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

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
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

《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

中国松辽盆地

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勘探1001班

班制作成员:王文诚张欢杜忠琦吉小强

买振张康崔雁虎

一、盆地概况

1.地理位置

跨越黑龙江、辽宁、吉林和内蒙四省。西北、北、东及东南分别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及长白山所围。南面与辽西山地和辽北丘陵连接。

北北东向展布。

2.规模

长750km,宽330-370km,面积约26万km2。

3.勘探历程

(1)1955-1964 石油普查阶段

1959,9.26,大庆长垣高台子构造带上的松基3井喷油, 28日,扶余3号构造上的扶27井或工业油流。

大庆油田,扶余油田

(2)1965-1975 油田开发及外围勘探阶段

开发为主的阶段。隐蔽油藏进行了勘探。

扶余油层、萨尔图油层、黑帝庙油层等工业油流

红岗、新立、木头和新北油田

(3)1976-1990 新层系、新领域勘探阶段

深部层系、外围盆地“二次勘探”

现已发现37个油田,10个气田,1996年产量达

5600万吨,天然气23亿立方米。

二、基底和深部结构

1.基底结构

(1)岩石组成:古生代不同变质程度的变质岩和花岗岩(加里东、华力西、燕山期)组成。花岗岩占1/3,华力西期最为广泛。

(2)构造单元划分

三个复背斜、两个复向斜;从西北向东南褶皱轴逐渐由北北东转为北东向。花岗岩多分布于复背、向斜的轴部附近。

(3)基底性质

前古生界结晶基底

2.深部地质结构

(1)地壳厚度

松辽盆地总体位于地壳厚度减薄区,深部上地幔发生隆升。盆地地壳厚度一般在34km 之内。33km莫霍面埋深线大体与现今盆地边界吻合。中央坳陷区地壳厚度仅为29km。盆地中部存在一条北北东-近南北向的地壳厚度减薄带,向东西两侧增厚,西部增厚快,东部慢。

(2)地热场

今地热场:高地温梯度、高大地热流值。盆地中央高,周边低;地温梯度与莫霍面形态相似。主要生(产)油区平均地温梯度3.8-4.2℃/100m。大地热流值平均为1.70HFU。

古地温场:古地温梯度高于现今地温梯度。为5.6 ℃/100m。在盆地演化的不同阶段,古地温有明显的变化。K1d/K1q间变化较大;有两次热高潮期J2-3-K1d、K1q-K2n;随时间变新,显示热衰减的趋势。

三、盆地演化与地质构造特征

盆地的演化可分为裂陷、坳陷和萎缩三个阶段。

1.裂陷阶段(J2-3—K1d)

正断层活动强烈,控制了地层厚度和沉积相带展布,影响着白垩纪大型盆地的演化和二级构造带的发育。

地层厚度变化较大,2000-3000m;沉积速度最快,247-400m/Ma,平均296m/Ma;地热场较高,地温梯度为3.7 ℃/100m。

1)早裂陷阶段(中晚白垩世-早白垩世营城期)

基底断裂活动强烈,形成一系列相对分隔、呈簸状或地堑式小型断陷群。

岩性以河流-滨浅湖相的砂砾岩、砂岩和泥岩为主,夹有多层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东部(营城早期)以中酸性火山喷发;西部(火石岭期)以中基性火山喷发为主;

受基底断裂控制的孤立小凹陷;火山作用由西向东迁移、强度逐渐减弱;由断陷中部向边部依次出现深湖-半深湖—滨浅湖—冲积扇相;如图(3-1)

图3-1 图3-2

断裂方向:北北东、北东、北西、近南北向、近东西向,大断裂多为切割基底断裂。

北部地区:有64条基底大断裂,其中4条切割地壳深大断裂,8条区域大断裂。

北东及北北东向26 J3-K11

北西及北北西向20 K1-K21

相互交错,形成一、二级构造分界线

近南北向11 控制J-K11地层范围

近东西向7 分割地层作用

由北向南:断陷分布增多;地层厚度增大2000—3000~4000 6000m;正常沉积地层和煤层减少火山岩增多;如图(3-2)

2)晚裂陷阶段(早白垩世登楼库期)

构图(3-3

形成了中隆侧陷的构造格局,造线以北北东向为主;中央隆起带逐渐变为水下隆起,盆地开始向整体坳陷发展;一个与周边差别较大、相对对立的沉积盆地开始显现。

2.坳陷阶段(早白垩世泉头期-晚白垩世嫩江期)

1)总体特征

K1 泉头组、K2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

为大型坳陷发育的鼎盛时期,盆地的主要沉积期。盆地以不均一、较快速的整体稳定沉降为主。沉积范围逐渐扩大,向盆地边缘层层超覆。青一段和嫩一二段两次主沉降期。总沉积厚度3500m,沉积速度较小,为78m/Ma,具有由早到晚逐渐变小的特点。

构造运动:不均一的整体沉降。盆地中部在前期断陷基础上继续沉降,沉降中心、沉积中心、堆积中心三位一体。

①总体特征-沉积

沉积相由湖盆中部向外依次为深湖-半深湖-浅湖-滨湖-三角洲-河流冲积相;相带顺盆地长轴较宽,岩性变化慢,垂直长轴相带较窄,变化快。具有陆相盆地多物源和近物源沉积的特征。岩性以河湖相砂泥岩为主的碎屑岩,生物灰岩、泥灰岩、白云岩和油页岩在部分层段发育。纵向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

②总体特征-构造

西部:大面积的东倾斜坡,地层倾角平缓,一般小于1°,部分鼻状构造和小幅度构造。

东部:凹凸相间的平缓褶皱,短轴背斜和鼻状构造为主。中部为深坳陷;发育延伸短、断距小的断层,断距一般小于120m。深大断裂仍对后期沉积具有影响;该期末的构造运动,使地层发生轻微褶皱,出现逆冲断层。

2)各组地质特征

①泉头组:岩性以红色为主,宗红色、灰绿色块状泥岩,灰白色、粉砂岩、砂岩组成,边缘有砾岩。向上颜色由暗红变为砖红,顶部出现绿色泥岩。岩石组分复杂。以粉砂和细砂为主,长石含量大于石英,岩屑含量较高。分为四段,最大厚度可达1500-2200m。

②青山口组:以黑色泥岩为主,自下而上变粗;沉积具有多物源、近物源的特点。北部、西北部、西部、西南和东部物源区。厚度200-300m。可以分为三个岩性段。青一段主要为黑色泥页岩,为盆地内主要生油层,分布广泛,为区域地层对比标志层。为盆地第一次海侵期,湖盆面积最大,深湖占据主体。为最大水进期。青二、三段沉积呈环带状分布。自盆地中心向边部,黑色泥岩逐渐过渡为红色泥岩。湖盆范围缩小,深湖面积减少。

③姚家组:岩性主要为灰、灰黑、灰绿及紫红色泥岩与会白、灰绿色砂岩互层,横向岩性变化很大。厚度80-200m,分为三段。湖盆水域急剧退缩。河流快速进积,河流、三角洲沉积发育。砂岩发育。姚一段为低位体系域,湖盆大幅度收缩。三角洲平原亚相发育。具有很好的储层,形成主力油层—葡萄花油层。姚二、三段湖泊逐渐扩大,为水进体系域。北部湖侵明显。

④嫩江组:分为五段,厚度500-1000m。嫩一、二段,为盆地第二次海侵,湖盆范围达到最大。地层岩性稳定、分布广泛,以深色泥岩和泥页岩为主,是盆地内另一套主要生油层。嫩二段底部的油页岩,为盆地的对比标志层。嫩三四五段湖盆又一次发生明显收缩,三角洲相占主体部分。

3.萎缩阶段(K2四方台期-早第三纪)

沉降作用减弱,盆地东部明显隆起,湖盆逐渐收缩,面积减小。沉积中心向西迁移;晚第三纪到第四纪,呈现平原沼泽面貌。大型坳陷消失;经历了晚白垩世末和早第三纪末两次构造运动,形成一些浅层构造。

四、构造分区及特征

1.中浅层构造单元

6个一级,36个次一级构造单元。

中央坳陷:多期沉积、沉降中心,盆地主要产油区,大庆长垣。

2.深层构造单元划分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划分出7个一级构造单元和18个次一级构造单元。

为裂陷沉积,面貌截然不同与中浅层。

3.盆地构造变动和构造特征

1)时间演化:不同阶段构造变动形式不同:早期裂陷阶段断裂活动强烈;中期坳陷阶段区域整体沉降,接受沉积;晚期晚期萎缩阶段有三次强度随时递增的褶皱运动。构造特征:深层以断裂为主,断距较大;中浅层褶皱构造发育,幅度大,断距较小。(见图4-1)

图(4-1)

2)空间变化:东早西晚、东强西弱。东部形成凹凸相间的褶皱带,西部为平缓的东倾单斜。

中部为大型坳陷,在其中间形成大型正向构造带——大庆长垣。

3)变形强度:三次褶皱运动(K2嫩江期/四方台期,K/E,E/N),构造变动不很强烈。中浅

层变形不强烈。地层倾角较缓,褶皱两翼倾角约1°-3°,通常不超过10 °。

4)构造形式:以褶皱为主,断裂除早期外,在中浅层构造中处于从属地位。

5)动力学机制:与区域构造应力和深部热动力作用有关系。

五、主要油气田

1.大庆油田

1959年发现,为特大型油田之一。位于中央坳陷的中央—大庆长垣之上。走向北北东,由喇嘛甸子、萨尔图、杏树岗、高台子、葡萄花等7个背斜组成。储层:高台子、葡萄花、萨尔图、扶余油层;具有陆相原生油藏特点。形成原因:早期的断裂活动,中期沉积物差异压实及后期水平挤压等多种作用的结果。

2.扶余-新立油气聚集带

包括扶余、木头、新立三个油田。形成条件:由扶余基岩隆起控制的区域性鼻状构造带和西南、东南两个沉积体系相叠合而形成,具有区域性圈闭和储集条件(K1q三、四段-“扶

余油层”);为背斜层状油气藏。

3.宋方屯油田

位于大庆长垣的东坡上,为低幅的隐蔽油藏。北部为自西向东倾的鼻状构造;南部为自南向北倾没的鼻状构造。断裂发育,北北东走向。储层为姚家组下部葡萄花油层。

有三种油藏类型:断层遮挡油藏(西部)、岩性断层油藏(东部)、岩性油藏(南部)。

4.龙虎泡油田

位于古龙凹陷西侧,泰康隆起向东南倾没的斜坡上,为轴向近南北的背斜构造。储集层为萨尔图(嫩一段)和葡萄花油层(姚一段)。

六、油气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1.中央坳陷控制生油层的发育

为白垩系沉积中心和沉降中心长期的叠合区,控制了生油岩的发育。青一、嫩一主要生油层,青二、三次之,姚二、三有生油能力,位于龙虎泡-古龙-葡萄花-肇州一带,发育平均厚300m的黑色泥页岩。有机质转化为石油的时期不同,故自嫩三期后,有机质陆续转化为石油,油源丰富。

2.中央坳陷控制储集层的发育

坳陷自白垩纪以来,周围持续沉降,储集体围绕坳陷呈环状分布,控制其分布。北部、东部、西部(齐齐哈尔、英台)、南部(宝康)的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砂体深入湖盆中,为良好储集层。

3.具有多套生、储、盖组合

1)浅部含油组合

K2四方台组-明水组储层及邻近的非渗透层

2)上部含油组合

K1嫩三四段黑帝庙油层及邻近的泥质层

3)中部含油组合

嫩一、姚家组、青山口组的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油层及邻近的非渗透层

4)下部含油组合

泉四段扶余油层,泉三段杨大城子油层

5)深部含油组合

泉二和泉一的农安油层

4.含油圈闭多数分布在中央坳陷及其周围

中央坳陷区及其向隆起的过渡部位;临近生油区;基底断裂多,差异升降运动频繁;差异压实作用,构造比较发育;斜坡上透镜状砂岩圈闭较为发育。

5.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1)油田外围区

三肇凹陷

2)深部地层

盆地热流值高—成岩作用和有机质变质作用;——深层气:泉一、二段,登娄库组和侏罗系;盆地北部前景较好。

参考书目

1.重点阅读

1)《盆地分析——原理与应用》,(英)Allen. P. A. 等,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2)《含油气盆地分析——理论与方法》,刘池洋等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3)《中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朱夏、徐旺等,石油工业出版社,1990

4)《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基础》,胡见义等,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

2.盆地文集

1)《含油气盆地地质学研究进展》,赵重远、刘池洋等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

2)《中国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和演化》,朱夏等,科学出版社,1983

3)《地学前缘》杂志(“盆地与能源”主题专辑) 1995年2卷3~4期,2000年7卷3~4

4)《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杂志(改造盆地专辑),2000年第21卷第1期

5)《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沉积盆地分析专辑) 1996年第21卷第4期

3.中国和世界盆地(油气田、油气地质)

1)《中国油气勘探》(第1~4卷) 邱中健、龚再升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1999

2)《中国天然气地质》,冯福恺、王庭斌等,地质出版社,1995

3)《中国天然气地质学》(卷一、二…),戴金星等,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4)《中国大中型气田概论》,康竹林等,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5)《中国陆相大油田》,张文昭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6)中国石油地质志(卷一~十六),翟光明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1996

7)《世界含油气盆地图集》,甘克文、李国玉等,石油工业出版社,1982

石油地质学试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一) 二、论述题: 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 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 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 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7.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10分)? 一、概念题(30分): 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4、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5、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6、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7、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 8、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 9、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10、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上以液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二、论述题(70分):(答题要点) 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 (1)气藏气中常见的烃类组成有甲烷(C1H4)、乙烷(C2H6)、丙烷(C3H8)、异丁烷(iC4H10)、正丁烷(nC4H10);(2)气藏气中常见的非烃气有氮气(N2)、二氧化碳(CO2)、硫化氢(H2S)、氢气(H2)、一氧化碳(CO)、汞(Hg)蒸气及惰性气体(氦、氖、氪、氩、氙、氡)。 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1)圈闭的概念;(2)圈闭形成时期-早;(3)圈闭的位置-近;(4)圈闭的容积-闭合高度高;(5)闭合面积大;(6)圈闭的保存条件-保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 (1)圈闭度量的实质是评价一个圈闭有效容积的大小。 (2)其一般步骤包括:1)确定溢出点;2)确定闭合高;3)确定闭合面积;4)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比例;5)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1)成油物质――有机、证据;(2)成油过程――演化、晚期;(3)烃源岩、干酪根的概念);(4)阶段性具体论述: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过成熟阶段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 (1)排烃驱使因素-成烃增压;(2)排烃途径或通道-微裂缝;(3)排烃相态-连续烃相。特点:幕式排烃。 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为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气面积上油气藏的总和。一定的产油面积:指不同层位的产油气层叠合连片的产油气面积。 综合地质条件: 1)成烃坳陷和充足油气源 成烃坳陷——指盆地中分布成熟烃源岩或成烃灶的深坳陷区。 充足的油气源——油气丰度: 单位面积的丰度高。根据这种方法将世界主要含油气盆地分为3个等级。丰富的(>2 108m3/km2)中等的(0.2 108m3/km2—2 108m3/km2),贫乏的(<0.2 108m3/km2) ; 生烃是和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志组成的,呈液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物。07、03B 石油的灰分:石油的元素组成除碳、氢、氧、氮、硫之外,还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石油中的微量元素组成就构成了石油的灰分。03 石油的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204表示。08、04B 油田水P28:广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04 油田矿化度P29:即水中各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06、04B 干酪根P45: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03、02、00 成油门限(生油门限,成熟温度,门限温度)P58:有机质随埋藏深度的增加,温度升高,当温度深度达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界限称为成油门限,这个成熟温度所在的深度为门限深度,又称成熟点。01B、02B、03B、04B、04、08 凝析气P25:在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气体,称为凝析气。03B、01 TTI法P60: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此,依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称为TTI法。03、05 未熟—低熟油P70: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油气。02B 煤成油:P71:由煤和煤系地层中集中和分散的陆源有机质,在煤化作用的同时所生成的液态烃类被称为煤成油。02B 煤型气(煤系气)P77:凡煤系有机质(包括煤层和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热演化形成的天然气,都称为煤型气。01、01B、00 煤成气P77:是专指煤层在煤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属煤型气一种。 煤层气P77:以吸附状态存在于煤层中的煤成气。 生油(气)岩(生油气母岩、烃源岩)P83:通常把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答案上是:指富含有机质并能提供工业数量油气的岩石。04、01B 有机碳P86:岩石中有机碳链化合物的总称。04 有机碳含量(TOC):岩石中残留的有机碳含量。 CPI P92:即碳优势指数,表示岩石抽提物中奇偶碳原子正烷烃的相对丰度,可粗略地估计原油成熟度。03B 有机质成熟度P88:表示沉积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的热演化程度。06、02B、00 油源对比P93:包括油气与源岩之间以及不同油层中油气之间的对比,其目的在于追踪油气层中的油气来源。 储集层P101: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和岩层。05 盖层P101:覆盖在储集层之上能够阻止油气向上运动的细粒,致密岩石层。 有效孔隙度P102:是指那些互相连通的,在一般压力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e 04、07、02 相渗透率(有效渗透率)P104:在多相流体存在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的渗透率称为相渗透率或有效渗透率。06、02、02B、03B、00 绝对渗透率P104:如果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单相)存在,而且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和化学反应,在这种条件下所反映的渗透率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相对渗透率P104: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04B、02B

石油地质学教案 考试题及答案

A 卷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期末考试试题 专业年级 姓名 学号 教学系油气资源系 考试日期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2分)1.石油的旋光性 2.含油气盆地 3.门限温度 4.生物化学气 5.石油地质储量 6.有效渗透率 7.油型气 8.油气二次运移 9.干酪根 10.油气田

二、填空(每题1.5分,共15分) 1.石油的颜色取决于的含量;相对密度受 影响;影响粘度的因素有 。 2.油田水中的主要无机离子有;按苏林分类油田水可分为四 种水型;常见的油田水类型是。3.烃源岩的特点是;储集岩的特性是;盖层的特征是。4.盖层的封闭机理包括、、。5.凝析气藏形成的条件是:, 。 6.背斜油气藏的成因类型有、、 、、。 7.含油气盆地内次一级构造单元可以划分为。8.评价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的常用指标有、 、等。 9.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包括:、、。油气运移的区域指向为 。 10.地层异常高压主要成因有、、 、、。

三、判断题(命题正确者画√,错误者画×,每题1分,共5分)1.烃源岩只要具备巨大的体积、高有机质丰度、优越有机质类型,就可以生成大量油气。()2.地下某处流体的压力越大,其具有的压能越大,因此流体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3.随着埋藏深度增大岩石的压实作用愈加强烈,岩石愈加致密。因此随埋深增加,碎屑岩储集层储集物性总是越来越差。()4.天然气在石油中的溶解度与天然气的成分有关,其重烃含量愈高,在石油中的溶解度愈大。()5.用饱和压力确定的油藏形成时间代表油藏可能形成的最晚时间。 ()四、简述题(共20分) 1.油气生成的阶段性及其特征(8分); 2.油气初次运移动力及作用机理(7分); 3.油气藏中油气聚集机理(5分) 五、论述题(共23分) 请阐述陆相断陷盆地陡坡带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富集条件(13分);如果欲在前期盆地区域勘探基础上对陡坡带开展圈闭预探,请阐述工作部署和技术方法(10分)。 六、图件分析题(共17分) 下图为某砂岩储集层顶界面构造图,储层平均厚50m,上覆有良好盖层;已探明的南部区块各井钻遇含油高度分别为:01井120m,02井50m,03 井25m。 (1)请在图中确定圈闭的溢出点,画出闭合范围,求出闭合高度;画

《石油地质基础》试题及答案.doc

《石油地质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5x2=10分) 1、干酪根:是指沉积岩(物)中分散的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也可理解为油 母质。 2、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 称为地壳运动,习称构造运动。 3、沉积岩:是在近地表条件下,主要由母岩的风化产物及其它物质,经搬运、沉积及成 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0 4、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并使能阻止储集层中的油气向上溢散的岩 层。 5、石油:储存在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由碳氢化合物及少量杂质组成的呈液态或稠态的可燃 有机矿产。 二、填空题(30x1=30分) 1、根据海拔高程和地形起伏特征,陆地地形主要划分为山地、丘陵、 、高原、平原等。 2、年代地层单位:、界、是—、统。地质年代单位:宙、宙、纪、世。 3、地层接触关系分为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 4、岩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 5、摩氏硬度从1到10的矿物依次是:划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 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6、地质年代从早到晚依次是: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 二、泥盆纪、志留纪、、三叠纪、二叠纪、侏罗纪、白 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O

三、选择题(10x2=20分) 1、风化作用按其性质可分为(c )、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三种类型。 A.沉积风化作用 B.搬运作用 C.物理风化作用 D.岩浆作用 2、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作用、(a )、重结晶作用。 A.胶结作用 B.风化作用 C.沉积作用 D.搬运作用 3、下列各组选项,均属于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的是(c )。 A.地质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B.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作用 C.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D.水平运动、升降运动、固结成岩作用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是(d )。 A.氧和铝 B.铝和硅 C.铁和镁 D.氧和硅 5、石油和天然气与(c )关系最为密切。 A.沉积岩 B.岩浆岩 C.变质岩 D.火山岩 6、下列岩石中,储油条件最好的是(d )o A.火成岩 B.变质岩 C.粘土岩 D.沉积岩 7、沉积岩一般可分为(b )o A.碎屑岩、粘土岩、石灰岩 B.碎屑岩、粘土岩、碳酸盐岩 C.碳酸盐岩、碎屑岩、变质岩 D.粘土岩、碳酸盐岩、砾岩 8、沉积岩形成过程中各种作用的先后顺序是(b )。 A.风化■—搬运一剥蚀一沉积一成岩 B.风化一剥蚀一搬运一沉积一成岩 C.剥蚀一风化一搬运一沉积一成岩 D.剥蚀一搬运一沉积一成岩。 9、不同的沉积相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环境,在沉积环境中起决定作用的是(d )o A.生物发育 B.气候状况 C.地球化学条件 D.自然地理条件 10、在沉积相的分类中,湖泊相属于(a )相。 A.陆 B.海 C.滨海 D.浅海 四、简答题(5x5=25分) 1、以下胶结类型分别属于哪一?类?

石油地质学考试卷B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研究生期末考试试卷B 课程名称:石油地质概论 PART I 闭卷考试部分(5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2分) 1. 氯仿沥青“A ” 2. 生油窗 3. 相渗透率 4.隐蔽圈闭 5. 油气田 6.含油气系统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22分) 1、按照油气藏分类,古潜山油气藏属于 类型的油气藏;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属于 类型的油气藏 。 2、烃源岩异常压力微裂缝排烃模式适合于烃源岩演化程度的 阶段,其异常压力产生的可能原因包括 、 、 、 等。 3、烃源岩在岩性上可分为粘土岩类、碳酸盐岩类和煤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 、 。陆相烃源岩有利的形成环境是 和 环境。 4、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类型有 、 和 等;二次运移的主要阻力为 ;主要运移动力为 和 等。根据流体势的高低可以判断油气的运 移方向,油气总是由流体势的 区向流体势的 区运移。从盆地结构和构造背景考虑, 和 等位置是油气运移有利的指向区。 5、伴随有机质四个演化阶段,有机质可形成四种类型的天然气,它们是 、 、 和 。在成熟度相同的条件下,煤型气的δ13C 1比油型气的δ13C 1 。

6、根据右图给定的烃类混合物的相图,判 断地层分别处于A、B、C、D点情况下形 成的油气藏的相态类型?。 A:; B:; C:; D:。 7、现有两种天然气A和B,经组分分析测 得A和B的CH4含量分别为98%和85%; 两者的δ13C1分别为-65‰和-45‰,试判断 两者天然气的成因类型:A为;B 为。 8、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大气田的主要产层是 系。大庆油田位于盆地; 其主要产油层系是系。 9、根据下图,判断油气藏类型,a为类型、d为类型、e为类型;试判断圈闭b和c形成时间的相对早晚。 10、指出下列各图所示的油气田类型。A为; B为;C为;D为。 A B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docx

《石油地质学复习整理》 绪论 一、简答题 1.什么是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和油气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的科学问题: ①油气成因问题 ②油气成藏问题 ③油气分布控制因素与分布规律问题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 一、名词解释 1.石油 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掩饰空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2.天然气 广义:自然界的一切气体;狭义: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主要是烃类气体。3.油田水 广义 : 指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4.δ 13C1 碳的一种稳定同位素,δ13C值有助于研究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 二、简答题 1.石油可以分离为哪几种族组分 可分为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四种族分

2.石油中包含哪几种主要元素和次要元素 主要元素:碳和氢次要元素:硫、氮、氧 3.石油中包含哪几类烃类化合物和非烃化合物 烃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香烃 非烃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 4.天然气中含有哪些主要的烃类气体和非烃气体 烃类气体:甲烷为主,重烃为次,重烃以乙烷和丙烷最为常见 非烃气体: N2,CO2,H2S,H2,CO,SO2,和汞蒸气等 5.在苏林分类中,地层水被划分为哪几种类型油田水主要为何种类型说明不同 类型的地层水反映的地层封闭条件。 地层水划分为: NaHCO3型、 Na2SO4型、 MgCl2 型、 CaCl2 型; 油田水主要为 CaCl2 型 NaHCO3型和 Na2SO4型形成于大陆环境、 MgCl2型存在或形成与海洋环境、CaCl2型存在或形成与深成环境; 地层封闭性: CaCl2>NaHCO3>MgCl2>NaSO4 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 一、名词解释 1, 储集层 : 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空隙,能使流体储集,并在其中渗透的岩层都称 为储集层。 2, 盖层:盖层是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3, 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中只有单相流体存在,并且流体与岩石不发生任何的物理 和化学反应,此时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 Q—单位时间内流体的通过岩石的流量,/s F—岩石的截面积, U—液体的沾度,

《石油地质基础》试题及答案

《石油地质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5×2=10分) 1、干酪根:是指沉积岩(物)中分散的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也可理解为 油母质。 2、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 称为地壳运动,习称构造运动。 3、沉积岩:是在近地表条件下,主要由母岩的风化产物及其它物质,经搬运、沉积及成 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4、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并使能阻止储集层中的油气向上溢散的岩 层。 5、石油:储存在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由碳氢化合物及少量杂质组成的呈液态或稠态的可 燃有机矿产。 二、填空题(30×1=30分) 1、根据海拔高程和地形起伏特征,陆地地形主要划分为山地、丘陵、 盆地、高原、平原等。 2、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地质年代单位:宙、宙、纪、世。 3、地层接触关系分为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 4、岩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 5、摩氏硬度从1到10的矿物依次是:划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 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6、地质年代从早到晚依次是: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 二、泥盆纪、志留纪、石炭纪、三叠纪、二叠纪、侏罗纪、白 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三、选择题(10×2=20分) 1、风化作用按其性质可分为( c )、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三种类型。A.沉积风化作用 B.搬运作用 C.物理风化作用 D.岩浆作用 2、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作用、( a )、重结晶作用。 A.胶结作用 B.风化作用 C.沉积作用 D.搬运作用 3、下列各组选项,均属于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的是( c )。 A.地质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B.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作用C.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D.水平运动、升降运动、固结成岩作用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是( d )。 A.氧和铝 B.铝和硅 C.铁和镁 D.氧和硅 5、石油和天然气与( c ) 关系最为密切。 A.沉积岩 B.岩浆岩 C.变质岩 D.火山岩 6、下列岩石中,储油条件最好的是( d )。 A.火成岩 B.变质岩 C.粘土岩 D.沉积岩 7、沉积岩一般可分为( b )。 A.碎屑岩、粘土岩、石灰岩 B.碎屑岩、粘土岩、碳酸盐岩 C.碳酸盐岩、碎屑岩、变质岩 D.粘土岩、碳酸盐岩、砾岩 8、沉积岩形成过程中各种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b )。 A.风化—搬运—剥蚀—沉积—成岩 B.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C.剥蚀—风化—搬运—沉积—成岩 D.剥蚀—搬运—沉积—成岩。 9、不同的沉积相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环境,在沉积环境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d )。A.生物发育 B.气候状况 C.地球化学条件 D.自然地理条件10、在沉积相的分类中,湖泊相属于( a )相。 A.陆 B.海 C.滨海 D.浅海 四、简答题(5×5=25分) 1、以下胶结类型分别属于哪一类?

石油地质学复习题(全)

1.概念 沉积岩;母岩;风化作用的概念和类型;风化壳;牵引流;沉积分异作用;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同生作用;成岩作用;后生作用;表生作用;准同生作用;碎屑岩;重矿物;杂基;原杂基;正杂基;假杂基;胶结物;原生孔隙;次生孔隙;成分成熟度;碎屑颗粒的圆度及划分;碎屑颗粒的分选;结构成熟度;沉积构造;层理;粒序层理;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波痕;冲刷面;包卷层理;结核;生物遗迹;生物扰动构造、压实作用;压溶作用;差异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重结晶作用;溶解作用;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的泥晶;亮晶;鲕粒;内碎屑;藻粒,球粒,生物格架;缝合线构造;叠层构造;鸟眼构造;示顶底构造;海滩岩;蒸发岩;泥炭化作用(或腐殖煤);腐泥化作用(或腐泥煤);含煤岩系(煤系);油页岩;沉积相、相模式、沃尔索相率;沉积体系;冲积扇;河道滞留沉积;天然堤;决口扇;河流沉积的“二元结构”;浪基面;潮坪;泻湖;等深流;碳酸盐补偿深度; /*重力流;湖底扇;近岸水下扇。三角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陆表海、陆缘海、碳酸盐台地、生物礁。 2. 简述 沉积岩原始物质的类型;常见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暗色矿物)在风化过程中的变化;如何按风化作用由难到易的顺序给下列矿物排队:橄榄石、辉石、石英、钾长石、角闪石、黑云母?母岩风化产物的类型和特征;以玄武岩为例,说明母岩的风化过程;母岩风化的元素迁移序列;碎屑颗粒的机械搬运方式;试述沉积分异作用的概念和分类;碎屑颗粒搬运与沉积作用的条件——尤尔斯特隆图解的结论;搬运过程中碎屑物质的变化;静水条件下,沉积速度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真溶液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的主要控制因素;生物的沉积作用;碎屑岩沉积后作用的阶段划分和特点;碎屑岩的组成;碎屑岩结构包含的内容;简述碎屑岩中石英、长石、岩屑的一般特征和富集条件;杂基含量在结构上的意义;碎屑颗粒的分选性及分级;根据碎屑颗粒与填隙物的相对含量及碎屑颗粒间的接触关系,碎屑岩中存在哪些胶结类型和支撑方式,两者之间有何种对应关系;原生孔隙与次生孔隙的区别;确定成分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的方法;常用的碎屑颗粒粒度划分;碎屑岩粒级的三级命名法;常见胶结物的结构类型;碎屑岩胶结类型和颗粒接触类型;图示组成层理的要素;层的厚度划分;一些常见层理的特征及成因;画出并简单描述4种不同类型的层理构造及其成因;波痕要素及常见波痕类型的特征;流水波痕与浪成波痕的区别;波痕的主要类型及其环境意义;常见的同沉积变形构造的特征;结核的类型及判定结核形成阶段的标志;砾岩的分类;图示教材中的砂岩分类;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和岩屑砂岩的特征及形成条件;杂砂岩的形成条件;常见砂砾沉积物的沉积后作用类型及其特征(或作为论述题);粘土沉积物沉积后有哪些变化;常见的胶结物类型及特征;交代作用的原因、常见的交代作用类型及部分常用的判别标志;成岩作用的划分阶段;火山碎屑的物质成分;火山碎屑的粒级划分;火山碎屑岩的主要岩类名称及碎屑相对含量;碳酸盐的结构组分类型;碳酸盐内碎屑的成因和粒径划分;鲕粒的成因和类型;常见亮晶胶结物的成因分类;亮晶胶结物的世代;亮晶(方解石)胶结物与重结晶的泥晶(或与新生变形方解石)的区别;颗粒灰岩泥晶与碎屑岩杂基的异同点;白云岩的生成机理;毛细管浓缩白云化作用的形成机理;Mg2+在碳酸盐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白云岩的成因分类;简述灰泥和亮晶在形态和结构上的区别;碳酸盐矿物的转化和重结晶作用(微泥晶除外);溶解离子、结晶速度对碳酸盐胶结物结晶形态的影响;碳酸盐岩中常见的交代作用类型;试以三级命名法对颗粒-灰泥石灰岩进行分类;海水蒸发矿物结晶顺序六个阶段中的前三个阶段;蒸发岩的形成条件;主要的蒸发岩成因假说。煤是怎么形成的?煤

油气田勘探复习题——填空题(含答案)

《油气田勘探》习题—填空题 绪论 1.石油地质学与油气田勘探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石油地质学是找油的理论指南,而油气田勘探是找油的方法论。 2.油气勘探是一项特殊的科研活动,具体表现为,油气勘探具有地区性强、预测性强、探索性强的显著特点。因此,对于一个勘探工作者而言,具有成油模式、找油信心、创新思维三者尤为重要。 3.作为一项高科技的产业,油气勘探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风险高、利润高的特征。 4.油气勘探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如地质风险、技术风险、工程风险、自然灾害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等。 5.原始找油理论发展阶段,找油的依据包括油气苗、地形地貌特征等。 6.圈闭聚油理论的形成,说明地质勘探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局部的油气聚集规律。 7.盆地找油理论的实质,是油气分布的源控理论与圈闭找油理论的有机结合。 第一讲油气勘探技术 1.油气勘探工程技术主要包括:调查技术、油气井钻探技术、实验室分析测试等三大类. 2.油气勘探综合评价技术主要包括:盆地分析、盆地模拟、区带评价、圈闭评价、油气藏描述等。 3.油气调查技术主要包括:地面地质调查、油气资源遥感、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等。 4.非地震物化探是: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的简称。 5.剩余重力异常是布格重力异常经过区域场校正后得到的,可用于划分盆地构造单元。 6.重力勘探检测的主要参数是重力加速度;而磁法勘探检测是主要参数是磁

化率。 7.总体上,在三大类岩石中岩浆岩的磁化率较高,而沉积岩的磁化率较低。 8.在岩浆岩中,从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酸性岩,岩石的磁性具有依次降低的特点。 9.为求得相当于垂直磁化条件下的磁异常,需要对采集到的磁法勘探资料进行化极处理。 10.磁法勘探资料的向上延拓处理,可以压实浅部干扰,突出深部信息。 11.地震勘探根据部署目的和测网的差别可以分为概查、普查、详查、精查(三维地震)四个主要阶段。 12.资源调查时期的探井通常称为区域探井,早期的称为科学探索井、后期的称为参数井。工业勘探时期的探井包括:预探井和评价井。 13.录井技术依据其学科原理的差别,可以分为基于地质学原理的录井、基于物理学原理的录井、基于化学原理的录井三大类。 14.综合录井采集的基本信息包括岩石可钻性信息、钻井液信息、随钻测量信息三大类。 15.随钻测量信息主要用于几何导向和地质导向等方面。 16.根据测试时机的差别,测试工作可以分为:中途测井和完井测试。根据取样方法的差别,测试又可以分为:钻杆测试和电缆测试等。 第二讲油气勘探程序 1.勘探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包括:勘探对象、地质任务、资源-储量目标。 2.资源调查时期(或区域勘探时期)可以根据任务和目标的差别进一步细分为三个阶段:大区概查、盆地普查、区域详查。 3.油气勘探的对象包括不同级别的含油气地质单元,从大到小可以分为:大区、含油气盆地、含油气系统、含油气区带、油气田、油气藏。 4.资源调查时期的目标是提交不同级别的资源量,而工业勘探时期是提交不同级别的储量。 5.资源调查时期的地质任务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择盆、选凹、定带。 6.工业勘探时期的地质任务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发现油气田和探明油气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与答案[1]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一) 一、概念题(30分): 1.生物标志化合物 2.圈闭 3.溢出点 4.TTI 5.CPI 6.初次运移 7.流体势 8.系列圈闭 9.含油气盆地 10.石油 二、论述题: 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 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 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 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7.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10分)? 一、概念题(30分): 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4、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5、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6、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7、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 8、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 9、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10、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上以液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二、论述题(70分):(答题要点) 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 (1)气藏气中常见的烃类组成有甲烷(C1H4)、乙烷(C2H6)、丙烷(C3H8)、异丁烷(iC4H10)、正丁烷(nC4H10);(2)气藏气中常见的非烃气有氮气(N2)、二氧化碳(CO2)、硫化氢(H2S)、氢气(H2)、一氧化碳(CO)、汞(Hg)蒸气及惰性气体(氦、氖、氪、氩、氙、氡)。 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1)圈闭的概念;(2)圈闭形成时期-早;(3)圈闭的位置-近;(4)圈闭的容积-闭合高度高;(5)闭合面积大;(6)圈闭的保存条件-保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 (1)圈闭度量的实质是评价一个圈闭有效容积的大小。 (2)其一般步骤包括:1)确定溢出点;2)确定闭合高;3)确定闭合面积;4)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比例;5)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1)成油物质――有机、证据;(2)成油过程――演化、晚期;(3)烃源岩、干酪根的概念);(4)阶段性具体论述: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过成熟阶段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 (1)排烃驱使因素-成烃增压;(2)排烃途径或通道-微裂缝;(3)排烃相态-连续烃相。特点:幕式排烃。 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为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气面积上油气藏的总和。一定的产油面积:指不同层位的产油气层叠合连片的产油气面积。 综合地质条件:

油气地质学考试重点(经典)

第一章绪论 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属于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对象是油气藏。 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生、储、盖、圈、运、保” 3、括提出“石油”这一名词 4、建国后第一个大型油田:克拉玛依油田 第二章油气藏中流体成分和性质 1、?石油: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以液态烃为主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又称原油。 2、元素组成:碳(C)和氢(H)为主;其次为氧(O)、氮(N)、硫(S)。 C:80%-88%;H:10%-14% 3、?石油的化学组成:元素、化合物、馏分和组分。 4、化合物组成:烃类组成和非烃类组成 烃类组成:饱和烃(烷烃、正构烷烃、正构烷烃、环烷烃)、不饱和烃(芳香烃、单环芳烃、多环芳烃、稠环芳烃、环烷芳香烃) 非烃类组成: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氧化合物 5、高硫石油:S>2%(辽河);低硫石油:S<0.5%();含硫石油:S =0.5~2%(胜利)。 6、馏分:馏分就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各自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通过对原油加热蒸馏,将石油分割成不同沸点围的若干部分。(温度区间(馏程):馏分有所差异。) ?轻馏分:石油气、汽油(C5-C10);中馏分:煤油(C11-C13)、柴油(C14-C17)、重质油(C18-C25);重馏分:润滑油(C26-C35)、渣油 7、石油的组分组成:油质、胶质、沥青质。 8、海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海相含蜡量低、含硫量高、V/Ni>1、碳稳定同位素13C>-27‰;陆相含蜡量高、含硫量低、V/Ni<1、碳稳定同位素13C<-29‰。石油类型也不同。 9、颜色:淡黄色、黄褐色、棕色、深褐色、黑绿色至黑色。胶质和沥青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10、密度: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g/cm3)。 相对密度:105Pa,20oC石油与4oC纯水的密度比值。(一般介于0.75~1.00之间,相对密度大于0.93为重质石油,小于0.90为轻质石油。) 膨胀系数:温度每增加1oF,单位体积所增加的体积数。 11、粘度:反映流体流动难易程度。粘度大则流动性差。与温度、压力、组成有关。 12、溶解性:石油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与温度、压力、含盐量有关。 13、石油物理性质:颜色、密度和相对密度、粘度、溶解性、荧光性、旋光性 14、天然气——广义:自然界所有天然形成的气体。狭义:指气态烃和非烃气。 15、天然气的产状类型 ?(1)聚集型:a、气藏气: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藏,为纯天然气气藏。甲烷占气藏气

中国石油大学1999-2005石油地质学考研试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地质学》历年考研试题(1999-2005) 1999年 一、名词解释(2.5×8=20)( 8、9题任选一题) 1、低—未熟油 2、相渗透率 3、油气田 4、圈闭 5、生油窗 6、油气聚集带 7、油气系统 8、控制储量 9、干酪根 二、填空题(1×30=30) 1、原油粘度的变化受____、____、____所制约。 2、有机成因气可分为____、____、____和过渡气。 3、天然气干燥系数是指_____________的比值。 4、石油的族组分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 5、适合于油气生成的岩相古地理条件包括____、_____等。 6、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有____、____、____等。

7、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___、____、___和____。 8、背斜油气藏根据圈闭成因可分为__、____、___、____、__。 9、影响泥页岩异常压力形成的地质因素有_____、____、_____等。 10、影响盖层排替压力大小的地质因素有___、____。 三、简答题 (50)( 4、5任选一题) 1、简述温度、压力对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影响。 (10) 2、比较地台内部断陷型盆地主要石油地质特征。 (15) 3、试比较油气初次与二次运移在相态、动力、方向、距离、时期上的区别与联系。 (10) 4、简述油气藏评价的任务和工作程序。 (15) 5、简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主要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15) 2000年 一、名词解释(4×5=20) 1、油气藏

2、干酪根 3、生油门限 4、相渗透率 5、固态气体水合物 二、简答题(7×5=35) 1、简述天然气主要成因类型及其甲烷同位素特征。 2、简述油气藏破坏的主要因素。 3、简述油气差异聚集的条件及其特点。 4、简述凝析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5、简述盖层封闭作用的主要机理。 三、论述题(15×3=45) 1、是从生油母岩类型、油气生成的动力因素、油气生成的阶段等方面论述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烃理论的基本要点。 2、试从源岩条件、储盖层发育特征、油气运移条件、圈闭发育特征等方面论述三角洲油气富集的主要原因。 3、试述箕状凹陷(单断型断陷盆地)非构造圈闭及其非构造油气藏的主要类型及分布。2001年 一、区分和解释下列名词(4×5=20) 1、生油门限与生油窗 2、相渗透率与相对渗透率 3、煤型气与煤层气 4、岩性上倾尖灭圈闭与地层超覆不整合圈闭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地质学考研真题7

考试科目:石油地质学 一、区分和解释下列名词(5×7=35) 1、生油门限与生油窗 2、油气藏与油气田 3、相渗透率与相对渗透率 4、油气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 5、地层不整合圈闭与地层超覆圈闭 6、油型气和煤型气 7、地层压力梯度与地层压力系数 二、填空题(1×25=25) 1、随着天然气源岩成熟度的增加,天然气的δ13C1值_________,在成熟度相同的条件下,油型气的δ13C1比煤型气的δ13C1_________。 2、盖层的主要岩性一般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少数为_____________。 3、盖层的封闭机理包括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在England的流体势定义中,主要反映了三种力对油气运移的影响,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流体势的高低可以判断油气的运移方向,油气总是由流体势的______区向流体势的______区运移。 5、圈闭的三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6、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的主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油气比较富集的主要盆地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8、渤海湾盆地属于________________型盆地,其主要的含油气层系为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10×5=50) 1、简述Ⅰ型干酪根和Ⅲ型干酪根的基本特征。 2、简述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集空间发育的主要因素。 3、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主要受哪些地质因素的控制? 4、简述圈闭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5、简述前陆盆地油气藏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四、综合题(20×2=40) 1、根据油气藏形成与油气富集的基本原理,论述三角洲相油气富集的主要原因? 2、图1为某盆地的白垩系目的层顶面埋深图。该盆地中间有一近东西向的北倾逆断层,断层活动时为侏罗纪——早第三纪,使得盆地发育二个凹陷A和B。研究表明,凹陷A主要发育侏罗系煤系源岩,凹陷B主要发育白垩系泥质烃源岩,凹陷A侏罗系煤系源岩的R0为1.0%——1.5%,凹陷B白垩系泥质烃源岩R0为0.6%——1.0%,已发现5个油藏和3个气藏,特征见表1。白垩系砂岩分布较广,砂体连续性较好,物性也较好。凹陷A侏罗系煤系源岩主要生油期为白垩纪末,主要生气期为早第三纪末,凹陷B白垩系泥质烃源岩生油期为晚第三纪末。

二00三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石油地质学答案

二00三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石油地质学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 1、生油门限与生油窗: 只有当埋藏深度足够大,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时,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 度界限称为有机质的成熟温度或生油门限。液态石油大量生成的阶段称为生油窗。生油门 限对应点,而生油窗对应一个范围。 2、油气藏与油气田: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 系统和油水界面。油气田是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 3、相渗透率与相对渗透率:在多相流体存在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的渗透率,亦称有效渗透率, 其不仅与岩石的性质有关,也于其中流体的性质和它们的数量比例有关。如果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存在,而且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和化学反应,在这种条件下所反映的渗透率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称为相对渗透率。 4、油气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油气自烃源岩层向储集层的运移称为油气的初次运移。石油和天然 气进入储集层之后的一切运移都称为二次运移。 5、地层不整合圈闭与地层超覆圈闭:剥蚀突起或剥蚀构造被后来沉积的不渗透地层所覆盖形成的圈 闭为地层不整合圈闭,地层超覆不整合圈闭是在水盆继续扩大,水体加深的情况下,在砂层之上超覆沉积了不渗透泥岩形成的圈闭。 6、油型气与煤型气:油型气系指腐泥型干酪根进入成熟阶段以后所形成的天然气,它包括伴随生油 过程形成的湿气,以及高成熟和过成熟阶段由干酪根和液态烃裂解形成的凝析油伴生气和裂解干气。凡煤系有机质热演化形成的天然气,都称为煤型气。 7、地层压力梯度与地层压力系数 二、填空题 1、随天然气源岩成熟度的增加,天然气的δ13C1值(偏重),在成熟度相同的条件下,油型气的δ 13C1比煤型气的δ13C1(轻)。 2、盖层的主要岩性一般是(膏岩类)和(泥质岩类),少数为(碳酸盐岩类)。 3、盖层的封闭机理包括三种类型即(物性封闭)、(超压封闭)和(烃浓度封闭)。 4、在England的流体势定义中,主要反映了三种力对油气运移的影响,它们是(地层压力)、(流体 压力)、(毛管力)。根据流体势的高低可以判断油气的运移方向,油气总是由流体势的(高势)区向流体势的(低势)区运移。 5、圈闭的三要素包括(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 6、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的主要方法有(根据盆地沉降史、圈闭发育史、生排烃史)、(根据饱和压 力)、(利用波义尔定律)、(流体历史分析)。 7、油气资源比较富集的主要盆地类型有(前陆盆地)、(裂谷盆地)和(克拉通盆地)。 8、渤海湾盆地属于(裂谷)型盆地,其主要的含油气层系为(第三系)。 三、简述题 1、简述Ⅰ型干酪根和Ⅲ型干酪根的基本特征 类型元素组 成H/C O/C结构物质来源生油潜力大 小 第 1 页共 2 页

石油地质学试题库word精品

一、名词解释 绪论 1石油地质学 是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勘探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课。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 1石油沥青类 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2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 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因为这些矿产多由古代的动物、植物遗体演变而来,属有机成因,又具有燃烧能力,所以常被人们总称为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 3石油(又称原油) 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4气藏气 系指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纯气藏的天然气。 5气顶气 系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6凝析气 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为凝析气。一旦采出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降低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7固态气体水合物 在洋底特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甲烷气体分子天然地被封闭在水分子的扩大晶格中,形成固态气体水合物, 或冰冻甲烷或水化甲烷。 8油田水 所谓油田水,从广义上理解,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的油 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9底水 是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直接与油(气)相接触,并从底下托着油气的油层水。 10边水 是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的油层水,实际上是底水的外延。 11重质油 是指用常规原油开采技术难于开采的具有较大的粘度和密度的原油。与常规油相比,包含了数量较多的高分子烃和杂原子化合物,在物理性质上,具有密度大、粘度大、含胶量高、含蜡量低、凝固点低的特点。第二章油气显 1油气显示 石油、天然气以及石油衍生物在地表的天然露头 2油苗

(完整版)油气成藏地质学作业

第一章研究内容 1、油气成藏地质学的内涵及其在石油地质学中的位置 答:成藏研究涵盖的内容很多,包括基本的成藏条件或要素、成藏年代、成藏动力(运聚动力)、油气藏分布规律或富集规律等。 赵靖舟将从事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方面的研究称为“油气成藏地质学”(简称成藏地质学),认为它应是石油地质学中与石油构造地质学、有机地球化学、储层地质学、开发地质学等相并列的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2、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答: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静态的成藏要素、动态的成藏作用和最终的成藏结果,涉及生、运、聚、保等影响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各个方面,但重点是运、聚、保。其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5个方面: 1)成藏要素或成藏条件的研究。包括生、储、盖、圈等基本成藏要素的研究和评价,重点是诸成藏要素耦合关系或配置关系的研究,目的为区域评价提供依据。 2)成藏年代学研究。主要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现代成藏年代学实验分析技术与地质综合分析方法,尽可能精确地确定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时间,恢复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历史。3)成藏地球化学研究。采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利用各种油气地球化学信息,研究油气运移的时间(成藏年代学)和方向(运移地球化学),分析油气藏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 4)成藏动力学研究。重点研究油气运移聚集的动力学特点,划分成藏动力学系统,恢复成藏过程,重建成藏历史,搞清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 5)油气藏分布规律及评价预测。这是成藏地质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它是在前述几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进行资源评价和油气田分布预测,从而为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在盆地早期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地质学研究的重点是基本成藏条件的评价研究与含油气系统划分。 在含油气系统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研究的重点是运聚动力学、输导体系的研究、成藏动力系统划分、已发现油气藏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以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 在成藏动力系统的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地质学的研究重点油气藏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以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等。 3、成藏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1)最大限度地获去资料,以得到尽可能丰富的地质信息。 2)信息分类与分析——变杂乱为有序,去伪存真,突出主要矛盾。 3)确定成藏时间,分析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总结分布规律。 4)评价勘探潜力,进行区带评价,预测有利目标。 高素质的石油地质科学地质工作者须备的基本素质: ①1知识+4种能力+2种意识②扎实的背景知识 ③细致的观察能力④全面准确的信息识别能力丰富的想象力⑤周密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⑥强烈的创造意识 ⑦强烈的找油意识 第二章油气成藏地球化学 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内容 1)油藏中流体和矿物的相互作用 2)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形成机理 3)探索油气运移、充注、聚集历史与成藏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