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七日循环灸

三伏七日循环灸
三伏七日循环灸

冬病夏治源于《黄帝内经》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内经》所述,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人体的阳气和自然界的阳气相符,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是天地阳气最胜,同时我们人体阳气也最为旺盛,三伏时节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毛孔张开;艾为纯阳之物,在阳气最旺盛之时施“三伏灸”,可将3重阳气作用于体内渗入经络,通过经络的气血直达病所,最大限度地以热治寒、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寒逐湿、鼓舞阳气等,达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所以几千年来,我们中医艾灸就是利用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实现了冬病夏治。时间紧迫不要错过了。

尤其是下列这些人群,这个时候艾灸疗法可使补阳祛邪之力达到极限,对各种虚症慢性病、寒湿严重的关节不利、男科妇科疾病效果奇佳。

具体如下

呼吸系统疾病:

过敏性鼻炎,哮喘,久咳等。

消化系统疾病:

脾胃虚寒型胃痛、腹胀、腹泻等。

各种骨关节痛:

颈肩腰腿痛,关节痛等。

儿科疾病:

体质差,反复感冒,久咳等。

女性:

手足冰冷,脸色暗黄、长痘,痛经、月经不调等。

三伏天阳气聚集在体表,五脏空虚,阴邪伏在体内,无法顺畅的排除,伏邪容易潜藏在身体的心肺、脾胃、关节,腰臀,到冬季就会出现不适症状,三伏灸可温养五脏,预防伏邪潜藏就等于预防冬季出现各种疾病。

三伏艾灸调理配穴位

经络自然选择督脉重灸了,这是人体阳气汇聚的重要经络,我们三伏的三阳,就是其中一阳了。但是灸之前,一定要刮灸,把湿寒先排一下。

督脉很重要,隔天或一周至少2次还经常做足疗,就是泡脚加灸涌泉穴

如果没有艾灸经验的艾友,列出一个三伏的七日循环灸,这80天里面就这么灸也是完全帮到你。

第1天:督脉;足三里穴;中脘穴;各灸30分钟;

第2天:八髎穴;肾俞穴;神阙穴;各灸30分钟;

第3天:督脉;涌泉穴;阴陵泉穴;各灸30分钟;

第4天:中脘穴;会阴穴;足三里穴;各灸30分钟;

第5天:督脉;太溪穴;八髎穴;各灸30分钟;

第6天:大椎穴;神阙穴;涌泉穴;各灸30分钟;

第7天:督脉;章门穴;背俞穴;各灸30分钟;

1、艾灸方法,穴位可以用艾灸罐,悬灸,或绑在对应的穴位上即可,也可以用随身灸。

2、保证隔天做督脉补足阳气;有条件经常可以泡脚泡澡,用艾绒包或艾叶都可以

3、艾灸顺序;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头身后四肢。

很多人都疑惑,三伏天这么热,还艾灸,不是热死了,中暑怎么办。其实呢,三伏天艾灸三伏天人体会感觉闷热不适,甚至会中暑、晕厥,这是因为人体的经络和穴位被堵住了,经络穴位相当于人体的门和窗,门和窗被堵住热散不出去,积聚在体内人就会觉得热,这也是很多人容易中暑的原因。

在《黄帝内经》讲到艾灸有“通十二经,走三阴”的作用,夏季做艾灸可以疏通经络打开人体的门和窗,所以做完三伏灸周身凉爽。所以赶紧三伏艾灸吧,立即灸起来!

三伏灸三九灸操作手法及要求

三九灸操作流程 1.什么是三九灸? “三九灸”是依据中医“秋冬养阴,夏病冬治”和“治未病”的理论,顺应四时气候特点,内病外治的一种特色灸疗法。具体时间是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顺应天象进行“三九灸”。其中又以白天进行调理,效果最佳,因为白天人体穴位处于开放状态,气血通畅,有利于药物吸收,提高疗效。 2.为什么要在三九天做三九灸? “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此时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气血运行缓慢,且大自然处于阴阳交替阶段,也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候。阳气弱就会抵挡不住外界寒湿,人就容易患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和老年的膝关节病。为此,在三九天进行三九灸,能起到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益肺、祛风散寒的功效,有效增强机体抵抗力。 3.我做了三伏灸为什么还要做三九灸? 三九灸的理论是“夏养三伏,冬补三九,冬夏共治,阴阳调衡,疗效相得益彰”。“夏病冬防、冬病冬治”适当地在三九天进补及做三九灸调理可以让你在来年免疫力提高,减少慢性病的发作,提高生活质量。三九灸是对三伏灸疗效的补充和巩固。 4.三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以及三九灸的时间? 我国民间对寒冬的计时方法是将冬至后的八十一天划分为九个阶段,每九天一个阶段,称作“冬九九”,也就是常说的“数九寒天”。其中每年冬至后的第一天至二十七天称为—三九天。 预备灸:12月12日—12月21日 *一九:12月22日—12月30日 *二九:12月31日—2018年1月8日 *三九:2018年1月9日—17日 *加强灸:2018年1月18日—27日 5.三九灸的适宜人群是那些? 一是治已病,主要治疗冬季常见慢性病,如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咽炎、各种慢性咳嗽、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肠功能紊乱、尿频尿急、前列腺增生、慢性肾炎、月经不调,以及颈肩腰腿痛、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二是治未病,重点调治亚健康状态,如慢性疲劳综合征、失眠、神经衰弱、抑郁、焦虑、疲倦、头痛、颈肩腰背酸痛等,对于免疫力低下、有慢性发作性疾病病史的亚健康人群,有防病保健作用。 三是强身健体,通过“三九灸”来提高人体抵抗力,改善畏寒怕冷、容易感冒、手脚冰冷等症状,对夏季已做过“三伏贴”的患者,有巩固和加强疗效的作用。 6.三九灸主要针对那些病症? 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体质虚弱易反复感冒者。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腹泻、慢性胃肠炎、胃痛、厌食、消化不良。 运动系统疾病:颈肩腰腿痛、肌肉疲劳等。 免疫系统疾病: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7.良工馆三九灸的特色有那些? 1.一人一方,个性化施灸方案.

三伏天艾灸注意事项

三伏天艾灸注意事项 对于有些慢性病,夏天艾灸会好于冬季,尤其是风湿类的疾病,哮喘,免疫力低下,慢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等等都适合夏天艾灸。 有句话叫做冬病夏治我想大家一定不会陌生。 中医主张“春夏养阴”,“冬病夏治”便是该理论的具体体现。夏季患者血经络畅,皮肤腠理宜泄,此时恰当艾灸益气补阳治疗,并辅以静养,做到治养结合,治疗效果必将大增。因此,大部分冬春季节无法治愈的患者,通过夏季服药、调养,常可达到临床治疗之显著效果。中医实践证实,“冬病夏治”在慢性病治疗方面,尤其是风湿类的疾病,哮喘,免疫力低下,慢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等等都适合夏天艾灸,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夏天艾灸,便于空气流通,室内空气清新,穿衣少,也是便于艾灸的条件之一。 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艾灸,夏季艾灸皮肤毛孔是开合的,艾灸会很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缓解期服药治疗,能够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另外,夏天如果您要艾灸,一定不要再空调屋里做,因为艾灸这东西最怕的就是受凉,一旦受凉就达不到治病的目的了,更有可能湿气入体,起了副作用。 夏天有以下这些病症的朋友不妨试试做艾灸。 1.女性痛经:人们在夏季喜欢吃冷饮,有些女性即使在月经期也要吃冷饮,久而久之会造成女性痛经。女性可于每次月经前10天,对天枢穴(肚脐旁2寸)、三阴交穴(内足踝上3寸)艾灸。这两个穴位可以改善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 2.哮喘:哮喘可选择在伏天进行艾灸治疗,每个伏天的第一天开始艾灸,直到三伏结束。几个穴位分别是夹脊穴(第1胸椎至第5腰椎之间)、大椎穴(第7颈椎下凹陷中)、陶道穴(颈部下端)。 3.夏季失眠、多梦:百会穴(两耳之间头顶正中线)、四神聪穴(百会前、后、左、右各开1寸处)、印堂穴(两眉之间)、太阳穴(耳廓前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每天对这几个穴位进行艾灸两次,每次10分钟~20分钟,可以改善失眠、多梦。 4.夏季腹泻:夏季因为饮食不注意或腹部受凉,经常会出现腹泻,对相应的穴位进行艾灸可以健脾益胃、补中益气、保暖治寒。这几个穴位分别是中脘穴(脐中上4寸)、建里穴(脐中上3寸)、足三里穴(腿部膑骨下3寸)。

三伏灸,三伏灸和三九灸

三伏灸,三伏灸和三九灸 2013-06-01 14:32:03|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三伏灸治疗风寒湿痹证的临床体会在临床治疗风湿寒痹时,单纯用口服药或针刺,有时效果不显,经配合适当的灸疗,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疗效。正如<<医学入门>>中指出“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这就说明灸法在临床中能补其针刺和药力所不及。灸法是一种温热的刺激,由于灸火的热力,能深透肌层,温经行气。灸用之艾绒的性能有壮元阳,行气血,通经络,逐寒湿等功效,两者相合,更能加强起温经气,散寒邪的作用。其功效与治疗风湿寒痹的治则相同,所以在治疗此病症时,配合适当的灸法,以增强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从而取得相得益彰之功效。三伏灸治疗时与病人约定好时间,一般于暑夏三伏天施灸为宜,平时晴天中午也可以。用专用药物、麝香、去皮大蒜等於督脉处施灸,每年三伏天施灸1次。有专人操作,一般灸3-5壮。灸后皮肤潮红,可起水泡,于第2-3天用注射器把水泡内的液体吸出并搽以美宝,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创面的干净,直至结痂脱落,皮肤愈合,前后调养休息一个月。灸后一个月内禁食生冷辛辣,禁房事,禁冷水洗浴。我们自1990年以来应用三伏灸治疗风湿寒痹300余例,收到了非常满意的疗效,总有效率97%,尤其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更好。如治疗

赵某,女,48岁,患类风湿性关节炎5年,屡治无效。1995年8月13日施灸。就诊时,全身关节酸痛,尤其阴雨天更为加重,手指,肘,肩,膝关节疼痛明显,手指关节出现晨僵,肿胀,面色无华,乏力,怕冷恶风,四肢发凉,舌淡体胖,苔薄腻,脉沉细。化验:RF强阳性,ESR40mm/h,ASO 1:250,双手X线拍片示骨质疏松。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属风湿寒痹。治予补肾壮阳,温经散寒,化痰祛淤,搜剔络邪。治法:口服自制骨痹威灵丸,每次10丸,日服3次,饭后服。并外用三伏灸灸法。经过一 个疗程的治疗,症状减轻,精神振作,面色红润。三伏灸连续治疗2年,症状消失,化验复查均正常,身体恢复正常,下田干活已同常人,临床治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三伏灸对于慢性反复发作的风湿寒痹证有非常好的效果,功效较大,为一般灸法所不及。本法可促进机体组织毒素吸收,形成非特异性蛋白体,产生免疫调节作用,提高细胞免疫和抑制体液免疫的作用,并可通过受破坏组织的化脓及修复,对机体形成一种比较持久轻微的良性刺激,促进网状内皮细胞增生,提高免疫力,调整机体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代谢机能,改善组织营养状况。据我们临床观察,本法对消除类风湿因子转阴有效。运用三伏灸疗法,治疗面广,艾柱大,火气足,温通力强,有温补督阳,回阳固脱,温通气血,散寒通络之功效,特别适用于慢性虚寒类疾病,能充分体现了

三伏灸的作用

三伏灸的作用 ①局部的刺激作用,局部的药物刺激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使机体某些抗体形成,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对一些过敏性疾病起防治作用。 ②经络的调节作用,温热性能的药物对局部的刺激,有类似灸法的效应,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的效果。而且通过经脉的调整,达到补虚泻实,促进阴阳平衡,防病保健的作用。 ③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至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同时通过药物对局部穴位的刺激,以激发全身经气,通过微小血管的吸收输送,发挥最大的药理效应。 ④利用“三伏天”这全年最热的时段,人体阳气最盛的时候,刺激人体穴位,并通过药物的作用,起一个良性的,有利于机体增强抵抗力的,扶正祛邪的作用。(另外,在冬季还有三九灸,同样是利用全年最冷的时段,灸治疾病) 三伏灸适用的症状 1、呼吸系统: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 2、消化系统疾病:肝炎、慢性胆囊炎、胃肠功能紊乱、溃疡病等。 3、外周神经病: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等。 4、皮肤病:白癜风、银屑病、荨麻疹、硬皮病、神经性皮炎、寻常疣、斑秃等。 5、其他病症:梅核气、痛经、痹证(包括退行性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肱骨外上髁炎)等。 三伏灸适应症: 很多疾病都能用三伏灸的方法治疗,除了上面提到的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以外,还包括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属于阳虚寒凝范围的疾病。所谓的阳虚寒凝,主要是指有怕冷、鼻涕或痰液白而清稀、受寒后症状会明显加重等表现。 三伏灸主要是在人体穴位上贴敷药物,因为很多药物都有刺激性,所以贴敷的穴位一般都是选择在背部。但是,不同的人、不同的疾病所用的药物和穴位也不尽相同,用中医的话来说就是要“辨证”选穴、选药。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病的三伏灸法。 1、慢性支气管炎: 症状:咳嗽、咳痰或气喘的症状出现在两年以上,每次发作持续三个月以上的。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发作,春夏缓解。

三伏灸常见不良反应处理

三伏灸常见不良反应的处理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珑 天灸疗法(又称之发泡灸)治疗后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轻度红肿、小水泡、轻度热痛感属正常现象。当前已进入二伏,许多做过三伏灸的患者经过了一伏的天灸治疗普遍出现过一些不良反应,诸如皮肤严重红肿、水疱、局部瘙痒,甚至于疼痛、皮肤过敏和低热等症状,这些表现虽然属于天灸疗法的正常现象,但也给患者们带来了许多困扰,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下以上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 贴药后局部皮肤红肿,无明显不适可不予以处理,但自觉瘙痒、灼痛等明显不适,可外涂皮炎平霜、皮宝霜、皮康霜等减缓刺激;局部皮肤出现水泡,应穿着柔软衣服,或外覆盖纱布,避免摩擦水泡,防止破损,外涂以氧化锌油、宝肤灵、万花油等烫伤软膏。水泡较大者,可自行取用消毒针在水疱底部刺破将水液放出,一天多次直至放净为止,并外涂紫药水。水泡溃破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外涂搽紫药水、红霉素软膏、金霉素软膏等消炎,防止感染,可适当予以珍珠层粉、云南白药涂抹促使创口愈合。全身皮肤过敏者,可自服抗过敏药物,全身过敏症状严重或伴有发热,建议来医院诊治。 此外,为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贴敷时间上要灵活应变,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贴敷时间应控制在2-4个小时,可根据贴药后的局部反应缩短或延长贴药时间,贴后热辣,烧灼感明显者,可提前去药,防烧伤皮肤。若贴后微痒舒适可酌情延长贴药时间。但是,因为经过了一伏的天灸之后,皮肤的敏感性已经提高,一般在二伏贴敷时间可

以相应缩短,控制在1-2个小时为宜。在腧穴的选择上,以三组腧穴轮流使用为宜,发现有严重水肿、发泡的腧穴应该禁止再贴敷,选用另一组腧穴,并对腧穴局部进行相应处理。 还应注意在贴药当日戒烟酒、辛辣、海鲜、蘑菇、牛肉、韭菜等食物,并避免进食生冷食品及行冷水浴。天灸疗法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多发生在贴敷后一周之内,有延迟现象,部分患者当天贴敷后自觉反应不明显,认为药力不足而擅自延长贴敷时间,也是容易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 所以,希望广大患者能够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贴敷,灵活掌握贴敷时间,即使发生不良反应也不必担心,按照处理方法选择相应的治疗手段,大多会在短期内得到改善。

三伏灸常用穴位定位

三伏灸常用穴位定位1.中府(LUl)肺之募穴 【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l肋间隙处。 2.天枢(ST25)大肠之募穴 【[定位】脐中旁开2寸。 3.水道(ST28) 【定位】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4.归来(ST29) 【定位】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5.足三里(ST36)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6.上巨虚(ST37)大肠下合穴 【定位】在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7.三阴交(SP6)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8.大杼(BLll)八会穴之骨会 【定位】第l胸椎棘突下,旁开l.5寸。 9.风门(BLl2) 【定位】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l.5寸。 10.肺俞(BLl3)肺之背俞穴 【定位】第3胸稚棘突下,旁开1.5寸。 11.心俞(BLl5)心之背俞穴 【定位】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l.5寸。 12.膈俞(BLl7)八会穴之血会 【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l.5寸。 13.肝俞(BLl8)肝之背俞穴 【定位】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l.5寸。 14.脾俞(BL20)脾之背俞穴 【定位】第1l胸椎棘突下,旁开l.5寸。 15.胃俞(BL21)胄之背俞穴 【定位】第l2胸椎棘突下,旁开l.5寸。 16.肾俞(BL23)肾之背俞穴 【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l.5寸。 17.大肠俞(BL25)大肠之背俞穴 【定位】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l.5寸。 18.膀胱俞(BL28)膀胱之背俞穴 【定位】第2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平第2骶后孔。 19.次髎(BL32) 【定位】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

三伏灸宣传单

高温肆意来,不适病症也接踵而至,眼下最好的就是来贴三伏灸,听听医生的养生建议。冬病夏治 为啥三伏天敷三伏灸? 在三伏天敷三伏灸,是中医“冬病夏治”的好时机。“三伏天”天气炎热,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此时气血趋于机表,皮肤松弛,毛孔开张,有利于药物渗透,有助于邪气外驱,在三伏天里用麻黄、元胡、白芥子、甘遂、细辛、麝香等中药制成的三伏灸敷于人体相关穴位上,以刺激经络,通过经络的循行和气血的输送将药物直接送达病所,可以增强人体抗病能力,预防疾病发生。 7月18日至7月27日为今年“三伏天”的初伏,7月28日至8月6日为中伏,8月7日至8月16日为末伏。常用腧穴由高至低排在前10位的有肺俞、定喘、心俞、膈俞、膻中、肾俞、膏肓、大椎、脾俞、天突,“每伏各贴药一次,贴于双侧穴位,初伏、中伏、末伏各取的穴位都有所不同”。 四类患者可敷三伏灸 三伏灸适应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妇产科疾病等四类疾病,这些疾病都是冬季易得或易加重的疾病,“在疾病尚未发作前,提前治疗,预防发作,减轻发病症状,可达到治疗的目的”。具体如下: 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体虚容易感冒。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引起的胃胀、胃酸、胃痛等、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妇产科疾病:痛经、产后头痛、产后风寒等症。 其他:痹症——风寒湿邪引起的颈、肩、腰腿痛以及四肢寒凉、背脊怕凉。 敷三伏灸要注意什么? 三伏灸虽好,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敷用。 敷灸的对象:2岁以上儿童及成年人,孕妇、1岁以下幼童、敷灸局部有破损者和正处于疾病发作期的患者不宜敷灸。 贴敷期间禁忌:忌食生冷、辛辣、油腻、海鲜,敷灸当天最好不要洗澡。 此外,敷药后,部分患者局部可能出现麻木、温、热、痒、针刺、疼痛等感觉,这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大多数人可以忍受,如果上述感觉特别强烈,建议市民及时取下药物。

“冬病夏治三伏灸”活动话术模板(重要哦)

冬病夏治,三伏灸”活动话术模板(重要哦) 一、为什么要“冬病夏治,三伏灸”? 1、什么是“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 “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辩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2、“冬病夏治,三伏灸”适合什么人群?1)、呼吸系统病症: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咽炎、过敏性鼻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及小孩冬天易得的感冒;2)、消化系统病症:与虚寒有关的慢性胃炎、胃痛、慢性肠炎、结肠炎等多种消化不良病症;3)、妇科类病症:妇科炎症,痛经,子宫肌瘤,宫寒,产后头痛、产后风寒症等;4)、其它病症:痹症—风湿引起的肩颈酸痛,腰酸背痛,关节酸痛等;虚寒引起的头晕头痛,易疲劳,四肢寒凉怕冷,免疫力低下等; 3、“冬病夏治,三伏灸”有什么效果?①、局部刺激效果:局部的药物刺激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使机体某些抗体形成,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对一些过敏性疾病起防治作用;②、经络调节效果: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的效果,而且通过经

脉的调整,达到补虚泻实,促进阴阳平衡,防病保健的作用;③、药物本身效果: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至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同时通过药物对局部穴位的刺激,以激发全身经气,通过微小血管的吸收输送,发挥最大的药理效应; ④、利用“三伏天”这全年最热的时段,人体阳气最盛的时候,刺激人体穴位,并通过药物的作用,起到一个良性的,有利于机体增强抵抗力,扶正祛邪的作用; 二、“冬病夏治,三伏灸”铺垫微信: 微信1:亲爱的某某姐您好!本店一年一度的“三伏灸”活动就要开始了;现在女性十女九寒,冬天容易手脚四肢冰凉,体质偏寒,容易感冒;再因为冬天周围环境寒冷,两寒夹击,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如同隔山打牛,雨天晒衣服,是非常困难的;然而在盛夏之际,暑热骄阳里面是心火正旺,则藏在人体的经络和关节里面的寒湿气最容易被赶出来,所以在三伏天用艾灸除寒祛湿效果就事半功倍;在三伏期做一次艾灸就抵平时做三次效果!欢迎您在三伏期(x月X日-X月x日)来本店做“三伏灸”,某某美容院某某美容师敬上! 微信2:亲爱的某某姐您好!本店一年一度的“三伏灸”活动就要开始了;中医奇葩“冬病夏治,三伏灸”:冬天属阴,周围环境阴湿,寒湿气容易进入我们身体,并存积在我们体内,人体万病之源就是寒湿体质,当我们人体器官处在这种寒湿环境下,就容易产生病变,所以排寒排湿是保持人体健康的根本;夏天属阳,周围环境温度高,容易把体内的寒湿气排出;本店在盛夏之际特别推出"科技艾灸三伏

“冬病夏治,三伏灸”活动话术模板(重要哦)

“冬病夏治,三伏灸”活动话术模板(重要哦) 一、为什么要“冬病夏治,三伏灸”? 1、什么是“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 “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辩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2、“冬病夏治,三伏灸”适合什么人群?1)、呼吸系统病症: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咽炎、过敏性鼻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及小孩冬天易得的感冒;2)、消化系统病症:与虚寒有关的慢性胃炎、胃痛、慢性肠炎、结肠炎等多种消化不良病症;3)、妇科类病症:妇科炎症,痛经,子宫肌瘤,宫寒,产后头痛、产后风寒症等;4)、其它病症:痹症—风湿引起的肩颈酸痛,腰酸背痛,关节酸痛等;虚寒引起的头晕头痛,易疲劳,四肢寒凉怕冷,免疫力低下等; 3、“冬病夏治,三伏灸”有什么效果?①、局部刺激效果:局部的药物刺激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使机体

某些抗体形成,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对一些过敏性疾病起防治作用;②、经络调节效果: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的效果,而且通过经脉的调整,达到补虚泻实,促进阴阳平衡,防病保健的作用;③、药物本身效果: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至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同时通过药物对局部穴位的刺激,以激发全身经气,通过微小血管的吸收输送,发挥最大的药理效应;④、利用“三伏天”这全年最热的时段,人体阳气最盛 的时候,刺激人体穴位,并通过药物的作用,起到一个良性的,有利于机体增强抵抗力,扶正祛邪的作用; 二、“冬病夏治,三伏灸”铺垫微信: 微信1:亲爱的某某姐您好!本店一年一度的“三伏灸”活动 就要开始了;现在女性十女九寒,冬天容易手脚四肢冰凉,体质偏寒,容易感冒;再因为冬天周围环境寒冷,两寒夹击,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如同隔山打牛,雨天晒衣服,是非常困难的;然而在盛夏之际,暑热骄阳里面是心火正旺,则藏在人体的经络和关节里面的寒湿气最容易被赶出来,所以在三伏天用艾灸除寒祛湿效果就事半功倍;在三伏期做一次艾灸就抵平时做三次效果!欢迎您在三伏期(x月x日-x月x 日)来本店做“三伏灸”,某某美容院某某美容师敬上! 微信2:亲爱的某某姐您好!本店一年一度的“三伏灸”活动 就要开始了;中医奇葩“冬病夏治,三伏灸”:冬天属阴,周

三伏灸的有什么好处

三伏灸的有什么好处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三伏灸的有什么好处》的内容,具体内容:三伏灸讲究的是冬病夏治,在三伏天里实行三伏灸,提高抗病能力,强身健体。那么三伏灸的好处有哪些呢?接下来我带大家了解一下吧。三伏灸的好处1、解暑,祛湿,祛寒,降火。中... 三伏灸讲究的是冬病夏治,在三伏天里实行三伏灸,提高抗病能力,强身健体。那么三伏灸的好处有哪些呢?接下来我带大家了解一下吧。 三伏灸的好处 1、解暑,祛湿,祛寒,降火。中医讲:"虚火、邪火之根是寒湿之邪,有寒必有火,有火必有寒。"这就是容易上火的朋友,容易引发炎症的根本原因。在中医里治疗各类炎症的根本方法是祛寒除湿,寒邪不祛,炎症不愈。艾灸的纯阳与天时的阳气最旺之时,双重阳气注入体内,将寒湿邪排出后,人在炎热的环境里是不闷热,不烦躁的。 2、无论天气多么炎热,身心却是舒畅无比。艾灸可以充盈元气阳气。总之,元气充足的表现就是:夏不怕热,不喜欢吹冷风、吃冷饮之类。冬不怕寒冷,精力旺盛,耐力很强,耐痛,抗压力、打击力强,这也是真正意义的健康特征。这种感觉是其他任何治疗、调理、保健、补品等无法体会到的。所以说,古大德医家常用"神奇"比喻艾灸的功效和作用。 3、三伏天艾灸祛病愈病快速,是根除一切疾病根源的时机。在阳气最旺的夏季艾灸,与艾火的纯阳,双重阳气作用于人体病灶,祛除一切寒湿,打 通经络。

4、延年益寿。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抚阳保命延寿之法,艾灼第一。"真元乃元气、阳气,所以,元气是生命之本,是健康之本,长寿之本,福德之本。 5、修心养性的收效时机。夏季艾灸,人体正处于散发的时令,天时的阳气与艾灸的纯阳之气,进入人体,那么,风、寒、湿、暑、燥、火等邪气被天地之双重阳气赶出体外,因此,血液越来越清净,身体得以轻松,心胸逐渐开阔,病痛逐渐解除,智慧越来越多。所以,三伏天艾灸即能祛病、又能强健身心,真正意义的修心养性。 三伏灸的作用原理 利用"三伏"天炎热气候,敷以辛温,逐痰、走窜、通经平喘药物,可以提高药物效能,达到温阳利气,驱散内伏寒邪,使肺气升降正常,温补脾肾,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哮喘、过敏性鼻炎是目前难治之症,病程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且易反复发作,正气虚时易诱发,所以,中医认为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病员要有耐心坚持治疗。各地天灸经验认为贴药年限长,次数多,则其疗效高,效果就好,因此要坚持多年"三伏"天贴药。 研究发现,通过天灸疗法以后能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增加E—玫瑰花结形成率和淋巴细胞转化率等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同时血中噬酸性细胞明显减少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的含量下降,明显抑制机体的过敏状态,同时在促进激活气道平滑肌细胞膜上腺苷酸环化酶,使腺苷酸环化酶催化细胞内CAMP(血浆环腺苷单磷酸)的合成,提高CAMP的水平上,能有协调气道平

三伏天灸疗法的穴位

三伏天灸疗法的穴位 一、哪些病可进行天灸疗法? 冬病夏治的范围很广,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 2.消化道疾病:慢性腹泻、胃炎、消化不良等; 3.疼痛性疾病:慢性腰腿痛、筋骨肌肉痛、肩周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4.免疫力低下疾病:易感冒等。其中慢性哮喘、鼻炎最适合“夏治”,小儿和老年人因抵抗力低下者,效果尤佳。 二、三伏灸的具体方法选取玄胡、白芥子等多味中药按比例研末,用姜汁调成膏状,用胶布将块状药膏贴于穴位上。每伏各贴药一次,贴于相应穴位,各种病症所取的穴位都有所不同。成人一般贴2-4小时,儿童贴1-2小时,贴药后皮肤有发热感,灼痛感,各人皮肤耐受情况不一样,但以能耐受为度。敷贴之后,一般人的局部皮肤都会有灼热和红润,如果穴位上的皮肤起泡,效果会更好,证明所贴药物已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 三、临床技术操作 (1)药物的准备: 白芥子40%、细辛40%、甘遂10%、延胡10%共研细末,用时以老姜汁调和成1×1×1立方厘米的药饼,用5平方厘米的胶布贴于穴位上。 (2)取穴: 哮证病位在肺,发病与外邪侵袭及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因此选用膀胱经背俞穴及任脉穴。三伏灸选取相应的背部俞穴如肺俞、脾俞、肾俞,再加上大椎、定喘、百劳等能发挥平喘、补肺、健脾、益肾作用的穴位来进行。 第一组穴位:肺俞、胃俞、志室、膻中。 肺俞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位于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志室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膻中为位于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第二组穴位:风门、膏肓、脾俞、天突。 风门位于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膏肓俞位于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脾俞位于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天突位于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第三组穴位:肾俞、定喘、心俞、中脘。 定喘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心俞位于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中脘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3组穴位相配均有补益肺脾肾、理气平喘的功用。背部俞穴均取双侧,1次1组,3组交替使用。 (3)贴药 将药物贴于穴位上,每次贴药1个小时,10天贴1次,治疗3个月,共9次。

2017年三伏天时间和三伏灸

2017年三伏天时间和三伏灸 2017年三伏天时间如下: 2017三伏初伏、中伏、末伏时间如下,共30天 2017初伏时间:2017年7月12日庚辰 2017中伏时间:2017年7月22日庚戌 2017末伏时间:2017年8月11日庚午 2017年三伏天时间一共持续30天,从2017年7月18日开始到8月17日结束。 三伏天养生6个秘诀 现在正值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也是多种疾病的高发期,所以这个时候要谨记养生,注意保健身体,那么三伏天如何养生呢?下面西安继正堂中医艾灸馆教您三伏天养生的诀窍,一起来看看吧。 别太贪凉。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里,身体调节能力容易失调,出现多种不适。因此,最好少开空调,小孩、孕妇及患有关节炎、风湿病、呼吸道疾病的老人就更要注意。即使开,温度以26℃为宜,保证室内外温差别超过7℃;让空调风往上吹,避免直吹身体,还要护好颈、背、腹、腰、腿等部位。大汗淋漓后不要冲凉水澡,以免受到风寒湿邪侵袭。夏日贪吃生冷瓜果,容易引发胃肠炎。吃冷饮时最好等到食物的温度接近体温时再慢慢咽下,以免刺激胃肠道,且吃的时间最好选择阳气最旺的正午到下午3点之间。受寒后,可以喝姜茶发汗散寒。 饮食开胃。一进三伏天,很多人就会受到“苦夏”的困扰,口淡乏味,食欲不振。因此,“开胃”是夏季养生的重点。专家建议,夏天可以多吃点苦味食物,苦瓜、苦菜、苦荞麦都能解热祛暑、健脾开胃。不过苦瓜性寒,体质较差、脾胃虚寒者不宜多吃。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因此,益气养阴的食物也不可少,山药、大枣、蜂蜜、莲藕、木耳都是不错的选择。此外,鸡鸭肉、瘦猪肉等平性或凉性的肉制品也有滋阴养胃、健脾补虚的功效。 身体祛湿。闷热潮湿的三伏天,人体容易被湿邪侵袭。对付暑湿,可以按足三里穴,有助于运化水湿。睡前用40℃温水泡脚,可祛湿,还能提高睡眠质量。还可以刻意出些汗,让湿气随着汗水散发出去。多吃健脾化湿的食物也有帮助,红豆、绿豆、荷叶煮粥,藿香、佩兰、苍术泡茶,生姜切片煮水,都有祛湿之效。辣椒虽能开胃助消化,祛湿功效却一般。值得提醒的是,绿豆汤千万不能当水喝,绿豆性寒,体质虚弱者不能过多饮用。 “低调”运动。常说的“夏练三伏”,并不是让大家不分时间、地点、情况地去锻炼。夏天人体能量消耗大,跑步、打球、爬山等锻炼方式必须量力而行,最好进行一些“低调”的运动,既能起到锻炼效果,又不至于出现不适。三种运动比较好:1.游泳:水的散热能力比空气高15倍,游泳时人体能够保持体温恒定,不易中暑;2.钓鱼:垂钓需要脑、手、眼配合,静、意、动相助,能解除心脾燥热;3.太极拳:打太极拳既能增大肺活量,又能促进气血在五脏六腑之间的流动,有助于振奋精神。夏天运动最好安排在凉爽的早晨或傍晚;其间注意少量多次地补水;室外气温超过32℃,空气湿度超过60%时,最好选择在凉爽的室内运动。 晚睡早起午补觉。晚睡并不是提倡大家在夏季熬夜,而是要求人们顺应夏季昼夜变化的特点按时作息,睡眠时间不要超过11点。中医认为“春生夏长”,到了夏天,人体阳气处于旺盛状态,如果经常睡懒觉,就违背了人体阳气的季节变化规律,不仅得不到休息,反而觉得更疲乏。所以,夏季早上六七点起床比较好。午睡有利于气血平衡,能补充体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健康午睡以30~60分钟为宜,超过1小时则适得其反,可能干扰晚上睡眠。 静坐除烦。医学研究表明,夏天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的时候,人体情绪调节中枢就会受到明显影响,人也容易心烦意乱,而老人的夏季心烦指数会

冬病夏治三伏灸

冬病夏治三伏灸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冬病夏治”三伏灸“冬病夏治”是一种扶助人体正气、增加免疫力、调动人体自身防病抗病能力的“治未病”方法。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们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中药制成药饼,通过有经验的针灸医生辨证分析后,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贴敷灸治疗 何谓“冬病” 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 阳气不足,是“冬病”的最基本病机 原理 冬天所发之病,大都是寒性的。寒邪侵袭在于人体阳气的不足。 寒则热之,是中医的基本治则之一。 扶助人体阳气,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伏天是一年中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 当阳气最旺盛的时节,对人体阳气给予激发,对于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治疗一些难治的疾病减少发病率和减轻发病症状是有帮助的。 根据“春夏养阳”的理论,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冬天容易反复发作的难治的一些疾病在夏天三伏天进行一些中医的内治与外治配合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原理就是激发人体阳气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不是直接作用于疾病,而是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 适应症

主要适用于两类疾病:一是过敏性、肺系疾病,如哮喘、(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及小孩冬天易得的感冒;一类是跟虚寒有关的疾病,如胃痛、结肠炎、关节痛、虚寒头痛、肾虚引起的腰痛及其他疾病 操作规范。 1.药物组成 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一般比例范围是:白芥子占比最大,约为35—40%,细辛次之,约为15-25%,其他的延胡索约占10—30%,甘遂10-20%。 2.药材炮制 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3.药物制备 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浓度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4.贴敷方法 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规消毒,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家庭可以用干净的白布涂药贴在穴位上,然后胶布固定 5.贴敷时机

三伏七日循环灸

冬病夏治源于《黄帝内经》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内经》所述,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人体的阳气和自然界的阳气相符,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是天地阳气最胜,同时我们人体阳气也最为旺盛,三伏时节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毛孔张开;艾为纯阳之物,在阳气最旺盛之时施“三伏灸”,可将3重阳气作用于体内渗入经络,通过经络的气血直达病所,最大限度地以热治寒、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寒逐湿、鼓舞阳气等,达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所以几千年来,我们中医艾灸就是利用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实现了冬病夏治。时间紧迫不要错过了。 尤其是下列这些人群,这个时候艾灸疗法可使补阳祛邪之力达到极限,对各种虚症慢性病、寒湿严重的关节不利、男科妇科疾病效果奇佳。 具体如下 呼吸系统疾病: 过敏性鼻炎,哮喘,久咳等。 消化系统疾病: 脾胃虚寒型胃痛、腹胀、腹泻等。 各种骨关节痛: 颈肩腰腿痛,关节痛等。 儿科疾病: 体质差,反复感冒,久咳等。 女性: 手足冰冷,脸色暗黄、长痘,痛经、月经不调等。 三伏天阳气聚集在体表,五脏空虚,阴邪伏在体内,无法顺畅的排除,伏邪容易潜藏在身体的心肺、脾胃、关节,腰臀,到冬季就会出现不适症状,三伏灸可温养五脏,预防伏邪潜藏就等于预防冬季出现各种疾病。 三伏艾灸调理配穴位 经络自然选择督脉重灸了,这是人体阳气汇聚的重要经络,我们三伏的三阳,就是其中一阳了。但是灸之前,一定要刮灸,把湿寒先排一下。

督脉很重要,隔天或一周至少2次还经常做足疗,就是泡脚加灸涌泉穴 如果没有艾灸经验的艾友,列出一个三伏的七日循环灸,这80天里面就这么灸也是完全帮到你。 第1天:督脉;足三里穴;中脘穴;各灸30分钟; 第2天:八髎穴;肾俞穴;神阙穴;各灸30分钟; 第3天:督脉;涌泉穴;阴陵泉穴;各灸30分钟; 第4天:中脘穴;会阴穴;足三里穴;各灸30分钟; 第5天:督脉;太溪穴;八髎穴;各灸30分钟; 第6天:大椎穴;神阙穴;涌泉穴;各灸30分钟; 第7天:督脉;章门穴;背俞穴;各灸30分钟; 1、艾灸方法,穴位可以用艾灸罐,悬灸,或绑在对应的穴位上即可,也可以用随身灸。 2、保证隔天做督脉补足阳气;有条件经常可以泡脚泡澡,用艾绒包或艾叶都可以 3、艾灸顺序;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头身后四肢。 很多人都疑惑,三伏天这么热,还艾灸,不是热死了,中暑怎么办。其实呢,三伏天艾灸三伏天人体会感觉闷热不适,甚至会中暑、晕厥,这是因为人体的经络和穴位被堵住了,经络穴位相当于人体的门和窗,门和窗被堵住热散不出去,积聚在体内人就会觉得热,这也是很多人容易中暑的原因。 在《黄帝内经》讲到艾灸有“通十二经,走三阴”的作用,夏季做艾灸可以疏通经络打开人体的门和窗,所以做完三伏灸周身凉爽。所以赶紧三伏艾灸吧,立即灸起来!

三伏天艾灸

三伏天艾灸,可从根上解决你的体虚病多的问题(附图详解)2011-7-29 22:29阅读(2.32万) 三伏天艾灸,可从根上解决你的体虚病多的问题 2011年三伏天艾炙时间:(艾炙每伏第一天最佳) 头伏:2011年7月14日(周四)――2011年7月23日 中伏:2011年7月24日(周日)――2011年8月2日 三伏:2011年8月13日(周六)――2011年8月22日 下面就给大家说说需要炙的几个保健穴位: 1、后天之本,气足之源——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按压有明显的酸涨感。 足三里是人体穴位中运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 在我的临床中,气虚血虚首选足三里、消化疾病首选足三里。 为什么呢? 因为足阳明胃经属多气多血之经,足三里有气血双补的功能,常用于治疗头晕、耳鸣、 失眠、瘫痪、便秘、胃痛、腹胀、腹泄、消化不良、食欲不好、胃溃疡、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阑尾炎、急慢性肠炎等疾病。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足三里这个穴位能够提高免疫力,足三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所以从古代起就被作为要穴来使用。 我跟大家说: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大家都知道母鸡是大补人体的,可以补气生血,补肾益精。 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但是现在的鸡不是自然生长,是靠饲料,激素喂养的,谈不上营养,吃了只会对身体有害。所以古代药王孙思邈《千金方》中曾说过“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这句话就是说,如果要想身体健康足三里穴要经常保持不干燥。在古代使用灸法都是采用化脓灸,经常刺激足三里来强壮身体。 足三里还可以用来防止老花眼、中风、治疗高血脂症等等。 艾炙方法 如果身体不错只是保健保健,一星期灸2-3次,一次一个穴位不少于10分钟,如果身体差, 气血差的那灸的时间需要长一点,最好是按摩后再灸,效果最好。你自己观察,如果坚持灸足三里10日,你会感觉你精神好了,睡眠足了,吃饭香了,面色红润了。 2、任脉穴位关元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三寸。简便取穴, 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在小手指的下缘处取穴。关元穴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