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大学基础化学资料

最新整理大学基础化学资料
最新整理大学基础化学资料

《大学基础化学》复习

复习内容

第一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

第二章 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 第三章 定量分析基础

第一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 一.气体

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2. 分压定律 二.溶液浓度表示 1. 物质的量浓度 2. 质量摩尔浓度

3. 质量分数 一.气体

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适用于理想气体:分子间的作用力忽略,

分子本身的体积忽略

pV=nRT 变换形式

RT pV

m =M r 求相对分子量

RT

pM =ρr

求气体密度

2. 分压定律

分压概念:在一定温度和体积下,组分气体单独占据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对容器产生的压力。 道尔顿分压定律:∑1

K

p p ==

i i

p i = p 总 x i

1==∑

1

K

i i

x

i x n n

V V ==i i 总

总 i x n n

p p ==i i 总

总 二.溶液浓度表示

1. 物质的量浓度c

V

n c B

B =

B

B

B M m n =

2. 质量摩尔浓度b

A

B

B m n b = 3. 质量分数 m

m w B

B =

4. 几种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

B

B B M ρ

w =

c ρb =c B B

习题:P22

1-1、有一混合气体,总压力为150Pa ,其中N2和H2的体积分数为0.25和0.75,求N2和H2的分压。 解:

i x n n

V V ==i i 总

总 Pa

Pa 5.11215057.05.3715025.0i i H i i N 2

2=?=====?====总总总总总总p V V

p n n p x p p V V

p n n p x p i i 总

总总

1-3、用作消毒剂的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为0.030,这种水溶液的密度为1.0g ?mL-1,请计算这种水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摩尔浓度、物质的量浓度和摩尔分数。

解:

质量摩尔浓度b

A

B

B m n b = 物质的量浓度 V n c B

B =

摩尔分数

n

n x B B =

解:1L 溶液中

ρV w m w m m

m w B B B B

B ===

m ( H2O2) = 1000mL ?1.0g ?mL -1?0.030 = 30g

m ( H2O) = 1000mL ?1.0g ?mL -1?(1-0.030) = 970g n ( H2O2) = m /M =30/34=0.88mol n ( H2O) = m /M = 970/18=54mol

b ( H2O2)= n/m=0.88/0.97kg = 0.91mol ?kg -1

c ( H2O2)= n/V=0.88/1L = 0.88mol ?L -1 x ( H2O2) = n/n 总= 0.88/(0.88+54) = 0.016 第二章 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 基本概念 热化学 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 一、基本概念

状态 由一系列表征系统性质的物理量所确定下来的系统的一种存在形式。 重点掌握状态函数特性:

1、状态一定,则体系的状态函数一定。状态改变,状态函数也改变

2、状态函数变化值仅决定于系统的初态和终态,与变化途径无关。 二、热化学

1、化学反应热效应

定义: 在恒温恒压或恒温恒容且只做体积功的条件下,化学反应所吸收或放出的热称为化学反应热效应(反应热)。

注意: 主要讨论恒温恒压只做体积功的条件下化学反应热效应。

1、化学反应热效应

解决化学反应热效应的大小,引入了焓。 焓 H 焓变 ?H

标准摩尔反应焓 O m r H ?

标准摩尔生成焓 θ

m f H ? 标准摩尔燃烧焓 θm c H ?

焓 H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 ? U = Q + W

体积功:W = - p (V2-V1) = - p ?V Qp = ? U + p ?V

焓定义为: H= U + pV ΔH=? U + p ?V 焓变: ΔH = H2 - H1 = Qp

标准摩尔反应焓变

O m

r H ? 化学反应中,任何物质均处于温度T 时的标准状态

下,反应的摩尔反应焓变。

θm

r ΔH θ

标准状态

m 1mol 的热效应 r Reaction 反应 热化学标准状态

对物质的状态作统一规定:

? 气体 —— p θ(100kPa )压力下,处于理想气

体状态的气态纯物质。

? 液体和固体 —— p θ压力下的液态和固态的

纯物质。

? 溶液——p θ压力下,溶液的浓度为1mol ?L-1。

θ

m

f H ?定义 在标准状态下,由最稳定单质合成1mol 化合物时

的标准反应焓。 推断:最稳定单质的

0=?θ

m f H

注意:(1) 最稳定单质为:C(石墨),Cl2 (g) , Br2 (l) ,I2 (s),S (菱形),P (白磷)等 (2) 生成物为1mol

(3) 与聚集状态有关

θ

m

c H ?定义: 在标准状态下,由1mol 化合物在O2中完全燃烧时

的标准反应焓。 注意:

1、完全燃烧的最终产物: C →CO2(g),H →H2O (l),S →SO2 (g),N →N2 (g), Cl →HCl (aq)

2、θ

m c H ?与物质聚集状态有关

化学反应热效应的计算

(1) 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效应 (2) 由 θ

m f H ? 计算反应热效应

(3) 由 θ

m c H ? 计算反应热效应

(1) 由盖斯定律计算化学反应热效应

在等容或等压条件下,若一个化学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的代数和与

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相同。

实际应用:热化学方程相加减,对应的相加减。

(2)由标准摩尔生成焓 计算化学反应热效应

反应 aA + bB

xX + yY

θ

θθθθm B f m A f m Y f m X f m r b a y x H H H H H ???+?=?--

∑)(B

m f B m r B θ

θH νH ?=?

例1:

298K 时反应Na(s)+ Cl2(g)→NaCl(s)的θm r H ?

=-411.1kJ·mol-1,即该温度下NaCl(s)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411.1kJ·mol-1。 √ 例2:

所有气体单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都为零。 × 例3:

下列各种物质中,298K 时标准摩尔生成焓不为零的是. (C )。

(A)C(石墨);(B)N2(g);(C)Br(g);(D)I2(s) 习题:P66:2-2

1. 利用附录III 的数据,计算下列反应

的 :

(1) Fe3O4(s)+4H2(g)→3Fe(s)+4H2O(g) (2)2NaOH(s)+CO2(g)→Na2CO3(s)+H2O(l) (3)4NH3(g)+5O2(g)→4NO(g)+6H2O(g) (4)CH3COOH(l)+2O2(g)→2CO2(g)+2H2O(l) 解:

(1) Fe3O4(s)+4H2(g)→3Fe(s)+4H2O(g)

θ

m

H f ?-1118.4 0 0 -241.8 (1) θ

m r H ? =[4?(-241.8) - (-1118.4)]

= 151.2 kJ ?mol -1

(2) θ

m r H ?= -171.8kJ ?mol -1 (3) θm r H ? = -905.4kJ ?mol -1 (4) θm r H ?= -872.9kJ ?mol -1

习题2-3

1. 已知下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C2H2(g) + 5/2O2(g) → 2CO2(g) + H2O(g)

θ

m

r H ?= -1246.2 kJ ?mol -1 (2)C(s) + 2H2O(g) → CO2(g) + 2H2(g); θ

m

r H ?= +90.9 kJ ?mol -1 (3)2H2O(g) → 2H2(g) + O2(g);

θ

m

r H ?= +483.6 kJ ?mol -1 求乙炔(C2H2,g)的生成热 。

解:乙炔(C2H2,g) 生成热的反应为: 2C(s)+H2(g)→C2H2(g)

1. 已知下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C2H2(g) + 5/2O2(g) → 2CO2(g) + H2O(g) (2)C(s) + 2H2O(g) → CO2(g) + 2H2(g); (3)2H2O(g) → 2H2(g) + O2(g); 解:乙炔(C2H2,g) 生成热的反应为: 2C(s)+H2(g)→C2H2(g) 反应2?(1)+5?(3)为:

2C2H2(g)+8H2O (g)→4CO2(g)+10H2(g) (4) 反应[4?(2)- (4)]为:

4C(s)+2H2(g)→2C2H2(g) 解:反应[4?(2)- 2?(1)-5?(3)]/2为:

2C(s)+H2(g)→C2H2(g)

θm H f ?(C2H2,g)=2?θm r H ?(2)-θ

m r H ?(1)-2.5 ?θ

m r H ? (3)

=[2?90.9-(-1246.2) -2.5?483.6] =219.0 kJ ?mol -1 习题2-4

求下列反应的标准摩尔反应焓变 (298.15 K): (1)Fe(s)+Cu2+(aq)→Fe2+(aq)+Cu(s) (2)AgCl(s)+Br -(aq)→AgBr(s)+Cl -(aq)

(3)Fe2O3(s)+6H +(aq)→2Fe3+(aq)+3H2O(l) (4)Cu2+(aq)+Zn(s) →Cu(s)+Zn2+(aq) (1) Fe(s)+Cu2+(aq)→Fe2+(aq)+Cu(s)

θ

m

H f ? 0 64.77 -89.1 0 θ

m

r H ? (1)= [-89.1-64.77] = -153.9 kJ ?mol -1 θ

m

r H ? (2)= -18.91 kJ ?mol -1 θ

m

r H ? (3)= -130.3 kJ ?mol -1 r ?)

θθ)

3()2()1(m r m r m r H H H ?+?=?

θ

m

r H ? (4)= -218.66 kJ ?mol -1 三、 化学平衡

1.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2. 化学平衡常数

3. 影响平衡移动因素

1. 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

1)化学平衡针对可逆反应而言 2)达到化学平衡时的特征

3)正确书写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 4)化学平衡常数的物理意义 对可逆反应:

逆正νν= 达化学平衡 组分浓度不随时间变化

b B a A y Y x X )()()()(θθθθθc

c c c c c c c K =

b θB a θA y

Y x X θ)()()()(

p

p p p p

p p p K =

K θ

值越大,表示反应程度越大,反映越完全

(1) K θ表达式中p 、c 是平衡分压或浓度,分 别除以p θ、c θ,得相对分压或相对浓度 (2) 固体、液体的纯物质或溶剂水的浓度视 为常数,均不写入平衡常数表达式中 (3) 同一反应的正逆反应,平衡常数互为倒数

θ

θ逆

正K K /1= (4) 若同一方程式,化学计量系数变化n 倍

则: n O O

)(12K K =

2.熟练进行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1) 根据已知条件求算平衡常数; 2)根据平衡常数及已知条件计算平衡浓度(分压)、初始浓度及转化率; 3)判断反应的方向; 4)多重(同时)平衡。 规则:温度不变时

化学反应式相加,相应平衡常数相乘 化学反应式相减,相应平衡常数相除 3. 化学平衡移动

1) 浓度: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向移动。

2) 压力:若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同,则增加p ,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小方向移动。 3)温度:升高T ,反应向吸热方向移动

降低T ,反应向放热方向移动

化学平衡移动规律——勒夏特列原理

假如改变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力和浓度,平衡必向着能减少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习题:P68:2-10

已知下列化学反应在298.15K 时的平衡常数: (1) CuO(s) + H2(g) = Cu(s) + H2O (g); K 1θ= 2?1015

(2) 1/2O2(g) + H2(g) = H2O(g); K 2θ = 5?1022

计算反应 CuO(s) = Cu(s) + 1/2O2(g) 的平衡常数K θ。

(1) CuO(s) + H2(g) = Cu(s) + H2O (g) (2) 1/2O2(g) + H2(g) = H2O(g)

所求反应为:CuO(s) = Cu(s) + 1/2O2(g)

解:所求反应为:反应(1)-反应(2)

8

-22

152110410

5102?=??==θθK K K θ

习题:P69:2-12

在1500K 条件下达到平衡。若始态p (NO) =150kPa ,p (O2) = 450kPa ,p (NO2) = 0;平衡时p (NO2) = 25kPa 。试计算平衡时p (NO),p (O2)的分压及标准平衡常数K θ。

解:V 、T 不变,

2NO(g) + O2(g) = 2NO2(g) 始态p 150 450 0 平衡p 25 则平衡时: p (NO) =150-25=125kPa p (O2) =450-25/2=437.5kPa 解:

2NO(g) + O2(g) = 2NO2(g) 始态p 150 450 0 平衡p 125 437.5 25

3-2

2

θ22θ2

θ2θ

101.9)

100/37.54()100/25(1)100/25(]

)/(O [](NO)/[])/(NO [?===

p p p p p p K 例:21N 2 +2

3H 2 NH 3θ

m r H ? =-46 kJ·mol -1

气体混合物处于平衡时,N2生成NH3的转化率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1) 压缩混合气体___提高___;

(2) 升温_______降低____;

(3) 引入H2_____提高_________;

(4) 恒压下引入惰性气体___降低____; (5) 恒容下引入惰性气体___无变化_____。 四、化学反应速率

1.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式——

平均反应速率 2. 反应历程与基元反应 3.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浓度、温度、催化剂 1、平均反应速率

t

c v B

B ??±

=等式右边 反应物 _—_ _ 生成物 _+ _ ∴对反应:

2. 反应历程与基元反应

基元反应: 反应物分子在碰撞中经过一次化学变化就能转化为产物的反应。

基元反应速率方程(质量作用定律)

基元反应 b

B a A c kc v =

反应级数n : b +a =n 反应速率常数k :

k ——反应的数率常数:

① 反应物浓度为单位浓度时的反应速率; ② 由化学反应本身决定,是化学反应在一 定温度时的特征常数;

③ 相同条件下,k 值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④ k 的数值与反应物的浓度无关。 速率常数的单位

零级反应: υ = k(cA)0 k 的量纲为mol·dm-3·s-1 一级反应:υ = kcA ; k 的量纲为s-1 二级反应:υ = k(cA)2 k 的量纲为mol3·dm-1·s-1 非基元反应:反应物分子需经几步反应才能转化为生成物的反应。

反应

由实验得: β

αB A c kc v =

注意:基元反应和非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式差异点

在于反应物浓度上的指数不同。前者是化学计量数,后者由实验确定。

3.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由速率方程式可知β

αB A c kc v =

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加快, 降低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减慢。 2)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 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慢。

RT

E A k 303.2-

lg lg a

=

T ↑, k ↑, ∴k 随T ↑ 而增大。

习题P69: 2-20

某基元反应 A + B → C ,在1.20L 溶液中,当A 为4.0 mol ,B 为3.0mol 时,v 为0.0042mol ?

L -1?s -1,计算该反应的速率常数,并写出该反应的速率方程式。 解:基元反应 的速率方程式:v = kc A c B k =v /c A c B

=0.0042/[(4.0/1.20)?(3.0/1.20)] =5.0?10-4 mol -1?L ?s -1 例:

反应A + 2B = 2C 的速率方程式为 ( D ) (A) v = k [A][B]2 (B) v = k [A][B] (C) v = k [C]2 / [A][B]2

(D) 不能根据此方程式写出 例:

已知2A = B + C 为一基元反应,则用A 的浓度变化所表示的速率方程是v = k c(A)2 。 第三章 定量分析基础 1. 定量分析的误差 2.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3.滴定分析概述 1. 定量分析的误差 误差的表示

误差产生的原因 误差的减免

误差的表示 反映准确度 绝对误差=个别测定值-真实值

%100?=

真实值

绝对误差

相对误差

偏差的表示 反映精密度 绝对偏差=个别测定值-测定的平均值

a A+bB

x X+y Y υ= —= —= —= —

υA υB υX υY a b x y a A+bB

x X+y Y a A+bB x X+y Y

%100?=平均值

绝对偏差

相对偏差

测定结果从精密度、准确度两方面评价 误差产生的原因

误差的减免

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 对照试验 空白试验 仪器校准

减小偶然误差方法 增加平行测定次数

2. 有效数字及其计算规则

有效数字——实际能测量到的数字,只保留一位可疑值。

有效数字表示的注意点: 1)数字“0” 2)指数表示 3)对数表示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有效数字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留双” 有效数字运算规则

加减法——有效位数以绝对误差最大的数为准,即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数字为依据。

乘除法——有效位数以相对误差最大的数为准,即有效位数最少的数字为依据。 3. 滴定分析法概述

滴定分析法——将一种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标准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或反向滴加),根据所消耗的试剂量按化学计量关系来确定被测物质的量。

滴定反应的类型 1. 酸碱滴定法 2. 配位滴定法 3. 沉淀滴定法

4. 氧化还原滴定法 对滴定反应的要求

1. 反应能按化学反应式定量完成 (没有副反应、反应完全程度达99.9%以上)。

2. 反应能迅速完成。

3. 有合适的指示化学计量点(或终点)的方法(合适的指示剂)。

4. 无干扰主反应的杂质存在(无干扰杂质)。 滴定方式

1. 直接滴定法

2. 返滴定法

3. 置换滴定法

4. 间接滴定法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基准物质——能用于直接配制或标定标准溶液的物质。

基准物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1. 纯度高:>99.9%

2. 性质稳定:不吸湿、不氧化、不分解

3. 组成确定:与化学式相符

4. 有较大的摩尔质量:保证称量时有一定的重量 标准溶液的配制

标准溶液——已知准确浓度的溶液 1.直接配制法

准确称取一定量的物质,溶解后稀释至一定体积,从而求出准确浓度。 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

对于反应: aA + bB = cC + dD

滴定剂 被测物 则:n A 与n B 间有关系:

n A: n B=a:b (cV)A: (cV)B=a:b

)( 1-L mol a b B

A

A B ?=

V V c c

1000

)(A ??=?===

s B

A s

B s B B s B B a b a b m M cV m M n m M n m m w P91:思考题 3-5

下列数值各有几位有效数字? 0.0372

误差产生的原因

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 过失误差

1.方法误差:

2.仪器误差:

3.试剂误差:

4.操作者主观误差:

25.08

6.023×10-5 100 9.18 1000.00 1.0×108 pH=5.03

P90:习题3-8(1)

2.187×0.854+9.6×10-2-0.0326×0.00814 =1.964

2.187×0.854+9.6×10-2-0.0326×0.00814 =1.868+0.096-0.000265 =1.964

P91:习题3-13

分析不纯CaCO3(其中不含干扰物质)。称取试样0.3000 g ,加入浓度为0.2500 mo1?L -1 HCl 溶液25.00 mL ,煮沸除去CO2,用浓度为0.2012 mol ?L -1的NaOH 溶液返滴定过量的酸,消耗5.84 mL ,试计算试样中CaCO3的质量分数。 解:CaCO3+2HCl = CO2+CaCl2 +H2O

+NaOH

= NaCl + H2O )(21

]

)(-)([2

1

)3a (NaOH NaOH -HCl HCl HCl HCl V c V c n n n ==余总CO C

s

33s

33)

()()

()(CaCO CaCO CaCO CaCO m M n m m w ?=

=

s

NaOH NaOH -HCl HCl )

3CaCO ()(2

1m M V c V c =

= %1003000

.01

.10010

)84.52012.0-00.252500.0(2

13

-?????

=84.67%

0.037225.086.023×10-5

1009.18

1000.001.0×108pH=5.03三位四位四位三位

三位

六位二位二位

大学无机化学第十七章试题及答案教学资料

大学无机化学第十七章试题及答案

第十八章 氢 稀有气体 总体目标: 1.掌握氢及氢化物的性质和化学性质 2.了解稀有气体单质的性质及用途 3.了解稀有气体化合物的性质和结构特点 各节目标: 第一节 氢 1.掌握氢的三种成键方式 2.掌握氢的性质、实验室和工业制法及用途 3.了解离子型氢化物、分子型氢化物和金属性氢化物的主要性质 第二节 稀有气体 1.了解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2.了解稀有气体化合物的空间构型 习题 一 选择题 1.稀有气体不易液化是因为( ) A.它们的原子半径大 B.它们不是偶极分子 C.它们仅仅存在较小的色散力而使之凝聚 D.它们价电子层已充满 2.用VSEPR 理论判断,中心原子价电子层中的电子对数为3的是( ) A .PF 3 B.NH 3 C.-34PO D.-3NO 3.用价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中心原子周围的电子对数为3的是( )(吴成鉴《无机化学学习指导》) A.SCl 2 B.SO 3 C .XeF 4 D. PF 5 4.用价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中心原子价电子层中的电子对数为6的是( )

A.SO2 B. SF6 C. 3 AsO D. BF3 4 5. XeF2的空间构型是() A.三角双锥 B.角形 C. T形 D.直线型 6.下列稀有气体的沸点最高的是() (吴成鉴《无机化学学习指导》) A.氪 B.氡 C.氦 D.氙 7.能与氢形成离子型氢化物的是() (吴成鉴《无机化学学习指导》) A.活泼的非金属 B.大多数元素 C.不活泼金属 D.碱金属与碱土金属 8.稀有气体原名惰性气体,这是因为() A.它们完全不与其它单质或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 B.它们的原子结构很稳定,电离势很大,电子亲合势很小,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C.它们的价电子已全部成对 D.它们的原子半径大 9.下列各对元素中,化学性质最相似的是() (吉林大学《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 A.Be 与Mg B.Mg与Al C Li与Be D.Be与Al 10.下列元素中,第一电离能最小的是() (吉林大学《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 A.Li B.Be C. Na D.Mg 11.下列化合物中,在水中的溶解度最小的是()(吉林大学《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 A.NaF B.KF C.CaF2 D.BaF2 12.下列氢化物中,最稳定的是() (吉林大学《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 A.LiH B.NaH C.KH D.RbH

西南科技大学基础有机化学习题参考答案 整理

1 绪论习题参考答案 1. 从教材中可以找到下列术语的答案 2. HCl 、CH 3OH 、CH 2Cl 2和CH 3OCH 3为极性分子;Cl 2和CCl 4为非极性分子。 3. 参照表1-7 ,可以写出下列化合物的Lewis 结构式 4.亲核试剂: Cl -, -CH 3;亲电试剂:AlCl 3,C 2H 4,CH 4,ZnCl 2,BF 3,CH 3CN ,Ag +, H +,Br +, Fe +, +NO 2,+CH 3;既是亲核试剂又是亲电试剂:H 2O ,CH 3OH ,HCHO 。 5.属于酸的化合物:HBr ,NH 4+;属于碱的化合物:CN -;既是酸又是碱的化合物:NH 3,HS -,H 2O ,HCO 3- 6. 按照碳骨架分类,芳香族化合物为:(1)(2)(3)(4);脂环(族)化合物为:(5)(6);开链化合物为:(7)(8)。按照官能团分类,羧酸:(2)(3)(6)(7);醇:(1)(5)(8);酚:(4)。 7.按照碳骨架分类,除了(2)和(5)之外都属于不饱和化合物。属于哪一族?(略) 2 烷烃习题参考答案 1 (1) 1° 1°1° 1°2° 2°3° 3°2-甲基-3-乙基己烷 (2)1°1°1°1°2°2°2°3°3°2°3-甲基-5-乙基庚烷 (3) 1° 1°1° 1° 1° 2°2°2°2°2° 3°4° 3,6-二甲基-3-乙基辛烷 (4) 1° 1° 1° 1°1° 1°2°2°2°2°2°3°3° 3°3° 3,5-二甲基-6-异丙基癸烷 (5) 2,3,5,5,7-五甲基辛烷 (6) 2,4,4-三甲基-5-乙基辛烷 (7) 2,7-二甲基-7-乙基壬烷 (8) 2,11,14-三甲基-7- 乙基十六烷 2 (1) (2) (3) (4) (5)CH CH 3CH 3 H 3 C (6) 3 解:烷烃分子间的作用力主要是色散力,随着分子质量增加,色散力增大,使沸点升高。各异构体中,一般是直链烷烃的沸点最高,支链愈多沸点愈低。故沸点:正癸烷>正庚烷>正己烷>2-甲基戊烷>2,3-二甲基丁烷 4解:含单电子的碳上连接的烷基越多,自由基越稳定,自由基越稳定则形成产物的机会越多。自由基的稳定性次序为: ·C(CH 3)3 > ·CH(CH 3)2 > ·CH 2CH 3 > ·CH 3 5解:C n H 2n+2 = 72,所以n = 5。该烷烃的构造式为: CH 3CHCH 2CH 33 6(1)正己烷 Cl Cl Cl 2CH 2CH 2CH 2CH 2CH 3 CH 32CH 2CH 2CH 3 CH 3CH 22CH 2CH 3 ( 2 )2-甲基戊烷 (3)2,2-二甲基丁烷 CH 3CH 3CH 3CH 2CCH 2CH 3 CH 2CCHCH 3 CH 3CCH 2CH 2 Cl Cl CH 3 CH 33 7解: 8 解:四种典型构象中分子内能最低的是对位交叉式(a),因为它的两个大基团(CH 3-和Cl-)相距最远,扭转张力最小;分子内能最高的是全重叠式(d)为它的两个大基团相距最近,扭转张力最大;其他两种构象的内能处于上述两种构象之

大学无机化学第七章试题及答案解析

第七章 酸碱解离平衡 本章总目标: 1:了解酸碱理论发展的概况 2:了解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对解离平衡的影响。 3:掌握酸、碱、盐以及缓冲溶液的pH 值的相关计算。 4:了解离子活度、活度因子、离子强度等概念。 5:了解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作用原理;缓冲溶液的性质。 各小节的目标: 第一节:弱酸和弱碱的解离平衡 1:掌握一元弱酸的解离平衡常数的意义、用途和计算。2 a H K c θ +????= 2;掌握一元弱碱的解离平衡常数的意义、用途和计算。2 0b OH K c OH θ - - ????=??-?? 当 0400b c K θ>时,OH -??=?? 3:解离度概念——平衡时已经解离的浓度与起始浓度之比。 4: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的溶液中国,加入与其具有相同离子的强 电解质,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左移,从而降低弱电解质的解离度。 5:掌握多元弱酸的解离平衡的计算。 6:了解水的离子积常数、溶液的pH 等基本概念。 7:熟练掌握缓冲溶液pH 值的计算: lg a pH pK θ=-(c 酸/c 盐);lg b pOH pK θ =-(C 碱/C 盐) 8:可以解释缓冲溶液可以达到缓冲目的的原因。 第二节:盐的水解

1:掌握水解平衡常数的计算:1.弱酸强碱盐:W h a K K K θθ θ=;2.强酸弱碱盐: W h b K K K θθ θ=;3.弱酸弱碱盐:W h a b K K K K θθ θθ= 2:可以运用公式——2112 11 ln ()K H K R T T θ θ?=-来解释升温促进水解的原因。 3:掌握单水解过程的计算— —OH - ??== ?? ,H +??== ?? 4;掌握双水解pH 值的计算:H + ??= ??第三节:电解质溶液理论和酸碱理论的发展 1:掌握离子强度、活度的概念和离子强度的计算21 2 i i I b z =∑。 2:理解盐效应对弱电解质解离度的影响。 3:了解酸碱质子理论、酸碱溶剂体系理论和酸碱电子理论。 Ⅱ习题 一 选择题 1.某弱酸HA 的Ka= 2.0×10-5,若需配制pH=5.00的缓冲溶液,与100ml ,1.0mol/L 的NaAc 相混合的1.0mol/LHA 体积应为( ) A. 200ml B.50ml C.100ml D.150ml 2.已知相同浓度的盐NaA ,NaB,,NaC ,NaD 的水溶液的pH 依次增大,则

大学普通化学复习知识点

配浙大普通化学第五版复习,根据注册结构师考试摘选课本内容编辑。 .1物质的结构和物质状态 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原子核外电子分布;原子和离子的电子结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周期;族;元素性质及氧化物及其酸碱性。离子键的特征;共价键的特征和类型;杂化轨道与分子空间构型;分子结构式;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分子间力与氢键;晶体与非晶体;晶体类型与物质性质。 3.2溶液 溶液的浓度;非电解质稀溶液通性;渗透压;弱电解质溶液的解离平衡;分压定律;解离常数;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水的离子积及溶液的pH值;盐类的水解及溶液的酸碱性;溶度积常数;溶度积规则。 3.3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 反应热与热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速率;温度和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活化能的物理意义;催化剂;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化学平衡的特征;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3.4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氧化还原的概念;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还原电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电池的组成和符号;电极反应与电池反应;标准电极电势;电极电势的影响因素及应用;金属腐蚀与防护。 3.5;有机化学 有机物特点、分类及命名;官能团及分子构造式;同分异构;有机物的重要反应:加成、取代、消除、氧化、催化加氢、聚合反应、加聚与缩聚;基本有机物的结构、基本性质及用途:烷烃、烯烃、炔烃、;芳烃、卤代烃、醇、苯酚、醛和酮、羧酸、酯;合成材料:高分子化合物、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工程塑料。;第1章 热化学与能源 系统环境 按照系统与环境之间有无物质和能量交换,可将系统分成三类: (1)敞开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的系统,又称开放系统。 (2)封闭系统与环境之间没有物质交换,但可以有能量交换的系统。通常在密闭容器中的系统即为封闭系统。热力学中主要讨论封闭系统。 (3}隔离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无物质交换又无能量交换的系统,又称孤立系统。绝热、密闭的恒容系统即为隔离系统。 系统中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均匀部分称为相。所谓均匀是指其分散度达到分子或离子大小的数量级。相与相之间有明确的界面,超过此相界面,一定有某些宏观性质(如密度、折射率、组成等)要发生突变。 系统的状态是指用来描述系统的诸如压力P、体积V温度T、质量M和组成等各种宏观性质的综合表现。用来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

华东理工大学有机化学第二版答案

华东理工大学有机化学第二版答案【篇一:华东理工大学有机化学答案】 xt>一、大赛主题 “女性工程师储才班”是由华东理工大学和普莱克斯公司共同发起并 管理的“虚拟班级”,旨在帮助理工科背景的女大学生不断提升自我 价值,发挥“女性优势”,做好职业规划,使其成为卓越女性工程师。 为了使“储才班”吸引更多优秀的女性学生报名参和,同时能够在学 生们中获得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专注于女性的职业角色和思 维模式”的理念得以重视和发扬,现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储才班”班级 班训(口号)和班标(logo)征集大赛。 二、参赛要求 1、面向对象:华东理工大学全体学生 2、出现以下情况,自动免除参赛资格:违背法律和法规;内容不健康;涉嫌舞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内容不属实,弄虚作假;组委 会认为的其他不当行为。 三、、作品要求 1、内容要求:主题围绕华理工科女性、化工工程师、领导力精英素质、普莱克斯企业文化等元素。 【班训】主题突出,简洁易懂,积极健康,反映班级精神、班级特点、班级目标 【班标】设计新颖,图案简介,内涵丰富,体现创新及良好的艺术 修养 2、提交要求:

【班训】作品以电子版(word)上交,字数少于16字,配以200 字以内的文字说明 【班标】作品以jpg格式上交,2mb以内,请另外附上电子版设计 说明,班标的设计可使用于名片、网站、文件纸和对外宣传册,在 较小尺寸的情况下仍能轻易识别。 四、大赛安排 2月下旬通过网络平台发布通知; 3月20日-3月23日通过网络投票和公司评审相结合的方式确定 最终采用的班标班训,被采用者获得金奖,金奖采用者将获得奖金1000元/作品。其余参赛者分别获银奖(500元/作品)和提名奖。 五、奖项设置 金奖2名(班训、班标比赛各一名,奖金1000元/作品),银奖4 名(各2名,奖金500元/作品),提名奖若干名。 【篇二:华东理工大学有机化学专业2016年考研经验】ss=txt>研经验 有机化学今年情况:划线是51 51 100 100 330,最高分 417(一 女生被院长招走)最低分330,官方预招43个,去了55人复试, 结果有14个人复试不及格,所以就招了39,至于后面有没有调剂我 不得而知,复试后排名和初试排名还是有一些变化的,刷的最高分 是400分,所以复试很重要。 选学校: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是华东化工学院,顾名思义化工很强,这个全国 都公认的,即使世纪初的这十几年没落了,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华理还是第一大院,也是最好的院这毋庸置疑。而现在华理的校 长是搞药学的,所以近些年华理的药学院和生工学院很强势,下来 就是有机化学专业所在的化学和分子工程学院了,前几个就不说了,

大学有机化学各章重点教学教材

大学有机化学各章重点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特性和研究程序,有机化学发展简史,有机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在无机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共价键的键参数和分子间作用力。掌握分子间作用力与有机化合物熔点、沸点、相对密度、溶解度等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熟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有机反应试剂的种类、有机反应及反应历程的类型。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共价键理论;共价键断裂方式和有机反应类型。难点是共价键理论。 教学内容: 一、有机化学的发生和发展及研究对象 二、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共价键理论: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杂化轨道理论、σ键和π键的电子结构及其反应性能。 2、共价键的参数:键长、键角、键能、元素的电负性和键的极性。 3、分子间力及有机化合物的一般特点 4、共价键断裂方式和有机反应类型 三、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分离提纯、分子式的确定、构造式的确定。 四、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按碳胳分类;按官能团分类。 第二章饱和烃(烷烃) 教学目的:掌握烷烃的命名、结构及其表示方法、构象、化学性质。了解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物理性质等。 教学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烷烃的结构、构象及化学性质。难点是烷烃的构象及构象分析。 教学内容: 一、有机化合物的几种命名方法。 二、烷烃的命名:系统命名法、普通命名法。 三、烷烃的结构和性质:

1、烷烃的结构特点及同分异构:碳原子的正四面体概念、烷烃结构的表示方法。 2、烷烃的构象:乙烷、正丁烷的构象;透视式、楔线式及投影式的变换。 3、物理性质 4、化学性质:氧化、卤代,自由基反应机理(链反应,游离基及其稳定性)。 四、自然界的烷烃 第三章不饱和烃 教学目的:掌握烯烃、炔烃的结构、异构及命名,化学性质,马氏规则,共轭二烯烃的分子结构、化学性质。了解烯烃、炔烃的物理性质、亲电加成反应历程(溴钅翁离子、碳正离子及其稳定性)、异戊二烯和橡胶。 教学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烯烃和炔烃及共轭二烯烃的性质、马氏规则。难点是共轭效应、共轭体系、亲电加成反应历程。 教学内容: I、烯烃 一、烯烃的结构:碳SP2杂化,π键、乙烯的分子轨道 二、烯烃的同分异构和命名:碳胳异构、位置异构、顺反异构、系统命名法、顺反异构体的命名 三、烯烃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1)烯烃的各类亲电加成反应:①催化加氢;②与卤素加成;③与卤化氢加成;④与水加成;⑤与硫酸加成;⑥与次卤酸加成;⑦与烯烃加成;⑧硼氢化反应。马氏(Markovnikov)规则,过氧化物效应;亲电加成反应历程。 (2)氧化反应:①与高锰酸钾反应;②臭氧化;③环氧化(环氧乙烷的生成)。 (3)聚合反应 (4)α—氢原子的取代反应(自由基取代) II、炔烃和二烯烃 一、炔烃的结构、异构和命名:掌握碳SP杂化、炔烃的异构现象和命名。 二、炔烃的性质

大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有机化学 一.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1. 能够用系统命名法命名各种类型化合物: 包括烷烃,烯烃,炔烃,烯炔,脂环烃(单环脂环烃和多环置换脂环烃中的螺环烃和桥环烃),芳烃,醇,酚,醚,醛,酮,羧酸,羧酸衍生物(酰卤,酸酐,酯,酰胺),多官能团化合物(官能团优先顺序:-COOH >-SO3H >-COOR >-COX >-CN >-CHO >>C =O >-OH(醇)>-OH(酚)>-SH >-NH2>-OR >C =C >-C ≡C ->(-R >-X >-NO2),并能够判断出Z/E 构型和R/S 构型。 2. 根据化合物的系统命名,写出相应的结构式或立体结构式(伞形式,锯架式,纽曼投影式,Fischer 投影式)。 立体结构的表示方法: 1 )伞形式:COOH OH 3 2)锯架式:CH 3 OH H H OH 2H 5 3) 纽曼投影式: 4)菲舍尔投影式:COOH 3 OH H 5)构象(conformation) (1) 乙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交叉式,最不稳定构象是重叠式。 (2) 正丁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对位交叉式,最不稳定构象是全重叠式。 (3) 环己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椅式构象。一取代环己烷最稳定构象是e 取代的椅 式构象。多取代环己烷最稳定构象是e 取代最多或大基团处于e 键上的椅式构象。 立体结构的标记方法 1. Z/E 标记法:在表示烯烃的构型时,如果在次序规则中两个优先的基团在同一 侧,为Z 构型,在相反侧,为E 构型。 CH 3 C C H C 2H 5CH 3C C H 2H 5Cl (Z)-3-氯-2-戊烯 (E)-3-氯-2-戊烯 2、 顺/反标记法:在标记烯烃和脂环烃的构型时,如果两个相同的基团在同一侧, 则为顺式;在相反侧,则为反式。 CH 3C C H CH 3H CH 3C C H H CH 3顺-2-丁烯 反-2-丁烯3 3 3顺-1,4-二甲基环己烷反-1,4-二甲基环己烷

大学化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学习

1.什么是化学?(化学是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能及其变化规律和变化过程中能量关系的学科。) 2.相、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功和热、反应进度的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相关计算。(相:系统中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均匀部分。状态函数:用来表征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过程:系统的状态发生变化,从始态到终态,我们称系统经历了一个热力学过程,简称为过程。途径:实现这个过程可以采取许多种不同的具体步奏,我们就把每一种具体步奏称为途径。在热力学中,系统发生变化时,设与环境之间交换的热为Q,与 环境交换的功为W,可得热力学能(亦称内能)的变化为ΔU = Q+ W 或Δ U=Q-W(目前通用这两种说法,以前一种用的多),为了避免混淆,物理中普遍使用第一种,而化学中通常是说系统对外做功,故会用后一种。) 例如,在一定条件下,由水、冰、水蒸气、氮气和氧气组成的体系中含有:(A) A、三个相 B、四个相 C、五个相 D、六个相 3.焓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物质标准摩尔生成焓的定义,化学 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的计算。(焓是一个热力学系统中的能量参数。所谓标准状态,是在指定温度T和标准压力p下该物质的状态,简称标准态。标准摩尔生成焓记为ΔfHm(B, 相态, T),在温度T(若为298.15K时则可不标出)下,由标准状态的单质生成物质B(νB=+1)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即在标准状 态下(反应物和产物都是处于100KPa,通常温度选定298.15K),由指定单质生成单位物质的量(1mol)的化合物的化学反应热(即恒压反应热),称为该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或标准生成热。标准摩尔生成焓的单位:kJ/mol。) 4.熵的概念,物质标准摩尔熵的定义及大小比较。(熵-定义:描述物质混乱度大小的物理量。物质(或体系)混乱度越大,对应的熵值越大。符号:S 。单位: J?K-1在0K时,一个纯物质的完美晶体,其组分粒子(原子、分子或离子)都处于完全有序的排列状态, 混乱度最小, 熵值最小。任何纯物质的完美晶体在0K时的熵值规定为零(S0=0)。熵是状态函数。温度升高, 体系或物质的熵值增大。标准摩尔熵-定义:某单位物质的量的纯物质在标准态下的熵值称为标准摩尔熵。符号:Sm单位:J·mol-1·K-1。影响熵值的因素:温度升高,物质的熵值增大。同一物质在气态的熵值总是大于液态的熵值,而后者又大于固态的熵值。气态多原子分子的熵值比单原子分子大。因为熵是一种状态函数,所以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反应熵变 (?rSm )只取决于反应的始态和终态,而与变化的途径无关。标准摩尔反应熵变?rSm =Σνi Sm(生成物) +Σνi Sm(反应物) ) 例:(简要回答)将下列各物质按标准熵值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并简述原因。 A . Cl2(g) B . Br2(l) C . KCl(s) D . K(s) E . Na(s)

大学有机化学试题答案

简单题目 1.用括号的试剂和方法除去下列各物质的少量杂质,不正确的是() A、苯中含有苯酚(浓溴水,过滤) B、乙酸钠中含有碳酸钠(乙酸、蒸发) C、乙酸乙酯中含有乙酸(饱和碳酸钠溶液、分液) D、溴乙烷中含有醇(水、分液) 2.下列物质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是() A、B、C2H2C、CH3 D、CH3COOH 3.(CH3CH2)2CHCH3的正确命名是( ) A、3-甲基戊烷 B、2-甲基戊烷 C、2-乙基丁烷 D、3-乙基丁烷 4.手性分子是指在分子结构中,当a、b、x、y为彼此互不相同的原子或原子团时,称此分子为手性分子,中心碳原子为手性碳原子。下列分子中指定的碳原子(用*标记)不属于手性碳原子的是() A、苹果酸 B、丙氨酸C H3CH COOH NH2 C、葡萄糖 D、甘油醛CH CH2 CHO OH OH 5.某烷烃发生氯代反应后,只能生成三种沸点不同的一氯代烃,此烷烃是() A、(CH3)2CHCH2CH2CH3 B、(CH3CH2)2CHCH3 C、(CH3)2CHCH(CH3)2 D、(CH3)3CCH2CH3 6.有—CH3,— OH,—COOH,—C6H5四种基团,两两结合而成的有机化合物中,水溶液具有酸性的有()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C2H6和C4H10一定是同系物 B、C2H4和C4H8一定都能使溴水退色

C 、C 3H 6不只表示一种物质 D 、单烯烃各同系物中碳的质量分数相同 8.常见有机反应类型有:①取代反应 ②加成反应 ③消去反应 ④酯化反应 ⑤加聚反应 ⑥缩聚反应 ⑦氧化反应 ⑧还原反应,其中可能在有机分子中新产生羟基的反应类型是 ( ) A 、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②⑦⑧ D、③④⑤⑥ 9.乙醛和新制的Cu (OH ) 2 反应的实验中,关键的操作是 ( ) A 、Cu (OH )2要过量 B 、NaOH 溶液要过量 C 、CuSO 4要过量 D 、使溶液pH 值小于7 10.PHB 塑料是一种可在微生物作用下降解的环保型塑料,其结构简式为: n O CH C 2H 5C O 。下面有关PHB 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PH B 是一种聚酯 B 、PHB 的单体是CH 3CH 2CH(OH)COOH C 、PHB 的降解产物可能有CO 2和H 2O D 、PHB 通过加聚反应制得 11. 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且其水解产物也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糖类是 ( ) A 、葡萄糖 B 、麦芽糖 C 、蔗糖 D 、淀粉 12. “茶倍健”牙膏中含有茶多酚,但茶多酚是目前尚不能人工合成的纯天然、多功能、高效能的抗氧化剂和自由基净化剂。其中没食子儿茶素(EGC )的结构如下图所示。关于EGC 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分子中所有的原子共面 B 、1molEG C 与4molNaOH 恰好完全反应 C 、易发生加成反应,难发生氧化反应和取代反应 D 、遇FeCl 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13.化合物丙可由如下反应得到: 丙的结构简式不可能是 ( ) A 、CH 3CH (CH 2Br )2 B 、(CH 3)2C Br CH 2 Br O —OH OH OH OH

大学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总结较全共40页word资料

有机化学 一、烯烃 1、卤化氢加成 (1) 【马氏规则】在不对称烯烃加成中,氢总是加在含碳较多的碳上。 【机理】 【本质】不对称烯烃的亲电加成总是生成较稳定的碳正离子中间体。 【注】碳正离子的重排 (2) 【特点】反马氏规则 【机理】自由基机理(略) 【注】过氧化物效应仅限于HBr、对HCl、HI无效。 【本质】不对称烯烃加成时生成稳定的自由基中间体。 【例】 2、硼氢化—氧化 【特点】不对称烯烃经硼氢化—氧化得一反马氏加成的醇,加成是顺式的,并且不重排。 【机理】 【例】 3、X 加成 2 【机理】 【注】通过机理可以看出,反应先形成三元环的溴鎓正离子,然后亲

和试剂进攻从背面进攻,不难看出是反式加成。不对称的烯烃,亲核试剂进攻主要取决于空间效应。 【特点】反式加成 4、烯烃的氧化 1)稀冷高锰酸钾氧化成邻二醇。 3 H 33H 3稀冷KMnO 433M n O O O O H 2O 3 H 33H 3 2)热浓酸性高锰酸钾氧化 3)臭氧氧化 4)过氧酸氧化 5、烯烃的复分解反应 【例】 6、共轭二烯烃 1)卤化氢加成 2)狄尔斯-阿德尔(Diels-Alder )反应 【描述】共轭二烯烃和烯烃在加热的条件下很容易生成环状的1,4加成产物。 【例】 二、脂环烃 1、环丙烷的化学反应 【描述】三元环由于张力而不稳定,易发生加成反应开环,类似碳碳

双键。 【特点】环烷烃都有抗氧化性,可用于区分不饱和化合物。 【注】遵循马氏规则 【例】 2、环烷烃制备 1)武兹(Wurtz)反应 【描述】通过碱金属脱去卤素,制备环烷烃。 【例】 2)卡宾 ①卡宾的生成 A、多卤代物的α消除 B、由某些双键化合物的分解 ②卡宾与烯烃的加成反应 【特点】顺式加成,构型保持 【例】 ③类卡宾 【描述】类卡宾是一类在反应中能起到卡宾作用的非卡宾类化合物, ZnI。 最常用的类卡宾是ICH 2 【特点】顺式加成,构型保持 【例】 三、炔烃 1、还原成烯烃

南昌大学大学化学第七章习题答案

第七章配位化合物及配位平衡 习题答案 1. 配合物的化学式 命名 中心离子 配离子电荷 配体 配位数 [Ag(NH 3)2]NO 3 硝酸二氨合银(I ) Ag + +1 NH 3 2 K 4[Fe(CN)6] 六氰合铁(II)酸钾 Fe 2+ -4 CN - 6 K 3[Fe(CN)6] 六氰合铁(III)酸钾 Fe 3+ -3 CN - 6 H 2[PtCl 6] 六氯合铂(IV )酸氢 Pt 2+ -2 Cl - 6 [Zn(NH 3)4](OH)2 氢氧化四氨合锌(II ) Zn 2+ +2 NH 3 4 [Co(NH 3)6]Cl 3 氯化六氨合钴(III ) Co 3+ +3 NH 3 6 2.写出下列配合物的化学式,并指出中心离子的配体、配位原子和配位数。 答:(1)[CrCl 2 (NH 3)3 (H 2O)]Cl ,配位体为Cl -、NH 3、H 2O 。配位原子为 Cl 、N 、O 。配位数为6。 (2)[ Ni(NH 3)4]SO 4,配位体为NH 3。配位原子为N 。配位数为4。 (3)NH 4[Cr(SCN)4(NH 3)2],配位体为SCN -、NH 3。配位原子为S 、 N 。配位数为6。 (4)K 4[Fe(CN)6] ,配位体为CN -。配位原子为C 。配位数为6。 3.答:[PtCl 2(NH 3)4]Cl 2 4. 解:(1) 223344[()]Cu NH Cu NH +++ c 平 x 1 1×10-3 2312.59 34244 3{[()]}11010[][]1 Cu NH K Cu NH x +-Θ +?=== 稳 x =2.57×10-16 Q=[Cu 2+][OH -]2=2.57×10-16×0.001×0.001=2.57×10-22<202.210sp K Θ -=?

大学有机化学练习题第七章 醇 酚 醚

第七章醇酚醚 学习指导: 1.醇的构造,异构和命名; 2. 饱和一元醇的制法:烯烃水合,卤烷水解,醛、酮、羧酸酯还原和从 Grignard试剂制备; 3.饱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质:氢键对沸点的影响; 4. 饱和一元醇的化学性质:与金属的反应;卤烃的生成,酸的催化醚作用; 与无机酸的反应;脱水反应;氧化与脱氢; 5. 二元醇的性质(高碘酸的氧化,频哪醇重排); 6. 酚结构和命名;制法(从异丙苯,芳卤衍生物,芳磺酸制备); 7.化学性质:酚羟基的反应(酸性,成酯,成醚);芳环上的反应(卤化,硝化,磺化); 与三氯化铁的显色反应; 8. 取代基对酚的酸性的影响。 9、醚(简单醚)的命名、结构; 10、醚的制法:醇脱水,Williaman合成法; 11、环氧乙烷的性质:与水、醇、氨、Grignard试剂的作用; 12、环醚的开环反应规律;醇、酚与醚等其他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规律。 习题 一、命名下列各物种或写出结构式。 1、写出4-甲基-2-戊醇的构造式。 2、写出的系统名称并写成Fischer投影式。 3、写出的系统名称。 4、写出的系统名称。 5、写出乙基新戊基醚的构造式。 6、写出3-乙氧基-1-丙醇的构造式。 7、写出的名称。8、写出的系统名称 二、完成下列各反应式(把正确答案填在题中括号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三、理化性质比较题(根据题目要求解答下列各题)。 1、将下列化合物按与金属钠反应的活性大小排序: (A) CHOH (B) (CH)CHOH (C) (CH)COH333322、下列醇与Lucas试剂反应速率最快的是:(A) CHCHCHCHOH (B) (CH)COH 333222OH )CHCH(C) (CH2323、将下列化合物按沸点高低排列成序:(A) CHCHCH (B) CHCl (C) CHCHOH2323334、比较下列醇与HCl反应的活性大小: 5、将苯酚(A)、间硝基苯酚(B)、间氯苯酚(C)和间甲苯酚(D)按酸性大小排列成序。 6、将下列化合物按酸性大小排列: 7、比较下列酚的酸性大小: ?反应生成相应的卤代烃HX、下列化合物中,哪个易与8. 2.(CHCH)COH332 9、将下列化合物按稳定性最大的是: (A) (B) (C) (D) 10、将2-戊醇(A)、1-戊醇(B)、2-甲基-2-丁醇(C)、正己醇(D)按沸点高低排列成序。 11、比较下列化合物的酸性大小: 12、将下列试剂按亲核性强弱排列成序: 13、下列化合物进行脱水反应时按活性大小排列成序: 四、用简便的化学方法鉴别下列各组化合物。 1、用简便的化学方法鉴别以下化合物: (A)1-己烯 (B) 1-己炔 (C) 1-己醇 (D) 2-己醇 2、用简便的化学方法鉴别以下化合物: (A)苯酚 (B) 甲苯 (C) 环己烷 3、用简便的化学方法鉴别以下化合物: (A)己烷 (B) 1-己醇 (C) 对甲苯酚 五、有机合成题(完成题意要求)。 1、用苯和C以下的烯烃为原料(无机试剂任选)合成:3 2、以甲苯为原料(无机试剂任选)合成对甲苯酚。 3、以环己醇为原料(其它试剂任选)合成: 六、用化学方法分离或提纯下列各组化合物

大学化学期末复习资料

大学化学期末复习资料

————————————————————————————————作者: ————————————————————————————————日期:

1.什么是化学?(化学是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能及其变化规律和变化过程中能量关系的学科。) 2.相、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功和热、反应进度的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相关计算。(相:系统中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均匀部分。状态函数:用来表征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过程:系统的状态发生变化,从始态到终态,我们称系统经历了一个热力学过程,简称为过程。途径:实现这个过程可以采取许多种不同的具体步奏,我们就把每一种具体步奏称为途径。 在热力学中,系统发生变化时,设与环境之间交换的热为Q,与环境交换的功为W,可得热力学能(亦称内能)的变化为ΔU = Q+ W 或ΔU=Q-W(目前通用这两种说法,以前一种用的多),为了避免混淆,物理中普遍使用第一种,而化学中通常是说系统对外做功,故会用后一种。) 例如,在一定条件下,由水、冰、水蒸气、氮气和氧气组成的体系中含有:(A)A、三个相B、四个相C、五个相D、六个相 3.焓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物质标准摩尔生成焓的定义,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的计算。(焓是一个热力学系统中的能量参数。所谓标准状态,是在指定温度T和标准压力p下该物质的状态,简称标准态。标准摩尔生成焓记为ΔfHm(B,相态, T),在温度T(若为298.15K时则可不标出)下,由标准状态的单质生成物质B(νB=+1)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即在标准状态下(反应物和产物都是处于100KPa,通常温度选定298.15K),由指定单质生成单位物质的量(1mol)的化合物的化学反应热(即恒压反应热),称为该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或标准生成热。标准摩尔生成焓的单位:kJ/mol。) 4.熵的概念,物质标准摩尔熵的定义及大小比较。(熵-定义:描述物质混乱度大小的物理量。物质(或体系)混乱度越大,对应的熵值越大。符号:S 。单位: J?K-1在0K时,一个纯物质的完美晶体,其组分粒子(原子、分子或离子)都处于完全有序的排列状态, 混乱度最小, 熵值最小。任何纯物质的完美晶体在0K时的熵值规定为零(S0=0)。熵是状态函数。温度升高,体系或物质的熵值增大。标准摩尔熵-定义:某单位物质的量的纯物质在标准态下的熵值称为标准摩尔熵。符号:Sm单位:J·mol-1·K-1。影响熵值的因素:温度升高,物质的熵值增大。同一物质在气态的熵值总是大于液态的熵值,而后者又大于固态的熵值。气态多原子分子的熵值比单原子分子大。因为熵是一种状态函数,所以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反应熵变 (?rSm )只取决于反应的始态和终态,而与变化的途径无关。标准摩尔反应熵变?rSm =ΣνiSm(生成物)+Σνi Sm(反应物) ) 例:(简要回答)将下列各物质按标准熵值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并简述原因。 A . Cl2(g) B . Br2(l) C . KCl(s) D . K(s) E . Na(s) 解:A>B>C>D>E;A为气态,混乱度最大,其熵值亦最大;B为液态, 其熵值较亦A小;C、D、E均为固态,依其复杂混乱程度依次减小。

湖南大学有机化学-课后例题习题-第七章

7 章 思考题 7.1 试说明取代苯甲酸的酸性 ,应遵循哪些规律 ? 7.2 简要说明影响碳氧双键化合物亲核加成反应的因素。 7.3 指出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分类方式及其结构特征。 7.4 为什么醛、 酮和氨的衍生物的反应要在微酸性 (pH~3.5)条件下才有最大的速率? pH 值 太 大或太小有什么不好? 7.5 2,2-二甲基丙酸乙酯与 OH -的反应和丙酸乙酯与 OH - 的反应相比,反应进行得非常慢, 为什么? 7.6 醛容易氧化成酸,在用重铬酸氧化伯醇以制备醛时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7.7 制备缩醛,反应后要加碱使反应混合物呈碱性,然后蒸馏,为什么? 7.8 乙酸中也含有乙酰基,但不发生碘仿反应,为什么? 7.9 为什么 CH 3COOH 的沸点比相对分子量相近的有机物沸点一般要高,但却低于醇? 7.10 为什么旋光性的 2-甲基丁醛在碱性条件下的 α-溴代反应产物为外消旋体? 解答 7.1 答( 1)邻位取代苯甲酸的酸性,均大于间位和对位异构体。 (2)间、对位上的吸电子基使苯甲酸酸性增加、供电子基使苯甲酸酸性降低。 7.2 答( 1)立体因素的影响:当羰基上的两个取代基和亲核试剂体积越小,反应速度越快。 (2)电子因素的影响:反应物羰基碳原子的正电性越强,羰基进行亲核加成反应活性 越大。 (3)亲核试剂的影响:亲核试剂的亲核性越强,对反应越有利。 ( 4)酸碱的影响:适当控制羰基化合物与亲核试剂反应的酸碱性,有利于提高反应速 率。 7.3 答( 1)不饱和羰基化合物,根据种类考虑可分为不饱和醛酮、不饱和羧酸、不饱和羧 酸衍生物及醌。 根据双键和羟基的相对位置,可分为烯酮(如 RCH=C=O ),弧立不饱和羰基化合物 OO (如 RCH=CH (CH 2)nC —OC 2H 5),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 RCH=CHC — CH 3 (醌是 一类特殊的 α, 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如苯醌 ) 7.4 答 醛酮和氨的衍生物的反应一般为加成、消去两步反应O 。 O pH 太大,消除脱水步较慢, pH 太小,加成步骤慢。 7.5 答 叔丁基的空间位阻效应大于乙基, 再者供电子效应比乙基大使羰基碳的亲电性降低, 故反应慢。 7.6 答 利用醛的沸点比醇低这一特点,使反应生成的醛不断蒸发出来以免被进一步氧化。 7.7 答 缩醛在碱性条件下稳定。 7.8 答 乙酸在 NaOH 条件下,形成 CH 3COO -,氧负离子与羰基共轭,电子离域化的结果, 降低了羰基碳的正电性,因此 α-氢活泼性降低,不能发生碘仿反应。 7.9 答 乙酸存在分子间氢键,故沸点比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有机物要高。 7.10 答 2-甲基丁醛在碱性条件存在下列平衡 CH 3CH 2CHCHO CH 3CH 2C=CH CH 3 而烯醇酸中对 C=C 加溴可从平面上或下两个方向,故为外消旋体。

大学有机化学各章重点

大学有机化学各章重点(总13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大学有机化学各章重点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特性和研究程序,有机化学发展简史,有机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在无机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共价键的键参数和分子间作用力。掌握分子间作用力与有机化合物熔点、沸点、相对密度、溶解度等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熟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有机反应试剂的种类、有机反应及反应历程的类型。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共价键理论;共价键断裂方式和有机反应类型。难点是共价键理论。 教学内容: 一、有机化学的发生和发展及研究对象 二、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共价键理论: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杂化轨道理论、σ键和π键的电子结构及其反应性能。 2、共价键的参数:键长、键角、键能、元素的电负性和键的极性。 3、分子间力及有机化合物的一般特点 4、共价键断裂方式和有机反应类型 三、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分离提纯、分子式的确定、构造式的确定。 四、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按碳胳分类;按官能团分类。 第二章饱和烃(烷烃) 教学目的:掌握烷烃的命名、结构及其表示方法、构象、化学性质。了解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物理性质等。 教学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烷烃的结构、构象及化学性质。难点是烷烃的构象及构象分析。 教学内容: 一、有机化合物的几种命名方法。 二、烷烃的命名:系统命名法、普通命名法。

大学无机化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天津大学第四版)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和能量关系 重要概念 1.系统:客观世界是有多种物质构成的,但我们可能只研究其中一种或若干物质。人为地将一部分物质与其他物质分开,被划分的研究对象称为系统。 2.相:系统中具有相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均匀部分称为相。 3.状态:是指用来描述系统的诸如压力P 、体积V 、温度T 、质量m 和组成等各种宏观性质的综合表现。 4.状态函数:用来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 5.广度性质:具有加和性,如体积,热容,质量,熵,焓和热力学能等。 6.强度性质:不具有加和性,仅决定于系统本身的性质。如温度与压力,密度等。 系统的某种广度性质除以物质的量或者质量之后就成为强度性质。强度性质不必指定物质的量就可以确定。 7.热力学可逆过程:系统经过某种过程由状态1到状态2之后,当系统沿着该过程的逆过程回到原来状态时,若原来的过程对环境产生的一切影响同时被消除(即环境也同时复原),这种理想化的过程称为热力学的可逆过程。 8.实际过程都是不可逆的,可逆过程是一种理想过程。 9.化学计量数:0=∑B VB B表示反应中物质的化学式,VB是B 的化学计量数, 量纲为一;对反应物取负值,生成物取正值。 10.化学计量数只表示当安计量反应式反应时各物质转化的比例数,并不是各反应物质在反应过程中世界所转化的量。 11.反应进度ξ:b b v /n ?=?ξ 对于化学反应来讲,一般选未反应时,0=ξ 引入反应进度这个量最大的优点是在反应进行到任意时刻时,可用任一反应物或产物来表示反反应进行的程度,所得的值总是相等的。 12.习惯对不注明温度和压力的反应,皆指反应是在298.15K ,100kPa 下进行的。 13.一般没有特别的注明,实测的反应热(精确)均指定容反应热,而反应热均指定压反应热。 14.能量守恒定律:在任何过程中,能量不会自生自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转化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不变。也叫做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 15.热力学能具有状态函数的特点:状态一定,其值一定。殊途同归,值变相等。周而复始,值变为零。 16.系统与环境之间由于存在温差而交换的热量称为热。若系统吸热值为正,若系统放热值为负。 17.系统与环境之间除了热以外其他形式传递的能量都称为功。系统得功为正,系统做功为负。在一定条件下由于系统体积的变化而与环境交换的功称为体积功?-=pdV W ,除体积功以外的一切功称为非体积功如电功。 18.功和热都是过程中被传递的能量,它们都不是状态函数,其数值与途径有关。而热力学第一定律中的热力学能的改变量只有过程的始态和终态决定,而与过程的具体途径无关。 19.化学反应热是指等温过程热,即当系统发生了变化后,使反应产物的温度回到反应前始态的温度,系统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大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资料

有机化学复习总结 一.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1. 能够用系统命名法命名各种类型化合物: 包括烷烃,烯烃,炔烃,烯炔,脂环烃(单环脂环烃和多环置换脂环烃中的螺环烃和桥环烃),芳烃,醇,酚,醚,醛,酮,羧酸,羧酸衍生物(酰卤,酸酐,酯,酰胺),多官能团化合物(官能团优先顺序:-COOH >-SO3H >-COOR >-COX >-CN >-CHO >>C =O >-OH(醇)>-OH(酚)>-SH >-NH2>-OR >C =C >-C ≡C ->(-R >-X >-NO2),并能够判断出Z/E 构型和R/S 构型。 2. 根据化合物的系统命名,写出相应的结构式或立体结构式(伞形式,锯架式,纽曼投影式,Fischer 投影式)。 立体结构的表示方法: 1 )伞形式: COOH OH H 3 2)锯架式:CH 3 OH H H OH C 2H 5 3) 纽曼投影式: H H 4)菲舍尔投影式:COOH 3 OH H 5)构象(conformation) (1) 乙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交叉式,最不稳定构象是重叠式。 (2) 正丁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对位交叉式,最不稳定构象是全重叠式。 (3) 环己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椅式构象。一取代环己烷最稳定构象是e 取代的椅 式构象。多取代环己烷最稳定构象是e 取代最多或大基团处于e 键上的椅式构象。 立体结构的标记方法 1. Z/E 标记法:在表示烯烃的构型时,如果在次序规则中两个优先的基团在同一侧,为Z 构型, 在相反侧,为E 构型。 CH 3 C H C 2H 5CH 3C C H 2H 5Cl (Z)-3-氯-2-戊烯 (E)-3-氯-2-戊烯 2、 顺/反标记法:在标记烯烃和脂环烃的构型时,如果两个相同的基团在同一侧,则为顺式; 在相反侧,则为反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