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统编版)-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3学习任务单

高一历史(统编版)-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3学习任务单
高一历史(统编版)-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3学习任务单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

固》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文明的产生,理解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变动,理解这一时期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强劲趋势。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课前预习任务】

1.中国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有哪些?

2.西周最主要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3.“华夏”是什么意思?

4.列举商鞅变法的措施。

5.“百家争鸣”都有哪些“家”?

6.秦朝统一以后建立了什么制度?

7.西汉前期面对诸侯王的威胁,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

【课上学习任务】

1.读《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和《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存图》,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分析中国早期的文化分布有什么特征?又有着怎样的发展趋势?

2.阅读教材文本,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为什么说“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不争的事实?

3.阐述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的含义及其影响。

4.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破坏西周政治秩序的事件?

5.描述春秋时期华夏认同的过程。

6.叙述“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7.秦朝大一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是什么?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匈两个民族的斗争是国内民族之间“兄弟阋于墙”的斗争。但匈奴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的本分应是守住草原繁衍生息,可是,它的上层当权集团在其力量强大时总是觊觎中原农业区的财富,因而不时驱使部众南下劫掠,这自然给汉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所以,汉武帝发起的对匈奴的讨伐战争具有保卫先进经济和文化的正义性质。正是由于武帝时期大规模地对匈奴战争的胜利,才为武帝以后汉匈和平局面的出现和两个民族文化的优势互补创造了条件。

——孟祥才《中国历史?秦汉史》如何正确理解汉匈之间的战争?

【课后作业】

1.考古学者发现,主要位于渭水流域的白家文化的陶器和石镰等,都和位于黄河中下游的裴李岗文化的器物有很多的相似性,这说明白家文化和裴李岗文化

A.可能有过交流

B.商业贸易发达

C.相互战争频繁

D.有同一的发源

2.通过对良渚遗址的考古发掘,学者普遍认为当时已经产生私有制,并形成了明显的阶级分化,下列能够作为此结论证据的是

A. 农作物和牲畜遗骸的发现

B. 遗址内发现较大的公共活动场所

C. 发现氏族墓地和制陶窑场

D. 墓葬大小和随葬品数量对比悬殊

3.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B.分封制和宗法制

C.礼乐制和三公九卿制

D.世袭制和分封制

4.《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的是A.武王克商 B.平王东迁 C.王室衰微 D.诸侯争霸

5.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写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说明

A.各诸侯国臣服于夏的统治

B.唐朝人对华夏文明的推崇

C.“华夏”观念形成于唐朝

D.唐朝少数民族实力的增强

6.班固在《汉书》中对一位历史人物评价道:“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这位历史人物应该是

A.周武王

B.秦始皇

C.汉高祖

D.汉武帝

7.从元鼎四年(前113年)起,汉武帝多次大规模“巡狩”,视察地方,结果发现郡国存在不少严重问题,如“新秦中(关中以北新开发地区)或千里无亭徼(防御工事)”,但是中央政府并未得到监郡御史的举报。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汉武帝A.设置十三州部刺史 B.为王国置“相”

C.发兵平定地方叛乱

D.确立察举制度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夏商周祖先的来源,这三族的起源、兴起、所在地域皆不相同,但是商周两族,却认为他们的祖先的起源与兴起和所在的地域都是在大禹所奠定的疆域内,赞奉大禹所开拓的“禹绩”。此外,“中国”之称,最早见于周初武王和成王之时,按照《说文》的解释,“夏,中国之人也”,是指认同为夏人和继承夏文化的人。这样,“夏”到西周已经发展为民族的名称。在西周,原属于不同来源不同部落集团的祖神,已纳入同出黄帝的谱系之中,这便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经济、文化方面,夏商周本来比较接近,他们都以农业为主,其先民都以种植粟、黍为主要农作物。青铜技术在夏代开始发达,商周达于鼎盛。文化方面殷墟甲骨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设计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与专家解读】 早期中华文明: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本课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二是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要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来认识。这里需要知道考古学家对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存所作的区系划分,以及主要区系各自的特点。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指夏、商、周三个王朝的统治特征(周朝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放在西周表述)。从石器时代到西周,文献资料缺乏,考古材料的作用非常突出,但如果没有传世文献的帮助,考古材料的价值也无法充分发挥,因此我们需要知道它们两者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本专题学习的重点。早期国家与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国家相比,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主要在于都是世袭王朝,具有职官、军队等国家机器;不同点主要在于以部族联合或分封制为基础,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不同点是理解早期国家“特征”的关键。由于夏朝缺乏直接资料,这方面的问题可以主要在商朝、西周讲述。商朝讲述“内外服”问题,亦可涉及神权政治因素。西周主要讲述分封制,显示出其比商朝进步之处。(引自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 【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时空观念:了解史前时期的人类文明遗址的存在阶段与早期国家的朝代更迭;通过史前文明遗址图及商周形势图,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空间多元一体的特征,“中国”概念的变化对中华文化形成的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史料实证:通过学习文明遗址考古资料,了解传世文献与考古材料相结合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尊敬的曹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为大家讲课的内容是《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 (一)教学内容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该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本课则掀开了祖国历史的篇章,内容包括了三个子目,即“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这样的安排体现了我国远古居民的演变发展过程,具有时序性和逻辑性。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课标要求 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是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于何时何地的基础。本课不仅掀开了祖国历史的序幕,也涉及到人类起源及演变的问题,对同学们今后学习世界史也起着一定的铺垫作用。 课标对本课知识作了如下要求: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根据课标来看,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较为简单。我结合

教材内容,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识记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时间、地点以及他们生活的年代,了解他们的体质特征和生活状况;我国境内远古居民不断演变发展进步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感知、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基本史实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还原历史情景。初步掌握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在欣赏图片和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历史信息,构建起远古居民发展演变的历史框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同学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爱国热情。初步理解“劳动创造世界及人类本身”的唯物史观。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重点:人类的起源,元谋人的地位和基本情况,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及其生活状况。 依据:人类到底从哪里来?对于这一问题,教材虽未重点阐述,但有必要为同学作简单介绍,这符合七年级同学具

一轮复习:第一部分——中华文明的起源

高三第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史前时期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掌握农业起源的意义;认识到神话传说遗址、岩画、遗物等的史料价值。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与诞生的核心地区;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并且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特点; 掌握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史料价值;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始农耕意义的了解,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神话传说,认识到炎黄子孙是我们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重点难点: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表现。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从中华文明、华夏文明、汉文明、唐文明、农耕文明、儒家文明之间的关系入手导入。 一.原因(基础):原始农业的出现。 (一)时间: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距今6、7千年年),它是人类历史上发生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 (二)我国早期的农业的特点:稻作业和旱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南稻北粟。(三)农业的起源意义: 1.农业的起源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得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人们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形成了农耕聚落。谷物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具有了生产经济性质。 2.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使从而产生新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掌握农业起源的意义;认识到神话传说遗址、岩画、遗物等的史料价值。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与诞生的核心地区;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史料,帮助学生了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并且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特点; 通过对神话传说的分析,掌握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通过读图学史,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通过对探索争鸣的分析,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始农耕意义的了解,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通过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神话传说,认识到炎黄子孙是我们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4、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上一册前四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古代东方、古代美洲非洲、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伊斯兰世界;对世界古代各个区域有了简单的了解。大家有没有注意在学习古代东方时候,我们学习了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同属于古代东方的古代中国,当时我们没有介绍,那么此次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对于我们本国的历史大家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在学习我们国史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像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的那样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要能够正视本国历史的价值。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本单元的单元导言,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单元导言: 本单元内容的时间跨度较大: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大约经历了五六千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找出本单元即将学习的关键词:农业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历史转折、方国联盟、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并且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本单元的核心内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掌握农业起源的意义;认识到神话传说遗址、岩画、遗物等的史料价值。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与诞生的核心地区;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史料,帮助学生了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并且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特点; 通过对神话传说的分析,掌握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通过读图学史,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通过对探索争鸣的分析,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始农耕意义的了解,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通过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神话传说,认识到炎黄子孙是我们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4、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上一册前四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古代东方、古代美洲非洲、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伊斯兰世界;对世界古代各个区域有了简单的了解。大家有没有注意在学习古代东方时候,我们学习了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同属于古代东方的古代中国,当时我们没有介绍,那么此次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对于我们本国的历史大家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在学习我们国史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像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的那样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要能够正视本国历史的价值。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本单元的单元导言,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单元导言: 本单元内容的时间跨度较大: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大约经历了五六千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找出本单元即将学习的关键词:农业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历史转折、方国联盟、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并且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我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及最终形成的历史轨迹和基本特征。 对本单元进行了简单的梳理,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高中历史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农业起源的时间,中国培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中国早期农业的特点,中华文明出现的神话人物、时间与特点。 理解:(1)农业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对早期历史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教材,了解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概况,找到有用信息。 (2)分析考古材料,明确距今1万年前后,原始农耕出现,早期农耕聚落-姜寨遗址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早期中华大地的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等等,体会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考古和神话传说的认识,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定程度上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对大量考古材料的认识,学生感悟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难点 原始农耕的意义,中华早期文明起源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中华文明的起源 已知祖国境内距今17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最初的人类生存方式与动物几乎没有区别,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处于一种野蛮状态。人只能完全凭自然的支配。然而,人类在数百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累积生活中的经验,一点一滴地创造了人类所特有的财富——文化。最初文化的诞生,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首先是简单而粗糙的生产生活用具(展示旧石器时代的相关图片,学生形成一定感性认识),表明人类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原始农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基础。 【讲授】原始农耕 原始农耕(板书) 大家迅速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使用工具和生产内容(板书)

提问:我们何以知道一万年前我们出现了原始农耕的? 引入相关考古材料1,半坡;2,磁山;3,河姆渡;4,玉蟾岩 除了粟和稻之外,根据考古发现黍、稷、大豆也起源于中国。(板书) 根据上述考古发现,同学们还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中国原始农耕的特点: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板书) 原始农耕的出现产生什么影响呢? 1,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2,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板书)早期的农耕聚落中的生产和生活是什么面貌呢? 姜寨一致反映的历史信息: 1,小家庭已经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2,聚落由家庭—家族—氏族三级组成。 3,聚落内部共同耕作,平均分配(考古发现,大房子内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拥有大型连通灶和可供20-30人同时睡觉的土床,并非为某个人或某个家庭所居住),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幻灯片展示和板书相结合)这也是生产的组织形式。 【讲授】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板书) 谈到中华文明,很多人首先会想起这样一些人物:盘古、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展示图片),这些叫做神话传说(板书) 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作为集体记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先民创世的几个阶段,从中可以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风貌,因此也可以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证据。我们还不能不提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黄帝,叙述黄帝(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相互融合,成为我们华夏民族的主干,所以我们自称炎黄子孙。(板书)正如这个称呼本身所揭示的那样,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我们可以自称为炎黄子孙而自豪和骄傲。 展示陶寺城址的图片的同时加以叙述。展示牛河梁遗址并加以叙述,请问同学们,刚才我向大家展示的是什么史料——考古发现(板书,)这两则考古材料说明了什么,请大家讨论(视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只是分享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 识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中华文明有多个源头,而不再持有中原一元说。即多个源头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拥有辽阔地域的文化共同体,那么这个共同体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新石器时代后期和西周时期是关键时期。新石器时代后期的文化交融和西周的封建礼乐制使得各地区的文化渐渐融合成为一个大的文化统一体,这样具有地域和族群意义的华夏文化就形成了。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各地出现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址,如同满天星斗。分布于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许多地区,共有7000多处。随着它们的发展,地域上的差异性越来越强。其一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发展的水平较高,具体表现为农业较为发达,器具较为精致,而东北、西北、华南等边远地区发展速度较缓慢,农业欠发达,渔猎采集非常重要,器具较为粗糙。其二是文化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在相对稳定的区域中年复一年地劳作,代代相传,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随着文化创造的增加(主要是器具的数量增多、精神文化的丰富),区域独特性越来越强。第一,器物的制作的喜好不同。比如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彩陶瓶,东北红山文化的“之”字形纹陶器,山东大汶口的“豆”等等。第二,崇拜的对象不同,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普遍崇拜玫瑰花,红山文化人崇拜猪首龙身神兽,大汶口文化人崇拜太阳,良储文化人崇拜太阳鸟,等等。可见,当时各地区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似乎看不出共同之处。那么,各地区的文化如何交汇在一起,实现初步统一呢? 首先是各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之后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渐渐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它汇聚了其它地区的文化,但是它又有一定的排斥性,排斥外部地区的文化渗入。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文化共同体,它是由各地区的文化汇聚在一起而渐渐形成的,其中较重要的是关中仰韶文化、东北辽宁红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这三大支,当然也有其他地区的文化的流入。具体来说,关中仰韶文化和东北辽宁红山文化这两大强势文化相互交融,前者的典型器物及特征就是尖底瓶、玫瑰花花纹,后者的是猪首龙身神兽。两者相互交流的证据是在大凌河上游的庙坛冢遗址中出现了上述两种文化因素的组合,玉雕猪笼在墓主人身上,玫瑰图案彩陶盆在积石冢周围。苏秉琦说这是花和龙的结合。之后,山东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又有强烈的交汇。带有龙山文化特征的考古文化遍布黄河中下游,但是在这种同一性内部又有文化来源的差异性:即这些器物大多是灰黑陶,但是各地区的灰黑陶又有差异,如黄河中游的陶器常有篮纹、绳纹、方格纹,显示出黄河中游文化的特征,而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器物多为薄胎细质器,表面多为磨光或素面,显示出山东文化的特征。这说明龙山时代,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和下游的龙山文化有程度很深的交汇。同样到新石器时代后期,各地区考古文化在黄河中下游汇聚,其轴心就在晋南。因为晋南有陶寺古城遗址,古城遗址规模很大,不仅仅有军事功能,更引人注意的还有祭祀、天文观测、生产生活功能,和后世的君民同居的城邑毫无二致。这座古城可以反映当时存在一股强势文化,以晋南为中心,覆盖着黄河中游,该古城只是这一区域文化的缩影。从考古发现来看,陶寺遗址内的器物有仰韶文化的特征,即器物组合序列,有红山文化的特征,如猪龙,有良储文化的特征,如“∠”型石推刀。因此可以说,晋南地区汇集了各地区文化,形成了一个覆盖黄河中游,以晋南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方案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因本课学习内容从元谋人一直讲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中华文明起源部分,注意使用地图,尤其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培养学生时空观的同时,更好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特征。夏商周早期国家发展情况应删繁就简,引导学生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目标 1.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 通过列表比较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3.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

流长的特点,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4. 通过文献资料、图片资料,从整体上认识夏商周各朝代的基本情况和演变过程,了解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从时空角度,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从部落到国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历史长河图展示从猿到人的演进过程 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境内分布着丰富的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址和文化遗存为人类起源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是研究从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转变规律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国古人类遗址分布具体有哪些?又有什么特点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内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师版)

最新考纲解读 专题思维导图

知识盘点 第一课我国境内的原始居民 一、元谋人 1、掌握人和判断动物的标准: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掌握元谋人所处时间和地域: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以前,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3、了解元谋人的基本生活特征:已经会制造工具和使用天然火。 二、北京人 1、掌握北京人所处的时间和地点: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 2、外表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是已经能直立行走。 3、社会生产: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粗糙的石器和木棒。 4、社会生活方面:几十个人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5、用火: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提示】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一直最多的国家。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存最丰富的遗址。 三、山顶洞人 1、掌握山顶洞人所处的时间、地点:距今约3万年,活动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顶部的洞穴里。 2、体貌特征: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3、使用工具:仍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4、劳动生活: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会捕鱼;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死后要埋葬。 5、社会生活和组织:有血缘关系组合起来的始祖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

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四、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比较 【提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与同一个地点的不同位置,其次在实用工具、用火、社会组织方面有重大差别,要注意区分开来。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繁荣的原始农耕文化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掌握时间、地点和生产工具等: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骨耜耕地,种植水稻,展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 【提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2)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住杆栏式房子,过定居生活。已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掌握时间和地点:半坡农耕村落遗址距今约五六千年,在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展现了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 (2)掌握生产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磨制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等开垦土地,石刀收割庄稼。 (3)了解生产状况:主要粮食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食物种类大大丰富。

我对中国文明起源之理解

我对中国文明起源之理解 岭院抖社9班田振刚 众所周知,中国作为东亚文明的杰出代表与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但是为什么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的称谓前面都要加一个“古”字呢?理由很简单,因为他们的文明在进步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遭受到了外族的野蛮入侵和残酷毁灭。例如发端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于公元前343年被波斯帝国灭亡。滥觞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大约于公元前1750年左右被雅利安人灭亡,印度河城邦消失,近代以来,由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印度文明进一步受到西方外来文明的毁灭性打击,作为印度文明的浓缩精华——梵文的消失,英语成为印度官方语言或许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呢,结果就更悲惨,因为它作为一个曾经有过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成就的国家已经永久地尘封在历史的长河里而不复存在,公元前539年波斯人的铁马金戈让巴比伦王国在滚滚的硝烟战火中化为一片尘埃。今天作为古巴比伦文明的继承者——伊拉克也不得不为他们古老而不复存在的古国文明感慨惋惜,当他们面对着历史遗留下来的《汉谟拉比法典》不知道会生发出怎样的感慨。 相比之下,中国文明则在历史的变迁,岁月的风火和时间的拷磨中幸运地保留了下来,并且呈现出自身鲜明的个性——继承性,整体性,多样性。那么问题来了,中国文明的这种史诗般的延续仅仅就是由于幸运吗?中国也曾经长期遭受过外族大规模的野蛮入侵,两汉时期的匈奴人、两宋时期的辽夏金人以及后来的蒙古人(在当时来看是外族,现在当然大部分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结果是: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深入漠北大败匈奴,解除了其对北部边郡的威胁,捍卫了中原王朝的独立与古国文明的延续;辽夏金人虽然在军

中华文明起源_严文明

中华文明起源 严文明 严文明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教授,现任北京大学 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新石器时代 考古、中国文明的起源研究。编写出版《仰韶文化研究》、《中 国通史(二):远古时代》、《略论中国文明的起源》、《环境考 古研究的展望》等著作。 一、为什么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 中国文明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众所周知,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中国文明并称世界四大文明。但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印度文明都已经中断,只因为考古发现才恢复起来,中国文明是在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发展下来的。而且中国文明的地域比其他三大古国地域的总和还要大。中国文明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跟东亚各个地区都有深远的联系,它是一个有世界影响的文明。中国文明究竟是怎么起源的,由什么特点,它为什么没有中断?我们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对建设我们的国家有什么启发?从这个角度说,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意义重大。从2009年起国家投入专项资金实施了中华探源工程,有很多专家和学者参加了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要把中华文明的起源研究的比较清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依靠考古学研究,考古学它所研究的内容很多都在地下,我们只能一步一步地调查和发现,一步一步地发觉和研究,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成这一工程,我们只能做出规划,通过研究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得出比过去更进一步的认识。自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考古界就把中国文明起源作为一个重大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进一个世纪以来,对中国文明起源有了最基本的认识。 二、中国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 中国国土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海,因此中国既是一个大陆国家又是一个面向海洋的国家。在文明起源阶段,我们的祖先主要是在陆地上生活。从地图上来看我国在地理上的特点是位于西南的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其总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2%;第二阶梯的内蒙古高原、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 1 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 重点: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2. 难点: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 基础认知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 两个时代。旧石器时代是指以____________ 制作石器的 时代。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 __________ 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 ________ 。他们从事__________________ 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 _______________ 。 2、新石器时代 (1)概况:距今约1 万年,我国进入 ___________ 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______________ 制作石器的时代。新石器 时代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 ,生活逐渐稳定。我国已发现的新 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的方向发展。 (2)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5000 年,黄河中上游地区进入 ______________ 时期,它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 ,以___为主要栽培作物。大致同一时期,黄河下游分布着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江下游有 ___________ 。河姆渡文化 的居民种植_______ ,并且掌握了____________ 技术。距今约5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 化被__________ 所代替。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同时,在北方辽河上游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江下游有 __________ 。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______________ 和_____ 。 3、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1)母系氏族社会:___________ 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 _________________ ,成果共享。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中华文明有多个源头,而不再持有中原一元说。即多个源头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拥有辽阔地域的文化共同体,那么这个共同体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新石器时代后期和西周时期是关键时期。新石器时代后期的文化交融和西周的封建礼乐制使得各地区的文化渐渐融合成为一个大的文化统一体,这样具有地域和族群意义的华夏文化就形成了。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各地出现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址,如同满天星斗。分布于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许多地区,共有7000多处。随着它们的发展,地域上的差异性越来越强。其一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发展的水平较高,具体表现为农业较为发达,器具较为精致,而东北、西北、华南等边远地区发展速度较缓慢,农业欠发达,渔猎采集非常重要,器具较为粗糙。其二是文化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在相对稳定的区域中年复一年地劳作,代代相传,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随着文化创造的增加(主要是器具的数量增多、精神文化的丰富),区域独特性越来越强。第一,器物的制作的喜好不同。比如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彩陶瓶,东北红山文化的“之”字形纹陶器,山东大汶口的“豆”等等。第二,崇拜的对象不同,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普遍崇拜玫瑰花,红山文化人崇拜猪首龙身神兽,大汶口文化人崇拜太阳,良储文化人崇拜太阳鸟,等等。可见,当时各地区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似乎看不出共同之处。那么,各地区的文化如何交汇在一起,实现初步统一呢? 首先是各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之后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渐渐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它汇聚了其它地区的文化,但是它又有一定的排斥性,排斥外部地区的文化渗入。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文化共同体,它是由各地区的文化汇聚在一起而渐渐形成的,其中较重要的是关中仰韶文化、东北辽宁红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这三大支,当然也有其他地区的文化的流入。具体来说,关中仰韶文化和东北辽宁红山文化这两大强势文化相互交融,前者的典型器物及特征就是尖底瓶、玫瑰花花纹,后者的是猪首龙身神兽。两者相互交流的证据是在大凌河上游的庙坛冢遗址中出现了上述两种文化因素的组合,玉雕猪笼在墓主人身上,玫瑰图案彩陶盆在积石冢周围。苏秉琦说这是花和龙的结合。之后,山东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又有强烈的交汇。带有龙山文化特征的考古文化遍布黄河中下游,但是在这种同一性内部又有文化来源的差异性:即这些器物大多是灰黑陶,但是各地区的灰黑陶又有差异,如黄河中游的陶器常有篮纹、绳纹、方格纹,显示出黄河中游文化的特征,而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器物多为薄胎细质器,表面多为磨光或素面,显示出山东文化的特征。这说明龙山时代,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和下游的龙山文化有程度很深的交汇。同样到新石器时代后期,各地区考古文化在黄河中下游汇聚,其轴心就在晋南。因为晋南有陶寺古城遗址,古城遗址规模很大,不仅仅有军事功能,更引人注意的还有祭祀、天文观测、生产生活功能,和后世的君民同居的城邑毫无二致。这座古城可以反映当时存在一股强势文化,以晋南为中心,覆盖着黄河中游,该古城只是这一区域文化的缩影。从考古发现来看,陶寺遗址内的器物有仰韶文化的特征,即器物组合序列,有红山文化的特征,如猪龙,有良储文化的特征,如“∠”型石推刀。因此可以说,晋南地区汇集了各地区文化,形成了一个覆盖黄河中游,以晋南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 这个文化共同体不仅汇聚了各地区文化,而且有排他性。我们可以从排他性这一特征可以看出当时黄河中下游已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他者”的存在,作为参考,印证了这一地区的文化共同体的存在。仰韶特征的龙山文化遍布中原、西北、西南等地,却始终被挡在黄河西北岸的滨县-禹城-封丘一线,而山东尽是大汶口特征龙山文化的天下,这说明黄河中下游存在着文化共同体,它有自我意志和他者意识,会排斥他者。古代文献隐隐约约透漏出这一文化共同体的边界和排他性。比如古代文献提到五帝的活动范围。《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东到海,西到空桐,南到江,北逐荤粥。颛顼北至幽陵,南至交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知识与技能 知道农业起源的时间,我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知道我国早期农业的特点,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典型;知道神话传说中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知道炎黄子孙的由来,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与诞生的核心地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历史研究的分析,基本掌握神话传说与考古发掘互为印证的史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神话传说,认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我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从而形成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通过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懂得炎黄子孙的由来是基于文化追根和认同的需要。 教学重点: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世代相继。本册我们开始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的学习。中国古代史按照我们一般的说法,是开始于我们境内人类的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时。本册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如下四个单元(目录页)。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动。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的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的涌入中原,逐步的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政治开明,国内各民族友好往来和中外交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宋元时期,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南下,民族关系出现了新变化。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通过我刚才的讲述,大家对中华文明应 该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现在请翻到第一单元的导言部分,快速浏览,我们说第一单元 的标题是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请告诉我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什么样的特点?八方雄起,丰富多彩。夏朝呢?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商朝呢?国家形态上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好的,那些了解了这些之后,现在让我们来一起开始对第一课的学习。 导入:一个笑话(中国的保安是最具有哲学思维的人,他们的问题往往是关于人类的终极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确实千百年来,无数人都在苦苦追寻着这些问题的答案。当我们身处于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享受着科技带来的日新月异的成果。我们也许会问今天我们所经历的高度发达的文明是一蹴而就的吗?很显然 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华文明的源头又在哪里?我们充满智慧的先民们是怎样一步步的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现 在就让我们来一起来学习。 1、原始农耕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内容提要】 文明的起源实质上就是国家的起源。工具的使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原始农业的出现奠定了文明的基础。随着剩余财富的出现,社会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发展、阶层分化(尤其是贫富分化)加剧,文明走向产生。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与夏朝,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的产生时期。商周时期,中华文明得到初步发展。 【框架线索】 【知识体系】 一.文明和文明的起源 1.文明 (1)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2)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3)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 2.文明的起源 (1)文明起源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阶层。 (2)剩余产品的积累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也是文明起源的历史前提。 二.追溯文明起源的方法 1.信史时代:以传世文献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考古研究。 2.传说时代:以考古研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历史传说。 三.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1.中华先民的出现——旧石器时代的到来 (1)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

(2)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 (3)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数百处 ①典型文化遗址: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 ②物质生产水平: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已经学会用火。 ③社会发展程度:过着群居生活;晚期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 2.中华文明的奠基——新石器前期的发展 (1)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从公元前1万年开始。 (2)所谓新石器革命,就是农业革命。 (3)新石器早期(距今1万年-7000年前)——我国原始农业出现,早期先民走向定居。 ①全国文化遗存:1万多处,分布广泛 ②物质生产水平:石器打磨结合;大量使用陶器;原始农业出现,开始饲养家畜。 ③社会发展程度:渔猎走向定居;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发展。 (4)新石器中期(距今7000-5000年)——六大文明区系出现,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成。 ①六大文明区系出现: 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 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 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 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 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六大区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 ②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成: 如,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时期,粟是主要栽培作物;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3.中华文明的起源——新时期晚期的突破(距今5000年左右) (1)典型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龙山文化(取代了此前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辽河上游红山文化;长江下游良渚文化。 (2)文化遗址分析: (以红山文化牛梁河遗址为例) ①出土了精美的玉器——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积累。 ②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社会组织扩大,氏族组合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第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学案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他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知识梳理】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人类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 1、旧石器时代:以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和。 2、新石器时代:以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处产生私有制,社会贫富分化,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和部落联盟。 (1)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一万多处,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2)代表:(彩绘陶器,粟)、大汶口文化、(水稻、养蚕缫丝)、(黑陶)、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3、经济: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的国家。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 (2)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主要耕作方式是以集体耕作为主的,后出现松土工具耒耜。 二、从部落到国家 1、部落: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尧舜时期,各部落首领通过推举和考察的方式继承,这种方式被称为“”。 2、国家:夏朝(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1)“家天下”制度的确立:夏朝国君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变为“”,世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国家成为帝王的私产,王权在一姓中世袭,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中央官制:王下有“三正”和“六事之人”。三正主管政事,六事之人经常在王左右,有戎事时候,可以代王统率军队。 (3)地方官制:夏王统治下,任然存在许多部落。这些部落首领大多称“伯”。伯是一方之长,有相对的独立性。 【巩固训练】 1.右面是某书中一个章的目录,该章最合适的标题是() A.从“大同”到“小康” B.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 C.中华帝国的初步建立 D.跨入信史时代的门槛 2.“一万年农业,五千年文明,两千年大一统”指的是() A.中华文明 B.埃及文明 C.印度文明 D.希腊文明 3.“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上述信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禅让制形成 B.王的出现 C.早期国家诞生 D.世袭制的确立 4() 材料结论 A 《礼记·礼运》中关于“家天下”的记载可以证明夏是我国第一个王朝 B 司母戊大方鼎可以证明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 C 《左传》中关于楚王“问鼎中原”的记载可以证明春秋时期礼乐彻底崩坏 D 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可以证明杜牧眼中的秦王朝暴政 5. 记载,那对它的研究主要依托于() A.神话传说 B.出土文物 C.口述史料 D.宗教典籍

高一历史下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农业起源的时间、中国培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神话传说与重要的考古发现。理解农业的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神话传说与考古发掘与早期历史的关系。 2、阅读教材,了解中华农耕文明产生的时间、概况;通过老师导读、分析,理解农耕出现对人类历史的意义;通过对神话传说和考古材料的分析,认识其与客观历史的关系。 3、通过了解神话传说,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认识地理环境对农耕文明的影响,原始农耕对中华文明影响;通过考古发掘材料的分析,认识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中心,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 [重点与难点] 重点:农耕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关系。 难点:史前考古发掘与中华文明起源关系。 说明: 1.原始农耕的出现(也叫做农业革命)标志着人类历史上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基础,故以此作为重点。 2.考古文化遗址的发掘,使中华文明起源的具体情境日益清晰。要从实际考古发掘的材料中寻觅中华文明起源的痕迹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可结合相关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二重证据法,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文明的多元性,了解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中心,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故以此为难点。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一、原始农耕 1、工具改进——新石器 图片一: 【看图思考】你认为图片一所示的新石器时代的工具与原始农耕的产生有什么关系?(启发学生思考生产工具的进步发展对社会生产力,乃至农业起源的影响。) 【总结】生产工具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为农业的起源提供了物质基础。 2、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 3、内容: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 【强调】原始农耕的出现(也叫做农业革命)标志着人类历史上实现了第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华文明的起源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七年级历史第一学期第一单元(1—3课)检测 一、选择题 1、暑假是外出旅游的好日子。假如你已经去过出土我国最早人类的遗址,那么你能告诉我,它位于哪个省吗?() A.广东 B.湖南 .云南 D.陕西 2、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 A.①② B.②③ .①④ D.③④ 3、科学证明,人类是从猿进化而的。在这个进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因素是() A.使用火 B.直立行走 .劳动 D.使用字 4、下图所示装饰品采用的是磨光和钻孔技术,它出土于()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山顶洞人遗址 D.河姆人遗址 5、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 A.山顶洞人 B.半坡原始居民 .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6、英语单词“hina”的意思是“瓷器”(当第一个字母大写,即写成“hina”时,意思指的就是“中国”)。中国有

名的“瓷都”是景德镇,著名的陶器有“唐三彩”等。其实,早在几千年,有个地方的居民就已懂得烧制大量的彩陶,你还记得是哪个地方吗?() A.元谋 B.半坡 .北京 D.河姆渡 7、1998年有一个游戏叫《轩辕圣战录》,内容讲述轩辕氏(即黄帝)联合炎帝,打败了一个会呼风唤雨、制造迷雾的在魔头。游戏中的大魔头是课本上的哪一个传说人物?() A.尧 B.舜 .蚩尤 D.大禹 8、俗话说:“洪水无情”,在我国远古时代,曾经发生了很大的水患,造成了巨大灾难。此时,有一位英雄人物,花了十三年的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好洪水,造福从民。你能说出他是谁吗?() A.黄帝 B.尧 .舜 D.禹 9、传说继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杰出的聪明首领还有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 A.选举制 B.分封制 .世袭制 D.禅让制 10、下列发明与黄帝有关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③④D.①③ 二、材料解析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