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问题现状及干预策略)

老年人心理问题现状及干预策略)
老年人心理问题现状及干预策略)

老年人心理问题现状及干预策略

作者:张兴理|发布时间:2011-07-14|浏览量:5624次

当今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1.53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1.6%,并且每年以3.3%的速度增长,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研究预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将伴随21世纪始终。我国的老龄事业还面临着未富先老、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空巢家庭增多以及农村养老困难等现实问题。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固然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基本任务,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老年群体的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他们不仅需要必要的物质条件以及他人在身体上的照顾,更需要在精神方面得到满足。他们渴望与他人特别是子女有更多的交流,希望充分融入家庭与社会,还希望老有所为,进一步获得他人尊重和自我提升。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老年人这种多元化的需求常常被亲属乃至社会所忽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很不乐观。他们面对职业生涯的结束、体力和精力的日渐衰退、经济收入减少、人际交往圈变窄以及亲友亡故等,很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其中的一些人就有可能患上抑郁症并导致自杀等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积极防治老年人的心理疾病,及时解除老年人的心理障碍,已成为我国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张兴理

2001年对北京市2000多名老年人的调查和2008年的全国调查发现约有8%的老年人有较明显的抑郁症状(许多轻微的抑郁者并未包含在内)。抑郁症已成为老年人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症状。抑郁的产生有遗传的因素,更来自影响心理健康的多种环境因素,是心理压力长期得不到释放的结果,也是诸如健康、依存、和睦、安静、支配、尊敬等某些心理期待得不到满足所导致。最明显的外在表现就是经常情绪低落,焦虑不安,伴有健忘、失眠、吃不下,同时不想与人交谈,不愿参与活动;他们往往自我贬低、自我谴责。比如我接触到的一个老人,在照顾刚会走路的外孙时,外孙不小心跌倒,而她却未来得及扶住,结果跌伤。从此以后,她经常闷闷不乐,自言自语:“要是扶住了多好啊,老了。”这就是把一些偶然事件夸大成不可饶恕的错误,内心不断责备自己,造成焦虑烦躁、悲观失望的抑郁心理。

调查还发现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还存在随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改善的趋势,高学历者好于低学历者,从事脑力职业者好于体力职业者的特点。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有四个主要特征:一是高龄性,即心理疾病易发生于高龄人之中,且随着年龄的增高,发生率也随之增高。二是广泛性,即心理疾病在老年人中广泛存在,比例较高,且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三是时代性,在诱发心理疾病的要素中有些与时代紧密相连,以前考虑孩子就业顶班、分房等,而今主要考虑各项待遇等。四是多样性,即心理疾病表现形式的多种多样性。主要有社会失落感、生活孤独感和精神抑郁感等等,而空巢老年人又有其固有的特点。

人到老年,肌体各部分包括大脑在内,逐渐老化,功能减退,如视力模糊、两耳失聪、行动不便、皮肤多皱、毛发变白或脱落、代谢下降、免疫功能低下等,这些老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的同时,也发生着心理方面的改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居各方面:

1、感知觉的退行性变化:人到老年后,感知觉是衰退最早的心理机能。具体表现为视觉退化、听力下降、味觉、嗅觉、皮肤觉逐渐减退。

2、记忆力下降:老年人记忆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如放一件东西,过后就想不起放在哪里了;见到以前的同事、朋友,却想不起在哪见过面或叫什么名字了等等。据有关资料记载,经常用脑的老年人记忆力下降缓慢。但下降的进度却随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3、思维的年老变化:往往人到老年期后,随着社会生活阅历的丰富,各方面能力的不断积累,逐渐完善,表现出更稳重和智慧,但思维能力却存在普遍下降的趋势,如思维比以前迟缓,反应速度不如以前等等。

4、社会生活的改变:年老退休,从原来的工作岗位下来,转而进入家庭生活,这是人生中

一个重要的生活事件,面对角色变迁,要改变并建立新的生活秩序和生活模式,可能很难调整和适应。

5、人格的变化:老年人的人格特征变化,有的表现为不安全感,对自己身体功能变化敏感,担心自己得病;有的表现在孤独感,退休在家离开群体的失落感和信息缺乏感,空巢阶段的老人孤独感尤甚;有的适应性差,不接受新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对新事物接受程度差,对事件的应变能力有所下降;有的行为拘泥、刻板,在解决问题时为了追求谨慎,而决断速度减慢;有的趋于保守,注重经验性,观念保守,对子女不接受自己的经验方式,不理解,发牢骚;有的心理由外部世界转向内部世界,总爱回忆起往事,遇事也易联想到往事;有的产生对死亡来临的恐惧等。

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与否,除生理因素外,与环境有着接的关系,如果生活在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里,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如果生活在一个经常受到恶性刺激的环境里,有可能产生不良心理,甚至心理变态。其次是生活因素,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若参与一些不良活动,如赌博、酗酒等就会损害人的心理健康。再就是文化因素,较高的文化素养,可以使人能深刻而正确的领悟人生,能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切挫折和不幸,而不会因意外情况的产生而导致心理失常。

下面就目前老年人常出现的一些心理及精神问题和常见原因分析如下:

失落感:步入离退休生活以后,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老年人的生活节奏由原来的紧张、有序转为清闲、松散、社交圈骤然缩小,人际关系发生变化,对这一切变化老年人若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就容易感到精神上的空虚,心理上会出现较重的失落感从而干扰情绪,影响心理平衡。

孤独感: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以后,随着社交活动和人际交往的减少,容易产生孤独、压抑的心理,若子女远走高飞或另立门户,老年人独居“空巢”,极易产生孤独、被遗弃的心理。有些老人即使与子女生活在一起,若子女不孝顺,不关心,不注重与老人交往,也会使老人感到孤独。此外,若老伴病逝,时间一长则容易产生“与世隔绝”、“孤立无援”的心境。会出现悲观失望,甚至产生抑郁、绝望的情绪。

怀旧心理:有些老人很容易留恋过去,他们往往沉缅于对往事的回忆,常常追忆过去美好的时光,继而产生“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叹,日久便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产生衰老感,又不愿接受老年人的衰老感的产生:一方面来自自身身体状态的变化,主要是生理机能的衰退,一方面思维能力和智力变化,还有社会环境的变化,如退休,与子女分居等。但有些老年人主观上不接受“自己已成为老人了”的心理状态,也不愿在日常生活中周围的人处处将自己奉为老人。

情绪改变:如果一般心理问题得不到疏泄,会导致焦虑和抑郁症。有些老年人容易激动,可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不称心;有的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或是显得淡漠无情,凡事无动于衷。

疑病症状:老年人面对身体素质的每况愈下,对一些生物性衰老与健康状况的自然下降认识不够,老是担心自己年老多病,担心得癌症,顾虑中风瘫痪无人侍候等等,以致经常胡思乱想,惴惴不安,常常感叹自己已到“风烛残年”,是半截身子已进黄土”的人。有的老年人看到昔日的好友患重病或去逝,更是紧张、恐惧、总觉得别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如若身体稍有不适,便会更加焦虑、恐惧。

精神病性症状:有些老人变得多疑敏感,担心钱财被偷等。

空巢老人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纷纷离去,只剩下父母留守家庭的中的老年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变动日益频繁,人口流动和迁移加速,小家庭生活模式的倾向是导致空巢家庭的主要原因。在发达国家,空巢家庭出现的较早,现在已十分普遍,而我国最近20年来一直呈现上升趋势,1987年空巢家庭占老年家庭的比例为16.7%,目前比例已达25%,预计到2030

年空巢老年人家庭将占90.0%。而空巢老年人同一般老年人相比年龄偏高,健康状况偏差,患病率高行动不便者较多,丧偶率偏高,生活水平低,居住条件差,故而空巢老年人更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社区老年人心理服务是有效解决空巢家庭老年人问题的重要途径。而目前我国社区老年心理服务与干预的发展相对滞后影响了空巢家庭老年人心理问题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同时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经济原因以及其文化心理的影响使得老年人寻求心理咨询服务存在一定的障碍也影响了空巢老年人心理问题的有效预防与治疗。

老年人心理问题现状与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密切相关,只有解决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才能更好地干预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医疗卫生事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和挑战,老年问题不仅是医学问题,而且也是社会问题,同时也存在心理问题。寻找适当的应对措施,是当前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挑战,具体表现在:一、养老、医疗保障面临巨大压力;二、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口甚大、老年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三、养老方式面临巨大挑战。养老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一、老龄问题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局;二、重视老龄问题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三、做好老龄工作有利于社会的团结与稳定。

下面就如何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老龄化社会问题的现状要求我们从宏观与微观上加以重视并尽快提出相应的对策。宏观上,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进一步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增强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能力,负担起老年人的赡养义务,真正实现我国事业的五个目标:“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要认真贯彻落实《老年法》

我国1996年8月29日通过的《老年法》对促进我国良好的适应老龄化的社会大环境,促进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原则上应产生重大的影响。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有的地方还没有把《老年法》切实贯彻希下去。我们必须紧紧依靠党和政府的领导,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把宣传贯彻老年法的工作落到实处,把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工作具体化。与此同时,我们应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及有关部门加大敬老养老的宣传力度、广度和深度,大力营造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氛围,强化全社会的老龄意识。此外,要加强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老年法规,如老年人福利法、老年人保障法、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法规等政策性法规的步伐,以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功能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社会化的要求越来越多,但是社会养老主要是指养老资金全部或部分由国家和社会提供,并不是指让老年人都住在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场所。即时是发达国家,在其社会保障事业比较发达的条件下,绝大多数的老年人仍是在家养老的。从广泛的意义上讲,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功能,不仅仅是物质赡养问题,更重要的是具有对老年人进行生活照料和精神赡养的功能。就是在我国农村,绝大多数老年人因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也还将在家中度过晚年,因此家庭养老仍是赡养老年人的一种主要方式。

第三、逐步建立并完善养老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在1986年就开始实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进一步明确:“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由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从而使职工的养老保险在减轻企业的风险和压力的同时,通过社会集资达到总体平衡,保证了每个老年职工都能公平的享受社会养老。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企业的分化?合并?破产等频频发生,企业亏损使得传统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难以为继。更重要的是现行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实施的范围过窄,只限于一部分城市老年人,至

于大部分农村老年人,基本不包括在内。因此,应当进一步加快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养老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切实解决好城乡老年人的“养”和“医”的问题。

第四、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

伴随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迁,家庭养老必将产生(其实已经产生)很大的困难。所以,政府在提倡家庭养老?居家养老服务的同时,不应忘记“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充分利用社区(包括城市与农村的社区)内的各种资源来推动社区的各种养老服务,使更多小辈无力赡养的老年人在社区里得到有效的帮助,进而解决城乡出现的“小辈不养老”问题。具体的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在一定规模的社区中兴建服务设施;2.对行动不方便或日常生活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有偿的家庭服务(如保姆?小时工等),包括代购生活用品?代做饭食?清理卫生?生病护理?陪同聊天等;3.辅助老年人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老年文化组织,针对性地疏导老年人和关心老年人,开展有益于身心的娱乐活动,解决老年人的“老有所乐”问题;4.发动青年人提供志愿者服务,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考虑成立“社区志愿服务中心”,成立“青年志愿者”队伍,在两代人之间构筑良好的代际关系。

第五、转变我国的老年人价值观

从操作的可能性来看,对退休年龄进行调整,针对的对象只能是尚在工作岗位上的劳动者。那么,已退休的老年人以及其他的老年人如何实现“老有所为”呢?在我国的人力资源存量?流量和增量中,老年人力资源日趋可观,若能开发出来,利国利民;倘若不加利用,实为可惜。目前,我国的健康老人越来越多,他们希望继续工作,发挥尚存的创造力和社会价值。他们需要实现“二次就业”。对于国家来说,将身体健康?具有丰富的知识?技能?经验乃至多年养成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的老年人合理地组织起来,让他们发挥“余热”,将会是一笔重大的财富?而不是包袱。当前,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1)树立正确的老年人价值观,即老年人的财富观,而不是老年人的包袱观,将老年人才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生产性的老龄化是成功的老龄化,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老龄化;(2)要高度重视老年人再就业权利,为老年人力资源的“二度发展”创造条件。因此,当前的工作就是继续完善我国的老年人才市场。

总之,对于老龄化社会问题,我们应该树立较强的老龄意识,树立正确的老年人价值观,结合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我国国情来切实解决此问题。我们应系统而有序地建设“银发工程”,充分调动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积极性,将老龄化社会问题的负面影响减小到最小,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老年人才资源,将包袱化为财富。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可以自身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角色转变与重新适应社会和家庭环境。

退休、离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的。据对北京市离退休干部和退休工人的对比调查,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裕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并且有足够的退休金和公费医疗,所以内心比较满足,情绪较为稳定,社会适应良好。但离退休干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离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的重心是机关和事业,退休、离休以后,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这使他们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所以高学历的老年人在退行前就需要思考退休后的安排问题,只是适应脑力劳动的需要培养一些有益健康的嗜好。适应老年人兴趣爱好的活动很多,如练习书法、钓鱼、养花、打太极拳等。退休后坚持参加老人的社会活动,重新建立人际关系。在新的人际关系中,互相帮助。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理解与帮助他人,也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

第二,保持乐观情绪,保持好奇心,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有些老人感到晚年生活并不愉快,部分老人不得不默默地承受着孤独、苦闷、压抑的折磨。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社会、环境因素外,也有老人自身的原因。譬如随着年龄增大,适应外界的能力也会逐渐减弱,老年人心理通常也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遇上不良的环境和各种刺激,比如家庭关系的紧张或淡漠,亲情的减少或缺乏,老人很容易出现如孤独感、恐惧感以及不安、抑郁、暴躁等,严重的甚至出现绝望的念头。便很容易诱发各种心理疾病。所以“正视现实,接受挑战;乐观豁达,安享晚年;适应今天,迎接明天”。对老年期的自然心理变化和环境变化,采取正视和接受的态度,因为现实已经存在,也不能随我们的意愿而改变,我们不会因为不喜欢这样的心理和事情,就不出现这样的心理和事情,也不会因为我们不希望老,时间就会倒退。因此积极的接受,比如空巢老人,会因为依赖子女但子女不能在身边满足依赖感而伤心和难过,可以接受这种依赖想法,同时接受和面对这种依赖想法无法实现的事实,转而“依赖自己和老伴,或其他可以依赖的人。”并且需要坚信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决心理的痛苦。当然如果生活在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就会有一个外部的良好环境。

第三,勤于学习,科学用脑

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最主要的心理准备就是重新学习,丰富精神生活,延缓大脑衰老。“树老怕空,人老怕松。”要“活到老,学到老”。进入老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家政学等。同时还要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另外,还应该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两手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技术,如打电脑、上网等。“网上的世界真精彩”,英特网上有很多值得老年人惊喜的东西。

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一、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措施(方法) 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健康地成长,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可采取观察法、谈话法、游戏法、活动法、个案法等,这些方法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在班团工作中渗透、在创设育人环境中渗透、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等。 1、观察法。即通过细致地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品质等,发现问题及时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引导。这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意观察、在活动中注意观察、在同学交往中注意观察、在家访时注意观察,发现和了解学生的身心状态,动态地处理千差万别、形形色色、个性分层的问题,以欣赏、赞叹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2、调查法。即通过问卷、访问等形式对学生的个性、兴趣等进行调查,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发现一些带规律的现象,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便于教育、引导。例如,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了: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文,是因为每次作文时,不知道写什么;有的学生开家长会前很紧张,是因为怕爸爸、妈妈了解到自己在校表现不好会挨打;有的学生上课不敢大胆发言,是因为怕说错……调查法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引导,就能使教育更有针对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辩论法。即就学生特别热衷而又难以把握的问题进行辩论,让学生各抒已见,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把握分寸,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从而走出困境。结合实际,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有关“过生日请客”、“吃零食”、“用零花钱”、“当班干部”、“老师请家长”、“‘打小报告’”等问题的辩论。通过学生的辩论和教师的循循诱导,使学生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4、渗透法。即通过各种途径,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在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团员工作和家庭教育等多项工作中,使学校的整个教育过程得到优化。 5、个案法。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厌学、孤僻、自卑、胆怯、逆反等“问题心理行为”,可通过多种形式,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了教育和疏导。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在弄清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然后根据其性格特征采取相应的转化措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并且以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做到循循善诱,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善于发现和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不断发挥其优势和特长,并引导其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二、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以真挚的感情,诚恳的态度和学生相处。和学生相处,首先要取得他们对你的信任。这样,他们就会把自己内心世界的活动如实反映出来,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的接近他们,使他们觉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与护理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与护理 (一)离退休综合征 1.评估①离退休前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②离退休前后生活境遇反差过大,如社会角色、生活内容、家庭关系等的变化;③适应能力差或个性缺陷;④社会支持缺乏;⑤失去价值感。 2.表现离退休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异常反应,主要体现在情结和行为方面,具体表现为坐卧不安,行为重复或无所适从,有时还会出现强迫性定向行走;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常出错;性格变化明显,容易急躁和发脾气,多疑,对现实不满,经常怀旧,并存有偏见。大多数有失眠、多梦、心悸、阵发性全身燥热等症状。心理障碍的特征可出现无力感、无用感、无助感和无望感。 3.预防与护理 (1)帮助老年人正确看待离退休:退休是一个自然的、正常的、不可避免的过程。 (2)做好离退休心理行为准备:快到离退休年龄时,老年人可适当地减少工作量,多与已离退休人员交流,主动及早地寻找精神依托;退休前积极做好各种准备。 (3)避免因退休而产生的消极不良情绪:刚刚退休下来,不妨多与亲朋好友来往,将自己心中的郁闷、苦恼通过交谈等方式进行宣泄,及时消除和转化不良情绪,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舒畅。 (4)营造良好环境:尽量多陪伴老年人,从而减少心理问题。

(5)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并组织老年人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让老年人感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二)空巢综合征 1.评估①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感到冷清、寂寞,对离退休后的生活变化不适应;②对子女情感依赖性强,有“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及至老年正需要儿女做依靠的时候,儿女却不在身边,不由得心头涌起孤苦伶仃、自卑、自怜等消极情感;③自身性格方面的缺陷,对生活兴趣索然,缺乏独立自主、重新规划晚年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2.空巢综合征的主要表现 (1)精神空虚,无所事事:子女离家后,父母原来多年形成的紧张有规律的生活被打破,转入松散的、无规律的生活状态,他们无法很快适应,进而出现情绪不稳、烦躁不安、消沉抑郁等。 (2)孤独、悲观、社会交往少:长期的孤独使空巢老人情感和心理上失去支柱,对自己存在的价值表示怀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状态,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3)躯体化症状:受“空巢”应激影响产生的不良情绪可导致一系列的躯体症状和疾病,如失眠、早醒、睡眠质量差、头痛、食欲不振、心慌气短、消化不良、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等。 3.预防与护理 (1)改变认知观念:使之能接受社区和社会所提供的养老机构,如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满足老年人养护的需要。

老年人慢性病健康指导

老年人慢性病健康管理与指导

1、为何要重视慢性病防治? 答:今年八月份出版的《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披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我国慢性病人数约为1.6亿人,相当于每10人中有1.3人患有经医生确诊的慢性病(不含隐性及没确诊病例),每年死于慢性病的人将近600万。我市人口稠密,工作节奏快,熬夜及嗜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存在,使我市的慢性疾病防治工作十分艰巨。 2、何为慢性病? 答:“慢病”是慢性疾病的简称。医学上将病程超过三个月以上的疾病视为慢性疾病。从疾病控制的角度,我国慢病防治管理的范畴包括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慢性传染性疾病两大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谱的构成以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和各种癌症为主,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慢阻肺、哮喘及各种恶性肿瘤;此外,还包括运动系统慢性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病、骨关节病以及口腔疾病和精神疾病;慢性传染性疾病则包括结核、乙肝、慢性皮肤病和性传播性疾病等。 3、引起慢性病的原因有哪些? 答: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特别”病原微生物感染是引起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包括:(1)高强度工作环境,如身体较长时间地处在高负荷状态或熬夜加班;(2)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暴饮暴食、不吃早餐、不进蔬菜水果等;(3)缺乏体育锻炼或锻炼过度:长期不锻炼或长期过度不科学锻炼都会造成慢性疾病;(4)环境因素:有调查显示,75%的慢性疾病与环境污染有关,如空气、水源、室内环境等污染带来的危害。(5)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如结核杆菌、病毒等感染。 4、如何预防慢性病? 答: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关键。第一,要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第二,生活要规律,绷紧的弦也要适当放松一下,以平常心态处世;第三,适量运动,不妨制定计划每天抽半个小时锻炼一下;第四,戒烟、限酒。 5、得了慢性病怎么办? 答:得了慢性病以后,有些人觉得好像对自己基本生活影响不大而迟迟不去医院规范诊疗,有些人却病急乱投医,没能得到科学指导和恰当治疗,最终导致病情延误和治疗困难。深圳市区两级均有专门的慢性病防治机构,人才和设备配置优良,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很多慢性病防治项目都推进到了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可以进行个人和家庭健康管理的全程服务,是便捷、规范、有效的就医选择。在科学知识指导下的严格自我管理是有效防治慢性病的重要因素。 6、什么是高血压病? 答: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是:凡正常成人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40mmHg,舒张压大于或等于90mmHg为高血压。需要强调的是,诊断高血压时,必须多次测量血压,至少有连续三次血压大于或等于140/90mmHg才能确

老年人社会心理问题案例

老年人社会心理问题案例 一、离退休综合征(retired veteran syndrome):指老年人由于离退休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的焦虑、抑郁、悲哀、恐惧等消极情绪,或因此产生偏离常态行为的一种适应性的心理障碍。 案例:刘老身体健康,耳聪目明,精神矍铄,领导着一个近千人的大厂子,上上下下没有一个人不服他,不敬他。两年前厂领导换届,刘老的厂长职务被年轻人取代,但厂方考虑到他的年龄和工作经验,反聘为厂里的技术顾问。可刘老当领导当惯了,总是爱管事,爱操心,看什么不顺眼就像多说几句,别人考虑到面子问题,当面不说什么,照样该怎么做还怎么做,刘老只能是干着急生气,回到家也总闷闷不乐。更使他不能接受的是,很多人看见自己连招呼都不打,还在背后说长道短。刘老实在不能忍受,赌气提前一年退休了。一年多的光景,刘老就完全变了个人,变得连他老伴都有点不可思议—目光呆滞,脸色灰暗,腰也不直了,背也驼了,过去的精神头一点也没有了,天天呆在家里足不出户。最近,刘老的举止越来越奇怪,情绪低落到了极点,动不动就大发脾气。后来干脆一个人跑到阁楼上住了。一天夜里,老伴半夜醒来发现阁楼上的灯还亮着,好像还听见老头子在和谁说话,老伴觉得很奇怪,于是上去一看,发现老头子把孙女的几个布娃娃一会摆弄正这样,一会又摆弄成那样,嘴里还在念念有词,好像在指挥工人们生产一样。 表现形式:坐卧不安,行为重复,犹豫不决,常做错事; 性格变化明显,容易急躁和发脾气; 对什么都不满意; 多疑,当听到他人议论工作时常会烦躁不安,猜疑其有意刺激自己; 老年情绪抑郁,以至引起失眠、多梦、心悸、全身燥热等症状。 二、老年抑郁症(aged depressed disease):广义的老年抑郁症是指发生于老年期(≥60岁)这一特定人群的抑郁症,包括原发性(含青年或成年期发病,老年期复发)和见之于老年期的各种继发性抑郁。严格而狭义的老年抑郁症特指≥60岁首次发病的原发性抑郁。 案例:徐女士,59岁,退休工人,初中文化程度。一生经历坎坷,总觉得身不由己,厄运缠身。初中毕业时,一场大病剥夺了她上高中的机会。26岁结婚后,丈夫另觅新欢,离她而去。进入老年以后,丈夫突发脑溢血,没有流下一句话就撒手人寰。丈夫去世的第二年,独生女儿又在上班的途中,惨遭车祸。从此,徐变得情绪低落,忧郁沮丧,一生的挫折总是萦回不去,觉得自己似乎是家人的剋星,感到前途渺茫,悲观厌世。不愿与朋友来往,别人的欢乐反而增添自己的痛苦。常常独坐一隅,暗自伤心落泪。长期的情绪低落,使徐的思维变得迟钝,记忆力也明显下降。 表现形式:兴趣丧失,无愉快感;精力减退、精神不振、疲乏无力;言行减少,好独处,不愿与人交往;自我评价下降,自责自罪,有内疚感;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倾向;对前途悲观失望,有厌世心理;自觉病情严重,有疑病倾向;睡眠欠佳,失眠早醒;食欲不振或体重明显减轻;记忆力明显下降、反应迟钝。

结合学生个案_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结合学生个案_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结合学生个案,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XX学校 XXX 今天,人们已逐渐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即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就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这对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导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进而身上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等缺点。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由发展走向成熟的阶段,在承受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压力的同时,常有心理行为、情绪、自我意识等方面偏离正常的现象产生。因此,对中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很多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较高,而且不受地区、性别、年龄、智力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体现了其特殊性。有关研究指出,男生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抑郁、不受欢迎和违纪行为方面;女生则以躯体诉述和思维障碍为主。因此,在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应该依据其特殊性,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干预对象制定不同的干预措施,方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下面就结合中学生当中的一些案例谈谈心理干预的方法 案例一: 陈某平时能按时到校上课,有时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爱搞小动作,有时也能积极发言,但对很多问题一知半解,学习成绩不稳定,特别是每到下课时,他常常管不住自己的手脚,常常和同学打架,几

乎每节课下课后都和同学发生矛盾,遭到同学们的投诉,老师经常进行说服教育,但效果不大。 根据以上情况,对其进行分阶段、有步骤的心理干预。 ,.根据其动机外化强烈的状态,只要一有机会就安排适当的工作给他,特别是体育、文艺方面的工作,使他发挥自己在能力上优秀的方面,对其内在强烈外化的动机加以了自身技巧性的调整。 ,.对他讲述中外名人故事的奋斗史,以此激励他强烈的学习兴趣,并请他回答一些适当的问题,以利让他自悟。 ,.与其家庭密切配合,采用互签字法,督促完成家庭作业,并使其家中对他发的钱有所节制,为小卢的学习动机向主动动机方面发生转化,提供契机。 4.通过班队会活动教给同学们一些正确的交往方法,让大家谈谈不正当交往的感受和危害,生动的事例给了小陈很大的启发和感受。 ,.有意识地让小陈做一些稍难的题,以此来更进一步地激发其学习的内在欲望,并发挥其天赋较好的特长。 ,.对小陈的优点给予及时表扬。而缺点,在课堂上的尽量以体态语言暗示其改之;课外则多引导他提高认识,培养其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寓教于乐,使其发挥表演才能,也引导其强烈的外化向正确的内化方向发展,从中促进其学习兴趣更为深化。 ,.注意结合学生实际,适时改变教学方法,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对小陈同学尤其强调启发性,使其动机能量处于了与学习对象的强烈结合态,一方面不压抑其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又使其步入到正规化学习的境地中来,充分调动起他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心理干预,小陈学习的态度,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意

中老年人主要健康问题【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中老年人主要健康问题【中老年人的 心理健康问题】 中年人不论在社会、在家庭,都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中坚地位。下面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希望能帮到你。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1.事业上要量力而行,不可超负荷工作。成人正处于成家立业、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扮演角色多,易导致紧张。而大多数慢性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的发生考,试大网站收集多与工作紧张、心理压力大、不良行为生活方式相关。 2.保持家庭稳定和幸福。家庭稳定、幸福是中年人情绪稳定、乐观、事业成就的基石。医学|教育网搜集所以,要担负好家庭 中的角色,如孝女、贤妻、贤媳、良母的角色并求同存异,以维持家庭和睦的大局,心胸宽大处理好家庭矛盾。 3.矫正不良行为,培养健康行为是预防各种慢性病的关键。所以要保证充足睡眠,

吃好早餐,平衡膳食结构、不吸烟、不酗酒、低盐食,改变A型和C型行为。面对这些问题中年人应注意几个方面 注意身心健康,避免心理负荷过重中年期任务繁重,压力很大,加之个体意识到人到中年,此时不搏更待何时,因而常常主动找事情做。但由于中年人生活工作繁忙,常感时间紧迫,又有很多想做的事情做不了,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中年期的烦恼也超过其他年龄阶段。据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引起中年人烦恼”的因素依次排列为:身体不好、社会分配不公、想做的事做不了。此外,还有子女成长不称心、工作不理想、个人价值被否定、人际间的内耗(猜忌与摩擦)、真诚不被人理解等,也是引起中年人烦恼的因素。 紧张感、焦虑和过多的烦恼均容易引起心理和躯体疾病,严重者还可导致自杀。研究表明,30~40岁年龄阶段的个体自杀率明显增高,40~60岁是自杀高峰期。60岁以后即开始下降。尽管自杀者在同龄人中毕竟是极少数,但根据自杀发展的年龄趋势来看,

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

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提高广大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群体水平,已逐步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尤其是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老年人群体寿命逐步增加,如何提高老年人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亿万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状况下安度晚年,已成为老年学研究领域研讨的重要课题之一。下面是为你精心整理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人到老年,机体各部分、各脏器包括大脑在内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老化,功能减退,如视力模糊、两耳失聪、行动不便、皮肤多皱、毛发变白或脱落、代谢下降、免疫功能低下等,这是老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与此同时,也可发生心理方面的改变。 1.情绪改变:有些老人变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动,可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不称心;有的还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倚老卖老;有的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或是显得淡漠无情,凡事无动于衷。 2.智力改变:记忆力常有减退,以近时记忆较明显,如昨天吃的什么菜,几天前有谁来看望过自己都会想不起来,东西放下就忘,经常要寻找钥匙、眼镜、钢笔等小物件,见到熟人一下子想不起名字,自己也感精力和脑力不足,对空间概念和抽象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

都减退,计算能力也会缓慢迟钝,容易出错,新的知识难以吸收。 3.性格改变:有的老人显得噜苏,说话多重复,过于小心谨慎,唯恐出错;有些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也有的变得幼稚,喜与孩子们在一起,贪吃零食;或变得自私、贪婪,好占小便宜。 当然,正常老人的这些改变有一定范围,但若过分突出,尤其与一般同龄老人相比,若已明显不同,则要考虑有无老年期精神疾病的可能。 二、老年人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1.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的矛盾。这是老年人退休后带来的矛盾。退休、离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的。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裕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所以内心比较满足,情绪较为稳定,社会适应良好。但离退休干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离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的重心是事业,退休、离休以后,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这使他们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2.老有所为与身心衰老的矛盾。具有较高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这类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很多年高志不衰的老

浅谈小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浅谈小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陈思玲 (深圳市草埔小学) 摘要: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不仅表现在学习方面,而且表现在性格和行为当中,当然还包括其他方面的因素,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影响,更有学生自身的因素。帮助小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与进步,应采取多种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解决方法 在科技飞速发达、生活节奏步伐加速的今天,各行各业的人员都有不同的心理问题,当然,学生也不例外,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都存在着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中学生面临中考和高考压力的同时,常有心理行为、情绪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偏离正常的现象,也随之伴随不同的心理问题。然而,经过多种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很多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不乐观,小学生也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不仅表现在学习方面,而且表现在性格和行为当中。 一.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 现在的小学生也常常有缺乏自信、学习困难、厌学和逃学的现象;调查数据表明,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没兴趣读书,学习吃力,导致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加上老师未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未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导致部分学生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地玩;或者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严重的话就甚至干脆逃学、旷课,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时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我任教的五年级一位学生,因为作业没写,第二天怕班主任处罚,怕同学们的嘲笑,就逃学了。出现这种情况,首先跟学生谈心,讲道理,逃学解决不了任何事情。逃学是不对的行为,但是也不能马上批评打骂学生,相反,应该轻声细语地教育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遇到问题不能逃避,可以找同学或老师交流谈心。 针对此心理问题,不仅是学校,包括家庭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作为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环境,让他们乐于学习,要努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幼稚的好奇心逐渐发展为强烈的求知欲,让孩子积极热情地去学习。另外,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般要多表扬,少批评。还有,家长要以平等的方式和子女多交流、多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给予及时的关心和指导。父母的鼓励、理解和信任是非常重要的,要经常与教师沟通,全面关心孩子的健康发展,使孩子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不要求学生做得最好,但要求其能做得更好。学校方面,首先,要改变用学习成绩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教育思想和对学生要求“一刀切”

老年人健康指导及干预

老年人健康指导和措施 健康指导的具体内容。 1 精神指导 通过与病人的交流,观察病人的言谈举止,找出病人的兴趣爱好,因人而异,避免课堂式教育。如遇事洒脱宽容温和的应给与肯定和赞许,鼓励他们一直保持良好的心态。让老人介绍自己待人处世的经验,主动带动周围的病友共同面对疾病。如性格内向孤僻应帮助积极与周围事物进行协调,通过转换角色,让他们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等。 2 饮食指导 一般以少油少盐少糖的清淡饮食为宜,限制动物脂肪,适量的鱼、虾等蛋白质,充足的蔬菜水果,达到营养均衡。禁忌烟酒。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富含纤维素饮食有利于保持排便的通畅。餐后禁立即就寝;应少量多餐,不宜过饱,以免胃胀蠕动缓慢,影响消化吸收,横膈上移心脏活动受限,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诱发疾病。 3 运动指导 生命在于运动。预防衰老的首要问题是改善循环。老年人完全不运动不行,运动过度也不行。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运动量以每天活动后精神饱满,情绪稳定,无疲倦感为宜。一般开始每周可1~2次;每次时间15~20min。逐渐增加至每日1~2次;时间可达0.5h以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散步、做操、打太极拳、慢跑、爬楼梯等运动。注意(1)不饱餐后或饥饿时活动。(2)不进行剧烈活动。(3)活动时间不宜过长、(4)气候变化大,太冷或太热时不宜户外活动。(5)活动过程中注意有无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大汗淋漓等不适。应随身携带急救药盒及健康卡,出现上述不适及时终止活动,采取适当急救措施,必要时及时就医。 4 睡眠指导 老人的睡眠时间多在6h左右,中午小睡0.5h,易右侧卧位。避免各种不良的紧张刺激,持续紧张易造成失眠。临睡前保持环境安静,喝杯温牛奶,温水浸泡双足,睡前不宜看恐怖小说及电视,可听些优雅的轻音乐,渐渐安然入睡。醒后起床的动作要提倡“3个半分钟”,既醒后继续平卧半分钟;在床上坐半分钟;双腿下垂坐在床边半分钟;最后再下地活动。以避免引发脑溢血等心脏血管疾病 5 家属指导 使老年病人的健康指导最终达到切实有效的目的,家属的指导也是举足轻重的。必须和家庭成员取得密切配合,给与病人必要的干预,改变其不良生活方式。 6.老年人用药四“不宜” 多病共存服药别超5种 1. 剂量宜小不宜大 2. 品种宜少不宜多 3. 疗程宜短不宜长 4. 方式宜偏中不宜偏西

结合学生个案,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结合个案-谈谈对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也就是学生心理问题辅导,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对学生因心理原因导致的情绪或行为的异常等方面进行辅导。在这个经济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面对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导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进而身上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等缺点。学生的心理问题一直是教育的重担,那么如何分析小学生心理问题呢?以下就结合一个学生个案,分析如何对心理问题干预的措施与方法。 个案:小明(化名)很有智力,但很冷漠,经常毫无表情,无论老师和同学对他多热情他都没反应,对周围所有人保持高度的警惕心理,上课没精神,经常趴在桌上发呆,课后不完成作业,常迟到。老师批评他时,他常顶嘴,态度十分恶劣,十分自我,无法沟通,感觉这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压抑,冲动,孤僻,自我封闭。 个案分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对他们进行细致地了解和具体地分析,抓住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就可以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 从小明的情况看,性格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天生的,或是由于家庭、社会等因素造成的,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以自我为中心,是一种狭隘的、不健康的心理表现,是部分青少年身上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不是个例。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价值取向发生偏差。对待学生不能简单、武断地下“好与坏”的结论,某些做法也可能是

现代青年学生不加分析判断而追求的另类呢。正因为亲生母亲与父亲离婚,给她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心理落差大,良好的学习环境得不到保障,加上缺少奋斗目标和动力,成绩直线下降。变得沉默寡言,冷漠孤僻,对人对事漠不关心,想表现自我的一种方式。 矫正措施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也称学生心理问题辅导,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对学生因心理原因导致的情绪或行为的异常等方面进行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主要是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帮助成长、促进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要实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来说,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以学生的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生动活泼、轻松愉快,让学生尽情倾诉,让学生充分参与,通过活动,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在活动中建立起学生认同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成长。 结合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及心理干预的方法,我对小明同学采取了以下矫正措施。 1、用爱感化“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父母离异的单亲子女,他们更需要亲情,对师爱更为敏感。教师若能给予他们无私的爱,他们将重获温情和信任,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心与心相契,情与情交融

中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中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就个体的心理状态而言,指个体在一般适应能力、自我满足能力、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智慧能力,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创造性、自主性、成人性,对自己有利的态度、情绪与动机的自我控制等方面达到正常或良好水平。而我们当代的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或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等,导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困难、自卑怯懦、孤独自闭、惧怕挫折、缺乏毅力等心理问题。因此,对小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就结合初中生当中的一些案例谈谈心理干预的方法。 案例一 李某,男,初一年级学生。该生自控力较差,因迷恋于电子游戏而无心上学读书,经常一放学就去游戏机室玩,父母批评、打、骂都不起作用,甚至采用欺骗手段以满足自己贪玩的需要。 根据该生的情况,运用以下的心理干预方法: 一、多次找李某个别交谈,以诚恳、温和的口吻询问他的情况,了解他的思想。在消除了他的敌对情绪后,指出过度玩游戏机的危害,

二、定期与李某的家长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提醒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多与孩子交流思想,对孩子既不能迁就放任,也不能简单粗暴。 三、设法让李某多参加学校各项活动,使他的兴趣发生转移,培养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 还可以通过参加班级组织的文娱活动,提高说、唱、表演的能力。 四、教会李某掌握一些自我控制、自我暗示、抗拒诱惑的方法,春夏秋冬走健康之路看四季养生网健康饮食养生问题母婴保健养生小常识以提高其自我约束能力。对李某先采用定时法,也就是给自己制定一个玩游戏机的计划,例如每天只玩半小时,过几天习惯后,再把计划调整为三天玩一次,一周玩一次,直到能完全控制自己为止,老师和家长要多关心配合,给以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以促进孩子巩固效果,消除不良行为。 五、在班级举行团体心理辅导课,在全班开展一次“怎样看待玩游戏机问题”的讨论,并找机会让李某袒露思想,以寻求其他同学的启发帮助,会后有两名同学主动与李某组成学习小组,帮助和监督他树立信心,尽快走上正常的学习轨道。 案例二:

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怀集“C证教师”培训第二期146号xxx 摘要:本文从学生个案入手进行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作一些探索。 关键词:心理问题干预典型个案现象分析矫正措施 从教5年来,虽然自己也曾试对一些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各种方法的干预,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通过“C证教师”培训的学习,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从学生个案入手,谈谈我对我这个钱小美同学心理问题干预的过程: 一、该生当时的基本情况: 钱小美,女,12岁,在家与奶奶、妈妈、姐姐一起生活,在家与奶奶感情最好,不与妈妈姐姐沟通。该同学在学校的情况也很不理想,见到老师总是躲躲闪闪,与同学基本没有沟通,上课时总是非常沉默,偶尔老师叫到她回答问题,总是很不情愿地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声音像蚊子叫声似的,无论老师如何激发,她总是扭扭捏捏的;早读课时,经常不开口读书,就是拿出一张纸来画画,学习方面,总是把会做的做了,不会做的不问也不做;同时也不喜欢上体育课;但她却有一个很突出的特长就是绘画。 二、该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与分析: 根据观察了解,该生之所以出现这一状况,主要原因是:由于,家庭经济非常非常困难,爸爸长期在外地打工,基本一年都不

回家,只能把只有半周岁的钱小美托付给奶奶,跟奶奶一起生活,直到钱小美11周岁时,爸爸才一年回几次家。此时的钱小美已对父母没有了爱,但却仍然对奶奶很依赖,对父母,姐姐很冷淡;另一个原因是,妈妈又是一个不正常的人。 三、对钱小美同学不良心理的矫正措施: 进行认知、情感纠偏,灵活应用各种心理教育手段去感染钱小美。应该说,在我有的放矢的前提下,我与钱小美的第一次交流是蛮有成效的,我在钱小美的眼中的信任度还是极高的。突破口打开后,我们的交流总体是顺畅的;而后,我们经常谈生活、学习、感恩,怎么样去面对人生,如何去宽容等等。 还有,组织班上性格比较开朗,乐于助人的同学,主动去跟钱小美同学多点交流。 四、钱小美现在的情况: 近一年的教导,虽不敢说取得很大的突破,但我的心情是非常满足的;从见到老师不与老师打招呼到远远见到老师就笑着叫老师,从在家不与家人一起进餐到主动摆放餐具,从不爱学习到主动提问题,从不与同学交流到与部分同学有说有笑;看到她进步,我感受到很欣慰! 总之,在五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教育要有爱,爱是基础,有了我们老师博大的爱,就会有层出不穷的方法去面对有各种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地成长,就是我们最幸福的快乐!

结合学生个案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结合学生个案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我们都说要追求健康的生活,这个健康不仅指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的健康,在物质文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低落,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着更大的危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正处于萌芽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容易产生各种类型、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该类学生不能自我调节,轻则导致日常行为诡异,沉重的叛逆心理,以及自控能力差、道德缺陷等,重则导致违法犯罪及自杀的行为。因此,必须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障碍的萌芽时期进行干预,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下面就结合学生个案例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一、学生案例 甘肃省武威市双城镇发生了六天连续六名学生自杀事件,其中两名死亡,四名获救, 他们当中有五个人是同一所小学的六年级学生。获救之后孩子一直没有向家长开口解 释服毒原因,是什么使这些十三四岁的少年选择了这样极端的方式。这起事件也深深影 响了双城小学六年级甲班的学生们,学生们纷纷在手臂上和课桌上刻下“519”的数字, 学生不愿与老师和家长交流,开始出现孤僻、自我封闭的现象。 二、现象分析 由于对群体性的学生问题调查、了解活动难以进行,所以对该事件进行了层次性的调查。据了解,在5月19日这一天,小学六年级甲班学生苗苗与同学小蔡在农贸市场一起服毒自杀,经抢救后苗苗宣布死亡,而小蔡获救;而就这样的负面事件使六年级甲班的学生纷纷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导致服毒自杀的多骨诺效应。根据获救的小蔡的陈述,原来在事件发生的前几个月,也就是4月份,在一次的同学聚会上,在打闹中,有男同学碰了女同学一下,该女生就是苗苗,于是绯闻就传开了,有学生纷纷取笑苗苗,苗苗感到受到侮辱,但又无法自我调节或者是向老师和家长倾诉,于是苗苗和小蔡就相约好一起逃离这个“可怕”的世界,而这种逃脱的方式就是永远离开人世;所以,甲班学生才在课桌上刻下“519”纪念苗苗。 与五人中的小杨进行谈话,发现小杨是苗苗的好朋友,由于苗苗的自杀行为,有很多人怀疑苗苗与小杨存在感情纠葛关系,苗苗自杀也是因为小杨;所以,5月20小杨也选择服毒自杀。而小孙在苗苗事件的影响下,又因与母亲的吵架、母亲的不理解,所以也选择效仿苗苗服毒自杀;另一位轻生的学生,竟是因好朋友小孙选择离去,也跟从服毒自杀。在记者的追踪下,我们终于了解整件事的起源、经过,当我们在为孩子们痛心的时候,我们可以知道导致这样的悲剧的原因是众多的,并且,在事件发生后,该事件不仅对六年级甲班的学生有了心理上的影响,甚至是整个双城小学的学生,所以,我们该好好分析其中的原因。纵观

老人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

老人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 老人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1、老人常见的心里健康问题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已成为社会各界需要提上日程的事情。一份科普资料表明,由于大脑功能的退化和离退休前后生活的急剧变化,老年人中85%的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建设尤其重要。人在一生中不断地产生各种心理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口也在不断增加,老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在不断地 增多,那么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 1.1、离退休综合征:是指在离退休后出现的适应性障碍。这种应激因素对心理、心身方面的干扰,使一些老年人在一个时期内难以适应现实生活,并且出现一些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由 此而引起其它疾病的发生或发作,严重地影响了健康。主要表现为坐卧不安、行为重复、犹豫不决,不知所措;烦躁、敏感、失眠、心悸。绝大多数人在一年内能基本恢复,对性情急躁而较固执的老年人则所需时间较长。 1.2、衰弱综合征:由长期烦恼、焦虑;脑动脉硬化、脑损伤后遗症;离退休后,生活及居住环境太静,与周围人群交往少,信 息不灵;各种疾病引起的脑缺氧等因素导致。常表现为疲乏、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稳、不易入睡、多梦易醒、醒后不解乏。有时晨起头痛、眩晕,情绪不稳。 1.3、空巢综合征:“空巢”是指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继

离开家庭,形成中老年人独守空屋的特点,尤其是老人单身家庭,西方国家称之为“空巢”。这样,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如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时,上述消极感会加重,久之,会减低身体免疫功能,为疾病敞开了大门。 1.4、焦虑症:经常处于明显的焦虑状态,对心身健康有很大影响。常因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疑病症;退休后经济减少,生活水平下降;儿孙上班上学时的交通安全;社会治安问题等引起。容易焦虑的老人衰老过程可加快,助长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当急性焦虑发作时,可引起脑卒中、心肌梗死、青光眼眼压骤升而头痛、失明;或发生跌伤等意外事故。 1.5、抑郁症: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躯体不适为主,多发50-60岁, 80岁后少见。表现为情感障碍、思维活动障碍、精神活动障碍、意志行为障碍、躯体症状。 2、老年人患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2.1、老年人感知觉、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下降,情绪趋于消极 老年人感知觉敏锐度逐渐下降,身体机能状况越来越差。根据个案访谈对象来看,老年人看待问题更倾向于主观判断,且难 以接受其他人的劝告,进而使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等出现失调;个人情绪也会因自身无奈接受身体老化及老年时期遇到的重大事件,情绪、情感趋于抑郁、焦虑等。

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论文doc

结合学生个案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东莞市横沥东豪学校王满花 当代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或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等,导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困难、自卑怯懦、孤独自闭、惧怕挫折、缺乏毅力等心理问题。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健康地成长。对中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干预是非常必要的。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可采取观察法、谈话法、游戏法、活动法、个案法等,这些方法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在班团工作中渗透、在创设育人环境中渗透、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等。 下面就结合中学生当中的一些案例谈谈心理干预的方法: 案例一: 胡某,男,学习成绩不稳定,上课爱搞小动作,有时也能积极发言,但自控能力差,他常常管不住自己的手脚,常常和同学打架,几乎每节课下课后都和同学发生矛盾,遭到同学们的投诉,老师经常进行说服教育,但效果不大。根据以上情况,对其进行分阶段、有步骤的心理干预。 1.根据其动机外化强烈的状态,只要一有机会就安排适当的工作给他,特别是体育、文艺方面的工作,使他发挥自己在能力上优秀的方面,对其内在强烈外化的动机加以了自身技巧性的调

整。 2.与其家庭密切配合,采用互签字法,督促完成家庭作业。并使其家中对他发的钱有所节制,为小胡的学习动机向主动动机方面发生转化,提供契机。 3.通过班队会活动教给同学们一些正确的交往方法,大家一起谈谈不正当交往的感受和危害,生动的事例给了小胡很大的启发和感受。 4.对小胡的优点给予及时表扬。而缺点,在课堂上尽量以语言体态暗示其改之;课外则多引导他提高认识,培养其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5.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寓教于乐,使其发挥表演才能,也引导其强烈的外化向正确的内化方向发展,从中促进其学习兴趣更为深化。 6.注意结合学生实际,适时改变教学方法,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对胡同学尤其强调启发性,使其动机能量处于了与学习对象的强烈结合态,一方面不压抑其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又使其步入到正规化学习的境地中来,充分调动起他学习的主动性。 案例二: 我班上学生庞某很有智力,但很冷漠,经常毫无表情,无论老师和同学对他多热情他都没反应,对周围所有人保持高度的警惕心理,上课没精神,经常趴在桌上发呆,睡觉。课后不完成作

老年人十种常见心理问题

老年人十种常见心理问题 一、衰老无用感 人的衰老是自然规律,但作为老年人却极难十分客观、坦然地接受自我衰退现象。随着年龄、生活的变化,身体多病和功能衰退,对退休后的无所事事不能适应,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 二、失落感 一些老人离开工作岗位之后,尝尝无所适从。总认为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单位和家庭不需要自己了。尤其一些领导没有了前呼后拥,更是心中感到失落,生活空虚,情绪不稳定。 三、孤独感 子女一旦成家立业离开了父母,父母如释重负的同时会发现自己寂寞了。面对这一变化,许多父母不能正确对待产生许多心理不适的问题,出现孤独感。特别是女子常因为工作、家庭等原因不能经常回家,对老人关心不够,老人与亲朋、邻居来往较少者,孤独感就更加明显。 四、幼稚感 遇事容易一会高兴,一会生气,反复无常。这种老小孩脸现象,女性和文化素质偏低者较为多见。这种现象,也可说是一种心理上的自卫,以较年幼的心情来看复杂的现实,也可说是一种理性境界的表现,看透了繁华的外界,只欣赏

纯洁且单纯的境界。 五、抑郁症 抑郁心理是老年人常呈现的心理反应,随着各方面技能衰退,老年人身体情况大不如前,觉得无力去克服困难,对未来缺少希望,久而久之就发生抑郁感。 六、焦虑恐惧症 老年人容易心烦意乱,情绪易激怒,怀疑自己的能力、紧张、恐惧,因此导致头晕、头疼、失眠等精神躯体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恐惧感主要来源于疾病和死亡的威胁,由于病痛的折磨或受他人病痛的暗示,而产生恐惧心理,表现对疾病的回避行为。 七、幻想疑病感 老年人敏感,自尊心强,怀疑或是断定自己换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从而忧心忡忡,苦恼焦虑。 八、离退休综合症 许多老人在退休后由于生活习惯的突然改变,失去了日常工作的节律和与同事交谈的机会,又不知道如何消磨时间,适应不了新的生活环境,往往变得精神忧郁,心情烦闷,甚至发生精神方面的变态和疾病。 九、空巢综合症 老年人觉得自己的存在对子女不再有价值因而陷入无

结合学生个案-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结合学生个案,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当今形势,社会在飞速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同样深刻体会到我们今天面对的教育形势也日益复杂,特别是学生个体教育这一块更是让我们非常头疼。因为今天的学生已不再是那么单纯,由于社会、家庭、学校诸方面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心理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保证学生首先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然后才能谈得上把学生培养成适合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有的一个新认识。 回顾自己从教二十载的教育历程,虽然自己也曾经尝试对一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各种办法的干预,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通过C证培训的学习,我收获到了更多的东西。下面我就结合我的经历(学生个案)和所学到的理论,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记得三年前,我接手一个新的毕业班班级,在办理学生注册手续时,我就发现一个叫吴萌萌(化名)的学生,总是有点怪怪的,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学生心理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事后经过进一步观察了解,证实了我的想法。下面是我对这个同学心理问题干预的过程: (一)该生当时的基本情况 吴萌萌,男,十六岁,在家住宿,与奶奶、爸妈、哥哥一起生活,在家与奶奶感情最好,与爸妈基本没有交流,年少时与哥哥经常玩耍,但现在也不与哥哥交流了。该同学在学校的情况也很不理想,见到老师总是躲躲闪闪,与同学基本没有交流,上课时总是非常沉默,偶尔老师叫到他回答问题,总是很不情愿地站起来,回答的声音几乎跟蚊子的叫声差不了多少,无论老师如何激发,也总是扭扭捏捏的;自习课时总是一边看书一边在手中转笔,学习任务总是把会做的做了,不会做的不问也不做;同时也不喜欢体育运动;但他却有一个很突出的特长----很棒的钢琴弹奏。 (二)该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与分析 根据观察了解,该生之所以出现这一状况,主要原因如下: 1、家庭教育不当。由于该生的父母都是国家干部,在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下,该生的哥哥出生后,本来按政策已不可以再生育,但是由于受农村封建思想的影响,加上几代单传,所以该生的父母还是偷偷生下了吴萌萌,但又不敢出面,只能把只有半周岁的吴萌萌放在农村老家,跟奶奶一起生活,直到吴萌萌七周岁时,两人才被父母接进城里一起生活。此时的萌萌已对父母没有了什么概念,本因享受父母关爱的六年却因父母的“不敢爱”而产生了很深的隔阂,所以该生虽然与父母一起生活了,但却仍然对奶奶很依赖,对父母很冷谈;当然,由于哥俩年龄接近,他们玩的还是很快乐的(但只要父母中途出现,玩耍便会嘎然而止);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哥哥的读书成绩特别优异,做父母的当然会期望哥俩一样的优秀,于是爸爸便开始对萌萌提出了一样高的要求,只要没能做到,便是对小萌大声呵斥:“哥哥都能做到,你为什么不能做到”再过几次,文批已变成了武斗,爸爸的拳脚相加,让小萌只能是反锁在房间里,但房门还是躲不开爸爸的拳脚,破门而入的武斗从此让小萌失去了童真和活泼,成绩不断滑坡,胆小,懦弱,退缩,孤僻,对人的不信任便成了今天的小萌。 2、学校教育不当。本来,小萌在读小学直到初一,虽说不上是名列前茅,但学习成绩也一直还是不错的。如果老师能及时从与家长的沟通中捕捉到教育的方向,与家长一起探讨一个合理的教育思路的话,小萌还是能健康成长起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