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推测与判断,它与自我能

力感是同义语。

3.习得性无助感: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

殊的心理状态。

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

心理状态与行为。(课件)

4.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

和随意注意的特征,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不需要意志

的努力。

5.知觉:可以被看作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反映。

6.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

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课件)7.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8.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和再认或者是错误地重现和再认的现象。

9.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10. 想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1.情商:是人认识情绪和管理情绪的能力,包括五部分,即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

控制,人际沟通,挫折承受能力。

12. 智力: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13.比率智商: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IQ=(MA智力年龄/CA实际年龄)*100%

14.离差智商:以智力的正太分布曲线为基础,将人们的智商看做是平均数为100,标准

差为15的正太分布,离差智商=100+15*标准分(标准分=(被试测验得分-

团体的平均分数)/团体分数的标准差)

15. 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16.个性: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

和。

17.适应:指的是在剌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提高了感受性。

既可提高感受性,也可降低感受性。

18.自然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的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

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19.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

20.气质:是指那些主要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那些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二、问答题

1.简述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所谓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

示的彼此不同的现象。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有高低的差异。大致说来,能力在全人口中的表

现为常态分配:两头小,中间大。 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有早有晚。有些人的能力表现较早,年轻时就显露出卓越的才华,有些人则在较晚的年龄才表现出来。 3、能力结构的差异:能力有各种各样的成分,可以按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由于能力的不同结合,构成了结构上的差异。例如,有人长于想象,有人长于记忆,有人长于思维等。 4、能力的性别差异:研究表明,性别差异并未表现在一般智力因素上,而是反映在特殊智力因素中。

2.评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迄今为止是心理学界最为推崇的需要理论。其积极意义主要表现为: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因此它具有普遍性。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当然,马斯洛需要层次的缺陷也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马斯洛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实践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去看待人性,将人的社会性需要也看成是与生俱来的潜能,将人类的一切需要都看成是由潜能决定的,因此降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马斯洛强调低级需要要向高级需要发展,但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3、马斯洛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他的许多概念是从抽象的人性出发,而未能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3.简述情商的内涵。

情商主要有五个部分组成:即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挫折承受能力。4.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能否对问题进行适宜的表征是影响问题解决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此外还有些其他因素,如:1、迁移的作用:迁移是已有的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2、原型启发: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中起着很大的作用。3、定势的作用:是指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

4、情绪与动机:情绪对问题解决过程具有增力或减力作用,动机对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有明显的影响。

5. 试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6. 简述气质的特征。

气质特征分为三个维度:(1)情绪性,指一个情绪反应的强度:(2)活动性,指一个人是好动还是好静;(3)交际性,指一个人是否好交际。这个理论被称为ESA模型。

7. 简述韦纳(B. Weiner)的归因理论。

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同时将人们活的失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8. 结合实际谈谈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同第4题

9. 结合自身的性格特点,谈谈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一、遗传的作用,二、环境的作用:1、产前环境与出生环境,2、家庭环境,3、学校教育,4、社会阶层。人格不单纯是某一个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不同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0.简述知觉的特征。

1、整体性

2、选择性

3、理解性

4、恒常性

11.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类:?共性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个性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性特质又分为三种: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12.简述遗忘的原因。

1、遗忘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影响

2、识记材料很重要时,一般不容易忘记

3、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进程有影响

4、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对识记效果都有很大影响

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对识记也有重要的影响。

13.结合实际谈谈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是解决问题的一套规则,精确地指明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只要是有算法的问题,我们就可以按照规则进行操作,最后获得问题的答案

2、启发法则是凭借经验进行问题解决的方法,有时也称为经验规则。启发法有很多种,目前应用范围较广的启发法主要有手段-目的分析、逆向工作、计划等。

14.试述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

15.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

16.简述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

人的智力是由三部分控制的,即成分智力:是指人们在计划和执行一项任务时的心理机制,它包含三种机能成分:元成分、执行成分和知识习得成分;背景智力:指和个体生活背景相关的能力;经验智力: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能力。

17.试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健康的情绪。

1、正确的人生追求

2、宽广的胸襟

3、理性的适应生活

4、寻找身边的欢乐

18.试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启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符号系统。而这7七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人可能在某一两个方面是天才,而在其余方面却是蠢材,有人可能各种智能都很一般,但如果他所拥有的各种智能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则可能在解决某些问题时会显得很出色。这7种智力为:(1) 语言智力(2)逻辑一数学智力(3)视觉-空间智力(4)音乐智力(5)身体-动觉运动智力(6)人际智力(7)自知智力。

由此告诉我们智力的概念是多元化的,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在先生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结构将各种智力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事工作。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

第一章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

2.心理过程

3.个性心理

4.心理状态

5.自然实验法

6.心理测量法

二、填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科学。

2.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和三个方面。

3.心理过程包括、和。

4.个性心理可分为和。

5.心理现象的实质是。

6.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有。

7.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有。

三、选择题

1.以下属于心理学理论领域的是:

A.管理心理学 B.社会心理学 C.教育心理学 D.咨询心理学

2.“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是以下哪一学派的观点:

A.格式塔心理学

B.构造心理学

C.行为主义心理学

D.认知心理学

3.下列中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家是

A.罗杰斯 B.铁钦纳 C.奈瑟 D.皮亚杰

四、简答题:

1.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

2.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3.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4.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高等师范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又是什么?

5.简述实验法的几个变量。

第二章练习题

一、填空题

1.神经系统包括三部分。

2.构成大脑的基本单位是,它是由两部分组成的。细胞与细胞之间接触的区域叫。

3.中枢神经系统由等部分构成。

4.有人认为,人脑产生后已经经历和正在经历四次革命。为。

第二次为;第三次为;第四次为。

二、选择题

1.心理过程包括()

A、认识

B、情感

C、意志

D、能力

2.()的现象属于联觉现象

A、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

B、听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在闪动

C、声音停止后,耳朵里还有其余音在萦绕

D、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

3.睡眠的特征有()

A、第一个阶段很容易被外界刺激惊醒

B、第二个阶段很难被叫醒

C、第三、第四个阶段脑电波从出现△波到大多数是△波

D、在四个睡眠阶段之后会出现一个快速眼动的睡眠阶段

4.大脑皮层包括()等组成部分

A、主叶和侧叶

B、顶叶和枕叶

C、中央叶和旁叶

D、额叶和颞叶

5.冯特和铁钦纳是( )学派的创始人.

(A)格式塔心理学派 (B)构造心理学派

(C)机能主义心理学派 (D)行为主义学派

6.网状结构是( )

(A)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中枢 (B)言语运动中枢

(C)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 (D)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

7.斯佩里所做的"割裂脑"实验证明了()

(A)左利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占优势

(B)右利手的人右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左半球空间知觉占优势

(C)右利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占优势

(D)左利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占优势函数

8.费希纳定律可以表示为( )

(A) S=K log R

(B)△I/I=K

(C) 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

(D) 心理量是刺激的物理量的冥函数

9.生理零度是指( )

(A)皮肤表面的温度 (B)37C

(C)36.5C (D)正常的体温

10.用两眼看同一物体的时候,在两眼视网膜上所形成的略有差异的现象叫( (A)双眼视轴辐合 (B)线条透视

(C)双眼视差 (D)双眼的结构级差

11.似动现象是指( )

(A) 物体在空间中发生位移而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

(B)物体在空间中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

(C) 双眼视差

(D) 知觉的理解性

12.梦的主要特点是( )

(A)梦境的不连续性 (B)梦境的意识性

(C)梦的内容的情绪性 (D)梦的内容的个性化特征

13.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有()。

(A)能力(B)需要(C)动机(D)信念

14.人的听觉主要受()的控制。

(A)额叶(B)顶叶(C)枕叶(D)颞叶

15.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A)兴奋(B)抑制(C)兴奋与抑制(D)反射

16.“望梅止渴”是一种条件反射的表现,它属于()。

(A)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B)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C)两种信号系统相结合(D)以上答案都不对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在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2.简述大脑两半球的分工。

3.简述脑功能的开发。

四、名词解释

1.条件反射与无条件反射

2.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

心理学第三章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需要和动机

2.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3.自我效能感

4.自我实现的需要

5.诱因

6.兴趣

7.习得性无助感

二、判断题

1.需要总是指向于一定的对象,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2.意象、意图是一种未分化的没有明确意识的需要。()

3.需要与动机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

4.学生的志向水平与原来的学习成绩呈正相关。()

5.兴趣是人积极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过程。()

6.根据兴趣的内容,可以把性区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7.兴趣的第一阶段是有趣,但这种兴趣不稳定,带有主观性盲目性和弥散性的特点。()8.学生为应付老师检查而努力学习,这是受近景性学习动机的驱使。()

三、填空题

1.需要一般都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2.马斯洛认为需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基本需要,包括

等需要;另一类是,包括求知、求美和自我实现的需要。3.动机具有等功能。

4.兴趣的品质有。

5.动机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6.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四、问答题

1.简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简述归因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

3.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习得性无助感的表现。

心理学第四章练习题之一

[注意部分]

一、名词解释

1.注意、有意后注意

2.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3.注意的起伏现象

二、填空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和。

2.和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3.注意具有、和的功能。

4.注意可分为、和。

5.注意的品质包括、、和。

三、选择题

1.我们通常所说“一目十行”指得是注意的

A、分配

B、转移

C、范围

D、稳定性

2.注意的过滤器模型是由()提出来的。

A、鲁德本特

B、特瑞斯曼

C、汉密尔顿

D、赫布

3.注意的种类有()

A、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

B、无意注意、有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C、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

D、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多)4.注意分散和注意转换( )

A.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名称

B.是两种不同的注意品质

C.之间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地将注意力离开了当前的目标

D.之间的区别在于是否专注于同一对象

(多)5.关于注意的说法正确的有()。

A、注意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过程

B、注意可以使某对象位于意识的中心

C、注意可以使人专心于某对象

D、注意的特征是指向性和持续性

(多)6.关于注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B、注意的种类包括随意前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C、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注意总保持稳定,不会发生增强或减弱。

D、注意是一种心理过程,伴随着心理活动存在。

四、分析题

1.有意注意是指有目的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一个人注意的集中性越高,那么其注意的范围就越窄。

3.注意本身不是一种独立心理过程。

五、简答和论述

1.如何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2.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3.如何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4.简述注意的品质及其培养。

5.如何用注意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6.简述信息加工的观点。

心理学第四章练习题之二

[感知觉部分]

一、名词解释

1.感觉、知觉、超感知觉、错觉、幻觉

2.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3.适应、后像、结构优势效应、知觉的理解性

4.双眼视差

二、填空

1.外部感觉有五种。

内部感觉有三种。

2.视觉的适宜刺激是而听觉的适宜刺激是

3.感觉的基本规律有。

4.根据知觉对象的特性,通常把知觉分为三种。

5.直观教学的三种直观形式是三种。

6.色觉有三种基本特性:、和;听觉的基本特性有、和。

7.1860年,德国的心理物理学家费希纳进一步研究了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公式。

三、选择题

1.看见一面红旗,人们马上能认出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A、感觉

B、视觉

C、色觉

D、知觉

2.人们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这是利用知觉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3.生理零度是指( )

A、皮肤表面的温度

B、37C

C、36.5C

D、正常的体温

4.两眼看同一物体的时,在两眼视网膜上所形成的略有差异的现象叫( )

(A)双眼视轴辐合 (B)线条透视

(C)双眼视差 (D)双眼的结构级差

5.似动现象是指( )

A.物体在空间中发生位移而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

B.物体在空间中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

C.双眼视差

D.知觉的理解性

6.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

A、错觉

B、联觉

C、感觉对比

D、感觉后像

7.两可图形反映出人对事物知觉的()。

(A)整体性(B)选择性(C)恒常性(D)理解性

8.把灰色小纸块放在红色背景上,个体会感觉它带有青绿色,这种现象叫做()。

(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联想(D)后象

9.人往往感觉不到带在手腕上的手表,是因为()作用的结果。

(A)感觉对比(B)联觉(C)感觉后像(D)感觉适应

10.具有分辨颜色的功能的视觉神经细胞是()。

(A)锥体细胞(B)杆体细胞(C)视网膜细胞(D)神经元

四、辨析题

1.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2.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正比。

3.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4.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五、简答和论述

1.试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2.试述深度知觉中的单眼线索。

3.如何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心理学第四章练习题之三

(记忆部分)

一、名词解释

1.记忆

2.感受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4.工作记忆

二、填空

1.记忆过程可分为三个基本环节:、或。

2.记忆从所记内容可以为四种类型。

3.在瞬时记忆中信息主要以编码,短时记主要以编码,长时记忆主要以编码。

4.记忆具有敏捷性、持久性、和四个品质。

5.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6.遗忘中的干扰主要表现为和。

7.着名的遗忘曲线是研究的,表明遗忘的规律是。

8.实验表明,过度学习以效果最好。

9.联想的方式主要有、、、。

10.复述有两种方式:一是;二是。

三、选择题

1.有预定目的的,自觉运用一定的记忆方法的识记称为()

A、有意识记

B、无意识记

C、机械识记

D、意义识记

2.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

A、思维

B、想象

C、注意

D、复述

3.学习记忆比较长的材料,中间部分的内容记忆的效果差,是由于受到()的影响。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双重抑制

D、单一抑制

4.一位亲眼目睹美国9.11事件的妇女到现在头脑中还经常浮现出那悲惨的一幕。这属于()。

(A)形象记忆(B)逻辑记忆(C)情绪记忆(D)动作记忆

5.()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

A、想象

B、思维

C、形象思维

D、表象

6.以下对遗忘理解正确的是()

A.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叫遗忘。

B.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

C.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的保持量计算用的是回忆法。

D、德国心理学家韦特墨提出了着名的保持曲线。

7.精加工策略之所以能帮助我们记住所学内容,最适当的解释是()。

A、加深记忆痕迹

B、防止信息的相互干扰

C、增加提取线索

D、发现信息间的内在联系

四、辨析题

1.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记忆过程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

2.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短时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3.遗忘是识记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

4.能够回忆的内容就能够再认。

5.早晨起床和晚上临睡前记忆效果比白天好。

五、简答和论述

1.简要说明记忆的基本过程。

2.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3.简述短时记忆的特点。

4.试述长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和存储特点。

5.如何运用记忆的规律促进知识的巩固。

6.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心理学第四章练习题之四

(思维与想象部分)

一、名词解释

1.思维、言语、想象

2.概念、博弈性聚焦和保守性聚焦、推理

3.问题表征、迁移、定势、功能固着、原型启发

4.手段—目的分析、逆向工作法

二、填空题

1.表象是向过渡的桥梁。

2.、是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

3.根据思维过程中凭借助物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三类;

根据思维时是否具有明确的逻辑规则,思维又分为和;根据思维的指向性不同,分为和。

4.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是。

5.鲍沃等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概念的形成有两个特点:。

6.思维的过程包括。

三、判断题

1.思维和感知觉一样,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定势对问题的解决不总是起阻碍作用。

3.幻想是指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4.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5.语言是思维的现实。

四、选择题

1.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叫做()

A、形象思维

B、抽象思维

C、辐合思维

D、发散思维

2.下面哪一种对梦的态度是正确的()。

(A)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B)梦是焦虑和紧张状态的产物

(C)我们不能对梦做科学的研究(D)做梦时人感觉不到外界刺激

3.有关言语和语言理解不正确的是()

(A)语言是人们运用言语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言语是社会现象,语言则是人心理活动的过程。

(B)言语要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语言只有得到人们的使用才是活的语言。

(C)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D)语言是人们用以思维和交际的工具。

4.强化说和社会学习说都属于语言的()理论。

(A)后天学习理论(B)先天成熟理论

(C)主客体相互作用理论(D)语言的认知理论

5.乔姆斯基认为人的语言依靠()实现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转换。

(A)LAD (B)LOD (C)LUD (D)LED

6.学生掌握了整数、分数、小数的知识后,可以概括为有理数,这是思维过程的() A、具体化 B、分析 C、综合 D、抽象

7.在头脑中产生想象的的基本材料是()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记忆

8.人类思维的基本过程是()

A、分析和综合

B、比较和分类

C、抽象和概括

D、系统化和具体化

9.由过去经验和习惯的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是()

A、定势

B、变式

C、同化

D、定义

10.“足智多谋、随机应变”体现了思维的()

A、广阔性

B、独立性

C、灵活性

D、逻辑性

11.学生解题能够“一题多解”,说明其有较强的()

A、再现思维

B、求同思维

C、辐合思维

D、发散思维

12.医生通过观察、号脉、听诊等诊断病情体现了思维的()

A、直接性

B、间接性

C、广阔性

D、创造性

五、问答题

1.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哪些环节。

2.思维的基本形式是什么?

3.问题解决的特点。

4.良好的思维品质有哪些特征。

5.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有哪些?

6.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7.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8.试述问题解决的策略。

心理学第五章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情绪、情绪性

2.心境、激情、应激

3. 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4.情商、习得性无力感

5.焦虑、抑郁、自卑

二、选择题

1.身段表情可以分成()。

(A)语言和动作(B)手势和身体的姿势(C)行走和比划(D)身体姿势和四肢动作2.“人是因为哭了才发愁,因为动手打了才生气,因为发抖才害怕”这是()的观点。(A)情绪的外周理论(B)情绪的丘脑理论

(C)情绪的认知理论(D)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3.情绪的丘脑理论是()提出的。

(A)坎农(B)沙赫特(C)辛格(D)兰格

4.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詹姆斯和坎农(B)沙赫特和辛格

(C)汤姆金斯和伊扎德(D)阿诺德和拉扎鲁斯

5.原始的基本情绪是()

(A)喜、怒、哀、乐(B)喜、怒、哀、惧

(C)心境、激情、应激、情操(D)情调、心境、激情、应激

(多)6.以下关于情绪和情感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以人的需要为中介,反映的是客观世界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B)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或者说是他的一种内心体验

(C)有其外部表现形式,包括面部表情、身体表情和动作表情

(D)都会产生生理上的激活水平,不同情绪情感的生理反应模式是不同的

(多)7.以下关于应激的说法正确的有()。

(A)指的是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B)在应激状态下,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物性反应

(C)应激状态可通过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和调节来进行适应性的防御。

(D)应激在某些情况下是导致疾病的机制之一

三、分析题

1.知之深、爱之切

2.“人是因为哭了才发愁,因为动手打了才生气,因为发抖才害怕”

四、问答题

1.简述沙赫特的激活归因情绪理论

2.简述情绪过程与认知过程的关系

3.简述情绪和情感的联系与区别

4.简述情商的内容

5.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

6.论述如何培养健康的情绪

7.试述抑郁和自卑情绪的控制

心理学第六章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智力、成功智力

2.比率智商、离差智商

3. 元认知、自我效能感

4.创造力、发散思维

5.智力激励法

二、填空题

1.将能力看作是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共同构成的理论是,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认为能力是由7中没有任何相关的因素所组成。

2.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从个纬度的排列和组合的原理,认为智力是由因素所组成。

3.卡特尔认为,智力可以划分为和两种,其中是通过文化经验所获得的一般智力因素,而是洞察复杂关系的能力,他与我们的记忆中的知识关系不大。

4.心理学史上最早的智力测验是由法国心理学家和最先编订的,此后他们的测验被美国心理学家推孟和它的学生进行了多次的修订,成为现代通用的智力测验,美国另一位心理学家韦克斯勒编订了智力测验,该智力测验的智力商数成为现代通用的智商计算方法。

5.吉尔福特认为智力结构应从三个维度来考虑。

6.在斯腾伯格三元智力理论中成分智力包括三种机能成分。

7.智力开发应该遵循两原则。

8.发散性思维的质量,心理学中通常从

三个方面来衡量。

9.智力开发一般是从两方面进行的:一是

二是。

三、分析题

1.一个人智力越高,其创造力也越好。

2.从加德纳的智力理论来看,“非智力因素”的提出是多余的。

四、问答题

1.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评述。

2.简述智力开发的有效途径。

3.简述吉尔福特的创造力的特征。

4.谈谈影响创造力的因素。

5.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开展创新教育。

心理学第七章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人格、气质、性格

2.认知方式、根源特质

3. 自陈测验和投射测验

4.同理心、防卫机制、观察学习

二、填空题

1.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区分为和个人特质两种,而个人特质又分为

三种。

2.艾森克把人格特质分为三种。

3.“人格海洋理论”认为人格特质有五种,即。

4.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三部分。

5.以人为中心心理治疗理论认为对于咨询者应具备三种态度:。

6.人格测验分为和两类。

三、分析题

1.一个人的气质与他的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有较大的联系。

2.注意力易转移,情感易发生变化,粗心浮躁是多血质类型的消极特征。

3.气质在社会意义的评价上没有好坏之分。

4.投射法的理论基础是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5.沉思型的认知方式优于冲动型的认知方式。

6.气质的可塑性大于性格。

7.勤能补拙

8.在人格中象需要、动机、信仰和世界观等主要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四、选择题

1.人格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特征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一贯的,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这说明人格具有()

A、独特性

B、整体性

C、稳定性

D、功能性

2.胆汁质的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是()

A、强、不平衡

B、强、平衡、灵活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 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的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方法。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 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知觉。 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同时具有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 生物节律:指有机体生理功能的周期性变化。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感受性:指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不同的人对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 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 的临界值。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 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属性 的整体的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 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 合和解释。 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 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 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 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 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的现象。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 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学习:指通过主题客观的星湖作 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 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 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 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 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地反 映。 聚合思维:指根据已知的信息, 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的思维 方式,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 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 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 信息,沿着不用的方向和角度思 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 一种思维活动。 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 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 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 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 形式来表现。 推理:指从一组具体食物经过分析 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 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心理定势:指坚持使用原有的已证 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 向。 多元智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加 德纳提出。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 是多元的,它是由7种相对独立的 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 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 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智力结构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 福特提出。他认为,智力活动可以 区分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 产物,这三个维度的各个成分可以 组成为一个三维结构模型。 动机:指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 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 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 力。 本能理论:是最早被提出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有机体生来即具有一 些特定的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维 持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人们的行为 是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 匮乏动机:指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 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 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 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 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 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 的情绪体验。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 产生的情绪体验。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普心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 律的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 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 3.反射: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4.心理: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 5.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的 状态的过程。 6.抑制: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阻止皮层的兴奋和器官机能 的活动。 7.动型:即动力定型,是指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 一个刺激一出现,反应系列就一次出现。 8.反映:有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 的过程) 9.意识: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 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10.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1.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2.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3.感受性: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 14.绝对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 阈限。 16.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 式的统一。 17.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8.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19.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20.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或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21.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指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包括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22.错觉: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 觉。错觉不同于幻觉,它是在客观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 23.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回忆或再认)。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 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4.遗忘: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地再认与回忆,(用信息加工的 观点来说,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出现错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心理学名词解释集

心理学名词解释集 心理学名词解释集 心理学名词解释集-[心理学资料库]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是人格的现代特质理论。其主要观点有:三因素包括外倾性,表现为外倾的差异;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质。四层次由下到上依次为“特殊反应水平”,日常观察到的反应,属于误差因子;“习惯反

应水平”,是由反复进行的日常反应形成的,属于特殊因子;“特质层”,由习惯反应形成,属于群因子;“类型层”,由特质构成,属于一般因子。各种人格特质可用一个人格维度图表示。 【场依存性】所谓场,就是环境,心理学家把外界环境描述为一个场,简单说场依存性是指一个人独立性的程度。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Herman·Witkin)认为有些人知觉时较多地受他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有些人则较多地受身体部线索的影响。他把个体较多地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以环境的刺激交往中定义知识、信息称作场依存性。 【爬梯实验】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先天的成熟和后天的学习是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基本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他更强调成熟的作用。他让双生子中的一个从生后48周起每天爬十分钟楼梯,连续6周;而让另一个从生后53周起作同样的爬梯训练。后者在两周

以后爬楼梯的水平就赶上前者。格塞尔认为,这一实验充分说明成熟有更重要的作用。 【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 [隐记忆]是不能进入心灵意识,但可以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记忆.其中最重要的一种隐记忆是程序性记忆,也即"如何做"这一类程序或技能知识.另一种隐记忆出现与"启动效应"的研究之中,即:前面接触的相同或类似信息,促进某个具体信息的加工. 【表象】指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的行为。 【图示】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 【语言表征】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的存在

……心理学名词解释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横断研究设计: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 纵向研究设计: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时间或阶段内进行长期的反复观察测量的方法,故也叫追踪研究设计 聚合交叉设计: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选择不同的年龄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短时间内观察这些研究对象 双生子设计:通过比较双生子在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对其心理发展造成的影响,来研究先天和环境教育发生作用的阶段和影响因素 本我:基本机能,寻求机体满足,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人格的执行者,遵循现实原则,寻找一种现实的途径来满足本能的需要 超我:人格的法官,人格中内化了的道德标准,服从于道德原则 心理生物性紊乱:青春期心理生物性紊乱主要表现于主体对自己身体机能的异常关注及对某些正常疾患的过分夸大。在初中生中,常存在心理生物性紊乱的情况 染色体:是遗传的物质载体,其功能是存储和传递遗传信息 基因:是DNA分子中的一段能表现生理功能的序列,一个基因就代表一个遗传信息,它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格式:一种动态的心理结构,认知发展的过程就是格式日益复杂化,不同格式日渐融合的过程 同化:格式对外部刺激加以选择和改造,使其能够被纳入到现有格式中 顺应:为了更好的加工外在刺激,个体对格式进行一定的调整以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 记忆:就是一个信息输入、编码、存储、检索和提取的过程 工作记忆: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 自传式记忆:指对个人特别重要的经历的回忆 记忆策略:人们为有效地完成记忆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或手段 元记忆:就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心理学自名词解释题

心理学名词解释集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是人格的现代特质理论。其主要观点有:三因素包括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质。四层次由下到上依次为“特殊反应水平”,日常观察到的反应,属于误差因子;“习惯反应水平”,是由反复进行的日常反应形成的,属于特殊因子;“特质层”,由习惯反应形成,属于群因子;“类型层”,由特质构成,属于一般因子。各种人格特质可用一个人格维度图表示。 【场依存性】所谓场,就是环境,心理学家把外界环境描述为一个场,简单说场依存性是指一个人独立性的程度。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Herman?Witkin)认为有些人知觉时较多地受他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有些人则较多地受身体内部线索的影响。他把个体较多地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以环境的刺激交往中定义知识、信息称作场依存性。 【爬梯实验】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先天的成熟和后天的学习是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基本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他更强调成熟的作用。他让双生子中的一个从生后48周起每天爬十分钟楼梯,连续6周;而让另一个从生后53周起作同样的爬梯训练。后者在两周以后爬楼梯的水平就赶上前者。格塞尔认为,这一实验充分说明成熟有更重要的作用。 【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 [内隐记忆]是不能进入心灵意识,但可以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记忆.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内隐记忆是程序性记忆,也即"如何做"这一类程序或技能知识.另一种内隐记忆出现与"启动效应"的研究之中,即:前面接触的相同或类似信息,促进某个具体信息的加工. 【表象】指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的行为。 【图示】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 【语言表征】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的存在方式。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或内在动力。动机是一种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和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和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意识】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识行动】受意识支配的行动。 【冲突】由于在意识行动中人们常常具有两个以上的目标,而这些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因而引起拉意识行动中的目标冲突或动机斗争。 【挫折】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是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 默许心向反应 acquiescence response set 在问卷调查中,被试没有看清题目而不假思索的作出“是”的反应倾向。 适应 adaption 在一系列连续的刺激后神经反应性的降低。 上瘾 addiction 依赖药物,当停止服药时,会导致症状复发。 后像 afterimages 当视觉刺激消失后仍残留的视感觉。 注意 attention 通常指从大量刺激中选择某一刺激进行进一步加工。 唤醒 arousal 生理上的觉醒阶段,它包括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和身体的活动准备。 供选假设 alternative hypothesis 观察者开始提出的假设,通常认为变量间有差异或相关。 虚无假设 null hypothesis 观察者提出的要放弃的假设,通常认为变量间无差异或不相关。 分析内省 analytical introspection 一种自我报告的方法,被试主要报告他们的个人经验的特定方面。 语法缺失 agrammatism 由于脑损伤而导致造句困难、遗漏重要词语和词尾的症状。 称名失能症 anomia 由脑损伤而导致对物体和物体图片无法命名的病症。 游动效应 autokinetic effect 一种知觉错觉,静止的光点看起来会动的现象。 自动加工 automatic process 加工过程非常快,无须心理能量,不受意识控制,不能避免的加工。 自主神经系统(ANS)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神经系统中控制身体内活动(如心跳)的部分,它通过肌肉和腺体起作用。 行为遗传学 behaviour genetics 关于遗传对行为影响的研究,以研究双生子和领养子为主。 行为疗法 behaviour therapy 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临床治疗方法。 患者中心疗法 client-centred therapy 由罗杰斯发展的心理治疗方法,此方法多采用鼓励的方法以促进患者的个人发展。 认知疗法 cognitive therapy 以改变非理性思想和信念为基础的临床治疗方法。 领悟疗法 insight-oriented therapies 强调治疗着重于患者对自己问题本质的了解。 心理动力学 psychodynamic 包括所有强调无意识冲突和早期经历的治疗方法。 行为顺从 behavioural compliance 尽管态度或信念与别人不一致,但仍屈从于别人的行为方式。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五.名词解释 1.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思考出多样性的答案的思维。 2.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3.心境: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4.感觉后象: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1、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创造想象: 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5、道德感:个体根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 的一种情感体验。 6、能力: 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六.简答题 1.为什么说注意不是心理过程? 注意是依附并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它本身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及其属性。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独立进行着的注意,心理过程既可以在注意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不注意的状态下进行,因为它们有独立的反映对象。 2.简述情绪、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的区别. 情绪情感具有喜怒哀乐等主观体验形式,又有千姿百态的表情行为,并且伴随着身体的生理方面的显著变化,此外,情绪情感还在多维度层面上表现出两极性。情绪情感虽然也是脑的机能,但它并不反映客观事物本身,它是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反映。 3.简答色光混合的三条定律. 1854年,格拉斯曼把颜色混合现象归纳出3条定律:补色律、中间色律和代替律。补色律:每一种色光都有另一种色光同它相混合而产生非彩色,即白色或灰色。中间色律:两个非补色的光混合,可产生一个新的混合色,介乎两色之间的中间色。代替律:在颜色混合中具有相同的效果,彼此可以相互代替。 4.什么是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二者的关系如何? 差别感受性:是觉察出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二者关系成反比,阈限低表明感受性高,感觉敏锐,反之,阈限越高,感受性越低。 1、心理学研究的几个基本原则是什么?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2、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及其应用。遗忘先快后慢,不均衡,所以要经常复习,先密后疏。 3、简述阿诺德的情绪认知评价理论。情绪刺激必须通过认知评价才能引起一定的情绪;强调大脑皮层兴奋对情绪产生的重要作用 4、感觉和知觉的有什么异同? 同:感觉是对个别属性反映,知觉是对整体属性反映,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基础,知觉是对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异:感觉介于心理生理之间,知觉是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感觉是个别属性,知觉是整体属性;感觉是单一分析器,知觉是多种分析器。 5、能力与知识之间有什么关系? 能力知识技能分别属于不同范畴,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不断积累,能力会产生发展停滞和衰退的阶段能力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能力,离开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不可能发展;掌握知识又是以能力为前提的,能力史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能力既是掌握知识的结果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彼此互促进相互系。 七.论述题 1.试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及联系.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1、从反映内容上看,感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它提供有关事物的性质的知识。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其目的在于解释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什么,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能叫出它的名称,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 (2、从所包含的成分看,感觉是单一感觉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既有由一种主要分析器产生的单纯知觉映象,又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所产生的、包含多种感觉成分的综合知觉映象。 (3、从制约感知觉的因素来看,感觉的性质更多的是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的,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体的经验和态度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知觉公有差别。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3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 3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心理学题库基本名词解释(总汇)1

心理学题库: 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致力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级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心理健康: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方法: 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行为有目的、有计划观察并记录及进行分析,以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特定量表为工具,对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调查法:就某个问题要求回答自己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问卷法: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 谈话法:根据预先拟定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级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测验法(人格):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索和鉴别的方法。 横断研究法:在同一时间研究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纵向研究法:对被试进行较长时间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的质的变化规律。 群体序列研究法: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跟踪研究。 投射测验: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动机、态度。感情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 意识与注意 意识(心理活动):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无意识:不能觉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前意识:意识与无意识之间过度层面。 催眠: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注意: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指向性:瞬间意识选择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意识指向某个对象时,在这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 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节省意志的努力。 感觉 感觉: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脑中的反映。 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感到性大小的基本指标。 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限: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察觉能力。 知觉 知觉:通过感官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整合和解释),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知觉的整体性:在经验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时,从复杂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组织成知觉对象,其他部分则留为背景。 知觉的理解性:以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对象。 知觉的恒常性:感觉不断在变化,知觉稳定不变。 方位知觉: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的位置的知觉。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关键期:有些研究者根据动物心理实验提出了“关键年龄”或“关键期”的概念,认为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期。 3.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显示出阶段的顺序,每一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 是稳定的共同的。 4.智商:是智力商数的概念,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主要有两种计算方法,比率智商和离差智 商。 5.气质: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6.诱因: 指能够激起有机体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和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7.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体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 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8.挫折: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时产生的不 良情绪反应。 9.构想:指心理学理论所涉及的抽象而属假设性质的概念成特质。 10.焦虑(障碍):指受不合平现实或不合平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11.服从: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 12.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境 下由催眠师生诱导形成的。 13.心向:也称“心理定势”,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14.概念: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 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示。 15.内涵:概念所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外延:是概念的范围 16.推理: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17.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8.适应:指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提高感受性也可以降低感受性。 19.手段(目的分析法):先有个目标,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手段来减少这个差异。 20.性格: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镶嵌了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21.个性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它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三种。 22.口语板告: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 内进行的活动,事后出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 23.心理健康:1.广义:指一种高效,满意而持续的心理状态2.狭义: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 整,协调一致。 24.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 的心理。 25.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整理

教师威信—— 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人的活动。 教育功能—— 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义务教育—— 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教育终生化:与人的生命共同外延并以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应。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传统教育,积极的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朝着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 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遗传素质:通过遗传获得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 教育目的: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人得特殊要求。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预期的特定要求或产生预期的变化。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 体育: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的教育。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发展的长远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调节教师工作职权与职责关系的思想武器,是为人师表的行为准则。 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课程——广义: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学校开设科目的总和以及他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20题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20题 1. 首因效应答: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 社会印象答:社会印象是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3.印象整饰答:在日常互动中,人们总是通过行为来表现自己以便给人留下印象,互动的双方有能力运用某种互动的技 巧对自己的印象进行控制、管理和整饰,这就是印象整饰。 4.晕轮效应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 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5.镜中我. 答:此概念为库利所提出,指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无非是他意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反映。也正是通过理 解自己在他人那里造成的反映,才完成了社会化。 6.自我意象 答:“自我意象”是我们对自己在不同情境或不同场合的角色身份的反映。 7.角色丛答:与行动者的各种身份中的某个身份相联系的所有角色的集合。 8.侵犯线索答:一种与侵犯行为相联系的环境刺激。只有当个体所面临的情境中存在激发侵犯行为的这种那种侵犯的 “准备状态”才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表现。 侵犯线索”时,其内在的9.亲社会的侵犯答: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为社会所认可的方式所采取的侵犯行为。10.“宝宝玩偶”实验答:班杜拉做的一项经典实验,三个组的儿童共同目睹了一成人踢打一可以伸缩的冲气玩具。以 说明儿童在观察成人的示范行为时,不仅极易模仿成人的行为,而且他们的模仿还受到他们对行为的后果的预测的影 响。 11. 皮格马利翁效应 答: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望效应”,老师的期望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12.初级群体 答:初级群体又叫“首属群体”,指的是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 13.参照群体答:参照群体是个人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与之进行对比的人类群体。 14.差序格局 答:差序格局时费孝通提出的中国人的群体行为模式。在这种独特的格局中,“己”是中心,就像一枚投入水中的石 子;而“己”与他人形成的社会关系就像石子泛出的水的波纹一样,依亲疏程度一圈圈往外推,愈推愈远,也愈推愈 薄。 15.同辈群体答:同辈群体,又称同侪群体、同龄群体或伙伴群体。它是由地位相近,年灵、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 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16.对称性社会互动答:互动双方有类似的行动,双方彼此的行为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互动方式。 17.“民意领袖” 答:“民意领袖”是群体或组织内部的一些颇有影响的人物,他们可能是非正式群体的领导,也可能是某一非正式群体 的代言人。 18. 文化反哺指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现象。19.社会判断是在社 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

学前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集

《学前心理学》重要概念·术语解释 1、实验室实验法:在特殊装备的实验室内,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种方法。 2、教育心理实验法:是把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和教育过程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它是自然实验法的一种重要形式。 3、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0~6岁)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4、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5、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6、关键期:儿童成长过程中,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或发展某种能力的时期,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 7、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8、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9、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 10、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1、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12、危机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13、选择性注意: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 14、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意志的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是不自主的、被动的注意。 15、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它是注意的一种重要品质,使幼儿游戏、学习活动等获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 16、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 17、注意的范围:又叫注意的广度,指人在比较短的时间片断中所能清楚地知觉到的事物的数量。 18、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2岁以后有意注意开始萌芽,幼儿期开始发展。 19、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于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 20、适应:是指感觉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的现象。 21、对比现象: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 22、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23、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2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25、感觉:心理学上的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动觉与平衡觉等。感觉属简单的心理现象。 26、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27、时间知觉:是指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28、幼年期健忘:是指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的现象。 29、无意记忆:是指没有目的和意图、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 30、有意记忆:是指有明确记忆目的和意图的记忆。 31、记忆恢复: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32、工作记忆:是指在短时间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来联系起来的记忆。在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记忆的能力越来越高。 33、机械记忆:是指对所记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不理解,采用简单的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记忆,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死记硬背”。 34、意义记忆:是指根据对所记材料的内容、意义及其逻辑关系的理解进行的记忆,因此也称为理解记忆或逻辑记忆。 35、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36、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恢复(再认和再现)的中间环节。 37、识记:是把感知或体验过的东西“记”下来的过程,也就是获得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38、恢复:是指把头脑里的知识经验重新呈现或提取出来的过程。记忆恢复又包括两种形式:再认和再现(回忆) 39、再认:是指识记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感到熟悉,确知是以前感知过或经历过的。 40、回忆:是指识记过的事物并没有再次出现,由于其他事物的影响而使这些事物在头脑里呈现出来的过程。 41、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而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出现的形象。 42、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再认或回忆时发生错误。 43、生理成熟(又叫生理发展):是指身体结构和机能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 44、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相反,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就叫倒摄抑制。 45、形象记忆: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记忆各种材料。 46、语词记忆:是通过语词的形式来记忆材料。 47、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两大基本特点。 48、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 49、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50、再造想象:是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51、思维: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52、直接判断:主要是感知形式的判断,不需要复杂的思维加工。

心理学 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成语谈虎色变,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和动物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神经元:又称为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觉感受性。 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心境:是微弱而持久地情绪状态。 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别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的活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外部感觉:是指感受外部刺激,主要分为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肤觉五类。 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的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分为机体觉(内脏感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感觉阙值: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