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勾股定理教案-沪科版

18.1勾股定理教案-沪科版
18.1勾股定理教案-沪科版

课题:§17.1勾股定理(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与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感受勾股定理的应用意识。(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能力,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介绍我国古代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其勤奋学习。(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材分析

勾股定理是数学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演绎过程,掌握勾股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勾股定理的演绎和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探讨法、发现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网格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观察探索——形成概念

Ⅰ Ⅱ Ⅲ A C B [设计意图及设想]问题设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也就是“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如何求第三边?” 的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从而教师指出学习了今天这一课后就有办法解决了。这种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这一认识的基本观点。

1、

[设计意图及设想] 展现定理的发现过程,了解科学家的故事,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每个学生对故事都是感兴趣的,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他们平时多观察,仔细思考的习惯。

1、(用多媒体投影)如图是一个行距、列距都是1的方格网。问: 每一个最小格点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然后,在方格网中投影显示出以格点为顶点等腰直角△ABC ,并显示分别以三角形的各边为边,向形外作正方形Ⅰ、Ⅱ、Ⅲ。

问:1、三个正方形面积S Ⅰ、S Ⅱ和S Ⅲ分别是多少?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如用它们的边长表示,能得到怎样的式子?(思考、与同伴交流)

[设计意图及设想]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从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同时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2、在上一题的基础上,设置下列问题情境:

在行距、列距都是1的方格网中,再作一个格点不等腰直角△ABC ,分别以三角形的各边为边,向形外作正方形Ⅰ、Ⅱ、Ⅲ。让学生在课前备好的网格纸上画图,然后投影出图。根据上述我先后安排如下三个探究题:

(1)、三个正方形面积S Ⅰ、S Ⅱ和S Ⅲ分别是多少?(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学生分组

情景再现:相传2500年前,一次,毕达哥拉斯去朋友家作客.在宴席上他看着朋友家的方砖地

面发起呆来.主人觉得非常奇怪,就想过去问他.谁知毕达哥拉斯突然恍然大悟的样子,站起来,大笑着跑回家去了.后来知道是因为他从中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赶着回家证明去了。 那么,他朋友家的地板到底是怎样呢?我们也观察一下看看能发现什么?

交流,展示求面积的不同方法,如:在正方形C周围补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而得到一个大正方形,通过图形面积的和差,得到正方形C的面积.或者,将正方形C分割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求得正方形C面积)。

(2)、SⅠ、SⅡ和SⅢ是什么关系?(思考、分组讨论、交流)

(3)、如用它们的边长a,b,c表示,能得到怎样的式子?(思考、分组讨论、交流)[设计意图及设想]

这样设计不仅渗透从特殊

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为学生提供

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发

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

类比迁移能力及探索问题的能

力,使学生在相互欣赏、争辩、

互助中得到提高.而且突破难

点,为归纳结论打下了基础,让

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

思想,也让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这对后面的学习及有帮助。

根据上述的问题的探究,可安排如下面探究题:你们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长有怎样的关系?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吗?(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结论: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二、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推理论证

介绍全世界的数学家和数学

爱好者都为勾股定理的证明付出过努力,使得这一定理至今有几百种证法并介绍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1、设置下列问题情境:如图

A

C B

c

b

a

a b

B1

a

b

C1

F

A

E

在直角△ABC中,∠C=90°AB=C,BC=a, AC=b,

求证:a2+b2=c2

让学生按图示拼图。问:(1)所拼的图中,边长为C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为什么?

(2)让学生根据理解写出证明的推理过程。

[设计意图及设想]让学生亲身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与验证,使学生对定理的理解更加深刻,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由传统的数学课堂向实验的数学课堂转变.

2、可向学生介绍下列两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方法二: “赵爽弦图”法.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所示的正

方形,

方法三:“总统”法.如图所示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直角梯形

以a、b 为直角边,以c为斜边作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则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 . 把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所

形状,使A、E、B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RtΔEAD ≌ RtΔCBE,

∴∠ADE = ∠BEC.

∵∠AED + ∠ADE = 90o,

∴∠AED + ∠BEC = 90o.

∴∠DEC = 180o―90o= 90o.

∴ΔDEC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它的面积等于

2

2

1

c

.

又∵∠DAE = 90o, ∠EBC = 90o, ∴ AD∥BC.

∴ ABCD是一个直角梯形,它的面积等于

()2 2

1

b

a+

.

∴ ()2

2212122

1

c ab b a +?=+. ∴ 2

22c b a =+.

以上证明方法都由学生先分组讨论获得,教师只做指导.最后总结说明。 [设计意图及设想]让学生模拟数学家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体会探索的快乐。 3、(定理命名).约 2000年前,代算书《周髀算经》中就记载了公元前1120年我国古人发现的“勾三股四弦五”.当时把较短的直角边叫做勾, 较长的直角边叫做股,斜边叫做弦.“勾三股四弦五”的意思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勾为3,股为 4,那么弦为5.这里 .人们还发现,勾为6,股为8,那么弦一定为10.勾为5,股为12,那么弦一定为13等.所以我国称它为勾股定理.

西方国家称勾股定理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设计意图及设想]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3、已知等边三角形ABC 的边长是6cm .求:(1)高AD 的长;(2)△ABC 的面积。

4、如图,一个3cm 长的梯子,AB ,斜靠在一竖直的墙AO 上,这时AO 的距离为2.5m ,如果梯子的顶端A 沿墙下滑0.5m ,那么梯子底端B 也外移0.5m 吗?

思路点拨:从BD=OD-OB 可以看出,必需先求OB ,OD ,因此,?可以通过勾股定理在Rt △AOB ,Rt △COD 中求出OB 和OD ,最后将BD 求出.

教师活动:制作投影仪,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应用勾股定理,提问个别学生.

学生活动:观察、交流,从中寻找出Rt △AOB ,Rt △COD ,以此为基础应用勾股定理求得OB 和OD .

[设计意图及设想]补充课堂练习,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最基本的运用,为下节课勾股定理的应用做好铺垫.

四、课堂总结——提高认识

1.在△ABC 中, ∠C=90°,a =6,c=10,则b=______ 2、 ΔABC 中,∠C=90o

①若a=3cm, b=4cm,则c= ____cm

②若a=12cm, c=13cm,则b= __ cm

③若c=17cm, a =8cm,则b= __ cm

人教版勾股定理说课稿

勾股定理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勾股定理》,所选教材为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我将遵循幸福课堂四步教学法,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以及说流程几方面进行。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勾股定理是几何中重要定理之一,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对直角三角形中三边数量关系的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九年级学习三角函数奠定了基础。 鉴于这种理解,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经过七年级的学习,以储备相应的知识基础,初步具备基本的数形知识,归纳信息的能力;但由于生活经验少,在综合分析事物时,考虑问题可能不会很全面,需要教师引导。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认知水平,我确定以下三个维度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大胆猜想,并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逻辑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结合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勾股定理的证明与运用 难点确定为:用面积法等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说说。 根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原则和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我决定采用“定向----自学----交流---提升”的模式,以倡导学生自学,增加尝试探究,强化检测提升,增强成功体验为特点的四环节幸福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师生的课堂幸福感受。 教是手段,学是中心,学会是目的,为实现人人学有价数学的教学理念,我抓住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注意力易分散和爱“自我表现”的心理特点,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归纳。 四,教学流程 我按照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将学习内容分成三大教学板块。 第一板块:我设计了“看动画、大挑战” “赏图片,知荣辱”两个环节,为突出重点,在“看动画、大挑战”环节,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FLASH」、动画片:消防队员楼房救火,能否进入三楼灭火的问题情境,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种以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导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也反映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更好“服务于生活”。 “赏图片,知荣辱”环节,安排了学生资料展示活动,展示内容是学生课前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的有关的勾股定理资料,资料形式可以不拘一格,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价值的数学”的理念。 第二板块:我设计了“集广义、达共识”的环节,为了突破重难点,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能力,采用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验证猜想,各小组班前展示的形式,教师鼓励学生产生质疑和分歧,再进一步辩论后,达成共识。教师做总结性的板书。这一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在共建中共享,共享中共建。

(沪科版)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1.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大于直角边 2.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3. 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一条边的平方等于另两条边的平方和,那以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 两点的距离公式:如果直角坐标平面内有两点 ()()1122,,,A x y B x y ,那么 A 、 B 两点间的距离 AB = 勾股定理的直接应用 1、在ABC ?中,?=∠90A ,c b a ,,分别是C B A ∠∠∠,,的对边,3,4==b a , 则c 的长度是( ) A 、4 B 、5 C 、6 D 、 7 2、在ABC Rt ?中,,8,6==b a 则c 的长度为( ) A 、6 B 、10 C 、72 D 、10或72 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的有关计算 例1.已知:如图,在△ABC 中,∠C=90°,∠B=30°,AB 的长. 例2.已知:如图,在△ABC 中,AB=15,BC=14,AC=13,求△ABC 的面积。

例3.如图,已知:?=∠90C ,CM AM =,AB MP ⊥于P . 求证: 222 BC AP BP +=. 例4.如图,已知:在ABC ?中,?=∠90ACB ,分别以此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直径画半圆,试说明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与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直角三角形形状的判定 例5.已知:在△ABC 中,∠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b 、c ,满足a 2 +b 2 +c 2 +338=10a+24b+26试判断△ABC 的形状 例6.已知: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F 为DC 的中点,E 为CB 的四等分点且 CE =CB 41, 求证:AF ⊥FE . P M B C A

勾股定理教案

勾股定理(一) 常德市第二中学张美荣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证明——应用”的数学探究过程,在动手实践中体会“特殊到一般”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所具有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对我国古代数学成就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与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创设校园问题情景 1、观看多媒体照片 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 2、抽象出数学问题 如图,少数师生为了走“捷径”,在学校求索馆前的长方形草坪内走出一条小路AB。已知两步为1m,你能算出“捷径”省了多少路吗?从计算出的结果,你有怎样的想法? 引导学生分析:要算节省的路程,就要算出AB的长,Rt△AOB中,已经知道AO、BO 的长,如何计算AB呢?即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如何求第三边?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勾股定理 二、测量实验猜测新知 操作一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顶点都在格点上的R t△ABC,∠C=90°,其中a=3,b=4,测量斜边c 的长度。

操作二 分别以R t△ABC三边a、b、c为边长向外作正方形S、T、P,则正方形S、T的面积是多少?正方形P呢,如何计算? 引导学生先画图,由画图过程去体会正方形P的计算方法(割补法),然后请学生来表述。 操作三 P的面积,由此猜测 222 +=,即勾股定理: a b c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 222 += a b c 三、拼图探究验证新知 (一)拼图实验 步骤1剪出四个全等的(如右图)直角三角形,其中c为斜边,且b>a. 步骤2用这四个直角三角形拼出一个正方形(中间可以出现空心). 学生作品展示 运用多媒体工具(备课王)展示学生作品: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勾股定理教案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一) 教学内容: 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过程与方法: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其勤奋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教学过程 1.引入 目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正在试图寻找其他星球的“人”,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形等。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反映勾股定理的图形,如果宇宙人是“文明人”,那么他们一定会识别这种语言的。这个事实可以说明勾股定理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在两千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为3cm 和4cm 的直角△ABC ,用刻度尺量出AB 的长。 以上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3000多年前有一个叫商高的人发现的,他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段连结得一直角三角形,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直角三角形较短直角边(勾)的长是3,长的直角边(股)的长是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5。 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ABC ,用刻度尺量AB 的长。 你是否发现32+42与52的关系,52+122和132的关系,即32+42=52,52+122=132,那么就有勾2+股2=弦2。 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 命题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 、b ,斜边为c , 那么 。 2、合作探究: 方法1:已知:在△ABC 中,∠C=90°,∠A 、∠B 、 ∠C 的对边为a 、b 、c 。 A B

湘教版八下数学勾股定理说课稿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勾股定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知识,如三角形的三边不等关系,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等。也学过不少利用图形面积来探求数式运算规律的例子,如探求乘法公式、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等。在学生这些原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探求直角三角形的又一重要性质——勾股定理。让学生的知识形成知识链,让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和发展。 在探求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把三角形有一个直角“形”的特点转化为三边之间的“数”的关系,是数形结合的典范;把探求边的关系转化为探求面积的关系,将边不在格线上的图形转化为可计算的格点图形,是转化思想的体现;先探求特殊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再猜测一般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再解决一些特殊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这是特殊——一般——特殊的思想。在本节课,要创设问题串,提供学生活动的方案,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认识和理解勾股定理,并能利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直角三角形的计算问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数到形再由形到数的转化过程,经历探求三个正方形面积间的关系转化为三边数量关系的过程。并从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发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由特殊推测一般的合情推理能力。 2、让学生经历拼图实验、计算面积的过程,在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让各类型的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发挥自己特长,通过解决问题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老师的介绍,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3、能说出勾股定理,并能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 三、教学重点 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四、教学难点 将边不在格线上的图形转化为边在格线上的图形,以便于计算图形面积.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究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探索.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长6和8,你知道第三边的长吗?你知道第三边长的范围吗? 2.如果又已知这两边的夹角,那么第三边的长是多少? 3.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的长,如何求第三边的长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直角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17章勾股定理学稿 沪科版

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二、【定向导学·互动展示】 课堂元素自研自探环节 合作探究 环节 展示提升质疑评 价环节 总结归纳环 节 自学指导 (内容·学法·时间) 互动策 略 (内容·形 式·时间) 展示方 案 (内容·方式·时间) 随堂笔 记 (成果记录·知识生 成·同步演练) 导学一 生活情境探究认真自研教材P67的探究2 及其解题过程。 仿照例题的解题思路,试 分析下列情形中: 一个5 m长的梯子AB,斜 靠在一竖直的墙AO上, 这时AO的距离为3 m,如 果梯子的顶端A沿墙下滑 1 m,那么梯子底端B也外 移1 m吗?(结果保留根 号) 在Rt△AOB中, = ,则 = 在Rt△COD中, = ,则 = 所以= 1、小组长 检查自研 成果,用红 笔批阅对 错,并评定 等级 2、小组讨 论: 针对自学 指导中的 疑难问题 展开小组 交流,并记 录本小组 的困惑,准 备在展示 环节提出 展示方案提示: 1、探究2的展示: 联系实际,有运算 推理 过程 同步演练展示: ①剖析解题思路 ②展示解题过程 2、.其他小组注意 聆听,及时评价、 质疑、补充 同步演练 如图所示,一个梯子 AB长5米,顶端A靠 在墙AC上,这时梯子 下端B与墙角C间的 距离为3米,梯子滑 动后停在DE的位置 上,测得DB的长为1 米,则梯子顶端A下 落了多少米?

当堂反馈(15分钟):如图所示,校园内有两棵树,相距12 m,一棵树高13 m,另一棵树高8 m, 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顶端飞到另一棵树的顶端,小鸟至少要飞多少米? 训练课(时段:晚自习,时间:25分钟) “日日清巩固达标训练题”自评:师评: 基础题: 如图,滑杆在槽内运动,∠ACB为直角,已知滑杆AB长为2.5m,顶端点A在AC上运动,量得滑杆下端B距点C的距离为1.5米。当端点B向右移动0.5m时,求滑杆顶端点A下滑多少米? 发展题 如图,在高为3米,长为5米的楼梯的表面铺地毯,至少需要地毯多少米?

公开课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学《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颍州区马寨乡中心学校刘洪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体会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2)、掌握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边关系和三角之间的关系。 (3)、应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通过探究勾股定理(正方形方格中)过程,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3)、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的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适当训练,养成数学说理的习惯,培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逐步体验数学说理的重要性。 (2)、在探究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2、教学难点:应用勾股定理时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时教学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并强调同桌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强化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自主探索,感受到“无出不在的数学”与数学的美,以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地位与作用。 四、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一:了解历史,探索勾股定理。 活动二:拼图验证并证明勾股定理。 活动三:例题讲解。 活动四:巩固练习。 活动五:归纳小结。 活动六:布置作业 五、教学活动内容及目的 1、通过勾股定理的发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探索兴趣。 2、观察、分析方格图,得到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勾股定理,发展 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拼图验证勾股定理,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激发探究精神,回顾、反思、交流。布置作业,巩固、发展提高。 六、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 (一)、问题与情景 1、你听说过“勾股定理”吗? (1)、勾股定理是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的,西方国家称勾股定理 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2)、我国著名的古算书《周髀算经》中记载有“勾广三,股修四,径隅 五”,这作为勾股定理特例的出现。 2、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相传在2500年以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的地砖铺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某些特性。 (1)、现在请你观察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2)、一般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 (二)、师生行为 教师讲故事(勾股定理的发现)、展示图片,参与小组活动,指导、倾听学图 A B C A B C B C A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7章勾股定理教案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17.1 勾股定理(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3.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其勤奋学习。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2.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例1(补充)通过对定理的证明,让学生确信定理的正确性;通过拼图,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个古老的精彩的证法,出自我国古代无名数学家之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例2使学生明确,图形经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四、课堂引入 目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正在试图寻找其他星球的“人”,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形等。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反映勾股定理的图形,如果宇宙人是“文明人”,那么他们一定会识别这种语言的。这个事实可以说明勾股定理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在两千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为3cm 和4cm 的直角△ABC ,用刻度尺量出AB 的长。 以上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3000多年前有一个叫商高的人发现的,他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段连结得一直角三角形,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直角三角形较短直角边(勾)的长是3,长的直角边(股)的长是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5。 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ABC ,用刻度尺量AB 的长。 你是否发现32+42与52的关系,52+122和132的关系,即32+42=52,52+122=132,那么就有勾2+股2=弦2。 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 五、例习题分析 例1(补充)已知:在△ABC 中,∠C=90°,∠A 、∠B 、∠C 的对边为a 、b 、c 。 求证:a 2+b 2=c 2。 分析:⑴让学生准备多个三角形模型,最好是有颜色的吹塑纸,让学生拼摆不同的形状,利用面积相等进行证明。 ⑵拼成如图所示,其等量关系为:4S △+S 小正=S 大正 4× 2 1 ab +(b -a )2=c 2,化简可证。 ⑶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拼出不同的图形,进行证明。 ⑷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达300余种。这个古老的精彩的证法,出自我国古代无名数学家之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A B

勾股定理说课稿

探索勾股定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台下)!我是数学组第12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探索勾股定理》(台上,然后板书题目,把粉笔放回原处)。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是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章第1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生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基础上来进行研究的,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勾股定理的应用奠定重要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中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其知识面、生活阅历等方面还有所欠缺,因此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系统的学习。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把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定为: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勾股定理,能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相关几何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师生共同讨论研究,让学生经历勾股定理的探究过程。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合作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基于以上目标,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定为勾股定理,难点定为勾股定理的探究过程。 二、教法学法: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因此,本节课我将采取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仪;2、前后四个人为一组,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三、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来说一下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问导入。我首先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楼高8米,消防队员取来9米长的梯子,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6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相信大家学习完本节内容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本环节以生活中的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入了新课,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然后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留10—15秒钟的时间,让学生熟悉学习目标,紧接着进入探究环节。 2、合作探究,形成概念。 我引导学生在纸上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分别测量出它们的三边长,看各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教案

第1课时 勾股定理 1.经历探索勾股定理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重点) 2.掌握勾股定理,并运用它解决简单的计算题.(重点) 一、情境导入 如图所示的图形像一棵枝叶茂盛、姿态优美的树,这就是著名的毕达哥拉斯树,它由若干个图形组成,而每个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三个正方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各组图形大小不一,但形状一致,结构奇巧.你能说说其中的奥秘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勾股定理的证明 作8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它 们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再做三个边长分别为a 、b 、c 的正方形,将它们像下图所示拼成两个正方形.求证:a 2+b 2=c 2. 解析:从整体上看,这两个正方形的边 长都是a +b ,因此它们的面积相等.我们再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即可证明勾股定理. 证明:由图易知,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都是a +b ,∴它们的面积相等.左边的正方形面积可表示为a 2+b 2+1 2ab ×4,右边的正 方形面积可表示为c 2+12ab ×4.∵a 2+b 2+ 1 2 ab ×4=c 2+1 2ab ×4,∴a 2+b 2=c 2. 方法总结:根据拼图,通过对拼接图形的面积的不同表示方法,建立相等关系,从而验证勾股定理. 探究点二:勾股定理 【类型一】 直接利用勾股定理求长度 如图,已知在△ABC 中,∠ACB =90°,AB =5cm ,BC =3cm ,CD ⊥AB 交AB 于点D ,求CD 的长. 解析:先运用勾股定理求出AC 的长,再根据S △ABC =12AB ·CD =1 2AC ·BC ,求出 CD 的长. 解:∵在△ABC 中,∠ACB =90°,AB =5cm ,BC =3cm ,∴由勾股定理得AC 2=AB 2-BC 2=52-32=42,∴AC =4cm.又∵S △ ABC = 12AB ·CD =1 2AC ·BC ,∴CD =AC ·BC AB = 4×35=125(cm),故CD 的长是125 cm. 方法总结:由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求法可 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积等于斜边与斜边上高的积,它常与勾股定理联合使用. 【类型二】 利用勾股定理求面积 如图,以Rt △ABC 的三边长为斜 边分别向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若斜边AB =3,则图中△ABE 的面积为________,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______. 解析:因为AE =BE ,∠E =90°,所以S △ABE =12AE ·BE =1 2 AE 2.又因为AE 2+BE 2

勾股定理教案课程

勾股定理 教学目标 1、了解勾股定理的推理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利用勾股定理解决,渗透建模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研究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知识梳理 1.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在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长的平方之和一定等于_____的平方.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是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2)勾股定理应用的前提条件是在___三角形中. (3)勾股定理公式a2+b2=c2的变形有:a2=c2﹣b2,b2= c2﹣a2及c2=a2+b2. (4)由于a2+b2=c2>a2,所以c>a,同理c>b,即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大于该直角三角形中的每一条直角边. 2.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有一个角为90°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除了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性质外,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性质1: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 性质2: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___. 性质3: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___等于斜边的一半.(即直角三角形的外心位于斜边的中点) 性质4: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乘积等于斜边与斜边上高的乘积. 性质5: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___;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 角边所对的锐角等于___. 3.勾股定理的应用 (1)在不规则的几何图形中,通常添加辅助线得到直角三角形. (2)在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时勾股定理与方程的结合是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方法,关键是从题中抽象出勾股定理这一数学模型,画出准确的示意图.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的应用.(3)常见的类型: ①勾股定理在几何中的应用:利用勾股定理求几何图形的面积和有关线段的长度. ②由勾股定理演变的结论:分别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长向外作正多边形,以斜边为 边长的多边形的面积等于以直角边为边长的多边形的面积和. ③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运用勾股定理的数学模型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 ④勾股定理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的应用:利用勾股定理把一个无理数表示成直角边是两个正整 数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 4.平面展开-最短路径问题 (1)平面展开﹣最短路径问题,先根据题意把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后,再确定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一般情况是两点之间,_________.在平面图形上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问题. (2)关于数形结合的思想,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它们本身就是数和形的结合,所以我们在解决有关结合问题时的关键就是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典型例题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17.1勾股定理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勾股定理(1) 知识与技能:掌握勾股定理和他的简单的应用,理解定理的一般探究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方格纸上通过计算面积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的活动,让同学们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数学发现过程,发展数与形结合的数学思 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发现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和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会利用两边求直角三角形的另一边的长。 教学难点:拼图法验证勾股定理,会利用两边求直角形另一边的长。 教具准备:方格纸、4个全等的三角形,小黑板等。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第64页的地面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①图中有些什么形状? ②三个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③通过②的结论你能有什么猜想?说说看。 二、实验操作探求新知 1.数格子 (1)要求学生在准备好的方格纸中作一个任意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分别以三角形的边为边向三角形的外部作正方形。观察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2)要求学生在方格纸中作一个任意的直角三角形,分别以三角形的边为边向三角形的外部作正方形。观察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3)要求学生在方格纸中作一个任意的非直角三角形,分别以三角形的边为边向三角形的外部作正方形。观察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讨论、得出结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证明猜想。 要求用四个全等到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推理得出 a2+b2=c2

10c 20cm 3.得出结论 定理:经过证明被确认的命题叫做定理。 勾股定理: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三、应用迁移 例1.求下图中的字母A ,B 所代表的正方形的面积。 例2.一个文具盒的尺如 图,一根长30cm 的细 木棒能否放进这个文具 盒,为什么? 练习:填空 (1)在Rt ?ABC 中,∠C=90°,a=5,b=12,则c = (2) 在Rt ?ABC 中,∠B=90°,a=3,b=4, 则c = (3) 在等腰Rt ?ABC 中,AC=BC ,∠C=90°,AC :BC :AB= (4)在Rt ?ABC 中,∠C=90°,∠A=30°,BC :AC :AB= 探究2.

2017年沪科版八年级下《第18章勾股定理》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18章勾股定理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以下列各组数据为边长的三角形中,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A.,, B.5,4,8 C.,2,1 D.,3, 2.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长是另一条直角边长的,斜边长为10,则它的面积为() A.10 B.15 C.20 D.30 3.在Rt△ABC中,∠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B=90°,则() A.b2=a2+c2 B.c2+b2=a2 C.a2+b2=c2 D.a+b=c 4.如果将长为6 cm,宽为5 cm的长方形纸片折叠一次,那么这条折痕的长不可能是() A.8 cm B.5cm C.5.5 cm D.1 cm 5.在Rt△ABC中,∠C=90°,AC=9,BC=12,则点C到AB的距离是() A. B. C. D. 6.如图,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为1,则△ABC的三边a,b,c的大小关系是()

A.a

人教版勾股定理教案

§ 17. 1勾股定理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 .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3 ?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其勤奋学习。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2?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三、过程 探究活动一: 画一个直角边为3cm和4cm的直角△ ABC ,用刻度尺量出AB的长。你发现了什么? 你是否发现32+42与52的关系? 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探究活动二: 探究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情况 观察下图并填写:(图中每个小方格代表一个单位面积) 思考:(1)你发现了三个正方形I、u、川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2)你发现了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

正方形I 的面积 (单位面积) 正方形U 的面积 (单位面积) 正方形川的面积 (单位面积) 较大的图 较小的图 证一证 命题1的证明方法有多种 方法一:我国古人赵爽的证法,利用“赵爽弦图”证明 .(图一) 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 __________________ 还可以表示为 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 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 _______________ 还可以表示为 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活动三: 由上面你得到的结论,我们自然联想到: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有该性 质呢?观察下图并填写:(图中每个小方格代表一个单位面积) (2)你发现了一般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猜想: 命题1 :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 a ,b ,斜边长为C ,那么 a 2+b 2=c 2

勾股定理优秀说课稿

勾股定理优秀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分析、拼图等活动,让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和比较,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正确的进行运用。 据此,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及其证明。 2、能够灵活地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4、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如下特点: 1、以自学辅导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2、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操作、归纳,理解定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演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分析、证明,使学生得到获得新知的成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钻研新知的欲望。 三、教学程序

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动手、动脑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以古引新 1、由故事引入,3000多年前有个叫商高的人对周公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端连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勾是3,股是4,那么弦等于5。这样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2、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个性质呢?教师要善于激疑,使学生进入乐学状态。 3、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初步感知理解教材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通过自学感悟理解新知,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三)质疑解难讨论归纳 1、教师设疑或学生提疑。如:怎样证明勾股定理?学生通过自学,中等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这时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2、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拼图,观察并分析; (1)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 (2)你能写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吗? (3)如何运用勾股定理?是否还有其他形式? 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人人参与的效果,接着全班交流。先有某一组代表发言,说明本组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评价和补充。教师及时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点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最终解决疑难。 (四)巩固练习强化提高 1、出示练习,学生分组解答,并由学生总结解题规律。课堂教学中动静结合,以免引起学生的疲劳。 2、出示例1学生试解,师生共同评价,以加深对例题的理解与运用。针对例题再次出现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练习中出现的情况可采取互评、互议的形式,在互评互议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全班讨论的形式予以解决,以此突出教学重点。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8章勾股定理测试卷

第18章勾股定理测试卷 一、选择题:1. 在ABC △中,34AC BC ==,,则AB 的长是( ) A .5 B .10 C .4 D .大于1且小于7 2. 下列三角形中,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 A.三角形三边分别是9,40,41; B.三角形三内角之比为1:2:3; C.三角形三内角中有两个互余; D.三角形三边之比为2225:4:3. 3. 满足下列条件的ABC △,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 A.A B C ∠=∠-∠ B.::1:1:2A B C ∠∠∠= C.::1:1:2a b c = D.222b a c =- 4. 已知ABC △中,81517AB BC AC ===,,,则下列结论无法判断的是( ) A.ABC △是直角三角形,且AC 为斜边 B.ABC △是直角三角形,且90ABC ∠=o C.ABC △的面积为60 D.ABC △是直角三角形,且60A ∠=o 5. 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都扩大同样的倍数后得到的三角形( ) A.仍是直角三角形 B.可能是锐角三角形 C.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D.不可能是直角三角形 6. D 是ABC △中BC 边上一点,若222AC CD AD -=,那么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2222AB BD AC CD -=- B.222 AB AD BD =- C.222AB BC AC += D.2222AB BC BC AD +=+ 7. 如果ABC △的三边分别为22 1 21(1)m m m m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ABC △是直角三角形,且斜边的长为21m + B.ABC △是直角三角形,且斜边的长为2m C.ABC △是直角三角形,且斜边的长需由m 的大小确定 D.ABC △无法判定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8. 在ABC △中,::1:1:2A B C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90C ∠=o B.222a b c =- C.222c a = D.a b = 9. 如上图,一块直角三角形的纸片,两直角边6cm AC =,8cm BC =. 现将直角边AC 沿直线AD 折叠,使它落在斜边AB 上,且与AE 重合,则CD 等于( )

(完整版)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勾股定理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教案 勾股定理(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3.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其勤奋学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2.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三、课堂引入 目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正在试图寻找其他星球的“人”,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形等。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反映勾股定理的图形,如果宇宙人是“文明人”,那么他们一定会识别这种语言的。这个事实可以说明勾股定理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在两千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为3cm 和4cm 的直角△ABC ,用刻度尺量出AB 的长。 以上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3000多年前有一个叫商高的人发现的,他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段连结得一直角三角形,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直角三角形较短直角边(勾)的长是3,长的直角边(股)的长是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5。 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ABC ,用刻度尺量AB 的长。 你是否发现32+42与52的关系,52+122和132的关系,即32+42=52,52+122=132,那么就有勾2+股2=弦2。 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 命题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 、b ,斜边为c , 那么 。 四、合作探究: 方法1:已知:在△ABC 中,∠C=90°,∠A 、∠B 、∠C 的对边为a 、b 、c 。 求证:a 2+b 2=c 2。 分析:⑴让学生准备多个三角形模型,最好是有颜色的吹塑纸,让学生拼摆不同的形状,利用面积相等进行证明。 ⑵拼成如图所示,其等量关系为:4S △+S 小正=S 大正 A B

勾股定理说课稿

《勾股定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册数学《勾股定理》,所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下面我将从目标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这四个环节谈谈我对这一节课的理解和构思。 首先,我来说一说对教材的理解: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八年级第十七章《勾股定理》第 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勾股定理是初中阶段研究几何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后续学习解直角三角形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它条件极少但形式简捷,结论完美,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节课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下来说说对学生的认识:从学生认知结构上看,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相关 知识,在此基础上勾股定理可加深对数形结合的应用与理解。另外八年级学生具有好胜、好强、思维活跃的特点,在学习上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乐于探索及变现自我,为学习本课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及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难点确定为:用面积法和等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于是我确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 2.经历对勾股定理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体验数形结合思想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 3. 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再来说一说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 教法选择: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取“引导探索法”,有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以导为主采用设疑的形式,让学生逐步进行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法选择: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知道,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节课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我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班级展示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新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下面我具体来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 情景诱导 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对三角尺的了解,提出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三边之间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来开启新的学习之旅 (2) 探究指导 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课堂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我设置了让学生观察猜想、得出结论、验证结论、用符号语言表达结论等过程来探究本节课的内容。这些探究过程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合作交流完成完成,完成后进入下一环节 (3)展示归纳

【八年级】八年级数学下册18勾股定理1学案新版沪科版

【关键字】八年级 勾股定理(1)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勾股定理,并能应用其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应用. 2.经过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发现过程,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学习重点】 探索勾股定理. 【学习难点】 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 行为提示:扑灭激情,引发学生思考本节课学什么. 行为提示:认真阅读课本,独立完成“自学互研”中的题目,并在练习中发现规律,从猜测到探索到理解知识. 解题思路:勾股定理只有在直角三角形中才适用,如果不是直角三角形,那么三条边之间没有这种关系.勾股定理的证明一般用同一个图形的两种面积求法得到等式,化简后即得勾股定理.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旧知回顾: 1.分别以图中的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求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 解:S1=32=9,S2=42=16,S3=72-4××3×4=25. 2.这三个面积之间是否存在什么未知关系,如果存在,那么它们的关系是什么? 解:S1+S2=S3,两直角边所在的正方形面积的和等于斜边所在正方形的面积.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自主探究】 阅读教材P52~53,完成下列问题: 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答: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上述定理称为勾股定理,国外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范例1:在Rt△ABC中,∠C=90°,回答下列问题: (1)若a=12,b=16,则c=20; (2)若a=12,c=13,则b=5; (3)若a∶b=3∶4,c=10,则a=6. 仿例1: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5 cm、12 cm,其斜边上的高为( D ) A.6 cm B.8 cm C. cm D. cm 仿例2:如图所示,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为22,29,那么字母A所代表的正方形的面积为7. 学习笔记: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注意构造直角三角形,同时考虑是否存在多种情况. 解题思路:仿例3解题关键是能否认识到△AP′P为等边三角形. 行为提示:在群学后期老师可有意安排每组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有展示,有补充、有质疑、有评价穿插其中. 学习笔记: 检测可当堂完成.变例:利用图(1)和(2)两个图形中的有关面积的等量关系都能证明数学中一个十分著名的定理.这个定理称为勾股定理,该定理的数学表达式是a2+b2=c2. 范例2: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的长为( D ) A.5 B. C. D.5或 仿例1:如图,在△ABC中,∠C=90°,AD平分∠CAB,AD=10,AC=8,则D点到AB的距离是6. (仿例1题图) (仿例3题图) 仿例2:已知△ABC中,AB=17,AC=10,BC边上的高AD=8,则边BC的长为9或21. 仿例3:如图,P是等边△ABC内的一点,且PA=6,PB=8,若将△PAC绕点A逆时针旋转后,得到△P′AB,且∠APB=150°,则点P到点P′之间的距离为6,PC=10.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新问题”和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