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说课稿 力的平衡说课稿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说课稿 力的平衡说课稿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说课稿 力的平衡说课稿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说课稿力的平衡说

课稿

《力的平衡》说课稿

力的平衡说课内容,我将从教学分析和教学过程两大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力的概念和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为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的学习是学生探究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浮力、压强知识的重要基础,更为高中学习多力平衡以及力矩的平衡做铺垫,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对教材的处理

关于平衡状态的概念,本教材是直接给出。但是生活经验和直觉告诉学生:静止的物体是平衡,而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是平衡状态却没有这种认知。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得出静平衡,通过老师的演示实验,发现受平衡力的物体也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来完善平衡的概念。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我根据初二学生的好奇心,将书上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在硬纸板的不同位置打了八个孔,学生用两端带有挂钩的细线,根据自己的意愿任意选择两个受力点,实验操作简单方便,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增强了实验的全面性。

课本中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这种平衡状态的受力情况没有探究,为了帮助学生能直观理解,我在课件中增加了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会对平衡的概念形成完整的认识。

通过探究和演示实验,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演绎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今后研究问题奠定了能力基础。

2.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3.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①能说出什么是平衡状态;

②对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能进行受力分析,认识平衡力的概念;

③会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简单平衡问题。

【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与讨论生活中的平衡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中领略物理的简捷之美,获得成功的喜悦;

②通过分析生活中平衡的物体受力情况,培养关注科技的意识;4.重点难点

二力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后继学习的基础性;而学生刚刚接触到力,对实际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分析,学生感到比较生疏,因此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5.教法分析

为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情境引入、引导探究、指导讨论、演示突破的方法为学生搭建支架,学生主要以观察现象、亲历实验探究、组间协作、讨论归纳等方式来获取新知识。6.教学资源

教师:多媒体课件、示教板、弹簧测力计

学生:两端带有定滑轮的木板、带孔的硬纸板、细线、钩码

二、教学过程分析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设计为以下六个环节:

环节一:图片引入

从学生感兴趣的真实情景出发,激疑生趣,引发学生思考,很直接的引出平衡的概念。

环节二:观现象、究本质→认识平衡与平衡力

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结合对周围物体的观察,列举出他们认为平衡的物体,例如:桌面上的物理书,悬挂的灯管等,进而得出静止的物体是平衡状态。这是学生看到的表面现象,究其本质是什么呢?老师立刻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对他们所列举的几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对平衡物体的受力有个全面地认识,进一步指出一个物体如果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平衡叫二力平衡,既澄清了概念,又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环节三:师生合作、解读探究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

活动一:学生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猜一猜]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方面考虑,猜想二力平衡的条件。

[议一议]在猜想的基础上,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设计实验,并说明合理的实验步骤;

[做一做]在老师的指导下,参照老师提供的实验探究卡,分组合作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具体做法:让学生按照投影上的步骤去操作,根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填空。然后让学生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两个力的大小、方向关系和同一物体、同一直线以及合力。

活动二:对比演示、观察归纳

◇与学生实验对比,老师对硬纸板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学生观察硬纸板的运动状态,进一步体会同一直线的深刻含义。

◇硬纸板处于平衡状态,用剪刀将硬纸板一剪两半,钩码和半张硬纸板会向两侧掉下,说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学生通过讨论、补充的方式完整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一个物体、同一直线、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活动三:深入探究、完善概念

◇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受平衡力的物体一定静止吗?老师演示钩玛在拉力和重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学生通过观察,深信不疑的得出:受平衡力作用的物体也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学生熟悉的厢式电梯中间的运行过程就是匀速直线运动,实验结合生活,学生清楚了平衡状态,不仅局限于静止,也有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但完善了平衡状态的概念,更清晰了平衡状态与平衡力的关系,为学习力和运动的关系作了很好的铺垫。

环节四: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为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稳定性,实现正迁移,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的讨论问题,检测不同层次学生达标情况,面向全体,激励内化。

【议一议1】:为什么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表示物体所受重力?

既学习了竖直方向的受力分析,又实现了测量物体重力方法上的

逆向迁移;

【议一议2】播放视频

起重机竖直匀速吊起重2×104N的货物,在空中水平匀速移动3m,又竖直匀在这三个阶段,起重机的拉力大小关系:

注重方法教学,指导思维过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议一议3】利用二力平衡知识,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测一下物理课本沿水平桌面移动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目的:应用知识、迁移能力

环节五: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以解决杂技椅子顶为话题,总结出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平衡力→二力平衡条件,又结合图片,利用平衡知识解释生活中其他的平衡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应用意识。

环节六:巧布作业,动手动脑

作业的布置从学生实际出发,分层布置,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不但巩固新知,而且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总之,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观察平衡现象为切入,经历探究、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和动手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提升了情感。

以上是对这节课教学设计的阐述,谢谢各位!

八年级下册物理说课稿苏科版

八年级下册物理说课稿苏科版 【教学目标】 知识水平 1、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2、知道密度计、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 本节教学内容安排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研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检验、应用、推理、解释}——创造——发现,使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物体沉浮现象的乐趣,获取物体沉浮的经验理解,增长探究物体沉浮的本质的水平,培养观察实验,思考等科学水平,为后续乃至终生学习水平及达到高级的思维水平准备理解基础。让学生初步了解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参与制作密度计的实践活动和成果的展示活动,感受到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关系。 %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和对实验操作的科学态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3、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

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施教策略: 1、创设新的教学情境,以打捞沿船引入新课,并利用FLASH模拟潜水艇下潜、上浮;巨轮在海上航行;飞艇在空中飞翔等现象引入到浮沉条件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2、通过边学边实验,在实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并用FLASH制作动态的受力分析,协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3、用多媒体制作潜水艇、孔明灯等浮沉原理并结合演示实验,让学生掌握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教学难点及其克服策略】 难点:影响物体浮沉条件的因素 克服策略: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讨论、交流、总结得出,加深理解 【教学策略】 课堂组织策略:采用主体参与教学策略。具体应用:1、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2、创设问题的情境;3、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和持续提升他们主动参与的水平。4、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哪怕仅仅萌芽),并即时给以肯定和鼓励; 学生控制策略: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与实际相关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与自身相关的任务进入学习,使学生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1章第1节功说课稿

第11章第1节功 教材分析 《功》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1章第三节课。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又是与能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它虽然是在力学中引入的,但却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对功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学习了杠杆和滑轮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效率、能量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从生产、生活的实例中,判断那些力做功,那些力不做功。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利用对生活中具体事例的分析,加强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方法,初步了解科学概念跟生活术语的区别。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三、教学重点难点:功概念的建立和功的计算。四、教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和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

八年级物理功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功说课稿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文章题目:《功》——说课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1节作者单位: 作者姓名: 初中物理《功》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专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功》,《功》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和体会: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能量是《课标》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这充分说明了能量在初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本章通过功、功率的教学,为学生认识能做了铺垫。由于只要求初中学生初步认识能量的概念,所以教科书并未追求能量概念的严密性,而是在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能量的概念——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与能量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研究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变化,为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础。对功的概念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关系的建立。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功的原

理、机械效率、能量等知识奠定基础。另外,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从新课程标准来看,这节课的内容既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这节课计划用1课时来完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⑵记住功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会应用W=FS做简单计算题。 2、过程与与方法 ⑴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⑵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知道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⑵通过合作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九章第一节压强(说课稿)

《压强》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要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压强。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展开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压强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对压力作用效果的进一步描述,它会成为后续认识浮力产生原因等知识的基础,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它是在学习了力及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重力、摩擦力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在本节教学内容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素质的主要载体,“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 此外,压力、压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进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2)能描述压强概念的建立过程,能熟练写出压强公式、单位,并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会应用压强公式分析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具体方法,并能解释与压强有关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归纳、慨括出压力的定义,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发展理性思维能力。 (2)通过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3)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学习运用比值定义法和类比法。 (4)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日常用品探索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通过生活、物理、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社会活动的意识 3、说重难点 ( 1)重点:压强大小决定因素及其概念的理解。 ( 2)难点: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正确理解及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新人教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部完整版

马店小学霸教育培训学校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备课2017人教版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 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 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1—1长度和 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八年级下册物理《杠杆》说课稿

《杠杆》说课稿 青海一中李清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春寒料峭,却阻挡不住我们业务学习的热情.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科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七大方面,说一下我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讲的是新人教版初二物理课本第十二章内容,教材第七章第八章分别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从新的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研究了这个问题,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杠杆平衡条件是贯穿于全章的主线,起到统领全章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教学目标为:认识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初步理解力臂的感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和杠杆的一些应用。 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本节内容编者意图是体现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体现学生科 学探究活动,有探究实验杠杆的平衡条件,图文并茂,目的是培养学生兴趣, 培养他们的能力。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电功"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电功公式是掌握层次之一,又是第九章的开首篇,足见这节的重要性,在力学中,物体做功必须具备两个必要因素。而在电学中,不但物体在电磁力作用下移动算做功,电流通过用电器使其发热、发光、发声等现象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这就扩展了力学中功的概念,为学生理解电能与其它形式能的转化打下了基础。后面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由电功公式导出。所以本节在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中具有综合、扩展和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2、知识目标 A层次: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常见和做功形式 2.会计算一个用电器的电功。 B层次:由公式W=UIT求U、I 。 C层次,运用串、并联电路特点及公式计算电功。 3、能力目标 1.学会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2.会读电能表的示数。 4、思想教育 通过介绍一度电的用途,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电的教育。

5、教学关键 做好电流做功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的演示实验。 6、准备教具 课本图9-1所用仪器(将钩码换成小车),秒表、电能表、投影仪改幻灯机。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面向全体、师生间相互反馈的层次教学法和传统的五环教学法。学法是讨论归纳法和感知探索法。 三、教学程序 分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复习提问。提出与本堂课有关的易中难三个问题,分别叫ABC 三个层次学生回答,为本堂课的教学奠定知识基础。三个问题是:1.水流能做功吗? 2.功的表达式如何? 3.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第二个环节:引入新课,水流能做功,电流能做功吗?演示图9-1实验后,问:是什么原因小车被提起的呢?是因为有了电流。即电流对小车做了功。 第三个环节:探索新知。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这节我们就学习电功。(板书课题) 1. 建立概念 电流做功形式很多,如电流通过收音机做功,我们听到声音,电流通过电视机……让学生再举电流做功的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概括出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2.力的平衡

2.力的平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 2.知道二力的平衡及二力的平衡的条件; 3.能应用二力的平衡求力的大小或判断物体的状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分析、概括、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并认识到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两端有滑轮的直木板,小车模型(玩具小车)、挂盘、砝码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时候总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是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并非都不受力(例如:悬挂的

电灯、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而有些受力的物体,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例如:用力踢球,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时,为什么有些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有些却不能?这些力和物体的运动状态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进行新课】 合力 1.合力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P29中合力部分内容. 合力:如果一个力对物体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对物体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理解:①合力的概念是建立在“等效”的基础上,也就是合力取代了分力,因此合力不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另外一个力,它只不过是替了原来作用的两个力,不要误认为物体同时还受到合力的作用. ②两个力合成的条件是这两个力须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否则求合力无意义. 2.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计算 力的合成:已知几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叫做力的合成. (1)当两个力方向相同时,其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之和;方向与两力 =F1 + F2. 的方向相同.数学表述:F 合 (2)当两个力方向相反时,其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之差,方向为较大力的方向.数学表述:F = F1 - F2(其中:F1 > F2) 合 力的平衡 1.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是指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力的平衡 师我们知道,实际生活中不受力的物体是没有的.那为什么还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 学生思考、讨论. 师当甲、乙两位同学在门里、门外(同一位置,用力方向相反)推门时,也可以让门保持静止不动,这是为什么?

八年级物理下册_压强_说课稿

《压强》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本节课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开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了解生活实例,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这一课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2)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知道压强单位的由来。 (3)了解压强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2)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学法:本节课主要采用的学法为:观察实验讨论法、对比归纳法。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分析点拨和帮助下学生观察实验为主,老师的提问分析为辅下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中得出结论,并学会把探索到的知识加以应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说课稿整理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三节节《声音的特性》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版的《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是《声现象》一章的重点和核心,也是这一章的难点,对学生全面了解声现象具有重要作用。“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乐音的特性。教材力求通过观察、实验和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认识三要素和物体振动的关系,了解声的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本节课实验较多、内容丰富,教材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通过“演示”实验和“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科学世界”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应用知识。本节教学的关键是做好“音调与频率”和“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这两个学生探究实验。做好实验,不但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进一步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另外,还介绍了改变弦乐器音调高低的方法。 2、学情分析: 对学生而言,声现象并不陌生,只是平时没有注意观察和缺少理论知识,但是生活中都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表象,很容易联系到本节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很浓厚。但学生对乐音的三个要素理解得并不全面,尤其是三个因素与振动之间的关系,学生较难理解,因此,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适当的实验,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再次,引导学生在实际中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体会物理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也是物理教学的一个根本目的。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跟振幅的关系。 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4、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及声的分类。 (2)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和“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二)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三)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的设计理念和学生的知识基础,针对本节教材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确定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设疑激趣引出课题──交流讨论提出问题──教师点拨指明方向──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联系生活应用实践──总结评估交流感受等一系列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习

初中八年级物理二力平衡

10.2二力平衡 基础知识训练 1.文具盒放在水平桌面上,它所受重力为G ,对桌面压力为 F ,桌面对文具盒支持力 为N ,则上述的几个力中,互相平衡的两个力是 . (题型一)2.在研究滑动摩擦力时,是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______运动,弹簧 测力计的示数表示 ______力的大小.根据____ __的条件可知,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 数与______的大小相等,因此可间接地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题型二) 3.某工地的起重机要吊装一个工件,该工件重1200N .当起重机以2m/s 匀速吊着工件上升时,起重机的钢绳受到的拉力为N ;当起重机以5m/s 速度匀速吊着工件下降时, 钢绳受到的拉力为 N ,拉力的方向为 ;当起重机吊着工件以4m/s 的速 度沿水平方向做直线运动,工件受到的拉力为. (题型二)4.天花板上吊一盏灯,吊线的重力忽略不计,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题型一) A .天花板对吊线的拉力和吊线对天花板的拉力 B .灯对吊线的拉力和吊线对灯的拉力 C .天花板对吊线的拉力和吊线对灯的拉力 D .灯受到的重力和吊线对灯的拉力 5.如图10-13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的质量为5kg ,用10N 的水平拉力使物体 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下面的说法哪种正确: () (题型二) A .物体受到向左49N 的摩擦力 B .物体受到向左10N 的摩擦力 C .物体受到向右 10N 的摩擦力 D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等于零 6.一跳伞运动员的质量为65kg ,降落伞的质量为5kg 。运动员在空中张开伞匀速竖直 下降,在此过程中人和伞受到空气阻力的大小为 (取g=10N/kg )() (题型二) A .650N B .65N C .700N D .70N 7.如图10-14所示,用F=150N 的水平力把重50N 的物体压在竖直墙壁上,当物体静止时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为 ( )(题型二) A .0N B .50N C .150N D .200N 8.一同学用水平力推停放在水平地面上的汽车,没能推动。此时()(题型二) 图10-13 F 图10-14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83摩擦力说课稿

摩擦力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二册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目标确定、学法指导、教学流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理念 摩擦力是在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的第三种常见的力,通过让学生经历感知、描述、测量、分析等认识力的过程来达成学习目标。本节知识也为力的概念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必做实验。物理课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所以本课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亲身体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过科学探究过程,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分组汇报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善于发现总结的能力。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二、教学目标及教法学法的确定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摩擦现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初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实验探究能力,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本节再通过一些小实验感知摩擦力的概念存在方向和影响因素。 知识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会用二力平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了解增大或减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因素的过程中,学习应用控制变量法。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交流合作精神。 教材的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问题 教学难点: 探究实验的过程和实验数据表格设计,摩擦力产生的原因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说课稿汇总

《力》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的第一节。本节是力学开始的第一节。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构成。“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的基础,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示意图及画法。 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的理解 二、教法学法分析 物理教学的特点是“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对本节教法我采取了以下方法:“情境教学法;设疑诱导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学生情况是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对探究活动充满渴求。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以及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所以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评价方式:使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及时的语言和量化评价。 四、学习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情况,依据课标的具体要求这是我设置的三维目标 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理解力的三要素,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五、教具准备: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讲授之前我需要准备实验器材:拉力器、直尺、弹簧、橡皮泥、磁铁、铁球、轨道、扳手、旱冰鞋 六、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内容包含了新课的引入,教学内容,达标检测和小结。教学内容包含了四个探究点 (一)引入课题 教师投影“力”字,请同学用这个力字组词。 这样引入新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二)教学内容 探究点一:什么是力 初二的学生对力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如何从感性认识中概括出力的概念呢? 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讨论并列举出生活中有关力的事例, 再引导学生分析上述有关“力”事例中有什么共性。由此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在前面事例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理解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这样设计通过学生举出事例联系生活,通过事例归纳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归纳的方法的能力 力作为一个物理量知道:力的符号和单位:F 、牛顿(N)这里可以让学生课前查资料了解牛顿,上课时找学生讲讲牛顿的故事 这样设计培养学生学习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可以学习牛顿的敢于探索,坚持真理,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 探究点二:力的作用效果 让学生动手试一试拉测力器和挤压柠檬。通过这两个实验引导学生概括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这里让学生举一些力改变物体形状的事例。强调力的一个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形状。 演示实验:小铁球受到磁体的作用会改变运动轨迹。再观看打棒球、羽毛

八年级物理下册 10.1 浮力说课稿

《浮力》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 浮力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研究的是学生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感性知识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为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而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因此本节知识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 本节教材以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为主线,并结合一些生动形象的实验将浮力的概念、浮力的测量等知识逐层展开,最后通过探究实验得出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体现了物理学科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特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观察认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说出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探究实验,认识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浮力。 3、在探究过程中,知道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活动中,知道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进一步认识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浮力及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二、说学生 浮力问题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小学科学课上接触到浮力,但是关于浮力的认识学生本身就比较模糊,浮力的教学难点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生活中对浮力的认识是不可靠的,有一些错误概念,如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下沉的物体不受到浮力。二是浮力的问题自然涉及到受力分析,与力、密度、质量、压强等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唯一。知识要求不

(完整版)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知识回顾 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 1、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总是成对出现,同时产生,同时消灭 3、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4、是同种性质的力 二、一对平衡力的特点:一对平衡力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简单的说: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三、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比较 相互作用力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平衡力 相同点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不同点作用的物体 (受力物 体) 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同时性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不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力的性质同种性质的力不一定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强化练习 1.一个物体受到两个三个要素完全相同的力,那么这两个力( ) A .一定不是平衡力 B .一定是平衡力C.可能是平衡力D .一定是相互作用力 名 称区别

2.关于磁铁和铁钉,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磁铁吸引铁钉时,铁钉同时也吸引磁铁 B.磁铁吸引铁钉时,铁钉不一定吸引磁铁 C.磁铁和铁钉相互接触时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D.磁铁对铁钉的力跟铁钉对磁铁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3.对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来说,下列各组力中属于相互作用力的是()A.书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 B.书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的重力和桌子的重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4.如图是运动员踢足球的情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踢足球时,球对脚没有作用力 B.足球在空中时受到脚的作用力 C.足球在空中继续运动是由于惯性 D.脚对足球的力和足球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5.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使其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 用力 C.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与桌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D.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与桌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8.2 二力的平衡) 课堂提升训练—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2021年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课堂提升训练 第八章第2节二力的平衡 1.下列不属于二力平衡条件的是() A.作用在同一物体上B.大小相等 C.方向相同D.在同一直线上 2.如图为“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为了减小摩擦,应选用尽量光滑的水平桌面 B.小车所受重力与小车所受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C.调整两边的托盘内所放的钩码数量,可以改变力的大小 D.将小车扭转一个角度,是为了让两拉力不在同一直线 3.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图中汽车速度与时间关系图象,其中受到平衡力的是() A.B.

C.D. 4.下列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A.匀速转弯的汽车 B.空中自由下落的苹果 C.绕太阳不停旋转的地球 D.在竖直方向上,匀速上升的电梯 5.关于力与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东沿水平方向用力推课桌没推动,是因为他的推力小于课桌受到的摩擦力 B.飞机起飞加速助跑,可以获得更大的惯性和动能,有利于升空 C.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茶杯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踢出去的足球在地上越滚越慢,说明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用力把乙推倒而自己不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B.排球运动员用力击球时,手对球的作用力与球对手的作用力大小相等

C.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磁铁对铁钉的力跟铁钉对磁铁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7.上体育课时,同学们在操场踢足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脚踢足球使足球飞出去,说明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B.足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C.足球静止在地面上时,足球所受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是相互作用力 D.足球在空中飞行时,若它所受的力全部消失,它一定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8.起重机以1m/s的速度匀速吊起一个重物,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是3000N,若起重机吊着这个物体以2m/s的速度匀速下降,这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是() A.12000N B.6000N C.3000N D.0N 9.如图所示,用水平作用力F将物体P压在竖直的墙上,物体P沿墙匀速下滑,物体的重力为G,墙对物体的弹力为F N、摩擦力为f,物体对墙的压力为F N'、摩擦力为f',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八年级物理下册 杠杆说课稿

《杠杆》说课教案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杠杆》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第1 节内容,教材第七、八章分别各用一节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从新的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研究这个问题,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本节课有三个内容: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和生活中的杠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获取物理知识,并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的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下: 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a、能识别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b、学生动手实验,能得出杠杆和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计算。 c、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杠杆。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的操作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1)、力臂的引入,并让学生会画力臂。 (2)、用实验让学生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4:教具准备 演示用:杠杆、蜡烛、一根1.5长的木杆、书包等。 学生用: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共8组) 第二部分:说教学方法 我在教学设计时,给学生时间与空间放手学生实践,从概念的得出到课堂实验,教师始终关注每一位学生参与探索问题的全过程,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咨询者与指导者。只有完成这种转换,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物理教学是物理思维活动的教学,本节课力求做到在教学活动中研究,在研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 综上所述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本节课中主要采用三种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为了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潜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学生靠自己动手、动脑来获得活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2)实验探究法:学生通过做实验,对实验数据认真分析、小组讨论归纳,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分层次教学法:一个班学生人数多,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不一样。这一点主从练习体现出来,练习中分有必做题和选做题,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给有能力的同学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第三部分、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其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初中物理教师说课稿模板__全套

物理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我说课的题目《功》,是人教版的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一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制定、学法教法、教学程序五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功)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学难点重点 ①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②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A.结合实例知道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B.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C.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②过程与方法: A.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B.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C.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 A.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B.使学生认识“不劳无功”和“劳而无功”的意义,树立正确的证唯物主义观点。 C.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教具与学具 木块细绳弹簧测力计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九年级上册 初三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心智较为成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 但是初三的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二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的积极、灵活的调动。初三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教条式的计算,但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了解与物理规律有关的图片。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他们喜欢探索自己熟悉的或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这样才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九年级下册 经过之前三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三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掌握了一定学习物理的方法。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学生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我面对的是农村初中生,相对来说知识面窄,知识信息不丰富,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高科技、较前沿的东西,激发其求知欲。 三.说学法 1.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腾现象及规律”。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效果。 2.学法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