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原则和方法

 一、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原则和方法

1.学生应注重工具书的查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先备好工具书,学习文言文和诗歌也是如此。学生要准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唐诗鉴赏辞典》(或《宋词鉴赏辞典》)等。这样可以不必依靠老师而自己解决问题。

在阅读文言文时遇到不会的词语可以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切忌等靠老师讲解或其他同学回答。查阅工具书,不仅是学会眼下不会的词语,在翻阅字典、词典的时候,会查到这个词语其他的用法和意义或能够表现出同一用法或意义的其他的词,甚至不经意间看了字典中与该词挨着的其他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学生的词语积累和知识储备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而在这个词语的几个意项间哪个意项是符合该词在文中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要自己思索确定的,思索的过程就是对知识记忆、理解、消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看似麻烦,但要比等靠老师或其他学生单一而机械的答案收效好得多。

诗词鉴赏辞典看似古雅高深,但并不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就是熟能生巧。诗词鉴赏也是一样。而且古代诗词鉴赏规律性特别强,多读鉴赏性文章,认真体会鉴赏的内容、形式,在里面浸润得时间长了,同学们就都是鉴赏家了。

教师讲解的诗词鉴赏知识性、技巧性、系统性较强,但是容易把一首诗割裂肢解开来,且老师的讲解口语化较强,随着课堂的情况而变化,随意性较大,表达得不一定都准确到位,可能只是大概意思的一个陈述,与学生听课时的理解程度也不一定同步。而读鉴赏文章,可以通过作者的文字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反复推敲,理解诗歌美在何处,妙在哪里,这个词语何以用得传神,表现了多么丰富的内涵,那个技巧何以用得妙到极致,对写景抒情有何作用。在品读中对诗词的感受会更深切,对诗词鉴赏的过程、方式方法、语言表述都会有明晰真切的感知。且诗词鉴赏文章文辞典雅、深邃、丰富、准确到位,长期熏染,必定对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格有熏陶作用。这恐怕是听老师讲课所得不到的。

把自己阅读鉴赏性文章所积淀的文学素养与教师上课所讲的知识体系、鉴赏的方式方法结合起来,诗词鉴赏也就不那么难了。

2.学生应该注重积累、充实笔记和阅读

这个积累不都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和在教材中学到的知识,也应该是自己看书、学习时所得到的东西。虽然语文的知识只用“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八个字就可以概括,但把这八个字展开,却是包容无限的。语文的广博性决定了语文的学习没有疆界,它不停留在教材上,教材只是我们学习的例子,我们也可以自己找到其他更多的例子,积累起来,由量的积累达到质变。从语文的角度来说,量变达到质变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只要学生真正积累了,把积累的东西记在心中,印在脑里,就可以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许多学生的阅读都是娱乐性的,没有学习的意识,更没有摘抄积累的意识。现在可以把这种意识捡起来。要养成摘抄积累的习惯,充实自己的笔记。如《课标》要求学生学会120个实词的用法,而这120个词都有一词多义现象,但并不是每个词的每种用法意义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出处的,如果在课外阅读时看到这120个实词的时候,注意一下哪种用法学过,增强进一步的理解,哪种用法没学过,积累下来,记在笔记上。

当然同学们阅读文言作品的时候比较少,因为有语言障碍,很多同学都不喜欢,但是有一些明清的文言小说是用民间语言写成的,与现在的语言更为接近,学生都能读懂大意,阅读一下这些作品,既能让学生熟悉古代语言,习惯古人说话的方式,也能了解一些古代生活和文化常识,养成文言语感,对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有很大帮助。推荐篇目:李汝珍的《镜花缘》、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施耐

庵的《水浒传》、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刘鹗的《老残游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这些作品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都很强,适合学生阅读。

同学们把一些知识记在笔记上之后,不要把笔记束之高阁,一定要经常拿出来看一看,知识只有记在脑子里才是自己的,记在笔记上只是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了,还没化成自己的。只有变成自己的,用起来才方便。

对于试题,同学们也不要自己做完、老师讲完就放在一边,试题所使用的材料不只是考核我们能力的材料,也是我们学习的材料,在我们课外阅读缺乏的情况下,它是我们阅读的有力补充,我们要慎重对待,把一些文言材料中出现的一些重要词语的意义用法积累起来,依据工具书学会该词的其他用法。要做到在有限的材料中得到更多的知识信息。

对于诗词鉴赏也是一样,作为试题材料的诗词如果体现了试题类型、出题点或某种思想情感、艺术技巧的典型性或特殊性,就把整道题及其答案都积累在笔记上,同时也可以记录对试题的辨析、答题的思路和技巧。这是经验的积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