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温解表之九味羌活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温解表之九味羌活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温解表之九味羌活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温解表之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

组成:防风、苍术各钱半,白芷、川芎、生地、甘草各一钱,细辛五分,加生姜、葱白煎。阳虚气弱人禁用,加减临时在变通。

九味羌活汤,可以看作是一张有代表性的划时代的方剂,很重要。

源于:这个方子(的)出处是从王好古的《此事难知》里面找到的,王好古是张元素的学生,也是再传学生,王好古的《此事难知》里面注清楚这是张元素方,张元素的方剂,里面记录了一些张元素的观点,谈的用法。

这个方学习的典型性意义,首先,以羌防剂治疗外感风寒湿邪的代表方。张元素为代表这个时代,包括宋,宋、金这个是南北对峙的时期,到元,大概这个时代逐渐形成固定下来,形成了治疗外感风寒里面的羌防剂为主流的一个治法,于是历史上就出现经方派的麻桂剂为主代表治疗,以及时方派羌防剂为主的一种治疗,组成了两个大流派。这是它的第一个意义,以羌防剂治疗外感风寒湿邪,这个方是个代表方。第二个,它体现了分经论治理论,从方的角度体现分经论治理论,它是个代表方,最典型的代表方,而分经论治的理论就是张元

素提出来的,它最早用的,分经论治,引经报使,张元素提出来的,而这个方又是他制定的。

从这个方的主证病机分析来说,和典型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有两个不同。前面讲到麻黄汤它有个典型意义,伤寒正局最标准的风寒表实证,其他风寒表实证就可以用麻黄汤证作为参照,比较,这样来掌握,利用这种典型意义了。既然这又说到外感风寒湿邪,而这类的风寒仍然是表实,九味羌活汤的风寒性质上仍然是表实证,所以恶寒发热,无汗,这个是都有的,由于风寒引起了,寒性收引凝滞,营阴郁滞不通,可以头项强痛。但所不同的,现在这个风寒是夹湿的,那就和纯感风寒的麻黄汤证不同了,它是夹湿的,所以它这种疼痛带有酸楚疼痛的特点,酸楚疼痛,当然也包括了临床上沉重,沉重也是湿证的特点,可以头身沉重,或者四肢酸楚疼痛,这都是夹湿的特点,所以从这个病机的主证方面,病机主要方面,它是一种风寒夹湿和麻黄汤证的纯属风寒是不同的。第一个区别,主证分析当中内有蕴热,内有蕴热就有一点像麻黄汤证配套的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证里有蕴热。外来风寒湿邪也可以入里化热,风寒湿邪在表仍然存在,里热开始产生,那是寒包火,表里同病,这也符合风寒证为主的这类证候发展的一些方向,所以,从麻黄到大青龙这里,这个外感风热湿也有发热,内热。当然这个方应用当中有内热、没内热也都可以用,调整药味、药量就

可以了。但是这个原书、原方主治是外来风寒湿邪,内有郁热的,内有这个热反映在口苦微渴。口苦、口渴都是内热早期发生的一些标志,正常的人你体内有些化热因素的话,就会口苦口渴。晚上开两个夜车都经常觉得口干舌燥,开始口苦。夏天心烦口苦口渴这是常见的。所以内热开始出现,但要说明这个还是一种(兼证),主要证候还是外感风寒湿邪为主,这是一种兼证,还属于兼证,它不是属于这种用法的寒热并用,表里同治,不是这个,仍然有(风寒湿)绝对为主要矛盾的一个方面。从舌象、脉象来说,也可以从麻黄汤证的典型证候来比较,从脉浮来说,一样啦,从寒邪来说,当然没有以风寒为主的,那是重,在临床有时候可以有紧脉,但是很多时候不一定有紧脉,苔白和微黄是动态地反映了内热的程度,因为作为从表证一般不影响整体气化的,舌质、舌苔不变,都是苔是薄白的,舌淡红。如果说内热开始产生,随着这个苔就要发黄,苔黄越重,内热越重,苔白或者微黄是动态地反映一种你这个入里的一个程度,入里没入里,入里较浅这种程度。从它的主治证候这个病机分析来看,它有一种动态思想,整体是外感风寒湿,和麻黄汤证不同,而且里热开始产生。针对这个情况,治法要表里兼顾,主要的要发散风寒湿邪,这个用发汗祛湿来归纳它。

从方义分析来讲:

这个方君药,九味羌活汤以羌活为君。羌活从汉,经过唐,到了宋金这个时代,羌活用得越来越多了。羌活临床常用,很好的一味药。羌活它的发散跟麻桂不同,它不但针对风寒,还针对湿邪,能够风寒能够除湿,能够擅长止痛。

臣药里面,用防风、苍术。防风是风中之润剂,这类认识都是到唐宋这个阶段逐渐认识的,风中之润剂,它归经可以归肺经,用于表证,肝经、脾经,是用它散肝疏脾这种方法。又把它叫风药之卒徒。卒徒,小卒子的卒,徒弟的徒。小卒子、徒弟都是地位比较低的,卒徒的意思是什么?又能干又听话,疗效又挺好,又听话,副作用小。风药多燥,防风是风中之润剂,又不燥,所以内证、外证它都可以用。对肝它可以散肝。脾,它既能祛表湿,也能祛内湿,又能疏脾。实际上是什么?针对湿困脾土这种提法,舒展,它能燥湿,内外之湿兼顾了,在这里当然侧重点在祛风除湿,散外湿,也能够止痛,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和苍术相配,苍术也是这个表里兼顾的,和白术区别,它也能发散,也有发汗作用,发汗除湿,同是它又善于祛太阴寒湿,是指的运脾燥湿,运脾燥湿力量较强,苍术是比较燥的。这样两个药结合起来,协助君药,加强君药羌活的发散风寒湿邪作用,增强止痛作用,针对主病主证。

佐药用了细辛、白芷、川芎,这三味药除湿作用不是很强,发散风寒,特别在止痛上非常突出,所以祛风散寒,宣痹止痛。宣痹止痛就是说,你风寒之邪阻滞了,风寒湿邪阻滞了,不通则痛引起的气血痹阻疼痛。这个痹不是仅仅指痹证,痹阻的疼痛,因为它可以发散。这三味结合里面可以看得出来,等于说除了散寒之外,它也有行气活血止痛,川芎本身可以活血行气,也体现一种治风先治血,治风、调血相结合。这些理论都是到金元逐渐形成,以后应用得更多了。佐药第二组,生地和黄芩。生地擅长于清泄里热,还有生津润燥(作用)。这又看到润燥问题,防止前面的羌活、苍术、白芷、细辛、川芎这些都属于温燥之品。虽然防风也是辛温的,少燥一点,毕竟风药容易性燥,其性多燥。生地既能够清里热,又能够注意到防止温燥。里热伤津,口渴,或者口微渴,它也能生津止渴,针对主要这个兼证。但在这里,由于比例上一般把生地、黄芩当作佐药,比例风寒湿为主,而且在没有内热情况下,生地、黄芩也能用,这个时候它们的作用是用来制约那些辛温燥的药,防止过于温燥。黄芩,我们说黄芩清热,三黄中间它擅长于清上焦之热,或者肝胆湿热。所谓上焦这个病位概念,也包括这种在表里之间,入里的初期,最浅,里之表,所以小柴胡汤会把它看作清半里之热。内热发生的初期,首先很多配伍先用黄芩。较浅的热邪,但已经涉及到里热,马上就用黄芩,所以它能清肝胆,

或者内热的初期,治疗口苦。这样生地、黄芩相配,总的作用两方面,有内热可以清泄内热,没有内热,防止辛温燥烈的药燥热伤津,两个作用,就看这个方里边内热的程度,内热明显,量稍微大一点。内热没有能不能用?小量,仅仅起佐制药的作用,而不兼佐助药的含义,这是灵活应用的。所以一般主张这个方里辛温的药物较多,用一些生地、黄芩,有没有热都有好处。佐制药。

作为使药是甘草,甘草在其中能够调和、缓和药性,避免过于辛温燥烈也容易伤津,保护胃气,而且寒热两组药,它可以调和寒热,所以说它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它既用升散药为主,又结合部分清热药,这顾松园说它升散药得到清热药,升而不峻,不会升之太过,清热药得到升散药当然也能清内热了,同时它这种苦寒,因为过多用内在的苦寒药容易引邪入里。这两个有个相制的问题,相制,一个散表,一个清里,是分工,所以这里头有一个两样药相配既有分工合作,又有相互制约。配伍第二个特点,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这分经论治在九味羌活汤的服法中间是明确提出来了,也是最早的直接提出来了。要用这个方“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头身酸楚疼痛,表现在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经,那我们用这药要“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单从这两个配伍特点,可以反映出来一个中医学发展到这个时期的一

个进步,应该承认是个进步。过去包括头项强痛,头身疼痛,这个还是泛指的,现在这个就具体化了。用药当中,在止痛方面,根据部位不同讲究用药的技巧,应该说是中药方剂方面的一个进步。九味羌活汤的服法和剂型选择,在这个时期也是从某些方面的一个进步,它要求“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就是说外感风寒湿邪较重,那就要用急汗,急汗就用汤药趁热服,吃了以后还要喝点稀饭、热开水,以羹粥投之。如果缓汗,病情不是很重,同样开这个方,你可以用调节它的服法来控制功效的发挥,那就用温一点,不要热服而是温服,吃了以后也不用,“不用汤投之也”,不用喝稀饭、喝开水帮助出汗了。这根据证情的不同。剂型来讲,治外感风寒湿邪表证为主宜用汤剂,治内伤杂病,像痹证一类,宜用丸剂,这就是剂型不同,功效主治可以不同。所以反映了不同剂型,对于主证,主病、主证功效是不同的。

对于引经问题,这个方里用的六经的引经,也符合我们后世一般公认的这个引经。太阳经:羌活;阳明经:白芷;少阳经:黄芩;太阴经:苍术;少阴经:细辛;厥阴经:川芎;而防风,“风药之卒徒,走十二经”。张元素生活在金代这个地区了,这个认识,后世一般都比较尊从和公认这种认识,这样使用。所以这个配伍特点是学习这个方里边的一个重点,因为它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个方在运用当中辨证的要点: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这个是外感风寒的最基本表现。肢体酸楚疼痛,反映出来外感风寒夹湿,外感风寒夹湿这一段是个基本依据。口苦微渴是原方用于外感风寒湿兼有内热的一个基本表现。使用注意,当然这个方比较温燥,阴虚内热、风热表证不能用,这个是由于整方以温燥为主的。

在随证加减里边,它不是风寒夹湿嘛,也可以用于痹证嘛,又兼内热,那围绕这几个方面的轻重灵活用药,所以这个加减的项目都围绕它的辨证要点、病机的几个方面展开。既然风寒夹湿,夹湿轻的那当然像苍术这些太燥的,这个苍术、细辛(这些)发散(药),适当减少。如果治痹证,这个痹证疼痛比较剧烈的,根据不同部位,上下啦,四肢啊,像独活、灵仙、姜黄这些选用,增加祛风寒湿,或者活血,总的来讲除痹止痛,蠲痹止痛。如果外来有风寒湿,又有内湿,湿重胸满说明内在有湿邪阻滞气机,湿这个病邪它有个特点,表湿很容易引动内湿,内湿又容易招致表湿,水湿都有这种特点了。所以说又兼内湿的情况下表现出胸闷,湿邪阻滞气机,那应该把滋腻的黄芩这类由于恋湿,可以减少或者不用,加一些行气药,像厚朴、枳壳,这些都是行气药,气行则湿化,像厚朴这些带有芳香可以化湿的,气行则湿化。如果兼里热,这有重和不重两个情况,里热不明显,生地、黄芩减量,没有里热,可以不用。当然我们说用一点,减量用一点,

它可以制约温燥。里热如果很重,加石膏、知母,这通常的一个,在气分的一个里热还在气分的一种加减方法,所以这随证加减为了强调围绕这个病机的几个方面、程度这些来展开的。

由于时代不同,气候、环境、人文和经济等条件不同,羌防剂、麻桂剂各自有自己很适应的证候,适应的证候用法,你看到什么证,外感风寒,风寒较重,麻桂剂当然好啦。而风寒夹湿,那就用羌防剂好啦。

带下病中医诊疗常规

带下病中医诊疗规范 概述 妇女阴道内有少量白色无臭的分泌物。润滑阴道,为生理性带下。若带下量过多,色,质味异常,或伴有腰酸,小腹疼痛者,为带下病。带下病的主要病因为湿邪盛。湿邪之来源有二:内虚多因脾虚失运湿浊内停,湿性重浊,下注乃至带下。或因肾气虚弱,时其闭藏,伤及奇经带脉失约,滑脱于下,而成带下病。外湿多因经期、产后不洁,或房事不节,或久坐湿地,久居湿室,乃到寒湿或湿邪毒热乘虚内侵,伤及任、带之经,而任脉不固,带脉失约,遂为带下。 西医诊断为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宫颈糜烂,盆腔炎等急、慢性炎症疾病及宫颈癌等,均可出现带下病的症状。 疾病诊断依据:西医诊断标准:《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5月。 中医诊断标准:《中医妇科学》,(马宝璋主编),上海科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证候诊断依据 西医诊断标准:《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5月。 中医诊断标准:《中医妇科学》,(马宝璋主编),上海科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一、诊疗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带下量多,色黄、白、赤、或黄白相兼。质清稀或粘稠。气味腥、臭、秽或秽浊。 2、伴腰部酸痛,小腹坠痛,下肢酸软,或阴户灼热,或骚痒等症状。 3、舌体多虚胖,舌苔为白腻或黄腻,脉象多见滑、濡。 (二)、辨证要点(根据中医妇科第七版教材及妇产科学第七版教材) 1、脾虚湿注 带下色白或淡黄,量多,如涕状,无臭味,绵绵不断,神疲乏力,肢体困倦,脘闷纳呆,或大便溏薄等,舌苔白腻或薄白,舌体嫩胖舌边有齿痕,脉象缓弱或濡。 2、肾阳虚衰 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无异味,淋漓不断,腰部冷痛,小腹冷胀或坠痛,小便频数而情长,夜间尤甚,舌苔根部白腻,舌质淡,脉象沉迟,双尺尤著。 3、肾阴虚 带下色黄或夹血丝,质稠,味腥,或无明显异味,多见于绝经期后,要点内干涩,或灼热痛,腰腿酸软,五心烦热,头晕耳鸣等症,舌苔少或薄黄,舌质红,脉象细数,左尺弱。 4、肝经郁热 带下赤白相兼,或呈黄绿色,质粘稠,气味腥秽,伴偏头痛,口苦、性情急躁,小腹疼痛等症,舌苔薄黄,舌边红,脉象弦数。 5、下焦湿热 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红相兼,或夹血或呈黄绿色。质如米泔,或如脓状,小腹疼痛或坠痛,腰胯疼痛,阴部灼痛或痒痛,小便短赤,大便燥

基于中药药性及功效知识的分析探讨

基于中药药性及功效知识的分析探讨 发表时间:2018-05-04T14:31:02.463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4期作者:李传琪1 曹艳艳2 [导读] 中药在我国传承千百年,经过人们长期以来对中药的研究,为人们身体健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李传琪1 曹艳艳2 1.高密市井沟镇卫生院山东潍坊 261515;2.高密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潍坊 261500 摘要:中药在我国传承千百年,经过人们长期以来对中药的研究,为人们身体健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伴随着新时期中药研究不断深化,对于中药药性和功效致使的了解有了极大的进步,如何能够更为充分的发挥中药原有的药性和功效,需要相关人员掌握充分的中药知识,了解不同中药的药性和具体功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本文就中药药性和功效知识展开深层次探究,对相关方法做进一步论述。 关键词:中药;药性;配方;功效 在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中,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而中医药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正在广泛应用在医学中。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只要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疾病都值得大力提倡,而中药在药性和功效方面,特点都十分鲜明。但是,中药药性和功效致使较为复杂,涉及内容较广,为了充分发挥中药作用,就需要全面掌握中药药性和功效知识,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由此,加强中药药性和功效知识的临床研究,有助于为后续工作提供支持,推动中药领域进步和发展。 1 中药学中功效的重要性 功效是衡量药物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一种药物质量高低直接关乎到药物是否可以得到有效运用。中药治疗中,无论是治疗成果还是保健作用都属于功效范畴,药物作用在人体时,通过功效来衡量药物是否在治疗相应疾病中发挥作用,治疗效果如何。所以,中药的功效十分重要,为了可以提升中药功效,就要加强中医药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态度,了解中药药性和功效之间的关系[1]。只要了解中药功效,才能在后续临床治疗中对症下药,更为充分的发挥中药作用,为患者疾病治疗提供帮助。如果医师缺乏对中药药性和功效的了解,可能出现盲目用药,不仅无法改善患者疾病症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患者身体患病程度,不利于患者身体健康。 2 中药药性和功效知识学习方法 中药药性和功效知识包含内容较光,学习难度较高,想要全方面掌握中药相关知识,首要一点就是需要对中药功效和药性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和了解。中药药性和功效知识的学习需要选择特殊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古配方的成分分析 对于古配方的成分分析,是全面了解中药药性和功效知识的一个首要前提,同时也是起到奠基作用。相关医学人员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总结,对中医药药性相关知识做出了较为全面的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症下药,充分发挥中药功效,提升临床治疗成效。所以,对于古配方的认识和学习,主要是对前人临床实践经验和理论整合而来,对于后续的中药药性和功效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具体学习中,将单方和药对作为古配方学习的重点进行学习,种类非常的稀少,但是通过药对和单方可以全面了解中药药性和功效。所以,在极少量的药对和单方学习中,以便于更加全面的掌握中药要性和功效[2]。其次,将中药复方作为研究切入点,由于古配方的组成是通过前人大量临床实践和理论知识构成,需要了解古配方组成成分基础上,才可以进行后续的中药药性和功效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对药物要性和功效,古配方中各种成分的占比。总的说来,为了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学习中药药性和功效知识,就需要对古配方展开深层次的研究,选择合理的方法。 2.2加强临床实践 在对中药药性和功效知识学习中,除了需要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以外,还要加强临床实践。绝大多数的理论知识均是从临床试验中提炼总结而来,理论知识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作用,所以理论和实践缺一不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学习中药药性和功效相关知识中,医师应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加强临床研究力度,有针对性的在一些临床研究中应用理论知识,丰富和完善理论知识,促使更多人可以了解中药治疗方法,推动中药领域发展[3]。 中药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和毒性,中药药性之间并非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具有内在联系性。中药药性和功效是一个有机整体,历代的医药家都曾提出性效结合,从中不难看出中医学领域的整体观思想。诸如,通过对药物四气的说明,可以了解药物作用的寒热属性,升降浮沉可以了解药物的具体作用方向,同功效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 结论: 综上所述,中药药性和功效致使较为复杂,涉及内容较广,所以在现代医学事业发展中,为了可以更加全面、充分发挥中药作用,应该加强对中药药性和功效知识的学习探究,对症下药,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冠林,许仕杰,周福生,游章才.基于“药性-功效知识元语义分析”探析中药复方的整体功效[J].辽宁中医杂志,2017,38(07):1260-1264. [2]陈君千. 基于中药“药性—功效”关联规律探讨“疏肝健脾和胃安神法”的内涵及临床应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3]周福生,赖小平,许仕杰,陈建南,陈冠林.中药药性理论模型化表征方法研究思路[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11(02):229-233.

中药2 中药功效总结完整版

中药专业知识二经典 本《2007新大纲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考前冲剌》分《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药学专业知识(一)》、《药学专业知识(二)》五个分册,是由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药学院、山东大学药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药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培训中心、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等高等医药院校和医药科研单位的一批教学和辅导培训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为工作繁忙、考前复习时间紧迫的应试人员编写的。本中药专业知识二能帮助和指导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轻松地学习和掌握《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试范围的知识,并得到强化训练,收到考前实战冲刺的效果。 一,解表药(发表药) 第一节:辛温解表药 共性:解表散寒 麻桂紫苏和生姜 荆防羌细芷薷香 藁仓辛夷西河柳 发汗解表齐帮忙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肺气壅遏咳喘要药) 麻黄选妃平川,利水消肿。(麻黄得了水肿,需要选胸部平川的妃子,可以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桂枝喊劫机,问通京吗,猪样滑稽。(桂枝在飞机上大喊劫机,问这飞机通北京吗,样子像猪一样滑稽)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风寒感冒常药) 紫苏发散行乞观众,解鱼蟹毒,安胎。(支书解散了看行乞卖艺的观众,并告诉他,老婆中了鱼蟹毒, 快回家解毒安胎)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呕家圣药) 生姜发表,文中直呕,蚊飞直咳,解毒。(姜昆发表论文中直呕吐,蚊子飞来直咳嗽,中毒了)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炒炭止血(发表散寒) 警戒散解,偷羊,炒炭止血。(警戒解除了,开始偷羊,回家炒成炭给病人止血)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治风通用药) 祛风解表,风湿童子痉。(有风祛风,有风胜湿,止痛止痉)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墙(羌活)高(藁本)借伞风时通 藁本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墙太高,借把伞,有风时就通过了) 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寒饮伏肺) 细心表姐上海取峰桶,桶敲,蚊飞化蝇。 白芷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头痛) 白纸三行,笔敲指痛,找师带小农。(白纸写文章只写三行,笔敲得手指都痛,只能找老师带我这小农)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相如河中画狮,利水肿。(画家相如在河中画狮子,这样可以利水肿) 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 (苍耳子掉水里,冷!耳朵通鼻窍,耳朵湿了又痛又痒,要除湿止痛止痒)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鼻渊要药) (辛夷又称木笔花,笔和鼻同音,看到笔就想到通鼻窍) 西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 西河柳的枝条像头发——头发风湿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共性:疏风散热(树上疯人) 薄荷蝉蜕牛蒡子 桑菊葛根蔓荆子 柴升浮木淡豆豉

中医师-中医妇科学-带下病练习题及答案详解

第四单元带下病 一、A1 1、治疗带下过多热毒蕴结证,应首选的方剂是 A、内补丸 B、完带汤 C、知柏地黄汤 D、止带方 E、五味消毒饮 2、完带汤治疗带下过多的适应证候是 A、肾阳虚证 B、阴虚夹湿证 C、脾虚证 D、湿热下注证 E、热毒蕴结证 3、治疗带下过多肾阳虚证,应首选的方剂是 A、内补丸 B、完带汤 C、知柏地黄汤 D、止带方 E、肾气丸 4、带下过多热毒蕴结证的带下特点是 A、带下色白或淡黄,质稀薄 B、带下黄绿如脓,臭秽难闻 C、带下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 D、带下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 E、带下色白质黏,呈豆渣样 5、下列各项,属带下过多脾虚证临床表现的是 A、腰酸如折,畏寒肢冷 B、带下赤白相兼,有气味 C、烘热汗出,失眠多梦 D、四肢倦怠,纳少便溏 E、烦热头晕,口苦咽干 6、带下过多者,治疗以 A、除湿为主 B、益气养血 C、治本调经 D、疏肝养肝 E、调理冲任 7、下列各项,不属于生理性带下的是 A、月经期前后带下量多

B、排卵期带下量多 C、妊娠期带下量多 D、绝经前后白带减少 E、带下黄绿色 8、肾阳虚带下过多的主证哪一项是错误的 A、带下量多,质清稀如水,终日淋漓不断 B、腰酸如折,小腹冷感 C、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尤甚,大便溏薄 D、畏寒肢冷,面色晦黯 E、烘热汗出,头晕耳鸣 9、下列哪一项不是热毒蕴结带下过多的主证 A、带下量多,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黏腻 B、带下黄绿如脓,臭秽难闻 C、面部烘热,烦热头晕,午后尤甚 D、小腹疼痛,腰骶酸痛 E、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10、脾虚带下过多的治法是 A、健脾益气,固涩止带 B、健脾益气,清热止带 C、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D、健脾益气,清热利湿 E、健脾益气,除湿止带 11、肾阳虚带下过多的治法是 A、温肾健脾,固涩止带 B、温补肝肾,固涩止带 C、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D、温补肾气,固涩止带 E、温补肾阳,固涩止带 12、阴虚夹湿带下过多的治法是 A、养阴清热,除湿止带 B、滋肾益阴,清热利湿 C、滋肾养阴,清热止带 D、滋阴降火,清热除湿 E、滋肾养肝,清热止带 13、湿热下注带下过多的治法是 A、清利湿热,佐以止带 B、清利湿热,佐以祛风止痒 C、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 D、清利湿热,佐以止痒 E、利湿止带止痒

第五章 解表剂

安徽省滁州城市职业学院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教学 教案 课程:美容方剂学 课次:第X次课 课型:理论课 课题:第X节 授课日期:2017年X月X日星期X 授课班级:XXX

安徽省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教案 课程:美容方剂学课次:第一次课型:理论课 教学目标:1.掌握方剂3首,熟悉方剂2首,了解1首。 2.熟悉解表剂的含义、适用范围、分类及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1.各代表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和运用;类鉴别。教学难点:1.外感风寒表实证、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含义。 教学资源:1.教材:《美容中药方剂学》,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黄丽萍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年7月第2版第1次印刷,页码范围:第201页 ——第303页。 2.教学参考书:邓中甲主编《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2013年6月第10次印刷P1--P351页。 3.教具:多媒体、粉笔。 教学步骤:课的准备(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课的实施--- 课的小结(评估、总结) 教学方法:讲授、举例、演示 评估方法:提问、观察、讨论、作业 教学内容: 第五章解表剂 【课的准备部分】 (一)组织教学教师清点学生人数 (二)导入新课

教师: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美容方剂学》这个章节。学过中药的同学们都知道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 (三)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的实施部分】 一、概述 1.含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称为解表剂。 2.适应证:外感表证;或麻疹、疮疡、水肿、疟疾、痢疾等初起见有表证者。 3.分类:辛温解表剂、辛凉解表剂和扶正解表剂三类。 4.使用注意: ①.解表剂多为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 ②.服药后禁食生冷、油腻之品,防影响药物吸收和疗效发挥。 ③.解表剂宜温服,服后宜饮热开水或加衣覆被,以助汗祛邪取汗以周身微汗为度。 ④.表邪未尽又有里证者,宜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若病已入里,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性水肿,吐泻伤津等,均不可用。 第一节辛温解表剂 一、概述 功效:发散风寒 适应证:适应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口不渴,无汗或汗出,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二、麻黄汤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 桂枝去皮尖,二两(6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6g)甘草炙,一两(3g)

中药功效总结

中药功效总结 一、表药 1.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桂枝:发汗解表温经通脉通阳利水温通胸阳温中散寒紫苏:发散风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半夏.天南星毒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炒炭止血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藁本: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白芷:散风解表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痒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苍耳子:散风寒祛风湿通鼻窍止痛止痒 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 1.2辛凉解表药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蔓荆子: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宣肺利咽消肿疗疮利二便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发表解肌解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淡豆豉:解表除烦 二、清热药 2.1清热泻火药 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敛生肌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呕排脓利尿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2.2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安胎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2.3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清热润肠玄参: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润肠3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退虚热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水牛角:清热凉血泻火解毒 2.4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痈散结利尿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牛黄: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 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散结消肿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 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马齿莶: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淋马勃: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清泻肺热利咽红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散肿清肝定惊 蚤休: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息风定惊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 白鲜皮: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止痒半边莲: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土茯苓:解毒除湿利关节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散肿止痛

九味羌活汤加减治疗夏季风寒夹湿感冒60例

2016年4月第15卷第4期今日健康 April2016Vol.15No.4JIN RI JIAN KANG 九味羌活汤加减治疗夏季风寒夹湿感冒60例 王建华 (陕西省汉中市中医医院,陕西汉中,723000) 感冒是四季常见病,夏季天气炎热,暑湿当令,一般情况常见暑热和风热感冒,但是,由于体质虚弱,或长时间使用电扇空调,或贪凉卧冷,或突受雨淋,或汗出当风,风寒夹湿感冒者临床亦属常见。笔者采用九味羌活汤治疗夏季风寒夹湿感冒,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汇总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2012年7月至2015年9月门诊患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最小年龄10岁,最大年龄70岁,10~25岁8例,26~35岁10例,36~45岁19例,45~75岁23例,平均年龄42.47岁±10.45岁。 1.2诊断标准 按照《中医内科学》诊断标准,风寒夹湿感冒主要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痛明显,鼻塞,流清涕,咳嗽,痰清稀,舌苔薄白,脉浮紧等症状。 纳入标准口苦微渴,音亚,咽喉不适,或咽喉疼痛。 排除标准有汗,咽喉红肿。 1.3治疗方法 九味羌活汤,方药为羌活9g,防风10,细辛3g,白芷6g,川芎6g,苍术10g,黄芩6g,生地黄10g,甘草6g。用法:水煎服,一日三次。随证加减:若内无蕴热,则去生地、黄芩;里热重而见烦渴者,加石膏、知母以清热生津;湿邪较轻,肢体酸楚不甚者,去苍术、细辛,以减温燥之性;肢体关节痛剧者,倍用羌活,加独活、威灵仙以增通痹止痛之力;湿重胸闷者,去生地之腻滞,加枳壳、厚朴行气化湿除满;厌食者,加焦山楂、炒麦芽助消化;呕吐者,加竹茹、苏叶降逆止呕;口渴甚者加葛根生津止渴;兼咳嗽者,加杏仁、厚朴宣肺止咳;需要注意的是本方虽有生地、黄芩,但总属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能使用。 1.4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感冒的疗效判定”标准,治愈:症状消失;好转:恶寒、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2治疗结果 治疗60例,治愈54例,好转6例,治愈率90%。 3典型病例 张某某,男,50岁,公务员,2013年8月19日初诊,患者因空调使用时间较长,随感觉恶寒,略微发热,头身疼,鼻塞,流清涕,打喷嚏,音哑,口苦微渴,舌苔薄白,脉浮紧。测体温,37.8,血压正常。诊断为风寒夹湿感冒,治宜发汗祛湿,兼清里热。方用九味羌活汤,处方:羌活9g,防风10,细辛3g,白芷6g,川芎6g,苍术10g,黄芩6g,生地黄10g,甘草6g,水煎服,一日三次。两剂后诸症痊愈。 4讨论 夏季气候炎热,湿润多雨,其时天热下逼,地湿上蒸,若体质虚弱,或长时间使用电扇空调,或贪凉卧冷,或突受雨淋,或汗出当风,炎夏之际反而感受了风寒湿邪气,即所谓“非其时而有其气”,风寒湿之邪侵袭肺卫,致使肺失宣肃,卫表不和,则易出现夏季风寒感冒夹湿现象。同时,夏季感冒多内有蕴热,一是由于夏季气候炎热,人体气血趋向体表。正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从而形成阳气被郁不能外达的生理状态。二是“六气皆从火化”,感冒风寒若未及时就医,或虽经发汗而表邪未解,则易入里化热,形成表寒里热之证。《杂病源流犀烛》说“经日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日:夫寒盛生热也。寒气外凝,阳气内郁,腠理坚实,玄府闭封,致气不宣通,故人伤于寒转而为热也”。三是素体阳盛,复感风寒,易形成表寒里热。如清.李用粹《证治汇补·伤风》说“肺家素有痰热,复受风邪束缚,内火不得舒泄,谓之寒暄,此表里两因之实证也”。 九味羌活汤是金·张元素所创之方,出自元·王好古所著《此事难知》,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正契合夏季风寒感冒夹湿之病机。该方由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答、甘草、生姜、葱白九味药组成。本方以羌活祛风散寒除湿为君药;防风祛风散寒解痉、苍术祛湿健脾,助羌活祛风散寒除湿为臣药;川芎、白芷祛风散寒,通络止痛,生地、黄芩滋阴清热,共为佐药;甘草和里缓急,调和诸药为使。九味相伍,既能驱散在表之风寒湿邪,又能清泻在里之热,表里同治,诸证自愈。 本方还体现药备六经、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如太阳经用羌活,少阳经用川芎,阳明经用白芷,太阴经用苍术,少阴经用细辛,厥阴经用川芎,诸药合用,共奏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功。若需急汗则热服,并以羹粥投之;若需缓汗则温服,不用羹粥投之。 夏季风寒感冒夹湿属于病邪侵袭表浅,因寒、热、湿之气兼杂,临证用药要随寒、热、湿之轻重加减变化,如辨证准确,治疗及时得当,则病辄痊愈;若误诊误治,则会使病邪由表传变入里,致使病情加重或迁延不愈。 参考文献 [1]岳超.九味羌活汤治疗感冒6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85. [2]朱艺.九味羌活软胶囊治疗感冒风寒挟湿证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5:1—28. [3]邢淑丽何靖涛郑晓昆郭晶.空调病中医浅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1: 56—57. [4]杨梓,刘晓谷,指导:郑小伟.空调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初探[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1):68—69. [5]张怀礼.九味羌活汤临床运用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119—120. 作者简介:王建华,男,汉族,1963年7月出生,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本科毕业,中医内科主治医师,1983年7月参加工作,分别在乡镇医院、县中医院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多年,现在汉中市中医院中医科工作。 315 ··

薄荷与辛凉解表

薄荷与辛凉解表 在中药学的辛凉解表分类里,有薄荷,牛子,桑叶,菊花,柴胡,葛根,蝉蜕,蔓荆子等药物。可是如果较真的话,恐怕除了薄荷,别的哪味药物都不能算严格的辛凉解表剂,解表剂要有发汗的作用,后几味里面除了柴胡,哪味有发汗作用呢,柴胡又不能算做凉性。葛根据刘绍武老先生的经验,单用120克,患者没有出汗的反应,但可以解渴。所以说后面几味药物只是常在辛凉解表的方剂中使用,单味来看的话,不能算做辛凉解表的药物。我们分析“辛凉解表”这个词,解表需要的是发散,可是凉性又要敛降,二者之间有矛盾,所以这样的药物不好找,象柴胡发散可以,但不够凉,它本身就有伤阴的作用;象牛子,蔓荆子虽然性凉,却又不够散。这样看来薄荷算是很难得的药物了。薄荷感春夏之气,味苦辛,而以辛味为主。一般观念是辛味的药物有发散作用,所以就想当然的认为薄荷的发汗作用是其辛味造成的,我们知道解表分为“辛温”与“辛凉”,即辛要分类,有温散的,有凉降的,“辛”和“散”之间不能画等号。以前我们讨论酸的时候就对酸进行过分类,分为“酸生”与“酸收”,辛与酸是一东一西的对冲关系,辛也要分为“辛散”与“辛降”,具有辛散作用的是辛温药,具有辛降作用的是辛凉药。小孩一般都不爱吃薄荷糖,有时表达却不一样,有的小孩说是嫌

凉,有的是嫌辣(辛),说明凉和辣(辛)的感觉有时侯有些相似。而辣椒的辛味又让人有烧灼感。可见辛味确实分为温凉两种,有热感的具有升散作用,有凉感的具有敛降作用。薄荷的辛是凉降的辛,而不是发散的辛。它能够发散是因为它禀春夏之气。卢复认为薄荷“具转夏成秋,高爽清明之象”。这种象很明显是肺金之象。但仅具有高爽清明之象还不是薄荷的全部性质,石膏,知母也有这种肺金之象,却不具有发散作用,不能解表。薄荷是辛降与发散的统一。发散可以解上焦或体表阳气的壅结,降敛可以利咽清目,刘若金认为它是火中之金,“不折降而同降折之功,非从治而有从治之用”。总之,薄荷象酷暑中刮起的一阵凉风,所以用于风温表证非常合适。在银翘散和桑菊饮中都用到它。我们常把感冒分为风温感冒与风寒感冒,其实这里面丢下一大类,即“外寒内热”型的感冒,这类患者既有咽痛口渴,同时又有恶寒无汗。大家可能感到这一型的患者比风温与风寒的总和都要多。这种感冒用辛温解表当然不合适,会把火煽起来,基本方向还是药用辛凉解表剂。不过需要做一些变通,一般辛凉解表剂发散力度不够,需要加一些辛温解表剂。遗憾的是很多人只注意其内热,而忽视其外寒,认为银翘散中也有薄荷,荆芥,豆豉。似乎完全可以胜任。不过临证试一下就知道,表郁很轻的还可以,而且退烧速度慢,把病程拉长,对表郁比较严重的则根本不能胜任了。这时有些温病学家就主张在辛凉解

易黄汤加减治疗带下病50例

易黄汤加减治疗带下病50例 【摘要】目的观察易黄汤加减治疗带下病的效果。方法对50例患者采用易黄汤加减治疗。结果显效38例,占76%;好转10例,占20%;无效2例,占4%;总有效率96%。结论易黄汤加减治疗带下病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易黄汤;带下病;脾虚湿热 带下病是妇科临床常见病之一,现代医书常按其性质分为肝经湿热、脾虚湿注、肾虚不摄等分型辨治,古代医书则常根据带下的色泽分为青、赤、黄、白、黑五色带下,设立专家专治,如《傅青主女科产后编》一书中的易黄汤即是治黄带而设,几年来笔者用该方加减治疗多种带下病,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均为门诊患者,以带下增多为主要表现,量、色、质、气味异常为主诉,其中带下色黄者25例,色白者18例,色赤者4例,色青者3例,年龄在18~30岁者35例,31~40岁15例。 1.2 治疗方法易黄汤:炒山药30 g,炒芡实30 g,白果20 g,炒车前子12 g(包煎)、黄柏10 g,加减,带下色黄稠厚者加败酱草

20 g,土茯苓20 g;带下色白清稀者加苍术10 g,防风10 g,川朴6 g;带下色青者加柴胡12 g,白芍10 g;带下色赤者加生地18 g,丹皮10 g,赤芍10 g。

2 结果 显效:带下消除,38例,占76%;好转:带下明显减少,10例,占20%;无效2例,占4%;总有效率96%。服药最少5剂,最多15剂,平均9剂。 3 典型病例 患者,35岁,2006年4月23日就诊,自诉半年前月经干净后出现白带增多,经西医治疗后效果欠佳而来我科就诊,症见白带增多,夹有气味,伴见少腹胀痛,口苦咽干,小便热赤,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濡略数;妇科检查见宫颈Ⅱ度糜烂,宫颈举痛,白带量多,色黄,呈脓性,夹有臭气味。西医诊断:宫颈糜烂,阴道炎。中医诊断:带下病,证属湿毒蕴结,注于下焦,郁滞气机。治疗以清热化湿,健脾止带为主;采用易黄汤加味治疗,药物组成:炒山药30 g,炒芡实30 g,白果20 g,炒车前子12 g(包煎),黄柏10 g,败酱草20 g,土茯苓20 g,金银花15 g,生甘草6 g,3剂水煎服,每日一剂,药后复诊诉带下明显减少,少腹胀痛减轻,诸证好转,再续上方减金银花加炒扁豆15 g,连服5剂,带下止,诸证消失,舌脉正常,随访半年无复发。

辛温解表药

2018年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二)教材精讲班 第一部分常用单味中药第二部分常用中成药 2017年中药二常用单味药分值分布 学习目标1.掌握单味药21章的章节分布及各章节的药物 2.熟悉药物功效所对应的主治病证 3.熟悉了解400个单味药的功效 第1章解表药 含义 性能功效 适用范围 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配伍方法 使用注意 一、含义及适用范围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主具发散解表功效,兼能宣肺、利水、透疹、祛风湿等。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表症。部分药物还可用于咳喘、水肿、疹发不畅及风湿痹痛等。 二、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本类药多具辛味,主入肺与膀胱经,性善发散,能使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 按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常将本类药物分为辛温解表药与辛凉解表药两类。 辛温解表药又称发散风寒药 性味多辛温,主能发散风寒,发汗力强,主治外感风寒表证,兼治风寒湿痹、咳喘、水肿兼表等。 辛凉解表药又称发散风热药 性味多辛凉,主能疏散风热,发汗力虽较缓和,但长于透解表热,主治外感风热表证,兼治风热咳嗽、麻疹不透、目赤多泪等。 三、配伍方法临床应用时: 1.表证兼虚者,须视其阳虚、气虚、阴虚之不同情况,分别配伍助阳、益气、养阴等扶正之品,以扶正祛邪; 2.辛凉解表药用于温病初起,应适当配伍清热解毒药。 四、使用注意1.使用发汗力强的解表药,要注意掌握用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汗,以免损伤阳气和津液; 2.体虚多汗及热病后期津液亏耗者忌服; 3.对久患疮痈、淋病及失血患者,虽有外感表证,也要慎重使用; 4.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过多而降低疗效。

《方剂学》讲课稿:九味羌活汤

《方剂学》讲课稿:九味羌活汤 上一节课谈到九味羌活汤的证候分析,证候的特点和方义分析。我们谈到九味羌活汤的一个意义,它是一个羌防剂,用来治疗风寒夹湿型的外感的一个代表方剂。又有分经论治这个思想,这张方我们先说它配伍特点,它既用升散药为主,又结合部份清热药,这顾松园说它升散药得到清热药,升而不峻,不会很升之太过,清热药得到升散药,当然也能清内热,它这种苦寒,因为过多用内在的苦寒药,容易引邪入里,所以两个有一个相制的问题,相制,一个散表,一个清里,是分工,所以这里头有一个两样要相配,既有分工合作,又相互制约。 配伍第二个特点,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这个分经论治在九味羌活汤的服法中间明确提出来了,也最早的,直接提出来,要用这个方,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这不是头身酸楚疼痛吗,表现在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经,那我们用这药要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那后面我们还分析一下,这种分经论治,这张方里的具体结构体现。但是从这两个配伍特点,可以反应出来一个中医学发展到这个时期的一个进步,应该承认是个进步。你过去包括头项强痛,头身疼痛,这一类还是一种相比这个分经来说,这个还是泛指的,这个就具体化,用药当中在止痛方面,根据部位不同,讲究用药的技巧,应该说是中药方剂方面的一个进步。 剂型选择 九味羌活汤的服法,和剂型选择,前面我们提到过,也是这个方

书反映出来,在这个时期,也是从某些方面的进步。所以他要求,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就是说,外感风寒湿邪较重,那就要用急汗,急汗就用汤药趁热服,吃了以后还要喝点稀饭,热开水,所以羹粥投之。如果缓汗,病情不是很重,同样开这个方,你可以用调解它的服法来控制功效的发挥。那就用温一点。不要热服,而是温服。吃了以后呢,不用汤投之也,不用吃稀饭喝开水帮助出汗。这根据病情的不同。 剂型来讲,我前面谈过了,治外感风寒湿邪表证为主宜用汤剂,治内伤杂病,像痹证一类,宜用丸剂。这就是剂型不同,功效主治可以不同。这也是在这个方边里的所出的,这个看作原著,王好古的《此事难知》里提出来的这个用法,剂型选择。因为过去剂型选择这个问题没有在教材里提出,我觉得这个方既可以用于外感,又可以用于痹证,毕竟是两个病,而证候侧重的有区别,所以反应了一种不同剂型,对于主证,主病主证功效的一种影响。 那对于引经问题,这个方里用的六经的引经,也符合我们后世一般公认的引经,前面讲到引经药已经谈到过一些,举过一些引经药的大家较公认的例子.那些例子当中多数在这个方里就已经出现,就已经把它固定了.太阳经羌活,阳明经白芷,少阳经黄芩,太阴经苍朮,少阴经细辛,厥阴经川芎。而防风,“风药之卒徒,走十二经”。这是在宋、金,这个时代,在北方,张元素生活在金代这个地区,这个认识,后世一般都比较遵从和公认这种认识,这样使用。所以这个配伍特点,是学习这个方里面的一个重点。因为它有划时代的意义。

解表剂(辛凉解表)

银翘散 银翘散概述 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辨》,是吴塘论治温病所创第一方。吴氏倡导用三焦辨证阐述温病发生、发展、传变规律和判断预后,主张立法处方紧扣病机。银翘散为温病初起,邪在上焦所设,并随证加减,衍生出多个变方。银翘散在《温病条辨》中的地位犹如桂枝汤之于《伤寒论》。上焦篇第四条:“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咳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第五条:“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余症悉减者,减其制。” 银翘散歌诀 银翘散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 荷牛豉草,连根梗叶花穗(想象:河牛吃草,连根梗叶花穗全吃了) 银翘散组成 连翘一两(30克)银花一两(30克)苦桔梗六钱(18克)薄荷六钱(18克)竹叶四钱(12克)生甘草五钱(15克)芥穗四钱(12克)淡豆豉五钱(15克)牛蒡子六钱(18克) 银翘散用法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18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人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现代用法:加入芦根适量,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银翘散功能主治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银翘散方义 银翘散是治疗温病初起的常用代表方剂。治当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方中重用银花甘寒芳香,清热解毒,辟秽祛浊,连翘苦寒,清热解毒,轻宣透表,共为君药;薄荷辛凉,发汗解肌,除风热而清头目,荆芥、豆豉虽属辛温之品,但温而不燥,与薄荷相配,辛散表邪,共为臣药;牛蒡子、桔梗、甘草宣肺祛痰,解毒利咽,竹叶、芦根甘寒轻清,透热生津,均为佐药;甘草并能调和诸药,以为使。合而用之,共成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剂。 银翘散化裁 若胸膈闷者,加藿香3钱,郁金3钱,护膻中;渴甚者,加花粉(清热生津);项肿咽痛者,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衄者,去荆芥、豆豉(因其辛温发散而动血),加白茅根9克,侧柏炭9克,栀子炭9克,清热凉血以止衄;咳者,加杏仁,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 银翘散附注 银翘解毒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西安方)。本方改为丸剂,名“银翘解毒丸”(见《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改为片剂,名“银翘解毒片”(见《中国药典》一部);本方改为膏剂,名“银翘解毒膏”(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银翘散临床应用

带下病中医辨证论治(四)

带下病中医辨证论治(四) 白淫 【概述】 夜间梦交而流出白色或黄色黏液或白天耳闻目睹淫秽 之事而不自止地流出黏液,与男子梦遗或滑精相似,均称妇女白淫。相当于妇女性功能异常。【病因病理】 1.相火亢盛多因情欲不遂,思念太过,相火亢盛而致。 2.心肾两虚房劳太过,心肾虚弱,精关失固,津液下流而注。【诊断要点】 1.根据定义进行诊断,常有梦交或淫念之病史。 2.与白崩、炎性带下相鉴别。【辩证分型】 1.相火亢盛梦交后阴道内流出黄色或淡黄色黏液,心烦急躁,口渴咽燥,目赤头痛,尿赤便艰,腰酸乏力。苔黄,舌质红,脉弦细而数。 2.心肾两虚无梦而阴道流出白色黏液,头晕目眩,心悸怔仲,神志恍惚,烦热盗汗,腰膝酸软。苔薄,舌淡胖。【分型治疗】 1.相火亢盛治法:清火宁心止带。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太子参15克元参15克丹参12克云茯苓10克 五味子9克远志9克当归9克麦冬10克天冬10

克柏子仁9克黄芩9克山栀9克生甘草3克加减:性欲亢盛者,加龙胆草12克、丹皮9克、生地30克,去麦冬;阴道黄色分泌物多者,加知母9克、黄柏9克、芡实12克、椿根皮10克。 2.心肾两虚治法:清心益肾,宁神止浊。 方药:交泰丸合清心莲子饮加减。 川黄连3克肉桂1.5克(后下)石莲肉12克皮尾参3克(另煎冲)麦冬10克五味子6克地骨皮9克炙甘草5克浮小麦30克红枣15克山栀12克煅龙骨18克(先煎)煅牡蛎30克(先煎)灵磁石30克(先煎)【中成药】 1.金樱子膏每日2~3次,每次1匙,开水冲服。有收敛止涩作用。 2.天王补心丹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两型白淫都有效。 3.知柏地黄丸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阴虚火旺者。【简便方】 1.磁石30克(先煎)、灯心草3克、柏子仁9克,水煎服。 2.芡实30克、枸杞子10克、薏苡仁15克、莲子肉,共煮成羹服食。【其它疗法】【注意事项】 1.本病患者除了药物治疗,还须同时接受心理治疗。 2.气功治疗对本病有帮助,以静功为宜。

九味羌活汤的临床应用研究综述讲课教案

九味羌活汤的临床应用研究综述

九味羌活汤的临床应用研究综述 摘要:总结了近年来关于九味羌活汤的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现代医学研究者们在继承先贤经验基础上在现代研究及临床治疗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极大进步。 关键词:九味羌活汤临床研究综述 九味羌活汤出自王好古的《此事难知·易老解利法》,是古代医家张元素所创的治疗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的千古名方。它又名冲和汤,其组成为:羌活(9g)、苍术(9g)、防风(9g)、细辛(3g)、川芎(6g)、白芷(6g)、生地黄(6g)、黄芩(6g)、甘草(6g)。经有云: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不得服桂枝,若差则其变不可胜数,故立此法,使不征三阳禁忌,解利神方。[1]它是针对麻黄汤证及桂枝汤证进一步发展而创立的方子。在现代中医学子的努力下,在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方面取得创新,其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原来的范畴。 1.实验研究 九味羌活汤是古代医者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临床运用中疗效显著。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许多医家已经不再满足在临床上的摸索发展,开始采用现代的实验技术来研究和解释其作用原理。如:卿玉玲等人给2, 4-二硝基酚致大鼠和家兔发热模型,巴豆油、醋酸致炎研究中的小鼠炎症模型及醋酸扭体法与热板法研究中的小鼠模型用药,其研究结果证明此方可以有效抑制发热模型中动物体温的升高,明显抑制巴豆油所致小鼠耳的肿胀度,对抗醋酸所致小鼠的扭体次数增加,体现出九味羌活汤解热、镇痛、抗炎的作用。[2]沈映君等人通过小白鼠试验研究证明九味羌活汤能明

显促进自身抗体的产生,加速机体对内毒素的清除作用。[3]高灵玲等人利用九味羌活汤对营养肉汤培养基中的细菌做了细菌抑制实验,证明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普通变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福氏志贺氏菌、微球菌、绿脓杆菌、黏质沙雷氏菌都有抑制作用。[4]邱赛红使用九味羌活丸和九味羌活袋泡剂10g/kg给大鼠灌胃,结果显示其对角叉莱胶性足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5] 2.临床研究 后世医家根据中医理论继承发展,将其作用范围不断扩大,九味羌活汤作用早已不只是解表那么简单。程自强根据“体虚受风,气血痹阻”之论,用九味羌活汤加减治疗面神经炎所导致的面瘫,内服外敷,屡获显效。[6]岳超研究用九味羌活汤加减治疗感冒,得到的结果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的治愈率分别是90.5%、95.0%、89.5%,证明用九味羌活汤加减治疗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均有效。[7]陈华等人用九味羌活汤加减内服,外用九味羌活汤酊剂涂抹治疗泛发性白癜风。用药一疗程后,头额部、手背部的皮损区可见部分黑色素生长;用药三个疗程后,面部的白斑基本消失,前胸部、腰际部、手背部的皮损消退68%以上。[8]田志明用九味羌活汤加减配合穴位贴药治疗过敏性鼻炎患者180例,其中显效86例,占47.8%;有效72例,占40%;无效22例,占12.2%;总有效率87.8%。[9]李光芒运用九味羌活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2例,其结果为:在62例患者中,完全缓解36例,显效14例,好转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16%。[10]徐仁用九味羌活汤治疗外感牙痛26例,治疗效果:临床治愈(牙痛及其它伴随症皆消失)25例,无效2

带下病(三)

带下病(三) (总分:37.5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1型题(总题数:0,分数:0.00) 二、A.滴虫性阴道炎 B.念珠菌性阴道炎 C.细菌性阴道炎 D.老年性阴道炎 E.宫颈糜烂 (总题数:3,分数:1.50) 1.外阴奇痒难忍,白带呈泡沫状的是 (分数:0.50) A. √ B. C. D. E. 解析: 2.用雌激素药物治疗有显著疗效的是 (分数:0.50) A. B. C. D. √ E. 解析: 3.外阴奇痒难忍,白带呈豆渣样的是 (分数:0.50) A. B. √ C. D. E. 解析:

三、A.脾虚失运,湿邪下注 B.命门火衰,封藏失职 C.湿热蕴结,下注阴窍 D.感受湿毒,损伤任带 E.肝郁脾虚 (总题数:2,分数:1.00) 4.湿热带下过多的病机是 (分数:0.50) A. B. C. √ D. E. 解析: 5.脾虚带下过多的病机是 (分数:0.50) A. √ B. C. D. E. 解析: 四、A.脾虚型带下过多 B.肾虚型带下过多 C.阴虚夹湿型带下过多 D.湿热下注型带下过多 E.热毒蕴结型带下过多 (总题数:2,分数:1.00) 6.带下量多,清稀如水,绵绵不断,腰酸如折,多属于 (分数:0.50) A. B. √

C. D. E. 解析: 7.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气味臭秽,口苦,溲赤,多属于 (分数:0.50) A. B. C. D. √ E. 解析: 五、A.内补丸 B.左归丸 C.小营煎 D.红花煎 E.阿胶补血汤 (总题数:2,分数:1.00) 8.肝肾亏损型带下过少应选用 (分数:0.50) A. B. √ C. D. E. 解析: 9.血枯瘀阻型带下过少应选用 (分数:0.50) A. B. C. √ D. E. 解析: 六、A.气虚 B.脾虚 C.肾虚

方剂歌诀

1、辛温解表 麻黄汤1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桂枝汤1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 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九味羌活丸1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 发汗祛湿清虚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香苏散2 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 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疏气结。 小青龙汤1 解表蠲(juan)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射干麻黄汤3 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 姜枣细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加五味。 2、辛凉解表 桑菊饮1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银翘散1 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 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次方宣。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2 伤寒麻杏干石汤,肺热咳喘兼烦满, 辛凉宣肺能倾泻,定喘除烦效力彰。 柴葛解肌汤2 柴葛解肌芷桔羌,膏芩芍草枣生姜, 恶寒渐轻热增重,解肌清热此良方。 升麻葛根汤3 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 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良方。 3、扶正解表 败毒散1 人参败毒草芩芎,羌独柴前枳桔同, 薄荷少许姜三片,益气解表有奇功。 再造散2 再造散用参芪甘,芎芍桂附与羌防, 细辛炜姜大枣入,阳虚无汗病可全。 麻黄附子细辛汤3 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解表法优良,

少阴脉沉反发热,寒邪外解不伤阳。加减葳蕤汤3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次方魁。泻下汤 1、寒下 大承气汤及类方1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大陷胸汤3 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专治水热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 2、温下 大黄附子汤2 大黄附子细辛汤,寒积腹痛便秘方,冷积内结成实证,功专温下妙非常。温脾汤2 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寒热并进补兼泻,温通寒积振脾阳。 3、润下 麻子仁丸1 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胃燥津枯便难解,润肠泄热功效高。济川煎2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肾虚精亏肠中燥,温润通便法堪宗。 4、逐水 十枣汤 十枣逐水效堪夸,大戟甘遂与芫花,悬饮内停胸胁痛,水肿腹胀用无差。 5、攻补兼施 黄龙汤 黄龙汤枳朴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和解剂 1、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1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百病此方宗。蒿芩清胆汤2 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加碧玉,热重寒轻兼痰湿,胸痞呕恶总能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