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新版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新版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新版

第一章机械运动

科学之旅

有趣有用的物理

1.牛顿和苹果的故事

2.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3.彩虹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有7种颜色?

4.冰棍为什么会冒气?冒出的气是向上还是向下?

5.保险丝的应用

6.汽车观后镜的设计

怎样学习物理

1.善于观察,乐于动手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物理最重要的是培养对这一学科的兴趣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教学难点

1.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校每年都会举行田径运动会,田赛中通常以距离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就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在径赛中通常以时间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又要进行时间的测量。请大家思考,时间和长度的测量都要用到那些工具?这些工具又如何使用呢?

二、推进新课 (一)长度的单位

想一想在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自学课本知道还有哪些新的单位?

单位换算方法:

单位间的换算关系采用等量代替法,即先照写数值,然后乘以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并注意结果尽量用科学计数法。如: cm cm 5

71025.110125125nm --?=?=换算过程为:“数不变,单位换,进行算”

例1.以下是小亮同学做的长度单位换算的几个算式,请指出他在换算过程中的错误,并写出正确算式

(1)15.2m=5.2m ?100cm=520cm (2)6.5?106

um=6.5?106

?106

-=6.5m

(二)长度的测量

1.正确使用刻度尺

(1)分度值:是刻度尺上相邻两条刻度线间的长度,也叫这把刻度尺的精确度或准确度、最小刻度值。

(2)实际估读时,一定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 对于一个测量结果,其倒数第一位是估读值,倒数第二位所对应的单位就是刻度尺的分度值。

(4) 一个测量结果是由准确值和估读值还有单位组成的.

2.使用刻度尺之前要“三观察”

(1)观察零刻度线的位置在哪里,是否磨损;如果磨损可重新确定一刻度线为起始刻度线。

(2)观察量程是多少,实际情况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量程的刻度尺。

(3)观察分度值是多大,据不同情况和要达到的精确度,选择分度值合适的刻度尺

3.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要“三会”

(1)会放: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重新确定的起始刻度线要与被测物体的起始端对齐,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边要贴近被测物体且与被测长度平行,不能放倾斜。

(2)会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眼睛不可倾斜,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的,无单位的记录结果是毫无意义的。

例2.用厚刻度尺测木块的长度,其中方法正确的是 ( )

例3.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方法正确的是()

例4.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工件的长度,将其一端与10 cm处的刻度线对准,另一端恰好与24 cm的刻度线对齐,此工件的长度应记为 ( )

A.14 cm B.14.00 cm C.0.14 m D.0.140 m

例5.用塑料卷尺测量长度时,若用力拉尺测量,那么测量结果将 ( ) A.偏大 B.偏小 C.不受影响

(三)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特殊方法

1.如何测一个硬币和一个球的直径

2.如何测量不规则曲线的长度

3.如何测硬币的周长

4.如何测铜丝的直径

(四)时间的测量

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时间单位有哪些?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五)误差

1.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

由于受所用仪器、测量方法的限制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2.产生误差的原因:

(1)与测量工具有关;

(2)与测量的人有关。

2.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

3.错误与误差的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例6.关于误差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误差就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 B .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C .实验中误差不可能避免,但是可以尽量减小

D .采用精密测量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例7.关于误差,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在测量过程中如果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就会造成实验的误差 B .采用更加精密的测量仪器,就可以避免误差 C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

D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减小误差的方法会越来越多,但是都不能绝对避免误差

例8.用一把刻度尺测某一物体的长度时,一般要测三次或更多次,这样做的目的是 ( )

A .减小观察刻度时由于视线不垂直而产生的误差

B .减小由于刻度尺不精密而产生的误差

C .减小由于读数时估计偏大或偏小而产生的误差

D .避免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三、课后练习

1.如图所示的被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cm 。

2.小明曾量过自己的一“柞(zh ǎ)”(图2—2)大约为18cm .在没有刻度尺的情况下,他如何估测教室里讲台桌的长度? 3.“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1nm =10-9m .纳米技术是以0.1nm ~100nm 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目前我国在纳米技术的研究方面已经跻身世界前列.1.76×109nm =_______m 。 

4.单位换算:4.5 m = μm=___________nm ;2.5h =_______min =_________s 。

第1题第2题

第5题第6题

5.请你目测图中木条AB的长度为______mm,再用分度值是毫米的刻度尺测出木条AB的长度是_______mm.

6.如图所示,用两刻度尺A、B分别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A尺示数是_______cm,B尺示数是___________cm.

7.小明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五次测量的值分别是:8.23cm,8.25cm,8.23cm,8.24cm,8.78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_________;此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cm.

8.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初中物理课本长度的是( )

A.20 mm B.1 dm C.1 m D.26cm

9.下列关于使用刻度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使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B.使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的物体

C.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 D.记录时,只要记录准确值,并要注明测量单位

10.学校开运动会要画百米跑道,在下列如何选用工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选用分度值是lmm,量程是30cm的钢尺 B.选用分度值是1mm,量程是1m的木尺C.选用分度值是1cm,量程是50m的皮卷尺 D.上述工具都不行,一定要选用量程超过100m 的刻度尺

1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下列情况中属于误差的是( ).

A.观察时,视线未能与刻度尺垂直 B.测量用的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完全均匀C.未能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

D.物体的左边缘未对准刻度尺的“0”刻度线,就把物体右边缘所对刻度尺上的刻度值当作物体的长度

第2节运动的描述

一、重点、难点、考点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考点: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教学过程

1.机械运动

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

提出问题:

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2.参照物

坐火车时乘客经常会产生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

①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②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③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课堂练习

1.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中唱到:“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前后两句中的参照物分别是 ( )

A.河岸河岸 B.河岸竹排 C.竹排竹排 D.竹排河岸

2.甲、乙两列火车,以甲为参照物,得出乙向东运动的结论.若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的运动情况是 ( )

A.向东运动 B.向西运动

C.静止不动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3.甲、乙两辆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它们的距离总保持不变,试说明:(1)以什么为参照物时两车是静止的?(2)以什么为参照物时,它们又是运动的?(3)如果在乙车中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西运动,则甲、乙两车向什么方向运动?

4.一乘客坐在一列运动十分平稳的火车里,火车窗用窗帘遮挡着,乘客如何判断火车已经开动还是停在站上?

5.甲、乙、丙三人各乘坐一架直升飞机.他们从自己乘坐的飞机里往外看:甲看见丙乘坐的飞机匀速上升;乙看见甲乘坐的飞机匀速下降;丙看见楼房和乙乘坐的飞机都匀速上升.你能判断甲、乙、丙:三人乘坐的直升飞机相对地面都是怎样运动的吗?请说明理由. 6.下列叙述中哪些是属于机械运动的例子 ( )

A.地面上滚动的球 B.爱国卫生运动

C.空中飞行的小鸟 D.水中游动的鱼

7.“太阳从西边落下”“桥桩稳立在激流中”“乌云遮住月亮”,这三句话对运动状态的描述它们分别以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为参照物.

8.航天飞机在太空与正绕地球运行的太空工作站B对接.以____为参照物,工作站B 是运动的;以______为参照物,工作站B是静止的.

9.两名同学并肩前进,一般地说他们在运动,这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的,若以其中一人作参照物,另一人就是_______的,这说明选取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_____,可见运动和静上是______.

四、课堂小结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五、课后练习

1.在气球下面系一面旗,当气球升到空中以后,如果刮起了风,气球下面的旗子会象棋杆上的旗子一样随风飘摆吗?

2.在小说《镜花缘》中,宝云问奶公家乡有什么趣闻,奶公说:“前几天刮了一阵大风,把咱家的一口井忽然吹到篱笆墙外去了”,如图3-1。请你用运动的相对性知识解释谜团——井被大风吹到篱笆墙外去了。

3.地球上的人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由此,请你判断,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4.你知道“刻舟求剑”的故事吗?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谈谈他的可笑之处。

5.如图3-2甲是某同学在不同时刻对公路上的卡车和轿车所拍摄的两幅照片,由此照片你能否判断卡车和轿车的运动状态?若照片为图3-2乙,你得到的结论又怎样?说明理由。

图3-2

第3节运动的快慢

一、重点、难点、考点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3.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速度的计算

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讲授新课

1.速度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

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

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v=s/t

单位:m/s或者是km/h

例题:书本23页

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

练习:20m/s= 54km/h=

例题:书本24页

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

2.匀速直线运动

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

平均速度:v=s/t 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三、课后练习

1.正常人平均步行的速度大约是 ( )

A.1.1 cm/s B.1.1 m/s C.1.1 km/s D.11 m/s

2.甲、乙、丙三人的步行速度分别为3.5 km/h、64 m/min、1 m/s,则三人的速度关系是 ( )

A.v甲>v乙>v丙 B.v甲>v丙>v乙 C.v乙>v丙>v甲 D.v乙>v甲>v丙

3.15 m/s应读作________,

4.18 km/h=_______m/s;12.5 m/s_______=km/h.

5.甲物体在15 s内通过45 m路程,乙物体在25 s内通过90 m路程,则_____物体运动较快.

6.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在4 s内通过24 m的路程,则它的速度是_____.它继续运动10 s,则它的速度是______m/s.

7.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全程24 m,前一半路程需4 s,后一半路程需6 s.那么,物体通过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后一半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全程上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

8.一位同学以3 m/s的速度跑完全程的一半后,立即又用5 m/s的速度跑完另一半路程.问该同学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9.某汽车以36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1 h后通过全程的一半,要想在40 min内到达目的地,它后一半路程中的速度是多少?

10.一列长150 m、以54 km/h的速度匀速前进的火车,当它越过一列长130m、以5 m/s的速度同向行走的队伍时,需要多少时间?

(四)课堂小结

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

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

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

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

五、课后练习

1.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72km/h=____________m/s 5.4km/h=____________m/s

10m/s=____________km/h 2m/s=____________km/h

2.速度是表示物体______的物理量。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30s内通过的路程是150m,他运动的速度为______m/s。

3.甲车比乙车运动速度大,它的意思是( )

A.通过相同的路程,甲车比乙车用的时间长

B.通过相同的路程,甲车比乙车用的时间短

C.在相同的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比乙车长

D.每秒钟甲车比乙车通过的路程少

4.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如果由某海面向海底发出的超声波经4s 返回海面,求海水的深度。

5.物体运动快慢可以用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来表示,某汽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3-4所示,则汽车的速度大小是______m/s。

图3-4

[参考答案]

第二节

1. B

2. D

3.(1)以甲车或乙车为参照物,甲乙两车相对静止.因为它们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2)如果以地面或地面上的树木为参照物,甲、乙两车都是运动的.

(3)因甲、乙两车的相对位置没有改变,而乙车乘客看路旁的树木向西运动,所以甲、乙两车以相同速度向东运动.

4.方法是:打开窗帘观察火车相对车站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或观察火车与路边树木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5.以地面为参照物,楼房是静止不动的.丙以自己乘坐的飞机为参照物,看见楼房匀速上升,这样就可以判定丙乘坐的飞机相对于地面是匀速下降的.甲以自己乘坐的飞机为参照物,看见丙乘坐的飞机匀速上升,但丙乘坐的飞机相对于地面正匀速下降.说明甲乘坐的飞机相对于地面以比丙更快的速度下降,乙以自己为参照物,无论相对于地面是静止,还是以小于甲的速度匀速下降,或是匀速上升,都可能看到甲在匀速下降,丙都能看见乙乘坐的飞机在匀速上升.所以,乙相对于地面的运动状态不能判定.

6.ACD 7.地球流水月亮 8.地球航天飞机 9.地面静止不同相对的

1.解释

你如果根据旗杆上的旗子会随风飘扬的经验(图答1),认为气球上的旗子也会随风飘扬起来,那就错了。

图答1

实际上,尽管空中有风,旗子并不会飘扬起来,它仍然下垂着,如图答2所示。这是因为随风飘动的气球和它周围的空气是相对静止的。在气球上感觉不到周围有风,系在下面的旗子等于处在无风的环境里,所以不会飘扬起来。

图答2

2.解释:

原来奶公家的“墙”是篱笆墙,大风吹动的不是井而是篱笆墙,以篱笆墙为参照物,井则跑到“墙”外去了。

3.以地球为参照物;自西向东转的。 4.解释:在舟上刻出的记号是船上的观察者相对于船看到落剑的位置,而船在水中航行,这个记号相对于落入水中的剑在运动。他的可笑之处是选错了参照物,应当在岸边选一个记号,即选一个相对于落水剑静止的记号。

5.从图3-2甲看有三种可能,一是卡车不动轿车向左行驶,二是轿车不动卡车向右行驶,三是卡车向右行驶,轿车向左行驶。从图3-2乙可以看出,轿车不动,卡车向右行驶。

[参考答案]第三节

1.B 2.C 3.15米每秒 4.5 45 5.甲 6.6 m /s 6 7.3 2 2.4

8.解:假设全程的路程是s ,则:前一半路程所用时间为:t 1=s m s v s

/32211?=

后一半路程所用时间为:t 2=s

m s v s

/52212?=

所以,跑完全程所用时间:t=t 1+t 2=

s

m s

s m s /10/6+

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v =

t

s =s m s

m s

s m s s /75.3/10/6=+

9. 解:假设全程长为s.由题意,根据v=

t s 可知:.361/362

1

11km h h km t v s =?==所以在后半程的速度v 2=s

m km t s t s 2400106.3min 403621

4222?=====15m /s . 10.解:以队伍为参照物,则列车的速度为:

v =54 km /h+5 m /s=15 m /s+5 m /s =20m /s .

要穿过队伍.则列车要经过的路程为:s=150 m+130 m =280 m . 所以,列车要穿过队伍所用时间为:t =

s

m m v s /20280==14s

1.20,1.5,36,7.2 2.运动快慢,5 3.BC 4.3000m 5.5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第1 节: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一、教学目标要求 1.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2.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常用实 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3.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缘由。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是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难点在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1)参观实验室 ①要求学生明确走进实验室有两大任务: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施。 ②在实验室,还应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为今后学习实验探究做准备。对这些仪器可以观看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氛围,消除对仪器的神秘感。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教师讲故事: 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 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 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然后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并做出什么猜想?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3 )学习建立家庭实验室。 简单地介绍如何利用周围的事物建立实验室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动脑,还需要动手;物理学不仅有用, 四、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守则 一、中小学实验教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实验研究及课外科技实验活动的专职 场所,不得用于与实验教学无关的活动,不得堆放公、私杂物。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 教学目标: 1.认识机械运动的现象?? 2.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对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会运用速度公式解决问题? 机械运动的兴趣引入(如宏观的天体运动或微观的分子运动) 教学重难点: 1.参照物选择? 2.平均速度的测量和计算 知识点一: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量程、最小分度值)?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 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 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 者俯视。 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 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测量长度的工具有:,,,测量长度的主要工具是,使用刻度尺前应观察①,②,③,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要单位是,常用单位是, ⑴ 0.28Km = m = cm, ⑵ 720s = min = h,⑶ 36min = h = s, 3.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量细钢丝的直径,把细 钢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绕32圈后用刻度尺量线圈 长度为 cm ,细钢丝的直径是 mm。 4.如图所示,请你写出圆柱体的直径为 cm, 5.⑴为了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小刚数出了100张相同的纸张,压齐后,用刻度尺测出了

100张纸的厚度为1cm,则一张纸的厚度大约为μm。 ⑵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了这段线圈的总长度为L,则细铜丝的直径为。⑶小明想知道自己脉搏跳动一次所间隔的时间,他用停表测量,在1min 内脉搏跳动了72次,则脉搏跳动一次大约需 s。 知识点二:时间的测量 表盘上有长的秒针和短的分针,秒针转一圈通常是30s和60s两种,常用停表的分度值有两种0.2s和0.1s,停表上边的按钮用来旋紧发条和控制表秒的转动。小表盘一周量度30min,分度值为0.2s. 在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时,停表的示数如图所示, 该停表所示的时间为min s. 知识点三:误差和错误 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1.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误差是实验中的错误, B 若方法正确,态 度认真,则误差可以避免的, C 选用精密仪器,并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 以减小误差, D 无论测什么长度,都应该选择最小刻度是毫 米的刻度尺。 2.下列有关误差说法中,正确的是()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练习题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练习 题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练习题 一、填空题(35分) 1.物理学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做机械运动时,被选来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这就是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3.我国古书《套买曜》上记载有:“人在舟中闭牖(门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这是运动的的生动描述,其中“舟行”是以为参照物,“人不觉”是以为参照物. 4.乘客坐在行驶的火车上,以火车为参照物人是的,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时,人是. 5.平时所说“月亮躲进云里”是以为参照物,说“乌云遮住了月亮”是以为参照物.我国发射的风云二号通讯卫星相对是静止的.相对于是运动的.人们常说地球在公转的同时自转着,“公转”是以为参照物,自转又是以为参照物. 6.空中加油机在空中给歼击机加油的过程中,若以为参照物,他们都是运动的,若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歼击机是的. 7.“旭日东升”是以为参照物的,“日落西山”是以为参照物的. 8.坐在甲车里的人,看见路边树木向北运动,他是以为参照物.他看到并排的乙车静止,若以树为参照物,乙车是的.

9.长征三号火箭运载同步卫星升空,此时,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的,以火箭为参照物,卫星是的,当卫星脱离火箭绕地球运转时,以地球 为参照物,卫星是的,以火箭为参照物,卫星是的. 10.小红骑自行车在公路上行驶,当天虽无风,但小红骑在车上觉得刮了西风,以小红为参照物,空气是向运动的,以地面为参照物,小红向行驶. 11. 我们唱的歌“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是以为参照物. 12.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一般选________做参照物。 13.车里的人看路边的树向后退是以________做参照物。 14.乘客坐在行驶的火车上,以火车为参照物。人是________,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人是________的。 15.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月亮在云间穿行,这时我们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 16.以________为参照物,人造地球同步卫星是静止的,以________为参照物,人造地球同步卫星是运动的。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在研究机械运动时,必须选择地面或地面上静止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 () 2.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 () 3.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自然界中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物体. () 5.我们说小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这种运动是相对的. () 6.研究物体做机械运动时,可以任意选择某一物体为参照物,但它一定要是静止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科学之旅+教案

科学之旅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了解一些物理现象 2.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所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2.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物理,你听别人说过物理吗?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样的呢?谁起来说一下?(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教学 1. 演示几个实验,说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 (让学生先猜测现象,再演示) (1)器材:一大一小两只试管(尺寸十分接近),水,红墨水。 做法:大试管装入过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试管,倒过来,水流下,管上升。现象:试管自动上升。 (2)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现象:乒乓球悬在空中不下落。 拓展:让学生撕下两张纸,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央,发现纸靠近。 (3)器材:两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水。 做法: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 现象:鸡蛋有浮有沉。 (4)器材:导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变阻器。 做法:连好电路,闭和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灯变亮。 2. 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再解析) 提问1:人听到子弹声再躲来的及吗?为什么? 解析:子弹出膛飞行时的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来不及。 提问2:我们对着水中看到的鱼用手去抓,能抓到吗? 解析: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鱼在像的下边。 提问3:黄浦江边的路灯,水中的像为什么是一道光柱?

完整初二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

初中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 科学之旅 有趣有用的物理 1.牛顿和苹果的故事 2.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3.彩虹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有7种颜色? 4.冰棍为什么会冒气?冒出的气是向上还是向下? 5.保险丝的应用 6.汽车观后镜的设计 怎样学习物理 1.善于观察,乐于动手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物理最重要的是培养对这一学科的兴趣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教学难点 1.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校每年都会举行田径运动会,田赛中通常以距离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就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在径赛中通常以时间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又要进行时间的测量。请大家思考,时间和长度的测量都要用到那些工具?这些工具又如何使用呢? 二、推进新课

(一)长度的单位 想一想在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自学课本知道还有哪些新的单位? 单位换算方法: 单位间的换算关系采用等量代替法,即先照写数值,然后乘以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并注意 结?7?5cm.25?101?125nm?12510cm?“数不变,换算过程为:果尽量用科学计数法。如:单位换,进行算”以下是小亮同学做的长度单位换算的几个算式,请指出他在换算过程中的错误,并写例1.出正确算式?100cm=520cm (1)15.2m=5.2m666????=6.5m 10um=6.5(2)6.51010(二)长度的测量 1.正确使用刻度尺 (1)分度值:是刻度尺上相邻两条刻度线间的长度,也叫这把刻度尺的精确度或准确度、最小刻度值。 (2)实际估读时,一定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 对于一个测量结果,其倒数第一位是估读值,倒数第二位所对应的单位就是刻度尺的分度值。 (4) 一个测量结果是由准确值和估读值还有单位组成的. 2.使用刻度尺之前要“三观察” (1)观察零刻度线的位置在哪里,是否磨损;如果磨损可重新确定一刻度线为起始刻度线。 (2)观察量程是多少,实际情况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量程的刻度尺。 (3)观察分度值是多大,据不同情况和要达到的精确度,选择分度值合适的刻度尺 3.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要“三会” (1)会放: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重新确定的起始刻度线要与被测物体的起始端对齐,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边要贴近被测物体且与被测长度平行,不能放倾斜。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粤教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粤教沪科版)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教学分析】 本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些自然和生活中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内容包括: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我们怎样区分声音,让声音为人类服务。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音现象的基础。本章教材安排了一系列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从生活中体会到:声音具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三个特征,知道噪声的,以及控制和减弱噪声的三种措施,知道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知道什么是超声和次声,知道声音的反射现象――回声。 本章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响度和音调的决定因素;知道控制和减弱噪声的措施,增强环保意识;学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难点是学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课时安排】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1课时;第二节,我们怎样区分声音,1课时;第三节,们怎样区分声音,1课时第四节,让声音为人类服务,1课时;第五节,习题课,1课时。

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在空气中声波的速度是340/s;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和活动,证明物体振动发声;通过对水波、弹簧上疏密波和声音引起空气振动形成的疏密波的观察、类比等活动过程认识声波;通过比较知道声波可在空气等不同介质中传播效果是不同的;通过看图和讨论,回忆生物课上已学的人耳结构,了解引起听觉的过程。 能积极设计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对声音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的活动有兴趣,并能找其他物体试验,还能跟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分析】

新人教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部完整版

马店小学霸教育培训学校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备课2017人教版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 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 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1—1长度和 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 教学目标: 1.认识机械运动的现象? 2.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对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会运用速度公式解决问题? 机械运动的兴趣引入(如宏观的天体运动或微观的分子运动) 教学重难点: 1.参照物选择? 2.平均速度的测量和计算 知识点一: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量程、最小分度值)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测量长度的工具有:,,,测量长度的主要工具 是,使用刻度尺前应观察①,②,③,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要单位是,常用单位是, ⑴ = m = cm, ⑵ 720s = min = h,⑶ 36min = h = s, 3.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量细钢丝的直径,把细钢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绕32圈后用刻度尺量线圈长度为 cm ,细钢丝的直径是 mm。 4.如图所示,请你写出圆柱体的直径为 cm, 5.⑴为了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小刚数出了100张相同的纸张,压齐后,用刻度尺测出了100张纸的厚度为1cm,则一张纸的厚度大约为μm。 ⑵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了这段线圈的总长度为L,则细铜丝的直径 为。⑶小明想知道自己脉搏跳动一次所间隔的时间,他用停表测量,在1min内脉搏跳动了72次,则脉搏跳动一次大约需 s。 知识点二:时间的测量 表盘上有长的秒针和短的分针,秒针转一圈通常是30s和60s两种,常用停表的分度值有两种和,停表上边的按钮用来旋紧发条和控制表秒的转动。小表盘一周量度30min,分度值为.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备课本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八年级是初中学生在校承上启下的关键的过度时期,在“以学生为本”,这样一个教学理念下,为了切实搞好各班物理科教学,力争让学生成绩有一定的提高,培养和发展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为九年级及中考奠定良好的基础,特拟定此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教学根本目标,以常规教研工作和教学常规的落实为主要工作,以校本教研为重点,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素质;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精神并落到实处,按照学校教务处指导要求,加强对新教材研究学习,加强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的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使更多的学生提高物理成绩而努力。 二、学情分析 我所授八年级二个班,大部分来自陆河县内,少数来自临近县--陆丰市和揭西县,由于我校七年级已经开始接触过物理一学期,所以这时候的八年级学生(插班生除外)对物理有一定的了解,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物理有一定兴趣,特别是八(1)班重点班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好,学习氛围较佳,基础更为扎实,可以重点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力争学习成绩大幅度超越次重点班。八(2)班是普通班,是我教学一大难点,把好班教好,不能代表一个老师的有多好,能把普通班学生成绩大幅度提高,才是体现一位教师优秀教学的证明。培养学生一定的学习物理兴趣,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培

养他们一定的学习习惯,狠抓基础知识,杜绝难点,学习成绩尽量与重点班缩小差距。 三、教材分析(沪粤版教材编排特点) 1、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的目标。在内容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3、教科书采用了苻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苻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4、教科书图文并茂,由一个物理现象引发一个问题,由一个师生科学探究解决一个物理知识点,由一个知识点来为生活、生产服务,再由一配套练习巩固加深基础知识和各重难点。 四:目标任务 1、切实抓好本学科教学工作,从工作基础环节入手,从大面积的差生入手,从科学的方法入手,扎实工作,力争使八年级二个班的平均成绩、及格率、优秀率都有较大提高。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教案.doc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在八年级的物理学习过程中,会学到《机械运动》这一课,那么老师在上课之前要做好教案的设计,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机械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具 1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节拍器(或秒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2.完成下列长度单位的换算,要求有单位换算的过程。由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进行练习。 教师口述:0.2千米=______厘米。(答:2×104厘米) 500微米=______米。(答:0.0005米) 对学生所答进行讲评。

3.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课本图1—5甲图中木块的实际长度。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测量。由同学说出测量结果。巩固上节所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正确读、记测量结果和减小误差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教学 1.新课的引入 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板书:"第二章简单的运动 一、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 (1)什么是机械运动? 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对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改变。 组织同学看课本图2—2,提问:图中的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答:图2—2中运动员、足球、列车、地球、人造卫星、太阳系、银河系都在不停地做机械运动。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 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接下来小编整理了初二物理学习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初二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1km=1 000m;1dm=0.1m;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

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观众方法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越快---裁判方法 2.速度: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 或kmh-1,换算关系:1m/s=3.6km/h。计算公式:v=ts 其中:s路程米(m);或千米(km) t时间秒(s);或小时(h) v速度米/秒(m/s);或千米/小时(km/h) v=ts,变形可得:s=vt,t=vs。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ts。如何学好初中物理? 一、端正学习态度很多同学都会有过这样的疑虑,为什么上课听得懂,而课下却不会做?如果要想学好物理,第一条就要好好学习,就是要敢于吃苦,要珍惜时间,要有不屈不挠学习精神。树立信心,坚信自己能够学好任何课程,坚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坚信有几分付出,就应当有几分收获。那么功夫究竟如何下呢?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要做到哪些具体要求,应该要注意哪

2018年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精品教案(完整版)

2018年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 上册全套精品教案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册教案全册

八年级上册物理授课计划进度安排表

教学工作计划 为适应本学期教学工作的要求,本人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使今物理教学工作有续进行,现对本学期工作安排如下: 一、认真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安排,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并认真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三、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从而加深理解掌握知识。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尤其在初三物理复习中注意精讲精练,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做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上网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安排。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在教学中不段学习、总结,最大努力的提高自己教学能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节走进物理世界大门 一、教学目标要求 1.知道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初步了解物质世界有宏观、微观、宇观三个层次。 2.经历阅读、思考、讨论,并动手做一系列简易的实验过程,初步体会学习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方法。 3.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三大社会功能。难点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性。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2.讨论交流与实验设计 教师再围绕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些问题,广泛应用生活中的器材开展实验: (1)要求每个学生用纸片和橡皮做落体运动实验。 (2)学生用双手摩擦,或用手来回与铅笔摩擦,感受机械能变成热能的过程。 (3)摩擦带电实验。 (4)利用教室中的电器,演示电的现象等。 通过上述身边实验,引出物理学中力、热、声、光、电的不同内容。并为引出物理学广泛研究领域作准备。 3.介绍宇观世界、微观世界及其基本观测方法。 结合教材中的教材上图1-1-1、图1-1-2、图1-1-3及图1-1-4进行介绍,主要着眼于说明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学。说明:宇观世界的观测需要望远镜与探测器,而微观世界的观测与研究使用各种显微镜、粒子加速器即可。教师也可以针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等一些较为新奇的内容略作展开。 4.用图片、资料、多媒体,联系学生身边的事实以及家居生活的现代化设备,让学生谈谈对“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这一论断的初步认识。 5.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事迹 6.作业: 1.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看物理书,讨论什么是物理学?讨论发生在家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对社会进步的主要作用。 2.写一篇对物理学的初步认识的小论文。 3.做一些小实验 ①静电小实验 ②三原色陀螺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第二章机械运动——长度时间测量、运动描述习题 1、关于长度的测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个人测量方法都正确,他们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一定相同 B.一个人测量方法正确,多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一定相同 C.两个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测得的数值不同,其中至少有一个人测量方法错误 D.两个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测得的数值不同,两人的测量方法可能都正确 2、在校运动会上,裁判员要测量运动员的跳远成绩,下列测量工具中合适的是() A.分度值是1的米尺 B.分度值是1,长30m的皮卷尺 C.分度值是1,长30m的钢卷尺 D.游标长尺 3、某实验小组用同一把最小分度值为厘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在下列记录的数据中正确的是() A.6.2分米B.62厘米C.6.20分米D.620.0毫米4、一列蒸汽火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在远处的人看见火车头上冒出的烟是竖直向上的.这是由于() A.当时外界无风 B.火车顺风行驶,车速与风速大小相同 C.烟的喷出口是竖直向上的

D.烟有惯性 5、某乘客坐在一列火车里,他看见窗外另一列火车向正东方向行驶,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乘客坐的火车一定向西行驶 B.乘客坐的火车可能向东行驶 C.乘客坐的火车可能向西行驶 D.窗外的火车有可能静止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说乘船的人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A.彩云B.轻舟C.高山D.两岸 7、(2011?济宁)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为. 8、为测量书本中一张纸的厚度,有位同学这样做:先测整个课本的厚度,结果为0.7,然后他翻到课本的最后一页,看到页码为178,他计算得到纸的厚度为:0.72÷178=0.004. (1)他计算中存在的错误是:; (2)正确的计算应当是:. 9、(2005?江西)在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时,停表的示数如图所示, 该停表所示的时间为s.

初二物理上册辅导教案

初二物理上册辅导教案 §1—4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初二物理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供参考)

初二物理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目录 科学之旅 ..................................................................................... 4 第一章机械运动 .............................................................................. 7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 7、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 11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 15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 19 第二章声现象.............................................................................. 22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22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 32 第三节声的利用 ............................................................................ 39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42复习课复习和应 用 .......................................................................... 47第三章物态变 化 ............................................................................ 50第一节温度................................................................................ 50第二节熔化和凝 固 .......................................................................... 56第三节汽化和液 化 .......................................................................... 61第四节升华和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