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生长因子促进糖尿病足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

表皮生长因子促进糖尿病足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
表皮生长因子促进糖尿病足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

表皮生长因子促进糖尿病足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

摘要:近年来,糖尿病足溃疡成为慢性创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导致下肢截肢的因素之一,糖尿病足溃疡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其花费高,治愈困难,给我们的临床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甲壳素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特别对于慢性创面(例如糖尿病足创面)的作用更为明显。研究证明表皮生长因子(EGF)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同时也能促进糖尿病创面的愈合。

关键词:糖尿病足表皮生长因子创面愈合

糖尿病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糖尿病足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慢性终身代谢疾病[1-3]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糖尿病足的问题中,严重后果是足溃疡和截肢。大约85%的糖尿病患者截肢之前都有足部溃疡,50%-70%的糖尿病患者截肢时都有坏疽,合并感染者占20%-50%。

糖尿病足的发病机理:(1)糖尿病患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血液粘稠度增加,导致血管变硬、变脆、增厚,血液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血液粘稠度增加还导致血管炎症,这些原因,会导致血管形成血栓,造成血管产生闭塞现象,导致血液供给严重缺失,器官营养不良、代谢不畅,如果身体组织器官长处于这种状态,很容易导致器官司坏死,这种状况在足部发生的尤为严重,形成足部坏死。(2)血管损伤和闭塞,还会使神经组织营养缺乏进而损伤神经组织。神经组织受损后可引起局部感觉障碍,容易导导致烫伤和磕碰伤,这些微小的创伤即可引起感染,伤口会迅速扩展

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包括:(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导致DF发生的最常见的危险因素。神经病变多呈袜套样分布的感觉异常甚至感觉缺失,使患者对温度、疼痛、压力等的保护觉减弱或者丧失,在有烫伤、异物、创伤等外界因素的作用下,缺失保护觉的足就会发生足部溃疡。神经病变使足部血流调节障碍及足部皮肤出汗和温度调节异常,造成皮肤干燥、皲裂、皮肤裂口则成为微生物感染的入口,从而发生了糖尿病足。(2)糖尿病周围血

管病变。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PAD)是糖尿病足和截肢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AD主要累及下肢动脉,特别是膝以下腘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等,这些动脉会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栓形成,造成官腔狭窄、闭塞,致使远端肢体缺血、缺氧。(3)其它包括微血管病变、代谢因素、吸烟、高血压等。

糖尿病足的症状: (1)症状:1、间歇性跛行,为下肢的早期表现,下肢缺血使肌肉供血不足,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乏力,劳累及麻木。重者有小腿腓肠肌疼痛,停止行走或休息后可使症状缓解。2、休息痛,是病变的中期表现,当病变发展,下肢缺血加重,不行走也发生疼痛,称为静息痛。这种疼痛大多局限在趾或足远端,夜间尤甚,卧位时疼痛加剧,下肢垂下可有缓解。3、肢端溃疡坏疽,有三种类型:Ⅰ、湿性坏疽、Ⅱ干性坏疽、Ⅲ混合性坏疽。(2)体征:足背及胫后动脉波动减弱或消失。局部皮肤营养不良,毛发脱落,皮温降低,色泽异常,足抬高苍白,下垂后红紫。皮肤干燥,角化,裂隙,出汗减少,痛觉减弱。

糖尿病足常用的分级方法为wagner分级法,方法如下:

(1)0级——指的是有发生溃疡高度危险因素的足,有发生足溃疡危险因素的足,目前无溃疡。

(2)1级——足皮肤表面溃疡,临床上无感染。突出表现为神经性溃疡。这种溃疡好发生于足突出部位即压力承受点,如足跟部、足或趾底部,溃疡被胼胝包围。

(3)2级——较深的、穿透性溃疡,常合并软组织感染,但无骨髓炎或深部脓肿,溃疡部位可存在一些特殊的细菌,如厌氧菌、产气菌。较深的溃疡,常合并软组织炎(CELLULITIS),无脓肿或骨的感染。

(4)3级深部溃疡,常影响到骨组织,并有深部脓肿或骨髓炎。

(5)4级——特征为缺血性溃疡,局部的或足特殊部位的坏疽。通常合并神经病变。没有严重疼痛的坏疽即提示有神经病变。坏死组织的表面可有感染。

(6)5级——坏疽影响到整个足。大动脉阻塞起了主要的病因学作用,神经病变和感染也影响。全部坏疽。

糖尿病足的治疗:

1.基础治疗。严格控制血糖,积极纠正心、脑、肾等基础疾病及影响糖尿病足

创面愈合的各种不良因素。

2.局部清创:清除坏死组织,对坏死组织进行切开排脓。

3.抗感染治疗。糖尿病足由于病人抵抗力低,极易感染,因此需要抗感染治疗,

首先用光谱抗生素治疗,待病灶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后改用敏感抗生素。

4.缺血性足溃疡的治疗。缺血不是很严重的,可采用内科保守治疗,使用扩血

管药物;对于缺血严重,血管病变严重者,可采用介入治疗;对于坏疽患者,必要时行截趾或截肢。

5. 神经性足溃疡的治疗。90%的神经性溃疡可以通过保守治疗而愈合,关键是减

轻足的压力负荷,可利用特殊的矫形鞋子或矫形器来改变患者足部的压力;

改善神经功能。

6.Charcot关节病的治疗:主要是长期制动,可以应用支架,支架可以使病变的关节制动,改变和纠正神经病变所致的足部压力异常。

7.截肢。积极治疗仍发生肢体坏疽,应及时予以截肢。

表皮生长因子

糖尿病足的创面愈合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理学过程,多种生长因子(如神经生长因子[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血小板生长因子等)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表皮生长因子(EGF)就是其中的一种。

表皮生长因子是美国的Cohen和Montalcini于1962年在小鼠的颌下腺中发现的一种活性成分,在人类,表皮生长因子有53个氨基酸残基,3个二硫键,质量6216u[2]。EGF对多种组织来源的上皮细胞都有很强的促分裂和增殖活性,可加快上皮再生速度,EGF与靶细胞膜上EGFR结合后发挥生物学效应。EGF 与其受体(EGFR)结合可激活直接调控或诱导细胞增殖的调节生长基因,参与体表创面愈合过程,发挥其重要的生物学活性和生理学功能,并且为表皮的再生更新所必须。EGF受体(EGFR)是具有配体介导的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多功能跨膜糖蛋白,是定位于人体第7号染色体短臂的原癌基因C-erbB-1的表达产物,分子量为170ku。除造血系统外,EGFR几乎存在于人体的所有组织中[3],其中以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为主。EGF与细胞膜上的EGF 受体特异性的结合后,激活酪氨酸残基特异性的蛋白激酶从无活性状态转化为活性状态,将信号传导至细胞内,诱发DNA合成,促使细胞周期过渡至M期,启动细胞有丝分裂,发挥细胞增殖的作用。EGF可通过自分泌与旁分泌的机制影

响着创面愈合的进程。EGF除了促分裂增殖总用外,还可以促进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迁移。这些细胞的迁移在创伤愈合中有重要作用[4]。EGF还可以增加其它内源性生长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的合成来发挥作用。Brown GL通过研究发现在需要修复的局部组织内EGF会明显积聚,这一反应被认为有利于创面的早期快速修复[5],同时也表明:EGF不但可以明显促进创面的愈合,而且对一些难愈合的创面作用更佳[6]。Sanz Garcia S, Santos Heredero X等通过动物实验表明EGF通过与细胞膜的EGF受体相结合形成受体-EGF复合物,经过自磷酸化等一系列生化反应诱导和直接调控细胞增殖的重要基因,启动创面修复的过程[7]。因EGF还可促进血管形成及上皮再生,改善局部血血环不足状态,所以对各种原因造成的慢性溃疡创面有治疗作用。

此外,EGF可以促进肝细胞的分裂和增殖,与肝再生和创伤修复关系密切;EGF可经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对气道上皮细胞的功能进行调控;通过影响睾丸发育和精子发生等作用来影响生殖系统;可以促进角膜的损伤修复;对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8]。

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表皮生长因子具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其促进创面愈合的具体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仕明.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全国第一届糖尿病足专业学术会议纪要[J]. 中国糖尿病杂志, 1996, 4(1) : 60- 61.

2 Apelqvist J,Bakker K,van Houtum WH,et al.International consensu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and the prevention of the diabetic foot[J].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the Diabetic Foot. 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00, 16(Suppl 1):S84-S92.

3 Singh N, Armstrong DG, Lipsky BA. Lipsky. Preventing foot ulcer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J]. JAMA,2005,293(2):217-228.

1 李炳辉,邹新华,籍胤玺等. 神经生长因子在糖尿病足创面组织中的表达,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J】.2010,5(5):22-24

2 GONUL B, ERDOGAN D, OZOGUL C, et al, Effect of EGF dosage forms on alkali burned corneal wound healing of mice[J]. Burns, 1995,21(1): 7-10.

3 叶榕,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其临床应用,医学新知识杂志2008年第18卷第3期

4 Gibbs S, Silva Pinto AN, Murli S, et al.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and kerationocyte growth factor differentially regulate epidermal migrationg, growth, and differentiaion[J]. Wound Repair Regen, 2008, 8(3) :192

5 Brown GL. Enhancement of wound healing by topical treatmentwith epi-dermalgrowth factortor. New Engl J Med,1989,321(5):76-79

6 Sanz Garcia S, Santos Heredero X, Izquierdo Hernandez A, et al. Experimental model for local application of growth factors in skin re-epithelialisation. Scand J Plast Reconstr Sura Hand Sura 2000.34(3).199-206

7 Brown GL. Stimulation of healing of chonic wounds by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Plast. Plast Reconstr Surg, 1991,81:191

8 宋丹,方秀斌表皮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解剖科学进展,2002第8卷第4期。

糖尿病足的护理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 综述题目:糖尿病足的护理研究进展学生姓名:王贺 班级:2016级专升本3班 学号:201626040325 完成日期:2016年11月5号

糖尿病足的护理研究进展 王贺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呈迅速上升趋势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也呈迅速上升趋势,且以其极高的发病率、致残率成为了重要的社会问题。合理而恰当的护理是降低糖尿病足截肢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Abstract]In recent years,as people living standard unceasing enhancementthe incidence of diabetes incidence rapidly diabetic foot as one of the serious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its incidence is rapidly rising trend,and for its high incidence,morbidity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social problems. Reasonableand appropriate nursing is reduce pain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foot amputation rate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关键词]糖尿病足;护理;研究进展 [Key words] Prevent;Nursing;Researchprogress 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DM)四大血管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足、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之一,是神经及血管病变引起足部感觉异常或缺血、合并感染失去活动能力所致,临床表现为足局部缺血,神经营养障碍,经久不愈且合并感染,致残率高,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是糖尿病护理工作中的一大难题,早发现、早预防和有效护理对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1糖尿病足的定义: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糖尿病足定义为: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的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破坏[1]。目前认为,糖尿病足的发病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神经病变、血管病变、感染是引起糖尿病足发病最主要的原因[2-3]。 2糖尿病足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的认识 戴建英等[4],通过度57例糖尿病足患者职业、糖尿病病程、入院时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表明,约85%的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前有足部溃疡,而且存在周围神经病变、血管病变、感染、溃疡的发生和发展导致坏疽和截肢。而糖尿病足患者对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重视不够,包括不注意足部卫生,穿鞋不合适,热水、炉火对足部的烫伤、灼伤以及修足导致足部破损等,

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的研究进展 曾逸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14级12班学号:2014A111240 摘要:本文综述了老年糖尿病患者自理水平较低,患者对足部护理的认知缺乏。阐述了我国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的认知程度。分析了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护理对糖尿病足的预防有重要的作用。提出了责任制护理、延续性护理、教导对谈法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自我护理研究进展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2010年我国糖尿病成人患病率为9.7%,糖尿病患者已超过9 000万人口[1]。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护理现状不理想,其中遵医嘱服药最好,血糖监测最差。患者的年龄、性别、自我效能、糖尿病知识是主要影响因素[2]。现将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自我护理的研究现状 1.1老年糖尿病患者自理能力水平较低。研究显示,18.5%~21.2%的老年糖尿病病人具有良好的自我护理能力,且不同自我护理项目的执行能力存在差异,各护理项目的执行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用药护理、饮食护理、规律运动、足部护理、高血糖与低血糖的预防和处理、血糖监测[3-4]。可能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行动能力差,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弱。作为医务工作这我们因加强糖尿病有关护理技巧的宣传教育,提高老年糖尿病的自我护理能力。 1.2糖尿病病人对足部护理认知缺乏。研究表明72 .2 %的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足的概念并不清楚对糖尿病足的危害缺乏清醒的认识76 .7 %的病人不了解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对各项防护知识掌握程度与要求相比有较大差距[5]。从未接受过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患者,他们的足溃疡导致截肢率增加两倍。成功的足部护理可减少80%的截肢费用[6].可能是防护知识了解过少,造成大部分的糖尿患者不能及时的预防糖尿病足。医务工作者因加强对糖尿病糖尿病足的宣传工作,及时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2、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的重要性 2.1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护理有益于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通过健康教育;营养治疗;运动治疗及药物治疗,患者能较好地控制血糖水平,达到血糖、血脂、血压、体重长期稳定在理想水平,避免、减少和延缓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使他们与健康人一样有较高的生活质量[7]。糖尿病患者焦虑、失望改善好转,患者能够及时做到自我调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8]。可能食物,运动及情绪等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和病况。糖尿病患者应该控制自己的饮食,加强锻炼,以及情绪的调节,提高生活质量。 2.2糖尿病足的发病率与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护理有关。据报道多达40%~80%的糖尿病患者属糖尿病足高危人群[9-10]。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使50%的患者不发生足溃疡或截肢,而预防的关键是提高糖尿病高危足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11]。良好有效的教育将使患者认识到正确 足部自我护理的重要性,早期进行自我预防性护理,从而降低DF的发生率和致残率,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的医疗负担[12]。医务工作者因加强糖尿病患者自我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干预与治疗是医疗工作者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从中医及西医治疗角度总结其研究进展,为临床与科研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2型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导致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2型糖尿病(T2DM)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其中医病因主要是禀赋不足与过剩, 情志不舒, 饮食不节, 饮食西式化, 过食肥甘, 食物性质改变, 劳逸失度(过劳过逸), 滥用温补药物等。而西医则认为遗传、肥胖、年龄、胰岛素抵抗( IR)、氧化应激、β细胞凋亡、炎性因子等多种因素是主要发病原因。 1.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由于糖尿病发病机制复杂,无法根治,所以需终生服药,或注射胰岛素。而任何一种西药都或多或少伴有副反应,许多患者正是由于无法忍受这些副反应而中途放弃治疗,因此,造成很多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严重的甚至引起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而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尽管中医药对直接降血糖作用不十分理想,但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能协助口服降糖药、胰岛素等现代治疗方法取得更好的疗效,且具有西药无法比拟的独特疗效。这是我国在糖尿病防治研究领域的最大特色和优势。 在我国糖尿病治疗方案里,中医药的参与己经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现在有很多中药汤剂对治疗2型糖尿病有着不错的治疗效果。实验表明,二陈汤方加减能降低体质量、调节血脂紊乱、改善胰岛素抵抗及降低肝指数和转氨酶[2]。多种实验数据表明,传统中药单方或复方制剂可通过不同作用机制提高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李真等[3]的黄连生地水煎液实验表明水煎液主要是通过保护受损胰岛细胞,使胰岛分泌细胞功能结构正常,而增加分泌血清胰岛素。郑小清,周秋仁等[4]用复方制剂消渴停颗粒,主要有黄芩、黄芪等中药,实验

糖尿病足的诊疗操作规程

糖尿病足的诊疗操作规程 1、目的 建立糖尿病足的临床操作规程,确保诊疗行为的规范性和可行性。 2、范围 适用于所有糖尿病足的诊疗。 3、责任人 专业组负责人。 4、依据 《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2017)》 5、定义 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 6、内容 6.1前言 足部是糖尿病这个多系统疾病的一个复杂的靶器官。糖尿病患者因周围神经病变与外周血管疾病合并过高的机械压力,可引起足部软组织及骨关节系统的破坏与畸形形成,进而引发一系列足部问题,从轻度的神经症状到严重的溃疡、感染、血管疾病、Charcot关节病和神经病变性骨折。如果积极治疗不能充分解决下肢出现的症状和并发症,则会

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6.2临床表现 神经病变表现:患肢皮肤干而无汗,肢端刺痛、灼痛、麻木、感觉减退或缺失,呈袜套样改变,行走时脚踩棉絮感。 下肢缺血表现:皮肤营养不良、肌肉萎缩,皮肤干燥弹性差,皮温下降,色素沉着,肢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6.3辅助检查 6.3.1 神经系统检查: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得到诊断。 ①10g尼龙丝检查法 该方法是较为简便的感觉神经检测方法,要具备一根特制的尼龙丝(其弯曲45°能够产生10g的压力)。 ②震动觉 该检查是对深部组织感觉的半定量检查。 ③踝反射、痛觉、温度觉 这3种检查方法,也可以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 ④神经传导速度(NCV) 过去被认为是DPN诊断的“金标准”,通常认为有两项或以上NCV减慢者结合其他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可考虑存在DPN。

妊娠期糖尿病的护理_研究进展

妊娠期糖尿病的护理研究进展【摘要】妊娠期糖尿病严重危害母儿的身体健康,对妊娠期尿糖病的早诊断,并进行早期管理和干预,使孕妇整个妊娠期的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本文就妊娠期糖尿病的早诊断,临床管理和护理进展进行综述,不包括分娩期和产后的护理。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心理护理;饮食;运动;胰 岛素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妊娠期首次发生或发现的糖尿病,包含了一部分妊娠前已患有糖尿病但孕期首次被诊断的病人。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GDM列为糖尿病的一个独立类型[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妊娠合并糖代异常的发生率逐渐增加,易发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感染、羊水过多、巨大儿和死胎, 新生儿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和低血糖,对母婴危害极大[2]。GDM的发病在种族间存在明显差异,各国报道的发病率相差悬殊,为1%~14%中国GDM的发病率为3%~5%[3] , 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因此, 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 使妊娠糖尿病病人平安度过妊娠期, 保障母婴健康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将近年来国学者对妊娠期糖尿病的 临床研究及取得的护理经验综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2010年7 月至2011 年8月住院的19 例作者单位:莱芜 市中医医院(莱芜271100) GDM病人,初产妇17例,经产妇2例;年龄22~42岁,平均年龄35岁; 体重50~75kg; 阴道分娩15 例, 剖宫产 4 例。 1. 2 方法① 胰岛素笔注射: 可遵医嘱选用短效或短长效混合注射, 尽量选择胰岛素笔注射, 胰岛素用量要准确, 每天2~3次注射。②注射部位:因胰岛素注射部位与吸收速度按快慢为:腹部> 上臂> 大腿>臀部,但GDM 患者不宜注射腹部,以免血糖降得太快, 发生低血糖而影响胎儿, 故采取手臂外1/4, 大腿前外侧, 臀部皮下注射。③注射时间充分:部位轮流交替进行, 注射后针头应留在皮下6s 以上并继续按住推键直至针头完全拔出。以确保剂量准确, 又可避免体液流入针头或笔芯。 GDM 病人心理压力大, 常出现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美洁等[4]应用状态焦虑量表对50例GDM孕妇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GDM 孕妇焦虑评分显著高于正常人。梁海英等[ 5]调查表明,GDM孕妇焦虑【摘要】妊娠期糖尿病严重危害母儿的身体健康,对妊娠期糖尿病的早诊断,并进行早期管理和干预,使孕妇整个妊娠期的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本文就妊娠期糖尿病的早诊断,临床管理和护理进展进行综述,不包括分娩期和产后的护理。及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均较高,提示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心理健康水平较正常孕妇差, 应引起重视。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可引起体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进一步引起血糖增高, 从而加重病情,造成

1例糖尿病足的伤口护理

1例糖尿病足的伤口护理 发表时间:2018-12-03T14:49:04.027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20期作者:许小红伊晓瑜 [导读] 下肢远端外周血管病变和下肢远端神经异常相关的足部感染,是由糖尿病足破坏深层组织和溃疡组织导致的。(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门诊部福建漳州363000) 下肢远端外周血管病变和下肢远端神经异常相关的足部感染,是由糖尿病足破坏深层组织和溃疡组织导致的[1]。慢性溃疡是糖尿病足最常见的后果,致残甚至截肢是糖尿病足最严重的结局,这使得患者的生存质量大大降低,给患者心理和生理带来极大的痛苦,给患者的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大约有15% 的糖尿病(DM)患者的足溃疡是不同程度的,被截肢的糖尿病患者大约占1%。本文对该例糖尿病足疗患者的感染伤口采用银离子敷料联合普朗特凝胶进行伤口护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整理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 患者,男,58岁,退休职工,右足跟部可见一大小约3.0cm×4.0cm的椭圆形伤口,皮肤破溃深达肌层,基底部分发黑坏死伴皮下波动感,足跟部红肿、皮温高。患者糖尿病肾病、尿素症10余年,因右足跟部溃疡于2017年3月16日来我科门诊换药中心行换药护理,数字疼痛评分3分,评估Wagner分级为2级。。 2 创面处理 控制感染、有效冲洗、清洁创面。3%过氧化氢清洗创面,生理盐水洗净创面,碘伏消毒创面及周边皮肤,无菌纱布擦干伤口后选用纳米银敷料联合应用普朗特凝胶,纳米银敷料的网状棉纤维结构特性,也使得其具有理想的渗透性,能够有效促进创面渗出引流,加快创面愈合速度。普朗物凝胶能够有效清除和预防细菌生物膜的革新,可清洁、清创和提供湿性愈合环境,纳米银敷料和普朗物凝胶联合应用,能起到有效控制感染和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加快了创面的愈合。外层敷料选用纱布绷带固定。每日换药1次,感染控制后视渗出物的颜色、量、性状可隔天或3d换药1次。 伤口愈合过程: 伤口愈合的过程如图1A-D所示。 C.2017-03-25 D.2017-03-31 图1 病人伤口愈合过程 3 体会 3.1 针对该患者制定的综合性足部治疗包括积极控制血糖、营养干预、糖尿病足患教、局部清创换药、足部减压、足部皮肤护理等。临床上糖尿病足患者容易合并感染,渗出液较多,针对这样的糖尿病足伤口渗出液的管理和敷料的正确选择很重要,伤口过湿易导致肉芽水肿或周围皮肤浸渍;伤口过干,上皮细胞移行困难,故选择合适的清创换药方式对患者伤口的预后至关重要[2]。选用普朗物伤口凝胶,外层使用纳米银敷料覆盖以减少药液的蒸发及被外层绷带吸收的风险,从而保证药液的抗感染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本例患者临床实践也证明,普朗特伤口凝胶联合纳米银敷料在该患者身上取得了良好的抗感染效果,为感染控制后创面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2 糖尿病教育在糖尿病足的诊治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个体化的糖尿病教育可有效改善糖尿病足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和预后[4]。对患者做好健康宣教,包括饮食指导、血糖监测、足部护理等相关内容。包括:①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抑制中性粒细胞功能,创面炎症反应弱,这直接导致了纤维母细胞生长和胶原合成减少。故血糖控制在空腹7 mmol/L 以内,餐后2 h 10mmol/L 以内,有利于伤口愈合。②告知患者正确的足部护理知识,患者依从性好,积极配合作好各项内容并按时换药,对伤口愈合起到促进作用。③告知患者伤口治疗期间足部减压的方法行走时使用轮椅、拐杖等助行器帮助行走,最好定做糖尿病足专用鞋,从而减少压力对伤口愈合的影响。参考文献 [1] 李茜.中医护理肾性水肿的临床体会[J].转化医学,2015,12(12):7147. [2] Martini J.Diabetic foot:detection and prevention[J].Rev Med Interne,2008,29(sl2):260-263. [3] Aragón-Sánchez J,Lázaro-Martínez JL,Quintana-Marrero Y,et al.Super-oxidized solution(Dermacyn Wound Care)as adjuvant treatmentin the postoperative management of complicated diabetic foot osteomyelitis:preliminary experience in a specialized department[J].Int J Low Extrem Wounds,2013,12(2):130-137. [4]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 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7):447-498.

糖尿病足护理研究进展

糖尿病足护理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5-10-30T15:24:34.53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下)2015年第1卷总第8期作者:吕艳朱兴爱赵莹刘永芳 [导读] 青岛市市南区江苏路街道黄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择合脚质软的鞋子以及棉毛制品的袜子,不可穿过紧的鞋子和袜子,每日更换鞋袜。⑤冬季注意足部皮肤保暖,禁止在足部放置热水袋或热垫 吕艳朱兴爱赵莹刘永芳 (青岛市市南区江苏路街道黄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山东,青岛,266003)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糖尿病足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损伤。全球约15%糖尿病患者在其生活的某一时间发生过足溃疡或坏疽,糖尿病足造成的截肢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1]。糖尿病足部病变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是临床护理工作研究的重点,现将近几年糖尿病足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饮食护理 糖尿病患者长期坚持合理控制饮食,有利于血糖水平的控制[2]。教育病人长期坚持主动配合饮食治疗,适度摄入热量。计算总热量时,以维持或略低于标准体重为原则,肥胖者严格限制总热量,消瘦者可适度放宽[3]。饮食结构要合理,少食多餐,严格限制单、双糖胆固醇的摄入。食品品种多样化,多吃绿色、深色蔬菜, 注意粗细搭配,控制食盐摄入量。病人能否进食水果,要根据自身情况决定,进食水果时应在空腹和两餐之间,少量开始,最多不超过100g,从主食中减去相应的主食量。糖尿病足病人的饮食护理应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渗透到病人的治疗计划中,合理制定食谱,严格控制饮食,长期控制血糖, 改善微循环,对病人全面有效的控制糖尿病,防治糖尿病足具有重要意义[4]。运动护理 糖尿病患者为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应该适当进行运动和按摩,改善并提高神经功能。每天睡前或早起时,平卧床上,抬高双腿呈45-60°交替反复做2-3 次,每次10-20 min 为宜,每天甩腿、座椅运动、提脚跟、提脚尖等,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5]。 3.药物护理 药物是糖尿病足治疗的重要手段,合理应用药物使足部动脉血液供应改善、感染有效控制和血糖达标, 是治疗的关键所在[6]。临床护理工作中,关键要教会应用胰岛素的患者正确注射胰岛素。胰岛素皮下注射时,根据患者用餐时间个性化选择注射时间,尽早发现低血糖反应,指导患者注射胰岛素时严格消毒,准确抽吸胰岛素,针眼之间距离>1cm[7]。 4.健康教育 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有赖于患者自身的管理和控制, 基本的糖尿病足知识是糖尿病足患者有效的自身管理和控制的基础,糖尿病足的教育已经越来越受重视[8]。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患者对糖尿病足的认识,可有效地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9]。 5.心理指导 糖尿病足治疗周期长,费用大,患者活动受限,自理能力差,患者有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影响胰岛素分泌,促进糖异生,升高血糖。李彩英等研究发现,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有明显的治疗效果[10]。 6.足部皮肤护理糖尿病患者足部日常护理不当、足部自护知识缺乏导致修剪趾甲不当、足部意外损伤(如烫伤、鞋内异物等)等[11],这些情况自行处理不当,极易导致皮肤损伤,因此建立良好的足部自护行为是改善糖尿病患者足部皮肤状况的关键,糖尿病患者足部任何小的损伤都要重视,及时对症处理。①每晚用20~40℃温水泡脚20~30 min, 洗完后用柔软毛巾擦干,包括足趾缝间皮肤。②糖尿病患者容易皮肤干燥, 可用护肤霜充分按摩,防止皮肤干裂。③趾甲修剪不要过短,剪成直线并用锉刀把趾甲磨平。④选择合脚质软的鞋子以及棉毛制品的袜子,不可穿过紧的鞋子和袜子,每日更换鞋袜。⑤冬季注意足部皮肤保暖,禁止在足部放置热水袋或热垫[12]。 综上所述,综合性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 护理效果显著[13]。 参考文献 [1]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等.实用内科学[M].第1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08-1010. [2]翁孝钢.糖尿病饮食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191-192 . [3]蒋回彦.实用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310 . [4]龙有爱,武艳.糖尿病足的饮食护理[J].护理研究,2003,6(17):63 [5]张丽,曹久兴.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1):1706. [6]计成,葛卫红,王维敏等.糖尿病足的药物治疗进展[J].医药导报,2008,6(6):684. [7]李俐敏.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预防的效果评价[J].临床护理,2014,12﹙36﹚:328. [8]孙红.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护理干预对策[J].现代医院,2005,5(11):68. [9]时利群. 健康教育新模式对预防糖尿病足的效果探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01-102. [10]李彩英,高哲,高占红等.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足患者情绪障碍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14,13(6):28-29. [11]范丽凤,李峥,陆菊明.强化教育干预对糖尿病足预防的中远期效果[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6,5(1):24-29. [12]刘志明.高锰酸钾热水足浴为主治疗早期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00,3(1):43. [13]吴卓君,郑晶晶,黄永娟等.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的护理效果影响. [J]中国实用医药,2013,11(8):240.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发表时间:2017-05-16T15:43:05.06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3月上第5期作者:朱忠炎 [导读] 这种不正确的饮食方法就导致了大量糖尿病的发生,使得糖尿病成为了近年来非常常见而又高发的疾病。 永嘉县桥下镇中心卫生院 325100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糖尿病成为了近年来非常常见且又高发的疾病。本论文从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的危害、糖尿病的研究现状以及进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为糖尿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糖尿病;并发症;危害;研究进展 随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饮食方面也是肆无忌惮的各种吃,这种不正确的饮食方法就导致了大量糖尿病的发生,使得糖尿病成为了近年来非常常见而又高发的疾病。 一、糖尿病的早期症状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饮、多食、多尿,但体重下降 因体内的糖份作为尿糖排泄出去,吸收不到足够的热量维持身体的基本需求,会常常感到异常的饥饿,食量大增,但依旧饥饿如故;平时不吃甜食的人也开始不加选择地吃很多甜食。尿液也比平时明显增多。由于摄入的糖分大都作为尿糖排泄出去,就导致体重不断下降,且下降很快。这些异常症状往往是糖尿病的先兆。 2、手脚麻痹、发抖 糖尿病人会有顽固性手脚麻痹、手脚发抖、手指活动不灵及阵痛感、剧烈的神经炎性脚痛,下肢麻痹、腰痛,不想走路,夜间小腿抽筋、眼运动神经麻痹,重视和两眼不一样清楚,还有自律神经障碍等症状。 3、眼睛疲劳、视力下降 眼睛容易疲劳,视力急剧下降。当感到眼睛很容易疲劳,看不清东西,站起来时眼前发黑,眼皮下垂,视界变窄,看东西模糊不清,眼睛突然从远视变为近视或以前没有的老花眼现象等,要立即进行眼科检查,上述症状就是糖尿病会引起的视力障碍、视网膜出血、白内障、视力调节障碍等疾病的明显表现。 二、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性疾病。长期血糖增高,大血管、微血管受损并危及心、脑、肾、周围神经、眼睛、足等。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糖尿病死亡者有一半以上是心脑血管所致,10%是肾病变所致。因糖尿病截肢的患者是非糖尿病的10-20倍。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发病后10年左右,将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且并发症一旦产生,药物治疗很难逆转,因此强调尽早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三、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会引发很多种病发症,因此危害也是非常严重的,主要有: 1、对心脑血管的危害 心脑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致命性并发症,这是糖尿病的危害。 2、对肾脏的危害 由于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血脂,肾小球微循环滤过压异常升高,促进糖尿肾病发生和发展。早期表现为蛋白尿、浮肿,晚期发生肾功能衰竭,是Ⅱ型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这也是糖尿病的危害。 3、对周围血管的危害 主要以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可引起周围血管病变,导致局部组织对损伤因素的敏感性降低和血流灌注不足,在外界因素损伤局部组织或局部感染时较一般人更容易发生局部组织溃疡,这种危险最常见的部位就是足部,故称为糖尿病足。4、对神经的危害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病变和植物神经病变最常见,这是糖尿病的危害之一。 四、糖尿病的研究现状 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临床主要分为3种类型: 1型、2型及妊娠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最为常见。目前对于各型糖尿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无统一定论,但研究显示,糖尿病是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系统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世界卫生组织于1980年颁布了1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和分类方法,并于1985年对其进行修改,而后成为世界公认的诊断1型糖尿病的标准和分类方法。关于1型糖尿病的大型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在国内外已开展多年,但迄今为止,尚无诊断1型糖尿病的金标准,临床上对于1型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1985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标准。临床针对1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青少年儿童患者,而针对成人1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的研究相对较少。 200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的研究报道及大型循证医学的研究成果,并参照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合会2型糖尿病指南》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进行了界定,并为全国医疗机构对糖尿病的防治管理工作提供具有实践价值的参考依据。目前,针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临床上也常采用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的标准和美国糖尿病学会2003年的标准。 目前关于糖尿病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及药物疗法等方面。 五、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干细胞技术等的发展为糖尿病的研究提供了桥梁,促使糖尿病这一高发疾病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和突破。 1、基础研究进展 2010年,我国学者采用腺病毒转基因技术介导胰十二指肠同源盒1和神经源性分化因子进入胰腺导管细胞和外分泌细胞,发现这2种因

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研究进展

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研究进展 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因素。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增高以及糖尿病病程的增长,糖尿病足的患病率也随之增加。通过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预防教育和以及患病早期采取干预措施,可有效地防止或延迟病足发生,控制病足发展,从而减少致残率,达到减轻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随着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全社会对于糖尿病足了解的迫切需求,近年来众多学者对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进行不断的探索更新。现综合近几年糖尿病足的预防、护理研究进展做出综述。 标签:糖尿病足;预防;护理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指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和下肢远端神经异常所致的足部溃疡、感染以及深层组织破坏,其作为糖尿病慢性病变中复杂的靶器官,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重要因素之一。糖尿病现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后第三大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作为糖尿病足发生的主要原因,却暂未获得根治性治疗技术,所以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护理研究迫在眉睫。 1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 1.1代谢紊乱 有多位学者认为,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离不开胰岛素分泌功能异常的影响。糖尿病患者所表现的血糖的高水平状态,主要由于体内胰岛素不足引起,胰岛素分泌异常,体内脂酶活泼性就会减低,因此血脂容易增高,血脂的升高后,血管中血液粘稠度增加,成高凝状态,影响了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物质交换。血液中血脂的长久积累可造成血管硬化,血管壁的糖化反应病变、脂类物质在血管内皮细胞下沉,进而引起血管壁弹性减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造成血管狭窄、血流量减少,引起全身大小血管病变。 1.2周围血管病变 根据韩东亮等人研究表明,周围血管异常是糖尿病足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起病早,进展快,它随患者的病程及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患者患肢疼痛、神经病变加重了血管痉挛和损伤,由于糖尿病患者机体代谢紊乱,导致下肢周围血管易发生粥样硬化、形成斑块,病变时血管管壁不断增厚,管腔变狭窄,同时微血管及微循环也有不同程度的异常,下肢血供逐渐减少,由于糖尿病患者自身机体不能有效调节血流分配,容易发生周围血管供血间断和缺血而致肢端缺血、溃烂、感染、坏疽或坏死。 1.3神经病变 糖尿病代谢异常引起的高血糖和高血脂及其产生的代谢产物,可致神经轴

糖尿病研究进展及最新治疗

糖尿病研究进展及最新治疗 社旗县万成医院内科专家副主任医师惠大贵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简称DM,是甜性多尿的意思)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临床上出现烦渴、多尿、多饮、多食、疲乏、消瘦、尿糖等表现。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分泌量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和水、电解质代谢的紊乱。如果得不到理想的治疗,容易并发心脑血管,肾脏,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的慢性病变和各种感染,严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等,甚至导致残废或死亡。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症,认为糖尿病的发病与“肺”、“胃”、“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其主要病机为肾阴虚和肺胃燥热,病因多为情志过极,嗜酒过度,过食甘肥以及生活无节制所致。根据其“三多”症状的轻重不同,中医学将其分“三消”即多饮为上消,多食为中消,多尿为下消。 一、概述 ㈠定义: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除碳水化合物外,尚有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 ㈡患病率: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它已成为发达国家继心血管和肿瘤之后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全球有超过 1.5 亿糖尿病患者,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约 3 千万,居世界第二。糖尿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平均患病率为4.05%。

二、糖尿病分型:分四大类型 1 型糖尿病(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 ) 2 型糖尿病(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 )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如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 maturityonset diabetes mellitus in young, MODY )、线粒体突变糖尿病等 妊娠糖尿病(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 ) ㈠ 1 型糖尿病( T1DM ) ⒈免疫介导糖尿病 ①由于胰岛 B 细胞发生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性损伤而引起。 ②有 HLA 某些易感基因,体液中存在有针对胰岛 B 细胞的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ntibody,GAD65 );酪氨酸磷酸酶样蛋白抗体(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IA-2 );胰岛细胞自身抗体(islet cell antibody,ICA );胰岛素自身抗体( insulin autoantibody,IAA ) ③可伴随其他自身免疫疾病 ④ B 细胞破坏的程度很大的不同,婴儿和青少年常破坏迅速,而成年人则缓慢即 LADA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 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 LADA ) : 特殊类型 1 型糖尿病, 15-70 岁发病,起病慢,非肥胖,有较长阶段不依赖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易继发失效, C 肽水平低,血清中有一种或几种胰岛 B 细胞自身抗体阳性,最终依赖胰岛

糖尿病烂脚长期不愈合

糖尿病烂脚长期不愈合 糖尿病“烂脚”俗称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约有1.5亿糖尿病患者,估计我国现有患者超过4千万,居世界第2位。现在全世界非外伤截肢中有50%为糖尿病患者,仅美国一年就有40000多名患者截肢,极大地影响糖尿病人的生活质量,严重威胁着糖尿病人的健康。 那么什么是糖尿病足呢?糖尿病足是由周围神经病变、微细管病变、大血管病变和不良的卫生诸多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糖尿病人常因足部感染引起足及下肢坏疽,称为“糖尿病足”。表现为足部麻木,感觉迟钝、发冷、疼痛等。一旦发病,由于其治疗复杂,困难大,会面临截肢等后果。因此糖尿病足部病变是糖尿病最可怕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以下就让专家为我们详细的介绍一下坏疽的原因及治疗,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糖尿病足坏疽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点: 1、糖尿病血管病变及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全身血管病变的一部分,主要病理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壁中层钙化,内膜纤维增生,致使血管腔狭窄,下肢及足部供血不足,最终导致肢端坏死。 2、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及微循环障碍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血粘度增高、微血流紊乱等因素致糖尿病微循环障碍,此为糖尿病足的病因病理基础,亦是糖尿病足预后的决定因素。 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肢体营养和代谢紊乱的重要原因,与糖尿病足的发病密切相关。 4、足部感染足部感染是糖尿病足形成、发展及恶化为坏疽的重要原因。足部感染的原因很多,既有局部因素,如足部皮肤损伤、高危足、死腔、引流不畅等,也有全身因素,如代谢紊乱、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等。 糖尿病足缺血性坏死的治疗: 糖尿病足如何治疗?这是大多数糖尿病足患者及家属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一旦出现糖尿病足意味着被截肢的可能。在大型综合医院目前对于糖尿病足一般都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只能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给糖尿病足患者截肢。济南糖尿病医院专家在这里说一下目前糖尿病足常规疗法的基本步骤。 一,基础治疗 (1)综合治疗需要始终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切忌只见局部伤口,忽略全身情况的做法,主要内容包括如下:1.控制糖尿病,尽量使血糖及血压正常;2.改善微循环及血管再通;3.抗感染;4.支持治疗。 二,内科治疗 (1)控制血糖及血压;(2)抗感染;选用敏感、广谱、足量、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使用的原则;(3)纠正急慢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低蛋白血症等;积极改善心肾功能,控制高血压。(4)改善微循环;通过扩张血管、抗凝、将纤、血小板拮抗剂等途径,如ACEI、丹参液、前列腺素E、红花注射液等。(5)神经营养制剂:维生素B6、维生素B12,A TP、辅酶A、神经节甘酯等。 三,外科治疗 (1)足部感染: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神经足溃疡:1.应用改变压力的矫形鞋或足的矫形器来达到改变患者足的局部压力;

糖尿病最新研究进展

课程名称:《遗传学》论文题目:糖尿病治疗研究新进展 姓名 学号 年级 2010级 专业生物技术 2班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2012年 11月

糖尿病治疗研究新进展 【摘要】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代谢异常综合征。因胰岛素分泌、胰岛素作用或两者同时存在缺陷,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的代谢紊乱,临床以慢性(长期)高血糖为主要共同特征,最严重的急性并发症是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或糖尿病性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长期糖尿病可引起多个器官的慢性并发症,导致功能障碍和衰竭。[1]随着对糖尿病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认识的日渐深入,临床治疗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使糖尿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不断下降。本文将近几年来糖尿病治疗研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治疗手段新进展 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产生的内分泌代谢疾病。采取的对症治疗方式是血糖高就降血糖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控制血糖指标,但患者要终生服药而且随着病情的发展会产生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及病足等并发症[2]。糖尿病目前虽还没有根治方法,但绝不是不治之症。糖尿病完全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传统对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有“五驾马车”的说法,即——糖尿病知识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自我监测血糖、药物治疗[3]。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患病率的不断上升,对糖尿病的治疗有了新的探索,其治疗的新进展叙述如下: 1.糖尿病治疗新模式:稳态医学[4]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 W HO)巴黎年会确定了21世纪的主流医学模式--稳态医学。稳态是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 N-E-I)三大系统网络对人体整体调节能力的简称。它包括人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抗干扰能力、抗病能力以及自身的康复能力和健康保持能力等,它是生命之根,健康之本。稳态医学认为:糖尿病是可以解决的,吃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吃药,患者不需要终生服药。糖尿病不是单纯的内分泌代谢疾病,而是神经-内分泌-免疫( N-E-I)三大系统网络稳态失衡的“多基因损伤病”。稳态医学的诞生,研发出了稳态调节剂,可全面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 N-E-I)三大系统网络,全方位、多系统、多靶点地激活胰岛β细胞基因的自我修复功能,促进β细胞再生。 2.保护胰岛细胞综合疗法[5] “保护胰岛细胞的综合疗法”:以当代医学微循环和神经学说作为该疗法的理论基石,通过改善糖尿病人受损伤的全身和组织器官血管及神经组织纤维,能迅速减轻高血糖毒性对机体组织和全身大中小血管以及微循环的损害,增强胰岛细胞和胰岛素受体的生物活性,修复糖尿病患者受损伤的全身组织的神经纤维,使人体受损伤的胰岛细胞得以不同程度的修复并恢复一定的功能,人体分泌出更多的、高质量的内源性胰岛素,这样,不仅能平稳的控制病人的血糖,而且为人体细胞组织营造良好的代谢内环境,阻断、延缓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为糖尿病人的长寿和高质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传统的糖尿病治疗方法只是注重降低病人的血糖,而很少考虑如何改善靶器官和胰岛功能的状况。病人长期口服降糖药,对逐渐衰退的胰岛功能而言,就像是“鞭打疲马”,长此以往容易造成病情的恶化引发并发症。因此体现了人类医学目前糖尿病治疗的最新科学进展。 3.新药促进胰岛素分泌 3.1糖尿病新药内源性胰高糖素样多肽GLP-1类似物[6] 能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天然激素,其可减慢胃的排空、抑制食欲、促进胰岛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且只在高糖环境下进行,天然杜绝低血糖的副作用,甚至还能起到促进胰岛细胞增生、减轻体重等作用。不

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_综述_

CME CLINICAL PRACTICE/CME 临床实践 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 (综述) 张启新(天津市小白楼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00000) ZHANG Qi-xin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典型的慢性病,全面有效地控制糖尿病除使用药物外,尚需多方面配合。糖尿病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目前国内外都在探索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最佳模式。糖尿病健康教育在糖尿病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让糖尿病患者掌握糖尿病基本知识,自觉进行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监测病情,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对策,是长期有效控制糖尿病病情的措施。从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需求、作用、模式、内容、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综述与分析,研究它的发展方向,并提出存在的问题。目前,在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上,仍没有一种公认的、可行的健康教育模式,临床上仍以笼统的卫生宣教为主要方式,但实际上患者接受了多少,是否达到了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则无法评价和衡量。因此,探讨一种合适的健康教育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6763(2012)03-0059-04 DOI:10.3969/J.ISSN.1004-6763.2012.03.021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由内分泌系统代谢障碍引起的慢性终身疾病,长期患糖尿病可导致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等多种系统的慢性损害,且该病在社区居民中存在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而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三高三低”现象。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约4 000万,占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20%。IDF推荐的治疗方法是综合疗法,包括健康教育、饮食、运动、药物、自我监测5个方面。糖尿病健康教育是重要的基本治疗措施之一,被公认是其治疗成败的关键[1]。现将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有关进展综述如下。 1 糖尿病健康教育需求 纪芳[2]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最渴望了解饮食、治疗方法和效果、用药方法及调整、疾病控制情况、定期复查的时间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与指导,而大多数患者在心理因素 对糖尿病的影响和自我护理及监测等方面未引起重视。健康教育方式需求中,最受患者欢迎的是医务人员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而最乐意接受的联系方式是医护家访和电话咨询。大约78.68%的患者希望了解自己所患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治疗效果及可能发生的情况。75.33%的患者不满足于症状的控制,更注重疾病预后及生命质量,84%的患者除 作者简介:张启新(1973-),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社区预防医学工作。

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研究进展

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研究进展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患者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或因缺血而失去活动能力[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饮食结构的变化,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据统计,我国糖尿病足患病率为0.9%~14.5%[2]。预防和护理糖尿病足是治疗糖尿病足患者皮肤溃疡的有效手段,可以降低糖尿病足和截肢率。现就目前国内外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护理综述如下。 1 糖尿病足的预防 1.1健康教育糖尿病足的预防最重要的是向糖尿病足患者宣教足部护理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几率。据调查,大部分糖尿病足患者早期对糖尿病足的防护重视不够,缺少足部护理的有关知识[3]。因糖尿病患者大部分在院外治疗,对足部的防护知识极为缺乏,盲目错误的足部护理不但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有可能足部组织抵抗力减弱、损伤、感染。因此,抓住患者在院的机会,系統有效地灌输预防、诊治、护理糖尿病足的有关知识非常必要[4]。研究结果表明,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40%~80%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所致截肢的发生率[5]。 1.2控制血糖严格控制血糖,根据医嘱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服用降糖药物,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服用药物,更不允许随意私自停药;对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教会患者自行注射胰岛素,确保时间、剂量准确;注射部位经常轮换,以免产生硬结影响吸收[6]。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足病变的基础,积极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足的前提,让血糖长期保持在空腹血糖6~8mmol/L、餐后2h血糖8~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6%左右,才能从根本上预防糖尿病足[7]。 1.3加强足部保健,消除诱因足部皮肤疾病是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足的常见诱发因素。因此要积极预防和治疗足部真菌感染及其他皮肤病。每天检查足部皮肤,注意有无水疱、擦伤、裂口等,观察局部皮肤的色泽及温度,测试末梢神经的感觉[8]。每晚用温水洗脚,保持足部清洁。水温不超过35℃,用柔软吸水性强的毛巾轻轻擦干,要避免足趾缝间擦破。脚擦干后涂上润滑油防干裂。每日洗脚后检查足部趾间有无皮肤裂伤、红肿、水泡等;观察患者的肢端是否存在血运不足情况,如皮肤凉、麻木刺痛、颜色发紫,感觉迟钝等,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有无减弱或消失[9]。选择松软的棉袜,袜口不要过紧。选择合适的软底鞋。防烫伤,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末稍病变,对热、痛感觉不敏感,洗脚时要由家属代试水温,避免烫伤,同时糖尿病患者不宜使用热水袋、热水壶、或电热毯取暖,以免烫伤;防异物扎伤,穿鞋前要检查鞋内有无异物,如图钉、瓜子皮等,防止异物扎入脚底皮肤引起损伤和感染;穿鞋不当,长期穿窄小的鞋子可引起足趾挤压、足底或受压的部位形成鸡眼或老茧,甚至足骨质破坏变形或畸形;剪趾甲不当引起甲沟炎,不要把趾甲剪的过短,剪的过短容易剪破甲边皮肤造成伤口,引起感染[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