐明这一过程形成的战略,以便具体地落实战略目标、预算程序和各种运作计划。计划学派继承了设计学派SWOT分析的思想,但克服了设计学派过于主观的分析方法,引进了以决策科学为代表的数量分析方法,提出了许多制定企业战略的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工具。计划学派代表人物安索夫(Ansoff)1965年出版的《企业战略》堪称经典,申德尔和霍夫的《战略管理》(1979)亦是重要文献。此外,在斯坦纳(Steiner)、艾考夫(Ackoff)等人的推动下,计划学派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产生了如经验曲线、增长-份额矩阵、市场份额与获利能力关系PIMS(Prof it impacto n market share)(PIMS)等概念和研究方法,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管理理论。 三、定位学派(Positioning School) 波特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以及随后于1985年、1990年分别出版的《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不仅使他本人声名远播,赢得了定位学派掌门人和“竞争战略之父”的美誉,同时也正是由于波特的这“三部曲”,确立了定位学派在整个战略管理理论中的占优地位。定位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分析的过程,强调外部环境分析的重要性。波特指出,企业在考虑竞争战略时,必须将企业与所处的环境相联系;行业是企业经营的最直接的环境;行业的结构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范围,从而决定了企业的潜在利润水平。波特将战略分析的重点由企业转向行业,构造了产业结构分析的“五力竞争”模型,提出了诸如公司地位、行业吸引力矩阵、价值链分析等极为有用的分析工具和方法。 四、企业家学派(Entrepreneur School) 企业家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预测的过程,一个构筑愿景的过程;是企业家对企业未来图景的洞察过程。企业家学派认为,战略是企业家个人价值观念的体现,企业家通过发挥自己个人的影响力和能力,决定战略的选择及行动;战略制定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寻找新的机遇。该学派不仅将战略形成过程集中在一个领导身上,而且强调领导人与生俱来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强调战略远见、个性化领导能力、前摄等概念。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作有:富兰克·奈特(Frank Hyneman Knight)的《企业家精神:处理不确定性》(1967年)、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以及柯林斯和摩尔(Colllins,Moore)撰写的《组织的缔造者》。 五、认知学派(Cognitive School) 认知学派把战略形成看成一个心智过程,其实是将认知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采用心理学的理论解释战略家的思想。认知学派认为,如果想要了解战略的形成,最好同时了解人类的心理和大脑。该学派注重战略形成过程的特殊阶段,特别是战略初始概念形成阶段。认知学派有两个分支:一个分支倾向实证主义,将知识的处理和构建看成是试图勾画客观世界的结果;另一分支则认为,所有的认知活动都是主观的,战

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2013年10月24日 14:27 来源:企业管理网作者: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明茨伯格(H.Mingt zberg)、阿尔斯特朗(BruceAhl strand)和拉蒙珀(Joseph Lampel)等, 将战略管理的各种理论梳理成十大学派,即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势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各学派的代表人物都从不同视角,对战略管理提出了各自的主张,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明茨伯格认为,战略管理的真谛其实就象一头大象,十大流派只是从不同的侧面看到大象的局部,只有综合集成各派的观点,才能对大象有整体的认识和体悟。 一、设计学派(Design School) 设计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主观概念作用的过程,主张战略形成应当深思熟虑,严谨缜密;同时,战略应该简明清晰,易于理解和传达,便于执行、检验和不断改进。事实上,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斯(K.Andrews)提出的著名SWOT战略分析模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设计学派强调,战略管 理者应当是整个战略计划的顶层设计者,应切实地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但不必承担具体战略计划的制定工作。设计学派的代表作包括菲利浦?塞兹尼克(P.Selznick)1957年出版的《经营管理中的领导力》、阿尔弗雷德?钱德勒(A.Chandler)1962年出版的《战略与结构》,以及肯尼斯?安德鲁斯1965出版的《经营策略:内容与案例》和1972年出版的《公司战略概念》。 二、计划学派(Planning School) 计划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应当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详细具体而正规化的过程。原则上,决策者对整个过程承担责任,并尽可能详尽清楚地阐明这一过程形成的战略,以便具体地落实战略目标、预算程序和各种运作计划。计划学派继承了设计学派SWOT分析的思想,但克服了设计学派过于主观的 分析方法,引进了以决策科学为代表的数量分析方法,提出了许多制定企业战略的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工具。计划学派代表人物安索夫(Ansoff)1965年出版的《企业战略》堪称经典,申德尔和霍夫的《战略管理》(1979)亦是重要文献。此外,在斯坦纳(Steiner)、艾考夫(Ackoff)等人的推动下,计划学派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产生了如经验曲线、增长-份额矩阵、市场份额与获利能力关系PIMS(Prof it impacton market share)(PIMS)等概念和研究方法,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管理理论。 三、定位学派(Positioning School) 波特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以及随后于1985年、1990年分别出版的《竞争优势》(和 《国家竞争优势》,不仅使他本人声名远播,赢得了定位学派掌门人和“竞争战略之父”的美誉,同时也正是由于波特的这“三部曲”,确立了定位学派在整个战略管理理论中的占优地位。定位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分析的过程,强调外部环境分析的重要性。波特指出,企业在考虑竞争战略时,必须将企业与所处的环境相联系;行业是企业经营的最直接的环境;行业的结构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范围,从而决定了企业的潜在利润水平。波特将战略分析的重点由企业转向行业,构造了产业结构分析的“五力竞争”模型,提出了诸如公司地位、行业吸引力矩阵、价值链分析等极为有用的分析工具和方法。 四、企业家学派(Entrepreneur School) 企业家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预测的过程,一个构筑愿景的过程;是企业家对企业未来图景的洞察过程。企业家学派认为,战略是企业家个人价值观念的体现,企业家通过发挥自己个人的影响力和能力,

从战略管理到战略规划的十大检核(1)

从战略管理到战略规划的十大检核 咨询公司正在面临越来越“自信”的企业客户,这突出表现在对企业有着重大影响的战略规划控制权的争夺上,笔者发现从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客户事先已经制订好了3-5年的发展战略,找咨询公司仅仅是为了提供“第三方论证”或者“进行合理的修改”,咨询公司发现自己正越来越远地撤离企业的决策中心,原本光彩夺目的“战略规划咨询”正为技术性枯燥的“项目管理顾问”所取代,这种新情况导致了服务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冲突和推诿的不和谐声音。 笔者不拟纠缠于“企业是否有战略规划能力”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笔者的观点是承认这种新趋势(老实说由咨询公司包办战略规划必将导致企业在策略思维上的低能,这种模式的不足已经有无数惨痛的失败案例)并为之保驾护航,鉴于企业目前自己独立所做出的规划仅仅不过是“战略思想书”,它常常充满一厢情愿的想法和有意无意忽视困难的决定,在创造性和高瞻远瞩上也表现得相当苍白,所以谈不上是严格意义的“战略规划书”。咨询公司可以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和独有的洞察力进行“二次规划”使之从“战略思想书”顺利升级到“战略规划书”,这种重点从“战略规划”到“规划升级”的转变可能是未来咨企合作新的潮流。?笔者在时间中发现从战略思路升级到战略规划,需要进行以下的十种关键性的检核:

1、“战略四步曲”检核 一个科学的战略规划必须能够反应“战略四步曲”,即我在哪里、我将往何方、我如何去、如何走好,企业所制订的“战略思路”在这方面常常是内容不足和过程残缺,由于实务的需要他们聚焦精力于“如何去”的问题,对其它方面都不甚清楚,这种偏重于行动的思考而不是偏重于过程的思考不仅使得战略毫无亮点,而且定向思维会导致其它可能存在的优秀战略得不到采纳。?2、顾客价值检核 战略必须能够体现“顾客价值”,不能创造顾客可感知比较优势价值的战略是“伪战略”,然而目前企业所制订的“战略思路”常常忽视或并不重视这一“战略的营销导向”,他们常常在BCG矩阵或ANSOF矩阵象下棋一样地挪动自己的位置,认为这就是“科学”的战略和美好的明天,他们只着眼于应该做什么而忘记了这一切是否能创造顾客可感知的比较优势价值,而没有价值显然不成其为战略。 3、资源重点检核?高明的战略只解决最关键急迫的问题,试图用有限的资源去解决无限的问题是大多数战略规划失败的原因之一,企业所制订的“战略思路”常常有这方面的毛病,除了对财务预算估量较准之外对其它的管理资源预算常常是“谬之千里”,做一切有可能做的事情而不是做最可能成功的事情使得不可能把重点的资源瞄准重点的目标,其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赢得一百次战斗却输掉整场战争。 4、匹配性检核 优秀的战略必然讲求外部机遇威胁与内部优势劣势的匹配,然而尽管现在的企业的战略规划人员已经熟练掌握了SWOT战略矩阵的技巧,

战略管理十大学派

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企业战略管理》考试试卷 班级:学号:姓名:任课教师:吴永林 一、考试题目 论战略管理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量 二、考试方式说明 本课程期末考试的形式为论文撰写,每位同学独立完成。 三、具体要求 (1)结合本门课程所学的十个战略管理学派的理论和观点,融合十个学派的一些要素,在系统理解“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给出你自己的认识、观点和看法以及论述。 (2)论文字数要求在5000字左右。 (3)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据,逻辑清楚,论证充分。 (4)在大标题下可以自己拟定小标题或副标题 (可以针对某一理论或学派)。 (5)论文装订要求:试卷(即本页)放在首页,论文(A4纸打印)顺序左侧装订在其后。 宋体,单倍行距,默认页边距及页面设置。幅面打印,小4论文要A4(6)行文格式、注释及参考文献等,严格遵照《北方工业大学学报》格式规范。(7)(8)论文提交(纸质版和电子版)的截止时间:2012年6月12日中午12点前,地点:四教814;或者电子版发至: 四、成绩评定 对论文的成绩评定包括九个方面,具体指标及分值的分配如下表。论文成绩评定表 项目指标最高分值实际评分

10态度是否认真5格式是否规范 10结构是否合理15内容是否充实 10主题是否明确 论点是否鲜明1515论据是否充分 语言是否通顺515论文的新颖性 100卷面总成绩 页)1(本试卷只 论战略管理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量 摘要 战略管理理论从产生到现在先后产生了多个学派,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和分析什么是战略管理,本文以明茨伯格所归结的战略管理理论十大学派为依据,系统回顾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并从中梳理出了理论发展的大致规律,重点分析了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推动力,本文认为推动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主要力量是理论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正是这种需要推动着战略管理理论不断的趋于完善。关键词:战略管理十大学派推动力量 1 战略概念的界定和本文的研究范围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明茨伯格对企业战略指出,人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赋予企业战略不同的内涵,说明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接受多样化的战略定义。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上,明茨伯格借鉴市场营销学中的四要素(4P)的提法,提出企业战略是由五种规范的定义阐述的,即从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战略表现为一种计划(Plan);从企业过去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企业战略表现为一种模式(Pattern);从产业层次来看, 企业战略表现为一种定位(Position);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战略又表现为一种观念(Perspective);从企业竞争的角度看,企业战略则表现为一种计谋[1]。5P模型从(Ploy)5种不同而又比较重要的角度说明了企业战略的含义与价值。 1962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以《战略与结构》一书揭开了企业战略研究的序幕,此后各个理论学派先后出现,新的学派出现以后,原有学派或继续发展,或与新学派相互吸收融合,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形态。仅明茨伯格在《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一书中就介绍了战略管理理论中的比较重要的十大学派,可见战略管理理论的丰富程度,现有的文献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的研究已有不少,但是对推动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力量却很少有人研究,所以本文将主要研究是什么推动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鉴于现在战略管理理论的纷繁复杂,各位学者对所谓的流派界定也不尽相同,本文的研究将主要依据明兹伯格所界定的战略管理理论的十大学派。 2 理论完善的内在需要是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明茨伯格的十大学派主要分两大块——说明性学派和描述性学派,整个理论的发展有两条规律可循,那就是由内容研究到过程研究,由个体研究到集体研究。其中说明性学派主要研究战略的内容,描述性学派主要研究战略的形成过程,学习学派之前的学派侧重于个体对战略的影响,而之后的学派则着重研究集体思维度战略的影响。而理论沿着这两条规律不断自我完善,后面的理论不断弥补前面的

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明茨伯格(H. Mingt zberg)、阿尔斯特朗(BruceAhl strand)和拉蒙珀 ( Joseph Lampe)l 等,将战略管理的各种理论梳理成十大学派,即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势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 各学派的代表人物都从不同视角,对战略管理提出了各自的主张,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明茨伯格认为,战略管理的真谛其实就象一头大象,十大流派只是从不同的侧面看到大象的局部,只有综合集成各派的观点,才能对大象有整体的认识和体悟。 一、设计学派( Design Schoo)l 设计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主观概念作用的过程,主张战略形成应当深思熟虑,严谨缜密;同时,战略应该简明清晰,易于理解和传达,便于执行、检验和不断改进。 事实上,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斯(K. Andrews)提出的著名SWOT 战略分析模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 设计学派强调,战略管理者应当是整个战略计划的顶层设计者,应切实地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但不必承担具体战略计划的制定工作。 设计学派的代表作包括菲利浦塞兹尼克(P. Selz nick) 1957年出版的《经营管理中的领导力》、阿尔弗雷德钱德勒(A. Chandler) 1962年出版的《战略与结构》,以及肯尼斯安德鲁斯1965出版的《经营策略: 内容与案例》和1972年出版的《公司战略概念》。 二、计划学派( Planning Schoo)l 计划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应当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详细具体而正规化的过程。 原则上,决策者对整个过程承担责任,并尽可能详尽清楚地阐明这一过程形成的战略,以便具体地落实战略目标、预算程序和各种运作计划。 计划学派继承了设计学派SWOT分析的思想,但克服了设计学派过于主观的分析方法,引进了以决策科学为代表的数量分析方法,提出了许多制定企业战略的

企业战略管理应解决的十大难题.doc

企业战略管理应解决的十大难题 对于中国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什么以及它应解决哪些问题,目前在实践中有许多不同的意见还有待于讨论研究。但中国企业战略管理面对着不少课题应予解决,至少有以下10件: 第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和中国加入WTO,大资本越来越多进入和主导中国市场的作用越来越大(相比之下,中国几乎所有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中国企业如何应对竞争格局的变化,并保持不败。 第二,由于大资本介入和高科技的应用,企业的产品周期及其自身发展周期加快、变短,中国企业如何做大做强的同时维持做久。 第三,企业的产品、技术、服务越来越趋于同质化,如何既能不断创新差异性以维持生存,又能实现合理的结构保证发展。 第四,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资本不断流向平均利润较高的产业和领域,造成企业的利润率下降,中国企业如何适应这个客观规律。 第五,为了不断增加企业效益,加强管理是必由之路。但是同时企业之间管理趋同渐渐明显。没有管理差异化就不能保证产品和技术差异化的有效实现。中国企业应如何克服管理趋同问题。 第六,由于企业管理趋同,因此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胜,而加大管理力度,势必使成本上升,管理成本及其他成本不断增加的趋势,中国企业如何应对。 第七,在开放的市场中,各个潜在的竞争对手会突然出现,常常他们挟巨资并有较充分优势,中国企业如何对付竞争对手的隐密、突袭和优势。 第八,在当前市场竞争中企业由过去那种逐渐增长发展到达顶点后逐渐衰落的轨迹已很少,常常表现为增长渐进而衰落骤然发生、形成陡降。传统的企业管理难以应对,中国企业又如何面对这个特点。 第九,目前市场活动和市场竞争中非经济因素的作用也在加大,中国企业是否意识到并予以正确利用。 第十,在竞争中企业增长越快,面临的威胁越大,规模越大,风险也越大,中国企业应如何对待这种现象。 总之,上述10个问题的出现是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中的必然产物,就如科学家曾预言人们身上的疾病60%以上是先天带来的一样。这些问题都难以用一般的管理方法解决,同时在各种战略管理方法中,价值链分析法、市场空间法也难以都解决。这要求企业决策者提升对战略统筹管理的了解和认识,以利于自己企业的顺利健康发展。

Google公司战略管理

企业战略管理案例-Google的企业战略 目录 1、GOOGLE公司简介 (1) 2、GOOGLE 企业文化 (1) 3、GOOGLE 的十大价值观 (2) 4、GOOGLE 的企业目标 (4) 5、战略环境分析 (5) 5.1、外部环境分析(PEST分析法) (5) 5.2、行业竞争环境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7) 5.3、企业自身内部环境分析 .... 14(SWOT分析) 5.4、Google的SPACE分析 5.5、Google的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 5.6、Google的竞争态势矩阵CPM 6、战略目标制定 (21) 7、战略选择 (22) 7.1、基本业务战略姿态 (22) 7.2、公司层战略 (23)

8、谷歌的战略实施计划 (25)

1、Google公司简介 Google是一家美国上市公司(公有股份公司),于1998年9月7 日以私有股份公司的形式创立,以设计并管理一个互联网搜索引擎。Google网站于1999年下半年启动;2004年8月19日,Google公司的股票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公有股份公司。Google公司的总部称作“Googleplex”,它位于加利福尼亚山景城。Google 目前被认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搜索引擎,它提供了简单易用的免费服务。“不作恶(Don’t be evil)”是谷歌公司的一项非正式的公司口号,最早是由Gmail服务创始人在一次会议中提出。 目前,Google公司旗下的业务种类繁多,主要分为四大类: 搜索类产品是Google的主要产品,包括网页搜索、视频搜索、地图搜索等; 网络应用产品主要是注入Google talk、Gmail、Google chrome 等; 手机系统产品是Google新推出的手机系统Android; 盈利产品Google Adwords 是关键字搜索广告。 2、Google 企业文化 尽管自1998 年创立以来,Google 的规模已经扩大了很多,但他们仍坚持营造一种小公司的氛围。午餐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在公司的餐厅随意就座用餐,与各个不同部门的同事一起愉快地畅谈。Google 秉承一贯的创新理念,而这有赖于每位员工都能够毫无顾忌地交流想法和观点。这就意味着每个员工都是功不可没的贡献者,而且每个人都要在公司身兼数职。他们聘用员工的准则非常包容,注重能力胜于经验。他们在全球各地均设有办事处,员工使用的语言高达数十种,

试评价战略管理理论各学派的优缺点

试评价战略管理理论各学派的优缺点 战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大可用于国家,小可用于个人。系统的战略思想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现代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目前战略管理理论已在企业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孙子兵法》开篇说:“兵者,国之大事也”。外国人翻译成“战略是国家大事”。而战略的概念在用于企业后,便成为指导企业根据经营环境和自身实力确定经营目标、分配关键资源、组织各类活动的方针、政策和方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企业进行一个好的战略管理,不仅是企业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是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结果,并且随着环境的变化,战略管理理论不断发展和演变。 战略思想10大流派是战略管理上十分着名的思想。由明茨伯格、阿尔斯塔兰德和兰佩尔等梳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势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及结构学派等十大流派。但是只有把这几个学派整体来看,才是完全的理解战略管理。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10大学派的优缺点。 一、设计学派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战略管理是有控制、有意识的思想过程。 设计学派是一个精确定义的过程。主张的是战略形成应当深思熟虑,严谨缜密,同时战略应该简明清晰,易于理解和执行。 代表人物:安得(教授)1971年《概论》 主要观点:战略规划是有一个有意识控制的思想过程,战略的规划和控制由企业的负责。应当清晰,简明,易于理解和贯彻上佳的战略应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有充足的弹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主要贡献:(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 设计学派的优点:将战略当成概念化(conception)的过程,强有力的CEO在该学派论点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设计学派在可操作性强,或稳定性强(不确定性小)的条件下比较适用。 设计学派的缺点:第一,优势与弱点的评估。设计学派将战略制订者(CEO)与执行者(Doers)分裂开来。第二,战略与组织结构.战略是先导于组织结构的。第三,战略的直截了当。非常明确的战略也证明会降低组织的灵活性。第四,战略制订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