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

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
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

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

“洋节”的盛行,让中国传统节日面临危机,“中国节”的模式化,让年轻一代开始对传统文化产生误导。一提清明节,人们往往只想到上坟、祭祖,其实清明文化内涵很丰富,今年将利用国家调整法定节假日的契机,在清明期间,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综合实践活动,扭转学生的认识,同时让更多的青少年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调查目的】

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习俗及文化内涵,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等。

3、敬仰怀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提倡“绿色祭奠、科技祭奠、真情祭奠”,过文明简约而有意义的清明节。

【调查内容】

一、清明节由来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二、清明节农事谚语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朦朦胧胧,清明播种。

麦怕清明霜,谷怕老来雨。

清明前后雨纷纷,麦子一定好收成。

春分后,清明前,满山杏花开不完。

清明喂个饱,瘦苗能转好。清明不上粪,越长越带劲。

清明种瓜,立夏开花。清明种瓜,船装车拉。

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

三、清明节对联

1、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2、山清水秀风光好;月明星稀祭扫多。

3、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

4、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风落日万人思。

四、24节气,清明节排五

24节气名称: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上依次顺数,逢单的为节气,简称「节」;逢双的为中气,简称为「气」,合起来就叫「节气」。人们为了便于记忆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把二十四节气中顺序每节气各取一个字编成了下列的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成了古人甚至现代人农事及日常活动的重要依据。

五、诗词欣赏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长相思——清明》

清明节,失明节,献君泪和血,天地黯然泪不绝!

思难却,恨难却,三月新坟谁敢掘,捍君一腔血!

清明节的民谣。

三月里来三月三,家家户户上南山。上坟祭祖去扫墓,要在坟头把土添。

哎哟,哎哟,坟头把土添。

为啥坟头把土添,先人祖宗创业艰。后辈儿孙好好干,前辈心里才安然。

哎哟,哎哟,心里才安然。

六、清明节习俗介绍

放风筝,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蹴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扫墓祭祖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

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七、当代清明节动向

第一,提倡“绿色祭奠”。每次上坟扫墓时,在墓旁种一棵松柏,以表祭奠之心。要统一规划埋葬地点,不允许私建小坟头。将祭奠的清明棍、清明吊等用具改为小雏菊、长寿菊等花卉。

第二,提倡“科技祭奠”。可在网上建立一个专门的网站,供人们祭奠亡人,这样既可以节省土地,又能反映出新时代的气息。

第三,提倡“真情祭奠”。将焚烧纸、送灯等行为改为祭奠诗文的形式。或在先人的墓前,放一段亲人生前喜爱的音乐,献上一束束或洁白或金黄的菊花等。传递先人的是追忆和思念,留给我们晚辈的是文明与简约。

【调查总结】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来到,万物凋零的寒冬就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真正地开始了。在清明节期间,要通过向革命烈士致敬默哀或扫墓等活动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通过“网上祭祀”等方式倡导“绿色祭奠”、“科技祭奠”、“真情祭奠”的理念;通过踏青春游、荡秋千、放风筝活动,了解传统风俗,锻炼身体,真正领略的清明节的文化符号。”

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

年班姓名:

【调查背景】

“洋节”的盛行,让中国传统节日面临危机,“中国节”的模式化,让年轻一代开始对传统文化产生误导。一提清明节,人们往往只想到上坟、祭祖,其实清明文化内涵很丰富,今年将利用国家调整法定节假日的契机,在清明期间,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综合实践活动,扭转学生的认识,同时让更多的青少年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调查目的】

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习俗及文化内涵,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等。

3、敬仰怀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调查内容】

一、清明节由来

二、清明节农事谚语

三、关于清明节的诗词

四、家乡清明节习俗介绍

【调查总结】(不少于100字)

2021年关于清明节调查报告

关于清明节调查报告 关于清明节调查报告 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我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于,清明节是在学校过的不能在家里过。在家里,吃上那平时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肴啊!而且不能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去乡下扫墓(踏青),给死去的故人请安,给他们拜年,送上家中做出来的佳肴--清明果让他们保佑我的学习更好,学业成功。 于是,星期六爸爸在家很空,决定带我回乡下去给奶奶扫墓。我立即拿己家里做出来的清明果,拿来一个篮子在下面铺了一张干净的报纸,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铺在里面,以免发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后,我把篮子放在车子的后备箱中。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全家就坐上了车子。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车子不停的颠簸,这时我想起了后备箱中的佳肴非常担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开慢些特别是有坑的地方。我们就慢慢悠悠的坐车,就像老牛拖慢腿。 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奶奶的坟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个躬,拜了几拜。给奶奶请了安,向他

问好。对他行完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以后,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响了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天上打雷一样。把弟弟吓的呜呜大哭起来。后来我又默默的在坟墓前许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学习快些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学业有成。(上坟的经过不具体) 不愧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节日啊,是那么的有意义,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么的有趣不同寻常。又有活动,又有学问,还有佳肴。是一个与其他节日不同的节日。比西方节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义。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而且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

中秋节风俗调查报告

中秋节风俗调查报告 中秋节又称月夕、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显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我国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但节俗各异。壮族习惯于在河中的竹排房上用米饼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灯,以测一生的幸福,并演唱优美的《请月姑》民歌。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萧,一起合跳《农家乐舞》。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迎新谷,他们称为八月节。侗族则在这时让青年人郊游、欢会,称为赶坪节。第一天是芦笙会,第二天对歌。小伙子都要化妆,向心上人表达情意。傣族是对空鸣放火枪,然后围坐饮酒,品尝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和干黄鳝,谈笑望月。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人员江齐后,大家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盛大的调声对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机挑寻未来的伴侣。中秋吃月饼。最先见于

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之句。唐和五代时赏月的食品只见有玩月羹等,未见有月饼。月饼作为一种食品的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始见于南宋的《武林旧事》。明代以来,有关中秋赏月吃月饼的记述就更多了。《宛署杂记》说,每到中秋,百姓们都制作面饼互相赠送: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场店铺里卖的月饼,多用果类作馅子,巧名异状,有的月饼一个要值数百钱。《熙朝乐事》里也说,八月十五日称为中秋,民间以月饼作为礼品互相赠送,取团圆之义。这一天晚上,家家举行赏月助家宴,或者带上装月饼的食盒和酒壶到湖边去通宵游赏。在西湖苏堤上,人们成群结队,载歌载舞。同白天没有两样。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杭州百姓中秋夜赏月的盛况。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月饼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工艺越来越讲究。咸、甜、荤、素各俱异味;光面、花边,各有特色。明末彭蕴章在《幽州土风俗》中写道: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瞻兔满人间。悔煞嫩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至杵驻丹颜。这说明心灵手巧的厨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的优美传说,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形象再现于月饼之上。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也有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婚兔之形的记述。足见古代月饼从内容到形式已是百花齐放了。

清明节调查报告优秀范文

---------------------------------------------------------------范文最新推荐------------------------------------------------------ 清明节调查报告优秀范文 花木芳香,草长莺飞,怎奈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使得清明二字在文字深处更增添了几分烟雨迷蒙的感觉。下面有小编整理的清明节调查报告优秀范文,欢迎阅读! 清明节调查报告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而且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 1 / 22

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是多种多样的,是说不完的,今天就讲到这里吧!从去年开始,清明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日,便于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祭奠亲人。清明节真是来之不易啊! 清明节调查报告 清明节日期间,我跟家里人去扫墓的时候,看到山上人头攒动,鞭炮声此起彼伏,家家的先人的墓碑前都有大堆大堆纸钱(冥币)燃烧过后的灰烬。我想,这么多的纸张被烧掉了,多浪费啊!如果变成作业本都够我用好多年了!于是,我对今年清明节人们烧纸钱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 调查 我调查了外公所住的村子里10户人家今年用于扫墓的花费,其中单单用于买纸钱的花费是这样的:20元以下的有3家,40元的有5家,50元以上的有2家。平均每家人要花费大概36元买纸钱。 分析 清明节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我们有用放鞭炮、烧纸钱、焚香烛的习俗来祭拜祖先,所以,许多人在扫墓、追思先人的时候也花费了一笔钱。外公住的村子里有住户35户,那么,今年全村人用于清明节燃烧纸钱的费用就是1260元。全县如果按50000户人标准算,今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小编为你整理了民风民俗调查报告,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现在年轻的一代对当地的民俗民风关注的越来越少,因而对一些本地的民俗文化知之甚少,导致一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渐渐没落。在这个背景下,我做了当地一份问卷调查,以便大家更好的了解本地民俗民风。 20xx年2月10号—20xx年2月16号 ①问卷调查个人情况 我调查的主体人群为16—20岁的年轻人,其次是中老年人,少数几分为小学生。 ②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他们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像清明祭祖,端午包粽子,中秋团圆等,这些节日都由来已久,文化底蕴丰厚,值得的我们了解。除此包括24节气也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铭记与探究。 ③我对传统节日的看法 传统节日有助于我们了解传承中国文化,但我们不能把

过节的形式僵化了,我们不能固守一些相对保守落后的封建形式,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随着时代发展结合一些地方特色进行活动。 ④实践感想 本次的民俗民风调查选择在我老家黑田铺进行,总体来说收获较大,了解了些平时不知道的风俗及其来历,同时也给了我一次与老人们交流的经历。一些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不识字,我就把题目给他们念一遍,解释清楚,然后将他们说的一些风俗记录下来,总体如下: 正月初一早上必吃油煎糍粑,邻里拜年,初二出嫁女儿回娘家拜年,初五破五,十五元宵节做汤圆食之,三月三荠菜煮鸡蛋。五月初五端午节,包粽子插艾蒿另有艾蒿煮水沐浴等,女婿送粽子至岳家。邵东还有称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也有包粽子一俗,但不似小端午风行。六月早稻收割有尝新一俗,现已少见。七月初七有乞巧小孩子拜乡间小桥为亲娘者,谓之桥亲娘,传如此小孩能茁壮成长。七月初十左右开始中元节,放鞭炮烧纸钱迎接逝去先人谓之接老客,十四放鞭炮烧纸钱送之走谓之送老客。期间天天上供烧纸并以烂熟绿豆为馅做糯米粑粑以油桐树叶裹之谓之桐子叶粑粑上供。 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敬老而已十二月二十四谓之小年,家家大扫除,亦隆重过之。小年以后开始

清明节调查报告优秀范文

清明节调查报告优秀文 花木芳香,草长莺飞,怎奈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使得清明二字在文字深处更增添了几分烟雨迷蒙的感觉。下面有小编整理的清明节调查报告优秀文,欢迎阅读! 清明节调查报告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而且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

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是多种多样的,是说不完的,今天就讲到这里吧!从去年开始,清明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日,便于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祭奠亲人。清明节真是来之不易啊! 清明节调查报告 清明节日期间,我跟家里人去扫墓的时候,看到山上人头攒动,鞭炮声此起彼伏,家家的先人的墓碑前都有大堆大堆纸钱(冥币)燃烧过后的灰烬。我想,这么多的纸被烧掉了,多浪费啊!如果变成作业本都够我用好多年了!于是,我对今年清明节人们烧纸钱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 调查 我调查了外公所住的村子里10户人家今年用于扫墓的花费,其中单单用于买纸钱的花费是这样的:20元以下的有3家,40元的有5家,50元以上的有2家。平均每家人要花费大概36元买纸钱。 分析 清明节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我们有用放鞭炮、烧纸钱、焚香烛的习俗来祭拜祖先,所以,许多人在扫墓、追思先人的时候也花费了一笔钱。外公住的村子里有住户35户,那么,今年全村人用于清明节燃烧纸钱的费用就是1260元。全县如果按50000户人标准算,今年烧纸钱要花费180万元。这足以建设好多所希望小学了!

关于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

关于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 班级:初教系11本文1班 学号:1117034133 姓名:岳蓉 学号:1117034207 姓名:皇姝玥一、调查背景 1、问题的提出 因调查报告写于端午节期间,由此联想到如今端午节被人戏称为“粽子节”,中秋节被人戏称为“月饼节”等等,有种过中国传统节日便是一吃了之,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却逐渐被淡忘的趋势。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当今社会人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态度及重视程度,并且,通过人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态度及重视程度来考虑中国传统节日的发展与传承问题,这是非常重要也是亟须解决的。 2、调查的时间 2013年6月10号——2013年6月16号 3、调查的目的 调查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了解程度及重视程度 4、调查的地点 大学校园 5、调查的对象 主体为在校大学生 6、调查的方法 问卷调查,网上调查 二、调查过程 我们发放了100份,收回了100份 以下是我们设计的问卷:关于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调查问卷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的年龄: A、20岁以下 B、20岁以上 3、您的身份是: A、在校学生 B、已工作 4、您清楚的知道每个中国传统节日的日期? A、知道 B、不知道 C、比较模糊,通过新闻之类途径才知道 5、您了解每个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 A、了解 B、不了解 C、了解,但不全面 6、您了解每个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 A、了解 B、不了解 C、了解,但不全面 7、您过节时会遵循传统风俗过节? A、会 B、不会 C、看情况 8、您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吗? A、喜欢 B、不喜欢C无所谓 9、您觉得您过节主要为了什么? A、纪念 B、放假 C、无所谓 10、您觉得过中国传统节日重要吗? A、重要 B、不重要 C、无所谓 11、您会过西方节日吗?比如圣诞节? A、会 B、不会 C、无所谓 12、您觉得西方节日与中国节日哪个更有趣? A、中国节日 B、西方节日 13、您是否觉得人们对过中国传统节节日越来越淡漠? A、是的 B、不是 C、没感觉 14、您觉得需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扬吗? A、需要 B、不需要 C、无所谓 15.您是通过何种途径了解与传统节日相关的传说? A.书本B新闻媒体C.听别人说

“走进清明节”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走进清明节”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第一篇:“走进清明节”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走进清明节”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一个祭扫先人的日子,又是一个踏青的季节。我校开展“走进清明节”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内容包括:搜集资料,了解清明文化;实践活动和诵读一首清明诗词等。 活动第一阶段,我先带领学生查找关于清明节的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以及各地的清明节习俗,并且以故事会的形式进行活动展示,学生们绘声绘色的讲述了关于寒食的传说,讲到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救重耳时,都非常感动,并为他的死而惋惜。 在活动第二环节实践活动中,我们整合家长资源,,学生跟随家人祭祖、扫墓,了解家族中各人的姓名、经历,关注祭祖、扫墓活动中的现象、习俗,并与家长一起讨论,谈谈自己对清明节各种习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为文化传统可继承的,哪些是封建迷信活动应破除的等等,据家长们的反馈信息,对活动非常满意。 在第三阶段,我们开展了清明诗词诵读会,在充满感情的诵读中,学生感受清明节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满载着人们的希望,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第二篇:《走进童话世界》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走进童话世界》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思考

四年级的学生早已在课内外阅读过许多的童话,他们都希望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向往更丰富的童话知识世界。通过对童话故事的阅读,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了解更多的与童话相关的知识,同时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但是,有很多学生对童话的进一步认识就不是很多了,例如:有哪些中外的著名童话作家及作品?安徒生是哪个国家的人?《格林童话》有哪些童话故事呢?对于这些问题,学生都认识不够深。同时,为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落实和方便指导,更为了与其它学科的有效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我们在这个学期把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学科有效地整合起来,与本级的学生达成了以“走进童话世界”为探究主题。 二、活动目标 紧扣综合实践活动这门学科的特点,我们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选择课题、自愿组成探究活动小组、指导学生制订活动研究计划。 2、培养学生从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精神。 3、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童话的特点的同时,并引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编更多有趣的童话故事,对与童话有关的知识得到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三、实施时间 2014年9月——2014年12月 四、实施对象

2015年清明节社会实践报告

2015年清明节社会实践报告 XX年清明节期间,为进一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国情教育。按照xx市文明办《关于认真组织中小学师生清明节扫墓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要求,在xx 镇文明办的精心安排和指导下,xx镇中小学校积极开展了清明节社会实践活动。 xx镇小学校于4月2日,开展了“清明节.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中队活动,活动中结合“创建省级卫生城、文明城市”活动,进一步教育广大学生遵守社会公德,讲究环境卫生,自觉做到不乱扔纸屑、食品袋和杂物,保持学校与乡镇的清洁卫生。活动还结合云南百年一遇的干旱,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品德。通过校会向学生讲解清明节的来历和意义,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现在,增长知识和才干,在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德育内涵。 4月2日至4月4日景洪市三中开展了以“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一是组织八年级学生阅读革命故事书籍、报刊,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教育学生向革命烈士学习,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从小树立服务意识。二是组织高中年级学生通过说英雄、唱英雄等形式,用革命英雄、时代英雄等英雄事迹教育学生,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引导和教育学生把英雄的高尚情操融入到自己日常学习生活中,从一言一行、点滴小事做起,学英雄,知荣辱,树新风。三是七年级的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班队会,并加强防火、安全教育。 四是各团支部出一期以“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板 报。利用清明节假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对促进全镇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热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走进清明节教育活动方案

走进清明节教育活动方案 走进清明节教育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 大家都知道,清明已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这是彰显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举措。但是,我们对于清明节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尽管能享受到因传统节日放假而带来的休闲时光,却享受不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我们走进清明节,过好传统节日,显得十分重要。 二、.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汇报交流等多种实践能力。 2.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清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会关心社会,感恩他人,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活动过程: (一)、探究清明来历,了解清明文化 3—6年级,通过查找电视、广播、书籍、网络等渠道,初步的.了解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清明文化的内涵,制作一幅“清明节小知识”卡片,参加学校精美知识卡评选。 年级由班主任老师介绍清明的传统文化,如:清明节的由来,介子推的故事,清明节的风俗习惯、饮食文化等,让学生初步了解清明文化。 (二)、搜集清明诗词歌赋,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1、2年级背诵一首,3-6年级背诵至少两首关于清明节的古诗词,各班利用班队会(4月10日)召开“走进清明”古诗词朗诵会,让学生感受清明节独特的氛围。受到美的教育,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 (三)、实践“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 1、和长辈一起去扫墓,不搞封建迷信,可以用“读书信”、送鲜花等形式代替烧纸钱,以一颗感恩的心去缅怀逝去的前辈。要求同学们听长辈讲述故去先人的故事,以“怀念我的***”为题写一篇小作文(3-6年级),寄托对故去亲人的思念。 2、通过电视、广播、书籍、网络等各种渠道,详细了解一位为国捐躯的英烈的感人事迹,写一篇摘抄日记(一、二、年级可以有家长提供),返校后各年级利用周三早读时间,召开“清明时节颂英雄”故事会,通过大家都讲英烈故事让学生走进硝烟滚滚的战争年代,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懂得珍惜现在,珍惜拥有,好好学习,回报家人,回报社会。

清明节情况的调查报告.doc

清明节情况的调查报告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下面有整理的关于清明节调查报告优秀范文,欢迎阅读! 清明节调查报告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清明节的调查报告 二、调查方法 1、上网浏览,了解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习俗 2、通过多种渠道,知道清明节是否是固定日期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体内容 上网节气清明清明也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书籍、报刊清明节是哪天? 20xx年清明节是4月4号。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气,是根据每年的春分点来计算的,春分点每过15天会有一个节气,所以清明在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5日居多。不是固定在阳历4月5日,也不是以农历来决定的。 清明节调查报告 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我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于,清明节是在学校过的不能在家里过。在家里,吃上那平时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肴啊!而且不能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去乡下扫墓(踏青),给死去的故人请安,给他们拜年,送上家中做出来的佳肴--清明果让他们保佑我的学习更好,学业成功。 于是,星期六爸爸在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家很空,决定带我回乡下去给奶奶

端午节风俗的调查报告

端午节风俗的调查报告 篇一: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

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清明节调查报告

清明节调查报告 清明节的调查报告 计2系10电气一班姓名:王志鹏学号:1002115 时间:2012.4.6 一( 调查目的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来临了,大街小巷上人头攒动,大都是去祭祀祖先和前辈的人们。他们手里拎着花和“冥”间用的钱。看到这番情境,我便想了解有关清明节的传说、习俗等~ 二( 调查方法 1( 问家长或长辈 2( 上网查资料 3( 看报纸、书刊等 4( 问卷调查 三( 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1、清明节的传说 清明节的由来。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 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 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逃亡中,忠臣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 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 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封臣,但是 介子推不慕名利,不愿下山。最后晋文公放火烧山,介子 推与其老母被烧死在山中。为了纪念介子推,将此日定为 清明节。

2、问卷调查表 你知道清清明节是清明如果你对清明今年的清清明节法最近五年,明节的起每年哪一不扫墓,主节的态度明节,你打定后被重清明回家源吗, 天, 要原因是算怎么过视了吗, 祭祖多少 次, A:知道 A:4月4日 A:不想去,A:三天的A:回家祭A:重视了 A:0次 觉得没意假期,终于祖 思可以休息 一下了 B:不知道 B:4月5日 B:想去,但B:一个节B: 外出旅B:没有 B:1~4 家太远日,没有什游 么特别的 C:知道一C:冬至C:其他 C:传统节C: 回家休C:没多大C:多于4 些后的日,会去关息变化次 108天注一下相 关习俗 3、清明节的习俗 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扫墓、插柳、踏青、游春、、、、、、 4、清明节的诗 清明祭诗十四首 其一 春雨清明湿杏花, 小山明灭柳烟斜。 东风解语拾我意, 送送萦肠入君家。

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

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 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为大家整理关于清明节的文化习俗的调查报告,对清明节的由来,以及清明节的文化习俗,以及目前清明节的动向进行总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 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一 【调查背景】 “洋节”的盛行,让中国传统节日面临危机,“中国节”的模式化,让年轻一代开始对传统文化产生误导。一提清明节,人们往往只想到上坟、祭祖,其实清明文化内涵很丰富,今年将利用国家调整法定节假日的契机,在清明期间,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综合实践活动,扭转学生的认识,同时让更多的青少年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调查目的】 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习俗及文化内涵,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等。 3、敬仰怀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提倡“绿色祭奠、科技祭奠、真情祭奠”,过文明简约而有意义的清明节。 【调查内容】 一、清明节由来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二、清明节农事谚语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朦朦胧胧,清明播种。

中秋节习俗调查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秋节习俗调查报告 篇一:中秋节风俗调查报告 中秋节风俗调查报告 一、调查内容:中秋节的由来、各个地方是怎样过中秋节的、中秋赏月吃月饼的说法 二、调查时间:20xx年8月15日 三、调查情况及整理资料: 四、调查结果:中秋节又称月夕、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 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 故名。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显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 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 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 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

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 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我国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但节俗各异。壮族习惯于在河中的竹排房上用米 饼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灯,以测一生的幸福,并演唱优美的《请月姑》民歌。朝鲜族则用 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萧,一起 合跳《农家乐舞》。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 灵,迎新谷,他们称为“八月节”。侗族则在这时让青年人郊游、欢会,称为“赶坪节”。 第一天是芦笙会,第二天对歌。小伙子都要化妆,向心上人表达情意。傣族是对空鸣放火枪, 然后围坐饮酒,品尝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和干黄鳝,谈笑望月。黎族称中秋节为“八 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 青年参加。人员江齐后,大家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 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盛大的调声对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机

关于清明节调查报告4篇

关于清明节调查报告4篇 关于清明节调查报告1 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我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于,清明节是在学校过的不能在家里过。在家里,吃上那平时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肴啊!而且不能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去乡下扫墓(踏青),给死去的故人请安,给他们拜年,送上家中做出来的佳肴--清明果让他们保佑我的学习更好,学业成功。 于是,星期六爸爸在家很空,决定带我回乡下去给奶奶扫墓。我立即拿来自己家里做出来的清明果,拿来一个篮子在下面铺了一张干净的报纸,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铺在里面,以免发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后,我把篮子放在车子的后备箱中。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全家就坐上了车子。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车子不停的颠簸,这时我想起了后备箱中的佳肴非常担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开慢些特别是有坑的地方。我们就慢慢悠悠的坐车,就像老牛拖慢腿。 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奶奶的坟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个躬,拜了几拜。给奶奶请了安,向他问好。对他行完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以后,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响了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天上打雷一样。把弟弟吓的呜呜大哭起来。后来我又默默的在坟墓前许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学习快些进步,全家

生活快乐,身体健康,学业有成。(上坟的经过不具体) 不愧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节日啊,是那么的有意义,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么的有趣不同寻常。又有活动,又有学问,还有佳肴。是一个与其他节日不同的节日。比西方节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义。 关于清明节调查报告2 清明节日期间,我跟家里人去扫墓的时候,看到山上人头攒动,鞭炮声此起彼伏,家家的先人的墓碑前都有大堆大堆纸钱(冥币)燃烧过后的灰烬。我想,这么多的纸张被烧掉了,多浪费啊!如果变成作业本都够我用好多年了!于是,我对今年清明节人们烧纸钱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 调查 我调查了外公所住的村子里10户人家今年用于扫墓的花费,其中单单用于买纸钱的花费是这样的:20元以下的有3家,40元的有5家,50元以上的有2家。平均每家人要花费大概36元买纸钱。 分析 清明节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我们有用放鞭炮、烧纸钱、焚香烛的习俗来祭拜祖先,所以,许多人在扫墓、追思先人的时候也花费了一笔钱。外公住的村子里有住户35户,那么,今年全村人用于清明节燃烧纸钱的费用就是1260元。全县如果按50000户人标准算,今年烧纸钱要花费180万元。这足以建设好多所希望小学了! 结论

关于社会风俗传承调查报告

篇一: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现在年轻的一代对当地的民俗民风关注的越来越少,因而对一些本地的民俗文化知之甚少,导致一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渐渐没落。在这个背景下,我做了当地一份问卷调查,以便大家更好的了解本地民俗民风。 (二)时间 2014年2月10号-2014年2月16号 (三)过程 ①问卷调查个人情况 我调查的主体人群为16-20岁的年轻人,其次是中老年人,少数几分为小学生。 ②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他们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像清明祭祖,端午包粽子,中秋团圆等,这些节日都由来已久,文化底蕴丰厚,值得的我们了解。除此包括24节气也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铭记与探究。 ③我对传统节日的看法 传统节日有助于我们了解传承中国文化,但我们不能把过节的形式僵化了,我们不能固守一些相对保守落后的封建形式,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随着时代发展结合一些地方特色进行活动。 ④实践感想 本次的民俗民风调查选择在我老家黑田铺进行,总体来说收获较大,了解了些平时不知道的风俗及其来历,同时也给了我一次与老人们交流的经历。一些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不识字,我就把题目给他们念一遍,解释清楚,然后将他们说的一些风俗记录下来,总体如下: ??正月初一早上必吃油煎糍粑,邻里拜年,初二出嫁女儿回娘家拜年,初五破五,十五元宵节做汤圆食之。 ??三月三荠菜煮鸡蛋。 ??五月初五端午节,包粽子插艾蒿另有艾蒿煮水沐浴等,女婿送粽子至岳家。邵东还有称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也有包粽子一俗,但不似小端午风行。六月早稻收割有尝新一俗,现已少见。 ??七月初七有乞巧小孩子拜乡间小桥为亲娘者,谓之桥亲娘,传如此小孩能茁壮成长。七月初十左右开始中元节,放鞭炮烧纸钱迎接逝去先人谓之接老客,十四放鞭炮烧纸钱送之走谓之送老客。期间天天上供烧纸并以烂熟绿豆为馅做糯米粑粑以油桐树叶裹之谓之桐子叶粑粑上供。 ??八月十五中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敬老而已 ??十二月二十四谓之小年,家家大扫除,亦隆重过之。小年以后开始舂糍粑杀年猪。俗传小年以后死人皆为阎王误做年猪收之,故丧家秘不发丧直至翌年破五之后。大年三十举家团圆,乡间多在中午团年。 (四)如何保护传统节日 ??保护传统民俗的首要工作时进行记录传承,我们需要把有文化价值的传统节日记录下来,传承下去。 ??单纯的记录更多的只是原始的,传承才是更大意义的保护。首先对其进行现代化认定,即对其现代生活中存在价值的认定,以这为基础对传统节日的一些形式筛选,认定那些文化资源本身潜在的现代化价值,然后推动文化保护法,建立相应的文化博物馆交流各地民风民俗。

中国传统节日 清明节教案

单元主题中国传统节日 单元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系列活动,提高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2、能力目标 在收集资料的活动中,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开展调查研究、采访体验等活动中谋发展学生与人交往、融入社会的能力;在学习包粽子等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和相关诗词等;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主题一清明节 主题活动目标: 1、通过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系列活动,提高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2、在收集资料的活动中,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开展调查研究、采访体验等活动中谋发展学生与人交往、融入社会的能力。 3、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和相关诗词等;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活动重点: 在收集资料的活动中,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和相关诗词等。 活动难点:

在开展调查研究、采访体验等活动中谋发展学生与人交往、融入社会的能力;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活动课时安排:11课时 第一课时确定主题,制订方案 一、引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过节吧!你知道哪些节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吗?这些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的传说,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 二、准备研究的问题 1、开拓思路: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关于清明节,你想了解什么? (2)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对清明节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如下: ?清明节在哪一天? ?为什么要过清明节? ?怎么过清明节? ?…… 3、老师把学生的提出来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三、梳理问题: 1、师生共同梳理黑板上的问题,梳理的依据: 大家感兴趣的、有能力去解决的…… 2、教师将梳理后的问题重新整理后板书在黑板上,如: ●清明节的具体时间 ●清明节的由来

传统习俗调查报告

传统习俗调查报告 ——清明节 诸城市实验初中八年级十三班王晓雯【调查背景】 “洋节”的盛行,让中国传统节日面临危机,“中国节”的模式化,让年轻一代开始对传统文化产生误导。一提清明节,人们往往只想到上坟、祭祖,其实清明文化内涵很丰富,今年将利用国家调整法定节假日的契机,在清明期间,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综合实践活动,扭转学生的认识,同时让更多的青少年爱上中国传统文化。”【调查目的】 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习俗及文化内涵,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等。 3、敬仰怀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提倡“绿色祭奠、科技祭奠、真情祭奠”,过文明简约而有意义的清明节。 【调查内容】 一、清明节由来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二、清明节对联 1、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2、山清水秀风光好;月明星稀祭扫多。 3、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 4、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风落日万人思。 三、清明节习俗介绍 放风筝,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扫墓祭祖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调查总结】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来到,万物凋零的寒冬就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真正地开始了。在清明节期间,要通过向革命烈士致敬默哀或扫墓等活动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通过“网上祭祀”等方式倡导“绿色祭奠”、“科技祭奠”、“真情祭奠”的理念;通过踏青春游、荡秋千、放风筝活动,了解传统风俗,锻炼身体,真正领略的清明节的文化符号。”

民族民间节日习俗调查报告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题目(小一号字,华文新魏) ——副标题(三号,楷体) 姓名 学号 院系(部所) 专业 任课教师 完成日期年月日

民族民间节日的调查 摘要:土家族有自己的民族节日和习俗。这些节日习俗反映了土家族人的传统习俗、道德风尚、思想情操、宗教观念等等。透过它,可以探索到土家族文化的渊源,感受到千百年来土家族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以及土家族人民对亲戚朋友及一切和睦相处者的纯朴感情。 关键词:恩施湘西土家节日过年 一、节日空间 土家族有过年、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主要节日 其中过年是土家族的最大节日,从内容到形式上都较其他节日隆重得多,持续的时间也最长。土家族过年,有过小年和大年之分。小年过的是腊月二十三;大年要比汉族提前一天,即月大是腊月二十九,月小是腊月二十八。有的地方叫“过赶年”。土家族过年不但在时间上有其独特之处,而年事活动持续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多彩,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也是少见的。一进入腊月,土家族人便忙于打粑粑,做团馓,节日气氛笼罩土家族村村寨寨,一直到来年正月十五日堂屋中撤下祭祀围帐,摆手锣鼓收场,整个年事活动才告结束。 四月八是土家族又一大节。有的《县志》记载:“土人以四月八日为大节。作粢宰猪,掺糯米燕之。享先祖毕,环坐啖之,兼食客。”四月八,有的过四月十八,有的过四月初八。过四月八这天,土家山寨杀猪宰羊,打粑粑,亲朋戚友均被请来过节,十分隆重。 六月六这个节日,土家族人过得也很隆重。过节这天,不仅家家户户备办酒肉、做豆腐,请来亲戚朋友,共度节日。而且,还要举行祭祀祖先为主的摆手舞活动,锣鼓齐鸣,火炮连天,土家族山寨一片欢腾。 土家族人过七月半,和客家不同,不是过七月十五,而是过七月十四。过七月半,主要是祭祀,也叫“赶云南大会”。 这些节日主要流行于湖南湘西、湖北恩施等地的土家族聚居区。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森林、矿藏、自然遗迹、野生动植物资源,而且当地政府部门很重视生态环境的维护并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当地政府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招商引资。完成了从农业向旅游业、工业的转变,保障了当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土家族有丰富的节令岁时,即正月初一日晨,开门对东方作揖祝圣;归者跪拜尊长,日拜年。拜年者以未出上九日谓亲厚。过上九日谓迟年。妇女于夜间迎紫姑神,谓"请七姑娘"。 正月十五夜,取衫树枝,于宅外烧之,谓"烧"。儿童大声呼逐,谓"赶毛九"。是夜,张灯结彩,演戏,玩花灯,舞龙灯,狮子灯,蚌壳灯,通宵达旦,城乡皆然,叫"闹元宵"。 二月初二,土地神生日,作土地会。 二月十五日,为花朝大期,幼女穿耳;男女多于此时婚配。 三月三日,这天吃蒿子粑粑,叫"蒿子节"。 清明插柳叶于门,谓之清门",取一年合家清吉之兆。又以丝棉五色纸制为彩幡,挂于祖坟顶,亲族为死者祭扫坟墓,叫"插青"或"挂青",意为挂念亲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