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国内学者网络舆情研究述评

近五年国内学者网络舆情研究述评
近五年国内学者网络舆情研究述评

近五年国内学者网络舆情研究述评

近五年国内学者网络舆情研究述评

网络舆情是近五年(2005-2010)兴起的研究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社会舆情在网络载体上的延伸。网络舆情又有其相对独立性,部分舆情直接源于网络实践,并在网络载体上传播、演变、发展。研究网络舆情,对充分了解普通民众的心声、化解舆情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及数量描述

根据对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搜索,输入“篇名”=“网络舆情”,或“主题”=“网络舆情”,或“关键词”=“网络舆情”,查找所得数据,国内学者对网络舆情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的4篇期刊论文,分别是:郭乐天撰写的《互联网虚假信息的控制与网络舆情的引导》,从信息传播角度研究网络舆情引导;苏云升、周如俊撰写的《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情: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阐述了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敏感地觉察到网络舆情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撰写的《以科技手段辅助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

检测分析——方正智思舆情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介绍了方正智思舆情系统对舆情工作的辅助作用。

在2005年之前,仅有一篇文章涉及到网络舆情研究,即邓新民《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的引导》,发表在2003年《探索》杂志上,其中主要还是研究网络舆论的引导。在2005

年之后,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逐渐浮出水面,2006年有5篇文章,2007年有21篇论文和会议报道,其中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刘毅出版著作《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可以看做是网络舆情研究的里程碑之作。2008年,则有47篇关于网络舆情研究的论文和会议报道,其中涉及高校网络舆情的文章有8篇。2009年和2010年的论文和会议报道则成井喷之势,论文数量达到90篇以上,并且有杜骏飞主编的《沸腾的冰点——2009年中国网络舆情报告》以及喻国明主编的《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两本专著(见表1),学术界对网络舆情的研究遂成热点。近五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大力倡导高校进行网络舆情研究,使高校成为网络舆情研究的重要分支。

从表1的数据搜集(截止于2010年10月)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总的论文数量,还是从专著来看,学术界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呈上升趋势。对目前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有影响力的论文和著作并不多,大多数论文都是反复论述相似问题。针对网络舆情的特点、引导方式的研究,也是大同小异。

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随着网络舆情影响的加深,渗透的日益广泛,研究网络舆情的视角越来越多,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细致。可以预测,今后几年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仍会呈上升趋势,也期待着有指导性、科学性的专著出现。

二、网络舆情的内涵研究

对内涵作出界定,应包括事物的概念和外延。既有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定义,也有对事物外在属性的描述。关于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基本上只要有探讨网络舆情问题的,都会在自己的语境内提出相关概念,也有作者直接引用较为成熟的概念。例如,纪红、马小洁在《论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和引导》一文中指出,网络舆情“就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所持有的态度。”[1]张丽红撰文认为,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民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社会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以上两个概念强调网络舆情的“内隐性”,都认为网络舆情是对中介性事物的“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也有学者对网络舆情的定义,定位在包含“情绪、态度和意见”的言论上,凸显“外显性”。如陶建杰在《完善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一文中认为,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

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3]刘燕、刘颖则认为,网络舆情是在互联网上形成并传播的带有一定的影响力的热点问题或者有明确态度的意见与言论,一般受到的关注程度比较高。[4]郝英杰、马海红指出,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5]苏云升、周如俊强调,网络舆情是有一定规格的网络舆论,既要有量的规格,又要有舆论强度。[6]以上定义虽各不相同,但有几点是共同的:网络舆情是发生在网络空间的;网络舆情的发生与现实紧密相关,有其产生的中介事项;网络舆情是一种公众情绪或意见的集合,而不是单个人情绪的表达。也有学者对网络舆情的特点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纪红对舆情因变事项做了进一步阐释,认为舆情因变事项是网络舆情的生成基础,而社会矛盾、突发事件、恶意煽动、个人情绪是常有的四种舆情因变事项;[7]谢海光、陈中润在《互联网内容及舆情深度分析模式》一文中,将互联网内容及舆情核心元素分为热点(热度)、重点(重度)、焦点(焦度)、敏点(敏度)、频点(频度)、拐点(拐度)、难点(难度)、疑点(疑度)、粘点(粘度)和散点(散度)十个方面,并进一步指出热点是网络舆情形成的基本判据;[8]徐晓日总结了网络舆情的5个特点:来源具有广泛性

和匿名性,倾向于问题揭露与现实批判,具有突发性,传播易出现群体极化倾向,能够形成更大的群体压力;[9]马映红在《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演变机理与社会效应》一文中,将网络舆情的特点扩展为即时性、隐匿性、直接性、互动性、丰富性、广泛性、非理性;[10]毕宏音认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西方各种理论思潮的冲击,网络舆情中网民心理呈现出渴求新知、猎奇探究、彰显个性、娱乐时尚、减压宣泄、跟风从众、追求平等、渴望创新、自我实现九大心理特征。[11]

其他关于网络舆情外在属性的研究,还有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以及网络舆情的分类等。如张丽红认为:“网络舆情主要通过电子邮件、新闻组、即时通讯、电子公告牌、博客和其他社会性软件等来传播。”[12]苏云升、周如俊指出:“网络舆情是社会不同领域在网络上的不同表现,有政治舆情、法制舆情、道德舆情、消费舆情等。”[13]

三、网络舆情的研究视角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网络舆情是网络与社会事务的结合体。网络舆情从诞生那一时刻起,就扮演了社会舆情显示器的角色。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现实舆情的衍生体。多视角地研究网络舆情,是舆情内容多元性及舆情影响复杂性的必然要求。

有些研究者从网络政治的角度研究了网络舆情。张丽红

在《试析网络舆情对网络民主的影响》一文中,首先指出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和交换媒介,已经发展成为网民发表政治言论,进行舆情表达的重要场所,因而研究网络舆情对网络民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张丽红着重对网络舆情主体做了研究,认为网络舆情之所以对网络民主有重要影响,是因为网络舆情主体——网民具有网络政治参与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网络舆情主体政治参与的低成本,大大加速了网络民主化的进程。网络舆情主体的参政质量,决定了网络民主的广度和深度。”

“网络舆情主体的多元参与及其舆情的交互,推动了网络民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网络舆情监督开辟了网上民主监督的新时代,扩展了民主监督的对象和范围。网络舆情监督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监督。”[14]胡同新则分析了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局限性,认为网络硬件条件、网络的技术性、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局限性,使得“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条件、能力和兴趣利用网络参与政治,成为网络舆情主体”。[15]因此,推进网络民主还需在以上方面进行改进。

刘泽西在《科学面对网络舆情》一文中探讨了各级政府的态度,认为网络舆情是培养公民民主意识的推进器,是实现社会监督的有效工具,更是社会心理的风向标,要通过网络舆情直面民意。“现代政府需要科学面对网络舆情,把握民意,汇聚民智,为决策提供有益参考。”[16]也有学者

从公安机关、检查机关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影响,以及提高办案、执法公信力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

有学者从传播学视角探讨网络舆情,比较网络舆论与网络舆情的异同,从而更好地把握了网络舆情,提出了预防和应对“舆情危机”的途径。王来华在《论网络舆情与舆论的转换及其影响》一文中,指出舆论与舆情的区别在于舆情有丰厚的社会心理内涵,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是公众对社会生活中各方面问题尤其是热点问题的情绪反应。舆情可能是公开的言论,也可能是不公开的,而舆论总是表达出来的;一定的舆论总是与一定的舆情相对应,且是舆情在先舆论在后,但舆情并不必然表现为舆论。“网络舆情向舆论转变后,又会受舆论的刺激而得到强化,进而再转变为新的舆论,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舆情与舆论两者之间高频率的相互转换。”因此,在“舆情危机的出现与应对时要密切关注在网络信息传播各类条件影响下的舆情向舆论的转变和相互转换。同时预防和应对舆情危机,还在于敏锐发现和整理有关舆情和舆论包含的重要信息,并加以正确甄别筛选,开展动态跟踪,进行科学分析研判。”[17]

丘盘连等从传统媒体与现代网络媒体的互动角度,研究网络舆情的社会服务作用,提出“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监督舆论,引导舆情,化解社会矛盾;巧妙针对网上”热炒“,澄清是非,弘扬正气;网络与报纸互动,网民与记者交流,

实现传播效果最佳化”;[18]汤晓寒在《传统媒体如何应对网络舆情》中写道,要“关注网络,为我所用;以快治快,抢夺话语权;以公信力赢得市场”,[19]由此,刺激传统媒体不断改进,迎来新的发展。

高校网络舆情是近几年来学者们研究比较集中的网络

舆情分支,对概念、中介事项、特点、形成发展规律以及引导措施都有初步的探讨。高校网络舆情与一般网络舆情相比,具有“内容多元性与分散性,制造和参与主体特殊性,形成过程迅捷性”的特点,[20]二者发生的空间不一样,主体不一样,由此生成的中介事项也不一样。高校网络舆情大多与校园师生关注的事物相关联,徐岩、杨丽英等将校园网络舆情的内容主要总结为“校园生活和身边事件,情感交流和休闲娱乐,社会焦点和时政问题,学习交流和文学艺术”等,王健将其分为社会稳定类、学校声誉类、校园安全类、管理决策类和师生权益类和其他信息类。[21]

刘燕、刘颖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大学生中的不良网络舆情形成的诱因:“一是由社会矛盾诱发的带有倾向性的意见,经网络等途径形成群体舆情;二是个人意见由意见领袖借助论坛、集会等手段扩展形成“聚议量”;三是偶发事件的激发。”[22]丁建军认为,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大学生的群体性特征紧密联系,并指出大学生群体具有相互交往频率高,相互影响和人际吸引大、相互关系持续时间长、群体认

知和群体目标共性强等群体心理特征,这些因素遇到热点事件极易诱发不良网络舆情。另外,“高校网络道德规范不成熟,高校网络言论方面的管理存在缺陷”[23],都是不良网络舆情发生的原因。

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方面,研究者根据不同的案例提出了不同的对策。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刘燕、刘颖认为,在导向上要正确、坚定;在手段上要创新、讲求实效;[24]徐岩认为,要建立和完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培养论坛领袖,加强网络引导;建立和完善网络评论员队伍;[25]郑恒毅、王健卉、李学静认为,要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安全技术、设备保障体系,并指出高校网络建设要具备五种能力,分别是防范有害信息渗透的能力、掌控网络舆情的能力、疏导不稳定因素的能力、调查网络案件的能力、辅助思想政治工作课题研究的能力。[26]王健认为,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实行地校联动、加强网络行为规范教育、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整理、反馈机制。”[27]刘强、张殊凡、耿宏认为,要“夯实网络舆情理论研究,积极开发网络舆情监测软件,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分析与研判”[28]。郝英杰、马海红、赵治认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要成体系建设,要加强主流阵地建设、网络工作团队建设以及高校BBS管理等方面的工作。[29]

四、网络舆情收集、分析、监测、引导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网络舆情正日益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直接表达了普通老百姓最真实的声音,因而也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管理机构的重视。不良网络舆情在形成之后,如没有及时有效的进行引导,极易酝酿较大的网络舆情危机。因此,及时关注网络舆情,研究探讨网络舆情监测、收集、分析、引导对策,是网络舆情领域研究的落脚点。

自网络舆情研究之始,就有不少学者提出了相关对策。曾长秋在《网络德育学》和《青少年上网与网络文明建设》两本专著中写道:“我们在开展网络文明建设时,要重视舆论引导和信息反馈的功能”,并从“舆论引导要及时”“坚持正面引导为主”“要在讨论中引导”,来加强对BBS中的舆论引导和监管,并发挥E-mail的信息反馈功能。[30]郭乐天则从传播学的视角提出,加强网络舆情引导,首先要有效强化网络虚假信息的控制管理,采取完善互联网管理条例,实行信息公开增加信息透明度等措施;其次要发挥政府网络媒体的作用,提高新闻媒体的社会公信力,积极开展媒介素质教育,从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因势利导。

纪红、马小洁系统阐述了收集、分析网络舆情信息的相关要求,并提出了引导网络舆情的对策。他们认为,要科学收集网络舆情信息,必须正确把握网络舆情的生成规律。即网络舆情的生成是由网络舆情因变事项,“意见领袖”参与,

传统媒体与网络互动3个因素整体合力形成。要了解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特别要留意博客、个人新闻台等新兴网络形式以及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上的信息。搜集信息有三个技巧:一是中央重大决策、重大事件引发的舆情,要以主流媒体为准,关注媒体的评论和舆论的反映;二是社会思潮及理论动态舆情,要善于从媒体“理论版”、“言论专栏”去搜集,同时也要关注民间网站学术类论坛上的一些“言论”;三是根据各大网站的新闻跟贴和民间网站论坛发现社会热

点问题。要有求真务实的态度,建立健全排查、汇总、报送工作机制。科学分析网上舆情要做到四点:一是要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见微知著,把握舆情动向;二是要有较高的政治鉴别力,认清舆情本质;三是要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应坚持站在网民立场上说话,体认网民的呼声;四是要善于运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辨证的眼光分析舆情,正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关系。[32]在网络舆情引导的对策上,纪红、马小洁提出正确引导网上舆情,就要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一是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二要讲究引导舆情方法和艺术,如主动导贴、积极跟帖、善于劝帖、注意收帖、适时结帖;三要正确处理规范管理与积极鼓励的关系。

在网络舆情分析方面,刘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分析网络舆情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描述舆情涉

及的具体社会问题、舆情表达的具体内容、反应出民众的何种情绪、态度和意见、舆情表达的人群结构和地区分布等。其次是推论网络言论传播主体,即网民舆情表达的意图以及舆情的倾向性。再次是描述和推论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变化趋势。在引导网络舆情时,还应该从技术、法律和道德3个方面来进行管理。

陶建杰从监测、预警、应对三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网络舆情引导的对策。在网络舆情监测方面,要建立健全人力、资金等物质方面的保障以及计算机软件系统等技术方面的

保障。在网络舆情预警方面要做到制定危机预警方案,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在网络舆情应对方面,政府网络舆情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建立逐层推进的工作体制,共同促进网络舆情应对工作。[34]

徐晓日提出了建立处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相关机制,包括建立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完善舆情响应机制,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强化整体协调机制,提高应急指挥能力;完善相关司法制度,规范网络空间;发挥政府网络媒体的作用,掌握舆情引导的主动权。还有学者提出,加强网络舆情引导重在预防,提高对网络舆情发生的预见性,做到有备无患。姜胜洪在《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中提出:“及时捕捉网络舆情热点,增强对有关热点的预见性,争取舆论引导为‘第一落脚点’;坚

持正确舆论导向,以正面舆论压倒负面舆论;推动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放大正面舆论;培养网上‘意见领袖’,引导网民自我教育。”[36]

总之,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已成常态化,各式各样的舆情研究机构每年都会撰写舆情年度报告,盘点年度舆情热点及其发展趋势,并努力探索其中的规律。只是到目前为止,仍缺乏很有说服力的理论提出,解决办法也是零碎和不成体系的,更没有指导总体舆情引导的“灵丹妙药”。网络舆情确实愈演愈烈,其中的原因很多。就像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提出的,在社会竞争空前激烈化的现在,民意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完全表达,那么网络这个“自由的天堂”就成了民众发泄情绪的“减压阀”。的确如此,要解决好网络舆情的引导问题,关键还要处理好“民生”问题,关心普通百姓的生活,同时辅以网络途径引导,这才是正策。

五、对网络舆情研究的评判

目前,在中国网民人数突破4亿的背景下,研究网络舆情对于充分了解普通民众的心声,化解舆情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

针对部分网民价值观被“西化”、“淡化”、“俗化”后出现的道德认知的相对主义、国家认同的无政府主义、法制纪律的虚无主义、个人生活的享乐主义等现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发展,应把握好以下着力点:一方

面,积极做好防范工作,努力防范有害信息入侵,净化网络空间,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提升网络技术、构筑信息关卡来堵截和控制有害信息。另一方面,做好主动引领工作,掌握网络文化发展的主动权,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上的感染力与号召力。[37]如何使网民既能够充分地应用现代科技的成果,又要避免互联网对思想道德形成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需要做的工作:一是“疏”,加强素质培养,提高青少年对有害信息的抵制意识和识别能力;二是“堵”,运用技术手段阻止“有害数据”进入;三是“防”,加强管理和健全法律,发挥其规制作用;四是“建”,建设网上德育阵地和网上德育队伍;五是“变”,转变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和德育工作的方式。[38]

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可谓炙手可热,这说明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也说明网络舆情成为了社会的敏感神经。网络发展至今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但承载了人们生活、学习、娱乐的需要,也成为人们表达观点、发泄情绪的重要场所之一。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同时却让人们产生了依赖,更让一部分人沉陷于网络无法自拔。一起起突如其来的网络舆情,正是人们离不开网络的必然结果。本应该在现实生活中表达、交流、诉求的事,不少人却寄托于网络。须知,应该在实现生活中解决的问题,最终会回归现实。

人们将现实中无法得到的东西诉之于网络,这是为什么?因为现实往往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而网络正好发挥它巨大的力量,人们便寄希望于网络。我们研究网络舆情是希望解开网民心中的谜团,正确地看待网络发挥的积极作用,加以利用;同时透视网络的消极作用,谨防不法分子利用网络造谣生事。我们占领网络阵地,正是为了引导网络舆情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因此,不了解网络舆情规律,则不能很好的“治病救人”。网络舆情影响广泛且深入,舆情主体层次多样,舆情内容纷繁复杂,舆情模式机动多变,要真正地化解舆情,还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关心民生,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治本之道。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管理学院2011级行政管2班姓名艾尼瓦尔·吾斯曼学号20112555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开放、互动、自由的环境,公众可以随时在这个公开的环境中表达意见和看法。而公民在网络上表达观点和看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近几年以来政府部门和社会看重对网络舆论和网络舆论监督管理,同时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督和管理。作者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文献,就现在网络所拥有的表象分析,对于舆论所表达的概念,还有出现的问题及其必要性展开梳理,期望能为网络舆论的治理提供全面的总结资料。 关键字:网络舆论、网络论舆监管、文献综述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for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affairs offers an open, interactive, free environment, the public can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at any time in the open environment. While citizens to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in the network also had a negative impact of some of the inevitabl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ocial harmony, so in recent ye ars sinc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al valu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opinion manag ement network, while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The authors col lected a lot of literature, the concept of a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necessity, status, and its im pact on the conduct of the system comb, hoping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inform ation management for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目录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1) 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3) (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3) (二)网络舆论的特征 (3) (三)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主要原因 (4) (四)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必要性 (4) (五)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内涵 (4) (六)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基本原则 (5) 二、国内外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研究现状 (6) (一)国外网络舆论监督管理的研究现状 (6) (二)国外对于网络舆情引导监督和管理的主要特点有 (7) (三)国内网络舆情监管的研究现状 (8) 三、我国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9) (一)应对网络舆情的态度被动,行动速度迟缓 (9) (二)网络舆情监管部门执行网络法规刚性不强 (9) 四、网络舆情有效监管的路径选择 (10) (一)政府信息公开 (10) (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10) (三)完善对网络舆情预防和处理 (11) (四)完善网络立法 (11) (五)提高全民的综合素养 (12) 参考文献 (12) 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网络舆情调研报告

网络舆情调研报告 篇一:网络舆情调研报告 做好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一种重要途径,被称作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外的第四媒体。人们充分的认识到,作为双刃剑的网络媒体,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舆情危机,正如一网友所说:“每个人都是一羽话语蝴蝶,同频共振即可掀起舆论风暴。而互联网给了每个人一只麦克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作家、新闻发言人,蝴蝶又有了麦克风,更容易形成话语声浪、文化波涛”。所以,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更为有效地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成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亟待解决的问题。网络舆情的形成及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现状: 面对不断发展的网络媒体。一方面,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这种传媒对某一事件、某一问题表达自己的情感,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煽动某些事件;另一方面,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一旦有重大事件发生,如果一时不能获得消息或不能及时得到准确的消息,就会通过网络等获取信息。“一边是随心所欲的发布信息,一边是随时随地的获取信息”,发布的是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怎样传播,获取信息的人们的怎样反应??这些都属于网络舆情的范畴,如何及时地发现这些网络舆情,并根据其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管,成为党委政府维护自身形象、加强执政能力的必要手段。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地区已经意识到网络舆情对一个地方经 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也建立起了最基本的舆情监管体系,可以开展网上舆情的采集、分析、处理等,但只局限于小范围之内的,并没有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近年来发生的如贵州瓮安、云南孟连、湖北石首等有较大负面影响的群体性事件来看:事件发生后,尽管在网络中某些言论的观点是客观的、真实的,对事件的发展、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更多的是情绪化、偏激的,辱骂、

网络舆情中的大数据分析方法研究

网络舆情中的大数据分析方法研究 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对网民和生活中的社会事件尤其是一些突发事件的看法和态度。网络舆情通常涉及社会的热点事件,因而经常在网络中快速传播,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因而,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和正确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采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分析网络数据,通过聚类的方法发掘网络舆情中的热点问题。实验证明该分析方法具有较高的热点挖掘能力和及时的能力。 标签:网络舆情;大数据分析;统计方法 一、舆情信息的获取 舆情分析的第一步是要对网页中的信息进行抓取,第二步是对抓取的网页的信息进行预处理。 对网页信息抓取主要采用网络爬虫,爬虫的主要作用是将互联网上的网页下载到本地形成一个互联网内容的镜像备份。它既可以爬取网页链接,又可以爬取网页的文本信息和图像信息。它通过关键字的搜索将对应的统一资源定位为相关的网页页面进行抓取,通過对其进行文本和图像的解析,提取对应网页的文本和图像信息并进行保存。本文中主要提取的是网页的文本信息。 而中文分词是把中文中的汉字系列分割为一个个独立的中文词汇。由于中文词汇与词汇之间的界限远不如英文单词那样清晰,因此,中文分词也是一个技术难点。当前中文分词主要是从主要包括字符串匹配分词方法和机器学习的统计分词方法。字符串匹配分词方法是事先通过一定的方法建立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字典,按照一定的方法把待分词的词汇与数据库字典中的词进行匹配从而实现分词的方法。机器学习的统计分词方法是通过词汇出现的频率和在文中的含义等信息对汉字的这些特征进行训练,从而实现分词。字符串匹配分词方法比较准确,但缺乏灵活性,机器学习的统计分词方法能对词的语意进行识别,但由于算法的不完善,准确率不高,因此,在实际中通常是将这两种结合来实现分词。 中文分词的词性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形容词和副词常表示事物的状态和特征,因而经常能表明作者对事件的喜怒哀乐之情;动词一般就是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它是对事物采取的动作的直接体现。这些词在舆情分析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文档特征的提取 一个网页的文本通过分词后会有成百上千个中文词汇,如果直接对其分类会影响分类的效率和准确性。因此,在分类前要去除一些无关的词语,留下最能代表文档特征的一些分词作为文档的特征。文档特征提取最主要的方法是把文档的内容和词频进行结合。

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丁 也 (周口师范学院新闻系 466001) 【摘 要】自互联网进入中国后,国内关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但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网络舆情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不断拓展和创新。为更好地了解国内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本文根据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结果,选取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献从网络舆情的概念、形成与传播、收集与研判、监控与引导以及网络舆情危机的预警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网络舆情;传播;研判;引导;预警 随着网络的兴起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开始成为舆情汇集的新通道、传播的主阵地。作为现实社会舆情问题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网络舆情也渐渐走上社会发展的舞台,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更好地了解国内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本研究根据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结果,试选取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以期全面展示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供理论界参考借鉴,并以此推动网络舆情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周如俊、王天琪(2005)认为网络舆情从书面上理解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刘毅(2006)认为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徐晓日(2007)认为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纪红、马小洁(2007)认为网络舆情就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所持有的态度。 二、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传播 一些研究者从新闻传播学维度对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规律进行了探讨。周如俊、王天琪(2005)认为网络舆情的形成主要源于社会矛盾、个人意见的扩展以及偶发事件的激发等诱因。张勇锋(2008)通过对《旅游新报》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在“量”和“质”上的梳理与分析,指出网络舆情所表达的观点和立场倾向其根源和指向仍然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曹劲松(2010)指出,依据时间轴线分析,网络舆情的发展具有“散播———集聚———热议———流行”四个阶段和“爆发、升华、延续”三个关口。刘毅(2007)认为,电子邮件和新闻组、即时通讯工具、BBS、博客和维客四类网络言论传播渠道是网络舆情传播的基本途径。曾润喜、徐 晓林(2010)以新浪网新闻《村官疑因考试领先公安局长之子被设套成逃犯》为研究样本,对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进行研究后发现,网络舆情受到新闻刊发时间的影响,与信息获取便捷度正相关;网络舆情受到网络舆情事件涉及地区的影响,与互联网普及率正相关;网络舆情受到使用媒介类型的影响,互联网网民是主体,手机网民逐步增加;网络舆情的网民态度受到情绪的影响,容易指向党政机关和整个社会,呈现一边倒趋势。 三、网络舆情的收集与研判 网络舆情的收集与研判,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就网络舆情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前学术界就此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李雯静、许鑫、陈正权(2009)根据网络舆情的特点,从指标设计、分类、构建等方面,在网络舆情信息汇集、分析、预警的工作流程中,按照主题将信息分门别类,统计、计算出若干指标值,对舆情进行横向、纵向的监测和评估,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帮助舆情工作者对舆情突发事件进行研判及态势预测。 郑魁、疏学明、袁宏永(2010)根据公共安全网络舆情研究的需求,将中文分词技术应用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提出基于ICTCLAS分词技术的网络舆情热点信息的自动发现方法,并通过1个突发事件的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可靠性。该方法读入新闻文本并进行分词和词频统计,从词频表中去除停用词,合并多单位关键词得到突发事件热点信息关键词列表,对网络信息及时进行检索,为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柳虹、徐金华(2011)提出了一个包括舆情信息采集、信息预处理、特征提取、VSM生成、热点发现算法和评价指标等几个部分的网络舆情热点发现模型,并通过实验比较了两种算法:K-means方法和SVM方法,实验结果表明SVM对于网络舆情热点发现方面具有比较好的优势。 刘毅(2006)研究了内容分析法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作用,认为内容分析法在网络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网络的内容挖掘、对网络的结构挖掘和对网络的使用记录挖掘上,内容分析法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描述网络中传播的舆情信息;(2)推论网络舆情信息传播主体的意图以及态度和情绪的倾向性;(3)描述和推论网络舆情信息的产生和变化趋势。黄晓斌、赵超(2009)研究了文本数据挖掘法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作用。文本挖掘的技术主要包括特征提取、文本分类、文本聚类、关联分析、文本总结、趋势预测等。文本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应用体现在五个方面:(1)对网络舆情进行描述;(2)对网络— 0 6—

网络舆情分析技术的研究

网络舆情分析研究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不仅需要各级党政干部密切关注,也需要社会各界高度重视。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聊天室、博客、聚合新闻(RSS)。 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1、直接性,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3、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与国外相比,我国网络舆情还存在以下特殊情况:一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曾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容易受到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二是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矛盾,容易使一些人出现情绪化冲动,以致不能明辨是非。三是少数社会管理者对于舆论习惯于回避或堵塞。因此,网络这把锋利的“双刃剑”在提供了下情上达的便捷方式的同时,也对我国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网上思想舆论阵地的争夺战日趋激烈。二是传统的政治斗争手段,在网上将以更高效的方式实现,利用网络串联、造谣、煽动将比在现实中容易得多,也隐蔽得多。三是通过网络,西方的观念、生活方式可以便捷地渗透进来。对于网络舆情的这些特点,社会管理者应当了然于心。对现实中出现的各种网络舆论,社会管理者应能做出及时反馈,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因此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网络舆情予以分析,从而进行控制和引导。由于网上的信息量十分巨大,仅依靠人工的方法难以应对网上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需要加强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形成一套自动化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及时应对网络舆情,由被动防堵,化为主动梳理、引导。 这样的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功能:首先是舆情分析引擎。这是舆情分析系统的核心功能,包括:1、热点话题、敏感话题识别,可以根据新闻出处权威度、评论数量、发言时间密集程度等参数,识别出给定时间段内的热门话题。利用关键字布控和语义分析,识别敏感话题。2、倾向性分析,对于每个话题,对每个

目前国内十大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对比

目前国内十大舆情监测系统公司排行 舆情监控系统通过对热点问题和重点领域比较集中的网站信息,如:网页、论坛、BBS等,进行24小时监控,随时下载最新的消息和意见。下载后完成对数据格式的转换及元数据的标引。对下载本地的信息,进行初步的过滤和预处理。对热点问题和重要领域实施监控,前提是必须通过人际交互建立舆情监控的知识库,用来指导智能分析的过程。对热点问题的智能分析,首先基于传统基于向量空间的特征分析技术上,对抓取的内容做分类、聚类和摘要分析,对信息完成初步的再组织。然后在监控知识库的指导下进行基于舆情的语义分析,使管理者看到的民情民意更有效,更符合现实。最后将监控的结果,分别推送到不同的职能部门,供制定对策使用。 No1.阳光安吉舆情监测系统:北京阳光安吉(Sunshine Angel)是一家专注于网络信息采集、数据挖掘、搜索引擎核心技术、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与软件应用开发的互联网技术企业;阳光安吉云监测平台是公司代表核心产品之一。北京阳光安吉舆情监测公司主要业务:舆情监控、舆情监测、媒体监测、品牌监测、竞品监测,提供专业的舆情监测、舆情分析和舆情报告。公司成立于2008年,先后获取了国家高新企业技术认证、国家双软认证等资质;公司一直致力于舆情监测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互联网信息的监测与咨询服务。是唯一一家较早全面以软件、SAAS、报告为一体的舆情监测公司。 No2.本果舆情监测软件:本果舆情监测软件适用于公安、检察、司法、宣传等政府部门应用的网络舆情监测软件;并针对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和网络舆情监测服务。北京本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本果”)是全球中文信息监测领域的领衔企业,始终致力于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研发、信息采集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创新。

网络舆情及其预警研究综述

江苏科技信息June 2013 ■ 杨菁赵岩 摘要: 文章收集、整理了关于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对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研究的不足及展望,为该领域进一步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关键词: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危机管理 网络舆情及其预警研究综述 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研究是伴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而新兴的学科,随着网民数量的大量增加,该领域相关研究的重要性越发凸显。近几年国内外许多学者将研究视角聚焦于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方面的研究。本文收集、整理了该研究方向上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对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方面的研究不足及研究展望,为该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1.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的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的预警研究,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部分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针对互联网对舆情的影响或网络舆情展开。Savigny和Heather认为,当代社会舆论总体上由大众媒体促成,并通过沟通系统创造出来。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沟通工具,与传统的媒介相比对公众舆论 有重要作用。Christen等通过实验比较了地方、国家和互联网新闻对公众舆论的影响。 Kobayashi和Tetsur通过调查互联网的应用对日本舆论的影响,认为互联网是公众获取和理解政府政策的有效工具。除此之外,各国政府还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网络言论、信息及一些商业行为进行管理规范,如美国在9.11后发布的《爱国者法案》和法国的《信息社会法》等。可以看出这些研究虽然与网络舆情有关,但并没有专门以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危机作为研究对象,仅仅从管理角度进行了一些研究。 还有一部分国外学者的研究则主要偏重于危机事件的应对及决策,大多从群体决策理论框架和批判理论角度出发。从20世纪初开始,学者们就将群体思维用于解决群体讨论、群体决策、群体成员人际关系等问题。一些学者认为,以网络为媒介形成的虚拟社群,其讨论方式、决策方式、人际关系等,都很像一个 小群体,所以出现了许多以群体传播理论研究网络传播行为的论文。另一些学者的研究以批评理论为工具,探讨网络传播群体中成员的社会背景及性别角色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其关注的重点多是不平等和压迫现象。还有一些文献集中于公众舆情对一任政府及政府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政策评论及影响上,如:对伊拉克和海湾战争的民意研究、对克林顿政府的民意研究等。 2.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的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民主化和法制化建设和完善的转型时期,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也迫在眉睫,受到各学者的广泛关注。 理论体系方面,当前网络舆情事件应急处理中存在较多问题,如信息的过度控制导致舆情泛滥;应急准备不足,对突发事件响应速度慢;舆情监测分析手段落后;主流媒体在网络空间的引导缺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名称:内蒙古经济、资源、环境发展中的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2MS1008。内蒙古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名称:内蒙古经济、资源、环境非均衡发展的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项目编号:NJSZ12047。 作者简介:杨菁,内蒙古工业大学,讲师,博士。赵岩,内蒙古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士。 战略研究 12

《网络舆情分析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

《网络舆情分析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WX051026 课程名称(中文):网络舆情分析原理与方法 课程名称(英文):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alysis 学分:2总学时:32( 实践学时:12适应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媒体概论、舆情学等 主讲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一、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的 > 1、课程性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网络舆情的基本理论;熟悉网络舆情的监测方法及其发展趋势;最终能够用网络舆情分析的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目的 (1)讲授网络舆情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熟悉当前网络舆情发展背景、规律,能整理出有价值的舆情信息,以专业视角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和科学的研判。 (2)运用新闻学和传播学专业识和,在网络信息监测和分析工具的支持下,为各级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提供互联网信息的监测、分析和咨询服务。 (二)基本要求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社会功能、传播场域等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舆情的主要知识体系、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 2、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课下阅读、思考,使学生在掌握网络舆情及其实践分析技术方法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现实中的一些问题能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 \ 3、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运用网络舆情分析的方法和基本理论,独立地分析网络舆情的具体分析及其应对措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重点与难点 1、课程的基本内容

绪论网络舆情研究的兴起 第一章网络舆情信息源 第一节互联网言论 第二节传统媒体网络版 第三节无线/即时通讯 第四节新兴社交型媒体 第二章网络舆情选题 第一节舆情选题类型 第二节舆情选题标准 第三节舆情选题定位 第四节网络舆情选题途径 第三章网络舆情抽样 第一节舆情抽样搜索工具 第二节舆情样本内涵标准 第三节舆情抽样外延标准 第四章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第一节舆情样本分析工具 第二节舆情抽样分类统计 第三节舆情图表分析模型 第四节舆情分析偏差校正 第五节网络舆情报告文案 第五章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 第一节网络舆情周期 第二节网络舆情宏观研判 第三节政务舆情应对指标 第四节企业舆情应对指标 第五节网络舆情应对点评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网络舆情理论及工作体系,有效应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检索、统计分析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设计、采集和分析应对,理解并确立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体系和处理机制。 教学难点:信息分析与预测,舆情的检索分析技术,舆情研判和应对方法。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_曾润喜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 曾润喜 【摘 要】本文从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网络舆情的管控机制、网络舆情的外部性、网络舆情的技术与系统构建等四个角度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并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和研究机构的发展现状予以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 网络舆情 综述 Abstract:This paper has revie wed and analyzed the research condition related with the net work opinion from four angles,which is th e theory of network opinion,network opinion control mechanisms,externalities of netw ork opinion,technologies and systems f or net work opinion.It has also discussed th e present situation of netw ork opinion research institution in China. Key words:China netw ork opinion revie w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作为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的最好平台,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对网络舆情的研究逐渐得到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在对大量论文进行研读和对研究机构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和发展状况加以分析。 1 论文统计 2009年3月1日,以“网络舆情”和“互联网舆情”为篇名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检索期刊文献共83篇,剔除重复和不切题的文献,总计统计期刊论文70篇。我国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开始于2005年,研究论文呈逐年递增趋势:2005年4篇,2006年9篇,2007年20篇,2008年28篇,2009年1月即有9篇。这些论文散见于各类期刊上,既有实践性期刊,也有学术性期刊;既有技术类期刊,又有社科类期刊,这反映出尽管网络舆情的研究刚刚兴起,但已经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和重视。 2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分析 2.1 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研究 2.1.1 网络舆情的概念 中山大学周如俊[1]认为网络舆情从书面上理解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天津社科院刘毅[2]认为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南开大学徐晓日[3]认为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华中科技大学纪红[4]认为网络舆情就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所持有的态度。天津社科院王来华[5]认为“舆情”在其狭义上是指民众受中介性社会事项刺激而产生的社会政治态度;而网络舆情,则主要指使用网络者或俗称网民的社会政治态度。 2.1.2 网络舆情的主体特征 网民是网络舆情的主体,天津社科院毕宏音[6]研究指出网民表现出五大主体特征:社会群体中分化出来的“新群体”与现实生活中的舆情主体发生交叉和重构;网民所表达的舆情不能被视为全体民众的情绪、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编号:08B22030);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高校思政、党建、稳定、网络)委托研究项目“基于网络舆情研判的高校群体性事件预警与网上应急处理”(编号:08W L1111);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基于网络舆情研判的高校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研究”(编号:H F0601208407)。

2011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

《2011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 作者: Administrator 时间: 2012-03-07 09:42:23 来源:艾利艾点击数:3317 前言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艾利艾咨询(以下简称IRI),基于网络舆情指数体系和I-Catch全网动态分析系统,以IRI网络舆情100典型网站为样本,整合梳理2011年全年网络热点话题共3655个,深入研究话题倾向、领域分布等规律,从党政部门回应、网络舆情引爆能力、微博舆情等方面,量化呈现2011年网络舆情发展特点,并选出2011年网络舆情影响力十大事件及2011年舆情应对十大优秀案例。 在网络舆情引爆能力方面(首报网络舆情事件),新华社、新京报、京华时报、新浪微博位居前四。据统计,传统媒体仍是最主要的网络舆情事件首报源头。 报告显示,与去年相比,2011年党政部门应对网络危机的速度加快,机制日渐成熟;微博用户数量虽整体呈现增速放缓迹象,但新浪政务微博数量猛增,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开通微博发布厅,开启了网络问政的新形式;网络舆情热点话题中,交通运输、司法执法、企业财领域的热点话题数量最多,成为前三甲。 一、2011年网络舆情引爆能力排行榜 新华社(网)、新京报、京华时报、新浪微博名列前四

2011年,新华社/新华网、新京报、京华时报成为网络舆情引爆能力最为突出的三大媒体。新浪微博首报话题数量在下半年略有下滑,在全年网络舆情引爆能力排行榜中位列第四。另一个进入网络舆情引爆能力前15名的自媒体为天涯论坛。 二、2011年网络舆情影响力十大事件 1、“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 2011年7月23日晚20时34分,北京南至福州的D301次列车与杭州至福州南的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事故,事故造成的惨烈伤亡,牵动无数国人的心。铁道部新闻发布会和救援行动,引发广大网民长时间、猛烈质疑,更有网友将事故发生的原因归结为高铁、动车建设和铁道部的腐败等原因,要求严惩责任人。国家领导人亲临事故现场指挥救援,铁道部相关负责人诚恳向人民群众道歉。经调查,严惩了事故相关责任人,并且把安全运营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小悦悦”事件 2011年10月13日,2岁女童小悦悦(王悦)在广东佛山相继被两车碾压倒地,18名路人路过却视而不见,最后一名拾荒阿婆施以援手。后小悦悦因伤势过重于10月21日辞世。网民强烈谴责肇事者和冷漠路人,宣誓“不做冷漠人”。近年来,社会上频频出现见义勇为被讹诈等失德现象,网民对“道德滑坡”早有热议。小悦悦事件引发舆论大讨论,反映了网民社会良知的集体自省。 3、“郭美美”事件

中国网络舆情综述

2009中国网络舆情综述3.txt∞-一人行,必会发情二人行,必会激情三人行,必有奸情就不会被珍惜。真实的女孩不完美,完美的女孩不真实。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其自然,争其必然。2009中国网络舆情综述人民网>> 舆情频道>> 文章内容 受权发布:南大-谷尼网络舆情报告卷一 2009中国网络舆情综述 2010年04月19日09:43 作者:杜骏飞 6. 民族主义情绪相对平和 2009年尽管是建国60周年,但是网络舆情中民族主义情绪相对比较平和,没有出现2008年“万众一心抗震救灾”、“中华民族百年奥运梦圆”、“火炬传递海外受阻”等民族主义色彩强烈的舆情事件,排名前100的舆情事件中,仅“方静间谍门”事件(见本书第三章第59条)中体现了些许民族主义情绪。 近年来的网络舆情事件表明,在网络环境中,对民族不利的事件往往更能引发网络舆论,而类似于建国六十周年这样可以激发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事件,尽管传统媒体报道很多,但却很难成为网民讨论的对象。 7.新老媒体互动加强,网络舆论为传统媒体设置议程 网络舆情的产生离不开传统媒体的报道和评论,新老媒体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互联网承担的工作越来越多已经是大势所趋。总结2009年网络舆情事件的传播过程我们发现,新老媒体的互动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情况,传统媒体首先就某一事件进行报道,经过门户网站转载后,引发第一轮网络舆论;此后在一些BBS和网络社区出现相关的讨论帖,同时部分专业人士通过发表博客就事件进行评论,形成第二轮网络舆论。 第二种情况则更为普遍,事件首先出现在博客、微博客、SNS社区、BBS等网络媒体上,经过网络写手和BBS版主推动,引发网友大范围关注,形成第一轮舆论;关注度达到一定程度,传统媒体会跟进报道并核实消息,最终形成较为完整、可信度较高的事件信息,这些信息被互联网再度转载,引发门户网站新闻评论、BBS评论、博客评论,形成第二轮舆论。 2009年的舆情事件中,大部分都遵循第二种新老媒体互动的规律,天涯、网易论坛等影响力较大的BBS已经成为许多传统媒体的重要新闻来源,网络舆论为传统媒体设置

网络舆情调研报告三篇推荐

网络舆情调研报告三篇推荐 指定舆情信息人员,按照工作安排,确实加强舆情信息队伍建设,抓好舆情信息报送工作。在全镇53个行政村建立舆情信息员和兼职信息员,要求信息员必须从基层搞调研,要求信息员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材料,通过切身体会,深刻理解相关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镇委领导聘请市技术学院老师开展网站管理人员、舆情信息专职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开课讲解防治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在网上泛滥,引导镇内舆情信息认真开展,也积极配合舆情信息的收集、报送工作,安排组织人员担任专职信息通讯员,全力配合舆情信息的收集、报送工作。积极培训信息队伍的业务工作能力,我们还积极与各新闻媒体加强联系,达成共识,合力开创新局面。 对一些网路中出现本单位工作中容易误解的问题,为了避免出现更大范围的不良社会反响,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作为工作人员,在发现问题之后应该及时向本单位相关部门反映,及时向领导汇报情况,为避免造成更大范围的不良影响而及时采取相应对策。积极解决问题的同时

协调相关人和部门控制出现问题的影响并采取删除相关帖子,此外,对于前期工作做得不到的地方及时纠正,并且说明今后在工作过程中注意信息的及时公开,也请大家对于我们的工作能够予以理解和支持。 二、提升舆论引导能力,营造良好上网氛围 强化管理,加强沟通。江南镇党委召开专题会议,明确要求相关网站、论坛负责人做好对涉及较敏感问题的相关言论、帖子,认真审核把关,同时在发生网络舆情事件时一定要配合工作。镇委领导积极推动镇网站的创建。积极创建推动镇内网站的建立,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意识,并要求网站建立好后和日常管理。 强化互动微信平台,加强沟通协调。形成“领导带头、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党委领导牵头建立微信平台,通过微信平台与镇里副职领导协调工作安排布置。并建立工作群、工作微信平台。强化运用网络平台,健康适度上网。积极开展微信平台,镇委机关各部门创建微信平台,200余人创建

最新国内十大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排行榜

最新国内十大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排行榜 随着网络舆情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政府和企业对舆情监测的需求不断上升,这推动了舆情监测市场进入高速成长期。看到这块不断做大的蛋糕,大批投机者纷纷进入舆情监测市场。由于由于网页信息采集需要相应的高难技术支撑,很多舆情软件产品无法给用户带来有效的监测效果。反而是长期以来行业处在技术滞后、市场竞争激烈、良莠混杂的状况。在此,本着为大家服务的目的,根据一定的信息汇总,列出当前舆情监测市场最具影响力的十大舆情监测系统,仅供参考: Top1.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是针对向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通过对海量网络舆论信息进行实时的自动采集,对信息进行垃圾过滤、去重、相似性聚类、情感分析、提取摘要、自动聚类、辨别正负面等处理,形成预警信息或者舆情报告及时通知到相关人员,从而第一时间应急响应,为正确舆论导向及收集群众意见提供帮助的一套信息化系统。他们只做信息采集和舆情监测研发,有9年研发经验,专业性很强。同时提供系统建设和舆情服务两种应用方式。 Top 2.军犬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军犬舆情监控系统以强大的网络舆情信息采集、舆情智能分析与应对、舆情预警、舆情报告生成等16项核心功能组成,专业提供网络舆情监测、网络舆情监控服务。舆情监测也是其主要业务,也有很强的专业性。在同类软件中,是乐思软件较强竞争对手。主要提供舆情系统建设应用。 Top3.Rank舆情监测系统。Rank舆情监测系统实时监控和采集Internet网站内容,过滤、分类和排重等智能化处理,并准确提取文章标题、摘要相关数据,以直观的图表、简洁的文章列表等形式表现出来,采用云处计算技术,海量抓取、海量分析、海量存储。舆情监测是其公司业务之一,因此在舆情监测专业性有一定劣势。

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特征及统计分析

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特征及统计分析 【摘要】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民意的呈现中透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关键及社会矛盾的纠结点是一个重要方法。通过舆情检测分析表明,我国相当多的政府机构及官员对于网络背景下的社会政治相当不适应,社会的政治紧张度正处在一个高位运行的情势中,亟需构建社会的“安全阀”机制及对民众的精神抚慰机制。 【关键词】网络舆情统计分析民意表达监督机制 我们正处在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而民意历来是社会情势的晴雨表。因此,从民意的呈现中透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关键以及社会矛盾的纠结点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一年多以来,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和北大方正共同开发基于第三代搜索技术的舆情分析平台,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计算”民意,把网络舆情、民意数字化,建立如同股市指数一样的“舆情指数”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舆情、民意的变化法则。 2009年度舆情监测的主要发现 全年舆情热点事件呈两个小高峰分布,5月份舆情热点事件最多,10月份则平均舆情指数最高。整体来看,全年舆情热点事件呈两个小高峰的M型分布,其中5、6、7三个月的舆情事件个数最多,为第一个高峰期,一定程度上说明网络热点事件频发与季节变化等存在一定的关联度;11月由于“临时性强奸事件”等事件的拉动,出现了第二个高峰期。其余月份基本上维持在20个左右,网络空间处于基本稳定的阶段运行。全年来看,总体舆情指数可以表现出全年12个自然月网络空间的总体压力值,舆情指数越高表示网络空间的压力越大。如果说每月的舆情总指数代表了每月的网络空间的压力,那么每个事件的平均指数则说明了事件本身的烈度。经过平均化计算,全年单月平均舆情指数最高的月度是10、5、6、11等几个月度。 全年所有舆情指数在90分以上的舆情热点事件总计20个。分别是:“躲猫猫”事件、“邓玉娇案”、“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上海交通管理部门钓鱼执法”、“纸币开手铐死事件”、“河南农民张海超开胸验肺”、“杭州飙车案”、“绿坝遭遇杯葛”、“29岁市长事件”、“重庆打黑风暴”、“浙江湖州临时性强奸事件”、“内蒙古豪车女检察长”、“奥巴马女郎蹿红网络”、“甲型H1N1流感肆虐”、“湖北石首群体事件”、“国庆阅兵”、“贵州习水嫖宿幼女案”、“吉林通钢股权调整引发打人致死事件”、“力拓间谍门”、“2009年全国两会”。以

2020年年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xx年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12月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 办的《社会蓝皮书:xx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发布会在京举行。人民网舆情监测室《xx年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作为专题报告 被蓝皮书收录。这是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连续第十年撰写年度互联网舆情报告,作者为祝华新、潘宇峰、陈晓冉。 《xx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论总结,对本年度蓝皮书覆盖时段(xx年11月1日至xx年10月31日)内每 月热度排名前50的600件舆情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刻画出过去一年 的互联网舆论压力状况。 (一)公共管理类承载舆情压力最高 本报告将热点事件分为公共管理、社会矛盾、公共安全、企业 舆情等八大类别,研究显示:①xx年的舆情热点事件讨论热度较xx 年有明显下降,时政话题的网民关注度的持续低迷,使得舆论场的整体压力有所缓解。②公共管理依然是舆情事件最多发生的领域,且舆情压力指数已经超越贫富差距等社会矛盾聚焦点,位列第一。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发布的各类法令、政策、规章以及执行的方式方法,是网民最为关注的话题。③随着魏则西事件、如家和颐酒店女子遇袭案等涉企舆情事件的热议,企业危机事件成为本年度互联网舆情的爆点。近年来,政府舆情应对能力上升,而企业在舆情危机应对方面的脆弱性凸显出来。④吏治反腐事件在本年度的平均热度和舆情压力指数均有显著下降,提示反腐红利释放。

(二)舆情热点向城市居民群体转移 xx年的舆情事件,更多地涉及城市居民、中等收入阶层关注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人格尊严和法治保障。如教育类舆情(如常州“毒土地”事件、北京等多个城市“毒跑道”事件、湖北江苏“减招”风波)、医疗类舆情(如广州医生陈仲伟被患者杀害、大学生魏则西之死、山东非法疫苗案)、金融类舆情(如股市“熔断”、互联网金融非法集资案)、各城市新一轮楼市调控、网约车合法化进程、如家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等。这些提示舆情事件有从利益受损群体向国民主力阶层扩散的趋势。比较典型的是,城市居民在雷洋案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担心“今天不关心雷洋,下一个遭遇不测的就是自己”。而事关收入多寡“年收入12万元以上被定为高收入群体,要加税”的传闻,也引发城市居民吐槽。 (三)“广场式舆论”与“茶馆式舆论”背离 近年来,在微博、BBS、新闻跟帖等公开的“广场式舆论”中拥护政府和体制的声音占了上风;对公共治理的“吐槽”下沉到微信群、线下私人聚会等小众、私密的“茶馆式舆论”中。在当前的社会转型中,如适度包容网民公开发声,让网络反映基层治理存在的矛盾,提出意见诉求,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广场式舆论”风平浪静不一定就能高枕无忧,还需要仔细体察“茶馆式舆论”的潜流和线下的社会问题,毕竟直面矛盾、解决问题才是釜底抽薪的舆情应对法。

基于WEB数据挖掘的网络舆情分析研究

基于WEB数据挖掘的网络舆情分析研究 一、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 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一)直接性,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 (二)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三)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

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二、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又译为资料探勘、数据采矿。它是数据库知识发现中的一个步骤。数据挖掘一般是指从大量的数据中通过算法搜索隐藏于其中信息的过程。数据挖掘是目前人工智能和数据库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数据挖掘是一种决策支持过程,它主要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统计学、数据库、可视化技术等,高度自动化地分析企业的数据,做出归纳性的推理,从中挖掘出潜在的模式,帮助决策者调整市场策略,减少风险,做出正确的决策。知识发现过程由以下三个阶段组成:1.数据准备,2.数据挖掘,3.结果表达和解释。数据挖掘可以与用户或知识库交互。 (一)决策树。决策树是数据挖掘分类算法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各种分类算法中,决策树是最直观的一种。每个决策树都表述了一种树型结构,它由它的分支来对该类型的对象依靠属性进行分类。每个决策树可以依靠对源数据库的分割进行数据测试。这个过程可以递归式的对树进行修剪。当不能再进行分割或一个单独的类可以被应用于某一分支时,递归过程就完成了。另外,随机森林分类器将许多决策树结合起来以提升分类的正确率。 决策树同时也可以依靠计算条件概率来构造。 决策树如果依靠数学的计算方法可以取得更加理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