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诗歌,通过读诗,感悟湖边景色的美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诗句,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美丽风景和湖边的美妙音乐,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CAI课件、音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湖"这一课,现在我们快快出发去湖边,去的路上和我们的生词朋友打个招呼吧。

CAI课件出示词语: 风景翡翠镜子微风旋转

播送弹琴青蛙假日野果

捧着追着唱片波纹啄木鸟

二、整体把握诗歌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湖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教学第一部分

1、湖水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板书:圆)

2、湖水还给你什么感觉呢?(生答:亮)

3、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把那句话读给大家听听!(生读)你怎么体会到它很亮呢?(生联系生活答)

4、其他同学也一定感觉得湖水很亮,那你们是怎么体会到的呢?

(1)指名读:湖水亮得像面镜子,照得见人,假如我们把头一伸,都可以看见自己的---身影

了!

(2)师引读:那这面镜子能照出人的身影,还能照出——白云、青山、树木、小草……

5、它除了给你圆圆的,亮亮的感觉外,还给你什么感觉?(很绿)(板书:绿)

指名读这一行!(生读)(CAI:翡翠)谁还想读读?

6、你能用自己话来描述或说一说这绿色的湖水吗?

过渡:这是一池圆圆的湖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它亮得像面镜子,绿得像块翡翠,真美呀!(CAI

出示:它亮得像面镜子,它绿得像快翡翠)一起读!

7、多明亮的镜子,多清澈的湖水呀!再一起读读!(CAI出示:第一部分)

过渡:风和日丽时,我们看到的是水平如镜、水色湛绿的湖面;当微风吹过,湖面泛起了阵阵涟漪,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CAI出示:波纹)

8、自己读读诗歌的5-8行!想想这时的湖水给你什么感觉?

9、看看这幅图,波纹正一圈一圈的扩散开来呢。谁来读读这一句?(CAI出示诗歌5-8行)

10、当微风吹过湖面时,水波扩散开来,波纹一圈一圈,又一圈,真是一圈追着一

圈。多有趣

呀?谁还想读读?

11、是啊,水波纹一圈追着一圈,就好像----一张大唱片。阳光洒在湖面上的时

候,湖面波光

粼粼的,更像一张发光的大唱片呢!

(1)女生来读读,男生想象情景。

(2)(CAI播放音乐)体会湖的美。拿起书,一起读读1—8行吧!

四、教学第二部分

师:这圆圆的湖水就像一张发光的大唱片,在林中草地上旋转,鸟类和昆虫也加入例如这场音

乐会。听,它为我们播送出了好听的音乐呢。自己读读9—16行。

1、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 板书:贴蟋蟀小鸟啄木鸟青蛙图片]

2、下面在小组里和组员交流一下:你喜欢哪种音乐,为什么?

(生交流并模仿)

3、听听这段音乐,你还能听到什么声音呢!(CAI:音乐)

4、琴声,歌声,敲大声奏响了一首动听的交响乐,现在,咱们一起去奏响这首曲子吧!

5、你们读得这么带劲,让我都忍不住想和你们一起读这一部分了,行吗?咱们看着屏幕,合作着读读吧!我读有字体的地方,你们读空白的地方。(CAI出示:你听-----咯咯咯)

五、教学第三部分

过渡:这里简直就是鸟与昆虫栖息的天堂啊!看着这优美的风景,听着这优美的音乐,你们想

干什么呢?我跟你们有一样的想法,这样的景象吸引了我,吸引了你,吸引了一群小朋友,自己读读课文的17—20行,看看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1、师相机教授写“野”字。

2、假日里我们坐在湖边一面吃着野果,一面听着美妙的音乐,真是一种享受呀!让

我们带着这

样的感受读读最后一句吧!

六、配乐朗诵

过渡:在湖边走完了这圈,我和你们一样都深深地陶醉在这美丽的画卷,好听的音乐中了。我

们想情不自禁的说出—这里的风景最美!

那让咱们合着音乐再感受一番吧!(CAI配乐)

附板书设计:

17 湖

圆圈(亮、绿)

四周的图片

《湖》是鄂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1—8行描绘了湖景的美;9—16行写了湖边昆虫与鸟给我们播放的好听的音乐;17—20行写了小朋友在湖边一边吃野果,一边听音乐的快乐情景。诗歌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很适合小学生阅读。教学要求通过朗读诗句,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美丽风景和湖边的美妙音乐,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我在备课过程中始终将学生摆在学习的主体位置,坚持学生想学什么,学生应该学会什么,学生能够学会什么,一切为了学生服务的教学理念。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做到运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注重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生的不同情感体验。具体说来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精心备课,以学生为本

备课时,我反复琢磨教学目标,并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为本”,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备课中,我抓住了教材中的重难点,也明确了阅读教学应抓住关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朗读、理解,去感受文本。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学会倾听,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师要学会倾听。倾听的内涵意味着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注学生,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只有心里有学生,才能作到真正的倾听。我也悟出:只有在平等合作的课堂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学生伙伴有疑难、需帮助时,我们才需伸出援助之手,稍作点拨、引导,决不能越俎代庖,剥夺学生学习的权利。如:在引导学生想象在湖边你会做什么时,其中有个学生说:“我会一边吃着野果,一边躺在草坪上听音乐,

回来的时候还会在竹子上刻一个字留作纪念。”遇到这个问题我并没有急于告诉他这样做破坏环境,不好,而是请别的同学去说,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告诉他这样做竹子会疼的。从而使他懂得要爱护环境的道理。我这样做,使学生的灵气与创造性得到了真正释放。

三、读中入情,读中想象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如轻声自由读、默读、指名朗读、赛读、小组读、齐读等,在多层次的朗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想像,在情境中想像,在读中鉴赏。爱因斯坦说:“想像比知识更重要”。我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造想像的时机,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如:看图想像你还听到了什么音乐?课上,学生想像的翅膀展开了。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升华。

但在教学中也有遗憾之处,如在处理17—20行时,我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让他们用“一面……一面……”说说假日里,你在湖边还会做些什么?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湖的美及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6个生字,会认识双横线中的7个字。

2.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阅读诗句,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美丽风景和湖边的美妙音乐,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6个生字,会认识双横线中的7个字。

2.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诗句,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美丽风景和湖边的美妙音乐,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大

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练读生词

1、课件出示三类词语,学生练读。

2、适时指导,引入诗文。

二.整体感知诗文

1、教师配乐范读全文,激发学生读诗兴趣。

2、学生读全文,整体感知诗文。

3、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三、品读欣赏诗文

㈠学习第1—8行诗

1、请学生读2—4行诗。

2、学生交流:通过朗读知道了什么。

3、感悟湖的静态美,指导朗读。

4、学生多种形式朗读。

5、请学生读5—8行诗。

6、感悟湖的动态美,指导朗读。

7、教师小结,学生观看视频,读1—8行诗。

㈡学习第9—16行诗

1、学生自读。

2、交流听到了哪些小动物的声音。

3、指导分角色朗读。

4、听音乐想象说话。

5、再读诗文。

㈢学习第17—20行诗

1、学生自读。

2、指导齐读。

四、回归整体朗读

五、指导书写生字

六、教师回顾小结

附板书设计

——执教《湖》课后反思

金波先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有一对会欣赏的耳朵,有一副会想象的翅膀。在《湖》

这里的风景最美

这首极富儿童情趣,极有音律节奏的诗歌中,我们看到了自然天成的美景,我们听到了大地生灵的合唱,我们体验到美好生活的幸福。诗中的文字成了跳动的音律,成了有声的画面。作为一个成年人,敬佩金波先生有一颗未泯的童心,有舞弄文字的天赋,有能感染他人的强烈情感。作为一名教师,更希望成为撩拨孩子情感的魔棒,架设引导孩子体验的桥梁,激发孩子想象表达的愿望,达到从欣赏到感悟到积累最后到运用语言的最高境界。因此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必须借助多媒体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透过文字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诱发孩子们的想象。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用配乐朗读全文打动学生,激发学生整体感知全文的欲望。利用富有质感的画面,简短优美的音频感染学生,使学生得到感官的刺激而产生要好好读书的愿望,在个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表演读,让学生在情境中自读自悟,感受生活的乐趣,接着顺势而导,给一段音效,引导学生再现想象并将画面转化成诗意的语言,体验到做回小诗人的成就感,达到从感悟到想象表达的高度,最后回归整体,配乐齐诵,使学生扎实地与文本对话,真实地在课本中走几个来回。

回顾整节课,我的确立足于学生地发展需要和年龄特征,用声音、形象感染他们,通过朗读进行感悟,指导了观察,发挥了想象。课堂显得较活泼,较有生机。但是细细品来,仍有很多不足,留下不少缺憾。

一、寓情于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开篇地配乐诵读到欣赏画面,乃至后面的情境表演,老师都用一根情感的线贯穿始终。但是从学生的表现来看,情感的撩拨并没有发挥极至。整个课堂气氛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几个没有进入状态地场面。如:老师范读全诗后学生自读并非是发自内心地自觉行为,范读并未真正打动孩子地心;在感受动物奏乐地奇妙与有趣时,学生地表演显得僵硬、拘束,说明孩子们还没有进入情境游离于文字所构筑地画面之外。因此整节课地情感调动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二年级地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老师必须完全放下身架与孩子们交融,用眼神对话、语言鼓励,恰当的评价、适时的煽动,在平等的交流中和孩子们共创和谐的、舒适的、放松的、自由的学习空间。

二、再现想象,形具备而神韵乏。

课中,我设计了两个再现想象的环节,一个是想象亮得像镜子似的湖里有些什么,一个是想象在这场盛大的音乐会中还有哪些声音。每次想象我都作了情感的铺垫,一定的引导与暗示。第一次,课件出示了逼真的画面,第二次,播放了有趣的声效,孩子们兴致挺高,但是当他们把想象再现为文字时,缺乏的是语言的魅力,缺少的是语言的诗意,内心的美没有尽情地释放出来。回头想象,不怪学生没有表达的能力,只怪自己没有恰当地牵引、灵活地指导、有针对地预设。如在第一次想象时变化一下提问地角度,

改成“你从这亮得像镜子似的湖水中看到了些什么?”再如第二次想象前的提问避免宽泛、针对形更强些,改成“在这场音乐会中,还有谁发出了怎样有趣的声响?”变换提问的方式,让想象落到实处,才能让后面的再现交流更加顺畅自然、富有童趣。

三、景美文美,重感悟更重发现

《湖》中的景色令人流连往返,《湖》中的文字让人浮想联翩,《湖》所蕴涵的人景交融的和谐更是叫人无限向往。

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的确帮助孩子们品味到文字的魅力,各种方式的朗读也能让孩子们体验到美给我们带来的愉悦。但是这还不够,我们不仅仅要让孩子们体验感受,更要让孩子们学会观察发现,从而让孩子学会随处感念生活的美好。因此在回归整体时,老师应将情感上升到感受人景合一的生活之美的高度。整因为有一双回发现美的眼睛,有一对会聆听美的耳朵,有一颗会感知美的心,生活才如此美好。

一首充满奇特想象的小诗带给了我一次心灵的震撼,一次难忘的师生对话留给我太多的思考。至少我明白了,老师不要做一根拽住学生思想翻飞的轴线,而要做能串起学生思想珍珠的银丝,当丝与珍珠完美结合的时候,它们的光彩便会自然流溢。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认识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湖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3、通过阅读诗句,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美丽风景和湖边的美妙音乐,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会6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诗句,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美丽风景和湖边的美妙音乐,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学习湖的美丽风景)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听课文录音。

二、创设情境,读中感悟。

1、自由读课文,在文中找出写好听音乐的句子,画上横线。

2、学生交流反馈。

3、读句子。

4、想一想,这些小动物会唱什么歌呢?

5、学生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6、多种形式朗读,相机指导评价。

7、在湖边,你还会听到哪些好听的音乐?

你听,这里播送出

多么好听的音乐:

,。

学生交流,相机评价。

8、这么动听的音乐,把谁吸引来了?我们在干什么?

9、读一读,说一说。

在湖边,我们一面,一面。

三、总结全文,朗读课文。

四、背诵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尝试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动物我们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应体现新型的学习方式,使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统一。本节课教学,我没有平铺直叙,而是突出重点,集中精力朗读感悟湖边的美妙音乐。我针对学生年龄特点,采用创设情境,增添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学习负担均衡,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学生不仅有充足的时间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还能乐意充分地表述自己独特的感受,课堂训练得到了有效落实。

现在有很多老师讲授一篇课文往往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学生学得乏味。第二课时讲读整篇课文,老师从头讲到尾很辛苦,学生也学得累,哪有时间朗读课文。本节课我大胆尝试对这一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课改反复强调:“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开放性,根据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巧妙地把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语文教

学回归学生熟悉的生活。如:通过多媒体展示湖边动物及音乐,学生把看到和听到的情景描绘得有声有色。当学生有初步感受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在湖边还有哪些好听的音乐?”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畅所欲言。有的说:“在湖边,我听到了小羊唱歌,咩咩咩。”有的说:“在湖边,我听到了小鱼吹泡泡,噗噗噗”……这些孩子是多么富有灵性,这些音乐是多么好听,我们好像身临其境。我顺势引导学生说一说:“在湖边,我们一面,一面。”学生联系生活,兴趣盎然,滔滔不绝,陶醉在梦幻般的境界里,脸上露出了甜蜜的微笑,他们是多么幸福和快乐。课堂教学在文本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将学生的学习引向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如:在全班饶有兴致地读第二部分时,我发现后排有一位学生坐着玩,我连忙过去询问:“你怎么没读书呀,是不会吗?老师可以教你。”这位学生默不作声。我激励他说:“哦,你会读!请同学们给他掌声。”顿时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这位学生勇敢地站起来读书了。我表扬他:“读得不错!今后要自信,好吗?”后来,这位孩子竟然大胆举手发言了。在背诵课文时,我发现一位男生闷闷不乐,问同桌得知这位男生几次举手都没被我点起发言。因为我的不经意,差点伤害了孩子的童心。我马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他道歉:“老师没有照顾到你,让你伤心了,请你原谅。”然后请他起来背诵课文,他笑了,我的心也舒坦了。

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学体现学科的工具性,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落实训练,同时要关注学生的精神需要,给学生以人文关怀,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成长。反思这堂课教学,我认为也存在不足,比如课件还不够生动,今后要加强教育新手段的学习和提高。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明白“知音”的含义:能够懂得对方的思想感情;体会伯

牙断琴的意义:知音是很难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四五自然段,明白知音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知音为人生带来的美妙享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教学目标

二、回顾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板书课题:伯牙断琴

2、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伯牙是谁?伯牙为谁断琴?

相机板书: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知音相互理解、和谐默契的生动情节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用“”画出说明钟子期特别善于听琴的一句话。

2、体会句子:无论伯牙弹奏什么乐曲,钟子期很快便能道出曲子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1)指名读,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钟子期特别善于听琴?

2)指导朗读,强调“无论”“很快”这两个词。

3、引导学生体会“高山曲”

1)播放伯牙弹奏表现高山的乐曲,学生感受。

2)学生交流听完表现高山的乐曲后的感受。

3)出示钟子期听完伯牙弹奏高山曲子后说的话:

钟子期立.刻兴奋

...地说:“好一座巍峨的高山哪!我好像登上了泰山,亲身感受到了那雄伟的气魄呢!”

i 指名读。

ii 引导学生体会钟子期的这句话。强调突出子期欣赏水平之高,

iii 指导学生读。提醒学生注意前面的“立刻”与“兴奋”。

4、学习“流水曲”

1)出示句子,指导学生读:“好一条滚滚大江啊!那江水滔滔,汹涌澎湃,多么壮观哪!”学生自由读。

2)出示“江水滔滔,汹涌澎湃”的画面,学生交流:看到画面,听着琴声还想到了些什么?指导学生将“江水滔滔,汹涌澎湃”的情形与伯牙的内心情感联系起来想象。

3)再读句子,突出气势,体现遇到知音后内心跌荡之情。

5、学习“雨中曲”

1)出示“乐曲声时而表现大雨滂沱,时而表现狂风怒吼,时而表现山崩地裂。钟

子期听了,一一说出了琴声的含义。”

2)播放这三段音乐。听着音乐,想想伯牙弹奏不同的曲子时,子期会怎样赞美他呢?学生讨论交流

3)说话练习:伯牙弹奏一首表现的曲子,子期赞赏道:“!”

4)再读句子,然后引读:“子期,你真是我的知音!我在琴声中要表达的感情,你全都能领会。”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感受伯牙失去知音内心的痛苦

CAI出示:后来,钟子期去世了,伯牙悲痛万分,他扯断琴弦,把琴摔在地上,说:“知音已去,我弹琴还有什么意思呢?”从此伯牙不再弹琴。

指导朗读:

1、理解“扯”“摔”包含的情感。

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

3、出示诗歌。(这是伯牙在子期的墓前写下的一首诗。)老师范读。

五、再读课题,升华主题:体会知音的深重含义,懂得珍惜知音的道理

1、再读课题,理解“知音”的内涵。

2、欣赏乐曲《高山流水》,在美妙的《高山流水》中结束新课!

六、作业

1、有感情地读课文,收集赞美知音的名言名句。

2、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到汉阳古琴台游览,了解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动人故事

附板书设计

16 伯牙断琴

伯牙←知音难求→钟子期

(擅长弹琴)倍加珍惜(善于听琴)

——执教《伯牙断琴》课后反思

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小学语文优质课比赛的帷幕已经落下了。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很荣幸能够代表学校参加此次比赛。活动虽已结束,但赛前反复操练的那一幕幕,却让我记忆犹新。它让我深深感受到:磨课的经历对一个青年教师的成长弥足珍贵。

Dou 读透文本,悟“知音”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与文本充分对话。而笔者认为,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则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的必要前提。只有当教师读透文本,吃透教材,才能更好地去“教学生”,才能设计更精彩教学环节。所以,当接到参赛课题为《伯牙断琴》的那一刻起,反复诵读课文,便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初读课文,发觉这篇课文内容并不难懂,即:伯牙因知音子期的离去而断琴。但这样一篇浅显易懂的文章,究竟如何能上出彩?真是心如悬梯——没底啊!

读吧,继续读……

此文源于冯梦龙的话本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通过阅读它的古文原版故事,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伯牙“谢知音”的缘由。伯牙是一位晋朝高官,而子期仅仅是一名普通的樵夫。伯牙的琴艺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炉火纯青,而宫中根本无人的听懂他所弹奏的“阳春白雪”。所以,他心中甚为苦恼。当遇到樵夫子期时,子期不但能一一道出乐理,而且还能听懂伯牙所弹之曲所表达的心声,这令久不遇知音的伯牙甚为惊讶、欢喜。这就为下文伯牙断琴埋下了伏笔。

回归课文,文中能表现二者默契的文字就是第四自然段。其中有三个例子,即:高山曲、流水曲、雨中曲。这三段话,表面看似文字,实为伯牙的三段音乐。这三段音乐又分别表现了伯牙弹奏此曲时的一种感受、一种情怀,而子期不但听懂了音乐所表现的内容,还听懂了伯牙的内心感受,所以,二者才得以成为知音。从二人的默契中不难想象遇到知音给彼此带来的幸福与快乐。伯牙断琴不仅仅是因为失去知音而悲伤,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以自己最心爱的古琴来纪念自己的知音,以表达自己对知音的那份至真、至诚的情谊。所以说,“伯牙摔琴谢知音”,自古以来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总能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文章读到此,“知音”含义渐渐浮出水面,伯牙断琴的缘由就清晰多了。

再读课文……

编者编写此文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懂得“‘千金易得,知音难求’,幸遇知音,要倍加珍惜”的道理。文中能体现二者为知音的语言文字,学生很容易理解其表面意思。但执教者究竟如何引导学生透过文本的表现形式,即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中,领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这成为了一个难以攻克的堡垒。

Re 巧妙设计,品“知音”

如果说研读文本,是对教材内容的粗线条把握,那么教学设计,就是要从教材的细微处着手,对教材思绪的一个精心整理的过程。只有巧妙、严谨、精细的教学设计,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领悟文本的内涵。

通过对文本《伯牙断琴》的研读,教学设计的重点定位在第四自然段。反复诵读这一段,不难发现,文字中蕴含着乐曲,乐曲中隐藏着画面。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段文字时,若能将三者有机结合,或许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于是,开始循着“朗读——聆听——想象”三者合一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设计。

以学习“高山曲”为例。先播放此曲,让学生倾听,教师引导:“同学们,听着曲子,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见一望无际的草原;有的说,我仿佛看见了万物复苏的春天等等。师抛出问题:“那子期透过曲子,到底听懂了

什么,才得以成为伯牙的知音的呢?”相机出示

句子——钟子期立刻兴奋地说:“好一座巍峨的高

山哪!我好像登上了泰山,亲身感受到了那雄伟

的气魄呢?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此句,“‘兴奋地说’

是怎样说?子期为何会兴奋?”指名朗读。“‘立

刻兴奋地说’又是怎样地说?自由练习朗读。”在

指导学生读好此句后,老师问道:“子期到底从这

首曲子中,听懂了什么呢?”学生顿悟,有的学生说,子期听懂了这是一首表现高山的曲子;还有的同学说,这不仅仅是在表现高山,子期还听懂了这曲中所表现的高山,其实就是作者那高山般的情怀。老师相机评价道:“你真不简单,不但读懂了语言的表面意思,而且还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感,这叫会读书。同学们,所以说,咱们还不是伯牙的知音啊!伯牙通过琴声来抒发自己的心声,而这心声只有子期听懂了。谁也没有多说一句话,但却明白了彼此的内心,他们是以琴传情,从而达到心灵的默契,真不愧是‘知音’啊!带着自己感受,齐读这句话。”

此时,学生是带着对子期、伯牙的赞叹,洋溢着心中对“知音”的那份感动来读这句话的。正是通过这样情、景交融的艺术构思,通过听、想、读三位一体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品读过程逐步感受“知音”的内涵。

Mi 填补空白,话“知音”

中国的绘画艺术特别强调“艺术空白”。因为艺术空白能激发欣赏者永无止境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再创造活动。由此推之,其实“文本的空白”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执教者若能充分利用文字的空白,进行语言的训练,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及语言的运用能力。

在执教《伯牙断琴》第四自然段的“雨中曲”这一部分时,子期并没有像前两次那样,赞扬伯牙的琴艺有多么高明,文中仅是一笔带过:“钟子期听了,一一说出了琴声的含义。”这一个简单的“一一”一词,就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即文本的空白。“当子期听到不同的曲子时,到底是怎样赞扬伯牙的呢?”老师抓住这一点,进行引导:“让我们学着子期的样子也来夸夸伯牙,看看谁能够成为伯牙的知音?”相机出示练习题:伯牙弹奏了一首表现________的曲子,子期赞赏道:“_________!”学生兴致大发,积极参与练习,争先恐后地要争做伯牙的知音。有的同学说,伯牙弹奏了一首

表现大雨滂沱的曲子时,子期赞赏道:“好一场滂沱的大雨啊。那大雨仿佛将我的全身淋透,滴进了我的心田啊!”有的同学说,伯牙弹奏了一首表现狂风怒吼的曲子,子期赞赏道:“好一场大风啊,我仿佛看见,那大树已经被怒吼的狂风连根拔起啊!”……师进而总结:“所以说,子期真不愧是伯牙的知音啊!”

通过填补文本的空白,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锻炼;通过角色的变换,学生进一步领会了作为伯牙的知音——子期,该如何去称赞知音。学生的话语中,显现的不仅仅是普通的语言文字,而是凝结着学生对知音的理解,对知音的感悟。这也为后文“断琴”难点的理解,作了更好的铺垫。

Fa 情感升华,惜“知音”

新课程标准强调“情感、过程、价值观”三位目标,并把“情感”列于首位。可见,情感的语文课堂至关重要。只有当学生的内心情感,真正被激发时,学生才能“情动而辞发”,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融入文本,感悟文本。

执教此课第五自然段时,老师抓住关键字“扯”“摔”来感悟伯牙的内心情感。师引导思考:“什么叫‘扯”?与‘拉’有何不同?怎样地‘摔’?从这两个字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内心情感?”当学生说“从这两个字中体会到了伯牙悲伤的情感”时,我引导学生“请你悲伤地读一读这句话”;当学生说道“我体会到了伯牙此时的心情悲痛欲绝”,我引导学生“请你悲痛欲绝地读——”……老师

进而动情地引读:“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而天下唯一一位知我心,懂我情的人——子期,就这样离

我而去了,我悲痛万分地说……”“相识满天下,知心能

几人啊?而天下唯一一位知我心,懂我情的人——子期,

永远地离开了我,我伤心欲绝地说……”此时,聆听着学

生的朗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为伯牙失去子期,而感

到深深的痛苦。正当学生沉浸在这份痛苦中时,老师出示

了伯牙为纪念子期而作的一首小诗,学生不由自主地朗读

起来。而后教师的范读,把课堂中洋溢的悲伤氛围推向高潮。读罢小诗,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种种感受,融入到课题中,齐读课题”。此时再读课题,已是别有一番滋味了。

进而老师引导学生领悟“知音”的含义,“课文学到这里,你知道什么是知音了吗?”孩子们各抒己见,纷纷道出了自己心中对“知音”的理解,并从中悟出了“知音难求,遇到知音,要倍加珍惜”的道理。

通过激情的语言渲染,动情地朗读铺垫,精心的教学设计,把学生的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

比赛虽已结束,但是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却永远没有止境。究竟如何能让平常的语文课洋溢着更多的语文味?如何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如何能够让课堂上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位学生都能绽放自己的光彩?……这将成为

我不断探究的论题与动力。

特此感谢学校领导与老师们的付出,感谢评委老师们那会心、鼓励的微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8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

过程与方法:

抓重点词句,采取品读、想象的方法来感受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知音”的含义:能够懂得对方的感情。知音难觅,要懂得珍惜。

教学重点:

感受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体会伯牙断琴的意义。

教学难点:

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引导个性化朗读、体验,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时数:

2课时第一课时(略)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读中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钟子期是一个有着什么特点的人?他对伯牙理解到了怎样的程度?划出相关的句子、词语,写下自己的感受。

2、指名交流。(在抓重点词语理解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朗读语感。)

(1)“无论伯牙弹奏什么乐曲,钟子期很快便能道出曲子表达的思想感情”。抓住“无论……便能……”,体会“知音”之意。

(2)“有一次,伯牙弹奏了一首表现高山的曲子,钟子期立刻兴奋地说:‘好一座巍峨的高山哪!我好像登上了泰山,亲身感受到了那雄伟的气魄呢!’”(重点体会“立刻”、“兴奋”)指导朗读。

(3)伯牙弹奏一曲形容流水的曲子,钟子期不住地赞赏道:‘好一条滚滚大江啊!那江水滔滔,汹涌澎湃,多么壮观哪!’”抓住“不住地赞叹”这个短语,进行朗读训练。

(4)“乐曲声时而表现大雨滂沱,时而表现狂风怒吼,时而表现山崩地裂。钟子期听了,一一说出了琴声的含义。”抓住“一一”一词来体会,展开想像,进行语言训练,指导朗读。

回顾小结:看来,真的是(“无论……便能……”)果然是他的知音哪!再读这个句子。

3、顺势而言:难怪伯牙会感动地说:“子期,你真是我的知音!”什么是“知音”?

4、讨论:为什么伯牙的感受是“感动”而不是“激动”呢?训练学生朗读,体现感动。

5、钟子期去世了,伯牙是怎么做的?伯牙为什么断琴?

三、总结拓展

你怎样看待伯牙断琴?

教师小结:知音,是令人向往的,人人都想拥有知音,一旦拥有知音一定要珍惜。

四、作业设计

1、读一读,写一写(书写本课的生字)

2、复述课文,将这篇课文讲给自己的父母听。

板书设计:

伯牙琴技高超

16、伯牙断琴知音难求要懂得珍惜

子期善于听琴

——执教《伯牙断琴》教学反思

总结反思是积累提高的过程,是实现自身教学水平进一步发展的过程。通过这次赛课感觉自己有很多收获,审视这堂课,有着点滴成功,也有些许不足。

这篇课文讲的是:春秋时期的著名音乐家伯牙在汉阳的琴台上弹琴的时候,遇到了樵夫钟子期。钟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伯牙感到自己终于找到了知音,非常高兴,就和钟子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来年中秋,伯牙再次来到琴台与钟子期相会,却发现子期已经去世。伯牙悲痛万分,他扯断琴弦,把琴摔在子期的墓前,并发誓终生不再弹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知音,是令人向往的,人人都想拥有知音。伯牙断琴,缘于知音难觅。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介绍了伯牙是什么人?他是如何练就高超的琴技的?第四自然段主要表现钟子期是个有着什么特点的人?采

用“总——分——总”的结构,体现钟子期对于伯牙的琴声理解很深。最后第五自然段写伯牙的“悲痛”和“断琴摔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是一场人生的悲剧,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通过对于文本的诵读、体验、联想、感悟,让学生走进这场悲剧,理解伯牙的心情,感受知音难求要懂得珍惜。

这一课的执教我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通过1—3

自然段的学习明白了伯牙擅长弹琴,在蓬莱山

触景生情,然后是移情于景,借景抒情,达到

情景交融的境界,从此,伯牙的琴艺大有长进。

第二课时,首先让学生知道“钟子期很会欣赏

音乐,特别善于听琴”。通过抓住“无论……

便能……”一词总体感受钟子期对于伯牙的琴

声理解很深,初步理解“知音”的含义。结合

文中三个例子说明“无论伯牙弹奏什么乐曲,

钟子期很快便能道出曲子表达的思想和感

情”。最终让学生感受到,伯牙感动地说:“子期,你真是我的知音!”的原因。通过诵读、感悟、理解实现对“知音”更深一层次的理解。不仅懂得知音难求要懂得珍惜,还要牢记当好别人的知音。

一、本篇课文教学中,实现了两个循环。

第一个小循环是,通过抓住“无论伯牙弹奏什么乐曲,钟子期很快便能道出曲子表达的思想和感情”这一句中的“无论……便能……”一词总体感受钟子期对于伯牙琴声的理解很深。结合文中三个例子的关键词,“立刻、兴奋”“不住地赞赏”“一一”这些词,来证明的确是“无论伯牙弹奏什么乐曲,钟子期很快便能道出曲子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第二个大循环是,通过抓住“无论伯牙弹奏什么乐曲,钟子期很快便能道出曲子表达的思想和感情”这一句中的“无论……便能……”一词总体感受钟子期对于伯牙的琴声理解很深,结合字典中对于“知音”的解释来初步理解“知音”的含义。在抓住关键词诵读、学习、理解的基础上,再一次更深入的道出“知音”的含义。

二、本篇课文教学中,实现了学法的指导

1、在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的过程中,许多学生都只是草草地读完就停止了,在课堂上,我抓住一位男生,在书中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这一举动,强调学生边读书应该边写下自己的感受,或是记录自己不懂的问题,还可以在一些重要的词下面作上记号。

2、在体会“知音”一词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理解一个词可以通过查字典来完成,但要想更深入的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得结合文本入情入境的诵读、体会。

3、体会句子的含义,可以通过抓住重点的词语诵读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结合图画的内容激情诵读来感悟;还能通过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来体会。

三、本篇课文教学中,实现了朗读技巧的指导

在“无论……便能……”这一句诵读的指导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将这两个词读重,来体会句子的含义。在学生朗读“好一座巍峨的高山哪!”抓住“好”字,抒发胸中的感慨。一位女生读得很轻柔,我借机强调诵读不一定要激昂才能表现赞美,轻柔、深情的诵读一样能够抒发胸中的感慨。在学生诵读“好一条滚滚大江啊”一句时,我通过范读来指导学生的诵读,精彩的演示了两种诵读的效果,从而告诉学生,语气、语调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在于自己要用心体会,入情入境地读,实现了个性化朗读的指导、训练。在指导“知音已去,我弹琴还有什么意思”这一句时,通过反复的练习,强化朗读的技巧,通过深情地诵读也达到了感受伯牙“悲痛万分”这一心情的目的。

通过范读、个人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多样的诵读方式,使得诵读的效果异彩纷呈,结合教师评、学生评、学生评教师等形式愉悦了课堂的气氛。

四、本篇课文教学中,实现了指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

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理解了“知音”的真正内涵。结合“你怎样看待伯牙断琴”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明白,伯牙对知音子期的重视,教育学生一旦拥有知音一定要珍惜。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伯牙遇到知音子期,是巧遇,因此,要相信在

今后的人生道路中,伯牙还有机会再遇知音。伯牙学琴不易,如果就这样放

弃,实在可惜,相信子期也不愿意看到伯牙这样放弃,所以引导学生明白知

音已去,更要发奋练习,用自己优秀的表现来表达自己的哀思,最终实现引

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目的。

通过总结反思发现自己还存在着以下两个急需改进的问题。

1、教学语言还需好好的锤炼。由于提问及各个问题之间的过渡语言不

够精练,使得课堂连接略显不够顺畅。个别的时候,语言还显得有些碎,没

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影响了课的精彩。当学生发言不是很充分的时候,过

渡语言没有很好地激发起学生回答的欲望。

2、对于“知音”的含义挖掘还不够深入。应该让学生更深入的明白“知

音”的含义,知音如同弦和音箱的关系,它是像伯牙和子期这样用琴声都能

传情达意;它是能够了解对方特长的人;它是能过理解对方思想感情的人。

相信只要引导得法,学生还能说出更多自己对于知音的理解。

感谢这次赛课给了我一个认识、了解自己的机会,我会加倍努力不断锤炼自

己,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而然段,明白“知音”的含义。

3、体会知音之于人生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深入体会“知音”的含义,理解伯牙断琴这一举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六课《伯牙断琴》。首先,请大家看大屏幕,还认识他们

吗?

出示语词:擅长勤学苦练精妙陶醉浑然情不自禁大有长进

巍峨的高山雄伟的气魄滚滚大江汹涌澎湃江水滔滔

大雨滂沱狂风怒吼山崩地裂

学生读词。

2、上节课我们从课文1—3—自然段中都了解到了什么,你能用一段的话来说一

说吗?试着用上屏幕上第一行词语中的一两个。

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伯牙为什么认准这位在山野中遇到的樵夫就是自己寻觅已久的知音?请同

学们打开课本,,快速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找一找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地

说明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2、出示:无论伯牙弹奏什么乐曲,钟子期很快便能道出其中的思想和感情。

如果说要你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解释“无论”你会选择哪个词?把“不管”放到句子中再读。

认真默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把最能体现“无论伯牙弹奏什么曲子子期都能听懂的”的重点词语用你喜欢的记号画出来。

学生交流。

出示:有一次,伯牙弹奏了一曲表现高山的曲子,钟子期立刻兴奋地说:“好一座巍峨的高山哪!我好象登上泰山,亲身感受到了那雄伟的气魄呢!”(指名读)能说说你的体会吗?

(立刻:子期反应快,会听琴;兴奋:听懂了,很激动。)

你能感受子期当时的兴奋吗?谁想来读一读子期的这句话?指名读。

评价:多么真切的感受啊,这些都是伯牙用音乐再现出来的,音乐真是有着无穷的魅力。(再读)

出示:伯牙弹奏一首形容流水的曲子,钟子期不住地赞赏道:“好一条滚滚大江啊,那江水滔滔,汹涌澎湃,多么壮观哪!”

你能用我们刚才抓重点词的方法来告诉老师你的体会吗?(不住地赞赏:琴声停了赞赏未停,子期听琴反应强烈,说明会听琴。)带着你的感受来读一读这段话。

男女生对比读第一二句。

让我们也用心来体会这两颗心之间的真诚交付!(朗读)

出示:一天,伯牙和钟子期出去游玩,突然下起大雨。伯牙触景生情,便弹奏乐曲,抒发胸中的感慨。乐曲时而表现大雨滂沱,时而表现狂风怒吼,时而表现山崩地裂。钟子期听了,一一说出了琴声的含义。

比较:乐曲时而表现大雨滂沱,时而表现狂风怒吼,时而表现山崩地裂。

乐曲表现了大雨滂沱、狂风怒吼,山崩地裂。

用了三个“时而”更能表现伯牙的琴声富于变化,这样的曲子子期听懂了吗?他这时又会说些什么呢?这一次课文里可没有写,你能试着说一说吗?(给出格式:琴声表现——————,我仿佛看到了——————同时给出上面两个例句)

这么富于变化的曲子子期都能一一说出其中的含义,子期真不愧为伯牙的知音!

从这三个例子中,我们又一次深切地感受到——:无论伯牙弹奏什么曲子,钟子期很快便能道出其中的思想和感情。难怪伯牙会感动的对子期说:“——”(朗读。)两个人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可成为知音的两个人除了音乐以外,还会做些什么还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根据图片进行想象。

3、学习断琴部分。

引读。

从范读中体会“扯”与“摔”。

三、回到全文。

1、学了课文,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知音”?

2、你同意伯牙断琴吗?为什么?把你的观点和同桌说一说。

3、小结。

4、最后请大家到作业超市去逛一逛。除了第一道题,你可以任选其中的一题做一做。

(出示作业超市:1、抄写文中带生字的词语。2、、如果你能穿越时空,请给伯

牙写封信,告诉他你与知音的故事,也可以安慰安慰他。2、有空时,和爸爸妈

妈去古琴台看看,并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们听;3、通过各种方式查阅一下,武汉

还有哪些地名也有着动人的故事,与同学交流。)

——《伯牙断琴》课后反思

伯牙断琴,缘于知音难觅。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理解“知音难求”。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入地理解知音的可贵,真正地体会到伯牙失去知音后的痛苦与绝望?根据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教育回归生活 ——《坐井观天》教学案例 新城小学:马里凤 摘要:现在的教育大多脱离和遗忘了实际生活。学校教育教给受教育者的基本上都是间接的知识经验。学校教育虽然有单纯的学习环境,但很多时候都与现实生活脱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应该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育即生活 一、背景分析 约翰·杜威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以儿童的需要作为教育出发点,以社会的需要作为教育的归宿。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注重“做中学”。在我国当代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与新课程改革有许多契合之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发生着很多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 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

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 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了井口。)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么样呢? (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生:它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 生:它看到校园里开满了桂花,闻到了阵阵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 生:它会到处逛逛,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正当我倾听于学生对生活的赞美之言时,一位学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说说) 生:老师,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师:(师一愣,然后充满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生:它看到路边垃圾成堆,蝇蚊成群,闻到一阵阵很刺鼻的

三年级语文微课教案

三年级语文微课教案 微课名称 《海底世界》中说明方法的运用 知识点来源 □学科:语文□年级:三年级□教材版本:苏教版 □所属章节: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 录制工具和方法 录频Camtasia Studio V6.0.2 自己设计、录制 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先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文段中描写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贝类、深水鱼的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再通过例句分析巩固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教学设计 内容 教学目的 通过对课文《海底世界》中的语句解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四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讲解的是在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二课《海底世界》一文中说明方法的运用。(课件出示文段) 二.讲授 1.学习说明方法举例子 文中列举了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贝类、深水鱼的活动特点,(出示图片) 通过这些例子生动真切地说明样的说明方法叫做举例子。 2.学习说明方法列数据 再看文段中在介绍梭子鱼和海参的活动特点的句子,(师读)在句子中用了“几十千米”“四米”这样的数据的说明方法就是列数据。 3.学习说明方法打比方 作者又是这样介绍深水鱼的活动特点的:“还有些深水鱼,它们自身就有发光器官,游动起来像闪烁的星星。”比喻句。将游动的深水鱼比作闪烁的星星,而在说明文中,修辞手法比喻有个另外的名字,叫做打比方。这是通特征的一种方法。 4.学习说明方法作比较 最后来看这段文字描述梭子鱼的活动特点的句子:“梭子鱼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地说明梭子鱼的游动速度之快,将我们常见的火车的速度与之进行比较,请看,(出示图片)这样的对比是不是了?这种说明方法就叫做作比较。 三.总结 同学们,在课文《海底世界》中介绍海底动物的活动特点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

小班语言活动优质课圆圆圆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班语言活动优质课《圆圆圆》教案 及教学反思 目标: 1、能根据原有儿歌格式替换儿歌中圆形物体的形象,仿编出新的儿歌。 2、感知圆形物体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准备: 1、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找找圆形的东西,积累感性经验。 2、幼儿已初步学会儿歌。 3、常见圆形物体简笔画图片若干。 4、《圆、圆、圆》儿歌的符号图例。 过程: 1、复习儿歌。 (1)集体朗诵儿歌《圆、圆、圆》。 (2)看符号图朗诵儿歌。

2、看图例替换儿歌中的圆形物体,仿编儿歌。 (1)提问:还有哪些东西是圆形的? 让幼儿每说出一样圆形的物体,教师立即出示该物品的简笔画图片,覆盖原有儿歌图示上的圆形物体,每五个组成一首新的儿歌。 (2)集体朗诵新编儿歌,体验共同仿编儿歌的快乐。 (3)鼓励幼儿大胆发言,积极参加仿编活动。 3、展示和朗诵仿编的儿歌,激发幼儿继续仿编的兴趣。 4、引导幼儿回家寻找圆形的物品,继续仿编,并请家长及时记录。 目标: 1、能根据原有儿歌格式替换儿歌中圆形物体的形象,仿编出新的儿歌。 2、感知圆形物体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准备: 1、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找找圆形的东西,积累感性经验。 2、幼儿已初步学会儿歌。 3、常见圆形物体简笔画图片若干。 4、《圆、圆、圆》儿歌的符号图例。 过程: 1、复习儿歌。 (1)集体朗诵儿歌《圆、圆、圆》。 (2)看符号图朗诵儿歌。 2、看图例替换儿歌中的圆形物体,仿编儿歌。 (1)提问:还有哪些东西是圆形的? 让幼儿每说出一样圆形的物体,教师立即出示该物品的简笔画图片,覆盖原有儿歌图示上的圆形物体,每五个组成一首新的儿歌。 (2)集体朗诵新编儿歌,体验共同仿编儿歌的快乐。 (3)鼓励幼儿大胆发言,积极参加仿编活动。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Teaching plan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Qual ity Course published by PEP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 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 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 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先进的人教版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只有在课堂上扎根生长, 并开花结果,新课程所预示的教育远景才能实现。以下是小泰为大 家整理的关于人教版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 迎阅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强烈、溪流、警觉、触动、锐利、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 3.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啊老师要为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这位新朋友可调皮了,你们看它来了,就在我们的课堂上呢! 师:看完了这段视频,你找到了新朋友了吗? 师:你能来说说小松鼠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吗?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师:我们认识了小松鼠,如此可爱的一个小生灵在作者笔下又会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呈现在大家面前呢?你们想知道吗? 师:那就打开课本读一读,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手画下自己不认识或是不理解的字词,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生读课文 师:刚才老师看同学们读书读得很投入,大家都读了几遍?告诉老师在读书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字词拦路虎”? 生举手 师:同学们,字词拦路虎并不可怕,不是有句话说“集体的力量大”吗?下面咱们同学就以小组为单位,依靠集体的力量,扫清这些字词障碍,如果小组仍旧解决不了的,我们可以提到班级上来,老师和大家一起解决。 生小组活动

小学语文微课设计案例陈淑琴

小学语文微课设计案例 陈淑琴 随着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迎来了微时代:微博、微小说、微信、微电影等微时代产物迅速在社会普及,而微课也顺应时代而产生了。 微课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非常热门的教学形式。那微课的定义是什么?在国内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国内较早提出微课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他将微课定义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与学活动的各种资源有机组合。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与“课”相对应的概念,是从翻转课堂中涌出的新概念。他将微课定义为“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主要使用“微视频”作为记录教师教授知识技能的媒体。 从不同学者对微课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微课的核心是一个“微”字,微型。即针对一个小的知识点、以较短的时间、微型视频的形式呈现的一种教学手段。有效的微课能够有效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的柯清超教授概括了有效微课的四个特点:微型化、优质化、系列化、特色化。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信息化时代,微课自身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微课成为现代社会尤其是网络社会中普遍欢迎的的教学手段。 微课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某个知识点的讲解,这样的教学形式和

传统的教学模式会有许多的不同之处。本文将以一个语文微课的制作案例的设计来分析微课设计思路。 一、巧选题,题小而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何选题是制作微课的关键,科学的选题也是微课成功的前提。在微课网观看老师们的获奖微课时,我发现老师们的选题都非常细小,如《标点符号运用-提示语的三种位置》、《作文指导——“介绍自己”的三种方式》、《认识田字格和学习基本笔画“横”》……观看获奖微课的经验告诉我,微课的选题一定要小,要针对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的细小知识点,学生理解不透彻的,易错的问题进行微课选题。根据选题小而精的特点,结合现在不管是入学之初还是中段或高段的学生,很多学生的握笔姿势都是错误的情况,笔者把微课题目定为《握笔姿势》。与学生的实际结合,把握笔姿势细化,旨在让这个细化的握笔姿势使学生通过微课的形式掌握正确的握笔 姿势。 二、智选材,字简而明 微课的成败除了要选好题外,精心的选材也是很重要的,微课教学手段的采用是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它的表现形式决定了微课教学不能以大篇幅发挥,详尽说明的手段来实现教学。而语文微课的制作,很大程度上都是以幻灯片的形式录制,由于幻灯片的容量有限,如果把大批量的文字已幻灯片的形式呈现的话,就会给人密密麻麻的感觉,那观看者就连看的兴趣都没有。 此外,幻灯片的张数也不宜多,因此,在选材时,要善于提取、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下面是由出guo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欢迎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反思内容,尽在实用资料栏目。 教材分析《乌鸦喝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 19 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遇到困难怎么办?动动脑筋,你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 课文讲的是一只乌鸦口渴了,发现了一个瓶子,可瓶口小,水不多,它放进石子喝着了水的事,可以看出乌鸦很聪明,遇到困难能想办法解决。这个故事内容简单明了,一年级学生大多听过。设计理念创设实践活动,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相互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学情分析本篇是童话,内容浅显易懂,又配有插图,它借助乌鸦喝水这件事,告诉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肯动脑筋,就能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文知识、感知理解课文,从而锻炼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感受乌鸦由找水的着急到喝着水高兴的变化过程。能渐渐说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喜欢这只遇到困难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乌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读准翘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字,准确掌握"找、看、放、升" 的字形。理解"到处、升高"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提示生字音、形、义的联系,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字形。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复习检测。读词卡。找 1. 2. 朋友游戏──连字成词。【在“找朋友”的拍手游二、提出问题,合作初步解疑。 一、形象揭题,学习生字 1.一幅画有瓶子、小石子、大石块和草叶的背景图及一只头可以活动的乌鸦(可用破硬纸板做)。有条件的可准备一个与插图相仿的玻璃瓶,瓶子里装好半瓶水,一堆小石子。戏中巩固认字,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把阅读和质疑问难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学会问,在疑中加强读,使其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初步交流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以读为主,通过范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的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多读中悟得读的方法,在多读中悟情。】 【根据学生喜新求变、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及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把实践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合作动手做实验,激发兴趣,

部编一下《6古对今》优质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心编辑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 《6古对今》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由此,本课设计依据文本特点,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对子”这一传统文化,同时将识字与学文有机结合。教学中,力求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重点,以识字为主线,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并采用字歌识字、字谜识字、故事识字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通过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认识“古对今” 1.互动活动一:同学们,你们玩过“相反动作对对碰”吗?如果老师说举起右手,你们就举起左手。我说什么,你们就跟我做相反的动作,明白吗? 2.互动活动二:同学们反应真快,如果我把这个游戏变成“相反词语对对碰”,你们会吗?比如我说左,你对右。(上——下)(大——小)(天——地)(古——今) 3.教师板书“古”和“今”,引言:你能用这两个字组词吗?(古代,今天)“古代”就是古时候,“今天”就是现在。这两个字有什么关系?(意思相对)古人把这样的词写成了对子。(板书“对”) 4.齐读课题,学习“古”字。 (1)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猜字谜:十张口。) (2)描红写字。(注意:上半部第一横要写长些;下半部的“口”字要想写得好,上面大来下面小。) 设计意图: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游戏是最能走近其心灵的,每个孩子都喜欢游戏。两个游戏的设计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了解几对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进行,让孩子在游戏的“趣味”中慢慢走近学习目标,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引问:你发现了什么?(每句话里都有个“对”字。) 2.学生尝试读韵文,用横线画出“对”字前后的词语,读一读,认一认,不认识的可以借助拼音,也可以请老师和同学帮忙。 3.汇报找到了哪些相对的词语。 (1)课件出示课文中相对的词语:古和今,圆和方,严寒和酷暑,春暖和秋凉,晨和暮,雪和霜,和风和细雨,朝霞和夕阳,桃和李,杨和柳,莺歌和燕舞,鸟语和花香。(指名领读、开火车认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全班齐读。)

(完整word版)小学二年级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

6、《一封信》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对比露西的前后两封信,想想你更喜欢哪封信呢?学会语言的运用技巧。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懂得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生活才能过得更美好。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了八个单元的学习,其中识字教学是一个个单元(第二单元)课文学习七个单元。本册教材除去一个单元的识字学习(4课),共有课文25篇。每个单元里包含着口语交际和语文园地。每个语文园地都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识字的安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全册要求认识450个常用字,写会250个生字。第三单元课文围绕“故事”这个主题,《一封信》写了与妈妈独居的露西要写信给出门在外的爸爸,在妈妈的指导下,写下了一封阳光快乐的信,最好还在信尾画了一大束鲜花,免去了爸爸对家庭的牵挂。露西真是个细心、体贴爸爸的好女儿。分析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每本教材和每个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生分析 1. 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好多生字,积累了一些词汇,语言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 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但部分同学学习没有自觉性,依赖性较重,所以班级中学习成绩层次分明。对于这部分学生有待于今后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其主动地发现、探究。使他们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进而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并逐渐使学习成为自身发展的需要。 3. 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本学期的语文教学教育任务还是十分艰巨,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语文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学生的书写习惯要花时间纠正、培养,学写一手端正、美观的铅笔字。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多背诵中华古诗文,养成每日阅读书籍的习惯,注重课外识字的能力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对比露西的前后两封信,想想你更喜欢哪封信呢?学会语言的运用技巧。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生活才能过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初步体会当说话人在话语后面时的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 2、懂得在亲人面前要报喜不报忧的道理。 (五)教学策略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小学语文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小学语文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中山市聚星学校小学语文组何宝莹) 摘要:老师们根据教学的需要,如知识点、重难点、技能技巧等制作了大量的微课教学视频资料,继而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实践,目的是实现微课对课堂教学的有效“翻转”,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获得了一些微课运用时机与效果上的经验性做法,受到了一些启发,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的小学语数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评述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微课堂是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的。 关键词:案例;微课;有效应用 一、研究背景 2014年中山市教育局开展教师微课大赛。关于微课,很多人会感到陌生,继而会联想到微博、微信、微电影,从而认为微课是指非常短的教学过程。其实,这个理解还不够准确,通过百度搜索,微课是这样被定义的:“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把微课看做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形式,它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在中山的微课大赛备赛过程中,我校开展了“小学语数英微课在课堂教学上的有效应用研究”,老师们根据教学需要、学情需要制作了一些微课资料,开展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从而获得了一些经验性做法,受到了一些启发,下面,我们结合具体课例,认识微课是如何实现与课堂教学的有效对接的。 二、微课的有效运用 (一)语文微课《“啊”的变调》,有效突破了朗读指导上的难点 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大多数的教学设计都把读正确、读标准、读流利作为阅读理解的前提。要想读正确、读标准,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有时还需要教给学生一些语音变调方面的知识。 四年级下册的第2课《桂林山水》一文中就蕴藏了“啊”字的变调知识。在课文的重点段是第二、三自然段里有两个排比句式,“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句中一共用了六个“啊”字,强化了作者情感的表达。如何读好句尾的“啊”字,成为了教师在朗读指导时的重点和难点。 为此,四年级语文教师设计了一节以“啊”的变调知识为题的微课。在短短的5分钟视频里,教师从课文中的六个“啊”字入手,讲解了“啊”字与前面音节末尾音素的六种关系,使学生理解到“啊”在不同的字的末尾时,读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节微课视频制作出来以后,教师把它放在了课前预习环节,让学生在家里反复观看,达到了解和掌握。那么,学生是否看懂了视频,掌握了变调知识呢?课堂上,教师只需通过听学生朗读、做课外阅读练习等形式就能做出检验。

大班数学活动谁最长公开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谁最长公开课教案与 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教幼儿继续学习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教幼儿初步学会将测量的次数用记录的方式记录,并进行简单的统计。 活动重点:学习用种子测量铅笔的大致长度。 活动难点:幼儿理解种子(量具)的长短(或大小)与测量的结果有关。 活动准备:教具:用泡沫制成放大的铅笔、白云豆种子、花生种子各一; 学具:两种不同的种子若干白云豆、花生(选择种子时颗粒的大小要大致相同)、记录卡、记号笔、铅笔与幼儿人数相同; 幼儿已有测量的初步经验。 活动过程

一、探索 “看看桌上有什么?”(铅笔、白云豆、花生)“请你们拿一种种子来量一量这只铅笔的长,用多少种子表示铅笔的大致长度。”教师 析:通过让幼儿自由探索用种子来测量铅笔的大致的长度,给幼儿提供一个探索、交流 二、交流、讨论探索结果 (一)交流测量铅笔的方法 1、教师请2-3个用不同方法测量铅笔的幼儿大胆地将自己探索的方法告诉同伴; 2、组织、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刚才几位幼儿说的方法谁的最好,最正确; 3、得到幼儿的一致认可后,教师小结测量的方法:第一次测量的结束处,为第二次的开始点,依次接着量; 4、教师利用教具示范,教给幼儿正确测量铅笔的方法,量时白云豆的一头要对齐铅笔的最顶边,在白云豆的另一头用记号笔做记号(画一条短线,第二次量时要从记号开始节下去量)量完数一数,

铅笔的长有几个白云豆长,提醒幼儿用相同的方法用花生也能测量出铅笔的长度; 析:此时,教师充分调动幼儿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将自己的测量方法告诉同伴,既给幼儿提供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又为幼儿提供一个敢说、想说、会说的语言交流环境;教师的及时小结和正确的示范,把活动的重点在不经意的环境中教给了幼儿,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和本领。 (二)交流测量发现的问题 1、教师引导幼儿看一看,刚才用不同种子测量铅笔的长度,所用的种子数量是否一样多?同样的铅笔用不同的种子,结果怎不一样?是不是量错了?为什么? 2、引导幼儿用两种不同长度的种子测量铅笔长度; 3、体验量铅笔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并让幼儿学习记录种子的数量,幼儿测量时,教师注意提醒幼儿一定将种子一头对齐铅笔的顶端,以及是否每一次测量结束处,开始第二次测量,并请幼儿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授课老师:李贺云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冰、冷、江、坏、极、常、冬”7个生字和1个新偏旁。 2.了解水的不同形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激发学生观察和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自然界中的水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变化成各种不同形态。教学准备:课件、词语卡片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认读字. 2.了解水的不同形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 4.激发学生观察和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能流利地,有语气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自然界中的水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变化成各种不同形态。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板书课题。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许多有趣的图片,大家想不想去看看呢?(播放课件1) 二、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先自由地读课文,借助拼音识字。 2.把词语从课文中抽出来,让学生认读。 3、开火车读,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4、齐读没有拼音的词语,巩固识字。 三、自主合作,读懂课文。 1.和小组的伙伴相互帮助把课文进一步读通顺,读流利,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身边

的伙伴听。 2.猜一猜我到底是什么? 四、美读课文,读中理解。 看到同学们胸有成竹的样子,老师就知道大家一定才出来了,一起说,是什么?(水)哦,原来是水啊,我们天天和水打交道,还不知道水会变了,那么,我提议,今天,咱们也来当一回水娃娃,也来变一变,好吗? 1、那我们水娃娃到底会变成一些什么了,请大家赶快到课文中去找找。 (1)、我们变成什么了?(云、雨、雹子、雪,教师相机板书图) (2)、那是怎样变成云的了?(齐读1――3句) (3)、观看课件欣赏云的色彩变化,指导朗读。(指名读――分男女读) (4)、学会用有“时候……有时候……”说话。 2,我们变成云在空中飘呀飘,可神气了,又怎么会变成雨、雹子和雪了呢?理解“落,打,飘”让学生注意学习语言文字用词的准确性。 (碰到冷风)教师相机板书图 (1)、那我们是怎么从天上下来的了?(听老师范读) 生略 (2)、那现在把这几个词交换一下,听听看行不行。 生略 (3)读这一段课文(互相读——指名读——表演读——试背) 3、瞧,我们多会变啊,那我们从天上下来了有跑哪里去了呢? (1)、欣赏课件,边看边说都看见自己在干什么? (2)、说说书上为什么这么写? (3)、指导朗读。(指名读——师生比读) 4、其实我们不仅有丰富多彩的生活,还有自己的性格,有时候我们很温和,有时候我们很暴躁。 (1)、看课件了解水的利弊。 (2)、自由读课文相关的句子。 (3)、指导朗读。(女生读“温和”部分,男生读“暴躁”部分) 五、拓展延伸。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的、得、地”的区分与运用》 一、教学背景 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大背景下,帮助学生解决应用“的地得”的疑惑与困难。 二、设计思路 针对学生对于“的、地、得”的误用与忽视展开教学,规范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按照“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的思路展开教学,总结归纳优化的方式方法。 三、教学目标 1、掌握“的、得、地”的区别与联系。 2、知道“的、得、地”的三种固定搭配。 3、引导学生运用口诀来正确使用“的、得、地”。 四、教学重难点 1、“的、得、地”的区分。 2、“的、得、地”在实际情景中的正确运用。 五、教学设计与过程 (一)、导入语: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地、得”的正确用法。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的区别。 (二)、区别与联系 1、相同之处:“的”、“地”、“得”三个字都可以做助词使用,他们在做助词时,都可以念轻声“de”。 2、不同之处:在书面语中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而且它们的搭配及用法也各不相同。(1)怎么样的什么 (2)怎样地干什么 (3)干得怎么样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它们的正确用法。 (三)用法 1、“的”的用法 (1)活泼的孩子美丽的花园快乐的玩耍……(形容词+“的”+名词) (2)鸟的世界故宫的景色小鸟的羽毛…… (名词+“的”+名词) (3)他的桌子我的书本她的铅笔…… (代词+“的”+名词)

2、“地”的用法 悲伤地说高兴地写 甜甜地笑认真地听 快速地奔跑消极地回答 (形容词+“地”+动词) 3、“得”的用法 写得快读得好 玩得高兴笑得开心 红得发紫白得发光 (还有一首简单的口诀,可以帮我们更好的区分和使用它们,想学吗?跟我读吧!) (四)“的、地、得”用法简要口诀 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 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 (师:下面我们带着口诀,一起来做几道练习吧!) 六、巩固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的、地、得” 跑(得)飞快飞快(地)跑 仔细(的)观察观察(得)仔细 强烈(的)渴望强烈(地)渴望 (师:练习简单吗?我们提高难度试一下,请看题目) 2、给句子填上“的、地、得” 小雏燕飞到大树的上方,高兴地喊起来:“我真的会飞啦!而且飞(得)很高呢!”小结:能填对这个句子的你肯定就已经学会它们的用法了! 七、用法小结(师:让我们再来回顾“的地得”的用法口诀)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1-2单元) (2011-04-23 15:20:38) 转载▼ 标签: 分类:教学设计 坪坝 宋体 蒲公英 草地 朗读 教育 1、《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简析: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五册 的第一课,是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自豪与赞美的感情,一个“情”字贯穿 全文。课文按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上课,下课,文末点题的顺序描写了西南 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充分体现了学校的美丽、团结和充满欢乐。课文通过描写 这所民族学校,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 团结。 教学目标 1、会认“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戴”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4、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图片资料、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师生跟着边拍手边唱。 2、导入: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你们是属于哪个民族,哪一朵花呢? 3、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民族及本民族的一些服饰、风俗等。 4、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民族的服饰和风俗习惯?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文字资料,介绍自己了解的其他民族的情况。 5、根据学生介绍情况,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着重引导学生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的情况,并相机出示词语: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 二、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1、早晨,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小路上走来,他们都高兴地朝着同一个方向走去。他们要去哪呢?我们也跟着一起去看一看好不好?(板书:我们的民族小学)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 三、趣味识字 1、出示词语: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敬礼、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全体读、) 2、游戏巩固生字。 贴字游戏:教师读生字,学生找出相应的卡片贴到黑板上画的智慧树上。 同桌相互做你指我认游戏,看谁认得的生字多。 3、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字的书写。 四、整体朗读感知 思考:民族小学的美体现在哪里?你喜欢哪一段就重点朗读哪一段。 五、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朗读第一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结合课文插图,说说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的?

公开课《明确问题》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公开课《明确问题》的教学设计及教学 反思 福州高级中学 陈传新 一、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要求 第四章《发现与明确问题》是技术设计过程的首要阶段,也是学生确立设计项目、进入独立设计活动的第一步。 第四章第二节《明确问题》由“明确问题的内容与价值”、“明确解决问题受到的限制及具体的设计任务”和“设计计划”三个部分内容组成,其内容的组织顺序是依据设计过程在时序上的先后关系而设计的。 根据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要让学生达到以下三个要求: 1.知道“明确问题”的重要性,初步掌握明确问题的一般途径和方法; 2.通过教师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分析案例引导学生体验明确问题、明确设计项目的过程: (1)

多渠道收集相关信息并处理,从而进一步判断技术问题要解决的具体内容和相应的价值; (2) 通过对设计对象和现有工作条件的分析,明确设计受到的限制,列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包括应达到的标准。 3.通过学生小组活动,确立自己的设计项目及其具体的设计要求,并制定设计计划,为后续进入独立设计活动做准备。其中第1、2两点,安排在第一课时完成,第三点安排在第二课时完成。 二、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教学要求,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新课导入 通过对上一节课“发现问题”重要性的简单回顾,提出设问——是否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设计项目?——为后续引出“明确问题”的内容及意义作铺垫。 (二)新课讲授 1.通过有关“回收不明飞行物”的练习,引入“明确问题”的第一步——即要明确问题的内容; 2.通过有关“永动机”的案例和“研制宇宙飞船还是研制航天飞机?”的视频,

引入“明确问题”的第二步——问题的价值比较和辨析,即“明确问题”的价值及其衡量指标; 3.通过有关“雨伞衣”案例的学生争议,引入“明确问题”的其它研究手段; 4.创设情景,引入新案例“床用多功能桌”,引导全体学生共同活动,体验“明确问题”的过程; (三)学生活动 与学生谈话式的交流贯穿教学始末,此外还有三项专题活动:1.集体询问,调查“床用多功能桌”的使用,填写调查统计表。 2.打开留言版,思考“床用多功能桌”设计受到的各方面限制,在留言版上发言进行集体讨论。 3.在留言版上讨论并制定“床用多功能桌”的设计要求。(四)课堂总结 “明确问题”的重要性及其“明确问题”的一般途径和方法。(五)布置学生活动 要求学生确定各自的设计项目,在第二课时中交流评价。 三、教材处理 (一)调整案例,丰富学生感性认识 教材中关于台灯的案例已经叙述得非常详尽,学生对此例的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ppt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ppt 【篇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参赛(2012秋季区级一等奖 作品) (精选范文)】 ① 《军神》教学设计 我的解读: 《军神》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选读课文。“军神”这篇课 文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醉剂的事情,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 情感。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即以“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为 线索组织材料,把一个感人而又震撼人心的故事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文章巧妙的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描写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 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成功的塑造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镇静自若 的“军神”形象。《军神》不仅有“形”、还有“镜”、有“情”、有“理”。“军神”的文本价值在于作者对刘伯承这一具有非凡意志、超大毅力 的“神”的崇敬和赞美,给读者树立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军人的杰 出代表形象。当今小学生的意志品质较弱,他们需要“军神”的感染 和精神力量。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从文本中吸取养料,浸润他 们的身心,净化他们的心灵,将大有益于学生人生境界的提高。 我的理念: “军神”既是文章的题目,也是学习的“切入点。”本教学设计以学生 为主体,以读为经,以悟为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文章的特点,教学 重点定位为:理解人物对话、神态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人物的 感受,了解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及心理,亲历手术台上那惊心动魄 的一幕,直面人物的心灵,感受刘伯承超乎常人的举动、令人敬佩 的意志。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寻找沃克的感受,了解他情感和态度变 化的原因,突出刘伯承的精神品质,力图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把握“军神”撼人心魄的感人形象。 我的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会本课生字词,借助字典或者联系具体的语言环 境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乌鸦喝水》,主题是“遇到困难怎么办?动动脑筋,你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课文讲的是一只乌鸦口渴了,发现了一个瓶子,可瓶口小,水不多,它放进石子喝着了水的事,可以看出乌鸦很聪明,遇到困难能想办法解决。这个故事内容简单明了,一年级学生大多听过。设计理念创设实践活动,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相互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语言,学情分析本篇是童话,内容浅显易懂,又配有插图,它借助乌鸦喝水这件事,告诉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肯动脑筋,就能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文知识、感知理解课文,从而锻炼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教学目标 1.感受乌鸦由找水的着急到喝着水高兴的变化过程。能渐渐说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喜欢这只遇到困难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乌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读准翘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字,准确掌握"找、看、放、升" 的字形。理解"到处、升高"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提示生字音、形、义的联系,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字形。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复习检测。读词卡。找1.2.朋友游戏──连字成词。【在“找朋友”的拍手游二、提出问题,合作初步解疑。 一、形象揭题,学习生字 1.一幅画有瓶子、小石子、大石块和草叶的背景图及一只头可以活动的乌鸦(可用破硬纸板做)。有条件的可准备一个与插图相仿的玻璃瓶,瓶子里装好半瓶水,一堆小石子。 戏中巩固认字,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把阅读和质疑问难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学会问,在疑中加强读,使其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初步交流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以读为主,通过范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的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多读中悟得读的方法,在多读中悟情。]【根据学生喜新求变、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及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把实践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合作动手做实验,激发兴趣,调动思维,让其在生动活泼的形式中自然而然地达到“以做促读”的目的。】【识字是低段年级语文课的教学重点,根据学生记得快忘得快的特点,在课前以游戏、词卡形式复习,在课后把学过的字放进旬子里,既巩固认字,同时又积累了语言,这样反复再现,强化记忆。]【识字是低段年级语文课的教学重点,根据学生记得快忘得快的特点,在课前以游戏、词卡形式复习,在课后把学过的字放进旬子里,既巩固认字,同时又积累了语言,这样反复再现,强化记忆。】 1.读课题,质疑,梳理问题。2.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3.指名读1 -3 自然段,思考提出的问题。4.4 人小组讨论交流读懂的问题。三、读中感悟喝不着水的原因(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乌鸦为 2.分别抄录4 段课文的4 块小黑板。3.生字卡片。 什么一开始喝不着水?2.朗读指导。着重指导“到处”、“水不多”、“口又小”,读出乌鸦喝不着水着急的语气。3.学生自我评价朗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4.让学生留意观察或做一做:一只装满白开水或饮料的杯子,加入一些冰糖,水会怎么样?

雪地里的小画家优质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雪地里的小画家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冬天的时候地上铺上了一层白白的雪这时候,雪地里面来了一群小动物,他们分别是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他们在雪里面走来走去留下了许多许多的脚印。小鸡的脚印像竹叶,小猫的脚印像梅花,小鸭的脚印像枫叶,小马的脚印像月牙。以下是品才整理的,欢迎阅读参考! 【设计思路】 冬天来了,而其独有的特点让孩子们进一步的领略了冬天的风采。该活动主题采取拟人法,模拟走进大自然,让孩子感受到冬天到来时的环境变化,以及可爱的小动物还有它们的脚印,引导孩子探索神奇的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孩子细致观察和大胆想象,并能表达自己良好愿望的能力。 【活动名称】雪地里的小画家 【重点领域】艺术、语言 【活动目标】 1、能感受诗歌描述的雪景的美。 2、能用表情表现诗歌,并能将诗歌的意境抒发出来。 3、能将诗歌描述的美景,采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活动准备】 1、课前请幼儿观察常见的脚印,并进行识别。

2、挂图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教师:秋天里,枫树爷爷画了一幅很美的画,染红了大 地,也染红了天空,非常的漂亮。可是,冬天来了,北风呼 呼地吹,吹走了枫树爷爷的画,枫树爷爷伤心极了,天气越 来越冷,你们说,天空会飘什么呀? (将幼儿带入冬天情景,天气很冷很冷的而且飘雪了) (二)引导幼儿认识动物的脚印。 教师引导幼儿看挂图并提问:瞧,下雪啦!雪地里来了 一群小动物,看看都是谁呀? (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幼儿看挂图,并说出来了的小动 物有小鸡、小猫、小马、小鸭子还有一只青蛙) 教师:他们来干什么? 幼儿A:它们来看下雪的雪景。 幼儿B:它们准备去逛街。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朋友们自己看看,它们在雪地里留下了什么? (教师引导小朋友们根据图的内容说一说,留下了一个 一个的小脚印) 教师:那小动物们的脚印像什么呀? (教师请幼儿看图比一比,想一想并说一说)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word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本站分享的小学语文优秀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

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准备 词卡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

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