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滨江)2016年-2018年三年行动计划(2.1版)

高新区(滨江)“三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

(2015-2017年)

(2015年2月1日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深入推进高新区(滨江)“三次创业”,根据区委四届七次全会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转理念、转作风、转方式,争先进位、走在前列”专题活动的通知》(市委办发〔2014〕80号)、区党委、管委会、政府《关于开展“三转一争”专题活动推进“三次创业”的实施方案》(党委办〔2014〕35号)工作要求,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时代背景、基本思路

(一)时代背景

1、国家层面。当前,我国已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步入攻坚阶段。调结构、促转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且更加注重“五个转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国家级高新区继续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必须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充分发挥核心载体作用。李克强总理2014年11月视察高新区(滨江)智慧e谷展厅时,希望努力打造“创新高地”。国家科技部对新时期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也提出了“创新驱动、战略提升”的总体战略和实现“四个跨越”的任务要求,要求全面启动“三次创业”。全国国家级高新区联合发表了《国家高新区率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共同宣言》,正式吹响了第三次创业的“号角”。开展“三

次创业”是高新区(滨江)适应新常态、呼应科技部关于国家级高新区下一步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

2、省市层面。近年来,省、市更加高度关注高新区(滨江)的发展,深度聚焦高新,聚焦滨江,确定为省、市发展信息经济智慧经济的典型,“两化深度融合”的典型。省政府批复建设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省级自主创新示范区,我区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市委市政府继2013年制订出台《关于实施“聚焦高新、促进创新”战略支持杭州高新开发区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若干意见》(市委[2013]14号)之后,2014年7月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把高新区(滨江)确定为全市信息经济智慧经济的核心区,特别是杭州“两区创建”国家战略的启动实施,更加要求高新区(滨江)不断提升对全市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为全市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开展“三次创业”正是紧抓省市战略,也是呼应全市“三转一争”专题活动的具体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滨江特色、高新标志。

3、自身层面。经过建立初期的“一次创业”、两区管理体制调整后的“二次创业”,前后历时25年,高新区(滨江)已经基本实现了科技部提出的“五个转变”要求,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脱颖而出,连续两年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目前位居第五位,领先于全国22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进入了“二次创业”的收官阶段,站在了新的起点、新的高度。但同时,标兵在前,追兵在后,竞争激烈,不进则退,特别是当前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进入下一轮拓展的新阶段,中关村试点政策的全国范

围内的推广将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如何把握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扩容的机遇,把握杭州全面启动“两区创建”的新机遇,把握新时期高新区发展的总体要求,在发展中脱颖而出,则必须进一步弘扬提振“高新精神”,及时转入新一轮创业,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总结经验,破解难题,克难攻坚,精准发力,全面推进“三次创业”,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准确聚集创新要素,提升产业发展品质,迈入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的“三次创业”新阶段。

(二)基本思路

一是紧扣“一个主线”,即“三次创业”。

二是围绕“两大主题”,即打造创新创业新天堂、建设幸福和谐新滨江。

三是紧盯“两个目标”,即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四是实现“三大任务”,即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建设科技新城。

五是做到“三个确保”,即要确保高新区(滨江)经济发展持续跑在全市快车道上,确保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全省争先进位,确保在国家高新区中始终走在前列。

六是坚持“四大战略”,即坚持产业引领、创新驱动、产城融合、民生优先。

二、总体要求、基本原则、行动目标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立足于国家级高新区的角色定位和使命要求,围绕“一个主线、两大主题、两个目标、三大任务、三个确保、四大战略”基本思路,切实把握“十三五”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依托并继续优化完善业已形成的产业生态环境优势,紧紧围绕“项目、资金、人才、土地”等要素资源,进一步精准对接,精细谋划,精准发力,精细服务,切实把握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全面实施“八大工程”,着力推进“二十项重点”,开启杭州高新区(滨江)创业发展的“3.0模式”,努力实现“更高更新更优”上的新跨越,为“十三五”末期即2020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产业为基。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要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和国际化,坚定不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链,努力构建一流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创新为要。始终把创新驱动摆到事关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着力推进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其他各方面协同创新,不断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坚持企业为主。企业是市场经营的主体,也是创新发展的主体。要最大限度调动企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创业动力。

坚持开放为先。全面确立国际化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引导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在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坚持环境为本。坚持以环境为根本,大力集聚各类创新创业要素,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创新链促进产业链,构建完善的内生发展、自我繁衍的产业生态环境。

坚持改革为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创新创业热情的“乘法”。

(三)行动目标

经济实力更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研发投入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力争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到2020年财政总收入在2014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在全省县(市、区)综合排名中继续进位。

产业能级更高。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更大,成为全国网络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中心,集聚集群效应明显,主导作用增强,企业梯队完备。力争2017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000亿元,2020年实现智慧经济产业规模5000亿元。

创新能力更强。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增大。一大批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集聚。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创新能力排名始终保持前列,

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识创造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

创业环境更优。从空间、资本、人才、技术、信息、市场等各方面给创业者充分支撑,能够提供包括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新孵化、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创业与创新互为依托,互为促进,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人才创业中心。

城市形态更美。“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取得显著成效,城市管理显著提升,新城环境整洁有序文明。“产城融合、两化融合、三态合一(形态、业态、生态)”水平迈入新台阶,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社会民生更好。民生领域投入持续加大,全区人民共享创新发展的成果,群众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幸福满意指数不断上升,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走在全省全市前列,社会更为和谐。

体制机制更新。探索形成更加有利于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机制新政策,在激励成果转化、科技投融资、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制定、政府采购推广自主创新产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省市改革先行区,体制机制和政务环境保持全国领先。

国际影响更广。产业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和创新组织国际化加快推进。以国际视野推动城市功能,国际化的生活创业环境基本形成,以环境的国际化吸引一流的国际化人才,带动产业现代化。率先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城和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宜

居宜业之区。

三、行动举措

(一)全面实施“八大工程”

1、产业梯队工程。坚持产业引领战略,以信息经济和智慧经济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形成一批高端、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使优势更优,强势更强,壮大产业能级,提升产业贡献度和首位度。

2、创新聚变工程。坚持创新驱动,进一步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

3、企业培育工程。深入研究企业成长规律,大力培育创新型初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快速成长型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建立健全从技术研发、技术转让、企业孵化到产业集聚集群的企业培育体系,夯实创新型经济发展的主体基础。

4、创业生态工程。关注创业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各种需求,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以创业推动创新、以创新提升创业,致力于构建一个由各种要素相互关联、有机作用的创业生态系统。

5、城市国际化工程。充分体现开放性和以人为本,坚持面向国际、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参与全球创新合作与竞争,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全面推进开放创新。按照国际化惯例和准则,加快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6、美丽滨江工程。更加注重人的身心体验,优化提升城市功能和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优化提升城市第五立面,注重城市绿地公园块状分布。

7、法治滨江工程。坚持依法行政,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用法治精神引领社会治理,用法治思维谋划社会治理,用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治理,树立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着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清正廉洁的政务环境和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8、优势再造工程。向改革要红利,向制度要红利。通过持续不断、更大力度的改革,进一步用好无形之手,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创新创业热情的“乘法”,释放市场活力,激发创业动力,尤其激发科技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二)着力推进“二十项重点”

1、推进主导产业再进位。主攻网络信息技术产业这一主业,全力实施“一号工程”,积极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示范区,推进“六大中心”建设。围绕网络基础产业、物联网、互联网等三大领域,重点支持集成电路设计、大型软件系统研发、高端计算机研制、高端网络设备制造、大数据存储与智能分析、信息安全、智能传感器、物联网系统集成、联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系统、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网络传媒12个产业细分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打造1-2个千亿级,2-3个500亿级产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的100亿级智慧产业。力争至2017年,全区信息产业智

慧产业规模比2014年翻一番,超过2500亿元。

2、推进梯队产业再争先。积极引导鼓励C2B、O2O等商业模式创新与云计算、机器人、工厂物联网、车联网、智慧健康、3D打印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嫁接融合,发挥其在产业、技术开发中的乘数效应,大力发展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协同服务,打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制造企业、服务企业、内容提供商和应用开发商的共赢生态体系,支持工业企业由“卖产品”向“卖方案”、“卖服务”转变。针对网络信息技术先导性强、渗透性强、带动性强的特点,积极跟踪分析其在先进设备制造、医疗设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文化创意、体育经济等产业领域中的应用及衍生发展,努力形成新的集群优势和新的增长极,构建产业梯度。

3、推进智慧应用再加快。重点围绕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面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深入实施“四换三名”工程。按照“云、管、端”一体化,着力推广输出“智慧安防、智慧商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四强”和“智慧环境、智慧制造、智慧物流、智慧政务”等“四优”八类标准化应用,以应用促产业,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应用和整体解决方案,形成通用、标准、自主、可控的应用平台,帮助企业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促进技术、产业与应用的协调发展,努力形成“滨江设计、滨江制造、滨江建设、滨江运维”的一体化模式。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滨江无线网络全面覆盖,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节能等“智慧城市”示范应用项目力争2015年基本建成,2016年全面运营,切实增强

智慧经济体验感。

4、推进大项目再带动。坚持“大项目带动战略”和“产业链招商”战略,充分发挥大项目的引领、示范、带动、集聚作用,强化世界500强、世界知名研发机构、行业领军企业、细分领域优势企业的上门招商力度,实施“蓝海”战略,开展“菜单式”精准招商。探索建立与毕马威、德勤、戴德梁行等世界知名中介机构合作,开展委托招商、中介招商。坚持“以企引企”、“以外引外”,“以有引优”,进一步深化与区内阿里巴巴、华为、华三、海康、网易等已有领军企业的战略合作,有效承接领军企业的新型业态和新设项目。力争三年内,累计新引进世界500强项目10个,中国民营企业500强项目20个,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250亿元。新开工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不少于50个,完成投资200亿元。

5、推进研发投入再加大。在深化与中科院、浙大等院校合作基础上,探索与国内其他知名院校战略合作的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实施联合攻关,积极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研发形成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鼓励科研团队带成果带项目整体转化,探索“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转化扩散”的成果转化方式。深化浙江省智慧城市大型专用软件、智慧医疗操作系统软件、纯电动汽车、智能纺织印染装备、云工程与云服务等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引导企业建设高水平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工程)实验室,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力争2017年前每年新增10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

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50家省市级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

6、推进创新平台再增效。完善国家软件产业基地、集成电路基地等区公共技术平台运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技术平台的作用,鼓励支持企业投资开放的公共技术平台。充分用好国家级基地(园区)牌子,与“五大平台”做好物理嫁接,与骨干企业做好结合,梳理命名一批国家级基地核心企业,使企业参与到国家级基地建设,使国家级基地牌子真正落地,做到既抓创建,更重利用。大力推进实施专利、品牌和标准,鼓励知识产权创造与应用,积极推进全省唯一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国家网络专业市场知识产权专项试点等国家级知识产权平台建设,支持企业申请国际专利、制订国际标准,掌握在国际市场上产业发展关键环节的主导权。力争三年内新增专利授权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不少于6千件,新增国际标准10件,国家标准50件,行业标准100件。

7、推进科技金融再融合。充分发挥资本的纽带力、耦合力作用,进一步完善股权、债权、产权相结合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引进各类基金、保险、信托、风险投资、财富管理机构以及中介机构,整合银行、担保公司、投资机构、小贷公司等各类金融资源,推进多形式融资渠道建设,打造覆盖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产品,使科技金融成为创新驱动的助推器。加快建设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创新大厦),积极引入知名VC、PE 等投资机构入驻。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产品,

积极引导发展股权众筹、债券融资等新型融资方式,努力构建多层次的融资体系。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创业投资,引导民间借贷转为股权投资。发挥金融服务联合会作用,借助全省科技大市场等要素资源,牵头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区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努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积极引导企业间的资产重组和并购,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跨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依托深交所创新创业企业上市培育基地,加快建设杭州路演中心。探索建立并深化与上交所、浙江股权交易中心等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的合作。紧抓注册制历史性机遇,加大扶持企业上市力度,力争三年内新增上市企业不少于15家,总数达47家以上,力争新三板挂牌企业达50家。积极跟踪对接中央400亿元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和民营银行国家战略,强化完善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作机制,力争获更多支持。

8、推进人才特区再提质。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要素。大力招引世界知名研发机构与集团总部,吸引和聚集掌握世界前沿技术、有成功创业经历的高端人才带技术、带项目、带团队来区创业。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设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引导院士、博士后及其领衔的创新团队向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集聚。依托各类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和专家工作室,推进“以才引才”,加速集聚以长江学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特级专家等为代表的、站在国际科技与产业发展前沿的高端人才。深入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5050计划”,力争三年内不少于10个批次,引进创业发展类项目不少于300个,

创业启动类项目不少于500个,落地率70%以上;三年引进留学人员总数500个以上,创办留学生企业100家;三年引进人才总量不少于8万名。加快建设“海归之家”和人才专项房、公共租赁房等各类人才保障房并发挥效用,着力解决人才创业生活的实际困难。

9、推进企业培育再深化。实施领军企业“59236”计划(暂定),即到2017年实现超百亿元企业5家,超50亿元企业9家,超30亿元企业20家,超20亿元企业30家,超10亿元企业60家。遴选一批优质成长型企业(瞪羚企业),从研发投入、融资、市场开拓、产业发展基地、首台套应用等方面,加大培育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做大做强,确定并重点培育100家(每年不少于30家)具有高成长性的瞪羚企业。围绕企业“种子期—初创期—高成长期”需求,以企业孵化为核心,以孵化器为基础,对接加速器、产业园,构造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接力式孵化体系。坚持政府引导下的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民间资本、中介机构、投资机构兴办各类孵化器、加速器,力争三年内新增孵化器20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5家,省级孵化器10家,市级孵化器15家,孵化面积不少于200万方,至2017年,各类孵化机构数量达到50家,在孵企业超过2000家。加快推进青蓝计划、雏鹰计划,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园,支持浙大科技园滨江创新园、浙大正合科技园、国际先进技术转化产业园、中科高新产业园、阿里百川创业基地、腾讯创业基地等“园中园”做大做强。力争三年内新增科技型初创小微企业3000家。加强楼

宇资源管理,建立楼宇信息地图和楼宇经济管理系统,命名一批特色创业楼宇。

10、推进对外开放再深入。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与国际化的有机结合,着力推进产业、企业、研发、人才、资本的国际化,进而带动城市国际化。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全球范围内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有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优化产品出口结构,利用国际市场参与全球技术和产业资源的配置。在软件信息服务、生物医药、工业设计等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领域积极承接服务外包,推动服务外包从ITO向BPO、KPO升级。适应新常态,抓住新机遇,进一步树立前沿意识、强区意识、国际视野、引领思维,继续用好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文博会等展会平台,同时积极主动对接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借鸡生蛋。结合筹备“中国好设计”等,以及利用与上交所、深交所、赛伯乐等知名机构,华为、华三、腾讯、央视等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积极谋划自主展示平台,努力打造自主品牌的宣传阵地,宣传展示“支持创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共享多元”区域文化,在更大范围内形成眼球效应、热点效应。

11、推进平台建设再突破。加强规划引领,强化功能分区,开展“多规合一”,积极谋划构建“创业湾、创新港、创意谷”三大功能区块。加快白马湖生态创意城、奥体博览城、物联网产业园、北塘河畔、智慧新天地五大平台开发建设,力争到2017年白马湖生态创意城、奥体博览城、物联网产业园基本建成,北塘河畔核

心区建成投用,园区初具规模,智慧新天地拉开框架,滨水景观工程启动建设。积极对接并申报建设创意小镇、e谷小镇等2-3个省级特色小镇,集聚创新要素,打造别具区域特色的产业小镇。

12、推进城市功能再完善。加快商贸配套服务业发展,力争三年内建成并开业星光大道二期、之江世茂商业综合体、公建中心宝龙商业综合体、龙湖天街商业综合体五大城市综合体,“浙江之门”基本建成,奥体地铁上盖物业、地铁滨康综合体取得重大进展。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库,规划建设人才大市场、工人文化宫等。积极配合做好西兴互通立交、江晖路过江隧道、地铁四、五、六号线等市级工程建设,积极配合做好江南大道地下快速路、火炬大道过江隧道等工程前期,完善区域快速交通网络。大力新建改造城市道路、景观公园以及公共休闲(健身)场所。加快电力设施建设,基本建成全区所有变电站。制定中长期城市留白专项规划,加强“海绵城市”规划研究,优化城市第五立面,合理布局城市绿地,加快邻里中心建设。

13、推进三改一拆再攻坚。紧紧围绕“三改一拆”和“无违建区”创建,突出重点,坚持既定目标不动摇,坚持拆迁“一平衡两不高”原则不动摇,综合运用各项征迁政策,实施调整提高安置房购置价格,取消新增人口安置政策,进一步强化阳光拆迁、联合执法、司法强迁等手段,努力形成“不拆迁就拆违”的工作氛围。大力实施整村拆迁、成片拆迁和强势拆违、成片拆违,确保重大产业项目、农转居安置房、民生实事工程、村级留用地、基础设施等用地保障与需求,力争2016年底前基本完成全区征地拆迁任务。

14、推进五水共治再破难。按照治污水、排涝水、防洪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五水共治”,落实责任,健全制度,全民参与,推进各项工程,三年内完成投资不少于50亿元。全面完成河道综保工程建设,继续推行“河长制”。建成华家、浦沿排灌站(扩建)工程并投入使用,发挥排涝能力。建成滨江水厂二期、奥体污水终端泵站、污水预处理厂等。对接做好千岛湖原水引配工程滨江支线建设。全面关停污染企业,完成截污纳管,消除纳管盲区。到2017年全面消除垃圾河、黑臭河,形成管网畅通、水清岸绿的良好水系。

15、推进土地利用再加强。以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和空间优化发展为原则,推行政府引导、统筹规划、多元投入的建设方式,充分发挥土地资本、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相互作用,整合优质资源,腾龙换鸟,凤凰涅槃,推进街道工业园区全面提升改造,整体推进街道工业园区重大项目建设,营造适合高层次人才聚集、体现区域特征的现代园区氛围,打造人文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三态合一”的新型现代高科技园区。以“亩产效益”为导向,加强对产业项目的土地利用考核评价,鼓励引导低效利用土地实施再开发。超前谋划,深入推进地下空间早开发早利用,结合PPP 建设模式,适时启动研究区政府广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连通地铁江陵路站、星光大道商业步行街、龙湖商业街区,打造全省知名商务商业核心区。

16、推进城市管理再跃升。拉高城市管理标杆,实施高标准、精细化、最严格管理,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实现城市管理网格化、

智能化、精细化、综合化。大力推行环卫标化管理,实施城区垃圾分类全覆盖,街道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清洁直运,提升市容洁化水平。以地铁站点、高教园区、主干道沿线等为重点,强化摊点乱摆、渣土乱倒、车辆乱停等专项整治和系统治理,提升市容序化水平。全面实施路灯节电改造,改造提升城市亮灯工程,加大绿地养护管理力度,提升城市亮化、绿化、美化水平。实施严管重罚,渣土清运、垃圾清运必须严格按规定线路行驶,严控建筑工地扬尘和污染物排放,全面取缔无证废品收购站点,狠抓大气环境改善。大力实施交通整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17、推进社会事业再发展。深化教育振兴五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资源优化、效能管理、人才建设、优质品牌“四大工程”,着力提升教育承载力、教育竞争力、教育软实力、教育影响力“四大能力”,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使区域教育水平大变样,积极争创省级教育现代化区,到2017年,全区省标准化建设达标学校达到85%以上;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优质教育覆盖率达到95%以上。深化名师名校长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学校建设,力争三年内新开工建设**所学校(幼儿园),建成1所省内知名民办学校。加快推进文化、卫生、体育、养老、慈善等社会事业,建成中国动漫博物馆、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区文化中心、公共卫生中心、奥体博览城主体育馆、奥体网球中心、区体育馆、阳光家园等项目并投入使用。推进智慧医疗建设,进一步提升各街道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举办各类群众性的运动会、体育大赛、文化艺术节,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接轨

国际惯例,建设国际社区示范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工作和爱国卫生运动,建设健康城市。进一步完善公交网络体系,优化公交线路。加快建设公共停车场(库),推行智慧停车。加强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建设,提高布点密度。

18、推进民生保障再升级。进一步优化农转居拆迁安置房规划布局,提升建设标准,加快建设进度,提升居住品质。2015年底前,基本完成早期建成使用的农转居拆迁安置房小区提升改造“三年行动计划”,有效完善小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规范小区管理;2016年底前确保西兴、长河所有规划并正式落点的农转居拆迁安置房小区全面实现开工建设;2017年底前确保浦沿所有规划并正式落点的农转居拆迁安置房小区全面实现开工建设。深入推进就业、医疗、助困、助残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帮扶救助力度。全面落实农转非拆迁户关心关爱行动各项举措。加强村级留用地开发建设,力争三年内新建村级留用地项目不少于10个,每个行政村社区确保至少建成一个村级留用地项目并发挥效益,力争到2016年29个行政村社区村级经营性总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

19、推进社会治理再加强。深化街道工作体制。坚持管理下移、重心下移,进一步增强街道的社会管理、维护稳定、服务群众职能和社区的自治管理、服务功能,积极完善现代社区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落实信访“五项制度”,加大矛盾纠纷化解和不稳定因素排查,维护社会合法权益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加快推进智慧安防建设,完

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暴恐违法犯罪活动。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政策扶持和分类指导力度,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加强法治教育,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传统美德,争做最美“滨江人”,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程度。

20、推进改革试点再深入。结合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和省级科技体制改革试点,用足用好国家级高新区和省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先试先行的政策优势,打通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中介服务,企业创业孵化和科技公共服务等环节,鼓励企业探索改革技术入股、股权激励、分红奖励等分配收益机制,加大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力度,在激励成果转化、科技投融资体制、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政策制定、政府采购推广自主创新产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力求取得突破,释放更多的“制度红利”,使之成为提升产业能级和创新能力新引擎。改革政府资金对扶持产业发展的方式方法,发挥引导引领作用,放大政府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带动效应。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抓好滨江改革11个项目实施。全面实施并深化产业投资项目行政审批和服务流程再造工作。加快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政府职能转移目录、购买社会服务目录、具备资质的社会组织目录,加强社会力量的资质审查、跟踪调查、绩效评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探索新形势下服务企业的新举措新方法,提高服

务企业的专业化、智慧化、精细化、精准化。积极主动加强与五县市协作,探索推广“总部研发销售+生产基地”合作模式,间接拓展产业空间。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建立杭州高新区“三次创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党委书记任组长、区管委会(政府)主任(区长)任第一副组长,人大、政协主要领导以及党委、政府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全面领导部署、推进落实三次创业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建立完善工作例会制度。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将“三次创业”工作作为近三年的中心任务加以分解落实,细化责任到人。

2、资金保障。按照《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规定,区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5%的支出用于产业发展的扶持,每年总额不少于10亿元。政府一般财政预算以及政府性基金收入中三年内每年安排不少于**亿元用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民生保障事业的发展,完善城市各项功能。

3、队伍保障。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廉政建设,强化执行力和执行能力,从严管理、积极培育一支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狮子型干部队伍,培育一支“学高新、懂高新、兴高新”三年行动计划的主力军。加强年轻干部培养,优化年龄结构,建设干部梯队,形成一支“有活力、有能力、想干事”三年行动计划的后备军。

4、宣传保障。综合运作报纸、电视、网络的各种媒体,积极营造“三次创业”舆论氛围。把尊重人才、崇尚创新、服务科技、支持创业、引领发展五大“高新元素”作为“三次创业”的宣传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