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培育学整理复习

森林培育学整理复习
森林培育学整理复习

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更新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活动。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

生境:林木和其他活体生物生存和相互作用的空间场所。

立地质量: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能力。

立地条件:指在造林地上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所有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能力进行判断或预测。

立地指数:也称地位指数,是进行立地质量评价的常用指标之一,通常用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来表示。

立地分类:把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组合成的单位称为立地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

林型:反映林分的立地条件和生产能力指标,具有相同的立地条件、相同的起源、相似的林木组成,具有共同的森林学和生物学特性的林分总体。

立地质量直接评价法:指直接利用林分的收获量和生长量的数据来评定立地质量,如地位指数法、树种间地位指数比较法。

立地质量间接评价法:指根据构成立地质量的因子特征或相关植被类型的生长潜力来评定立地质量的方法,如测树学方法、指示植物法。

森林立地类型:把立地条件相近、具有相同生产能力而不相邻的地段组合起来划为一类。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地理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人工林:凡由人工造林或人工更新形成的森林。

林种:依据造林的目的及人工林的效益不同划分成不同种类。

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森林树种组成:是指构成森林的树种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

同龄林:林分中全部林木的年龄处于一个龄级范围内

异龄林:林分中不同树种的年龄大于一个龄级范围

纯林:由一种树种组成的林分。

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林分。

林分组成:指该林分中树种组成的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通常指某一树种株数占全林分株数百分比表示。

林木个体生长:是指树木个体体积和重量的增长变化,林木由种子萌发,经过幼苗时期,长成枝叶茂盛、根系发达的林木。

林木个体发育:林木个体构造和技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

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或器官的生长速率随着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极性:林木体或其离体部分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生理特性的现象。

再生: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

林木个体生长的相关性:林木各个器官分工不同,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但他们的关系密切,不能独立存在,任何一个器官的生长都会受到其他器官生长的影响。

森林的潜在生产能力:在一定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生产力。

现实生产力:指现存的森林植被所具备的实际生产力,它往往低于气候—立地生产力。

造林规划:是对造林工作的宏观安排,包括它的发展方向、林种比例、局部、规模、进度、主要技术措施的规定、投资和效益计算及其他基本建设的规划等。

造林施工设计(作业设计):是在造林调查设计或森林经营规划方案的指导下,针对一个基层单位,为确定下一年度的造林任务所进行的按地块(小班)实施的设计工作

造林调查设计:是在造林规划的原则指导下和宏观控制下,对一个较小的地域进行或造林有关的各项因子,特别是宜林地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的造林设计。造林整地:又称造林地的管理,是指造林前,清楚造林地上的植被或采伐剩余物或火烧剩余物,并以翻垦土壤为主要内容的一项生产技术措施。

造林地清理:是在翻耕土壤前,清除造林地上妨碍目的树种生长的植被,或采伐迹地的采伐废弃物,改善立地条件。

全面整地:全部翻垦造林地土壤的整地方法。

播种造林:把种子直接播种到造林整地而培育森林的造林方法。

植苗造林:是以一定年龄的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造林方法。

分殖造林: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直接栽植于造林地。

修枝强度:通常用冠长与树高比(高冠比)表示整枝的强度。

抚育采伐:也称抚育间伐,在林分郁闭后直至主伐的期间,对未成熟的森林定期而重复的伐去部分林木,为保留的林木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条件,同时获取以部分木材的一种森林培育技术措施。

森林生长发育时期:森林形成期、森林速生期、森林成长期、森林近熟期、森林成熟期、森林衰老(过熟)期

林木分化:即使同一树种、相同年龄的林木,以及不同林木的个体,其树高、直径等方面都有差异。

森林自然稀疏:林木分化的结果,导致一部分生长落后的林木死亡,从而引起林分系数。在生产上,森林随着年龄的增加,单位面积上林木株数不断减少的现象。

透光伐:是在幼林时期进行,是针对林冠尚未完全郁闭或已经郁闭,林分密度大,林木受光不足,或者因其他阔叶树或灌木树种妨碍主要树种的生长而进行的一种抚育采伐方法。

疏伐:是指在中壮龄林阶段进行的伐除林分中生长过密和生长不良的林木,进一步调整树种组成及林分密度,促进保留木的生长和培育良好干形的一种抚育采伐方法。

生长伐:是为培养大径材,在近熟林阶段实施的一种抚育采伐方法。

卫生伐:在遭受病虫害、风折、风倒、雪压、森林火灾的林分中,伐除已被危害、丧失培育前途林木的一种抚育采伐方法。

抚育采伐强度:抚育采伐时期采伐及保留多少林木,使林分稀疏的程度称为抚育采伐强度。森林收获作业法(主伐):它是对成熟林分或林分中部分成熟林木进行采伐,之后采取适宜的更新方式,使采伐迹地得以更新,森林生态环境能够维持与改善的一整套技术措施。

皆伐:在极短时间内(一般超过一年)将伐区上的林木全部或几乎全部伐光的主伐方式。渐伐:在轮伐期相对短的时间内,在一系列采伐中伐除全部成熟林分的主伐方式。

择伐:在预定的森林面积定期地、重复地、有选择性地采伐成熟的林木和树群。

天然更新:是没有人力参与或通过一定的主伐方式,利用天然下种、伐根萌芽、地下茎萌芽、根系萌蘖等方式形成新林的过程。

人工更新:是指用人工植苗、直播、插条或移植地下茎等方式恢复森林的过程。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是指以弥补天然更新过程的不足所采用的某些单项人工更新措施

中林作业:在同一块林地上既以无性繁殖方法在下层培育小径材或薪炭材,又在上层培育大径乔木材的经营方式。

头木作业:从树冠基部收获,是矮林作业的特殊形式,只能培育小径材,在分散的四旁林中站重要地位,收获部位因年久膨大如头状而得名

林分改造:就是对在组成、林相、郁闭度与起源等方面不符合经营要求的那些产量低、质量

次的林分进行改造的综合措施。

低质效林(低价值林):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林分密度低下、树种组成不合理、蓄积量低下和生长能力退化而没有培育前途的林分。

次生林改造:指改变次生林低劣林分的综合技术措施,其目的在于调整林分结构,增大林分密度,提高林分经济价值和林地利用率。

填空题

第一章

1.总体布局:“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

“西治、东扩、北休、南用”

第二章

1.森林立地的基本构成:物理环境因子、森林植被因子和人为活动因子。

物理活动因子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文。

2.森林立地分类的依据

(1)系统区划单位的划分依据:主要依据地貌、水热状况、岩性等的分异。

(2)系统分类单位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地形、土壤、植被、水文等立地因子的差异。

3.立地质量评价的方法:直接评价法和间接评价法

4.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的方法:(1)利用主导环境因子分类;(2)利用生活因子分类;(3)利用立地指数代替立地类型

5.立地类型等级:肥沃/一;较肥沃/二;较贫瘠/三;贫瘠/四。

第三章

1. 树种选择的原则:可以概括为经济学的原则和生物学的原则。

定向、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稳定。

2.适地适树的途径:选择,包括选地适树和选树适地;改造,包括改地适树和改树适地。

3.树种选择的基础: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林学特性。

4.改造途径:改树适地、改地适树。

第四章

1.确定林分密度的方法:①经验的方法、②试验的方法、③调查的方法、④编制密度管理图(表),查阅图表的方法。

2. 混交林树种,依其所起的作用可分为主要树种、伴生树种和灌木树种3类。

3. 混交方法:星状混交、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块状混交、不规则混交、植生组混交

4.人工林按组成不同分:单纯林和混交林。

5.树种的混交类型:①主要树种与主要树种混交;②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混交;③主要树种与灌木树种混交;④主要树种、伴生树种与灌木的混交,

6.种植点配置:行状配置、群状配置

7.树种间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1)机械的作用方式、(2)生物的作用方式、(3)生物物理的作用方式、(4)化感作用方式、(5)生态作用的方式。

第五章

1.通常根据一年中林木高生长期的长短,可把树种分为前期生长类型和全期生长类型

2. 提高和维持森林生产力的途径:(1)遗传改良途径(2)结构调控途径(3)立地的选择与调控途径

3.林木个体发育时期: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

第六章

造林规划设计的类别:造林规划、造林设计调查和造林施工设计。

第七章

1.造林地种类:主要有①荒山荒地;②农耕地、四旁地、撂荒地及退耕还林地;③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④已局部更新的迹地、次生林地及林冠下造林地。

2.荒山荒地可划分为:草坡、灌木坡、竹丛地、平坦荒地。

3.剩余物和植被清理的方式

(1)全面清理(2)带状清理(3)块状清理

4.剩余物和植被清理方法

(1)割除清理(2)烧除清理(3)化学药剂清理(4)堆腐清理法

5.整地方法: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

6.局部整地:可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

7.山地带状整地主要的方法有水平带状、水平阶、反坡梯田、水平沟、撂壕等。

8.平原带状整地主要方法有:带状、高垄和犁沟等。

9.山地应用的块状整地方法有穴状、块状和鱼鳞坑;

10.平原应用的块状整地方法有块状、坑状、高台等。

11.造林整地规格包括:(1)断面块状(2)整地深度(3)宽度(4)长度(5)间距

12.整地时间可分为随整随造和提前整地。季节:春季造林、雨季造林、秋季造林

13. 造林方法:播种造林、植苗造林、爆破造林、分殖造林

14. 人工播种造林播种方法:穴播、条播、撒播、块播、缝播

15. 分殖造林的方法:插条(干)造林、埋条(干)造林、分根造林、分蘖造林和地下茎造林。

16.竹类造林的方法:移竹法、移鞭法、诱鞭法、埋节法、扦插法和种苗法。

第八章

1.松土除草方式:全面和局部。方法:人工松土除草、生物松土除草、化学除草。

2.灌溉方法:漫灌、畦灌、沟灌、节水灌溉(滴灌、雾灌、渗灌等)

3.整枝的强度,分为强度、中度和弱度。

4.修枝切口的形状:平切、留桩、斜切、留桩斜切。

第九章

1.森林生长发育时期:森林形成期、森林速生期、森林成长期、森林近熟期、森林成熟期、森林衰老(过熟)期

2.克拉夫特分级法:根据林木生长势将林木分为5级,适用于同龄纯林,一般在中龄阶段采用。

寺崎分级法:应用与单层针叶纯林的分级法。

霍莱林木分级法:同龄阔叶林

Dunning分级法,混交针叶异龄林

3.透光伐有:全面抚育、团状抚育、带状抚育

4.疏伐可分为:下层疏伐法、上层疏伐法、综合疏伐法、机械疏伐法、景观疏伐。

5. 抚育采伐的选木原则:(1)砍坏留好;(2)砍小留大;(3)砍密留稀;(4)维持森林生态平衡。

第十章

1.森林主伐方式分为择伐、渐伐和皆伐3种方式。

2. 森林更新方式: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天然更新

3. 择伐作业分为单株择伐和群状择伐两类。

4.典型的渐伐作业:预备伐、下种伐、受光伐、终伐

5.渐伐类型:全面渐伐法、带状渐伐法

6.皆伐迹地人工更新有植苗更新和直播更新

7. 皆伐迹地天然更新

(1)带状间隔皆伐迹地:①人工更新②保留母树③于种子年采伐;④改用渐伐等。

(2)带状连续皆伐迹地

(3)块状皆伐迹地

8. 母树选择的条件:①抗风力强;②具有丰富结实能力;③干形、冠形、优良,发育良好。

9.矮林更新途径

(1)萌芽更新(2)根蘖更新(3)压条更新(4)人工插条(5)埋干造林

总的目的是实现满意的无性更新

简答题

第一章

森林培育工作的展望:

1.多目标定向培育与多功能培育的结合

2.森林培育要以提高森林质量和生产力为重点

3.集约化培育和自然化培育的统一

4.森林培育必须因地制宜,适当多样化

5.处理好森林培育与其他森林经营措施及其他相邻行业的关系

第二章

森林立地类型的应用

立地类型是组织林业生产、调查设计、制定造林技术措施及提高林地生产力的基础。在造林工作中,立地类型是确定树种、选择树种,做到适地适树,制定科学造林技术措施的基础;在森林抚育方面,立地类型是确定抚育间伐的时间、方式、频度、强度和间隔期的主要依据;在森林调查工作中应用立地类型表、林种规划等的依据,并绘制立地类型分布图。

造林地立地条件分析注意:

(1)立地诸因子之间,具有显著的相互作用。

(2)不同的立地因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随时间和空间不同也是变化的,另外还有自然演替过程。

(3)主要因子和次要因子找出某一个立地条件下的主导因子和次要因子。

(4)主要限制因子限制因子是处于极端状态下的因子

第三章

适地适树的标准:

(1)立地指数与树种选择

(2)材积生长量与树种选择

(3)立地期望值与树种选择

林种选择意义:

(1)是决定造林成活率的重要因子之一

(2)是林木优质、速生、丰产的基础

(3)是决定和影响造林时机的重要条件

林种选择的原则:(怎样选择?)

第一.根据造林目的选择树种

第二.树种的生物特性与造林立地条件相互适应,即适地适树原则

上两个原则也叫“生物与经济兼顾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第三.种苗来源是否充足

第四.(微观)造林技术条件有什么困难

第五.(微观)造林历史条件有无传统的栽培经验和教训

用材林树种选择的原则

1.定向——按照特定工业部门的原料需求或确定培育方向

2.速生——所培育的速生丰产林能较快的达到可利用的标准

3.丰产——单位面积的木材产量较高

4.优质——速生丰产林产出的木材质量较好

5.高效——营林达到最高经济效益

6.稳定——速生丰产林要具有生态稳定性

防护林树种选择的原则

生长快、郁闭早、寿命长、防护作用持久、根系发达、耐干旱瘠薄、繁殖容易、落叶量大,但防护林种种类不同选择树种要求不同。

薪炭林树种的选择原则

生长快、易繁殖、萌芽力强、耐平茬、易燃性良好,如松树、刺槐、麻栎、沙棘等。

适地适树的标准

1.定性标准

①造林成活、成林、成材

②基本上能够发挥树种和土地的生产潜力

③树种生长特定,如低温不发生冻害

④树种能继续繁殖更新

2.定量标准

①立地指数与适地适树

②平均材积生长量与适地适树

第四章

密度的作用 P61

1.初始密度在郁闭成林过程中的作用

2.密度对林木生长的作用

3.密度对林分生物量的作用

4.密度对干材质量的作用

5.密度对林分生态功能的作用

确定林分密度的原则 P65

1.林分密度和经营目的的关系

2.林分谜底与造林树种的关系

3.林分密度与立地条件的关系

4.林分密度与培育技术措施的关系

5.林分密度与经济因素的关系

**确定造林密度的依据

(一)林种和材种(造材目的)

用材林密度中等防护林密度大些大径材密度小小径材密度大:造纸林要密经济林密度要大

(二)树种特性

(三)立地条件

立地好要稀一些、立地差要密,太差要稀或造灌木林

(四)造林技术

集约稀,粗放经营密播种造林密度大,植苗稀

(五)经济条件

以生产小径材为目的的地方,条件许可可加密,劳动力不足,交通不便,不宜大密度。

培育混交林的意义

1.可较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

2.可较好改善林地的立地条件

3.促进林木生长,增加林地生物产量和林产品种类,维持和提高立地生产力

4.可较好地发挥林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5.可增强林木的抗逆性

6.混交林优点的相对性

混交树种选择的原则

①与主要树种的种间关系性质及进程,在生态上尽可能互补;

②要很好地利用天然植被成分作为混交树种;

③混交树种应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美学价值;

④混交树种最好具有较强的耐火和抗病虫害的特性;

⑤最好具是萌芽能力强、繁殖容易的树种。

确定人工林组成的依据

1.林种和材种

2.树种生物的特性

3.造林立地条件

4.造林技术

5.经济条件当地发展

伴生树种要求:

①经济价值高

②较耐荫,对光要求与主要树种不同

③根系类型与主要树种不同,如深根和浅根型

④生长要比较慢

⑤与主要树种没有相同病虫害

混交林种间关系的调节(混交林培育的特点)

1.选择适宜的混交树种及混交类型

2.确定适宜的混交比例和混交方法

3.加强抚育管理:间伐、环剥、修枝等

4.引入缓冲树种

5.通过种植时间差调节:用的不多,比较麻烦:先造生长慢、竞争性强,生长快的后造。第五章

林木生长的相关性 P18

(一)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相关性

(二)主茎与侧枝的相关性顶端优势

(三)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关性

(四)极性与再生

第六章

造林规划设计的意义

通过造林规划设计,可以做到系统、全面、长远、宏观地对大区域造林工程项目的实施进行合理安排;造林规划设计把现金的造林技术和长期积累的生产实践应用与每一块造林地,进行科学造林,有利于保证造林质量、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证林木的稳定生长;通过造林规划设计,合理地安排造林、育苗,筹措资金,调配劳力,从而加强林业生产的计划性,克服盲目性,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造林规划设计的任务

一是制定造林规划方案,为有关领导和决策部门制定林业发展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提供造林设计,指导造林施工,加强造林的科学性,保证造林质量,有计划地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木经济效益。

造林规划设计的内容和类别

内容:主要为清查森林资源,落实林业用地;进行立地条件调查,编制立地类型表、造林典型设计和森林经营类型表;进行经营区别;进行造林各项规划,编制设计文件等。

类别:造林规划、造林设计调查和造林施工设计。

第七章

造林整地的特点:

(1)造林地一般面积大,地域广,地形、植被状况多变,整地花费劳力和财力较大,受当地的经济和社会条件限制较大。

(2)造林地一般地形比较复杂,整地容易引起水土流失。

(3)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不进行整地工序,往往效果比整地效果好

造林整地的作用:

(1)改善立地条件,提高立地质量(2)保持水土

(3)便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4)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林木生长

全面整地:全部翻垦造林地土壤的整地方法。

特点: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大,甚至可以改变小地形;投入多,受经济条件和劳动力条件限制;容易引起水土流水,受地形、地质、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

适用条件:经营的需要;技术、经济条件许可;林地条件许可,如北方土壤质地疏松、植被稀疏的山地,限定在坡度8°以下应用和南方泥质岩山地或灌木杂草丛生地、竹篓地,限定在坡度8°以下应用。

局部整地:可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

带状整地,特点是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较好;有利于保持水土;比较省工,生产成本低。适用于坡度平缓或坡度虽大但坡面平整的山地、伐根数量不多的采伐迹地和林种空地等。山地带状整地,主要方法有水平带状、水平阶、反坡梯田、水平沟、撂壕等。

块状整地,特点是整地灵活性较大,可以因地制宜应用于不同条件的造林地,成本较低,较省工,同时引起水土流失的危险性较小,但改善立地条件作用较带状整地差。

适用于山地和平原。

山地应用的块状整地有穴状、块状和鱼鳞坑;平原应用的块状整地有块状、坑状、高台等。播种造林的特点、播种方法和应用条件

特点:①苗木根系完整②对造林地适应性强③保留优良单株④施工简单,节约开支⑤造林地条件要求严格⑥对播种后抚育管理要求高⑦对种子需求量大

播种方法:穴播、条播、撒播、块播、缝播

播种造林的应用条件:①立地条件比较好的造林地②性状良好的种子。

飞机播种造林与人工播种造林的比较

①速度快、效率高②投入少,成本低③不受地形限制,能深入人力难及的地区造林

植苗造林的特点和应用条件

特点:①适用于多种立地条件②幼林初期生长迅速③节约种子④根系易受损⑤造林成本偏高

应用条件:①干旱半干旱地区②盐碱地区③易滋生杂草的造林地④易发生冻拔害的造林地⑤鸟兽害比较严重

分殖造林的特点、方法和应用条件

分殖造林的特点:较好地保持母体的优良遗传性状;生长速度较快;但多带无性繁殖造成寿

命短促,生长衰退等。省工、省时、成本低。

分殖造林的方法:插条(干)造林、埋条(干)造林、分根造林、分蘖造林和地下茎造林。应用条件:土壤条件比较湿润,母树来源丰富,主要用于能够迅速产生大量不定根的树种。第八章

长效氮肥与速效氮肥的特点比较

速效氮肥

优点:水溶性,肥效快,价格较易接受

缺点:易挥发,易硝化,易流失,易反硝化(利用率低)

长效氮肥

优点:抗淋溶,损失少,肥效长(利用率高),一次性施肥代替多次施肥,对环境污染轻

缺点:作物早期生长供N不足,价格较昂贵

修枝抚育的意义:

1.林木修枝能提高木材的材质。

2.修枝可增加树干圆满度。

3.修枝可提高林木生长量。

4.修枝能改善林内通风透光状况及林木生长条件。

5.修枝能提供燃料、饲料、肥料,增加收益。

修枝抚育技术

(1)修枝林分和林木的选择

在有价值的和立地条件较好的林分中进行人工修枝;主要在幼林和干材林中实施;对自然整枝不良的树种修枝。

(2)修枝的开始年龄、间隔期和修枝高度

当林分充分郁闭时,林冠下部出现枯枝时,作为开始整枝年龄的标志。阔叶树2-3年开始整枝,针叶树3-5年开始整枝。

间隔期:阔叶树一般2-3年,针叶树是在第一次整枝后又出现1-2轮死枝后进行第二次整枝。整枝高度一般-7m。造纸、火柴等4-5m,造船和水利用材6-9m。

(3)修枝季节

一般都是晚秋到早春。

(4)修枝强度

通常用冠长与树高比(高冠比)表示整枝的强度,分为强度、中度和弱度。

弱度1/3,修去树高1/3以下的枝条,保留冠高比为2/3

中度1/2,修去树高1/2以下的枝条,保留冠高比为1/2

强度2/3,修去树高3/3以下的枝条,保留冠高比为1/3

(5)修枝切口的愈合

1.切口形状

平切——贴近树干修枝

留桩——保留1-3cm枝桩

斜切——切口上部贴近树干,切口下部离干成45°

留桩斜切

2.切口愈合速度

树种——阔叶树快于针叶树

伤口位置:距上部生长旺盛枝条越近愈合越快;

立地条件好的愈合快;

年龄越小,生长越旺盛,愈合越快

枝条粗度——切口越细愈合越容易

庇荫----对伤口愈合有显著促进作用

第九章

抚育采伐的目的:

(1)调整树种组成,防止逆行演替

(2)降低林分密度,改善林木生境

(3)促进林木生长,缩短林木培育期

(4)清除劣质林木,提高林木质量

(5)实现早期利用,提高木材总利用量

(6)改变林分卫生状况,增强林分的抗逆性

(7)建立适宜的林分结构,发挥森林多种效应

抚育采伐的理论基础

(一)生态学基础

竞争排斥原理

(二)经济学基础

1.经济条件

2.经营目的

森林抚育间伐形式与经营目的

(三)生物学基础

抚育采伐起始期的确定:

①根据林分生长量下降期确定

②根据林木分化程度确定

③根据林分直径的离散度确定

④根据树冠大小变化确定

⑤根据林分密度管理图、表确定

⑥按林分的外貌特征确定

⑦根据经济条件确定

抚育采伐强度的确定原则:

①能提高林分稳定性,不致因林分稀疏而招致风害、雪害和滋生杂草。

②不降低林木的干形质量,又能改善林木的生长条件,增加营养空间。

③利于单株材积和林木利用的提高,并兼顾抚育采伐木材利用率和利用价值。

④形成培育林分的理想结构,实现培育目的,保证生物多样性、增加防护功能、美学功能或其他有益效能。

⑤紧密结合当地条件,充分利用间伐产物,在有利于培育森林的前提条件下增加经济投入。

⑥在生产上,抚育采伐强度要求应在国家规定范围内。

抚育采伐的选木原则:

(1)砍坏留好;(2)砍小留大;(3)砍密留稀;(4)维持森林生态平衡

透光抚育的对象:

①抑制主要树种生长的次要树种,灌木、藤木、高大草木

②密度过大的主要树种林分中树干细弱,生长落后,干形不良的个体

③伐除萌芽更新植株(去劣留优)

④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伐除上层老龄过熟木

除伐和透光伐的区别:

除伐是在次要树种压抑目的树种对次要树种进行的抚育采伐,因而需要认为看法次要树种,使目的树种稳定成林,除伐应用于混交林中,类同与透光伐。

第十章

下列情况下采用人工更新:

①改变树种组成;②皆伐迹地;③皆伐改造的低产(效)林地;④原集材道、楞场、装车场、临时性生活区、采石场等清理后用于恢复森林的空地;⑤工业原料林、经济林更新迹地;⑥非正常采伐(盗伐)破坏严重的迹地;⑦采用天然更新较困难或在规定时间内不能达到更新要求的迹地。

下列情况下可采用天然更新:

①择伐、渐伐迹地;②择伐改造的低产(效)林地;③采伐后保留目的天然下种母树较多,或具有萌蘖能力强的树桩(根)较多,分布均匀,规定时间内可以达到跟新标准的迹地;④采伐后保留天然下种母树较多,或具有萌蘖能力强的树桩(根)较多,分布均匀,规定时间内可以达到更新标准的迹地;⑤自然生长状态保持良好,立地条件好,降雨量充足,适于天然下种、萌芽更新的迹地。

下列情况下采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①渐伐迹地;补植改造或综合改造的地产(效)林地;③采伐后保留目的树种天然幼苗、幼树较多,但分布不均匀、规定时间内难以达到更新标准的迹地。

择伐作业的应用条件:

①择伐最适用于耐荫树种所形成的异龄林。

②由耐荫性不同的树种构成的复层林,针阔混交的复层林,以及有一定数量珍贵树种的阔叶混交林。

③陡坡、土薄、岩石裸露、高山角、森林与草原的交错区、河流两岸、铁路与公路两侧的森林。

④自然保护区的试验区、森林公园及森林旅游区的大面积森林。

⑤雪害与风倒严重的地区。

矮林作业特点:

①培育年龄短,生长快

②早期生长比乔林快,后期生长缓慢

③同样的立地条件,在树种无性更新盛期,林木高度不一定低于种子更新的乔林

矮林作业采伐季节应考虑的因素

(1)采伐后生产更多萌芽条

(2)采伐后生产的萌芽条到冬季能木质化

(3)采伐季节需要符合伐后更新的利益

(4)同时考虑不同树种的年龄和萌芽特性

综上所述,休眠期采伐最好

第十二章

低价值次生林常用改造措施:

(1)全部伐除,全面改造

(2)清理活地被物,林冠下造林

(3)抚育采伐,林窗造林

(4)带状采伐,引入珍贵树种

(5)局部造林,提高密度

(6)封山育林,育改结合

论述题

1、详述营造用材林生产环节,举两种主要树种及其关键措施

答:一、营造用材林生产环节

1)造林地选择:应选择土壤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土地。

2)造林树种选择:以优良乡土树种为主,也可引进在本地确定适生的外地优良树种,引进外地优良树种,应先造试验林,经鉴定成功后再推广。

树种选择标准:①定向②速生③丰产④优质⑤高效⑥稳定

3)造林地清理

清理对象:采伐剩余物、杂草、灌木

4)造林地整地:①全面整地、局部整地②整地规格③整地季节

5)造林密度:根据造林地立地条件,造林规格,树种情况等决定

6)造林方法:速生丰产用材林一律采用植苗造林

7)造林季节:一年四季均可造林,但常采用春、秋两季造林栽植。

①春季造林:一般于苗木萌动前,土壤解冻达到栽植深度时立即开始。早春,苗木地上部分还未生长,而根系以开始活动,所以早栽的苗木先生根后发芽,蒸腾小,容易成活,所以栽植宜早不宜晚。

②秋季造林:一般于苗木开始落叶时开始。此时土壤水分稳定,地上蒸腾量大大减少,苗木根系仍具有一定活力,栽后容易恢复生机,翌春生根发芽早,有利于抗旱。

8)抚育管理:幼林抚育管理的内容包括松土、除草、交水、施肥、修枝、防治病虫害等。

二、主要用材树种营造用材林关键措施

1)杉木营造用材林关键措施

(1)选用良种壮苗;

(2)慎选造林地,一般应选择Ⅰ、Ⅱ级立地;

(3)合理的造林密度,肥山稀(每亩120~167株),瘦山密(每亩167~240株);

(4)适宜的整地方式、方法,挖明穴回表土,施基肥;

(5)造林季节应在初春完成;

(6)种植技术要认真,三埋二踩一提苗;

(7)加强幼林抚育,直到幼林郁闭,做到适时进行抚育间伐,采用下层疏伐。

2)银杏营造用材林

(1)对苗木的基本要求:用于营造用材林的银杏苗,应当生长迅速,干形通直,材积生长快。

(2)造林类型及造林地选择:一般以土壤肥沃地位主要造林地。

(3)栽植要点:银杏初期生长特别慢,尤其是进行移植的第一年,一般不抽生新梢。但是,一量形成了强大的根系,它的年高生长量又可以超过1米。

混交造林时,可以采取先栽银杏苗,1—2年后再栽其他混交树种的做法,也可以选用3年生以上的银杏大苗与其他树种的小苗同时造林。

银杏的正常生长,需要有足够的营养面积。所以,造林时应当考虑适当加大株行距。银杏树之间的距离,可以保持在6—8米左右。造林后,在林木生长的整个过程中,也要及时对间种的其他林木进行必要的疏伐。

2、常用造林整地方式有哪些;请为湿润山区、平原、水湿地、干旱地各选择一种合适整地方式,并说明理由。

答:一、造林整地方式:

1)全面整地:是全部地翻垦造林地上土壤的整地方法。

2)局部整地:是部分地翻垦造林地上土壤的整地方式。

(1)带状整地:是呈长条状翻垦造林地土壤的整地方法。

①山地带状整地:a、水平带状b、水平阶c、反坡梯田d、水平沟e、撂壕

②平原带状整地:a、带状b、高垄c、犁沟

(2)块状整地:是呈块状翻垦造林地土壤的整地方法。

①穴状②块状③鱼鳞坑④高台

二、选择整地方法

1)湿润山区:采用穴状整地的方法进行整地,因为湿润山区不缺乏水分,而且地形变化复杂,穴状整地更能适合复杂地形的变化。

2)平原:适合选用全面整地或带状整地。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适合机械化作业,带状和全面整地效果较好。

3)水湿地:适合选用高台整地,高台整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水湿程度,改良土壤水分条件。

4)干旱地:可选择鱼鳞坑整地,鱼鳞坑整地具有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达到改变土壤干旱的作用。

050602《森林培育学A》试卷A答案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 《森林培育学A》试卷A答案 (10×2分=20分) 解释名词( 一、解释名词 1.种子活力:种子快速发芽及对外界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苗木活力:苗木表现的或潜在的正常生长及对外界是环境的适应能力。 2.生理成熟:种子具有发芽的能力。 形态成熟:形态上显示出成熟特征。 3.子叶出土:下胚轴延长将子叶顶出土面。 子叶留土:下胚轴不发育或不延伸、仅上胚轴生长形成主茎。4.立地指数系指达到基准年龄时,优势木平均高,欧美国家为单位面积上最大高度来表示,可以选100株,10株或5株等等求得。 数量化的立地指数:主要据主导因子,生活因子,林木生长情况等综合起来进行分类,因此称数量化的立地指数。 5.前期生长型:生长时间短,6月份结束。 全期生长型:高生长在整个生长季节进行,生长期长达6个月。6.速生:单位时间内生长速度快 丰产:单位面积蓄积量大。 优质:材质优良,主要包括树干圆满通直、分枝细、自然整枝好,纹理通直,不翘不裂,不扭曲,出材率及经济产量高。 7.适地适树,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互适应的一项造林基本技术措施。 造林区划:是造林地区的划分,它是林业区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造林区划也叫造林类型区的区划,造林区划是一个既包括自然条件,又包括社会经济条件的综合性地理区划,它是服务于造林事业的综合性地理区划单位。 8.由于外界条件不适种子不能发芽;由于种子内部原因造成的休眠。 9.种子呼吸产生大量水分,并附在种子表面;种子呼吸产生大量热量导致种子自热。 10.造林:是新造和更新森林的生产活动,是培育森林的一个基本环节,确切地说,种植面积较大,而且将来能形成森林和森林环境,则称为造林。 植树:种植面积较小不能形成森林和森林环境。

森林培育学整理复习1

名词解释: 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更新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活动。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 生境:林木和其他活体生物生存和相互作用的空间场所。 立地质量: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能力。 立地条件:指在造林地上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所有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能力进行判断或预测。 立地指数:也称地位指数,是进行立地质量评价的常用指标之一,通常用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来表示。 立地分类:把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组合成的单位称为立地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 林型:反映林分的立地条件和生产能力指标,具有相同的立地条件、相同的起源、相似的林木组成,具有共同的森林学和生物学特性的林分总体。 立地质量直接评价法:指直接利用林分的收获量和生长量的数据来评定立地质量,如地位指数法、树种间地位指数比较法。 立地质量间接评价法:指根据构成立地质量的因子特征或相关植被类型的生长潜力来评定立地质量的方法,如测树学方法、指示植物法。 森林立地类型:把立地条件相近、具有相同生产能力而不相邻的地段组合起来划为一类。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地理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人工林:凡由人工造林或人工更新形成的森林。 林种:依据造林的目的及人工林的效益不同划分成不同种类。 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森林树种组成:是指构成森林的树种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 同龄林:林分中全部林木的年龄处于一个龄级范围内 异龄林:林分中不同树种的年龄大于一个龄级范围 纯林:由一种树种组成的林分。 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林分。 林分组成:指该林分中树种组成的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通常指某一树种株数占全林分株数百分比表示。 林木个体生长:是指树木个体体积和重量的增长变化,林木由种子萌发,经过幼苗时期,长成枝叶茂盛、根系发达的林木。 林木个体发育:林木个体构造和技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 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或器官的生长速率随着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极性:林木体或其离体部分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生理特性的现象。 再生: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 林木个体生长的相关性:林木各个器官分工不同,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但他们的关系密切,不能独立存在,任何一个器官的生长都会受到其他器官生长的影响。 森林的潜在生产能力:在一定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生产力。 现实生产力:指现存的森林植被所具备的实际生产力,它往往低于气候—立地生产力。 造林规划:是对造林工作的宏观安排,包括它的发展方向、林种比例、局部、规模、进度、

2020年整理森林培育课程复习提纲(答案)-.pdf

《森林培育学》课程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立地条件:在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的综合,包括气候、土壤、生物等环境。 发芽率:在规定条件和时期内,正常发芽粒数占供测定种子总数的百分率。 种源:指取得种子或其它繁殖材料的地理来源或产地。 种子安全含水量:维持种子生命力所必须的最低含水率。 林分密度:是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森林主伐:是对成熟林分或林分中部分成熟的林木进行采伐的过程。 适地适树:使培育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或达到培育目标。 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播种点数。 纯林:把由一种树种组成的林分叫做纯林。 混交林: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为混交林。 生理成熟(physiological maturity):当种子内部贮藏的营养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具有发芽能力时称为生理成熟。 形态成熟(morphological maturity):当种子具有发芽能力,且果实、种子显示出成熟特征时,称为形态成熟。生产上多以形态成熟做为确定采种期的标志。 生理后熟:还有少数树种,如银杏的种实,虽然在形态上已呈现出成熟的特征,但种胚还未发育完全,只有采收后经过层积处理,种胚才逐渐伸长至正常的大小而具有发芽能力,这种现象称为生理后熟。 防护林(protective forest):以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护农护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防护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用材林(timber forest):以生产木材为目的的森林。 经济林(economic forest):以生产除木材之外的其他林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薪炭林(fuel forest):以生产木材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特种用途林(special utilization forest):以国防、科学实验、生产繁殖材料、风景游憩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工程造林:就是把植树造林纳入国家的基本建设计划,运用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和先进的造林技术,按照国家的基本建设进行。 母树林:母树林是在优良天然林或确知种源的优良人工林的基础上,按照母树林营建标准,经过留优去劣的疏伐,为生产遗传品质较好的林木种子而营建的采种林分。 种子园:种子园是指用优良无性系或家系按设计要求营建,实行集约经营,以生产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人工林。 采穗圃:采穗圃是以优树或优良无性系作材料,生产遗传品质优良的枝条、接穗和根段的良种基地。有初级采穗圃和高级采穗圃之分。 千粒重:指1000粒纯净种子在气干状态下的重量,以克表示。 发芽势:在发芽过程中发芽种子数达到高峰时,正常发芽种子粒数占供检种子总数的百分率。它表示种子发芽的迅速和整齐程度。 营养繁殖育苗:是利用乔灌木树种的营养器官(根、茎、干、叶、芽等)培育苗木的一种方

森林培育学习题及答案.-共23页

一、、概念 1、森林培育是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生产人类所需的食物、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等的一种生产过程,同时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生产过程。 2、森林培育学是研究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二、简述题 1、森林培育学的内容 良种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森林主伐更新 2.、森林培育的对象 人工林和天然林 3、森林的三大效益 经济效益:既森林生产木材和林副产品所产生的效益 生态效益:主要是指森林在改善环境方面所带来的效益 社会效益:森林对社会产生的效益。包括提供就业机会,对人类精神产生的效益 三、论述未来森林培育工作发展的趋势。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的普及,林业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注重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以木材生产和森林多功能发挥相协调的森林经营模式将普遍的被探讨,为此,森林培育将更注重森林的多目标(木材和非林产品的生产、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系统可持续能力、保持水土的能力、森林服务功能、更新的影响等)。 一些可持续经营模式将被提出,如森林的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新林业模式、接近自然的林业、生态林业等。 另外在具体经营技术上一些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技术也将逐渐的被替代,如化肥、农药、除草剂等。 2)森林培育将更加集约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森林培育技术也将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目前在发达的国家短轮伐期工业人工林培育技术已经基本建立,如

桉树(轮伐期3-10年,年生长量可达60-90m3/hm2)等。新的培育体系主要注重遗传控制(无性系造林)、立地控制、密度控制、地力维持等技术,在短期内可收获大量木材。我国目前也在进行该方面的研究。 3)森林培育出现定向化趋势 为了发挥森林的更大效益,在森林培育上将实行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对一个区域来讲,森林被划分成商品林和公益林。对于商品林又分成纸浆林、建筑用材林、单板用材林等。 第一章森林的生长发育与调空 一、概念 1、林木个体生长(growth):是指林木个体在重量和体积上的不可逆增加。通常描述林木生长的指标有:生长过程曲线,生长速率和生长量。 2、林木个体发育(development):是指林木个体构造和机能从简单到复杂发生质变的过程。 3、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个体或器官的生长速率随着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生长的周期性。 4、极性:林木个体或其离体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的生理特性的现象称为极性。林木的极性在受精卵中形成,但一直保留下来。扦插不能把形态学下端向上。 5、再生:是指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这是以细胞中遗传物质的全息性为基础的。扦插、组织培养等就是利用林木的全息性。 二、填空题 1、林木个体发育要经过(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四个阶段。 2、林木群体生长发育要经过(幼龄林时期)、(壮龄林时期)、(中龄林时期)、近熟林时期、(成熟林时期)、(过熟林时期)六个阶段。 3、属于前期生长类型的树种主要有(油松)、(樟子松)、(红松)、(马尾松)。 4、属于全期生长类型的树种主要有(落叶松)、(杉木)、(侧柏)、(柳杉)。 5、大量研究表明任何单株和器官的生长都表现出基本相同的模式,即(“S”形)曲线。

森林培育学试题剖析

一、单项选择 1世界上第一部森林培育教材是由 A 编著的。 A. 德国 B.前苏联 C.日本 D.中国 2、森林培育的 C 阶段是时间延续最长的阶段。 A.前期规划阶段 B.更新营造阶段 C.抚育管理阶段 D. 收获利用阶 段 3、树种的C 特性是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A. 生物学 B.解剖学 C.生态学 D.林学 4、判断和选择树种的基础依据是树种的 A 。 A. 自然分布 B.生态幅度 C.生理幅度 D.遗传特性 5、营养繁殖最佳时期A。 A.幼年期 B.青年期 C.壮年期 D.衰老期 6、引种的最佳时期B。 A.幼年期 B.青年期 C.壮年期 D.衰老期 7、采种最佳时期C。 A.幼年期 B.青年期 C.壮年期 D.衰老期 8根据国家有关优良母树的标准进行选择,林分郁闭度一般以 C为宜。 A. 0.1 ?0.3 B. 0.3 ?0.5 C. 0.5 ?0.7 D. 0.7 ?0.9 9、一般来说,种子贮藏适宜的条件组合是 D 。 A.温度-5 —0° C,相对湿度0-10% B. 温度5—10° C,相对湿度 10-25% C.温度-5 —0° C,相对湿度10-25% D.温度0—5° C,,相对湿度 25-45% 10、贮藏时,最适宜的种子含水量是 C 。 A.平衡含水量 B.临界含水量 C.安全含水量 D.饱和含水量 11、多数树种适宜发芽的温度是 B 。 A. 10 —20° C B. 2 0—30° C C. 3 0—40° C D. 4 0—50° C 二、填空 1、按照《森林抚育采伐规程》,将抚育采伐分为:透光伐、 疏伐和生长伐。特殊林分还可采用卫生伐。

树木学教学大纲

《树木学》教学大纲 林业 课程性质:必修 学时: 50 学时, 1 周实习 专业:林学 一、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树木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第二节树木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与树木物候观测 第三节树木特性(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 第四节树木分布区 ?树种各论 第一节裸子植物门 Gymnospermae 苏铁科 Cycadaceae ;银杏科 Ginkgoaceae ;南洋杉科 Araucariaceae ;松科Pinaceae ;杉科 Taxodiaceae ;柏科 Cupressaceae ;罗汉松科 Podocarpaceae ;三尖杉科 Cephalotaxales ;红豆杉科 Taxaceae ;麻黄科 Ephedraceae ; 第二节被子植物门 Anginospermae 木兰科 Magnoliaceae ;樟科 Lauraceae ;腊梅科 Calycanthaceae ;八角科Illiciaceae ;五味子科 Schisandraceae ;小檗科 Berberaceae ;水青树科Tetracentraceae ;连香树科 Cercidiphyllaceae ;领春木科 Eupteleaceae ;悬铃木科 Platanaceae ;金缕梅科 Hamamelidaceae ;杜仲科 Eucommiaceae ;榆科Ulmaceae ;桑科 Moraceae ;胡桃科 Juglandaeae ;壳斗科 Fagaceae ;桦木科Betulaceae ;木麻黄科 Casuariaceae ;蓼科 Polygonaceae ;茶科 Theaceae ;猕猴桃科 Actinidiaceae ;椴树科 Tiliaceae ;梧桐科 Sterculiaceae ;锦葵科Malvaceae ;柽柳科 Tamaricaceae ;杨柳科 Salicaceae ;杜鹃花科 Ericaceae ;柿树科 Ebenaceae ;绣球花科 Hydrangeaceae ;茶藨子科 Ribesiaceae ;蔷薇科Rosaceae ;含羞草科 Mimosaceae ;云实科 Caesalpiniaceae ;蝶形花科 Fabaceae ;胡颓子科 Elaeagnaceae ;千屈菜科 Lythraceae ;山茱萸科 Cornaceae ;八角枫科Alangiaceae ;珙桐科 Davidiaceae ;紫树科 Nyssacaea ;卫矛科 Celastraceae ;冬青科 Aquifokiaceae ;黄杨科 Buxaceae ;大戟科 Euphorbiaceae ;鼠李科Rhamnaceae ;葡萄科 Vitaceae ;省沽油科 Staphyleaceae ;无患子科 Sapindaceae ;槭树科 Aceraceae ;漆树科 Anacardiaceae ;苦木科 Simaroubaceae ;楝科Meliaceae ;芸香科 Rutaceae ;蒺藜科 Zygophyllaceae ;五加科 Araliaceae ;茄科 Solanaceae ;马鞭草科 Verbenaceae ;木犀科 Oleaceae ;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 ;紫葳科 Bignoniaceae ;忍冬科 Caprifoliaceae ;禾本科Poaceae 。

经济林学科硕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经济林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0907Z3) 一、培养目标 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相关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经济林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创新、协作的精神。 3、掌握本学科领域内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技术性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了解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和最新科技成就,具有本学科一定的生产实践知识。 4、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 1、经济林生物技术与良种选育 主要研究内容为:经济林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评价;经济林育种群体的构建,建立系统和健全的育种基地;经济树种的常规育种,含无性系育种和有性杂交育种等技术;重要经济树种cDNA 文库和EST文库的构建及遗传图谱的构建,重要基因的分离克隆和功能检测,经济树种再生体系的建立,重要经济树种转基因体系的建立。 2、经济林资源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为:主要经济树种的生殖过程、生长发育规律、目标产物合成等主要有机产物的生物代谢过程和调控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经济树种良种壮苗新技术,重点是建立经济树种无性系育苗新技术体系;优良品种的科学配置技术,主要解决自交不亲和经济树种的不同S基因型的品种配置和花期相遇品种配置问题;经济林栽培的树体管理技术、土壤耕作和水肥管理技术;经济林栽培的花果调控技术;经济林无公害栽培技术。 3、经济林资源产品加工利用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为:经济林资源食品工程技术及生物活性物质分离纯化;食用经济林资源加工与利用;经济林资源采后生理及贮藏技术等。 三、学习年限和时间安排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按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并重原

《森林培育学》试题上课讲义

《森林培育学》试题

15、种子呼吸作用越弱,生命力越短。() 16、在西藏林木种子调制多采用机械进行调制。() 17、苗木叶色黄绿而薄,茎杆矮小、细弱,下面老叶枯黄、脱落,枝梢生长停滞是缺P所致。() 18、种肥宜用化学肥料。() 19、根外追肥宜选在晴天进行。() 20、西藏造林地整地宜采用块状和穴状整地。() 21、分殖造林就是利用林木的营养器官进行造林的方法。() 22、有机肥料的肥效相比化学肥料而言它是速效的。() 四、单项选择题 1、核桃宜用( )净种。 A、水选 B、风选 C、筛选 D、粒选 2、种批是指在( )。 A、同一树种 B、相似的立地条件 C、相同时间内采集且种实的处理和贮藏方法也相同 D、以上A、B、C 3、种子贮藏适宜条件的组合应是( )。 A、温度0-5℃,湿度25-65% B、温度-5-0℃,湿度0-10% C、温度-10-5℃,湿度10-25% D、温度5-10℃,湿度0-10% 4、影响种子贮藏寿命的主要因素是( )。 A、种子成熟度 B、种皮结构 C、含水量 D、内含物成分

5、不能促进扦插生根的物质是( )。 A、硼酸、蔗糖 B、吲哚乙酸吲哚丁酸 C、二氧化锰氧化锰 D、硫酸亚铁、硝酸银 6、嫁接育苗,砧木一般用( )苗。 A、实生 B、营养繁殖 7、保证苗木移植质量最关键的技术是( )。 A、扶正苗木 B、深浅适中 C、根系舒展 D、移后踩实 8、出圃期间苗木失水速度最快的部位是( )。 A、根系 B、茎干 C、枝 D、叶 9、截制插穗时下切口位置应在( )。 A、侧芽上0.5cm B、侧芽处 C、侧芽下0.5cm D、随意 10、对深休眠种子催芽效果最好的是( )。 A、温汤浸种 B、层积催芽 C、低温层积催芽 D、变温层积催芽 11、下列林中属于特种用途林的是( )。 A、护路林 B、护提林 C、母树林 D、水源涵养林 12、混交林主要树种的比例一般要( )。 A、大于伴生树种 B、小于伴生树种C、等于伴生树种D、不考虑比例 13、在采伐迹地、火烧迹地采取人工栽培恢复森林的方法称( )。 A、人工更新 B、人工造林 14、植苗造林一般不宜太深,其栽植深度小苗应比原土印深多少厘米( )。

教材体例

优质核心课程教材编写注意事项 一、教材编写的总体要求 本套优质核心课程教材要遵循精品原则,努力体现我院示范院建设,特别是重点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改革以及教师职教能力测评的优秀成果;遵循创新原则,在编写思路、教材体例、教材内容、教学形式方面有所创新,努力为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等适应新职教模式改革需要的高职教材编写提供借鉴;遵循特色原则,着力体现高职特色、校本特色以及行业和学科特色;遵循实用原则,不追求全面性、系统性,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突出能力实训,有机安排教、学、做(训)、评(考)等环节,突出适用、实用和应用的特点;遵循科学性原则,突出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遵循认知规律、生物学规律以及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遵循校企合作原则,积极吸纳企业、行业专家共同编写,融入企业要素,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教学改革的优秀教材;遵循立体化原则,在纸介质教材主件基础上,根据教材编写组的实际情况适当配套相关辅助系列教材,如电子课件、案例库、自学指导手册、实训指导书、习题集、自测题库等。 教材要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胜任职业岗位群需要为出发点,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创新精神的培养。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着重解决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过程中关键性环节的重点和难点;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地引进真实的工作流程、工作任务,援引真实的企业案例;要处理好基本内容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关系,注意删减陈旧的内容,增加前沿和实战的内容。教材编写要力求正确、严谨、规范。教材所述全部观点要正确可靠;取材翔实,概念定义确切,逻辑推理严密,数据可靠准确;体系清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同一名词、术语,数字、计量单位的使用,图、表、公式的书写,全书规范、统一。 字数要求:可在遵循以上编写原则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每学时不宜超过3000字。 作者交出版社的书稿,要做到齐、清、定。 齐:书稿的内封、内容简介、编写人员名单、前言、目录、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图表等要完整齐全。

森林培育学概论教学大纲有思考题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森林培育学》是为林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在充分掌握有关林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林木种子生产、壮苗培育、人工造林、森林经营和主伐更新等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提高森林经营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从业能力,为森林资源的恢复、环境和经济状况的改善和服务。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为专业课,需要必备的林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本课程前,应系统学习“树木学”、“土壤学”、“气象学”、“森林生态学”、“测树学”等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森林生长发育规律、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种子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和主伐更新的理论和技术。培养科学思维,掌握森林培育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技术。 三、教材选编及依据 本课程选用由北京林业大学沈国舫教授等编著的《森林培育学》作为主讲教材。该教材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在内容的编排程序、深度等方面都适合于林业专业的教学。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章节与教材内容有所变动,充实我国北方森林培育的内容。 四、《森林培育学》教学内容 绪论 1.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和范畴 2.森林培育事业的成就与问题 3.我国新世纪林业建设的战略性转变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在对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发展、现状计存在问题具备初步的了解。 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森林培育的重要性、国内外育林的现状、成就与问题,新世纪我国林业战略性转变的深远意义。着重介绍我国森林培育事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 第一章林木种子的生产和经营 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林木结实规律及影响因素,掌握林木良种基地建立技术。2、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影响林木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因子;林木产生结实周期性的原因及控制途径,提高林木种子产量和质量的技术;良种基地营建技术;林木种子采收及处理技术;林木种子贮藏技术。 主要讲授: (1)林木生长发育和结实规律 (2)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因素 (3)影响林木结实的因素 (4)林木良种基地类型及营建技术 (5)林木种子采收及处理技术 (6)林木种子贮藏技术 第二章苗木培育 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森林培育学重点

绪论 1、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是一种生产过程: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生产人类所需 的植物性有机物、工业原料和生物能源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通过树木和森林的存在,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生产过程。 ●是一项建设事业:用科学手段营造或更新森林并加以抚育保护的一项建设性事业。 ●森林培育学是研讨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英语silviculture源于拉丁语,silva意为森林,culture为栽培和培育的意思。 ●造林简史:新中国成立后(4个发展阶段) ①恢复及发展阶段(1949~1957)→开展森林资源清查,实行封山育林,只在重点地区开展人工造林,以群众造林为主。技术措施机械地采用前苏联的办法(如大密度造林,机械的林带走向等),强调造林质量少,造林成效低。 ②打基础并调整巩固阶段(1958~1966)→群众造林和国营造林同时发展,开展沙漠绿化、水土保持、防护林建设,造林工作取得了很大发展。但同时森林的破坏十分严重(以粮为纲,大炼钢铁),造林成效虚报、浮夸严重。造林技术上,在总结前一阶段经验的基础上,许多措施更切合国情,同时着手于造林基础工件的研究,如立地条件类型划分、树种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等。 ③停滞阶段(1966~1978)→文化大革命,全国形势不稳,造林工作进展缓慢,毁林现象日益严重,森林面积日益减少。学校停止招生,科研单位停止研究工作,所有技术工作基本停顿。 ④稳步提高阶段(1978年以后)→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三北防护林体系) →1979年2月23日第五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决议,决定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 →1981年12月13日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1984年9月20日第六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植树节3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提出,1998修正) 6、1998年长江洪灾后提出“六大林业重点工程” ①天然林保护工程 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③三北和长江中下游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④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 ⑤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⑥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6月25日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9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应该赋予林业重要的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应该赋予林业首要的地位。” 7、中国林业发展战略:三生态 生态建设——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态安全——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

2016森林培育学复习题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分殖造林:又叫分生造林,是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茎干、枝、根、地下茎等) 直接栽植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2、造林密度:人工林的初始密度称为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播种点(穴)数。 3、改树适地:在地和树某些方面不太相适的情况下,通过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手段改变树种的某些特性使之能够相适。 4、混交比例:树种在混交林中所占的比例. 5、相对生长速率(RGR):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增加量占原有数量的百分率。 6、用材林:是以生产木材,包括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7、种植点配置:种植点在造林地上的分布形式。 8、造林整地:在造林之前,清除造林地上的植被、采伐剩余物或火烧剩余物,并以翻垦土壤为重要内容的一项生产技术措施。 9、人工林:人工起源的林分,相对于天然林而言。 10、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其中主要树种的株数或断面积或蓄积量占总株数或总断面积或总蓄积量的80%(含)以下的森林称为混交林。 11、植苗造林:是以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造林方法,又称植树造林、栽植造林。 12、适地适树: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指生态学特性)和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条件在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能获得的高产水平 13、立地条件:指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14、防护林:是以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护农护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防护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15、初植密度:即造林密度,造林时单位林地面积上的种植株数或丛数。 16、林种:就是森林的种类。根据我国颁布的《森林法》的规定,森林按用其功能(经营目的和人工林所发挥的效益)可以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5大类。 17、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18、丰年:通常指结实多的年份。

森林培育学

森林培育学 一、森林培育学概念及发展历史 (一)森林培育学的相关概念 森林培育是森林经营活动的基础和主要组成部分。它涉及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 森林培育学/造林学(Silviculture)是关于森林营造和培育理论与技术的科学,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其对象是人工林和天然林。森林培育学原名造林学,是中国引用的日本从德文翻译出的词语,后改为森林培育学。 森林培育学研究的主要范畴在两个方面:一是涉及培育全过程的理论问题,如森林立地和树种选择、森林结构及其培育、森林生长发育及其调控等基本理论问题;二是全培育过程各个工序的技术问题,如林木种子生产和经营、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及改造、森林主伐更新等。由于不同林种的培育目标不同,技术体系也应与培育目标相适应。而关于一些特定林种的培育科技问题,由于事业发展需要和培育特点明显,已陆续独立为单独的课程,如经济林学、防护林学等,它们统属于森林培育学科群,成为其三级学科。 (二)我国森林培育学/造林学的发展历史 以林木培育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林业科学技术有着光辉的历史,在相当长一个时期走在世界的前列。从秦汉时期南方的古越人创造的“萌条杉”、插条杉等繁殖技术到西汉的《汜胜之书》和东汉的《四民月令》中提出一套完整的植树技术再到北魏的《齐民要术》,首次提出农林间作和林木轮伐法。我国古代有关林木培育的知识和经验尽管对推动林业生产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处于零散无系统的状态,没能形成一门学科。 近代森林经营思想和理论,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发源地始终在德国。我国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落后和社会生产事业发展的滞后,包括森林培育学在内的整个林学的形成发展都比较晚,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才陆续由一批从欧、美、日归国的留学生对林学各个学科做了系统介绍。最后,在引进国外先进知识的基础上,许多先辈努力探索与国内实际结合,逐步形成了我国的森林培育理论和技术体系。 二、森林立地 (一)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 森林立地的立地环境条件是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其高低与具体树种相关联。一个既定的立地,对于不同的树种来说,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立地质量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立地质量和立地条件是可以通用的。 (二)森林立地的分类 森林立地可以按一定原则对影响林木生长的自然综合体的划分与归并,狭义上讲,将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称为立地分类,组合成的单位,称为立地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或称植物条件类型)。广义上说,立地类型划分包括对立地分类系统中各级单位进行的区划和划分。一般意义上的立地类型划分多指狭义分类。 我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主要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张万儒、蒋有绪等人建立。该系统把全国共划分成3个立地区域、16个立地带、65个立地区、162个立地亚区,由包括0级在内的5个级别和若干辅助级别组成。其中,1、2级为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的区域分类单元,3、4级为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的基层分类单元。

整理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根据老师所给题目整理讲解学习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名词解释21分判断题10分选择题15分问答题39分论述题15分xxx 名词解释 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立地质量与树种相关联,并有高低之分。 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更新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其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适地适树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改地适树就是通过整地、施肥、灌溉、树种混交、土壤管理等措施改变造林地的生长环境。使之适合于原来不大适应的树种生长。 生态公益林生态公益林是指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为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提供森林生态和社会服务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重点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农林复合经营又称混农林业、农用林业、农林业、林农间作等。林农复合经营是将林业和农业或牧业或渔业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 复合经营的一种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 森林立地主导因子主要包括三大类,即物理环境因子、森林植被因精品文档. 联系网站删除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子和人为活动因子。即林木是

林木个体构造和机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林木发育 也就是新增加的部分在形态结构以器官、组织或细胞的质上的变化,至生理机能上与原来部分均有明显区别。同一树种邻近的相同年龄的植株林木分化在森林生长发育过程中,在形态上和生活能力方面的差异,称为林木分化。是对成熟林分或林分中部分成熟的林木进行采伐,森林收获作业法通常称作主伐,之后采取适宜的更新方式,使采伐迹地得以更新,森林生态环境能够维持与改善的一整套技术措施。森林潜在生产力 所谓良种是指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良种与良种基地良种基地,是指按照国家营建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等有关规定的要求而建立的,专门从事良种生产的场所。树根生出来幼树组天然次生林是指天然森林被砍伐后,天然次生林 成森林,针对原生林,称之为次生林;也就是最初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再次自然生长繁衍所形成的天然植物群落。 顶端优势林木主茎顶芽生长快,抑制侧芽或侧枝生长的现象,叫做精品文档.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顶端优势。树种生态学特性与生物学特性 是指用优树无性系或家系按设计要求营建,实行集约经营,种子园以生产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人工林。工程造林

《森林培育学》试题解析

《森林培育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 1、良种:是指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 2、适地适树: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指生态学特性)和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条件在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能获得的高产水平。 3、实生苗:以种子作为材料培育出来的苗木。 4、苗木:具有根系和苗干的树苗。 5、种源:是指取得种子或繁殖材料的地理来源或产地。 6、发芽率:在规定条件和时期内,正常发芽粒数占供测定种子总数的百分率。 7、千粒重:是指1000粒纯净种子在气干状态下的重量。 8、营养繁殖苗:是利用乔灌木树种的营养器官(根、茎、干、叶、芽等)培育的苗木。 9、种子的休眠:具有生命力的种子,由于种皮障碍、种皮尚未成熟或种子内含有抑制物质等原因,在适宜萌发条件下,也不能萌发的现象。 10、低温:是指温度在0-5℃。 11、生态学特性: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12、外来树种:从分布区以外引入的植物。 13、林学特性:指可以组成森林的密度和形成的结构,从而形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性质。 14、林分密度: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15、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所组成的林分。

16、林木生长:指林木由于原生质的增加而引起的重量和体积的不可逆增加,以及新器官的形成和分化。 17、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和器官的生长速率随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现象称~。 18、森林潜在生产力: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达到的最高生长力。 19、种子休眠:具有生命力的种子,由于种皮障碍、种胚尚未成熟或种子内含有抑制物质等原因,在适宜萌发条件下,也不能萌发的现象。 20、种子催芽:通过机械、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措施称~。 21、直播造林:把种子直接播种到造林地而培育的造林方法。 22、直苗造林:以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方法。 23、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直接栽植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二、填空题 1、在一般情况下,种子的含水量是决定贮藏方法,影响贮藏效果的主导因素。 2、播种的方法有条播、点播、撒播。 3、种子的催芽方法有浸种催芽、层积催芽、药剂催芽。 4、扦插方法有硬枝扦插、嫩枝扦插。 5、森林培育阶段划分为前期规划阶段、更新营造阶段、抚育管理阶段、收获利用阶段阶段。 6、种实可分为闭果类、裂果类、肉质果类。 7、苗木的种类主要有播种苗(实生苗)、营养繁殖苗、移植苗、容器苗。 8、苗圃按其经营年限可分为固定苗圃、临时苗圃

森林培育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 1、世界上第一部森林培育教材是由 A 编着的。 A. 德国 B. 前苏联 C. 日本 D. 中国 2、森林培育的 C 阶段是时间延续最长的阶段。 A. 前期规划阶段 B. 更新营造阶段 C. 抚育管理阶段 D. 收获利用阶段 3、树种的 C 特性是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A. 生物学 B. 解剖学 C. 生态学 D. 林学 4、判断和选择树种的基础依据是树种的 A 。 A. 自然分布 B. 生态幅度 C. 生理幅度 D. 遗传特性 5、营养繁殖最佳时期 A 。 A. 幼年期 B. 青年期 C. 壮年期 D. 衰老期 6、引种的最佳时期 B 。 A. 幼年期 B. 青年期 C. 壮年期 D. 衰老期 7、采种最佳时期 C 。 A. 幼年期 B. 青年期 C. 壮年期 D. 衰老期 8、根据国家有关优良母树的标准进行选择,林分郁闭度一般以 C 为宜。 A. ~ B. ~ C. ~ D. ~ 9、一般来说,种子贮藏适宜的条件组合是 D 。 A. 温度-5—0°C,相对湿度0-10% B. 温度5—10°C,相对湿度10-25% C. 温度-5—0°C,相对湿度10-25% D. 温度0—5°C,,相对湿度25-45% 10、贮藏时,最适宜的种子含水量是 C 。 A. 平衡含水量 B. 临界含水量 C. 安全含水量 D. 饱和含水量 11、多数树种适宜发芽的温度是 B 。 A. 10—20°C B. 20—30°C C. 30—40°C D. 40—50°C 二、填空 1、按照《森林抚育采伐规程》,将抚育采伐分为:透光伐、疏伐和生长 伐。特殊林分还可采用卫生伐。 2、疏伐方法分为下层疏伐法、上层疏伐法、综合疏伐法、景观疏 伐法和机械疏伐法五种。 3、抚育采伐就其性质不同,分为定性和定量。 4、现代对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一般归结为供给功能、支持功能、调节功能和文化功能四类功能。 5、现行的森林法把森林分为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和用材林五大林种。 6、森林培育的对象是天然林和人工林。 7、森林培育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前期规划阶段、更新营造阶段、抚育管理阶段和收获利用阶段四个阶段。 8、立地质量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和生物因素三大因素。 9、森林立地的构成因子主要包括物理环境、森林植物因子和人为活动因子三大类。 10、森林立地分类的生态学基础是植物群落学基础、林型基础和森林生态系统基础。 11、森林立地分类的依据主要指森林立地分类系统中各级区分和分类单位的划分依据。。 12、树种选择的基础是生物学基础、生态学特性和林学特性。 13、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形态学特性、解剖学特性和林学特性等。

《森林培育学》第1章

绪论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护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全世界普遍关心的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环境问题,都和森林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也是一个少林的国家。当前存在着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与森林培育有关。发展森林,保护森林,是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大事,在发展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我国的森林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森林资源丰富。根据我国第5次森林资源清查(1994~1998年)的结果,我国现有森林面积15894. 09万hm2, 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6.55% , 森林蓄积量1126659 .14 万m3。 森林资源按林种划分:用材林面积9939.5万hm2, 蓄积量720618.84万m3 ; 防护林面积2138.47万hm2, 蓄积量219296.93万m3 ; 薪炭林面积445.17万hm2, 蓄积量8751.43万m3 ; 特用林面积396.80万hm2, 蓄积量59897.03万m3 。 森林资源按起源分:天然林面积10696.54万hm2, 占全国森林面积的69.62%,蓄积量907264.76万m3 ,占全国森林总蓄积量的89.96%;全国人工林面积4666.69万hm2, 占全国森林面积的30.38%,蓄积量101299.47万m3 ,占全国森林总蓄积量的10.04%。 二、我国森林培育工作的成就与存在问题 1949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森林培育工作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其主要表现为,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使我国的人工林面积达到世界第一。森林面积列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美国之后,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积量列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美国、扎伊尔、印度尼西亚之后,居第7位。 但是,我国的林业发展水平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首先是我国人均占有森林资源极低,我国的森林覆盖率16.55%, 仅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27%的61%;人均占有森林面积0.128 hm2, 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0.6 hm2 的21.3%;人均森林蓄积9.048 m3 ,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72 m3的1/8。 其次是森林的地域分布极不均匀。仅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四川、云南等5省(区)的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占全国的41.2%和52.4%, 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西部地区,如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西藏的大部分地区和内蒙古西部的森林资源稀少,有的省(区)的森林覆盖率不足1%。 第三,森林资源质量差,重要表现在单位面积蓄积量很低。全国林分平均蓄积量仅78.06 m3/hm2, 人工林的质量更差,为35m3/hm2, 仅为天然林91 m3/hm2的1/3强。可见,人工林的林分生产力尚待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