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化练习题

(完整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化练习题
(完整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化练习题

开封高中16届高一下学期练习题(二)

命题人石利娟审题人张鲁敏一、选择题

读某城市土地利用分布图,回答1~2题。

1.图中最可能表示高级住宅区的是

A.a处B.b处

C.c处D .甲处

2.下列关于该城市功能分区的叙述,错误

的是

A.中心商务区位于交通便利的城市中心

B.工业区的分布主要考虑交通因素

C.住宅区是城市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之

D.便利的交通是卫星城的形成条件之一

读某城市规划略图,回答3~4题

3.N地为该城市规划预留地,最适宜建

A.客货物流区 B.高新技术区 C.旅游度假区 D.金融商业区

4.某大型跨国零售企业欲在该市投资建设一大型超市,最合理的选择是

A.①处 B.②处C.③处 D.④处某中学地理研究小组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对夏季空调冷负荷(达到某温度的制冷耗电量)进行测算,一组是根据该地气象站某日测得的气温,另一组是根据同一天在城市某住宅小区观测的气温数据,如下表。读表完成5~6题。

5.据表可推断该地气象站最有可能位于

A.住宅区 B.商业区 C.工业区 D.城郊区

6.下列地理环境问题不是主要由城市化产生的是

A.城市洪水 B.“雾岛”效应 C.酸雨 D.咸潮

下图是三个同等规模商业中心对周围顾客达成

交易的概率的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分析回答7~8

题。

7.图中四点达成交易的几率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

A.甲乙丙丁 B.乙丁甲丙

C.甲丙丁乙 D.乙甲丁丙

8.若要在图上新布置一个同等规模的商业中心,

则最佳位置是

A.甲 B.乙C.丙 D.丁

读我国东南部某大城市住宅小区示意图,回答9~11题。

9.“爱我城市,共建家园”的民意调查中,小区居民集中反馈了如下问题,其中的合理化建议有①高速公路需要改线②火电厂应搬迁至图示区域的西北

③住宅区西北部的绿地改建为学校④郊区

增加绿地面积,以改善城区大气质量

⑤增大小区的绿地面积。

A.①②③B.①④⑤

C.①②③⑤D.②③④

10.如果在图中甲处布局大型建材批发超市,

其布局原则是()

A.地价水平低B.市场最优原则

C.环境污染小D.交通最优原则

11.目前,城市多选择远郊建造公租房、经济

适用房,影响决策的主导因素是()

A. 土地价格

B. 地租支付能力

C.交通条件

D.环境条件

2011年我国因大雨而发生内涝的城市将近20座,且城市内涝严重,这与城市降雨损失量密切

相关。降雨损失量是指降水后可以被地表吸收、渗透的水量。读下图,回答12~13题。

12、在相同的降雨量条件下( )

A.草地降雨损失量随时间呈直线上升趋势

B.1小时后,草地下渗水量是土地的2倍多

C.降雨损失量越高的地表,地表径流量越大

D.沥青路面的降雨量转变为地下径流量最多13、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夏季雨后出现内涝,有利于缓解城市内涝的措施有()

①兴建污水处理厂②疏浚河道③发展城市道路④完善排水系统⑤扩大城市绿地面积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④⑤D.②④⑤

读我国四座城市气温年较差和年降水量坐标图,回答14~15题。

14.一般年份,影响这四座城市所在区域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或灾害分别是()A.a热量b光照c伏旱d洪涝B.a水分b春旱c伏旱d洪涝

C.a热量b春旱c伏旱d台风D.a水分b盐碱c光照d台风

15.依据四地所处的温度带判断,其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分别是()

A.a甘蔗b冬小麦c油菜d花生B.a甜菜b春小麦c水稻d水稻

C.a亚麻b棉花c油菜d甘蔗D.a冬小麦b春小麦c橡胶d水稻

下图是我国某大城市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回答16~17题。

16.当①线变成②线时,则住宅功能区可拓展到

A.一环路B.二环路

C.三环路D.环城路

17.近年该市大型综合商场和超级市场逐渐从市

中心向二、三环路迁移,主要原因是

①城区用地紧张,地租上涨

②人口向郊区迁移

③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④二、三环路人流量更大⑤市中心交通拥堵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④⑤

甲、乙两图分别是某市城市化过程及该市距市中心地租水平变化图,读图完成18~19题。

甲乙

18.图甲反映了该城市可能

A.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B.出现再城市化现象

C.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D.出现大量卫星城

19.若图乙中箭头方向表示数值增加,则图乙中b地最可能

A.位于旧城中心区

B.位于远郊地区

C.位于新兴工业区

D.位于城市环形道路沿线

读“中国、美国、英国、阿根廷四国城市化进程图”,完成20~21题。

20.关于四幅城市化进程图,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①—中国②—美国③—英国④—阿根廷

A.④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21.下列关于上述四国城市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处在城市化初期阶段

B.美国是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

C.英国城市化水平高、速度快

D.阿根廷城市化水平较中国高再城市化是指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下图显示西欧四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平均增长速度。完成22~23各题。

22.图中1984~1989年处于再城市化阶段的国家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23.促进西欧部分国家再城市化产生的因素有

①传统工业的复苏②第三产业的发展

③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④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读某区域城市分布图、甲城市地租等值线示意图(左下图),图乙为甲城某区域日均地铁分时段客运量统计图(下右图),回答下面24-26题。

24图甲中所示地区

A .城市共有三个等级

B .甲城市服务范围比乙城市大

C .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

D .乙、丙城市服务功能相同 25.关于图甲中甲城市地租水平的描述,正确的是

A .a <b

B .b <c

C .b <d

D .c >d 26.图乙反映的最有可能是甲城市

A .a 以内的区域

B .ab 间的区域

C .bc 间的区域

D .c 以外的区域 图4示意东欧城市的典型空间结构。读图回答下面27-28题。

27.图中①、②、③代表的依次是

A .工业区、别墅区、绿化区

B . 绿化区、工业区、别墅区

C .绿化区、别墅区、工业区

D . 别墅区、绿化区、工业区 28.该城市

A .老城区地租最高

B . 中心向西南方向移动

C .空间形态变化受交通影响

D . 仓储式购物中心地处中心商务区 读“城市温度与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变化关系图”,回答29~30题

29.下列判断与图中信息相符的是 ①城市热岛效应明显 ②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③城市人口与城市面积不相关 ④该城市职能为政治、文化中心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0.由此必然会带来的现象有

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②城郊间形成热力环流 ③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④城市环境恶化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下图是不同城市就业空间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31~32题

广场 ①

老城区 铁路 ×

M

步行街 电车轨道 教堂 图例

× 购物中心

M 仓储式

图4

2

3

河流 ×

31、D城市属于 ()

A.单核心模式

B.多核心模式

C.同心圆模式

D.扇形模式

32、右图中的四座城市形成均与河流有关,对应正确的是

①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②两点河流的汇合处

③过河点位置④河口位置

A.甲—①乙—②丙—③丁—④

B.甲—②乙—③丙—④丁—①

C.甲—③乙—④丙—①丁—②

D.甲—①乙—③丙—②丁—④

二、综合题

1..(10分)读“某地1965年和2010年区域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1965年时,A、B均已形成村镇,请问B地形成村镇的条件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到了2010年,该地区已形成发展了若干个城市。A地发展成为城市的原因可

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E 城镇的发展与开发密切相关。但随着该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多,地表水资源短缺将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墨西哥城人口超过了2 000万,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城市。该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城内有13万家工厂和150万辆汽车,每天排放的有害气体使墨西哥城上空常常被黄色烟雾笼罩。

材料二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1998年底人口达1 306万。20世纪80年代上海就开始建设卫星城。1990年开始建设浦东新区。20多年来,上海修建了全长480千米的环城公路,新建了高架公路和地铁等。人均居住面积从1980年到1994年增加了近一倍。1999年,园林绿地面积达1万多公顷,公共绿地3 600多公顷。上海的环境正日益好转。

(1)结合材料分析墨西哥城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双选) ( )

A.人口膨胀 B.工业过于集中 C.失业人口增多 D.城市规模扩大

(2)墨西哥城的主要大气污染源是________。城市环境污染除大气污染外,还有______、

______和______等。

(3)结合材料二,分析上海市解决城市问题的途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墨西哥城治理环境问题可以借鉴上海的做法是(双选)

A.分散大城市职能 B.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C.边污染边治理 D.扩大城市规模

3、读下图“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然后分析回答:

(1)根据城市化水平辨别图中表示发达国家的是_________曲线,表示发展中国家的是___________;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基本上反映了其_____________的发展水平.

4、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图15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图

材料二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如今出现急剧变化,城市间快速交通网络呈现全面接轨态势,农民向城市迁移,经济一体化措施纷纷启动,以工业化为重心的社会发展进程转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行的新阶段,“3小时都市圈”逐渐形成。

材料三加快沿江开发,是江苏省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战略选择,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实际步骤,也是深入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突破口,新一轮沿江开发必将带来江苏省经济的新一轮腾飞。

材料四江苏省人口变化情况表

(1)根据以上材料简评江苏沿江县市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8分)

(2)根据材料四可看出江苏人口的变化特点及原因各是什么?(8分)

(3)简述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省区可能产生的城市问题。(8分)1-5 ABBAD 6-10DBCBD 11-15 ABDCC

16-20CBCDB 21-25DBCBC 26-30ADCAD 31-33BD 1、(1)地处河流干、支流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农业条件好(2)地处铁路交汇处,陆地交通改善

(3)旅游喀斯特地貌,地表水缺乏

2.

(1)AB

(2)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噪声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

(3)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绿化环境,扩大园林绿地、公共绿地的面积 (4)AB

3、(1)①②

(2)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

(3)城市经济畸形发展环境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城市发展不合理(4)社会经济

4、

(1)(8分)

有利条件:亚热带湿润地区,(1分)热量充足,降水丰富;(1分)

紧靠长江,(1分)离海较近,水运方便;(1分)城市间快速交通网络形成,铁路、公路、航空运输条件好;(1分)平原广阔土壤肥沃,(1分)水源充足,农业基础好;(1分)农民向城市迁移,劳动力丰富,(1分)科技文化素质高,思想观念开放。(任答6点即可得6分)。

不利条件:矿产、能源紧缺;(1分)环境压力较大。(1分)

(2)(8分)

变化:江苏总人口不断增加;(1分)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1分)城镇人口比重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1分)家庭规模有变小的趋势(1分)

主要原因:江苏经济发展较快,乡镇企业较发达人,外省人口迁入较多;(1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较快,营养状况大有改善,老年人口增多;(1分)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经济发展快,大量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1分)计划生育政策引导及婚育观念改变,少生优生使家庭规模变小(1分)

(3)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生态恶化;污染加重等(任答四点即可)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教案]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 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补充: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城市是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中土地的利用形式: 同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功能区 2.功能分区的实质: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3.功能分区的特点:功能分区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一是各功能区之间无法划分明确的分界线;二是在同一个功能区中,只是该功能用地所占比例较大,其他功能用地所占比重较小而已。 4.功能区的主要类型: (1)住宅区: 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占城市空间的40%~60% ①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要求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 ②低级住宅区:多建在内城或工业区附近,条件较差 (2)商业区: ①分布原则: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 交通最优原则——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②中心商务区(CBD): 它是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综合练习题

新课标高一地理同步测试—人口的变化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1999年10月12日被联合国定为()A.50亿人口日B.60亿人口日C.70亿人口日D.80亿人口日 2.下列不属于人口增长模式指标的是()A.人口出生率B.人口死亡率C.人口自然增长率D.人口生育率 3.下列关于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A.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B.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特点相同C.19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D.世界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平衡的 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请读图1回答4~5题。 4.(图1)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A.93% B.23% C.13% D.60% 5.与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增加了近1.3亿。因此,新世纪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根据图2回答下列6~7题 6.(图2)图中所示a国家可能是() A.印度B.新加坡C.美国D.德国 7.图中表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 A.①B.②C.③D.④ 8.下列关于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模式中,“原始型”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B.总的来说,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C.美国人口世代更替缓慢,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D.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进入现代型 9.若某城市人口出生率1.02%,死亡率0.62%,自然增长率是0.4%,其人口增长模式是() A.原始型B.传统型C.现代型D.以上都不是 10.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广东省人口数量增长高于全国其他省区,其主要原因是()A.人口出生率高B.人口死亡率低C.人口自然增长快D.人口迁移造成的11.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现象的是()A.山东的大学生毕业后由长沙到北京工作B.中国的学者到美国进行学习访问C.华裔科学家回国探亲D.国庆节到外地休假 自然环境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影响人口迁移及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据此回答12—13题。 12.影响美国第四次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A.西部耕地充足,土地生产力潜力大B.西部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制造业的发展C.西部、南部离海洋近,水资源丰富D.西部、南部光照充足,空气洁净、环境优美13.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导致大量的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A.深圳、珠海经济条件的改善B.深圳、珠海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C.深圳、珠海交通和通讯的发展D.深圳、珠海自然条件的改善 读“四个国家人口老龄化趋势示意图3”,回答14~15题 14.图中与①②③④曲线排序相应的一组国家是()A.瑞典、墨西哥、日本、中国 B.瑞典、日本、中国、墨西哥 C.中国、墨西哥、日本、瑞典 D.日本、瑞典、墨西哥、中国 15.有关四个国家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瑞典是北欧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后人口年龄结构呈 老年型 B.墨西哥属于北美洲,二战后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加 剧 C.中国20世纪70年代控制人口增长数量,目前我国 没有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 D.日本是工业发达国家,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 16.影响当今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因素B.土壤的肥力状况C.经济因素D.宗教因素 17.关于环境人口容量的正确叙述是()A.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人口容量应该是基本相同的 B.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是永远不变的 C.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源利用率提高,地球环境人口容量是无限的 D.确定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18.关于人口合理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合理容量就是人口容量 B.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地区的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 C.人口合理容量是是一个理想的,难于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D.人口的合理容量就是目前世界上的人口规模 19.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A.科技发展水平B.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C.人口的生活消费水平D.资源 20.原始社会的环境人口容量()A.比现在小得多B.比现在大得多C.与现在相当D.无法比较 21.目前上海面临的最主要的人口问题是()A.卫星城镇人口比重大B.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赡养照顾众多老人负担过重 C.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高D.人口年龄构成轻,生育高峰压力大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2优秀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地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地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地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地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地差异, 理解相应国家不同地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 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地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特点和转变地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地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地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地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地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地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地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地.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趋势是怎样地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地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地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地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地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地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地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功能 分区 形态特征位置 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 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 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 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 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 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 两侧 住宅区占地面积大(40% -60%),是城市主要 功能分区,工业化后 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 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 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 展 高 级 城市外缘与高 坡、文化区联系 低 级 内城与低地、工 业区联系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6、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7、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9、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 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 市(50~100万) 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 [理解记忆]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 4、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质量检测试题

高一地理质量检测2020.3.17 一、选择题(共34个,每小题2分) 沙特阿拉伯位于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是名副其实的“石油王国”,石油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人口密度仅为15人/平方公里(2016 年)。下图为“沙特阿拉伯简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控制沙特阿拉伯城镇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海陆位置B.石油C.地形D.绿洲 2.限制沙特阿拉伯环境承载力的资源“短板”是() A.光热资源B.水资源C.矿产资源D.土地资源 工作在北京,居住在天津。近年来,由于城际就业、居住等条件的差异,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和生意人在京津城际高铁上演绎着“双城记”,他们以每日、每周、每月的周期奔波在这条线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工作在北京”的主要原因是() A.北京就业机会多,人均收入高B.在北京工作体面,声誉好 C.北京劳动密集型工业发达D.北京社会福利制度更完善

4.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演绎“双城记”得益于() A.政策支持B.交通改善C.人口老化D.逆城市化 美国佛罗里达州号称“阳光之州”,旅游和农业是其重要的经济支柱。下图为该州土地利用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每年冬季,美国退休老年人纷纷从北方迁移到此越冬,其主要原因是A.地形平坦B.气候温暖C.森林茂密D.就业率高 6.上图农业区中,该州下列经济作物产量占美国比重最大的是 A.甘蔗B.棉花C.大豆D.甜菜 7.该州城市多沿海分布,与该分布特点形成无关的是 A.内陆多沼泽分B.临海交通便利C.临海开发较早D.临海地形平坦 读“某国某地区人口密度与海拔的相关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该图所示最有可能反映的地区是() A.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B.恒河平原与喜马拉雅山的过渡地带 C.亚马孙平原与巴西高原的过渡地带D.刚果盆地与东非高原的过渡地带 9.该地区海拔500米以下地区人口密度低的原因是()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999.10.12,世界60亿人口日;2005.1.6,中国13亿人口;至2008年,世界总人口已达67亿。2.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3.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4.人口数量变化原因:①生产力水平;②医疗水平;③政策;④传统观念;⑤社会保障体系;⑥婚姻制度;⑦教育水平;⑧宗教信仰。5.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①时间差异: ②空间差异: 6.趋势: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发达国家人口总数将较为稳定,有的国家将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相对缓慢。 7.中国人口问题:①人口老龄化严重(因为医疗、计划生育);②人口性别比例失调;③人口素质较低。应对措施: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②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关心照顾老年人。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3.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新加坡、韩国、古巴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机械增长)。【辨识:人口流动,范围更大,包括人口迁移;短期。如出差、上学、度假、探亲】2.人口迁移: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最小单位为县市);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3.在世界六大洲中,那些始终是人口迁入区:北美洲、大洋洲;哪些时候总是人口迁出区:亚洲、非洲;二战前迁出,二战后迁入:欧洲;二战前迁入,二战后迁出:拉丁美洲。4.分类:⑴、国际人口迁移 ①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②⑵、国内人口迁移 ①概念: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②A、古代: B、现代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案1

自治区双语特岗教师 面 试 教 案 科目:高中地理(必修2) 课题: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三节城市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 【教学重点】 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 【教学难点】 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主题讨论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导入)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描述的是深圳,它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变成一个大城市,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城市化的内容。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呢? 2.新授 2.3城市化【板书】 一、什么是城市化【板书】

<一>城市化的含义【板书】 生: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师:根据城市化的含义,要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正在城市化,可应用什么标准来判断? 学生讨论回答:略 师: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以及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在三个标志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指标,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二>城市化主要标志【板书】 1、城市人口增加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师:我们通过地图来对城市化这一现象加以理解。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师:对比2000年和1985年长江三角地区的城市分布,城市发展有哪些特点?找一找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哪些城市升级了? 生:对比2000年和1985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分布,我们可以发现城市的数量明显增加。无锡、苏州、杭州等城市由大城市升级为特大城市,镇江、常州、宁波等城市则由中等城市升级为大城市,嘉兴、湖州、绍兴等由小城市升级为中等城市,同时增加了许多小城市,如高邮、姜堰、余航、桐乡、奉化等。 师总结:由于大量人口由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许多城市等级提高。到2000年,整个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了一个由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四个等级的城市组成的一个成熟的城市体系。所以说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市等级升级的过程;城市化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从两个时代的城市分布的对比中,我们发现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是相当迅速的,有一些地方在1985年之前还是县城,到2000年已经迅速发展为中等城市,比如张家港、海门、靖江、昆山、丹阳、萧山等。 (过渡)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大量的农村人流向城市呢?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这股动力来自于产生源地不同,但方向相同的两个,即拉力和推力。 (引导学生阅读图2.17,思考下列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特 点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 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 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 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 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 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 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 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 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 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 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 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案教学提纲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答案】 A 【解析】A图显示出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最后出现 卫星城甚至形成城市群,符合区域内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2.在城市化过程中()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B.劳动力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C.城市数目增多,规模缩小 D.城市数目减少,规模扩大 【答案】 A 【解析】在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截至2011年末,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51.3%,拥有 6.9亿城镇人口,目前,我国城市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城镇人口正持续 快速扩张,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城市化标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C.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D.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 4.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是() A.调整行政区划,合并城市,扩大城市管辖面积 B.在大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逐步形成城市群 C.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 D.促进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答案】 3.C 4.D 【解析】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是城市化的结果,不是标志,但是 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却能提高城市化水平。而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可使城市合理发展,但不能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012·安徽合肥高一质检)下图是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 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 5.阶段Ⅰ所表示的城市化阶段是() 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 C.逆城市化阶段D.后期阶段 6.引起阶段Ⅱ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新教材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示范教案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新教材) 2019.4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一) 从容说课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投影、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区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从城市群体来看,每个城市都为一定的区域提供服务,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和范围是不同的。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原有的城市在扩大,新的城市不断出现,那么,城市化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每一个过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二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 (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 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 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 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 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 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一、选择题 元月6日,是我国大陆“13亿人口日”,巨大的人口数量,再一次向我们敲响 了警钟。同时有关专家还指出,我国近期人口特征表现为三大高峰相汇,即增长高峰、老龄化高峰和就业高峰同时出现。据此回答1~4题。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全套)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 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 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 条件改善,寿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 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 快 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 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 自然增长率 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 平 增长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比较稳定,一 些国家的人口 数量还会逐渐 减少 俄罗斯、德国、 日本 发展 中国家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很 快,世界新增 人口中,发展 中国家占到 80%以上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 经济的发展,医疗卫 生事业的进步,人口 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始 趋于缓慢,很 多国家实施人 口控制措施 中国、印度、 巴基斯坦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过渡模式“三低”模式 特点 出生率高高高低 死亡率高高低低 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 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 生产力水平 ? ? ?→ ?不断增长 分布热带原始森 林等地区的 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 展中国家或 地区 亚、非、拉等洲的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 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 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案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2.2城市化教案 作者:加入日期:06-07-25 2.2城市化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说明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并能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重点难点]: 1、城市概念 2、城市化特点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讲授过程]: 导入:世界上最早的聚落不是城市,而是乡村,而乡村发展成为城市的过程即为城市化过程。[阅读]探索活动,中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 [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人口从乡村流向城市) 为什么乡村人口要流向城市?(经济因素:谋求更好的生活质量水平) 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使城市中发生哪些现象?(住房、就业、交通等方面) 前面描述的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城市化过程的一种表现。 一、城市化: 内涵:1、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2、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3、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 城市化指标:1、城市地域扩大和城市数量增加;2、城市人口绝对数量的增长;3、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4、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的扩散。 二、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工业革命至二战: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但由于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相对较低,所以平均的世界城市化进程相对较慢。 二战后: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且发展迅速。 全世界至2000年,平均城市化水平达46.6%。 这一进程也体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读图]P36图2-2-3 发达国家: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上世纪70年代一般达70%)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但城市化水平较低(1950年之后年增长率高达近5%,199 0年城市人口比重只有33%) 2、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表现在: (1)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尤为引人注目。 [读表]2-2-1:体现了大城市发展迅速的特征。 例:墨西哥城人口占本国人口的17%左右,布宜诺斯艾利斯占本国人口的30%。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地理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 )预习课文,了解城市化及城市化进程 (2)完成课前预习 二、教学课题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于上述内容,课标还提出了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这反映出在新课程中,主张地理知识与地理实践的结合,学习活的地理,地理基本原理和地理基本理论的学习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的建构主义思想。 三、教材分析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为此集中探究了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三个问题。在教学中应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图表的应用重点比较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以及原因,通过事实例子印证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了解我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应该注意解决哪些问题,促使我国城市更加健康地发展。本节教学的重难点是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地理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教学中的建构主义”等理念,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值 得探究的实践问题。本节课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以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可以是教师情景创设下的研究也可以是实地调查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小组性的研究也可以是组间诘疑性的研究。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自学释疑法、分组讨论法 1.学生通过影像、实地调查与教材的学习,能准确地说出城市化的定义及表现。 2.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比较认识到城市化的双刃性,以及对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有基本的解决 方法。 3.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掌握基本的调查步骤,及注意事项。

高中地理必修二单元复习测试题第一章

地理必修二单元测试题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下图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2题。 自然增长率% 时间 ①②③④ 1、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期为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各国,目前人口发展情况与图示类型一致的是 A.埃及 B.中国C.德国 D.印度 读甲、乙、丙、丁四个国家2008年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的人口比例示意图,完成3~4题。 3、未来人口压力最大的国家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4、关于甲、乙、丙、丁四个国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可能是甲 B.最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家是丙 C.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较重的是乙

D.社会经济和生态压力最小的是丁 甲市2008年户籍人口出生9.67万人,出生率0.699%;死亡10.7万人,死亡率为0.773%。甲市户籍人口这种自然增长态势已持续14年。右图显示四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据此完成5~6题。 5、甲市可能是 ( ) A.西宁 B.延安 C.上海 D.广州 6、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中,人口增长模式与甲市处于同一类型的地区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为M、N两国一定时期内出生率和死亡率曲线图,据图回答第7~8题。 7、M、N两国属于 ( ) A.M发达国家、N发达国家 B.M发达国家、N发展中国家 C.M发展中国家、N发达国家 D.M发展中国家、N发展中国家 8.判断关于两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M、N两国人口增长模式同步变化 B.M国比N国人口增长模式改变的年代早 C.M国人口模式转变后,国内人口迁移以农村迁往城市为主 D.N国人口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城市普遍出现了逆城市化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2章城市与城市化全章教案(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2章城市与城市化全 章教案(人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课标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课标分析: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本条“标准”有三个要求,这三个要求在能力要求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性。①要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②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③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 考虑到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和认知特点,本条标准并未将学习的要求定位在完整掌握目前广为承认的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如同心圆地带理论、梯度理论、扇形理论、城市内部的中心地结构理论等)上,而是定位在能用这些理论中反映出来的地理原理来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差异。至于“要学习几个理论”、“学习哪个理论”、“要掌握某个理论中的哪些概念或原理”等问题,该条标准亦未作出

具体的规定,而是强调“运用实例”,对具体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并进而理解其形成的原因,进而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地理思想。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本条标准涉及人口和城市两部分内容。其中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可放在第一章处理。第二章应重点放在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的讨论上。 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域集聚的特定文化现象,城市是由人创造的文化景观,“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创造的文化景观也各有明显的特征”,其中最显著例子是不同的宗教文化形成不同的城市景观,特别是寺庙教堂等建筑物的形态和风格。学习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特色的形成。 考虑到学生在初中阶段和日常的媒体接触中,已对世界和中国的一些城市文化景观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有实际的体验,因此这条标准的达成,可以通过举一两个具体的典型实例来讨论。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二部分: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中图版高级中学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 【学习目标】 1.通过图表分析、资料阅读重点理解国际和国内人口迁移以及人口迁移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知道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的路线原因及背景,提高阅读图表、分析材料问题的能力。 2.了解中国历史上、建国后、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特点及其原因,特别要了解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学会因时因地比较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征,正确理解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念。 3.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人口迁移的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下列现象是否属于人口迁移? (1)外出旅游、度假、疗养、探亲;() (2)我国大学生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3)大学生寒暑假回家乡探亲;() (4)伊拉克难民到叙利亚避难;() (5)农民工季节性的外出打工和返乡;() (6)国家有计划的抽调人员支援西部建设。() 2.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读课本P11-P12,结合“世界人口迁移图”,试总结不同阶段国际人口迁移的方向和原

2.读课本P12-P13,结合中国人口迁移图,试总结不同阶段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向和原因。 3.结合你身边的实例或者通过其他媒体所了解到的情况,举例说明人口迁移产生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城市化的动力、意义 2.结合实例和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2.分析城市化的阶段、特点及地区差异 难点:1.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及逆城市化的原因 2.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教学方法】 五步三查(分五步,并进行三查) 第一步:自学。依据学案个人自学,找出疑惑;(课前自习时间完成) 第一查:学习进度及疑惑; 第二步:互学。互助合作,解决疑难; 第三步:展示。展示成果; 第二查:暴露出的问题; 第四步:共学。师生互动,全班共学,解决暴露的问题; 第五步:整理。总结整理。 第三查:检查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

四自然段归纳总结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 化的差异,完成学案表 格。(要求:先独立思考, 填写学案,后组内合作交 流,时间-5分钟) 2.小组代表展示答案,教 师对其归纳中出现的问 题进行点评,最后总结 3.要求学生查漏补缺,整 理答案 限时记忆 4.限时记忆 课堂练习要求学生用3分钟的时 间完成学案1.2题 据所学知识完成学案1.2题 巩固所学知识,便于老师及 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 握情况 课堂小结通过板书总结本节课的 主要内容和知识体系。 跟着老师的思路,回顾所学 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梳理知识脉络,让学生学有 所得,标注重点,使学生有 的放矢。 结束播放视频《生态城市》 ,同时提出未来的城市应 是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 态城市,学生作为未来城 市的建设者,城市会因他 们而变得更加美好 展望城市,向往城市,激发 学习的斗志,争取早日进入 心中理想的城市学习、工作、 生活 让学生感受生态城市,城市 与自然相协调,激励学生作 为城市未来的建设者,让城 市因他们而更加美好,首尾 呼应,同时使本节课的情感 得到升华 【课前预习案】 一、什么是城市化 1.概念: 2.城市化的动力 (1)推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拉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化水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4.意义: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线。 2.阶段和特点 在图中如何读取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及速度快慢? (1)A(_____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________; (2)B(中期阶段):城市化推进____,市区出现了 _______________,出现_______城市化; (3)C(_____阶段):城市化水平____,城市人口比重增长____________;城市化速度_____;出现____城市化,整个大城市人口______。 3.案例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