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同步练习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同步练习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同步练习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同步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说明审美要注意()

A.距离

B. 角度

C.时间

D.想象力

2、物种的减少对人类的影响是()A.减少人类的食物来源 B. 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C.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D.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A.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的B人与自然已经和谐C.破坏自然必将威胁人类自身的发展D 保护环境必然要停止对资源的开发

4、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是()A.宪法 B.环境保护法 C.土地管理法 D.水污染防治法

5、分析右边的漫画《奖品》,可以看出()①我国还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②明星企业可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③任何企业都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④提高企业效益,必然造成环境污染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国务院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中规定,自2008年6月1日起,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提倡重复使用绿色、环保、衬用性购物袋。回答6-7题

6、近日,乌市有关部门举办了环保布袋设计大赛活动,得到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一些中小学生也参与了这项活动,部分学生的环保布袋设计还颇有创意中小学生参加这一活动()①表明公民创造智力成果是没有年龄限制的②表明只要专心创意设计,就能成为创新型人才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从根本上杜绝浪费行为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绿色消费观念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培养绿色生活方式,应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下列属于绿色消费行为的是()A.崇尚节俭,不花一分钱B.追求时尚,只要流行就一定要买C.摒弃物欲,注重精神需求D环保购物,实现可持续消费

8、为了进一步保护陆生野生动物资源,2007年6月,广州市政府颁布了禁止捕猎陆生野生动物的通告,并规定了5年的禁猎期。作为公民,我们应该()

①不食用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②勇于查处违反禁猎规定的单位和个人③积极举报非法捕猎野生动物的行为④尊重生命的多样性,与地球上的动物和谐相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巨化合成氨厂通过技术改造,对高温气化炉碳黑水进行热能回收利用。据初步测算,一年就可以从废水中“捞”出百万。这说明()①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②节能减排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③环境问题与资源问题密切相关④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要求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和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这种做法()

①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②能完全遏制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③有利于促进保护环境④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价值判断

1、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善待我们。判断()理由:

2、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是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的最高体现。判断()理由:

3、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县因强降雨引发泥石流灾害。温家宝强调:要把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判断()理由:

三、材料题

1 “可可西里,是天堂,是地狱,还是见证生命与信仰的圣地!因为可可西里的故事难以诉说,只有真正走过的人才能体会!”——电影《可可西里》导演陆川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带。1985年以前,这里生活着大约一百万只珍贵的藏羚羊,由于藏羚羊绒价格暴涨,可可西里无人区爆发了对藏羚羊的血腥屠杀,各地盗猎分子纷纷涌入,短短几年,数百万只藏羚羊被杀戮,现在可可西里大约只残存不到两万只藏羚羊······

(1)材料中谈到“可可西里,是天堂,是地狱。”为什么这么说?

(2)结合材料说明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热爱大自然、关爱大自然?

(3)我国在保护自然和资源方面的法律有哪些?

2 《关注我们生存的家园》

材料一:伴随着人口数量膨胀和经济快速发展,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减少。据科学家估计,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比形成速度快100万倍,物种的丧失速度由大致每天1个加快到每小时1个。

材料二:在太湖风景区有一座山,山上的别墅鳞次栉比,原来山体的绿色植

被被砍伐殆尽,远看白花花一片。开发商为了在有限的空间里获得最大的利润,

将房子盖得非常密,使得房子与整个山体极不协调,大煞风景。

材料三:我们面临的环境污染主要有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可以说,污染无处不在。

(1)、上面3则材料分别从哪些方面说明了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

(2)上述不和谐现象会带来什么危害?

3、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①沉鱼落雁闭月羞花②小桥流水人家

(1)请分别简要概括两幅漫画所蕴含的道理。漫画①:

漫画②:

(2)针对以上漫画所描述的现状,我国政府正采取哪些对策?

(3)“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任选一幅漫画说说为改变这种现状你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4、

《经济日报》载文指出,森林资源不足,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1.5%,人均森林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和六分之一左右;林地流失依然严重;超限额采伐仍达7550万立方米;森林经营水平亟待提高;部分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过少,个别物种极度濒危;自然湿地面积大幅度削减。据统计,全国共围垦湖泊130万多公顷,围垦导致天然湖泊消失900多个;水土流失的绝对面积仍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荒漠化依然十分严峻,全国荒漠化土地达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沙化土地174.3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2%。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⑴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⑵环境问题的危害有哪些?(3分)

⑶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打算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4分)

[参考答案l

1、可可西里美景如画,给我们无穷的精神享受,带给我们快乐,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所以说是“天堂”。

说可可西里是“地狱”,是因为那里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利用,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与自然存在严重的不和谐之音。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尊重生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要善待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要美化自然,让大自然美丽永存;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依法保护、关爱大自然。

2

1)材料一说明自然物种在减少;材料二说明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材料三

说明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2)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召开主题班会、开展社会调查、举行演讲比赛。

3、漫画①:大气污染严重破环了生态环境。漫画②:资源浪费和不合理利用导致资源问题。

2)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建设生态文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或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节能减排等答出两点即可。

(3)建议针对漫画所反映的问题从提高意识、加强宣传、实际行动等方面作答,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B卷一、BCB

4

1)、说明我国面临极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威胁生态平衡;环境问题危害人类健康;环境问题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青少年要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主动为保护环境作贡献;学习科学环境知识,提高环保意识;掌握环保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从身边小事做起,落实环保行动。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题班会教案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题班会教案 活动目的: 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环保知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明确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活动重点: 了解环保知识,明确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活动难点: 懂得保护环境的意义。 活动准备: 1、搜集、整理有关环境的材料。 2、调查周围环境污染情况。 3、PPT、视频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同学们你们知道环保日是哪一天吗?每年的6月5日是“环保日”,所以环保是当今的热闹话题,各种媒体都在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生存所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节课我们就召开以《保护环境爱我家园》的主题班会,希望同学们了解更多的环保知识。环境和人类生存关系密切,环境被破坏,人类怎能幸福的生活?为了让我们的地球更美好,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为人类造福。 二、板书课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

大屏幕出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课件 1、介绍世界环境日的由来及意义。 1972年6月5日~16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和后代而努力”。会议提出建议将这次大会的开幕日这一天作为“世界环境日”。 2、说说什么是低碳。 低碳,(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 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 3、什么是环境保护法。 环境保护法,在广义上又称为环境法,是调整因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目的是为了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体健康,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要素,防止环境破坏的法律规范,一是关于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改善环境的法律规范。另外还包括防止自然灾害和减轻自然灾害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法律规范。环境保护法除具有法律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综合性、科学技术性、公益性、世界共同性、地区特殊性等特征。环境保护法律规范,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古代国家,但作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现代环境法出现在世界上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

我的读书心得700字 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我的读书心得700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和谐社会”是人人都向往的美好社会。在远久的古代,先哲们就提出“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家和万事兴”等教育子孙要有和谐的心态,和谐的生活方式,以创造出和谐的社会。 但是怎样才能社会变得和谐呢?需要有“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以及“安定有序”。但是有了这些还不够,更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了这些条件,创造和谐社会就不难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创造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一点。歌德曾经说过:“万物相形以生,众生互惠而成。”只有我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大自然才会保持她那朴实真挚的美。 《魂归可可西里》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索南达杰为保护大自然的事业光荣牺牲。我之所以非常佩服他,是因为他身为青海治多县委副书记,丝毫没有架子,带头保护可可西里,创建了我国第一支武装反偷猎队伍——西部工委,并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地与亡命之徒搏斗。正是他的牺牲唤起了更多的人对藏羚羊的关注。在我们平常人看来,这种事非常危险,还不如在家里吃喝玩乐。但是他放弃了享受,为保护大自然的事业奔波,是何等的伟大! 这让我想起了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犯罪团伙走私国家保护

动物猎隼。他们先把猎隼的眼睛用线缝起来,再放进窄小的木箱里,将猎隼运到国外。当警察救出猎隼时,发现一些猎隼的双眼因为缝上线已经红肿、发炎、溃烂,还有些猎隼翅骨骨折无法飞行,健康的不到十只,照片上的猎隼更是惨不忍睹。我的心里对那些惨无人道的罪犯怀恨入骨。如果有更多地像索南达杰一样热衷于保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人该有多好啊!这样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猎隼无辜地受到伤害了。 我们虽然不能像索南达杰那样为保护大自然的事业牺牲,但是我们可以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保护大自然。节约用水,少用塑料袋或是制止危害大自然的行为都是不错的选择。只要人人都坚持做保护环境的卫士,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将变成和谐的社会!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题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年级、专业:2014建筑学一班学生姓名:李泽 学号:3120140602108 指导教师:关统伟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摘要:恩格斯认为,人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强,是因为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 关键词: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一体性,自然的报复。 引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19世纪中期,恩格斯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量论述,其基本观点在今天看来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有些话已经成为经典言论,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 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特别是到了近代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往往把自己摆在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针对这种观点,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在恩格斯看来,人不是处于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他讲的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为自然的产物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 事实上,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确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人类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虽然人类同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特别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 理解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有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虽然人同其他事物相比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但是人并非生活在自然之外,更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否则就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看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际上是人作为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同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诚然,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是因为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对自然的任何改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自身,所以绝不能把自然当作可以被随意改造的对象。自然的某些部分通过改造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所利用,另一些部分则只有保持原貌,避免被人类改造和破坏,才能为人类所利用。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方式和程度应当有一种自我约束。

保护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妥善的经济发展规划和环境规划,盲目地发展,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造成了环境质量恶化和资源浪费甚至枯竭和破坏,从而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危害。面对日益加剧的危机,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及人类在环境中的地位,并希望通过全球的共同行动来改变这种危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会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道路。 一、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一)协调发展 所谓协调发展是指在以人类为核心和主体的全球生态经济系统中,人类通过它不断理性化的行为和规范,以协调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统一,协调人类的持久生存,世代福利与资源分配的当前与长远关系,从而实现全人类寻求的总体目标的最优化。 (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会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的涵义: 其一,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其二,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应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 其三,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应该指出,当代社会发展的现状是世界上大多数人口仍处于半贫困或贫困状态,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贫困问题。 可见,持续发展包括经济持续、生态持续及社会持续三个内容。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重要保证,社会持续是发展的目的。 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自200—300万年前古人类的出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逐渐形成和发展,在“人类—环境”系统中,人类长期习惯于以“大自然主宰者”的地位思考问题,认为人类可以主宰一切,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可以向大自然进行无限制的索取。在工业革命前,人类社会生规律,导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因此,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使人类生存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整体协调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历史必然。这是我国振兴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唯一战略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既是当代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的可行性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就有许多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思想,如道家的“与物成春”、佛教的“万物平等”、儒家的“天人合一”等思想。近代以来,西方一些有识之士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进行着不息的探求,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说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确实都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观后感 一部力量强烈、立场鲜明的影像作品,往往会引发与其规模成正比的争议。《海豚湾》在主题的深刻性、叙事的流畅与震慑人心上,呈现了一个纪录片的范本。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背后真相的思考。 尽管本纪录片主要记录了某一海洋保护组织的成员为了保护海豚,为揭露日本大量屠杀海豚的的罪恶行径所做的伟大斗争,在感受日本残忍的行为同时,带来的更多是思考! 首先,古往今来,邪恶与争议的战争从未停歇,彼此间的搏斗也是长久的。纪录片讲述了海豚保护者与屠杀海豚者之间的一种搏斗。在日本太地町每年有两万三千条海豚遭到屠杀,而且这是不被日本群众所知道的。当地渔民根据海豚的首要器官是听觉这一信息,用超大噪声引起海豚不安,使他们产生巨大压力并将他们堵截在海湾处进行人工捕杀。海豚的鲜血染红了海水,看之令人阵阵心痛。如何将日本这一罪恶公之于世,成了该组织人员面临的重大挑战。保护人员曾多次前往捕杀海豚的现场,都遭到了当地渔民的阻止,甚至人身攻击。但是面对日本的多方阻挠,该组织的人员并没有轻易地放弃,他们想方设法的对那一残忍的杀戮场景进行拍摄,把摄像机安置在人工岩石中,黑夜潜入现场进行拍摄,经过最终的努力他们做到了。在本片中我们也看到了两个日本政府人员的正义揭露。正是正义驱使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去勇敢的与邪恶作斗争,我敬佩他们。他们的力量或许很小,但是在黑暗的笼罩之下,他们仍会尽力去寻找光明,去伸张正义。

其次,人来社会越来越发展,伴随而来的是人类对环境的肆意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显得更加微妙。从古代的敬畏自然,到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处于现代文明的我们应该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那就是尊重自然,与自然和平共处。海豚作为一种智慧的生灵,那些海豚救人的故事仍在继续,日本大量捕杀海豚,曾贩卖海豚肉,致使那个年代的许多儿童天生残疾,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我们应该引以为戒,而不是继续破坏自然,自取灭亡。 最后,在某种情况下,人民只能沦为国家政策的奴隶,人民没有选择自己自由的权利。难免让人感到可悲,被蒙在鼓里的可怜人民,最终会成为国家的牺牲品。据科学调查发现海豚肉里还有超高量的汞,但是这样,日本政府却规定全国小学的午餐都要吃海豚肉,这一政策让人不寒而栗。 影片的支持者在数量上极大地压倒了质疑者,但一些言之有理的质疑足以让我们每一个人反思:是不是仅仅因为本片的“主人公”是人见人爱的海豚,才激起了我们泛滥的同情心?如果是鸡鸭猪牛羊充斥其间的屠宰场,我们还会不会有同样强烈的愤慨,以及愤慨之后可能付诸的行动呢? 不过这正好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海豚湾》已经达到了它想要的效果:至少,人们开始思考食物链、食品工业和环保行为下所掩盖的悖论,进而思忖自身的行为是否得当。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观点与看法。辩证的自然观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较为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自然界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观点与看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状态。20世纪初,全球人口约有16亿,与此同时,全球经济约增长3倍。人口激增,经济增长,需求扩大,使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构成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障碍。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平衡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对自然辩证法中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认识,并结合新时期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和谐相处。 关键词:人与自然的关系、资源、环境、生态、和谐相处 一、辨证的自然观 自然界指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是在意识以外、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它既包括人类已知的也包括人类未知的物质世界,小至粒子,大至宇宙。它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无穷多样性,不断地为人的意识所认识并被人所改造。[2]从广义上讲,是指整个宇宙,即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物质世界及其一切表现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即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1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列宁的物质概念指明了自然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千姿百态、无限多样。同时,自然界的物质性决定了物质世界所具有的内在统一性——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现象、变化和过程都遵循一定规律。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系统性、物质所表现出来的对称性等则都是物质世界统一性的具体表现。 1.2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所谓整体性,是指物质系统具有的不可还原的整体性质。任何物质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

近年来我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事例教案资料

大学生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00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价值观是人们心中深层的信念统,核心价值观能否与时俱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81)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历史演进到今天的二十一世纪,祖国复兴的火炬交到了我们新一代大学生的手上。伟大祖国需要不但在政治上,而且还要在经济、科学文化上真正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将真正地站在世界强国之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新朝代的大学生,我们责无旁贷。而要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我们就必须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体系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24)第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及精神实质,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年轻活力优势,推动“八荣八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普及和升华。荣辱涉及的是个人人格的追求与拒斥的问题,求荣拒辱是人的一个独特现象。荣辱观是人们在世界观、价值观基础形成的关于什么是荣与辱,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人生实践中对荣辱应有的态度等问题所持有的基本观点。不同的时代、民族和阶段,持有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们,其荣辱观是不同的。一个人只有从思想上真正明确了什么是光彩的事,什么是耻辱的事,才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一个社会只有树立了是非分明的荣辱观,才能成为精神文化大国,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高校必须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高度,切实提高大学生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性的认识,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行为准则和习惯。(447)第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重落实在行动上,我认为,作为当代大学生核心主义价值观,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精神,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储备好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其次要树立服务的理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习惯,使其成为一种人生的态度,通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等平台,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再次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学习我们的主要任务。大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接受新事物、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的平台。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好好在这个平台上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培养科学素养,把这作为自己的知识能力储备。完成好这个任务是我们当大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这是为更好地建设祖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储备能量的过程。(304) 第三,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还应该积极宣传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马克思主义对理想问题作了科学阐述,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把握和

The Harmony Between Man(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Wi th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s productive capac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chang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shows a proces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ff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personally ,I believed that man and nature live in harmony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the human lessons learned. In the long history befor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man and nature maintained relatively harmonious state because of the level of production is relatively low and the human understanding of nature was limited.At that time, nature was pure field to be ploughed sown and harvested.Man respected nature and was one part of nature. As Zhuangzi said, " The nature lives with me in symbiosis, and everything is with me as a whole ",man and nature should live in harmony; For example,during the Pre-Qin period,man fell tre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ppropriate time so that wood wouldn’t be run out".The point “no tree,no coffin”had an energetic effect on protecting trees.At that time,there were fresh air ,clean water,and healthy food.People had a happy life. After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it seems that man is more powerful than nature for he can make up whatever he thinks up. He

2020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演讲稿精选【精品】

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保持一种良性发展的关系,这样才是长久之计,才能造福子孙后代。以下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演讲稿,供大家参阅。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演讲稿一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生命的摇篮,是宇宙间唯一一颗有生命的星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生物在繁衍,形成了今日生机盎然的大好局面,我们人类成了万物之灵。 在远古时代,地球是一个美丽的星球,还有各类丰富的,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我们更应该自理利用,把地球打扮得更加美丽。可是,却不然,人类在提高自身生活水平和科技发展的同时,不顾一切的破坏地球、破坏自然,使他遍体鳞伤: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被污染,大量的野生动物被捕杀……每天有55000公顷森林从地球上消失、 00万吨工业烟尘滞留在大气中、排放2-3立方公里工业废水、100多种生物灭绝、1 万公顷土地被沙漠吞噬……大家看看,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头顶的天空不再那么蓝了,脚下也不再是一方净土了。人类究竟是聪明还是愚蠢?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水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环境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够了!够了!我们人类是该好好反思一下了!地球与自然母亲太慷慨啦!一切都奉献给我们,我们却回报了什么? 8年,他们终于恼羞成怒,用特大洪灾给人类敲响了一次警钟。如果我们仍然执迷不悟,长此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 对于人类的这些行为,自然和地球母亲给我们留下了一句话:“谁无过,而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们仿佛已经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开始在享受环境的同时保护环境,希望与自然和谐相处。 说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打个比方,我们看一棵树要栽一棵树,要尽我们一切力量来补偿以前的过失,善待一草一木,保护动物…… 人们开始植树造林、保护动物了,电视上也大量宣传环保的口号。人们在沙漠附近再上了防护林,防止沙尘暴。记得有一则新闻上说:“一位老爷爷在他们附近的荒山坡上值树,树苗小的时候,他每天都来看一回,浇浇水或除除草,现在树苗长大了,他还要去其他地方种树,他说,他老了还有他儿子,他儿子老了还有他儿子的儿子。”老人种树也有大半辈子了,也乐此不疲。一位老人都能如此,我们有什么不能?这则兴文报道后,更多的人开始植树。很多调皮的小朋友不再掏鸟窝了,而是在家长的陪同下筑鸟巢。这些事现在已经屡见不鲜了。 我相信这样下去,地球母亲定能恢复原先的美丽,人与自然会更和谐地相处,是人类更加兴旺,生活更加美好!最后请记住一句话:“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演讲稿二 几十年前,地球是一个活跃着生命的精灵,这里有美妙的大气层,有冷暖适宜的气候,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谈起人与自然的话题,我们每个人并不陌生。自人类诞生以来自然便已经存在,并深刻的影响着人类,可见,人与自然有着不可回避的密切关系。 上周二由马哲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可可西里》这部影片。影片中介绍了一支巡山队伍是如何与屠杀藏羚羊的凶手们的战争,如何用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来拯救藏羚羊的真实故事。 巡山队的队长日泰带领着队员们在夜晚出发了。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他们在广阔的沙漠中发现了一堆白骨,是藏羚羊的,他们熟悉的断定道。一只,两只…五百多只,看到这样的一幕所有人都沉默了。队员们心里暗自发誓一定要找到这些万恶不赦的凶手们,另一边将这些尸体埋掉。第六天,有人生病了,刘栋带着他回去看病,第八天,有车没油了,第十天没有粮食了…这些问题在日泰看来都不会成为阻挡他找到杀害藏羚羊凶手的决心,即使最后只剩一辆车,即使最后只有自己一个人,他没有退缩,但是,结局却让每个人都揪心的痛。 刘栋在返回的途中活活被沙窝埋掉,两个人在雪中被活活冻死,队长日泰却被凶手活活打死。他们的梦想就这样灭了,他们的信念就这样断了,他们只知道藏羚羊已经快要灭绝,他们只知道一定要找到杀害藏羚羊的凶手,他们没有任何报酬,他们没有任何私利,他们心中只有保护藏羚羊,保护自然,保护环境。 看了这部影片,让我们都感触很深很深,有的人为了自然可以放弃自己的一切,有的人为了获得一己私利可以大肆破坏自然,可以出卖自己的良心。这不得不让我们人类深刻反思一些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看似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其实不然,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却被破坏的体无完肤。英国的工业带来了一场革命,同时也为伦敦带来了雾都的称号,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中国也算是发展中国家中比较强大的了,可是空气污染指数也是居高不下啊! 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多少国家将面临被淹没,多少动物将面临灭绝,多少环境遭到毁灭…这些问题我们不敢想,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在想。 我们对大自然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人类应该要醒了,人类应该要拯救家园了,人类应该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了。 作为我们人类的家园我们要呼吁人类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从我做起,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摘要】当今的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威胁到人类安身立命之本,有必要从生态哲学的角度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新的生态价值观。 【关键词】生态哲学;人与自然;生态价值 生态哲学作为生态世界观,是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观察现实事物和解释现实世界,以人与自然关系为基本问题,用生态系统整体性观点分析问题,提供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新的理论框架。 一、大自然的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生产力,在开发与利用自然的征途上所向披靡。原子能的利用、遗传密码的破译、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发射、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这些进步充分显示了人类的智慧和能力,标志着人类征服、改造、索取自然能力的拓展和深化。然而,当人类以先进的手段向自然界进行破坏性开发和掠夺性利用而陶醉于“胜利”的时候,接蹱而至的却是自然界的种种“报复”与“惩罚”:温室效应、臭氧层变薄、有毒化学品污染、酸雨污染、淡水资源严重短缺、林地草地耕地锐减、人口剧增、能源枯竭等等生态问题。 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巨大成就和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的严重危机纠缠在一起,引起了人们的忧虑和思索,向人们提出了严肃紧迫而又必须回答的重大哲学课题。生态学是综合研究

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作为哲学的生态哲学则是以作为科学的生态学为研究对象而研究之,其本质上就是反思的思想。 二、普照大自然问题的智慧之光——生态哲学 我们所说的生态是人的生态,我们所说的环境是人的环境,也就是说,如果离开人而谈论生态环境问题,或者说生态与环境问题不同人发生关系,对人来说无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从这一价值意义上说,所谓生态环境的危机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环境的危机,用哲学术语讲,也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尖锐化。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作为专门从世界观方法论高度研究包括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在内的整个生态领域最 普遍规律的生态哲学,其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但是概括地说,一方面是当代生态环境系统的恶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化;另一方面是当代人类主体认识实践的深化和生存发展需要的强化的产物。而生态哲学所以能够成立,最为根本的在于人类主体对生存与发展的生态价值的认同与肯定上。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改变世界就有一个对世界的重新认识问题。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的目的则是使它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人类从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分离出来,就有了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人类总是千方百计要努力实现自己的这一需要。而相对于人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摘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核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长期谋求解决的一个根本性课题。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自然界也在悄悄地报复人类。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重新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尤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科学发展 前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面对种种生态危机的威胁,人类应该真正地自我觉醒和自我约束,做到人与自然的平等协调发展。 (1)树立生态自然观念 首先要树立起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由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和主导地位的形成,把人类看成为超自然的存在体,傲然凌驾于自然之上,将人与自然之间视“对立、对手、对抗”的关系。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人类任意地,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造成了对自然的极大破坏,导致了生态危机。今天,我们必须进行严肃的反思,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起新的生态自然观:人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他必须从自然获得生活的资源,时刻与自然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高度相关的统一体;人类必须跟自然“共生、共存、共荣”和谐相处,自觉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调节者,使人类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 其次要树立起自然有限观。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对于非再生资源,由于人类的利用,只会逐渐减少,不会增加。因此,人类对自然资源不能任意索取,低效利用,随意遗弃。也不能进行盲目地、掠夺式开发,造成资源的枯竭,应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维护生态潜力的范围内,以利持续利用。 三是要树立起自然伦理观。所谓自然伦理是把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传统道德的视野扩展到自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伦理关系来对待和把握,把人类涉及自然的行为作为伦理行为来规范。 (2)生态自然观中人与自然关系 在人类早期观念中,人与自然之间并不存在一种价值关系意义,无论是中国的儒教、道教和佛教,还是古希腊的哲学自然观,都以各种不同的理解或解释方

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

辩论赛正方 ——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钱小宝) 本方所持的观点是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此处要强调的内容是,1、自然指什么?2、能够3、和谐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以下是我对此三点做的细则阐述: 我们都知道,我们人类不是女娲捏出来的,也不是上帝造出来的,而是由自然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而来的,所以人本身也是属于自然地一部分。有人说,我们聪明的大脑和经验的积累,使我们独立于自然甚至征服自然。这是怎样的谬误,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自然慷慨的馈赠,只是改变了自己的接受方式而已,想象一下,哪一天河流不在流淌,日月不再轮回,植物不再生长,三峡大坝再大怎么发电,科技再发达又怎能利用阳光,袁隆平再勤奋又怎能增产水稻?所以人与自然不可割裂。 其二,再阐述一遍,我们所说的是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虽然现在人与自然的现状似乎不容乐观,但是有朝一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思想的觉悟,我们能够改变,这是一种信仰,就像我们要达到共产主义伟大的目标一样,谁能说这是不可能的,现在人与自然的状态就像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样,离理想很远,但是我们总是向着理想的方向。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是这条通向理想的道路有些坎坷,有些崎岖,不改变的是共产主义就在前方,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也就在前方,我们“能够”实现和谐! 其三,我们所指的和谐不是平静,我们的理想是实现和谐而不是没有矛盾。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谐并不意味这矛盾的绝对同一。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

程中实现的。我们现在与自然有矛盾,应该积极的寻找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改变我们的信仰,暂时性的做不到就相信不可能,那么这个社会又如何进步? 从目前来看,就中国而言,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取得的成果和十二五规划中对环境的重视,都可以看出,我们在积极的努力着,并且已出现显著地改善。水专项基本实现“控源减排”的阶段目标;2010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0262万立方米;2006~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06%;并且在十二五规划中第二十一章到第二十六章都详细列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战略。 同时,我们也不否认出现的许许多多的不和谐画面,但是试想一下,哪有问题可以瞬间解决的,它都需要一个过程,起起伏伏,我们始终相信量变能够产生质变,而且在这种努力下,质变也将不会太遥远! 最后,不管我们是正是反,我们都是人类的一份子,自然的维护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们共同的理想,我们期待着我们的子孙依然能够在碧蓝的天空下、在清澈的河水旁、在茂盛的草地上,嬉戏、玩乐!谢谢! 网络上支持正方的观点 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一个生态系统,尤论是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都是复杂的牛物群落与所处的环境(包括水、大气、土、岩石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的一个系统,水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在润泽万物的同时,水又以其自身的丰枯规律、动力特性,影响着整个自然界的演进和变化。生态系统所有生命要素因水而生,依水而存,对水的量变和质变十分敏感。兴水利、除水害,人类社会在与水的相依相伴中,在与水的抗争中,得到了繁衍和发展。在治水中处理好人与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_资料阅读全面版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资料(一):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提到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首先想到的也许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然而在大力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这天,我们务必对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进行深入的思考,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的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命题。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务必是坚持以自然为本,否则,其结果就是自然对人类无穷无尽的无情报复,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平等地与自然对话,理性地与自然握手,与自然共同发展、共同前进,自然界才会越来越完美,人类的前景才会越来越光明。 谈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风景画: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空气清新,美不胜收,极目远眺,鸟在天上飞,人在绿中游。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这天,出现了许多人与自然不和谐的音符。透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产生了以下粗浅的认识: 非典给人们的启示爱护野生动物就等于爱护我们自我 2003年发生了一场突入其来的灾难非典,在那段非同寻常的日子里,我们每个人都提心 吊胆,谈非典色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许多人失去了他(她)们宝贵的生命。非典来自动物传染似乎成为当今专家研究的共识,正是由于对超多野生动物的捕杀、食用,导致了非典的快速传播。这给我们又敲响了警钟,爱护动物就等于爱护我们自我,爱护动物就等于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遗产。但是我们生活中的人们呢?总是那么奇怪的生活着,需要它、留恋它,却总又在改变它、宰杀它、破坏它,听得多了,见得多了,也就自然想得多了。儿时的记忆也总在脑子里回荡:小时候在村头的小河边洗衣、玩耍,到清清的小河里与鱼虾游戏快乐的情景总给我一丝留恋,然而,这美妙的风景线正在我的视野里消失,也许永远找不回来。童年的记忆和故事时常讲给只有4岁的女儿听,女儿小小的心灵深深地陶醉在大自然给我们 所带来的快乐中。然而,此刻回老家,看到的小河已不是原先的样貌,河水不再那么清澈,河边堆放了凌乱不堪的垃圾,河里的小鱼、小虾也不见了往日的踪影,女儿也不会真正体会到我们小时候与大自然共同生活的快乐,想到这些,我的心里总有一些失意。 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吧这句话我们已经喊了很久了,然而,当我们昂首蓝天、看看大地、思索海洋,我们给后人到底留下了什么值得自豪的东西呢?孩子们的书本里的蓝天上有鸟儿歌唱,大地上有绿树成荫,水面上有鸳鸯戏水、、、、、、,这是多么美丽的景色,我想,我们都不愿给孩子们留下一个空幻的梦。 生态一个沉重的话题 据报道:呼伦贝尔草原上,生长着一种名叫防风的中药材,一些人受利益驱使,不顾国家法律和当地政府的禁令,大肆乱挖,致使草原受到破坏。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专家警告,如果不尽快停止在草原上滥挖药材,10年后草原将会成为荒漠。另据报道,百灵鸟每年以1000万 只的速度递减,作为益鸟,百灵鸟以食草原害虫为主,一只百灵鸟一年能吃掉害虫3万余只,起着重要的调节草原生态平衡的作用。近年来,在暴利的驱使下,百灵鸟不断遭到大规模盗猎。由于乱捕滥猎,致使草原虫害连年不断。有关专家说,捕杀百灵鸟的行为如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导致草场退化,甚至沙漠化,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灾难。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随着现在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人对自然的巨大干涉能力,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更加突出。现代技术对自然平衡的干涉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而这种平衡的改变又明显地带来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后果,从而引起了我们现在所谓的“全球性问题”。关于全球性问题特征从影响方面可以认为全球性问题是指世界所有国家或几乎所有国家都受到实际影响的问题,而需要所有这些国家协同一致的努力能解决的问题。 全球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人口问题,世界人口的庞大压力,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对其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造成了现实的威胁,而人口增长的速度依然大的惊人,按照生物学的规律,当一个物种过度繁殖时,必将导致这一物种大批的死亡。环境危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工业革命、农业革命的同时带来的新问题——环境污染,也是全球性问题中最严重、最长远、最急需处理的问题,而其产生的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有毒化学品的污染,土壤退化加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问题都加大了人类生存压力,使人与自然越来越不和谐。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先哲们开始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省,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兴起与蓬勃发展,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质的飞跃,它既是划时代的发展观,又是

崭新的世界观、文明观和自然观,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社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冲突,对传统的“征服自然”等不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挑战。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02位国家首脑出席了这次“地球高峰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规矩所普遍认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使命。 全球性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两个概念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正是由于全球性范围内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日趋严重,使得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日益显露,才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于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性问题日趋严重,治理起来相当困难,而这种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显得尤为突出,然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技术也相对落后了很多,处理的难度就更加艰巨了。中国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战略的接受是走在世界前的,并且在行动上是超前的。《中国21世纪议程》包含了中国根据本国的社会制度制定了适合中国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很好处理了可持续发展下科学技术的应用。最主要的通过利用社会主义的良好制度下,调节不适合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辩证关系的落后体制。还有在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矛盾时协调好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的做到发展科学技术而又不违背可持续发展。在当代中国,我们要认清发展的方向,把握好科学技术

(完整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章

环境科学与实验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类在改造自然与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为满足自身的需求,人类没 有止境地向自然索取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 由于没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尤其是在工业革命开 始之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趋加剧,只是自然界产生了一系列威 胁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面对这些环境问题,人类开始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要保护自然,首先应该先了解自然以及了解自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维基百科中对于自然的定义是--自然环境指地球上一切生命和非生命的事物以自然的状态呈现。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个发展过程,由于认识的不断加深,人类懂得了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起初有节制的利用是合理的,人类所利用的资源帮助我们更好地生存,更加有效地改造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但由于后期无节制的掠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超过了自然的承受力,于是一系列环境问题接踵而来,环境污染出现了范围扩大、难以防范、危害严重的特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难以承受来自方方面面的巨大压力,世界性自然灾害显著增加。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环境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诸如火山喷发、地震、海啸、台风、洪涝、干旱等;第二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诸如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大气污染等,其中人类目前共同面临的最大挑战和生存环境问题主要有酸雨、淡水资

源危机、全球变暖、能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等。 在了解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之后,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究竟是无止境掠夺,还是和谐共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雨果说过: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保护措施来保护大自然母亲,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为我们的后代留下安全可靠的自然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 而我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人类自有文明以来,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停留在不是主人就是仆人这样的一个层面,始终没有超出这个层面。主人就是人类自身独立于自然界之外,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界割裂开来,以统治者自居,而忘记了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自然界的婴儿。仆人就是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无所作为,面对自然的侵害逆来顺受。人类需要与自然共同发展,共同前进。只有这样,自然界才会越来越美好,人类的前景才会越来越来光明。 首先,要大力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观念。我认为要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等化,要尊重大自然,倡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的价值观,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努力营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使得人们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其次,要高度重视和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与生态建设。最根本的是从源头抓起,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强化污染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