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概论梗概

新媒体概论梗概
新媒体概论梗概

一、名词解释

1、创新扩散理论模型:是由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提出的,他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用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实践或事物;创新扩散是指一种基本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观感受到的关于某个新语音的信息被传播。通过一个社会构建过程,某创新的意义逐渐显现。

2、“知沟”理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

的信息越多,这两

者之间的知识鸿沟

也就越有扩大的趋

势。

3、拟态环境:它是

由大众传播活动形

成的信息环境,它

并不是客观环境的

镜子式再现,而是

大众传播媒介通过

对新闻和信息的选

择、加工和报道,

重新加以结构化以

后向人们所提示的

环境。最早由李普

曼在1922年出版的

《舆论学》中提

出。

4、议程设置:它的

基本思想最初来自

李普曼的《舆

论》,该理论认为

大众传播往往不能

决定人们对某一事

件或意见的具体看

法,但可以通过提

供给信息和安排相

关的议题来有效地

左右人们关注哪些

事实和意见及他们

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

影响人们怎么想,

却可以影响人们去

想什么。

5、六度分隔理论:

即六度空间理论、

小世界现象、小世

界效应,该理论假

设世界上所有互不

相识的人只需要很

少中间人就能建立

起联系,它最早由

斯坦利·米尔格兰

姆教授提出。

6、边界效应:该理

论最早由桑德

拉·佩特罗尼奥提

出,他指出,所谓

“边界”指的是在

思想和感情上是否

愿意和他人分享的

界限,或者可以理

解为私密性和非私

密性事务之间的界

限。

7、角色冲突:是指

个人担当的社会角

色包含矛盾的角色

期待时出现的问

题,他最早是由美

国社会学家默顿创

用。其基本类型:

(1) 同一角色内部

的冲突;(2) 个人

同时充当的多个角

色间的冲突;(3) 个人为自己规定的角色与他人要其充当的角色之间的冲突

8、“沉默的螺旋”理论:这一理论最早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提出,它是指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

默造成另一方意见

的增势,如此循环

往复,便形成一方

的声音越来越强

大,另一方越来越

沉默下去的螺旋发

展过程。

9、用户黏度:它是

衡量用户忠诚度计

划的重要指标,它

对于整个公司的品

牌形象起着关键的

作用。促进销售的

方法之一就是充分

利用客户管理方面

的技巧。

10、马太效应:这

一理论最早由美国

科学史研究者罗伯

特·莫顿提出,他

指出任何个体、群

体或地区,在某一

个方面(如金钱、

名誉、地位等)获

得成功和进步,就

会产生一种积累优

势,就会有更多的

机会取得更大的成

功和进步。其名字

来自圣经《新

约·马太福音》一

则寓言。

11、社交网站:又

称社会性网络或社

会性网络网站,是

指个人之间的关系

网络,专指那些旨

在帮助人们建立社

会性网络的互联网

应用服务。

12、垂直网站:指

注意力集中在某些

特定的领域或某种

特定的需求,提供

有关这个领域或需

求的全部深度信息

和相关服务的网

站。

13、长尾理论:由

于成本和效率的因

素,过去人们只能

关注重要的人或重

要的事,如果用正

态分布曲线来描绘

这些人或事,人们

只能关注曲线的

“头部”,而忽略

处于曲线“尾

部”、需要更多的

精力和成本才能关

注到的大多数人或

事。

14、“内容别名

化”:现今的视频

网站上,某一流行

事件往往会有多个相同或者相似的版本,因此美国有学者将这种现象叫做“内容别名化”,它是指的是这些视频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只是起了不同的名字而已。

15、新媒体: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16、奥尔波特模型: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提出,谣言的产生及传播与事实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有关,即:

R=i*a(R=谣言,表示谣言流行的强度和广度;i=重要性,表示事件对于

某一群体人员的重

要性;a=模糊性,

表示该事件或证据

的模糊性),后

来,对这一公式增

加了信息的不对称

性来完善,即:

R=i*a*ia(ia表示

信息的不对称

性),信息不对称

性越大,谣言传播

的越快,反之传播

的越慢,甚至不传

播。

17、“避风港”原

则:是指在发生着

作权侵权案件时,

当网络服务提供商

只提供空间服务,

并不制作网页内容

时,如果网络服务

提供商被告知侵

权,则有删除的义

务,否则能被视为

侵权。如果侵权内

容既不在网络服务

提供商的服务器上

存储,又没有被告

知哪些内容应该删

除,则网络服务提

供商不承担侵权责

任。

18、“红旗”原

则:指如果侵犯信

息网络传播权的事

实是显而易见的,

就像红旗飘扬一样

明显,网络服务提

供商就不能装作看

不见,或以不知道

侵权的

理由来推脱责任。

如果在这样的情况

下不移除链接的

话,就算权利人没

有发出过通知,也

应该认定设链者知

道第三方是侵权

的。

二、问答:

1、新媒体的本质特

征:数字化、互动

2、新媒体的优势:

⑴传播与更新速度

快、成本低

⑵信息量大、内容

丰富

⑶零成本全球传播

⑷检索便捷

⑸多媒体传播

⑹超文本⑺互

动性

3、Web2.0的特征:

⑴微内容⑵开放型⑶社会性

4、微博的优势:

⑴简单易用⑵主动性强⑶及时性强

⑷发布平台的开放与多样性

5、博客的特点:

⑴博客从形式到内容都是自由和开放的,个人的思想与言论在这里可以得到原初的呈现;

⑵博客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网络甚至社会舆论;

⑶博客具有共享性⑷博客具有互动性

⑸博客具有大众化

特征⑹博客具

有娱乐性

⑺博客具有草根性

⑻博客具有感性化

的特点

6、网络与传统媒体

进行议程设置的区

别:

⑴网络议程设置具

有“非强制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

网络议程设置具有

“非强制性”。在

用户为中心的新媒

体中,议程设置的

难度要大于传统媒

体。毕竟,在新媒

体中,用户的选择

余地与主动性大大

增加。

⑵网络中传播者的

多元和难以控制限

制了议程设置的效

与个人网站相比,

网络传播中传播者

的范围更广,谁都

可以发布消息。同

时,这种传播也更

加随意,网络中传

播者的多元化使网

络信息极大丰富起

来,在网络中,传

播主体是多元的,

网络中传播者的多

元化和难以控制带

来传播的多目的

性,也使得议程设

置的难度加大,其

效果受到限制。

⑶网络议程设置的

效果是有一定限度

的。

根据传播学者的另

外一些研究,传媒

的议程设置对知识

水准高、政治关心

程度高以及从事白

领职业的人影响较

小,而网络用户在

目前还是以知识水

准高、从事白领职

业的人为主体。

6、视频网站的特

点:

⑴内容生产速度极

⑵内容来源多样

化,草根性与专业

性并存

⑶视频可植入其他

网页⑷用户互

7、网络广告的主要形式:

横幅、文本链接、电子邮件、Rich Media、其他新型广告(视频、路演、巨幅连播、翻页、游戏、祝贺等广告)

8、微信的传播优势

⑴人性化设计,操作便捷⑵多媒体传播

⑶系统开放,免费使用⑷用户黏度高

⑸传播主题——双向性、互动性

⑹传播内容——私密性、即时性

⑺传播渠道——多

媒体平台集成共享

⑻用户分析——全

方位、立体化的社

交网络

⑼传播效果——扩

散性、准确性

①一对多传播的简

单扩散能力

②点对点的准确传

播能力

9、互联网监管的难

点:

⑴传播者身份的隐

蔽性

⑵传播地点和时间

的不确定性

⑶传播自身具有较

高的技术水平

⑷跨国传播挑战司

法管辖

⑸文化传统不一

⑹政策法规滞后

10、网络广告的特

点:

⑴互动性与主动性

强⑵实时性

⑶针对性强

⑷无时间及地域限

制、传播范围极大

⑸受众数量可准确

统计

⑹形式多样,多媒

体广告日益增多

11、网络实名制:

(双刃剑)

⑴实名制的实施需

要一系列配套措

施,尤其是监督措

施,否则它就是一

个“稻草人”。其

成本很高的。中国

网民数量太多,执

行实名制难度太

大,中国的国情决

定了实行网络实名

制的社会总成本很

高。

⑵实行网络实名制

违育网络经济的发

展规律,互联网本

身的特点之一就是

虚报与照名,实行

网络实名制会抑制

网民数量的增长,

制约网络的发展。

网络实名制并不会

增加网民的社会责

任感,两者之间没

有必然的逻辑联

系。

⑶在中国特有的国情下,实行网络实名制会阻碍舆论监督,网络实名制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四匿名面产生过激言论,但是与网络自由的本质有一定的冲突。12、“韩寒案”带来的思考:

⑴新媒体侵权的隐蔽性;

⑵新媒体的开放性导致侵权责任方难以确定;

⑶中国网络公司本身就没有尊重版权的习惯;⑷新媒体环境下着

作权保护的法律缺

失;

①发条表述过于宽

泛,缺乏针对性;

②权利人和网络服

务提供商并不平

等;

③“避风港”原则

被滥用;

④维权成本巨大。

13、麦克卢汉的媒

介理论:

⑴媒介:人类的延

媒介下是冷冰冰的

外在化的存在,媒

介就是人的的身

体、精神的延伸。

媒介改变了人的存

在方式,重建了人

的感觉方式和对待

世界的态度,任何

媒介都下外乎人的

感觉和感官的扩展

或延伸。

⑵媒介即讯息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

有意义的讯息。

即,人类只有在拥

有了某种媒介之后

才有可能从事与之

相适应的传播和其

他社会活动。媒介

最重要的作用就是

“影响了我们理解

和思考的习惯”。

⑶热媒介与冷媒介

热媒介意味着“高

清晰度”,所提供

的信息明确度高,

能高清晰度地延伸

人体的某一感觉器

官,其传播对象在

信息的接受过程中

参与程度低,想象

力发挥程度低。冷

媒介意味着“低清

晰度”,所提供的

信息明确度低,其

传播对象在信息的

接受过程中需要发

挥丰富的想象,参

与程度高。

⑷“地球村”

是指现代科技的迅

速发展,缩小了地

球上的时空距离,

国际交往日益频繁

便利,因而整个地

球就如同是茫茫宇

宙中的一个小村

落。

14、微信与微博的异同

⑴弱关系与强关系在社交媒体上,两者分别构成了社会化媒体和社交化平台的基础。微博是以单向关注的基于弱关系的复杂网络,易于人群的集结。而微信是以双向互动的基于强关系的对等网络进行沟通,强调分享和个性化定制的新理念。

⑵公共性与私密性微博侧重于大众传播,传播对象是不确定的陌生的众人,传播内容多以公共性话题为主,

信息具有公开性,

社会性传播效果

强。微信侧重于人

际传播和群体传

播,具有很强的私

密性和用户黏性。

微信信息具有私密

性,传播具有隐蔽

性,它是一条私密

性的沟通纽带,个

人传播效果强。

⑶受众心理不同

微博的受众具有隐

匿性、主动性和从

众心理特征。微博

的受众心理主要表

现在:一方面由于

在匿名注册的微博

状态下,微博受众

具有隐匿性,受众

消除了各种顾虑,

不用担心角色冲

突,在微博中的表

现更接近真实的自

我,另一方面,出

于“意见领袖”和

“沉默的螺旋”的

效应,受众对于网

络舆论的发展态势

具有从众心理。微

信的受众主体呈现

更年轻化的特点。

受众在使用微信的

过程中能够获得更

强的心理认同感,

即便是在现实社会

中易被忽视的人也

能够在朋友圈中找

到存在感。

⑷传播的精准度不

微博是在开放空间

的一种扩散传播,

微信是在小圈子内

的一种私密交流。

两者之间的所存在

的时间差影响了微

信与微博传播的精

准度。微信信息由

于其个性化色彩浓

厚和具有亲和力,

可读性较高。实现

“一对一”“点对

点”的传播,目标

群体更具针对性,

信息传达率更高,

被接受程度也较

高。

15、正确看待新媒

体:

以互联网为代美的

新媒体虽然是一把

双刃剑,但是其对

整个社会的物质文

明和精神文明的发

展的正面意义远远超过其负面效应,不应该有意或无意地将其妖魔化,而且新媒体的负面性往往是现实社会的折射,很多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不在网络本身,而是现实社会问题的延伸。因此,新媒体对社会的推动是主流。

⑴新媒体对物质生产活动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产生着积极影响;⑵新媒体促进了学术思想和科学研究成果的广泛传播;

⑶在互联网中,空间距离的意义弱化,人们交往的频

率提高,从而有利

于增进人们之间的

相互了解和信任;

⑷伴随着互联网的

诞生和广泛使用面

出现的问题是多种

因素综合作用下形

成的复杂的社会现

象,另一方面,互

联网中出现的问题

深受互联网空间外

的其他因素影响。

存在的问题:

⑴管理责任不明

⑵管理依据不足

⑶知识产权保护不

力、侵权盗版严重

措施:

⑴明确新媒体定位

⑵推动新闻媒体拓

展新的发展空间

⑶学会运用新媒

体,打造新兴舆论

阵地

⑷推动行业自律,

强化自我约束

⑸在注重发挥各个

部门独立作用的同

时,完善协调机制

⑹尊重新媒体发展

的特殊规律,创新

新媒体管理的原

则。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均面向大众传媒组织,培养能够适应大众传媒的需求与变革,从事大众传媒的信息建构与传播以及媒介经营与管理等等业务的媒体从业者。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具有创造性策略和构思的专业的职业化的媒体新人。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熟悉新兴媒体的特点及其运作规律是必须的,因此开设了《新媒体概论》这一课程。 二、课程目标 对传统的大众传播而言,新媒体的发展是无法回避的。对于传媒行业从业者来说,了解新媒体,熟悉新媒体,学会使用新媒体,不但是必须的,而且是必备的。结合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编导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应用需求,该课程教学时理论联系实际,在介绍基本理论的前提下,侧重于新媒体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讨,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结合现实资料,进行逻辑推理,科学预测的能力。 三、教学课时分配表 本课程教学总学时为48课时。具体学时分配参照下表: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新媒体导论 (一)教学目的 介绍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的技术依托,剖析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探讨新媒体的社会影响。以这几个点为核心对新媒体进行宏观的、总体的介绍,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时数 理论讲授学时:2 (三)教学内容 1.新媒体的基本问题 2.新媒体的优势 3.新媒体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

(四)作业 谈谈怎么看待柯达破产? 第二章新媒体的类型和形态 (一)教学目的 介绍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理论带来的影响,重点分析创新扩散理论。(二)教学时数 理论讲授学时:2 (三)教学内容 1.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理论带来的影响 2.新媒体研究理论模型 第三章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 (一)教学目的 阐释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分析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二)教学时数 理论讲授学时:2 (三)教学内容 1.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 2.网民的基本特征分析 3.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 (四)作业 分析创新扩散理论模型与中国特有的“2000万现象”的关联。 第四章新媒体的类型 (一)教学目的 了解新媒体中网络传播的类型,掌握网络中的大众传播发展历程,掌握web2.0特征。

新媒体艺术概论笔记

新媒体艺术概论 课程准备 1.新媒体艺术已经出现在我们这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的艺术舞台上了。 2.新媒体艺术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体现出具有新质的艺术内涵、思维和存在方式,但它仍是民族的。 3.新媒体艺术已成长为一种新艺术形态,一切都在探索中充满生命的活力。 课程介绍 第一节什么是新媒体艺术 第二节新媒体艺术的形态特征 第三节为什么要研究新媒体艺术 第四节《新媒体艺术概论》的授课内容 第五节怎样学好《新媒体艺术概论》 第六节《新媒体艺术概论》的课程安排 第二节什么是新媒体艺术 一媒体(媒介) 1.定义:狭义(media):负载信息的介质。(图像、文字等) 广义(communication):传播信息的工具。(如邮局系统,出版发行售卖,虚)2.媒体与人类同时产生(媒体不只指新闻媒体,还包括信息出版、艺术媒体等。) “结绳”与“鱼雁” 3.媒体的更迭与进步 旌旗、鼓角、烽燧、虎符、电报、GPS 二新媒体 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数字化 信息存储与传播媒介

三新媒体艺术(2,代表传播方向;3,人性化) 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传播、接受与批评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全面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 第二节新媒体艺术的形态特征 一造型机制 数字化机理,智能化功能,虚拟化呈现,海量化存储,非线性结构,网络化传播,无损花复制。 二本质特征 1.科学模拟(精灵鼠小弟) 2.多媒融合(把不同形态的媒介信息融合在一起) 3.互动参与 4.平等共享 (科学是让人“知道”,艺术是让人“感到”。“知道”不一定“感到”=_=!!造型机制是表层的,深层的是本质特征。数字化机理:过去不同的艺术使用的是不同的造型的物质材料,如音乐用声音造型;绘画用色彩,图案;摄影用感光和显影材料等。人们最熟悉的数字化结构:光盘。以扇形记录信息。新一代DVD 4.7G 存储介质的使用要和读取结合起来。地球上物质分四态,气态液态固态和等离子态。) 第三节为什么要研究新媒体艺术 一深化文艺理论研究 二深化艺术史的研究 三深化门类艺术的研究 四促进新媒体艺术的健康发展 五培养新媒体的创作和批评人才

新媒体概论笔记

4轮) 浙江大学韦路教授10762人学习 每周一更新共10周2016.2.29——2016.5.5 评分标准:≧80优秀 1.“课堂交流区”讨论10%,≧20条 2.章节测验40%,5单选,5判断,允许1次 3.家庭作业20%,共有2次,互评≧6个 4.期末考试30%,15个单选15个判断,只允许尝试1次。 第一周新媒体导论 1.1什么是新媒体:技术说行为说组织说三合一 1.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包含特定技术、实践和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技术层面:以数字网络技术为基础,重组或融合了不同的传播技术,使单一媒体转化成新媒体。 实践层面:使一对多的单向大众传媒模式变为点对点的多向网络传播模式传播活动的主体由消极的受众变为积极的行动者。 组织层面:改变了工业时代的自上而下或中心向边缘的社会等级结构,形成了一种广泛联系,相互依存的网状社会结构。 2.特征: a.数字化0101包容一切b.多媒体: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及互动的内容c.互动性d.网络化e.个人化:特点兴趣爱好 3.形式:(四个维度)a.虚拟世界(如美“第二人生)内在世界,中国“三维网游”b.镜像世界,如谷歌地图现实世界c.生活记录:微博微信生活视频手环(行走记录仪)d.

增强现实,如谷歌眼镜 4.新媒体的内容 a.新闻:融合新闻的出现(各种不同的信息形式都可在融合在同一个平台当中,如2013普利策新闻奖特写类作品:Snow Fall<雪崩>,有文字,有三维动画的模拟,重现雪崩的过程、视频的采访、互动的内容等。 b.娱乐:更多体现互动的特性(玩家与玩家、人与机器的互动)如体感游戏,通过人体的动作就可以完成与计算机的互动。 c.社交:如微博微信。新媒体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内容都是由用户(每一个人)生产出来的。(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一般由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生产。)用户生产内容当中很多相关的内容都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交流(关系的交往、延伸、强化)。 d.服务:新媒体给人们提供信息服务之外,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其他方面的服务,如余额宝。 1.1讨论:你认为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鲜明特征是什么?为什么? 1.2新媒体的历史 1.前新媒体时代:a.大致从人类的语言开始b .第二阶段:文字c.造纸d.印刷:北宋毕昇印刷术。泥板-木头-古登堡1455年发明了金活字印刷术(金属材料、机械的旅馆装置)e.印刷使人类社会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媒介技术。f.摄影: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银牌摄影法《巴黎寺院街》g.电报:意大利人马可尼首次将传播和交通分离(电波在空气中传播)h. 电影:1895年法国一对兄弟,卢米埃尔兄弟<电影之父>(1895年称为电影的开元年)i.广播:1920在匹兹堡的广播电台j.电视:第一家,英国的BBC在1936年伦敦开播,视听兼备。 2.计算机时代(世界最古老的计算工具:春秋时期算筹) 历史阶段: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读书笔记 《新媒体概论》新媒体概论/宫承波主编. —2版.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9.10 什么是新媒体?关于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40年前。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高尔德马克(P.Goldmark)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EVR)商品的计划书,他在计划书中将“电子录像”称作“New Media”,“新媒体”概念由此诞生。 美国《连载》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美国新媒体研究专家凡·克劳斯贝(Vin Crosbie)认为,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则认为,所谓新传媒,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它除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互联网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提供和发布者。包括数字化、互联网、发布平台、编辑制作系统、信息集成界面、传播通道和接受终端等要素的网络媒体,已经不仅仅属于大众媒体的范畴,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合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方式,以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功能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把“数字化”和“互动性”作为新媒体的主要标准。 首先,“新媒体”是一个时间性概念。在媒介发展史上,每一次媒介技术的变革和物质形态的诞生。其次,“新媒体”是一个技术性概念。当下的新媒体指的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兴科技而产生的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系列新的工具或手段,其种类可谓丰富多彩,目前受到关注的不下几十种,其中有的属于新的媒体形式,有的则属于新的硬件、新的媒体软件或新的信息服务方式。从传播学视角看,它们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可以称作新兴媒体,是新媒体的典型形态,以改变传播形态为主要诉求点,强调体验和互动,内容生产日趋分散化和个性化。另一类则可以称作新型媒体,包括户外新媒体、楼宇电视和车载移动电视等。它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依托新技术衍生而来的,其传播形态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但是信息质量获得提高,传播范围更广,达到了以前无法覆盖的区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新媒体”概念作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广义上的“新媒体”可以作如下界定: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主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的总称,包括“新兴媒体”,也包括“新型媒体”;而狭义上的“新媒体”则专指“新兴媒体”。 中国是全球性互联网热潮的践行者。早在1987年,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就建成了我国第一个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1987年9月14日,钱天白教授向世界发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1991年10月,在中美高能物理年会上,中国提出了纳入互联网络的合作计划。1994年4月20日,中国于国际互联网相联的网络信道开通,首次加入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中国开始踏上互联网的征程。 互联网真正开始向社会大众推广始于1995年之后,并且据统计,国内互联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 整理人:杰考试时间:120 分钟;考试方式:闭卷 一、概念比较题(共5 小题,每小题5 分,共25 分) 1.IPTV/ITV/NGB/DTV ①IP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网,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它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今网络飞速发展的趋势,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②宽带互联网视听业务又叫做iTV,是中国电信推出的新一代交互式宽带视频服务,通过电视接入宽带网络,享受直播、点播、回看节目,使用增值应用。 ③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是以有线电视网数字化整体转换和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的成果为基础,以自主创新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核心技术为支撑,有线无线相结合、支持“三网融合”业务的、全程全网的广播电视网,可以提供高清晰度电视、高速数据接入和语音等三网融合业务,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商务等行业搭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使信息服务遍及千家万户。 ④数字电视(DTV):是指从电视节目采集、录制、播出到发射、接收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是在数字技术基础上把电视节目转换成为数字信息(0、1),以码流形式进行传播的电视形态。 2.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 ①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生并持续发展的某一重要的、受众关注的新闻事件,在一段时间进行连续及时的报道,完整反映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结局及其影响。 ②所谓“系列报道”,是围绕同一新闻题材、新闻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作多次、连续的报道,各条报道之间没有外在的时态连续,却有在的必然联系。 ③连续报道的时效性强,时空集中;系列报道的时效性差,时空跨度大。连续报道按时间顺序进行,每次节目之间互为因果关系;系列报道没有时间上的承接关系,侧重反应事物空间上的平行关系,报道顺序随主观而定。在题材选择上,连续报道多为事件性新闻,特别是那些突发性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笔记 第一章 1.1四次传播革命 文字 印刷术国家>公民 电报 互联网 变化:传播媒介 传播结构 传播方式 传播观念 传播文化 传播效果 1.2新传播革命的本质 ①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 人人是记者;监督 ②“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③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 1.3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去中心化---再中心化 去中心化: ①原因:互联网技术特点 传播资源泛社会化 传播权力全民化 ②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 再中心化: ①原因: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 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 表现: 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 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强关系”“弱关系” 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 1.4新传播革命的挑战 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 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 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 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 精英“冷眼旁观”普通民众“一点就燃” 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 自由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新消费主义 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 理论:福柯“全景监狱”少数人看多数人 意义:安全(信息,一时形态) 政策推行 措施:可操作的“解释框架” 1.5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 “全球化”与“个人化” 时代背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 现代性特征:全球化(整体性的社会化大生产) 后现代性特征:碎片化(个人对于体制的和个人生存状态的觉醒) 即:吉登斯“意向性” 问题:中国媒体面对现状怎么办? 即:媒体转型措施。 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 2.1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类比移动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 2.2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 2.3新媒体的主要类型 1.硬件设备终端划分 ①计算机 ②手机与便携式电子设备 ③数字电视机 *户外LED 2.软件属性分 ①web1.0

新媒体概论重点

填空: 1、手机越来越成为一个移动得数字终端平台,在20世纪末开始被左义为“第五媒体”。 2、美国传播学者哈特在对媒介进行历史性考察时,把历史上依次出现得媒介系统分为示现得、再现得、机器得三类媒介系统。 3、加拿大政治经济学家英尼斯从时空偏向得角度考察媒介,提出了媒介得时空偏向理论、将媒介划分为偏向时间得媒介、偏向空间得媒介。 n-j 戈夫曼得情境决定论:将人们得社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她认为人人都在不同得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不同得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观众成员而前显示自己得略有不同得“变体形式”。人们在特左得环境中得行为举止可分为两大类:“在前台得行为”与“在后台得行为”。合适得在前台得行为代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得人按其所扮演角色得社会规范应有得行为。而在后台得行为则会放松自己,进行排练,制左进一步表演得策略,并就她们在前台得行为开玩笑。电视人:日本传播学者林雄二郎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得转变》中,将印刷媒介环境与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得两代人加以比较,明确提岀了"电视人”得概念。所谓“电视人”,指伴随着电视得普及而诞生与成长得一代,她们在电视画而与音响得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就是注重感觉得“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就是“跟着感觉泄”,这一点, 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得她们得父辈重理性、重逻辑思维得行为方式形成鲜明得对比。同时,由于就是在背靠沙发、而向荧屏得狭小空间中进行得,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得环境使她们中得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得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媒介依存症) 容器人:“容器人”就是日本传播学者中野牧在《现代人得信息行为》一书中描述现代人得形象时提出得。“容器人”就是指在现代得大众传播环境尤英就是以电视为主体得传播环境下,人们得内心世界犹如封闭得容器,她们就是孤立得,封闭得。她们为了打破这种孤独得状态也希望与别人接触,但就是这种接触只就是容器外壁得碰撞,并没有内心世界得交流,因为她们并不希望对方了解自己得内心世界,所以保持一上得距离成了人际交往得最佳选择。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得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与权威都不采取认同得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得影响,她们得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得电视画而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得束缚,追求心理空间得移位、物理空间得跳跃。该概念强凋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与人格形成过程得影响。 梅特卡夫定律:悔特卡夫左律就是3公司得创始人,计算机网络先驱罗伯特?梅特卡夫提岀得。其内容就是:网络得价值等于网络卩点数得平方,网络得价值与联网得用戸数得平方成正比。梅特卡夫左律就是一条关于网上资源得左律,该泄律由新科技推广得速度决左,所以网络上联网得计算机越多,每台电脑得价值就越大。新技术只有在有许多人使用它时才会变得有价值。使用网络得人越多,这些产品才变得越有价值,因而越能吸引更多得人来使用,最终提高整个网络得总价值。梅特卡夫立律常常与摩尔眾律相提并论,如果说摩尔泄律就是信息科学得发展规律,那么梅特卡夫定律就就是网络技术发展规律。 电子乌托邦:对媒介技术得发展寄语无条件得乐观主义期待,新得传播技术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与平等得理想国度,就是一种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得一切问题得倾向思想。单方面得认为当代大众传媒会因栽传播渠道得双向性与网络得实时互动性能够带来民主与自由;因大众传媒得监督功能与现今受众得舆论压力能够带来人性与道徳得发展,从而解决人类社会得一切问题得乌托邦式期待。而这种观点就是片而。在大众传媒大战得今天已经成为了一种与社会制度与文化紧密相连得大型社会信息系统,而对于这样一个强大得系统会发挥什么作用在于使用者与管理者,在于具体得历史与社会条件。“电子乌托邦”思想就是建立在对新媒

(完整word版)新媒体导论复习资料

1.摩尔定律: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新媒体发展迅猛,传统媒体也在实施数 字化转型,传媒化生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数字化生存。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出间隔越来越短、其容量和集合程度却越来越高的趋势。 2.“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 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程度高。 3.公民新闻:“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的概念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 美国,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或者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 4.媒介依存症:媒介依存症是一种由新媒介带来的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有 几个特点: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5.媒介人物:大众传媒具有塑造社会活动家等媒介人物形象的功能。公众对于媒 介人物形象的材料,基本上取之大众传媒营造的世界,人们所见所知的不过是经过传媒折射的现实人物的影像,甚至人们对现实人物本身并不感兴趣,感兴趣的仅仅是媒介上的人物。 6.新媒体(New media):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 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7.“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度延伸人 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 8.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 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9.“媒介事件”:是指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通过电视的现场直播,本来在一个

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分众传媒CEO江南春:“分众就是区分受众,分众传媒就是要面对一个特定的受众族群,而这个族群能够被清晰地描述和定义,这个族群恰好是某些商品或品牌的领先消费群或重度消费群。”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BlogBus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魏武挥的定义:“受众可以广泛且深入参与(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模式)的媒体形式。” 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构成新媒体的基本要素是基于网络和数字技术所构筑的三个无限,即需求无限、传输无限和生产无限。——社会关系层面的理解。 可以肯定的是“新传媒”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延伸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新”最根本体现在技术上,也同时会体现在形式上,有些新媒体是崭新的,比如互联网;而有些是在旧媒体的基础上引进新技术后,新旧结合的媒体形式,比如电子报纸。 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新媒体的应用 近两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随着当前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应用程度的深入,结合国外先进的行业经验,出现了在公众场所非常受欢迎的新媒体。 新媒体已经成为了银行、星级酒店、智能大厦、学校、政府等公共场所必不可少的一个子系统,目前国内很多银行、星级酒店、智能大厦电梯口以及其它地方的液晶显示屏幕均采用单机DVD、VCD播放模式,且所有发布的内容都由广告

(完整版)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第一章 新媒体概论 1、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2、新媒体的技术依托:○ 1数字技术( 新媒体的核心技术) ○2计算机网络技术 ○3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阶段)。 3、新媒体的特征:○ 1数字化:最显著特征 ○2交互性:本质特征 ○3非线性传播:重要特征 ○ 4即时性与共享性打破时空界限 ○5个性化信息服务 ○6虚拟信息传播 ○7多媒体传播推动媒介融。 4、web1.0的概念:互联网“内容为王”的阶段称为Web1.0阶段,本质是聚合和搜索,用户主要通过互联网浏览器获取信息,依然是单向的传播模式。 5、web1.0的主要特征:○ 1web1.0基本采用的是技术创新主导模式 ○2web1.0的盈利都基于巨大的点击流量 ○ 3web1.0的发展出现了向综合门户合流现象 ○4web1.0形成了主营与兼营结合的明晰产业结构 ○ 5web1.0不以html 为言,动态网站已经广泛应用 6、web1.0与新媒体的发展:○ 1web1.0为新媒体提供了良好的受众平台 ○ 2web1.0为新媒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7、web2.0的概念:We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此阶段互动应用成为主流,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8、web2.0的主要特征:○ 1用户参与网站内容制造 ○2web2.0更加注重交互性 ○3符合web 标准的网站设计 ○ 4web2.0网站与web1.0没有绝对的界限 ○5web2.0的核心不是技术而在于指导思想。 第二章 新兴媒体 (一)网络媒体 1、网络媒体的概念:网络媒体也称第四媒体,是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多媒体交互式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上,建立的提供各种新闻与信息服务的相对独立的站点。 2、网络媒体的构成:搜索引擎 门户网站 网络视频 网络广播 网络报纸/杂志 网络出版 网络社区 SNS 电子邮件/即时通讯 RSS 博客 播客 维客 网络游戏 网络动画 网络文学 其他网络媒体形态 3、搜索引擎的概念:搜索引擎是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从互联网上搜集信息,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将用户检索相关的信息展示给用户的系统。 4、搜索引擎的组成 5、搜索引擎工作原理: 6、搜索引擎的分类: ○1目录式搜索引擎——(最早的一种搜索方式)搜索方式:人工、半自动 代表:Yahoo,搜狐 优点:搜索的站点面广量大,由人工编制的目录信息准确度高且导航质量高。 缺点:低速,更新速度慢。 ○2全文搜索引擎——优点:搜索范围大,信息量多。 缺点:会出现大量无用信息。 代表:Google,百度。 搜索器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 1 媒体的分类 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影视书籍电影 2 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3 新媒体——数字化新媒体主要包括 互联网站(如新浪网) 手机媒体(如空中传媒) 数字电视(如SiTV) 机航媒体(如美航传媒) 户外液晶(如分众传媒) 移动电视(如北广传媒) 电子报刊(如Xplus)等等。 4 新媒体概念包含以下要素: □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 □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 □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 □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 有创新性; □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5 新媒体发展的原因 技术与市场发育,手机增值业务的横向发展 党政重视支持,媒体领域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和资金 新媒体发展,智能制造计划互联网+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6关于数字化新媒体 新媒体中有一种从技术角度来看的说法:数字化新媒体,它是技术革命带来的产物。 每一次传播技术的变革所带来产物 数字化新媒体 当下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数字新媒体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经济发展新引擎 7信息的分类 人类能感知的外界信息可按其媒体划分成几类: 8 信息的数字化 人类本来是生活在一个物理的、模拟的现实中。 数字化是为了使人类能够更好地享有各种信息服务,从而实现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的目的。从技术上而言,数字化的信息比模拟信息在存储、处理、检索、传播和利用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9 如何看媒体 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以三种形态存在: 物质材料或物质实体 物质和能量的波动信号 符号载体 “媒体”、“介质”与“符号”、术语的关系“信号” “信号”和“符号”都是媒体的基本形态。 当着眼于媒体的物质特性、习惯采用“信号” 当着眼于媒体包含的内容和意义、采用“符号” 当着眼于媒体的具体物质形态时,采用“介质” 当从技术层面使用“媒体”这一术语,往往侧重于媒体

新媒体概论复习大纲资料讲解

新媒体概论复习大纲2017-2018(一) 第一章新媒体导论 一、新媒体定义(名词解释) 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微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等为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的总称。包括“新兴媒体”,也包括“新型媒体”。 二、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多选题) 1、数字化; 2、多媒体; 3、互动性; 4、网络化; 5、个性化 三、新媒体传受双方的关系有什么特点?(单选题) 1、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 2、从接收信息到传播信息; 3、从消费产品到生产内容。 四、用户生产内容(UGC)(名词解释) 用户生产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又称作User Greated Content,UGC),泛指以任何形式网络上发表的由用户创作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是Web2.0环境下一种新兴的网络信息资源创作与组织模式。 它的发布平台包括微博、博客、视频分享网站、维基、在线问答、SNS等社会化媒体。 五、UGC的特征(单选题) 1、以网络出版为前提; 2、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 3、非专业人员或权威组织创作 第二章新媒体类型 ★第一节网络媒体 一、请简述新媒体的主要类型(单选题) 互联网新媒体:博客、微博、播客、维客、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网络报刊。 手机新媒体: 手机报、手机电视。 电视新媒体:数字电视、IPTV 。 户外新媒体:移动电视、户外彩屏、楼宇电视等。

二、搜索引擎的特征(多选题) 1、搜索引擎本身不生产内容,却是信息的集大成者; 2、搜索引擎不能控制信息的内容却能控制信息的传播。 三、搜索引擎的分类(单选题) 百度搜索属于: 1、目录式搜索引擎;2、全文搜索引擎;3、元搜索引擎;4、垂直搜索引擎 四、门户网站的概念和功能(多选题) 门户网站是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 门户网站被称为网络世界的“百货商场”或“网络超市”,主要提供:新闻、搜索引擎、网络接入、聊天室、BBS、免费邮箱、影音资讯、电子商务、网络社区、网络游戏、免费网页空间等。 五、门户网站的类型(单选题) “中国四大门户”属于以下那一类 1、综合类门户网站; 2、地方生活门户网站; 3、垂直类门户网站 六、门户网站的特性(选择题) 1、先入为主的导航性; 2、庞大的用户群; 3、网民的依赖性与高黏性; 4、完善的搜索引擎; 5、灵活性。 七、社交网站SNS(名词解释) SNS(英文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的缩写),社交网站是为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群创建的在线社区。社交网站是互联网的一种服务,它可以让用户在特定的网络系统中构建一个公开或半公开的形象,用户还可以在上面列出自己的联系人,彼此进行交流互动。 八、网络社区(单选题) 网络社区是互联网最早兴起的概念之一,是伴随着网络以及网络行为的扩展而出现的一个人类社会活动的新空间。网络社区作为言论传播和人际互动的新平台,是社会群体互动的最重要的网络场域之一。 网络社区包括趣缘型网络社区、SNS型社区(社交网站)、幻想型网络社区、交易型网络社区。 九、博客(名词解释) 博客是英文单词Blogger的音译。Blog是Weblog的简称,即Web 和Log 的组合词,Weblog就是在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简称“网络日志”。 博客概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频繁更新(Frequency);简短明了( brevity);

顾群业:新媒体艺术概论课堂实录

新媒体艺术概论课堂实录 主讲:顾群业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 首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新媒体艺术的概念。新媒体艺术严格来讲并不是一个学术意义上的概念,它的“新”是相对于“旧”,但是“新”和“旧”之间是很难界定的。我们在查阅文献的时候,比如我们在数据库查阅论文等等,我们会发现已经有很多人在使用“新媒体”这个词了,就是说“新媒体”是约定俗成的一个词。 下面说说上课的方式,就是接下来我们怎样学习新媒体艺术。人们认识新媒体的切入点是不同的,因此我希望是这样,还是偏向于“观念”和“概念”的学习。“观念”是艺术层面的内容,“概念”与我们将来从事设计有关。我们学习新媒体艺术的目的将来是要“落地”的,我们怎么“落地”?需要具体的设计呈现。 在课程中,我们强调基本技能培养,刚才有同学提到的我们将来要学什么软件?软件方面很重要,将来怎么实现我们的创意,要了解最新的科技。作为学生,我们掌握最新的科技有一定难度,但是我们要形成这种习惯,要主动去追踪科技前沿信息,并运用到我们新媒体以艺术创作中去。大一上的是专业基础课,我们这堂课是带领大家进入真正的专业课。这是大家的第一堂专业课,在大二的时候基本都是专业课。在大三的时候开始进入实际项目,要真的开始做东西了。专业课强调创新,为什么呢,这个新媒体艺术,我当时在给大家讲座的时候强调了一个观点,即艺术贵在创新。为什么大家对新媒体都十分

感兴趣呢,因为它新奇。比如摄影、动画的出现都是因为技术上的新奇。我们理论上要创新,形式上要创新。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表现形式不一样。新媒体艺术是通过革新技术来实现的一种创意和艺术形式。 我们的课程体系包括学校的整个办学理念,比较强调实践。我们讲人文素养、技术能力和艺术创新,最终是要强调实践,这也是我们的就业方向。将来大家可能去这些地方,展示展览公司、电视台电影公司,有可能做展览,也有可能做策展,策展更宽泛,这个以后会慢慢讲到。目前,在我们的课程体系没有策展这一块,但是在相关课程中可能会介绍到。现在的传统媒体都在讲新媒体转型,传媒界谈到的新媒体包括我们微博、微信这些自媒体。 《计算机辅助设计》学的最基础的软件是什么,PS,还有很多软件大家都需要学,然后后面会再上构成设计课,这个是设计的范畴,属于专业基础课。然后会由宋玉远老师带领大家到企业进行考察。我们一定要对行业最新的信息、最新的技术有所了解,不然后面就没有办法来做,我们会学摄影摄像的基础,影视后期制作,因为我们这个课程大多数会和影像有关系。 影像专题设计,专题设计主要包含了脚本,我发给大家的材料不知道大家看了没有,里面有关于我们上海世博会山东馆一段影像的脚本设计,它的全过程是怎样的,这些都会学到。到大二我们会开新媒体艺术表现,新媒体艺术表现是什么概念呢,你实现一个想法必须有一个手段,新媒体艺术表现具体来讲就是怎么实现,就是讲手段的。

《新媒体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新媒体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摩尔定律 2.拟态环境 3.公民新闻 4.数字鸿沟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请简述新媒体的主要类型。 2.请简述新媒体从哪几个方面改变了以往的媒介生态。 3.何为手机报?请简述其运营模式。 4.请简述媒介融合的特征。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新媒体的主要盈利模式包括哪些?请以优酷网为例进行详细论述(或以其他某个新媒体为例亦可)。 2.什么是公共领域?公共领域的构成需要哪些要素?有人说网络媒体实现了公共领域的重构,请加以论述。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摩尔定律:指IC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摩尔定律并非数学、物理定律,而是对发展趋势的一种分析预测,同时为数字化生存提供了技术论证。 2.拟态环境:由美国传播学者李普曼提出。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3.公民新闻:“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的概念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或者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 4.数字鸿沟:指的是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数字鸿沟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数字鸿沟现象存在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产业与产业、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当中,成为在信息时代突现出来的社会问题。 二、简答题 1.新媒体主要类型: 互联网新媒体:博客、播客、维客、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网络报刊 手机新媒体:手机报、手机电视 电视新媒体:数字电视、IPTV、移动电视 针对每种新媒体简要概述各自的相关情况。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四次传播革命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印刷术 电报 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勃兴 变化: 传播媒介 传播结构 传播方式 传播观念 传播文化 传播效果 第二节新传播革命的本质 一、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人人是记者;监督 二、“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三、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 第三节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去中心化---再中心化 1、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倾向。 原因: 互联网技术特点 传播资源泛社会化 传播权力全民化 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 2、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原因: 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 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 3、“去中心化——再中心化”表现: 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 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强关系”“弱关系” 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打破主流媒体的单一话语空间,重塑一个新的依托于网络的“公共舆论”中心。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 第四节新传播革命的挑战 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 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 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 →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 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 传统媒体舆论和网络舆论 精英“冷眼旁观” 普通民众“一点就燃” 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 自由主义, 新左派, 民粹主义, 狭隘民族主义, 新消费主义 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 理论: 福柯“全景监狱”少数人看多数人

新媒体概论重点

填空: 1、手机越来越成为一个移动的数字终端平台,在20世纪末开始被定义为“第五媒体”。 2、美国传播学者哈特在对媒介进行历史性考察时,把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媒介系统分为示现的、再现的、机器的三类媒介系统。 3、加拿大政治经济学家英尼斯从时空偏向的角度考察媒介,提出了媒介的时空偏向理论,将媒介划分为偏向时间的媒介、偏向空间的媒介。 名词解释: 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将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她认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不同的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观众成员面前显示自己的略有不同的“变体形式”。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行为举止可分为两大类:“在前台的行为”与“在后台的行为”。合适的在前台的行为代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的人按其所扮演角色的社会规范应有的行为。而在后台的行为则会放松自己,进行排练,制定进一步表演的策略,并就她们在前台的行为开玩笑。 电视人:日本传播学者林雄二郎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中,将印刷媒介环境与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明确提出了“电视人”的概念。所谓“电视人”,指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与成长的一代,她们在电视画面与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就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就是“跟着感觉走”,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她们的父辈重理性、重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由于就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她们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媒介依存症) 容器人:“容器人”就是日本传播学者中野牧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描述现代人的形象时提出的。“容器人”就是指在现代的大众传播环境尤其就是以电视为主体的传播环境下,人们的内心世界犹如封闭的容器,她们就是孤立的,封闭的。她们为了打破这种孤独的状态也希望与别人接触,但就是这种接触只就是容器外壁的碰撞,并没有内心世界的交流,因为她们并不希望对方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保持一定的距离成了人际交往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与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她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该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与人格形成过程的影响。 梅特卡夫定律:梅特卡夫定律就是3Com公司的创始人,计算机网络先驱罗伯特·梅特卡夫提出的。其内容就是: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梅特卡夫定律就是一条关于网上资源的定律,该定律由新科技推广的速度决定,所以网络上联网的计算机越多,每台电脑的价值就越大。新技术只有在有许多人使用它时才会变得有价值。使用网络的人越多,这些产品才变得越有价值,因而越能吸引更多的人来使用,最终提高整个网络的总价值。梅特卡夫定律常常与摩尔定律相提并论,如果说摩尔定律就是信息科学的发展规律,那么梅特卡夫定律就就是网络技术发展规律。 电子乌托邦: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语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新的传播技术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与平等的理想国度,就是一种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思想。单方面的认为当代大众传媒会因其传播渠道的双向性与网络的实时互动性能够带来民主与自由;因大众传媒的监督功能与现今受众的舆论压力能够带来人性与道德的发展,从而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乌托邦式期待。而这种观点就是片面。在大众传媒大战的今天已经成为了一种与社会制度与文化紧密相连的大型社会信息系统,而对于这样一个强大的系统

新媒体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新媒体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数字电视 2.媒介环境 3.公民新闻 4.网络暴力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何为新媒体?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何为数字鸿沟?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请简述媒介融合的特征。 4.请简述新媒体从哪几个方面改变了以往的媒介生态。 三、论述题(每个20分,共40分) 1.请以优酷网(或其他视频网站亦可)为例,详细阐述其盈利模式。 2.何为手机报,请以某手机报为例,详细阐述手机报的困境及解决方案。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数字电视:数字电视(Digital TV,DTV)指节目信号的摄取、记录、处理、传播、接收和显示均采用数字技术的电视系统,包括了节目采集、节目制作、节目传播到用户端接收的全过程。 2.媒介环境:大众传媒把不在场的东西呈现给受众,打破了交流“在场的有限性”。既然面对的是一种“不在场”,人们只有借助媒介来了解信息和理解意义,面对面的直接经验被一种中介化或媒介化了的间接经验所取代,由此,媒介向大众构建了一种有别于现实的客观现实的环境。 3.公民新闻:“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的概念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或者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 4.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其表现形式有: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等。 二、简答题 1.新媒体: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主要特征: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 作简要阐述。 2.数字鸿沟: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指的是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