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教案

《<礼记>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3.理解课文大意,联系实际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理解大同社会的三个特征。

4.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理想,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的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并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将来为社会贡献力量的智趣。

重难点突破

重点:1.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苯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3.理解课文大意,联系实际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理解大同社会的三个特征。

难点:

理解课文大意,联系实际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理解大同社会的三个特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阶段:激情导入,学情诊断

1.激情导入。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句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由此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其中的为学之道。(板书课题:虽有嘉肴)

2.作家作品。(多媒体出示)

《礼记》,又叫《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严谨;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运用心理描写和细节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名篇,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主要讲述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等教学经验。

3.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多媒体出示)

嘉肴(jiā)弗食(fú)不知其旨(zhǐ)

教学相长(zh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提出预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3)交流查阅的有关资料,可对《礼记》做补充介绍,也可以拓展到其他的儒家著作。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一读,读准字音。

指名学生朗读,学生评议、纠正。

2.二读课文,读出韵味。

录音范读,学生划出朗读节奏。

在掌握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与全班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

3.三读课文,疏通文章文意。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朗读并结合注释和参考书籍,疏通大意。

学生活动后,教师补充重点词语:(多媒体出示)

①虽有嘉肴()

②虽有至道()

③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④其此之谓乎()

明确:①好,美。②最好的。③所以。④学的。

4.展示学习成果。学生自告奋勇疏通文意,师生共同纠正、明确。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一)归纳重点实词和虚词。

方法:学生自主寻找出通假字、一词多义的词语,然后对一词多义中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进行探究、讨论,明确答案。教师适时指导、点拨。

1.通假字

(1)兑命(“兑”同“说”)

(2)学学半(“学”同“斅”,教导)

2.古今异义

(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用意,目的)

(2)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3)然后能自强也(古义:自我勉励;今义:勉强)

3.一词多义

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嘉肴”,美味的菜)

其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教学相长(学习)

学学半(学,同“斅”,教导)

(二)理解内容。

1.提问:你觉得这篇课文是在跟我们讲什么道理?

讨论后,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提问: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三)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师:从学习的角度看,“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和鼓励。

答案示例:(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可以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不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的理解还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了。

(四)课堂小结。

1.学生小结自己这堂课的收获。

2.当堂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第一阶段:复习导入,学情诊断

检查上节课所掌握的文学常识、课文背诵、重点词的解释及句子的翻译。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虽有嘉肴》,现在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抢答:

1.《礼记》是时期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编纂的。

2.解释下面的词语或句子。

(1)然后能自反也。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教学相长。

3.检查背诵。(从不同层次的学生中相互抽查一到二人)

明确:1.战国至秦汉儒戴圣 2.(1)反思(2)勉励(3)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第二阶段:导入新课,自主探究

(一)激情导入。

教师:同学们,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有一个著名的“天下为公”的题词,这一社会理念是从哪儿来的呢?这句话来自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他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而实现了“天下为公”的社会,他将其称之为大同社会。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社会呢?今天,我们就走进《大道之行也》,共同找一找问题的答案。(板书:大道之行也)朗读课文,正确停顿。

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相互听读,注意断句和节拍;指正错误读音(各1遍)。

注意下面的字的读音:(多媒体出示)

①选贤与(jǚ)能(同“举”,推举)②讲信修睦(mù)(和睦)③幼有所长(zhǎng)(成长)④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同“鳏”,老而无妻)⑤男有分(fèn)(职分,职守)⑥货恶(wù)其弃于地也(厌恶,憎恨)

2.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教师做朗读指导。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中,“故”表示“所以”的意思,这里有一个小的停顿。“人”是使动者,统领以下几句,也有一个小的停顿。所以这一句应这样读:“故/人/不独亲其亲。”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里的“者”也要停顿一下。所以这句要读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货”和“力”在这

里是强调的对象,所以“货”和“力”后面要有小的停顿。

(4)“是故/谋闭而不兴”中的“是故”表示承上总结,也要停顿;“故/外户而不闭”,此处的“故”也是一样的读法。

3.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指正(2-3人)。

4.齐读课文,教师再指导存在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疏通文意。

借助课下注释,按照类型梳理、归纳本课的重点字词,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重点实词,同时把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标示出来。.

1.指名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其他同学帮助解答,最后教师点拨。

2.师生共同按类型梳理出重点字词,先由学生单独完成,教师再作补充明确。

(1)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指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

①大道之行也(古义: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路)

②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归宿;今义:返回,回来)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造反;今义:杂乱,捣乱等。贼:古,害人;今,小偷,窃贼)

④外户而不闭(古义;门;今义:家)

⑤不独子其子(古义:子女;今义:儿子)

(3)一词多义

①不独亲其亲[前一个“亲”用作动词(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亲,引申为“奉养”;后一个“亲”是名词,指父母]

②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用作动词(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子,引申为“抚育”,后一个“子”是“子女”的意思]

③谋闭而不兴。(闭,闭塞。)

外户而不闭。(闭,关闭。)

(4)词类活用

①选贤与能(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品德高尚的人,才干出众的人)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名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亲,引申为“奉养”;以……为子,引申为“抚养”)

③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老年人,壮年人,幼童)

(5)重点实、虚词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行,施行,推行;为,是)

②男有分,女有归(分,职分,职守;归,归宿)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兴,兴起;作,兴起)

④是谓大同(是,这;谓,动词,叫做)

(三)尝试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翻译时注意遵守“信、达、雅”的要求,灵活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

1.先由1-2名学生完成翻译,其他学生指正,最后教师补充明确。(注意一些采用意译方式的语句,教师要给学生解释清楚。)

2.利用多媒体给出参考译文,学生再次通译课文。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理解内涵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下面的问题:

1.提问:治理“大同社会”的三个准则是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三个准则的内容吗?

明确:治理“大同社会”的三个准则是:(1)天下为公;(2)选贤与能;(3)讲信修睦。解答第二问,学生只要理解没有偏差即可肯定,若能结合现实生活则更要予以鼓励、赞扬。

2.提问:《礼记》中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相对应的原文是什么?

明确:(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提问:作者认为治理“大同社会”的最高准则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治理“大同社会”的最高准则是:行大道。

第四阶段: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1.师:你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强调、鼓励。

答案要点:在当时看来:体现了作者不满现实,向往美好的情感;在现在来说:激励人们不断为此而奋斗,仍有积极意义。但这在阶级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2.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你心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此为开放性问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想,自由阐释,教师鼓励、肯定有创意的表达。

3.教师小结:同学们,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概念,习近平

总书记对“中国梦”基本内涵的表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可以说这和《大道之行也》中论述的社会蓝图从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同学们,我们是新时代的接班人,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就让我们齐心协力,发奋图强,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加倍努力吧!

第五阶段:检测小结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根据原文在文中空白处默写出正确的句子。

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女有归(2)外户而不闭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4.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作相关解释。

检测小结答案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2.(1)归宿(2)大门

3.(1)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2)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4.“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推举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