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幼儿情绪发展的因素

影响幼儿情绪发展的因素
影响幼儿情绪发展的因素

---------------------------------------------------------------最新资料推荐------------------------------------------------------

影响幼儿情绪发展的因素

影響幼兒情緒發展的因素本報告欲探討影響幼兒情緒發展至鉅的五個關鍵因素,分別是:

一、幼兒的生物特性(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與身體特性(physical characteristics),包括生理歷程在內。

二、幼兒氣質的個別差異。

三、幼兒在其他發展領域的能力與限制,包括認知領域、語言領域及社會領域。

四、幼兒的家庭環境與家庭關係。

五、電視暴力與電視廣告的影響。

六、幼兒所受到的文化影響。

一、生物特性與身體特性(一)大腦與神經系統的特性與成熟度 1.Fox Davidson(1986):

感覺、情緒表達與情緒行為乃是源自大腦與神經系統? 2.Izard Malatesta(1987):

每一種基本情緒(如害怕、快樂、生氣)分別牽涉到一組特定神經迴路。

3.Fox(1991)的研究:

嬰兒見到媽媽或嚐到甜食時,左腦比較活躍;嬰兒見到生人或嚐到酸味時,右腦比較活躍。

4.Kalin(1993):

1/ 21

不同情緒在大腦裡有不同的神經迴路,例如:

當個人有負面情緒(如厭惡)時,其右腦較活躍;當個人有正面情緒(如快樂)時,其左腦比較活躍。

5.Fox et al.(1993)的研究顯示,那些左腦活躍的兒童或成人比較愉快、熱心、有趣;那些右腦活躍的兒童或成人比較膽怯、恐懼、不安、抑鬱。

6.與情緒有關的大腦組織是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它包括扁桃體、中隔、海馬、下視丘。

LeDoux(1996)的實驗:

對貓的邊緣系統的某一區域予以刺激會產生憤怒反應,刺激另一區域則產生恐懼反應。

當老鼠的扁桃體被破壞時,牠竟無法對可怕的東西感到恐懼。

7. 大腦皮質尤為重要,因它在行為控制上佔有非常重要的角色,而「皮質抑制」乃是達成這種自我控制的條件之一。

(二)性別差異(Gender Differences ) 1. Haviland Malatesta(1981):

男、女孩表達情緒的方式的確是有差別的。

在育嬰室裡一有新生兒開始哭時,女嬰跟著哭的情形比男嬰還普遍;而且女嬰也比男嬰更喜歡趨近人的臉和聲音。

反過來說,新生兒中的男嬰比較容易受到驚嚇,哭聲比較容易懾人,情緒也比較容易激動而難以安撫下來。

2.Cole(1986)指出:

---------------------------------------------------------------最新资料推荐------------------------------------------------------ 孩子在和他人相處時,女生比男生容易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

3. Malatesta 等人(1989)的研究:

(1)女孩比男孩更常面帶微笑,其社會能力、以及注意、辨識、解釋他人感覺的能力,也被大人評估為優於男生。

(2)嬰兒期和學步兒的母親常對女孩微笑,她們對女孩的情緒表達也比對男孩來得有變化。

(3)大人解讀男、女孩的非語言行為時,一開始就傾向秉持不同的標準。

4.Underwood 等人(1992)的研究指出男女生在遇到挫折時,在18 個月的男女幼兒直接把生氣情緒表現出來的機率都很高。

到了 2 歲時,女生在遇到挫折直接反應生氣情緒的狀況下降(也就是能稍微控制自己的情緒)。

但男生仍然容易對母親直接表達生氣的情緒。

所以男生比女生容易表達生氣情緒? 5.王珮玲(民 81)的研究發現:

男生比女生容易受到驚嚇、情緒容易激動、情緒強度高而難以安撫。

6.Zeman, Garber (1996):

女生容易比男生表達傷心、疼痛的情緒。

女生也比男生具有同理心(Hyson,1999) 7. 王春展等(民 89 )學者研究兒童情緒智力發展發現:

3/ 21

女童的情緒智力高於男童。

該研究使用橫斷法、分層的叢集抽樣,605 名有效樣本(國小二、四、六年級學童)。

本研究發現,女童的整體、自我和人際情緒智力等三方面顯著高於男童,在自我情緒察覺、瞭解、推理、判斷、表達以及人際情緒察覺、瞭解、表達、調節、激勵和反省等十一項目上更加明顯,只有自我情緒調節、激勵、反省以及人際情緒推理和判斷等五項能力沒有性別差異;這些結果符合學者們有關女性情緒智力較佳的相關研究發現與觀點(Collier,1985;Goleman,1995;Payne,1985)(三)非典型的發展型態 1. 自閉症(autism )(1)Sigman 等人(1992)曾比較自閉兒與一般兒童對成人的難過表情與害怕行為有何反應,觀察解果發現:

大多數的正常小孩對成人的情緒反應均有濃厚的興趣,自閉兒卻不太注意成人的情緒表現,因此也無法藉由觀察別人來培養情緒能力。

(2)蔡佳津(民 90 )的自閉症患者「人臉辨識」與「表情辨識」實驗結果支持:

大腦對於辨識人臉與以及辨識情緒是由不同的系統進行處理,並可清楚回答:

自閉症患者在辨識他人臉部表情上的困難確實非因臉孔辨識的機制上有所缺陷,而是從他人臉部表情讀取並理解情緒訊息上有困難,尤其是發生在辨識不同人的表情變化情境下。

---------------------------------------------------------------最新资料推荐------------------------------------------------------ 而自閉症患者在辨識同一人的表情表現較佳,是因為他們使用其擅長以局部特徵瞭解整體的能力克服其在處理作業上的困難。

2. 唐氏症(Downs syndrome ) Ciccheti, Ganiban, Barnett (1991)從觀察中發現:

唐氏症患者的情緒反應稍有異於非智障的小孩。

剛出生的唐氏兒少有情緒反應,他們的臉部情緒表情因肌肉張力有缺陷的緣故,看起來生硬僵直,造成有些父母和照顧者不知如何解讀他們的情緒表情,以便做出適當的回應。

這種負面的互動循環造成唐氏兒難以從他們與成人的互動過程中學習情緒。

3. 視障兒 Fraiberg(1979)的研究發現:

盲嬰可以表現出所有基本的臉部表情,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的臉部表情越來越少,因為他們不像一般的嬰兒可以接收到「視覺性的回饋」;另一方面,照顧盲嬰的成人往往會誤判盲嬰的表情。

由於人們無法從視障兒的身上獲得眼神的交流與回應性的微笑,因而誤判視障兒過於冷淡,而不願多花時間與之互動,亦可能對視障兒的情緒信號做出不當的回應。

二、氣質差異(一)有些研究指出,孩子的氣質關連到孩子的情緒表達模式與情緒行為,而且其間的影響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有關氣質的研究也顯示,幼兒的許多情緒相關行為是極有個別差異的,每個孩子表達情緒的強弱程度、自我調節情緒並接受他人安撫

5/ 21

的能力,以及處於壓力之下的情緒反應,也是千差萬別的。

(二)Izard 等人(1987)從連續多年的追蹤觀察中,發現孩子的氣質與情緒表達風格似乎沒有隨著時間而改變,即使經過了幾年的光陰,孩子的臉部情緒表情差不多還是原來的老樣子。

(三)Kagan(1989)發現:

大約三分之二對不熟悉情境有強烈負面情緒反應的嬰孩,在他們14 到 21 個月時表現出對陌生情境高度負面情緒。

到了四、五或七歲時,這些孩子遇到陌生的人事物時仍會表現退縮反應;相反地,小時候是對外界反應低且沒有抑制性行為的孩子,在學齡前階段對陌生人事物往往表現中等的情緒反應。

(四)子女氣質對父母及其他照顧者的影響,亦不可小覷。

Srough 等人(1984)發現:

能夠明白地表達情緒的學前兒童,尤其是善於表達正面情緒者,比較容易贏得老師和同儕的喜愛。

三、其他領域的發展(一)深度知覺的相關研究 1.Walk Gibson (1961 )所設計的「視覺懸崖」(Visual Cliff):(1)動物實驗發現:

出生的小羊、小狗、小貓等,都會在懸崖邊停止,這顯示動的深度知覺是與生俱來的,不是後天學習的。

(2)嬰兒的實驗觀察,所有滿 6 個月會爬行的嬰兒,全部會在懸崖邊停止。

2.Campos ,Langer Krowitz (1970 )採用心跳作深度知覺

---------------------------------------------------------------最新资料推荐------------------------------------------------------ 的指標。

(1)其研究假設認為:

初生的動物所以臨懸崖而止步,乃是心生恐懼使然,情緒之變化具有生理基礎,個體表現興趣時,心跳數度緩慢,個體恐懼時心跳加速。

(2)其研究結果發現:

二至三個月的嬰兒若伏臥面對懸崖淺邊時,心跳速度沒有改變,但使之伏臥面對懸崖深邊時心跳速度減慢;而六個月以上會爬的幼兒,則顯示心跳加快。

(3)這現象說明二至三個月大的嬰兒尚未發展到知覺刺激充分認知的地步,同時也說明了,嬰兒的視知覺反應中包含的不只是視覺感官的運用,也包括認知、情緒、動機三者的交互作用。

https://www.360docs.net/doc/f314451528.html,pos Stengerg (1981 )的視覺懸崖研究發現:

(1)若將懸崖深度調整到不太明顯時,六個月大會爬的嬰兒到達邊緣時,先表現出遲疑的反應,繼而觀察母親的面部表情,如母親的表情是恐怖的,嬰兒便停止前進,如母親是微笑表情,則爬行之。

(2)這研究顯示了對嬰兒期的社會認知能力的肯定。

(以母親的表情做為自己的行動根據)。

4.Bertenthal Campos (1990))發明了一項名為「視覺懸崖」的實驗裝置(在一大片玻璃下面,利用兩個平面的高度落差,製造出一個懸崖)其實驗發現:

7/ 21

已經會爬行的寶寶一爬到「視覺懸崖」邊緣,便明顯的露出害怕的反應,不敢繼續向前爬;反之年齡相同、但不會爬行的寶寶面對懸崖的時候,卻是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

因此,體能(physical )似乎關連到害怕情緒的發展。

(二)語言發展 1.Dunn Brown(1991):

「」感覺話題」往往是學步兒最早嘗試語言溝通的話題。

在家庭裡面,學步兒會用語言來表達親愛之情或安撫他人,甚至逗趣的開情緒玩笑。

2..Kopp(1992):

2 歲大的幼兒開始學會使用語言去描述自己的需要,跟別人討價還價(「我要這樣!」、「不要那樣!」)之後,大哭大叫的行為就很少再出現了。

(三)社會發展 https://www.360docs.net/doc/f314451528.html,ursen,Hartup, Koplas(1996)的研究指出:

同儕互動情境提供孩子很好的機會發展角色取代和處理衝突的能力。

所以,同儕關係似乎提供給孩子不同的學習機會,尤其在學習與人相處上。

2.Eisenebrg, et. Al.(1997)指出:

針對孩子社會能力的發展而言,能夠了解自己的情緒並且有效地調節情緒和行為反應的孩子,比較能夠面對負面的情緒,表現出適當的社會行為。

---------------------------------------------------------------最新资料推荐------------------------------------------------------ 3.Debaryshe Fabes(1998)的研究發現:

情緒調節能力與孩子互動中利他或暴力行為有關。

4.余思靜(民 88)的研究發現:

老師的課程與孩子互動的方式影響了孩子情緒表達與控制的發展,而同儕關係是另一助長兒童情緒調節的媒介。

四、家庭環境與親子關係(一)父母教養方式※劉慈惠(民88)對 15 位大學教育程度、年齡介於 25 至 40 歲的媽媽進行一項「中國傳統教養與現代教養認知」的研究,以深度訪談做為研究法,得到的研究結果中有一項是「比較看重的發展領域」--現代教養重視孩子的情緒需求及思考上的獨立自主,顯示現代父母認為孩子的意見及情緒上的需求是很重要的。

其比較表圖如下:

※ 李蕙美(民 81 )的研究發現:

父母教養方式不同對孩子的情緒穩定性確實有影響。

父母採用「高關懷、高權威」或「高關懷、低權威」的教養方式下,學童的情緒穩定性皆優於父母採「低關懷、高權威」與「低關懷、低權威」教養方式下的學童。

(二)父母的情緒模式 1.Trevarthen(1984)指出:

父母的正向情緒能夠吸引、延續孩子玩具、書本和新鮮事物的興趣;親子之間這種」「協同注意」(shared focus)的感性時光,對孩子早期的認知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9/ 21

2.Dunn Munn(1985):

父母若能與子女溝通彼此的感覺,特別是在衝突的時候加以溝通,那麼,子女將發展出比較好的情緒理解能力。

3.Denham(1989)指出,能力出色的幼稚園小朋友背後,通常有一對善於表達情緒的父母。

4.Eisenberg 等人(1992)的研究顯示:

那些鼓勵孩子把悲傷和難過表現出來,兼又幫助孩子妥善處理負面情緒的父母,其子女較具同理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比較強。

5.Brody Hall(1993):

父母對男女孩子行為的期望和反應不同,所以可能用不同的方式來幫助孩子調整情緒。

例如在情緒的表達和理解上,男女孩有明顯的差異存在。

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父母傾向於向女孩討論和表達情緒以至於女孩有較多的機會接觸和經驗情緒(Denham,1998)? 5.Gottman DeClaire(1997)在探討孩子情緒智力發展的縱貫研究中發現:父母處理孩子情緒的態度和方式影響孩子未來的情緒發展,尤其是調節情緒的能力。

其提出四種父母面對孩子負面情緒的反應型態:

父母的型態父母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 1 忽視型不重視不理睬孩子的感受孩子不知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 2 反對型不重視、批評限制孩子情緒的表達不知如何有效地調節自己的情緒 3 放任型自由地接受、並安撫孩子所有的情緒,認為孩子只要發洩情緒就

---------------------------------------------------------------最新资料推荐------------------------------------------------------ 沒事了?不會學習調節自己的情緒、只是不止的發洩,會影響同儕關係? 4 情緒輔導型比較尊重、同理和支持孩子的感受和情緒表現(願意和孩子分享與討論)肯定自己的情緒和感受,面臨負面情緒時能有效調節並解決問題?※研究發現:

能同理、關心和同情他人的父母往往會有具有同理特質或自我調節的孩子?(三)憂鬱症的母親(depression ) 1. Cicchetti 等人(1991)指出:

比起一般母親,患有憂鬱症狀的母親更有可能養育出非安全依附的孩子,而且,其子女在幼年時期顯得比較退縮,長大後出現行為問題的機率也高於一般的孩子。

2. 柯慧貞(1999)的追蹤研究中發現:

產後憂鬱組織四個月大的嬰兒在氣質上較為好動與煩躁不安。

另外,在木然臉孔實驗情境中對嬰兒之正負向情緒的觀察記分上,憂鬱組與控制組間無顯著差異,但與白人母親為受試者的資料相互比較,發現白人母親比台灣人媽媽表現較多的正向與負向的情緒。

(四)家庭失和 1.Wallersteinc Corbin(1989)的十年縱貫研究發現,學前兒童(5~6 歲)在父母離婚六個月後表現退縮、攻擊行為、自我指責和焦慮,其相關影響見附錄資料。

2.Lindahl Markman (1993)的實驗室研究亦有跡象顯示:

感情不睦的夫妻往往會將孩子捲入大人的爭執中,導致孩子表現出挫折、生氣(anger )、緊張和焦慮的情緒。

11/ 21

3. 呂翠夏(1993 )的報告指出:

※兒童性別對婚姻衝突與兒童發展究竟會造成何種影響?(1)Emery 的研究發現:

男孩多半和行為品行有關,其中一個可能解釋的原因是女孩在婚姻衝突時,似乎較會受到保護,免於傷害 Emery(1982);另亦可解讀原因可能是男孩較易受到高壓式懲罰,因其較易將情緒表達出來(Dadds, 1990);第三個可能原因是婚姻不幸福的父親比母親更具攻擊性,而男孩比女孩更易模仿他們(Emery,1982)。

(2)有不同的研究指出,男孩與女孩對婚姻衝突和兒童調適之間的關係是一樣的。

Emery(1984)建議:

在解讀不同研究發現時,應將)研究樣本(實例)列入考慮。

在非臨床正常婚姻的樣本中,男孩和女孩都會有行為上的問題(Jouriles,1988)。

而臨床樣本則發現男孩較會有問題(Emery,1982)。

Emery 解釋:

這些結果型態顯示男孩在面對父母失和時,可能會以較逃避、笨拙的、外顯的表現方式做反應,這種反應方式可能變成臨床的個案。

而女孩通常會過度壓抑、控制她的行為,因此較少被列入問題來討論。

4. 方紫薇&施香如(民 89 )的研究發現:

(1)國中生面到父母衝突時,最多的感受是害怕,其次是難

---------------------------------------------------------------最新资料推荐------------------------------------------------------ 過,其他的還有嫌惡、厭煩、生氣、委屈、同情、和高興。

(2)男女在面對父母衝突時的感受上有否差異?研究結果上差異不大。

(3)另外,面對父母衝突之感受亦可能與父母衝突之表達方式有關,由研究結果可得知:

肢體攻擊與拿無生命物品出氣之表達更令青少年害怕、生氣與嫌惡。

(五)祖父母的照顧(24 小時)※王怡又,余思靜(民 89)的研究中獲得下列幾點結果:

1.當祖父母採用要幼兒「什麼都聽他的」的教養方式時,容易造成孩子害怕、焦慮、痛苦、生氣、厭煩等負面情緒的表現。

2.過度幫助孫子做事的祖父母,易造成孩子自主行為的降低。

3.採讚美教養方式及能以愉快的情緒與孫子互動的祖父母增加幼兒喜歡、高興、同理等正向情緒和行為。

4.幼兒的情緒表達方式,是利用模仿、成人對待幼兒的反應、成人的教導等方式,來學習家庭文化下的情感表達規則。

5.當幼兒要表達情感時,他們會評估自己現處的情境(如與祖父母、或與父母),該用哪一套規則,最能有效達到自己的目的。

(六)手足※兒童的出生順序多少也會影響其情緒智力的發展。

1. 阿德勒學派便關心手足排行(birth order)對子女的影響,認為父母對於子女的排行有著不同的角色期待、鼓勵與增強,使得

13/ 21

不同出生順序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雖然並不是絕對的影響,但會使孩子覺得處於迴異的社會環境,進而發展出對自己及對他人的不同態度和行為模式。

2. 余巧芸(民 84 )的兒童之手足關係研究發現---父母要求「大讓小」的態度,易使老大有委屈、不甘心的情緒;卻使老二恃寵而驕、養成較為自我中心或較強依賴心的傾向。

3. 根據學者的研究,不同出生順序所常表現出來的特徵如下:

手足排行表現特徵獨生子女擁有較多的關心與照護,自我中心與自信心較強容易成為不合群、寂寞、固執、焦慮及尋求注意的人。

老大長輩期許多、又要分攤家務、照顧弟妹易養成權威、保守、早熟、負責任、守紀律及領導性格傾向的習性。

中間子女受長輩關注少、又要與手足分享權利與義務易養成協調與容忍的習慣較具同理心、友善、社會技巧及友伴導向。

老么受長輩較多的疼愛與照顧,也會受手足的管制易養成自我中心、依賴任性、愛自由或自卑等。

(吳秋雯,民 85;范美珍,民 85;張麗梅,民 82;蘇建文等,民 84)(七)受虐兒 1. Woititz(1989)的研究指出:受性虐待的兒童所常使用的心理防衛機轉,包括埋藏所有的情緒、假裝沒有任何事情發生、想像自己與身體是分離的、以及失去所有施虐事件的記憶等方式來因應施虐所帶來的壓力。

2. Dix(1991)等研究人員發現:

受虐兒表達情緒的能力和體會他人感受的能力都嚴重受損,他們

---------------------------------------------------------------最新资料推荐------------------------------------------------------ 一旦發起脾氣來,就很難克制下來。

3. Jantzen, Magai Allen (1993)的研究指出:

受虐兒傾向使用高焦慮性的因應方式,表現不安全的情感依附型態,常呈現不快樂、悲傷、害怕的情緒,對人充滿敵意,有廣泛的、具毀滅性的焦慮感。

4. 周文君等人(1997)的受虐兒追蹤研究結果發現:

男童個案組較男童對照組易出現社會退縮、強迫性、不專心、過動等行為問題,女童個案組較女童對照組易出現與焦慮有關的行為問題。

在治療工作方面,合併有情緒(憂鬱、焦慮)及行為偏差者,以每週一次個別心裡治療方式,到校給予輔導,其中情緒障礙者有明顯改善,偏差行為者因合併多重因素,治療效果不彰。

5. 鄭麗珍&王淑娟(民 88 )的研究發現:

受虐兒長期下來,會因對施虐事件的不同認知而發展出五種因應方式和結果,分別是「順從-討好型」、「失控-行為困擾型」、「反抗-逃離型」、「情緒轉移-」攻擊型」、「明哲保身-牆頭草型」。

受虐兒隨著對施虐者憤怒的逐漸累積,也由於施虐者的絕對優勢使得他們無法直接抵抗施虐者或抒發他們的情緒,受虐兒童不自覺的將對施虐者的憤怒及不滿投射於無威脅性的替代品(如玩具);而有時,他們將情緒轉移至比他們弱小的弟妹或同儕或接近的他人發洩,以尋求情緒及精神上的平衡。

15/ 21

他們所運用的毆打方式,竟與施虐者如出一轍,不自覺的在生活中複製暴力行為。

(見附錄 2)五、電視的影響(一)電視暴力:

1.McCarthy et al.(1973)的研究指出:

常看電視暴力的兒童,心情常是悲哀、沮喪,而且女童看到大多數男性表現攻擊行為而自己無法做此種行為,常會有無助感覺。

2.根據 George Gerbner(1978)等人的研究指出:

兒童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判斷真實世界與演戲之間區別之前,電視暴力通常給孩子塑造出這種世界是敵對、沒有安全感的假象,以致於有些孩子在看完某些暴力節目之後,過度擔心電視上的暴力行為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時蓉華,民 85)。

(二)電視廣告:

※Atkic(1980)綜合學者的研究得知電視廣告對兒童的影響,其中一項顯示:

1.電視廣告會造成家庭內的衝突與兒童不愉快的心理。

首先父母有 1/2~ 1/3 的機會拒絕子女提出購買產品的要求,因此有一半以上的家庭會發生父母與子女的不愉快,看愈多廣告的兒童產生的衝突愈大;被父母拒絕後,1/2-1/3 的兒童會不快樂、生氣、失望,同樣廣告看的愈多這種不快樂的比例就愈高。

2..家庭環境無法趕上電視上所描繪者,在情緒上會有沮喪、失落的感覺。

3.許多兒童對節目中插撥的廣告中斷觀看的節目感到憤怒,有

---------------------------------------------------------------最新资料推荐------------------------------------------------------ 時則因無法做出電視廣告上相同的動作而覺得生氣。

六、文化的影響 1.Izard(1991)的研究指出:

已找出世界各文化共同擁有的一組基本情緒,包括:

好奇、喜歡、難過、害怕、生氣、愧疚。

研究中強調人本身就有一些基本情緒,會自然出現在新生兒的面部表情中。

2.雖然人類基本情緒並不因種族而有差異,但有許多專家開始探討文化如何影響孩子表達情緒?以下介紹有關各國文化的相關研究:※Lynch Hansen(1992)的研究:

(1)爪哇文化嚴禁人們把強烈情感表露於外,在那個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最好保持其淡如水的情感關係,連親子關係也沒有例外。

爪哇小孩到 5 歲才被視為社會的一分子,原因在於孩子要到這個年紀才稍微能夠遵循社會對情緒的規範。

(2)韓國文化不鼓勵人們當眾表露情緒,面無表情在社會上是一件好事,而隨便對陌生人微笑則是一種不當的舉動。

※Lewis(1988)曾到日本參觀 15 所幼稚園,他發現日本幼教老師允許孩子在生氣的時候用肢體攻擊他人,原因是:日本人相信孩子會跟別人爭吵,是表示他對別人的興趣越來越濃厚,而孩子終究會學到比較好的方法去解決爭端?※Harwood(1992)發現:

(1)波多黎各人非常重視學步兒與母親的感情。

17/ 21

(2)白人很關心孩子獨立與否的問題。

(3)有些非裔孩子在家中被教導不可直是大人的眼睛。

由以上的例子說明了一件事:

照顧者最好多留意不同文化規範出來的情緒表達風格,具有此種警覺性的幼教老師,便能夠理解、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特情緒風格,並給予情緒上的支持。

3.文化也會間接的透過孩子與父母或相關人員影響孩子的情緒發展,例如:

教育政策的改變影響孩子的受教品質和權利影響兒童發展。

Tu(1997)的研究指出:

不同文化的父母可能有不同的教育價值觀和態度,以致於父母表現出不同的教養行為。

4.孩子是如何學會自己文化的特定規範?Denham(1998)的研究指出:

孩子透過觀察父母的情緒行為、父母的引導、以及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回應中,孩子漸漸發展文化情境下所認可的情緒表達規則(emotional display rules )?參考文獻王怡又;余思靜(民 89),祖父母照顧的幼兒之情緒表達探討。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年刊,第 12 期,頁 201-228。

王春展;詹志禹;李良哲(民 89),兒童情緒智力發展之探討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 23 期,353-382 頁王春

---------------------------------------------------------------最新资料推荐------------------------------------------------------ 展(民 87),兒童情緒智力的影響因素與因應對策。

教育資料文摘, 244 期,頁 164-187。

余巧芸(民 84),兒童之手足關係研究(Ⅰ)--知覺、期待、問題、策略。

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NSC84-2414-H031-004-H3。

余思靜(民 89),我的孩子會是一位 EQ 的孩子嗎---三歲孩子的情緒調節策略與未來社會能力和同儕關係。

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NSC89-2413-H126-001。

李蕙美(民 81),父母教養方式對其子女情緒穩定及行為困擾影響之比較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翠夏(民 82)?The Impact of Marital Conflict on Childrens 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

台南師院學報,第 26 期,頁 255- 275?周文君;黃惠玲;卓春英;文榮光(民 86),高雄縣國小學童兒童虐待的追蹤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DOH86-TD-020 吳知賢(民 80)。

電視與兒童。

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初等教育學報」,第四

19/ 21

期,頁 171-198。

柯慧貞(民 88),產後憂鬱症之前因與後果(Ⅲ)。

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NSC88-2413-H006-001。

柯慧貞(民 84),親子關係、婦女孕產期憂慮與焦慮、以及下一代的追蹤研究(Ⅱ)。

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NSC84-2331-B006-062-Y。

郭志通(民 88),父母如何減少電視暴力對兒童的影響。

教育資料文摘, 255 卷,頁 174-186。

章淑婷(民 81)。

兒童情緒發展之探討。

幼兒教育學報,第 1 期,頁 36-54?莊素芬譯/海森著(民 88),情緒發展與 EQ 教育。

台北:

桂冠圖書公司。

溫世頌(民 89),心理學。

台北:

三民。

劉慈惠(民 88),幼兒母親對中國傳統教養與現代教養的認知。

新竹師院學報,12 期, 311-345 頁。

鄭麗珍;王淑娟(民 88),受虐兒童對父母施虐的因應行為之初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1、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联系:一方面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另一方面情 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区别:(1)从发生的过程看,情绪发生较早; (2)情绪有情境性和暂时性特点,情感有稳定性和深刻 性的特点; (3)情绪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 2、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⑴动机作用; ⑵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⑶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⑷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3、人类表情的种类: ⑴面部表情; ⑵体势表情; ⑶言语表情。 4、婴儿啼哭的模式: ⑴饥饿的啼哭; ⑵发怒的啼哭; ⑶疼痛的啼哭; ⑷恐惧和惊吓的啼哭; ⑸不称心的啼哭; ⑹吸引别人注意的啼哭。

5、如何正确对待婴儿的哭: 善于观察,分辨啼哭原因,根据不同情况,给予适当处理。 6、笑的发展: ⑴第三周的新生儿开始出现清醒时间的诱发笑; ⑵两三个月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 ⑶4个月左右婴儿出现有分辨的微笑。 7、恐惧的发展: ⑴最初的恐惧由巨大的响声或身体失重状态引起; ⑵4个月左右出现与知觉发展相联系的恐惧; ⑶六七个月的婴儿开始怕生; ⑷2岁左右的婴儿开始出现与想象相联系的恐惧情绪。 8、焦虑: ⑴陌生人焦虑:六七个月开始,8-10个月最为严重,一周岁后逐渐减弱。 作用:具有重要的社会适应价值。 ⑵分离焦虑:六七个月开始,通常经历反抗、失望、超脱三阶段。 原因与孩子的不安全感有关,具有特殊的适应意义。 9、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⑴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 ⑵情绪和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⑶情绪和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第九章幼儿的情绪、情感

《第九章幼儿的情绪、情感》达标练习 一、名词解释 1、情绪 2、道德感 3、理智感 4、美感 5、幼儿园的精神环境 二、单项选择题 1.不属于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包括( )。 A.责任感B.道德感C.理智感D.美感 2.( )是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唤起者和组织者。 A.感觉B.知觉C.情绪D.气质 3.幼儿基本情绪表现不包括( )。 A.爱B.笑C.哭D.恐惧 4.下列关于情感与语言的叙述中,( )项不正确。 A.儿童最初的话语大多带有情感和愿望的色彩 B.情绪激动对儿童学习任何一类词语都不利 C.情绪激动法可以促进儿童掌握某些难以掌握的词 D.有美感情调色彩的词比有恶感的词更利于儿童记忆 5.情绪是婴幼儿交往的主要工具,这是因为情绪具有( )。 A.唤起功能B.信号作用C.调节功能D.分化过程 6.情绪作为信息交流工具的特点具有()。 A.系统性B.传递功能C.信号作用D.感染性 7.关于情绪的叙述,下列()项不正确。 A.情绪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日趋稳定 B.大约5岁后情绪的发展开始进入系统化阶段 C.儿童情绪态度的形成受成人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 D.情绪在每一个人身上阈限相同、表现不同,是因为后天教育的影响8.儿童原始的情绪反应具有的特点是( )。 A.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 B.是出生后适应新环境需要的产物 C.情绪天生具有系统化、社会性的特点 D.新生儿的情绪和间接动机相联系 9.行为主义者( )通过观察研究,提出天生的情绪反应有三种。A.冯特B.华生C.柯勒D.马斯洛

10.我国心理学家( )提出了新生婴儿具有两种可以分辨的情绪反应。 A.林传鼎B.朱智贤C.皮连生D.孟昭兰 11.幼小儿童和年长儿童不同的突出特点是,( )对行为有特别作用。 A.情绪B.动机C.意识D.注意 12.恐惧可以说是( )。 A.本能的反应B.社会性的表现C.情绪分化的表现D.自我调节的表现13.儿童理智感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 )。 A.环境的影响和培养B.是否符合道德标准 C.社会化程度的高低 D.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意识的发展 14.婴幼儿喜欢成人接触、抚爱,这种情绪反应的动因是为满足儿童的( )。A.生理需要B.情绪表达性需要C.自我调节需要 D.社会性需要15.受到别人嘲笑而感到不愉快,对活动的成败感到恐惧、自豪、焦虑、害羞或惭愧,这种情感主要是与( )的联系。 A.思维活动B.自我意识C.想像D.感知 16.婴幼儿的情绪发展和形成主要依靠( )。 A.感知觉的发展B.语言的发展C.自我意识的发展D.情绪气氛的熏陶17.婴儿最初社会性发生的标志是( )。 A.诱发性微笑的出现B.不出声的笑C.出声的笑D.有差别的微笑的出现18.在幼小的儿童身上常常见到破涕为笑,脸上挂着泪水又笑起来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 )。A.幼儿的情绪还是由生理需要控制着B.幼儿的意志力差C.幼儿的自我意识还未形成D.幼儿的情绪是不稳定的19.情绪的表达方式不包括( )。 A.肢体语言B.思维活动C.面部表情D.言语表情 20.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的出现开始于婴儿( )。 A.3个月左右B.4个月左右C.5个月左右D.6个月左右 三、填空题 1.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这种反应是以_____ _ _ __为中介的。2.生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在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中,对幼儿影响最大的是______和____ _ ___。 3.幼儿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___ ___、___ ___。 4.情绪作为信息交流工具的特点是____ __。 5.4个月左右,婴儿出现___ ___,是最初社会性微笑发生的标志。6.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称之为___ ____。 7.儿童理智感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___ _ ____和_ _ ______。 8.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9.原始情绪反应的特点是_____ _ _ _ __。 10.幼儿情绪的不稳定性与____ _ ___有关,也与___ _ ____有关。 四、判断 1、情绪是消极性体验,情感是积极性体验。()

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 问题情境: 图片上展示的是一个可爱的孩子,被送入狼群里生存,若干年后回到人类世界,穿衣举止和人类相差甚远,人们称之为狼孩,为什么狼孩会有如此表现?人们常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又是依据什么? 现在的孩子是否比以前聪明?为什么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心理发展不一样,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课前作业: 在爱课程网上观看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学前儿童发展》第一章第四节的教学录像及相关资源,初步了解学前儿童发展方面的基本概念。 理论板块 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遗传、环境和自身内部因素。 一、遗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是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个体是由无数个独立的细胞构成,每个细胞内部都有一个控制中心——细胞核,通过高倍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细胞核中存在一种杆状结构即染色体,染色体上携带并能够传递遗传信息。染色体的数目因种系类别有所差异,而基因就是染色体中DNA中的一个片段。人类拥有46条染色体,染色体上总共约有十万中基因序列。父母双方通过遗传的方式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儿童染色体上的基因一方来自父亲,一方来自母亲,并且在将来生活中表现出遗传到的特质。

人的祖先的生物特性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人体的形态、构造、血型、神经系统等。遗传特性也叫遗传素质,是儿童从亲生父母那继承过来的与生俱来的特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影响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一)遗传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人类的进化史中与其他一切生物不同的特征在于人类脑和高级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达到了高度发达的水平,遗传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大脑和神经系统在解剖学上的特点,人类共有的遗传特性使得儿童具备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 (二)遗传奠定了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相关研究表明,同一种族系中智力水平的相关性比异族高,同卵双生子相关性最高。儿童在特殊能力方面的表现,其个体差异性受到遗传素质的影响,例如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往往其父母也有着超常的音乐细胞,不可否认个体后天的努力和勤奋对取得成就的作用,但如果能充分利用遗传的优势条件,优先发展优势基因,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生理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作用 生理成熟是指儿童生理上的发展和行为模式的一系列演变,这种变化是儿童进入下一成长阶段习得新技能的生理基础。儿童在每一个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特点都是建立在大脑和身体成熟的基础之上,如只有儿童的发音器官成长成熟,具备了发音的前提条件,才能开口发音,也只有大脑中存储了一定的词汇量,才初步具备说话的能力。 总之,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不同的心理行为受遗传的制约程度不同,如对数学、空间想象和言语等能力发展的影响要大于对推理和记忆方面的影响。遗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但遗传只是奠定了儿童心理发展

第三章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作业题)

第三章作业题 一、选择题: 1.情绪体验的分类是()【多选】 A.积极 B.愉快 C.消极 D.悲伤 2.人类的表情主要有()【多选】 A.面部表情 B.体势表情 C.动作表情 D.言语表情3.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趋势表现在()【多选】A.社会化 B.丰富化和深刻化 C.情景化 D.自我调节化 4.幼儿的高级情感包括( ) 【多选】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幸福感5.新生儿有三种基本情绪,它们是() A.怕怒爱 B.痛苦厌恶微笑 C.怕怒喜 D.痛苦悲伤兴趣 6. 幼儿最基本的消极情绪表现() A.哭恐惧 B.哭焦虑 C.焦虑恐惧 D.焦虑害怕

7. 婴儿产生陌生人焦虑的时间是() A.6、7个月后 B.4个月后 C.一岁左右 D.10个月后 8. 婴儿出现分辨的微笑的时间是() A.4个月 B.5个月 C.6个月 D.7个月 9.幼儿情绪调控的手段除了回避策略和破坏策略,还包括() A.建构性策略 B.求助策略 C.行为策略 D.破坏策略 二、判断题: 10.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11.情绪直接驱动儿童、促使儿童去做出某种行为,或抑制某种行为。() 12.幼儿情绪情感的深刻化首先与其认知发展水平有关。()13.家庭是幼儿获得情绪掩蔽能力的第一渠道。() 14.情绪比情感发生得晚。() 15.情感有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绪比较内隐。()

16. 幼儿的情绪诱因开始以生理性为主,逐渐转化为以社会性为主。( ) 17 . 幼儿的分离焦虑与依恋有关。( ) 18. 幼儿运用表情的能力比理解情绪的能力强。() 三、概念解释 19.情绪(情感) 20.表情 21.情绪动因 22.情绪调控 23.情绪掩蔽 四、问答题 1. 影响幼儿情绪调控的因素。 2. 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3.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第九章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第九章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学习目标 ?认识情绪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掌握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趋势及特点。 ?了解幼儿基本情绪的发展和高级情感的发展,掌握幼儿依恋的特点。 基础知识 1、情绪和情感: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行为反应(态度)和(相应的行为反应)。如幼儿见到妈妈高兴,见到医生恐惧。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为(人和动物)所共有,而情感只有(人类)才有。 (2)情绪是(外现的、暂时的) 如:快乐、愤怒、恐惧、悲哀等。 情感是(内隐的、稳定的)。 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 二、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情绪是儿童心理活动的激发者。 ?如:情绪愉快,儿童愿意学习。 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婴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婴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 ?(二)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推动幼儿的认知活动。 ?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 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如:幼儿喜欢猴子,不喜欢河马。喜欢观察猴子。 不同情绪状态对智力操作的影响(孟昭兰,1984,1985): ?1情绪状态对婴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的影响. ?2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与惧怕之间浮动。愉快情绪有 利于婴幼儿的智力操作及效果,而痛苦、惧怕等对婴幼儿智力操作不利。 ?3愉快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倒U字相关,即适中的愉快情绪能使智力操作 达到最优。 ? 4 痛苦、惧怕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直线相关,即痛苦、惧怕强度越大,操 作效果越差. ? 5 强烈的激情状态或淡漠无情,都不利于儿童的智力探究活动,兴趣和愉快的交替,是 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惧怕和痛苦对儿童智力发展不利. (三)情绪对意识产生的作用----情绪促进了意识的产生、发展和复杂组织的形成。 ?婴儿最初的情绪体验就是最初的意识。 (四)情绪对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是儿童交往的重要手段。如:用表情(情绪的外部表现)与人交往。 ?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之一,特别是在婴幼儿与人的交往 中占特殊、重要的地位。 ?婴幼儿掌握语言之后,表情仍然是婴幼儿重要的交流工具,它与语言一起共同实现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第十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儿童心理、行为有着重大影响。儿童年龄越小,这种影响就越大。 本章将涉及以下内容: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生与分化;学前儿童几种基本情绪(哭、笑、恐惧和依恋)及高级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的发展;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等。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了解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生、分化以及几种基本情绪和高级情感的发展状况。 第一节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的动机作用 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婴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婴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驱动、促使着儿童去作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或不去作某种行为。例如,让儿童学会早上来园时跟老师说:“早上好”,下午离园时说“再见”,结果许多儿童先学会说“再见”,而问“早上好”则较晚才学会。其重要原因是由于儿童早上不愿意和父母分离,缺乏向老师问早的良好情绪和动机,下午则愿意立即随父母回家,所以赶快说“再见”。虽然同样是学说话,在不同情绪影响下,学习效果并不相同。 到了学前晚期,情绪对行为的动机作用仍然相当明显。 二、情绪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情绪与认知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另一方面,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孟昭兰曾以婴幼儿为被试,研究了不同情绪状态包括了快乐、痛苦、兴趣、惧怕、愤怒和大怒等,对其智力操作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婴幼儿不同情绪状态对其智力操作的影响是明显不同的,具有显着的差别。具体表现为: ①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与惧怕之间浮动。当这种不稳定状态游离到兴趣一端时,激发儿童探索活动;当游离到惧怕一端时,则引起逃避反应。 ②愉快情绪有利于婴幼儿的智力操作及效果,而痛苦、惧怕等对婴幼儿智力操作不利。不同性质的情绪对婴儿智力操作影响不同。积极情绪起推动、促进的作用,而消极情绪起破坏、干扰的作用。 ③同一情绪在不同强度水平时对智力操作效果的影响也不同。过低或过强的情绪水平不如适中的情绪状态,后者才能导致最佳的操作效果。 ④愉快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倒U字相关,即适中的愉快情绪能使智力操作达到最优。 ⑤痛苦、惧怕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直线相关,即痛苦、惧怕强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操作效果随其强度的增加而下降。 总之,不同性质和不同强度水平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着不同程度的推进或破坏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智力活动的效果。 三、情绪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每一种情绪都有其外部表现,即表情,它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婴幼儿与人的交往中,尤占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 新生儿几乎完全借助于他的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及不同的声音表情等,与成人进行着信息交流,相互了解,引起其与成人的交往,或者维持、调整交往。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是以表情作为交际的工具,在婴幼儿初步掌握语言之后,表情始终仍是婴幼儿重要的交流工具,它和语言一起共同实现着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同伴间的社会性交往。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精选.]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又包括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下面分开来进行阐述。 (1)遗传因素:遗传是祖先、父母的一些生物特征传递给后代,大多数特殊能力、身体特征都有可能通过遗传传递给孩子,比如:遗传性近视等。遗传也是提供人类物质发展的最基础的自然物质前提,也就是说,遗传只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明星的颜值自是不必说,但是明星的孩子并不一定都长得好看。 遗传就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唐氏综合症是因为染色体异常引起的,这些患者的智商尽在25~50之间,与正常儿童的智力相差较多。 (2)生理成熟因素:是指身体结构和机能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由于遗传及后天环境的差别,儿童生理成熟的时间、速度等方面都存在个别差异。脑的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直接的自然物质基础,每个孩子的成熟度也不同,孩子大脑发育在1岁左右脑细胞接近成人,7岁左右脑重量接近成人,而孩子生理成熟就影响的心理发展,比如:大脑发育成熟影响着思维水平的发展。 (3)社会环境: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边主要指的就是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生活条件,其中教育条件是儿童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部分,早期隔离(剥夺)实验就证明了这一点。所谓早期隔离(剥夺)实验,早期实验者将一群新生儿关在一个房间里,只给食物,保证孩子们活着,但是却不给其他任何的刺激,一段时间之后,孩子们的智力明显有退化,目光呆滞,行动迟缓,慢慢变得痴傻。后期有研究人员觉得此项实验的比较残忍,就换做用恒河猴进行了实验。

(4)家庭教育:家庭是幼儿学习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心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家庭有很大的关系,儿童在家庭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是以后心理发展的基础。 上述的四个因素相互制约,分成了以下四种观点: (1)遗传决定论:这种观点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认为孩子的智力、品质等在出生的时候就是已经决定好的,是先天授予的,而后天的学习只是帮助我们的能力进行开发。代表人物有霍尔、格赛尔等。 (2)环境决定论:这种观点与环境决定论刚好相反,他们认为人的发展归结于环境教育的结果。代表人物华生就说过:“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任意改造成我想要的XXX”。还有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也强调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3)二因素伦:只有环境没有遗传不行,只有遗传没有环境也不行,代表人物吴伟士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设遗传为长,环境为宽,二者相乘的面积就是人的发展。 (4)相互作用论:这中观点和刚刚的二因素论不同,二因素论只是单纯将遗传和环境拼凑在一起,二相互作用论是指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真题再现: 洛克提出“白板说”,这体现了( )。 A.环境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 C.相互作用论 D.二因素论 【答案】A 【解析】“白板说”是指人出生的时候是一张白纸,后天在上面画什么就是什么,符合环境决定论。

第九章 幼儿的情绪和情感教案

幼儿心理学第九章幼儿的情绪和情感教案 课题: 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目标: 掌握情绪和情感的概念,了解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以及情绪、情感与人的需要之间的联系。 重点: 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难点: 情绪和情感情绪、情感与人的需要之间的联系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1. 定义: 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 1)一般说来,人们将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当机体的某种生物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会产生积极的、肯定的情绪体验;反之,则产生消极的、否定的情绪体验。情感则是同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相

联系的、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产生的情绪体验。 第二,情绪发生较早,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而情感体验则是人类特有的,是个体发展到一定年龄才产生的。 第三,情感比情绪更稳定、持久。情绪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情感则较稳固、长期。 2)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并对情绪产生巨大的影响。 3. 情绪和情感与人的需要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在: 1)在客观事物中,有些事物能引起人的情绪反映,但有些事物则不能引起人的情绪反映。这是因为事物是否引起人的情绪反映,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 2)即使是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需要下,也可以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 总之,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这种反映是以客观事物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的。 小结: 作业: 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课题: 情绪和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目标: 了解情绪和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幼儿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学习如何保证幼儿情绪的健康。 重点: 情绪和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难点: 如何保证幼儿情绪的健康 方法: 讲授、讨论 课时: 2课时 过程: 二、情绪和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 动机作用 情绪、情感是伴随人的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它对人的行为具有推动或抑制作用。对于幼儿来说,情绪的动机作用表现得

关于影响儿童发展因素的争论(徐巧芳)

关于影响儿童发展因素的争论 永康市大司巷幼儿园徐巧芳 [摘要]儿童发展具有规律性也具有个别差异。遗传、环境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间的关系等问题一直是心理、教育和哲学界共同关心的话题。由于不同的哲学观点和儿童发展的根本差异,人们对这些问题也是见仁见智,争议颇多,形成了“天性与教养”之争。 [关键词]儿童;发展因素;争论 儿童是社会文化的承载者;学校存在的体现者;家庭生命的延续者;同伴群体的生产者和自身社会化的见证者、享用者参与者与接班人。关于儿童发展的问题当然会受到大家的关注,形成各种争议。 一、天性与教养之争。 两千多年来,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教育家都毫无例外地要面对这一根本性问题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从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子及其稍后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笛卡尔认为人性主要是先天决定的;然而孔子、洛克则认为人的发展乃是由后天决定。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虽然努力站在了其时代思想发展的最前沿,并为这一问题竭力寻求各种接近客观事实的答案,但还是未能在这场“非此即彼”的千年大战中摆脱那种“非此即彼”的观念的束缚。 柏拉图的先天理念说:世界的本源并不是物质原子,而是一种叫做“理念”的精神性的东西。世上万物都是由“理念”派生出来的。只有“理念”才是唯一真实可靠的东西。人的灵魂也来自“理念”世界,它支配人体的活动。因此,柏拉图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基本

上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并成为有意识的先天知识。后天环境对人不具影响。显然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的儿童发展观。 格塞尔也试图通过一项庞大的儿童研究项目来证明后天教养经验并不影响儿童发展,并认为:从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遗传因素具有统帅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从发展的最终结果来看,环境的影响也是极为有限的,环境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而已。这一理论主要来源于他著名的双子实验。他把同卵双生子放在两个不同的环境,最后发现二者能力没有差别。 我们认为,先天和后天、遗传和环境的问题不是用简单、静态的概括所能分析解决的对于儿童发展这一动态、复杂的系统过程,单靠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在二维空间的排列组合是难以解释清楚的。 二、性相近,习相远。 在遗传和环境进行二分选择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心理、教育和哲学家们把砝码放在环境这一边孔子就强调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就是说,人的先天禀赋是差不多的,成就和习性不同则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洛克也认为,儿童发展的原因在后天,在于教育。并提出:观念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获得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还用了大量篇幅系统地批评了“天赋观念说”。他说,儿童和白痴以及没受过教育的人,对数学公理、形式逻辑即不知道,也根本不会想到。华生有一个著名的论断: “如果给我一打健康没有缺陷的孩子,让我把他们放在特殊的环

学前儿童言语和情绪情感的发展 练习题

1、儿童最初的情绪反应是与() A 尊重的需要相联系的 B 归属和爱的需要相联系的 C 生理的需要相联系的 D 自我实现的需要相联系的 2、儿童开始使用单词句的时间一般是() A 0.5岁—1岁 B 1岁—1.5岁 C 1.5岁—2岁 D 2岁—3岁 3、我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儿童词汇量增长的活跃期是() A 3岁—4岁 B 4岁—5岁 C 5岁—6岁 D 6岁—7岁 4、布里奇斯认为3个月后,婴儿的情绪分化为() A 快乐和愤怒 B 快乐和厌恶 C 快乐和恐惧 D 快乐和痛苦 5、当孩子情绪十分激动,又哭又闹时,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和妈妈常常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结果孩子会慢慢自己停止哭闹,这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是() A 转移法 B 自我说服法 C 反思法 D 冷却法 6、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指出,人天生的情绪反应有() A 2种 B 3 种 C 4种 D 5种 7、幼儿看到故事书种的“坏人”,常会把他抠掉,这说明了幼儿情绪的() A 丰富化 B 深刻化 C 稳定性 D 冲动性 8、儿童理解语言迅速发展的阶段是() A 0个月—6个月 B 6个月—12个月 C 1岁—1.5岁 D 1.5岁—2岁 9、有经验的老师和妈妈对孩子不良情绪的表现,不是简单的批评和训斥,而是让孩子自己想一想自己的情绪表现是否合适。这种教育孩子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是() A 想象法 B 自我说服法 C 反思法 D 冷却法 10、原始情绪的种类有() A 怕、怒、爱 B 恐惧、惊奇、喜悦 C 怕、乐、爱 D 痛苦、愉快、厌恶 11、1岁半---2岁半的儿童使用的句型主要是() A 电报句 B 单词句 C 多词句 D 复合句 12、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A 口语的发展 B 书面语的发展 C 阅读的发展 D 书写的发展 13、婴儿睡眠中自然出现的笑,应属于() A 诱发性的笑 B 自发性的笑 C 无差别的笑 D 有差别的笑 14、儿童出现出声的自言自语的年龄是在() A 1岁左右 B 2岁左右 C 3岁左右 D 4岁左右 15、在幼小儿童身上,喜与怒、哀与乐等对立情绪,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互相转换。到了幼儿晚期,这种情况逐渐减少,情绪的稳定性逐渐增强。这说明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趋势日益() A 丰富化 B 社会化 C 自我调控化 D 深刻化 16、幼儿开始出现内部言语的年龄是() A 3岁以后 B 4岁以后 C 5岁以后 D 6岁以后 17、婴幼儿“认生”现象通常出现在() A 3—6个月 B 6—12个月 C 1岁—2岁 D 2岁—3岁 18、2—6岁的儿童掌握的词汇数量迅速增加,词类范围不断扩大。该时期儿童

第三章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第三章幼儿情绪与情感得发展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概述 一、情绪与情感得概念及关系: 概念:情绪与情感:就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得体验。 分为积极体验与消极体验 (二)、情绪与情感与认识过程得关系: 联系:情绪与情感与认识过程一样,都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得反应。 区别:第一, 认识过程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而情绪与情感反映客观现实与人得需要之间得关系、第二, 认识就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感则通过态度得体验、变化来反映客观现实与人得需要之间得关系、 第三,认识过程有着较强得有意性,人们可以有意地感知、记忆与思考,也可以有意地停止这种认识活动;而情绪与情感有着较强得自发性,人得情感只有在认识得作用下才会增强有意性。 (三)、情绪与情感得关系: 情绪与情感得联系: 1、情绪与情感都就是人得内在体验,都就是心理体验。 2、情绪就是情感得具体形式与直接体验,情感就是情绪经验得概括、 3、情绪与情感密切相关,情绪要受情感得制约与调节。 4、情感就是在情绪得基础上形成得,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情绪与情感得区别: 1、从发生过程来瞧,情绪发生较早,情感发生较晚。 2、情绪带有情景性与暂时性得特点。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与深刻性得特点。 3、情绪有明显得外部表现;而情感则比较内隐,不轻易流露出来。 二、情绪与情感得作用: 1、情绪与情感得动机作用 情绪对幼儿心理活动与行为具有非常明显得动机与激发作用。情绪直接驱动、促使儿童去做出某种行为,或抑制某种行为。 2、情绪与情感对认知发展得作用 情绪对儿童得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3、情绪与情感就是人际交往得重要手段

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

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 教学目标: 掌握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2.把握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 3.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评价幼儿情感发展的能力及促进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策略;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情感的培养 教学准备:幼儿各种表情图片若干;小班入园录像片段;幼儿情绪发展案例;幼儿情感研究资料 教学方法:自我分析法;照片观察法;录像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操作法;理论讲解法 教学课时:6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自我分析】你们今天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由此分析并引出情绪和情感的定义。(心情和心境就是情绪) 在分析过程中并把握几个关键词: 主观体验。情绪和情感是人的主观体验,即人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感觉。主体不同,每一个人的情绪体验就不一样,因此大家的心情也就不同。 需要。情感的产生以需要为中介,人对客观事物来取什么态度,决定于该事物是否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如果某一事物能够直接或间接满足的需要,人对其产生肯定的态度和体验,如果某事物不能满足或违背人的需要,人对其产生否定的态度和体验。 由此可见,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一般情况下,情绪与情感是时刻地联系在一起的统一体,尽管如此,二者仍存在一定的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情绪一般与人的较低级的需求即生理性需要相联系,而情感往往与人的高级需求即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如婴儿饥渴或身体不舒适时就会有“哭”的情绪体验,吃过奶会做出“笑”的情绪体验。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化的进展,会产生对父母,对祖国爱的情感,并形成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等高级情感体验。 2.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差异。情绪发生得早,而情感产生得晚,两者有着先后之分。以一例简单证实即用刚出生的婴儿。 3.从反映特点看差异。情绪是主要从当时的情况好与坏来下结论,所表现的心境反映与面部表情;情感则所体现出来的特性是带有一种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的效果反映。 二、情感与认知过程 【自我分析】 1.当你们听到日本人侵略中国的罪行时会义愤填膺,而2岁的幼儿却不会有任何的情感体

第五章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备课讲稿

第五章幼儿情绪情感 的发展

第五章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1、含义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2、关系 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持久性和稳定性。 二、情绪情感的分类 (一)情绪的分类 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心理学家把情绪划分为快乐、悲哀、愤怒、 恐惧四种基本形式;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的不懂可以把情绪 状态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 2、激情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例如,狂喜、暴怒、恐怖、 绝望等都是激情的表现。 3、应激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 (二)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道德感是因自己或别人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绪体 验。 2、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认知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与人的求知欲、 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满足与否相联系。 3、美感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他是根据一定的美的标准而产生的。 三、情绪情感产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的动机作用 (二)情绪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三)情绪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四)情绪对儿童性格形成的作用 (五)情绪影响身心健康 1、使幼儿经常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 2、不要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压力 3、让幼儿充分活动,与小伙伴交往 4、允许幼儿适当的宣泄 5、让幼儿学会认识自己和他人 第二节幼儿情绪情感的产生于发展 一、情绪的发生和分化

幼儿的情绪、情感与幼儿的活动_教案(七)

《幼儿心理学》教学详案 (七) 授课人徐伟鸿授课年级2009级5、6、7、8 班 指导老师徐老师授课内容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 课型新课课时1课时备课时间11.2 授课时间11月9日教学目标 1.通过新课的讲授,让学生掌握幼儿的情绪、情感与幼儿的活动有什么关系; 2.通过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运用良好的情绪感染 幼儿的能力; 3.通过对知识点的进一步探讨,帮助自己学会建立正确的高级情绪 观。 项目内容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帮助幼儿克服不良情绪与保持幼儿良好情绪这一知识点相联系进行讲 解 教学难点无 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 教学行 为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知识回顾 1.什么是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 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 生的态度体验 2.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动机作用、组织作用、 信号作用、感染作用3.保持幼儿健康情绪应注意的方面 1.使幼儿经常处于愉快 的情绪状态;2.不要给孩

子造成过重的压力;3.让幼儿充分活动,与小伙伴交往;4.允许幼儿适当的宣泄;5.让幼儿学会认识自己和他人 4.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1.情绪的易冲动性;2.情绪的不稳定性;3.情绪的外露性;4.高级情感的发展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幼儿的情绪、情感与幼儿的活动有什么关系是 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展开新课学习一、生活环境与幼儿的情绪、情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第八条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这一原则充分体现了“幼儿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的创造”。环境对幼儿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 从环境的组成上讲,生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可以分为人的环境和物的环境,即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 提问:在现实生活中物质环境有哪些?(引导学生讨论)如:家庭(一小孩长期睡沙发)、学校(班额过多、场景有限等)、社区环境、国家环境、自然环境等都属于物质环境。好的环境能使幼儿处于轻松、愉快的积极情绪状态,而差的环境则容易导致幼儿的消极情绪。幼儿良好的情绪依赖于幼儿园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单调的刺激容易使人产生厌烦等消极情绪。 提问:什么是精神环境 精神环境是人的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环境的创造,在幼儿年龄段,他们更需要在相互信任、相

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重点:学前儿童基本情绪和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特点。 第一节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的动机作用 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婴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婴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驱动、促使着儿童去作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或不去作某种行为。例如,让儿童学会早上来园时跟老师说:“早上好”,下午离园时说“再见”,结果许多儿童先学会说“再见”,而问“早上好”则较晚才学会。其重要原因是由于儿童早上不愿意和父母分离,缺乏向老师问早的良好情绪和动机,下午则愿意立即随父母回家,所以赶快说“再见”。虽然同样是学说话,在不同情绪影响下,学习效果并不相同。 到了学前晚期,情绪对行为的动机作用仍然相当明显。 二、情绪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情绪与认知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另一方面,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孟昭兰曾以婴幼儿为被试,研究了不同情绪状态包括了快乐、痛苦、兴趣、惧怕、愤怒和大怒等,对其智力操作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婴幼儿不同情绪状态对其智力操作的影响是明显不同的,具有显著的差别。具体表现为: ①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与惧怕之间浮动。当这种不稳定状态游离到兴趣一端时,激发儿童探索活动;当游离到惧怕一端时,则引起逃避反应。 ②愉快情绪有利于婴幼儿的智力操作及效果,而痛苦、惧怕等对婴幼儿智力操作不利。不同性质的情绪对婴儿智力操作影响不同。积极情绪起推动、促进的作用,而消极情绪起破坏、干扰的作用。 ③同一情绪在不同强度水平时对智力操作效果的影响也不同。过低或过强的情绪水平不如适中的情绪状态,后者才能导致最佳的操作效果。

(完整版)浅谈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

浅谈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 幼儿的情绪情感正处在不稳定的初级时期,对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较弱,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对幼儿的发育成长有积极的意义。 一、积极情绪情感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情绪情感在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更有其重要的作用。 1、积极的情绪情感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专门的研究表明:情绪的体验是由皮下中枢的神经兴奋和在植物性神经系统中所产生的生理过程决定的。皮下中枢对大脑两半球皮层也发生积极的影响,它是大脑两半球力量的源泉。情绪过程在人的有机体中能引起呼吸器官、消化器官、心脏———血管活动的一系列变化,因此积极的情绪情感的体验不仅对人的健康状况会发生良好的影响,也有利于暂时神经系统的形成和完善。 2、积极的情绪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积极的情绪情感不但能促进幼儿身体健康的发展,还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心理学家哈洛克曾用实验证明:“对学生来说,由于受到表扬而引起喜悦、快乐、得意等积极情绪,可促进其智力发展。”在幼儿园里,幼儿因情绪变化而影响其求知欲、智力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我们对一些参加过音乐、舞蹈、电子琴、小提琴、美术等兴趣班的幼儿进行学习效果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凡在各兴趣班中学习效果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幼儿均为课堂中受教师表扬鼓励最多的幼儿。由此可见,积极的情绪情感的确是幼儿发展的催化剂。 3、积极的情绪情感能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幼儿期特别是学前期,幼儿的情绪情感的发展开始进入系统化阶段:情绪情感中社会性交往成份不断增加,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强,社会性情感不断发展,初步萌发了道德、美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学前儿童对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也有所提高。加之幼儿总是受着特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这些影响经常作为系统化的刺激作用于幼儿,幼儿也就逐渐形成了系统化的稳定的情绪,反映出情绪情感的特征。因而,积极的情绪情感对幼儿良好个性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作用是巨大的。 二、情绪情感的表现形式 既然积极的情绪情感对幼儿身心、智力、个性等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就应该格外重视对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首先我们要了解幼儿情绪情感的表现形式。人们一般将喜悦、愉快等情绪称之为积极情感,而将焦虑、漠然等情绪称之为消极情绪情感。 在幼儿期消极情绪情感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幼儿情绪情感的培养

两岁左右的宝宝已显示出成人所具有的大部分复杂情绪。幼儿期的情绪反应也主要取决于需要满足的情况和健康的情况。一般宝宝的情绪都是比较积极的。宝宝喜欢不停地活动,面活动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获得愉快。 幼儿期情感情绪的发展 除了情绪之外,宝宝开始有了比较复杂的情感体验,即在情绪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人、对物的关系的体验。例如,喜欢跟亲近的成人交往,因为在交往中往往产生愉快的体验。也有对人的同情感,首先是对周围的人(如母亲、保姆)的痛苦表示同情。后来对其他儿童表示同情,如为了使别的孩子快乐而放弃自己的一些快乐。在正确的教育下,宝宝也能具有最初的责任感,例如上床以后不乱动、不说话。如果教育不正确,宝宝也会产生和发展一些否定的、不良的情绪和情感,如嫉妒、见生人怕羞、怕黑暗、怕雷声、爱发脾气等等。 无论是肯定的或否定的情绪和情感,都带有一种易变的特点,也就是说,宝宝的情绪、情感很不稳定,一会儿还在哭着,一会儿又会破涕为笑。这也说明宝宝还没有稳定的个性倾向,非常容易受外界刺激物的影响。 幼儿期情感情绪的培养 幼儿健康情绪情感的培养包括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和消极情绪、情感的排遣两个方面。积极的情绪、情感组合要从“快乐兴趣”为中心,让孩子充分享受和体验爱的情感。情绪情感的产生与需要有关,当需要满足时,即产生以肯定体验。但并非一味迁就,适度否定也是必要的,同时还要教会孩子自我调节、排除消极情绪。 首先,我们先让幼儿认识情绪情感,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比如,一些基本快乐、悲伤、恐惧、愉快、喜悦、伤心等,让孩子知道哪些是对我们身体有益的,那些是对我们身体有害的。 其次,让孩子学会自我调节,在自身需要未得到满足时,会用一些调节情绪的手段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当遇到不高兴的事情时要说出来,或想一些别的愉快的事情。 第三,教师要有相应的情感能力,要善于观察了解孩子的情感世界,并且学会分析孩子的情感世界,并在必要时给予帮助,转化不良情绪。 教师要提供与孩子情感交流的机会,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身子女,孩子缺乏交流的机会,而家长也忙于工作,对孩子的情感投资很少。孩子愉快时,家长大多不会太在意,而当孩子闹情绪时,家长大多会用物质来安抚,很少和孩子交流。因此作为教师,应看到这一点,多给孩子创造交流的机会。 孩子积极乐观的情绪能够促进其智力和品质的发展,近些年来,我们的家庭教育忽视以培养幼儿的情绪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来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因情绪变化而影

10幼儿的情绪和情感

幼儿的情绪和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和情感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一般说来,人们将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当机体的某种生物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会产生积极的、肯定的情绪体验;反之,则产生消极的、否定的情绪体验。情感则是同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产生的情绪体验。第二,情绪发生较早,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而情感体验则是人类特有的,是个体发展到一定年龄才产生的。第三,情感比情绪更稳定、持久。情绪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情感则较稳固、长期。 (二)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动机作用 情绪、情感是伴随人的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它对人的行为具有推动或抑制作用。对于幼儿来所,情绪的动机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各种行为。幼儿的行为目的性和受理智支配的程度很低,不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去做不愿意做的事。因此,他们比成人更多地受情绪支配。 2.组织作用 情绪是心理活动中的监控者,它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积极情绪起协调、组织的作用;消极情绪起破坏、瓦解的作用。 3.信号作用 情绪和情感是人向他人表达、传递自身需要及其状态(如愉快、愤怒等)的信号。这种信号功能主要通过情绪情感的外显形式——表情及言语来实现。 4.感染作用 情感的感染作用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情感。此种以情动情的现象,称为情感的感染作用。 (三)情绪与身心健康 情绪与人的身心健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情绪对健康有非常大的影响,健康又反过来影响人的情绪。人的健康可以分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幼儿期也存在着情绪健康的问题。父母和教师要注意发现幼儿的消极情绪,尽量保持幼儿健康的情绪,不要给幼儿过重的压力,使之保持愉快的情绪状态,乐于与他人交往。 二、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分化 1.原始情绪反应 儿童出生后,立即可以产生情绪表现。新生儿哭、安静、四肢划动等,可称为原始的情绪反应。其特点是,它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身体内部或外部的刺激都可引起情绪反应,不同民族的婴儿有共同的基本面部表情模式,说明原始情绪是人类进化的产物。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提出,天生的情绪反应有三种:怕、怒、爱。 2.情绪的分化 婴儿情绪的发展表现为情绪的逐渐分化。初生婴儿的情绪是笼统的、不分化的,1岁后逐渐分化,两岁左右已出现各种基本情绪。 (二)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各种情绪体验逐渐丰富和深刻,情感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