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动2(毛概复习题)

黄生成
第一章
一、材料分析题:
材料1:八十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基本结论。 ——《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270页。 材料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试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教材11页)
(2) 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
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第一,在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第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二、论述题: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是这个过程中先后产生的理论成果。 2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前者为后者的产生和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们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

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3)“一脉相承”是因为,它们在基本精神上,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与时俱进”是因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阶段,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侧重探索不同的重大课题,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 邓显超 第二章 一、下列材料均引自党的有关文献,请阅读材料,回答题后的问题。 材料之一:“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以为现在的斗争策略已经是再好没有了,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本本’保障了永久的胜利,只要遵守既定办法就无往而不胜利。这些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完全是一种保守路线”。(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 材料之二:“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5月19日) 材料之三:“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 材料之四:“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1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共党内存在的什么错误倾向而提出的?有何意义? (2)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2,说明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内容。 (3)材料3的错误及危害是什么? (4)根据材料1、2、4,说明邓小平对坚持与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贡献及意义。 答案要点 (1)材料1主要是针对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共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 3 化,把共产国际决议、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而提出的。毛泽东在《反对本

本主义》一文中最早提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对中共思想路线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2)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了科学的阐述。主要内容是: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包含解放思想的深刻涵义;必须反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的两种表现)。 (3)材料3的要害是对毛泽东同志的言论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将其当作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本身。其危害在于扭曲、伤害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违背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导致思想僵化,工作停滞不前。 (4)在新时期,邓小平坚决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赋予它新的时代特色,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辩证地统一起来,强调了解放思想对坚持实事求是的作用。这就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折,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奠定了思想基础。
干启明

《概论》第三章


一、材料分析题

材料
1
“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两个方面。


——摘自毛泽东:
《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问题》

材料
2
“完成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并准备在一切必要条件
具备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上去,
这是中国共产党光荣的伟大的全部革命任务。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
然趋势。
而一切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
则是在于力争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
社会的最后完成。


——摘自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请回答:


1

请结合毛泽东的论述,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前途,
并简析其原因。


2
)根据上述材料所述,分析中国革命发展必须经历的阶段。

答案要点: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其前途是发展
社会主义。
因为:
①从领导阶级来看,
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了新的领导阶级,
由无
产阶级掌握领导权。
②从世界革命阵线来看,
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
革命的一部分。
③从革命的指导思想来看,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作为理论武器,

从革命前途来看,
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了新的前途——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是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
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
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


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着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第一步,
进行反帝
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

4
家;
第二步,
在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基础上,
使革命向前发展,
通过社会主义革命,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使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
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
是新式的、
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
主义革命,
它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
相反,
它的客观要求是为资本主义的发
展扫清道路。
而社会主义革命是要求消灭资产阶级,
实现生产关系的变革。
但是,
这两个革命又有联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社会主义革
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二、论述题:毛泽东在《
〈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时曾说:
“十
八年的经验告诉我们,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
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而党
的组织,
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
士。
”请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阐述党的建设在民主革命三大法宝中的重要地
位和在社会主义时期的现实意义。

答案要点:


1
)在民主革命中,中国人民所以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主要就是依靠了统一
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
而站在中国革命前列,
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地运用统
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
领导和英勇斗争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从这一意义来说:
"
党的组织,则是掌
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

2
)加强党的建设,不仅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党的建设是指挥部的建设、先锋队的建设。
我国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这样情况下,
我们能否
抓住机遇,
发展自己,
取得比较主动的地位,
能否使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完善和发
展起来,
胜利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党能否率领全国人民
正确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
把我国的事情办好。
我们应该从毛泽东同志的

论述中得到启示,
关心党的建设,
加强党的建设,
使中国共产党成为为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而冲锋陷阵的战士。



邓显超

第四章

一、材料题

材料之一:毛泽东指出:
“对于反动阶级和反动派的人们,在他们的政权被推翻
以后,只要他们不造反,不破坏,不捣乱,也给土地,给工作,让他们活下去,
让他们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成为新人。
他们如果不愿意劳动,
人民的国家就要强
迫他们劳动。也对他们做宣传教育工作,并且做得很用心,很充分”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
年)

材料之二:
我国的地主阶级,
通过土地制度的改革被消灭了。
对地主分子和富农
分子的改造,早在
1950
年政务院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若干新决定”中就
作了规定:
“凡地主成份,在土地改革完成后,完全服从政府法令,努力从事劳
动生产,
或作其他经营,
没有任何反动行为,
连续五年以上者,
经乡人民代表大
会通过,
县人民政府批准后,
得按照其所从事之劳动或经营的性质,
改变其地主
成份为劳动者的成份或其他成份。

“富农在土地改革完成后合于上述条件满三年
者,亦得以同样的方式改变其成份”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注释本》

1983

6
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出处下同。



5
材料之三:据统计,
1977
年底全国尚有地主分子
277

7
万人,富农分子
189

5
万人,合计
467

2
万人。全国各地为贯彻中共中央决定做了大量的工作,将原
来的地主、富农分子中的绝大多数摘了帽子。到
1980
年底全国只剩有地主分子
4
万余人,富农分子
2
万余人,合计
6
万余人。

材料之四:经过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
1956
年,资本家在企业中
的地位,
已由原来的支配者、
剥削者,
变为在党的领导和工人监督下为社会主义
服务的体力或脑力劳动者。
资本家虽然还拿年息五厘的定息,
但对大多数人来说
已不是他们的主要收入。定息原定
7
年,后来又决定延长,到
1966

9
月停止
付息。
从这以后,
他们中间绝大多数有劳动能力的人,
就全部以自己的工资收入
为生了。

材料之五:
官僚资本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凭借地主买办资产阶级专政的
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国家垄断资本。
随着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
国家没收
了一切以前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官僚资本企业。
把大银行、
几乎全部
铁路、
绝大部分黑色冶金工业和其他重工业部门的大部分企业,

以及轻工业某些
最重要的部门都收归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所有。
经过改造,
便产生了在国民经济
中占领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根据材料
1

2

指出在我国消灭剥削阶级是否意味着消灭剥削阶级的人们?
应该怎样做才对?


2
)根据材料
2

3

4
,指出经过三大改造后,我国社会的阶级状况怎样?


3
)根据材料
2

3

4

5
,指出对不同的剥削阶级采取的政策是否不同?为什
么?

答案要点


1

不是。
正确的作法是:
一方面以不同方式改变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
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
这是改造剥削阶级的人们的决定性的步骤,
因为只有剥夺
了这些人的剥削手段以后,才能为他们从剥削者向劳动者的转变提供现实可能
性。
另一方面,
在他们丧失了剥削手段以后,
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方法对他们进行
改造,争取其中的绝大多数人转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2
)剥削阶级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剥削阶级作为
阶级已经被消灭,
原工商业者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或拥护社会主
义的爱国者。地主、富农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3
)对地主阶级采取没收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对官僚资产阶级采取
没收其资产,收归国有的政策;而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的则是和平赎买的政策。
这是因为地主、
官僚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对象,
是落后的反动的生产关系的代
表;
而民族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作过我们的盟友,
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仍有剥
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和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武立敬 第五章 一、论述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做“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做“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6 答案要点: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诊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分) 2、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社

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内涵包括两个方面:(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强调: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还不完全,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要把两个讲全了。(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它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5分) 3、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5分) 4、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5分) 二、论述题: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案要点: (一)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4分)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3分) 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3分) (二)1、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3分) 2、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3分) 总之,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历史成就,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4分) 三、材料分析题: 春天的故事 1992年1月,88岁高龄的邓小平,开始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视察,一个春天的故事由此传遍整个神州大地。 深圳:你们要搞快一点 1992年,时隔8年之后,邓小平的足迹又一次踏在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这块土地上。看到深圳8年来的巨大发展,邓小平说:“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了新的事业。” 针对姓“资”姓“社”的干扰,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资本主义道路

。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 邓小平最后离开深圳时,向深圳市委书记李灏叮嘱说:“你们要搞快一点!” 7 珠海:这里是很好的社会主义 在开往珠海的快艇里,邓小平谈兴正浓。“人民,是看实践,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万古长青!” “邓小平再次抨击极‘左’,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右的东西有,动乱就是右的!‘左’的东西也有。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就不会犯大错误,出现问题也容易纠正和改正。” 他对珠海市长梁广大说:“你们这里是很好的社会主义。” 上海:遗憾这里没搞经济特区 邓小平对上海一往情深,他在驾驶中国改革开放航船时,总是善于抓住这个龙头,带动全国这个龙身。邓小平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坦荡胸怀,开诚布公地指出:回过头来,我的失误就是搞四个经济特区时没有加上上海。要不然,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邓小平谈到这里不免带有一种遗憾的心情,但是他同时指出,上海在人才、技术管理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辐射面宽,目前完全有条件搞得更快一点。他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1、邓小平为什么会在1992年春季以88岁高龄毅然视察南方? 2、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作出了深刻和极其精辟的论述。邓小平南方谈话在国内外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 答案要点: 1、20世纪80年代末90年初,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能否汲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深刻教训,避免来自“左”与右两个方面的消极影响,使改革开放顺利进行,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在面临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例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2、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在国内强烈反响,鼓舞了全党全国人民,各个方面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好评。 (1)邓小平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

力。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 (3)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几年上一个台阶。经济发展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要坚持两手抓,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邓小平强调,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于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杨舒眉 第六章
10 有人认为,为了确保稳定,就要限制发展。请对本段材料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要点: (1)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互相促进、互相统一,不可分割。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基础。 (2)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各方面的重大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在改革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与新矛盾,最终要靠深化改革和继续发展来解决,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离开了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能实现。 王小元 第八章 一、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 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10位。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迅速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30年间经济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0年的397983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2位,仅次于美国。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人均只有0.17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不足1块钱,2010年我国外汇储备扩大到28743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 材料二 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60年代,我国基尼系数大约为0.17~0.18,80年代为0.21~0.27,从2000年开始,我国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2007年已升至0.48。 世界银行报告同时显示,最高收入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和最低收入20%人口的平均收入,这两个数字的比在中国是10.7倍,而美国是8.4倍,俄罗斯是4.5倍,印度是4.9倍,最低的是日本,只有3.4倍。 这也就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世界上居民收入最平均的国家之一,变成世界上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城乡、区域、行业、群体之间的

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2009年10月26日 中国经济周刊 材料三 在我国初次分配领域,劳动者工资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已是一个普遍现象,并且这种差距有逐渐拉大之势。在发达国家,工资一般会占企业运营成本50%左右,而在中国则不到10%。发达国家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一般在55%以上,在中国则不到42%,并呈逐年下降趋势。据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社会发展研究室主任李爽介绍,2003年中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为57.6%,2005年则降为41.4%,两年之内下降16个百分点。与此对应的则是资本分配的比重提高,达到了1/3以上,远高于发达国家。 ——《瞭望》新闻周刊2008年01期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分析说明为什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同时,却导致了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 11 (2)为了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 (3)结合材料三,分析说明党的十七大为什么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答案要点: 1、原因:其一,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竞争,如行业垄断。其二,再分配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如对高收入调节不力,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的保护。其三,灰、黑色收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突出,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其四,地域差距的存在。其五、劳动报酬占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7分) 2、解决收入差距问题,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最终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第二,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完善分配体制。努力做到提低、扩中、调高、打非、保困。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促进共同富裕。第三、逐年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6分) 3、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尽合理,尤其是在初次分配领域中,利润和职工工资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这是收入差距日益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意味着广大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将会提速。只有低收入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收入增长快于富人,中国的贫富差距才可能缩小。(7分) 二、论述题: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如何认识当前所谓“国进民退”现象?你认为应该如何推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答案要点: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近两年来,我国个别地方少数私营企业由于受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的冲击等原因,被国有企业合并重组,一些学者指责其为“国进民退”,认为“国进民退”是改革的“倒退”。这是污蔑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其实,这些都是我国依据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贯彻科学发展观,依据经济发展规律,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所进行的所有制结构调整,是完全合情、合理、合法、必要的,不应该大惊小怪。 (3)一方面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首先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其次要正确认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最后要努力寻找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得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另一方面,要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首先要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领域。鼓励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竞争、相互促进,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其次要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引导他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保障职工合法权益。联系实际(5分) 三、论述题:结合所学理论,联系我国经济发展实际,阐述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并且谈谈在转变过程中的成就和不足。 答案要点: (1)基本思路: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项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第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项依靠 12 第一、第二、第三协调带动转变;第三、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6分)联系实际。(4分) (2)成就:主要谈消费如何推动经济增长,扩大消费的途径和手段;第一、第三产业发展的情况及如何推动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及如何推动经济发展。(5分) (3)不足:主要谈扩大消费的困难;第一、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5分)
饶永星 第九章
14 一、论述题:为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参考答案: (1)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2)这是由统筹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现实需要所决定的。正确处理各

种利益关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3)这是由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所决定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地区和部门、不同群体和个人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多少有所不同,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程度也是有差异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影响安定团结的大局。 二、材料分析题 材料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695页。 材料Ⅱ:要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并用来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要加强对我国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按照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要求,努力做到古为今用。要注意研究国外社会建设理论,借鉴其积极成果。要通过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规律性认识,使我们关于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更加完备,使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工作更加富有成效。——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载2005年2月23日《人民日报》。 根据材料请回答:如何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参考答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 (1)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2)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要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卓福宝 第

十二章 一、材料分析题: 材料1:1984年6月,邓小平接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时指出: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 15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2: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九四九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促进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仍然是所有中国人的神圣使命和崇高目标。”“早期完成祖国统一,是中华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无限期拖延统一,是所有爱国同胞不愿看到的。”摘自:《江泽民文选》第1卷 材料3:胡锦涛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摘自:《十七大报告》 结合材料回答: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 第一,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第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三,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性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四,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2、新世纪新阶段如何实现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答案要点: 第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 第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第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 第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 第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卓福宝 第十三章 一、论述题:中共四代领导集体为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做出了哪些贡献? 答案要点: 第一,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和实行了捍卫新中国独立的和平外交政策:如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以非凡的气魄和胆略从建国初到 70 年代,面临着巩固独立、谋求发展的双重任务;提出了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方针;确立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等,为我国赢得了安定的国际环境。 第二,邓小平更加完整地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强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问题的重要论断。作出了中国不 16 参加任何集团,确定了“真正不结盟”战略。主张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 第三,江泽民提出的新安全观: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 第四,胡锦涛、温家宝的“和平发展”战略:十六大后,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等新一代领导集体成员根据变化着的国际形势,适时提出“和平发展”的国际战略。中国和平发展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用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和平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和平发展,不会对世界任何国家造成威胁,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