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5年苏格兰新济贫法的颁布与实施_丁建定

1845年苏格兰新济贫法的颁布与实施_丁建定
1845年苏格兰新济贫法的颁布与实施_丁建定

2012.08

LAN ZHOU XUE KAN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史

1845年苏格兰新济贫法的颁布与实施

丁建定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19世纪初期的苏格兰济贫法具有不同于英格兰的特征,但工业化所导致的失业和贫困问题的加剧,推动了苏格兰济贫法的改革。1845年苏格兰新济贫法的颁布虽然带来了苏格兰济贫法制度的一些变化,并使得苏格兰济贫法制度与英格兰出现一致化趋势,但是,改革后的苏格兰济贫法制度仍然保留了有别于英格兰的显著特征。

[关键词]苏格兰济贫法;英格兰济贫法;1845年新济贫法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92(2012)08-0065-05[收稿日期]2012-05-20[作者简介]丁建定,男,河南南阳人,历史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教授,社会保障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华中科技大学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史。

一、苏格兰新济贫法颁布的历史背景

19世纪初期,苏格兰济贫法制度保持着与苏格兰济贫法制度不同的特征,最主要的是济贫税的征收是非强制性的,1820—1830年,“苏格兰的几乎所有内地教区和少数城市教区仍然是这样的。”很多内地教区曾经试行过强制征收济贫税,但根据苏格兰教会委员会的报告,其中的大多数教区“在1817年以前就已经停止实施,因为它导致贫民的内流。”虽然没有任何正式的强制性济贫税,教区不动产所有者却时常自行按照他们在教区所拥有产业的比例摊派,以弥补教堂所募款项和贫民所需款项之间的差额,很多乡村教区不动产所有者所募款项较少的原因与苏格兰农民当中强烈的家庭和邻里的情谊相关,“这种情谊几乎是一切极贫的人一定可以得到相当的私人帮助的保证。”

托马斯·查默斯在1832年这样写道,“在我们苏格兰的大多数教区中”,“公共慈善事业的执行人所要负责去作的只不过是‘请布施’而已。对于任何贫民的整个生计,他们都不负责任;他们一般凭靠其他来源去推定而不具体地调查它们的性质或数量。这种推定几乎从未使他们失望;无论靠亲戚的善意、邻居的同情,还是靠贫民自己很多说不出的办法和能力而总会有一条为生之路的那个事实,很可以说明我们整个理论(即没有对贫民的强制性供应,反足以刺激博爱和自信)的正确性。”这种情况还和苏格兰教会对强制济贫税的态度有关,长老会议在1817年向国会解释说:“在一个苏格兰教区中,只要施行了估征,济贫开支的持续增高就几乎永远无法避免了:贫民一旦得知他们可以染指于一个无底的、非个人的教区所捐的钱袋时,相信他们就不再运用他们的那些‘说不出的办法和能力’了。”[1]可以说,整个19世纪初期,对于英格兰和威尔士济贫法制度来说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而对于苏格兰济贫法制度来说仍处于继续和维持18世纪既有制度的时代。苏格兰济贫基金的征收与支出的变化不大,1807—1808年,包括募捐和征收济贫税等各种来源的济贫基金总额约为人均1先令3.75便士,1835—1837年,约为1先令3.25便士。1830—1831年,苏格兰贫民救济支出总额约人均1先令3便士。各教区在不同体制下的济贫效果存在一定差别,例如,在格拉斯哥的男爵领地教区,实行的是征收济贫税的办法,1811年,该教区有3.7万人,每年的济贫支出约600英镑,1816—1817年,该教区人口约3万人,而用于济贫的支出则为每年3000英镑。相反,在格拉斯哥的另一个教区即格贝尔斯,实行的是教会募捐的做法而非征收济贫税的做法,1811—1821年,该教区人口从5000人增加到2.2万人,而其每年的济贫支出约为400英镑。[2]

苏格兰大部分教区的济贫维持18世纪的基本做法,也有少数教区的济贫法实施发生一定的变化。如,19世纪20年代初期,托马斯·查默斯在格拉斯哥的圣约翰教区推行自治性救助制度,他将该教区分为一些小的区域,每一个小区域都置于一名教会会吏的掌管之下,其主要职责是探访和了解其所在教区的贫民家庭。查默斯告诫该教区各区域的教会会吏们,为了避免贫民救济的不足,他们应该首先组织贫民家庭及其亲族的资源,慈善救济应是第二道防线,公共救济是最后一道防线。[3]显然,查默斯希望格拉斯哥取消对贫民的政府救济,并将救济事务重新返还给基督教会,在他看来“法定的救济制度并没有自然的和永久的必要性。”查默斯在圣约翰教区所推行的救济改革具有一定的影响,边远地区的苏格兰教区都纷纷效仿圣约翰教区的做法。[4]19世纪30—40年代,苏格兰的济贫法制度开始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工业革命在推动苏格兰工业化的同时,在苏格兰引发的失业问题也逐渐严重,尤其是在1839—1842年的工业危机期间,严重的失业问题所导致的社会贫困使得当时的济贫法制度难以有效应对。苏格兰长老会议在1839年的报告书中指出:“不应该忽视失业者的处境,在很多场合下对这类人于偶然生病或遭非常灾祸时应给以临时救济,虽然这并不是一个权利问题。”但是,地方当局所给予这类人群的救济非常少。如在1840—1843年间,珀斯的失业和贫困已经非常严重,大约有1—1.3万人依靠救济为生,还有700名“合法的贫民”,其救济金共3682英镑,当地政府为身体健全的贫民筹得救济金1227英镑14先令8便士,英国政府拨款4715英镑。[5]严重的失业问题使得苏格兰济贫法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二、1845年苏格兰新济贫法的颁布

为了对苏格兰济贫法制度进行调查,1843年1月成立一个皇家调查委员会,苏格兰几乎全部的教区都接受了委员会的调查或者提供了调查所需的资料,委员会于1844年5月2日提交一份长达7卷约1.5万页的调查报告。[6]该报告奠定了1845年苏格兰济贫法修正法的基础。

报告用大量事实呈现了苏格兰济贫法制度在实施救济方面的不足。格拉斯哥警察局的米勒大佐曾经在接受调查时指出,因济贫法规定身体健全的失业者不能得到救济,通常造成的结果是“在冬季常常无事可做的石匠、砌砖匠和石板匠等等有时陷于贫困不堪之境,除沿街乞讨外别无任何取得救济的方法,而他们除非走投无路是很少或绝不行乞的。”合法贫民中的持证乞丐“不仅仅在高原,而且在珀斯和克科迪也都可以看到。”一位爱丁堡的牧师接受调查时说:贫民“要么偷窃,要么就挨饿,”他甚至质问道,究竟这种抉择是否促进了人格的独立。调查委员会的报告也指出:“健壮者因不能就业而领得救济金的事例殊不多睹。”

报告举证大量事实显示苏格兰济贫法机构的非常有限。报告指出,格拉斯哥除市立医院外仍一无所有,爱丁堡有3个慈善习艺所。在珀斯,“管理人员租下了一幢房子,其中住有4位老年妇女。”在格拉斯哥的巴罗尼教区,“无依无靠的贫民和儿童”分住在4幢房子里。在第一幢里,18个儿童分住于14英尺见方的2个房间。在第二幢中,14人较好地安顿在4个房间里。第三幢的1个房间,一进门就有“一个赤身裸体的疯子站在火炉旁边,另一个老年人病卧在床上。”在第四幢中,“有1间男寝室住了2个女白痴。”敦提没有济贫院,生病的贫民都住在院外。委员会报告得出结论,从济贫所需来说,救济资源、救济范围以及救济发放制度都是不充分的。[7]调查委员会报告建议将贫民分为两种类型,即经常性和持久性的贫民与偶然性和临时性贫民,前者主要包括长期患病者、身体残疾者等,此类人员具有合法的领取救济的权利,后者主要包括因暂时性经济危机所导致的身体健全的失业者,此类人员不能享有领取救济的权利。委员会的报告指出,“我们因此强烈建议,苏格兰济贫法制度中关于这部分人的救济的规定应该持续不变。”[8]调查委员会的报告主张,应完全承认医药和教育救济为济贫基金的正式开支,设立更多的济贫院,合法贫民应该得到足够的救济,废除过去用教堂募捐供临时贫民之用的惯例,但鉴于济贫税的不断扩大,委员会并不赞成实施强制性济贫税。关于身体健全的失业者的救济问题,调查委员会报告指出,在苏格兰低地农业区,此类人员的问题并不迫切,苏格兰高原地区的救济“可能是伤风败俗的。”但是,委员会的报告也存在一些意见分歧。来自英国南部的济贫法专家爱德华·特威斯累顿就指出:“这种办法甚至不能保证给老弱以安适,因为没有把医药救助确定为强制性的,没有建议在城镇中设立身体健壮者的‘收容所’与

‘避难所’(照英格兰济贫法上的用语为临时收容所),没有坚持设立济贫院,也没有对于周而复始的失业问题的解决做出任何建议,”所以,他坚决不同意委员会报告的上述观点。[9]

在1844年苏格兰济贫法调查委员会报告的基础上,1845年,苏格兰济贫法修正法颁布,该法的正式名称为“苏格兰贫民救济相关法律的更好管理与修正法”,其基本体例由法律条文与济贫法委员会的报告的相关内容结合构成。法令规定,苏格兰成立济贫法监督委员会,委员会设正式委员若干员,其中3名由国王委派。委员会每年至少举行两次会议,并向英国议会提交年度报告。委员会在国务大臣的批准下可以制定与济贫法相关的条例,有权批准承办济贫法事宜的联合教区。在每一个市教区或联合教区中,成立一个由选举产生的贫民管理委员会。在已经采用缴纳济贫税的教区中,贫民管理委员会采取部分兼任与部分选举的办法产生;在没有实行缴纳济贫税的教区,贫民管理委员会成员由教区不动产所有者与教区长老构成。教区贫民管理委员会在济贫法监督委员会的同意下有权推行济贫税,有权任命贫民检察官。居民在5000人以上的教区可以自愿成立济贫院。任何教区如设有济贫院,就必须有1名合格的医务人员为该院服务。不论是否设立济贫院,教区都必须通过公平、节约的方法给生病的贫民提供医疗和生活照顾。法令鼓励教区资助疗养院、施药所和救济院,每个教区应有贫民视察员。济贫税可以用于提供对临时性贫民的救济,但身体健全的失业者可否得到救济主要取决于教区济贫资源的情况,法令并未确认此类人群领取救济的权利。法令指出,“本法令所包含的任何内容都不包括授予失业的身体健全的人申请救济的权利”。[10]

1845年苏格兰济贫法修正法的颁布,并未遇到1834年济贫法修正法在英格兰和威尔士那样的强大阻力乃至反对,著名济贫法研究者英格兰德在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时指出:首先,苏格兰济贫法的改革者们不是通过法律而是在法庭内找到其满意来源,为了实现济贫法管理的严格性,苏格兰辉格党人早在1834年以前已经完成了对法律的重写;其次,改革前后的苏格兰济贫法制度保持了较大联系性,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紧张关系通过给予地方组织更大的空间而得以缓解,苏格兰济贫法管理的改革既不是通过创建济贫法联合教区来实现的,也不是通过抵制中央化来实现的;再次,关于苏格兰济贫法制度中最易引起争议的济贫税,济贫法修正法采用一种选择性的表述,从而避免了可能引发的争议。法令虽然要求每个教区为向贫民提供充足的救济而筹集资金,但每个教区有权决定其是否为此而征收济贫税或者将济贫税的征收基于何种财产或个人收入水平;第四,苏格兰济贫法改革中没有像查德威克那样的手持意欲彻底改造苏格兰社会的蓝图的人,法令没有废除院外救济,苏格兰济贫院的地位和性质也没有大的变化,它依然主要是一个老年和失去劳动能力者的家,而非是对身体健全的失业者的惩罚所,法律将对身体健全的失业者的救济权排除在法律之外,也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这种情况不会发生。苏格兰济贫院中没有提供有组织的就业的问题,也就不会引发在结果方面的争议。[11]

三、苏格兰新济贫法的实施

1845年济贫法修正法颁布后,依据该法建立济贫监督委员会和教区贫民管理委员会便提上日程。位于爱丁堡的济贫监督委员会共有9人组成,他们都是来自于政治、管理和法律领域的精英,分别代表了农业、工业和城市的不同利益。其主要作用是在苏格兰的880个教区中指导并帮助建立教区贫民管理委员会,济贫监督委员会的权威不是通过将其意志强加于地方,而是通过在济贫事务背后的影响,由于缺乏资源和强制性权力,该委员会对济贫基金的筹集与发放等重要事务没有机会介入。但是,济贫监督委员会的介入并非都是毫无影响的,例如,该委员会曾经提出适当提高救济标准,这在此后济贫法支出的增长中得以反映出来;各教区为了与济贫监督委员会所规定的最低救济标准保持一致,被迫放弃原来的依靠自愿捐款为主的筹资办法,转而采用征收济贫税的办法。

教区贫民管理委员会在每个教区每年选举产生,教区贫民管理委员会可以指派一名贫民检查官作为教区贫民管理的执行官员,同时也是济贫监督委员会与教区贫民管理委员会之间的中间人,大部分的教区贫民检察官都是由低等职员充任,他们将此作为自己的第二职业。1856年的特别法令赋予济贫监督委员会更大范围的济贫检察权限以后,教区贫民检察官的地位和权力逐渐上升。由于济贫监督委员会未曾试图统一救济标准,因此,确定教区救

济标准以及救济的性质与期限的权力就落在了贫民检察官的身上,教区贫民检察官往往根据教区资源、个人状况以及地方传统来决定救济事宜。

济贫院开始在苏格兰逐步建立起来。苏格兰济贫院的建立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苏格兰济贫院建立的时间较晚,进度较慢。在这项法律修改之前,在最大的城镇中医院和济贫院也寥寥无几。教区当局通常的办法之一是租赁普通房屋来收容患病和失去劳动能力的“登记贫民”,或者把他们和贫困的儿童一并寄宿在别人家里。直到1861年,仍然有很多这类恶劣的、人满为患的、设备既差而又男女混杂的教区寄宿舍。1848年,只有8个新的济贫院得到济贫法监督委员会的核准,但尚未建成。此后,苏格兰各郡开始逐步建立济贫院。1850—1868年,苏格兰济贫院的数量从21个增加到50个,到1894年,济贫院的数量增加到66个;其次,苏格兰济贫院尤其是联合济贫院的建立并非以教区为单位建立,大部分济贫院是以郡济贫院的形式出现。1870年,整个苏格兰只有26个教区建立了教区济贫院,这些济贫院几乎都设在爱丁堡和格拉斯哥及其附近。整个苏格兰共有63个济贫院,其中大多数是为全郡或各郡的大部分地区服务的联合济贫院;再次,苏格兰大部分济贫院的规模较小。1871年,设在波廷里克的舍德兰郡联合济贫院只能容纳50人,而该郡的人口为2.4万人。克库布里联合济贫院只能收容250人,而该济贫院所在郡的人口为3.6万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苏格兰传统济贫法制度所提供的院外救济,使得苏格兰人不愿意进入济贫院,达尔基茨济贫院院长在回答为何该济贫院中的贫民寥寥无几时说:“啊,先生,他们不愿意进来……送到这里来的人很多,但是他们刚从这边门进来又从那边门出去了。”[12]

济贫税的推行进度在19世纪中期比较明显。苏格兰济贫税不具有强制性,但是,一旦某个教区开始征收济贫税,该教区的贫民管理委员会选举的选票将建立在所拥有土地价值的基础上。苏格兰济贫监督委员会的第一份报告显示,在878个苏格兰教区之中,只有230个教区实行依法征收的济贫税,其后,济贫税制度的推进速度很快,到1848年,苏格兰全部880个教区中,已经有600个教区实行依法征收济贫税制度,280个教区实行的仍然是自愿捐款的方式。1845年,仅有25%的苏格兰教区征收每年调整一次的济贫税,1894年,按照规定每年征收济贫税的教区达到95%。[13]

19世纪中期,苏格兰济贫法制度所提供的救济同样分为院内救济和院外救济,而与英格兰和威尔士不同的是,院外救济在19世纪中期的苏格兰并未受到法律禁止,院外救济成为苏格兰济贫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外救济一般包括现金救济与实物救济两种,现金救济每周发放,实物救济包括衣服、食品、被子、燃料等,有时甚至提供租金救济,现金救济和实物救济之间有严格的比例。病人可以得到医疗救济和特殊食品方面的帮助,那些需要进一步帮助的病人,可以住进济贫院医务所或者慈善医院。贫困儿童可以得到教育救济,儿童救济也开始实施,但只是在其父母完全没有能力养活的时候方才提供。1868年,苏格兰总人口中每24人中有1名贫民,这些贫民大部分依靠院外救济,苏格兰136444名接受救济的贫民中,只有8794人是济贫院内的贫民。接受院内外救济人数的显著差异,使得苏格兰社会开始关注现行救济制度,一些济贫法制度的改革者开始提出严格限制院外救济,严格按照济贫院检验原则实施院内救济,严格控制接受救济的贫民人数,一些教区也开始严格限制接受院外救济者的人数。到1894年,根据济贫监督委员会的统计,苏格兰全体人口中,每44人中有1个贫民,接受救济的贫民之中,有91212人接受的是院内救济,仍有72891人接受的是院外救济。[14]

苏格兰济贫法制度中院内救济与院外救济具有同样重要地位的事实,使得苏格兰济贫法制度的实施较之英格兰和威尔明显宽松,据来自英格兰的济贫院视察员在1870年所提交的报告说,苏格兰的济贫院没有“在济贫法刚刚通过之后建立的那些英格兰济贫院令人望而却步的面貌”。[15]此外,苏格兰济贫法制度赋予院内外贫民关于贫民救济的申诉权和拒绝权,贫民可以对救济的不足以及济贫院的状况提出申诉,1845年的济贫法修正法还对此做出规定,即贫民可以因提出救济申诉而得到免费法律救助的权利,这一规定,比较有效地保证了苏格兰贫民的权益。1845—1894年,苏格兰济贫法当局共收到2万份此类申诉,其中的一半以上被拒绝,有1/5的申诉被苏格兰济贫法当局批示后送回相关教区予以解决。[16]

1845年苏格兰济贫法修正法对身体健全的失

业者是否提供救济所做的含糊表达,虽然可以避免使该法在颁布之时遭遇严重阻力甚至反对,但这种含糊表达必然使得19世纪中期苏格兰济贫法制度的实施难以避免地出现问题,由于19世纪40年代的工业衰弱导致失业问题不断严重,苏格兰济贫法监督委员会曾经做出决定:“凡身体健壮者临时或无可避免地遭到失业,从而陷入饥寒交迫之境,得视为依法可领取救济……的临时贫民。”但是,济贫监督委员会的决定很快引发苏格兰各地济贫法管理机构的反对,他们认为这项条例引起了贫民的“非分之想。”[17]苏格兰巡回法庭在1859年正式做出判决,不得使用由教区贫民管理委员会所筹得的济贫款项向身体健全的失业者提供临时性救济。

综上所述,19世纪初期苏格兰的济贫法制度仍然保留者与英格兰和威尔士济贫法制度的不同特征,其中济贫税的非强制性、济贫法管理的宗教性与没有普遍建立济贫院是其显著特点。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展开所导致的严重的失业问题和贫困问题,在苏格兰地区同样开始呈现出来,苏格兰传统的济贫法制度无法有效面对社会的需要,这使得改革苏格兰济贫法制度、颁布新的济贫法势在必行。1845年的新济贫法在苏格兰建立起济贫院制度,推动了济贫税制度实施,并改变了济贫法管理的宗教色彩,这使得苏格兰济贫法制度与英格兰和威尔士济贫法制度出现一致化的倾向,但是,苏格兰新济贫法并未确认济贫院内救济的唯一原则,认可济贫院外救济,并严格限制对失业者的济贫法救济等,又使得苏格兰新济贫法制度仍然存在着与英格兰和威尔士新济贫法制度显著的差别。

参考文献

[1][2][4][5][7][9][12][15][17]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上卷)[M].商务印书馆,1964:454-456,458-459,459,715,715-716,716-717,555-556,556,718-719.

[3][6][11][14][16]D.Englander,poverty and Poor Law Reform in Britain,1834-1914,Longman,1998:47,48,50-51,52,54.

[8][10][13]H.E.Raynes,Social Security in Britain,A History,London,1960:148,148-149,148.

〔责任编辑:刘旭挺〕

The Promulgation and Implement of Scotish New Poor Law in1845

Ding Jianding

Abstract:The Poor Law in Scotland is different from England during the early time of19th century.However,the serious problem of unemployment and poverty push the reformation of the Poor Law in Scotland.The New Poor Law in1845brought about some changes of Poor Law system in Scotland and caused the consistent trend of Poor Law between the Scotland and England.We can still find that there are outstanding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oor Law in Scotland and England.

Key words:Poor Law in Scotland;Poor Law in England;New Poor Law in1845

德涅泊尔

教学内容: 欣赏《德涅泊尔河掀起了怒涛》、《阿尔卑斯牧场》、《丰收之歌》、《玛莱卡莱》、《弗拉门戈舞曲》、《玛组卡》、《霍拉舞曲》、《苏格兰风笛》。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乌克兰民歌《德涅泊尔河掀起了怒涛》、瑞士民歌《阿尔卑斯牧场》、丹麦民歌《丰收之歌》、意大利民歌《玛莱卡莱》、与西班牙《弗拉门戈舞曲》以及苏格兰风笛曲,体味欧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意蕴与不同的风土人情,培养青少年对不同文化尊重和热爱的品格。 教学过程: 1、通过复习演唱上一节课《乡村花园》,吧学生带回欧洲音乐的氛围中来,从主动演唱到主动聆听,进入到较深层次的感受音乐。 2、听赏歌曲《德涅泊尔河掀起了怒涛》。 3、《阿尔卑斯牧场》。 (1)用提问与讲解了解瑞士民族音乐以及阿尔卑斯风土人情。 (2)分析《阿尔卑斯牧场》的调式、调性、基本结构。 (3)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讲述这首民歌的基本情绪。 4、《玛莱卡莱》 (1)欣赏当代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演唱的这首意大利民歌的音像带(比如三大男高音紫禁城音乐会录像带或录音带),让同学们谈谈听后感。 (2)讲述介绍意大利那不勒斯人文风景的小资料(图片)。 (3)分析这首歌曲的旋律变化与歌词情绪变化的内在联系。 (4)结合欣赏作曲家托斯蒂的其他一、二首精美的意大利民歌,如《悲叹小夜曲》、《夏夜的月亮》等。 5、弗拉门歌舞 (1)欣赏一般弗拉门戈舞曲后观赏舞蹈图片(或教学幻灯片)。 (2)讲述弗拉门戈音乐舞蹈的几种类型。 6、妈祖卡 (1)欣赏肖邦的钢琴曲——玛祖卡。

(2)介绍著民音乐家波兰“钢琴诗人”肖邦及其作品。 (3)介绍玛祖卡舞曲的音乐特点及舞蹈特征。 7、霍拉舞曲 (1)聆听霍拉舞曲的教学录音带。 (2)介绍罗马尼亚民间舞——霍拉,以及罗马尼亚民间音乐。 8、有关资料 (1)《玛祖卡》 玛祖卡是波兰的两种民间舞的玛祖卡和用玛祖尔(波兰中部马佐夫舍地区的一种流利、活泼、欢快、热烈奔放的男女双人舞曲)体裁写的音乐作品流传到法国后的统称,18世纪逐渐流行于欧洲各国。各国的宫廷舞蹈编导们根据波兰玛祖卡舞整理加工为舞会舞蹈和舞台形式,其音乐节拍为3/4,一重拍落在第1拍或第2拍为其特点,舞蹈以滑步、脚跟碰击,男舞 者单腿脆地,女舞者绕行和以双人旋转等为主。著名舞剧《莱蒙达》、《天鹅湖》,歌剧《亿万苏萨宁》中都有玛祖卡。著名作曲家肖邦曾以此音乐体裁写成多部传世名作。 (2)《霍拉舞曲》 霍拉是一种罗马尼亚民间舞蹈,跳霍拉舞是罗马尼亚人在婚礼或节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一种大众化娱乐形式,音乐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表现了巴尔干地区人民的开朗、欢乐、热爱自由的性格特征。 舞曲由青年男女搭肩成行开始,招着女子参加进来,然后是已婚者,最后是老人。大家联成一个圆圈,向前一步,退后一步,相左三步,向右五步,如此反复进行,是圆圈逐渐逆时针旋转;间或向中心聚拢,然后散开还原队形,参加者可达数百人;往往可持续舞蹈数小时,直到尽兴。 (3)《苏格兰风笛》 风笛是一种古老的簧管乐器,至少已由三千年的历史。相传有罗马人从亚洲传入欧洲,从16世纪起,苏格兰人便将风笛与其它乐器和用,在多种场合表演。 第六单元银屏之歌

九年级历史时间轴归纳总结(上下册)

九年级历史时间轴归纳总结姓名: 1、欧美主要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九上历史P57) 英国 文艺复兴苏格兰重新召宫廷《权利波士顿来克星顿《独立攻占巴士拿破仑 人民起义开议会政变法案》倾茶枪声宣言》地狱称帝 2、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诞生(九上历史P93) 1、14世纪 2、15世纪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英国宪章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3、1640—1688年 4、1689年 5、1776年7月4日 6、1783年 16世纪18世纪末19世纪初1836 1848 1857 1859 1871 1871.5 7、1804年 三角贸易《共产党宣言》巴黎“五月流血周”8、1848年 公社9、1857—1859 10、1871年 3、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扩大★★(九上历史P105) 11、1861年、 12、1862年 13、1868年 14、18世纪60年代 林肯当亚历山大《解放黑人明治维新15、1785年 选总统二世改革奴隶宣言》 16、1840年 17、19世纪70年代 4、两次工业革命★★(九上历史P123) 18、1885年 1903年 19、17-18世纪 20、1914——1918年 1765 1785 1825 1840 19世纪70年代1879 19世纪80年代1885 1903 21、1914年7月 珍妮瓦特改进火车机车英国工业电灯泡内燃机汽车飞机22、1916年 纺纱机蒸汽机革命完成23、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指: 、、5、第一次世界大战(九上历史P123) 24、属于资产阶级统治巩固和扩大 、 、 德奥德意奥法俄英法英俄萨拉热窝凡尔登 同盟同盟协约协约协约事件战役

苏格兰风笛

苏格兰风笛 那一段是爱尔兰风笛 影片中的配乐十分优秀,尤其是苏格兰风笛的运用的确魅力无穷 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中也运用了凄婉的风笛声 风笛实际出自古罗马,被许多民族吹奏过,当时英格兰就正流行风笛,只是后来因为苏格兰风笛太过有名,风笛才被看成苏格兰的民族乐器。从那时起,风笛也被大量使用在爱尔兰民乐之中。 苏格兰风笛和爱尔兰风笛虽然都是善于叙述情感的乐器,但如果你仔细倾听,它们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苏格兰风笛的音色是发散的细碎的,爱尔兰风笛则是集中的圆润的;苏格兰风笛是质朴的,爱尔兰风笛则是精致的;苏格兰风笛有点像中国的唢呐,爱尔兰风笛则接近中国的笛子。 苏格兰风笛跟爱尔兰风笛在演奏跟音色上有区别,苏格兰风笛是用嘴吹气的,而爱尔兰风笛靠气囊演奏。苏格兰风笛的声音感觉很像电子音乐。 《Song Of The Irish Whistle 爱尔兰哨笛》也被翻译作"爱尔兰风笛"或者"爱尔兰画眉"。https://www.360docs.net/doc/f33658656.html,/backsound.wma 爱尔兰哨笛(也叫爱尔兰风笛)区别于苏格兰风笛,是一种很特别的乐器,就像画眉鸟的嗓子。中国的短笛声音与它如此相似,却表达着完全不同的音乐情感。 由此可见,这可以说风笛或哨笛 参考资料:https://www.360docs.net/doc/f33658656.html,/blog/blogview.asp?logID=468 说起爱尔兰音乐,大多数人首先想到风笛 其实风笛实际出自古罗马,被许多民族吹奏过,13世纪,在苏格兰人反抗英格兰统治的同时,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以及附近地区已经在英格兰控制之下。战争的残酷一面除外,文化得到交流却是不争的事实。当时英格兰就正流行风笛,只是后来因为苏格兰风笛太过有名,风笛才被看成苏格兰的民族乐器。从那时起,风笛也被大量使用在爱尔兰民乐之中。 从乐器结构上分析,风笛是由一根吹管和一个风袋构成的。吹笛者换气时只需用手挤压风袋,笛声就不会中断。此外还有三根木制的单音管(古老的风笛只有两根),笛手利用有音孔的调音管奏出旋律时,单音管会发出持续不断的泛音。风笛只能吹出9个音符,一般只能吹奏降B调,而且音量无法改变。由于风笛指法很难掌握,并且极难调音。因此很难吹奏。今天的风笛已渐渐现代化了,出现了无需挤压风袋的电子风笛,电子风笛能发出8至9个8度音,音域比传统的风笛宽广得多。风笛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的泛音,有了这种连续不断的降B调低音,风笛手再吹出旋律时,每个音符就都有了一组不同的泛音,混成一体后悠扬高亢,令人神魂颠倒。 说到爱尔兰人的民族乐器,其实应该是竖琴。 竖琴是爱尔兰典型的传统乐器,其造型被选为国徽标志。竖琴是由凯尔特人发明的。爱尔兰

风笛的解释及造句

风笛的解释及造句 风笛拼音 【注音】: feng di 风笛解释 【意思】:一种管乐器,由风囊、吹管和若干簧管组成,流行于欧洲民间。 风笛造句: ⑴奏风笛者开始击鼓表示开始游行。 ⑵你可以听到风笛,看到高地舞蹈和许多其它形式的传统高地庆贺活动。 ⑶在沉睡的都市里我也曾听到过夜行人的声音,有一些人也唱歌,我记得有一个还高声的吹奏着苏格兰风笛。 ⑷虽然那家伙很心爱,还会吹苏格兰风笛。 ⑸“噢,我没钱了,可我用风笛和你换吧,”醋溜先生答道。 ⑹跳舞一般风笛手来伴奏,演奏着由16世纪家庭作曲的扑朔迷离的调门。 ⑺当他还年轻时,他就让他的四个儿子为外国客人——同时也是潜在广告客户——演奏风笛。 ⑻我要飞到英格兰去看伦敦塔和听风笛。 ⑼也许我会顺着16街吹奏出的风笛甜美的声音走过去。 ⑽七年前,欧洲议会曾试图修订噪音法,内容甚至包括禁止使用

风笛,不过最终没有通过。 ⑾如今,风笛手邓肯?麦凯的到来,让住在北京的人们能够足不出户,便有时机聆听这来自苏格兰高地的乐器演奏出的动人旋律。 ⑿庆贺活动丰富多彩,如演奏风笛、跳踢踏舞、绿色身体彩绘等。 1⑶一位孤单的风笛手开始吹奏风笛,他迅速被电视台的记者们包围住了。 1⑷筹划婚礼时,莫妮卡和钱德发现,罗斯计划表演风笛独奏。 1⑸风笛、横笛、鼓、高嗓门总要先行一步。 1⑹马也得到了一些非主流朋友的帮助,诸如绿发的加利西亚风笛手斯蒂娜帕托和曼陀林琴手克里斯蒂勒。 1⑺很长时间之后,人们还是能听见风笛声。 1⑻这位飞行员在离奥斯汀大约30英里远的乔治城机场驾驶一架单引擎切诺基风笛手型小型飞机起飞,没有签署飞行计划。 1⑼参加世贸中心纪念仪式的风笛手。 20、按照传统,风笛手被编入英国陆军苏格兰团部队中。

新艺术运动时的欧洲

新艺术运动时的欧洲 新艺术运动,它是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时一个非常重要的源头,即工艺美术运动影响产生的。在艺术形式上,新艺术运动是艺术家在维多利亚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历史风格后,希望创造一种完全现代的艺术的成功努力,它继承了工艺美术运动中流畅的自然曲线和简洁的造型,运用高程度化的自然元素,后期受印象派艺术和东方艺术影响比较大,二者都希望在艺术与技术之间建立一种有机的平衡。新艺术运动反对任何学院派和复古主义的装饰样式,主张在自然中寻找艺术灵感,这与工艺美术运动倡导的哥特式复兴运动有明显区别。新艺术运动也漠视机器生产,因而与工橄美术运动有着同样的悲剧色彩,无法真正构造起工业文明条件下技术与艺术、手工艺与机器生产之间联系的桥梁。 新艺术一词的是同德国出身的艺术商人萨姆尔-宾所创造的。1985年,他把他在巴黎普罗旺斯街22号开张的画廊取名为“新艺术之家”,以此强调画廊的现代特点,宾的画廊主要为当时具有“前卫风格”的设计师和艺术家开放,展示了当时最有影响的设计师所设计的彩绘玻璃、艺术玻璃、招贴画和珠宝首饰等,这一画廊的展品荟萃了新艺术作品,因为这些东西五花八门,品种繁多,而且没有统一的风格被巴黎《费加罗报》描绘为“杂货铺”。并且由于这些艺术品表现了接近颓废的装饰品位,他们认为这些东西受了堕落和英国、吗啡瘾君子、犹太人和比利时罪犯的影响。这一画廊成为新艺术作品的一大窗口,“新艺术”这一名词也逐渐被人们所承认,载入了艺术设计史。 英国的新艺术运动只限于苏格兰。因此它在英国的影响远远不及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风格在苏格兰被称为“格拉斯哥”风格。这种直线风格影响了德国、奥地利等艺术风格,与在法国和比利时等国流行的曲线风格共同形成了新艺术风格的两大特点。 在法国,它通常称为“现代风格”或“地铁风格”。这是由于法国新艺术运动建筑师赫克托-吉马尔为巴黎设计的一些样子古怪的地铁出入口而得名的,而吉马尔自己刚喜欢称之为“吉马尔风格”,文学家龚古尔兄弟戏称之为“游艇风格”,在法国还有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称呼,即指平面设计上的“面条风格”。1851年英国水晶博览会之后,世界博览会的中心转移到了法国巴黎。1900年的巴黎

新艺术运动的起源及在各国的不同表现

我对新艺术运动中的作品的感受及在各国的不同表现 班级:艺术设计0903 姓名:陈涧学号:01 学习了现在艺术设计史,我个人得到的最多的就是设计师身上的思想,以及他们身上带着那种跟别人不同的东西。一步步引领着我们。 新艺术是流行于19—20世纪(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种美术,建筑,实用艺术的风格。新艺术的特点是大量使用曲线,卷曲,大块色彩。使物品与自然植物相融合。从欧洲近代史角度看,新艺术运动发展与新旧世纪交替过程之际,彰显了欧洲其他领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欧洲文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新艺术运动的起源及衰落 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大机器时代的到来,导致了大机器生产泛滥。工业化大生产的高潮渐渐在西方发达国家之间流行起来。劳动者、职员、中产的市民家庭逐渐成为城市生活的主体,艺术所服务的对象也渐渐地转移到了他们中间,从而受到他们的审美趣味影响。 新艺术运动起源于1880年,源于萨穆尔·宾(Samuel Bing)在巴黎开的一家名为“现代之家”(La Maison Art Nouveau)的商店。(摘自百科) 在我看来,新艺术运动是工艺美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与欧洲哥特风格的继承与进一步发展。首先,它带有工艺美术运动中提倡的使用植物等装饰,尤其许多参与运动的艺术家也是参加工艺美术运动的艺术家。其次,新艺术运动中的艺术设计带有感性浪漫色彩的,怀旧和憧憬兼有的情绪和装饰艺术运动中提倡的东方审美,发扬洛可可艺术造型设计和手工文化的装饰特色如出一辙。 由于时代的发展,一些由小型艺术家团体相互聚集,改良了当时的矫饰风格,使艺术设计趋向于现代化,形成20世纪现代主义的前奏。 新艺术运动发展的最高峰是1900年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现代风格在各方面都获得了成功。在此后十年,新风格因为在最普通的大批量产品中迅速地普及,导致新艺术运动在大约1907年以后就开始被忽视。 二,新艺术运动最大的风格是: 1主张运用各种各样的自然元素,使用其作为创作灵感和扩充“自然”元素的资源,例如:海藻、草、昆虫甚至贝类等。 2使用律动的,充满活力的,富有弹性的线条。 3运用婀娜多姿的女性作为设计中的经典构成元素,大量使用如花卉,树叶等线条优美的植物与物体本体相结合。 4,有着日本木刻画的曲线、图案外观、强烈对比的空间和平坦的画面及日本浮世绘风格。 三,总体的个人感受 这样的设计,在我看来,使当时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从大机器生产中解放出来,使人们与柔美的植物近距离接触,近乎完美的手工作品使人有身心愉悦的感觉。它考虑了一种完整的风格,不止是在单方面设计上,新艺术运动囊括了建筑风格、室内设计、家具和织物,设计,器皿及海报等一系列物品的设计风格。 (如弗兰克·艾特的流水别墅,比亚兹来的海报设计等。) 大面积的使用平坦的画面是人心境开阔。艳丽的红黄兰三原色导致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各种不同派别的平面设计(新艺术运动中提倡的设计理念甚至影响了中国的设计),由于国家地区,历史背景等方面而导致了设计中的不同风格,有相对抽象的或具象的等。但是他们之中能看得出有一种相同的大的风格。 四,新艺术运动在各国的不同表现(法,德,英)

高中音乐《欧洲民间音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欧洲民间音乐》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通过聆听分析保加利亚女声重唱《鸟儿在歌唱》,了解欧亚唱法的风 格特点。 2、聆听学唱阿尔卑斯山《约德尔山歌》,了解约德尔长发的风格和起源。 3、通过聆听分析《优雅》,了解苏格兰和爱尔兰风笛的音色对比。 二、教学目标 1、通过鉴赏欧洲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了解风笛、演唱方法的音色特点及演奏方式; 2、通过比较聆听、演唱等多样的实践活动,认识并体会欧洲典型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 3、通过文化与音乐结合讲述的方式,开阔学生视野,感受到欧洲民间音乐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学会尊重多元文化,对欧洲民间音乐与欧洲艺术音乐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探究。 三、重点及难点重点: 欣赏保加利亚民歌《鸟儿在歌唱》《约德尔山歌》、苏格兰风笛《优雅》,感受、体验欧洲民间音乐风格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开门见山,简单介绍欧洲,把学生带入欧洲民间 音乐的教学内容中。

(二)授课过程 1、简单介绍保加利亚,带着问题进入第一首音乐,【设问】这首《鸟儿在歌唱》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聆听时注意音色和节奏的特点? 分析乐谱,【设问】相邻两音之间多数为几度音程? 引出问题二度音程的运用对歌曲的情绪等方面的影响。 教师弹奏两种和声效果,请同学说出哪种是音乐中的和声,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引导启发学生认真聆听音乐的和声,关注声部之间的狭窄音域,造成欧亚唱法的特点。 2、约德尔唱法 介绍约德尔唱法:这种唱法流行于阿尔卑斯山区,牧人们用来召唤他们的牛群、羊群时演唱歌曲的唱法。这种唱法非常鲜明的特点是:用真假声迅速地交替演唱,并采用一些无意义的字音来演唱。例如“噢”、“吚”等等。(播放约德尔唱法的视频片段)。学唱《约德尔山歌》片段。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引导学生了解音符跨度大和小的区别,体验约德尔唱法,加深这种唱法的印象。 3、风笛音乐 分析风笛作品《优雅》 (1)欣赏乐曲:音乐的线条是怎样的?(是连绵起伏的)(2)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多声部的音乐,主题旋律在高声部,低声部的持续音作为伴奏,就像连绵不断的群山。1、出示苏格兰风笛乐器图片2.介绍风笛的构造4.观看爱尔兰风笛音乐视频,同样是由风笛演奏的,

麦金塔什---新艺术运动中的另类

新艺术运动中的另类——麦金托什 (2009-12-28 18:44:06) 转载 分类:艺术设计理论 标签: 新艺术运动 文化 到苏格兰,不能不去格拉斯哥;到格拉斯哥,不能不向麦金托什致敬。 麦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1868-1928)是活跃于苏格兰最著名的设计师之一,是"格拉斯哥四人"设计集团(Glasgow Four)的灵魂人物,在建筑设计、工业设计领域具有卓越成就。 19世纪末,"新艺术运动"在欧洲大陆广泛流传,在英国也迅猛发展,虽然并没有像"工艺美术"运动造成巨大的国际影响,但在苏格兰,麦金托什等人的探索得到国际的一致公认,与"维也纳分离派"(Vienne Secession)的追求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受到欧洲的艺术和设计界广泛称颂与好评。他的设计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别是他的几何形态和有机形态的混合采用,简单而又具有高度装饰味道的平面设计特征,将简单直线,通过不同的编排、布局、设计,取得非常高的装饰效果,改变了:只有曲线才是优美的"新艺术"运动的设计原则。 虽然麦金托什在海外名声大振,但它的主要设计实践都发生在他的故乡格拉斯哥及附近,他最著名的设计,格拉斯哥美术学院(1897-1899,1907-1909),是他设计风格的完美体现。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在建筑和室内设计上采用简单的立体几何形式,具有强烈的统一的风格,强调纵向线条的应用,利用直线的搭配进行装饰,朴实而又大方。代表了当时最前卫的设计实验。 麦金托什的产品设计和装饰设计也非常突出,他另一个代表作品"杨柳茶室"利用白色和黑色为基调,采用直线和简单的几何造型,稍许配合自然图案如花卉藤蔓的形状,娴熟的运用彩色玻璃镶嵌和金属铸铁构建,达到既有整体感,又有典雅的细节装饰效果。 麦金托什代表了"新艺术"运动的重要发展分支,一反"新艺术"运动的主张:曲线、自然主义的装饰、反对直线和几何造型、反对机械与工业化生产,而主张直线、简单的几何造型、运用黑白等中性色彩,这些探索为后来的机械化、工业化的形式奠定了基础。因此说麦金托什是一个联系"新艺术"运动之类的手工艺运动和现代主义运动之间的关键性过渡人物。格拉斯哥为能产生这样的设计天才而骄傲。 19世纪的下半叶,格拉斯哥是一个充满了兴旺和朝气的大都会,是文化和商业的中心。大批富裕的资产阶级成为艺术、设计的重要赞助人和支持者,推动了艺术运动的发展。反观我国在富裕的过程中,却大量伴随着贪官转移资产去国外、成功人士纷纷移民海外、毫无节制的浪费国有资产、毫无制度的约束把商场上的尔虞我诈、欺行霸市的行为带到设计与艺术领域,国家每年建设量居世界第一,并即将举办奥运会与世博会,大量的设计实践却无法培育出自己的世界级设计师,重大项目的设计话语权均为外国人,以至于中国已沦为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看看那CCTV的新大楼吧,夸张怪异、既违背结构原则又无视经济规律的设计正在建造中,到应验了北京有句话:钱多、人傻、快点来!是现代版的"皇帝的新装"。再看看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所谓招投标吧,简直就是一出世界级的闹剧,在ABBS网上已经炸开了锅,我为上海世博局以及那些参与此事决策的所谓的院士们感到耻辱。北京、上海尚且如此,我们的民主与政治的进步真的还很遥远。

新艺术运动_

新艺术运动 一、新艺术运动概述 新艺术运动是流行于十九世纪末期的新型设计运动,也是一场设计的运动与变革。新艺术运动旨在源于自然却又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以“回归自然”为设计口号,将自然、空间、表现的设计的要素融入设计中,表现出灵动自然的艺术本色形式。艺术设计的精髓在于给人们美的视觉冲击的同时,将设计理念融入自然,使人们从心灵和精神上带来极大的丰富和充实。新艺术者们力求打破旧时代的束缚,抛弃旧有风格的元素,创造出具有青春活力和现代感的新风格来。然而,尽管新艺术反对自然主义,新艺术运动的艺术家们实际上又是崇拜自然的,只是他们崇尚的是热烈而旺盛的自然活力,这种活力是难以用复制其表面形式来传达的。他们认为应该去寻找自然造物最深刻的根源,发掘决定植物和动物生长、发展的内在过程。新艺术最典型的纹样都是从自然草木中抽象出来的,多是流动的形态和蜿蜒交织的线条,充满了内在活力。它们体现了隐藏于自然生命表面形式之下无止无休的创造过程。这些纹样被用在建筑和设计的各个方面,成了自然生命的象征和隐喻。 二、艺术风格 1、取材与设计理念都倾向于“返璞归真” 新艺术运动的设计多取材于自然,多用自然中的曲线之美作为设计的素材,从自然之中寻找创作的灵感。甚至当今的展示设计者对大自然原始材料的特殊性深感兴趣,不惜将它们原封不动地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从而设计成一幅天然的作品。 2、取众家之长,成一家独创 新艺术运动的独特设计理念致使其成为了一场世界性的艺术革命和创新。这种独特而不可复制的艺术风格形成了独具魅力和艺术享受的艺术设计风格,艺术家使自己的思想、灵感、动机、行为甚至肉体本身凭借一种自己需要的方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使得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艺术设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3、注重人性化的创新,倡导艺术化的可持续 新艺术运动以一种全新的姿态站在了对传统艺术设计的改革和创新的舞台之上,是对历史主义的否定和扬弃。新艺术运动善于借鉴历史元素和历史风格来形成了自身特有的韵味和包容的艺术设计表现形式,大力促进生态平衡及资源的节约与再生,重点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给人们营造一个舒适、健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环境。 4、着重强调整体艺术环境 新艺术反对任何艺术和设计领域内的划分和等级差别,认为不存在大艺术与小艺术,也

新艺术运动时期的设计

新艺术运动时期的设计 时间;19世纪八九十年代-20世纪初 发源地:法国 涉及地:欧洲和美国 范围:席卷建筑/家具/产品到平面设计,以至海报/雕塑/绘画等,是本世纪除了现代主义风格以外范围最广泛的一场设计运动 新艺术运动产生的背景:对矫饰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过分装饰风格的反动;对工业化风格的强烈反映;重新掀起对传统手工艺的重视和热衷;具有自然主义的倾向;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新艺术运动的目的;艺术与技术结合,追去与传统决裂,完全师从自然的全新风格(线条装饰) 新艺术运动的三大源泉;哥特式/洛可可式/日本浮世绘 19世纪末在法国开始酝酿,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是新艺术在法国展露头角的开始,该运动在法国历史20余年,是所有有关国家持续最久的一个 各国新艺术运动的名称;法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新艺术”,英国-“现代风格”,德国-“分离派”,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工艺美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的派别(按线条装饰分) 曲线派:主张师从自然,崇尚热烈而旺盛的自然活力,代表有法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特点:最典型的纹样都有从自然草木中抽象

出来的,多是流动的形态和蜿蜒交织的线条,充满内在活力。 直线派:主张与机械生产相适应的简洁直线几何形态,代表有英国格拉斯哥学派/德国/维也纳分离派 新艺术运动产生的背景:英国轰轰烈烈的“工艺美术”运动,是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之源,工艺美术的设计领袖威廉·莫里斯,是现代装饰运动的最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对于中世纪风格的热衷,对日本等东方艺术的借鉴,对矫揉造作风格的反对,对于手工业的爱好,对于大工业化的强烈反感都成为新艺术的基本特征。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另一个代表人物阿瑟·马克穆多,设计更加讲究装饰的整体感,具有更加强烈的自认主义特点, 这个特点日后成为“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基本特点之一,他是“工艺美术”运动晚期代表人物和“新艺术”运动开创者,世纪之交是他的创作鼎盛时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工艺美术与新艺术的相似点: 工艺美术与新艺术的区别:

第12节 欧洲民间音乐——风笛 排箫 歌声

第六单元欧洲民间音乐拉丁美洲音乐 第十二节欧洲民间音乐--风笛排箫歌声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学生能认真聆听具有代表性的欧洲民间音乐保加利亚民歌《鸟儿在歌唱》、苏格兰民间乐曲《优雅》、罗马尼亚民间乐曲《森林的多伊娜和妇女的舞蹈》以积极的态度学习,了解欧洲民间音乐文化,在实践表现活动中感受、体验其风格特点。 (二)在鉴赏中初步感知风笛、排箫及“欧亚唱法”民歌的音乐特点。 (三)能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对欧洲民间音乐于欧洲艺术音乐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保加利亚民歌《鸟儿在歌唱》、苏格兰民间乐曲《优雅》、罗马尼亚民间乐曲《森林的多伊娜和妇女的舞蹈》,感受、体验欧洲民间音乐风格特点。 难点:初步探究欧洲民间音乐于欧洲艺术音乐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赏析由苏格兰风笛演奏的器乐《优雅》,由罗马尼亚排箫演奏的器乐曲《森林的多伊娜和妇女的舞蹈》及用“欧亚唱法”演唱的保加利亚民歌《鸟儿在歌唱》重点放在对两首器乐曲的赏析上。 (二)对“欧洲音乐”概念的认知和对“欧洲唱法”、“美声唱法”“约德尔唱法” 概念上的认知与区分。 四、教学资源 (一)教科书《音乐鉴赏》、《教师用书》所提供的知识内容与课本配套的多媒体资料课件资源。 (二)课前网上搜集有关欧洲历史地理、风俗民情、文学艺术的文字、图片等资料,注重学生资源的充分发挥和利用,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 五、教学方法与指导策略 (一)本课采用教学中常用的比较欣赏法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利用直接审美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聆听比较不同民族音乐里的不同风格,探究音乐作品中的音乐与文化、风格与表现要素、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等的联系。如在欣赏用“欧亚唱法”演唱的保加利亚民歌《鸟儿在歌唱》时,可让学生聆听《孤独的牧羊人》、《我的太阳》等不同唱法的欧洲声乐作品,让学生在比较中分析、感悟各种不同演唱方法的基本特点,体味各自间独特的魅力。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欧洲民间音乐在体裁与形式、风格色彩、表现手段等方面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如在初步聆听乐曲后,引导学生说出主奏乐器在音色上有什么特点?风笛和排箫在音色上有什么不同?在

苏格兰与英格兰

很多足球迷都想过一个问题,全世界参加世界杯的国家队,为什么英国却派出英格兰、苏格兰、北爱尔兰、威尔士四支球队出征?不少人想到的是,英国是现代足球的发源地,看在鼻祖的份上。但这个答案不对,之所以四支球队参加世界杯,因为他们都是国际足联独立的组织成员。除了英国,能派出四支球队的还有中国。 从这个小例子可以看出,在英国的政治格局中,苏格兰等享有很大的自治权力,实际上在苏格兰,除了外交、军事和税收等极少的领域,其他事务都是苏格兰自己说了算,苏格兰议会甚至拥有立法权。 这还不够,随着“独派”民族党上台执政,苏格兰独立的声音越来越大。也许小时候读英雄华莱士的故事太多了,现任民族党领袖萨蒙德一直有独立之梦,他已经为这个梦奋斗了半辈子。2011年1月,萨蒙德宣称要推动2014年全民公决,让苏格兰彻底独立。此言一出,在英国全境激起轩然大波,英格兰、苏格兰已经有304年的合并史,未来却可能分家过日子,大英帝国也许就此解体。这怎么看都是一件大事。 这不是苏格兰第一次闹独立了,1977年民族党上台之时,就推动了一次全民公决,不过苏格兰民众投了反对票。而这样的分离主义,更是从一战、二战以来就开始了,到近年正式成了气候。 很多人以为,苏格兰、英格兰都是亲兄弟,不存在民族差异,闹独立只能满足政客们的欲望,从地方长官变成一国首相。但了解过苏格兰的历史才发现,这种认识错得离谱,他们不是亲兄弟,历史上并非一个国家,而且千年来战事连绵不断,苏格兰一直处在英格兰的入侵阴影之下。 苏格兰人是不列颠岛原住民 不列颠岛有人类居住的痕迹要追溯到万年以前。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岛上活动的是凯尔特人。在古代记载中,凯尔特人被描述为“身材魁伟、长颅白肌、金发碧眼的壮汉”,打起仗来不要命。苏格兰人就是凯尔特人的后裔,与爱尔兰人、威尔士人同一个祖先。 英格兰人出现就要晚得多,约公元前55年,恺撒率领罗马军团征服了不列颠,统治四百年之后主动撤了,以后再没回来,只留下了基督教在岛上薪火相传。 罗马人撤退以后,公元5世纪左右,英格兰人的祖先--盎格鲁-萨克逊人从欧洲大陆来到不列颠,他们属于日耳曼人的一支,野蛮好斗,逐渐把凯尔特人赶到不列颠岛西南和西北的山区。所以,苏格兰人和英格兰人并不是同一个民族,苏格兰人是原住民,英格兰人是外来户。 公元九世纪左右,一位部落首领统一了苏格兰各部,成立苏格兰王国,国王叫肯尼斯一世。莎士比亚写的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讲的即是这段时期王国统治者争夺权力的故事。 第一个征服苏格兰王国的是威廉。1066年,生于诺曼底的公爵威廉攻入英格兰,英格兰王携家眷贵族逃入苏格兰,并将自己妹妹嫁给苏格兰国王,以寻求庇护。威廉一怒又攻入苏格兰,苏格兰国王投降。在这段时期,英格兰王室和贵族由于逃难,和苏格兰王室开始结

16.09.06熊飞骏 美国独立战争的启示

美国独立战争的启示 作者:熊飞骏 2016-09-06 07:45:39 华盛顿横渡德拉瓦河的情景 美国独立战争的启示 博客作者: 熊飞骏 一、没代表不纳税 1776年7月2日,一群成年人神情坚毅地聚集在费城州议会大楼里。他们是13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的代表。从如此众多的不同地区聚集而来,他们中有的来自枝繁叶茂的英格兰高地;有的来自潮湿的南卡罗来纳沼泽地;还有的来自弗吉尼亚峻峭崎岖的阿勒格尼山脉和东部沿海积木似的城市。他们出现在费城的原因是在为他们羽翼未丰的殖民地召开“大陆会议”。

他们将在此做出一个最重要最危险并将决定性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伟大决定——所有北美殖民地将脱离他们的宗主国大英帝国宣告独立,从而结束由横跨大西洋5000公里外的英王和其议会对他们一个半世纪的统治。 1776年7月4日,所有代表在一份阐述他们与英王分裂原因的文件上签上了他们的名字。这份文件就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政治文献——《独立宣言》。 《独立宣言》是这样开头的: “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我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则是经被治者同意所授予的。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对这些目标的实现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予以更换或废除,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英国是当时已知世界最为文明富强的国家,也是一个日臻成熟的民主法治国家(君主立宪制)。人民享受的自由幸福指数在当时世界首屈一指。13个英属北美殖民地并非武力征服弱小国家的产物,而是英国移民的拓荒成果,就象香港回归前的深圳与北京的关系一样。所以北美13殖民地的“独立”按中文字面意义理解不是“民族独立”而是“分离”,因为北美13殖民地当时并不是一个曾经存在过的“国家”,主体民族也是英国人。 北美殖民地与英国的关系按中国政治逻辑的理解应该接近“母亲”与“孩子”的关系;不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与英国和印度殖民地的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 北美殖民地宣布独立等于是未成年的“孩子”宣布脱离“母亲”,且

苏格兰历史漫谈

苏格兰历史漫谈 苏格兰历史漫谈–序 苏格兰作为英国的一部分,其历史也一直是散见于有关英国史的书中。除苏格兰本地以外的其他地方难见到专门关于苏格兰历史的书。在中国的有关欧洲史书的研究对象在古代主要是希腊罗马,近现代则是英,法,俄,德等欧洲大国,连西班牙,意大利这样在欧洲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国家的历史书也很少,更不用说作为英国一个行政区划的苏格兰了。但事实上,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苏格兰和英格兰一直是两个国家。它们之间的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教文化等都有很大的差异。迄今许多苏格兰人还自认为苏格兰跟英格兰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国家,尽管从我们外人看起来它们很相似。 笔者作为一个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搜集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以备拾遗补缺,同论坛里的各位分享。在此我并不准备系统地写苏格兰的整个历史,只想写一些个人比较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分成不同的专题,故名之曰漫谈。 苏格兰历史漫谈(一)四个国家并成的一个国家–苏格兰的起源 自罗马人离开不列颠岛以后,在岛的北部(也就是现在苏格兰)存在四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王。这四个国家中,最大的那个占据着从福斯河(River Forth)到潘特兰湾(Pentland Firth)之间的广大地区。这个国家的人民被称为皮克特人(Picts)。这是罗马人给起的名字,据说这些人去打仗的时候把颜色涂在身体上,而拉丁文pictus就是涂色的意思。我们不知道这些皮克特人从那里来,也不知道他们说的是哪种语言。他们分为南北两个国家,即南皮克特和北皮克特。但最终都归于一个国王的统治之下。这个皮克特王国只存在了几年的工夫,对于我们所提到的四个民族来说,皮克特人是唯一的一个已经消失了的名字,只有在书本里才看的到。 苏格兰的名字来源于第二个民族,正是由于他们才有一个被称为苏格兰的国家。他们被称为斯各特人(Scots)。他们来自一个我们现在称为爱尔兰的地方,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那地方不叫爱尔兰,而叫苏格兰,因而以前的爱尔兰人叫苏格兰人。斯各特人所说的语言跟现在的苏格兰高地人说的一样,当然,经过千百年的时间已经变化了许多。他们给自己所居住的那块地方起了个名字叫达里尔它(Dalriata),来自于爱尔兰岛上的一个地名,他们就是从那儿来不列颠的。达里尔它是所有的四个国家里最小的一个,然而第一个统治整个苏格兰的国王就是来自这个国家。 第三个民族的名字现在还在用,既可用来称呼苏格兰人和也可用来称呼英格兰人。他们被称为不列颠人,主要居住在克莱德河(River Clyde)流域。他们跟斯各特人属于同一个种族,都是凯尔特人(Celts)。但他们所讲的语言跟苏格兰高地的人不一样,而是跟威尔士语差不多,威尔士人也是凯尔特人。他们所居住的地方称为斯特拉斯克莱德(Strathclyd e)。不列颠人在战斗中也许不象其他三个民族那样勇猛善战,但至少他们在跟我接下来要提到的那个民族打仗的时候常常获胜。 第四个民族叫盎格鲁人(Angles),也就是英格兰人。他们来自丹麦南部的一个叫斯勒斯威格(Schleswig)的地方。来不列颠岛以后,他们定居在东部沿海的地方。这些盎格鲁人是一个非常勇敢善战的民族,一直都试图要征服周围的邻近地区,尤其是斯特拉斯克莱德的不列颠人。曾有一个时候,看起来好象是盎格鲁人而不是斯各特人中会产生以为统治整个北不列颠的国王。如果真是那样的话,现在也不会有苏格兰这个地方和苏格兰人了,而是换成英格兰和英格兰人了。盎格鲁人说的语言跟现在英国人说的一样,当然是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所以,苏格兰人的名字来自讲盖尔语(Gaelic)的斯各特人,而他们讲的语言却是来自

《爱尔兰风笛》教案

《爱尔兰风笛》 教学内容: 欣赏爱尔兰风笛的演奏乐曲。 教学目标: 1、主要了解爱尔兰这个国家民间音乐的发展,种类。 2、通过欣赏各种民间音乐曲目,各种音乐形式以及与其它国家的对比来了解这个国家民间音乐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爱尔兰民间音乐的风格和特点。 教学难点: 区别爱尔兰和苏格兰两个国家的风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和音频文件。 教学过程: 1、欣赏《泰坦尼克号》中的风笛演奏。 师:你们看过这部电影吗? 生:看过,《泰坦尼克号》。 师:对了,那你们知道这首曲子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音乐有什么特点? 生用心聆听、体验,自由回答。 师:这个乐器在哪个国家十分盛行?你们听过后有什么感受? 2、介绍爱尔兰的相关知识,增加学生的了解。 爱尔兰境内有连绵起伏的丘陵,沿海则多断续山地,中部地区是低地,有着交错的溪河湖泊。气候属海洋潮湿性气候。濒临大西洋的西部海岸风景线很迷人,人称“绿城”。 3、欣赏爱尔兰的风笛演奏。 风笛是一种很特别的乐器,就像画眉鸟的嗓子。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个故乡,爱尔兰风笛会勾起他们的乡愁,因为那不是俗世的声音。风笛的声音远远地从那个阔别已久的地方传来,那里有红色的树,绿色的河流,洁白的雪,温暖的土壤,还有安详的牛羊。听爱尔兰音乐,

跟着爱尔兰音乐,会在迷惘与清醒中找到远离尘嚣的感觉。此时,闭上眼去感受它那种古老而空旷的旋律,仿佛是幽谷里潺潺的溪水,沙漠里传来的隐流,森林里奇异的梦幻。一切感觉是那么的舒畅,舒畅…… 4、再次聆听爱尔兰风笛的声音。 了解爱尔兰风笛的模样,演奏方式,风笛的发声原理,音乐特点。 5、教师介绍爱尔兰风笛和苏格兰风笛的不同之处。 苏格兰风笛是用嘴吹的,而爱尔兰风笛是用手来演奏的,另外苏格兰风笛的声音感觉很像电子音乐,而且很有队列进行曲的味道,你一定见过一群穿着苏格兰裙子的男人排着队边吹风笛边往前走的镜头吧!爱尔兰风笛不是,它更有一种民间的味道,你可以想象到一家人围成个圈,边上的人在演奏爱尔兰风笛和其他爱尔兰乐器,当中的人在跳爱尔兰舞的情景。6、在爱尔兰风笛的声音中结束课程。

新艺术运动中不同国家的运动特征

新艺术运动中不同国家的运动特征 法国: 1.艾菲尔铁塔堪称法国“新艺术”运动的经典设计作品,现代科学文明和机械威力,预示着纲铁时代和新设计时代的来临。 2.玻璃设计.流畅和不对称的造型,色彩丰富的精致的表面装饰。玻璃设计显示了对圆形的偏爱,线条运用和对花卉图案处理。 3.家具铁器上。作品融合了异国和传统的成分,包括新罗可可图案、日本风格和有机体形状,以及受自然启发的形状和装饰。其作品的构造和装饰表现了流畅的节奏,圆形轮廓和倾斜线条功能从属装饰的特点十分明显。eg“马若雷尔式”家具的美称。 4.珠宝方面。作品是娇柔豪华的法国新艺术风格的最好见证。大量运用来自自然的图案装饰,其中植物和昆虫图案最为常见,并且被处理成怪异的形式。材料的选择也极富想象,包括仿宝石、彩金、搪瓷、不规则珍珠和半透明角。它采用植物图案,用无金属底珐琅和淡水珍珠制成。充分发挥了自然主义的特点,模仿植物的海贝的形状来处理,有机体和抽象形状混合景观。 5.法国的海报及其他平面设计洛可可线条亮色块粗犷字母。线条来勾勒物体与人物,选取日常生活的题材,新艺术运动特点:曲线、自然形式、高度装饰化、平面效果 英国苏格兰 英国的新艺术设计活动主要限于苏格兰。建筑、室内、家具、玻璃和金属器皿等的设计方面形成苏格兰新艺术表现,即柔软的曲线和坚硬高雅的竖线交替运动的新表现,亦即设计史界所习称的“直线风格”。 主张直线、主张简单的几何造型,讲究黑白等中性色彩计划,和新艺术运动的设计主张相反。这种探索恰为机械化、批量化形式奠定了可能的基础,,喜欢使用简单的直线和黑、白的基本色彩。他将有机形态和几何形态混合采用,其简单而又具高度装饰意味的平面设计特征与奥地利分离派极为相似。 以麦金托希为代表的格拉斯哥设计风格,集中地反映在装饰内容和手法的运用上。具体而言,表面装饰遵循严格的线条图案——主要是常常以卵形告终的微曲竖线——以及格子和风格化的玫瑰形;配色柔和,主要限于淡橄榄色、淡紫色、乳白色、灰色和银白色构成的清淡优美的色彩;拉长的女子沉思形姿在他们的设计中也十分突出;装饰线条虽超起于稳定,但其视觉效果也不会变化,大多数表面图案抽象复杂,象征形态点缀其间,这些象征形态与大部分新艺术设计一样,沟通自然;曲弯的竖线与卵形和细胞形图案相同,风格化的叶子和玫瑰花苞赋予作品一种持续增长的活力情调 美国 像以重复线条图案而非仅仅靠黑白对比来建立纹理色调区,黑白被用来衬托彩色和装饰线条。玻璃设计的台灯——彩绘玻璃台灯,玻线条柔和、色彩富丽,能够很好地协调材质感和表现内容的关系,色彩效果强 美国已形成了著名的“芝加哥学派”,这个学派主张建筑功能第一,“形式永远服从功能的需要,这是不变的法则”,“功能不变,形式也不变”。美国兴起了建造摩天大楼的热潮。“形式服

德克萨斯独立战争

美国当地时间1月2日,一则“美国俄勒冈州民兵暴动”的报道引发网络热议,那么,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据美媒报道,原来,这些“民兵”其实是一群牛仔,他们占据了俄勒冈州一处动物保护区的总部大楼,以抗议联邦政府对当地一对牧场主父子的法律处罚。组织者还声称没有动武念头,但会自卫。而所谓“占领政府”是因为他们的是马卢尔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总部大楼,这里归美国渔业与野生动物管理局管理,能轻松占领的原因是最近放假,里面没人上班。 其实就在两年前,2014年苏格兰的独立公投闹得沸沸扬扬的同时,牛仔摇篮德克萨斯也出现在争取独立的舞台上。再往前推,德克萨斯在历史上曾经六次换旗:1519-1685年间挂的是西班牙旗,1685-1690年间挂的是法国旗,1690-1821年间再挂西班牙旗,1821-1836年挂的是墨西哥旗,1836-1845年换了德克萨斯共和国旗,即“孤星(lone star)”旗,1845年换上了美国星条旗,但在1861-1865年间挂的是南方邦联的旗帜。今天主要介绍的是德克萨斯独立战争和美墨战争。 ★德克萨斯独立战争★ 印地安人原居民 在欧洲探险家发现德克萨斯这块地方之前,在广大的德克萨斯地区居住着一些属于不同部落群体的印地安人。其中在德克萨斯东部的卡多斯(Caddo)人是所有在该地区的印地安人部落中最先进的,他们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有着较健全的社会组织,各个卡多斯人的部落甚至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联盟。“Texas” (德克萨斯)一词即出于卡多斯印地安人的语言“朋友”或“同胞”之意。在德克萨斯中部和南部有几支属于Apache (阿帕契)族的印地安人群体,他们过着游牧生活,和其它族群的印地安人之间时有战争,其中有的来自于北部平原,有的来自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地区。在靠近墨西哥湾一带居住着卡拉卡瓦斯(Karankawas)和阿塔卡巴(Attacapa)族印地安人,靠海吃海,这些印地安人靠捕捞海产品和鱼虾为生。而在南部Rio Grande (格兰德)河流域则有以采集野果和进行简单农业为生的考奎特坎(Coahuiltecan)族印地安人,他们用土砖建造的房子经济而实用。 建州日期 1845年12月29日

风格流派——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开始在1880年代,在1892年至1902年达到顶峰。新艺术运动的名字源于萨穆尔·宾(Samuel Bing)在巴黎开设的一间名为“现代之家”(La Maison Art Nouveau)的商店,他在那里陈列的都是按这种风格所设计的产品。此艺术运动是在20世纪之初,位于大众文化最高点的艺术和设计风格。 <<简介>> 当时,它只是被简单地称为现代风格,就象洛可可风格在它那个时代的称呼一样。另一方面,很多小范围团体的互相聚集,稍微改良了当时矫饰的流行风格,形成20世纪现代主义的前奏。其中包括因时髦的先锋派期刊《青年》(Jugend)而得名的德国青年风格;维也纳的维也纳分离派运动,那里的高瞻远瞩的艺术家和设计师脱离主流的(一年一度在巴黎举行的)沙龙画展,而把风格一致的作品集合在一起展览。在意大利,用伦敦商店的橱窗为来源于工艺美术运动,又归于好的现代设计,命名为自由风格。其包括新艺术运动的商业外观,同时又保留了意大利重要特色标志。这种风格中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充满有活力、波浪形和流动的线条。象是使传统的装饰充满了活力,表现形式也象是从植物生长出来。 作为一种艺术运动,它与拉菲尔前派和象征主义的画家具有某些密切的关系,就像某些名人如奥伯利·比亚兹莱(Aubery Beardsley)。可以把阿尔丰斯·穆卡(Alfons Mucha)、爱德华·伯纳-琼斯(Edward Burne-Jones)、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和让·图洛普(Jan Toorop)归入多于一种风格中。不像象征主义画家,无论如何,新艺术运动具有一个自己的特殊形象,而且不像保守的拉菲尔前派,新艺术运动没有躲避使用新材料、使用机器制造外观和抽象的纯设计服务。 玻璃制造使这种风格找到一个可以展示惊人表现力的领域,例如:路易斯·蒂凡尼(Louis Comfort Tiffany)在纽约的作品、艾米里·加利(Emile Gallé)和法国南西市的Daum兄弟。 新艺术运动在建筑风格和室内设计方面,避开维多利亚时代折衷的历史主义。通过新艺术运动设计师的挑选和“现代化”某些洛可可风格中萃取的元素(例如火焰和贝壳的纹理),代替从历史衍生和高维多利亚风格的根本结构或写实自然主义的装饰。新艺术运动主张运用高度程序化的自然元素,使用其作为创作灵感和扩充“自然”元素的资源,例如:海藻、草、昆虫。 相应地,其开始广泛使用有机形式、曲线,特别是花卉或植物等。日本木刻画以其曲线、图案外观、强烈对比的空间和平坦的画面,同样启发了新艺术运动。自此以后,从在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作品中,都能发现其中某些线条和曲线图案成为绘画中的惯用手段。一个重要事实是新艺术运动没有象某些其它运动(例如:工艺美术运动)那样否定机器的作用,而是发挥其所长。根据材料的使用(主要是使用玻璃和锻铁),使建筑风格方面,也能找到象精雕细琢般的品质。 新艺术运动中好的一面,是其考虑了完整的风格。这意味着它无论是在建筑风格、室内设计、家具和织物设计、器皿和艺术品、灯具等方面,都有了一个等级尺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