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当代重构的方法解析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当代重构的方法解析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当代重构的方法解析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当代重构的方

法解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我国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成为热点。这一研究曾一度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每个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解读。但21世纪初以来,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研究在整体上却陷入三重困境,故丧失了直而时代问题的能力。而突破困境、发展理论的根本出路在于要实现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重构。在此,本文从方法论层而,就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当代重构的原因、逻辑环节与重要突破点等问题陈一管之见,为推进包括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在内的我国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意见。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当代重构的原因

应该承认,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现有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主要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基本内容的挖掘及对该理论方法论意义的

阐释。而在当代,无论是解释纷繁复杂、真伪难辨的“全球化”理论,还是回应当代世界历史进程发展中存在的种种现实问题,现有的世界历史理论都而临着前所未有的令人遗憾的“乏力”感。这种“乏力”直接来自于当代中国世界历史理论研究所处的三重困境,这三重困境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当代重构的直接原因。

困境之一没有摆正“世界历史”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致使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存在合法性被削弱。

为什么需要摆正“世界历史”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因为,从学界探讨的现实情况来看,当代的“世界历史”理论总是围绕着各种“全球化”理论兜圈子,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研究呈现出一种向“全球化”理论研究转移的趋向。然而,我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全球化”与“世界历史”是等同的吗?如果等同,为何会有两种理论?如果不等同,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是否可以作为一种解读全球化的理论?甚或是否可以被“全球化”理论取而代之?导致学界对这一问题“视而不见”的深层原因在于,多数学者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着一种“潜在”的共识:“世界历史”就是“全球化,,“全球化”就是“世界历史”。正是这种所谓“共识”使马

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越来越成为全球化研究的一种旧的理论资源了。这种所谓“共识”既错误理解了全球化,更错误理解了世界历史,从而有意或无意地削弱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存在的合法性,堵塞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的发展路径。从方法论上看,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衰微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事实上,全球化是世界历史整体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一种现象与一种趋势,绝不能将两者简单画等号,否则,对当代社会也广泛存在的反全球化和非全球化的事实又该如何解释?因此,要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存在的合法性,就必须首先搞清楚“世界历史”与“全球化”的关系,进而科学构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指导全球化及其发展研究的逻辑环节。

困境之二:囿于西方“全球化”理论的局限。

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各类西方全球化理论的著述在中国学界被广泛翻译和介绍。应当承认,这些翻译和介绍是必要的,当代西方的各种全球化理论也确有其合理性,但由于我们缺乏批判性的借鉴,致使学界的相关研究无法突破西方学界的话语模式,从而加深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困境。其主要表现是:我国学界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研

究己经陷入西方全球化理论的案臼—束缚于西方学界相关研究的范式和话语,故在很大程度上己不再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研究了,充其量只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相关词语中对西方全球化理论的一种转述。这不仅会引起我国学界相关理论探讨的混乱和滞后,更有可能导致实践中的危害。笔者以为,从方法论上来看,西方“全球化”理论尽管有不少合理的成分,但它们毕竟是形成于西方的社会和学术背景,对其照搬,当然“经济”和方便,但“东施效肇”损害的是我国学界的相关理论研究。此外,具体到某种西方“全球化”理论科学与否,还有待甄别。实际上,连一些西方学者自己都承认他们的“全球化”范畴及其理论被“过度贩卖了”[l〕。近年,西方学界己经开始了这种反思,甚至出现了“去全球化”浪潮。先不论这种观点是否成立,仅就其中所包含的对既有“全球化”范畴及其理论的批判精神,就值得我们借鉴。现有的各种西方“全球化”理论都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存在一种“西方中心论”的倾向,如果我们一味照搬,就难免会堕入其中的“陷阱”。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摆脱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困境与打破西方“全球化”理论的束缚,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而。

困境之三:与当代中国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一样,目

前学界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原始创新乏力,没有形成能够解释当代世界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新范式。

世界历史发展至今,己经呈现出很多新现象,涌现了许多新问题。比如,各民族、国家、地域之间的联系日趋广泛、快速和紧密的同时,各民族、国家、地域间的不平衡发展也日益凸显,世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跨国家、非政府的组织与机构,且这些次国家组织日趋活跃和壮大,故以民族国家为基本主体的国际社会受到了挑战;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问题愈演愈烈,故围绕全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出现了全球社会问题与各种全球运动等。究竟该如何认识这些现象和问题?其中的联系、规律和机制是什么?社会主义中国又应如何确立自己在这一世界历史进程新阶段的发展路径?这一系列的问题函待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科学回答。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由于上述两个方而困境的制约,学界鲜有对这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世界历史理论层而的探讨。虽然学界也有一些相关创新,但都拘泥于枝节和表层,不能真正形成与西方全球化理论范式相抗衡的气候。这说明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缺乏原始创新。原始创新重在相关新事实、新概念、新定律和新

理论的发现与创立。对于基础理论研究而言,它更强调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的构建,这是新!日范式转变的前提与基础。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原始创新乏力,不仅导致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低水平重复,而且也使我们现有的相关研究沦为对西方全球化理论的注释。世界历史客观进程的发展和变化呼唤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而这种创新和发展的前提必须首先是对现有理论研究困境的破除,即重塑当代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存在的合法性,摆脱西方全球化理论研究范式及话语模式的束缚,以及构建能够科学解释世界历史进程发展中的新问题的新范式。而这些都不是通过对相关理论细枝末节的修改或者简单的扩展就可以实现的,它事实上要求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重构。

二、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当代重构的逻辑环节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重构是由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即对现有理论的重新清理和对新理论范式的重新构建。对现有世界历史理论的重新清理是指对这一理论最基本的理论预设、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基本问题等,从时代的高度做出新的考察、反思与检验,进而剔除其过时的成分、厘清模糊的部

分、诊释新的意义等。而对新理论范式的重新构建是指通过对世界历史理论这一研究领域中一些最基本的预设、理论、范畴、问题、方法等的改变,在新的基础上重新构建该研究领域的过程。重新清理是重新构建的前提,重新构建则是重新清理的目的。事实上,在重新清理中往往蕴含着重新构建,在重新构建中又实现了对现有理论的清理。而无论是重新清理还是重新构建,都需要一系列理论的创新和积累。下而,本文仅从方法论层而来论述重新清理和重新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四个相互联系的逻辑环节。

第一,要批判性重置前提性预设。前提性预设是一定时期内研究某一共同问题的学者所共有的对这一问题的基本事实及基本定律的共识,它是经过长期的研究形成魄判性重置前提性预设”就是通过对现有前提性预设的批判与反思,确立新的前提性预设。进而言之,确立新的前提性预设往往发生在现有的相关理论无法回应和解释新问题的时候。目前现有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研究和各类西方全球化理论就处于这种状态,其具体表现有:或是仅把世界历史的主体视为民族国家;或是把“全球化”与“世界历史”相互混同;或是无视“国际社会”与“全球社会”的区别;或是虽然初步意识到了“国际社会”和“全球社会”的某些区别,但

没有把握它们之间多层次的联系,更没有把握“国际社会”和“全球社会”与“世界历史”的关系等。因此,我们需要在对相关现有理论的前提性预设加以批判性整合的基础上,重新提出并设置合理的前提性预设,以保证新理论范式的合法性。对相关现有理论的前提性预设的变更会影响人们思考和论述问题时的方法,进而影响理论变革的方向。但要看到,这种变更十分艰难:一是因为前提性预设往往隐藏于理论的具体观点之中,很容易被忽略。如在现有的全球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中这一问题就被长期遮蔽了。二是因为旧有的前提性预设非常牢固,其影响根深蒂固。不过,人类思想发展史表明,往往在这个时候就会有少数学者率先发现问题,继而用新的前提性预设取而代之。

第二,要提出和研究新问题,尤其是那些具有重大方向性意义的问题。反观我国学界,就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研究内容而言,总是低水平地重复这样几方而的老问题: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理论渊源;世界历史的范畴和含义;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容与历史形成过程;世界历史的发展动力与发展趋势;世界历史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对认识和把握全球化问题的方法论

意义等。虽然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中,也有一些新观点,但总体上多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经典理论没有什么新意的挖掘与诊释,而缺乏新的能够反映当代世界历史进程变化的理论范式。库恩曾指出:“如果我们主要是寻求和考察那些从科学教科书中得出的、不含历史的旧规老套的问题的回答而继续使用历史资料的话,那么,新科学观就将不可能从历史中产生。”回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而言,在它还没有获得对这样三个层而上的新问题的科学认识之前,其“当代重构”是很难开始的:一是世界历史在当代的存在样态,如当代世界历史整体进程所处的阶段及其特点,当代世界历史的多元主体及其相互间关系的特点等。二是世界历史的当代样态与作为整体的世界历史演进过程间的互动关系,如当代世界历史进程的基本矛盾、动力、结构与演进机制,当代世界历史阶段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整体演进的影响和作用,当代世界历史演变中的民族、国家、地域乃至个人的作用及其未来命运等。三是当代世界历史整体进程的规律和主线,如当代世界历史进程的各个发展阶段与环节及其关系等。现有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研究之所以陷入困境,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不能从世界历史理论层而科学回答甚至提出这些新的问题。

第三,要形成解决新问题的新分析框架。如果说“批判性重置前提性预设”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重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提出新问题”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重构提供了新的方向,那么“新分析框架”的提出则是这一理论当代重构的基本完成。新分析框架不仅可以解释新现象与新问题,而且还可以通过对旧材料和旧事实的重新加工,从而获得新的认识。正如库恩所言:即便“处理与以前一样的同一堆资料,但通过给它们一个不同的框架,使它们处于一个新的相互关系系统中了”固。目前学界的相关分析框架存在两个问题:其一,单向性和绝对化。如或是把作为研究单位的“全球”绝对化,或是把作为研究单位的“民族国家”绝对化。实际上,当代世界历史主体的多元性、交互性以及结构的复杂性,都要求我们提出一种能够科学反映和概括当代世界历史主体及其结构特性的新分析框架。其二,束缚于以西方国家发展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分析框架。随着世界历史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整个世界格局改变,这种分析框架也应加以改变。而这种改变就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当代重构的关键与核心。因为,如果分析框架发生了变化,也就意味着该种理论产生了实质性变更。虽然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分析框架,即“生

产力一交往方式”的分析框架一直在我国世界历史理论研究中居主导地位,但因其分析过于宏观,且长期以来原始创新不足,致使其缺乏对世界历史发展中的新特征和新问题的反映与说明。因此,我们现在迫切需要一种既能坚持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精神,同时又能科学反映和概括上述当代世界历史主体及其结构特性的新分析框架。

第四,要形成概括新事实的新范畴。一种理论的“新分析框架”一经形成,在其基础上就会形成越来越多的概括新事实的新范畴。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有着一套自己的范畴系统,如生产力、生产关系、分工、交往方式、民族、国家、世界市场、世界交往等。但当我们而对新的世界历史变化和世界历史事实时,我们就会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制定新范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些新范畴有些是完全新制定的,有些是对现有范畴的彻底改造,有些则是对现有范畴的重新运用等。当然,新范畴的产生需要一个过程,因为每一个新范畴都是在“新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对新的世界历史事实及其关系的新概括,这绝不仅仅是言辞的变化。在我国,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持续了二十几年,但其基本上还未突破经典著作中的相关范畴。近年,一些学者将西方全球化理论中的

很多范畴无批判性地引入相关研究,又制造了不少混乱。因此,如何在“新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制定一套新的世界历史理论范畴去概括当代世界历史的新变化,是十分必要的。

三、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当代重构的突破点

概观我国当代学界,有一些学者己开始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当代重构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且其中一些论述涉及如上两个环节的变革,这标示着我国学界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当代重构的征兆,是对既有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重要突破。这些重要突破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重构在方法论上提供了一些可供选择的思路。

突破点之一:一些学者开始对原有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进行前提性预设的反思与批判。一直以来,学界对这一前提性预设进行反思和批判的论述较少,大多不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进行“重复性”或“常规性”研究,就是泛泛地论述全球化、全球社会等问题。虽然也有少数学者对两者的区别进行了一些论述,如世界历史与全球化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产生时间、不同的发展线索、不同的发展趋势、不同的主体结构等团。但这些论述却普遍存在这样两方而的问题:一是分析不深入、不彻底。虽然表而试图论述

两者的不同,但因为对世界历史以及全球化没有形成准确的认识与定位,因而始终未能明确“全球化”与“世界历史”间实质性的区别,最后只能又落脚到“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这一旧命题。二是一些观点简单化、片而化。比如,一些学者主张,世界历史与全球化的区别在于主体的阶级性,世界历史的主体是无产阶级,而全球化的主体是资产阶级,因此,两者的发展趋势必然也不相同。无论从历史还是逻辑来看,这种观点都是不合理的。再如,一些论述认为,世界历史的主体是民族国家,而全球化的主体除民族国家之外,还有跨国公司和各种社会组织等。但世界历史的主体从来都不仅仅是民族国家,且其主体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因此,这也不是所谓世界历史与全球化的真正区别。导致如上这些论述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它们都试图离开世界历史进程来谈论全球化,而结果证明,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既无法明确“全球化”与“世界历史”的真正区别,更无法把握两者间真正的关系,因而导致在两者关系这一问题上,多数论述也只能是模棱两可,由此导致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第一重困境。受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化逆流”的影响,有些学者开始反思和批判“全球化”范畴及其理论,为我们思考“全球化”及其与“世界历

史”的关系提供了另一条思路。比如,有学者基于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的加剧、汇率政策的冲突等提出,全球化浪潮正在消退,在这一背景下再研究“全球化”似乎不够现实和科学。也有观点更深刻地指出,“全球化”术语没有任何的学科依据,并不规范,因而不能将其等同于“世界历史”,从而也不能把以“世界历史”为核心范畴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视为一种全球化理论,并认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是指导全球化及其发展研究的科学方法,但其本身并不是一种全球化理论。”同对世界历史与全球化关系这一问题而言,这种观点的提出无疑釜底抽薪,切中肯肇。

从方法论上看,上而对全球化批判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仍然需要对其做必要的补充说明。笔者以为“全球化”范畴的非规范性还在于三个方而:一是缺乏事实依据。国外一些学者在大量经济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提出,现代的全球化不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其主导的经济趋势是地区化,而且,民族主义、宗教原教旨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复兴也说明“全球化”的真实存在需要推敲。二是缺乏明确的内涵界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学界对“全球化”范畴一直在探讨与界定,但歧见迭出,莫衷一是,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予“全球化”中的“全球”是“地球”之意,“作为一

个自然客体,地球会在天文学、地质学或各种生物科学中具有确定的位置……而一旦我们谈论到人类行为和观念领域中的事(正是在这个领域中,全球化具有了自身的位置),马上就会存在一些固有的限制”图。因而“全球化”范畴始终具有一种无法减少的不确定性和含糊性。三是全球化作为世界历史的一种现象和趋势,其自身还有待解释说明,而直接将有待说明的事物作为解释一切的原因,这至少是不严谨的。因此,要把关于“全球化”的研究置于科学的基础上就必须用“世界历史”来解释“全球化”,而不是相反。从合理的方而来春“全球化”这一不规范的术语实际上只是对世界历史一定发展阶段上的某些特点的不准确的称谓,它产生于世界历史进程中,从而只能由世界历史的发展来加以说明。这种批判性认识将开启对“全球化,“世界历史”以及两者关系的深入反思,势必将直接动摇现有的世界历史理论研究和各种西方全球化理论的基础,是一种从常规研究转向非常规研究的征兆。

突破点之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研究在分析框架上开始出现原始创新。近年,不少学界同仁也开始逐渐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和全球化研究中存在的困境,也有学者试图对这些困境寻求突破,但一直不得要领。从方法论上看,其根本

性原因就在于相关的新分析框架尚未构建。新分析框架是新的理论范式的核心,决定研究问题的新视角和新方法。当然,新分析框架的构建是有其现实基础的,而不是研究者随意杜撰出来的。一定的世界历史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其现实基础是一定的世界历史发展阶段存在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在马克思创立其世界历史理论的时代,其所而对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各个自然形成的孤立的民族、国家和地域与要强行打破这种自然限制,使各个民族、国家和地域间的世界交往关系迅速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大工业之间的关系。因此,如前文所述“生产力一交往方式”构成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分析框架。就解释世界历史整体进程的动因与发展趋势而言,这一分析框架无疑是正确的:科学地解释了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初期的世界历史中各民族、国家、地域间交往的特点、机制和规律,揭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趋势。毫无疑问,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迄今仍然显示着其科学价值。但我们也应看到,世界历史的主要矛盾在当今时代己经发生了新变化,即出现了与国际社会相对应的、以多元化的世界历史主体与日益增多的全球问题为基本关系的全球社会。因此,必须提出新的分析框架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自20世纪末21

世纪初以来,世界历史中的国际社会与全球社会的关系成为一些西方学者关注的问题,但由于没有形成新的分析框架,故关注的指向比较混乱:要么是偏执于民族国家和国际关系的研究,而忽略了“全球社会”对“国际社会”的影响;或是偏执于“全球问题”和“全球社会”的研究,而忽略了“国际社会”对“全球社会”的影响;或是在研究同一问题时,忽而跳到“国际社会”,忽而跳到“全球社会”,从而引出了相互矛盾的结论。显然,这是由于缺乏新的分析框架所致。而我国现有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研究对上述问题却长期无动于衷。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学界有的学者的相关成果在这方而己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12年,叶险明在其《世界历史的“双重结构”与当代中国的全球发展路径》一文中,基于对“全球化”的世界历史批判,以及对国际社会与全球社会的多层而的关系的分析,提出了“世界历史‘双重结构”,这一新分析框架,指出,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中,‘国际社会’和‘全球社会’及其相互关系越来越凸显出来。应该说,这一新分析框架准确地把握了当代世界历史新的结构性特点及其发展的主线。因为,我们可以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而对全球人口增长、全球贫富两极

分化、全球贫困和失业的增长、全球环境问题、全球能源危机、全球犯罪、全球核安全问题、全球资源医乏等新问题,所有民族国家确实都受国际社会与全球社会矛盾及其发展的制约。近年联合国每一个关于解决全球问题的框架公约的制订与形成,实际上也都是在这两种相互渗透的社会关系中寻找平衡与共识的结果,因此“世界历史双重结构”,这一新分析框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但“世界历史‘双重结构”,这一分析框架也存在很多有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比如,世界历史“双重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具体机制是什么?世界历史“双重结构”对世界历史各种类型主体的影响有何不同?等等。因此,其还并不完善,但它对当代学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研究开始出现原始创新的标志,其不但摆脱了目前学界相关分析框架的“单向性和绝对化”,而且打破了长期以来“以西方为尊”的分析框架。如果我们日后能继续深入探讨和解决这方而问题,且围绕这一新分析框架提出更为系统和丰富的理论,那么,我们就将有可能构建一种既能坚持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精神,同时又能科学反映和概括当代世界历史主体及其结构特性的当代世界历史理论新范式。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革命性阶级性科学性 唯物论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形态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是直接关系到党的盛衰性兴亡的大事。 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3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思想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学说 7统一战线理论 8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针理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根本保证, 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作方法, 是党的生命线和一切工作的准则。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路线也是各三个的精髓。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为解决国际争端和 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的途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遇到的挑战和考验, 在解决实践中新问题的时候形成的新观点新理论。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是因为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必须解决好影响小康社会原定指标完成的…三农?和社会建设滞后等问题。 党的十七大主题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 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 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研究概述(一)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研究概述(一) 【正文】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并分别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两书中较为系统地展开和表述的。这一理论提出以后的一百多年间,由于种种原因,长期被忽视,甚至成为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的“盲点”和“空场”。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经济“一体化”或“全球化”的深入,特别是世界范围内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对其本民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反思与探索,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得到较为全面的研究和展开,并在以下方面取得共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或唯物史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马克思考察分析人类社会、建构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基础,同时也是他剖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建构未来社会和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论根据。然而,由于我国理论界对这一理论研究较晚,在这一理论深入研究过程中,争论较多,总体上讲还是分歧大于共识,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世界历史范围的涵义及其与民族史、地域史的关系 第一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范畴,它不是各民族历史的简单的总和,它是资本主义建立大工业以来各民族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世界历史是由民族历史构成的统一整体,但它又有不同于民族历史个体运动规律的整体运动规律。因此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的关系,具有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二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不是通常的历史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即整个人类历史,而是特指各民族、国家通过普遍交往,进入相互依存状态,使世界整体化以来的历史。因为:世界历史虽存在于今天,但它却形成于近代,即资本主义时代。稍后这一观点稍有变化,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类总体历史。二是特指18—19世纪世界“一体化”以来的历史。但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世界历史概念主要指后者,世界历史形成之后,人类历史与民族历史的关系不再仅仅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而且同时具有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第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与历史学学科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范畴含义不同,两者不可混淆。首先,从时间上看,上限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特指16世纪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来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所形成的历史。而历史学的世界历史,在时间上则包括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历史。其次,从空间上看,其涵盖范围和意义上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以交往及其扩大所造成的世界性后果为特征,是指世界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一体化,即世界形成了有机整体。历史学的世界历史范畴则强调把全球各个民族和地区的历史包括在内,即在地域上包括全球。再次,从学科划分的级别上看,层次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一个哲学范畴,历史学的世界历史范畴是一个具体历史学科的范畴。 第四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多层次含义的范畴,在黑格尔时代,世界历史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历史学、编纂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它在空间上是指相对于民族史和地域史而言的世界史、全球史。它在时间上是包括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历史、总体历史。二是指由维柯以来到黑格尔所完成的哲学精神层面上的世界历史概念。从纯粹思想史的角度看,马克思又发掘出世界历史的第三层含义:即自18世纪以来,由资本主义生产和交往方式的迅猛发展而使世界成为统一整体、统一格局的历史。但同时这种观点又认为,当然,马克思并没有完全排斥上述两种世界历史观。相反,他的世界历史概念统率了前人的观点,并以前人的理解为基础,来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五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有四层相互联系的含义。一是指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及其共同基础。二是指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系统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总体。三是专指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四是特指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所产生的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及其结果。这种观点还特别强调指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这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概要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2013年11月18日09: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京)2013年6期作者:马俊峰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103 内容摘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的合理因素,运用其创造的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理论深入研究了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与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趋势而创立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分析研究许多问题的重要背景和方法,又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重新理解和解读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我们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研究和处理全球化时代的诸多重要问题,尤其是处理好民族主体与人类主体的关系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好中国道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世界历史理论;全球化;现代化;人类解放 作者简介:马俊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 合理因素,运用其创造的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理论,深入研究近代以来经济与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趋势而创立的。马克思分析和讨论许多问题都是从世界历史的视野和高度进行的,不懂得或忽视这一点,在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时势必会造成许多误解和曲解。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我们对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这是造成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代课题理论上“不太清楚”、实践上走了很多弯路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巨大冲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重新理解和谋划现代化方略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激活了世界历史理论这个重要思想资源,使之成为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理论热点问题。显然,世界历史理论既是我们重新理解和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显现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重要方面。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创造性转换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直接思想渊源是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现实基础则是业已形成并日益扩大的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及其产生的各种效应。在发生学的意义上,历史开始向世界历史转变是由地理大发现引起的国际贸易,尤其是由工业化所催动的国际市场拓展引发的。地理大发现不仅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开辟了通往东方的新航线,而且通过更加频繁的交往,使人们日益了解了“新世界”和东方国家的历史知识。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伏尔泰写出了《论各民族的风格与精神》,从最远古的中国讲起,把欧、亚、非、美几个大洲的国家和民族都写入历史,为后来世界史的编著开辟了道路。此后,一些历史学家致力于世界历史的著述,如J. C. 加特勒尔的《世界历史要览》、A. L. von施勒策尔的《世界历史概略》等等,英国J. 坎普贝尔等人还辑集了一部多达38卷的《自远古迄今的世界历史》。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黑格尔基于一种“巨大的历史感”,并不满意这些历史学家把历史当作已经发生的经验事实进行堆积排列的做法,即只是依据一定的材料叙述历史中发生的行动、事变以及导致这些行动和事变发生的动机,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1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的阐释 [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人类文化中有关人生观的思想评析,对中西文化进行概要比较,对当代社会特点加以分析,从而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进行新的阐释,对其中的一些重要关系,诸如个性发展和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奉献与享受的关系,目的与和手段的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得与失的关系等等,进行辩证得分析,体现马克思主义人性全面发展的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使得马克思主义不停留在抽象的概念思维,而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和当代实践相结合,把思想理论教育科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结合起来,对新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个别章节中存在的理论深度不够,概念堆砌,和某些形而上学的观点有所纠正。 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进行新阐释,说明当点,比较全面地阐释了人生观中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价值观当代大学生人生观 人生问题是大学生最实际的问题,是任何人都回避不了的问题。但是对这个问题的自觉性如何却因人而异。正如一首古诗所云:“不

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对自己经历的事情未必有深刻的认识。大学生的成分很复杂,其生长的环境、个人的经历有所不同,知识结构、心理结构、人格特征有所不同,所学的专业也不同,而且人的感性和理性并不统一,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个人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形成比较深刻与合理的人生观念。人类社会处在不断地发展之中,既成的文化也处在不断发展之中,也没有统一的人生理论和人生实践模式可供选择。因此很有必要对人生问题展开探讨,以帮助我们形成比较自觉、合理的人生观念和态度,指导我们的人生。 一、积极探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与社会文化互动的产物,一方面受到特定时代文化观念、时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人的自由选择相关。人的本质不是先定的,而是人的活动的结果。社会为个体的发展提供特定的空间,而个体自我的努力和追求也决定人生的质量。人的个性决定人生观是因人而异的,没有统一的模式和评价的标准,这就决定人生观的复杂性,因为人生观既具有人类理性的成分,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情感体验的色彩,与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实践相联系,处在动态的过程中。个体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具有不同的人生观。但是,从一般的人类文化的角度看问题,人生观的构成具有一定的文化要素,有一般的特征。人生模式也有一定的类型,可以进行价值评价。 (一)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系

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合理因素,运用其创造的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理论,深入研究近代以来经济与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趋势而创立的。马克思分析和讨论许多问题都是从世界历史的视野和高度进行的,不懂得或忽视这一点,在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时势必会造成许多误解和曲解。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我们对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这是造成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代课题理论上“不太清楚”、实践上走了很多弯路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巨大冲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重新理解和谋划现代化方略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激活了世界历史理论这个重要思想资源,使之成为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理论热点问题。显然,世界历史理论既是我们重新理解和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显现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重要方面。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创造性转换 第一,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是绝对精神在时间上的展开和在空间上的扩展,是精神不断获得解放和自由的过程,“世界历史……表示‘精神’的意识从它的‘自由’意识和从这种‘自由’意识产生出来的实现的发展”。①马克思则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为,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⑤因为它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和交往关系发展的结果,是现实生活的人们、人们的吃穿住行的现实生活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而与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的结果。 第二,黑格尔“世界历史”概念的外延基本上可以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历史”,是各个民族历史发展的总和。尽管黑格尔基于“巨大的历史感”力图将人类历史当作一个总体去探寻其内在联系,但他却不能“历史地”看待世界历史的形成问题。换句话说,基于“绝对精神”展现自身的唯心主义框架,他更多地关注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连续性、统一性,而没有注意到其中的间断性和“质变”。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则不同,它以“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为对象性根据,而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摘要:本文介绍了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观点,阐述了"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方法,探究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形成时期;全球化;实践价值;基本观点;经济活动 在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马克思就曾把他所处的时代概括为"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时代,现代世界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全球化,对全球化的认知决定了人类判断全球化和怎样参与全球化的出发点。马克思曾经对全球化的发生和发展以"世界历史"的理论形态作了概括和分析,掌握马克思关于全球化或者说"世界历史"分析的方法论,挖掘和研究这一思想的方法论意义,对于认识和把握全球化问题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始终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过程作为自身的主要任务,虽然马克思没有系统的全球化理论,但他从全球视野阐发的"世界历史"的重要思想,为我们研究当代全球化问题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总体说,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观点有三个方面: 1."世界历史"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黑格尔所说的人类历史之外的什么"世界精神"的产物,而是以工业技术革命为代表的生产力自身运动的结果。世界市场使各个国家、民族连为一体,从而形成世界历史。 2."世界历史"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成的过程。"世界历史"的形成不仅是经济活动世界化的过程,同时是精神层面世界化的过程。资产阶级把

消费与生产全球化,所有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来被尊崇的观念都被瓦解了,一切国家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仇外心理在日益消失。由于生产与消费的全球化,文化也逐渐的全球化。"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生产也一样。 3.人的发展过程,就是"世界历史"。马克思历史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现实社会的人。,"世界历史"的发展就是现实的个人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的历史,而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这点。"而"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 二、"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方法论 马克思阐述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全球化过程是博大精深的,不仅作了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的分析,而且作了哲学、人类学、文化学的分析;不仅揭示了这个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且描述了这个过程的生动的现象;不仅是历史的,而且是逻辑的。透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丰富的内容,我们可以找出贯穿在其思想中的方法论。 1.价值观与历史观互相统一的方法。社会客观规律的尺度,就是历史尺度,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看做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持续改变的历史过程。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客观的基本的标准。这一点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观从根本上区分开来。马克思又认为,历史是由有目的、有意志、有激情的人自觉创造的。马克思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伟大的划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版)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 及其基本特征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 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 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 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 二、物质与意识 1.辩证唯物主义 的物质观 2.意识的起源、 本质与作用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①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② 哲学的基本问题 ③ 哲学的主要派别 ①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 意识的本质 ③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④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①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

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研究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动因、过程及趋势的理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指明,人类的彻底解放,只能在普遍交往亦即全球化的势态下才能实现,这就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指明的“世界历史”之路,即人类彻底解放之路。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结论与人类历史及其当代全球化发展的历史结论是一致的,这个结论就是全人类都必定走向“世界历史”之路。 一、“世界历史”之路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产生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形成于《共产党宣言》及《德意志意识形态》,再经《资本论》系统而深刻地论证最终完成。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对历史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严肃探索和科学论断。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任务是要发现和揭示人类发展过程在资本主义时代的运动规律。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入手,分析历史的发展变化,进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从价值目标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指明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道路。人类历史从民族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实际上是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这种转变的实现或者说全球化进程的动因,就是人类社会生产力与交往的普遍发展。 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生产力与交往的普遍发展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最本质性的动因。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论述:“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方面,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的普遍的个人所代替。 不这样,(1)共产主义就只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2)交往的力量本身就不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它们会依然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3)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1]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__课后问答题

第一部分 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一种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2)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角度出发,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的科学的方法体系,主要研究对象是关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及研究社会科学一般研究方法中的各种方法的特点、操作程序、作用及其限度,又研究这些方法之间怎样发生有序联系和整体作用。 (3)联系:马克思主义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灵魂,必须自觉加以坚持。我们要用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当代中国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们研究社会科学,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不可能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以,科学的方法,对社会主义的研究问题特别重要。 2.如何正确理解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正确理解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是对以下五点的正确认识。 (1)理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科学主义是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待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规范和方法论系统中建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体系。人文主义突出强调人文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根本区别,强调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性质和研究方法方面的根本区别。 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获得对社会历史的全面认识。 (2)理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个体主义认为个体决定整体,只有从个体出发才能很好地解释社会历史运动。整体主义认为整体决定个体,只有从整体出发才能有效地解释社会历史运动。 (3)理解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是借鉴现代科学中的结构功能方法而形成的学术思潮和方法论流派。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是我们最为关注的,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理解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作为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而产生的,最初在当时的德法兴起,现在美国比较盛行。后现代主义有解构性和建设性的两大基本价值取向。当我们加强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应当努力克服它们所带来的一些负面问题。 (5)认识关于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评价。总体上来看,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与西方社会进步和西方社会科学发展相关联的。如果我们承认西方社会科学也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就应当承认他们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也具有合理性。

马克思世界历史方法论

马克思世界历史方法论 ——认识和应对经济全球化 摘要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的合理因素,运用其创造的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理论深入研究了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与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趋势而创立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分析研究许多问题的重要背景和方法,又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与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有着渊源关系。坚持以马克思分析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为指导,注重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和审视经济全球化,深刻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一把“双刃剑”的客观现实,并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经济全球化。 关键词:世界历史方法论经济全球化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合理因素,运用其创造的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理论,深入研究近代以来经济与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趋势而创立的[1]。马克思分析和讨论许多问题都是从世界历史的视野和高度进行的,不懂得或忽视这一点,在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时势必会造成许多误解和曲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阐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一个客观的、必然的历史过程,其转变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和交往的不断扩大,揭示了导致这种转变的根源、动力和本质,并且预言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和结果是共产主义。今天,世界历史发展到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涌现出许多有关全球化的理论、观点,并由此产生了许多争议,这些争论的存在,已经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对此,我们认为可以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立场、方法中寻求灵感,得到启发。马克思注重对世界历史实质的研究,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深层原因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马克思坚持历史进步观,考察世界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马克思以普遍联系的观点全面认识各民族和国家在世界历史总体结构中的发展、变化、地位和作用;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研究是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对我们科学地认识今天的全球化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和价值。全球化进程从一幵始就注定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发展过程,却又是一个社会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因此,我们不但要充分认识到全球化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会与风险同在,而且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当今的全球化,在实践中把握好参与全球化的主动权,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应对策略。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分析方法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主要是在批判和改造黑格尔的“世界精神”发展的历史观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就广义而言,特指人类整体的历史发展,即把世界各民族的历史作为人类历史整体的一部分加以思考;就狭义而言是指人类历史从狭隘的、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统一的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有机联系的整体历史的发展。也就是说,世界历史思想就事实层面来看,其含义在于指出了国家与国家的关系,除了本国的历史以外还存在与其他国家的相互关系。马克思分析了中世纪以来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发展,指出其发展结果是打破各民族和国家的闭关自守状态,世界开始了相互依存和影响的

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历史教案

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历史教 案 本课是必修一政治史模块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的第一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本课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本课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材从时代背景、产生过程、《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和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独立工人运动兴起、社会主义思想高涨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准备了历史条件。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理论密切合作,他们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文化成果,于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科学。下面是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及地位

本节课时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一课,内容主要包括“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巴黎公社”三部分。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两大历史事件展开。本课作为世界近代政治史中的一条支线,是对教材第三单元的呼应,也就是世界政治史近代部分不仅包括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还应该有工人运动的发展等内容。同时本课的内容也是为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内容作铺垫,完整讲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的历程。 重点、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难点:如何理解掌握《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三、学情分析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是极为陌生和困难的。设置对于我们教师而言也是很难透彻理解的。高一的学生在初中教材中也不可能有过多的学习与理解,仅仅是知道这个名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积极引导,调动他们的学习思维,才能把深奥的理论讲好、让学生掌握。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基本原则

2、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1)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等等,除此之外,还有逻辑和历史一致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抽象与具体的方法、主客观相统一的辩证方法、历史合力的研究方法、“人本”和“物本”相统一的方法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 (2)基本原则 贯彻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前提。尽管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握纯而又纯的社会客体,但是,客观性的要求却是绝对必要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主义标准(以人为本的) 第二,主体型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纬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实质上是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个人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精神。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关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第四,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五,发展性原则。这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用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在认识社会现象的时候,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合理性中发现合理性。“辩证法要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批判性是发展性原则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社会科学方法论既有同于其它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方面,又有别于其它方法的方面,社会科学方法论既要遵循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又要有适合于自身特殊性的原则。探讨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原则,必须搞清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的意义和作用。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的意义和作用 方法论原则是哲学世界观对具体研究方法发挥指导作用的中介环节,是方法论的基础,主线与标志,它制约、支配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影响和决定研究方法、手段、工具的选择和运用,制约研究态度、步骤和研究成果。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在研讨、阐述科学认识方法时,侧重于对方法论作

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占主导地位,世界市场的形成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提供了现实的可能。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经济学、黑格尔哲学和世界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是指各民族、国家在普遍交往的推动下,整个世界逐步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体化以来的历史。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一个客观的、必然的历史进程,其物质基础是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发展。它是资本主义的首创, 这种首创性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 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其固有的矛盾,其最终发展方向是共产主义。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辩证地分析全球化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当代价值 Abstract: As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has become dominant worldwide in the beginning of 19th century , the formation of world market had made it possible for the history evolving into the world history . Based on classical economics ,Hegelian philosophy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socialist ,Marx inherited them critically and came up with his own theory on the world history. According to Marx’s “world history”theory , the “world history”means the history which the world gradually become an interdependent and complementary object which promoted by interactions among nations and countries .It’s an affirmative and inevitable historical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提要本章重点掌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基本概念,以及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内涵和实际意义;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根源,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及其意义,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以往科学和哲学发展的科学总结,要全面、准确、深入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首先要对哲学的一般性问题、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它作为对人类精神家园进行关注和探索的学科,必须是人类思维能力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和人类文明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以后才得以产生的,即满足温饱以后,才有可能去反思生存的状态。所以,西方闻名的大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不是一门具体的技巧、知识,而是一门高贵、神圣的求知之学。人们是由于对外部事物和自身境况的诧异才开始研究哲学,其目的是为了解惑和求知。因此哲学的英文Philosophy,其本意就是爱智慧的意思。 哲学作为一种智慧之学,绝不是各种智慧的总汇,而是把智慧作为研究的对象。即,要去探究和理解人有没有智慧、能力去认识、改造世界?如果回答是肯定的,人又是怎样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所以,哲学是在人们认识、掌握和解决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并表现出来的。我们可以从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哲学与意识形态等三个方面去阐明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所谓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人们每时每刻都同周围的各种事物打交道,力求认识他们,按照自己的需求改造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渐渐的,人们逐步形成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一些看法和认识。每一个正常的成年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哲学家。这是因为人们形成的世界观往往是朴素的,经验色彩很浓,往往零散、不系统。而哲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哲学是世界观的系统理论。哲学是探究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的一门学问。 所以,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的回答世界观问题。这种理论化和系统化,就是哲学与一般世界观的区别。宗教思想虽然也是一种世界观,但它只是以对超自然力量的盲目信仰为基础,依靠人们对偶像的崇拜与畏惧的情感来宣扬自己的观点。因此,哲学和朴素、自发的世界观、宗教世界观等虽然有联系,但是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

世界近代史 马克思主义诞生

马克思主义诞生 一、选择题 1.(2013·河北·12)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它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下列事件中,实践了这一思想的是( ) ①英国宪章运动 ②法国巴黎公社成立 ③俄国十月革命 ④美国南北战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2.(2013·云南德宏·18)右图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是( ) A .创建了巴黎公社 B .创作了《国际歌》 C .发表了《共产党宣言》 D .领导了宪章运动 【答案】C 3.(2013·吉林·7)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 .《人民宪章》的发表 B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 .巴黎公社的成立 D .《国际歌》的诞生 【答案】B 4.(2013·云南八市·21)小华在课堂学习中,整理了如下内容:①“普法战争”;②“巴黎人民起义”;③“五月流血周”;④《国际歌》。他这堂课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B .巴黎公社革命 C .法国大革命 D .第一国际 【答案】B 5.(2013·新疆乌鲁木齐·1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无产阶级为建立政权进行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 A .攻占巴士底狱 B .巴黎公社 C .宪章运动 D .十月革命 【答案】C 6.(2013·湖南娄底·17)坐落于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碑,碑顶为马克思头像雕像,碑身上方镌刻着马克思的名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该名言出自( ) A .《人民宪章》 B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 恩格斯

C.《人权宣言》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答案】B 7.(2013·海南·15)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时代风云中的两颗巨星。165年前,他们发现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呐喊,共同起草了( ) A.《人权宣言》 B.《人民宪章》 C.《共产党宣言》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答案】C 8.(2013·湖北十堰·24)欧仁·鲍狄埃创作的《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战歌,它鼓舞全世界无产阶级为自己的解放继续战斗。这首歌创作的背景是( ) A.巴黎公社的失败B.巴黎公社的成立 C.十月革命的胜利D.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答案】A 8.(2013·广西玉林·1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 ) A.巴黎公社正式成立B.马克思主义诞生 C.欧洲工人运动兴起D.资本主义已灭亡 【答案】B 9.(2013·湖北宜昌·17)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了一份纲领,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该纲领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该纲领是( ) A.《权利法案》B.《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D.《共产党宣言》 【答案】D 10.(2013·黑龙江农垦牡丹江管理局·17)世界上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 A.宪章运动 B.十月革命C.巴黎公社 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答案】C 11.(2013·江苏连云港·35)某同学搜集到下列人物图片,欲将他们的贡献归纳到一个主题中。 这个主题应是

马克思复习题

马克思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马克思主义主张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科学揭示人类历史运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利益标准。 2、主体性原则。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的主体性,虽然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同时又认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并注重从人自身的求真、求善、求美等内在要求出发,全面认识和评价社会历史客体,并在观念中能动地创造和构建社会历史发展的未来理想图景,在真理认识、功能评价和审美追求的统一中把握人在社会认识中的自觉能动性,特别是要着力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指导,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3、整体性原则。马克思主义主张正确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把对社会的研究纳入自然——社会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赋予社会认识活动以宏观的历史背景;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现实的、活动着的个人作为出发点,去把握社会的总体运动和结构;把各种分散、零碎的社会现象看做社会总体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各种社会要素的有序联系中揭示社会有机体的内在组织结构,特别是要着力揭示生产方式在社会系统演变中的决定作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4、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坚持具体地看问题,反对抽象地看问题。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要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对社会现象应当从其内在性质、空间范围和时间特性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考察研究,作出定性、定量和定时的分析与判断,从与其他事物的各种联系中获得对于特定社会事件的具体了解和掌握。在阶级社会和有阶级存在的社会中,要着力分析各阶级之间具体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对立。揭示阶级社会的特殊矛盾结构和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探寻不同阶级、阶层在经济上的不同地位,用以解释他们在社会政治权力和思想文化上的差异和对立。 第五,发展性原则。在社会的相对稳定中揭示社会的运动与变化,在社会的运动和变化中揭示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在社会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交互作用中揭示社会发展的动因与条件,全方位勾画社会有机体的立体和动态结构。以对现实的把握为基点,去回溯社会发展的历史、展望社会发展的未来。坚持发展地看问题,反对静止地看问题。(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