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战争

马岛战争
马岛战争

二流强国也是真强国,铁娘子领导重开战争机器

导读:马岛战争,创造了新世纪,创造了战争新世纪。它是一个二流强国跨越两万六千里的举国远征,证明了“日不落”虽已迟暮但从未陨落。它更颠覆了战争用人和武器穷量堆积的亘古模式,从此以“精确,再精确”为主题的现代战争宣告诞生。马岛战争,30年回首,只能用伟大来形容。

——————1982年4月2日,马岛这个长期在英阿两国间存在争议的岛屿,因为被阿根廷突然占领而引发了英阿两国间的战争。战争爆发后,英国迅速展开了全方位的内政和外交手段,展现出了令世人瞠目的后勤动员能力,在初期的战争准备阶段,就打赢了这场“战争以外的战争”,完胜阿根廷。

二战结束之后英国一直在各海外领地推进收缩策略,在马岛战争爆发之前,英国在马岛驻军中称得上是重装备的只有图中前面的这艘破冰船,武装为2门20mm速射炮,即便如此英国也已计划将此船撤出马岛。

英国综合国力在二战之后快速下降

作为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经济发展曾经长期居于欧洲和世界的领先地位,它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尤其是在1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工业在世界上几乎居于垄断地位,主要工业品的产量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号称“世界工场”。

然而在19世纪下半叶,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之英国大量资本输往海外,国内本土经济发展缓慢,其工业生产在1880年为美国所超过,在1890年为德国所超过。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进入20世纪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30年代经济危机的英国实力大大衰落,特别是二战后英国殖民体系土崩瓦解,让英国丧失了大量的财税来源,通过殖民地对本土进行“输血”的经济模式也被彻底打破,同时还丧失了大量的海外军事基地。这更刺激英国在战后至70年代的这个时间段进入了一个加速

衰落的过程。而昔日的大英帝国也迅速由一个全球性的“巨人”沦为了一个偏居欧洲西北一角的区域二流强国。

英国无力负担大型航母的高昂费用,皇家海军在1978底被迫将皇家方舟号退役,其上搭载的F-4战斗机中队也转移至陆上使用,在1982年马岛战争爆发时,皇家海军被迫以轻型航母和垂直起降战机应战。图为还在服役期间的英国海军皇家方舟号航母。

英国错误的国防政策让海军实力大减

国力的衰落不可避免的将影响到军队的建设,战后工党政府推行“社会主义”的福利的政策和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利,造成了英国在财政预算方面的捉襟见肘,而不得已一而再、再而三的削减防务开支。这种政策所造成的后果,就是英国在军队和军备建设方面出现了明显

滞后。而这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大大削减了英国皇军海军的力量。一直以来,英国皇家海军都是维护英国权益的最中坚力量,也是英国上至王室下至民众的骄傲。英国海军从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正式确立海上霸权以来,直到二战结束它一直都保持着海上霸主的地位。

二战结束时,英国海军力量仅次于美国居于世界第二位,拥有航母及护航航母共50艘!但随着“日不落帝国”光环的褪去,英国海军的境况在战后也江河日下,日渐衰落。由于战后历届英国政府均持一种收缩海外军事力量的路线,大批的军舰被退役封存乃至拆毁,1968年,当时执政的工党政府宣布将完全废弃航母,其中也包括完全可以称为英国海上力量支柱的“皇家方舟”号航母。

这艘可搭载38架战机,满载排水量达到5万吨的英国海军历史最强大的航母于1981年被拆毁,不仅宣告了英国皇家海军一个时代的结束,也让英国海军日薄西山的虚弱形象成为了当时世界各国军界的共识,当然也让本来就跃跃欲试的以加尔铁里为首的阿根廷军政府骤然感到收复马岛的把握大增!

撒切尔夫人在马岛战争爆发时态度异常强硬,遭到入侵当天即宣布立即与阿根廷断交,同时组成战时内阁,决定派出特遣舰队(Task force)跨越8000英里的距离远征马岛。

撒切尔决定不惜一切去赢得战争胜利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军队占领长期在英阿两国间存在争议的马尔维纳斯群岛。当阿根廷占领马岛的消息传到英国后,以女首相撒切尔为首的英国政府自然受到了反对党和民众、媒体的巨大压力。实际上英国上下也认为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虽然国力已大不如当年,但当一个世界二流国家公然挑战时,颜面和尊严的丧失犹如一响亮的耳光,英国人在情感上也难以接受。面对如此的危机,有着“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马上表现出了钢铁般的意志,宣布立即与阿根廷断交,同时组成战时内阁,派出特遣舰队远征马岛。撒切尔这时已下定决心为了维护英国的尊严和颜面,决定不惜一切去赢得这场战争的

胜利。

撒切尔决定不让战争扩及阿根廷本土

撒切尔这时还做出了后来对整场战争意义深远的两项决策:1.军事行动仅限于马岛和海上禁区,不扩大到阿根廷本土,以控制战争规模;

2.尽快将兵力投送至相关战区,以争取速战速决。这两项决策对于后来英国能尽快赢得战争胜利和结束战争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基于当时英国国力作出得极具预见性的决策。

因为让军队万里劳师远征对于当时英国来说,可谓是极大的负担,后来的战争也表明英国在这场战争中几乎是投入了倾国之力,如若让这场战争扩大规模,进而长期持续下去,即便是打赢了这场国与国的全面战争,那也极为得不偿失。

1982年4月5日,英军以“竞技神”号和“无敌”航空母舰为核心

组成特混舰队(Task force 317),共有37艘战舰。

撒切尔为战争建立全新军事指挥体系

撒切尔还建立了全新的军事指挥体系。首先是对前线指挥采取委吃托式指挥,即将战区指挥权全权授予战区指挥官,战区以外以及特别重要的军事行动则由战时内阁决定。这种高度集中而又灵活的指挥体制,使之后英军的诸兵种联合作战得到了充分发挥。其次是针对和平时期战争决策层过多,决定下达冗长拖沓的问题,战时内阁还决定成立联合作战指挥部,由约翰?菲尔德斯海军上将任司令,负责动员、协调

各军兵种制定作战计划,协调三军统一进行行动。这两个决策大大提高了英军的反应速度,使英军本来有限的兵力运用也更为灵活。

马尔维纳斯群岛(Islas Malvinas),英国称福克兰群岛(Falkland Islands),位于阿根廷南端以东的南大西洋水域,西距阿根廷500多公里。由索莱达(东福克兰)、大马尔维纳(西福克兰)两大主岛和200多个小岛组成。

撒切尔:支持我就是支持英国

从这时开始,英国的各大媒体也开始了舆论准备。它们强调驻守马岛英军的仅有182人,面对多达4000人的登陆阿根廷部队只能选择投降,这是奇耻大辱!除此之外,还特别强调阿根廷政府是军人统治,而马岛居民多为英国后裔,被占领后的他们将再也没有民主自由的政治环境。如此的反复宣传很快就起到了激励人心的效果。

4月5日,撒切尔在议会上提交“派遣舰队远征南大西洋收复失地”的议案,最后撒切尔夫人用“支持我吧,支持我就是支持英国”的鼓舞人心的语句作为演讲的收尾,并赢得下院的全票通过。撒切尔通过这些种种举措使国内民众真正达到了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效果,也显现出撒切尔这位“铁娘子”在政治上的老辣。

1982年4月12日,撒切尔夫人同来访的美国国务卿黑格会谈之后走出唐宁街10号首相府。英国决意向阿根廷开战后,美国很快就站到了英国一边,将阿根廷这个在南美小跟班扔到了一边。

阿根廷错误估计美英"铁盟"关系

战争开始前,阿根廷在外交上的主要准备是拉拢美国,对美国表示坚定做美国在南美的“跟班”,再加上总统加尔铁里素来亲美,因此他们认为提升美国关系不仅可以抬高阿根廷的国际地位和威望,更认为在战时的时候,美国会坚持“门罗主义”不会对阿根廷的行动横加干涉,同时还会支持这个美国在南美的伙伴。除此之外,阿根廷还利用早在1965年12月16日联合国通过的第2065号决议,获得了追回马岛的道义基础(该决议首先是认定了马岛的殖民地地位,同时还认为维持马岛的殖民地状态不符合联合国普遍和平的理想)。

但在开战后,阿根廷在外交上所作的努力相比英国来说,就可以说是完全一败涂地。首先是阿根廷错误判断了美英关系和美阿关系的亲疏。美英之间往上算可谓出自同宗,而二战后英国也是美国全球战略中最为重要的盟友,而且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的私交也甚笃。怎么算,阿根廷对美国的重要性都远不及英国。

英国获得西方社会几乎一致的支持,停止向阿根廷出口武器,美国更是开放阿森松岛上的军事设施,该岛后来成为英军至关重要的前进中转基地,而智利等则向英军提供了至关重要的阿根廷空军出动预警情报。

英阿两国所获国际援助呈天壤之别

所以开战之后,当美国提出的还算客观公正的调停方案被阿根廷明确拒绝时,就立马站到了英国一边,宣布调停失败的责任在阿根廷,停止向其出售武器,并进行经济制裁。同时又对英国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此后美国不仅对英国出售了大量武器(包括100多枚“响尾蛇”空空导弹),更重要的是还为英国开放了阿森松岛上的军事设施,该岛后来成为英军至关重要的前进中转基地,并向英国飞机提供了150万加仑的航空燃料。

而另一方面,由于阿根廷长期以来对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和东欧国家持敌视态度,这使得它不可能从这一集团获得任何援助。同时也因为阿根廷素来以为自己是白人国家且经济较为发达自视甚大,不愿与第三世界国家和南美地区其他国家发展关系,同样也未获得这些国家的任何援助(美洲大多数国家只是给予了阿根廷一些口头道义上的声援)。

开战前阿根廷向法国订购了总数为14架的超军旗以及同样数量的飞

鱼导弹。1982年4月2日战争爆发时,法国宣布对阿根廷实施武器

禁运,而此时阿根廷人甚至尚未获得飞鱼导弹的操作软件和系统接口,以至于阿根廷在开战两周之后才自行研究攻克超级军旗发射飞鱼的

大难题。

英国外交为先争取一切有利外部条件

开战后,英国在联合国上提出“反对武力解决国际争端”这个能够赢得国际社会认可的口号,并在联合国安理会中开展游说活动,同时利用自己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促使安理会通过了旨在让阿根廷撤军的第502号决议,这让英国在国际法理上先得了分。

英国还利用世人对军人独裁政权的反感,大肆宣传并得到了大多数西方国家的支持。最后除上面提到的美国外,北约体系内的其他盟国和欧共体成员国决定对阿根廷实施武器禁运:法国停止交付阿根廷已订购的超级军旗攻击机和飞鱼反舰导弹,为其建造的新航母和舰载机也被停工;西德停止向阿根廷交付已经完工的4艘护卫舰,并对阿根廷已经装备的德国209型潜艇停止给予技术支持;荷兰停止向阿根廷出售雷达。英联邦国家也宣布对阿根廷实行武器禁运或经济制

裁。

武器禁运对后来的战争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阿根廷作为一个

发展中国家,军工业发展还处于蛮荒阶段,尖端武器几乎全部依赖外购。如阿根廷空军的攻击机部队就是由74架美制A-4和5架法制超级军旗组成;而海军的潜艇也是由两艘美制潜艇和两艘德国209型潜艇组成,航母“五月二十五”号也是购自原属英国的二战航母,以及后来在战争中被击沉的阿海军第二大战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也是购自原属美国的老旧战舰等等。开战后,这些进口武器曾让阿军对英军予以了重创,但禁运让阿根廷的武器进口全部中断,导弹和飞机在消耗后无法补充,直接导致阿根廷军队中表现最佳的空军在战争后期后继无力,攻击力明显减弱。

1982年4月4日,英国发布法案征租58艘民船加入特混舰队,作为舰队的后勤支援力量,同时对征用的民船按需要进行快速改装。图为

在船台上改装中的大西洋运输者号滚装集装箱货轮。

令人惊叹的英军快速出动能力

决心与阿根廷开战后,4月3日也就是马岛被占领的第二天,英国的一架搭载卫星通讯设备的运输机就飞抵大西洋上的阿森松岛基地,此后该基地就是这场战争中最为重要的前进中转基地。同时在大西洋上巡航的4艘英国核潜艇也开始全速驶向马岛。

接下来,英军的快速出动能力更是让世人震惊。仅用3天时间,4月5日英国以“竞技神”号和“无敌”号航母为核心的特混舰队就从朴茨茅斯启航。同日正在直布罗陀参加北约演习的英军舰艇多艘军舰也驶往战区,这两支编队将在大西洋会合,共有21艘作战舰艇、20架海鹞式战斗机,58架各型直升机,3500名海军陆战队员。这两支编队组成了特混舰队的第一梯队。

4月7日,英国宣布马岛周围200海里的范围为"海上禁区",凡进入该区域的阿军舰艇和辅助舰只都将遭受攻击。4月12日,英军潜艇在到达战区后开始实施封锁。4月15日,英军猎迷式巡逻机抵达战区,开始巡逻。4月22日,英军舰队的先头部队就抵达了战区。4月28日,特混舰队进入马岛水域并展开。4月30日英军飞机也加入到对马岛地区的封锁,至此仅用27天英军就完成了对隔着半个地球,

远在万里之外的马岛的海空封锁部署。

英军之所以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快速出动,并完成对马岛的快速封锁,与英军优秀的训练水平密不可分。首先英国是一个传统的海军大国,海军官兵素质甚高。此前英国本欲将“无敌”号航母出售给澳大利亚,但在5天内就让其以战斗状态出航,这表明若无平常的刻苦训练,那是断无可能做到此点的。而英国的海军陆战队员能够不加适应训练而快速出动的原因也在于日常训练。英军部队每年都有3个月的时间要到挪威接受北约的极区寒带训练,同时每年还有约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执行战斗勤务或实战条件下的作战演练。可以说英国三军的人员素质完全可称得上世界军队中的最强之一。

1982年4月4日,法案征租时“乌干达”号客船正载着940名英国学生在地中海旅行,接到征招命令立即在就近港口停靠,让学生上岸,随即驶向直布罗陀,仅用三天就改装为拥有1200个床位的医疗船。图为改装完成后的“乌干达号”医院船。

商船队:英国的“第二海军”

许多船只在4月2日之后不到一个星期便启航了,部分还未完成改装的船只则边航行边改装。如滚装船“埃尔克”号就在航行中,被工程兵切掉舷板,安装好了两门40毫米火炮。而英国海军特混舰队能够在3天之内完成出航,英国民船的快速动员和改装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英国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首先是英国本来就制订有某些民船在战时的征用计划,每艘船都有改建预案,并定期还有检查,掌握船只的舰体情况;二是英国在民用船员的征召上,给予了原薪150%的薪金补贴,因而船员的征召也十分顺利;三是设计人员和文职人员反应迅速,设计人员飞往海外商港去征召民用船只,并在返回途中就着手解决改装问题,当船只驶入港口的时候,往往就已经绘制出设备改装的相关图纸了;四是所有商船的船长都是英国海军的退役军官,高级船员要定期接受军训,普通船员也经常接受战时服役的训练。如此种种,英

国其实在平常就已经民船队打造成了英国的“第二海军”。

另外民航机也弥补了英国空军在运输力量上的不足,并在4月至6月期间向阿森松岛运送了350多吨物资,包括直升机。

作为老牌的海上帝国,英军在民船征召和使用方面展现出极高的水准,图为英军特混舰队在大西洋上进行横向补给。

-------------------------

5月3日,67000吨的豪华游轮“伊利莎白女王二世”号正式被皇家海军征用,并加装直升机平台和通信设备。这些改装仅用了9天时间,5月12日该船就从英国本土南安普敦出发了。

军展现强大的运输和后勤能力

在物资调度和后勤运输上,英国政府和军方的表现更是堪称经典。如此大规模的远距离作战,后勤保障依然非常有序,各项工作都能准时准点完成,且在组织,部署,运输,调配上的个各个环节上都是有条不紊。

需要指出的是,从一开始英军后勤部门就估计整场将持续2个月(实际为74天),登陆及地面作战将持续1个月(实际为24天),相当准确。各类物资的消耗和安排准备就是按照这个时间表来展开,同时还将物资正常消耗标准的四分之一的数量拿来作为应急储备。战场虽

距英国本土在8000海里之外,却极少出现物资供应缺乏的情况,而且武器后勤维护的完备率极高,战争中舰艇和飞机的出勤率也极高。例如在战争中,每架海鹞战机一天出动大约6次,每次任务大多持续90分析,出动率始终在80%以上,这不仅说明飞行员个人素质高,同时说明后勤维护工作的表现也堪称卓越。

英军在补给上的安排更为灵活。在坚持靠前部署,靠前保障的原则下,先是在距离马岛约5600公里的阿森松岛上建立了大型中转基地,大量物资先运送到该岛后,再转运至战区。再在距离马岛约1300公里的南乔治亚岛(4月26日英军夺取该岛)上建立前进补给基地。这里在阿根廷飞机的作战航程之外,舰队可以在这里安心进行补给。最后是在登陆后建立滩头补给基地,为了这个基地,英军集结重兵予以巩固,而且还专门调派一位准将进行物资调度。随着战争推移,英军此后还在达尔文港、菲兹罗伊、蒂尔港建立了补给站和直升机加油点。

英军的空中加油同样居功至伟,在近600次的加油中,只有6次失败。空中加油大大拓展了英军作战飞机的航程。鹞式战机经几次加油就完成横越大西洋抵达阿森松岛的飞行,猎迷式巡逻机可留空16小时,对封锁中的阿军基地实施监控和侦察。更重要的是鹞式战机经过空中加油后,大大增加了作战半径和滞空时间,弥补了数量不足的劣势。

大西洋运输者号滚装集装箱货船排水量14946吨,1975年下水,1982年5月25日被阿根廷超级军旗战机发射的飞鱼导弹击中沉没。图为马岛战争期间,大西洋运输者号所装载的若干架鹞式战斗机,这些战机在后来的战斗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军工企业生产能力强供应充足

英国军工企业的平战状态快速转换,也对后勤工作的不间断具有重要的意义。成百个大小公司参加到了特混舰队的保障工作,这些企业紧急修订生产计划,加班加点进行工作,甚至连节假日也予以放弃,其中宇航工业和造船工业在两天内就转入了战时状态。

这支拥有100余艘舰船,100余架飞机,27000人的舰队,每天仅吃饭就要消耗60多吨食品,舰艇,飞机和登陆部队对零配件和弹药的需求,则更是庞大。而英国不仅在短时间内就安排好了生产计划,而

《信息化战争》试题库完整.docx

精品文档 一、单选题 1.在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被人们称作“信息战争”的战例是C。 A、第四次中东战争 B、科索沃战争 C、海湾战争 D、阿富汗战争 2.未来战争能否取得胜利,最终的的决定性因素是C。 A、武器 B、参战国的国际地位 C、人 D、作战的理论与方法 3.信息化战争战场空间广阔的特征表现在D。 A、陆地和海洋 B、海洋和空中 C、陆地、海洋、空中的三维空间 D、陆、海、空、天、电多维空间 4.A是冷战结束后规模最大、参战国最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一场局部战争。 A、海湾战争 B、伊拉克战争 C、阿富汗战争 D、科索沃战争 5.英阿马岛战争发生于B。 A、 20 世纪 70 年代 B、20 世纪 80 年代 C、 20 世纪 60 年代 D、20 世纪 50 年代 6.海湾战争发生于C。 A、 20 世纪 70 年代 B、20 世纪 80 年代 C、 20 世纪 90 年代 D、 21 世纪初 7.集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查于一体的A系统是信息化战场上军队行动的“大脑和中枢神经” 。 A、指挥控制 B、后勤保障 C、参谋策划 D、协调联系 8.机械化战争的主导要素是B力量。 A、精神 B、物质 C、技术 D、信息 9.随着大量高技术武器装备使用于战场,产生了许多新的作战形式,下面不属于新的作战形式的是 C。 A、自然战 B、软杀战 C、运动战 D、电子战 10. 在信息化战争中夺取战场主动权的关键是D。 A、制陆权 B、制空权 C、制天权 D、制信息权 11. 信息化战争的作战指挥控制结构为A状的网络结构。

A、扁平 B、椭圆 C、矩形 D、菱形 12.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战争所依赖的A基础,促使武器装备发生质的变化。 A、物质 B、信息 C、技术 D、保障 13.不断更新的A是信息化战争形成的先导。 A、作战理论 B、武器装备 B、人员质量D、信息技术 14.第三次中东战争中,A以电子——火力交战方式显示军事优势。 A、以色列 B、伊拉克 C、巴勒斯坦 D、伊朗 15.全面信息化战争的雏形是C战争。 A、阿富汗 B、伊拉克 C、海湾 D、科索沃 16.“沙漠风暴”行动发生在B战争中。 A、阿富汗 B、海湾战争 C、伊拉克 D、科索沃 17.在信息化战争中,对战争的控制除政治因素外,关键在于B的高技术化。 A、人员配备 B、武器装备 C、作战理论 D、军事技术 18.高技术武器能够通过对A重要目标的打击,直接达成战略目的。 A、纵深 B、横向 C、扁平 D、阵地前沿 19.在历史上的战争中,战争的时间都比较长。英法百年战争长达D年。 A、 100 B、 102 C、 101 D、 103 20.信息化战争的可控性强,通常以天、小时甚至以分秒来计算,“海湾战争”中被称为“沙漠军刀”的地面作战中,多国部队仅仅用了C小时就达到了作战目的。 A、1 个月 B、10 天 C、 100 小时 D、12 小时 21.美国在 1986 年 4 月 5 日对利比亚采取D式的空袭作战方式,使美军在极短时间达到作战目的。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8篇优秀版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一): 甲午战争观后感 这天,我看了一部名叫《甲午战争》的片子,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和日本的海战片。看完后,它时时震撼着我的心灵。 这外片子讲的是我们和日本鬼子在海上折斗争,当时我们中国人里有很多贪生怕死的小人,一开始就有一个官,一看到日本军舰就抱头鼠窜,独自一人跑到后舱躲起来中。幸亏一个炮手很勇敢,他虽然明白私自放炮会砍头,但是为了同伴,他还是毅然的开炮打跑了小日本,而且还扯下了贪生怕死之人升起的白旗。我真为那些做官的感到耻辱,看到这,我心中充满了愤怒。 邓世昌(邓小平)当时率领的济远号和广乙号一塌回到中国时,在途中遇到了日本鬼子,只因当时慈禧太后贪图享乐荣华富贵,用掉了上千两银子,让我们都没有足够的钱去造军舰上的炮弹,但是我们是不屈的中国人,没有了炮弹,我们还有枪但是,日本人的两个鱼雷,船就被炸沉了 这就是电影的结尾,虽然很杯具,但是它展现了我们中国人的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今日的中国已经变强大,但是我们的钓鱼岛却离开了我们。我们不能让小日本这样继续下去,加油,中国人!!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二): 甲午战争观后感 随着镜头带着我们到一处一处充满历史记忆的地方,看着一座座腐锈的炮台、古老的遗迹,屏幕前的我们体会了属于民族的耻辱,属于两岸的哀伤。 电视机里一个一个学者教授都在述说那段用士兵、人民血肉堆起的往事,我们难过、愤恨,但是我们手中却拿着印有MADEINJAPEN字样的038记下我们的感想。经过了一世纪这么漫 长的岁月,此刻的我们能说伤痛吗或许在那40分钟,我们是吧。 军国主义像是一头疯狂的野兽咬噬着中国的人民,但是我们祖先流的泪流的血,终将被时间冲淡。我们能够伤痛,但那不是重点。「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侵略者固然可恶,但在动-乱的时代理,落后者若不能记取教训、迎头追赶而只是裹足不前,总免不了背侵略瓜分的 结局。看完这卷影片,我认为历史教训提醒我们的不是短暂的惊心动魄,自立自强才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残害的方法。 看了《甲午战争》这个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甲午战争》讲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师的基地山东刘公岛军港。丢了魂似的李鸿章命令:海军舰队不要远出,靠山巡走,略张声势 清晨,日本吉野号军舰要攻占小岛,北洋水师前去迎战,但是邓世昌他们船好、装备差、弹药少,抵但是日本的军舰。他们不放下,炸船的要害,炮弹百炸不穿有的船还升起了白旗,

马岛之争

核心提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结果是什么呢?古人说: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怕死,一个国家才有希望。希望我们国家始终能够保持“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怕死”的政风。 上世纪的一场战争涟漪一直延续到现在仍未停止。最近由于英国在马岛附近发现大量石油,英国不理会阿根廷抗议准备强行钻探,又引起两国激烈争吵,南美洲国家一致站在阿根廷一边。 阿根廷宣布封锁马岛周围海域,英国派出一条豪华游轮大摇大摆的去马岛旅游,让阿根廷的封锁落空,否则就开战。看来阿根廷因不具备和英国较量实力,估计对英国的强盗行径也丝毫没有办法,尽管公理站在阿根廷一边。 英阿马岛争端带给我们如下启示: 1、领土争端没有妥协和调和的余地,只有战争。除非一方做出重大让步(如中国与俄罗斯黑瞎子岛谈判中,放弃了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要求,才分得黑瞎子岛的一半),和平谈判是绝对没有可能达成协议的; 2、国际争端谁的拳头硬谁是老大,什么国际法庭,什么公理正义都是狗屁,一文不值; 3、中国与印度就藏南领土和平谈判是不会占任何便宜的; 4、中国与日本就钓鱼岛、东海划界及东海石油和平谈判是不会占任何便宜的; 5、中国与越南就南海岛屿和平谈判是不会占任何便宜的; 6、当中国因南海问题与周边国家发生战争时,不要指望西方国家会站在中国一边; 7、一旦中国在陆地和海洋与周边发生战争时(包括台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定会对中国大陆进行制裁和封锁,包括石油、矿产、重要设备等所有战略物资都不会被允许进入中国。 8、当战争真正降临到我们头上时,对别人绝对不能抱有任何幻想,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独自战胜敌人; 现在看来,如果阿根廷空军飞鱼导弹供应充足,战局会不会是另外一种局面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英国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据若干年后媒体披露,那支英国特混舰队居然携带有核武器,如果英国战败,他们会来一个玉石俱焚,把原子弹和氢弹扔到马岛上,让马岛在地球上消失,甚至会攻击阿根廷本土。可以想象,英国人的逻辑是:如果我得不到,那么你也别想得到!当然英国至今也没有承认这件事。( https://www.360docs.net/doc/f36564435.html, 最好军事战略资讯站 ).

2017提干大纲之军事知识考点:马岛战争

2017提干大纲之军事知识考点:马岛战争 马岛战争 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简称马岛战争(西班牙语:Guerra de las Malvinas,拉丁语系国家又称Guerra del AtlánticoSur,即“南大西洋战争”)全称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英语:Malvinas W-ar)或福克兰群岛战争(英语:FalklandsWar)或福克兰海战,也有部分媒体简称为福岛战争,是1982年4月到6月间,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岛(阿根廷称“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 马岛战争特点 马岛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是海上封锁与反封锁 英国在收复马岛作战行动中,采取“先封后登”的作战方针,以“竞技神”号和“常胜”号航空母舰为骨干的特混舰队,从空中与海上对马岛守军实施立体封锁,通过彻底切断马岛与外界的联系,摧毁其战斗意志,削弱其战斗力,确保了后续登岛作战的顺利实施。 马岛战争起因 1981年的阿根廷通货膨胀率高达60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下降到11.4%,制造业产量下降为22.9%,薪资成长只达到19.2%;国内得到越来越多支持者的工联决定发动长期性大罢工,军政府受到人民的唾弃与憎恶。加尔铁里在面对严重的国内的经济问题和人权问题上,选择经由通过自认为一场干净利落的马岛战役,以其胜利的结果来转移公众的焦点。于是阿根廷执政当局以巧妙的暗示表达占领马岛的意图,并且造成联合国的压力。 1982年3月19日,一群阿根廷当局雇佣的废五金商人强行登陆了位于马岛以东1,390公里处的南乔治亚岛,他们在南乔治亚岛建立了营地,并升起了阿根廷的国旗。英国皇家海军的坚忍号破冰船被派遣去拆毁这个营地,但是由于坚忍号武装程度几乎为“贫瘠”的等级,带着一个排的陆战队打算将这些升国旗唱国歌的阿根廷人赶走。但是阿根廷海军5000吨的Bahía Buen Suceso(喜事湾号)已经先放下100名士兵登陆,坚忍号只好折返。不确定英国是否漏过还是忽略了这一警告,并没有作出任何反应,包括外交上。英国不积极的反应以及1981年英国国防大臣约翰·诺特计划将坚忍号从马岛撤离(作为在整个英属海外领地裁军计划的一部分),使得舰长巴克认为将英国海军在南大西洋唯一的武力展示撤走就是向阿根廷间接的宣示“英国不会,也不再能够保护自己在海外的领土”。士兵提干,张为臻博客。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及启示

中国近代史论文 论文题目: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及启示学生姓名:严冬 学号:2110401268 所在院系:电气学院 专业班级:电气19 任课老师:顾令仪 完成时间:2012年6月2号

·内容摘要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甚至是亚洲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它犹如一记重拳,砸醒了中国这只沉睡的雄狮,使中国人下定自强之决心。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甲午中日战中国惨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述,并获得相应启示。 ·正文 甲午战争中中国完全有能力打败日本,而最后却遭惨败,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中国人缺少信念!当政者沉迷权术利益,百姓则大多只求温饱,全国上下不思进取的人太多太多。战前,清廷在军事、政治、经济三方面都没有充分准备、布局,惨败,只是历史的必然。下面我将对甲午战争的失败分三个小方向进行论述。 首先,甲午中日战是一场战争,军事方面无疑是最为主要的。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实行明治维新,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差距并不大,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优势。而导致失败的原因却是,虽然引进了先进的战舰,军队的管理模式却依旧陈旧、僵化,且士气不振,缺少训练,甚至连舰艇都不保养。而海军腐败的根本原因又是清政府的腐败以及不重视。在他们眼中,这支舰队只是用来向世人显威的、自欺欺人的工具。如此缺少信念、凝聚力的军队,能取胜才是怪事。 其次,政治方面也是战争失败的一个重大原因。甲午战争前的日

本经过了明治维新摆脱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并由此走向强国之路。而此时清朝的官员们却只知引进技术和设备,对于政治制度却视而不见。他们顽固地认为祖先们创建的封建制度是完美的,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不仅损害他们的利益,还会亵渎祖先。这种思想上的桎梏严重影响了中国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使中国与世界脱轨,腐败得不到革除,为中国的惨败埋下深刻的伏笔。 最后要论述的是经济方面。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的经济实力并不比日本差。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当时的整体经济实力要强于日本。但是日本积极备战,征收重税(中国的4倍),明治天皇甚至拨出30万的宫廷内帑和10%的官员薪俸支持海军,而中国却因慈禧太后,北洋水师6年为添一船一炮,陆军也多不满编,可以说军费严重不足。经济稍占优势的中国,却因军费严重不足导致战争的失败,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悲哀。 ·启示 清廷不是被日本打败,而是被自己打败。清廷在战前仍在军事、政治、经济方面无所作为,腐败无能,沉迷于蹉跎。由此可见,在综合国力面前不思进取、夜郎自大的国家必定惨败,甚至灭亡。 ·参考书籍 《绝版甲午》---------------------------------雪珥(澳大利亚)

关于马岛战争的争论

关于马岛战争的争论 摘要:阿根廷和英国关于马岛的主权争端由来已久,双方各持己见,使得外交途径解决争端困难重重,最终演化成了战争,然而战争并没有是争端平息,反而更加复杂化。时值马岛战争30周年之际,争端方英国高调纪念这次战争,并且推动马岛问题军事化,引起阿根廷强烈抗议。在此,简单回顾马岛争端的相关问题。关键词:英国阿根廷马岛战争 马岛,即马尔维纳斯群岛,是阿根廷的称呼,英国称该岛为福克兰群岛。马岛位于阿根廷东南的南大西洋水域,距离英国本土约1.3万千米,距离阿根廷海岸约500千米。关于马岛的主权归属问题,是英阿之间一直存在争论,并时常发生冲突。1982年3月,双方关系再度紧张,4月2日阿根廷军队突袭马岛,俘虏了马岛上的英国驻军,3天内,英国发动了自二战以来的最大军事行动。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海空战,经过40多天激烈的海陆空战斗,阿根廷军队投降,英国恢复了对马岛的统治。战争的代价是惨重的,750名阿根廷士兵和236名英国士兵阵亡。 马岛战争结束了,但是战争并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更加复杂化了,这也引起战后学术界对马岛战争研究的持续关注。其中学术界讨论的重点有:到底谁拥有马岛的主权、战争能否避免、击沉“贝尔格拉诺将军号”事件和马岛的未来等问题。其中,大部分学者倾向于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发展的原则,借助外交途径解决争端。实际证明,马岛争端并没有像学者预计的评介外交努力可以解决,2012年初的英阿紧张局势说明,马岛争端的解决急剧复杂性,需要从不断变换的国际实际中寻求暂时的平衡。

一、学术界关于马岛战争的争议 (一)马岛的主权归属问题 英阿关于马岛的主权归属问题由来已久。 马岛战争指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南乔治亚群岛、南桑德维奇群岛及附近海域主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马岛扼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航道要冲,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利用这里天然海港作为海军基地成功地袭击过德国舰艇。战后马岛还是进行南极探险和科学考察的前哨战和物资中转站。70年代在马岛大陆架和海底探测到蕴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锰矿资源后,其重要性尤为引人注目。 因为战略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马岛成为英阿两国主权争夺的动力。对于马岛是谁最早发现的,阿根廷、英国、西班牙都有不同看法,并依据各自的史料记载来判定马岛主权归属。 史料记载最早发现马岛的是第一次绕行航行一周的麦哲伦探险队;英国认为,马岛是1592年由英国航海家戴维斯发现的,1690年斯特朗船长把两大群岛之间的海峡命名为福克兰海峡,从此英国人便把群岛称作福克兰群岛。1767年,西班牙总督抵岛上任,从此群岛称为马尔维纳斯群岛。11766年,英国海军准将麦克希赖德的舰队抵达群岛并建立设施,回国后在岛上留下驻军。此后,英国和西班牙为争夺群岛不断进行战争,但是群岛却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拉美独立战争后成立的阿根廷联邦共和国对马岛行使管辖权,建立了“马尔维纳斯群岛及其附属岛屿的文人—军人联合司令部”,比举招致英国的反对,声明马岛属于英国。1833年,英国评介武力驱逐了阿根廷驻马岛的总督和将士,并将英国国旗插在岛上,宣布奉命行使大英帝国对马岛的主权,从此开始了英国对马岛的长期占领,但阿根廷政府从来没有承认英国在马岛的合法地位。2 (二)学术界关于马岛战争研究的几个问题 1.马岛主权归属问题 阿根廷是在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基础上成立的国家,在殖民地时期,西班牙和英国就马岛的归属问题争论不休,一直是悬而未决,因此这一毒瘤也成为阿根廷和英国之间意欲解决的问题,对于群岛的归属各持己见,莫衷一是。 1赵长华《论马岛之战》《军事历史研究》1989年第4期 2赵长华《论马岛之战》《军事历史研究》1989年第4期

马岛战争的启示

马岛战争给我们的启示 马岛之战,以阿根廷的失败而告终。这场战争,英阿双方动用了很多高、新技术武器,出现了不少新的作战方法,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应当就是导弹大海战。双方使用的空对舰、舰对空、地对空、空对空导弹等10多种型号,并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历时74天,阿军阵亡1000多人,伤1300多人,失踪数百人,被俘11800多人,损失舰船11艘、飞机117架,共耗资10亿美元,间接损失20多亿美元。更为沉痛的是阿根廷再度失去了马岛,在等待了150年之后,他们还将等待下去。英军亡255人,伤777人、被俘210多人,损失舰船16艘、飞机34架,耗资12亿美元以上。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 这些惨痛的教训,值得我们永久的回忆。或者说通过这件事,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一是在现代条件下,领导者的战略决策和战争指导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前提条件。双方的战争情况表明,阿方对形势的估计和战略决策有失误之处。阿军认为英国远隔重洋,鞭长莫及,出兵不仅劳师费时,而且也会影响北约的防守,所以不会为争取马岛而进行战争。在国际上,阿认为美国不可能支持英军,最多只能保持中立;北约其他国家不会有太大的反应;在国内也过高地估计了作战部队的能力。而结果却恰恰恰相反,在战争的准备阶段,阿军有决心占领岛屿却没有组织演练坚守抗击大规模登陆作战的准备。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特别是在英军宣布出兵后,不得不仓促向岛上增兵运送物资,从而处于

被动局面。在武器上,主要是依靠进口,当受到一些国家的经济制裁后,中断了武器来源,便难以进行持久作战。更没有想到英军会向阿本土进攻,这些失误,是造成这场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二是高度的战备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由于英军平时在北约担负着重要的值班、值勤任务,再加上日常训练有素,仅三天时间就组成舰队,向大西洋开进,边行军、边编队,并征用了大量的民间商船,有的还进行了改装,足可以说明其训练有素、战备落实等情况,是值得各国军队学习的。而相比之下,阿军的战备水平就显一般,有的发射的鱼雷偏航,有的不爆炸,有的缺少物资,弹药严重不足,缺少相应的配套措施,这样的情况,注定要为这场战争付出惨痛的教训,为失败留下了伏笔。 三是军队的训练素质是至关重要的。马岛战争表明,越是在现代条件下,武器装备越复杂,就越需要人员的素质提高。而人员的素质从哪里来,就是在平时的训练中来,只有平时多流汗,才能战时少流血,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别的不说,就拿英军的快反能力和落实战备的状态,就很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练为战”、而不是“练为看”。回想起当年我们国家第一次打“金门岛”时,也征用了地方的各类船只,在运送第一批人员后,在返回的途中,船只不是走散了就是被本方的炮火摧毁,这难道不能说明人员素质的重要吗?任何时候,人员的素质决定战斗力的生成。这次英军在路程远、行军困难、紧急动员仓促的情况下,还在边行军,边组织人员在船上训练,在夜暗条件下使用武器,并在海滩和山地换乘、登陆、负重行军等情景进

英 阿 马 岛 战 争 研 究

英阿马岛战争研究 马骏 一九九九年四月 一、马岛概况与战争起因 阿根廷: 一是马岛发现石油,经济价值增大 二是增强国民对政府的信任度,缓和国内矛盾英国: 一是维护帝国尊严 二是维护国家战略利益

二、双方企图与作战编组 阿根廷: 战略判断: 英国远离马岛,鞭长莫及,实施远洋作战可能性不大; 美国等西方国家与己友好,会保持中立; 夺占马岛有反殖性质,会得到其他国家的同情 企图: 以大陆为依托,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乘英不备,夺占马岛,造成既成事实,迫使英国放弃对马岛的主权要求。 决心: 组建特混舰队,夺占马岛及其附属岛屿,然后转入防御。 特点:

一是判断失误,盲目乐观,过于自信; 二是心存侥幸,缺乏应战准备 英国: 战略判断: 阿不宣而夺占待谈判解决的马岛,难以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 出兵马岛,会得到朝野支持; 西方盟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 企图: 以强大军事优势迫使阿军从马岛撤兵,恢复马岛原有状态。 决心:

组建南大西洋特混舰队,迅速完成战略展开; 实施海空封锁,夺取制空制海权,切断马岛与大陆的联系; 登陆马岛及其附属岛屿并实施有效控制。 特点: 一是判断准确,决策迅速,目的明确,目标有限; 二是集中兵力,三军联合,统一指挥,速战速决。 三、作战简要经过 四、战争特点与经验教训 1、战争特点: 目的有限,时间短;

作战条件现代化; 作战双方力量不等。 阿军强点: 一是距离作战地域近; 二是人员与飞机占有优势; 三是战争具有民族性,军民士气高。阿军弱点: 一是作战经验不足; 二是装备总体上不及阿军; 三是武器装备依赖西方。 英军强点:

英阿马岛战争对中国的启示

英阿马岛战争对中国的启示 高技术局部战争分析课上,老师着重讲了英阿马岛战争,给我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结合老师上课的分析,以及自己对中国军事力量的了解,我想谈谈英阿马岛战争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 英阿马岛战争是英国和阿根廷为了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开展的战役,是二战之后最激烈的海陆空联合作战之一,是典型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是各国重点关注和研究的现代战争之一。中国现在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但是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以及许多需要发展的方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论述。 中国缺乏海陆空集体作战的现代战争的经验,尤其是在海上和空中。1962年的中印之战和1979年的中越之战,但这两次纯粹是陆战,没有涉及空战和海战。抗日战争以及内战时期,也是基本为陆战。中国陆军实力已经很强大了,但是中国海军实力现在并不是很强大,没有形成航母作战群,杀手锏也不够多。第二,马岛战争与假想中的台海冲突有很强的战略相似性。和台湾一样,马岛是一组岛屿,离大陆海岸线不远,而且冲突发生后,都可能面临一个军事强国的介入。所以说英阿马岛战争为假想中的台海战争提供了一个模板。 中国急需发展先进的军事战争武器,尽快与国际接轨。例如巡航导弹可破强敌。在研究马岛的空战时,有一个战例对我印象特别深。阿根廷的超级军旗式攻击机利用飞鱼反舰巡航导弹,击沉了英军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大西洋运送者号商船,获得了惊人的成功。谢菲尔德号被击沉,是海战史上首次使用反舰巡航导弹对舰艇发动突袭的战例,改变了海战的手段。所以说先进的军事武器能够对未来的战争起到关键性作用。阿根廷空军本来可以彻底摧毁英国的航空母舰,但是他们的飞鱼式反舰巡航导弹数量不足,这也反映了阿根廷准备不充分,对中国来说,打每场战役都要有充分准备,要高度重视,并且秘密武器要用在该用的地方,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阿根廷反舰巡航导弹的成功运用,对世界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海军认真研究阿根廷的作战经验,随后在近战武器系统方面的研制支出大幅度增长,开发新型巡航导弹、电子干扰系统。中国也应该加紧研究先进军事战争武器的脚步。 中国要尽快形成航母作战群,军事家要学会充分利用航母。在英阿马岛战争

英阿马岛战争

1 9 8 2 年4 月2 日到6 月1 4 日,历时7 4 天的英阿马岛之战,这一场未经正式宣战的战争,外交家称为“武装冲突”,军事家则称为“马岛战争”,这是二十世纪第一场可算得上现代化的战争。 马尔维纳斯群岛(本文简称马岛),位于南大西洋,东到西经5 7 °4 0 ’,西到西经6 2 °,南到南纬5 3 °,北到南纬5 2 °1 5 ’之间的海面上。该群岛由3 4 6 个岛礁 组成,总面积1 5 8 0 0 平方公里,其中长年有人居住的有十五个岛屿,主要有索莱达岛(即东福克兰 岛,本文简称东岛),大马尔维纳斯岛(即西福克兰岛,本文简称西岛),总人口约两千,绝大多数是英国移民后裔。首府为斯坦利港(即阿根廷港)。南乔治亚岛是马岛的附属岛屿,(本文简称南岛),位于马岛东南7 1 6 海里,西经3 9 °南纬5 3 °的海面上,面积3 7 0 0 平方公里,居民随季节变化时多时少,最多达5 0 0 人,首府为格里特维肯港。 马岛距南大西洋与南太平洋之间的要冲航道麦哲伦海峡2 5 0 海里,距阿根廷本土2 7 6 海里,距英国本土7 0 0 0 海里。属寒带气候,岛上多沼泽,生物资源贫乏,但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不仅位于沟通南半球两大洋交通的必经之路,而且漫长曲折的海岸线组成的众多港湾,构成英国在南大西洋的最重要的基地。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海军都利用这一基地控制南大西洋的制海权。而近年来,马岛又成为开发南极的前进基地,其地位更显重要。加上八十年代发现的海底石油,更加剧英阿对马岛主权之争。 说起英阿对马岛的主权之争,由来以久,漫长而复杂。1 5 9 2 年,英国人约翰·戴维斯发现该岛,但阿根廷则认为是葡萄牙人戈梅斯于1 5 2 0 年发现的。 1 6 9 0 年,英国人约翰·斯特朗发现东西两岛之间的海峡,命名为福克兰海峡,并由此命名该群岛为福克兰群岛。十八世纪初,大批法国人先后来到该岛,称为马洛伊内群岛,后转化为西班牙语的马尔维纳斯群岛。 1 7 6 4 年法国人在东岛建立定居点,1 7 6 5 年英国人在西岛建立定居点。 1 7 6 6 年,西班牙以 2 5 万英镑的价格从法国手里买下东岛,1 7 7 0 年,西班牙又出兵占领西岛。 1 8 1 6 年,阿根廷宣布独立,宣称继承西班牙对马岛的主权。 1 8 3 2 年英国占领西岛,次年占领东岛。 从此英阿对马岛的主权进行过多次谈判。 1 9 8 2 年2 月双方在纽约的谈判又宣告破裂。阿根廷开始准备以武力收复马岛,并制订出代号为“罗萨里奥”的行动计划。 1 9 8 2 年 3 月1 9 日,阿根廷一家公司的3 9 名工人来到南岛拆除一家旧鲸鱼加工厂,工人们出于爱国热情,在岛上升起了阿根廷国旗。英国立即提出强烈抗议。3 月2 4 日,英国原驻马岛的海军“忍耐”号破冰船,搭载两架直升机和1 4 0 名士兵,前往南岛实施威慑。 3 月2 6 日,阿根廷总统阿尔铁里下令提前实施“罗萨里奥”计划,由2 艘驱逐舰,2 艘护卫舰,1 艘坦克登陆舰,1 艘潜艇,1 艘破冰船,1 艘补给船搭载2 个营的海军陆战队组成第 4 0 两栖特混编队,从贝尔格拉诺启程前往收复马岛,以1 艘护卫舰,1 艘供应舰搭载2 个排的海军陆战队组成第6 0 两栖特混编队,从德塞阿多港启程前往收复南岛,还以1 艘航母,4 艘驱逐舰,1 艘护卫舰,1 艘油船组成第 2

电影大师分析之超级战舰分析

从另一种角度解读《超级战舰》 姓名:刘凌军班级:电控L116 学号:11L0851188 在遥远的漫无边际的海的对岸,有一个代号USA的国家。USA这个国家挺好,房价挺低,油价不高,干嘛都自由,大哥级别傲视群雄,充斥着救世主的个人英雄主义。只有一点让当权者万分头疼,那就是征兵工作不好干。想啊想,想啊想,终于想了个办法,拍个征兵工作宣传片,做个植入式广告吧。于是,有了《独立日》《第九区》《变形金刚》《洛杉矶之战》《绝世天劫》《世界大战》《星际浩劫》等等一大批,美国大兵玩转外星人,拯救世界。空军、陆军、海军陆战队,就连未来的太空舰队都有了,就是没有美国海军。海军统帅不愿意了,大笔一挥,给了2亿,终于拍了这部《超级战舰》。仰天长叹,几十年过去了,今天,终于轮到美国海军,拯救这个世界了。 这的确是一部,很好的制作精良的,美国标准化生产的娱乐快餐电影,大气磅礴,视觉震撼,音乐优美,节奏紧凑;也是一部典型的美国大兵大战外星人影片,故事有点俗套,俺做了一下笔记,正好借此,总结一下,外星人入侵,美国大兵拯救世界的经典套路: 一、入侵方式:海陆空360度无死角 以前外星人都是驾驶飞船由外太空进入大气层,他们的飞船在空中攻击地面和人类,而伯格老先生,有了《世界大战》将外星人入侵和飞船都创新了,外星人进入地下,他们的飞船由地下而上,在地面上运动而发动攻击,这次,外星人的飞船进入了大海,从海上发起了攻击行为。 二、摧毁目标:地标性建筑容易被毁灭 香港的中银大厦,就被外星人的电话机,不幸懒腰撞上了。电影里,只要在外星人入侵,必然有,自由女神像,泰姬陵,埃菲尔铁塔,洛杉矶,纽约什么的被摧毁的画面。 三、战情通报,各国新闻媒体最活跃 基本上任何外星人入侵时,世界各地的记者都激动非常,一定会通过他们的新闻报道,推进故事发生和展现世界各地的被摧毁,人们炸窝的情况。此片也不例外。 四、力量对比,外形武器和技术外星人完胜 外星人一般都长相恐怖,有着异常先进的飞船,拥有绝对优势的武器和技术,此片风火轮是一大亮点,外星单兵铜头铁臂,带着面罩。 五、出镜率最高的战争配角:自以为是的政治家、科学家,军人 凡是外星人入侵电影,必然离不开各国政治家争论、科学家指指点点,还有就是军人统帅争论。就像此片,奥巴马也有镜头。 六、地球救星:关键人物,越是坏坏的小人物,越能一鸣惊人 不要忽视任何一个小人物,哪是街头无赖,小混混,默默无名的父亲,劣迹斑斑,不服从命令的士兵,宅男,电脑工程师,高中生,码头工人。此片男主就是个“刺头小混混”,为追女朋友去偷鸡肉卷,当了海军是个“迟到帝”,被内定为“开除对象”,却意外带领大家展开了一场海上地球保卫战,最终成为世界英雄,抱得美人归。基本上,很多这样的片子,都是刺头大兵的个人成长史。 七、必杀绝技:找到外星人弱点,外星人立马变弱智 本片是外星人的眼睛怕阳光,其他的片子里,有对地球上的病菌没有免疫能力、怕水、不能缺水、不懂感情、过于依赖母船等等。只要你能找到弱点,外星人必定立马变弱智了。 八、战友搭档:拯救世界小分队,必有个美女和美女战士 此片就是极为两眼的蕾哈娜唱歌妹。 超级战舰这部电影是本人观影史里第一部海战的影片(珍珠港算是空战个人感觉),总体来说情节略显老套,突显的还是个人英雄主义。但是过程还是值得一看的,尤其是军事发

论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归属争议的现状和解决方法

论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归属争议的现状和解决方法 一、马尔维纳斯群岛的现状及其主权争议的由来 1、马尔维纳斯群岛的现状 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兰克群岛”)是位于大西洋上南美洲阿根廷边上的一个群岛。两个主要岛屿东福克兰和西福克兰以及200个左右的小岛构成总计12,200平方公里(4,700平方英里)的陆地面积。首府为其唯一城镇史坦利。位于东福克兰岛上。亚历山大?唐纳德?拉蒙德。1999年1月被英国政府任命为驻马岛第31任新总督。这个群岛虽然小,但是在国际上却非常有名。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和新兴的第三世界国家阿根廷已经围绕该岛的主权问题发生争议超过一个世纪。目前两国都宣称对该群岛享有主权。虽然目前英国实际控制了该岛,但是阿根廷一直没有放弃对该岛的主权申明。 2、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争议的由来 让我们回顾一下英阿马岛主权之争的由来: 英阿两国对马岛的主权之争由来已久。根据阿根廷的说法,1520年麦哲伦探险队的一名葡萄牙人戈梅斯最早发现了马岛;而英国的说法是1592年被英国“渴望号”船长戴维斯看到的。1594年,英国人理查德?霍金斯爵士 ( Sir Richard Hawkins) 还曾沿着岛屿北海岸航行。1690年英国人约翰?斯特朗来到该岛时,发现了东西两个大岛之间的海峡,将其取名为“福克兰海峡”。此后,英国称该岛为“福克兰群岛”。但是关于南大西洋早期航海的记载中没有准确记录能证明谁首先发现马岛以及发现者来自欧洲哪一个国家,“对于谁先看到福克兰群岛这一问题的准确答案,没有人能说得上来”。这样一来,关于岛屿的发现不仅不是解决争端的依据,反而成为英阿争论的一项内容,况且争论一直都是毫无实效的。在历史

军事谋略——论英阿马岛战争

英阿马岛战争 摘要:马岛战争是二战以来最大的一次岛屿争夺战,英国派出特混舰队,远征万里,在马岛周围海空战场上与阿军展开激烈的封锁与反封锁作战。双方参战兵力十余万人,参战各型舰船140余艘,各型飞机数百架,历时79天。战争最终以英军两栖登陆、夺占马岛而告终。关键词:马岛战争;国家利益;出奇制胜;战争形势 一、战前形势 (一)马岛战争背景 马尔纳斯群岛(以下简称马岛)自从16世纪被发现以来,就一直存在着许多争端,英国、法国、西班牙都对其占领过,1861年,阿根廷摆脱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宣告独立,距离阿根廷本土最近处约510公里的马岛自然而然就由阿根廷接管。然而到了1933年,英国人以该岛由英国人最早发现为借口武装出兵,强行占领了马岛。但是阿根廷一直企图恢复对马岛的主权,因此,阿根廷多次与英国进行主权交涉,在多次谈判未果的情况下,阿根廷以武力强行占领马岛,马岛战争爆发。 (二)阿方战争形式误判 阿根廷在占领马岛之前并未对英军进行准确分析,阿军政府错误估计,英军早已不再是昔日的海上霸主,加上马岛距英国距离遥远,英军对距本土万里之外的马岛鞭长莫及,加上英国当时确实受二战余波的影响以及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经济危机的刺激,导致英国国内经济衰退,财政拮据,政府实行紧缩政策,阿方认为英军不再有能力

为此动武。但是,出乎意料的是,英国国内对此做出了激烈的反应,英方为了平息国内的愤怒与责难,并在国际上挽回“大英帝国”的面子,决定不惜付出一切代价重新占领马岛。决心先以强大的军事压力迫使阿军撤出马岛,如阿军不撤,则强行登陆夺取。英军如此强硬的反应是阿方始料不及的,由于对双方形式的误判,导致阿方在战争伊始便处于被动且不利的位置,由此便奠定了以后阿军失败的结局。 二、出奇制胜——阿军失败的号角 (一)战前准备 在马岛战争中,英军采取了多种措施的登陆作战,并且皆取得了较大的胜利,可以说是现代化战争中运用出奇制胜的范例。此战中,英军统帅采取了二战中盟军诺曼底登陆和朝鲜战争中“联合国军”仁川登陆的作战策略——即利用敌方的思想进行出奇制胜。 在实施登陆的前两周,英军特混舰队司令伍德沃德和地面部队司令穆尔在“无恐”号突击舰上就制定出了两栖登陆的作战计划,选定圣卡洛斯港为登陆地点。圣卡洛斯港海湾狭长,舰队活动余地小,与首府斯坦利港距离远,只有小道相通,车辆行驶困难。而英军就是利用了阿军认为英军在这里登陆的可能性不大,仅部署了百人左右的警戒分队守护。并且为了造成登陆的突然性,一方面利用本国的报刊广播宣传预测英军将在马岛南部登陆,以此造成阿军对英军登陆地点的误判。二是在实施登陆的前两天,英军飞机、军舰连续袭击马岛南部的达尔文港以及古斯格林机场,确对圣卡洛斯港不闻不问。三是利用

中日甲午战争军力对比

中日甲午战争军力对比:中弱日强 2014-07-24 16:45:36 [来源:中国网] [作者:迟云飞] [责编:蒋俊] 字体:【大中小】 甲午战争之时国力中强日弱,军力中弱日强,中国之弱不在武器,而是在组织制度、官兵素质和对近代战争规律缺乏了解上。国情中劣日优,日本准备充分,中国仓促应战;日本政权稳固,中国政权动摇;日本民族统一,中国一盘散沙。由于军力和国情因素,导致日胜中败。 古往今来的战争史上,不乏以极少胜极多、以极弱胜极强的战例,但更多的是战争双方实力及各种条件的较量。1938年,当抗日战争爆发还不到一年的时候,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就断言,这场战争中国不会速胜,也不会灭亡,而是一场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华民族。后来的战争进程证明毛泽东的判断完全正确。毛泽东据以分析的,有双方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有中日两国国情的对比,有国际关系的影响等等,总之是双方实力及各种条件。毛泽东就是从这些条件的对比,得出持久战的结论,他的分析方法,对我们研究甲午战争是很好的启示。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首先是军力的竞赛。军队是战争的基本工具,我们不能不首先比较双方的军事实力。 1893年,日本陆军有7个师团,将近7万人。甲午战争中,日本动员了预备役,总共动员的兵力为24万人,另有伕役15万多。派到中国和朝鲜作战的兵力是17万多。 中国军队名目复杂,很难找到确切的统计,但总数应有100余万。旧八旗、绿营不堪一击,有作战能力的只占军队总数的1/3。日本参谋本部曾估计中国军队的有效实力是35万人。甲午战后的1898年,兵部和户部曾统计各省练军防军为36万人。就数量而言,中国军队显然占优势,但是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单由数量决定,特别是近代工业革命以后军队的战斗力。装备、编制、训练、官兵素质和教育程度、士气、战略战术等方面影响更大。 装备方面,大体上是日军优于中军,但并不是象许多人想像的那样相差悬殊。一方面,日军的装备还远远比不上西方列强;另一方面,中国在30年的洋务新政中武器装备也有很大改进。中国陆军武器装备的最大弱点是武器的种类、规格过于混杂,给后勤供应和实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其他方面,中国军队确实较日军相差甚远。甲午战争时,日本军事制度、组织都已近代化,但是中国军队却沿用原湘军的营制,兵种单一,这种编制适合于双方都没有多少新武器的湘军对太平军的作战,但用在对外战争上,指挥不灵、配合不好的弱点就充分暴露出来,与日军的师团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国军队没有严密的指挥系统,没有司令部,没有参谋官,战斗部署只凭最高指挥官一拍脑袋。诸军平时各驻一地,互不隶属,缺乏训练,也从未配合进行军事演习。日本人事后总结:“清军指挥错乱,其龃龉冲突百出,而内部相摩擦,结局减弱对敌之战斗力几何,未可知也。” 中日军人教育水平相差悬殊。日本陆军高级军官有一半或进过本国军事学校、或到西欧学过军事、或到欧洲考察过军事。而中国陆军高级将领没有一个进过新军事学校,他们大多是行伍出身的旧式武夫。中国武备学堂虽也培养出一些学生,却没有给他们指挥军队之权。日本教育普及率很高,因此日本士兵的教育程度也比中国士兵高得多。近代的战争不仅需要新的武器,更需要近代的战略战术,需要懂得近代战争的规律,而近代战争的知识要有知识的人并且要专门研究才能掌握。清军战术上策略上屡屡失误,决非偶然,是因为中国军官不懂近代战争,其受教育的水平太低。 我们再看海军。战争爆发时,日本海军有军舰32艘,鱼雷艇37艘,总吨位59000余吨;北洋海军有军舰22艘,鱼雷艇12艘,总吨位41200吨;另外北洋战舰的功率、航速、舰龄、火炮等均劣于日本,只有定远、镇远两铁甲舰可对日军造成较大威胁。海军的编制、军官教育程度比陆军较为近代化,与日本差别不大,但与日本相比,尚有几个不可忽视的弱点。 其一,是海军首脑部门的缺陷。虽然1885年成立了海军衙门,但该衙门的五大臣奕闇、奕劻、李鸿章、善庆、曾纪泽都另有要职,无一人为海军衙门专官,海军衙门几乎等于空设。不仅如此,海军大臣中无一人出身海军或受过海军训练,担任北洋水师提督的丁汝昌也没有受过海军专门训练。在这种情况下,实在难以制定正确的战略,也难以与陆军协同作战。 其二,海军不统一。北洋海军实力虽已逊于日本,但若加上南洋和广东的几艘能胜任海上作战的舰只,实力便可与日本海军接近。但海军未形成统一指挥,互不统属,结果力量分散。黄海海战后,李鸿章试图调南洋舰来加强力量,但没有成功。威海海军投降时,还发生了降将牛昶昞要求返还原属广东的广丙舰的笑话。 其三,正是由于首脑部门的缺陷,使中国海军缺乏明确、周密的计划与战略,缺乏争夺制海权意识。事实上采用的是守势战略消极防御战略。日本则在开战前就按海军胜利、僵持和失败三种情况制定陆海军作战战略,明确争夺制海权。因此中国海军处处被动。 人、武器、组织制度是军队战斗力的三个要素,缺一不可。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只偏重武器的更新、偏重军事技术,而忽视了制度和人的改变,这成为清军的基本弱点。

战争与天气(地理研究性学习资料)

战争与天气 从中国三国时的赤壁之战到二战中的诺曼底登陆,战争与天气从来密不可分。 天气对军事活动来说是一柄“双刃剑”,不同天气条件对军事活动的影响往往不同,即使是同一种天气条件,也常常因指挥员和部队利用是否得当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总参气象水文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刘俊从气象、水文和空间天气三个方面来解读天气与战争的关系。 气象对战争的影响 风:大风和强烈的垂直气流是危及飞机飞行、导弹发射安全,影响火炮射击精度的重要因素; 云:低云影响侦察、射击、投弹,积雨云对导弹、火箭发射和飞机飞行安全威胁很大,云层对再入大气层的导弹弹头可以造成侵蚀从而增强或减弱核爆光辐射效应; 雾:大雾给飞机起降、舰艇编队航行、军种兵种协同作战等带来困难,雾层能使化学毒剂蒸气产生凝结、沉降和水解从而降低杀伤效能等,雾也可以作为“天然烟幕”,掩护部队的作战行动; 降水:暴雨、大雨和连续性降雨可引起山洪暴发、土壤流失和泥石流等灾害,从而冲毁军事设施。毛毛雨、雪会降低能见度,冻雨可使飞机、导弹外壳和雷达天线等积冰而影响性能; 沙暴:能引起电磁波衰减,干扰无线电通信,危害兵器和设备,强烈的沙暴卷起沙石可形成沙壁向前推进,使能见度接近于零。 典型战例——三国时,周瑜命诸葛亮造10万狼牙箭,限期3天。诸葛亮胸有成竹,准备战船20只,束草千担,在漫天大雾中把船驶进曹营。曹操误以为是周瑜偷营,吩咐乱箭齐发,于是使诸葛亮“借”得10万狼牙箭。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第三舰队遇强台风袭击,约800人死亡,飞机被毁146架,若干舰只沉没。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一场强沙尘暴使美军飞机被迫降落或停止起飞,通讯网络装备被毁,2架直升机坠毁,士兵全部被“驱赶”进入就近的散兵坑、军车和帐篷。 水文对战争的影响 海浪:能改变舰船的航向、航速,甚至产生船身共振使船体断裂,破坏海港码头、水下工程和海岸防护工程,影响雷达的使用、水上飞机和舰载机的起降、水雷布放、扫雷、海上补给、舰载武器使用和海上救生打捞等。小浪利于潜艇隐蔽接近敌方,大浪影响鱼雷发射和舰艇安全航行,不利于登陆作战; 潮汐:掌握潮汐发生的时间和高低潮时的水深是保障舰船航行安全,进出港口、通过狭窄水道及在浅水区活动的重要条件,也是建设军港码头、水上机场,进行海道测量、布雷扫雷、救生打捞,构筑海岸防御工事,组织登陆、抗登陆作战和水下工程建设等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潮流:登陆作战中,乘涨潮顺流而入,利于部队登陆;逆流而行,会降低舰船速度,延长时间,增加登陆困难。潮流大的海区不宜布雷、施放水下障碍物和舰艇锚泊待机。 典型战例——二战初期,德军潜艇利用英国沿海潮流变化,潜入英国海军基地佛罗港,击沉近3万吨级的英国旗舰“皇家橡树”号后安全返航。 1982年马岛战争中,狂涛伴大雨,英军乘机夺回马岛。但同时由于风浪大、能见度差,英军一架直升机坠毁,21人丧生。 空间天气对战争的影响 对航天器的影响:高层大气阻力可使航天器动能减小,运行轨道高度降低,轨道收缩;宇宙间高能带电粒子不断轰击航天器表面,可造成航天器辐射损伤,更高能的粒子可穿过电子器件,在电子信号串中改变数据位,导致仪器发出混乱指令或提供错误数据; 对军用电磁通信、预警、导航定位的影响:当空间灾害性天气发生时,无线电通信和雷达信号传输会受到影响,卫星微波通信也会因电离层扰动而降低通信质量。电离层闪烁可导致GPS卫星导航、定位误差高达几十米至几百米,甚至信号中断;

战争故事大全:马岛登陆战

战争故事大全:马岛登陆战 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人称作福克兰群岛)地处南大西洋,西距 阿根廷500多公里,英国和阿根廷都声称对它享有主权。1983年4月,终于爆发了英阿之间的马岛之战。 在南大西洋宁静的夜色中,凌晨两点,英国特遣舰队的两艘攻击 舰满载着突击队员悄悄驶离了舰群。其它军舰并不了解它们的去向, 就连突击队员们也不了解。但个个又都心照不宣:从英国远航1.3万 公里,行程20多天;来到马尔维纳斯群岛海域,又实行了20多天激 烈的海空交战,现在登陆作战开始了!陆军的突击队员出于军人 的本能,到达福克兰海域后就反复猜测登陆地点,他们考虑最多的是 斯坦利港。斯坦利港是福克兰的首府,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居住 着全岛二分之一的人口,大军首战一举攻克,其它地方就不堪一击了,攻克斯坦利就意味着从阿根廷手中夺回福克兰。特别是从军事行动着眼,斯坦利港海滩广阔,有利于海空支援,便于航空兵和大部队登陆 后展开作战。除去斯坦利港外,官兵们考虑的还有达尔文港、福克兰湾、多尔芬角、华耳角……。 接近3点钟,突击队司令穆尔少将向部下宣布将在圣卡洛斯港实 施秘密登陆。这道命令在一千多名突击队员心中引起的震动是无法用 言语形容的,一张张涂了黑油保护色的脸掩盖不住他们的迷惑不解的 惊讶,你望着我,我望着你。 谁也不会想到会选择圣卡洛斯港!这里地形复杂,航道狭窄,稍 大一点的船靠港都很困难,谈何登陆作战?它处于全岛最北端,很容 易受到从阿根廷大陆起飞的飞机的攻击。登陆地点选在这个该死的地方,伍德沃德一定是瞎了眼,昏了头!这个伍德沃德就是英国特 遣舰队司令。49岁,不久前方提升为少将,在讨论特遣舰队司令人选时,对他出任存有着针锋相对的意见。反对者说他没有打过仗。还是 一名“童子军”;支持者说他是海军青年将领中的佼佼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