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原始社会的教育

2021年原始社会的教育
2021年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

一、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原始社会

就考古发现,目前被科学家所证实的最早的直立人出现在距今约600万年前。如果把能够制作工具视为人类产生的关键标志,那么最早的人类也可以追溯到距今约250万年前。

在原始社会人类普遍采用的工具多为石制,因此原始社会又被称为“石器时代”。根据工具的进步程度,原始社会可以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时期时代两个阶段”。旧石器时代为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为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随着工具改进和经验积累,原始的畜牧业和种植业出现,人类由单纯的“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这一转变对人类社会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生产力水平提高—剩余产品增多—私有观念产生—私有制和阶级出现—原始社会瓦解,人类迈入文明时期。

二、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

根据血缘家族制度的发展演变,有学者将原始社会划分为前氏族、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及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军事民主制四个时期。

前氏族时期的教育:公有公育。就是整个部落统一由年长一代向儿童传授基本的劳动生产经验、道德与社会行为规范、原始宗教

及体育和军事等。

母系氏族时期的教育:这时的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儿童要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磨制石器、禁忌、风俗),按照性别进行教育。

父系氏族时期的教育:与前一阶段相比没有明显的区别,仍然是按照性别的不同进行教育,但教育内容比以前更加多样和丰富(特殊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宗教祭祀、音乐、舞蹈等)。(如南非祖鲁人部落中严禁女子将手放在牛身上,甚至走近牛栏也不行;爱斯基摩人中,鹿肉和海豹肉同时吃是不可饶恕的罪恶,男女不准在一起吃饭;马赛一家庭中男人要吃饭,女人必须立即走出茅屋,各自有各自吃饭喝水的器皿,不准乱用等。)

军事民主制时期:氏族公社的末期。主要是军事体育训练,重视道德教育和精神教育,培养青少年具有勇敢、机警和干练的品质。(要求人们能跑善跳、耐久力强、敏捷灵活。部族间战争频繁,要求熟练武器制作和使用、实战技能和方法等)。

三、原始社会教育的性质

原始社会的教育受原始社会生活发展的影响。教育处于非形式化、低水平的阶段,并未分化为一种独立的、专门的社会活动。四、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

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满足生活实践需要的必要的训练(生产劳动的教育、体育和军事训练的教育。生产劳动包括采集、狩猎、捕鱼、制作工具。体育训练跟生产劳动教育结合在一起,包括打磨石器、凿穴而居、伐木建屋、捕鱼围猎等,构成体育的最初形式。);

二是关于各种精心设计礼拜的步骤或形式的训练(道德与社会

行为规范的教育、原始宗教教育。所有社会成员只有在了解和恪守社会规则,才能恰当的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关系,适应集体生活,维系部族稳定。儿童从小跟随长者学习成训、禁忌、风俗等道德内容,让他们懂得尊敬长者,互助互援,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原始宗教教育:原始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赖大自然的赐予,由于对自身及外部世界认识的缺乏,对生老病死、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恐惧,原始人逐渐在艰苦的生存斗争中形成了具体细致和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并为这种思维方式打下了神秘主义的烙印。他们认为存在一个超自然、超人世的神灵世界,它不仅左右着自然界的各种变化,而且支配着人类的命运,人应当崇敬、敬奉它们,以求得庇护和恩赐。于是出现多种多样的宗教仪式,往往伴有音乐舞蹈等活动。宗教信仰、仪式、音乐、舞蹈等成为原始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

五、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原始社会的教育与原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具有高度的同一性。(教育本身就是早期人类适应和改造环境的生存手段之一,它渗透于一切活动和一切活动样式之中。就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艺的传授而言,几乎所有的生产活动都包含着教育的因素,这些活动本身既是生产过程,又是教育过程。原始儿童在这种生产和教育高度结合的同一性过程中,逐渐掌握各种技能并成长为合格的部族成员。)

(2)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原始社会,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甚至是有计划的培养下一代的社会活动与动

物界中的抚养、模仿等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出现和存在于人类群体生活中的社会行为,人类社会为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条件;它传授的是原始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下来的后天经验、知识,而非动物的先天本能;借助于早期人类的原始智慧,教育活动有着相对稳定的、具有较强目的指向性的途径与方法,这是动物界中无意识的本能活动难以企及的。)(3)由于原始社会尚未出现阶级分化,因此教育活动体现了原始的平等性。(原始部落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养公育,每个儿童都同等的接受教育,不存在少数人独享教育的特权现象。进入母系氏族阶段后,随着劳动分工的出现,部落中男孩和女孩所接受教育的内容开始有所区别,直至原始社会末期即军事民主制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部落中出现了剩余产品以及由此引发出阶级分化和特权阶层,教育才逐渐与生产劳动向脱离,并演变为少数特权阶层的独享品。)

(4)受原始文化“泛灵论”的影响,宗教教育成为人们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

(5)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分化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在以争取生存为唯一目的的原始社会中,人类保存和延续自身的生产生活经验及与此紧密相关的知识、技能、规范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但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物质资料的匮乏,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是十分简陋的,教育方法与后世相比也较为单一,没有学校,也没有出现专门的教师。)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一、古巴比伦

(一)古巴比伦

巴比伦文化的前身是苏美尔文化。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苏美尔人发明了文字,后人将这种文字称为“楔形文字”,他们在泥板上刻写文字,然后将泥板烘干,以便保存,这就是“泥板书”。

汉莫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律,《汉莫拉比法典》,这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律。

公元前538年,古巴比伦为波斯帝国所灭,古巴比伦文明也随之凋敝。

(二)古巴比伦的教育

苏美尔时期,文字的发明、泥板书的使用以及各种科学知识的丰富,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的出现提供了客观条件。

由于宗教在苏美尔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中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而当时的人们又把知识视为神赐之物,只有寺庙的僧侣才有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的特权,因此史家推断两河流域的学校是在寺庙中首先产生的。

苏美尔时期的学校被称作“文士学校”,这种教育被称为“文士教育”。所谓文士,是苏美尔人对那些知文识字的人的尊称。最初,所有的文士都是由僧侣担任,直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政治经济等诸多社会事务对文士的需求增加,文士由僧侣垄断的局面才得以改变。

汉莫拉比统一两河流域之后,国力强盛,政治经济文化繁荣,文士教育获得空前发展。当时的文士学校大致有三种类型:由寺庙设立的、由王室或政府机构设立的、以及有文士个人独自设立的。

但当时只有位高权重者的子弟才能进入文士学校学习,教育仍是一种被少数人所垄断的特权。

文士教育分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初级阶段,学习拼音和词汇;临摹和抄写是主要的学习方法;在掌握基本的读写知识后,还要学习数学、法律等;接受完初级教育的青年,将取得初级文士的资格,此后被送入政府部门接受高级阶段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实习掌握各种实用知识和技能。

文士学校中的学习很单调,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异常严格,一旦学生被发现有不良行为,教师往往会施以惩罚。

古巴比伦是“人类最初的学校教育的摇篮,也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二、古埃及的教育

(一)埃及的文字:象形文字,后来经长期的改进和演变,出现24个辅音字母,后来又埃及人传给腓尼基人,由腓尼基人带到地中海,最后由希腊罗马传遍西方。

(二)学校类型:

1.宫廷学校:设于宫廷中,旨在培养王室。贵族及朝臣子弟的学校。学生自宫廷学校毕业之后经过必要的实习锻炼,便可出任不同级别的官职。

2.职官学校:为培养政府机构所需要的各级基层官吏。这种学校附设于政府机关内,负责训练本机关所需官吏,招收贵族子弟入学,以吏为师,教学内容与机关的日常政务联系密切。

3.僧侣学校或寺庙学校:宗教在古埃及社会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僧

侣是享有崇高地位的特权阶层。他们掌握大量土地,不事劳动,免交赋税,免服兵役和劳役,这使他们有闲暇研究各种高深学问,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寺庙学校。由于教学程度高,后世常常将其视为高等教育机构。

4.文士学校:是为社会培养能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会计工作而设立的学校。这类学校教学程度较低,教育内容以书写、计算为基础。但不论是文士学校还是上述三种类型学校都面向的是上层子弟,普通平民不可能接受正规的教育。

(三)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带有机械、呆板的特征,灌输、背诵、大量临摹和抄写是常见的教学方式。学生稍有误差,教师便会施以体罚。

三、古印度

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1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中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从个体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天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继承性4阶级性5长期性6相对独立性7生产性8民族性。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具备两个条件:1有明确的教育目地,理解自身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2了解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对个体发展所提供的客观要求,并能够根据自已对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训,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 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才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它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3心理起源说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苏联和我国持这一观点的人多。 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紧相连。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3教育具有原始性。学校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的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古代东西方教育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民,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最早的学校: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世界上最早出现文字的地方,先后出现了学校的萌芽,并相继出现了最早的学校。20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在幼发拉底河岸发掘了公元前3500年的马里城,发现了两间类似校舍的房子。但是美国学者克雷默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学校是产生于公元前2500年的苏美尔学校。一般认为,在夏朝的时候,我国就出现了学校。但是,我们并没有从考古发掘中找到可靠的实物来证实。而有文字记载同时又有考古出土的实物证实的学校出现在商朝。夏学校设置有两类一是“序”,一是“校”。商代学校名称“大学”“小学”“羊”“序”等。 “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明代以的,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标志着封建社会教育开始走向衰落。

论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

论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 教育发展历程一般分为三阶段: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近代社会教育。本篇文章就原始社会教育进行深入论述。 原始社会的教育还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形式,只是一种简单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社会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教育的基本方式为身教与言传。归结为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而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常识方面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少年儿童生活在复杂的血缘关系和氏族部落中,他们最先接触的是社会环境,而后接触的才是生产劳动。所以他们从孩提时起就接受社会常识方面的训练。这种训练主要包括取得氏族成员资格的训练,接受家庭传统和氏族部落传统的训练。例如在母系氏族公社中,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世系按母亲计算,实行母系继承制。孩子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在氏族公社中居于支配地位,氏族长也由她们中间的年高望重者担任。除了管理氏族公社内部事务外,妇女主要从事采集和原始农业,使生活的供给比较稳定。男子则主要从事狩猎。母系氏族公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议事会,由全体成年的妇女和男子参加,享有平等的表决权。这些活动仅限于取得氏族成员资格的男女才能参加,所以对儿童少年来说,取得成员资格仍是第一要事,为此,他们要了解并熟悉各种亲属和血缘关系,以及自己应尽的义务。 (二)学习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学习一开始是生产工具制作和使用方面的。原始社会初期,人类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这一时期的石器工具一般是用石块相互敲击而制成的。通过敲击,将石头打制成有刃或尖的石器。这种比较粗糙的石器器型有砍砸器(石斧)、尖状器等。 (三)原始宗教文化的教育

2020版新教材高中政治课堂检测素养达标1.1.1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1.原始社会生产关系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决定的。( ) A.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B.原始的公有制 C.共同参加劳动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解析】选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生产关系是由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选A;B、 C、D都属于生产关系内容。 2.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记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欧洲人来到美洲的火地岛,送给岛上居民一条被子。不料接受赠物的居民把被子撕成一块块布片,分给当地的每一个人。好端端的被子变成没有用的碎布片。这分送布片的举动主要说明 ( ) A.当时居民不需要被子 B.当地居民仍然保持着平均分配的原始习俗 C.当地人实行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 D.当地居民把被子撕成布片更好用 【解析】选B。分送布片的举动属于平均分配产品,选B。A、C、D材料未体现。 3.原始社会后期,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的是( ) A.新石器的出现 B.畜牧农耕的出现 C.私有制的出现 D.金属工具的出现 【解析】选D。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是生产工具,注意时间是原始社会后期,因此选D;A不符合时间,B不是标志,C是生产关系范畴。 【补偿训练】 “石斧凿洪荒,弓箭穿林莽”形容的是( ) A.原始社会生产力的状况 B.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状况 C.原始社会氏族组织的状况 D.阶级社会生产力的状况 【解析】选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是生产工具,石斧、弓箭都是生产工具,反映的是生产力

水平,选A。 4.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建立,原始社会结束了。我国原始社会结束的主要原因是 ( )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生活水平的提高 C.夏朝的建立 D.贫富分化出现 【解析】选A。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禹的儿子启已有强大势力,禹死后,启继承父位,建立了夏朝,原始社会结束。可见,原始社会结束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原始社会解体和国家产生的标志是( ) A.阶级的产生和阶级矛盾的出现 B.私有制的产生 C.私有制度和奴隶制度的发展 D.军队、法庭、监狱等一系列国家机器的出现 【解析】选D。私有制的产生到阶级的出现有一定的过程,题干要求是决定原始社会解体和国家产生的标志。出现军队、法庭、监狱等一系列国家机器,意味着原始社会解体和国家产生,选D。 【补偿训练】 原始社会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 ) A.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 B.人们没有私有观念 C.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 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解析】选C。把握题干中“根本原因在于”的要求,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以选C;A、B 不是根本原因,D不是原因。 6.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是( ) A.金属工具的使用 B.城市的繁荣和文字的发明 C.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D.实行平均分配产品 【解析】选B。城市的繁荣和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两个重要标志,选B。金属工

第一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的起源,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其条件,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掌握西周“学在官府”的特点和六艺教育内容。 教学重点:本章的重点是西周的教育和六艺。 教学难点:难点为六艺教育。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萌芽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一百几十万年的漫长发展,可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大历史时期。

大约一百七、八十万年前至二、三十万年前,考古学家称之为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元谋人、兰田人、北京人等遗址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化遗存。这些原始先民,被人类学家称之为“猿人”。“血缘家族”是他们创立的社会组织形式,这一历史时期是我国教育产生的时期,研究它对揭示教育的起源有很大的理论意义。 原始社会教育的情况: (一)在生产实践中传授生产劳动经验 根据考古资料表明,我国的北京猿人是几十人为一群过着群居的生活,他们共同劳动艰难而顽强的与自然界斗争着、生存着,这时他们已经能够制造多种粗石器,如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等,并且懂得了用火。北京猿人的小孩是属于群体的,教育小孩是群体共同的责任,如制作和使用工具,这是老年人教育孩子的主要内容。作一件石器,年老得人把孩子带到河滩,让他们捡石头学着制作工具,这时老年人就要告诉小孩只有坚硬的砾石才能制造工具,这样孩子在制作的过程中就学会了怎样选料,怎样制作等几道工序。又如火的使用以及如何保护火种及后来的钻木取火等等。在母系氏族公社时,出现了陶器,而且还要在陶器

上绘上彩色的图案这也需要年老的人来进行教育。 随着人类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人类所积累的生产经验日益丰富,就愈来愈需要年长的一代有目的、有意识的向年轻一代传授劳动的经验,这种以传授劳动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就是原始社会教育的起源。 如古书上记载的 (燧人)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 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由此可以看出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原始社会生产劳动教育已经是必要的社会职能了。 又如,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报告中,也为我们提供了原始社会传授劳动经验的过程,如鄂温克人,在解放前还停留在父氏社会,在劳动上他们男女有明显的区分,打猎是男人的事,因此,男孩子五、六岁时,就要在成年男人的带领下开始猎手的训练:射箭、打靶、滑雪等,女孩子则在妇女的带领下,学习鞣制皮革、制作衣服等。 (二)实际生活中进行思想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不仅传授劳动的知识和技能,还要进行思想教育。 原始人群共同劳动,并且在劳动中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原始人群是通过当时共同的风俗习惯来调节原始人在劳动中的生活关系的,列宁曾说,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看到的是“风俗的统治”。 当时的思想教育内容是年长者教给年轻一代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主要是这几方面的教育内容:①生活方式的教育。包括有关婚姻家庭的教育,生活习惯的培养和生活能力的训练,原始民俗活动教育(歌舞和神话故事);②原始宗教艺术活动的教育。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等等各自有不同的教育内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原始社会的教育有以下特点:(孙培青:p16)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考点归纳随手练习

“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考点归纳|随手练习 (1)原始社会的教育活动,已经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但还谈不上有严密的计划性。 (2)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 (3)教育内容与原始社会生活需要相适应,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但教育内容贫乏。 (4)教育手段主要是身教、言传,二者相辅而行,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没有文字和书本。 (5)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6)原始教育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没有从生产劳动和“原始礼仪”中分离出来.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过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7)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由于生理、体质差异导致分工不同,进而导致从事的社会劳动不同,所受教育不同。男性劳动侧重于狩猎、农耕、放牧,女性劳动侧重于采集、种植、家务、纺织。 (8)教育水平低,教育没有专门人员、专门机构场所、专门的组织形式。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随时随地进行的。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对年轻人进行经验知识的传授,但他们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9)教育与原始宗教和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原始宗教和仪式本身承担着一定的教育功能.对于传递原始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约束和塑造人们的社会行为起到重要作用。 随手练习: 1.教育手段单一,内容简单,主要传授生产生活技能的是( )。 A.原始社会教育 B.奴隶社会教育 C.封建社会教育 D.近代教育 【答案】A。中公讲师解析: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发、广泛、无等级性;教育与生产生活相融合;教育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2.下列对于原始教育与古代社会教育的区别,描述错误的是( )。 A.原始社会教育没有明确目的性,古代社会教育有明确目的性 B.原始社会教育没有固定的教师,古代社会教育有固定的教师 C.原始社会教育没有明确等级性,古代社会教育有明确等级性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区分

在下写一自己的点愚见,供你参考,希望能对你有用,就不去网上大规模复制 摘抄了,相信那样对你也是一种敷衍,因此我就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由于本人 学识浅薄了一点,请允许我就用中国来举例子吧,这样也许还便于我解释,也 好理解。当然,如果你都知道的话,那就采纳更好的答案吧,因为我对外国的 三种社会制度的发展还是很了解。 从生产方式和生产资料占有制度来区别的话,原始社会是最低级,最原始初 等的社会,此时期生产活动和生产资料的占有以及分工是处于一种相对平衡和 自由的阶段,大家共同干活,共同吃饭,收获的多,就多吃,收获的少,大家 就一起挨饿,简单的可以这样说;奴隶社会就不同了,奴隶制社会的主要的就 是人可以占有人,说白了就是奴隶就是奴隶主的私人物品,生杀死活由奴隶主 决定,奴隶人身自由被剥夺;封建社会就比较有意思了,因为,奴隶的人身自 由得到了保证,土地却是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地主占有并瓜土地,同时农 民为了生活不得不依附土地,同时贵族地主阶级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占有和剥削 农民了。 时代划分。在下以为,夏朝的建标志着立奴隶社会的开始,西周灭商标志着 封建社会的开始。在这里,我想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相比应该比较好理解,因 此我就对封建社会稍微做一点详细说明,因为封建社会比较复杂,而且经历的 时期和阶段又比较多,同时封建制度从世界来开从中国来看都是存在时间很长 的一种社会制度,所以,说一说这个比较合适,然后请你再查一查相关的资料 自己作为弥补,如果我有什么错误和遗漏,也好及时纠正。我在下面就用自己 的白话解释了。 首先,要先解释一下封建的概念。封建,顾名思义就是两重意思,第一:分封;第二:建国。过去,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因此我们 的土地就叫做天下,天下的主人,就叫天子,天子是上天的孩子,由此得名。 于是,上天要派自己的孩子来治理自己的天下,天子就成了天下的主人,但是,天下那么大,天子一个人无法从容治理,于是天子就把天下划分为若干份,然 后封给他的宗族亲戚或者血缘亲戚去治理,把这些地方交给那些他任命的人, 这些人就叫诸侯,“封”的意思简单的说就是划定界限,因此这些地方就叫做“国”,也可以叫“封国”;然后诸侯来到了各自的封国治理,同时拥有各自的主权,就 是对这个国的军队财政生产享有的绝对治理权利,因此国与国之间的地位和权 利基本是相对持平的。但是国很大,诸侯一个人也不好治理,于是诸侯就把国 再次划分为若干份,分别再由诸侯自己任命他的人去治理这些地方,于是这些 地方就叫做“家”(国家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这些人就叫做“大夫”。然后,大夫下边还有好多人,但是地方也都分差不多了,就没地方封了,于是这些人就 叫做“士”,士往往都是各自有各自的本领,他们分别依附于各自的主人大夫。

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 一、原始社会 就考古发现,目前被科学家所证实的最早的直立人出现在距今约600万年前。如果把能够制作工具视为人类产生的关键标志,那么最早的人类也可以追溯到距今约250万年前。 在原始社会人类普遍采用的工具多为石制,因此原始社会又被称为“石器时代”。根据工具的进步程度,原始社会可以划分为“旧石器时代”与“新时期时代两个阶段”。旧石器时代为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为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随着工具改进与经验积累,原始的畜牧业与种植业出现,人类由单纯的“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这一转变对人类社会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生产力水平提高—剩余产品增多—私有观念产生—私有制与阶级出现—原始社会瓦解,人类迈入文明时期。 二、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 根据血缘家族制度的发展演变,有学者将原始社会划分为前氏族、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及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军事民主制四个时期。 前氏族时期的教育:公有公育。就就是整个部落统一由年长一代向儿童传授基本的劳动生产经验、道德与社会行为规范、原始宗教及体育与军事等。 母系氏族时期的教育:这时的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儿童要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磨制石器、禁忌、风俗),按照性别进行教育。 父系氏族时期的教育:与前一阶段相比没有明显的区别,仍然就是按照性别的不同进行教育,但教育内容比以前更加多样与丰富(特殊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宗教祭祀、音乐、舞蹈等)。(如南非祖鲁人部落中严禁女子将手放在牛身上,甚至走近牛栏也不行;爱斯基摩人中,鹿肉与海豹肉同时吃就是不可饶恕的罪恶,男女不准在一起吃饭;马赛一家庭中男人要吃饭,女人必须立即走出茅屋,各自有各自吃饭喝水的器皿,不准乱用等。) 军事民主制时期:氏族公社的末期。主要就是军事体育训练,重视道德教育与精神教育,培养青少年具有勇敢、机警与干练的品质。(要求人们能跑善跳、耐久力强、敏捷灵活。部族间战争频繁,要求熟练武器制作与使用、实战技能与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篇中国古代教育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和“六艺”教育的形成 一、选择题 1.对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阶级性B.有组织性C.有等级性D.无目的性 2.我国教育萌芽于() A.原始社会初期B.原始社会中期C.原始社会末期D.奴隶社会 3.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学校产生的条件() A.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 B.社会事务日益复杂,需要专人管理 C.家庭的出现为教育提供场所 D.文字的产生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4.以下几项哪一个不是原始学校的形态() A.辟雍B.瞽宗C.序D.庠 5.西周建立的两大学校系统是() A.大学和小学B.国学和乡学C.官学和私学D.上学和下学 6.对“辟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是西周国学中的大学B.是西周国学中的小学 C.是西周的乡学D.是西周的一种私学 7.西周时期诸侯所设的大学称为() A.辟雍B.泮宫C.瞽宗D.庠 8.关于西周时期的“六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B.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 C.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坚固的特点 D.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 二、简答题 1.简要介绍西周时期的官学教育制度。

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和传统思想的奠基 一、选择题 1.以下哪一项不是古代私学兴起的原因() A.受教育的对象越来越多B.奴隶制的解体 C.学术文化下移D.养士之风盛行 2.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 A.道家和法家B.儒家和道家C.道家和墨家D.儒家和墨家 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的一所着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A.楚国B.燕国C.齐国D.秦国 4.对稷下学宫的性质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由官方出资兴办的官学 B.以私人讲学为主,因而是私学性质 C.是在一种学术交流机构,而非学校的性质 D.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5.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 A.利B.仁C.德D.信 6.“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对的概括。() A.教育对象B.教育目的C.教育作用D.教育任务 7.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孔子所确定的“六艺”。() A.礼B.乐C.数D.易 8.在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中,是最高的道德概念。() A.礼B.仁C.孝D.德 9.以下哪一项不是孔子的道德教育的原则。() A.持志养气B.立志乐道C.克己内省D.改过迁善 10.被封为“亚圣”的是() A.庄子B.老子C.荀子D.孟子 11.孟子教育思想的基础是() A.性恶论B.性善论C.性三品D.素丝说 12.孟子认为人人天生都有的四个善端是() A.仁、义、孝、礼B.信、爱、敬、惧

高一政治第一课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导学案设计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第一课时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学习目标 : 1.知道原始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 2.理解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重点、难点) 3. 理解私有制产生的原因(重点)4.认识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重点难点) 自主学习 (一)原始社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最低阶段 ( 旧石器 )时代 1.两个阶段 ( 新石器 )时代 共同( )共同( ) 2.生产关系的特点 平等( ) 平均分配( ) 3.社会组织形式:部落、部落联盟(没有人压迫人的现象) 原因:( )的发展 4. 解 体 过程:( )劳动盛行,生产资料转归( ),私有制确立(标志是 )

(二)奴隶社会 ( )阶级 出现两大对立阶级 (含义 ) ( )阶级 奴隶主( ) 生产关系的特点: ( ) 主要矛盾: 含义: 国 家: 成立的目的: 积极意义: 当堂检测 1.在原始社会,人们一起劳动,相互协作,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所获得的劳动成果。由此可知,在原始社会 ( ) ①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所有 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③产品的极大丰富为平均分配提供了可能 ④生产工具的简陋决定了人们的分配关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原始社会末期,伴随着犁的发明和犁耕技术的使用,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产品不断丰富。伴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也慢慢解体。原始社会解体过程( )

①是个体劳动取代共同劳动的过程②是生产发展基础上贫富差距缩小的过程 ③是私有制基础上阶级分化的过程④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过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国家是伴随奴隶的反抗,以及奴隶主对自身利益的维护而建立的。这表明奴隶制国家() ①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阶级斗争的产物②是奴隶主与奴隶共同利益的维护者③是奴隶主与奴隶阶级利益的调和者④是奴隶主维护其阶级利益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语法知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易错题汇编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在古罗马,奴隶主把生产工具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会说话的工具”,即奴隶;第二种是“有声的工具”指耕牛一类;第三种是“无声的工具”,如大车等。材料反映了在奴隶社会() A.共同占有生产资料B.生产工具私有标志私有制确立 C.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和全部生产资料D.人类摆脱了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 2.社会历史上第一次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是( ) A.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B.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C.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D.氏族贵族和战俘 3.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制。关于私有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私有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 ②私有观念的存在,也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 ③私有观念是人固有的,所以私有制天然合理,会永远存在下去 ④原始社会的解体和私有制的产生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4.随着生产的发展,产品出现了剩余,集体劳动逐渐被个体劳动所取代,由此产生了私有制,随之也出现了阶级。这说明()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②原始社会走到尽头 ③原始社会实行平均分配④私有制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原始社会末期,以下社会现象出现的顺序是 ①私有制确立 ②生产工具改进、个体劳动盛行 ③奴隶制国家产生 ④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形成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④③②①D.③④①② 6.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是() A.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B.冶铁技术的发展 C.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D.农业和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 7.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记叙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欧洲人来到美洲的火地岛,送给岛上的居民一条被子。不料接受赠物的居民把被子撕成一块块的布片,分给了当地的每一个人。好端端的被子顷刻间变成了用处不大的碎布片。此事例说明() A.平均分配产品是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突出特点 B.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 C.原始社会的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互助 D.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下,氏族内部没有人压迫人的现象 8.黑猩猩能够利用树枝从树洞中掏食昆虫,如果树枝不合适,他还会整修树枝,人的劳动也具有这些外部特征,二者的区别是()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精简笔记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育的起源原始教育的特点: 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也没有阶级性。 ②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基本内容是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常识。 ③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 ④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⑥教育还没与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 ②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③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的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成均”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一、夏商的教育 ①夏代的教育 已经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 教育工作是国家的重要事务,由国家机构中的六卿政务官之一的司徒主管教化; 实行教育职能的场所:序、校;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 教育内容另一重要方面是宗教教育; 人伦道德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总之在奴隶社会初期,国家已把教育事务作为行政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司徒负责管理教化,教育机构与政治行政机构结合,有国都的学校也有地方的学校,开始有了等级层次,教育为政治服务,突出表现在教育目的要培养奴隶主贵族的武士,教育内容重视军事训练; ②商代的教育 商代有成熟的文字可作为教育手段; 商代已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实际划分了教育阶段; 商代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军事教育、礼乐教育、书数教育; 二、西周的教育 ①西周的社会 学在官府: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②西周的学校制度: 大概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1、国学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西周的“国学”按入学年龄和程度分成小学(强调德行教育,内容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大学两级,小学设在宫廷附近,大学设在近郊,天子与诸侯的大学名称各异。2、乡学西周“乡学”是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只

原始社会教学案

一、内容及分析 1、内容:本课讲述的是“人类的起源”、“母系氏族”、“父系氏族”三部分。 2、分析:教科书从科学角度分析了现代猿类和现代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那就是古猿。人类是通过劳动和自然进化由类人猿发展来的。不同人种是人类起源后,在迁徙过程中随着环境的变化逐步形成的。人类最早出现的社会组织是母系氏族社会,以后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人类不断向前发展。 二、目标及分析 1、目标:让学生了解历史领域的考古知识,知道人类是由古猿进来的;知道世界三大主要人种,了解他们的形成原因;会说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2、分析:通过教学,让学生通过合理分析,大胆想象早期人类的生活情景,了解原始社会的状况,培养丰富的历史想象能力及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结合世界地图,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及形成情况,提高读图能力,增强空间概念。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课内容所涉及的面广、时间跨度大,科学性强,学生容易产生距离感,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此部分内容涉及到解剖学、遗传学等专业知识,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教学中只要注意简化教学内容,尽量利用直观教具,解决好历史知识由远及近与学生认识特点,由近及远之间的矛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课文提要导入——教学“人类的起源”、“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小结巩固 (二)教学情景

1、导入新课:利用课文提要结合现实导入本课 2、教学新课 (1)人类的起源 问题1:人类从哪里来? 设计意图:了解人类起源的各种传说,知道一般认为人类是由猿进化来的。 师生活动:启发学生我们从哪里来,同学们知道哪些传说呢?以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利用图片、直观教具、数据等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最后得出:一般认为,人类是由古猿中的一支进化而来的。将人类脱离古猿后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猿人阶段 第二阶段是早期智人阶段 第三阶段为新人阶段,又称晚期智人阶段 问题2:世界三大人种是? 设计意图:了解世界三大人种并知道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 师生活动:提问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人可以分为(黄种人、自然人、黑种人),教师强调:每个人种的体质特征和分布情况。 问题3:种族形成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人种的形成也是众说纷纷。一般认为是长期自然条件影响的结果。 师生活动:让学生谈谈种族是怎样形成的。最后教师归纳强调:一般认为人种的形成是长时期自然和历史条件影响的结果,世界上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 (2)母系氏族 问题4:母系氏族社会的主要特征? 设计意图:知道母系氏族公社是人类早期出现的社会组织及主要特征。 师生活动: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后,由教师归纳母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亲戚关系以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女子受到人们的尊敬: (3)父系氏族 问题5: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 设计意图:知道父系氏族公社是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组织形式及其特征。 师生活动:让学生谈论后,教师归纳父系氏族社会的特征:男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权力超过女子,亲戚关系以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 问题6:原始人类的生活状况怎样?

原始社会-教学教案

本课的课题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包括引言、两节(六个框题),共八个知识点。 引言:概括了本课的地位及其讲述的基本内容,包含四层意思:首先,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前进的历史过程,它从古代社会一直发展到近代社会。其次,指出了古代社会经历了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原始社会和具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次,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在这个社会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出以往任何社会都不可比拟的社会财富。最后,明确指出,资本主义是以剥削雇佣工人劳动为基础的社会,是最后一个阶级社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第一节古代社会 本节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古代几个社会制度做了简要的介绍,指出人类社会是如何从无阶级剥削的原始社会进入到具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这种状况,不但不意味着历史的倒退,反而说明历史是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是由低级向高级依次前进的。本节设三个框题: 第一框题人类社会的童年——原始社会 [教材分析] 讲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层次,讲原始社会的生产能力是极端低下的。指出远古人类为了生存,必须竭尽全力与自然界进行斗争,才能获得有限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同时,指出了原始社会人们进行生产所使用的工具是极其简陋的,人类生产每前进一步,都要花费成百年、上千年,以至逾万年的时间。第二层次,指出原始社会是一命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为什么?首先,在生产能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原始人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在共同的劳动中,同自然进行斗争。其次,共同劳动必然要求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而且只有共同劳动,才能满足人们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马因此,生产资料必然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再次,没有私有现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平等与合作的,没有压迫和奴役的现象。最后,说明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级阶段。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原始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的历程,认识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是极端低下的。(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生产关系"这一基本概念;识记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氏族组织的发展情况;了解原始社会是没有剥削的社会,氏族是最基本的单位;懂得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由当时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3)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金属工具、手工业出现的意义,懂得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懂得氏族制度的瓦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能力目标 (1)归纳和整理知识的能力。能从课文的阐述中把握要点,在课后的复习中能对知识进行整理,使其系统化。(2)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并能正确认识原始社会。(3)了解私有制的产生和氏族制度的瓦解过程,用发展的观点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觉悟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社会的产生,应该认识到生产劳动的重要作用,从而初步树立劳动的观点,培养劳动的习惯。(2)初步懂得生产力的发展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初步树立共产主义理想。[课程标准] 1、教学内容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语法知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基础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从一定意义上讲,石器决定原始社会形态,青铜器决定奴隶社会形态,铁器决定封建社会形态,蒸汽机和电力决定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指出了()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③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④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中最革命的因素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某校开展了一次有关“原始社会生存状况”的研讨,有同学说,那是个“石斧凿洪荒,弓箭穿林莽”的社会,形容的是() A.原始社会生产力的状况 B.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状况 C.原始社会氏族组织的状况 D.阶级社会生产力的状况 3.山东宁阳堡头遗址是大汶口文化最早发掘地,经考古发掘发现,随葬的石骨器中,以石器居多,一般制作精细,棱角整齐,通体光滑,刃口锋利;在发掘的133座墓中,8座没有随葬品,125座墓用一般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随葬,这其中的45座墓还用猪头、猪下颌骨随葬,少的一两个,多的达十四个。少数墓中还用玉器、象牙器和骨雕制品等贵重物品一起随葬。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A.随葬石器制作精良,说明该遗址是一处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B.墓葬出现数量不同的随葬品,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 C.葬品的数量和质量极不平衡,说明贫富分化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D.随用玉器、骨雕制品等贵重物品一起随葬,说明当时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 4.在奴隶制国家,奴隶主阶级能够集中大量的生产资料和奴隶,组织规模较大的生产协作,完成巨大工程,这在原始社会是不可能做到的。由此可见() ①奴隶制生产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②原始社会是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 ③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的进步 ④奴隶主阶级对奴隶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是合理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记述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欧洲人来到美洲的火地岛,送给岛上的居民一条被子。不料接受赠物的居民把被子撕成一块块的布片,分给了当地的每一个人。好端端的被子顷刻间变成了用处不大的碎布片。当地居民这么做的根本原因是()A.原始社会居民已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B.原始社会居民按劳分配劳动产品 C.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 D.原始社会的氏族是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

不同阶段教育的特点

不同阶段教育的特点 本知识点要做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备考:选择题可能会要求考生选出以下哪些是或者哪些不是某个阶段的特点;简答题可能会要求考生简述某阶段教育特点,对大家基本是一个识记的要求,虽然看起来要记得东西很多,但并不是无迹可寻的,下面就来跟随老师的步伐,一起来学习这个知识点。 我们按考点将阶段特点分成原始社会教育特点、古代社会教育特点、近代社会教育特点以及现代社会教育特点。 (一)原始社会教育特点 大家可以设想一个生活情景,在原始社会部落里的年长者带着小孩出去打猎,孩子们就在这种情景下学习如何打猎、如何采集食物。联系着这个情景,我们来总结一下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 (1)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是公有的,由此决定了儿童是公有的,也是公育的,教育机会对所有儿童都是均等的; (2)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教育活动融合在生产、生活中;负责教育的是有丰富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但这些长者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教育方法也只限于动作示范与观察模仿、口耳相传与耳濡目染。 (二)古代社会教育特点 经过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得到发展,但同时受制于当时的生产力和文化背景等,教育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同时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自己看过的电视剧电影等,大家会有一个感觉,古代的教育动不动就在打板子,但是读书人的社会地位一般都比较高。此外还有大家看美剧英剧等,也有相关的教育情节。结合着咱们的经验,我们来看一下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第一,道统性。教育的内容就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教育服从于统治之道。

新教材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教学设计教案-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9年统编版新教材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教学设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发展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后,人类终将经过社会主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回望社会发展历程,我们看到,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的进步,本节课将带领大家认识这一段历史,探究是什么推动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什么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演变,以及各种社会制度生产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1.政治认同:领会人类自奴隶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人类文明一次次跨越的意义,能认识到从根本上讲,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能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演变的推动力是科技革命,会分析这种生产关系的变革并不能根本上克服其固有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认同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认同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科学精神:辩证的看待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文明,辩证的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演变,领会人类自奴隶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再到封建社会,人类文明的一次次跨越的意义,能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问题和危机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原始社会学前教育

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 一、原始社会儿童的社会公育 学前教育是相对学校教育而言的,从广义上说,凡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活动均属学前教育范畴;从狭义上说,是指在专门的学前教育场所中进行的教育活动,也就是在托儿所、幼儿园及其他社会性的幼教机构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又称学前社会教育。在原始社会,学校尚未产生,自然也不可能有学前教育,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此时没有对幼年儿童实施教育,在原始社会中一直存在着以社会公育形式进行的儿童教育。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公有,没有阶级,没有家庭,所有的成员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集团中,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进行着集体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因此对儿童的教育也是由整个群落承担,《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也反映了当时并不注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由此可见,最早的幼儿教育是一种“公育”。 在原始社会,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其教育内容均与儿童今后将要参加的集团内共同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除了生活和劳动教育外,原始社会对儿童的公育内容还包括思想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通过道德教育,可以使儿童从小学会遵守氏族公社成员间待人处事的规范,养成照顾、赡养老人的观念和敬重服从家族族长的思想;通过宗教教育,则不仅能使新生的一代养成宗教意识和情感,而且还能使儿童在参加的宗教祭祀活动中学到一些生产知识、历史传说、自然常识,如让儿童参加自然崇拜性质的祭日活动,无形中便把太阳与万物生长的关系,以及靠太阳定时间、定方向等知识传授给下一代。 在原始社会后期,确切地说大约在五帝时期(公元前2700年),我国原始社会进入了部落联盟与军事民主制阶段,也就是我国历史即将跨进阶级社会时期,这时产生了名为“庠”的教育机构。据史料记载,“庠”是虞舜时代的学校名称,如《三礼义宗》中说:“虞氏之学名庠。”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庠”还只能算作学校的雏型,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在原始社会,教养新生一代的任务通常主要是由老年人承担,因此“庠”后来又具有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养的功能。并且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这种功能越来越占据主要地位,使它成为学校的萌芽,或为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的专门机构。 二、原始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原始社会是我国儿童教育发展史上的初期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教育的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 第二,原始部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第三,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与儿童日后将要进行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 第四,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采取口耳相传,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教育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