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第十一讲教案

弟子规第十一讲教案
弟子规第十一讲教案

[弟子规第十一讲教案]

一、复习导入

1.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我们的《弟子规》大讲堂又如约和大家见面了,弟子规第十一讲教案。今天,由我和二年级一的同学带领大家继续解读、学习《弟子规》

2.同学们,跟大家打个招呼吧。

3.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上一讲的内容,谁来给大家背一背?(生背诵“长者立

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并带领全校同学一起背诵)

二、分析讲解

今天我们要学习弟子规中“谨而信”这一部分。这一章所说的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衣食住行。尊敬长辈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是有爱心的体现,是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必备品质。而这种尊敬是通过日常生活的言行来体现的。一个人讲文明、懂礼貌都是从这些看似细小的事情中表现出来的,千万不要忽略和轻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吧。“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

如事父事诸兄

如事兄”谁来读一下这两句话,齐读一下句子。

1.下面我们学习第一句:“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视勿移”趋:快步上前,教案《弟子规第十一讲教案》。迟:慢。起对:站起来回答。移:移动。这一部分告诉我们:见长辈时,要快步上前,告退时,要慢步离开。长辈问话时要站起回答,谈话时注视长辈,这些都是尊敬长辈的具体体现。

2.总结:这句话就告诉我们面对长辈的问话是应该怎样去做,其实我们知道很多这样的名言警句。(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3.这一句学完了,相信大家一定背过了,谁来背一下这一句话。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这一句吧。(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视勿移)

4.我们接着往后看,谁来读读第二句,“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如事兄”这一句中事:侍奉。诸:各位,所有的。父:父亲。兄:兄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对待自己的叔叔伯伯,应该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兄长辈的亲友,也应像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

5.复习记忆刚才学过的句字,指名背诵。

三、补充故事

1.过渡:关于今天所学的内容还有一些小故事,请几位同学给大家讲讲吧。

故事一:

毛遂自荐

战国时,毛遂在赵平原君门下做门客,三年未尝建其功。平原君遭遇大事,用人之际,毛遂自荐而出,平原君颇为不屑,认为他三年未露锋芒,何以有本领示人。毛遂答:“君子言之有理。贤士处世当展其才德,然欲逞才能须有表现机会,君子以贤达仁义、礼贤下士闻名于世,然君子若无赵公子之名分,地位安能显其贤达乎?”这句话大体是说,您说的有理,但是您如果不是赵国公子,如果不是有这样的机遇,您的贤达怎能被传播。对答之间既展现了臣下对于主公的恭敬,又据理力争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后来毛遂脱颖而出,辅佐平原君,成了一代名士。

故事二海神妈祖

北宋时,福建有一位名叫林默的女子,

她的父亲、哥哥都是船夫。有一次出海,父亲和哥哥的船遇到了海难。经过林默和大家的努力,父亲得救了,但哥哥却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林默为了避免更多的人遭遇哥哥那样的悲剧,于是经常冒着危险去救助过往的船只。

由于操劳过度,年仅28岁,林默就去世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林默,便在沿海地方,专门修建了祠堂,并称她为“海神妈祖”。

四、总结背诵,提出要求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十一讲,这一节的内容就学完了,我们来复习一遍,谁能来背诵一下这两

句话,(叫三四个同学来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这二句: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小学二年级弟子规教案

小学二年级弟子规教案 【篇一:二年级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总序 教学目标: 1、从总体上了解《弟子规》。 2、会背《弟子规》总叙。 3、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会背《弟子规》总叙。 教学过程: 一、介绍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 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 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 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 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弟子规》中的“规”,当然就是指规矩、规则。你们知道“弟子”指 的是谁吗?是孔子的弟子吗?是指小孩子吗?还是指其他什么人呢?(学生讨论)实际上这个“弟子”是泛指,也就是针对每个人而言的。所以《弟子规》中谈到的规矩礼节是同学们甚至是老师都应该遵守的。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古训——《弟子规》。《弟子规》 共360句(1080字),今天我们学习总序。 二、学习《弟子规》总叙 1、听泛读《弟子规》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理解“总叙”的意思。

“总叙”概括了《弟子规》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果以上的事都做了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做学问了。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 四、讲故事:《大舜的故事》——孝 五、礼仪 1、回答问题要举手,回答问题要起立。 2、学习鞠躬。 六、作业 1、背诵《弟子规》总序。 2、回家给父母捶捶背。 板书设计: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篇二:二年级上册国学教案《弟子规》】 二年级第四周国学教案 课题:《弟子规—入则孝》 授课教师:冯永婷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把孝心的观念引入到小朋友的心田。 2、教育小朋友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不但孝,关键是顺。 3、培养小朋友的感恩之心。 教学重点: 1、关键在落实上。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 2、让小朋友理解孝道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弟子规》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让小朋友复习上堂课的内容:弟子规——总序。齐声背诵。

一年级《弟子规》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一年级《弟子规》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南航大学附属小学红谷滩分校一年级语文组 目录 第一课弟子规子总序 (3) 第二课《弟子规》入则孝第一段 (4) 第三课《弟子规》入则孝第二段 (6) 第四课《弟子规》入则孝第三段 (8) 第五课《弟子规》入则孝第四段 (12) 第六课《弟子规》入则孝第五段 (16) 第七课《弟子规》入则孝第六段 (18) 第八课《弟子规》出则弟第一段 (20) 第九课《弟子规》出则弟第二段 (23) 第十课《弟子规》出则弟第三段 (25) 第十一课《弟子规》出则弟第四段 (27) 第十二课《弟子规》出则弟第五段 (29) 第十三课《弟子规》谨第一段 (32) 第十四课《弟子规》谨第二段 (35) 第十五课《弟子规》谨第三段 (37) 第十六课《弟子规》谨第四段 (39) 第十七课《弟子规》谨第五段 (41) 第十八课《弟子规》谨第六段 (43) 第十九课《弟子规》谨第七段 (45) 第二十课《弟子规》信第一段 (47) 第二十一课《弟子规》信第二段 (49) 第二十二课《弟子规》信第三段 (51) 第二十三课《弟子规》信第四段 (53) 第二十四课《弟子规》泛爱众第一段 (55) 第二十五课《弟子规》泛爱众第二段 (57) 第二十六课《弟子规》泛爱众第三段 (60) 第二十七课《弟子规》泛爱众第四段 (62) 第二十八课《弟子规》泛爱众第五段 (64)

《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总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2、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教学重点、难点: 1、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2、弟子规的内容是什么? 3、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内容: 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讲解题目: 1、《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2、老师念一句,学生重复一句。 3、老师念上句,学生念下句。 4、小组合作学习,比赛读 二、讲解内容: 弟子规——是(古代)小朋友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小朋友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 圣人训——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 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次谨信——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泛爱众——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精讲《弟子规》第二十九讲

精讲《弟子规》第二十九讲 标签:传统文化分类:东魁著作 上堂课讲到“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说的是我们不该轻视任何一个人。一个人的地位越高,就代表造福社会,帮助大众的责任越多,不要因为自己地位高而轻视别人。 有一位高官的夫人,常常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做很多慈善,她的这种心性就非常好。她参加这些活动都是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捐款,让这些孩子真正有书念。不少偏远山区的孩子每天早晨三四点钟就要起床,走四个多小时的路才能到学校,比较困难。我们最近以博爱书馆的名义资助了一百多位特困生,有很多家庭都是在山区。有的孩子,为了问父母要两块钱都会挨打,很可怜。 有一个六年级的孩子跟他的朋友讲,他明天就不能来读书了。别人就问他为什么呀?他说:家里父亲去世了,母亲供我们上学不起。其实,他一年学费也就两百多块钱,这两百多块钱对于我们来说,随手就花掉了,可是对他们来说却无比珍贵。 还有一个孩子,父母去世,就剩下一个残疾的伯伯还拄着拐杖,我和这个孩子说话的时候真的很感触,他在学校里面为了省下生活费,经常捡别人扔的东西吃,没办法。他没有生活费,他伯伯残疾还靠别人救济呢。孩子自己也怕别人笑话,捡别人扔的东西后就悄悄地藏起来去没人的角落吃。 我们还看到很多孩子家里真的是土房、土墙,大雨要来了,很容易垮塌,有的孩子父母两个人都是傻瓜,见到我们“哈哈哈,哈哈哈”,只会笑,什么都不会说。 所以我们今年后半年,又增加了特困学生资助人数。有时候我们节省一点钱,可以做很多事情,帮助很多人。现在很多人地位很高,钱财很多,家庭也特别富有,却骄奢淫逸,不懂得帮助别人,其实很可怜。 就像我跟朋友聊天常说,仁德之人以财发身,无德之人却是以身发财。 你看现在很多人无德,开药店卖假药,卖菜短斤少两,做生意不诚信,都是在以身发财呢。放弃了良心、慈悲、博爱的精神,也放弃了做人的资格。不爱惜身体,也是一种以身发财,为了挣点钱天天应酬去吃肉、喝酒,把自己吃成三高人,你看,是不是以身发财。 我就遇到很多老板很有意思。我说:你别喝酒了,对身体不好。他就说:没办法呀,我不喝这个酒生意做不下来呀。我一听,又是个以身发财的,不懂得这是得不偿失。 你挣十万不算多,你要真睡到病床上得个癌症,就麻烦了,一百万都救不了你的命。你要得个半身不遂,麻烦了,永远挣不了钱了,身体也会报废。 有很多人以身发财把自己发进医院、发进监狱了,甚至为陪人喝酒,开车出车祸把自己发到阎王爷那儿去了,不划算呀。

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总叙》 一、活动内容: 弟子规,圣人训。守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二、教材分析: 总叙《弟子规》就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得教诲而编成得学生得生活规范,它规定了学生主修得六门课与辅修得一门课,教导学生弟子得本分。 三、活动目标: 1、幼儿初步理解总叙含义。 2、学习诵读弟子规。 四、活动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让幼儿理解孝道得重要性。 五、活动准备: 本段大范例《弟子规》教材,《弟子规》音视频。 六、活动过程 (一)教师讲述故事“百孝善为先”,引出《弟子规》总叙内容。(二)教师出示大范例,讲述《弟子规》总叙内容,让幼儿初步理解总叙含义。 (三)提问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平时就是怎样做得,鼓励幼儿大胆发言。 1、教育幼儿懂得:首先在家里,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2、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说话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与朋友相 处要有爱心,并且要亲近品德好得人,向她学习,这些都就是非做不可得事,如果做了以后,还有多余得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学习其它有益得知识本领得道理。 (四)幼儿在古典音乐得伴奏下诵读《弟子规》P1,感受经典美好得韵律感。 (五)结束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弟子规》得总叙,知道了首先在家要孝顺父 母,回家之后,每一位小朋友都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得事情 好吗? 弟子规《入则孝》(一) 一、活动内容: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二、教材分析: 入则孝这节通过圣贤得教诲,启发培养孩子得孝心,让她们懂得感恩之心。 三、活动目标: 1、把孝心得观念引入到小朋友得心田。 2、培养小朋友得感恩之心。 四、活动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让小朋友理解孝道得重要性。

最新弟子规1-10课时教案

《弟子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教学内容: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重点:有余力,则学文 讲解题目:《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 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教学方法:老师念一句,学生重复一句。也可老师念上句,学生念下句。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学习时间,需要念几遍。 讲解内容: 弟子规——是(古代)学生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学生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 圣人训——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 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次谨信——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泛爱众——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而亲仁——仁:指同情友爱,仁慈之心。我们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以上四条是做人的根本。不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 (举例说明)一个六岁的小孩,他不但学会了弹钢琴,而且会说英语。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叫他为客人表演。一天,他表演了节目后,大家都在赞扬他。他骄傲地说了一句语惊四邻的话:“姥姥你是个大笨蛋,什么都不会!”客人愕然。从这个例子说明:家长不能一味的培养孩子技能,但不知道学习技能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他表演,而是为了让他有一计之长,将来好做事。可他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怎么去做事?一个连自己的家长都瞧不起的孩子,他怎么会虚心向别人学习? 总结: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因为它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弟子规的内容是教育小朋友在家懂得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在外要敬师长、懂礼貌、讲信用。和别人平等相处,不自私、不傲慢、爱大众、爱国家、爱民族。在培养好了自己的品德后,再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我们能够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互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对《弟子规》的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自己原来哪些方面做的不够。 家庭作业:请家长帮助熟念《弟子规》总序 课后小结:我們現在學習弟子規的五項綱領後,每天都要省思自己是否有做到弟子規,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有意義。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把孝心的观念引入到学生的心田。教育学生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不但孝,关键是顺。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教学内容: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秦东魁老师宣讲《弟子规》第十四讲

精讲《弟子规》第十四讲 (2012-08-14 13:01:04) 转载▼ 分类:东魁著作 标签: 杂谈 这节课我们讲“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进入房间时不论揭帘子还是开门的动作都要轻一点慢一些,避免发生出声响,在室内行走或拐弯时,应小心不要撞到物品的棱角以免受伤害。 咱们古代的家里呀,有很多帘子。当我们进家门的时候,不论是揭帘子还是开我们现在的这种门,都要轻一点慢一些。为什么呢?第一是让我们从生活上养成一种“慢”的习惯,可以去除我们的急躁;第二当家中有人的时候,避免因为我们粗鲁的动作,打扰到他人的休息;第三,家中要是有小孩子,如果您的动静太大的话,有可能把小孩子给惊吓到。 现在都不用帘子了,但是希望我们大家在开关门的时候,尤其在公共场所,一定要注意个人的形象和生活习惯。 另外,不光是在家里,就是出门在外骑自行车或者开车,也一定要宽转弯,把前面的这种距离拉大一点是最好的。 我们看下面这个故事:苏嘉是西汉著名大臣苏武的哥哥,曾经负责给皇帝驾车。有一次皇帝外出,苏嘉给皇帝驾车,从都城长安来到郊外的行宫。当皇帝正要下车时,苏嘉因为不小心一下子把车辕撞到了门前的柱子上,车辕被撞断了,皇帝也受了惊吓。结果苏嘉被判为大不敬的罪责,只好自杀。所以说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小心谨慎,一件小事情有时也会酿成大祸。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人都是在一个细节上面出了错,导致终生痛苦。所以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真的是要步步小心,处处要学会替他人着想,才能让我们的人生中,树敌越来越少,波折越来越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应注意一些礼节,比如我们在回家关单元楼门、自己家门的时候,一定要轻轻的关,如果声音太大就会扰到四邻;还要注意上楼的脚步也要轻;在家中拉窗帘时也要轻轻地拉。 一是对物品的一种爱护;二是如果家里有人还没起床,这样也不会影响到其他人的休息。另外在餐厅里吃饭前后或清理卫生时,移动桌椅板凳时一定要将它们提离地面再移动,这样做的好处之一是使它们本身的使用寿命更加持久,二是对家人特别是在楼下居住的邻居比较尊重,不会使他们因为听到噪音而产生烦恼。 你看我们现在很多人搬东西,都为了省事在地上那么直接推拉。既损害了自己的家具,又影响到了别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一点一滴地关心周围每一个人。这样无论对自己的身心和德行都有所提升。

弟子规21-40教案

《第二十一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第二十一课围绕“信”这一理念,通过韵文、释文、拓展、故事四个板块的设计,体现出课文的文、意、理的统一。韵文通过“三勿”(勿轻言、勿轻传、勿轻诺)教导我们做到如何为真、如何言而有信。释文表意准确,通俗易懂,为学生自读自悟提供了重要的课程资源。拓展结合生活,以名人华盛顿的樱桃树的小故事联系实际揭示了课文内容的现实意义,以伟人做学习的榜样,为学生的具体日常行为提供了方向。故事《崇祯轻信误国》以生动的事例诠释“见未真、知未的”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历史故事的形式,从反面告诉我们信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弟子规》的第五篇《信》,熟读成诵,感受古文的魅力,积累经典美文。 能力目标:通过古文的学习,感受古人的诚信和对学生今后的教育作用。 情感目标:使学生受到诚实守信、注重自我品德修养的教育。 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情 感。 教学重点: 熟读第二十一课,理解性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中华传统优秀品德,学会诚实做人,踏实为人。 教学课时: 1课时 三、设计理念 紧扣“信”这一主题,根据诵读入韵、读文明意、悟理导行三层教学目标,相机设立创设情境,话题揭义;字正腔圆,诵读成韵;故事诠释,读文明义;生活介入,明理导行、课外延伸教学五环节。分层推进,层层落实,促进知行合一。 2、四化并用,优化组合。确立以“读—思—悟—行”为主线的教学策略,实现理解、感悟、思辨、导行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读准韵文的字音、节奏、音高,掌握停顿,落实诵读化。借助故事,在故事中诠释文本要义,在故事中引发再度思考,在故事中激发学习情趣,体现教学故事化。结合拓展,设情境,在课堂生

第一课弟子规教案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总叙》、第一课《弟子规》 课堂导入:1、老师自我介绍:我是你们新来的刘老师。大家先认真的看一看我,记住我的样貌。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在一起上课,共同学习《弟子规》这本非常有趣的书啦。首先我要告诉小朋友们几件事: *老师想做你们的好朋友。但上课的时候,你们要做一个好学生。下课的时候,我们可以一起玩游戏讲故事,老师会讲很多有趣的故事呀。上课的时候,各位小朋友可以找一个自己比较舒服的姿势,端坐好上课。上课时间,不允许到处走动,吃东西,喝水,上厕所。每30分钟,小朋友们可以休息15分钟,你们可以做想做的事情。 *老师非常喜欢自己独立思考、能够多问问题的小朋友。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大家一定要及时提问。但提问前,需要举手示意老师。不可以随意插话,打断老师的授课,因为这是不礼貌的。 *大家来上课,一定要遵守时间观念,不要迟到。 *老师不喜欢说谎的小朋友,犯了错知道错在那里老师不会批评但是撒谎老师就会批评还会讨厌的。 2、学生自我介绍:鼓励学生大胆介绍自己的名字、年龄。 3、《弟子规》是一本怎么样的书?我们将要学习哪些内容呢?学了这本书,会带给我们怎么样的变化? 授课内容: 1、《弟子规》总叙。作者李毓秀,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秀才,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弟子规》最初名为《训蒙文》。

所谓“弟子”,狭义上指父母的孩子,老师的学生;但广义上说,所有人都可以称作弟子。我们从出生开始要学习,学习如何吃奶,吃饭,走路。。然后上学,学习知识,文化。除此之外,如何做个优秀的人,如何做个爱妈妈爸爸的好孩子,好学生。如何和朋友融洽的相处等等。这些都需要学习。所以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永远是弟子。弟子日常的行为规范叫做“规”。总之,不论年龄大小,想做个合格的弟子,就要学习这本书。 《弟子规》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共360句,1080个字。具体列举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具备的礼仪规范。 我们第一步呢,先学习这本书,做到读的正确、流利。然后一点点的把这些规范落实到自己的言行中。 相信各位小朋友,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做的到。 2、第一课《弟子规》 课文内容: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注释:规:规范,准则。训:教诲。弟:通悌,意思是敬爱兄长。谨:慎重、 译文:学生要有学生的规矩,是古代圣人的教诲。首先,要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言行谨慎,讲究信用。对大家要有爱心,亲近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有精力,有时间,应该多看书学习。 3、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规矩?有规矩好还是不好?

精讲《弟子规》第10讲

精讲《弟子规》第十讲(2012-08-14 12:50:38) 转载▼ 标签:分类:东魁著作

我还碰到过一个家庭,老人家过80岁大寿,祝寿的人多得不得了。可在 主座上坐的却不是老寿星,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他儿子给父亲过寿,请了一位很了不得的领导,就让领导坐了主座。你看这成了给领导过寿,不是给老人过寿了。这种颠倒的程度让我们没有了人的味道。 我看到这种现象以后,就在现场号召他的子女给他父亲礼拜、磕头。他的子女都不太适应,我就做了个代表,先给他父亲磕了个头。全场的人看到以后全站起来了,吓一跳,好像没见过这种礼节。还问我:你们当地是不是有这种礼节? 我说:是,我们当地有,你们这儿没有啊,为了改正改正你们这边给老人不礼拜、死了以后才拜的风气,所以我来引导引导。他的几个儿子也不好意思了,全部都给老人家拜了拜。经我一搅和,领导也不好意思上座了,把上座让给老人家坐了。 在我临走的时候,老人家把我叫进房间,对我说:秦老师,你可了不得啊,家里人每年哪是为我过寿呢?他们就是趁着给我过寿来挣钱,红包我一个都拿不上,主位我也坐不了。每次都说我上年龄了,怕把我给碰到了,就把我专门搁在个小房子里头,给我送一点饭在里头吃。人家来送的红包都塞给我儿子、女儿了。 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在座位上面,一定要由长者坐主位,才能体现出来我们尊老爱幼的风气。希望大家听完这一节课以后,回家能试一次进厨房做饭,给父母端饭。我们这个小小的这个举动,绝对会让我们“德日进,过日少”。 我跟我妻子两个人最近就一直在这么做,效果真的好得不得了。我们天天给父母端饭,不仅父母高兴,儿子也跟着我们学,天天给我们端饭。其实我们做人本就该如此,可是现在社会上却很少能看到。现在的人吃饭先让儿子孙子,先让朋友,却想不到要先让父母,所以说我们主次不明,很糊涂啊。 只要能把《弟子规》上的几句话落实到位,我们的人格魅力就足以去感召别人向你学习了,哪用你去劝人家啊?圣人是做到以后才说出来;贤人是说出来以后马上就能改正去做到。可我们现在的人光说不做,这叫骗人。 我们表面看着好像是在骗别人,实际是在骗自己。我们任何一个小小的举动,都可能会使别人看低我们。我们别认为吃饭、走路这些都是小事,就可以不注重“长者先,幼者后”,我们恭敬父母的态度就是体现在每一个细节,每一 件小事中的。 我们不能要求别人,只能先要求自己。每一个人落实到位,你的行为就会感染你的邻舍。 我就在我们眉县做过这种实验,感动得整个小区都有变化。每年我母亲过生日,我不论在任何地方都会回去给她过生日。我的这个行为感召了周围邻居不少外出的子女,在父母生日的时候回家拜寿。

第一课《弟子规》总叙教学教案(小学1—2年级教案)

《弟子规》总序第一课教案(小学1——2年级教案) 教师:王梅强主讲 教学内容: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教学目的:了解《弟子规》的大概内容?“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背诵总序。教学重点:1、孝,2、泛爱众 教学过程: 一、讲解题目:《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原名: 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 秀才李毓秀所作。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 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二、老师念一句,学生重复一句。也可老师念上句,学生念 下句。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学习时间,需要念几遍。 三、讲解内容: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总序就是弟子规的总纲领,也是弟子规要讲述的主要内容, 有六方面的必修内容:孝、弟、谨、信、爱众、亲仁,最后

还有一个辅修内容:学文。 【弟子规圣人训】 我们刚刚有提到《弟子规》就是从《论语·学而篇》所摘录出 来的,完完全全都是儒家它的经典重要所在。此地讲的“圣人训”,我们狭义的来讲,可以说就是孔老夫子,广义来讲,我 们都晓得凡是古圣先贤,只要他们有好的典范,值得我们后 人学习的,我们都可以称为训诲、训勉。所以我们此地所讲 的,它是有范围的,所指的圣人是指的至圣先师孔老夫子, 孔夫子他教我们应该如何从家庭、从自身做起。 【首孝悌】 我们是从哪里来的?从父母来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的身 体,父母是我们的根,所以“百善孝为先,孝是百善首”。 父母对待儿女愿做一切牺牲和奉献,知恩要报,。 不与恶人交朋友,不孝敬父母的就是恶人。” 不孝敬父母的人自己良心上不舒服。 ,应该读成“悌”(ti四声),弟的意思就是友爱。 “弟” 同气所生,就好像一棵树木一样,同气连枝,子女就像枝干 一样,父母就像树。 你的修身做好了之后,我们接着还要下一步,还要再下一步,更提升人生的境界,这个时候我们要培养爱心。 【次谨信】 前面的孝悌是做人的根基,有了根基之后,接下来就是做事

弟子规 选择题

《弟子规》选择题测试试卷 一、把正确答案的的序号填在()里。(每小题2分共10分) 1、“头悬梁,锥刺骨”讲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两位名人,() A、孙敬和苏秦 B、李白和杜甫 C、程颐和程颢 D、毛泽东和周恩来 2、“太祖兴,国大明”这里的太祖指我国历史上哪位皇帝。() A、李世明 B、朱元璋 C、赵匡胤 D、成吉思汗 3、“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这句话是说() A、要坚持锻炼身体。 B、要注意天气的变化 C、子女要孝敬父母。 D、要加紧时间学习。 4、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哪国人。() A、宋国 B、鲁国 C、赵国 D、楚国 5、《弟子规》曰:“但力行,不学文。任已见,昧理真。”那你知道“手不释卷”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国历史上哪个大将身上吗?() A、岳飞 B、吕蒙 C、杨六郎 D、戚继光 二、看拼音,选择正确的读音。(每小题1分共10分) 1、父母教,须jìng听A、敬B、近() 2、出必告,fǎn必面A、反B、返() 3、事虽小,勿shàn为A、擅B、善()

4、兄道友,弟道gōng A、恭B、公() 5、言语忍,fèn自泯A、愤B、忿() 6、不如人,勿生qīA、气B、戚() 7、闻yù恐,闻过欣A、誉B、誊() 8、倘掩饰,增一gūA、姑B、辜() 9、天同fù,地同载A、覆B、复() 10、言不huì,色不媚A、炜B、讳() 三、请给下列各句经文选择正确的理解。(每小题2分共20分) 1、同是人,类不齐。() A、同样在世为人,品行高低各不相同。B、同样是人,种类不一样。C、同样是人,类别不整齐。 2、果仁者,人多畏。() A、真正品行高尚的人,人们都心存敬畏。B、果敢仁义的人,别人都害怕。 C、果断仁慈的人,人们都害怕他。 3、工夫到,滞塞通。() A、只要功夫练到了家,体内就没有任何阻塞。B、只要功夫到了,不懂的地方就自然通达了。C、只要功夫练到了家,就能打通关。 4、字不敬,心先病。() A、如果文章写得不恭敬,说明你病了。B、如果文字没有

《弟子规》完整版教案

《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总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2、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教学重点、难点: 1、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2、弟子规的内容是什么? 3、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内容: 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讲解题目: 1、《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2、老师念一句,学生重复一句。 3、老师念上句,学生念下句。 4、小组合作学习,比赛读 二、讲解内容: 弟子规——是(古代)小朋友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小朋友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 圣人训——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 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次谨信——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泛爱众——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弟子规第五课

《弟子规》第五课教学设计 上饶县黄沙岭乡中心小学林燕凤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第五课是围绕如何“尽孝”这一美德而展开的,分了韵文、译解、拓展、故事四个板块。韵文以“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要求作子女的应尽最大的努力做父母高兴地事的道德准则,又以“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来告诉我们自己身体健康,品行端正,就是尽孝了。译文表意清楚,通俗易懂,为学生读懂韵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帮助。拓展结合一些俗语和《孝经》的话延续拓展“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的内涵,同时也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故事《潘岳辞官》更是以生动的事例诠释着如何尽孝,使父母亲幸福快乐。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兴趣诵读韵文并能做到背诵。 2、通过诵读韵文以及对拓展和故事的了解对“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有界 定,感悟和培养孩子的孝心。 3、学会思考,反馈以韵文的准则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知道如何做。 三、设计理念 1 根据国学课的要求,结合四化:生活化、故事化、情景化、诵读化。将整节课设计成三大板块:迁移导入,围绕“孝”这一主题,进行导入教学。 2 抓住诵读要求,梯步指导朗读,使学生有兴趣读。 3、在新授中将四化并用,读中思,思中悟,悟中行。实现学生在读出韵文的韵味时也在设计的故事和情境中思考,同时结合生活事例分析道理,为自身的行为树立标杆,从而能够导行。 四、教学过程 (一)调查访问,迁移导入。 1、教师随机在班上问一些问题,让生思考,在思考中反思行为从而引出新课。 (1)平时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关心你的?(激发起学生对于父母给的爱的重视,教师也可在特定中反问学生父母有时的某些做法是否接受,是不是爱?) (2)你平时有没有关心过你的父母?(让学生经过和上面的对比,引起反思。) (3)我们学过哪几句韵文是教育我们关心父母的?(让学生复习旧知,巩固前文,从而有一个国学课的热身,加上老师的表扬,激发兴趣。)这样的韵文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二)新授 1、分阶段读文 (1)、通读韵文,读熟韵文,读出韵文。 听音读文,说说录音读文怎样?(生归纳,按照生的归纳要求,让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2)、生生互读互评,教师相机指导。 (3)、教师引用《弟子规》的话:“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要求学生读书也要像说话一样注意轻重缓急,听师读,找出须重读的字和停顿的地方。 (4)、最后利用各种方式练读韵文,教师给予一定的鼓励。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故事引学,对比教育诠释韵文 (1)和释文结合 看“乌鸦反哺之恩”的图片,从图片中你看到了小乌鸦懂得()的道理?学生讨论,

精讲《弟子规》第二十四讲

( ) 标签:分类: 我们上一节课讲到“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我和朋友聊天地时候就在讲,世界上备受人尊敬地不是皇帝,因为中国历朝历代皇帝很多,真正能被我们记起地很少.受人尊敬地是能为身教、心教、行教地模范,如孔老夫子等圣贤之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真正地圣人,真正地德能之人,他们地行为和言辞可以影响几千年,所以人所服,非言大,是德能所致,德能加才能,就好得不得了,这是咱们上一节课讲到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我们有德再施才则可服众并教化众人,我们有才无德则会殃民祸世,所以我经常和我爱人说,宁愿我们家孩子愚痴,也不愿意他祸世.一个国家兴亡我们不要认为需要很多人,一个人足以兴邦,一个人也足以毁邦,一言兴邦,一言误国,真是如此.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所以人一定要德才兼备,德在前,才在后.孔老夫子德才兼备影响几千年,孔子家族旺了多代,凡是姓孔地人都受到了他地福德护佑.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曲阜当地政府就有一个政策,凡是姓孔地,不论你来自世界哪一个国家,死后都可以葬在孔老夫子地孔林中.你看,姓孔地都沾了圣人光,这是我去曲阜参访地时候,当地导游讲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我们去曲阜时,还发现埋葬孔老夫子地地方有两种奇异现象,现在科学家不能解释.第一,孔林有十万株千年地树,可想而知它地面积有多大,但奇怪地是,孔林之中从来没有乌鸦出入,离孔林相距只有两公里地孔庙,却是乌鸦成片,可是乌鸦从来都不来孔林,甚至从林子上空都不飞过,路过此地都是绕林而行,这是当地导游讲地第一个比较奇异地现象,真假我们还没有时间去考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第二个奇异现象是,至今孔林之内很少发现有蛇地踪迹,可是孔林之外就有很多蛇出没.当时导游就告诉我们,当地人地传说讲,孔林是夫子休息之地,乌鸦本乃灵禽,就是感知力很强地动物,它不愿意打扰孔圣人休息.你看,孔老夫子地德性感召动物都对他如此恭敬.第二,这个为什么没蛇?因为孔老夫子休息之地,经常有世界各地人前来祭拜,蛇在这个地方怕惊吓到了来礼拜孔夫子地众生,一惊吓没人礼拜怎么办?所以蛇不在这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曲阜市政府还规定,凡是离孔林孔庙近地建筑都不可以超过三层,你想想政府对他多恭敬,他地德能影响几千年,影响到现在他地子孙还沾光,德能大,方能感召人,感动人,这是咱们中国第一个历史人物孔老夫子.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第二个历史人物,秦桧!他祖上有没有积德?有,要是没有他怎么能当宰相.秦桧有没有才?有才!要没有才怎么能爬到宰相这个宝座.那德有没有?德就欠缺了.秦桧害不害他祖先?害祖先,姓秦地人不敢认他当祖先,他地祖先在冥府都不愿意认此子孙当后代.两个历史人物,影响截然不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咱们中国地第三个历史人物,周文王.我们都知道周文王被称为圣王,周文王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长年代地江山,多年,看过《封神榜》地都有点儿了解.不过,许多人误以为是姜子牙保佑他,其实不对,是因为文王德性感召才能使人才济济,江山长存.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最有趣地一件事情是,周文王在修理宫殿城墙地过程中,看见工人挖出来一堆尸骨,周文王赶快过去,拿布把尸骨包裹起来,并专门做了一场埋葬地仪式,亲自礼拜,这个行为让所有

弟子规一学年备课教案

弟子规一年级教案 第一课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并尝试背诵 教学方法: 熟读成诵、启发引导 教学过程: 一、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 二、练习读文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三、理解字句意思

[注释]:睦:和睦。 [译文]:当哥哥姊姊的要友爱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 四、分组比赛背诵 五、写本文3遍 六、总结 第二课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并尝试背诵

教学方法: 熟读成诵、启发引导 教学过程: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财物轻怨何生 言语忍忿自泯 二、练习读文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三、理解字句意思 [注释]:泯:尽、消失。 [译文]: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 四、分组比赛背诵 五、写本文3遍 六、总结

弟子规第四讲教案“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弟子规》第四讲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讲课时间:二00九年八月一日 地点:衡山路二号,欧莱雅培训中心

教学详案 一开宗明义 今天来了许多新朋友,有我的父母老师、同学同事、朋友邻居,说实话,有为人父母的的,有当老师校长的,你们来看看我们这个弟子规义务学习营到底在干些什么?值不值得下次再来。 昔日的同学少年,今天已经为人父母,儿女绕膝。从小读书,有没有一门课告诉我们怎么当父母的?我们为孩子设计了锦绣前程:一岁儿歌,两岁唐诗,三岁钢琴,四岁书法,几门外语,种种运动,学习一路领先、高中毕业出国,学业有成创份家业。社会上各种早教班、补课班应愿而生,有教知识的,没有教真理的,五花八门让我们无所适从。活到老学到老,但这个学习除了计划拿一个个文凭,有没有包括道德品格上的终生学习?在手忙脚乱中,我们遗憾、困惑、矛盾、争吵,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怕错过了教育的黄金期,同时又被现代升学、就职的压力、环境污染、让我们已经开始自己的孩子提前辗转反侧。 我们拿什么来爱孩子?我们拿什么来教孩子?

至圣先师孔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板书) 孔子老师讲的是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先后顺序,也是一个人学会做人的先后顺序。先学会做人,学知识是最后一项。现实社会则要求孩子“全力以赴去学文”,这是一种本末倒置、舍本求末的行为,最后培养出来的是“木材”?是“人才”?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就像一棵大树的树干,而知识就像这棵树的枝干,拥有广博的知识使整棵树郁郁葱葱,累累硕果。但如果一棵树的树干部分很细,枝干却过繁过茂,树干则难以承受枝干的重量,稍有风吹草动、天灾人祸整棵树便会有折断的可能。 《弟子规》是清朝秀才李毓秀先生根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的对学童们的生活规范,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板书)这本书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还有余遐,更应努力的学习各科知识,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如果做人做不好,知识越多、地位越高,给自己或他人或社会造成的危害越大。为什么学历都那么高、看过的书那么多,结果连看到人不会露个笑脸,因为这些读的书拿来干什么?考试用,跟生活脱节。所以可能是硕士、博士离婚率最高。为什么书念得多的人反而连包容、连宽恕、连爱护别人都不会?问题在哪?书给了他什么?「长浮华」。他觉得我学历这么高,你都得听我的,这样绝对搞得众叛亲离。所以「余力学文」,学了文一定要去力行,不然会「长浮华,成何人」。

弟子规教案全集

弟子规教案全集 (总叙~余力学文) 目录 1 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备注 2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3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4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5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 孝方贤 6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7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 如事生 8 出则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复习: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9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复习: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10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复习:冬则温夏则清 11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复习: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 12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复习: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13 谨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复习: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14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复习: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15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复习: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16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复习: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17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复习: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18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复习: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19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

精讲《弟子规》第二十讲

精讲《弟子规》第二十讲 标签:传统文化作者:秦东魁老师 我们看下一段“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我们遇到别人称赞、赞叹、夸赞我们的时候,不得意忘形,反而会自省,唯恐自己做得不够,做得不好,继续努力,这样就好了。当别人批评自己的过失时,不但不生气,还能欢喜接受,那么真正诚信的人,就会渐渐喜欢和我们亲近了。 陕西博爱书馆每年的11月间,志愿者回去会做一个总结,总结什么呀?总结我们这一年来所犯的过错,一定不总结我们今年送了多少书、做了多少事情。总结过错,我们送书的过程中是不是给人家学校、给政府部门添麻烦了,我们要求去的时候自己带书,去的时候自己带饭钱,一定去学校、捐赠部门不吃人家的饭。当时有个政府部门非要请我们吃饭,我们的志愿者特别有意思,就说领导,你别请我们吃饭了,吃这一顿饭,我们还能捐几百本《弟子规》了。所以那一句话以后,这个领导以后请我们吃饭就一碗面,再不敢一请花几百块钱了。所以我们的坚持还是可以得到别人的支持的。 如果能做到“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正直、诚信的人就会渐渐喜欢我们,良师益友才能亲近我们,让我们的人生更圆满,犯错更少。 我们现在很多人就是承受不起别人的称赞,别人一旦夸我们几句,我们就会得意忘形。我们就不会去想一想,别人称赞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自己的德行修养是不是如他夸赞的一样。 现在很多人经常做打肿脸充胖子的事情。别人一夸你,就洋洋自得,然后别人再找你借钱啊,找你办事啊,你也不好意思不给人家办,就统统答应下来。 别人夸我们,我们首先要想想自己是否真正做好了,如果没有,那我们就应该“闻誉恐”,要好好反省自己,使自己真正去提高、去进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德行修养。 我们现在都爱听好话,都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都知道这个话,可是我们不愿意吃;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都不愿意听,听到别人一说我们不好,一下这个脸和苦瓜脸一样长。 当别人指责我们的时候,我们要“闻过欣”,就是要感觉到高兴,千万不能生气。因为当一个人指责你的时候,第一,他把你当成好朋友了。现在的人们没有几个愿意得罪人的,他这样指责你,是恨你不成器,恨铁不成钢啊。所以你感恩戴德都来不及,你怎么还能迁怒于他呢。 第二,他觉得你是个人才,如果不指出来,那你这个人才就毁了,很可惜啊。所以说他是在体谅你,爱护你。可你如果把他当成敌人,当成小人,那就是你的问题啦。所以说我们人生在世,如果天天听人夸,那你就走到悬崖边了。你只有常常反省自己,听得进去别人的指责,久而久之,真正的好朋友,知心朋友才会全部被吸引到你身边来。 当你有如此多的良师益友之后,你何愁不成功?人不成功的原因大多是结交恶友,让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