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四大发明

高中历史四大发明
高中历史四大发明

高中历史四大发明

(考试总分:21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40 小题,共计 160 分)

1、(4分)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

A.表明人类进入热兵器时代B.武器优劣决定战争胜败C.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D.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

2、(4分)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

A.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B.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C.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D.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3、(4分)古代中国有种发明成果被证明是表达人类思想最令人满意的书写材料,虽说日新月异的科技使得传播信息有了更为丰富的媒介,但它仍然是不可替代的重要媒介。这种发明在什么时期已经出现

A.先秦B.秦C.西汉前期

D.隋唐之际

4、(4分)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东川节度使冯宿奏请“禁断(私人)印历日版”,因为在剑南、淮南道等地“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此举的目的是

A.加强政府思想控制B.维护中央统治权威C.垄断雕版印刷技术D.抑制民间商业活动5、(4分)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十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以说明

A.唐代战争时使用地雷B.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C.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D.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

6、(4分)“在这种解放性的发明的刺激下,中国文学像一股奔放的洪流滚滚而来……古代的经典有成百种的版本,成千种的注释……从来没有人能够像宋朝的学者这样支配文化。”

材料中“解放性的发明”是指

A.印刷术B.造纸术C.火药

D.指南针

7、(4分)《爱日斋丛抄》中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盛行,遂以为始于蜀出。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现此可知

A.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B.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C.唐代四川地区印刷术最发达D.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8、(4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推动了西欧社会的变革。下列对四大发明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

A.印刷术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最为明显

B.指南针的发明对军事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

C.火药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的主要条件

D.印制效率较高的雕版印刷术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9、(4分)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该项发明是A.印刷术B.造纸术C.司南

D.火药

10、(4分)唐文宗太和年间,四川和江淮一带民间已经每岁“以板印历日”,在市场出售,以致不等朝廷颁布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据此可知,唐代

A.天文历法取得重大突破B.雕版印刷业已经相当发达C.政府鼓励民间技术创新D.经济重心转移到长江流域11、(4分)苏轼曾有这样的感慨:“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可以看出,从“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到“多且易致”的原因是

A.造纸术的革新B.雕版印刷术的普及C.活字印刷术的推广D.科举取士的需要

12、(4分)宋代城市文化蓬勃发展,从戏剧到说唱,从佛经到儒经,都是随处可见。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逐渐繁荣B.市民文化丰富多彩C.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D.印刷技术逐步普及

13、(4分)唐代诗人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中说:“扬、越(扬州、越州)间,多作书模勒(雕版印刷)乐天(白居易)及余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这说明唐代

A.文化市场是开放而有序的B.盗印古人书籍风气猖狂C.科技进步推动了文化传播D.雕版印刷书籍只在民间

14、(4分)学习历史时,看到有这样的一则材料:“这一新发明的起源,就潜藏在三项更古

老的发明中:纸张、拓片和雕刻印章。”“这一新发明”指的是

A.造纸术B.印刷术C.电报D.互联网

15、(4分)唐朝中期有个名叫清虚子的,在“伏火矾法”中提出了一个伏火的方子:“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右为末,拌匀。掘坑,入药于罐内与地平。将熟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内,烟渐起。”这表明当时的火药

A.已用于军事和战争B.开始用于民俗活动C.主要是起助燃作用D.主要是配制中药材16、(4分)王祯在《农书》附撰的文章中介绍道:“用轻木造为大轮……。用大木砧凿窍,上作横架,中贯轮轴,下有钻臼,立转圆盘,以圆竹笆铺之,上置活字版面,各依号数,上下相次铺摆。”该文介绍的是.

A.B.

C.D.

17、(4分)有不少学者喜欢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其中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宋代时,他们认为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下列哪些文化现象不能佐证上述观点

A.印刷术的改进,推进了文化的普及工作

B.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C.京剧、昆曲等剧种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D.《清明上河图》等市井风俗画的出现

18、(4分)长庆四年(824年),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写的序文中说,有人拿白诗的写本和印本在街头叫卖或换取酒茶。到文宗太和年间,四川和江淮一带民间已经每岁“以板印历日”,在市场出售,以致不等朝廷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材料最能说明

A.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和发展

B.印刷术推动了文艺的发展与繁荣

C.唐朝时政府鼓励商业发展D.唐时雕版印刷已相当发达19、(4分)在筑城技术方面,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明代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这种变化反映了

A.民族矛盾推动中原防御体系的升级B.火药用于军事导致筑城技术的改变C.封建社会晚期中国社会的浮华之风D.工商业发展刺激重农抑商政策强化20、(4分)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

A.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B.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C.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D.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21、(4分)“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用此描述四大发明,最为贴切的是A.火药B.蔡侯纸C.指南针

D.印刷术

22、(4分)《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车中原来皆是火药,一齐烧着……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

A.依据正确,结论错误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23、(4分)发明于11世纪的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传播做出巨大贡献的重要发明是

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B.雕版印刷术的成熟

C.指南针用于航海D.火药的广泛运用

24、(4分)“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上述现象最早分别发生在

A.秦朝宋朝B.唐末北宋C.唐末明初D.秦朝明初

25、(4分)我国古代一项科技发明:“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华。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欧洲人开始使用这一技术是在

A.8世纪中期B.11世纪中期C.14世纪中期

D.15世纪中期

26、(4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文明中最辉煌的成就。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B.隋唐时期已经有了活字印刷的书籍C.关于火药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唐末D.宋代在航海交通上已经使用指南针27、(4分)明朝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述:“凡以硝石、硫磺为主,草木灰为辅。硝性至阴,硫性至阳,阴阳两神物相遇于无隙可容之中,其出也,人物膺之,魂散惊而魄齏粉。”下列选项的描述与此记述直接相关的是

A.“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

B.“难于使墨,率多印坏,所以不能久行”

C.“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D.“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

28、(4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为爱惜原料,将剩下的恶茧、病茧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

完毕后,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蔑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茧丝成为造纸的重要原料B.造纸术未能满足大众消费C.造纸术与丝絮有一定渊源D.制丝术与造纸术相得益彰29、(4分)火药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外传之后当时的阿拉伯人称它为“中国雪”,而波斯人称它为“中国盐”。下列著作中可与火药直接相关联的是

《韩非子》B.《抱朴子·仙药》C.《萍洲可谈》

D.《梦溪笔谈》

30、(4分)下列对四大发明论述正确的是

A.火药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用于军事B.北宋平民毕昇发明雕版印刷术C.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

D.指南针传到欧洲推动了地理大发现

31、(4分)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围攻汴京,宋将李纲下令放霹雷炮,此炮可能就是由霹雷火球发展而来的。南宋时,霹虏炮经常用于作战中。13世纪初,金人发明了用铁制外壳装火药的爆炸性火器叫震天雷,南宋曾大量仿制,叫铁火炮。南宋铁火炮有小型和大型多种,威力很大,在与金、元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述资料说明

A.火药武器推动了民族融合

B.宋元时期火药武器使用较为普遍

C.少数民族的火器技术优于汉族D.火药武器使用不当导致宋朝灭亡

A

B.插图艺术在宋朝主流文学小说应用普遍

C.书籍插图及版画有助于提高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

D.插图艺术开始运用到各大类型的书籍中

33、(4分)下列关于古代四大发明的讲法正确的是

A.“蔡侯纸”发明使西汉进入纸、帛、竹、木四种文书用品并行使用的时期

B.指南针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西方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技术保证

C.成书于1044年的《武经总要》记载了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D.宋代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1450年前后德国受中国影响制成金属活字

34、(4分)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这种状况表明

A.经济重心南移到珠江流域B.手工行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C.选官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D.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35、(4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人类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公元8世纪,波斯人把中国的造纸术传往欧洲

B.元代王祯成功创制铜活字,发明了转轮排字盘

C.南宋的《萍洲可谈》记述了中国航船在海上航行的情形

D.成书于1044年的《武经总要》记录了当时三种火药配方

36、(4分)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反映出很多的历史信息,比如“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和该诗同时代的还有

A.转轮排字盘的发明和使用B.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技术C.设立内阁以辅助皇帝处理国政D.人们在井水饮处吟唱柳永歌词

37、(4分)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科技成就是

A.罗盘针B.造纸术C.雕版印刷术D.地动仪

38、(4分)1900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楼兰发掘出252年、265年、310年等魏晋纸本文书,大多为麻纸。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泊汉烽隧遗址首次发现一片麻纸,同

时出土的有公元前49年的木简。由此推知

A.西汉时纸已传到西域B.造纸技术最早发明于新疆C.汉代造纸业十分发达D.魏晋时新疆普遍使用麻纸39、(4分)北宋科学家沈括用笔记文学体裁写成《梦溪笔谈》,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地理以及机械、造纸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丰富,书中记载的当时的发明应该是

司南B.造纸术C.雕版印刷术

D.活字印刷术

40、(4分)考古界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甘肃放马滩纸、悬泉纸、早滩坡纸,陕西灞桥纸等。但《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据此推断

A.汉代的主要书写材料是纸B.造纸术在汉代发扬光大C.实物发掘与史书记载互相矛盾D.汉代就已经出现了造纸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计 5 小题,共计 50 分)

41、(10分)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评价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宋代问世或完善的三项科技发明,概括其外传到西欧后对人类文明进程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2)宋代儒学家在结合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创造的新儒学体系是什么?其集大成者是谁?对后世有何积极影响?

(3)宋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指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它的流行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什么趋势?

42、(10分)人们十分关注历史上科技发展及其作用。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科技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部将郑璠(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 。

——《九国志·郑璠传》

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斛(计量单位),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斛至一千斛,亦可载二三百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槽或六槽,每船可载百余人,风雨晦瞑时,惟凭针盘而行。

——南宋《梦梁录》

材料二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瓦特发明前,英国生产的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英国工业

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筒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具体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科技成就传到欧洲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至19世纪上半期为英国傲视全球提供支持的科技文化成果。

(3)结合中国古代科技和英国近代科技在各自国家的应用情况,说明新技术应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求:史论结合)

43、(10分)学会判断历史资料的价值并能从不同的历史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更是复原历史真相的必经途径。

以下是某校学生在《中国古代纸的发明》的探究性学习中出现的一个情景:

学生甲认为纸是东汉时期蔡伦最早发明的。他提供了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南朝宋范晔在《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学生乙认为纸早在西汉就已经发明了。他也提供了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1986年,在甘肃天水市东南放马滩5号西汉墓出土了西汉文景时期的纸质地图残片。

(1)你支持上述哪一位同学的观点?请你说明理由。你不支持另一位的理由是什么?

依据上图概括中国近代思潮演变的趋势,任选一种思潮分析其影响。

44、(10分)科技创新引领社会进步,但科技创新又受社会环境的制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唐宋两代,中国的工程师掀起了发明的热潮,中国领引着全世界的科学技术。——(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到了元代以后,由于程朱理学的兴起,作八股、考进士成了唯一的仕途之路,自然科学和技艺都受到了严重的贬斥。尊孔读经的人被称为“名士”;从事科学和技艺的人则是只有“雕虫小技”的“小人”。

——摘编自赵显明《试析程朱理学的兴起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欧洲,从14世纪开始,就出现了最早的科学社团:意大利的西芒托学院、法兰西学院、英国皇家学会、柏林学院等。这些以科学研究为中心的学术团体吸引了大批的科学家,并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科学家在社会上地位达到了顶点,许多人因为科学上的贡献被封为贵族。

——摘编自J·B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

(1)列举唐宋时期“领引着全世界”的科技发明。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元明时期“科学和技艺”落后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5世纪欧洲近代科技兴起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45、(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中认为,判断史实的标准要依据‘新异性’标准,就是该史实在人类社会中富于“内容的特殊性”,其新异性乃是相对于同一特殊的历史范围而定。同一事情,对于同一民族或地域的历史而言,与对于全人类的历史而言,其新异程度可以不同。

请根据作者的观点,用“新异性”这个概念解释“指南针用于航海业对中国和对欧洲社会的不同作用”。(要求史论结合,语言清晰条理)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40 小题,共计 160 分)

1、(4分)【答案】D

【解析】吴军携带的硫磺和焰硝是为了放火使用,而非是做为兵器,所以不能表明人类进入热兵器时代,故排除A项;武器优劣决定战争胜败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实际,故排除B项;硫磺和焰硝不是火药,不能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故排除C项;吴军将硫磺和焰硝作为助燃材料,提现了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故选D项。

2、(4分)【答案】C

【解析】依据“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顺风点火”可知,材料反映了古人对火药材料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只能反映出对火药材料“硫磺和焰硝”的应用,故A错误;东晋葛洪发明火药,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战争,故D错误。

3、(4分)【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书写材料”、“但它仍然是不可替代的重要媒介”等信息可知,该书写材料是造纸术,在西汉前期已经出现纸,C项正确。先秦时期尚没有出现造纸术,A项错误。秦朝的书写材料仍然以竹帛为主,B项错误。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术,不是造纸术出现的时间,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4、(4分)【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川节度使奏请皇帝颁发政令禁止地方私自印历,他认为地方私自印历会违背传统之道,威胁中央的权威,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加强思想控制的信息,而是强调奏请禁止地方私自印历以维护中央统治权威,排除A。东川节度使的奏请是为了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而不是为了垄断雕版印刷技术,排除C。东川节度使奏请皇帝颁发政令禁止地方私自印历,而不是抑制民间商业活动,排除D。

5、(4分)【答案】B

【解析】地雷是明朝才有的,排除A;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唐末出现“发机飞火”,说明唐末军事上已经使用火药,故B正确;材料没有揭示火药与新航路的关系,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火药的外传问题,排除D。

6、(4分)【答案】A

【解析】材料“古代的经典有成百种的版本,成千种的注释……从来没有人能够像宋朝的学者这样支配文化”说明该发明是北宋的活字印刷术,故A项正确;造纸术最早出现于汉代,故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火药和文化也无关,故C项错误;指南针和文化无关,故D项错误。

7、(4分)【答案】B

【解析】“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说明由于雕版印刷的出现,促使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故B项正确;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时期毕昇发明,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印书开始于四川地区,并不是说唐朝四川地区印刷术最发达,故C项错

误;材料论述的是印刷术的发明作用,不是造纸术,故D项错误。

8、(4分)【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和印刷术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都很明显,故A项错误;

指南针的发明对殖民侵略和航海活动等都起了着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火药成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之一,不是主要条件,故C项错误;活字印刷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故D项错误。

9、(4分)【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可知,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印刷术的信息,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司南的信息,故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火药的信息,故排除D。

10、(4分)【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以板印历日”、

“其印历已满天下”,由此可知当时唐朝出现的雕版印刷业应用于社会,且已经相当发达,B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天文历法取得重大突破,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政府鼓励民间技术创新,C项排除;经济重心转移到长江领域是在南宋以后,D项错误。故选B。

11、(4分)【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来看,“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到“多且易致”的原因应当是活字印刷的推广。故答案为C项。材料中的变化与造纸术的革新无关,排除A项;隋唐时期已出现雕版印刷术,并开始科举取士,因此材料中的变化与此无关,排除B、D项。

12、(4分)【答案】D

【解析】“戏剧到说唱”都与剧本有关,“佛经到儒经”都涉及到印刷技术的普及,故D 项正确。商品经济逐渐繁荣是导致市民文化出现,不是佛经到儒经,都是随处可见原因,故A项错误。市民文化丰富多彩是材料中现象,不是原因,B项错误。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

13、(4分)【答案】C

【解析】材料中无法说明市场有序,也不能证明社会上盗印成风,故A、B两项错误;材料虽反映的是民间的雕版印刷书籍,但不能因此说明“只在民间”,所以D项也不正确;书籍在市场上出售,有利于文化的传播,说明了雕版印刷技术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故C项正确。

14、(4分)【答案】B

【解析】印刷的材料包括纸张,印刷的字体仿照拓片和雕刻的“反字”,因此,印刷术的发明体现了纸张、拓片和雕刻印章的融合,故排除A,选B;CD

显然无法体现纸张、拓片和雕刻印章的融合,排除。

15、(4分)【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伏火矾法”“ 掘坑,……烟渐起”可知,当时的火药是用于点火助燃的,故C项正确;火药用于军事是从唐朝末年开始,排除A项;材料中的信息与民俗活动无关,且也不能证明这时候开始,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药方的内容,故D项错误。

16、(4分)【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是王祯《农书》中关于造活字印书法,人可以坐在转盘中间转动轮架,便可找到所需的字,既减轻了排字者的劳动,又提高了排字效率,D项正确。A项灌溉工具筒车,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是脚踏三锭纺车,应用于棉纺织业,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是自行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17、(4分)【答案】C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有利于文化的普及,故A正确,但不符合要求,排除。词的句子长短不一,便于抒发感情,适应了宋代市井生活的需要,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故B正确,但不符合要求,排除。

京剧、昆曲等剧种的流行是在明清时期,故C错误,但符合要求,故选C。

风俗画是宋代画坛的亮点,《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的代表作,故D正确,但不符合要求,排除。

18、(4分)【答案】D

【解析】材料“白诗的写本和印本在街头叫卖或换取酒茶”说明唐代的诗集印刷品已成为商品,而唐朝雕版印刷术已经大量运用,故D项正确;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出现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印刷术与文艺之间的关系,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唐朝政府对商业的态度,故C项排除。

19、(4分)【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明代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城市建筑技术的改变是由于火药的发明并广泛用于攻城,因此城市建筑不得不加以防备。故答案为B项。A项不能反映宋朝前后这种变化的原因,排除;C、D项与材料中的变化无关,均排除。

20、(4分)【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中国古代航海辨别方向的方式一是通过观测天文和使用指南针,二是靠航海经验。A选项错误,并未比较中国与世界其他天文科学发展的水平,无法得出中国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B选项错误,材料中“取海泥嗅之,便知所至”并非思想迷信,而是航海经验;C选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经验与科技被应用于航海事业的发展,可以用来论证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国古代较为全面了解各国地理情况,并且依据相

关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对世界其他国家的了解尚不全面,不符合史实。

21、(4分)【答案】A

【解析】“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是指发明具有偶然性。炼丹家炼丹起火,启示人们认识并发明火药,但是他们的方向是求长生不老之药,因此火药的发明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故选A。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品的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不具有偶然性,故排除B。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磁石磁性认识的结果,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不具有偶然性,排除C。印刷术的发明是人们长期积累的结果,不存在偶然性,故排除D。

22、(4分)【答案】D

【解析】材料依据为《三国演义》中对火药使用的描述,结论为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唐末,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并非三国时期,故结论错误。《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作,其文学艺术性高于史学性,不能作为历史研究中的为唯一依据,故依据错误。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D项。排除ABC三项。

23、(4分)【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传入欧洲,对世界文明的传播做出巨大贡献,A项正确。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公元9世纪的中国的唐代,B项错误。指南针用于航海,为新航路开辟准备了条件,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火药通过阿拉伯人传到西欧,动摇了西欧的封建统治,昔日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渐衰落了,加速了西欧的社会转型,但与题意不符,D项错误。

24、(4分)【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声如雷震”、“热力”、“人与牛皮皆碎”、“甲铁皆透”、“舟师识地理”、“阴晦则观指南针”判断出科技成就是火药与指南针,结合所学可知,火药运用于军事最早在于唐末、指南针运用于航海最早在于北宋。故B项正确。A、C、D 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25、(4分)【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和所学知识可知,此项技术大大提高了书籍的印刷效率;15世纪欧洲使用活字印刷术,迅速地推动了西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D项正确。世界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868年的雕版印刷的《金刚经》,故A项错误。北宋平民毕升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11世纪中期印刷术尚没有传入欧洲,B项错误。活字印刷术传到西方后,15世纪中期古登堡发明了使用活字印刷术的印刷机,故C项错误。

26、(4分)【答案】D

【解析】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故A项错误;活字印刷出现于北宋时期,故B项错误;关于火药的最早记载出现在东晋时期,故C项错误;指南针运用于航

海是在北宋时期,故D项正确。

27、(4分)【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以硝石、硫磺为主,草木灰为辅”及对爆炸性的描述,可判断该记述的对象应为“火药”。A项与指南针有关;B项与印刷术有关;C项说的是丝织品和竹简作为书写材料的不便之处,这与造纸术的发明有关;D项描写的是新年放爆竹,这属于火药的应用。故选D。

28、(4分)【答案】C

【解析】据材料“将剩下的恶茧、病茧用漂絮法制取丝绵……蔑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丝絮成为纸的来源之一,说明造纸术与丝絮有一定渊源,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茧丝成为造纸的重要原料,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说明造纸术是否满足大众消费,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说明制丝术与造纸术相得益彰,故D项错误。29、(4分)【答案】B

【解析】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提到火药的名称,故B正确;《韩非子》是战国韩非子的著作,不可能提到火药,排除A;北宋时候的朱彧在《萍洲可谈》里讲到当时海船上的人辨认地理方向,

说明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没有涉及火药,排除C;《梦溪笔谈》记载了“布衣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没有直接记述火药的信息,排除D。

30、(4分)【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发明的指南针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的地理大发现,故D正确;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A错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B 错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C错误。

31、(4分)【答案】B

【解析】依据“南宋时,霹虏炮经常用于作战中”“南宋铁火炮有小型和大型多种,威力很大,在与金、元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在战争中使用较为普遍,故B正确;A项中民族融合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在材料中不能得出少数民族的火器技术优于汉族,排除C;宋朝灭亡的原因不是火药武器使用不当,而且在材料也没有体现,D错误。

32、(4分)【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宋代书籍配有插图及版画,这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故C正确;根据“御府刻本”“重新刻印”可知是雕版印刷,A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宋代部分书籍插图及版画,无法体现插图艺术在宋朝主流文学小说应用普遍,排除B;表格信息只是反映了宋代部分书籍插图及版画,无法体现插图艺术开始运用到各大类型的书籍中,排除D。

33、(4分)【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蔡侯纸”出现于东

汉,故排除A项;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在秦汉时期,而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技术是在宋代,故排除B项;《武经总要》介绍了多种火药武器,记载了三种火药配方,但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出现于明代,故排除C项;宋代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1450年前后德国受中国影响制成金属活字符合史实,故选D。

34、(4分)【答案】D

【解析】宋朝经济重心主要南移到长江中下游流域,并不是珠江流域,故A错误。材料只涉及了印刷业,无法体现手工行业分工状态,故B错误。宋朝实行科举制,与材料信息无关,故C项错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表明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与社会民生相关的书籍生产和消费,故D正确。

35、(4分)【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成书于1044年的《武经总要》是北宋官修的一部军事著作,介绍了多种火药武器,记录了当时的三种火药配方:毒药烟球法,用1 3种药料,捣合为球;蒺藜火球法,含有10种药料;火炮火药,含有14种药料;故D 项正确。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把中国的造纸术传往欧洲,排除A。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发明了转轮排字盘,排除B。《萍洲可谈》撰成于1119年,主要记载朱服的所见所闻,记述北宋党争的事迹,对宋代东西交通、广州蕃坊及来华穆斯林的情况也有记载,排除C。

36、(4分)【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文学。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夜市于宋代开始出现,根据“夜市卖菱藕”可知该诗描述的应该是宋代时期的情景。转轮排字盘发明于元代,故排除A项;釉下彩绘技术出现于唐朝晚期,故排除B项;内阁的设立是在明代,故排除C项。柳永是宋代著名婉约派词人,人们在井水饮处吟唱柳永歌词是在宋代,故选D。

37、(4分)【答案】A

【解析】宋朝时人们制成了指南针(罗盘针)并应用于航海事业,它传入欧洲以后,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故选A 。地动仪与造纸术是汉代的成就,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时间不符,阿婆词汇BC D。

38、(4分)【答案】A

【解析】

材料中“公元前49年”是西汉时期;从材料“在新疆罗布泊汉烽燧遗址首次发现片麻纸,同时出土者有公元前49年的木简”中可以看出,西汉时期内地的纸已传到西域地区,故A项正确;材料中无法得出“造纸技术最早发明于新疆”,故B项错误;材料“同时出土者有公元前49年的木简”说明C项错误;从材料“魏晋纸本文书,大多为麻纸”中无法得出“普遍使用麻纸”的结论,故D项错误。

39、(4分)【答案】D

【解析】材料“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用笔记文学体裁写成《梦溪笔谈》”、“记载的当时的发明”反映了北宋的发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选活字印刷术,故D项正确。A 在战国时期已有,B在西汉时期出现,C在隋唐时期已有,都排除。

40、(4分)【答案】D

【解析】材料中这些纸的发现表明汉代是已知最早的发现纸的朝代,故选D。汉代还以竹简为主要书写材料,故排除AB;考古已经发现的纸比蔡伦早,说明实物发掘弥补史书记载之不足,排除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计 5 小题,共计 50 分)

41、(10分)【答案】(1)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活字印刷术;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

影响:促进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2)新体系:理学。

集大成者:朱熹。

积极影响: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精神。

(3)主流形式:词。

趋势:通俗化、平民化。

【解析】(1)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宋代出现和完善的重大发明有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技术,也为后来西方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条件;活字印刷术,有助于文化保存和传播;火药,宋代开始广泛应用于军事,传到欧洲后为新兴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提供了条件。这些发明创造为西欧的社会转型发挥了重大作用。

(2)宋代儒学家在结合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创造的新儒学体系是理学,宋代的思想家将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严密的思想体系,该儒学体系的集大成者是朱熹。理学将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注重社会责任感,强调道德修养,对中华民族精神和性格的形成塑造产生了重大影响。

(3)继唐诗以后,宋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

词,宋词打破了唐诗注重格式字数的限制,行文更自由,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走向通俗化和平民化的趋势。

42、(10分)【答案】(1)史实:唐朝末年,火药已被用于军事;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

影响:火药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创造条件;指南针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条件。

(2)牛顿经典力学,瓦特改良蒸汽机,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3)中国古代的火药和指南针在唐宋时期发明后,由于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制约,并未得到广泛推广,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在近代英国,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得到广泛采用,使工业生产摆脱自然条件限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英国进入“蒸汽

时代”。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可知,反映的是唐朝末年,火药已被用于军事;“风雨晦瞑时,惟凭针盘而行”可知,反映的是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火药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以及用坚船利炮征服世界创造条件,而指南针传播到欧洲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条件。

(2)本小问的科技成就,结合17至19世纪上半期英国科技史实可知,成就有牛顿经典力学;瓦特改良蒸汽机;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3)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关于新技术应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中国古代为例,唐朝末年,火药已被用于军事,但并未得到广泛推广,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在近代英国,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得到广泛采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可见,新技术应用受特定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制约。

43、(10分)【答案】(1)支持乙的观点。支持理由:有考古材料证明西汉已有了纸,西汉早于东汉。学生乙的依据比学生甲的论据更可靠。不支持甲的理由:学生甲对史料的掌握不全面(或学生甲对材料的解读有误,因为材料一只能说明蔡伦制成了蔡伦纸,而并不能证明蔡伦是纸的最早发明者。)

(2)趋势:向西方学习由物质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

影响:洋务思潮推动了洋务运动,冲破了保守观念,开启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维新思潮推动戊戌变法,形成近代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民主共和思潮推动了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解析】(1)结合所学,应支持乙的观点。支持理由:可从有考古材料证明早在西汉已有了纸,学生乙的依据“西汉墓出土了西汉文景时期的纸质地图残片”比学生甲的论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更可靠。不支持甲的理由:根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只能说明蔡伦制成了蔡伦纸,而并不能证明蔡伦是纸的最早发明者。

(2)趋势:依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思潮演变的趋势是向西方学习由物质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影响:结合所学,洋务思潮推动了洋务运动、维新思潮推动戊戌变法、民主共和思潮推动辛亥革命回答影响即可。

44、(10分)【答案】(1)发明:火药武器(或火药应用于军事);活字印刷术;航海罗盘(或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原因:程朱理学的制约;八股取士的影响;轻视科技。

(2)条件:科技团体的成立;重视科研的社会氛围;政府支持科技;科学家能够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解析】(1)结合中国唐宋时期的科技发明相关所学可得出这一时期“引领世界”的发明有火药武器、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等;依据材料“到了元代以后,由于程朱理学的兴起,作八股、考进士成了唯一的仕途之路,自然科学和技艺都受到了严重的贬

斥。尊孔读经的人被称为‘名士’;从事科学和技艺的人则是只有‘雕虫小技’的‘小人’。”可概括得出程朱理学的制约,八股取士的影响,轻视科技等是中国元明时期“科学和技艺”落后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出现了最早的科学社团”、“这些以科学研究为中心的学术团体吸引了大批的科学家,并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科学家在社会上地位达到了顶点,许多人因为科学上的贡献被封为贵族。”结合所学从科技社团的成立、重视科研的社会氛围、政府的支持、较高的社会地位、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新航路的开辟等角度分析作答15世纪欧洲近代科技兴起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45、(10分)【答案】(1)作者认为史实的新异性具有特殊性,同一史实对不同地域产生的影响有很大差异。

(2)指南针对于中国的航海技术的作用只是增加了航海的距离,并且作为国家实力的宣扬,并没有对本国的经济和政治产生过多的影响。

(3)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技术,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由此也开始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航海家们利用这一技术足迹踏遍世界各个地区,带回丰厚的利润,使本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较早的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备注:本题为开放性题,若考生所写答案言之有理酌情扣分。要求:有理有据、史料结合。)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题,首先依据材料“同一事情,对于同一民族或地域的历史而言,与对于全人类的历史而言,其新异程度可以不同”可知“同一史实对不同地域产生的影响有很大差异”,然后结合所学列举指南针对于中国的航海技术、欧洲国家以及世界闻名等角度论证回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