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文综历史材料题41题模拟题汇编含答案

1

41.(12分)高考改革成为当今社会热点之一。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陆续设有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等。同文馆开始只招收十名学生,后扩大

到一百多名。

1904年,政府规定“中学堂以上必勤学洋文”;大学堂“必深通洋文”,译学馆“以储交涉之才”。

1912-1913年,教育部规定,中学教育中的外国语以英语为主;外国语要旨在通解外国普通语言文字,具备运用目

标语之能力,增进相关目标语知识。

1933年,教育部规定,中学英语教育的目标是“练习运用切于日常生活之浅近英语”“增加其研究外国事物之兴趣”

等。

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63年,教育部规定英语学习的目标是“初步掌握英语

这个工具,具有初步阅读英语书籍的能力”。

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78年,《北京日报》刊出文章,号召“努力掌握外国语

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

力量”。

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

1999年,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钩,“英语热”向社会蔓延。

请以“英语的变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为题,从上述材料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进行论述。(12分。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

2

材料二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

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对最适者生存和

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在政治上,这

一时期正是俾斯麦“铁血”统一德国的时期。各国的民族主

义赞美者认为达尔文主义给了他们支持和正当理由。他们

认为与自然界一样,政治活动中最强者是得胜者,好战的程

度决定了谁将在国际“生存竞争”中获胜。而在经济生活中,

这是一个自由放任经营和粗俗个人主义盛行的时期。上、中层

阶级生活舒适、心满意足,强烈反对国家为促进更大的社会

平等而作任何干预。……在殖民地扩张的黄金时期19世

纪后期,达尔文主义被用来为帝国主义辩护。有人争辩说,

殖民地是强国的繁荣和生存所必需的;还有人争辩说,按照现

实成就判断,各土著民族弱小、低劣,需要优越强大的欧洲人

的保护和指导。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

史》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达尔文主义”。

(12分)

3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为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

所采用的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

图(公元400-1998年)。

根据上图,指出图中中西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最悬殊的时段,并分

析导致该时段中西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悬殊的经济、政治因素。(12

分)

4

比较图一、图二,提取有关人口变化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予以说明。(12分)

5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项影响世界贸易增长率的主要

因素,并选取表格中任一时段用史实进行说明。(12分)

6

41.(12分)以下为丁文泉、刘天路主编的《中国近代史

( 1840-1949)》的部分日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任两处各增加

一方面内容,并说明增加理由。(12分)(要求:观点正确,

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7

41.(12分)运用历史思维解决历史问题是高中生不可或缺的一种历史素养,而将历史概念进行要素化分解是全面理解和

掌握其内容的重要方法。

示例:西周分封制

(1)背景:(宏观)中国古代生产力的发展,维护统治的需要;(微观)商代松散的方国联盟已不能适应西周建立后的发展形势。

(2)主要内容:同姓王族是受封主体;诸侯在封地权力很大,并可进一步分封,但必须服从天子命令,履行各种义务。

(3)影响或评价(积极)适应了生产力发展,巩固了周的统治,开拓了疆域,促进了民族融合、文化的交流;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在秦汉之后作为维护皇权和国家统一的手段依然发挥了重大作用。(消极)到了后期,诸侯权力膨胀造成了诸侯争霸局面;在秦汉之后的个别时期,分封诸侯也造成了威胁中央集权局面的出现。

(4)重要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井田制是其经济基础:与宗法制、礼乐制互为表里。

请仿照示例,从下列历史概念中任选一个进行解

释。启蒙运动、美国1787年宪法、布雷顿森林体系。(12

分)

8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图是1958年出版的一幅政治宣传画——《人民公

社好》(芮光庭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材料信息并加以解读。(12分)

(要求:至少提取两项信息,并由表及里地进行解读)

哥伦布交流: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

1492年哥伦布到达新大陆,生物交流开始

16世纪初马和牛被引进到新大陆

1510年西班牙殖民地开始进口奴隶劳动力

1555年中国出现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

16世纪70年代巴西成为主要的奴隶输入地

16世纪80年代巴西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蔗糖产地

约1700年欧洲人渗透地区的美洲土著人口下降60%-80%

9

14.(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著《世界一部历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着给“哥伦布交流”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并评价“哥伦布交流”。

10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两图分别为明朝北京城和19世纪英国伦敦城布局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城市布局各自的特点以及造成差别的原因,并指出其差别对世界格局演变的影响。11

41.(12分)下图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

图。

比较上面两个饼状图,提炼一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

以说明。

12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歌曲:《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咳啰咳挖野菜那个也当粮罗咳啰咳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咳啰咳咳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咳啰咳

干稻草那个软又黄哟咳啰咳金丝被那个盖身上啰咳啰咳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咳啰咳咳心里暖洋洋暖洋洋咳啰咳

依呀依吱呀呀哟咳呀呀依吱哟

依呀依吱呀呀哟咳依呀依吱哟

穿草鞋那个背土枪哟咳啰咳反围剿那个斗志旺啰咳啰咳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咳啰咳咳天天打胜仗打胜仗打胜仗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咳啰咳挖野菜那个也当粮啰咳啰咳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咳啰咳咳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咳啰咳上述歌词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某一时期丰富的历

史信息。请根据相关信息确定两个历史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

作简要阐述。【要求:主题关键词选用恰当,阐述清晰,史论

结合。】

1.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外语教育的变迁史。

【解题思路】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既要灵活作答,又不能脱离题目要求的方向。解读材料,先根据设问方向——“英语的变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确定观点,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证。材料论证需要有史实,而史实来源于试题提供的材料或教材中相应的知识,作答时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语言规范简洁。

【参考答案】示例一:英语学习人群的变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3

分)洋务运动时期,为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洋务派创办专门学习外

国语言的近代学堂,但学习英语的学生人数很少。清末“新政”时期,

出于对外交往的需要,清政府要求中学生和大学生都必须学习英语,学

习英语的人数逐渐增多。此后的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学习英语

的主体基本上都是学校的学生。20世纪末,英语水平与职称评定挂钩,

这意味着学校以外的许多人士也必须学习英语。总体来讲,自清末以来

学习英语的人数逐渐增多,反映出我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9

分)

示例二:英语教育目标的变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3分)洋务派招

收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培养翻泽人才。清末“新政”时期,清政

府在大学中开设英语课,主要是为国家培养外交人才。民国初年,英语

教育的目标是了解并能运用外国的语言文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习

英语的目标超出了语言文字本身,扩展至学习西方文化。“文革”之前,

英语学习的目标局限于阅读书籍。“文革”以后,英语教育的目标是服务

于社会主义建设。综上所述,我国英语教育目标的变化与国家形势的变

化密切相关。(9分)

示例三:英语教育地位的变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3分)近代以来,

英、法、美、俄等西方列强纷纷侵华,为与列强交涉并学习其科学技术,

近代学堂开设众多语种,英语只是其中一种。民国时期,外语成为学校

教育中的主要语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因为中国实行“一边倒”

(倒向苏联)的政策,英语丧失了第一外语的地位。中苏关系恶化后,

英语又恢复了第一外语的地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渐深

入,英语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高考科目。综上所述,英语教育地位的

变化反映了百年来我国外交关系的变化。(9分)(以上任选其一作答即可)

2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达尔文主义”及其影响。

【解题思路】首先,阅读材料,理解“达尔文主义”的含义——将生物学

领域的达尔文进化论应用于社会领域;然后,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

积极和消极方面予以评价即可。

【参考答案】达尔文学说阐释的是生物进化论,达尔文主义将其应用

于社会领域。(3分)达尔文主义与时代倾向相吻合。(3分)达尔文学说

被“强者”所利用。(2分)达尔文主义对德意志统一起到了一定的促进

作用,但也为两方列强对外侵略提供了理论支持。(2分)达尔文主义对

欧洲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

3

41.【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中西经济发展水平的对比及原因分析。

【解题思路】从图中可以看出,中西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最为悬殊的时

段应该是存l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前半叶,原因应该分别从中西的政治、

经济因素分析。从中国来看,应该从统治阶级的政策、政局动荡、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工农业发展滞后、列强的经济侵略等方面进行

分析。从西方来看,应该从工业革命、政治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海

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差距最悬殊的时段: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前半叶。(2

分)中国方面的原因:统治阶级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品经济发展水平

低,农业落后、工业所占比重较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掠夺;战

争频繁,国内政局动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5分)西欧

方面的原冈:工业革命不断扩展,垄断组织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

模式不断成熟;各国不断进行海外贸易、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体系逐步形成。(5分)

4

41.【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影响人口增减的因素。

【解题思路】首先,仔细观看统讲计图,获取其中的人口变化状况;

然后联系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回答。

【参考答案】信息一:19世纪以前中国人口增速总体大于世界。(3分)

说明一:中国长期处于中央集权统治下,社会总体稳定,小农经济持

续发展,儒家思想和多子多福观念浓,人口总体上保持增长;欧洲内部

战争频繁,殖民扩张和战乱导致广大亚非拉地区人口增长呈现原始型特

征(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3分)

信息二:中国在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人口增速大大低于

世界。(3分)

说明:近代中国遭受两方列强侵略,加上军阀混战,战乱频繁;经济

发展缓慢,人民贫困;列强的主要扩张目标转向中国。(3分)

信息三: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人口增速远大于世界。(3分)

说明三: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劳动力缺口大,国家鼓励生育;国

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稳定;宗法观念浓,人口增长总体上呈过渡型

特点(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出现

现代型人口特点(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速稳定。(3

分)

信息四: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人口增速大于中国。(3分)

说明四: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生育观念发生变化;发展中国家社会

稳定,经济发展,医疗水平提高,人口增长呈现过渡型特点,发达国家

人口低速增长或负增长。(3分)

(任答两项信息并加以说明,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5

41.【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

【解题思路】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分析时可从近代科学技术的发

展、世界局势是否安定、世界市场发展状况、各国的贸易政策等方面考

虑。

【参考答案】示例一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世界工业生产状况);国际贸易政策;世界市场。(6分)

说明:1860-1870年,世界贸易增长迅速。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工业生产迅猛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世界市场初步形成。(6分)

示例二因素:世界工业生产状况;国际贸易政策和世界市场;国际局势。

(6分)说明:1929-1938年,世界贸易负增长。经济大危机,世界工业生产下降;应对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世界市场体系遭到破坏;法西斯上台,国际局势紧张动荡。(6分)

6

41.【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的变迁。

【解题思路】首先,需要明确答题范围为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然后调用所学知识概括理由。

【参考答案】示例一第一节增加“洋务派的形成及其与顽固派的斗争”。(2分)理由:伴随着清政府的内忧外患,一部分开明地主阶级日益认识到要学习西方以挽救清政府的统治,逐渐形成了洋务派;他们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同时增强了汉族地主的实力,影响着晚清的政治格局;

而面对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主张,顽固派与其展开辩论与斗争,一方面

表现出中国社会传统势力的强大,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封建士大夫的思想

解放。(4分)

示例二第二节增加“近代民用企业的出现”。(2分)理由:洋务派在创办军用企业的过程中,遇到经费、原料、运输等困难,同时洋务派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意识到西方经济实力的强大以及抵御西方经济侵略的重要性,因此开始着手创办民用企业;这些具有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民用企业对于瓦解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引进近代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等有积极作用。(4分)

示例三第二节增加“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出现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2分)理由: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在洋务企业的诱导和外商利润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诞生,这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同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他们开始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思想,要求社会变革,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影响近

代中国的发展。(4分)

示例四第三节增加“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2分)理由: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以及西学的广泛传播,反映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早期维新思想随之兴起: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学。虽然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但他们已经突破封建思想、洋务思想的藩篱,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方向,对后来的康梁维新思想和维新变法运动起了思想先导作用。(4分)

7

41.【命题意图】本题旨在考查对历史概念的解释。

【解题思路】材料从背景、主要内容、影响或评价以及重要概念之间

的联系方面解读两周分封制。考生可以选启蒙运动、美国1787年宪法、

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任何一个,并根据示例所给的步骤进行说明,注意

应多角度、多层次分析。

【参考答案】启蒙运动(1)背景:17、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

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进一步反对封建统治;从英国开始,高潮

在法国,后传播到美洲、哑洲等世界其他地区。(3分)

(2)主耍内容: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反对封建王权、教权、

等级特权,提倡民主、平等、自由;代表人物有英国的霍布斯、洛克;

法国的伏尔泰、需德斯鸠、卢梭等、、(3分)

(3)影响或评价: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的一次反封建斗争,

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政治蓝图;成为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

基础;传播到亚洲后,也成为哑洲r人志士救国救民的思想武器。(3分)

(4)重要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启蒙运动是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主义阶

段的体现;出现了以卢梭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的先声。(3分)美国1787

年宪法(1)背景:美国独立以后,新成立的邦联政府松散、无权,无法保

障美国的长远利益和发展。(3分)

(2)主要内容: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鼍权分立的原则、联邦制原则等。

(3分)

(3)影响或评价:1787年宪法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确立的

“制约与平衡”的原则,保障了美国的民主政治;宪法调整了大小州之

间、南北州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为美国社会的平稳发展奠定

了基础;但1787年宪法没有废除奴隶制,深深打上种族歧视的烙印。(3

分)

(4)重要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1787年宪法是对孟德斯鸠分权理论的实

践。(3分)布雷顿森林体系(1)背景:二战后期,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

家,鉴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贸易战、货币战的教训,希望建

立新的经济体系,同时,也希望将战时的合作延伸到战后。(3分)

(2)主要内容:美元与黄金挂钩,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1973年受

经济危机的影响,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3分)

(3)影响或评价: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货币体系,对战后国际贸

易的恢复和发展有积极作用,体现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体系化、

制度化;但是也便于美国对世界经济的控制,体现了美国的霸权主义。(3

分)

(4)重要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共同构成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的经济体系。(3分)

8

41.【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运动,旨在考查考生从图片中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考生可以根据图片提取其中的信息,如高炉林立、粮食

满囤以及公社生活的情况等,然后联系“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

史实进行解读,注意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信息一:土法炼钢,出现很多小高炉。(2分)解读:

反映了“大跃进”运动中全民炼钢的景象;土法炼钢严重脱离实际,致

使经济结构失衡,人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导致严重的经济困难,并影响

生态环境。(4分)

信息二:粮食满囤,庄稼种植很密集。(2分)解读:不符合史实,是

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也是急于求成的“左”的情绪的反映;宣传画本

身也反映出当时党组织发动群众进行经济建设的特点。(4分)

信息三:画中出现公共食堂、图书馆、医院、幸福院(敬老院)、幼儿

园等机构。(2分)解读:一方面在客观上说明人民公社重视提升社员的

生活质量;但另一方面,宣传画带有政治色彩,不一定能反映真实状况。

(4分)

(任答两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

答案:定义:历史上的“哥伦布交流”是指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后,“新

大陆”和“旧大陆”之间的各种植物、动物以及疾病、宗教、文化、人

口的互相传播和交流。

评价:促进了物种的相互交流,改变世界的生态面貌;改变了人们的经

济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促进了人口的交流,但也改变了部分地区的人

口结构(印第安人锐减);使文明区域分散、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地域性历

史逐渐演变为世界历史;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10

41、特点:英国城市具有开放性、经济功能强。北京城具有封闭性、政

治色彩浓的特点。(4分)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制度保障,工业革命推

动,人文主义的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3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在强化,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闭关锁国政策影响,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理学占主导)。(3分)影响:英国加紧对外侵略扩张,中国逐渐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大势。(2分)

11

41.信息一:日本及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有活力,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反映了20世纪世界经济中心转移的趋势。(4分)

说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实行多层次的对外开放;亚洲其它地区的国家赢得独立,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总量不断增加;日本逐渐形成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经济快速发展。(8分)

信息二:非洲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被继续边缘化,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4分)说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威胁。(8分)

12

41.(12分)

主题一(政治上):农村革命根据地军民反围剿。(2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多次取得反“围剿”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4分)

主题二(经济上):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2分)在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将土地分给农民,极大地提高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积极性,奠定了根据地的物质基础,巩固了红色政权。

主题三(理论上):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2分)鉴于以城市为中心革命受挫的教训,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创造性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工

农武装割据理论。(4分)

其他如: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共产主义乐观精神、官兵平等民主、军民艰苦奋斗等主题,言之有理均可

2018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1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全国Ⅰ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C】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2.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7 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8 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17 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9 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D】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3.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主,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2019届高三历史全国卷第41题专题训练

2019届高三历史 全国卷第42题专题训练 班号姓名1.(2011?全国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2012?全国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2卷) 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畅通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了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28、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他的死讯”。这种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29、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退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32、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源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A、神 B、自然 C、人 D、政治 33、图3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 A、文化趋于活跃 B、政治变革加速 C、市民阶级出现 D、新教传播广泛 34、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

高考文综模拟考试题带答案

2013高考文综模拟考试题(带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西工大附中第四次适应性训练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列甲图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图”,乙图为某次地震时,M、N、Q三地震台站测得不同的震中距,并以此为半径绘成大小不同的圆。读图完成1~3题。 1.关于图中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W1和W2两者皆无法通过地幔 B.W2造成的破坏最大 C.W1和W2能可以在任何物质中传播 D.能通过地核的是W1 2.若M台站测得纵波和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则M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 A.3000.4000Km 3.依据M、N、Q三地震台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为通过某天气系统中心,距中心正南200M和距中心正北200mM分别作的三条东西向气压变化曲线图。读图 回答4~5题。 4.在天气系统中心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中,风力最大的是A.东面B.西面C.南面D.北面 5.关于该天气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反气旋控制,中心区域天气晴好 B.低气压控制,四周气流向内辐合运动 C.锋面系统,以阴雨天气为主 D.台风过境,狂风暴雨 读某城市部分地区经过数字化处理的“交通线、功能分区、地价”图完成读图回答6~7题。 6.若布局合理,则该城市盛行风向最不可能为 A.东风B.西南风C.西北风D.东北风 7.若在该区域新建物流中心,最宜选择在 A.甲B.乙C.丙D.丁 8.读右图“我国某史前文明遗址原始村落平面复原图”。指出下列关于此原始聚落的评价,不合理的是 A.图中所示聚落已经有了原始的功能分区 B.图中壕沟主要是处于防御功能而修建的 C.图中居民区位于河流附近,容易受到洪水的威胁,故

2011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小论文汇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 图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2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及答案全国卷

绝密★启用前 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本试题卷共15 页,46 题(含选考题)。全卷满分300 分。考试用时150 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 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时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 帝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 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 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因此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 A 项正确。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对方的关系,而且周朝时统治集团没有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完美答案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完美答案 高考全国卷41题最完美答案 2011年题组 1.(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 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 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 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 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 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 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 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 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 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吉林省评卷组高度认可的一份试卷 观点:我认为,西方的崛起首先归功于自身的创造,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其他文明的成果。故此,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原因的表述不完全准确。论据及说明如下: 评论:①西方的政治文明传统和思想文化成果为其后来的崛起产生了积极影响,西方不是“突然崛起”的。如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完备的罗马法体系,为后世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度提供了借鉴来源。再如中古基督教文化传统奠定了后世西方思想文化的基调。 ②近代西方通过自身的全方位社会革命而加速了崛起的过程,最终实现了全球霸权的建立。通过大航海和一系列殖民扩张,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政治文明的现代化。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力质的飞跃。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实现了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 ③肯定西方历史的同时,也不应否定亚洲、非洲和拉丁关洲的传统文明的成果,尤其是其对于西方崛起的贡献。东西方文明交往自古有之。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和造纸术,分别为近代西方的大航海事业、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近代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④西方在近代崛起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非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掠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亚非拉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原料和市场,可以说,没有上述支持,就没有西方的繁荣。综上所述,强调西方完全以自身力量实现崛起,是一种狭隘的“西方中心论”,而将西 方崛起纳入到更广阔的世界背景来看,重视亚非拉文明对西方的影响,则体现了“全球史观”。因此可以说材料中的观点有片面性,应当具体分析。 2012年题组

2019年全国卷Ⅲ文综历史高考试题

绝密★启用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历史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B.禅让制 C.郡县制D.察举制 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 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 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

2018年高考全国Ⅱ文综历史试题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 文综历史试题 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2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31.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2011—2016高考历史_全国卷41题(观点、小论文)汇编

全真训练(一) (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全真训练(二) (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 图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18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I卷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Ⅰ卷) 文综历史试题 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 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隧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 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2013年中科院上海研究所成功合成出一种无机纸,若能取代普通纸张大规模使用,其带来的环境意义是 A.降低纸张成本 B.有利于保存文献资料 C.节约耕地资源 D.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 2.“四季转场”是新疆山地牧场传统的畜牧方式,羊群转到高海拔草甸区应在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日照率是指一定时段内,实际日照总时数占可照总时数的百分率,下图为我国四地多年平均日照率月份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四地日照率冬季差异最小 B.哈密日照率高主要原因是纬度高 C.北京日照率全年变化最小 D.上海受“副高”影响时日照率高 4.M地最可能是 A.重庆 B.哈尔滨 C.呼和浩特 D.拉萨 右图为辽宁省2010年2月10日冻土深度观测图,完成5-6题。 5.辽宁省冻土深度总体分布特征是 A.随纬度升高而增大 B.沿海向内陆增大 C.由东向西增大 D.半干旱向半湿润区增大

6.冬季冻土冻胀变形,影响地表建筑的安全。下列因素中对冻土冻胀程度影响不大的是 A.低温持续时间 B.冻结前的土壤含水量 C.地下水位高度 D.近地面气压高低 7.近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也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原因可能是中西部地区 A.出生率下降,劳动力不足 B.新生代劳动力就业意愿变化 C.高新技术人才不足 D.劳动力成本高 8.右图为城市轨道交通的规模经济圈效应示意图。下列产业中,受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直接带动的是 A.地产开发 B.商业零售 C.钢材生产 D.航空运输 9.乌尤尼盐沼位于玻利维亚西南部高原,被称为“天空之镜”,是理想的测试和校准地球遥感卫星之地,主要因为 A.盐湖面反射率高 B.海拔高,离卫星近 C.无植被阻挡 D.气候干旱

完整word版,2017高考历史全国卷一41题范例

2017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范例 答案范例一: 主题:14-17世纪新航路开辟影响中西方社会发展。 论证: ①政治: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下闭关锁国,开始遭到西方侵略;西方以英国为代表的新秀国家开始在亚洲、美洲开展殖民活动,建立殖民统治;②经济:中国仍以传统农产品茶叶赚取美洲白银,说明仍以封建自然经济为主体;西方向外扩张寻求手工业品市场、原料与资本,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③国际交往:中国主要只与邻国交往,郑和远航最远到达非洲,美洲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西方国家开放远航世界,加强与世界各地区进行全方位交往; 总结:新航路开辟,促进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社会改革进步;而封建的中国成为西方侵略对象,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中西方差距逐渐拉大。

答案范例二: 主题:14-17世纪中西方都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 论证:①中国:明朝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表现女主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明末李贽抨击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明清之际三先生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主张工商皆本,倡导经世致用;曹雪芹的《红楼梦》也是一部反封建的现实主义作品等,这些均表现出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②西方:这时期正处于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产生不少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等,如薄加丘《十日谈》歌颂本能的人,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歌颂高雅的人,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冲击宗教控制的地心日等,他们都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作用,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总结:这时期中西方的文学作品及思想家的主张都表明当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而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对封建专制提出了挑战。(但是因为中西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程度不同而产生不同效果,在中国未形成思想解放运动,而在西方形成思想解放运动,并表明资产阶级文化诞生。) 答案范例三: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全国Ⅰ卷)解析版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全国Ⅰ卷) 一、选择题(共12题;共48分) 1. ( 4分) (2019·全国Ⅰ)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 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 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 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 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B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制,确立王位继承的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因为王位继承相对稳定,B选项符合题意。 禅让制在夏朝就已经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A选项排除。 君主制度是在秦朝时期确立的,C选项排除。 西周时期注重血缘关系,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宗法制的准确把握。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制,确立王位继承的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因为王位继承相对稳定。 2. ( 4分) (2019·全国Ⅰ)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 加强了货币管理 B. 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 削弱了诸侯实力 D. 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白鹿辟币作为皇家的特殊商品,是对诸侯王的掠夺,通过白鹿皮币朝廷削弱了诸侯的实力,C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货币的管理,A选项排除。 思想上的统一是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式进行的,B选项排除。 汉朝初年通过郡国并行制就已经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汉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准确把握,白鹿辟币作为皇家的特殊商品,是对诸侯王的掠夺,通过白鹿皮币朝廷削弱了诸侯的实力。 3. ( 4分) (2019·全国Ⅰ)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 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 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 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 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答案】C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41题——论证题汇总

四、论证题: 纵观近5年的全国卷第41题(历史论证题),大致分两类: (1)历史阐释题: 观点提炼+阐释说明。如2014年全国Ⅰ卷;2016全国Ⅰ卷 (2)历史探讨题: 观点判断+论证评价。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从赞成、反对、片面三种观点中选其一;2015年全国Ⅰ卷自主观点下多维阐释。 (1)历史阐释题中常见行为动词为“说明”(证明)、“阐述”(阐明并论述)。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三步: 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 ②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 ③提升小结 (2)历史探讨题中常见的行为动词为“评”、“评述”、“评论”、“评析”(评价并论述),“探讨”或“探究”(探索研讨)。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四步: 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 ②我的观点“若何”(怎么样) ③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 ④提升小结 近年来,小论文性开放性试题的高考评分“采用solo评分和采分点评分相结合的办法,从论述和思维两个方面计分”。因此,“是什么”+“为什么”+小结或“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小结的论证模式是完全符合此类试题高考评分标准的。 例1(2012年高考课标全国卷文综41题.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例2(2014全国卷一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奈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台历史事实。) 【答案】答案要点: 修改建议:1.增加民国政府的抗日的内容 2.增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内容 修改理由:1960年的教材深深烙上了阶级斗争的政治观念,忽视了国民党军队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积极作用。该教材是革命史观的产物。应该客观的看待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积极作用。 【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注意: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台历史事实。 答案一: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答案二:建议:增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一目 理由:中国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所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摈弃前嫌,再度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共同抗战的局面,这是抗战最终胜利的基础;原有目录明显缺少此项内容,这有可能导致抗战的过程不完整、不全面、不真实。

2019-2020年高考模拟试题(二)文综地理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考模拟试题(二)文综地理试题含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页。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交回。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等填涂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 第Ⅰ卷(选择题 140分)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无效。 2.第Ⅰ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选择题:共35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5年8月10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34°N,118°W)为推抗旱新方法向水库投放直径约为10厘米的黑色塑料球,让整个水库表面完全被9600万个黑球覆盖。据此完成1—2题。 1. 向水库投放黑色塑料球的主要目的是() A. 提高水库的水位,增加水库的供水量 B. 遮蔽太阳光,减少水分蒸发 C. 吸收太阳光,增加水库周围降水量 D. 控制水面流动,减少水库泄水量 2. 在水库中投放黑色塑料球后() A. 水库中藻类的数量减少 B. 库区周围地区水质下降 C. 水库地区的水循环活跃 D. 水库水温会大幅度升高 天文日照时数是指如果一个地方一直都是晴天,太阳照射地面的时数,也就是实际日照时数的上限。实际日照时数与天文日照时数的比值,就是日照率,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地方晴天的发生率。图4中①为雷克雅未克实际日照时数、②为北京实际日照时数、③为北京天文日照时数、④为雷克雅未克天文日照时数。结合图3、图4完成3——5题。

2011—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小论文汇编

(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 图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19高考文综全真模拟题(附答案)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Ⅰ卷(共计140分) 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某地理小组做如下实验:取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图所示),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将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15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置土层的箱内高了2°C。据此回答1~2题。 1.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 大气的热力运动 C. 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D.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2.甲箱里的气温比乙箱里高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 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 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某企业计划利用甲地的原料,在①②③④四地中选择一处进行生产,把产品销往乙地。四地该产品的单位成本见下表,据此完成3~4题。地点原材料运费 (元)产品运费 (元)土地成本 (元)研发成本

(元)工资成本 (元)其他成本 (元) ① 2 2 1 0.1 20 5 ② 4 2 1 0.1 18 6 ③ 3 1 1 0.1 24 4 ④ 5 3 1 0.1 15 4 3.该企业可能是 A.甜菜制糖 B.集成电路制造 C.普通制鞋 D.化工厂 4.①②③④地中,距离甲、乙两地最近的分别是 A. ④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① A城市介于45°12’N~ 46°N之间,126°42’E~127°39’E之间。A城市性质定位为以机电、轻纺、食品工业为主的H 市的卫星城。读A城市区域图,完成5~7题。 5.在城市化的过程中,A城市的作用可能是 A.限制大城市郊区化的进程 B.增加H市区人口密度 C.吸引市区相关产业向卫星城转移 D.扩展H是市区的功能 6.图中H城市群的空间拓展最可能 A. 沿地形延伸 B.沿河流延伸 C. 沿交通线延伸 D.沿人口密集区延伸

高考全国卷历史第41题小论文类题型解析

高考全国卷历史第41题小论文类题型解析(虎门外语学校储涛) 小论文是近几年全国卷历史高考第41题的主流题型,从2011年出现小论文以来,6年来总共考了4次,这类题型特点有三,一是突出考察了考生的价值观,具体来看就是史观的理解运用,如15年全国卷1第41题主要要从唯物史观来分析这个公式,而16年全国卷1的第41题主要是从文明史观来解析运用,都不是简单记一记概念就能行的,而是要真正理解,并且能与所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行。二是突出考察学科思维能力,主要是史论结合以及建立这个思维基础上的逻辑推理能力。从近几年全国卷来看,所选取的材料主要来自经典,考生必须根据题目要求准确解读材料,合理推理,然后才能做到解析观点,加以论证。其中史论结合是最重要的考察点,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再好,但不能有效的根据要求解读材料也是不行。三是突出考察表述能力。这类题型既然是历史小论文,那么就要求术语运用要准确,使用本学科的论证方式,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论证充分,由于时间很紧,强度又大,所以在短时间能写出高质量的历史小论文实在不容易,若非平时高强度训练,具有了相当的能力,想征服这座高地着实不容易。这也是这道题平均分一直在低位徘徊的原因,也使得这道题成为历史科的压轴题。 有老师对此类题型做了如下归纳,首先明确解题要领,概括为四句话:先表态,得观点明确分;想论点,得分层论点分;找史实,得历史史实分;作结论,得整体印象分;排好版,得规范逻辑分;然后解题步骤,分为三步,写观点,要提炼观点,该表态的表态,该阐释的阐释;接下来就是论证,要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层次清晰;最后一步就是总结,对以上论证升华、补充、拓展、评判。总体来说,很精辟很到位,本文主要是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梳理,力求更实用,更有效的提高备考针对性。

高考文综历史部分真题试卷及答案(word版)

2016年高考文综真题(历史部分) 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回答13—14 题. 13.郭沫若为张衡墓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中亦所罕见。”此评价的依据之一是张衡 A.创制了简仪 B.最早做了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C.制定了《大衍历》 D.最早对月食作了科学的解释梢 14.1985年,法国总统密特朗倡议制定“尤里卡计划",呼吁西欧国家在光电子学等尖端领域展开合作,建立“科技欧洲”。提出该计划的目的是 A.推动政治一体化的进程 B。加强对科学研究的支持 C.提升高科技领域竞争力D.加速国际经济格局调整 和社会与和谐世界是人类进步力量的共同追求。回答15—17题。 15.从图7 中可以获得的信息包括 ①和亲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睦②祖国认同感具有强大影响力 ③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④民族平等是历代的民族政策 16.1971 年,周恩来在接A。①② 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见来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说:“你们这次来,打开了两国人民友谊的大门."这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 17.1970年的一个冬日,联邦的特点是?A.以民促官 B.国际推动C.官方交流 D。以官带民? 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被纳粹杀害的波兰人纪念碑前神色凝重地跪下了。这一举动的内涵表明德国 A.曾经占领波兰 B.深刻反省历史 C.实行非军事化 D.奉行和平外交 日常生活现象折射着社会文明的曲折历程.回答18-20 题。?18.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A.农业生产的发达 B.对外交流的繁荣 19.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 C.西域都护的设置D.泉州口岸的开放? 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A.服饰的西化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20.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宫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已将自己的长发剪掉。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决心 A.革除封建礼仪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带动文明开化 D.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国共两党的政策和策略对中国历史影响重大。回答21—22 题。 21.“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主张由孙中山最先提出,但在民主革命时期卓有成效付诸实施的是中国共产党。这主要取决于后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