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考试

自然辩证法考试
自然辩证法考试

1.1“辩证法”的现代含义是什么?

答:辩证法的任务——两大基本问题

首先,辩证法作为一种发展观,它是对于客观世界与人类思维的运动发展及其规律的反应和总结。辩证法认为: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绝对静止和永恒不变的东西;静止只是相对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②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不只是量的增加和减少,它也是一种质变和飞跃。

③事务作为自主的运动,其根源主要不在事务的外部,而在于事物本质自身所包含的矛盾性,“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

其次,辩证法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主张从事物的联系中,从事物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中去研究事物

2.1谈谈你对人工自然的理解

人工自然:是指人类的实践手段所及并为人类的实践手段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可以看作是人与自然所构成的一个调控系统。

范围:a. 受人类实践活动直接影响的那部分自然界,主要指生态系统;b. 人类利用自然界的材料所创造的人工自然物。

人工自然随着人类的控制手段的逐步进化而扩展,这种拓展过程由技术史所表征。

●人工自然影响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物质生产活动:原料→生产工具→生产组织方式

物质消费活动:“消费公害”

●人工自然也影响着人类的精神生活。

“无机的身体”→“办公室综合症”

2.2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基本途径是什么?

必要性:

(1)人口问题: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地区分布性别比年龄结构

(2)粮食问题:数量与质量

(3)不可再生资源问题

(4)污染问题

(5)工业化问题

总结:这五个基本问题相互交织,形成今天复杂的全球性问题群,构成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焦点,并且还在逐渐加剧。这说明人类直接面对的自然界正在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演化。因此,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成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途径:

要想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牢固树立“只有一个地球”的观念。

努力发展自然科学,提高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

提高技术水平,合理拓展人工自然范围,增强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

发展社会科学,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发展人文科学,实现“人的革命”。(人类儿童期→成人期的成长;文化上的革命;开发人的潜能)

3.1试述科学问题的重要性与来源。

重要性:

从科学理论自身发展的总体过程来看,科学问题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内在动力。⑴科学研究是一个根据已知研究未知的过程,能够把已知和未知联系起来的正是科学问题。⑵从具体科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来说,科学问题既是某一具体理论发展的起点,也是其发展的终点。

从具体的科研过程来说,科学问题是科研活动的起点,也是整个科研过程所围绕的中心。

对于每个科研工作者来说,他所提出的科学问题往往是其理论素养与科研能力水平的标志。

来源:

根本来源:社会生产实践与科学实践。换言之,就是从社会需要和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中产生科学问题。

具体来源:来自科学体系结构自身(自主发展)。

⑴从科学理论与科学事实的矛盾中产生科学问题;(酒与瓶的关系vs.盲人摸象)

⑵从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中产生科学问题;(lacuna vs. gap )

⑶从不同理论间的矛盾中产生科学问题(不同学科vs.不同学派)

3.2试述科研选题所应遵循的原则。

需要性原则:从社会发展、理论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课题(首要的、基本的原则)创造性原则:所选课题必须具有先进性和新颖性(科研的根本点和灵魂,科研之魅力尽在于此)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了解现状以求得较高立足点,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科学性原则:要有正确的哲学指导;同时要遵循正确的选题程序与方法。

可行性原则:正确评价主观条件(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客观条件。(资金,设备与实验材料,信息,协作,相关学科的发展)

4.1为什么说“观察渗透理论”?

从信息论角度看,观察不仅仅是一个接收信息的过程,也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这种加工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从心理学角度看,观察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感知,必然包括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赋义”的过程,离不开经验与思维的参与

现代的科学观察离不开仪器的作用,而仪器作为科学理论的物化,本身就包含着理论的作用;同时,任何仪器都是有量纲的,而量纲总是从属于理论

观察的结果都是用语言记录的,而语言总是联系着理论的框架

总之,理论在观察中既起着“定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受外界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

4.2试述科学观察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别于观察的目的性)

首先要端正科研思想;

其次,要遵循起码的程序要求,保证可重复性;

第三,尽量排除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避免先入为主的成见

全面性(或系统性)原则

首先,研究对象自身存在复杂的结构,同时又与周围环境有着复杂的联系,因此观察过程中就不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余

其次,研究对象自身有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必须在这一过程中把握对象

典型性原则

其一,在对某一类现象进行观察研究时,应选择典型客体作为观察对象(摩尔根)

其二,对具体研究对象来说,要选择其典型表现来观察(巴普洛夫)

5.1应如何理解“科学抽象”

所谓科学抽象,是指人们在理性思维中,对同类科学事实去除其现象的、次要的方面,抽取其共同的、主要的方面,从而做到从个别中把握一般,从现象中把握本质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法。

科学抽象的材料基础是科学事实。(科学事实vs.经验事实)

其哲学基础是现象与本质对立统一的矛盾(phenomenon vs. essence)

科学抽象是一个思维过程,必须借助各种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才能实现

科学抽象的结果,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把握,并具体表现为科学概念、科学符号与思想模型三种形式(从广义的范围看,科学抽象的结果,还包括科学判断、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

5.2简述科学概念的特征。

可确定性——即任何科学概念都应该是可以明确规定其含义的

可确定性≠必然正确

可检验性——科学概念不仅需要有逻辑上的可确定性,而且必须具有实践上的可检验性。“可检验”的含义指可以直接检验或可间接检验。(爱因斯坦语)

可变动性——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深化、修正乃至更新。(原因:其一,客体自身总是发展变化的,对客体本质的认识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达到;其二,主体的认识能力要受到实践发展水平的限制,对客体本质的认识总是近似的、不全面的)

5.3简述思想模型的特点与作用。

特点:

流动性

互补性

条件性(如单摆)

作用:

解释功能

判据功能

预见功能

理想模型

6.1简述归纳与演绎之间的辩证关系

科学认识是归纳和演绎的辩证统一

演绎要以归纳为基础,归纳要以演绎为指导

演绎方法的大前提来自于归纳,所以演绎包含着归纳,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同时,归纳要以演绎为指导,人们总是在一般原理的指导下对经验进行归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演绎也就没有归纳

在科学认识活动中,归纳与演绎所起的作用不同

归纳概括经验性的事实,处于科学认识的经验层次,以观测到的实验结果为依据;而演绎方法主要用于建立必然性的知识体系,处于科学认识的理论层次。作为科学认识中两个阶段的两类认识方法,归纳的目的是确立科学认识基础的客观性,而演绎则保证构成科学认识基础的知识元件、要素间联系的必然性

科学认识的深化、发展,是在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不断震荡中实现的6.2简述类比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启发思想,开拓思路,形成假说(前沿探索中类比的优势)

触类旁通,解释外推,为已有理论开拓新的应用领地(仿生学)

7.1形象思维在科学认识中有怎样的意义?

形象思维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方法论意义

可以直观形象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右脑革命”)

由于形象思维能够在思维过程中将“意象”随意地再生和组合,因而能突破现实的局限,抓住主要矛盾,对研究对象进行极度的简化和纯化,以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形象思维在技术创造活动中有着更为突出的意义

7.2如何理解直觉思维?

1.什么是直觉思维

思维方式上的特点

认识的自发性与跳跃性

认识成果的启发性、模糊性、或然性

2. 直觉思维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直觉是科学认识中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

直觉思维在理论科学研究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8.1如何理解创造性思维的本质?

创造性思维的本质

创造性思维是人之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的关键性环节

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思维方法协同作用的过程

归纳方法vs.演绎方法

逻辑思维方法vs.非逻辑思维方法

在讨论创造性思维及其本质问题时,既不宜忽视逻辑思维的作用,也不可忽视非逻辑思维的作用;从创造的根本在于一个“新”字来看,非逻辑思维方法则更为关键

8.2影响科学创造过程的心理品质有哪些?

1. 关于智力品质

观察力——感知与注意

记忆力(1/10s×1000bt×70y≈1.5×1012bt)

思维能力

收敛思维(左脑思维)vs.发散思维(右脑思维)

中美两种文化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的对比

思维革命

评价与鉴赏能力

与科学创造过程的关系

与元认知的关系→与直觉的关系

2. 关于非智力心理品质

理想、信念与动机

兴趣、激情与勤奋

谦虚、自信与幽默

善疑、冒险与“怪癖”

好奇心、惊讶感与“童心”

9.1如何理解科学假说的性质与作用?

性质

1 科学性

假说的科学性,既来源于其可靠的事实基础,也是其正确的背景理论所保障的。假说在构建过程中,必须遵循逻辑规则,才能保证自身逻辑结构上的内在合理性假说的科学性,使它与毫无科学根据的神话以及缺乏逻辑基础的幻想区别开来。

2 假定性

假说中包含着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猜测,这种猜测往往是在科学资料不甚充足、检验条件不甚完备的情况下提出的,带有假定性的成分,在将来有可能被证伪而淘汰,也有可能基

本上被证实而完善为理论,所以说假说具有假定性。

这种假定性似乎是假说的缺陷,其实正是假说的可贵之处,它来源于思维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形象地把假说比喻为猜谜。科学研究是一项探索未知的事业,必须依赖想象的“触角”。即使是以逻辑严谨著称的数学领域,也离不开想象的作用,如微积分中对极限的证明、非欧几何,都是想象在科学领域的完美表现。

想象的飞跃作用使假说得以突破旧的思想与理论的局限,带动理论跳跃性地向前发展。科学假说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集中体现,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我们前面所讨论的创造性思维理论。

3 假说的不完全性

表现在以下四方面:⑴事实基础的有限性;⑵背景理论的不完全性;⑶对现象本质的猜测的片面性;⑷预见的事实的有限性。

首先,从总的方面看,这是由人类认识的局限性造成的。客观规律是对无穷现象的体现,而对无穷现象的认识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对于具体科学假说在四种构成要素上所表现出的不完全性,我们可逐一予以讨论:

⑴事实基础的不完全性,是由科学认识的经济性原则决定的。(联系血液循环说思考)

⑵背景理论的不完全性,是由科学认识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的。(联系“日心说”思考)

⑶对现象本质猜测片面性,除了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有关外,也与研究对象的性质有关。

⑷由于前面所提出的几种不完全性,必然会导致预见的不完全性。

作用

从科学整体发展的角度看,假说有如下三方面作用:

1.假说是通向理论的桥梁,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

2.假说不仅标示出具体的研究目标,同时还指出了某种可能的研究方向,因而对科学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3.不同假说间的争鸣,可以促进学术的繁荣。

对科学工作者个人而言,假说具有如下两方面作用:

1.假说具有解放思想的作用,它可以打破信仰的禁忌,同时又能突破思维习惯以及先入为主的成见的局限。

2.假说是调动科学工作者积极性与首创精神的好形式。

9.2为什么说假说的实践检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1.检验假说的步骤

第一步:对假说进行逻辑分析,也称理论检验

逻辑分析主要是对假说逻辑上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检验,以达到对假说进行初步筛选的目的。其方法是从一些已经确认的判断出发,通过合规则的推理来论证与假说相关的概念、判断等

的可靠性

其内容包括:假说的概念是否具有精确性、明晰性与简单性,假说在逻辑结构上是否前后一致,假说与既有理论之间是否存在相容性,等等

必须特别注意假说与理论之间的相容性问题

第二步,是假说的实践检验

对假说的实践检验,也就是通过观察和试验,对假说及其推论进行验证的过程。实践检验有两种方式,即直接检验与间接检验

用假说的推论或预见与事实直接对照,即用观察和实验的结果直接证实或否定假说的内容。比如各种医学假说的检验

根据假说合理地推出一些可检验的蕴涵,然后在观察与实验中验证这些蕴涵,从而达到对假说的证实或证伪。如物理学上对“电磁波与光波具有同一性”假说的检验

2.假说的实践检验是个复杂的过程

其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实践检验的长期性;其二是实践检验的反复性。3.假说的实践检验为何如此复杂?

⑴这是由实践检验在步骤与方式上的复杂性决定的。

⑵假说实践检验的复杂性还与假说自身结构上的复杂性有关。

⑶假说实践检验的复杂性,还与科学实践本身的历史局限性有关。

10.1技术方法的特点与作用是什么?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活动,总要采用一定的手段、途径和行为方式。技术方法就是包含在这些手段、途径和行为方式中的各种程序、规则和技巧。

技术方法的原则:

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相统一的原则

2、需要性和可行性相统一的原则

3、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相统一的原则

技术方法的特点:

首先,技术方法和科学方法之间,在工作进程、工作程序、和最后的结果等方面是不同的。从工作的进程来看,科学研究的进程是实现人类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即从物质到精神,从实践到认识,从个别到一般。技术研究的进程是实现人类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即从精神到物质,从认识到实践,从一般到个别。从工作的程序来看,科学方法是由观察、假说、检验、观察……的循环往复组成的,最后得出一个普遍规律。技术研究的程序,一般是从科学需要和科学研究成果相结合所导出的对某种技术需求出发。

其次,技术方法的运用要全面把握技术本身的两重性,即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的物质形态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它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但作为社会的存在物,它又会受到社会经济规律和各种社会因素的支配。

第三,技术方法的运用要充分考虑工程技术的综合性,这是和科学方法运用的重要区别之一。自然科学研究是在绝对纯化和理想化条件下去研究自然事物,绝对理想化的模型是

它的研究对象。而工程技术的研究对象是特定的人化的自然物,它必须把原来在科学研究中被舍弃的因素和关系一一恢复起来,加以综合考虑。

第四,技术方法的运用需要更多地考虑时间性问题,处理好远近结合。当设计、研制一种新产品时,如果只考虑当前,不考虑长远,会使一种产品试制成功时已经落后,或者没有进一步发展的余地,这样的产品是没有生命力的。但是,过多的考虑长远,把技术指标提得过高,脱离了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水平,就要拖延研制进度,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五,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是工程技术方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工程技术项目的实施,除了要符合相关的科学技术规律外,还必须在投资决策前,从需要和可能、条件与限制,以及各种可能的方案等方面,作严密的技术经济论证,即作可行性研究。

性质

技术方法是在哲学方法论的指导下,总结、概括各种特殊技术方法中的共性和规律性。所以,技术方法论的对象是从整体上研究一般技术方法,它贯穿在技术开发过程中所共同的规则、研究、设计、试验、试制等一系列方法论问题。一般技术方法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特点和使用范围,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又有其发展规律。

10.2技术创新的意义何在?

1.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不仅是技术创新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和推动力量,而且技术创新的成功和持续进行也极大的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们之间是互惠互利的。

2.促进社会生产力进步

技术创新使科学技术成果得以物化从而成为现实生产力,它是推动生产力不断进步的直接动力。技术创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通过对它的产生的三次效应实现的。

3.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11.1试述系统科学对现代科学发展具有怎样的影响。

?系统科学的发展,带来了现代科学思维方式上的变革,即由线性因果关系和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向辩证法和系统论的思维方式转变。

?研究对象上,从以实体为研究中心过渡到以系统为研究中心

?对各种科学现象的考察,由单值过渡到多值

?在考察科学现象的关系时,从线性因果分析过渡到非线性因果分析?系统科学开创了以复杂性为标志的新研究领域

?系统科学为现代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11.2应用系统科学方法应遵循哪些原则?

?应用系统科学方法的原则

?整体性原则

?最优化原则

?模型化原则

12.1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有哪些?

(一)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1.经济体制的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发展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所以科技发展必然会受到经济规律的制约。

2.经济实力的影响

现代大科学、高技术的兴起,已使科学技术成为耗资巨大的社会工程。社会对科技的投入水平制约着科技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而这种投入水平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

3.生产水平的影响

经济对科技发展的影响集中体现在生产的影响上。

(二)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1.社会制度的影响

不同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落后的社会制度往往束缚和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先进的社会制度则能促进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2.体制和政策的影响

直接决定资金的投入和分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科研成果的评价和推广以及整个科研管理过程。

3.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的影响

科学技术与民主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战争的关系

(三)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1.教育的发展状况决定科技发展的状况

教育发展状况的好坏,不仅决定着科技队伍的质量、数量和结构,而且还决定着科技队伍知识更新的能力及其后备量的培养。

2.教育的普及程度决定着科技知识的普及程度和全民科学意识的水平

教育的普及程度决定着科学技术成果在社会中传播、消化、吸收和应用的程度。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教育水平越高,他接受、消化、吸收和应用这些成果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四)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1.哲学思潮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⑴不同哲学观念对科技发展的影响不同,而科学家选择哲学观念的过程与结果却是由文化传统决定的;⑵中西哲学思潮发展的主线对比

2.价值观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⑴价值观与文化的关系

⑵价值观对科技发展的影响:方向、规模、速度

3.宗教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主要是通过宗教中所蕴含的世界观(尤其是自然观)和价值观影响科技的发展。

12.2关于科学发展有哪几种模式?简述每种模式的内容

㈠科学发展的模式

1.带头学科更替和科学中心转移模式

⑴凯德洛夫的科学发展带头学科更替模式

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带头学科的存在;其理论和方法,是同期其他学科的解释性基础和方法论范例。

要点:①近代科学产生以来的带头学科依次是:机械力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微观物理学→控制论、原子能科学、宇宙航行学;②带头学科总是一个和一组交替出现;③带头学科延续时间渐次倍减,历史上各带头学科持续时间依次是200年、100年、50年、25年;

④带头学科总是处在该时代人类实践需要和科学发展的交叉点上。

⑵汤浅光朝的科学中心转移模式: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全世界总数的百分比超过25%,该国就处于科学的兴隆期。

自文艺复兴至今,科学活动中心按这样的顺序在转移:

意大利(1540—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10—1920)→美国(1920—)

2.指数—逻辑增长模型

美国学者普赖斯(de Solla Price)对18世纪以来科学发展的各种参量(如:科技期刊数、学术文摘数、科学家人数等)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科学增长的指数规律:Y=Aekt

3.波普尔(K.Popper)的科学发展四阶段模式

P1→TT →EE →P2

4.库恩(T.Kuhn)历史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

前科学→常规科学→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

5.拉卡托斯(https://www.360docs.net/doc/f53312310.html,katos)的科学发展模式

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科学研究纲领的退化阶段→新的进化的研究纲领取代旧纲领的阶段→新的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

㈡技术发展的模式

1.动力模式

社会需求→技术的开发与发展→新的社会需求→新技术的开发与发展→……

2.生命周期模式

初创时期→加速时期→成熟时期→饱和时期→另一种新技术的产生→……

3.扩张模式

⑴技术梯度递进模式

⑵技术跃升发展模式

自然辩证法考试

自然辩证法考试 1. 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简述其主要思想。 (1) 2. 结合所学专业分析,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 3. 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3) 4. 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特征? (4) 5. 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想法。 (4) 6. 论述生态自然观的特征和基本思想。 (5) 7. 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技术创新的理解,并分析我国怎样才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 (5) 8. 为什么说科技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 (6) 9. 如何看待科技对人类异化和对自然异化? (6) 10.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7) 11. 试述生态自然观的产生及其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8) 12.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9) 13. 谈谈你对在中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看法。 (10) 14. 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10)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简述其主要思想。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在方法论上我们称之为实物观。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方法论上以结构主义为代表。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为依据,把世界看成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体,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整体观的否定之否定。方法论上以系统观为代表。 2.结合所学专业分析,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 ①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②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加快我国科技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技术主要依靠引进,是奉行一种“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而实践证明,核心 技术不可能引进,是靠市场买不来的。我们至今依然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没有抢占到信息技术革命的制高点,没有成为这次革命浪潮的弄潮儿,因此在诸多技术领域受制于人。 ③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 ④总之,建设创新型国家,既顺应了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也体现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必须贯穿于我们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刻不容缓。 (2)我们如何做出自己的贡献 新世纪的大学生,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的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努力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 ①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历史使命不能超越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而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又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创业的时期,正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时代位同学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大好机遇和广阔空间。同学们要珍惜历史机遇,自觉把人生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不懈奋斗中,创造无愧于人生的业绩。 ②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发展还面临一系列的挑战。这些挑战,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挑战,也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挑战。 1)是面临着世界技术文化发展的挑战。科技文化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2)是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 广的世界眼光,保持清醒的头脑,培养大无畏的胆略和气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做一个有理想、有远见的人,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 3)是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特殊的责任。”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任何时候都面临着挑战,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只有敢于迎接挑战、战胜挑战,才能把握和创造机遇,才能把握和创造未来。同学们应该自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科学的三种类别。3′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2、科学技术的三种哲学反思。3′ 对科学进行辩护-捍卫科学;对科学进行批判-质疑科学;对科学进行审度-必要的转换 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和知识体系。4′ (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2)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4)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正、负)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由来和学科性质。2′ (1)由来: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形态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则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共同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成就的科学总结,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最新发展和最新成就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恩格斯本人多年刻苦学习和精心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总结。有关《自然辩证法》的材料是恩格斯1873─1886年这一时期写成的。整部著作没有写完,并且在恩格斯生前没有发表过。 (2)性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5、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类型。3′ 系统层次观,进化历史观,持续发展观 6、系统的基本特点。4′

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 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8、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2′ 科学: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一般生产力。 技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直接生产力。 9、四大产业体系的分类。4′ (1)第一产业体系(农、林、牧、畜、渔); (2)第二产业体系(制造、采掘、建筑、运输); (3)第三产业体系(通信、商业、金融、医疗、饮食、公共服务); (4)第四产业体系(科学、文化、教育、咨询) 10、科学的五大解释。5′ (1)知识体系:发展着的认识 (2)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 (3)社会建制:科学家共同体 (4)思维方式:科学方法 (5)精神气质:科学精神 11、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的内容。4′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 12、科研选题的四个原则。4′ 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13、获取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2′ 科学观察方法;科学实验方法 14、科学实验的主要方法。4′ (1)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减法实验):与隔离有关。 (2)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加法实验)。 (3)再现和重演自然过程(过程模拟实验,乘法实验1)。 (4)替代物理过程和数学关系(结构模拟实验,乘法实验2) 15、整理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4′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方法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主要内容: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研究方法: (1)科学问题的提出 (2)(2)科学事实的获取—观察与实验 (3)科学假说的形成 (4)科学理论的创立 科学思维方法—非演绎方法 ①分析与综合②归纳与概括③类比与联想④思想模型 2.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1)直观性:从某种有形的、直观的东西去寻求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一。用猜测和想象去说明自然现象; (2)辩证性:把自然界看成一幅由种种联系和过程交织起来的画面。 3.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

? 1. 、到19世纪30年代,被恩格斯誉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奠定基础的重大科学发现包括() (1/1分) A、牛顿力学 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C、微积分创立 D、有机化学成就 E、地质渐变论 正确答案: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D、有机化学成就E、地质渐变论 答案解析: ?多选2. 创立理论的思维方法主要方法有: (1/1分)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 从感性到理性 创新思维 顿悟(直觉与灵感) 观察与记忆 正确答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顿悟(直觉与灵感) 答案解析:无 ?多选3. 贯穿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始终的矛盾是() (1/1分) ①人与自然的矛盾 ②吸引与排斥的矛盾 ③生产与生活的矛盾 ④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⑤连续与间断的矛盾

正确答案:①人与自然的矛盾④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答案解析: ?多选4. 技术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1/1分) 目的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统一 多样性与专用性的统一 社会性与综合性的统一 功利性与折衷性的统一 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的统一 正确答案:目的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多样性与专用性的统一社会性与综合性的统一功利性与折衷性的统一 答案解析:无 ?多选5. 知识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不同于一般的物质资源,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1分) 不可替代性 不可加和性 不可逆性 非磨损性 不可分性 可共享性 无限增值性 正确答案:不可替代性不可加和性不可逆性非磨损性不可分性可共享性无限增值性 答案解析:无 ?多选6. 以下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的是: (1/1分) 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科学技术哲学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二、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的贡献 三、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 1、自然界的一般规律——自然观 2、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观 3、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方法论 (二)主要内容: 1、自然观 2、科学技术观 3、科学技术方法论 四、学习科学技术哲学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 1.什么是科学问题?如何发现并提出科学问题? 答:科学问题指的是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条件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包括问题指向、求解目标、应答域(求解范围和方法),具有时代性和悬而未决性。 提出科学问题是科学认识的起点。发现科学问题的基本条件是:(1)时代需要;(2)科学主体具备掌握当时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的知识和能力。发现科学问题的重耍途径是:(1)

发现社会需要与科研成果不足的矛冒:(2):发现已知和未知的矛盾,(3)发观已有理论和新的实验事实的矛盾;(4)发现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5)发现同一理论体系内部的矛盾。 2.科研选题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各原则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课题,各原则如何把握? 答:四个原则——①需要性原则:课题应面向社会需要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②创造性原则:应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并预期能从中产生创造性的科学技术成果:③科学性原则:课题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依据,显示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探讨的问题:④可行性原则:选择的课题应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选择课题应遵循上述原则,但由于课题的性质不同,选题的原则也各有侧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①需要性原则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实现科研的目的性,是必须普遍遵循的;②科研的本质在于创新,别人已解决的或在现实条件下,难以取得进展的,不应作为目标选择;③要遵循所依据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随着基础事实和背景理论的改变而对选择的课题进行调整;④不论出于哪种对可行性原则的思考,都应该在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前提下,从现实可行的工作做起。 第三章 3.什么是科学事实?科学事实,客观事实,经验事实的联系与区别。' 答:科学事实是指通过以对经验事实进行解释、说明,使其尽可能符合客观事实的事实。(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它属于认识论范畴,所以它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科学事实应满足如下条件:①科学事实应该是个别存在陈述;②科学事实应该可复核、可重视:③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精确、系统,科学事实在认识过程中有以下作用:①科学事实是形成新概念、新理论的基础;②科学事实是对科学

2017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主要是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技术创新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它是技术进步的基本形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家创新系统是市场经济架构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环境。 技术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2.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的想法。 (1)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严重(3)土地污染严重(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仅供参考 版权归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所有 1 自然辩证法资料 1.自然辩证法的形成与发展 1、古代自然哲学 包括:(1)原始形态的朴素自然的自然观,如:神话形态的自然观,巫术形态的自然观; (2)理性形态的自然观,如:中国古代的周易,道,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古希腊哲学。 古代的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等都曾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但是当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自然科学,人类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反映了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辨证法的认识.古代自然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终于开始运用自己的理论思维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孕育了许多在以后科学发展中得到证实的天才预见.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2、欧洲中世纪的自然观 以神学和宗教为主要形式,在这段时期内,人们经历着理性与信仰的战争,人匍匐在人造的神脚下,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理性为信仰服务。这段时期也是理性与信仰共存的时期,也有理性的战斗,如伟大的奥卡姆剃刀认为,只有自明知识和证据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不依赖于权威。中世纪的自然观被宗教和神学黑暗的统治着。 3、近代自然观:包括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论。

到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了近代自然科学振兴的伟大历史时代。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理论》以及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不仅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也克服了古代自然哲学的缺陷,它把自然科学建立在观察试验的基础上,并把观察实验方法和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结合起来,使自然科学在17和18世纪获得重大的进展。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机械论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把宇宙看成是一架巨大的机器,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机械决定论的原则发生因果关系,其特点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因此,是一种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自然观。 18世纪下半叶开始,发生了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自然科学从搜集经验材料阶段开始进入对这些材料进行理论概括的阶段,它的长久打开了形而上学机械论自然观的一个个缺口,一次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变革来临了。 4、现代自然观:以辩证法为形态,在继续进化之中。 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自然科学的三大理论的发现(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深刻的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和人类文明史中的一切有价值的成功,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创立了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发展历史中划时代的变革。 5. 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发展 (1) 列宁对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列宁总结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特别是物理学的一系列成就给哲学思想领域带来的深刻影响,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中精辟的回答了这些问题,丰富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

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观方面,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其研究对象有自然观、科学观及科学方法论、技术观及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观:(1)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根本观点成总体看法,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以及处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方法论。科学技术哲学中所讨论的自然观,是对科学技术知识进行哲学抽象而形成的观察自然界的基本观点。虽不能代替具体的自然知识,却能提供不同知识领域相互过渡的观念启发。(2)自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发展与自然观形态的历史演替;自然界的本质、存在方式和演化发展;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自然:自身包含有生长、分化与演化的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是指各种物质系统相互联系的总体;是指各门自然科学观察、实验的研究对象总体。 3.自然观演化的历史形态:人类历史上的自然观分类有神话及原始宗教的自然观、哲学的自然观、科学的自然观。具体历史形态有:1、古代朴素自然观,如中国的五行说、易自然观、道自然观等,具有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2、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如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论。3、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自然界是一架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按照一定的规则朝着一定方向运转的机器。特征:机械性(和谐和秩序性);决定性、因果必然性、可预测性;还原性;可逆性;简单性。4、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具有多样性和规律性、物质处于联系的普遍性与运动的永恒性。

*三种自然观的比较:中国古代:整体观;古代和近代西方:原子主义;当代:系统观。 4.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1)科学观是人们对科学的总体看法,它重点研究科学的本质,结构、发展模式和一般规律。 (2)科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围绕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具体研究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获取科学事实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方法、加工整理科学事实以提出假说和形成理论的科学抽象、科学思维和假说方法,以及构建理论体系和评价理论的方法等。 5.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 (1)技术观是人们对技术的总体看法,它重点研究技术的本质、体系结构、发展模式和一般规律。 (2)技术方法论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它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围绕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过程,研究技术预测、技术评估、技术原理的构思、技术方案的设计、技术实验和实施等方法,以及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式和战略等内容。 6.科学技术与社会:把科学技术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建制,围绕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重点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社会体制、社会运行、社会价值、科学技术的社会后果及伦理应对。

2014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整理

2014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无标准答案,仅供参考 考试其中四道题(简答或者材料题)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⑴生态自然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相对于自然世界来说,人类社会有本质不同。人不仅有自然属性,更有社会属性。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有两条: 一是生态系统是整体性的有机系统,处于进化之中; 二是坚持以生态中心的价值观,即以生态的利益为最高原则。 ⑵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生态自然观主张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和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员都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的其他成员,还要善待生命,保护生态环境。这种自然观“会影响到人的思维倾向、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会影响到看待事物的原则、对待生活现实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特别是会影响到基本概念和基本规范的形成、理解和运用”,也会影响生态文明的创建,成为创建生态文明的思想基础。 生态自然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总要求 生态自然观为建立生态技术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础 生态自然观为构建生态政治提供理论指导 2、为什么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答: ⑴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 ⑵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⑶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多学科的交叉和融贯的方法论意义? 答:⑴所谓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 ⑵所谓跨学科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亦称多维融贯方法 1.它追求的是片面的深刻之后整体的融合,是单科独立发展与多科学术对话相结合。多学科方法通过相互解释与集体研究消除了片面与偏见,吸收了深刻与启发意义,实现了高等教育各个学科观点之间的融合。2.体现了学术宽容与学术规范,发挥了专家见识与集体智慧。学术研究有多元化的权力,有多学科的观点,对不同学科观点不同学者要有学术宽容。多学科研究方法允许各个学科的富有启发意义的偏见。每位作者可以突出各自领域中在广义的研究方法

最新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古代科学衰落原因 欧几里德写成几何学巨著《几何原本》,在这部划时代历史巨著的示范作用下,形成了共同原始科学结构学科群并对后世科学家进行示范。然而公元415年女数学家希帕提娅遭到基督徒的野蛮杀害,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下令关闭雅典的学校,严禁研究和传播数学,数学发展再次受到致命的打击,公元641年阿拉伯人攻占亚历山大里亚城,图书馆再度被焚,希腊数学悠久灿烂的历史至此终结。 由此可得,古代科学走向衰落的原因是: 1.示范作用的极限。示范作用是指科学家利用已在某领域中明确的模式去搞新的研究,但这种末班的应用取决于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社会价值观念是否允许人们去利用示范。科学不仅常常和直观相矛盾,还和人们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想方法相抵触。在古希腊奴隶社会的价值观念中,这种示范作用很难社会化,罗马的一个皇帝曾拒绝用机器搬运神殿大柱,因为那会使奴隶失去工作。几何学建立的原始科学结构在奴隶社会中几乎不能发挥示范作用。古希腊科学发展渐渐陷于停滞状态,而且古代社会对科学的需求比对技术的需求小的多。并且由于科学体系本身的专门性和复杂性,很多科学理论虽然正确,但和人们直观认识不相同,所以科学理论传播特别是方法论上的示范遇到的障碍可想而知。 2.教育和通讯技术的不发达,理论的传播范围有限。思想的社会化需要通过出版和印刷,跨地域的科学交流需要发达的通讯技术。古希腊的文字是写在纸草和羊皮纸上的,价格昂贵,购求和安放均极为困难,科学理论的教育和传播只能是奴隶主这一小部分人的特权,科学社会化程度太小,一旦社会结构面临变化,战争的风云就会摧毁原始科学结构。 3.罗马帝国的征服以及基督教的兴起,使整个古代西方社会文化背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希腊理性精神受到压制。古代宗教及相应的理性主义精神消失,对上帝的虔诚取代对自然和人生的思索,科学土壤随着古代社会的解体而流失,而原始科学结构在古希腊罗马的社会化程度实在太小,所以古代科学的衰落成为必然。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参考答案

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一)定义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学科。 (二)主要内容 四个方面,即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总之,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等。 (三)相关解释 世界有三大组成部分,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顾名思义,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哲学学科。 科学的灵魂是发现,对自然界研究和认识的理论成果,表现为自然科学或狭义的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发明,在科学发现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技术。因此,自然辩证法也研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事实上,自然科学与自然界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而一致性和差异性,都与人类的认识能力密切相关。因此,自然辩证法也研究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研究自然界辩证运动的目的是为人类社会服务。因此,阐述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是《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归宿。 (四)具体而言 第一,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哲学系统具有层次性:第一层次是总体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第二层次是三大并列的哲学——自然哲学(自然辩证法)、社会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哲学(辩证思维逻辑)。自然辩证法处于自然科学与总体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中介地位,是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第二,自然辩证法是从具体科学技术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第三,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自然辩证法相近的学科有科学技术哲学、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学等,它们具有不同的学科性质和定位,但在研究领域、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相互联系和交叉。 (五)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性质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它不研究自然界某一层次或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因此它具有哲学性质。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般方法,它不研究人类认识自然界的特殊方法,因此它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性质,而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属于哲学层次。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科学技术的本质、功能及其发展规律,因此它具有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性质。 自然辩证法即科学性质: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

自然辩证法试题答案

1.从各自所学的专业来谈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其意义 是什么? 一为什么要学: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自然辩证法有着密切联系.自然辩证法为数学 理论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数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有利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应掌握自然辩证法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教学.这样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透彻理解,掌握数学学科的精髓,更能激起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帮助:数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数学愈向前发展,数学探索的难度就愈大,就愈需要更 加准确的计算。更加精密的实验仪器和更加高超的哲学武器。进行创造性、探索性的数学研究工作,必须借助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唯物辩证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高度的概括,但它并不能自动地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这里关键是要真正通晓唯物辩证法,勇于实践、善于探索,解决数学中的疑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数学研究方向的正确性。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数学学习,有利于帮助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解数学系统关系的整体性。这种数学整体性的修养,有利于获得哲学观点和数学知识,同时,它也是发展思维结构整体性的基础。从事数学学习、研究与应用的人们应当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者。数学作为人民生产活动知识的结晶,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起推动作用的力量,它在本质是同宗教蒙昧和唯心主义对立而同辩证唯物主义紧密相联的。它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与日剧增的新材料,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正确数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数学工作者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须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坚持唯物主义的理论,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对数学研究的阻碍,在科学实践中捍卫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划清一些界限:一是把数学性质的问题同哲学性质的问题区分开来,既要强调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又不要搞“代替论”;二是要正确区分社会历史观与自然观,既要看到人们由于受社会的影响而存在唯心史观,又要看到大多数人在自己的数学研究中会自觉地存在唯物主义的倾向,努力把唯物辩证法这种高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自己的数学研究中去,指导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意义:研究生的学习和本科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本科生更多的是学习书本上的知 识,主要是学习基本的、理论性的知识,这是为了打好基础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或是工作做准备。而研究生的学习则是把学习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又反过来用实践的结果去检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在学习过程中让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得到锻炼。作为一名研究生,除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外,还必须要拥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我们要把学习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锻炼自己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自然辩证法正是系统地介绍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如何将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应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般方法。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使我们不再僵化思维,呆板地学习,而是用哲学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实践,有效地、合理地、巧妙地把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运用在我们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当中。每一门科学都有一个哲学概括,自然科学的哲学概括就是自然辩证法,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支,其罗辑的严密性、高度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 决定了与哲学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数学作为科学技术中的重要代表,其发展进程即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2.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阶段,人类在自然观和方法论方面有什么样的局限性?为什么会造 成这种情况?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题库 1.谈谈你对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具体设想 21世纪初是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依然沉重。基于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中国们必须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是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生态道德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帮助学生树立环境生态观念、环境资源观念、环境道德观念。 二是改革生产方式,做强生态产业。对现行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是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发展生态产业的重点,是要建立起资源节约、环境少污染型的国民经济体系,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的发展道路。要下决心关停并转那些能源消耗大、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重的企业。发展生态农业,主要包括绿色农业食品和绿色食品原料,生态林业、草业、花卉业,生态渔业,观光农业,生态畜牧产品,生态农业手工业等方面。为此,要研究开发生态技术,防止土壤肥力退化,进行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实现生活用能替代和多能互补、废弃地复垦利用和陡坡地退耕还林,发展山地综合开发复合型生态经济、以庭院为主的院落生态经济,以及农村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另外,还要重视生态旅游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三是实施生态工程,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生态工程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中国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特点,“十五”期间,应重点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社会最为关心的环境问题:一要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生态处理,抓好重点流域、区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工作;二要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工程,特别是北京地区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和沿海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建设;三要防治大中城市空气污染、危险废物污染,防止生态破坏; 四要加快自然保护区、环境优美城市和生态省(市、自治区)的创建工程;五要继续推进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全社会的计划生育意识,确保控制人口数量,确保提高人口质量;六要在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控制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不能超过其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提倡少用或不用不可再生资源,防止资源骤减,力争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四是完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力量的推动,也需要政府和权力机关出台必要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硬约束。要建立综合决策制度,用政府的权威保证生态环境免遭破坏。特别是在制定规划、计划及重大经济行为的拟议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综合决策的作用,把生态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以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的危害问题。要适时出台相关政策,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包括:引导生态型项目开发的扶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总结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答:(1)从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发展规律出发,主张物质是运动的,各种运动形式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张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并在科学思想的高度上进行哲学抽象--自然观。(2)主张以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的研究为基础,进而对科学技术与其他社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做价值论分析,和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动力及其社会控制进行研究,寻找出科技、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科学观。(3)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着力研究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普遍使用的各种方法起作用的条件、制约因素以及它们的总体结构,概括和总结当代科学和技术研究活动进行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抽象,形成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系统认识-科学方法论。A、自然观:以各种不同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和流动循环的自然观。B、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的辨证综合方法论。C、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 3.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各项科学内容间的相互联系? 答: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有3个部分: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A、自然观:研究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界总体的看法。包括自然界得起源、演化、存在方式。是以各种不同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和流动循环的自然观。B、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的辨证综合方法论。提出科学问题,选题,依据题目收集材料,分析材料,提出观点,进行对观点的验证、鉴定。C、科学技术观:对认识自然界的成果形成一种看法。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关系、相互联系】:A它们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反映了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观和社会历史观在自然实践的基础上的一致性。B自然观和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界的反映,自然观和科学决定方法论,自然观导致科学观的产生。C科学观对自然科学有指导作用,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可提升为科学观。D自然观指导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制约着自然观。E科学方法论既推动自然科学的研究,又推动认识改造自然界。 4.为什么说自然界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 答:A整个自然界的发展是由一系列转化过程构成的集合体。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各种运动形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我们可以把运动看作是时间和空间内的位移变化,运动要有一个过程,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发展其实就是在一系列运动过程中实现的。B自然界的组成是由一系列过程构成的集合体。自然界是建立在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演化过程集合体中。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产生的直接理论前提是什么?(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前提是什么?

自然辩证法考试资料、复习重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 一、人与自然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答: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通过劳动与自然进行交换,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1)人与自然之间的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2)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史。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所以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 二、试分析近代机械自然观? 答: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分离的和对立的,自然界没有价值,只有人才有价值,发展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这就为人类无限制地开发、掠夺和操纵自然提供了伦理基础;牛顿力学正确反映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表现在: 1.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物质要改变状态,只有依靠外力。 2.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现象。 3.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与位置,而不能改变其质量; 4.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 5.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来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人们根据它可以精确预测运的结果。 6.物质微粒“可以无限的分割,而且是可以无限地把它分离开来的”。 三、古代朴素的自然观的特点表现在哪里? 答:古代朴素的自然观的基本特点表现在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①肯定世界的物质性;②具有朴素辨证法的思想因素;③力图从具体的实物寻找世界的本原;④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自然观的最高形式;⑤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和猜测的成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