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图片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图片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图片

四川省临床检验中心

2011年第1次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室间质量评价

注:若看不清结构,可以适当放大图片比例进行观察。

序号 图片 说明 2011101

请报告箭头所指细胞内结构

的名称

2011102

请报告箭头所

指细胞的名称

2011103

请报告箭头所

指细胞的名称

2011104

请报告箭头所

指细胞的名称2011105

请报告箭头所

指细胞的名称2011106

请报告箭头所

指细胞的名称

2011107

请报告箭头所指细胞的

名称 2011108

请报告箭头所指细胞的

名称 2011109

请报告箭头所指细胞的

名称

2011110 请报告箭头所指细胞的

名称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一.目的:指导血液细胞形态学的检查。 二.该SOP变动程序:本操作程序的改变,可由任一使用本SOP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下述人员批准:专业负责人、科主任。 三.具体内容 (一)原理:将血液制成细胞分布均匀的薄膜涂片,用瑞氏—吉姆萨复合染料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油镜观察各类细胞的形态特征及数量变化,对血液系统及某些感染疾病有辅助诊断及疗效观察等意义。 (二)标本要求: 1.采血后推制厚薄适宜的血膜片,血膜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可分。 2.推好的血膜应在空气中晃动,以促使其快干,以免细胞变形缩小。 (三)试剂准备:瑞氏—吉姆萨复合染液。 (四)仪器、器材要求:显微镜、洁净载玻片。 (五)操作具体步骤: 1.染色:平置玻片于染色架上,滴加染色液3~5滴,使其迅速盖满血膜约1min后,滴加 缓冲液5~10滴,轻轻摇动玻片或对准血片吹气,与染液充分混合,10~20min后用水冲去染液待干。 2.选择涂片细胞分布厚薄适宜、染色良好的区域在油镜下观察各类细胞的形态及数量变 化。 (六)结果判断 1.红细胞:正常形态呈双凹圆盘状、无核、平均直径7.2μm,染粉红色,外周血中无有核红细胞、异常形态红细胞量小于1%。 2.白细胞:正常外周血中白细胞分为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占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占50%~70%,嗜酸性粒细胞占0.5%~5%,嗜碱性粒细胞占0~1%,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3%~8%,无幼稚细胞。 3.血小板:正常形态呈椭圆形及不规则形,无核、胞质中有嗜苯胺蓝颗粒,直径约2~4μm,多为2μm左右,呈单个或成堆分布。 (七)干扰因素 1.涂片要新鲜,涂片自然晾干后立即进行染色,如特殊情况下,一般不超过一周,否则,细胞蛋白质变性,使染色偏碱。 2.染色时间长短除与气温有关外,也与细胞增生情况、各批染液的性能有关,故要求将染色中的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待颗粒清楚、核浆分明,着色满意后才终止染色,冲洗晾干待检。 3.染色过深得涂片可用瑞氏染液滴加于涂片上,马上冲洗;染色过浅可重染,先加缓冲液再加染色液,混合后复染到需要的深度。 (八)临床意义 (一)红细胞分布异常 1.红细胞分布异常:红细胞呈缗钱状分布,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红细胞聚集成堆见于冷凝集素血症。 2.红细胞大小及染色异常 a.低色素性小红细胞增多:见于缺铁性贫血、海洋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 b.正色素性或高色素性大红细胞增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抗核酸代谢药物等影响。 3.异性红细胞 a.球形红细胞增多: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常大于25%)、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血细胞形态特征和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血细胞形态特征和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第一节血细胞的生成、发育规律及正常形态学特征 一、血细胞的生成: (一)红细胞系统(红系) 多能干细胞髓系干细胞红系祖细胞 原红早幼红中幼红晚幼红网织红红细胞 分裂次数 1次 1次 2次无 故一个原红可生成16个红细胞。 (二)粒细胞系统(粒系) 多能干细胞髓系干细胞粒单系祖细胞粒系祖细胞 原粒早幼粒中幼粒(三种)晚幼粒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分裂次数 1次 1次 2-3次无 故一个原粒可生成16个以上成熟粒细胞。 (三)单核细胞系统 多能干细胞-------------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成为组织细胞---------抗原刺激成为巨噬细胞。 (四)淋巴浆细胞系统 全能干细胞淋系干细胞淋系祖细胞(B)原始淋巴(B)幼稚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B)原始浆细胞幼稚浆细胞浆细胞 (五)巨核细胞系统 多能干细胞---------------产板巨------裸核、血小板 二、各期细胞正常形态学特征 【红细胞系统】 (一)各期红细胞的形态特点 1.原始红细胞(pronormoblast): 胞体:直径15~20μm、圆形或椭圆型,边缘常有钝角状或瘤状突起。 胞核:圆形、居中或偏于一旁,约占细胞直径的4/5,核染色质呈颗粒状,比原始粒红细胞粗而密,核仁1-2个,大小不一,染浅蓝色。 胞质:量少,深蓝色,不透明,有油画蓝感,在核周围常形成淡蓝区。 2. 早幼红细胞(eary normoblast) 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椭圆型。 胞核:圆形或椭圆型,占细胞2/3以上,居中或稍偏位,核染色质可浓集成粗密小块,较原红细胞粗糙,核仁模糊或消失。 胞质:量多,染不透明蓝或深蓝色,仍可见瘤状突起及核周淡蓝区。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存在问题与临床实践

【检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存在问题与临床实践 2014-10-06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血常规检验的主要内容,也是医学检验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近年来,随着血液分析仪的普及,忽视血常规检验中的形态学观察,以致造成漏检、漏诊及误诊的现象常常发生,已引起临床医生、检验人员及患者家属的高度重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较多,应积极研究对策,确保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质量不断提高。 一、专业知识面窄造成漏检与对策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涉及到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其它异常细胞形态学的知识和丰富经验。临床工作中常由于形态学知识面窄而造成漏检,甚至引发医疗纠纷。 例1,男、8岁,主因经常鼻衄、皮肤紫癜而求诊,甲院查血常规RBC 3.8×10^12/L,HBG 105g/L,WBC 4×10^9/L,PLT 84×10^9/L,按血细胞减少症治疗不见好转而转乙院。血常规结果与甲院近似,血象中粒细胞胞质中多见Dhle小体,并伴有巨大血小板。其母血象与患者近似。结合临床诊为May-Hegglin畸形。家属认为甲院检验人员工作不认真,要追查其责任,后经耐心解释,家属不再追究。 例2,患者,男,80岁,因发热查血常规,甲院化验报告,RBC 3.5×10^12/L,WBC 20.3×10^9/L,W-SCR 0.26 ,W-LCR 0.74(两分群),未提示形态学异常,

PLT 160×10^9/L。转乙院W-SCR 0.74 , W-MCR 0.07 ,W-LCR 0.19(三分群)。查血象多为带空泡的绒毛淋巴细胞,骨髓及血涂片证实为伴绒毛淋巴细胞的脾淋巴瘤,家属拟起诉甲院延误诊断,由于本病非常少见,经解释,家属理解。 对策:①普及血细胞形态学知识,不断提高检验人员业务水平。②从事血细胞形态学的检验人员上岗前应接受正规培训。③建立形态学检验人员评价认可制度。 ④加强血细胞形态学室间质评工作,对多次不达标实验室应提出警告。 二、染色技术不正规发生漏诊与对策 有些基层实验室使用快速染色法,这种染色法操作迅速,但不适合鉴别细胞结构。 例3,女,4岁,主因皮肤出现小脓泡、肝、脾肿大而求诊。甲院查血常规RBC 3.1×10^12/L,HBG 93g/L,WBC 3.8×10^9/L,血涂片快速染色后白细胞分类为N 0.63,L 0.36,M 0.01,未报形态学异常。转到乙院后查血象,中性粒细胞胞质中有粗大紫灰色颗粒,淋巴细胞胞质中可见到1~2个粗大紫红色颗粒。结合临床特点诊断为Chediak-Higashi综合征。患者家属对早日确诊非常满意。 对策:①提倡使用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Romanowsky染色法,也可使用Wright、Giemsa或Wright-Giemsa混合染色法。②严格按标准化程序进行染色。③采用快速染色法的单位应定期更换分染试剂,以免影响染色质量。 三、仪器法引发的医疗纠纷与对策 随着血液分析仪的普及,忽视血常规检验中的形态学观察,从而造成漏检、漏诊及误诊等现象,以至引发医患之间的矛盾,已引起临床医生、检验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的普遍关注。 1、异常结果提示未引起重视 例4,患者,女,40岁,因干咳而住甲院,血常规检查提示WBC 11×10^9/L,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MCR 0.19,异常提示F2,未查血片。后患者转外院住院,多次查血常规,嗜酸粒细胞高,确诊为支气管哮喘。先后支付医疗费用较多,认为甲院延误了诊断,要求赔偿。 例5,患者,女,38岁,脑外科术前查血常规,血液分析仪RBC 4.25×1012/L,PLT 58×109/L 。异常提示为PLT直方图DW,医生不给做手术,转内科进一步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一、正常粒细胞系统形态? 1、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类椭圆形。胞核较大,约占细胞的2/3以上,圆或类椭圆形,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砂粒状,均匀、平坦如一层薄砂,无浓集。核膜薄较模糊,染成淡红色。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质量少,染成淡蓝或深蓝似天蓝色,透明绕于核周,无颗粒。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但后期有时也可呈阳性反应。 2、早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2~20μm,较原粒细胞大,圆或椭圆形。胞核大,圆或类椭圆形,位于中央或偏位。核染色质呈粗粒状,较原粒粗,开始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浆内含大小、形态和多少不一的紫红色非特异的天青胺蓝颗粒,分布不均。过氧化物酶染色阳性。 3、中幼粒细胞: (1、)中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消失。胞质量多,淡红色,内含中等量、大小较一致的特异的中性颗粒,常伴有少数非特异性颗粒。 (2)嗜酸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5~20μm,胞核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相似。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排列紧密、橘红色的特异性的嗜酸性颗粒。 (3)嗜碱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μm,胞核椭圆形,轮廓不清楚,核染色质较模糊。胞质内及核上含有数量不多、排列零乱、大小不等的紫黑色特异的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 (1、)中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呈圆形。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一般不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核仁消失。胞浆量多,染浅红色,充满中性颗粒。 (2、)嗜酸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胞核在中央或偏一侧,呈肾形或椭圆形。核质充满着嗜酸性颗粒,其颗粒粗大呈橘红色,大小一致,但有时见到深褐色或紫棕色颗粒。 (3、)嗜碱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4μm。胞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胞质内及核上含有少量、分布不匀的嗜碱性颗粒。 5、杆状核粒细胞: (1、)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μm,圆形。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形态弯曲成带状,粗细均匀,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也可见核呈“S”形、“U”形或“E”形,核两端钝圆染深紫红色。胞质充满中性颗粒。 (2、)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μm,圆形。胞核与中性杆状粒细胞相似。胞质充满着粗大的橘红色嗜酸性颗粒。 (3、)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2μm。胞核呈模糊杆状。胞质内及胞核上含有紫黑色、大小不匀、数量较少的嗜碱性颗粒。 6、分叶核粒细胞: (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4μm,圆形。胞核分叶状,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或完全断开,或者虽未断开,但有粗而明显的切痕。核常分2~5叶,核染色质浓集或呈较多小块,染深紫红色。胞质丰富,染淡红色,浆内分布着细小紫红色中性颗粒。 (2、)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μm。胞核多分为两叶。胞质充满着粗大呈橘红色嗜酸性颗粒。 (3、)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2μm。胞核可分3~4叶或分叶不明显,常融合呈堆集状。胞质嗜碱性颗粒呈紫黑色,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常掩盖在核上,以致核的形态看不清,有时很难确定为哪一个阶段细胞。

细胞形态学检查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山东省临检中心张炳昌 血液骨髓疾病实验诊断标准化 血液骨髓疾病实验诊断标准化 1.理论依据:FAB诊断标准等 2.血液分析正确、合理、科学应用 3.诊断手段:MIC-M 4.方法标准化及可溯性 5.基础形态标准化 6.方法的实用性和互补性(形态、化学染色、免疫组 化、流式细胞、FISH 、染色体分析及PCR 等) 7.人员技术因素、综合的知识体系 8.环境、设备、试剂、方法因素 第一部分血液细胞分析仪进展 细胞形态学检验 临床需要 维护患者利益 保护检验工作者 血液分析系统 血液细胞分析仪 推片机(自动染色+烘干) 细胞阅片机 血液细胞分析仪按WBC分类 (群)分类: 两分群:第一细胞群(小细胞群)主要为淋巴细胞LYM;第二亚群(单个核细胞MONO+EC+BO+GRAN)。 三分群:第一细胞群(小细胞群)主要为淋巴细胞LYM;第二亚群(单个核细胞MONO、EC、BO);第三亚群相当于GRAN。 五分类:发展为应用血细胞的五分类计数的技术,而进一步把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幼稚细胞区分开来。LYM+ MONO+EC+BO+GRAN及幼稚细胞。

多参数进展 1.红细胞多参数 2.白细胞多参数 3. 血小板多参数 4.网织红细胞多参数 5.幼红细胞参数 6.原始、幼稚细胞多参数等 7.血小板计数校正:激光法+荧光染色 常见的五分类技术一般采用的检测方法进展 一、VCS技术 ①VOLUME或称为电阻抗法(即是利用细胞的体积)。 ②高频电磁波传导(Conductivitiy或称射频法。 ③激光散射(LIGHT SCATTER或称光散射)。VCS技术(电阻抗、射频及激光散射)检测 方法 其中V代表体积测量,也就是传统的电阻法原理,可将体积大小差异显著的淋巴细胞和粒细胞分开; S代表高频电导性,该技术可直接测量细胞内部结构间的差异,了解细胞内部核浆比例和细胞内化学成分, 可辨别细胞体积相同而内部性质不同的细胞,可将体 积相近的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细胞区分开,因为他们的 核质比例明显不同。 S代表激光散射,它可穿透细胞,探测细胞内核分叶状况和颗粒情况,通过分析光散射信息对细胞内颗粒 性进行分析,细胞内颗粒粗的光反射强,因此可以用 于单核细胞和三种粒细胞的区分。通过综合处理三个 参数的特性,可全面对白细胞的各种特征进行综合评 价分析,得到五项白细胞分类结果。 二、激光散射+白细胞化学染色 即是在稀释液中加入过氧化酶(MPO)的底物及现色剂,根据白细胞的对MPO的反应分类。 光散射和细胞化学染色检测方法 机型:德国Bayer的ADVIA 120等 检测原理:主要是用溶血素破坏红细胞,利用中性粒细胞浆里含有的MPO>单核>原始、淋巴、嗜酸、嗜碱的性质,用固定酶,然后加显色剂,沉淀定位酶,最后由光散射与细胞的大小进行分类。其用二维光散射方式分析血析血小板,使小红细胞、红细胞碎片与血小板更容易分辨,大大提高了血小板测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存在问题与临床实践.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存在问题与临床实践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血常规检验的主要内容,也是医学检验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近年来,随着血液分析仪的普及,忽视血常规检验中的形态学观察,以致造成漏检、漏诊及误诊的现象常常发生,已引起临床医生、检验人员及患者家属的高度重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血常规检验的主要内容,也是医学检验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近年来,随着血液分析仪的普及,忽视血常规检验中的形态学观察,以致造成漏检、漏诊及误诊的现象常常发生,已引起临床医生、检验人员及患者家属的高度重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较多,应积极研究对策,确保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质量不断提高。一、专业知识面窄造成漏检与对策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涉及到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其它异常细胞形态学的知识和丰富经验。临床工作中常由于形态学知识面窄而造成漏检,甚至引发医疗纠纷。例1,男、8岁,主因经常鼻衄、皮肤紫癜而求诊,甲院查血常规RBC 3.8×1012/L,HBG 105g/L,WBC 4×109/L,PLT 84×109/L,按血细胞减少症治疗不见好转而转乙院。血常规结果与甲院近似,血象中粒细胞胞质中多见Dhle小体,并伴有巨大血小板。其母血象与患者近似。结合临床诊为May-Hegglin畸形。家属认为甲院检验人员工作不认真,要追查其责任,后经耐心解释,家属不再追究。例2,患者,男,80岁,因发热查血常规,甲院化验报告,RBC 3.5×1012/L,WBC 20.3×109/L,W-SCR 0.26 ,W-LCR 0.74(两分群),未提示形态学异常,PLT 160×109/L。转乙院W-SCR 0.74 , W-MCR 0.07 ,W-LCR 0.19(三分群)。查血象多为带空泡的绒毛淋巴细胞,骨髓及血涂片证实为伴绒毛淋巴细胞的脾淋巴瘤,家属拟起诉甲院延误诊断,由于本病非常少见,经解释,家属理解。对策:①普及血细胞形态学知识,不断提高检验人员业务水平。②从事血细胞形态学的检验人员上岗前应接受正规培训。③建立形态学检验人员评价认可制度。④加强血细胞形态学室间质评工作,对多次不达标实验室应提出警告。二、染色技术不正规发生漏诊与对策有些基层实验室使用快速染色法,这种染色法操作迅速,但不适合鉴别细胞结构。例3,女,4岁,主因皮肤出现小脓泡、肝、脾肿大而求诊。甲院查血常规RBC 3.1×1012/L,HBG 93g/L,WBC 3.8×109/L,血涂片快速染色后白细胞分类为N 0.63,L 0.36,M 0.01,未报形态学异常。转到乙院后查血象,中性粒细胞胞质中有粗大紫灰色颗粒,淋巴细胞胞质中可见到1~2个粗大紫红色颗粒。结合临床特点诊断为Chediak-Higashi综合征。患者家属对早日确诊非常满意。对策:①提倡使用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Romanowsky染色法,也可使用Wright、Giemsa或Wright-Giemsa混合染色法。②严格按标准化程序进行染色。③采用快速染色法的单位应定期更换分染试剂,以免影响染色质量。三、仪器法引发的医疗纠纷与对策随着血液分析仪的普及,忽视血常规检验中的形态学观察,从而造成漏检、漏诊及误诊等现象,以至引发医患之间的矛盾,已引起临床医生、检验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的普遍关注。 1、异常结果提示未引起重视例4,患者,女,40岁,因干咳而住甲院,血常规检查提示WBC 11×109/L,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MCR 0.19,异常提示F2,未查血片。后患者转外院住院,多次查血常规,嗜酸粒细胞高,确诊为支气管哮喘。先后支付医疗费用较多,认为甲院延误了诊断,要求赔偿。例5,患者,女,38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 卫生部医院血液科天林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明婷谷小林陆红 一.血液学及血细胞形态学临床应用: ●是临床血液病诊断与治疗及临床医学检验学的基础工作。 ●血细胞形态学适用于临床血液病诊断快速简捷的要求。 ●近年来由于血细胞学及超微结构、免疫学、细胞遗传学、融合基因、造血干细胞及其细胞因子、骨髓造血微环境、基质细胞、树突状细胞、淋巴系细胞发生及其疾病表现,细胞增殖动力学与细胞凋亡以及骨髓组织病理学应用,推动了血液的临床与实验室的新知识迅猛发展。 ●当前血液病不能单凭临床与形态学作出诊断,必须以临床和血细胞形态学为基础,将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新知识、新技术应用到血液学中,构成现代临床血液学与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弥补形态学的经验性与主观性带来负面缺陷,才能提高血液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进入90 年代以来,国外采用多学科联合技术综合诊断技术与方案: ○FAB-AL (1976 )、NCL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对FAB-AL 分型的补充(1995 )、AL-MIC 分(类)型,MIC 及MICM 分型(1985-1990 ); ○FAB-CL 分型(1989 )、中国CL 分型(1997 ); ○FAB-MDS 分型(1982 )、MIC 协作组对FAB-MDS 分型提出补充建议(1987 ); ○WHO 对造血系统及髓系恶性疾病和淋巴系恶性肿瘤WHO 分类(2000 ); ●血细胞形态学诊断技术正在进入显微图象软件时期: ○创造出许多多功能软件,如血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血液病诊断与鉴别诊断、CL 诊断与治疗及教学系统多媒体软件等。 ○将显微镜与微机相连,应用储存、分类、检索软件,编辑、打印诊断报告,并可附多幅细胞图象。 二.血细胞形态学基本概念 血细胞形态学作为临床血液病基础诊断: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1.外周血涂片检查步骤: (1)肉眼观察:涂片面膜大小、厚薄是否适中,染色好坏。(2)低倍镜观察全貌: ①涂片及染色好坏; ②了解白细胞数(可大体校对WBC直接计数是否正确); ③了解白细胞大致分布及其各阶段大致比例,特别要注意由于涂片过力,把WBC及成熟粒细胞大多推于片尾部位,造成分类比值误差。片尾有无异常细胞。 ④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细胞镜检区域。 (3)油镜观察:进行WBC分类计数,观察细胞形态、比例、有无巨大或异常细胞。 ①血涂片对WBC总数准确性估计:从低倍及油镜中估计WBC数及其分布。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一般区分WBC数几个等级(油镜视野中WBC密度、分散无重叠)。参见WBC形态诊断技巧节段。 ②白细胞分类计数:血中主要两大比例的中性成熟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及其他小比例细胞是否属正常范围及形态有 无异常。

③注意片尾端有无巨大或出现不成熟或异常细胞(如中晚幼粒、中晚幼红细胞、异常淋巴细胞、吞噬细胞、肿瘤细胞等)。 ④红细胞形态(群体、个体)、排列(重叠、缗钱状)。 ⑤血小板数量、形态及聚集性。⑥寄生虫。 ●注意事项 1.血膜呈舌状,头、体、尾分明 2.空气中晃动,尽快干燥;37℃恒温箱中促干 3.涂片的厚薄、长度与血滴大小(10~20μl)与血片质量4.1h内染色或在1h内甲醇固定 5.正确清洁玻片 6.抗凝血或毛细血管血涂片;EDTA能阻止PLT聚集 7.抗凝血液4h内涂片,先在低倍镜下浏览全片,了解染色好坏和细胞分布情况,观察有无异常细胞。选择涂片体尾交界处染色良好的区域,在油镜下计数100个白细胞,按其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求出各类细胞所占百分数。 8.分类时应从血膜体尾交界处边缘向中央依次上下呈城垛 状迂回移动,计数使不能重复和遗漏。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1.检验目的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主要用于观察骨髓涂片中细胞形态、数量等方面的变化,借以了解骨髓造血功能状况。骨髓象检查对多数血液病及其他一些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2.检测原理(包括结果计算) 瑞氏染料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组成。伊红通常为钠盐,有色部分为阴离子。亚甲蓝(美蓝)为四甲基硫堇染料,有对醌型和邻醌型两种结构。通常为氯盐,即氯化美蓝,有色部分为阳离子。美蓝容易氧化为一、二、三甲基硫堇等次级染料(即天青)。将适量伊红、美蓝溶解在甲醇中,即为瑞氏染料。 瑞氏染色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粉红色,称为嗜酸性物质;细胞核蛋白、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胞质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染紫蓝色或蓝色,称为嗜碱性物质;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淡紫红色,称为嗜中性物质、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胞质、核仁含较多酸性物质,染成较浓厚的蓝色;中幼红细胞既含酸性物质,又含碱性物质,染成红蓝色或灰红色;完全成熟红细胞,酸性物质彻底消失后,染成粉红色。 3.性能特征 无。 4.标本要求(包括病人准备、容器、样本类型等) 4.1 病人准备:了解病人是否对局麻药有过敏史。凝血因子严重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穿刺部位有炎症或有畸形,晚期妊娠妇女作骨髓穿刺时要慎重。 4.2 标本类型:骨髓。 4.3标本容器:洁净载玻片。 4.4 标本存放: 4.4.1未检测标本的存放:放于细胞室未检测标本架上。 4.4.2已检测标本的存放:骨髓存片柜,保存10年以上。 4.5 标本运输:室温条件下运输。 4.6 标本拒收标准:参照《采集手册》。 5.仪器和试剂 5.1试剂: 5.1.1 瑞姬氏染色液: 瑞氏染料0.5g、姬氏染料0.5g,加入500ml甲醇中,混匀溶解后备用。 5.1.2 pH 6.5磷酸盐缓冲液: 磷酸二氢钾0.3g、磷酸氢二钠0.2g,加入100ml蒸馏水中溶解。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操作流程

骨髓细胞检验 一、骨髓的取材 骨髓取材方式主要有两种,即骨髓穿刺术及环钻术,后者又称骨髓活检。特别适合用于“干抽”情况下且可看到造血组织的天然结构,能判断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的比例,有助于对再生障碍时病情严重程度的估计,也有助于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及MDS 的诊断。 (一)骨髓穿刺部位 1. 胸骨穿刺在第二与第三肋骨之间的胸骨正中线上穿刺,穿刺针长度固定在1cm 以下。 2. 脊突穿刺第三、四腰椎脊突为穿刺点,在此处进行穿刺。 3. 髂前上棘穿刺髂骨前上棘后约3cm 处。 4. 髂后上棘穿刺此处骨质较薄,容易穿刺,骨髓液较丰富,若作骨髓培养,须取 5ml~10ml 骨髓液。 (二)骨髓穿刺时应注意的问题骨髓穿刺一般由临床医生自行操作,检验人员也应了解以下有关问题: 1. 穿刺前必须向患者作耐心的解释,以尽量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 2. 穿刺术必须严格无菌操作,盛骨髓的玻片不能接触穿刺针头。 3. 骨髓抽取量不宜过多,一般以少于0.2ml 为最好。抽量过多可导致外周血液稀释,失去 诊断意义。穿刺困难时,只要针芯有一小滴骨髓即可涂片,若需要作细菌培养或其他检 查,也应先抽少量涂片,然后再抽所需量。 4. 干抽的意义干抽是指多部位多次穿刺均抽不出骨髓。可见于骨髓造血细胞异常增生,如 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更易见骨髓纤维化症。肯定干抽时可用环钻术取活检标 本,同时将环钻针内沾有的骨髓液涂片。 5. 骨髓液稀释此情况由于吸取骨髓液用力过大或穿刺针头刺入骨髓血窦所致,可见涂片上 骨髓小粒及脂肪滴减少,各阶段细胞比例失调,中性粒细胞分叶核>杆状核,无巨核细 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 6. 穿刺部位的差异骨髓造血组织分布不均,且某些病变也可限于局部,因此穿刺部位的不 同,其结果可有显著差异。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别是慢性再障,往往远心部位的髂骨 最易首先受损,棘突次之,而胸骨则可再生良好。即或是同一部位的髂骨也有灶性增生 现象,可致两次穿刺结果不相同。某些疾病诊断阳性率也因穿刺部位而异。多发性骨髓 瘤、转移癌时,均以病变部位穿刺阳性率最高。因此对一些疑难病例最好是多部位穿 刺。 7. 死亡病例若需作骨髓穿刺明确诊断时,应在死亡后半小时内进行。 (三)骨髓穿刺成功的指标 1. 在抽搐骨髓的瞬间,病人有特殊的疼痛感。 2. 在黄白色的骨髓小粒,多集中于片尾部。 3. 镜下有骨髓内特有的细胞,如巨核细胞、幼红细胞、浆细胞及网状细胞等。 4. 粒细胞的杆状核与分叶核的比值大于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有核细胞值均应高于外周 血。 二、骨髓涂片 骨髓涂片的制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绝对不可忽视。有时骨髓取材良好,但由于玻片的不清洁或推片技术不佳,而不能得到满意的涂片。如涂片太厚细胞重叠则无法辨认细胞的结构;涂片太薄,细胞过于分散,则影响检查速度和准确性,甚至漏诊或误诊。因此必须制备薄厚适宜、分布均匀的涂片。

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

实验十一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 Morphologic examination of bone marrow smear 试剂器材 正常骨髓涂片、光学显微镜、香柏油、擦镜纸、镜头清洁液。 实验内容 一、粒系细胞形态观察 (一)粒系细胞形态的总特征 1.胞体规则。 2.胞核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圆形→椭圆形→一侧偏平→肾形→杆状→分叶) 1.胞质中的颗粒也有明显的变化规律(无颗粒→非特异性颗粒出现→特异性颗粒出现→特异性颗粒增多、非特异性颗粒减少→特异性颗粒)。 (一)粒系各期细胞形态 1.原始粒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μm~18μm左右。胞核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可以有浅的凹陷。有2至5个较小而清楚的核仁,染色质呈淡紫红色,细致均匀平坦,如一层薄纱。胞质少,无颗粒或少量嗜天青颗粒(称 副原粒),胞质均匀透明,染天蓝或深蓝色核周常无淡染区。 2.早幼粒细胞:较原粒细胞大,直径12μm~25μm左右。外形与原粒细胞相似,平均直径可达15μm。胞核较原粒细胞略小,圆形或椭圆形,随细胞发育逐渐出现凹陷,核内常染色质仍占优势,但异染色质在核周的凝集较原粒细胞明显,核仁常见。胞质比原粒细胞丰富,胞质内开始出现一些紫红色非特异性嗜苯胺蓝颗粒,大小、形态不一,分布不均,可盖于核,染浅蓝色。 3.中性中幼粒细胞:比早幼粒细胞小,直径10μm~18μm左右。外形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外形较不规则。胞核较早幼粒小,可有凹陷,核内常染色 质相对减少,异染色质在核周凝集进一步增加,并逐渐向胞核中央发展,两种染色质的比例相近,核仁少见。胞质更丰富,胞质内常出现很多特异性颗粒,可分为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颗粒。中性颗粒呈淡红色,非常细小、均 匀而密集,如粉末状;嗜酸性颗粒较粗大,形如小珠,橘黄或土黄色,分布 均匀,充满胞质;嗜碱性颗粒呈深紫蓝色,大小不规则,排列凌乱,常盖于 核上,以致核形不易看出,胞膜也常常显得不完整。胞质呈浅红色或浅蓝色,常被特异性颗粒掩盖了颜色。 4.中性晚幼粒细胞:略小于中幼粒细胞。直径10μm~16μm左右。胞核较小,肾形或凹陷明显,凹陷程度<1/2假设直径。两端圆钝。核内异染色质占优势,仅有少量常染色质位于近中央部位。无核仁。胞质比中性中幼粒细胞多,有较多的特异性颗粒。胞质淡红色,常被增多的颗粒掩盖。 5.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略小于晚幼粒细胞。直径10μm~15μm左右。胞核弯曲成带状,核凹陷更深,超过假设核直径的一半,或核最窄径大于最宽径的1/3。可呈马蹄形或S形,粗细均匀,两端钝圆,尚未分叶。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呈细块状,染深紫红色。胞质同晚幼粒细胞。 6.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平均直径10~14μm。核一般分3~4叶,各叶之间有异染色质丝相连,无核仁。胞质多,同杆状核粒细胞。 二、红系细胞形态观察 (一)红系细胞形态的总特征 1.核圆、居中。 2.胞质中无颗粒。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诊断技巧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诊断技巧主讲:卫生部北京医院 郑天林录制:卫星卫生科技教育网监制:卫生部科教司 一.概述 (一)血细胞形态学基本概念 (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方法 (三)血液学及血细胞形态学临床应用 (四)临床 /形态学诊断与血液学检验及专业人员素质问题二.形态学及血液检查与自身特性 (一)血常规检查 (二)白细胞分类 (三)骨髓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及分类 (四)血细胞涂片特性三.血细胞染色法 (一)细胞染色机理 (二)瑞氏染色 (三)姬姆萨染色 (四)瑞氏 - 姬姆萨染色液鉴定 (五)瑞氏 - 姬姆萨混合染色四.血细胞形态学采样、制片与检查程序 (一)采样、制片、染色工序至关重要 (二)涂片染色五.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技巧 (一)WBC 形态学 (二)红细胞形态学 (三)出现有核(内 /巨幼)红 / 幼粒细胞意义 (四)血小板巨核细胞六.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步骤、注意事项及检查报告书写内容 (一)注意事项 (二)外周血涂片检查步骤 (三)外周血涂片报告内容一、概述 (一)血细胞形学基本概念 血细胞形态学是血液病基础诊断与血液学检验的重要项目 ?正常人的血液及造血器官中,各种血细胞的数量有一定的正常范围,不同血细胞及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有一定形态结构特点。 ?观察血细胞形态和数量及其比例的变化来研究造血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是血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诊断造血系统疾病最基本、被临床普遍应用的最简便实用的检查方法。 ?在造血系统疾病发生造血功能紊乱,引起血细胞形态学的量和质的改变。在临床各科某些原发性疾病患者出现继发性血液学形态学的病理改变,籍以了解患者机体状况如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药物)等反应。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应备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基础检查初步诊断的病历摘要,才能进行形态学检查。必要时还要做骨髓活检(切片、活检材料滚片、活检穿刺针残液图片)细胞化学染色 , 免疫学表型等检查的必备程序。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应包括外周血和骨髓两部分组成,必须平行进行检查。外周血细胞改变往往反映骨髓病变的重要信息,有利于诊断。 ?疑似血液病和血液学检查异常情况不能只依赖使用分析仪做血常规检查而废弃镜下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的错误倾向。 (二)细胞形态学检查方法 1.光镜细胞形态学;细胞形态学的基本内容和常用的检查方法,广泛用于临床方法。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一)异常红细胞 1.红细胞大小异常 小红细胞 临床意义: 增多: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如缺铁性贫血、海洋性贫血。 大红细胞 临床意义: 增多: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巨大红细胞 临床意义: 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性巨大幼稚红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大小不等 临床意义: 严重增生性贫血,以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最明显。 2.红细胞形态异常 球形红细胞 临床意义: 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 椭圆形红细胞 临床意义: 正常人不超过15%;增多:高于25-50%对遗传性椭圆细胞增多症有诊断价值;大细胞性贫血可达25%,其它贫血也有不同程度增多。 靶形红细胞 临床意义: 主要见于地中海性贫血、严重的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病、肝病、脾切除后及阻塞性黄疸。镰形红细胞 临床意义: 主要见于遗传性镰形红细胞增多症。 口形红细胞 临床意义: 正常<4%,增多见于口形细胞增多症、急性乙醇中毒。 棘形红细胞 临床意义: 主要见于棘形细胞增多症(可高达70-80%),严重肝病或制片不当。 皱缩红细胞 临床意义: 可见于急性铅中毒、尿毒症等,也可见于血片干燥太慢。 锯齿红细胞 临床意义: 主要见于尿毒症、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裂片细胞 临床意义: 指红细胞碎片,主要见于DIC、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心源性溶血性贫血、化学中毒、肾功能不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染色异常 着色过浅 临床意义: 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多见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及血红蛋白病。 着色过深 临床意义: 中心淡染区不见,多见于先天性溶血性能贫血及大细胞性贫血。 嗜多色性红细胞 临床意义: 为一种未成熟的红细胞,主要见于增生性贫血。 4.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点彩红细胞 临床意义: 铅、铋、汞中毒。 卡波环 临床意义: 见于恶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铅中毒等。 豪周氏小体 临床意义: 见于增生性贫血、脾切除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等。 有核红细胞 临床意义: 正常外周血片中不见,可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慢性白血病、红白血病、髓外造血及严重缺氧等。 缗钱状红细胞 临床意义:见于多发性骨髓瘤。 (二)异常白细胞 1.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核左移 临床意义: 外周血中中性杆状核细胞增多>7%,常见于感染。如晚幼粒、中幼粒等细胞增多见于类白血病、白血病。伴白细胞总数增高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白细胞总数不增高或减低常见于严重感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如伤寒、伴感染中毒性休克的败血症等。 核右移 临床意义: 指外周血中不仅中性分叶核细胞增多,且分叶过多,常见4-5叶(正常3叶)。为造血功能衰退或造血物质缺乏的表现。常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和使用代谢药物后。 2.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细胞大小不均 临床意义:

【检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存在问题与临床实践

【关键字】检验 【检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存在问题与临床实践 2014-10-06 济南百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血常规检验的主要内容,也是医学检验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近年来,随着血液分析仪的普及,忽视血常规检验中的形态学观察,以致造成漏检、漏诊及误诊的现象常常发生,已引起临床医生、检验人员及患者家属的高度重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较多,应积极研究对策,确保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质量不断提高。 一、专业知识面窄造成漏检与对策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涉及到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其它异常细胞形态学的知识和丰富经验。临床工作中常由于形态学知识面窄而造成漏检,甚至引发医疗纠纷。 例1,男、8岁,主因经常鼻衄、皮肤紫癜而求诊,甲院查血常规RBC 3.8×10^12/L,HBG 105g/L,WBC 4×10^9/L,PLT 84×10^9/L,按血细胞减少症治疗不见好转而转乙院。血常规结果与甲院近似,血象中粒细胞胞质中多见Dhle小体,并伴有巨大血小板。其母血象与患者近似。结合临床诊为May-Hegglin畸形。家属认为甲院检验人员工作不认真,要追查其责任,后经耐心解释,家属不再追究。 例2,患者,男,80岁,因发热查血常规,甲院化验报告,RBC 3.5×10^12/L,WBC 20.3×10^9/L,W-SCR 0.26 ,W-LCR 0.74(两分群),未提示形态学异常,PLT 160×10^9/L。转乙院W-SCR 0.74 , W-MCR 0.07 ,W-LCR 0.19(三分群)。查血象多为带空泡的绒毛淋巴细胞,骨髓及血涂片证实为伴绒毛淋巴细胞的脾淋巴瘤,家属拟起诉甲院延误诊断,由于本病非常少见,经解释,家属理解。 对策:①普及血细胞形态学知识,不断提高检验人员业务水平。②从事血细胞形态学的检验人员上岗前应接受正规培训。③建立形态学检验人员评价认可制度。④加强血细胞形态学室间质评工作,对多次不达标实验室应提出警告。 二、染色技术不正规发生漏诊与对策 有些基层实验室使用快速染色法,这种染色法操作迅速,但不适合鉴别细胞结构。 例3,女,4岁,主因皮肤出现小脓泡、肝、脾肿大而求诊。甲院查血常规RBC 3.1×10^12/L,HBG 93g/L,WBC 3.8×10^9/L,血涂片快速染色后白细胞分类为N 0.63,L 0.36,M 0.01,未报形态学异常。转到乙院后查血象,中性粒细胞胞质中有粗大紫灰色颗粒,淋巴细胞胞质中看来到1~2个粗大紫红色颗粒。结合临床特点诊断为Chediak-Higashi综合征。患者家属对早日确诊非常满意。 对策:①提倡使用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Romanowsky染色法,也可使用Wright、Giemsa或Wright-Giemsa混合染色法。②严格按标准化程序进行染色。③采用快速染色法的单位应定期更换分染试剂,以免影响染色质量。 三、仪器法引发的医疗纠纷与对策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操作流程

一、骨髓的取材 骨髓取材方式主要有两种,即骨髓穿刺术及环钻术,后者又称骨髓活检。特别适合用于“干抽”情况下且可看到造血组织的天然结构,能判断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的比例,有助于对再生障碍时病情严重程度的估计,也有助于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及MDS的诊断。 (一)骨髓穿刺部位 1.胸骨穿刺在第二与第三肋骨之间的胸骨正中线上穿刺,穿刺针长度固定在1cm 以下。 2.脊突穿刺第三、四腰椎脊突为穿刺点,在此处进行穿刺。 3.髂前上棘穿刺髂骨前上棘后约3cm处。 4.髂后上棘穿刺此处骨质较薄,容易穿刺,骨髓液较丰富,若作骨髓培养,须 取5ml~10ml骨髓液。 (二)骨髓穿刺时应注意的问题 骨髓穿刺一般由临床医生自行操作,检验人员也应了解以下有关问题: 1.穿刺前必须向患者作耐心的解释,以尽量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 2.穿刺术必须严格无菌操作,盛骨髓的玻片不能接触穿刺针头。 3.骨髓抽取量不宜过多,一般以少于为最好。抽量过多可导致外周血液稀释,失 去诊断意义。穿刺困难时,只要针芯有一小滴骨髓即可涂片,若需要作细菌培 养或其他检查,也应先抽少量涂片,然后再抽所需量。 4.干抽的意义干抽是指多部位多次穿刺均抽不出骨髓。可见于骨髓造血细胞异 常增生,如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更易见骨髓纤维化症。肯定干抽时 可用环钻术取活检标本,同时将环钻针内沾有的骨髓液涂片。 5.骨髓液稀释此情况由于吸取骨髓液用力过大或穿刺针头刺入骨髓血窦所致, 可见涂片上骨髓小粒及脂肪滴减少,各阶段细胞比例失调,中性粒细胞分叶核 ﹥杆状核,无巨核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 6.穿刺部位的差异骨髓造血组织分布不均,且某些病变也可限于局部,因此穿 刺部位的不同,其结果可有显着差异。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别是慢性再障, 往往远心部位的髂骨最易首先受损,棘突次之,而胸骨则可再生良好。即或是 同一部位的髂骨也有灶性增生现象,可致两次穿刺结果不相同。某些疾病诊断 阳性率也因穿刺部位而异。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癌时,均以病变部位穿刺阳性 率最高。因此对一些疑难病例最好是多部位穿刺。 7.死亡病例若需作骨髓穿刺明确诊断时,应在死亡后半小时内进行。 (三)骨髓穿刺成功的指标 1.在抽搐骨髓的瞬间,病人有特殊的疼痛感。 2.在黄白色的骨髓小粒,多集中于片尾部。 3.镜下有骨髓内特有的细胞,如巨核细胞、幼红细胞、浆细胞及网状细胞等。 4.粒细胞的杆状核与分叶核的比值大于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有核细胞值均应高 于外周血。 二、骨髓涂片 骨髓涂片的制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绝对不可忽视。有时骨髓取材良好,但由于玻片的不清洁或推片技术不佳,而不能得到满意的涂片。如涂片太厚细胞重叠则无法辨认细胞的结构;涂片太薄,细胞过于分散,则影响检查速度和准确性,甚至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诊断技巧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诊断技巧 主讲:卫生部医院 天林 录制:卫星卫生科技教育网 监制:卫生部科教司 一.概述 (一)血细胞形态学基本概念 (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方法 (三)血液学及血细胞形态学临床应用 (四)临床/形态学诊断与血液学检验及专业人员素质问题二.血细胞染色法 (一)细胞染色机理 (二)瑞氏染色 (三)姬姆萨染色 (四)瑞氏-姬姆萨染色液鉴定 (五)瑞氏-姬姆萨混合染色 三.形态学与血液检查与自身特性 (一)血常规 (二)白细胞分类 (三)骨髓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及分类 (四)血细胞涂片特性 四.血细胞形态学采样、制片与检查程序 (一)采样、制片、染色工序至关重要 (二)染色 五.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技巧 (一)WBC形态学 (二)红细胞形态学 (三)出现有核(/巨幼)红/幼粒细胞意义 (四)血小板巨核细胞 六.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步骤、注意事项及检查报告书写容

(一)注意事项 (二)外周血涂片检查步骤 (三)外周血涂片报告容 一、概述 (一).血细胞形态学基本概念 (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方法 (三)血液学及血细胞形态学临床应用 (四)临床/形态学诊断与血液学检验及专业人员素质问题 一.概述 血细胞形态学是血液病基础诊断与血液学检验的重要项目 ●正常人的血液及造血器官中,各种血细胞的数量有一定的正常围,不同血细胞及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有一定形态结构特点。 ●观察血细胞形态和数量及其比例的变化来研究造血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是血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诊断造血系统疾病最基本、被临床普遍应用的最简便实用的检查方法。 ●在造血系统疾病发生造血功能紊乱,引起血细胞形态学的量和质的改变。在临床各科某些原发性疾病患者出现继发性血液学形态学的病理改变,籍以了解患者机体状况如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药物)等反应。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为临产提供诊断依据,应备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基础检查初步诊断的病历 摘要,才能进行形态学检查。必要时还要做骨髓活检(切片、活检材料滚片、活检穿刺针残液图片)细胞化学染色,免疫学表型等检查的必备程序。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应包括外周血和骨髓两部分组成,必须平行进行检查。外周血细胞改变往 往反映骨髓病变的重要信息,有利于诊断。 ●疑似血液病和血液学检查异常情况不能只依赖使用分析仪做血常规检查而废弃镜下血涂片细 胞形态学检查的错误倾向。 二)细胞形态学检查方法 1.光镜细胞形态学;细胞形态学的基本容和常用的检查方法,广泛用于临床方法。 2.细胞化学染色:是细胞和化学两者相结合的形态学方法,保持细胞完整组织结构显示化学结构成分-定性/半定量,主要用于白血病分型鉴别诊断 3.相差镜检查:用于观察活细胞的部结构及活动,细胞生长成熟衰亡过程及对各种刺激的反应4.荧光显微镜检查用荧光染色血细胞,常用于DNA、RNA的检查。近年来由于流式细胞仪的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