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表解阳明药方解说

伤寒表解阳明药方解说
伤寒表解阳明药方解说

傷寒表解xx藥方解說

xx…本證…熱證

★梔子豉湯

屬性:治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反復顛倒,心中懊儂者。

梔子(十四枚,生用,擘),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從張本,刪此二句)歌曰:山梔香豉治何為,煩惱難眠胸窒宜,十四枚梔四合豉,先梔後豉法煎奇。

男元犀按拉:此湯舊本有得吐止後服等字。故相傳為湧吐之方。高明如柯韻伯,亦因其說。惟張隱庵、張令韶極辨其訛曰:瓜蒂散二條,本經必曰吐之;梔于湯六節,並不言一“吐”字。且吐下後虛煩,豈有複吐之理乎?此因瓜蒂散內用香豉二合,而誤傳之也。愚每用此方,服之不吐者多,亦或有時而吐。要之,吐與不吐,皆藥力勝病之效也。其不吐者,所過者化,即雨露之用也;一服即葉者,戰則必勝,即雷霆之用也。方非吐劑,而病間有因吐而愈者,所以為方之神妙。梔於色赤象心,味苦屬火,性寒導火熱之下行;豆形象腎,色黑人腎,製造為豉,輕浮引水液之上升。陰陽和,水火濟,而煩熱、懊儂、結痛等證俱解矣。原本列於“太陽”,主解煩,非吐劑,而有時亦能湧吐也。韻伯移入“陽明”,只知為吐劑,泄陽明之煩熱。即此,為仁者見仁,知者見知也。

★xxxx

屬性:治發汗後大熱不解,多汗出,不惡寒,大渴能飲水者,此方主之。(按:此條從《內台方》原文,與《傷寒論》稍異。)知母(二兩),石膏(一斤,碎,綿裹),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鬥,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二服。

歌曰:陽明白虎(證)辨非難(大熱多汗,大渴飲水等為陽明證,易辨),難在陽邪背惡寒(論中“背惡寒”三字兩見:一見於少陰證附子湯,一見於此湯。一寒一熱,須辨於毫釐之間,為死生大關頭),知六膏斤甘二兩曲,米加六合服之安。

蔚按白虎湯,《傷寒論》凡三見:太陽條治脈浮滑;厥陰條治脈滑而厥;又治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等證。而原本此方列於太陽條“甘草附子湯”之下者,言外見風寒濕燥火之氣。俱括於太陽之內,且下一條“炙甘草湯”,亦即潤燥之劑,可知《傷寒論》非止治風寒二氣也。

柯韻伯曰:陽明邪從熱化,故不惡寒而惡熱;熱蒸外越,故熱汗自出;熱灼胃中,故渴欲飲水;邪盛而實,故脈滑,然猶在經,故兼傷寒表解陽明藥方解說1浮也。蓋陽明屬胃,外主肌肉,雖有大熱而未成實,終非苦寒之味所能治也。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熱,寒能勝胃火,寒性沉降,辛能走外,兩擅內外之能,故以為君;知母苦潤,苦以泄火,潤以滋燥,故以為臣;用甘草、粳米,調和于中宮,且能土中瀉火,作甘稼穡,寒劑得之緩其寒,苦藥得之化其苦,使沉降之性皆得留連於中也,得二味為佐,庶大寒之品無傷脾胃之慮也。煮湯人胃,輸脾歸肺,大煩大渴可除矣。白虎為西方金神,所以名湯,秋金得令而炎暑自解矣。。

★xx加人參湯

治發汗xx熱不退,大煩渴飲水者。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綿裹),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鬥,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服桂渴煩大汗傾。液亡肌腠涸陽明。膏斤知六參三兩。二草六粳米熟成。

蔚按。上節言服桂枝大汗出而邪反不能淨,宜仍服桂枝以發汗之,或桂枝二麻黃一湯合肌表而並汗,皆所以竭其餘邪也。此節言大汗出外邪已解,而汗多亡陽明之津液,胃絡上通於心,故大煩,陽明為燥土故大渴,陽氣盛,故脈洪大。主以石膏之寒以清肺,知母之苦以滋水,甘草粳米之甘、人參之補,取氣寒補水以制火,味甘補土而生金,金者水之源也。

★豬苓湯

屬性:治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脈浮,發熱者主之。

豬苓(一兩),茯苓(一兩),澤瀉(一兩),滑石(一兩),阿膠(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歌曰:澤膠豬茯滑相連,咳嘔心煩渴不眠,煮好去渣膠後入,育陰利水法兼全。

述此湯與五苓之用,有天淵之別。五苓散治太陽之本,太陽司寒水,故加桂以溫之,是暖腎以行水也。此湯治陽明、少陰結熱,二經兩關津液,惟取滋陰以行水。蓋傷寒表證最忌亡陽,而裏熱又患亡陰。亡陰者,亡腎中之陰與胃之津液也。若過於滲利,則津液反致耗竭。方中阿膠,即從利水中育陰,是滋養無形以行有形也。故仲景雲,汗多胃燥,雖渴而裏無熱者,不可與也。

xx…本證…實證…xx氣湯

★大承氣湯

屬性:治陽明病大實大滿,大便不通,腹痛大熱,其脈沉實者,此方主之。(此《內台方》原文與《傷寒論》大同小異。)傷寒表解陽明藥方解說2芒硝(三合,內台方:三兩),大黃(四兩,酒洗),枳實(五枚,炙),厚樸(半斤,去皮,炙)。

去上四味,以水一鬥,先煮枳、樸。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餘勿服。

歌曰:大黃四兩樸半斤,枳五硝三急下雲,樸枳先熬黃後入,去渣硝入火微熏。

蔚按:承氣湯有起死回生之功,惟善讀仲景書者方知其妙。俗醫以滋潤之脂麻油、當歸、火麻仁、郁李仁、肉蓯蓉代之,徒下其糞而不能蕩滌其邪,則正氣不復;不能大瀉其火,則真陰不復,往往死於糞出之後。於是鹹相戒曰,

潤腸之品,且能殺人,而大承氣湯,更無淪矣。甚矣哉!大承氣湯之功用,盡為郎庸耳俗目所掩也。

張隱庵口:傷寒六經,止陽明、少陰有急下證。蓋陽明秉悍熱之氣,少陰為君火之化。在陽明而燥熱太甚,緩則陰絕矣;在少陰而火氣猛烈,勿戢將自焚矣。非腸胃之實滿也。若實在腸胃者,雖十日不更衣,無所苦也。仲師所雲急下六證,若究省不到不敢急下,致病此者鮮有能生之。且予嘗聞之曰,痞、滿、燥、實、堅五證皆備,然後可下。噫,當下者全不在此五證。

★xxxx

屬性:治陽明病潮熱,大便難,脈沉而滑,及內實腹痛者,此方主之。(《內台方》原文。)大黃(四兩),厚樸(二兩,炙,去皮),枳實(三枚,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歌曰:朴二枳三四兩黃,小承微結好商量,長沙下法分輕重,妙在同煎切勿忘。

男元犀按:三承氣俱陽明之正方。調胃承氣,其力已載於“太陽篇”,故不復列。《傷寒論》雲: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言陽明病者,胃不和也;言不吐不下者,胃不虛也。胃絡上通于心,陽明之燥火與少陰之君火相合,故心煩。可與此湯,解見太陽本方下。至於大承氣,取急下之義。陽明譫浯潮熱,胃中有燥屎五六枚;及二陽並病潮熱,及陽明下後心中懊儂而煩,胃有燥屎;及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本有宿食;及少陰證口燥舌幹,或自利清水色純青等證。俾奏功於頃刻。小承氣,取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之義。陽明病熱未潮,大便不硬,恐有燥屎,少與此湯,轉矢氣者,可與大承氣攻之,若不轉矢氣者,不與;及太陽病汗吐下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令邪去而正不傷。論中逐條具有深義。

張令韶雲:胃與大腸、小腸交相貫通者也。胃接小腸,小腸接大腸。胃主消磨水穀,化其精微,內灌溉於臟腑,外充益於皮毛,其糟粕下人於小腸,小腸受其糟粕,複加運化,傳人于大腸,大腸方變化傳導於直腸而出。故曰:小

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腸者,傷寒表解陽明藥方解說3傳道之官,變化出焉。是大承氣者,所以通泄大腸,而上承熱氣者也;故用樸、實以去留滯,大黃以滌腐穢,芒硝上承熱氣。小承氣者,所以通泄小腸,而上承胃氣者也;故曰微和胃氣,是承制胃腑太過之氣者也。不用芒硝而亦名承氣者以此。若調胃承氣,乃調和胃氣而上承君火之熱者也,以未成糟粕,故無用枳、樸之消留滯。此三承氣之義也。承者,制也,謂制其太過之氣也。故曰:亢則害,承乃制。

柯韻伯曰:諸病皆因於氣。穢物之不去,由於氣之不順也。故攻積之劑,必用氣分之藥,因以承氣名湯。方分大小,有二義焉:厚樸倍大黃,是氣藥為君,名大承氣;大黃倍厚樸,是氣藥為臣,名小承氣。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大泄下也;味寡性緩,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氣也。大小之分以此。且煎法更有妙義:大承氣用水一鬥煮枳樸,取五升,納大黃,再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何哉?蓋生者氣銳而先行,熟者氣鈍而和緩。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黃繼通地道,而後枳樸除其痞滿。若小承氣,以三味同煎,不分次第。同一大黃而煎法不同,此可見微和之義也。

按:張憲公雲,承者,以卑承尊而無專成之義。天尊地卑,一形氣也;形統於氣,故地統於天;形以承氣,故地以承天。胃,土也,坤之類也;氣,陽也,乾之屬也,胃為十二經之長,化糟粕,運精微,而成傳化之府,豈專以塊然之形,亦惟承此乾行不息之氣耳。

湯名承氣,確有取義,非取順氣之義也。憲公此解,超出前人。惜其所著《傷寒類疏》未刊行世。憲公諱孝培,古吳人也。

xx…本證…實證…潤導法

★xx丸

屬性:治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此方主之。

麻仁(二升),芍藥(半斤),枳實(半斤,炙),大黃(一斤,去皮),厚樸(一尺,去皮,炙),杏仁(一升,去皮尖,熬,研作脂)。

上六味,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漸加,以知為度。。

歌曰:一升杏子二升麻,枳芍半斤效可誇,黃樸一斤丸飲下,緩通脾約是專家。(一本,厚樸亦是—斤。)濃男元犀按:脾為胃行其津液也。今胃熱而津液枯,脾無所行而為窮約,故取麻仁、杏仁多脂之物以潤燥,大黃、芍藥苦泄之藥以破結,枳實、厚樸順氣之藥以行滯。以蜜為九者,治在脾而取緩,欲脾不下泄其津液,而小便數已還津液於胃中,而大便難已也。

蔚按:占今權量尺寸不同。考之《內台方》,麻仁四兩,杏仁六兩,芍藥、枳實各三兩,厚樸三兩,大黃八兩,煉蜜丸如梧桐子大,熱水下五十丸。

傷寒表解xx藥方解說4★蜜煎導方

屬性:,此為津液內竭,而大便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與大豬膽汁;皆可為導也。(《內台方》原文。)

蜜(七合)。

上一味,於銅器內微火煎之,稍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並手撚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硬。

以納穀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著”字,《正韻》直略切。粘也。)★豬膽汁方

屬性:大豬膽一枚,瀉汁,和醋少許,以灌穀道中。如一食頃。當大便。出宿食惡物,甚效。(原本無宿食一句。近本增之,必有所據。)歌曰:蜜煎熟後樣如飴,溫納肛門法本奇,更有醋調膽汁灌,外通二法審誰宜。

xx按;津液內竭,便雖硬而不宜攻。

取蜜之甘潤,導大腸之氣下行。若熱結於下,取豬為水畜以制。火,膽為甲木以制土,引以苦酒之酸收,先收而後放,其力始大。其宿食等有形之物一下,而無形之熱亦蕩滌無餘矣。

按:《內台方》雲,將蜜子銅器內微火煎之,稍凝似飴狀,攪之勿令焦,滴水中堅凝,可用。蘸皂角末撚作挺,以豬膽汁或油潤穀道,納之,少頃欲大便,乃去之。又豬膽汁方:以豬膽汁二枚,以小竹管插入膽口,留一截用油

潤,納入穀道中,以手將膽撚之,其汁自內出。一食頃,當大便下。又用土瓜根,削如指狀,蘸豬膽汁,納入穀道中,亦可用。

xx…本證…實證…寒證

★吳茱萸湯

屬性:治厥陰病,幹嘔吐涎沫,頭痛者主之。又,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主之。又,食穀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吳茱萸(一升,洗),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歌曰:升許吳萸三兩參,生薑六兩救寒侵,棗投十二中宮主,吐利頭疼煩躁尋。

傷寒表解陽明藥方解說5蔚按:少陰之髒,皆本陽明之水穀以資生,而複交會於中土。若上吐下利,則中土大虛,中土虛則氣不行於四末,故手足逆冷;中土虛,不能導手少陰之氣而下交,則為煩;不能引足少陰之氣而上交,則為躁,甚則煩躁欲死。方用吳茱萸之大辛大溫,以救欲絕之陽。

佐人參之沖和以安中氣、薑、棗和胃以行四末。師於不治之證不忍坐視,專求陽明,足得絕處逢生之妙。所以與通脈四逆湯、白通加豬膽汁湯二方鼎峙也。論雲;食穀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茉萸湯土之。又雲,於嘔吐涎沫,頭痛者,吳朵萸湯主之。此陽明之正方也。

或謂吳茱萸降濁陰之氣,為厥陰專藥,然溫中散寒,又為三陰並用之藥。而佐以人參、薑、棗,又為胃陽衰敗之神方。昔賢所以有“淪方不論藥”之訓也。。

xx…本證…實證…虛證

xx…變證…發xx...濕熱發xx

★茵xxxx

屬性:治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欲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裏,身必發黃,此方主之。又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此方主之。

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鬥,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煎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歌曰:二兩大黃十四梔,茵陳六兩早煎宜,身黃尿短腹微滿,解自前陰法最奇。

柯韻伯曰:太陽陽明俱有發黃證。但頭汗出而身無汗,則熱不得外越;小便不利,則熱不得下利,故瘀熱在裏而發黃,(按:太陽之發黃,乃太陽之標陽下合太陰之濕氣;陽明之發黃。亦陽明之燥熱內合太陰之濕化。若止病本氣,不合太陰,則不發黃。故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則不能發黃也。張令韶之說最妙。)然裏有不同,肌肉是太陽之裏,當汗而發之,故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按:柯韻伯移此方於“太陽篇”,亦有見解。然原本系是陽明,聖經必不可擅改。)心胸是太陽之裏、陽明之表,當寒以勝之,故用梔子柏皮湯,乃清火法。腸胃是陽明之裏,當瀉之於內,故立本方,是逐穢法。茵陳稟北方之色,經冬不凋,傲霜淩雪,偏受大寒之氣,故能除熱邪留結。率梔子以通水源,大黃以調胃實,令一身內外瘀熱,悉從小便而出。腹滿自減,腸胃無傷,乃合引而竭之之法。

此陽明利水之聖劑也。又按,仲景治陽明渴飲有三法:“太陽篇”之五苓散,微發汗以散水氣者,不與焉。若大渴煩躁,小便自利者,傷寒表解陽明藥方解說6白虎湯加參,清火而生津;脈浮發熱,小便不利者,豬苓湯滋陰以利水。若小便不利而發黃、腹滿者,茵陳湯以泄熱,令黃從小便出。

病情泊法,胸有成竹矣。竊思仲景利小便必用氣化之品,通大便必用承氣之品,以小便由於氣化也。茲小便不利,不用二苓者何?本淪雲,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小便故也。須知陽明汗出多而渴者,不可用;則汁不出而渴者,津液先虛,史不可用明矣。此主以推陳

致新之茵陳,佐以屈曲下行之梔子,不用枳樸以承氣與芒硝之峻利,則大黃但能潤湯泄熱,緩緩而行,故必一宿而腹始減,黃從小便去而不由大腸去。仲景立法之奇,匪彝所思耳!★梔子柏皮湯

屬性:治傷寒身發黃發熱。

梔子(十五枚),甘草(一兩),黃柏(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歌曰:裏郁業經向外驅,身黃發熱四言規,(身黃發熱之外無他證),草須一兩二黃柏,十五枚梔不去皮。

★xxxxxxxx

屬性:治傷寒瘀熱在裏,身必發黃,此湯主之。

麻黃(二兩,去節),連翹(二兩),赤小豆(一升),甘草(二兩),生梓白皮(一升。一本一斤。內台》三兩),杏仁(四十枚,去皮尖),大棗(十二枚),生薑(二兩)。

上八味,以潦水一鬥,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歌曰:黃病姜翹二兩麻,一升赤豆梓皮誇,棗須十二能通竅,四十杏仁二草嘉。

蔚按:梔子柏皮湯,治濕熱已發於外,只有身黃發熱,而無內瘀之證。此治瘀熱在裏,迫其濕氣外蒸而為黃也。麻黃能通泄陽氣于至陰之下以發之;加連翹、梓皮之苦寒以清火;亦小豆利水以導濕;杏仁利肺氣而達諸藥之氣於皮毛;姜、棗調營衛以行諸藥之氣於肌腠;甘草奠安太陰,俾病氣合于太陰而為黃者,仍助太陰之氣,使其外出,下出而悉出也。潦水者,雨後水行濤地,取其同氣相求,地氣升而為雨,亦取其從下而上之義也。

xx…變證…發黃…寒濕發黃

xx…變證…發黃…被火發黃

xx…變證…發黃…合病發黄

傷寒表解xx藥方解說7★xxxx

屬性:(本論無方。此方列於《太陽篇》中,今補其方名。)

治以口苦,咽幹,目眩為提綱。言少陽之上,相火主之。少陽為甲木,諸風掉眩,皆屬於木。主風主火,言少陽之氣化也。

論雲:少陽中風,兩上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恐。此言少陽自受之風邪也。

論雲: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此言少陽自受之寒邪也。

論雲:本太陽病不解,轉屬少陽,脅下硬滿,幹嘔不能食,寒熱往來,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此邪從太陽轉屬,仍達太陽之氣從樞以外出也。

論雲:若已葉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此言當審汗、吐、下、溫針四者之逆而救之也。

少陽未列專方,當於“太陽”、“陽明”篇求之。。

xx…變證…血證…衄血證

xx…變證…血證…蓄血證

抵當xx

傷寒表解xx藥方解說8

《伤寒论》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1 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2 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3 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 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1 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14 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8 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20 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22 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25 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28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 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 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 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

迟为营血虚少。∴+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 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13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第14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中十篇――398条112方 第15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 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 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伤寒论中名词解释

精心整理 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胸胁苦满 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合病:二经或二经症状同时出现者 并病 坏病 热越 阳浮而阴竭 荣气和 口不仁 口中合: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消渴:形容口渴太甚,急欲饮水,饮不解渴之状 水逆:宿水内停,新水不能受纳,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虚烦:指无形热邪扰于胸膈而致的烦躁。虚,非正气虚,乃与有形实热相对而言, 意指热邪之无形

协热而利:协,合也。热,指表热。协热而利,指表热不解而兼下利 酒家:指嗜酒之人 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 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藏结 痞 剂颈而还 脾约 汗出濈濈然 心愦愦 不了了 潦水:指地面流动的雨水 郑声:语言重复,声音低微,见于虚证 自利:指自发性下利,非误治所致 脾家实:实,此处指正气充实,非邪实,即脾阳恢复之义 胃家实:胃肠燥热亢盛。胃家,泛胃肠而言;实,是指病证的性质,即邪气盛

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气上撞心:心,泛指心胸部位。气上撞心,即病人自觉有气上冲心胸部位 寒格:指下寒与上热相格拒 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 除中 戴阳 脐上筑 郁冒:头昏目眩如物覆蒙 下虚:指下焦虚寒,是言微厥的原因 麻沸汤:指滚沸的热水 客气 奔豚: 藏结 瘛疭 怵惕:指恐惧不安状 喘冒:即气喘而头昏目眩 郁冒:心胸烦闷,头晕目眩 恍惚心乱:指神志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霍乱:又吐又泻挥霍撩乱

伤寒论112方详版(优质严制)

伤寒论112方 一、太阳篇 1、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服后,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取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

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3、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4、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经方大师胡希恕传

胡希恕传 胡希恕又名胡禧绪,1898年3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北郊区东伍旗村。1915年至1919年就读于奉天省立第一中学。上中学时,喜爱踢足球,无论冬夏,每场皆要大汗、力疲方歇。在其傍观看者常有其国文教师,此时常把几个学生都叫到他的房间喝茶休息。看着精力充沛、活泼可爱的一群学生,内心高兴。尤其是他看中了胡希恕等四人才华,一日,国文老师对他的学生们说:"我给你们讲中医,你们学中医吧!""我们学那干啥呀?"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国文老师感慨不已:"多像我当年回答老师的劝学啊!"原来国文老师名叫王祥徵,为河北乐亭人,为清末国子监举人培养出的进士,在国子监就学期间,某太医与其同室,看到徵为举人中最年轻者,才学横溢,多次劝其学医,皆回答:"学那干啥呀!"后谓曰:"不学医是为不忠君!"渐学医。"秀才学医,如快刀斩豆腐",很快入门,对医感兴趣。学中常有病人找太医诊病者,太医故推给徵看,治多效,更精求。徵考取进士后,竞想不到任湖南长沙县长,"是我学长沙耶?"但好景不长,遇辛亥革命,无奈投奔沈阳同学李铁珊处任中学国文教师,并业余行医,名声四振。看到胡希恕等精力充沛,又为保中医不失传,故决心让他们学医。经多次劝诱,终使胡希恕等四人拜于门下。于是利用业余时间讲学,因教授能力极好,遂吸引许多学生就学。

王祥徵讲《伤寒论》脱离脏腑,并主张结合近代科学,要继承。且要弘扬,推崇唐容川、陈修园等的学术观点,如论述膀胱气化以物理学理论解释膀胱为水,肾为太阳之说。大约两年讲完了《伤寒论》。十几个学生中,胡希恕学得最好,并于1919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证书。王祥徵夙愿以偿,若知后生胡希恕成为声誉中外的经方大师,则更含笑于九泉。 1919年胡希恕考入北京通才商业专门学校(北京交通大学前身)学习。常与人诊病,疗效卓著,尤其是一年疟疾大流行,治一例愈一例,但未想到行医。大学毕业后,1924年至1927年曾在沈阳县立中学、辽阳县立中学、辽宁省立中学任英文教师。1928年至1935年任哈尔滨市电业公司会计股股长、特别市市政局事业股股长、市政公署营业股股长。日本侵略中国,拒为日本人服务,于1936年逃到北京,无奈悬壶行医。解放初期,曾约陈慎吾、谢海洲老中医共同办学,传授中医学术,1952年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做为中医教育试点,开设北京私立中医学校,系统教授《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内经》《温病》等。自己主编教材,曾著《伤寒论释义》《金匮要略释义》《温病条辨评注》《伤寒金匮约言录》等书。受王祥微影响,胡希恕教授《伤寒论》不用脏腑理论,同时通过对《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原文的研究,并参阅中外中医文献,提出了《伤寒论》六经非《内

阳明病篇

阳明病篇 1、白虎汤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 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 汤主之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白虎加人参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 汤主之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 主之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 之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 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竹叶石膏汤 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4、小承气汤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 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 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 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 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 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 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 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 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 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 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 与承气汤也

最新伤寒论复习题

《伤寒论》 一、名词解释 1、面合色赤:满面通红。 2、将息:将息调息即护理调治的意思。 3、白饮:即米汤。 4、下利清谷:泻下不消化的食物。 5、面色缘缘正赤:缘缘,持续不断之意。满面持续发红。 6、四逆辈:四逆辈是张仲景提出来治疗太阴本证的,根据阳气虚衰,阴寒内盛的程度不同,选用不同温阳力量的方子,如理中汤、四逆汤等等。 7、周时:一昼一夜,即二十四小时。 8、苦酒:即米醋。 9、麻沸汤:即煮沸的水。 10、心中懊憹:即心中烦郁无奈闷乱不安之意。 11、旦日夜半:明天夜半。 12、面垢:面部如蒙油垢,此因阳明热浊之气上熏所致。 13、筋惕肉瞤:肌肉跳动。 14、法醋:即指食用醋。 15、厥逆:手足厥冷。 16、小便色白:即小便滑长。 17、不更衣:不大便 18、口不仁:口舌麻木,食不知味,言语不利。 19、清血:清,同圊,登厕之意。清血即便血。 20、水逆:指饮邪内停气不化津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的一种症候,为蓄水重症的表现。 二、选择题: 1、可确辨为桂枝汤证的是( B ) A、恶风、发热、头痛、汗出、脉浮、口不渴、胸满。 B、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 C、恶寒发热、不欲饮食、呕吐、汗出而喘。 D、发热恶风、汗出、身痛、口不渴、脉沉迟。 2、桂枝汤方中桂枝与芍药的用量比例是( A ) A、桂枝:芍药为1:1 B、桂枝:芍药为1:2 C、桂枝:芍药为2:1 D、视病情灵活掌握 3、用桂枝汤治疗卫气不和,时发热自汗出的病证,选择下列哪种用药方法最恰 当。( D )

A、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等物。 B、服已须臾,喝热粥一升 C、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D、先其时发汗 4、桂枝加葛根汤中葛根的作用是( B ) A、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B、升津舒经,且助解表 C、升津止利,解肌止渴 D、解肌祛风,解表止利 5、脾虚气滞腹胀满者治疗首选( B ) A、理中汤 B、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C、桂枝加大黄汤 C、桂枝人参汤 6、太阳温病的含义是( A ) A、外感温热之邪初起之证 B、太阳病误用辛温发汗的变证 C、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的病证 D、里热炽盛,气阴两伤之证 7、葛根汤的药物组成是( B ) A、桂枝汤加葛根 B、桂枝汤加麻黄、葛根 C、麻黄汤加桂枝、葛根 D、麻黄汤加葛根 8、太阳中风证自汗出的病机应除外下列哪项( C ) A、卫强营弱 B、阳浮阴弱 C、卫阳闭遏,营阴郁滞 D、营气和而外不谐 9、下列哪项不符合苓桂术甘汤的主证( D ) A、心下逆满 B、气上冲胸 C、起则头眩 D、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 10、五苓散的服法是( B ) A、捣为散,先食温服 B、白饮和服 C、清酒调服 D、温顿服 11、“晬时”是指( C ) A、一昼夜 B、一旬 C、一周 D、当时 12、“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辨证属于( A ) A、真寒假热 B、真热假寒 C、里寒外热 D、热极生寒 13、恶寒与发热并见,不可能是( D ) A、桂枝人参汤证 B、五苓散证 C、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D、四逆汤证 14、桃花汤中赤石脂的用法是( A ) A、一半入煎,一半吞服 B、另煎,兑入干姜粳米药汁中 C、吞服药末 D、与诸药同煎,无特殊要求 15、心下悸欲按,脉虚数无力,治疗首选( D ) A、桂枝加桂汤 B、桂甘龙牡汤 C、苓桂甘枣汤 D、桂枝甘草汤

伤寒论 纯条文 背诵版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 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 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 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 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 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 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 黄一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论112方证

《伤寒论》112方证 1.汤证:桂枝汤(12) 病机:汗孔失固(表虚),汗出伤营,故曰“营弱”;风邪乘虚而入,在腠理,故曰“卫强”。天津市公安医院中医科李岩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口和不渴,脉浮缓(阳浮而阴弱)。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 应用:外感病初期,项背部诸疮病的初期,见桂枝汤证者,及自汗等证可用此方。此外,现代临床还多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多形性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肩凝症,无脉症,妊娠反应,人工流产后发热等。 2.汤证:桂枝加葛根汤(14) 病机:同桂枝汤证,但经脉郁滞较突出。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急,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疏利经脉。 处方:葛根9g 桂枝4.5g 芍药4.5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枣4枚 应用:麻疹初期,疹见未齐,见桂枝汤证者;痢疾初期,或胃肠病兼见桂枝汤证者。他如落枕、颈椎病、头痛亦可酌用此方。 注:原书中有麻黄,于理不合。从林亿、朱肱之说,去麻黄。 3.汤证:桂枝加附子汤(20) 病机: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又兼见因阳虚而漏汗之症,可由太阳中风误汗而致。 脉症:恶风,汗出不止,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或见手足冷,肢节微痛,脉沉微。治法:扶阳止汗,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炮附子3~4.5g 应用:治阳虚自汗。 4.汤证:桂枝去芍药汤(21) 病机:太阳病而胸阳轻微受损,可由误下伤阳而致。 脉症:表证未解,但觉气上冲胸,胸满而微闷,苔薄白,寸口脉较关尺部为盛。 治法:扶阳解表。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姜6g 大枣4枚 应用:本方加味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属阳虚证型者。 注:因胸满故桂枝汤去芍药。本方为桂枝甘草汤加姜枣而成。 5.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22) 病机:太阳病,里阳虚,表邪内陷,可由误下伤阳而致。 脉症:胸满,畏寒,指尖不温,苔薄白,脉促或虚数。 治法:温里复阳,辛散逐寒。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姜6g 大枣4枚炮附子3~4.5g 应用:本方可用于阳虚阴盛之胸痹证。 注:因阳虚较桂枝去芍药汤证为重,而出现畏寒,故加附子。本方与桂枝附子汤药味相同,但附子用量轻,意在复阳为主。

[讲义]大冢敬节

[讲义]大冢敬节 大塚敬节:1900,1980:,出生于日本高知县一个汉方医世家,祖父大塚恭斋、父亲大塚惠迪均业医。于1919年入熊本县立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成为西医界一分子,从而获得了政府认可的行医执照。 1927年,他受中山忠直《汉方医学的新研究》和汤本求真《皇汉医学》的影响和启示,对汉方医学的科学价值和实际疗效有了最初的认识,立志学习和研究汉方医学。1928年,因用甘麦大枣汤治愈了每天反复抽搐十几次的十岁少女的半身不遂症,使他更坚定了学习和研究汉方医学的决心。1930年2月,为学习汉方医学,他毅然离家到东京拜汤本求真为师,在“汤本医院”学习汉方医学。1933年,与史数道明相识并成为挚交。1972年6月,就任“北里研究所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所长。同年九月,日本医师会授予大塚敬节“最高功勋奖”,奖励其为汉方医学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这是日本医师会首次为汉方医家颁奖。 其主要临床学研究著作有:《类证鉴别皇汉医学要诀》:1932年:、《汉方诊疗的实际》:1941年与史数道明等合著:、《汉方医学》:1956年:、《诊断与处方?汉方疗法》:1957年:、《汉方医典》:1957年与史数道明等合著:、《汉方诊疗三十年》:1959年:、《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1966年:、《汉方诊疗医典》:1969年与史数道明等合著:、《金匮要略讲话》:1979年:等。此外,还有综合性著作《大塚敬节著作全集》:1980年:。 先生认为,在《伤寒论》中之论脉,不提脉名直接记述脉状,故简而适宜。但至后世渐又设有种种脉名,其数竟达六十余种,此乃侧重形式的思想之不良现象,在临床上多主张为无用论,吾等必须去虚饰重实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今后之中医学。

伤寒论重点整理(精.选)

《伤寒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题型:名词解释 1.直中:是指太阳抗邪无力,疾病不出现太阳、少阳、阳明的证候,直接表现为三阴 病症的一种发病方式。产生直中的原因主要是正气内虚,抗邪无力使然。 2.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 3.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的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 题型:选择填空 1.《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名机,出生于东汉末年,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现已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3.现今《伤寒杂病论》版本有两种:一是宋本,即林亿校正版本,但宋本现已无保存, 现存者只有明代赵开美复刻本,简称赵本;一是南宋成无几注解本,称为“成注本”。 4.第一个逐条注解《伤寒杂病论》的医家是成无几。 5.《伤寒论》的体系特点:详于寒略于温。 6.《伤寒杂病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论中所载113方(缺一方), 被誉为“方书之祖”。 7.《伤寒杂病论》中合方有: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用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少 阳兼表证用药)等等。 8.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即“伤寒有五,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 病。”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即广义伤寒五种之中的伤寒。 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 题型.名词解释 1、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即头痛项强之意。 2、时瘛疭:瘛,指收缩;疭,松弛之意。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3、阳浮而阴弱:此以脉象示病机。脉轻取见浮,故称“阳浮”,示卫气浮盛于外;沉取见弱,故称“阴弱”,示营阴不足于内。 4、周时:一昼夜,即24小时。 5、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6、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漏,渗泄不止。全句是指不间断地小量汗出。

伤寒论方115首

《伤寒论》究竟有多少方剂?至今尚未有准确数字,目前主要有2种认识,一种认识是从高保衡等人于《伤寒论序》文中所言“除重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一种认识是从朱肱于《类证活人书》卷十二中所言:“张仲景伤寒方一百一十三首”。在中医药高等院校五版《伤寒论讲义》教材中其方剂索引数目是114方(缺文蛤散);且在六版《伤寒论选读》教材方剂索引数目则是113方(少土瓜根汁方与猪胆汁方),而数版本《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等教材则大多认为《伤寒论》方剂是113方,笔者对此作了认真地仔细地统计,则发现《伤寒论》方剂既不是112方,也不是113方,更不是114方,而是115方,为了纠正以往对《伤寒论》方剂数目的不准确认识,特将《伤寒论》方剂例举于次。 (1)十枣汤(2)三物白散(3)干姜附子汤(4)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5)土瓜根汁方(6)大承气汤(7)大柴胡汤(8)大青龙汤(9)大陷胸汤(10)大陷胸丸(11)大黄黄连泻心汤(12)小青龙汤(13)小柴胡汤(14)小承气汤(15)小建中汤(16)小陷胸汤(17)五苓散(18)文蛤散(19)乌梅丸(20)四逆汤(21)四逆加人参汤(22)四逆散(23)甘草汤(24)甘草干姜汤(25)甘草附子汤(26)甘草泻心汤(27)生姜泻心汤(28)白头翁汤(29)白虎汤(30)白虎加人参汤(31)白通汤(32)白通加猪胆汁汤(33)瓜蒂散(34)半夏泻心汤(35)半夏散及汤(36)当归四逆汤(37)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8)竹叶石膏汤(39)芍药甘草汤(40)芍药甘草附子汤(41)赤石脂禹余粮汤(42)吴茱萸汤(43)牡蛎泽泻散(44)附子汤(45)附子泻心汤(46)抵当丸(47)抵当汤(48)苦酒汤(49)炙甘草汤(50)茵陈蒿汤(51)茯苓甘草汤(52)茯苓四逆汤(53)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54)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55)枳实栀子豉汤(56)栀子豉汤(57)栀子甘草豉汤(58)栀子生姜豉汤(59)栀子柏皮汤(60)栀子厚朴汤(61)栀子干姜汤(62)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63)禹余粮丸(64)真武汤(65)桂枝汤(66)桂枝二麻黄一汤(67)桂枝二越婢一汤(68)桂枝麻黄各半汤(69)桂枝人参汤(70)桂枝甘草汤(71)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72)桂枝附子汤(73)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7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75)桂枝去芍药汤(76)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77)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78)桂枝加桂汤(79)桂枝加芍药汤(80)桂枝加大黄汤(81)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82)桂枝加附子汤(83)桂枝加葛根汤(84)桂枝加厚朴杏仁汤(85)桃花汤(86)桃核承气汤(87)桔梗汤(88)柴胡加芒硝汤(89)柴胡桂枝汤(90)柴胡桂枝干姜汤(9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92)调胃承气汤(93)烧裈散(94)通脉四逆汤(95)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96)理中丸(97)黄芩汤(98)黄芩加半夏生姜汤(99)黄连汤(100)黄连阿胶汤(101)猪苓汤(102)猪肤汤(103)猪胆汁方(104)旋覆代赭汤(105)麻黄汤(106)麻黄附子甘草汤(107)麻黄连轺赤小豆汤(108)麻黄附子细辛汤(109)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110)麻黄升麻汤(111)麻子仁丸(112)葛根汤(113)葛根加半夏汤(114)葛根黄芩黄连汤(115)蜜煎导。作者:王付

大冢敬节

大塚敬节(1900~1980),出生于日本高知县一个汉方医世家,祖父大塚恭斋、父亲大塚惠迪均业医。于1919年入熊本县立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成为西医界一分子,从而获得了政府认可的行医执照。1927年,他受中山忠直《汉方医学的新研究》和汤本求真《皇汉医学》的影响和启示,对汉方医学的科学价值和实际疗效有了最初的认识,立志学习和研究汉方医学。1928年,因用甘麦大枣汤治愈了每天反复抽搐十几次的十岁少女的半身不遂症,使他更坚定了学习和研究汉方医学的决心。1930年2月,为学习汉方医学,他毅然离家到东京拜汤本求真为师,在“汤本医院”学习汉方医学。1933年,与史数道明相识并成为挚交。1972年6月,就任“北里研究所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所长。同年九月,日本医师会授予大塚敬节“最高功勋奖”,奖励其为汉方医学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这是日本医师会首次为汉方医家颁奖。 其主要临床学研究著作有:《类证鉴别皇汉医学要诀》(1932年)、《汉方诊疗的实际》(1941年与史数道明等合著)、《汉方医学》(1956年)、《诊断与处方?汉方疗法》(1957年)、《汉方医典》(1957年与史数道明等合著)、《汉方诊疗三十年》(1959年)、《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1966年)、《汉方诊疗医典》(1969年与史数道明等合著)、《金匮要略讲话》(1979年)等。此外,还有综合性著作《大塚敬节著作全集》(1980年)。 先生认为,在《伤寒论》中之论脉,不提脉名直接记述脉状,故简而适宜。但至后世渐又设有种种脉名,其数竟达六十余种,此乃侧重形式的思想之不良现象,在临床上多主张为无用论,吾等必须去虚饰重实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今后之中医学。 大塚敬节投身汉方医学事业五十几年,始终坚持在临床上从事诊疗和研究,尤其在张仲景学术的研究与运用方面具有相当的造诣。如用三黄泻心汤治疗动脉硬化症、脑充血等,症状急剧者加知母、石膏、甘草;加辰砂治疗子痫、白内障;还用本方治疗月经过多、肺结核咯血、沙眼、慢性结膜炎、晕船病、癫痫、癔病、失眠、丹毒等;用葛根汤治疗结肠炎、赤痢;眼、耳、鼻之炎症;肩部发酸、肩胛部神经痛、化脓性炎初期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神经衰弱症、癔病、神经性心悸亢进症、阴痿症、癫痫、动脉硬化症、脑溢血、慢性肾炎、心脏瓣膜病、小儿夜啼症、老人慢性关节风湿病、火伤后发热;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各种热性病、肺炎、肺结核、胸膜炎、腹膜炎、疟疾或疟疾样疾病、神经衰弱、经血病、失眠症、神经性心悸亢进症、脚气等;用桃核承气汤治疗疑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剧烈头痛;八味地黄丸治疗尿闭(产褥热);用温经汤治疗鼻塞、头痛、手掌角化症;茯苓杏仁甘草汤治疗浮肿、呼吸困难之肾炎;大承气汤治疗月经延长、耳朵骚痒症;半夏厚朴汤治疗胃下垂、上半身浮肿、神经症;小柴胡汤治疗圆形脱发症、神经性食欲缺乏症等等。 1.麻杏甘石汤治疗小儿咳喘,哮喘有效 2.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手足寒冷,冻疮. 3五苓散治疗小儿的无故呕吐泻泄. 4.炙甘草汤治疗脉结代和心肌亢进,甲亢引起的心律失常. 5勾藤散治疗青光眼,美尼尔综合征,脑动脉硬化. 6八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治疗各种排尿异常疾病,但必见小腹部不仁.即小腹部腹诊时关元 穴附近按之软而无力.

伤寒论重点名词解释

伤寒论重点名词解释 1、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2、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3、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4、并病: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发病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5、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脉象而言,即轻取见浮,故称阳浮;沉取见弱,故称阴弱,即浮缓脉之变故。二指病机而言,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称阳浮;营阴因汗出而受损伤导致不足,故称阴弱。) 6、荣气和:荣气,即营气。和,平和,即正常。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7、酒家:指嗜酒之人。 8、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 9、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10、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11、熬:《说文·火部》:“熬,干煎也”,与烘、炒、焙近意。 12、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可循的病证。 13、清谷:清,同圊,指厕所,此活用作动词。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14、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15、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16、藏结:证候名。藏亦作脏。指由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 17、痞:证候名,指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18、剂颈而还:剂通齐。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 19、麻沸汤:滚沸的水。 20、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21、汗出濈濈然:濈,水外流;汗出濈濈然,是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 22、心愦愦:愦,糊涂,昏乱。心愦愦,即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 23、口不仁:口中感觉失常,食不知味,语言不利。

伤寒论名词解释总结Word版

风温: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后的変证,与温病不同。 时瘛瘲:瘛:收缩,瘲:松弛。阵发性手足抽搐。 若火熏之:像烟火熏过一样,描述肤色晦暗。 啬啬:畏怯貌,形容畏缩怕冷之状。 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营阴不足;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重按则弱。 淅淅:冷水洒身不禁其寒之状,形容怕风。 翕翕发热:翕:和顺。形容发热轻而温柔。 呋咀:制剂法,古代无铁器将药用口咬细。此指将药物碎成小块。 蛰蛰:小雨不辍,形容微汗皮肤潮润。 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漏:渗泄不止。指不间断的小量汗出。 目瞑: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钮:鼻出血 阳气重:阳气郁闭较重。 筋惕肉瞤:肌肉跳动。 温粉:炒温之米粉,扑在皮肤上用于止汗。 乍有轻时:证情偶尔有所减轻。 心下有水气:心下:胃脘部。水气:病理水饮之邪。 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 热色:发热时的红色。 坏病:変证,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候可循的病证。 清谷: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清便自调:大便已恢复正常。 虚烦:指心烦由无形之邪热所致。 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少气:气少不足以息。 胸中窒:胸中有堵塞不适之感。 心中结痛:心中因热邪郁结而疼痛。 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 火逆:误用烧针艾灸熏慰等火法治疗而产生的変证。 奔豚:以猪奔跑状态来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之证,时发时止,发时痛苦异常。 动经:扰动经脉。 振振欲辟地:肢体颤动欲扑到于地。 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消渴:指口渴而饮水不解的症状。 白饮:白米饮,米汤。(五苓散) 水逆: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是蓄水重症的表现。 热结膀胱:邪热与瘀血结于下焦部位。 少腹急结:指少腹部拘急硬痛。 先食:饭前空腹之时,进食之前。 结胸:病证名,痰水等实邪结于胸膈脘腹引起的疼痛。不可余药:不可用其他药剂,或不可剩余药渣,即连汤带渣一并服下。 痞:证候名,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通为主症。齐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以下无汗。 日甫所:申时前后,即下午3至5时左右。 心下痞:心下有窒塞感。痞指症状。 麻沸汤:滚沸的水。(大黄黄连泻心汤) 蒸蒸而振:高热寒战。蒸蒸:兴盛貌形容高热,振寒战。干噫:嗳气。 食臭:食物的气味。 腹中雷鸣:指肠鸣剧烈。 捻衣摸床:病人神识不清时,两手不自主的捻弄衣被或抚摸床边。 不更衣:不大便。 汗出戢戢然:汗出连绵不断。 外证:阳明病里热实证反应于外的症状。 心愦愦: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愦:糊涂昏乱。 怵惕:恐惧不安之状。 口不仁:口中感觉失常,食不知味,语言不利。 面垢:面部如蒙油垢,阳明热浊之气上熏所致。 蒸蒸发热:从内达外,如蒸笼中热气蒸腾之状。 属胃:指转属阳明。 脉滑而疾:指脉象圆滑流利快速。 转气:腹中有矢气转动。 宿食:停积于胃肠内未尽消化的食物。 喘冒:气喘且头目昏眩。 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 睛不和:眼球转动不灵活。 表里:表指外证。里指大便秘结,腹满疼痛据按等症。趺阳脉:足背动脉,在冲阳穴处,属足阳明胃经。 导:因势利导,用润滑类药物纳入肛门,引起排便。 谷道:肛门 一食顷:约吃一顿饭的时间,形容时间短。 失气:同矢气,放屁。 热越:热邪向外发越。 水浆:泛指饮料,如水、果汁、蔗浆之类 潦水:地面流动的雨水(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喜忘:健忘,善忘 畜血:蓄血,瘀血停滞。 蒸蒸而振:内热,气从内达邪从外出,而周身振栗颤抖,即寒战高热。 支节烦疼:通肢,四肢关节烦疼。 心下支结:自觉心下有物支撑结聚。 过经:邪离本经,传入他经。 心下急:胃脘部拘急不舒或疼痛的感觉

郝万山老师伤寒论研究生讲座讲稿

郝万山老师伤寒论研究生讲座讲稿 发表者:赵东奇(访问人次:1418) 目录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 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3 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4 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4 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1 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14 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9 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20 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23 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26 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29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 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 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 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中十篇――398条112方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

大冢敬节伤寒论解说(1)

大塚敬節傷寒論條文 張仲景自序 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歎其才秀也。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栗,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賫(注:音機)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啼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雲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己,遇災值禍,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遊魂。哀乎!趨世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穀,至於是也。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農、黃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頇,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仿佛,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余宿尚方術,請事斯語。 太陽病上篇(有框框者為原書目錄原文,只是為了提示,不背可也) 4.太陽中風(桂枝湯證),脈陽浮而陰弱。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5.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6.太陽病,項背強几几者,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7.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 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10.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惡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11. 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以其不能得少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湖北中医学院伤寒论试卷

湖北中医学院伤寒论试卷 姓名:专业:班级:学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核分人 题分10 10 10 20 30 10 10 100 得分 得分阅卷人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分,共10分) 1.胃中干 2.须臾 3.劳复 4.口中和 5.协热而利 6.日晡所 7.心下支结 8.脾约 9.并病 10.坏病 得分阅卷人 二、原文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 太阳之为病,,。(1) 2. 太阳中风,脉浮紧,,身疼痛,,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 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 3. 太阳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4.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 6)

5. 太阳病不解,,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 已,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 6. 伤寒,,,炙甘草汤主之。(177) 7.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身无汗,剂颈而还,, 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 8. 凡厥者,,便为厥。厥者,。(337) 9. 少阴之为病,,。(281) 10. 伤寒解后,,,竹叶石膏汤主之。(397) 得分阅卷人 三、判断题(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内的打“√”,错误的则打“×”, 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大青龙汤证主证俱备,无论脉浮紧或浮缓,均可用大青龙汤治疗。() 2. 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 通脉四逆汤与四逆汤药味虽相同,但其功效却不相同。() 4. 附子泻心汤的煎服法是先煎附子后纳三黄共煎而后取汁服之。() 5. 调胃承气汤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组成。() 6. 阳明病初起,可能有不发热而恶寒的病证。() 7. 四逆散证的四肢厥冷是由肾阳虚衰所致的。() 8. 桂枝人参汤由桂枝汤加人参组成,主治发热恶寒、头痛自汗、脉浮缓,神疲乏力,四肢倦怠。() 9.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0.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得分阅卷人 四、选择题(共20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其序号字母填入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 太阳中风证中汗出的机理是:() A.阳虚不能固摄于外 B.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不内守 C.卫虚失固,腠理疏松 D.外邪化热,热迫津出 E.卫气不共营气谐和 2. 附子泻心汤证,除“心下痞”外,应有:() A.身痛 B.恶寒无汗 C.恶寒汗出 D.下利 E.厥逆 3.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治宜:() A.解其表,表解里自和 B.温其里,里和表自解 C.先解表,后温其里 D.先温里,后解其表 E.解表温里,表里双解 4. 桃核承气汤的治法是:() A.清热化瘀,通下里实 B.清热活血,分消湿热

《伤寒论》阳明病证方药服用法

《伤寒论》阳明病证方药服用法 《伤寒论》辨证思想渗透于方药服用中,笔者就《伤寒论》在阳明病证方药服用中的运用做一浅述。 1阳明病证方药服用 111药物煎煮:为了充分发挥药效,保证用药安全,仲景十分重视在煎煮前对药物进行必要的处理。如阳明病证方药中用到的石膏打碎先煎,意在加强清解阳明气分弥漫之热;大黄去皮、清酒洗,意在加强其苦寒泄热、走而不守之功。煎 煮用水考究,有泔澜水、麻沸汤、潦水、清酒、清浆水之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中述“以潦水一斗”。潦水,即地面积存的雨水,取其味薄而不助湿之意。药物 煎煮讲求顺序,如调胃承气汤大黄、甘草先煎,后下芒硝,共奏缓下热结之功;大承气汤先煎厚朴、枳实,后下大黄,可充分发挥导腑通便、清解燥热之功。 112服药:《伤寒论》中服药次数有顿服、二次服、三次服、六次服以及少 少温服等。白虎汤要求日服三次,意在及时滋养胃家气液。调胃承气汤见两种服法,对阳明燥实内结之证宜“温顿服之”,即煎药后一次服完,使药力集中,以获速效,达到泻热和胃、润燥软坚之目的;而本虚标实之证则宜“少少温服之”,即少量频服,以和胃气,与温顿服之形成鲜明对照。 113药后调理:阳明病证药后观察有无矢气,腑气通否是关键。服药后,腹中若转矢气,为肠中燥屎移动,此时可再进汤药加强。若腹中未转矢气,尚无燥屎内阻,则要中止服药,以免泻下伤津。要及时观察大便排出情况及腹胀满、坚硬等 症状有否缓解或消除。对热结旁流之证,应速用小承气汤攻下结实,亦可配合灌肠取速效。身体虚弱之人,应先准备米汤、面汤等,以防亡阴亡阳危象出现。此外,还要通过观察发汗、脉象情况,判断疾病转归。药后脉象转平和,表示病邪已去,正气渐复,疾病向愈。 2体会 《伤寒论》为阳明病证方药服用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其蕴含的辨证思想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医中药的临床疗效,更有助于医护人员开展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中医特色治疗与护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