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0课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0课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0课

第三单元第十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8·泰州高一检测)1896年初,御史王鹏运建议清廷“特谕天下,凡有矿之地,一律准民招商集股,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清廷户部和总署对议奏照准。清廷支持这一议奏的目的是(C)

A.模仿西方国家实现“工业立国”

B.发展商办企业与外商竞争

C.支付战争赔款和改善财政状况

D.取消对发展工商业的限制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御史王鹏运建议允许民间开矿,清政府接受了该建议。结合题目中的时间信息“1896年初”可知,该事件发生在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后,为支付战争赔款和改善财政状况,清政府采纳了上述建议。

2.(2018·北京高一检测)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出现上述状况的政治前提是(D) A.华侨竞相回国投资办厂

B.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C.各类实业团体广泛建立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解析]根据时间“民国初年”和“政治前提”可知,D项符合题意。

3.(2018·山东学业水平测试)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1亿3千多万元,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外部条件是(D)

A.民国政府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

B.民国的建立激发了资产阶级投资热情

C.中国人民掀起了抵制日货运动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1912~1919年”、“外部条件”可以判断,D项正确;A、B、C三项是内部原因。

4.(2018·开封高一联考)观察“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投资棉纺织业情况统计表”,表中反映的情况最准确的是(C)

A.

B.外商在华棉纺织企业严重萎缩

C.棉纺织业中民族企业发展超过了外资企业

D.民族工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解析]此表仅反映20世纪初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情况,通过数据比较可了解到此时华商企业的规模比外商企业规模大,因此排除B项;而D项说法是错误的,材料并未反映出,从时间上也可予以否定;A项要注意时间信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从1914年开始的。因此正确选项为C项。

5.(2018·新疆学业水平测试)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D)

A.化工业、卷烟业B.制碱业、橡胶业

C.手工业、农业D.面粉业、纺织业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特别是纺织业和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

6.(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造成张謇不幸的根源是(D)

A.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D.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解析]A、B、C三项都是阻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但这些因素都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导致的,故选D项。

7.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两次发展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D)

A.国际环境有利B.民族独立实现

C.社会性质改变D.政府大力支持

[解析]图片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次高潮时期分别出现在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奖励实业”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故选D项。

8.(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据国民政府经济部1942年的统计,国统区共有工厂3758家,其中四川一省即达1654家,占全部工厂总数的44%。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D) A.民族资本企业增长迅速

B.四川人办实业风气盛行

C.欧洲加大对四川的投资

D.抗战爆发,大量工厂内迁

[解析]由题干中“1942年”这一关键时间信息可知,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特别是四川省工厂数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大量民族工业内迁,故选D项。

9.(2018·合肥高一检测)1942年5月前后,日商企图强行收买上海申新一厂和八厂产权,荣德生严词拒绝。他说:“我是中国人,决不把中国的产业卖给外国人。”据此,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C)

A.民族企业要发展,必须完成反帝任务

B.拒绝日本收购,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C.上海民族企业受到日本企业和官僚资本的双重挤压

D.不把产业卖给外国人,体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外国势力对民族工业的压迫,官僚资本无从反映,故选C项。

10.(2018·梅州高一检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近代中国的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经济上看(A)

A.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B.促进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C.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难以独立发展

[解析]近代民族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代表了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故选A项。B项是政治方面;C项说的是思想方面;D项说的是消极方面,是民族工业的不足,与题干意思不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济呈现明显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表(1895~1899年)

——许涤新、吴承明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材料二下表为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中国进出口商品种类比较表(单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解析]第一小问,需要从材料一中提炼,应从整体、行业与地区分布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特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不断发展;由沿海向内地扩展;轻工业发展迅速。成因: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由沿海深入内地;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等。

(2)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

[解析]应以甲午中日战争为界,对比材料二表格中的进出口情况,逐一概括。

[答案]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甲午中日战争后:现代化加快,进出口贸易发展。

12.(2018·海南学业水平测试)荣氏企业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缩影,在内忧重重、外患频频的近代中国,演绎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商业传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春天。作为中国民族企业的代表,荣家的面粉产业发展迅速,其产量占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这种高速度不仅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产业史上也非常罕见。

材料二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荣家在无锡、上海两地企业设备被毁纱锭18.7万枚、布机2726台、粉磨36部……荣家兄弟把大量面粉和小麦送给中国军队做军粮。1941年,汪伪政权威胁荣德生,要求他将申新一、八两厂卖与日本丰田纱厂,荣德生当即严词拒绝,并大义凛然地说道:“我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荣氏家族》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解析]主要从内外两个角度分析,“内”主要包括辛亥革命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影响、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等方面,“外”主要指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答案]主要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实业救国思潮;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2)据材料二,指出荣氏企业在抗战时期的境况,并说说你对“我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理解。

[解析]材料中“被毁纱锭18.7万枚、布机2726台、粉磨36部”“要求他将申新一、八两厂卖与日本丰田纱厂”等信息反映出荣氏企业陷入困境;对“我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理解主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表现出民族资本家在抗战时期的爱国救亡的民族情怀。

[答案]境况:日益萎缩(陷入困境)。

理解:爱国救亡的民族情怀。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doc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重点难点】 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的重要成就、特点及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垄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生条件: A、政治前提:19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下来。 B、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理论基础:19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理论重大突破如电磁理论、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如金属冶炼工艺的创新,为新的工业革命的形成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D、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为新的工业革命准备了市场条件;F、资本:大量积累的资本为工业集中和资本集中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也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资本。 【合作探究】1: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有资金、技术、市场、劳动力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资金、劳动力、技术、市场条件等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资金来源于资本的原始积累,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资金来源于资本集中(垄断的出现);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是工场手工业时代积累成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由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转化而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力要求有自由的身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劳动者还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英国有广大的海外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已经基本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人们的理念还是争取自由,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竞争的意识已经成为时尚。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 (1)电力的广泛使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与此同时,电动机也制造出来。电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随后,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

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 10课鸦片战争试题含解析

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 争试题含解析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题号 易中 鸦片战争1、23、4、7 战火再燃65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政府公然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其直接目的是( ) A.扭转对华的贸易逆差 B.腐蚀清政府的官员 c.抢占市场和掠夺原料D.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 解析:A 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向中国猖狂走私鸦片是因为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急需扭转对华贸易逆差,A项正确。 2.(2017·辽宁大连期末)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这说明当时( ) A.外国已经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c.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 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 解析:B 根据材料,在1689~1839年这段时间的涉外司法诉讼本应全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有较多由外国人自行审理,这说明当时清政府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B项正确。外国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是通过1843年的《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获得的,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也没有体现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c、D两项错误。 3.(2017·山东潍坊期末)1840年12月,琦善照会英方:“其书写禀帖(下级呈上级文书)、谕帖(上级给下级的手令)者,本系历久成规……今既据请存体面,虽系体制攸关,然称谕者,不见增荣;称禀者,不见受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练习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练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描述的中国传统艺术是 A.魔术 B.戏剧 C.绘画 D.杂技 2.历史上有这样一批文人,仕进无路,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拂郁感慨之怀”,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据此推断“这批文人”的主要成就是 A.文人画 B.元杂剧 C.京剧 D.小说 3.有学者指出,昆曲在获得它的崇高地位时,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却并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充分认可,它是千百年来雅文化传统在表演艺术领域里最集中,最典型的结晶,而在演出市场上,民众比起文人士大夫群体来,却是更具有发言权的群体。由此可见,京剧在晚清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京剧 A.艺术审美价值更高 B.迎合民众文化需求 C.内容贴近民众生活 D.符合晚清政治潮流 4.徽班进京后能在京扎根,并最终形成一种新剧,主要因素有 ①北京社会繁荣,文化娱乐需求面广 ②皇室等上层权贵的喜好 ③艺术家博采众长,不断创新 ④吸收外来艺术的成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清朝前期,中国戏曲艺术出现了“花雅之争”,从目前尚能看到的花部戏剧本,如《卖胭脂》、《打面缸》、《探亲相骂》、《借靴》等来看,明显可以看出可以看出它们与雅部剧本有着显著的区别,即大量的商人、市民成了剧中的主要人物,其根本原因是A.大众审美趣味的变化 B.民间文化的迅速繁荣 C.清政府放宽文化控制 D.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 6.下列有关京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京剧是中国成就最高的戏剧形式B.京剧的形成体现了我国戏剧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 C.京剧是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因此称京剧D.京剧的形成、发展与满族统治者的喜好、支持密不可分 7.汤显祖《牡丹亭》题词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下列对这段话的解读,正确的是A.表明文学开始与现实相结合 B.是对当时的官方哲学的否定 C.标志着世俗文学的诞生 D.是早期民主思想产生的体现 8.清乾隆年间,一个地主家庭的四个儿子的择业选择,你认为不可能的是 ①老大能歌善舞,在北京表演京剧 ②老二精明能干,在上海从事进出口贸易 ③老三子承父业,在家乡购田置产,安居乐业 ④老四去了江西平遥,和朋友合伙兴办票号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9.与元杂剧相比,京剧的特点是 A.融合多种表演形式 B.吸收汉调、昆曲和秦腔等剧种腔调

(完整word版)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精品教育.doc

一、单选题 1.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到“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表明我国( ) A. 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并举 B. 社会主义改造自始至终稳步推进 C. 建立了社会主义集体土地所有制 D. 经济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与统一 2.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是巨大的,有顺口溜称:“一五成就不寻常,自产铁轨出鞍钢。一汽长春解放牌,飞机南昌又沈阳。”关于“一五计划”表述正确的是( ) A. “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到1958年完成 B. “一五计划”片面发展重工业,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等 C. “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初步基础 D. “一五计划”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3.“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的这一席话总结的是( ) A.第五次反“围剿”的教训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C.“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D.改革开放的教训 4.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材料中所说的两次“组织方式”改变:( ) A.都是在农民完全自愿基础上 B.都得益于农业生产合作社 C.都改变了农村土地经营方式 D.都实现了土地归农民所有 5.1952﹣1966年,北京钢铁学院共培养学生约14400人,其中担任副部级以上领导职务的至少有32人;一大批学生的考试分数都超过了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但他们的第一志愿都是钢铁学院冶金系.材料反映了() A.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时代背景 B. 北京钢铁学院生源素质较高 C. 青年学子建设国家的高涨热情 D. 干部选拔注重学校和专业素质 6.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

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10课 鸦片战争 优秀教案 公开课用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 本科主要讲述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每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本课共分三目。第一目“虎门烧烟”,讲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及原因;第二目“鸦片战争”,讲鸦片战争的爆发、《南京条约》的签订、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三目“战火再燃”,讲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等历史知识。 二、学情分析: 高一(4)班学生是县双语班学生,虽然这些这些学生在初中学过这节课的知识,但他们对这方面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因此在上课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给学生解释清楚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状况,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爆发、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等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在鸦片战争方面的历史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2)通过学习本节课,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问题及从历史问题中,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法,引导法及思考问题法,使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其影响。 (2)在课堂教学中设计针对性的许多小问题,使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的爆发时间、经过、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时间、内容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 (3)通过有效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图片材料、文字材料和地图材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林则徐等爱国主义历史人物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2)使学生理解吸毒及吸烟的危害,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 (3)反思鸦片战争中腐败、衰弱、落伍的清政府难以抵御外国侵略的史实,树立国民对国家的历史责任感,逐步理解“落后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以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难点: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虎门烧烟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法,提问法,阅读教材法,激发发、思考分析,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合作学习法等。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黑板、教科书、教案等。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回顾前课】 【导入新课】 以“鸦片战争”的视频资料而把学生带入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虎门烧烟 第一目,按以下7个小问题来解释。 (1)请你们谈一谈,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状况?(学生根据图片材料及教材分析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及外交方面的状况) 以展示图片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英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及外交方面的状况。(合作学习) (2)英国为什么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中英外贸以那些商品为主?中英外贸中,最初哪个国家处于出超地位?为什么?(4)为了逆转贸易逆 差,英国对中国采取了什么样的恶例措施? (5)鸦片走私对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6)提出禁烟运动的历史人物是谁?道光皇帝对此持了什么样的态度? (7)林则徐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进行了烧烟?林则徐虎门烧烟的影响是什么?(使学生理解虎门烧烟是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 二、鸦片战争 第二目,按以三个问题来解释。 (1)鸦片战争什么时候,怎样爆发的?结果是什么? 以展示鸦片战争图,师生一起学鸦片战争的经过。 (3)《南京条约》什么时候签订的?《南京条约》的性质及其内容是什么? (3)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学生根据《南京条约》的内容及教材分析此题) 三、战火再燃 第三目按以下六个小问题来解释。 (1)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什么会发生? (2)第二次鸦片战争什么时候发生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那两个国家对中国进行侵略?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什么时候签订了那些不平等条约? 以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图,师生一起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4)《天津条约》的内容是什么? (5)《北京条约》的内容是什么? (6)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是什么?(学生根据天津和北京条约的内容及教材,讨论此题) 九、总结: 英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以虎门烧烟为借口,1840年6月,发动了鸦片战争。因中英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的差异以及清政府的腐败及妥协而清朝在这次战争中失败了。1842年8月中英两国之间,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英国等列强仍不满足既得利益,向清政府提出修订条约,遭到拒绝。因此,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随后法国也加入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了《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十、巩固练习 (略) 十一、作业 用史实说明,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开端,写一篇议论文。 十二、板书设计 第10课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 封建化虎门烧烟鸦片战争的原因 林则徐虎门烧烟 1840年6月鸦片战争开始 鸦片战争1842年8月,签订了《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至1860年) 战火再燃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加深了 十三、教学反思 1

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 鸦片战争练习试题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鸦片战争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政府公然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其直接目的是( ) A.扭转对华的贸易逆差 B.腐蚀清政府的官员 C.抢占市场和掠夺原料 D.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 解析:A 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向中国猖狂走私鸦片是因为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急需扭转对华贸易逆差,A 项正确。 2.(2017·辽宁大连期末)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这说明当时( ) A.外国已经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C.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 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 解析:B 根据材料,在1689~1839年这段时间的涉外司法诉讼本应全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有较多由外国人自行审理,这说明当时清政府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B项正确。外国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是通过1843年的《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获得的,A 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也没有体现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C、D两项错误。 3.(2017·山东潍坊期末)1840年12月,琦善照会英方:“其书写禀帖(下级呈上级文书)、谕帖(上级给下级的手令)者,本系历久成规……今既据请存体面,虽系体制攸关,然称谕者,不见增荣;称禀者,不见受辱……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这体现了( ) A.清朝统治者完全放弃天朝上国心态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鸦片战争爆发后仍严格使用“禀谕”格式 D.清政府长期奉行的外交文书范式有了改变 解析:D 鸦片战争对清政府的触动不大,没有产生清朝统治者完全放弃天朝上国心态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内容,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后仍严格使用“禀谕”格式与材料中“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不符,故C项错误;从“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可知清政府改变了以往的外交文书范式,故D项正确。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十课分析

合阳县路井中学2014级学案:历史期数:第6期时间:2012年2月27日 教师寄语:行动是成功的阶梯,行动越多,登得越高 编写:雷院欣同智强领导审核: 班级: 组名: 姓名: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问题导读单 【课标要求】: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重点】:分析各个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 【感悟历史】张謇创建的国内第一所博物馆 张謇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主张“实业 救国”。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 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 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张謇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 物苑。1915年建立了军山气象台。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实业总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全力投入实业教育救国之路。1918年10月23日与熊希龄、蔡元培等人发起组织了“和平期成会”。1922年,商业精神领袖、“状元企业家”破产。1926年7月17日,一代“状元企业家”在无限的寂寥和落寞中黯然离世。他的陪葬品是:一顶礼帽、一副眼镜、一把折扇,还有一对金属的小盒子,分别装着一粒牙齿,一束胎发。 【思考】从以上材料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一、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 1、原因:(1)、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_______________。 (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的限制。 2、表现: (1)、民间出现办厂的热潮,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2)、企业由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 扩展。 3、影响: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二、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原因:(1)、内因 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为民族的 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和海外华侨投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20课

第七单元第二十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9·广东学业水平考试)苏俄国内战争期间(1918~1920年),严重缺粮。为解决前线粮荒,苏俄政府(A) A.实行余粮收集制B.要求农民交粮食税 C.广泛建立集体农庄D.全面开展开荒运动 [解析]1918~1920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实行余粮收集制,A项符合题意;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C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D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故选A项。 2.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结果,这一尝试(A) A.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 C.导致了新经济政策被废止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直接过渡”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尝试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故A项正确;有效巩固工农联盟是指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施是在1921年,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的尝试,故C项错误;迅速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斯大林模式下实现的,故D项错误。 3.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是(B) A.斯大林模式缺乏活力B.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C.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D.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 [解析]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行过程中出现许多弊端,引起广大农民的反对,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故选B项。 4.(2019·长沙高一月考)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C) A.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 B.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所致 C.苏俄生产力水平所致 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 [解析]苏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而新经济政策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这说明实行新经济政策与苏俄的社会性质无关,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苏俄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苏俄才进行

高中必修二历史第十课笔记

一、民族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的作用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中国的近代化。 2、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 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二、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推动因素 (1)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冲击着中国旧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2)由于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3)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提倡国货、抵制洋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着民族工业的发展。 (4)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阻碍因素 (1)先天不足。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2)后天畸形。民族工业由于先天不足,使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方向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现畸形发展,未能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3)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4)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对外开放 含义: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它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基础: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原则:平等互利 目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1、经济特区的设立 (1)设立1980年8月26日,国务院宣布: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三市设置经济特区。 12月10日,国务院又正式批准成立福建的厦门经济特区。 1988年4月13日,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划定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 思考:国家为什么选择这些地区兴办经济特区? ①靠近国际市场。 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③交通便利。 ④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在这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概括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理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什么被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2.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图片和数据资料等引导学生分析“一战”期间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因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和方法。 概括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民族工业成长的艰辛和不屈,发掘民族资本家的精神遗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难点:概括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 三、板书设计 一、结晶——近代民族企业及其特点 1.工业结构: 2.分布地区: 3.经济地位: 二、历程——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三、精神——民族资本家的精神遗产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张謇、荣氏兄弟、范旭东、卢作孚像。说明他们是近代中国的精英企业家,我们追寻他们一生的事业,来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近代的发展。新课: 一、结晶——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及其特点

在地图上展示上述企业家的重要企业并作简介。 张謇:张謇的事业在南通。1896,在江苏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大生后来发展成为一个以棉纺织业为核心的包括纺织、面粉、造纸、火柴、电气、航运、金融的综合性企业。 荣氏兄弟:荣氏兄弟以面粉业起家,又衍生出纺织业,成为近代中国的纺织大王和面粉大王,其企业主要分布于上海、无锡等地。 范旭东:范旭东的心血倾洒在化学上。1917年他开始开始创办天津永利碱厂,1926年终于成功生产。1937年南京永利硫酸铵厂投入生产。毛泽东誉其为“工业先导,功在中华” 卢作孚:卢作孚是近代中国航运业巨子。企业在重庆,起名“民生”。 ▲据地图、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民族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 二、历程——“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根据预习作业,学生按时间叙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同时教师画示意图并改正预习题中的普遍错误。 1.初步发展: 1895年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给了中国极大的震撼。《马关条约》2亿两白银的赔款也迫使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以求扩大税源,增加收入。在这种情况下,1896年张謇在家乡南通创办大生纱厂,舆论极为轰动。轰动的原因在于他是1894年的状元。 材料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物理),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精,化少为多,化贱为贵······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1895年) ▲张謇认为西方强大的根本在哪里?中国发展工业能达到什么目的?由此可见张謇办实业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2.短暂的春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1870年以后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使得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本课主要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重大科技成就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一目“人类迈人‘电气时代’”重点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成就,同时也阐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之一:科学研究成果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第二目“垄断组织的出现”、和第三目“世界市场的发展”,则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世界市场的发展两个方面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此外,教材运用大量图片、文字说明等资料,既充实了教材内容,又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与知识性。教学时,要利用这些图片和资料,同时还可以补充一些中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进程及影响,垄断组织的形成。 ●教学难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对垄断的评价。 ●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以“启发一发现”教学法为主。通过谈话式教学法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互动形式,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对重点、难点作必要的阐释。为使教学过程更具形象性,更有互动性,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图片、表格等形式来丰富课题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让学生就本单元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就,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 (2)对比英国工业革命,认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3)从世界交流的频率、规模、联系方式等方面认识整体世界到来的含义,

总结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阶段及各阶段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总结“电气时代”的科学成果直到今天仍然影响我们的事例,认识科技进步对人类的巨大影响。 (2)比较两次科技革命的不同,了解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 (3)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整体化进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整体世界形成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和其中的罪恶活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形成正确的世界意识,尊重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2)了解西门子、爱迪生等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学习他们为科学不断探求的精神和执著追求的人生态度,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复习导入 师生互动:什么是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人类产生了哪些影响? 过程评价:所谓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18世纪末以后,先后在欧美、日本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扩展。它的影响十分深远:(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2)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3)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 (4)改变了世界面貌,密切了各地联系,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过渡: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呈现空前活跃的局面,并取得许多重大突破。自然科学同技术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创造了条件。 这些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上的第二次大突破,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重难点解析第10课

第10课鸦片战争 知识纲要导引 答题术语导学 (1)鸦片战争是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 (2)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知识点一虎门销烟 1.国际国内形势 (1)国际:18世纪中后期,英、法、美等国相继开展工业革命。为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2)国内 ①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财政困难。 ②政治:清朝政治腐败,军备废弛。 ③对外政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鸦片走私 (1)原因:受自然经济的抵制,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2)影响:掠夺大量白银,摧残中国人民身心健康。 3.虎门销烟 鸦片输入严重威胁清政府统治 (1)原因:湖广总督林则徐等请求禁烟。 (2)概况:道光帝任命林则徐到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6月,林则徐将缴获的大量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爆发的借口是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需要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而不是英国一再宣扬的保护鸦片贸易。 知识点二鸦片战争 1.过程 (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在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扩展: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3)结束:1842年8月,英军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2.结果 (1)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2)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3)1844年美法分别与中国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3.影响 (1)给中国带来巨大屈辱和灾难,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2)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 1841年初,英国军队武装占领香港岛,《南京条约》中清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开启了西方列强侵占中国领土的先例。 鸦片战争使战后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等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知识点三战火再燃 1.原因 (1)根本原因: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 (2)直接原因:列强向清政府提出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 2.经过 (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随后,法国也加入侵华战争。 (2)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北上进逼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3)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1、10课练习题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2课第10课第11课选择题练习答案附解析 第12课 1.达尔文的进化论使人们不再把动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区别看成是绝对和神圣的,主要原因是进化论( ) A.是时代进步的综合产物 B.说明了生物物种是进化而来的,生物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 C.打破了上帝造人的神话 D.改变了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 [解析] 进化论认为生物物种是进化而来的,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现存物种有共同的原始起源,否定了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区别是绝对和神圣的。[答案] B 2. 19世纪30年代,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发现,不同品种的动物整体形态相似,属于相近的物种,但各具特点,距离越远,差异越明显。由此他认为生物进化的机制是( ) A.主动选择B.人工选择C.被动选择D.自然选择 [解析]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观点:生物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那些被自然选择了的微小的有利变异,通过世世代代的传递,逐步积累为显著的变异,从而形成新生物种,距离越远,差异越明显。故选D。 3.受中世纪神学束缚最大的学科是A、天文学B、生物学C、地理学D、物理学 解析:封建神学宣扬上帝创造人、动植物及世界万物,严重束缚了生物学的发展。 4.下列不属于基督教神学观点的为 A、上帝创造了世界上的一切,包括光、日月星辰、陆地、植物 B、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都是上帝创造的 C、生物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 D、动物、植物物种是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 解析: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观点。 5.在生物学中,首次将“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的是 A、能量守恒定律 B、神创说 C、细胞学说 D、生物进化论 解析:选项A和B不是生物学。生物进化论否定了上帝创造创造人、动植物的说法,指出生物是进化来的。 6.生物进化论对下列哪个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A、法国 B、日本 C、中国 D、英国 解析:中国维新派代表人物严复在译著《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优质教案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课标要求: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汉字的起源时间和演变过程、中国书法艺术的 发展阶段和基本特点、中国画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特征。 理解“书画同源”;概述汉字、绘画的起源、演变过程,能说出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图片、书画作品、 视频等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通过问题探究、观察碑帖、历史比较、欣赏图片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教学难点:理解“书画同源”。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将本课标题用楷书、隶书和行书三种字体共同组合而成,请学生辨别。

书法艺术大家都很喜欢,我们班就有好几位书法爱好者。谈到书法必然与汉字与绘画相联系,无字就无书法,有书就往往有画,所谓“书画同源”。那么,中国汉字的起源是什么?演变的过程是怎样的?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基本发展脉络是怎样的?这些我们都将在本节课探讨。 一、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1、请学生或者老师自己讲仓颉造字的传说。 提问:古书上普遍记载的这个传说可信吗? (文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慢慢丰富发展起来的。仓颉有可能是文字的整理者或者颁布者。) 2、汉字的起源——图画文字。(半坡彩陶上的象形字) 3、成熟文字的出现——甲骨文。(图片展示) 4、甲骨文之后出现了什么文字?(金文) 5、学生总结:汉字的发展。 汉字发展至今约有360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汉字形体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以及草书、行书这样的发展脉络,虽然字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他们的基本结构仍是相通的。 6、提问:汉字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总体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设计 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俄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任何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本单元主要讲述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进行探索和创新,讲述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的历史。共分为2课内容:即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着重为学生分析如下内容:了解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掌握“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其利弊、认识这一模式的僵化是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了解掌握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苏维埃俄国诞生后,摆在俄共面前有两大任务:巩固政权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完成这两大任务的过程中,俄共先后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922年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在他执政时期,国家经济政策改变,开创了以高度集中为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即“斯大林模式”。本节分三目内容,对上述经济建设的探索作了诠释。第一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介绍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背景及其内容,归纳其特点。第二目“新经济政策”,分析了这一政策实施的背景,介绍了它的内容和意义,从而指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第三目“斯大林模式”,重点介绍了“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和利弊,充分肯定了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同时指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日益僵化,是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2021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十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十课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的曲折发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刺激和洋务运动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于 A.19世纪50—60年代 B.19世纪60—70年代 C.19世纪70—80年代 D.19世纪80—90年代 2.国货运动发端于20世纪布抗议美国排华事件,20年代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全国性运动,30年代达到顶峰,先后出现“国货年”(1932年)“妇女国货年”(1934年)、“学生国货年”(1935年)、“市民国货年”(1936年)。这一现象 A.是单一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动的结果 B.体现国人自觉排外的理性心理 C.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推动了政府对帝国主义态度根本转变 3.1932年8月,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制定的兵工整理计划,对全国的兵工厂提出了三个原则:对地处沿海的兵工厂进行迁移;对靠近前沿的兵工厂亦应迁移;其位置颇适于国防之地位的兵工厂则加以扩充。这些措施客观上 A.加强了国家对军事的控制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推动了官僚资本的发展 D.为持久抗战提供一定物质基础 4.一战期间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部门在一战结束后受打击也最重,这主要说明()A.民族工业投资总量较小,规模较小B.战争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密切相关 C.民族工业应重点发展重工业D.帝国主义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5.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从政治角度对中国产生的最重大影响是 A.进一步破坏了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 B.是中国社会未曾有过的新的生产方式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练习: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含解析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课后篇巩固提升 学业水平引导 1.“钢铁工业的发展导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这个时代史称‘钢铁时代’。”与“钢铁时代”同时产生的新兴工业部门还有() A.煤炭开采 B.电讯事业 C.火车制造 D.水力纺织 钢铁时代”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2.“交通运输业愈发达,商品流通愈迅速、愈频繁,单个的、地方的和‘民族的’市场结合的进程就愈快,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经济的生产机体的发展也就愈迅速。”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交通运输领域的突出成就表现在() A.火车的研制成功 B.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C.蒸汽机的不断改良 D.发电机的创制成功 ,这为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奠定了基础,从而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 3.1892年7月13日,法国工业部部长儒尔·罗什说:“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距离变得越来越短,邻居也就越来越近,因此了解自己的邻居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是由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B.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开始建立 C.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的问世 D.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打破了各国之间的界限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是指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性加强,这是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故A项符合题意。世界各地之间联系的建立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B项错误;当时飞机尚未被发明出来,C项错误;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但不会打破各国之间的界限,D项错误。 4.导学号34224019读下图,导致图中数据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世界工业生产指数(以1913年为100) A.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完善 B.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 C.科技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D.运输和通讯手段革新 ,世界工业生产在迅速地增长。工业生产的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是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科学和技术的密切结合。 5.“即使在最幸运的情形下,征服外国领土的行动都是充满危险、代价高昂的。”19世纪西方对世界 的征服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从根本上看其成功得益于() A.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确立 B.工业化带来的实力增长和技术进步 C.其他国家的落后与腐朽 D.交通的发展和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 ,增强了西方国家的实力,也为列强的进一步对外扩张提供了条件。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和科技的进步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C.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播 D.重商主义理论的盛行 7.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对外扩张方式各有侧重,以下与这三个阶段对应正确的是() A.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早期殖民 B.早期殖民→资本输出→商品输出 C.早期殖民→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D.商品输出→早期殖民→资本输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