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可翻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剑阁的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③北救而西却,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

--向北解救国,向西击退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④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这种蛇身子有黑色的身子、白色的花纹。

⑤故其国富而兵强 -- 国家富裕,军队强盛

⑥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渤之陋也

--我因此写下了这篇记,是因为感叹郦道元(记叙)的(过分)简单,嘲笑勃的鄙陋罢了。

⑦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情表》)-- 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④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庄宗接过了(三支箭)就把它们藏在了宗庙里。

⑤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 --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

3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①如此之势,而为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

③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享有高贵的官位却没有功绩,俸禄那么丰厚他却是不劳而获!

④小学而大遗。 --小的事情要学习,大的事情反而放弃了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色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是比蓼蓝青。

4、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可以翻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 --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

②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子产如果死了,谁来继承他?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祭十二郎文》)--人如果不讲信誉那怎么可以呢?

④死而有知,其几何离?--死后如果有知觉,那我们的分离还能有多久?

5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泛学习并且每天不断检验反省自己。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吗?

③楚怀王贪而信仪,遂绝齐。(《屈原列传》)--楚坏王贪婪并且信任仪,于是与齐断绝往来。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因为古人思考探求得非常深刻、周密的缘故。

注意:表顺承关系时,连接的是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这些事情或动作有先后顺序。如“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句中“而”连接“闻”和“愈悲”两种情况,是一先一后连续发生的动作行为,从逻辑关系上来看,前后两个词语没有主次之别,是在一个层次上的。可译为“就”,也可不译。

而表递进关系时连接的是两个有递进关系的词或短语,后一部分在意思上比前一部分在程度上或围上更进一层。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博学”与“参省”,“知明”与“行无过”之间有一个要求上更难更进一步的关系,可以译为“并且”或“而且”。(强调一点,古汉语中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不要求区分,所以递进关系译成“并且”是可以的)

6、表示修饰关系,把表示动作行为方式、手段、时间等的状语跟中心词连接起来,现代汉语可译

为“地”或不译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表示动作的频率)

--我曾经整天地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

②吾恂恂而起(表示动作的状态)(《捕蛇者说》) -- 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

③喟然而叹(气)。(表示动作的状态) --因感慨而深深地叹气。(喟然形容叹气的样子。)

④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河曲有一个聪明的老头笑着阻止愚公说。

⑤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你是干什么的?”

⑥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7、表示因果关系,连接有因果关系的词语或句子,相当于“因而”、“所以”

①不得已而为之。--没有办法,因而只能这样做。

②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阻抑它的生机,拿这样的病梅来谋求高价,因而、的梅花都病残了。

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我也后悔因为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④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8、表示目的关系,可翻译为“目的是”,“来”,“用来”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她们)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目的是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登记官吏百姓的户籍,查封官府金库,来等待将军的驾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你们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你们)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父亲回来,自然会找你算帐的。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这地方,你的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③余知而无罪也。 --我知道你没罪

作代词,“这样”: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三)、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

【固定词组】

【然而】在古汉语中,一般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的连用,“虽然如此,但是”的意思。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然时运,这样但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然的时运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的原因。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过了会儿摇头、跺脚的人,就有了数十

个罢了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像这

样罢了。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树、檀树之类的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②三月而后成。(《逍遥游》) --起码得三个月才行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我虽是愚人,也知道那是不行的,何况对于明智的人来说呢!

【既而】不久,一会儿,后来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不久以“吴地民众暴乱”事由向朝廷报告,追查下来诛杀了这五个人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不久从井中打捞上来尸体,(那些人)才转怒为悲,开始哭天抢地,伤心欲绝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后来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公婆,公婆溺爱自己的儿子,管束不住他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楼记》)

--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③齐人未尝赂,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齐国不曾贿赂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豫州(先生),现在打算往哪儿去呢?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大王拿着什么过来?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触龙说太后》)

--一有朝一日您(太后)驾崩了,长安君凭什么在国立身呢?

④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这两座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春夜洛城闻笛》)

--在这里从早到晚听到的是什么事物的声音?是杜鹃声声啼血,猿猴声声哀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楼记》) ---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快乐呢?

③孤之过也,大夫何罪? --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为什么不解除军队,向他投降呢?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

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打仗是那些做高官得厚禄的人(肉食者)来策划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④长夜沾湿何由彻。 --在这样漫长的夜晚,湿漉漉的,如何才能捱到天亮?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

②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青泥岭上多么曲折,百步九折绕山峦。(三)何: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 --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论》)

【固定词组】

【何若】【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那士兵〕逃跑了五十步的人笑逃跑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呢…?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他们使别人感到受侮辱、卑贱的行为,与五个人的死相比较,轻重本来怎么样呢?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邦大吃一惊,说:“怎样应付这件事呢?”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起来却如同泥沙呢? ...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

--万一有朝一日您(太后)驾崩了,长安君凭什么在国立身呢?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不去做和没有能力做到,这两种情形凭什么来区别呢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我们君王大概没什么病吧,不然凭什么能奏乐呢

④君何以知燕王? --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你)?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

--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

【何乃】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焦母对仲卿说:“(你)怎能这样没见识!”

[何异、何异于]有什么不同。例:何异以孤羊投狼群?

[何其]多么。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何则]为什么(用于自问自答)。例:百仞之山,任负载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何……为] 还(做某件事)干什么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则无礼,何施之为?

[如……何、奈……何]将……怎么办呢。例:虞兮虞兮奈若何?

三、【乎】

(一).在句子末尾人们要表示出说话的语气——语气助词,表达话语的多种语气

1、用于句尾,表示反问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涉世家》) --有权利高贵的人,都是生来就有的吗?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我(向他们)学习的是真理和知识,哪管他们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然而在豫州败仗后,怎么能顶得住此次劫难呢?

2、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①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轻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

②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男子汉也疼爱她的小儿子吗?

3、用于句尾,表示感叹或祈使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

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唉!--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②长铗归来乎!出无车(《谖客孟尝君》)--长剑啊,咱们回去吧!我们连车都没有。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

4、用于句尾,表示揣度或商量的语气,可以翻译为“吧”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圣人圣明的原因,愚人愚蠢的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大王如果真的这样爱好音乐,那么齐国应该差不多(治理好了)吧?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太后》) ---每日饮食该没减少吧?

④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二)、用于句中停顿处,可不译

①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狱中杂记》)

--我对这些事有感触,就拿杜君的话普遍询问狱中的人,大家说的都一样,于是便写了下来。

②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唉,你这远方的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

(三).用于句中,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1、相当于“于”。表时间、地点、围:在,在……时候,在……方面

①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荀子《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司马迁《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姚鼐《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李密《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司马迁《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李密《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韩愈《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司马迁《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司马光《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司马迁《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蒲松龄《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打印版讲课教案

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 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奇思妙想】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 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1、于 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 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 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 “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 “比”等。例如: 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自、从) 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由于)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 ④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 ⑤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给)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到) 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被) 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比) 2、与 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 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 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当时的嫁妆很有意思,两样东西:冰冻带鱼和同根莲藕。吃冰冻带鱼前,要先解冻,这就寓意两国关系的解冻。莲藕同根,表示永结连理的意思。据科学家借助探测仪测得,最古老的莲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估计那时人们结婚不送戒指,送莲子。 【释义举例】 “与”字动词、连词、介词、语气助词四种词性。 1、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 “结交”“亲附”例如: 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 ②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参与)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 2、用作连词,“同”“和”“跟”。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可翻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剑阁的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③北救而西却,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 --向北解救国,向西击退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④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这种蛇身子有黑色的身子、白色的花纹。 ⑤故其国富而兵强 -- 国家富裕,军队强盛 ⑥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渤之陋也 --我因此写下了这篇记,是因为感叹郦道元(记叙)的(过分)简单,嘲笑勃的鄙陋罢了。 ⑦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情表》)-- 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④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庄宗接过了(三支箭)就把它们藏在了宗庙里。 ⑤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 --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 3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①如此之势,而为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 ③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享有高贵的官位却没有功绩,俸禄那么丰厚他却是不劳而获! ④小学而大遗。 --小的事情要学习,大的事情反而放弃了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色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是比蓼蓝青。 4、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可以翻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

高考全部_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最新最全)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一【而】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 山记》) 8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9.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10.未几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11.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 石乎!

1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 碑记》) 二【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 传》) 2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 行》) 4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 传序》) 6.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7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8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9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 赵太后》)

10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 免成役(《促织》) 11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三.【乎】 1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3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4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此乎? 6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7于是乎书。 8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 记》) 9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 者说》)

18个文言虚词(含用法 例句 翻译)

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楚怀王贪婪,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了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好象都弯着腰,有些被太阳晒到,有些没有,都呈现出各种班驳的颜色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二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二 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④不厌其烦——乐在其中——莫名其妙——不乏其人——不计其数⑤.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仆诚(果真)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那些) 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成语例释】洞烛其奸:洞,透彻;烛,照见;奸,奸诈。对别人的阴谋诡计看得很清楚。 名副其实:名卢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2.用作副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命令等语气。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经典文言】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命令)(《伶官传序》)⑤汝其勿悲(表婉商)⑥今臣生十二岁於兹矣,君其(还是)试臣,何遽(匆忙)叱乎?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经典文言】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③意者,堂下其有憎臣者乎?(译文:推测起来,大概是堂下诸人中有怀恨我的吧!)④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④【成语例释】舍我其谁:舍,除了。除了我还有哪一个?形容人敢于担当,遇有该做的事,决不退让。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反问) 3.用作副词,表示动作发生在将来,相当于“将要”。 【经典文言】1其如土石何? 4.用作连词,可以放在句首,或者表示假设,可以翻译为“如果”;或者表示选择,可以翻译为“还是”。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经典文言】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经典文言】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③其有能去之(害虫)者,有功于物也。(表假设)(柳宗元

高中重点文言虚词记忆口诀与范例释义

高中重点文言虚词记忆口诀与范例释义 很多同学都会对文言文学习中的虚词用法感到头疼,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常用的文言虚词记忆口诀,非常棒! 于 【速记口诀】 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 【谐音】 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 “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例如: 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自、从) 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由于)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 ④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 ⑤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给)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到) 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被) 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比) 与 【速记口诀】 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

【谐音】 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当时的嫁妆很有意思,两样东西:冰冻带鱼和同根莲藕。吃冰冻带鱼前,要先解冻,这就寓意两国关系的解冻。莲藕同根,表示永结连理的意思。据科学家借助探测仪测得,最古老的莲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估计那时人们结婚不送戒指,送莲子。 【释义举例】 “与”字动词、连词、介词、语气助词四种词性。 1、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 例如: 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 ②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参与)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 2、用作连词,“同”“和”“跟”。 ①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和,跟,同) 3、用作介词,“同”“和”“跟”;“给”“替”;“和……比较”; 例如: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和、同、跟)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给,替) 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 4、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 例如: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感叹语气)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 焉 【速记口诀】 句尾词尾常不译,反诘语气常译呢,代词什么之哪里,兼词相当于是之,疑副怎么和哪里 【谐音】 锯尾吃尾常不易,反截鱼鳍长翼呢,带刺什么知那里,见刺相当于是之,姨夫怎么和哪里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列表(按考试出现频率排序) (1)

高考十八个文言虚词用法表解 一、以 用法类型具体用法解说举例 介词动作、行为凭借的工 具、方法 表示工具:可译为“用、拿、 凭借、依据、按照、用、(凭) 什么身份”等 表示凭借:可译为“凭、靠” 请以剑舞(用,引进动作的工具)(宾语前置)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同上)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古知今(根据,引出动作行为的根据) 以大中丞抚吴者。(凭,引进凭借的身份) 余船以次俱进。(按照,引出凭借的方式)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凭着,动作凭借的工具)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凭) 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问:“何以战?”(凭)(宾主前置)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靠) 动作、行为涉及的对 象 把字句,起提宾作用,译为 “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把城池给赵国)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把鲁肃交还给同乡) 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 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动作、行为发生的时 间和处所 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在,引时间)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从,引处所) 连词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 等,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是后一动作行 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 或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 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 “而”“来”“用来”以致”等 敛赀财以送其行。 因果关系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 “因为”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 “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副词通“已”,译作“已经”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构成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 结果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用法类型具体用法解说用法举例 连词可连接词、短 语和分句,表 示多种关系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黑质而白章。 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子灿寐而醒,客则酣睡炕上矣。 广起,夺而杀尉。 余心方动,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译为“地”,也可不译吾尝终日而思矣。 面山而居。 吾恂恂而起。

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及翻译(精选.)

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和翻译1.【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 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一起从洞里出来了,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为什么呢?

高考语文18文言虚词用法例释(含例句译文)

高考语文18文言虚词用法例释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剑门关崎岖又险要,一人守关万人攻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到北边去救赵国,西边击退强秦,这是五霸一般的功业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而且都象弯腰曲背的样子。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所以才丢下你跑到京城求官做,企图挣几斗禄粮。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把它击碎。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这是真的啊!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使得他的儿子夭亡了啊!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各位如果有这种意思的话,就听我的指挥好了。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死后如果有知觉,那我们的分离还能有多久?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跂,qì, 抬起脚后跟站着。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项王手握剑柄,直起身子,问道:“来人是干什么的?” 跽,jì,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刘表妒忌他的才能而不能重用(他)。 ③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楚怀王贪得土地因而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交)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耐心地久立远视,盼望皇帝能亲自驾临。望幸:盼望皇帝到来。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为幸。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不多时,摇头顿脚按节拍而歌的,只不过几十个人罢了。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这样罢了。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 遥游》) ——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决,xuè,通作“翅”,迅疾的样子。抢,qiāng,突过。控,投下,落下来。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我小心谨慎地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为止。 ②三月而后成。(《孙子兵法》) ——三个月后才能制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 1

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及翻译

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和翻译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一起从洞里出来了,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①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①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青泥岭的山路是多么曲折盘旋,行走百步就要折九弯,蜿蜒小路绕着山岸转。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新娘(刘兰芝)的车行在后面,车子发出隐隐甸甸的响声

高考的18个文言虚词用法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图穷而匕见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2.宗受而藏之于庙________ 《伶官传序》 3.温故而知新________ 《论语》 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________ 《伶官传序》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________ 《六国论》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________ 《六国论》 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 《劝学》 10.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1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________ 《邹忌讽齐王纳谏》 1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________ 《愚公移山》 13.盛以锦囊,负而前驱________ 《伶官传序》 1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答案:1~2连词,表承接“来”“就”。3~6连词,表并列“和”“并且”。7~8连词,表转折“却”。9~11连词,表递进“而且”。12~13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4.连词,表因果“因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________《岳阳楼记》 3.豫州今欲何至________ 《赤壁之战》 4.然则何时而乐耶________ 《岳阳楼记》 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________ 《赤壁之战》

6.徐公何能及君也________ 《邹忌讽齐王纳谏》 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________《伶官传序》 8.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________ 《石壕吏》 9.今日之事何如________ 《鸿门宴》 10.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________ 《五人墓碑记》 11.何以战________ 《曹刿论战》 12.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________ 《庄暴见孟子》 13.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________ 《鸿门宴》 1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________ 《阿房宫赋》 答案:1~2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3.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4.作定语。译作“什么”“哪”。5~6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7~8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9~10构成复音虚词。“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11~12疑问代词。“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13~14复音虚词。“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 文言虚词练习(三)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________ 《陈涉世家》 2.儿寒乎?欲食乎________ 《项脊轩志》 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________ 《庄暴见孟子》 4.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________ 《捕蛇者说》 5.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________ 《屈原列传》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________ 《师说》 7.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________ 《五人墓碑记》 8.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________ 《庖丁解牛》

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整理想你念你)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点,每一个虚词有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法,死记硬背既费时费力,又容易遗忘。为了帮助同学们突破这一难点,笔者编了19个速记口诀,压缩记忆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利用谐音,化枯燥为有趣,让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地记住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18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奇思妙想】 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1 于 【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奇思妙想】 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 “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例如: 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自、从) 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由于)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 ④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 ⑤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给)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到) 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被) 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比) ⑩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和) 2 与 【速记口诀】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 谐音: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 【奇思妙想】 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当时的嫁妆很有意思,两样东西:冰冻带鱼和同根莲藕。吃冰冻带鱼前,要先解冻,这就寓意两国关系的解冻。莲藕同根,表示永结连理的意思。据科学家借助探测仪测得,最古老的莲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估计那时人们结婚不送戒指,送莲子。 【释义举例】

(完整版)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及翻译

18 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和翻译1.【而】 (一)用作连词。1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①蟹 又” 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 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 "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 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假如"。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我也后悔,自己跟着

他一起从洞里出来了,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为什么呢?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2014江苏高考(必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 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 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