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南卫视戏曲栏目《梨园春》看对豫剧文化生态的培育

从河南卫视戏曲栏目《梨园春》看对豫剧文化生态的培育
从河南卫视戏曲栏目《梨园春》看对豫剧文化生态的培育

从河南卫视戏曲栏目《梨园春》看对豫剧文化生态的培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戏剧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长达上千年的舞台艺术发展过程中,戏剧的地位无人能撼动,深刻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娱乐方式日益多样,精神需要也越来越高,戏剧由于无法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而陷入发展困境。

为了帮助戏剧摆脱困境,人们想尽了各种办法,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当然,电视媒体人员也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不少电视台开设了戏曲频道,举办了大量的戏剧节目。据有关部门统计,开设戏曲栏目的电视台共有19家,但是在如此多的戏曲栏目中,仅有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举办得非常成功,影响力也很大。针对此情况,不少学者、教授纷纷对其进行分析,找出成功的原因,并将其推广开来。

现今社会,民族文化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要想实现真正的文化传承,应当开阔眼界,将视角放在如何培育民族文化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上。《梨园春》对传统艺术的发展进行了创新,将传统艺术与发达的传媒进行有效地结合,借助电视等媒介推动了河南豫剧的新发展。

一、《梨园春》还俗于民,发掘了潜在的观众和戏迷

豫剧发源于民间,在民间成长,并在民间壮大,融合了众多民间艺术的精华,真实反映了普通大众的小生活。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封建社会,上层阶级对其非常蔑视。专家郭克俭通过分析得出:“从河南梆子产生到清朝灭亡的200年间,它只是在河南农村迅速发展,从来没有进入城市,并且在农村也仅仅用于祭神,只有在庙会才会出现。

进入民国后,尽管豫剧还是被所谓的上层人士蔑视,然而在民间却广受欢迎,甚至发展成了习俗。普通民众,不分男女,都争相观看,以此来进行娱乐,戏剧演出在民间甚至出现了万人空巷的场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豫剧的发展达到了高峰,每当举行庙会的时候,必邀请剧团进行演出,民众也争先恐后地前去观看。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中国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深,国外艺术进入我国并受到了国内民众的喜爱,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影、电视等新的娱乐形式取代了戏曲,并且剧团还是实行大锅饭的体制,缺乏竞争意识,剧团演员很少下乡演出,这导致最初发源于农村的豫剧和农民的距离越来越远,市场也越来越小,出现发展困境也就不可避免了。

在这个重要时刻,《梨园春》栏目产生了,该栏目的宗旨是服务于平民、服务于大众,观众主要面向广大农村和城市居民,它将河南豫剧作为节目的主要内容,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由此河南豫剧焕发了新生,戏曲艺术也重新回归到民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梨园春》为河南豫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主要表现在:

1.节目内容大众化。《梨园春》将传统戏曲作为节目内容,这完全符合其栏目的开办宗旨,在“名家名段欣赏”环节,邀请常香玉、马金凤等著名的艺术大师进行现场演唱,让观众能够近距离的聆听大师的声音,这正好迎合了老年戏迷的精神需要。鉴于观众渴望真诚、亲切的心理,《梨园春》摒弃了时下最为常用的录音、对口型等方法,转而让演员现场演唱,为观众奉献了一场视觉盛宴,不管在演播厅内还是在演播厅外,都坚持这样做,因此受到了观众的信任和喜爱。

2.在节目形式上尽可能让大众参与。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精神需求也提高了,在欣赏节目的同时,他们也想参与其中以体会演员的乐趣,表演欲望强烈。面对这种情况,《梨园春》特地增加了戏迷擂台赛的环节,参赛门槛很低,只要你喜欢戏剧,都可以参加,这为戏迷提供了表演的机会,满足了他们的表演欲望。此外,《梨园春》还鼓励场内外的观众提意见,进行现场打分,以此来调动观众的参与人情,并且还专门建立了梨园春论坛,鼓励畅所欲言,推动《梨园春》更好地发展。

河南卫视的《梨园春》节目把传统艺术和现代媒体进行了有效地结合,借助现代媒体来包装戏曲,同时借助电视这一媒介,为传统戏曲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手段。此外,借助电视,传统戏曲也借助电视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迎合了戏迷的观看需要。

但是《梨园春》并不局限于电视这个传播手段,而是不定期地深入农村,为农村戏迷提供面对面的观看机会。例如,《梨园春》定期开展慰问演出,邀请冠军擂主、戏曲大师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为农民和工人奉献一场精彩的视觉演出,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除此之外,还不断地对节目内容进行创新和改版,其中最为显著的是2005年,这一年,《梨园春》新添了一档节目《擂台紧急风》,进一步地拉近了和普通民众的距离,让民众不但能够在家门口观赏,而且可以参与其中,深入贯彻了群众路线。

二、《梨园春》为豫剧在新时代的发展建立了新的文化生态环境

河南豫剧从出现到兴盛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然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豫剧所依赖的文化生态环境早已消失殆尽。面对此困境,豫剧如果要想继续生存并发展,必须适应时代的潮流,迎合当代人的需求,否则消亡就不可避免。而《梨园春》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出现的,它注重创新,顺应时代步伐,重新培育了河南豫剧发展的全新文化生态环境。

(一)传统戏剧和现代传媒的完美结合

20世纪末,随着电视与电脑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传统的以舞台表演为主要形式的戏剧出现了发展困境,然而任何事都是两面的,这些娱乐工具也有利的推动了戏剧的发展。在学者魏明伦看来:电视、电脑等现代化的娱乐设备和戏曲不仅不冲突,而且能够有力地推动戏曲的发展。《梨园春》审时度势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大力采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的传播功能,拓展了戏曲的发展空间。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1.《梨园春》把传统的戏曲和先进的传媒进行有效地结合,借助电视拓推动了戏曲的发展。当然,传统戏曲和电视媒体进行结合的时候,肯定会出现不少冲突,例如电视节奏很快,但是豫剧节奏却很慢,对此,《梨园春》大胆创新,将豫剧中无关紧要的内容删去,从而加快了豫剧的节奏,有效地解决了这个冲突,推动了二者的融合。

2.不断进行节目创新,适时对节目进行调整,扩大节目的受众。第一,通过邀请豫剧大师进行表演,不但重现了经典,实现了戏曲的传承,而且深受老年观众的喜爱。第二,通过举办戏迷擂台赛,鼓励观众参与其中,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热情。此外,还添加了场内外观众打分的环节,让观众当评委,这也很好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梨园春》还有效利用电视媒体的娱乐功能,迎合观众不断提升地精神文化需要,同时将重点放在普通民众身上,鼓励演员演唱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这样拉近了戏剧和民众的距离,让陷入困境的豫剧重获新生。

(二)为豫剧的传承培养了一大批爱好者和人才

如果豫剧想要实现长久的发展,就必须拥有大量的观众和高素质的人才。《梨园春》借助电视等媒体,为豫剧的发展培育了大量的观众和人才。

1.对戏迷的培养

《梨园春》培育了大量的豫剧爱好者。学者王世玲在一篇文章里这样说道:每个周日,不少忠实戏迷都会因为看河南卫视的梨园春而和家人抢电视,久而久之,家人也受到感染,竟然成为《梨园春》的忠实观众。河南洛阳市某事业单位职工这样说到:每当周日《梨园春》开播的时候,他都会和同事相约一起来《梨园春》,并且在观看的过程中还互相争论谁能成为擂主;老家是河南的陈德海在新疆工作长达半个世纪,他居住的单元楼有20户居民,分属于7个民族,最初,只有他和河南的老乡一起观看《梨园春》,其他的住户对此并不热衷,然而现在,每当《梨园春》开播的时候,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换到河南电视台,这已经成为他所住的单元楼居民的习惯了。

此外,若某地有人参加擂主争霸赛,他的家人、亲戚、同村居民都会观看,甚至还会到

现场观看。山东聊城的选手孙宏斌在参加《梨园春》擂主争霸赛并获得冠军后,竟然受到了他所在县的县长的接待,还对他进行各种奖励,此后,他常常进行各种演出,俨然成为当地的草根明星。而河南偃师的农民曲耀星在《梨园春》擂主争霸赛中不但获得了擂主的称号,并且多次守擂成功,也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明星,偃师市的居民都以他为傲,每当他出现在镜头前时,都会观看。

总而言之,《梨园春》的开办,不但获得了大量民间老年观众的青睐,而且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参与其中,这为河南豫剧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可靠地人才保障。

2.对传承人的培养

电视从出现开始就造就了很多明星,《梨园春》也不例外,通过举办擂主争霸赛,吸引广大青年戏迷参与其中,使得河南豫剧的发展后继有人。造就的明星不但包括戏迷擂主,还包括少儿擂主与专业戏曲明星擂主。

“戏迷擂台赛”为广大戏迷展现自己的艺术才能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主要参与者是民间的戏迷,来自各行各业,不但包括工人、农民,还包括公务员、企业白领,其中不少人因为参加比赛而成为了小有名气的明星,不少企业单位邀请他们参加演出,这极大地拓展了河南豫剧的市场。

自从举行少儿擂台赛以来,共计产生了92名小擂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秦梦瑶了。这些戏曲小明星的成功激发了父母培养孩子学习戏曲的兴趣,他们开始将孩子送往专门的辅导学校进行学习,这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储备了大量的有生力量。

此外,《梨园春》还为专门从事戏曲表演的演员提供了平台,通过电视宣传,《梨园春》造就了一大批戏曲明星,他们在此后的发展中,取得了更大的进步,甚至有些人获得了戏曲界的最高奖项梅花奖,这为戏曲的发展培养了中间力量。

与此同时,《梨园春》还为名师大家和戏曲学员牵线搭桥,例如举行拜师典礼,让年轻学员拜大师为师,地聆听大师的教诲,从而更好地学习戏曲,实现戏曲文化的薪火相承。在2013年举行的拜师典礼中,豫剧的主要流派总共招收徒弟十多人。到现在,河南豫剧的戏曲人才遍布各个年龄段,这必将推动河南豫剧实现更好地发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