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口蹄疫综合防控技术的措施

推广口蹄疫综合防控技术的措施
推广口蹄疫综合防控技术的措施

口蹄疫的防治措施

内部技术资料,仅供参考 猪口蹄疫病的有效防治措施 日照市畜牧站地址:云海路43号 日照市兽医药械站(0633)8225551 2216795 口蹄疫在每年不同地区均有发病,现在又到了猪口蹄疫的高发期,由于去年冬季气温较低,南方阴冷潮湿造成猪口蹄疫发病较严重,为此,向广大养殖户在这个病上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供大家使用参考。 口蹄疫(属一类传染病)俗名“口疮”,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其临诊特征为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 口蹄疫病毒属小RNA病毒科,口蹄病病毒属,单股RNA,无囊膜。病毒呈球形,直径20~25纳米,有7个血清型,即O、A、C、南非1型、南非2型、南非3型以及亚洲l型。我国分布的口蹄疫的病毒型为O、A型和亚洲I型。本病毒在1%火碱溶液中1分钟内,可被杀死,畜舍的消毒常应用2%火碱溶液,30%草本灰水或0.2%~0.5%过氧乙酸等。 二、流行病学 1、主要感染猪等偶蹄动物,带毒和发病的动物为主要传染源。尤以发病初期的病畜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其次为尿、粪、被污染的圈舍、饲养设施,成为间接传染源。 2、传播途径:本病毒主要以空气传播为主,传染性极强,能在一昼夜随风传播到100公里以外,流行特点多发于冬春、秋季,气候比较寒冷时。口蹄疫病毒是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易感动物呼吸道、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粘膜都可以是感染门户。动物产品如肉、奶、毛皮可带毒;病猪的分泌物、排泄物、血、内脏,甚至呼出的气体都带毒,故运输车船、工具、水源、牧场、饲料、人员和非敏感动物都是重要的传染媒介。 3、易感畜群:不同年龄的猪易感程度有差别,以初生仔猪和哺乳仔猪发病最严重,死亡率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秋两季易流行。另外,易感畜群的口蹄疫有周期性暴发流行的趋向。 三、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病初发烧41℃,口流涎1—2天后,在蹄冠、蹄叉、鼻镜、齿龈、舌面、口、乳房的乳头等毛少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发热,吃食减少,2-3天后水泡破裂,形成边缘整齐的红色糜烂面,如继发细菌感染,即发生溃疡。在口腔发生水泡的同时,趾间和蹄冠皮肤红、肿,

口蹄疫防控技术

猪口蹄疫防控技术 口蹄疫(FMD)是严重危害偶蹄动物的烈性传染病,位居动物A类疾病之首,尤其对猪的危害甚为严重。口蹄疫已被国家列为一类重大人畜共患病。做好口蹄疫的防制,对确保畜牧业发展、人类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口蹄疫以传播快,发病率高,破坏力大为特征。今年口蹄疫又一次大流行,给养猪业带来了重大损失,所以必须及时有效的做好各项防控工作,保证养猪业健康发展。 一、我地口蹄疫为什么会连年发生 1、猪口蹄疫病毒古典O型毒株发生了变异 世界上口蹄疫病毒共有A、O、C、亚洲1型、和南非1、2、3型等7个主型与100多个血清亚型。各主型口蹄疫病毒之间无免疫交叉反应,同型口蹄疫病毒的不同亚型毒株之间,抗原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相互之间免疫交叉保护力很低。口蹄疫病毒的核苷酸变异频率很高,具有高度变异的特性。近几年来,发现猪群中的古典O型口蹄疫病毒株发生变异,新变异的毒株毒力增强,致病力增高,给防控工作增大了难度。当前我省各地猪群中流行的口蹄疫仍以O型口蹄疫为主,O型口蹄疫中有10个血清亚型毒株,在省内外各地广为流行。 2、高致病性变异毒株缅甸98谱系毒株特性 当前据测定分析,我省猪群中流行的O型口蹄疫病毒10个毒株中主要有5个不同的致病毒株,一是O型口蹄疫古典毒株、二是O型口蹄疫变异毒株、三是泛亚毒株、四是亚洲1型口蹄疫毒株、五是O型口蹄疫缅甸98谱系毒株。但以缅甸98谱系毒株为主要的流行毒株。1999年传入我国的泛亚毒株最初主要是感染牛,现在变为既感染牛也感染猪。临床上常见多个亚型毒株在猪群中混合感染或并发感染,使病情复杂化,发病率与死亡率高。其中流行的优势毒株,缅甸98系谱毒株毒力最强、致病力最高、流行广、传播快,哺乳仔猪100%发病,死亡率高达80%以上;保育猪发病率也很高,死亡率可达30%-50%;育肥猪发病死亡率可达20%左右;妊娠母猪发病引起流产,少数可发病死亡。 3、口蹄疫病毒呈现持续性感染

常见牛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常见牛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一、口蹄疫 这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 (一)症状:口腔粘膜(即内壁)、蹄部发生水泡、烂斑,严重时蹄壳脱落。病牛体温升高时泡未破裂,而水泡破裂后体温便降至常温。 (二)防治:每南是此病的常发地区,为此应用口蹄疫病毒灭活菌进行免疫注射,免疫期半年。发现病牛时,应即采取隔离及其栏圈消毒措施。对病死牛尸体要进行深埋处理。对病牛要加强护理,喂给易消化的粥料和嫩的牧草,多饮水。并用0.1%高锰酸钾或1%-5%硼酸部洗口及蹄壳。 二、炭疽病 这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多发生在夏季。 (一)症状:发病初期,病牛体温升高到42度,食欲和反刍停止,呼吸极度困难,粘膜发紫,有出血点。初期便秘,后期腹泻带血,有的发病数小时即死亡。亚急性型的病情缓和,症状在体表各部,如喉部、颈部、胸前、腹下、肩甲等部皮肤,以及直肠、口腔粘等处出现肿胀、甚至坏死。死后瘤胃胀气,口、鼻、耳、眼、肛门等孔窍有色泡沫流出,粘膜、皮下有出血点。 (二)防治:每年要给牛注射一次无毒炭疽芽孢苗或二号炭疽芽孢苗进行预防。对于病牛,早期用抗菌素以及磺胺类有效。成年牛每次可肌肉注射青霉素100-300万单位,每日4次,后期治疗效果不大。 三、新生犊牛病毒性腹泻 这种病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新生牛犊急性腹泻综合症。它常感染一周左右的初生

牛犊。它可通过病牛的粪便及呼吸道传播。本病一旦流行,常成群暴发,发病率高,病死率低。初乳不足、气候寒冷、卫生不良等因素可诱了该病,并增高病死率,此病多发生于冬季。 ((一)症状:病犊牛精神不振,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厌食。排黄色或淡黄色液状稀粪,有时带有粘液或血液,严重时,呈喷射状排出水样粪便,有轻度腹泻。 腹泻时间长了,会造成严重脱水和酸中毒而导致死亡。 1、治疗:内服高锰酸钾水即可收到较好的效果,每次4-8克,配成0.5%的水溶液灌服,每天2-3次,或者内服磺胺咪(每次10-20克,每天2-3次)、痢特灵95-10毫克/公斤体重,分2-3次内服)等药物。下痢不止时,应内服次硝酸铋(5-10克)或活性物。(10-20克),以保护肠粘膜,减少毒素吸收。有条件的,最好同时进行静脉内补液、强心等对症治疗。 2、预防:于母牛临产前喂足优质的饲料,让犊牛吃足初乳,同时可内服促苗生或乳康生,并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和保暖防寒。 四、牛出血性败血病 牛出血性败血病(简称牛出败),亦称牛巴氏杆菌病,是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特点是突然发病,发生高热和肺炎、咽喉高度水肿,有时出现急性胃肠炎和内脏广泛性性出血。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本病是海南省主要的牛传染病之一。流行环节:健牛带菌是本病的特点。在气候突变、长途运输,过度劳役等紧迫因素影响下,机体抵抗力降低,机体内常在菌毒力增强,并侵入血流,迅速繁殖,生产毒素,使牛发病,形成内源性感染。此外,病牛机体组分泌物和排泄物都存在病原菌。此处理不当,便造成环境污染,促使本病传播蔓延。临床特点:本病常表现为急性败血型、肺炎型、水肿型。 1、急性败血型:体温高达40度左右,呼吸急迫,不食,反刍停止,下痢,粪便有时混有

猪口蹄疫的最佳防治方法

猪口蹄疫的最佳防治方法 当前猪口蹄疫发病率逐步上升,威胁正在加大,如何正确防范口蹄疫,找出正确的防治措施,是养猪户亟待面对的问题。 口蹄疫,过去也叫“五号病”‘口疮’是由O型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是国际社会上需要通报的一类传染病,所有偶蹄动物和人都可感染。 一、病原特点: 口蹄疫的病原是口蹄疫病毒,该病毒有7个主型,分别是A、O、C、亚洲I型,非洲I型、非洲Ⅱ型和非洲Ш型。尤其是A型和O型分布最广。在亚型中有65个亚型,而且不同类型的口蹄疫病毒的抗原性不同,也就是在同一血清型的病毒,同时在其不同分离株的抗原性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口蹄疫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单股DNA病毒。口蹄疫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十分强,在饲料

和粪便中,生活时间特别长。口蹄疫病猪成为最危险的传染源,其次就是奶、尿、唾液及粪便等传染源。而且该病潜伏期一般是2~4天。 二、流行特点: 口蹄疫病毒通过接触、空气、食物等各种途径进入易感畜损伤的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而引起病发症。主要易感对象是猪、牛等大型偶蹄兽类,鼠和家兔也是高发种群。口蹄疫病猪发热期,它们的粪尿、奶、眼泪、唾液和呼出气体都带有病毒,后期,该病毒主要存在于水疱和淋巴液中。新鲜水疱液经500倍至50万倍稀释接种易感动物仍可致其发病。对于猪病尸体消毒后深埋,杜绝食用,猪的粪便,垫土必须经过密封发酵后方可施用。口蹄疫病毒毒力很强,即使是病愈康复的动物可长时间携带病毒。口蹄疫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强,耐干燥、寒冷;但是这类病毒的致命点是怕酸、碱、热,在加热85℃以上100min就可以杀灭。寒冷环境易于病毒传播,主要一秋冬季节多发,目前一年四季都有发生。 三、猪口蹄疫病的临床症状 猪患此病后以蹄部水泡为主要特征,有些病猪未见任何症状突然死亡,特征表现是蹄冠、蹄踵、副趾及蹄中沟等出现病变。个别猪出现惊厥、相互嘶咬,病初体温升至40.3~42.0 ℃时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者是废绝,站立行走难,四肢蹄痛疼,并且全身发抖,口腔出现水泡流延,不敢吃食;病猪鼻盘、蹄冠和母猪的乳头处有水疱产生,而经过1~2 d后水疱破溃,带透明流出或微黄色液体,破溃处转为烂斑。有些猪出现急性胃肠炎。哺乳仔猪出现的症状是急性胃肠炎、急性心肌炎或者是四肢麻痹,衰弱死亡,其病死率可达80%以上。剖检表现出典型的“虎斑心”,在心肌外,出现黄色条纹斑,心外膜带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怀孕母猪易发生流产、死胎等症状。 四、猪口蹄疫病的防治方法 免疫接种时预防口蹄疫的一项有效措施,接种口蹄疫灭疫苗2周则产生免疫力,一般种猪每隔3个月免疫接种一次,仔猪40-50日龄首免,100-105日

猪口蹄疫的防控技术毕业论文

猪口蹄疫的症状及防控措施 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班级:动检1201班 :岳鹏斐 学号:

猪口蹄疫的症状及防控措施 摘要: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 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以患病动物的 口、蹄部出现水疱性病症为特征的传染性疫病。口蹄疫的特点是起病急、传播极为迅速。 除通过感染动物污染的固性物传播外,还能以气溶胶的形式通过空气长距离传播。发病率 可达100%,仔猪常不见症状而猝死,严重时死亡率可达100%。该病一旦发生,如延误了 早期扑灭,疫情常迅速扩大,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并且很难根除。控制和扑灭猪口蹄疫 的有效措施是扑杀病猪和怀疑染毒猪,限制动物移动和肉品上市,因此造成严重的经济损 失。口蹄疫发生后,不但疫区和非疫区间的活畜和畜产品交易受到严格限制,更为严重的 是畜产品国际贸易会立即断绝,从而使有口蹄疫的国家或地区外贸收入和经济发展遭受重 大损失。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将该病列在15个A类动物疫病之首,我国政府也将其排 在一类动物传染病的第一位。 Abstract :Foot and mouth disease (which disea se, FMD) is caused by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FMDV) to sick animals, hoof appear vesicular disea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ectious disease.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s characterized by rapid onset and rapid spread of the disease. In addition to the spread of infection animal solid pollution, but also in the form of aerosol spread through long distance air. The incidence rate was 100%, and the death rate was 100% when the piglets were often without symptoms and sudden death. The disease once occurred, such as delays in the fight early, outbreaks often rapidly expand, cause irremediable complexion, and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eradicate. Control and eradication of swine foot-and-mouth disease effective measures is culling pigs and suspected infected pigs, limit animal movement and meat market, resulting in serious economic losses.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foot and mouth disease, not only the epidemic area and non epidemic interval of live animals and animal products trading by strict limits, more serious is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animal products will immediately cut off, so that the foot and mouth disease (FMD) national or regional foreign trade incom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uffered heavy losses. 关键词:传染病高发病率多传染途径免疫预防 一、病原体 口蹄疫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口疮病毒属(aphthovirus),有7个血清型 (O、A、C、 A sia1(亚洲1)、SAT1(南非1)、SAT2(南非2)和SAT3(南非3)),型间无交

牛羊口蹄疫防治

牛羊口蹄疫防治 过完中秋、天气逐渐变凉,温度的下降使各类病毒活动频繁,病毒病逐渐高发。牛、羊口蹄疫病毒日渐活动猖狂,针对此季节牛羊口蹄疫的预防工作的进行。 口蹄疫属于高度接触性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动物,牛最易感、猪、羊其次。多发于冬季以及初春寒冷季节。常在短时间内形成大规模的流行,临床以口腔黏膜、蹄部及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疡为主要特征。 口蹄疫病原为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口蹄疫病毒,分为7个主型,即A、O、C南非1、南非2、南非3、和亚洲1型【中国特有云南保定型】,60多个亚型,其中以A、O型分布最广、危害最大。各型之间抗原不同,彼此相互不能免疫,动物感染后,只对本型病毒产生免疫力。 国内疫苗以A、O型苗为主,所以临床疫苗防疫效果甚微,主要以口蹄疫病毒导致发病的动物为传染源。 本病具有流行性块、传播广、发病急、危害性大等流行特点,疫区发病率可达50~100%,犊牛死亡率较高。 口蹄疫症状表现: 发病牛、羊口腔黏膜、蹄部以及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烂为主要症状。温升高40~41°、精神沉郁、流涎增多、采食捡碎料或是不食(口舌溃疡引发疼痛导致)重者舌呈水煮样、舌粘膜可全脱落,趾间、蹄冠或乳头等皮肤上也会出现水泡和烂斑,蹄部肿、痛、牛羊坡行如有

细菌感染,则发生化脓,蹄不能着地,甚至蹄壳脱落。犊牛、羔羊多不出现水疱特征,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以及心肌麻痹,突然死亡、且死亡率很高。 解剖可见:口、蹄部水泡、烂斑,心脏柔软似水煮样,心包膜有弥漫性及点状出雪,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似虎斑故称为“虎斑心”的特殊病变表现。 水泡的形成过程:病原进入易感动物——在侵入部分上皮细胞内生长繁殖——浆液渗出形成水泡——1~3天就由淋巴进入血液——体温升高——病毒到达蹄,乳房——在上皮内繁殖——形成水泡——水泡破裂——体温下降——病毒从血液中消失。 口蹄疫所导致幼畜动物死亡主要是心肌炎,在治疗时候的驱赶、捕抓、打针等刺激都会导致心跳加速导致动物出现猝死现象。幼畜动物因器官发育不全,所以一旦感染口蹄疫病毒幼畜猝死率极高。 辨别诊断: 临床诊断易和口疮、羊痘分辨不清楚,可根据发病症状表现进行区别诊断: 口疮:病牛、羊唇、口角、鼻或眼的皮肤上散发小红斑,很快形成结节,继而成为水疱和脓疱,脓疱破溃后形成黄棕褐色的疣状硬痂,牢固地附着在真皮层的红色乳头状增生物上,痂块经10~14天脱落而痊愈。少数病例可因继发细菌性肺炎而死亡。 痘病:都病很多养殖户都会与口蹄疫混淆,但是痘病所发生的病症表现是丘疹样疙瘩病变,口蹄疫引发的是水泡样的表现症状。

猪口蹄疫的防控技术

猪口蹄疫的防控技术 2010第6期养猪SWINEPRODUCTION57 猪口蹄疫的防控技术 万遂如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吉林长春130062) 中图分类号:$858.28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957(2010)06-0057—02 口蹄疫是偶蹄兽发生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 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在蹄部和口鼻部皮肤,口 腔黏膜及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严重者可造成 死亡.我国将本病归为一类传染病. 1病原体 口蹄疫病毒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 毒属,为无囊膜的RNA病毒,其核苷酸变异频率很 高,导致病毒表层蛋白质具有高度变异的特性.目 前口蹄疫病毒已有A,O,C,亚洲1型和南非1,2,3 型等7个主型及100多种亚型,各主型病毒之问无 免疫学交叉反应,同型的不同毒株之间,抗原性也有 不同程度的差异.我国发生的主要是0,A与亚洲1 型口蹄疫.

口蹄疫病毒在低温(一70℃)下十分稳定,可保 存几年;37℃下,48小时内可灭活:80oC~100℃下, 病毒立即死亡.病毒在污染的干草中于室温下可存活20周,在猪舍内干燥分泌物中可存活1个月,冬季可存活2个月,在冻肉中可存活很长时问.但高温和阳光直射对病毒有杀灭作用.病毒对酸和碱十分敏感. 2流行特点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经呼吸道,消 化道及损伤的黏膜和皮肤而感染.各种野生动物, 鸟类,啮齿类,猫,犬,吸血昆虫等也可传播本病.人 和空气是本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猪发病主要是由O型口蹄疫引发的,由于在猪 群中长期反复发生流行,病毒对猪的毒力增强,幼仔猪可100%发病,病死率可达80%以上,成年猪病死率也很高,妊娠母猪发病可引起流产,部分死亡.有的猪群存在0型口蹄疫与亚洲1型口蹄疫混合感染,仅病情复杂化,增大了发病率与病死率.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见于冬,春寒冷的季节,特别是春节前后,夏,秋季节发病较少. 猪群流动大,饲养集中,密度过大,以及各种应 激因素的存在,易诱发本病的流行.

口蹄疫的流行概况及防控策略_周锦萍

2009年第4期畜牧兽医科技信息专论与综述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口蹄疫)首次发现于1514年,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类动物多发的一种急性、热性和传播极为迅速的接触性传染病。本病易感动物种类多、传播途径广、病原变异性强,感染性和致病力特别强,潜伏期短、 发病急,一旦发病可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也给本病的预防和控制带来很大的难度,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将该病规定为A 类烈性动物传染病,我国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以前的教科书上均把口蹄疫列为人畜共患病,但近年来发现其对人的危害很低,故2009年农业部1149号令没有将口蹄疫列入人畜共患病名录。1 口蹄疫的基本特点 1.1口蹄疫病原血清型复杂、易变异 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形性、易变性的特点。口蹄疫病毒现有7个血清型即O 、A 、C 型(最早在欧洲发现)、SAT1、SAT2、SAT3型(最早在南非发现)和Asia Ⅰ型(1954年在巴基斯坦发现)。根据核酸同源性大小7个血清型可分为两群,O 、A 、C 和Asia Ⅰ为第1群,SAT1、SAT2、SAT3为第2群。群内各型同源性达60%~70%,但两群之间同源性仅为25%~40%。所以,各型之间虽在临诊表现方面没有什么不同,但彼此均无交叉免疫性。同时,各亚型内又存在众多抗原差异显著的毒株。病毒的这种特性, 给本病的防控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免疫防治等于面对7种不同的传染病,而且每出现一次新毒株,疫情就会出现一次新高潮,如2001年造成世界流行的O 型泛亚株。 1.2口蹄疫病毒自然条件下抵抗力强 口蹄疫病毒虽然对酸、碱、热特别敏感,但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耐干燥。在污染畜舍干燥的垃圾内可存活14d ,在潮湿的垃圾内存活8d ;在污水中17℃~21℃存活21d ,4℃~13℃存活103d ;尿中存活39d ;在土壤表面,秋天可存活28d ,夏天可存活3d ;在牛毛上可存活24d ;在含毒组织和污染的饲料、饲草、皮毛等可保持传染性达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久;水疱皮内的病毒在-30℃~-70℃可保存12年之久;在50%甘油生理盐水中5℃能存活1年以上。所以,容易造成病原扩散和远距离运输传播。 但高温和直射阳光(紫外线)对病毒有杀灭作用,而且利用其对酸、 碱十分敏感的特性,可用2%~4%氢氧化钠、3%~5%福尔马林溶液、0.2%~0.5%过氧乙酸、1%强力消毒灵(主要成份为二氯异氰脲酸钠)或5%次氯酸钠、5%氨水等消毒剂进行消毒。 1.3口蹄疫的易感动物种类繁多 口蹄疫感染对象是猪、牛、羊等主要经济畜种及其他家养和野生偶蹄动物,易感动物多达70多种,家畜以牛易感(黄牛、奶牛、牦牛、犏牛最易感,水牛次之),其次是猪,再次为绵羊、 山羊和骆驼。野生动物包括长颈鹿、扁角鹿、野牛、瘤牛、黄羊、鹿、麝、羚羊、非洲大象、印度大象、豪猪、野猪、黑斑羚、刺鼠、巨水鼠、袋鼠等。重要经济畜种猪、牛、羊都易感,所以一旦发生疫情,一方面对畜牧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因这些动物价值高,扑杀病畜时阻力较大,补偿费用也很贵,对欠发达地区口蹄疫防治政策的推进带来难度。 1.4口蹄疫病毒的感染性强,病畜的排毒量大、带毒时间长 口蹄疫病毒的感染性和致病力极强,10个感染单位就可使一头牛发病。病畜的水疱皮内和淋巴液中含毒量最高。在发热期间血液内含毒量最多,奶、尿、口涎、泪和粪便中都含有FM DV 。病畜破溃的水疱皮排毒量最多,其次为粪、乳、尿和呼出的气体,染疫公畜精液也能使受精的母畜感染发病,饲养染疫动物的圈舍、草场、饮水源以及屠宰染疫动物的场所、 工具和排放的污水等均是传染源。一头病猪每天仅从呼吸道排毒就有108个感染单位,其每天总的排毒量约能使1000万头牛发病。 康复动物能较长时间带毒,如牛的咽腔带毒可达6~24个月,绵羊和山羊4~6个月,猪带毒1个月左右。隐性带毒者主要为牛、羊及野生偶蹄动物。据试验报道,非洲野生水牛群体带毒期可长达24年,个体牛可带毒5年。而在有口蹄疫抗体存在时,可引起病毒演化,发生病毒持续性感染。病毒在持续感染动物体内局部可长期存活。 1.5口蹄疫有多种传播方式和感染途径 可以通过病畜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各种媒介物而间接接触传播。牲畜的流动、畜产品的运输,被病畜的分泌物、 口蹄疫的流行概况及防控策略 周锦萍,葛 杰,鞠龚讷 (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201103) 5

猪病口蹄疫

猪病口蹄疫 2014年秋冬季口蹄疫防控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口蹄疫的流行形势又发生了变化 以缅甸98毒株(O/Mya98)(耿马97(GM)与缅甸98(Mya98)二者属于同一遗传谱系,但属于不同的进化分支,国际上称其为Mya98毒株。)为主的O 型口蹄疫的流行还未减弱,又从境外传入了东南亚97毒株(A/Sea-97/G2)A型口蹄疫的流行,同时也有泛亚O型口蹄疫发病的报道。缅甸98毒株的O型口蹄疫是继1999年之后,时隔10余年,我国再次向OIE报告疫情。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称为亚洲5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大流行。影响力大,猪、牛、羊多种动物发病。 O型口蹄疫缅甸98(MYA)谱系病毒致病性:异常凶猛。病例:2010年5月,某地发生猪O型口蹄疫疫情,起因于一餐厅老板购进猪苗发病,该猪以前只免疫过一次疫苗(不是缅甸98(MYA)谱系病毒苗),起初只是右后肢跛行,未能确诊是口蹄疫,3~4 d后,同群3~4头猪发病,并引发当地发病,结果导致当地50%母猪死亡,2月龄以内仔猪死亡率100%,3月龄以上猪死亡率10%;流行特点表现为:发病急,死亡大,症状明显,3 d以上多以死亡告终;猪的蹄部肿的很厉害,有的似牛蹄大,水疱的直径很大。 东南亚97毒株(A/Sea-97/G2)A型口蹄疫在2012—2013年就在中亚和东亚流行。2012年10在泰国有确诊2013年2月28日,广东茂名市,猪感染。2013年3月1日,俄罗斯东南近中国边界,牛感染。2014 年6月30日,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猪感染。基因分析资料显示,正在快速扩散,对欧洲形成威胁。 全世界A型口蹄疫的流行范围和毒株复杂程度仅次于O型口蹄疫,而其致病性和抗原变异性则普遍强于O型。从遗传关系分类,全世界A型口蹄疫病毒可以分为3个大的遗传拓扑型,即Eu-SA型(欧洲-南美型)、Asial型(亚洲型)和Afri型(非洲型),每个型又包含有多个遗传谱系的毒株。 (二)病毒出现了跨种间传播 与以往不同,在自然流行过程中,A型口蹄疫病毒主要引起牛、羊感染和发病,猪的病例极少;然而本次流行的A/Sea-97/G2毒株对牛、猪都有致病性,并都有临床发病的报道,且猪有发病增多的趋势,在牛上,毒力高于2009年湖北武汉A型流行毒(A/Sea-97/G1株)约10倍之多。 (三)存在政策、技术盲区 第一,我国目前还没有正式批准可以准许使用于猪的A型口蹄疫的疫苗,以及还没有正式许可猪可以使用A型口蹄疫疫苗。第二,关于猪使用A型疫苗的技术储备明显不足。国外对猪口蹄疫的研究明显少于国内,而国内对猪A 型的研究也很有限。第三,免疫效果评价标准有待完善。疫苗有没有效果最直接的依据就是被免疫动物说了算,不能仅仅依据抗体高低和PD50高低来评判。疫苗的成品检验所用毒株能否适应疫病的变化,缺乏有效凭证,有些疫苗在免疫以后有发病的情况出现。第四,疫苗采购数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在现在疫情流行强度下,畜群一年免疫两次明显不够。第五,对疫苗应用领域的科研和投入不足。免疫程序混乱,疫苗保存、运输、使用不当、设备器械配置不完善等问题屡见不鲜。第六,孤军奋战。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置不到位,检疫检验环节把关不严,环境污染严重。第七,疫苗生产厂家负担加重,疫苗标准提高了,价格没有提高;疫苗生产厂家成了“唐僧肉”,谁都想借机找茬。突出的反应在不良反应方面,

牛口蹄疫的预防和治疗

牛口蹄疫的预防和治疗 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2~4天,最长的可达7天左右。病牛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萎顿,食欲减退,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吸吮声,1~2天后,唇内齿龈、舌面及颊部粘膜出现蚕豆至核桃大小的水疱。口温高,口角流涎增多,呈白色泡沫状,常常挂在嘴边。采食完全停止,水疱经24小时破裂形成表浅的边缘整齐的红色糜烂。以后体温正常,糜烂部位逐渐愈合。随后病牛蹄冠和趾间的柔软皮肤有红肿、热痛、迅速发生水疱并破渍出现糜烂导致病畜跛拐,蹄壳脱落,乳头皮肤出现水疱、破裂糜烂。犊牛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和心肌麻痹,死亡率颇高,病愈后可获1年的免疫力。该病一般呈良性经过,病死率一般为1%~3%。 预防 1、精心饲养,加强管理。畜舍应保持清洁卫生,通风,干燥,暖和,多垫软草,多喂给柔软饲料,多给饮水。 2、在未发口蹄疫地区,强化兽医卫生监督,加强防疫检测,严禁从疫区引进易感动物及畜产品防止疫病侵入; 3、发现疫情后要划定疫点疫区,严格封锁。封锁区内的病畜及同群畜要以最快的速度扑杀并无害化处理。禁止封锁区的易感牲畜及畜产

品流动、封锁区内病畜的粪便及受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以及周围环境要进行全面彻底消毒。进出封锁区内的车辆都要进行消毒。疫点疫区内最后一头病畜处理或死亡后14天内不再出现疫情,经过彻底消毒和检验合格后方能解除封锁。 治疗 1、口腔型口蹄疫。先用清水、食醋或0.1%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口腔溃疡,再涂1%~2%的明矾或碘酊甘油,也可撒布冰硼散。 2、蹄型口蹄疫。先用3%的克辽林或来苏儿洗涤,干后涂松馏油或鱼石脂软膏、青霉素软膏,然后用绷带包扎。 3、乳房型口蹄疫。先用肥皂水或2%~3%硼酸水清洗,然后涂青霉素软膏或氧化锌鱼肝油软膏。 4、混合型口蹄疫。除局部治疗外,还应用强心剂和补剂,如安钠、加葡萄糖盐水等。用结晶樟脑口服,每次5~8克,每天2次。 5、注射高免血清。剂量为犊牛每千克体重1~1.5毫升。 6、中药治疗。贯众15克,甘草10克,木通12克,桔梗12克,赤芍10克,生地7克,花粉10克,荆芥12克,连翘12克,大黄12克,丹皮10克共研末加蜂蜜150克为引子,用水冲服。

羊口蹄疫的症状和治疗

羊口蹄疫的症状和治疗 本病具有流行性块、传播广、发病急、危害性大等流行特点,疫区发病率可达50~100%。发病羊口腔黏膜、蹄部以及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烂为主要症状。患羊发病后体温升高到40。5-41。5度。精神不振,口腔粘膜、蹄部皮肤形成 水疱,疱破后形成溃疡和靡烂。病羊表现疼痛,流涎,涎水呈泡沫状。常见的部位唇内面、齿龈,舌面及颊部粘膜,有的在蹄叉,蹄冠,有的在乳房,水疱破裂 后眼观形成痕。羔羊易发生心肌炎死亡。有时呈现出血性.重者舌呈水煮样、舌粘膜可全脱落,趾间、蹄冠或乳头等皮肤上也会出现水泡和烂斑,蹄部肿、痛。则发生化脓,蹄不能着地,甚至蹄壳脱落。羔羊多不出现水疱特征,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以及心肌麻痹,突然死亡、且死亡率很高。 解剖可见:口、蹄部水泡、烂斑,心脏柔软似水煮样,心包膜有弥漫性及点状出雪, 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似虎斑故称为“虎斑心”的特殊病变表现。 水泡的形成过程:病原进入易感动物——在侵入部分上皮细胞内生长繁殖——浆液 渗出形成水泡——1~3天就由淋巴进入血液——体温升高——病毒到达蹄,乳房——在 上皮内繁殖——形成水泡——水泡破裂——体温下降——病毒从血液中消失。 口蹄疫所导致幼畜动物死亡主要是心肌炎,在治疗时候的驱赶、捕抓、打针等刺 激都会导致心跳加速导致动物出现猝死现象。幼畜动物因器官发育不全,所以一旦感染口蹄疫病毒幼畜猝死率极高。 辨别诊断:

临床诊断易和口疮、羊痘分辨不清楚,可根据发病症状表现进行区别诊断: 口疮:羊唇、口角、鼻或眼的皮肤上散发小红斑,很快形成结节,继而成为水疱和脓疱,脓疱破溃后形成黄棕褐色的疣状硬痂,牢固地附着在真皮层的红色乳头状增生物上,痂块经10~14天脱落而痊愈。少数病例可因继发细菌性肺炎而死亡。 痘病:都病很多养殖户都会与口蹄疫混淆,但是痘病所发生的病症表现是丘疹样疙瘩病变,口蹄疫引发的是水泡样的表现症状。 最佳治疗方法: 使用羊六多抗,含有高效价同源精制血清抗体,能有效地治疗和预防羊口蹄疫等病毒性疾病,提高羊群免疫力,增强羊群体质。羊六多抗(0.2ml/kg体重)+头孢塞纳(400斤/支),肌肉注射,1次/天,连用2-3次,即可治愈。

牛口蹄疫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

牛口蹄疫的治疗方法和防治措施 牛口蹄疫俗称“口疮”和“蹄癀”。牛口蹄疫是一种引发动物口腔黏膜、蹄部以及乳房皮肤水泡和溃烂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和传染性极强的传染病。牛口蹄疫病毒的致病能力强、传播途径广、潜伏期短、发病快,严重威胁牛群的生命健康,造成养牛户重大经济损失。 1 牛口蹄病毒简介 牛口蹄疫病毒属于微RNA 病毒科中的鼻病毒属类,是目前所知病毒中最细小的一级病毒。由于牛口蹄疫病属于RNA 病毒科,病毒内部RNA 决定病毒变异性强,外部蛋白质决定病毒免疫性和抵抗性强等特征。牛口蹄疫病病毒由于是RNA 病毒,这种病毒变异性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牛口蹄病毒就有七种:CA、O、C、南非1、南非2、南非3 和亚洲1 型,导致牛群即使在接受疫病防疫过程中也会引发牛口蹄疫病。牛口蹄疫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强,在冰冻情况下病毒能够在血液和粪便中存活120-170 天,阳光直射1 小时才能够消灭病毒,温度85℃需要15分钟而沸水需要3 分钟才能够消灭病毒。牛口蹄疫病毒传播快、传播途径广、发病急、危害大,牛群发病率可达50%-100%,而且死亡率高。牛口蹄疫病毒存在于病牛的水泡液、乳汁、尿液、唾液、泪液以及粪便中,通常情况下病牛和潜伏期牛群是传染源。该病各个季节均有可能发生,春季发病率相对较高。 2 牛口蹄疫病的诊断 牛口蹄病毒在牛群中的潜伏期为2-7d,体温迅速升高至40-41℃,牛群在潜伏期时通常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和口流唾液,唇内、齿龈、口腔、颊部黏膜、蹄趾间和蹄冠部柔软皮肤以及乳房出现黄豆甚至核桃大的水泡,水泡破裂后出现溃烂,蹄部疼痛跛行甚至蹄壳脱落;病牛口温高,嘴边挂满白色泡沫状粘液,停止采食和反刍。解剖死牛可见患病牛的咽喉、器官、支气管和胃黏膜都有水泡、溃烂,而且出现黑棕色痂块,病牛胃部和大小肠黏膜出现血性炎症,肺呈浆液性浸润,心包内有大量浑浊和粘稠液体,心包膜头弥漫性点状出血,心肌有灰白色或浅黄色条纹如同虎皮状斑纹,俗称“虎斑心”。该病一般呈良性过程,经1 周后即可自愈;如果蹄部有病变则可延至2-3 周或者更久。如果对病牛护理不周,病牛在水泡愈合时突然病情恶化,全身衰弱、肌肉发抖、心跳加快、心律不齐、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站立不稳,最后因心脏麻痹导致突然死亡,死亡率高达25%-50%。一般情况下该病对成年牛的致死率不高,一般在1%-3%,但是犊牛容易发生心肌炎和出血性肠炎,死亡率较高。根据发病牛群的发病症状以及牛口蹄疫病毒致病特点可以初步诊断出牛口蹄疫,并且根据实验室试验最终鉴定。

猪口蹄疫的预防和处理

猪口蹄疫的预防和处理 一、口蹄疫有哪些临床症状 1、体温升高至40-41度,精神不振,少吃或者不吃。 2、新生仔猪突然尖叫,鼻镜、唇、舌蹄冠部位发生水泡,跛行,不吃奶。 3、育肥猪口腔黏膜和蹄冠、蹄叉、蹄踵处先发红、热痛,后形成米粒大小的水泡,逐渐增大互相融合至蚕豆大,破裂后表面出血,形成暗红色糜烂面,无感染,7天左右可结痂而愈;若继发感染,可引起化脓至蹄壳脱落。 4、哺乳母猪的乳房表面也可发生水袍和糜烂、结痂。 特别注意:患本病的猪大多呈良性经过,很少死亡。但也有呈恶性经过的,尤其乳猪多见,极少数育肥猪和肥猪也可呈恶性经过而死亡。死亡原因是病毒侵害心脏,引起心肌炎而心衰死亡,故死后剖检,心脏表面出现灰棕色斑纹,外形似虎皮的斑纹,故称:“虎斑心”。 二、如何有效防控好口蹄疫 明确总目标:口蹄疫病毒有六怕:怕高温、怕阳光、怕酸、怕碱、怕福尔马林、怕疫苗。 1、确保猪舍内环境干燥、室温控制在15-22度之间,产房仔猪设立保温箱(温度控制在25-28度)。 2、一旦发现周边地区有发生口蹄疫现象,应立即对本场生猪开展紧急疫苗接种,同时用烧碱、生石灰消毒栏舍;用高锰酸钾或者碘溶液喷雾猪舍空间,消毒空气等。 3、提高猪群机体抵抗力,做好猪场保健。建议增强猪群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特别是抵抗病毒性疾病的能力。 4、做好猪场口蹄疫疫苗免疫:种母猪每隔4-6月免疫一次,育肥猪群免疫2次,23-25日龄首免,60日龄二免。但口蹄疫疫苗免疫应激特别严重,其临床表现为:过敏倒地、呼吸急促、皮肤发绀、体温升高,采食量下降,严重的甚至出现死亡。因此,多数养猪场不愿意接种,给口蹄疫防控带来巨大的困难。针对疫苗应激情况,缓解口蹄疫疫苗的免疫应激和过敏反应,产生高水平口蹄疫抗体,提高日增重,降低料肉比,预防口蹄疫的发生,提高养殖效益。

口蹄疫防控应急预案

口蹄疫防控应急预案 二0一0年三月二十七日 1 总则 1.1目的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牲畜口蹄疫疫情,确保养殖业持续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依据《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坚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及早发现,快速反应,严格处理,减少损失。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规定了口蹄疫的预防和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响应和善后的恢复重建等应急管理措施。 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口蹄疫防控应急管理与处置工作。 2 疫情监测与预警 2.1监测与报告 2.1.1 各级兽医主管部门要整合监测信息资源,建立健全口蹄疫监测制度,建立和完善相关基础信息数据库。要做好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及时汇总分析突发疫情隐患信息,预测疫情发生的可能性,对可能发生疫情及次生、衍生事件和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消除隐患。必要时,要立即向上级兽医主管部门报告,并向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相关地区的兽医主管部门通报。 2.1.2 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口蹄疫疫情监测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疑似口蹄疫疫情时,要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1.3 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认定为临床怀疑疫情的,应在2小时内将疫情逐级报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同时报所在地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必要时,请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派人协助、指导采样。 2.1.4 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确认为疑似疫情的,应在1小时内向省级兽医主管部门

猪口蹄疫诱发心肌炎的防治

猪口蹄疫诱发心肌炎的防治 在辽宁省鞍山市的腾鳌镇出现仔猪,育肥猪口蹄疫诱发心肌炎死亡病例。再次作为经典案例做了以下分析,希望帮助更多养殖朋友。更多的养猪技术交流李技术员,猪口蹄疫诱发心肌炎的防治。 解剖: 1仔猪:以变质性心肌炎、脂肪变性为表现形式.这两种心肌炎,其病理变化就是我们听说过的“虎斑心.脂肪变性,会造成心外膜下、心室乳头肌和肉柱的静脉血管周围有灰黄色条纹或斑纹,分布于色彩正常的心肌之间,呈红黄相间的虎斑样花纹,这个肉眼看得见的。 2 育肥猪:变质性心肌炎,会造成心肌颜色成灰暗色,就像煮熟的肉一样,质地松弛,局部呈灰黄或灰白色斑块或条纹,分布在黄红色背景上,沿心冠横切时,灰黄色条纹在心肌内呈环状分布,也像老虎皮样的花纹,也是‘虎斑心’。也就是说这两种情况,都能造成虎斑心。更多的养猪技术交流李技术员151-3627---4850,一种是从心肌外膜可以看见,一种是横切以后可以看见.这两种情况的出现,可以断定,就是口蹄疫病,所以,我们不要只关注口蹄溃疡,烂蹄壳, 如果在口蹄疫的高发期,仔猪出现快速死亡(有的很快,你看见它还在吃食,等你点根烟再看,它可能就在挣扎了 所以,发现仔猪这种死亡,建议解剖一下,看有没有虎斑心 对于口蹄疫病,其死亡不外乎这几种: 1,心肌炎 2,继发呼吸道疾病 3,痛死的 4,饿死的 要减轻发病猪群的死亡,除对症治疗外,一定要压住心肌炎和呼吸道病心肌炎对头孢噻呋钠敏感。 所以,在猪场发病时,对所有没有发病的仔猪,包括哺乳仔猪,1注射黄芪注射液+金头孢,贯众散拌料。2用中药黄芪,党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煮水灌服可以有效地降低仔猪发病死亡! 贯众散 【主要成份】贯众、山豆根、黄连、赤芍、桔梗等 【性状】本品为棕色粉末;气香,味甘。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清肝利胆。 主要适用于:口炎、蹄叶炎、痘疹等混和感染引起的食欲不振,反复高热等症,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疾病痊愈。 1、用于预防和治疗口蹄炎、腐蹄溃烂、蹄生水泡、蹄壳脱落、口舌生疮、疮疹、脓疮乳房(主要是哺乳母畜)等出现的水疱和烂斑等; 2.对猪、牛等严重的口蹄炎症引起的心肌炎、猝死、传染性肠胃炎、流行性感冒、妊娠母畜感染后流产等也有很好的疗效。 3、治疗家畜由各种疾病感染引起的体质虚弱,精神沉郁,光吃不长、黄疸、消瘦,母畜出现咳嗽、产褥热、无名高热等。 4、可以提高幼畜(仔猪、犊牛、羔羊)的自身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力,改善体弱多病的幼畜群体质。

成功治疗猪口蹄疫的方法

猪口蹄疫成功治疗方法 一、治疗措施 1、云南白药,每日喷2次,连用2天;2天后继续喷3天,每日喷1次;方法:主要喷至鼻腔、口腔、脊背、口蹄糜烂处、皮肤出血点或者溃疡处,如果较为严重的猪可以全身喷雾。(注意有一些猪会出现过敏,开始用发现出现红点等过敏症状要停用) 2、每吨全价料添加以下成分:复方花青素(中冠健业)1000克、70%黄芪多糖1000克(或者黄芪药材5公斤)、阿莫西林500克(可按产品说明使用)、丹参(用药材较好)2000克、冰片150克,连用7天。此方法对防治继发心肌炎有较好效果(宁波某猪场临床)。 3、对于不采食的猪,按每50KG体重灌服丹参提取物(可溶水服用)、复方花青素4克、阿莫西林(按产品说明中的治疗量使用)、黄芪多糖5克、冰片0.25克。按以上比例调配用量,每日2次,连用3天。 二、药物分析 (1)、云南白药:功能主治: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肿。用于瘀血肿痛,吐血咳血,便血,痔血,崩漏下血,疮疡肿毒及溃疡出血,以及皮肤感染性疾病。药理作用: 1、活血化瘀:抑制动物静脉血栓形成,缓解高分子右旋糖酐造成动物微循环障碍,降低动物血液粘度,改善血液的血流状态。2、抗炎:对佐剂,角叉菜胶,异

性蛋白,化学致炎剂及棉球肉芽肿等致炎因子造成的动物炎症模型均有明显的对抗作用。2、抗炎:对佐剂,角叉菜胶,异性蛋白,化学致炎剂及棉球肉芽肿等致炎因子造成的动物炎症模型均有明显的对 抗作用。3、愈伤:可明显促进动物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 bF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生成,以及可显著促进动物溃疡区bFGF的表达和肉芽组织的增生。bFGF与VEGF可促进成纤维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因此可以加速血管的生长及结缔组织的增生,达到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2)复方花青素:中冠健业独家研发生产,病毒净化专用。功能主治:预防治疗蓝耳、猪瘟、口蹄疫、圆环病毒、流感、伪狂犬等病毒性疾病;调理猪群体免疫功能,促进机体产生非特异性抗体;协助猪群机体修复亚健康和受损免疫细胞;药理作用:通过促进机体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与NK细胞的活性,从而提高机体抗病毒功能。临床试验观察:有明显的调理猪群机体健康的功效,并且有抗病毒、抗炎、抗菌等作用。 (3)丹参与黄芪等配伍:丹参具有:活血祛淤,通经止痛,凉血止血,镇静,镇痛,安神之功能。现代医学认为:①本品具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血循环和微循环;抗凝血作用改善血液粘度,保护心肌膜; ②调节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茵,抗炎;③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力、抗应激等功能;④延长耐缺氧时间(用于各种中毒症如可视黏膜发绀)。丹参是人医治疗心肌炎等心

口蹄疫症状与防控策略

口蹄疫的治疗方案与防控策略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热性传染病,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传播途径复杂,病原多型易变,破坏力极大,能形成大范围流行,被国际兽疫局(OIE )列为 A 类动物疫病之首,可使乳、肉和其他畜产品大减产,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应值得重视和加强防治。我国也将其列为第一类传染病之首,对养猪业、国际贸易危害极大。 1 病原 口蹄疫病毒极易变异,迄今为止共发现7 个血清型,即O、A、C(称欧洲型)及SAT1、SAT2、SAT3 (南非1、2、3 型,称非洲型)和AsiaⅠ(亚洲Ⅰ型,称亚洲型),其中O 型和A 型分布最广、危害最大。血清型间无交叉免疫反应,但产生相似的症状,仅仅在实验室能够区分。每个血清型又有若干亚型,同一血清型的不同亚型间也只有部分交叉免疫性。如果给畜群注射过有效疫苗,之后1-2 月内又有口蹄疫发生和流行,就可疑是另一型或亚型致病。 2.1 临床症状 猪口蹄疫潜伏期很短,一般为1~3 天,但个别可拖延至12天。病猪经常挤于猪栏角落阴暗处,全身被毛粗乱、精神沉郁、卧地不起、食欲不振,体温升高至40 ℃~41 ℃,强行驱赶时起立困难,站立不稳、跛行明显,常会发出痛苦的尖叫声。病猪常在鼻镜上缘、蹄冠、蹄踵、蹄叉和副蹄等处出现水疱和溃疡,发病严重的患猪口腔和舌面也出现水疱和溃疡。抵抗力强的患猪,精神状况正常,四肢、蹄冠起水疱仍只出现轻度跛行,鼻镜出现水疱仍能正常采食,有时只是一只蹄出现水疱,较难判断。若猪群较为拥挤或人为强行驱赶走动,患猪一般会在发病2~4 天后蹄匣脱落、鲜血淋漓。若处置及时、合理,可有效防止蹄匣脱落和感染,一般在10 天左右可愈合。母猪高烧可致流产;哺乳母猪可见乳区有白色水疱和溃疡。成年猪死亡率相对较低,一般不超过5%,但严重影响其生产性能,多数因患病后护理不善、走不动而饿死、渴死,偶尔也发生心肌炎而死亡。 初生仔猪通常突然发病,出现角弓反张、口吐白沫、倒地四肢划动,呈急性胃肠炎或心肌炎症状而衰竭死亡。病程稍长者可见口腔及鼻盘有水疱和糜烂,出现蹄、脚破损疼痛,跪行。在非疫区,哺乳仔猪死亡率非常高,周龄以下可达100%,2 周龄以上及保育阶段为40%~80%。 2.2 病理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