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天津交通快速发展概要

改革开放30年天津交通快速发展概要
改革开放30年天津交通快速发展概要

改革开放30年天津交通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天津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质量全面提升,规模效益年年都有新增长。2007年,全市各类交通运输企业累计完成客运量7104万人,是1978年的1991万人的3.6倍,旅客周转量183.80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5.13亿吨,是1978年0.92亿吨的5.6倍,货物周转量15221亿吨公里。全市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主要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企业资产总计已达1723亿元,营业收入102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19亿元,全行业完成增加值370亿元,是1978年4.8亿元的77.2倍。天津已经形成以海港、空港、铁路、公路、管道为骨架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和遍布全市的邮电网络,使天津成为联系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综合交通枢纽,为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一、铁路建设大发展

改革开放的30年是天津铁路建设大发展的30年,为全市各类物资的进出提供了坚实的运输保障。在基础建设上,铁路交通网延伸至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津站、天津西站、天津北站、天津南站承担着全市大量客货运输任务。随着京津城际、天津站改扩建、蓟港铁路扩能、津秦客运专线、京沪高速铁路、天津西站至天津站地下直径线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完工,截止2007年,天津铁路总延展里程超过4400公里,比1978年净增1100公里。在运输效率上,2007年,铁路机车日产量达147万吨公里,比1978年的120万吨公里提高27万吨公里;铁路运输年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每人240万吨公里,是1978年93万吨公里的2.6倍;铁路客运正点率接近100%,为99.4%,比1978年的90.4%提高9个百分点。在运输总量上,2007年,天津国家和地方铁路累计完成货运量1.13亿吨,是1978年0.19亿吨的5.9倍,货物周转量354.89亿吨公里;完成旅客运输量1573万人,比1978年的1458万人增加115万人,完成旅客周转量102亿人公里。铁路运输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二、发达的公路网使道路客货运输地位凸现

改革开放30年来,天津一大批公路交通设施项目相继竣工,为增强区域辐射起到了巨大带动作用。公路网架起了天津与各地流通的桥梁,使人流、物流进出天津的步伐不断加快,道路运输业呈现繁忙景象。在道路建设上,积极筹措资金进行公路建设,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三个层次路网建设全面推进。1993年9月25日,历时6年建设的京津塘高速公路全线通车,标志着我国公路建设登上了新的高度,此后,唐津、京福、京沪、京沈、津蓟、津晋、威乌、津滨等多条高速公路也相继建成并通车,使天津公路通达“三北”和华东各地区,服务环渤海和滨海新区的现代化大交通体系已经形成。截至2007年,全市公路里程11531公里,是1978年的近4倍,其中等级公路10839公里,高速公路682公里。拥有公路客运站28个,开通长途客运

线路近900条,是1978年68条的13倍,客运线路通车里程超过18万公里,是1978年7698公里的23倍,客运线路辐射东北、华北、华东、华中等地区。在客货运输上,2007年,全市道路运输完成客运量5253万人,是1978年533万人的9.8倍,旅客周转量44.7亿人公里,是1978年2.43亿人公里的18.4倍,平均运距由1978年的45.6公里增至2007年的85.1公里,净增39.5公里,有力地分流了铁路客运量。2007年,全市道路运输完成货运量2.35亿吨,是1978年0.64亿吨的3.7倍,货物周转量88亿吨公里,是1978年8.40亿吨公里的10.5倍,平均运距由1978年的13.1公里增至2007年的37.5公里,净增24.4公里,道路运输成为短途运输的重要方式。在城市公共交通上,由改革初期只拥有公交车和极少量地铁运输,发展到目前公交车、轻轨、地铁、出租车共同构成的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截至2007年末,市区快速路发展已近200公里,全市拥有出租车31939辆,运营公交车7000余辆,完成公共交通客运量10.6亿人次,比1978年的6.4亿人次增加4.2亿人次,平均日载客量达291万人次,比1978年的175万人次增加116万人次,公共交通的大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功能的提高。

三、水上货物运输增长迅猛,天津港跻身世界十大港口之列

天津地处渤海湾中部,经济辐射西北、东北、华北中东部,这些地区的煤炭、金属矿石、钢材等散货通过天津港装船运往国内外各地区,为天津发展港口经济和远洋运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

随着世界上最大的散货运输船队“中远散货运输有限公司”落户天津,为天津航运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货运量从1978年的701万吨发展到2007年的15671万吨,增长21.4倍,平均运距由1978年的5593公里,增长到2007年的9427公里,净增3834公里。

天津港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港口,在集装箱、煤炭、金属矿石、石油制品等多方面都具有相当优势。在港口建设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步伐加快,天津港30万吨原油码头、25万吨航道工程、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区、南散北集两个物流中心、东疆保税港区首期、北港池集装箱码头三期、南疆港区神华煤炭码头等重点工程相继完成,为天津港新增大量吞吐能力。回顾发展历程,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天津港码头长度仅为4423米,港口泊位27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8个,到2007年,天津港码头长度已发展到27320米,港口泊位14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71个,停泊船舶总载重量已达1.79亿吨,其中集装箱船舶0.52亿吨,平均每艘船载重量达1.78万吨。1978年,全港库场总面积仅38万平方米,集装箱库场容量仅2896TEU,到2007年,库场总面积达到816万平方米,是1978年的21倍,集装箱库场容量41.8万TEU,是1978年的144倍。

在港口服务功能上,天津港围绕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适应国家产业政策和出口政策的不断变化,积极调整港口结构,面对环渤海地区诸多港口生产能力增强的市场变化,以及环渤海港口间货源争夺日益激烈的局面,加快港口建设和发展,不断改进服务,充分发挥集聚功能,在依靠腹地货源的同时,大力拓展国际中转业务,走国际枢纽港口之路,发挥了天津港的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航线通达世界18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随着《北方12省市区大通关建设协作备忘录》和《建设内陆无水港合作意向书》的签署,电子口岸与物流信息平台成功启动运行,建立了乌鲁木齐、石家庄、郑州等内陆无水港,开辟了通往腹地的绿色通道,实现了

天津港口与内陆“无水港”的无缝对接和口岸直通,有力拓展和深化了跨区域口岸合作,标志着天津交通运输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现了天津口岸由传统走向现代、由分散走向聚合、由繁杂走向标准、由口岸走向内地、由国内走向国际的质的飞跃,港口货物吞吐量中70%以上,口岸进出口总值的55%以上都来自腹地省市。在港口吞吐量上,2007年,全港实现货物吞吐量达3.1亿吨,成为环渤海地区率先实现年吞吐量过3亿吨的大港,是1978年1131万吨的28倍,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10万TEU。天津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排在全国各港口中的第四位和第六位,跻身世界前十位港口行列。

在水上客运上,天津港客运码头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码头岸线总长度449.5米,拥有万吨级泊位3个,可停靠最大吨位邮轮7.8万吨,拥有7个国际国内旅客候车厅,年吞吐能力60万人次,现有往返于天津与大连、神户、仁川的航线,所有这些是改革初期所不具备的。

四、空港发展实现飞跃

航空客运方面,随着天津作为环渤海经济发展龙头作用的凸现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航空公司看好并进入天津航空市场,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多地选择快捷的航空运输工具,使得航空运输业得到空前发展。截止2007年末,在天津执行航线的国际国内航空公司已达20多家,其中,国内现有的11家航空公司全部在天津机场建立了基地或办事处,韩国大韩、韩亚、荷兰马丁、新加坡货航等多家国际知名航空公司陆续与天津机场建立合作关系,天津机场已有基地过夜飞机16架,非基地过夜飞机2架,执行定期航线66条,定期通航城市54个,周航班突破1000航班,达到1120航班。随着航班航线密度不断加大,机场旅客吞吐量由1978年的5429人发展到2007年的386.1万人,其中国内旅客328.1万人,国际及港澳台地区旅客58万人;货邮吞吐量由1978年的1428吨发展到2007年的12.6万吨,其中国内货邮4.4万吨,国际及港澳台地区货邮吞吐量的8.2万吨。民用航空事业发展呈现出质的飞跃。

五、邮电业务直线上扬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人们对信息资源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不断提高,传统邮电行业的经营模式已不能满足需求。天津通信行业主动适应多变的市场,积极调整经营理念,提高服务质量,拓展客户及收入规模,以增值业务为重点,努力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服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了明显提高。2007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00.67亿元,而1978年仅为2710万元。在基础能力上,采取了高密度设置方式,全市邮电经营网点达842处,是1978年217处的3.9倍,平均每一邮电局所服务人口为1.32万人,而1978年为3.34万人,确保了人们的通信便捷。从邮政业务方面看,2007年国家邮政业务总量16.57亿元,邮路总长度已达26872公里,比1978年增加5689公里,其中:农村已达16420公里,占总长度的

61.1%;发送函件9330万件,是1978年4439万件的2.1倍;特快专递1709万件,而1978年无此业务;集邮业务量达3849万枚。从电信业方面看,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84.10亿元,电话机拥有量达1238.25万部,是1978年21.7万部的57倍,其中移动电话用户达738万户,固定电话年末用户达411万户,话机普及率达111.1部/每百人,而1978年的话机普及率仅为1.15部/每百人;国际互联网用户249.89万户,短信业务发送量73.81亿条,均为改革初期没有

的新生事物。

六、私家车发展步入快车道

根据世界上一些国家发展经验看,当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时,汽车开始进入家庭,当经济发展到人均GDP3000美元时,汽车消费逐步成为时尚。改革初期,天津没有私家车,到有统计的1995年,天津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汽车拥有量为26.80万辆,其中私家车4.27万辆,私家车的比重仅为15.9%,当时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私家车1.5辆。2003年,本市人均GDP 达到3000美元,汽车拥有量为53.78万辆,其中私家车上升至30.96万辆,仅仅八年的时间汽车拥有量和私家车拥有量就比1995年分别增长了1倍和6.3倍,私家车比重也上升至57.6%,私家车平均每年以28%的速度增长,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私家车开始达到10.2辆,增长了5.8倍。到了2006年,本市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人均GDP3000美元到5000美元的跨越,而这时,本市汽车拥有量已达81.66万辆,其中私家车57.21万辆,比2003年分别增长了51.8%和84.8%,私家车比重达已达到70.1%,这个数字意味着每3辆车中就有2.1辆是私家车,平均每百户家庭中私家车已达17.4辆,增长70.6%,私家车的发展步入快车道。

回顾过去,天津交通运输业在改革开放30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对实现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人民生活的进一步提高创造了十分有力的条件。展望未来,天津交通运输业一定能够把握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历史性机遇,加快发展,为天津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

卢智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通状况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通状况的变化 引言 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在这波澜壮阔的30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领人们走上了致富路。30年前,大家总是这样描述当时的交通状况:“开门就是坡(山),抬头就是坡,迈步就是坡,啥时有大路,修到咱这坡?”30年后,条条宽敞的公路、四通八达的公路网、铁路网、航空网、水路,让大家不再为出行难,为农产品运不出山而发愁了。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交通大发展的30年。在21世纪中国崛起,交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公路发展 80年代中期,高速公路还仅仅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标记。在当时出版的中国公路交通图中,高速公路一直是空白。1988年10月31日,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此后,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增长幅度之大世界罕见:1995年,我国高速公路达到2141公里;1998年末达到8733公里,居世界第六位;1999年10月,突破了1万公里,跃居世界第四位;2000年末,达到1.6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三位;2001年末,达到1.9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位;2004年8月底突破了3万公里,比世界第三位的加拿大多出近一倍。近3年多来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继续突飞猛进地发展,2007年新修通高速公路8300公里,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 (二)铁路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建设步伐逐步加快,营运里程从1978年的5.17 万公里增长到2007年的8万公里,增长了54.7%。中国铁路以占世界铁路6%的营运里程完成了世界铁路25%的工作量,运输效率世界第一。从大秦、京九铁路到青藏铁路,再到京津城际铁路;从20多条时速200公里至350公里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相继开工建设,到京沪高速铁路正式开工;从10年大提速到“贴地飞行”的动车组列车驰骋于大江南北,改革开放为中国铁路事业快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回首走过的路,我们由衷地感叹:是改革开放成就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中国速度”,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铁路突飞猛进的大发展。(三)航空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我国航空总周转量为2.98亿吨公里,而在2010年总周转量538亿吨公里,是1978的180倍;在2010年我国航空完成旅客运输量26769万人,为1978年231万人的116倍;在2010年我国航空完成货邮运输量536万吨,为1978年6.4万吨的84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0年,中国民航只有7条国内航线,通航国内8个城市。到2010底,中国民航拥有160个民用运输机场,定期航线总数已达到1532,内地通航城市有150个,国际通航城市达104个。中国民航全行业拥有运输飞机1259架,拥有世界上各型先进的运输飞机。我国现已具有国航、东航、南航等大型航空公司,在国际上都名列前茅。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成立的航空企业,一开始就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已成为民航发展不可或缺的新生代。 (四)水路发展 在改革开放期间,我国水运发展,可以说是举世瞩目,也可以称得上是跨越式。第一个特点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在我国港口码头的生产性泊位已经达到了3.6万个,其中万吨级以上的泊位也达到了1300多个,内河航道的通航里程已经达12.35万公里,50%都是等级航道。第二,运力和运量成倍增长。我国船队的总规模已经达到了1.18亿载重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也只有1600万载重吨。我国船队的总规模由过去的世界排名40位,提高到2010年的第4位。港口的吞吐量,到2010年达到了64亿吨,特别是集装箱在去年年底超过了1亿TEU。我国集装箱的发展,可以用一组数字讲,从1973年零起步,花了16年,达到了100万TEU;从100万到1000万花了9年;从1000万到5000

改革开放36年交通工具的变迁社会调查报告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6年交通工具的变迁 ——常熟市区调查报告 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1978 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为了基本了解常熟市区交通工具的变迁状况以及对此的有关想法,我针对性地设计并发放了150份调查问卷。 我的调查活动步骤如下: 1、设计调查问卷 2、把问卷分发给市区的居民,主要在社区。 3、统计调查问卷 4、阐释调查结果 5、分析原因,提出个人想法与建议 6、写调查报告 7、提交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6年交通工具的变迁 ——常熟市区调查报告 一、改革现状 改革开放36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物质上都有了较大的飞跃。街道上国外的品牌店,马路上原装的汽车,超市里琳琅满目的进口商品,无不透露着改革开放的气息。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人们对于吃也是越来越讲究,现在是要吃的健康吃的放心,而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只是能希望吃饱穿暖过好日子,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是很低的。而随着人们经济能力的提升,对于生活的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旅游、养生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说,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常熟交通的变化就能推及改革开放36年来的变化了。 二、选题缘由 最早选题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堵车”。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常熟人,记得小时候最兴奋的事就是坐在爸爸的自行车上跟着他到处去玩耍,可是很奇怪的是,现在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了,一到节假日包括市里的路上都是满满的私家车,虽然“公益自行车”项目在常熟得到了很好的实践,但很显然自行车的分布范围还不是特别广泛,并且大多数人都仍然会选择私家车出行,因为保证了速度,又

从人们出行方式的变化看中国改革开放

(一)南京市居民交通生活状况: 1、交通条件: (1)改革开放前南京居民的交通条件 南京地处长江的中下游,地势低洼,道路比较狭窄,车辆难行,交通拥挤,并且道路基础设施不完善,大部分是泥巴路和砂路,使内部各城区都比较密闭,交通往来不发达,外部与其他城市的交通线路没有完全开放,导致经济相对闭塞。 (2)改革开放后南京居民的交通条件 南京地区的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大面积改善路面情况,从泥巴路逐渐变为了水泥路和柏油路,同时也大行筑桥建港,大建地铁线路,动车线路、隧道和各条航线,逐渐形成了以南京市为中心,以国省道为骨架,县乡道为依托,干支相连、四通八达、辐射全市的公路网络、地铁网络和铁路网络。这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减轻了线路少带来的拥堵,还促进了南京市与其他城市的联系与交流。 2、交通工具: (1)改革开放前居民的交通工具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道路的崎岖不平,生活的贫困落后。当时南京私人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农村的畜力车和独轮推车以及城市中的人力车和自行车。而公共交通工具只有公共汽车和火车以轮船。 (2)改革开放后居民的交通工具 改革开放后,个人的交通工具主要有摩托车和电动车,而汽车作为交通工具中的奢侈品 现在也逐步走进了南京普通百姓家庭,现在则家家户户都有一辆汽车。公共的交通工具发展则更加快速,以前的公共汽车、火车规模和线路普及范围越来越大,新兴的有高铁、动车、隧道以及航空飞机等,人们出行方式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也越来越便捷化,真正有了“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感觉。 (二)交通工具变迁给南京市居民带来的喜 1、从经济上说:随着交通的发展,国家吸引了大量外商外资,快速的交通工具能提高办事效率,加速发展。 2、从生活上说: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我市居民交通生活拥堵的问题 随着南京市经济实力的进步提高,交通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更加尖锐。交通拥挤问题日渐凸显,高峰期拥堵,非高峰期不畅的现象日益严重。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市道路容量严重不足,新建道路主要集中在新城区与郊区,老城中心区相对改变不大。城市新增很多道路面积,但是各种各类摊商、集贸市场和停车场相继侵占,使本来就不宽裕的道路面积更加紧张。此外我市居民汽车消费能力增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私家轿车大幅度增加,这大大加大了道路的负担。 2、公共交通日趋萎缩问题 进入21世纪,随私家车的增多,公共汽车在居民出行交通结构中所占比重日益下降。其原因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方针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没有公交车专用通道,公交车速度过慢,从南京到浙江的公共汽车需要行驶3个半小时,而私家车只需1个半小时。并且公交线路太长,发车频率较低,乘客候车时间过长等一系列问题。还有些公交车停靠站牌设计不合理,公交车过破过旧,空调无用,导致夏天闷热、冬天寒冷,这些问题都促使了公共交通的萎缩。 3、交通事故问题

从身边交通的变化折射改革开放成果.

从身边交通的变化折射改革开放成果做为80后的我来说,其实真正开始体会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一切变化都是从铁路上开始的…… 因为父母支内的原因,我比一般的孩子更早的接触到了叫“火车”的交通工具。 不知到底是几岁的时候,第一次坐上了火车——从上海开往贵州遵义的火车。 本该在对一切都不会留下太多记忆的年纪里,却深刻的记得当时的自己很反感车上的一切:脏乱,毫无次序,从上车到下车,一直持续着这样的感觉,火车每次过山洞时巨大的吵闹声和霎那间带来的黑暗的恐惧,这在当时我幼小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天两夜的火车(近50个小时),回到陆地上时会连续好几天觉得地面都是晃动的。 遵义市是贵州省的第二大经济城市,刚到这座城市时觉得和上海好像也没有太大的差距,但马路上很少有车辆,连自行车都很少看见,在我印象中基本上当时骑自行车的人都是会讲上海话的去那边支内的叔叔阿姨们,再稍微长大一点后,我学会了对比,发现遵义市最好的一条马路是“上海路”,爸爸说这条路都是上海人去了以后新修的,所以比市里其他的马路都要平整。 到了我小学四、五年级应该是96~97年左右,暑假开始回上海过,记得那时坐了一天两夜的火车(44个小时左右)回到了上海。 上海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小时候对曾经两座城市原本相差无几的印象瞬间被自己否定!最深刻的印象除了上海一幢一幢的高楼外,还有宽阔的大马路,无数的天桥,这是遵义无法与上海相比的最关键的因素。 改革开放的前20年,上海的变化是巨大的,而作为西部地区的贵州,虽然经

过十多年的努力,特别是从1994年中国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利用8年时间使全国7000万人口脱离贫困),贵州省在国家帮助下投入各类扶贫资金93亿元,实施了乡乡通公路、通电、通电话工程以及“坡改梯工程”,全省经济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昔日的缺粮大省基本实现了吃粮自给。但对于“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贵州来说,交通问题仍然一直是制约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因素。 然而短短的1年时间,到1998年,全省铁路通车里程达1639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通车里程达1068.4公里,居全国之冠。全省公路通车里程已达 33604万公里,以贵阳为中心的公路运输网络已延伸到各地、县、乡及边远乡村,并通过210、320、321、324、326国道线联接全国各地。4D级的贵阳龙洞堡机场于1997年5月建成通航,使贵州的民用航空跃上了新的台阶。乌江、赤水河等内河航道通过整治提高了等级标准,增加了通航能力。 1998年坐上了从遵义开往上海空调火车,那年和妈妈一起回的上海,同样也是一天两夜,但时间却缩短了很多(38个小时),妈妈说我们是第一批坐上空调火车的人,从她的脸上看到了无比的喜悦和自豪,不知是为了上海的变化还是遵义的……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一切都是中国改革开发所带来的改变。 2000年的上海,成为了国人为之骄傲的国际化的大都市,然而我却更为贵州交通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感到高兴:全省铁路通车里程已达2700公里,到2002年底,已经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公路通车里程增加到43662公里。西部开发迈出步伐,“西电东送”标志性工程启动,洪家渡水电站、引子渡水电站、乌江渡水电站扩机工程开工建设。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工程稳步展开。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交通的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交通的变化 今年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十年,在这40年中我国一步步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我国不管是从经济方面还是科技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显示出一派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景象。俗话说的好:“要致富,先修路”,交通是一个国家把人与行业的发展和行业与行业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的关键。中国的地图看起来像只雄壮的鸡,交通就像是鸡的血管,铁路高速公路是动脉,还有密密麻麻不可胜数的毛细血管。生命体通过血管把营养物质输送到各个器官执行生命活动,也通过血管把各个系统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生命体才能拥有磅礴的生命力。交通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起到的作用就像血管对人一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的这40年是我国的交通不断发展完善创新的四十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各个方面提升。交通行业的发展相当于我国改革开放这40年的一个缩影。下面就我国的交通方式进行一一的概述,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几个交通工具和与之共同发展的路说起,从小型出行工具如:自行车、三轮车、摩托车、汽车,再到大型出行工具如:火车、高铁、地铁等,路如:公路、铁路、高铁等。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自行车,三轮车的引进改变了人们的交通方式,取代了较为古老的人力车(黄包车),马车,成为的人们出行和货运的首选。父母也曾经和我们谈起过那个年代有一个“四大件”的称呼分别说的是:手表、自行车、半导体收音机、缝纫机,戏称为“三转一响”。80年代,以“永久、凤凰、飞鸽、红旗、金狮”国内自行车行业五大品牌企业为首,中国共有自行车制造厂60余家,自行车零部件厂千余家,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生产体系。70、80年代中国的自行车数量飞速上升,以至于被称为“自行车”王国。自行车作为那个年代的四大件之一充分反映了自行车在那个年代的重要性,所以自行车成为了这一时期交通工具的代表。再到后来随着能源产业的发展,三轮车和自行车有了电作为能源提供能量进行工作,人力成了电能耗尽时的辅助。自行车在现在也有了更多的形式与功能,有山地车、变速车等等,也不再只是运输工具而变成了一种运动方式,娱乐工具,尤其是近年来共享单车的发展普及,也是人们低碳理念的实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摩托车的引进和普及,摩托车由于速度运载能力等各个方面的优势成为了人们重新追求的对象,摩托车从1980年的4.9万辆到1990年的97万辆,到今天的1000多万辆。摩托车现在依旧在很多地方是比较实用的交通工具。说到改革开放到了今天距离我们最近的那就是汽车了,汽车的历史是很悠久的了,在很久以前美国就被称为“装在轮子上的国家”,但是在我国的飞速发展是在近20、30年完成的,国产的第一辆汽车是1953年7月13日长春一汽的“解放牌”载货汽车。我国汽车工业经过初期的摸索后,在1980年生产22.2 万辆是1965年产量的5.48倍,1966-1980年中生产汽车累计163.9万辆,1992年中国汽车年总产量突破100万辆,到2000年年总产量达到200万辆,此间增长100万辆用了8年。进入21世纪,汽车年总产量迅猛增加,100万辆的增长幅度不超过1年。从1984年到2005年,我国汽车年总产量由31.6万辆提高到570万辆。在崭新的21世纪汽车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生活工具,汽车也是新世纪四大件“手机、电脑、房子、汽车”中的一个成为了像70、80年代的自行车一样的地位。说到交通工具那就不得不说一下路,在之前去哪里大部分都是土路,行驶起来很不方便。比如说我们村,在前些年村子与镇中心的路都是土路,一下

改革开放以来30年交通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30年交通的变化 朱青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生产已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在交通方面,都有着非常显著的变化交通工具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类电动车、摩托车、家用轿车也走进了普通百姓家,昔日的自行车、步行时代早已被这些先进的交通工具所替代。2000年,中国终于跻身世界汽车十强之列。2002年,全国汽车产量325万辆,成为世界五大汽车生产强国。2011年中国汽车产量连续三年居全球榜首。 30年里,改革开 路。30 30 愁了。改革开放30 30年。在21 到了很大的作用。 80 公路一直是空白。1988年10月31——上

199521411998年末达到87331999年101万公 200016万公里 2001192004年8月底突破了33年多 2007年新修通高速公路8300改革开放以来 1978年的5.17万公里增长到2007年的854.76 25 20多条时速200公里至350 10年大提速到“贴地飞行”的动车组列车驰骋于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我国航空总周转量为2.982010年总周转量5381978的180 2010年我国航空完成旅客运输量267691978年231万人的1162010年我国航空完成货邮运输量536 1978年6.4万吨的84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0

到2010 1601532 150104个。中国民航全行业拥有运输飞机1259 或缺的新生代。 3.61300 通航里程已经达12.3550% 量成倍增长。我国船队的总规模已经达到了1.18 1600万载重吨。我国船队的总规模由过去的世界排名402010年的第42010年达到了64特别是集装箱在去年年底超过了1亿TEU。我国 197316 达到了100万TEU100万到1000万花了91000万到5000 65000万到13 模和运量是成倍增长。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经济腾飞做出贡献。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化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化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化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在这四十年我们的国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我们主要从改革开放四十年人们的衣、食、住、行的改变、重大科技的创新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 1、衣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 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收入的增加和思想的解放,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理念,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功能也由过去的单纯遮体御寒演进为体现个性化的审美意识与塑造自我形象。商店里各种各样的服饰,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看不到的。 2、食 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几乎都需要凭票兑换,而且给每人分发的粮票都是定量的,白面是很少见的,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次,更不用说吃肉拉,想吃点水果根本就没有。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菜场、超市里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水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从追求吃得饱到追求吃的好,从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追求质量,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无污染、绿色安全。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3、住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爷爷奶奶那辈的记忆里,住的“干打垒”,后来小平房,那时家里人口多,一家人挤在几十平方的房子里,房子样式统一单调,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 改革开放以后,居住面积扩大,人们的居住条件有了不断改善,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 城镇居民住房,由缺房、拥挤逐步向比较宽敞、比较舒适方向发展。住房的质量和配套性也不断提高,特别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变化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国家统计局连日来发布的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表明,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年来,我国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区域梯次开放的格局,实现了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拓展的开放格局。 1、我国GDP从世界第十升至第四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 1978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十位。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1979年至2007年,GDP年均实际增长%,不仅明显高于1953年至1978年平均增长%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的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7年的249530亿元。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年至2006年进入高速增长期,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在此基础上,2007年一年又增加万亿元。 经济总量的加速扩张大大缩小了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由1978年的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折合成美元,我国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2801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日本的%、德国的%,分别比1978年提高、和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也有明显上升,1978年为%,2007年提高到%。 2、我国跃居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 经过30年的大发展,我国人均GDP成倍增加,在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1987年的1112元后,1992年达到2311元,2003年超过万元大关,达到10542元,到2007年又

改革开放以来出行方式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交通工具的变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交通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在改革开放以来这波澜壮阔的30多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领人们走上了致富路。改革开放30多年,是中国交通大发展的3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交通工具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我国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本论文试着就至今30多年来中国交通工具的变化作简要概述,并对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作简要探究分析。 关键词:改革开放交通工具变迁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交通联系非常落后,公路等级低,通达里程短,深度十分有限。那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城市道路建设状况良好,然而中国也还没有高速公路。因南方水运系统发达,人们出行大多走水路,公路交通的建设就更加迟缓。从上述情况不难知道,当时人们出行的方式主要是步行,道路建设状况较差、各种交通工具的运用在我国还没有大力发展起来、“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这种步行有益身体健康的理念以及当时并不忙碌的生活状态等等因素,使得人们普遍选择步行出门。小时候妈妈常说,她以前常常要担着菜步行一个多小时到附近的市场上卖掉,即使是现在交通比较发达,我仍能看到一些担着菜或其他商品从家里步行到圩市上卖的老奶奶。30年前的中国农村,交通是真的基本靠走的阶段。用一句玩笑话:那是一个可以发挥和开发人类潜力的年代。人一天真的可以徒步走很远。在大人的印记中,总有当时称为不太守“规矩”出去发财的人,穿着千层底,背上干粮和水,天天奔走在乡间和城镇之间。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的巨大变化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方针,是一次真正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和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中国迈向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开始谱写新的篇章。35年的发展历程,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让我深深受触到,改革开放的伟大所在。 35前,人们的衣食住行全都要靠一张张的票票,买米要票,买面要票,买什么都需要各种票券。现在粮票没有用了,粮食在那里都能买到。现在人们餐桌上面的食品种类丰富多了,主食也变的次要了。人们更加注意吃营养丰富的肉、鱼、蔬菜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改变了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的问题。如:粮食消费量下降而具营养的肉、蛋、奶、水产品等副食品消费量增加,成品、半成品等方便食品、绿色食品受到居民们的青睐等。收入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打破了多年来“一日三餐在家吃”的传统生活方式,休闲餐饮、亲朋聚餐、节假日聚餐在城镇居民日常生活中已司空见惯,在外饮食支出不断增长。 35年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人们思想十分守旧,穿着单一,色彩和样式非常地单调,稍微贴身或外露的衣服都被认为是不正经。后来轻薄的“的确良”、“洋布”开始流行,再后来套装、五颜六色的轻薄短小的羽绒服、牛仔服、西装、T恤、皮鞋、皮凉鞋等等也都在农村流行开

来。以前只是过年时给孩子做新衣服,结婚时给新媳妇做新衣服,到外地上大学的时候买件新衣服,而现在,不仅年轻人日常就打扮得很漂亮,孩子们穿戴得鲜艳,婴幼儿的服装饰品细分化、品牌化也都越来越显著,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服装。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思想也从“穿暖”变成了“穿好”,人们纷纷穿上了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衣着消费档次不断提高,购买成衣已经普及,“一季多衣”已成为寻常事,衣着消费由“实用型”向“时尚化、个性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服装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消费文化。今城镇居民穿着的标准早已不再是过去的“结实”、“耐用”,而是“美观”、“个性”、“时尚”和“品牌”。 35年前,因为没有便捷的交通工具,人们多数还是用双腿丈量着路地。即使现在我们认为很近的两地,对于当时的人们依旧是遥不可极。改革开放初期,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缓慢,自行车是当时人们高档的交通工具,家庭电话曾是居民家庭的奢侈品。改革开放后,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短缺”现象逐步消除,政府加大了对城乡交通和通讯建设的投资,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快速发展,交通通讯日趋现代化,尤其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信息产业及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私家车也逐渐成为居民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这些变化加快了居民的生活节奏,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方便程度。交通通信消费大幅度增长,生活更加方便快捷。 35年前大多数的人居住在低矮、陈旧的土坯房或者结构的平房或易楼房,有的还是几世同堂,一大家子挤在为数不多的老房子里。

从交通变化看社会变迁

从交通变化看社会变迁 开题报告 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在这波澜壮阔的30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领人们走上了致富路。30年前,大家总是这样描述当时的交通状况:“开门就是坡(山),抬头就是坡,迈步就是坡,啥时有大路,修到咱这坡?”30年后,条条宽敞的公路、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让大家不再为出行难,为农产品运不出山而发愁了。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交通大发展的30年。本专题将从公路、航空、水运等方面展示交通30年的蜕变。交通运输是联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纽带,是沟通城乡,联系各地区以至国内外的重要环节,是国民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的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布局。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没有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和管理手段,就难以卓有成效地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同时,快捷方便的交通在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也占有突出地位,一地区的交通状况直接提高或降低工作的效率。城市是交通网络上的枢纽,城市交通的滞塞与通畅,不仅左右着城市的发展状况,而且对于地区甚至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运转,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1.建国初期——小骡拉车跑得欢 当时的交通已经开始有些步入“轨道”,可是会发现当时的交通工具是有牲畜拉车,类如骡车、马车、牛车……但这些所谓的交通工具可能是在当时不错的了,据了解当时的这些交通工具也需要“行车驾照”,可见当时的交通工具还是不怎么发达的。 2.70年代——人力踏车满街跑 在70年代,自行车看来已经很普遍了,街头车流很多,摩托车、汽车……也都陆续出现了,这说明从70年代开始我国的交通工具已经有所进步,像这些“洋货”在大马路上开始成为平常事,这说明中国的交通已经开始迈向新的曙光,迎接新的开始。 3.90年代——铁轨连通你我他 90年代,火车之类的新交通工具也逐渐在我国遍地开花,从建国到70年代来看, 90年代的交通已经相对算比较先进了,这也同样说明中国的交通发展前途是无限的,在90年代的人们生活也慢慢步入轨道,这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也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4.现如今条条道路通罗马。 研究目的-- 在由反反复复变化的社会,每一天都好像万花筒一样变出许多的花样,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现如今的我们奔小康,过上好日子,忽然发现我们身边的小细节都在发生历史性的演变,您发现了吗?比如说交通工具,于是按捺不住的我们便选择了这个课题进行小小的研究。 主要研究方法-- 资料查阅法:我们可以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查询。 访谈法:我们在街上进行随几访问,采访一下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交通变迁的不同感受。 行动研究法:组织本班同学进行一次研讨活动,使大家在活动中交流自己对其的切身的体会。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化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化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在这四十年我们的国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我们主要从改革开放四十年人们的衣、食、住、行的改变、重大科技的创新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 1、衣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 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收入的增加和思想的解放,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理念,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功能也由过去的单纯遮体御寒演进为体现个性化的审美意识与塑造自我形象。商店里各种各样的服饰,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看不到的。 2、食 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几乎都需要凭票兑换,而且给每人分发的粮票都是定量的,白面是很少见的,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次,更不用说吃肉拉,想吃点水果根本就没有。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菜场、超市里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水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从追求吃得饱到追求吃的好,从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追求质量,讲究营养均衡,

粗细搭配,无污染、绿色安全。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3、住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爷爷奶奶那辈的记忆里,住的“干打垒”,后来小平房,那时家里人口多,一家人挤在几十平方的房子里,房子样式统一单调,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 改革开放以后,居住面积扩大,人们的居住条件有了不断改善,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 城镇居民住房,由缺房、拥挤逐步向比较宽敞、比较舒适方向发展。住房的质量和配套性也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十年,住房条件实现了质的飞跃,由刚需住房变成改善性住房,大多数人住上了上百平方米的宽敞楼房。 4、行 改革开放前,道路建设十分落后,交通工具也十分有限,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

改革开放前后交通工具的变迁

交通工具的变迁 人们通常安步当车,下地干活、走亲戚,基本上是步行,我的长辈有不少人到25里外的束鹿县城(今辛集市区),也往往步行。偶尔富裕些的家庭有一辆旧自行车。曹文轩在小说《草房子》中也写到,在那个时代的农村小学,一位家境富裕的学生骑一辆自行车到学校,引得所有学生羡慕。 那时候主要用作运输工具的马拉大车,同时辅助发挥着交通工具的作用。生产队的粮食收获了,我大叔叔就很神气地挥鞭打马,赶着装满粮食的大车奔赴县城的粮站。这中间就捎带人们一段路,人们坐上马车,很舒服,也神气。 改革开放三四年后,人们的生活好一些了,村里的自行车多起来,主要是旧自行车。我哥哥上高中那年,托人买了一辆环球自行车,需要车票,160元,崭新的,货真价实,我们都非常高兴,视作宝贝。那时候农村女孩结婚,几大件就包括自行车。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交通便利多了。我们都骑自行车上高中。农村的拖拉机也辅助地作为交通工具。摩托车进入了一些先富裕起来的或赶新潮的农民家庭。农村青年结婚流行的新几大件,包括摩托车。1988年我第一次从辛集市坐火车到石家庄,感觉又平稳又快速。石家庄市区不仅有公交车,而且出现了出租车。那时候流行皇冠,那位女出租车司机很健谈,给我见多识广的印象。1989年我首次出省远行,乘火车到大连上大学,在大连市区,不仅见到了公共汽车,还有有轨电车、无轨电车,那里的交通真的很便利。 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从大连乘客轮到天津,也很便利。在石家庄,自行车更加丰富多彩,我买过一辆800多元的阿美尼变速自行车。我当时在单位经销摩托车,客户中的很多都是农民。看来农民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公交车越来越便利,线路延伸越来越长、越偏远。连通城乡的长途公交车,也越来越发展。在石家庄,打出租车也越来越方便,越来越便宜。我曾在江苏境内做过一次长江轮渡,真的使天堑变成了通途。 进入新世纪以来,更不得了。一个是火车提速,尤其是动车组的开通,极大地缩短了人们的出行、在途时间,加快了生活节奏和工作效率。我去年从长春乘坐动车到北京,只用了6个小时,真是太方便了。火车还有一大便利就是卧铺、软座、空调列车越来越多,使得人们的出行舒适度越来越高。另一个是飞机日益进入人们的日常出行工具选择,远途的出行,或者是打折的机票,都很有吸引力。我坐过一次乌鲁木齐飞北京的飞机,三个多小时就到了,安全、平稳、舒适,机票也有打折,服务也非常好。在城市,私家车、电动自行车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普通家庭,人们的工作单位离家远所带来的不便,已经越来越小,节假日全家开车在附近旅游,也越来越成为风尚。城市的公交车密度越来越大,服务也越来越好,各种便利的、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优惠的公交卡也受到广泛欢迎。随着人们日益富足,打出租车越来越普遍,节假日探亲的人们甚至从大城市直接打出租车到边远的乡村。我就见过一次从石家庄打车到易县的,要将近400元的费,还有从石家庄到平山村里的,要130元,我也有急事打过一次从石家庄到藁城贾市庄镇的,150元。非常快捷和便利。在北京等大城市,地铁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及感想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及感想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弊端日渐明显,使得它却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阻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为了尽快提升经济发展速度,促进社会的进步,邓小平与党内的开明派开始逐一解决这些问题,这场改革运动的目的是以维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改变生产中不适应生产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并建立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这就是1978年中共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关于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也是解放思想,它激发了各行各业的劳动积极性,使得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是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具有历史性的转折点,为我国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基本的动力。 想知道关于改革开放前后所发生的变化,最明显的莫过于从改革前后的日常生活水平来进行分析观察了。这个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四个方面来看,那就是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了。 首先我们要从人们的衣着方面来看。在我国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产力水平也较低,所以对于商品的供应就严重匮乏,买一件衣服很难,而且光有钱还不行,人们买衣服要有布票才行,按照布票的数量去买,而且数量十分有限,更别说是色彩和样式,没有什么可以挑选的,就那几种,十分的单调。 在那个时代,每个人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土黄的解放装,要么就是蓝色的解放装。但是自从改革开放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物质资源逐渐丰富起来,布料的种类也变得多了起来,再加上思想的解放,人们的意识变得越来越前卫了起来,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许多种颜色,许多种的样式,应有尽有,令人看得眼花缭乱,甚至不少人都穿上了名牌服装或时装。在这时,各种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其次我们要从吃这一方面来看看,我国有一句古话,民以食为天。吃是最要紧的对于人民来说,其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这样子的,人是铁,饭是钢,不吃一顿饿得慌!但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由于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力水平低下,弄的粮食产量严重不足,造成了食物匮乏,更别提有多么单调了,

2020年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社会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社会生活的变化 再不进行深化改革,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就会被葬送。30年前,DengXiaoPing 代表亿万人民,顺应历史潮流,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中国从此走向世界,世界从此认识中国,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也从此开始……对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的变化进行的讨论,我们主要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几个方面的改变进行归纳。 衣由穿暖到个性化 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 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近30年来,城乡居民消费生活变化最快、最大的是服装。不仅衣着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且穿着质量明显提高,服装功能也由过去的单纯遮体御寒演进为体现个性化的审美意识与塑造自我形象。 食由吃得饱到吃得好. 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改

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这一变化,首先表现在粮食消费比重下降,表明人民不再为吃饱而发愁。在主食消费比重下降的同时,副食特别是动物性食品消费的比重明显提高,在对原粮消费相对下降的同时,对加工食品特别是风味、疗效、方便食品的消费上升。 住由拥挤到舒适宽敞.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改革开放后,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 城镇居民住房,由缺房、拥挤逐步向比较宽敞、比较舒适方向发展。住房的质量和配套性也不断提高。 行由闭塞受限到舒适快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由于经济条件的好转和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稀罕的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一定比重。随着各种运输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交通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基本形成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运、民用航空组成的综合运输网。 用由物资紧缺到琳琅满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