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传播说课稿

声音的传播说课稿
声音的传播说课稿

《声音的传播》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早上好!我是03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声音的传播》。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方法和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首先说教材,

《声音的传播》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的第二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原因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探究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以及认识声音传播的方向,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可以为今后学习有关于“声”方面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说学情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声音传播的条件,这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学生联系生活会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而对于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学生就知之甚少了,所以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效果的差异是本课的关键所在。

本课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的介质的传声效果不同。

2、知道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声音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2、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会给传声效果排序。

3、能通过动手实践活动探究阻碍声音传播的方法。

4、运用类比的方法了解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3、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

教学重点、难点: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是认识声现象本质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从教材的安排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上看,它应是本节课的重点。

声音的传播需依赖一定的物质,这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直接感受到,它需要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由于实验本身的局限性,小学生理解、推理及想象能力又相对薄弱,我认为本节的难点,应是理解声音的传播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

二、说学生

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三、四年级孩子大脑发育趋于成熟,研究表明,人脑在10岁之前发育速度最快,12岁左右脑重已经与成人相当,思维发展水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三、四年级孩子注意力的目的性增强,注意力的稳定性由15分钟提高到30分钟,可以胜任更复杂的学习任务。三、四年级是良好学习习惯定型和培养的最后关键期,意志发展有弱到强、由他律到自律,是有意识培养孩子的意志力的好时期。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会初步做实验的能力,能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显著科学事物和现象,但学生在性别、兴趣、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思维活跃度、求知欲、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否愿意合作等都会影响探究的效果。

1、学生已具备的前概念基础:学生已经知道在生活中有声音这一现象存在,也知道声音能够传播,尤其是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是很了解。

2、学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因为学生才刚刚开始学习科学课,时间不是很长,所以他们对现象的观察能力、探究和分析能力都非常的薄弱,技能更是处于学习初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引导。

3、学生的思维障碍:刚开始学习科学课的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如:真空、声波以及声速。这些概念对他们的思维构成了一定的障碍,所

以在讲解这些概念时,要特别注意引导,运用浅显易懂的比喻或者类比来进行帮助理解。

所以,针对不同的班级的学生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充分挖掘学生这一方面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中参与度和探究的自觉性得以提高。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及其依据:

本节课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贯穿教学始终,跳出教材对教学的束缚,在活动设计中除了常用的讲授法之外,我根据教学的需要,还准备选用如下的一些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实验教学法、激励教学法等,并创建多元化的课堂评价机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1、直观演示法:

演示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并且能够通过提供一些形象的感性材料,引起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本课的教学在运用教师的演示让学生从中看到惊奇的瞬间的出现,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主动投入到学习与探究中。

2、实验教学法: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理性认识融合在分组实验和探究操作中,让学生在静态和动态中获得感知并形成表象,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不同的介质传播声音的效果不同,促使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转化。

3、激励教学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的产生和发展,而需教育者的专门评价和培养。”教学时,通过设置情景,表扬激励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在学中乐、乐中学。对学生的评价和表扬不能只体现在某一个或几个学生,应该是所有参加探究和学习的学生。

学法分析与选用:

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非善学者师勤而功半。”作为教师要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

1、猜想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学生学会在问题面前敢于猜想,学会猜想,进而激发他们积极动手去证明,去发现,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2、归纳法

使学生学会从生活、自然现象和实验中,通过观察、归纳、总结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方法,逐步学会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学方法。

四、教材的重组与设计

内容重组:

1、在上一节课末布置学生根据制作方法(教师先把制作方法印制好发给学生)自制土电话并在课前玩土电话。教师不必告诉学生要观察什么,发现什么,只要学生自己去玩,自主发现,与课中的有目的的观察形成反差对比,使学生自主发现以后应该怎么去玩,而不是随意的玩。

2、在每一个环节引入生活中的实例,使科学学习与生活事例相互印证,使学生建立科学与生活、社会的关系,使科学知识和技能社会化,促进与生产与应用的结合。

活动设计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根据这一理念,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自然学科的观察、提问、推测、实验、操作、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在师生共建的科学氛围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材料的选择:

(课前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和实验研究的需要准备好有结构的材料,供学生实验探究使用)

烧瓶、橡皮塞、橡皮管、小铃铛;沙子、塑料袋、水;制作好的“土电话”等

教学分组: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到实验室实验桌就座,自然形成小组(4人一桌)

五、说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引入新课

1、游戏:让学生模仿过去曾听到过的声音,给大家听。(学生表演)

2、谈话:刚才表演的声音大家是怎么听到的呢?(即声音是怎么传到你的耳朵里的?)

引出课题,板书课题。(2、声音的传播)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使用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起积极的思维。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模仿一种自己曾听到过的声音表演给大家看,从而引出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科学探究的课题。)

3、教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提醒学生将前后听到的音量进行对比。

方法:先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然后象课本上介绍的那样往烧瓶中加少量水,放在火上烧开,再将出口处的皮管夹紧,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

4、讨论: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5、问: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传声的现象?(学生稍事讨论后回答:如我们听到的上课的铃声、教师讲课的声音等)

(这一层次经过演示实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引出问题: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

(二)探索和调查,认识事物的规律。

1、认识声音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①讨论:刚才认识了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那声音能不能在固体或液中传播呢?

你们有什么证据可以说明?(可以举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说明),如何来证明你们的假设呢?(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给出一个可能的解释,称为假设。没有假设,也就没有了进一步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因此,假设在某种意义上是进入未知世界的一个飞跃。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假设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想象力和判断力)

②谈话: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自己来实验证明好不好?

③讨论:如何进行实验?(可以参照课本上给出的探究建议)

分组:按照现在就座的位置4个人为一组,选出你们信任的一个同学作为你们的组长。

分工:有组长进行分工,指定出执行操作、记录、发言等任务的人选。

注意:在今天的这个实验中,你们觉得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注意仪器、自身的安全,认真观察并填写好实验记录纸等。)

④学生实验

实验前教师出示并强调要求:哪一组需要老师帮助,请举手;比一比各组的合作意识,完成实验后,推荐一名同学为代表发言。结束后,我们要评比出有杰出表现和合作最默契的小组。

⑤汇报实验结果。

(让学生动手实验,分析,进行表扬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学会了物体传声的实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利用评价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学习效果。实验验证是科学探究方法的一个关键步骤,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⑥讨论:你通过实验发现哪种材料传播声音的效果最好?哪种最差?你能给它们按照传声效果排队吗?

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⑦师小结:以上事实说明了声音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不同的物质传播声音的饿效果不同。

(教师让学生动手实验,从而领悟自然现象的本质。教师则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进行启发引导和鼓励,使学生的认识得以综合、归纳、提高,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2、设计实验研究声音传播的方向。

①师生演示“土电话”,讨论“土电话”是如何传播声音的。

②调整不同的方向操作,引出声音可以向不同的方向传播的假设。

讨论:我们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的这个假设是否正确呢?

学生以刚才实验的小组(同桌的4个人)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设计实验方案。

③各个小组选出成员汇报各组的设计方案,互相修改完善。

④各组组长到教师准备的材料“超市”选择要使用的材料拿回组中,和本组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并汇报实验的结论。

(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完成实验获取结论,可以逐步锻炼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设计和探究实施的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和探究水平提高。)

⑤查找阅读“伏罂而听”的故事,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

⑥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列举出生活中这样的实例,分析事例中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传播的介质和方向)

(经过学习,学生基本上从理论上掌握了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还需让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启发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规律,尝试性解决了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学以致用,发展学生智力,激发了研究大自然的情趣。)

(三)回顾所学,拓展思维

1、想办法使矿泉水瓶中的豆粒声音变小或消失。

学生讨论并实施,动手实验完成自己的设计。

2、共同检测消声的效果,学生介绍成功的方法并说明原理。

3、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评出表现好的小组。

大家猜猜今天老师最欣赏的是哪一位同学?为什么?大家用什么方式对他们进行表扬呢?

今天大家都参与了实验探究,付出了努力,也获得了满意的结果作为对大家努力的回报,让我们也以同样的方式向我们自己祝贺吧。

(引出学生相互评价,在评价中培养兴趣,在评价中激励成长,以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我采用了总分总式板书。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知识结构,起到理解、联想、记忆的作用,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种板书能使学生从形象的欣赏中展开活跃的思维,悟出教材内容所蕴藏的内涵,认清事物的本质,掌握内容的内涵实质。

2、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

气体固体液体

都可以传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声音向各个方向传播(四面八方)

七、课堂实验用品的整理:

课堂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收拾整理好使用过的器材和仪器,对需要洗刷并可以操作的器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清洗,让实验活动有始有终,养成良好的学习与实验习惯。

【配套K12】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传播》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传播》教案 一、教材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声音的传播》是科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的内容,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大小、高低以及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教材呈现的两个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 二、学情 在教学过程中,想要更好的因材施教,就要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我所面对的四年级学生,他们经过一年的学习,对科学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学生考虑问题不深入,逻辑性思维不强,实验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在本课当中我将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让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 重点:理解声音是需要通过物质进行传播的。 难点: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五、教学方法 为了体现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讲授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探究法,课堂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看看、想想、做做中掌握知识。 六、教学用具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课目标,我将在每个小组准备土电话、1米唱的铝箔条、木质米尺、棉线、尼龙绳以及实验记录表进行实验活动。 七、教学过程 接下来,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将展示一张有声贺卡,悄悄将他打开,并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发现呢?当位于教室各个位置的学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精编版

单元课题:奇妙的声音王国 【课标要求】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产生的大小与高低。 2、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播到达人的耳朵。 3、能区分乐音和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4、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教材分析】 本单元强调观察描述技能以及根据经历做出解释能力的发展,由《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不同的声音》四课内容构成。 《声音的传播》一课是学生在前课已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基础上,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式、传播介质和效果及传播方向等。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声音的传播有一些肤浅的认识,面对于传播条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传播效果知之甚少,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目标】 探究声音产传播的条件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效果的差异、声音传播的方向及现实应用。 课时课题:《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通过动手实践了解不同物质的传播声音的效果不同,知道固体传声效果是最好的。 3、探讨声音的传播方向及阻碍声音传播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比较不同物质的传声效果。 [教学方法与手段] 谈话激趣——探究讨论——指导实验——归纳总结——延伸拓展 [使用教材的构想] 教材所设计的内容不必面面俱到,可适当增减,以探究声音的传播介质、传播效果及传播方向为重点,制作“土电话”可设置为课后的探究活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小铃铛、球形瓶、胶管、酒精灯、音钹等。 学生准备:装入了米、水、空气的塑料袋或气球,也可以用袋装牛奶代替水。 [教学流程]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掌握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3.初步了解一个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获得热量,温度上升。 4.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程度的水的温度。 5.培养学生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 教学方法:演示,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每组4杯不同冷热程度的水(自来水、温水、热水、热水瓶里刚倒出的烫水),4支水温计(刻度范围在0℃——100℃),水温测量记录表。其他各种式样、不同用途的温度计(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等) 教学过程: 一、测量水温的方法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温度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板书:测量水的温度 2.师:出示温度计(气温计、数字温度计、体温计等),你还知道哪些温度计呢? 3.师:要测量水的温度,我们必须要有合适的温度计,该选择怎么样的温度计呢? 4.学生讨论交流。 5.指名汇报。师小结:一般来说,液体水的温度会在0℃——100℃之间,所以,要测量水的温度,需要选择测量值在0℃——100℃范围的温度计。有了合适的温度计之后,我们可以直接测了吗?我们要如何来测量水温呢?请大家一起来看一下教材45页的插图和方法。(学生阅读) 6.师生共同明确方法,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

四年级科学上册 3_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新版)教科版

《第五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来到这里上课高兴吗? 生:高兴。 2、师:那咱们先来听一首歌曲,放松一下心情好吗?(师播放《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吧》,师生边欣赏边跟着做动作。) 3、师:同学们,我们从走进这个教室到现在,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唱歌时拍手的声音。 生:走路的声音。 生:同学们唱歌的声音。

生:唱歌时同学们跺脚的声音。 生:老师讲课的声音。 4、师:同学们,其实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白天我们能听到汽车的叫声,同学们的读书声;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能听到钟表的滴答声、自己的心跳声,甚到能听到骨骼运动发出的声音。那这些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板书课题)二、研究声音的传播 (一)音叉声音的传播 1、师:(出示音叉)能使音叉产生声音吗?(会)怎样让它产生声音呢?(敲一下)你能示范给大家看一下吗(学生上台示范) 2、师:看来同学们让音叉发出声音都没问题,现在我可要加大难度了。我们要用击打过音叉轻轻地触及水面,看水面有什么现象出现。怎么做,小组讨论一下吧。 3、小组讨论 4、交流讨论:你们是怎么做的?(用小锤击打音叉,把击打过的音叉轻轻地触及水面,看水面有什么现象出现) 5、有不同意见吗? 6、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你还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 6、分组实验 7、交流:师:水面有什么现象出现? (生: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 师: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你能细致地描述出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吗?

2.7 声音的传播 教案

第七课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能说出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空气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2. 能举例说明不同材质的物体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 科学探究 1. 能从传声现象中提出探究性问题,并对问题作出假设。 2.能根据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能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3.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4.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 能对声音的传播产生探究兴趣。 2.能尝试利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3.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探究学习,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举例说明人类的需求促进了人工传声物品的发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玻璃钟罩、抽气筒、闹钟(或空气传声实验视频)、音叉、橡皮锤、水,槽、石块、铁棍、细绳、气球、尼龙线、棉线、软管、牙签等。 学生准备 纸杯、《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 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引导:(播放两个人分别在山上和山下对唱山歌的视频或课件)同学们,为什么人在山上唱歌,山下的人能听到呢 2. 提问: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二) 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 探究空气能否传声。 (1) 掌握方法。 ①把小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听一听闹钟的声音 ②用抽气筒慢慢抽岀玻璃罩内的空气,听一听闹钟声音有什么变化; ③取下抽气筒,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观察闹钟声音有什么变化。 (2) 实验观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然后把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8 页中。 (3) 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①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②引导:实验中,随着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闹钟的声音也越来越小,最后就几乎听不到了;当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时,声音又逐渐变大。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③小结:声音可以依靠空气向各个方向传播。 2. 探究固体、液体能否传声。

声音的传播教案

清江小学艾良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与实验,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能在气体和固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效果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2、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初步具有设 计声音在介质中传播实验的能力,根据实验事实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合作学习、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能在气体 和固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效果不同。 三、教学难点: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四、教学准备: 师——教学课件、土电话、水槽、音叉 生——水槽、音叉、木尺、铝箔尺、棉线、尼龙绳、记录单、土电话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谈话:老师这里有个玩具,见过吗?看看是什么?土电话怎么玩的? 预设:拉直电话线,一名同学在电话线的一端对着话筒小声说话,另一名同学在电话线的另一端用听筒接听。 师:今天我们就来玩玩这个玩具,玩的时候老师要和大家比一比看谁最安静,观察最仔细。谁不安静就算谁输了。 师:玩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预设:绳子要绷紧,但不能使劲绷,小心绷断了。说话声音不能大,要小声。周围要保持安静等。 师:师:每个组的两位同学先玩,不玩的同学要仔细观察,看谁有新发现哦。好,开始。 2 小组活动 3 交流: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预设:土电话把声音从一边传到了另一边,传声时绳子将振动传到了另一头,我们就听到了声音。声音是通过绳子传播的...... 师:声音可以通过绳子传播,你认为声音还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呢? 预设:如水、塑料管等(可以举例说明)(将其归纳为液体、固体) 师:我们面前的桌子能传声吗?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声音的传播》检测卷(含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四年级科学 《声音的传播》检测卷 制卷:杨运明2013.11.19 一、填空(34分)(2分/空) 1、声音是由()产生的。 2、音高的单位是(),它表示()。 3、声音是以()的形式传播的,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的。 4、音量是由()决定的,()越大,声音就越强,()越小,声音就越小;音高是由()决定的,()越快,声音就越高,()越慢,声音就()。 5、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的。 6、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声音。 7、在月球上,由于(),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 二、判断(24分)(4分/题) 1、轻轻打击大音叉与重一点打击大音叉时发出的声音完全一样。() 2、声音有高有低,有强有弱。() 3、音量(响度、大小)的单位是分贝,用DB 表示() 4、音高(音调)表示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用HZ 表示。() 5、我们不能制造声音。() 6、人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7、声音在空气(15 摄氏度)中的速度是365 米/秒.() 三、选择(12分)(3分/题) 1、下面物体传声效果最好的是()。 A 铝箔 B 木尺 C 棉线 D 尼龙线 2、用打击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 A 水面没有任何变化 B 水面产生水波 C 无法判断 3、下课了,我们在教室里() A 可以大声讲话 B 控制自己讲话声音 C 无所谓 4、下面物体中传声效果最好的是() A 空气B、木尺C、水 四、实验(20 分) 1 号、 2 号、 3 号、 4 号四个相同的玻璃杯,分别装上自来水水(如下图),用小棒敲击杯口。请你判断:玻璃杯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答: 五、简答(10 分) 为什么人们在月球上互相通话必须借助无线电? 答: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材简析】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的第三课。教材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教材通过让同学们听鼓声,观察鼓面振动,提出今天的核心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第二部分:探究。通过对比真空和空气状态下同学们的声音体验,知道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通过比较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和不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知道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通过观察音叉在水中的现象,听在水槽壁上的声音,知道声音也能在水中传播。第三部分:研讨。通过几个小问题,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加深对于声音在物质中传播途径的掌握和理解。第四部分:拓展。通过制作土电话,玩土电话的活动,让同学们加深对于声波的理解,感知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变化,但由于声波的不可见性,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仍然很难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而振动又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同时也很难理解声音的传播能穿过空气等物质。虽然很多学生知道“声波”这个词,但对于真正描述什么是“声波”,“声波”的特征等,这部分概念仍然是空白的,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声音能够在空气、固体、水中传播。 2.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效果不同。 3.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科学探究目标 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

《声音的传播》优秀教案

《声音的传播》教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2.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科学知识 1.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2.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3. 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通过物质传播的。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3只封好口的塑料袋,袋中分别装有一样多的沙(土)、水和空气,带橡皮头的铅笔;两只一次性纸杯或自制纸筒,一段棉线、牙签棒。 2.演示材料:烧瓶、小铃、水、酒精灯、胶塞、弯玻璃管、乳胶管、皮管夹。 3.电教材料:光盘——伏罂而听。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话题 1.讲述:我们来听一个实验。为什么是听实验呢?一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二是需要大家仔细听声音有没有变化。想不想听? 2.教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

谈话: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中加少量水,放在火上烧开,然后等皮管冒白气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 3.学生交流: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 4.学生汇报交流情况。 5.猜想:你想过没有,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板书课题) 二、探究问题 (一)活动一:发现沙子、水和空气能传播声音 1.教师可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材料,将沙子、水和空气装入袋子里,保证3只袋中分别只有一种物质。 2.进行实验。 (1)教师引导各小组领取实验材料,学生分组实验:隔着沙子、水和空气,倾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要求学生能按照教材的建议执行好实验方案)(2)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帮助。 3.实验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橡皮头铅笔敲击桌面时要尽量控制好用力大小,轻轻敲击。 (2)教室一定要十分安静,师生屏息倾听,用手势交流,不发出声音,并记下自己的感受。 (3)注意认真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现的任何一种现象,最好把它记录下来。 (4)要尽量保持教室整洁。 4.讨论交流: ①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哪个最不容易听到声音? ②坐正身体听和把耳朵直接贴在桌面上听,哪个效果更好? 5.汇报交流结果: (1)隔着空气、水和沙土都可以听到声音; (2)有袋子比没有袋子听声音效果好; (3)隔着沙和水听声音效果较好; (4)隔着空气听到声音比较小,这是因为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时不容易损失,而在空气中比较容易损失,尤其是在开放的空气中更容易损失的缘故。 6.总结:声音除了能通过空气传播,还能通过沙子和水传播。其中,沙子

小学《声音的传播》科学教案

小学《声音的传播》科学教案 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有关科学教案,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一、教材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声音的传播》是科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的内容,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大小、高低以及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教材呈现的两个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 二、学情 在教学过程中,想要更好的因材施教,就要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我所面对的四年级学生,他们经过一年的学习,对科学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学生考虑问题不深入,逻辑性思维不强,实验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在本课当中我将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让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 重点:理解声音是需要通过物质进行传播的。 难点: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五、教学方法 为了体现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讲授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探究法,课堂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看看、想想、做做中掌握知识。 六、教学用具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课目标,我将在每个小组准备土电话、1米唱的铝箔条、木质米尺、棉线、尼龙绳以及实验记录表进行实验活动。 七、教学过程 接下来,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将展示一张有声贺卡,悄悄将他打开,并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发现呢?当位于教室各个位置的学生都说出听到了美妙的音乐声时,我将追问:为什么大家都听到了声音?贺卡传出的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活动产生意图:小朋友每天起床都会听到起床的铃声,但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会注意这个现象,有一次小朋友告诉我所有小朋友都能听到起床铃的,但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于是我想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些原理告诉小朋友。活动目标: 1、让小朋友对身边的现象产生兴趣,关注周围的事物。 2、声音产生和转播的原理,并有保护耳朵的意识。准备材料:小股和鼓槌,小提琴,三角铁,水槽,水,白纸,少许沙粒活动过程:在实验之前对小朋友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认真的听,细心的看: 1、你看到什么?2、你听到什么?实验一、声音的产生 1、先请小朋友看清楚在老师没有拉响小提琴的时候琴弦是怎样,然后老师拉响小提琴的时候请小朋友注意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如果小朋友回答不出来,可以提示观察琴弦)。 2、把一些小物体,如豆粒放在鼓面上,然后敲鼓,请小朋友听声音,观察鼓面的小豆颗粒有什么现象发生?(小豆都在跳动,原因是鼓面的振动引起小豆的跳动) 3、老师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触摸三角铁,然后告诉小朋友们有什么感觉(有震动)在请小朋友用手摸之前说清楚要求:“请你摸摸三角铁,有什么样的感觉。”然后老师再敲响三角铁,请小朋友用力按住三角铁,阻止它的振动,请小朋友听还有没有声音?(没有)告诉小朋友,声音是因为震动而产生的,如果阻止物体振动声音就马上消失了。实验二、声音的传播 1、请小朋友所有把耳朵都趴在桌子上,然后用手挠桌底或者敲桌面,请问小朋友有什么发现?(声音可以在桌子这样的固体传播) 2、老师在水中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把耳朵贴住水槽,然后问他能不能听到声音,请他把结果告诉所有小朋友;老师再在水中敲响三角铁,请所有小朋友倾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告诉小朋友声音可以在水这样的液体传播) 3、老师播放一段音乐,请小朋友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可以提示小朋友,我们周围有什么是看不见的?(空气) 4、引导小朋友思考声音在空气中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老师讲话是不是只有前面或者后面的小朋友才能听见啊?我们平时起床的铃声是不是在所有角落都能够听到啊?那么声音是响什么方向传播的呢?(四面八方)实验三、声音怎样在物体中的传播把一个小鼓立在桌面上,然后在鼓的右面(或者左面)立一个纸屏,在纸屏上吊一个小球,老师敲鼓的左面,请小朋友观察纸屏和小球有什么现象发生?(告诉小朋友,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音的波浪,声波从鼓的左面传到右面引起鼓右面的振动,又传到纸屏从而引起小求的振动,所以就看到这样的现象了)。最后,请小朋友注意保护我们的耳朵,因为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我们才能听到。

粤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粤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声音的传播》一课是粤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的内容。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实验及网络材料。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水槽、摇铃;3只封好口的塑料袋,袋中分别装有一样多的沙(土)、水和空气;两只一次性纸杯,一段棉线、牙签棒。 2.演示材料:钟罩、抽气筒 教学方法 实验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新课。 1.猜谜语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东西能制造出来,却看不见?什么东西能穿过物体,却不留下痕迹?(声音) 2.教师出示课件,学生聆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引出课题。

今天啊!老师特意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声音,请同学们放松心情,仔细欣赏。(出示课件)我们可以听到喜庆的鞭炮声,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可以听到远处汽车的喇叭声,可以听到轰隆隆的雷电声,还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在地球上我们可以听到这些声音,那么宇航员在月球,(出示课件)他们能听到这些声音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月球没有空气,是真空的。 师:什么是真空? 生:就是一个没有空气的空间叫真空。 师:对,月球是一个真空的世界,没有空气,即使发生大爆炸也听不到任何声音。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三单元的第2课《声音的传播》。 3.教师板书课题:声音的传播 学生齐读两遍课题。 质疑: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 生: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生:声音可以通过哪些物体来传播? 生:声音的传播方式是怎样的?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探讨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又是怎样传播的? 二、共同研究,学习新知。 1.通过实验,发现真空状态不能传播声音。 看这是一个电铃,我们把它放在钟罩里,它仍能发出声音吗? 生: 声音会变小。 教师谈话:现在我们用抽气筒把钟罩里的空气抽出来,变成真空状态,电铃还能发出声音吗? 学生猜测。生:可能听到的,也可能听不到。 师:来,我们来听听。还能听到电铃声吗? 生:能听到的,就是变小了点,但是还是能听到的。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课件设计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课件设计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课件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出示课题。 二、研究声音的传播 1、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已经发现: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 分组实验1: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要强调:这次实验与第2课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要求不一样,这次的重点是要细致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并且把它描述出来。 小组交流、反馈: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开去 2、小游戏:平时我们经常接听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个接电话的小游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出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 分组活动:“土电话”的研究 要求: 1)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

2)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可不能松松垮垮哦。 小组交流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三、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1、声音在所有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吗?让我们向上节课研究“尺子的`音高变化”那样,一起来研究一下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出示材料:相同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如何研究声音在这些材料中的传播呢? 2、能通过以上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声音在这些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情况的不同吗?----小组讨论交流 3、反馈小结:一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物体绷紧。换每一次材料,拿音叉的同学尽量都要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另一端的同学必须仔细听,然后记录在记录表格中。记录前先做好预测。 4、分组活动,并填写好表格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 物体传声效果

2019四年级科学上册 3.5《声音的传播》练习(无答案) 教科版

声音的传播 一、填空题: 1、声音以 ___ 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____ ,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2、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 _____ 的。 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_____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4、在月球上,由于没有____ ,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5、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传播,不同物体中传播声音的本领_______,声音不能在_______中传播。 6、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_而产生的,是以_________的形式传播的。 7、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向着_________的。 二、选择题: 1、利用棉线和纸杯制作的“土电话”,声音主要是通过( )从话筒传到听筒的。 A、空气 B、棉线 C、纸杯 2、声音是以()的形式传播的。 A、气流 B、直线 C、波 3、下列物体,()可以传播声音。 A、固体 B、气体 C、液体 4、声音不能在()中传播。 A、固体 B、气体 C、真空 A.液体 5、下列实例中不能说明液体能传声的是() A、依靠潜水艇的声音判断它的位置 B、渔民利用电子发声器把鱼引到网里 C、水龙头发出“哗哗”的流水声 D、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 6、声音在()中不能传播。 A、水 B、真空 C、木板 7、当我们把玻璃钟罩里的空气逐渐抽掉,钟罩里的闹钟铃声( )。 A、越来越轻 B、越来越响 C、不变 8、下列物质传播声音速度最快的是( )。 A、空气 B、水 C、钢铁 9、同样标准下的下列物体,声音在()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A、铝棒 B、软木 C、海水 10、拉小提琴时发出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A、木头 B、空气 C、琴弦 11、写字的声音可以通过()传播到紧贴在桌面上的耳朵里。 A、纸 B、笔 C、桌面 12、下面物体传声效果最好的是()。 A、铝箔 B、木尺 C、棉线 D、尼龙线 13、下面物体传声效果最好的是()。 A、棉线 B、钢尺 C、木制米尺 14、月球上没有传播声音的(),所以人不能直接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 A、无线电设备 B、任何物质 C、空气 15、在没有空气的月球上,声音传播的效果是()。 A、更加快 B、更加慢 C、不能传播 16、宇航员在月球上,如果不借助耳机等装置,将听不到任何声音,这是因为( )。

(新)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课题: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材分析 本节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通过学习,要正确掌握两个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同时,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初步了解解决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说→实验检验→得出结论,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活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自主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过教材了解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结合生活实际知道回声及回声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生的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过程和方法,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乐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设施 音叉、铁架台、真空罩实验装置、橡皮筋、泡沫塑料球、线、鼓、硬纸片、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结合课本,利用多媒体或录音机播放“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声”(包括婴儿的啼哭、钢琴声、笛音、涛声、鸟叫声等)。(1分钟左右的综合视频) (2)教师:美好的音乐给大家带来了心灵的享受。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关于声音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3)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问题罗列在黑板上)。 (4)教师: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去探究。让我们先来看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探究声音的产生 (1) 探究过程 A、1分钟学生开放性实验:(学生自由活动,利用各种方法发声) 例如:摸着喉头发声,体验;学生用直尺按在桌边弹动使其发声,敲桌子…… 学生分析声音产生原因。

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声音的传播》教案

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声音的传播》教案【教学分析】 教材呈现“上课铃响了”场景,让学生发现声音可以在四面八方进行传播,从而假设声音传播的途径,通过实验探究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进而达成知识目标:“声音的传播要通过一定的物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学生对声音在空气中可以传播都可以达成共识,但是对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存在一定的疑虑,用身边易得的物品来做实验,会让他们更好地认识、理解这一现象。 【教学目标】 1.声音的传播要通过一定的物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向各个方向传播。 2.基于已有经验,借助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对声音传播的途径进行描述。 3.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4.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铃声(MP3)、土电话(纸杯、牙签、棉线)、真空罩闹钟实验(视频),水槽、水、石块、鼓、纸屏。 2.活动场地:教室。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师:同学们是怎么知道上课时间到了的呢? 生:听到上课的铃声,我们就回到了教室。 师:对,是上课的铃声把我们从四面八方招回教室。今天啊!老师特意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声音,请同学们放松心情,仔细欣赏。(出示课件)我们可以听到喜庆的鞭炮声,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可以听到远处汽车的喇叭声,可以听到轰隆隆的雷电声,还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在地球上我们可以听到这些声音,那么宇航员在月球,(出示课件)他们能听到声音吗?为什么? 生:生:不能,因为月球没有空气。 师:对,月球是一个没有空气的真空世界,即使发生大爆炸也听不到任何声音。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 二、自行探究,解决问题 1.启发学生做出猜想和假设。 师:声音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它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请同学们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想。 (学生交流) 师:哪组同学谈谈你们交流的结果? 生:我觉得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生:我认为声音可以通过桌子、墙壁传播。 生:声音能通过水向外传。 生:声音还可以通过玻璃、铁管传播。 生:声音会拐着弯的传。(……)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2.声音的传播 泾县城关二小:许彍 一、教学设计思路 《声音的传播》是《奇妙的声音王国》这一单元的第2课。本课先从日常生活中的声音要通过空气来传播开始,以钟罩里的收录机实验,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然后对声音在液体、固体中能传播进行探究,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在猜测声音能否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来证明,从中知道声音要通过气体、液体和固体进行传播。 在本课中,教材从最难的证明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的实验开始,给学生示范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传播声音,从难至易,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固体和液体也能传播声音。第一个活动是演示实验,后一个活动是学生实验,2个活动引导中,主要是训练学生预测实验结果,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在观察和比较基础上进行设计实验方法证明预测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接着,通过做个“土电话”训练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并学会思考其中的科学原理,巩固之前的声音传播的规律。 由于受到教学器材的限制,我对课本内容进行了重组,也打乱了课本的顺序安排,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实验操作,在活动中探究出声音传播的一些规律。 二、教案 授课人许彍学科科学学校泾县城关二小 课题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2.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科学知识 1.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2.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3.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

四年级科学上册 3.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湘教版

《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与实验,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2、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初步具有设计声音在介质中传播实验的能力,根据实验事实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合作学习、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 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教学准备 1、演示实验材料——音乐卡、长绳子、教学课件(声波演示及资料)、蜡烛、音响。 2、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水、发声器、密封塑料袋、沙土、塑料管、小棍(可以有金属的、塑料的、木头的)、绳子、石头、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产生疑问。 1、出示音乐贺卡,提问:这是什么?(打开,一起和学生很投入的样子听音乐)随口问:听见什么了?谁听见了?(环视学生,表示不同位置的学生都听见了) 2、提问:教室里坐在不同位置的同学都能听到音乐,这说明了什么?这使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学生:振动产生声音---教师就顺势复习振动产生声音。 声音向四面八方传播---教师简单说明:以上事实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传播的方向是向着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 声音隔着物体也能传播---教师用事实简单说明。(类似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说不出,可

引导,也可不引) 生:声音究竟是以什么方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师:引出课题 3、(教师应灵活,意图是引出问题)关于声音,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是怎样传播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的传播。 二、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递的。 1、提问:你认为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学生可能说出:①声波②振动传递---谁传递震动?空气。 2、实验:那么声音是怎样通过周围的物体向外传播的呢?为了弄清 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1)演示实验:高低不同的4组蜡烛围在音响周围。 观察:当音响不发声时,蜡烛的火焰是什么样子?(静止、直立) 猜想:当音响发出有震撼力的音乐后,火焰会是什么样子? (2)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3)提问:当音响发声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音响周围蜡烛的火焰随着声音在不断的振动) 思考:什么原因使火焰颤动?(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 讨论: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或问:火焰为什么会随着声音振动) (4)讲解:(课件辅助)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发声物体周围的空气,就会形成一种不断振动着的声音的波浪。这种声音的波浪叫做“声波”。(课件演示声波) 3、提问:你认为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三、实验探究,声音在哪些物体里传播。 提问:设计怎样实验证明声音可以在什么中传播,需要什么材料,实验要注意什么?各组讨论 (1)设计实验:让学生设计实验及需要材料。 (2)交流改进实验(教师结合学生提出方法,可以提出建议并适当转化为教师事先准备的分组材料)。 提示:实验过程中,注意不要相互干扰! (3)进行实验、填写记录单。

《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与实验,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2、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初步具有设计声音在介质中传播实验的能力,根据实验事实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合作学习、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 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教学准备 1、演示实验材料——音乐卡、长绳子、教学课件(声波演示及资料)、蜡烛、音响。 2、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水、发声器、密封塑料袋、沙土、塑料管、小棍(可以有金属的、塑料的、木头的)、绳子、石头、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产生疑问。 1、出示音乐贺卡,提问:这是什么?(打开,一起和学生很投入的样子听音乐)随口问:听见什么了?谁听见了?(环视学生,表示不同位置的学生都听见了) 2、提问:教室里坐在不同位置的同学都能听到音乐,这说明了什么?这使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学生:振动产生声音---教师就顺势复习振动产生声音。 声音向四面八方传播---教师简单说明:以上事实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传播的方向是向着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

声音隔着物体也能传播---教师用事实简单说明。(类似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说不出,可引导,也可不引) 生:声音究竟是以什么方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师:引出课题 3、(教师应灵活,意图是引出问题)关于声音,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是怎样传播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的传播。 二、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递的。 1、提问:你认为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学生可能说出:①声波②振动传递---谁传递震动?空气。 2、实验:那么声音是怎样通过周围的物体向外传播的呢?为了弄清 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1)演示实验:高低不同的4组蜡烛围在音响周围。 观察:当音响不发声时,蜡烛的火焰是什么样子?(静止、直立) 猜想:当音响发出有震撼力的音乐后,火焰会是什么样子? (2)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3)提问:当音响发声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音响周围蜡烛的火焰随着声音在不断的振动) 思考:什么原因使火焰颤动?(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 讨论: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或问:火焰为什么会随着声音振动) (4)讲解:(课件辅助)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发声物体周围的空气,就会形成一种不断振动着的声音的波浪。这种声音的波浪叫做“声波”。(课件演示声波) 3、提问:你认为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三、实验探究,声音在哪些物体里传播。 提问:设计怎样实验证明声音可以在什么中传播,需要什么材料,实验要注意什么?各组讨论 (1)设计实验:让学生设计实验及需要材料。 (2)交流改进实验(教师结合学生提出方法,可以提出建议并适当转化为教师事先准备的分组材料)。 提示:实验过程中,注意不要相互干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