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2014年古典文献学考博试题--文史知识

复旦大学2014年古典文献学考博试题--文史知识
复旦大学2014年古典文献学考博试题--文史知识

2014年复旦大学古典文献学考博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古籍所)

文史知识

考试时间:2014年3月8日14:00~17:00

考试科目:业务课一

科目代码:2236

科目名称:文史知识

一、填空题(1’×20)

1.《尚书·舜典》:“象以典刑,流宥五刑,()作官刑,()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流共工于幽洲,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2.东汉以来官府刊刻的石经有:东汉的()石经,魏()石经,唐()石经。

3.历代研究《楚辞》的注本有: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的《楚辞补注》,朱熹的()。

4.《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是(),《夷坚志》的作者是(),《通鉴纪事本末》的作者是()。

5.明末清初黄宗羲很注重学术史的研究与梳理,黄宗羲编著的《明儒学案》,黄宗羲未编完,而由全祖望最终编成的(),以及()的《汉学师承记》。

6.“少年心事当拿云”的下一句是(),“十有九人堪白眼”的下一句是()。

7.中国自西周时,在妇女的离婚问题上就有“七出”、“三不去”的规定,所望“三不去”是指有以下三种情况,丈夫不得休妻:有所娶无所归、()、()。

8. “初唐文章四友”是指崔融、李峤、()、()。宋代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是指(),因为“浮萍断处见山影”、“云破月来花弄影”、“隔墙风弄秋千影”而有“张三影”之称的是宋代的()。

二、简答题(5’×6)

1.简述九品中正制。

2.简述谶纬。

3.请评述《大戴礼记》。

4.请评述《大唐西域记》。

5.请简要论述朱熹的理学贡献。

6.简述古代驿传制度。

三、论述题(25’×2)

1.请简要论述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古文运动与白话文运动,并比较、论述。

2.请谈谈你对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理解。

答案:

一、填空题(1’×20)

1.《尚书·舜典》:“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流共工于幽洲,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2.东汉以来官府刊刻的石经有:东汉的(熹平)石经,魏(正始/三体/三字)石经,唐(开成)石经。

3.历代研究《楚辞》的注本有: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朱熹的(《楚辞集注》)。

4.《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是(杨衒之),《夷坚志》的作者是(洪迈),《通鉴纪事本末》的作者是(袁枢)。

5.明末清初黄宗羲很注重学术史的研究与梳理,黄宗羲编著的《明儒学案》,黄宗羲未编完,而由全祖望最终编成的(《宋元学案》),以及(江藩)的《汉学师承记》。

6.“少年心事当拿云”的下一句是(谁念幽寒坐呜呃),“十有九人堪白眼”的下一句是(百无一用是书生)。

7.中国自西周时,在妇女的离婚问题上就有“七出”、“三不去”的规定,所望“三不去”是指有以下三种情况,丈夫不得休妻:有所娶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8. “初唐文章四友”是指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宋代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是指(宋祁),因为“浮萍断处见山影”、“云破月来花弄影”、“隔墙风弄秋千影”而有“张三影”之称的是宋代的(张先)。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资料及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资料及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我想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学子考北大的原因之一吧,今天作为北大的一名学子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考北大的一些心里路程,希望可以帮到学弟学妹们。 奋斗了了一年的时间,我终于踏进了北大的校门,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付出总有回报!这不是套话,这是我刚刚知道我考了多少分的那一刻的最深切的体会!想起当初大学毕业只身前往北京,举目无亲,那个时候不知道北大的食堂在哪里、不知道在哪里能找到住的地方、不知道应该在哪里看书学习、不知道向谁去打听专业课的问题……,总之苦楚溢于言表,当然最后的得到的快乐也可以说是喜上云霄! 学弟学妹们好,我是汪学长硕士: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当年以总成绩第二名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在新祥旭考研一对一讲解621中国古典文献学和832中国古典文献学基础专业课,首先我自己当初也是在新祥旭考研辅导学校辅导过专业课,觉得老师们水平很高,尤其是在北大的学子们几乎是没有人不知道新祥旭的,毕竟新祥旭创始人就是北大的,这也是我为什么在新祥旭兼职任教的原因,毕竟我也是在这里的老师帮助下考上的,这个在这里不细说了,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留言或者加老师微信,那么我给大家推荐一些参考书目: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中华书局(写的可读性很差,最重要,逼着自己去看)曾贻芬《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商务印书馆 皮锡瑞著周予同注《经学历史》中华书局 安静小太郎《经学史》万卷楼 江竹虚《五经源流变迁考》上海古籍出版社(各经的发展源流很明晰) 徐有富《目录学与学术史》中华书局 江蕃《国朝汉学师承记》中华书局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华书局(精彩有个性)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华书局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 (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 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书”。后整理得《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佚 汲古阁:明末常熟人毛晋私家藏书阁,藏书达48000册,多宋元善本。毛氏既藏书又刻书,汲古阁刻书为古今私家刻书之冠,刻有《十七史》、《十三经》、《六十种曲》等。

古典文献学书目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北京大学,2006。 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韩仲民:《中国书籍编纂史稿》,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来新夏:《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魏隐儒:《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戴南海:《版本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1989。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002(重印)。 姚伯岳:《版本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戴南海:《校勘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管锡华:《校勘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63;成都:巴蜀书社,1991。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北京:中华书局,198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济南:齐鲁书社,1988。 周少川:《古籍目录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北京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考博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近10年题集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题库 考試科目:古代歷史文化(不分導師) 2011年 3月19日14點~17點 一、名詞解釋。(3分×10) 1.藩府本 2.鐵琴銅劍樓 3.四始六義 4.九品中正制 5.改土歸流 6.貢生 7.凌廷堪 8.內藤湖南 9.《永樂大典戲文三種》 10.李約瑟 二、寫出下列作品的作者及其生活的朝代。(1分×10) 古文辭類纂廿二史考異楚辭章句新語佩文韻府 六經正誤四六談麈折獄龜鑒臺海使槎錄(缺一個,疑是《墨子閒詁》) 三、問答題。(20分×2) 1.列舉五本清代以前及清代重要的《論語》研究著述,并說明其主要內容、特點。 2.近年來出土了一批新的簡帛材料,談談其對學術研究的重要價值。 四、標點并翻譯。(20分)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征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北大中文2009博士生古典文献专业古代歷史文化 一、名詞解釋(2分*10個) 四始六義、麻沙本、六書、靜嘉堂文庫、武威漢簡、因声求义、载记、校勘四法 二、寫作者及時代 增補元史藝文志、文淵閣書目、五燈會元、唐音癸籤、四書賸言、校勘學釋例、刊正九经三 传沿革例 三、簡答題(三選二,30%) 1、新出土簡帛文獻對古籍整理研究的影響。 2、任意列舉三本清及清以前的《尚書》或《左傳》著作,并評價和優劣。(題目大意如此) 3、《四庫全書》對古籍整理及后世學術的影響。(題目大意如此) 四、標點翻譯 世道多難,儒教淪喪,文武之軌,將遂凋墜。或沈溺於聲色之中,或驅馳於競逐之路。孤貧 而精六藝者,以游夏之資,而抑頓乎九泉之下;因風而附鳳翼者,以駑庸之質,猶回遑乎霞 霄之表。捨本逐末者,謂之勤修庶幾;擁經求己者,謂之陸沈迂闊。於是莫不蒙塵觸雨,戴 霜履冰,懷黃握白,提清挈肥,以赴邪徑之近易,規朝種而暮獲矣。若乃下帷高枕,遊神九 典,精義賾隱,味道居靜,確乎建不拔之操,揚青於歲寒之後,不揆世以投跡,不隨眾以萍 漂者,蓋亦鮮矣。(抱樸子·勖學) 古之正義,東西南北,苟舟車之所達,人跡之所至,莫不率服,而後雲天子。德厚焉,澤湛焉,而後稱帝。又加美焉,而後稱皇。今稱號甚美,而實不出長城,彼非特不服也,又大不敬。(邊)長不寧,中長不靜,譬如伏虎,見便必動,將何時已!昔高帝起布衣而服九州,今陛下杖九州而不行於匈奴,竊為陛下不足。且事勢有甚逆者焉,天子者,天下之首也,何也?上也。蠻夷者,天下之足也,何也?下也。蠻夷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貢,是臣下之禮也。足反居上,首顧居下,是倒植之勢也。天下之勢倒植矣,莫之能理,猶為國有人乎?德可遠施,威可遠加,舟車所至,可使如志,而特捫然數百里而威令不信,可為流涕者此也。(《新書·威不信》) 古代历史文化2008年3月16日上午8:30-11:30 一、解释下列名词20 封禅联绵词蝴蝶装白鹿书院五山刻本(参考严绍璗《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三家分晋开化纸定州八角廊汉墓竹简史记三家注金匮石室 二、写出各书的作者、时代10 文渊阁书目风俗通义读史方舆纪要古文尚书冤词说文释例广韵故训汇纂集韵玉函山房辑佚书校雠通义 三、问答40(三选二) 1、什么是避讳?古书避讳主要有哪些方式?古代的避讳制度对古文献的流传、整理有什么影响和意义? 2、陆心源的皕宋楼藏书于1907年经其子陆树藩之手售予日本三菱财团,后来成为东京静嘉堂文库的主干藏书。其后近百年来,引起国内学术界的不同看法。试就这一情事发表你的看法。(参考严绍璗《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及阅读建议(转)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及阅读建议(转) 一、阅读书目 文献学讲义王欣夫 中国古典文献学吴枫 中国文献学张舜徽 中国文献学新编洪湛侯 以上为古典文献学学科综论,可认真阅读,明确本学科的性质、内容、涉及范围等。 中国古文献学史孙钦善 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 校雠学史蒋元卿 目录学发微余嘉锡 古典目录学来新夏 校勘学大纲倪其心 中国古籍版本概要施廷镛 古书版本常谈毛春翔 中国古籍印刷史魏隐儒 中国书史简编刘国钧 古书通例余嘉锡 古籍索引概论潘树广 中国古代的类书胡道静 书林清话叶德辉 书目答问补正张之洞、范希增 以上为学科史和方法论以及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论著,重点学习古典文献学学科发展史,以及目

录、版本、校勘及古书体制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文献学论著辑要张舜徽 汉书艺文志总序、小序 隋书经籍志总序、小序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序、类序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 校雠通义通释王重民 文史通义校注叶瑛 以上为文献学理论及学术思想论著。 困学纪闻王应麟 日知录顾炎武 读书杂志王念孙 经义述闻王引之 十驾斋养新录钱大昕 陔馀丛考赵翼 观堂集林王国维 管锥编钱钟书 以上各书,用通读或选读方式,重点学习文史考据的方法。 小学考谢启昆 国学讲演集、小学述略章太炎

文字声韵训话笔记黄侃、黄焯 字诂义府合按黄生、黄承吉 义府续貂蒋礼鸿 各微居小学金石论丛杨树达 沈兼士学术论文集沈兼士 龙虫并雕斋文集王力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蒋礼鸿 诗词曲语话汇释张相 问学集周祖谟 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俞樾等 古书读法略例孙德谦 标点古书评议吕叔湘 古籍点校疑误汇录(一~~五)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编 古书句读释例杨树达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阮元等 中国字典史略刘叶秋 注释学纲要汪耀楠 古籍整理概论黄永年 以上各书,用通览或选读方式,重点学习文字、音韵、训诂研究以及古书辞例,句读、注释和校勘实践等。 与青年朋友谈治学中华书局编 文史专家谈治学中华书局编

文献学专题试题

文献学专题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清代私刻丛书,各具特色。如其中()的《士礼居丛书》、孙兴衍的 《岱南阁丛书》,就专以仿宋、元旧本文献为主。 A.张海鹏 B.卢文弨 C.鲍廷博 D.黄丕烈 2.魏明帝正始年间,用()三种字体,刻写了《尚书》《春秋》两经, 故称“三体石经”。 A.古文、篆书、楷书 B.篆书、楷书、草书 C.古文、篆书、隶书 D.楷书、草书、隶书 3“. 卷子”是古代纸质文献的装潢形制之一,由以下哪四部分构成?() A.轴、卷、褾、带 B.轴、牙签、褾、带 C.卷、牙签、帙、邺架 D. 轴、卷、帙、邺架 4.隋朝牛弘提出书有“五厄” ,明代()又接其说法,补论“十厄” 。 A.冯梦龙 B.袁宏道 C.胡应麟 D.李开先 5. 抄本的分类,从纸格的颜色来看不包括()。 A.红格抄本 B.蓝格抄本 C.青格抄本 D.黑格抄本 6.浙刻本用的字体是()。 A .颜体 B. 欧体 C.柳体 D.赵体 7.版本从狭义上来说专指()? A .抄本 B. 雕版印本 C.批校本 D. 手稿本 8.在版本的整书结构中,附于书皮内的空白纸页叫做()。 A.扉页 B.封面 C.书口 D.书脑 9.著名藏书家多半会有自己的藏书处,清代黄丕烈有()。 A.述古堂 B.汲古阁 C.知不足斋 D. 士礼居 10.以下哪一部书是我国古代最巨大的官修图书目录,被张之洞称为“良 师”,也是先秦至清初学术史的系统总结?() A.《郡斋读书志》 B.《四库全书总目》 C.《直斋书录解题》 D.《七略》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唐代类书,多已亡佚,今存者仅四大类书:虞世南撰写的、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附答案概要-共1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 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 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典籍________,二是指______贤才_____。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___《诗》;《书》;《礼》;《易》;《春秋》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3,西汉__刘向_____和_____刘歆_____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 4,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汲冢周书_________。 5,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__《金刚经》________。 6,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_通典__________、郑樵的__通志________和_____马端临______的《文献通考》。 7,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__廿二史考异__、《十七史商榷》、__廿二史札记_________等考史名著。 8,金石的“金”指_青铜器__________;金文则指商周__________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9,______总集____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10,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___1899_____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计20分) 1,汗青;2,辑佚;3,四分法;4,线装;5,索引 1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2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字逐一摘录,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 3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4线装书为纸书的一种装式,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包书背。线装克服了以前各种装帧的缺点,因而最终成为古代图书装帧的主流。线装书约出现于宋代,至明代中叶以后成为主流。 5索引,古今又称玉键、针线、韵检、通检、备检、引得等。最先出现于明代。“索引”一词,原从日语引进,一度依据英文index译为“引得”。现通行和规范术语为“索引”。 五、简述题(每题10分,计20分) 1,试简述伪书产生的主要原因。 2,试举例说明出土文献与古典文学研究间的关系。 试题二 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 1,198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规定“文献”为“记录有_____知识______的一切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则界定“文献”为“记录有____知识_______和_信息__________的一切载体”。 2,秦始皇三十四年的_焚书__________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 3,东汉晚期,经学大家_____郑玄______遍注群经,对文献整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4,明代官方编纂了一部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即_永乐大典__________。 5,清代考据学的鼎盛时期为___乾嘉________时期,有惠栋为代表的吴派,戴震为代表的__皖派

各校古典文献学历年考研试题集锦

各校古典文献学历年考研试题集锦 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试题 2003年中国古典文献学(150分) 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20分)九通四书六艺七略九州 二、请介绍一部你熟悉的工具书:(应包括体例、内容、特点、检索方法、功用等项,最好能举例说明。20分)三、翻译下列短文(40分)晉靈公不君:厚斂以雕墻;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殺之,寘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趙盾、士季見其手,問其故,而患之。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三進,及溜,而後視之,曰:「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夫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豈惟群臣賴之。又曰:『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能補過也。君能補過,袞不廢矣。」猶不改。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賊之。晨往,寢門辟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曰:「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殺之。盾曰:「棄人用犬,雖猛何為!」鬭且出。提彌明死之。初,宣子田於首山,舍于翳桑,見靈輒餓,問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問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請以遺之。」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禦公徒而免之。

問何故。對曰:「翳桑之餓人也。」問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乙丑,趙穿攻靈公於桃園。宣子未出山而復。大史書曰「趙盾弒其君」,以示於朝。宣子曰:「不然。」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宣子曰:「烏呼!『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竟乃免。」四、问答题(70分)1、谈谈你对《汉书·艺文志》的认识。(30分)2、试就学术研究中的某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20分)3、举出十部重要史传文献,并就其中一部谈谈你的认识。(20分)文献阅读基础(150分)一、解释下列每组词义的差别(10)后後、征徵、余餘、游遊、适適、谷穀、雕彫、无毋、發髪、乾榦二、许慎关于“六书”的论述中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怎样下定义的?除许慎所举的例字外,各举5个例字加以说明(20) 三、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30分) 1、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左传·僖公五年)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左传·僖公三十年) 3、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左传·宣公二年) 4、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左传·成公二年) 5、宋多责赂于郑。(左传·桓公三十年) 6、今王之地方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战国策·楚策) 7、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礼记·礼运) 8、王若隐其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孟子·梁惠王上) 9、夫以中才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报

南师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历年试题

考试科目中国古典文献学 专业2 2003年 一、名词解释:20分 九通四书六艺七略九州 二、请介绍一部你熟悉的工具书:(应包括体例、内容、特点、检索方法、功用等项,最好能举例说明。20分) 三、翻译下列短文:40分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赵宣子古之良史也为法受恶也越竟乃免 四、问答题:70分 1、谈谈你对《汉书艺文志》的认识。30分 2、试就学术研究中的某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20分 3、举出十部重要史传文献,并就其中一部谈谈你的认识。20分 专业2 2004年 一、词语解释:30分 三国志前四史五经博士战国七雄四库(四部) 二、请介绍一部你熟悉的工具书:(应包括体例、内容、特点、检索方法、功用等项,最好能举例说明。20分) 三、翻译下列短文:25分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四、问答题:75分 1、试就古文献研究中的某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2、在经部文献中任选一书,就某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3、谈谈你对《汉书》的认识。 专业2 2005年 词语解释:30分 六艺前四史编年体三通合纵连横 二、请对《辞海》或《辞源》作一简单介绍:(应包括体例、内容、特点、检索方法、功用等项,最好能举例说明。20分) 三、翻译下列短文:25分 北戎侵郑,郑伯患之。……十一月甲寅,郑人大败戎师。 四、问答题:75分 1、谈谈你对《汉书艺文志》的认识。 2、试就古文献研究中的某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3、《左传》是“传”还是史?为什么? 专业2 2006年 词语解释:30分 纪传体四书三礼纵横家《春秋》三传 二、请介绍一部你熟悉的工具书:(应包括体例、内容、特点、检索方法、功用等项,最好能举例说明。20分) 三、翻译下列短文:25分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四、问答题:75分

文献学概论

文献学概论

文献学概论复习题 1、“文献”一词、文献学、文献学研究的起源; (1)、“文献”一词的起源: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汉代郑玄注:“献,贤也。”并以“文章贤才不足”解释“文献不足”. 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2)、“文献学”一词的起源 “文献学”一词始见于1920年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全相望亦私淑宗羲,言文献学者宗焉。”三年后,梁氏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清初史学之建设”一章中又说:“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 (3)、“文献学”研究的起源 第一部直接以“文献学”命名的著作: <<中国文献学概要>>.(1928年版商务印书馆) 该书作者郑鹤声在例言中援引马端临关于”文献”的解释后说”本编亦采其谊……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2、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比较; 不同: (1)研究对象:古典文献学以古籍为主要研究对象;现代文献学则以多语种文献为对象

(2)研究内容:古典文献学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为支柱;现代文献学 利用现代技术,重视对文献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揭示 (3) 就专家群体而言:“古典”与“现代”形成两支队伍。 相同: 首先,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的研究对象都是文献—知识的载体。 其次,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都要研究文献的整理、传播、利用,有共同的工作规律可寻。 第三,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的根本任务,都是要实现知识的科学组织与有效利用。 第四,在研究工作中,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也经常是优势互补,难以截然分开的。 3、现代文献学的起源; 端倪:始于20世纪60年代,化学家、文献学家袁翰青1964年发表的《现代文献工作的基本概念》。袁先生主张使用“文献工作”一词,是以此 区别于中国的古典文献学,文献工作就是现在说的”现代文献学”,只 不过现代文献工作的研究成果“尚不足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4、文献学研究内容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文献学的研究内容 首先,文献应当是文献学的研究对象或研究主体,包含有文献属性、类型、载体、体式等内容。

中国古典文献学参考书目

中国古典文献学参考书目 来源:李士彪柘人的日志 中国古典文献学参考书目 (据说是北师大教授郭英德推荐的书目。不是很多,但看完这些也就够了。) 通用书目: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北京大学,2006。 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古籍编纂学书目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韩仲民:《中国书籍编纂史稿》,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来新夏:《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古籍版本学书目

魏隐儒:《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戴南海:《版本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1989。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002(重印)。姚伯岳:《版本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古籍校勘学书目 戴南海:《校勘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管锡华:《校勘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古籍目录学书目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63;成都:巴蜀书社,1991。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北京:中华书局,198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济南:齐鲁书社,1988。 周少川:《古籍目录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何新文:《中国文学目录学通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补:《古籍整理学》,刘琳、吴洪泽著,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2.《玉海》:宋王应麟编。此书专为参加科举考试而编,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刊行,全书200卷,分为天文、律历、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等21门,门下再分类,共240多类。书中采辑丰富,自经、史、子、集至百家传记,宋代掌故多取材于实录、国史、日历等文献。编排也比较特殊,每类之下按隶属关系以事物或图书名称列若干小标目。每一类、目,先有“提要”简释类、目名称或概述事实梗概,然后才汇集有关资料。类目之间,时有“参见”。每遇异说,还略引古籍加以考证。有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浙江书局重刊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 3.《十三经注疏》: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4.《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奉敕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成书。全书100卷。分为46部,包括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政治、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等。每部下又分各事物的细目,共计727个子目,约百万字。此书资料古稀,引用的古籍达1431种,现存者不到百分之十,且所援用者都为唐以前的古本。体例比较完善,事文兼备、先事后文,改变了以往类书偏重类事、不重采文,以及随意摘句、不录片断的缺点,对后代类书影响较大。该书用途较广,宋以后多用来校勘古籍、辑录佚文以及查找唐以前的文献资料和诗文典故,颇有学术价值。有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汪绍楹校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 5.十通:是指我国古代十部著名的政书,包括:唐代杜佑根据刘秩所编《通典》,宋代郑樵编纂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清朝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皇朝(清)通典》、《皇朝(清)通志》、《皇朝(清)文献通考》和清末刘锦藻所编《皇朝(清)续文献通考》。“十通”使我国几千年的古代典章制度有了系统完整的记载。 6.监本:指历代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籍。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五代后唐时,宰相冯道请命判国子监事田敏等校定《九经》,刻印出售,是为国子监刻书之始。五代监本经文、注文并重,保持了六期以来经注写本的旧式,宋代仍之。宋代国子监除主刻正经正史外,还校刻了一些重要医学典籍。明代南北两京都设国子监,因而又有南监本、北监本之分,其先后刻印的《廿一史》以其内容充实和装帧优美而著称于世。 7.简牍:古时,有以竹为简记事者,有以木为牍记事者,合称为简牍。早在汉代就发现过古代的简牍。近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 一、名词解释题: 1.本校法 2.《玉海》 3.《十三经注疏》 4.《艺文类聚》 5.十通 6.监本 7.简牍 8.包背装 9.类书 10.辑佚 11.经厂本 12.蜀本 13.《通志》 14.别集 15.《古今图书集成》 二、问答题: 1.宋刻本书有何特点? 2.如何进行古书辨伪? 3.我国历史上采用过的文献载体有哪些? 4.蝴蝶装和包背装图书各有什么优缺点? 5.荀勖《中经新簿》与刘歆《七略》相比有何优劣之处? 6.如何鉴定活字印刷本书籍的版本? 7.版本有何作用? 8.辨伪通常采用哪些方法? 9.四部分类法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2.宋王应麟编。此书专为参加科举考试而编,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刊行,全书200卷,分为天文、律历、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等21门,门下再分类,共240多类。书中采辑丰富,自经、史、子、集至百家传记,宋代掌故多取材于实录、国史、日历等文献。编排也比较特殊,每类之下按隶属关系以事物或图书名称列若干小标目。每一类、目,先有“提要”简释类、目名称或概述事实梗概,然后才汇集有关资料。类目之间,时有“参见”。每遇异说,还略引古籍加以考证。有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浙江书局重刊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 3.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4.唐欧阳询等奉敕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成书。全书100卷。分为46部,包括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政治、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等。每部下又分各事物的细目,共计727个子目,约百万字。此书资料古稀,引用的古籍达1431种,现存者不到百分之十,且所援用者都为唐以前的古本。体例比较完善,事文兼备、先事后文,改变了以往类书偏重类事、不重采文,以及随意摘句、不录片断的缺点,对后代类书影响较大。该书用途较广,宋以后多用来校勘古籍、辑录佚文以及查找唐以前的文献资料和诗文典故,颇有学术价值。有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汪绍楹校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 5.十通:是指我国古代十部著名的政书,包括:唐代杜佑根据刘秩所编《通典》,宋代郑樵编纂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清朝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皇朝(清)通典》、《皇朝(清)通志》、《皇朝(清)文献通考》和清末刘锦藻所编《皇朝(清)续文献通考》。“十通”使我国几千年的古代典章制度有了系统完整的记载。 6.监本:指历代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籍。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五代后唐时,宰相冯道请命判国子监事田敏等校定《九经》,刻印出售,是为国子监刻书之始。五代监本经文、注文并重,保持了六期以来经注写本的旧式,宋代仍之。宋代国子监除主刻正经正史外,还校刻了一些重要医学典籍。明代南北两京都设国子监,因而又有南监本、北监本之分,其先后刻印的《廿一史》以其内容充实和装帧优美而著称于世。 7.简牍:古时,有以竹为简记事者,有以木为牍记事者,合称为简牍。早在汉代就发现过古代的简牍。近世以来,自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新疆塔里木河附近出土晋代木简以后,到1949年50年间,发现竹木简并见于报导的共有7次,共计出土竹木简牍一万多枚。建国后,先后在湖北、湖南、河南、山东、江

2018年人民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参考书目

2018年人民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参考书目 考研参考书目 中国文学基础: 《文学理论新编(修订版)》陈传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中国古代文学史》游国恩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程光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人民文学出版社 《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黄晋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汉语言基础: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语言学概论》胡明扬、沈阳、贺阳语文出版社 2000年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教研室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现代汉语》黄柏荣廖序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 1999年 专业规划 新祥旭教研室对专业课解析:正是由于专业课比较复杂,只要考生认真研究专业课,把握专业课考试的本质和规律,那么,专业课的复习就能够事半功倍。 第一阶段:确定专业 在这一阶段,同学必须要根据三个最重要的因素来正确选择报考专业。这三个重要因素是: 1.本科专业与研究生专业的匹配程度 2.对研究生专业真实的喜好程度 3.对研究生专业天然的擅长程度 第二阶段:进行通用知识点学习 在专业确定后,关注ruc考研圈公众号还需更多时间考虑更多因素才能最终决策报考学校。在定了专业却没定学校的这段时期,很多同学不会进行专业课学习,因为他们认为同一专业,不同学校考的不一样,在没有最终确定学校之前,无法开始学习。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因为,虽然不同学校同一专业学习内容不全相同,但只要是同属于一个专业,无论哪个学校所的考查范围,一定有20%左右的知识点是重叠的。这不同学校都一致要求掌握的20%相同知识点,我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考试试题卷A

4、我国古籍经史子集四分法的制度定型于(B)。 A汉书艺文志B隋书经籍志C隋书艺文志D四库全书总目5、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中与《史记》并称西汉最伟大的两部着作的是(A)。 A《七略》B《别录》C《汉书》D《世说新语》 四、名词解释(20分) 五厄:(5分:每一要点1分)隋代牛弘所总结的书籍被焚毁的五次厄运。即:秦始皇下令焚书,坟籍扫地皆尽,此为第一厄;王莽末年,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此为第二厄;汉献帝移都时,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此为第三厄;刘曜、石勒覆灭京华,朝章国典,从而失坠,此为第四厄;周师入郢,梁萧绎悉焚典籍于外城,此为第五厄。 伪书:(1)一书的公认着者及时代并非这书的真正着者及时代,这书就称之为伪书。(2)不能清晰地判断一书的真伪,往往会给我们阅读研究利用古籍带来误解。(3)伪书具有史料、文学、语言学、思想等多方面价值。(4)因此,我们辨伪的根本目的并非要从古文献中剔除伪书,而是要弄清这些文献的真实着者、书名和着作内容、年代等,使人们能准确地了解其价值和正确利用。(5)要了解中国古籍中的伪书状况,可以借助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罗根泽《诸子考索》、张心澄《伪书通考》、郑良树《续伪书通考》等专门着作。 善本:(5分:每个要点1分,例证2分)(1)文物价值与学术价值较高的版本叫善本。(2)从文物标准来看,时代较早、稀见程度较强的版本

是善本。(3)学术意义上的善本可归纳为八个字:精注精校,不缺不讹。 ⑷善本是个随时间发展而变化的概念。 五、文献阅读(20分) (一)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教材论述,完成文后各题:(10分:每一小题2分) (二)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教材论述,完成文后各题:(10分:每个要点1分) 六、简答题(10分) 1,我们研究文献学的目的是什么?(3分:每个要点2分) 文献学是通向文献宝库的门径,是打开文献宝库的钥匙。我们研究文献学的目的在于:⑴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比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⑵同时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⑶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自己使用以外,还可供更多的人使用。 2,作业典藏散佚 七、论述题题(20分)(1)2分,(2)—(7)每要点3分。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演变过程大致如何? (1)古籍分类的目的,一是为了查找方便;二是总结学术源流。我国古籍分类的方法大致经历的演变过程是:六分法→九分法→七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 (2)六分法。中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产生于西汉。当时刘歆编撰的《七略》,将图书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六大类三

古典文献学古典文献学考试卷模拟考试题

《古典文献学》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 ,二是指() 。( )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 )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 典范。( ) 3、西汉()和()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 《别录》和《七略》。( ) 4、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 得竹简文献一般称()。( )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5、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刻印之《金刚经》。() 6、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的《典通》、()的《通志》和()的《文献通考》。() 7、清代考史三大家为(),分别著有《廿二史考异》、《十七史商榷》、《廿二史札记》等考史名著。() 8、金石的“金”指();金文则指商周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9、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10、汗青()

11、辑佚() 12、四分法() 13、线装() 14、索引() 15、198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规定“()”为“记录有 知识的一切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则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 息的一切载体”。() 16、()三十四年的焚书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 17、东汉晚期,经学大家()注群经,对文献整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献学概论

文献学概论复习题 1、“文献”一词、文献学、文献学研究的起源; (1)、“文献”一词的起源: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汉代郑玄注:“献,贤也。”并以“文章贤才不足”解释“文献不足”. 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2)、“文献学”一词的起源 “文献学”一词始见于1920年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全相望亦私淑宗羲,言文献学者宗焉。”三年后,梁氏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清初史学之建设”一章中又说:“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 (3)、“文献学”研究的起源 第一部直接以“文献学”命名的著作: <<中国文献学概要>>.(1928年版商务印书馆)该书作者郑鹤声在例言中援引马端临关于”文献”的解释后说”本编亦采其谊……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2、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比较; 不同: (1)研究对象:古典文献学以古籍为主要研究对象;现代文献学则以多语种文献为对象 (2)研究内容:古典文献学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为支柱;现代文献学利用现代技 术,重视对文献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揭示 (3) 就专家群体而言:“古典”与“现代”形成两支队伍。 相同: 首先,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的研究对象都是文献—知识的载体。 其次,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都要研究文献的整理、传播、利用,有共同的工作规律可寻。 第三,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的根本任务,都是要实现知识的科学组织与有效利用。 第四,在研究工作中,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也经常是优势互补,难以截然分开的。 3、现代文献学的起源; 端倪:始于20世纪60年代,化学家、文献学家袁翰青1964年发表的《现代文献工作的基本概念》。袁先生主张使用“文献工作”一词,是以此区别于中国的古典文献 学,文献工作就是现在说的”现代文献学”,只不过现代文献工作的研究成果“尚 不足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4、文献学研究内容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文献学的研究内容 首先,文献应当是文献学的研究对象或研究主体,包含有文献属性、类型、载体、体式等内容。 其次,文献属于社会文化范畴,包括文献生产、整理、揭示、传播、收藏和利用等的社会运动过程,文献价值及其实现、文献与文化学术的关系等方面。 再次,文献还是一个历史范畴,包括文献的起源、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等。 最后,包括文献学基础理论,如文献学定义,研究对象,学科体系,文献学史等,一起构成动态的有机整体。 (2)文献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①文献学的理论研究薄弱:关于文献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性质等基本问题仍众说纷纭,分歧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