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2019-2020年冀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习题精

精选2019-2020年冀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习题精
精选2019-2020年冀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习题精

精选2019-2020年冀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习题精选第三十三篇

第1题【单选题】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趁火打劫,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美国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2015.四川广安)法国大作家雨果在一封信中写道:“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这是下列哪次战争中的真实写照?(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站在京郊的一处废墟(如图)上,我们可以解读到的历史信息是( )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D、洋务运动破产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吞并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的侵略者是( )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沙俄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1841年英军占领了香港岛;1851年反封建反侵虐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901年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对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历史主线最准确的概括是( )

A、西方侵华史

B、西方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C、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

D、中国人民探索史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列不平等条约中,割占我国领土面积最大的是( )

A、《中俄北京条约》

B、《中俄天津条约》

C、《瑷珲条约》

D、《勘分西北界约记》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近代历史中,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①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______。

②开放通商口岸最多的条约______。

③割让台湾全岛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所有附属岛屿的条约______。

④赔款最多的条约______。

【答案】:

【解析】:

第8题【填空题】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史称“______”。

【答案】:

【解析】:

第9题【填空题】

在______战争中,______趁火打劫,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侵占中国______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答案】:

【解析】:

第10题【问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案】:

【解析】:

第11题【问答题】

中国近代史的第一条线索是一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历史:下面三幅图片分别对应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三次侵华战争,仔细观察三幅图片,回答问题:

(1)请你分别指出这三次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影响。(每次战争各一句话)(2)在侵略者的炮口下,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最能体现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更有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投资办厂、最终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分别是哪一条约的哪一条款?

【答案】:

【解析】:

第12题【问答题】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请回答下列问题:(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把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请写出这四次侵华战争的名称。(2)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请列举四次侵华战争期间的两个事例,说明中国人民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

【答案】:

【解析】:

第13题【问答题】

“在地球的另一个角落里有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然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阅读后,请回答:(1)材料中的“夏宫”是指什么?(2)它是在哪一次战争中被焚毁的?(3)材料中的两个“强盗”是指谁?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由于中国人民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

材料中所说的“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面对这些战争,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反侵略的斗争?

针对中国19世纪这种“入侵和反入侵“的斗争,你有何感想或者看法?

【答案】:

【解析】:

第15题【材料分析题】

鸦片战争后80年,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逐渐形成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同时,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阅读下列年代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请你用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怎样形成的?

依据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进程,请分别写出图片A、B、D所反映的重大历史运动名称

为实现革命理想,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了什么革命组织?他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案】:无

【解析】: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冀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冀教版七年级下册历 史知识点】 学习七年级历史知识必须如蜜蜂一样,学习,学习,再 学习!学,然后知不足。X整理了关于冀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冀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一)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 3、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和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7、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8、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9、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作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

著名的谏臣 10、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11、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12、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13、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14、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 成都。 15、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访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 商业区。 16、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 的大都市。 17、唐玄宗统治时期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 盛世”。 18、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隋 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19、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 两最为重要。 20、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 则天。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复习提纲

第1课大战前夜的较量 1、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分别是什么? 中共代表人民的利益提出通过和平途径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企图抢夺抗战胜利果实,以内战方式使中国回到抗战前国民党一党专制独裁的老状态里。(和平建国VS内战独裁) ★2、蒋介石为何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为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主要原因);害怕全国人民要求和平的呼声3.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给中国共产党。 ★3、中共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 为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避免内战(主要目的);并通过谈判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教育广大人民。 4、叙述重庆谈判的时间、中共代表、结果、争论焦点、意义。 ★时间:1945.8;中共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结果:签订《双十协定》,迫使蒋介石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争论焦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意义:迫使蒋介石承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他一旦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于被动;中共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权,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通过谈判和谈判期间的各项活动,共产党在国统区和各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团结教育了人民。 **5、中共在谈判中所表现出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体现在哪里? 原则性:坚持要求国民党当局承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灵活性:在不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下,主动让出八个根据地(不论是原则性还是灵活性都体现出中共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 *6、最能表现中共和平诚意的是什么?在不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下,主动让出八个根据地,表现出了中共和平诚意(此外,在谈判地点和人选上作出让步也可看出中共的和谈诚意。)。 ★7、叙述内战爆发的时间、标志、实质。 时间:1946.6;标志:国民党向中原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实质:美帝国主义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的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8、美帝国主义为什么支持蒋介石打内战? 意图将中国纳入其殖民统治之下。二战后,“扶蒋反共”是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9、中共粉碎敌人全面进攻的原则、作战方法、战略方针。原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作战方法:集中兵力打运动战;战略方针: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第2课转入战略进攻 ★1、叙述国民党重点进攻解放区的时间、对象。 时间:1947.3;对象:陕甘宁(陕北)解放区、山东解放区 2、中共中央为何主动放弃延安? 敌我力量悬殊,人民解放军的作战方针是集中优势兵力、运动战和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而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因此为保存实力、避敌主力主动放弃延安。 *3、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依据有哪些? a、地理位置优越; b、延安是红色革命的中心。群众基础好; c、留在陕北,在战略上可以以较少兵力吸引和歼灭敌人大量主力部队,支援其他战场; d、直接指挥西北野战军作战; e、鼓舞全国人民胜利的信心。 4、述西北野战军粉碎敌人重点进攻的主要事迹(指挥、重要战役)。★指挥:彭德怀;★主力:西北野战军;用时:5个月;歼敌:2万余人;★战术:蘑菇战术。★主要战役:青化砭、蟠龙镇、羊马河、沙家店。 ★5、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间、指挥、主力、意义。 时间:1947.6-8;指挥:刘伯承、邓小平;主力: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意义:a、迫使将军回援,支援了陕北、山东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b将战争引向国统区,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局;c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6、全国性战略进攻开始的标志是千里跃进大别山。 第3课战略大决战 *1、战略决战为何首先从东北开始? A、兵力对比:人民解放军兵力占优势,是全国五大战场中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唯一战场; B、敌我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士气低落,是战是守举棋不定;解放军根据地广阔,东北军装备良好,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C、东北物资: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物质力量雄厚; D、战略意义:避免敌人主力会合;胜利后可以挥师入关,没有后顾之忧,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2、淮海战役是围绕徐州作为中心城市展开的。 **3、“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陈毅” **4、为什么要和平解放北平? A.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C.不战而屈敌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5、平津战役“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是在什么基础上制定的?又是如何实现的?基础:完成了对张家口、北平、天津的分割包围,截断了国民党的退路;实现过程:先打两头的张家口、天津,而后和平解放北平。 ★6、傅作义的最大贡献是使历史文化名城免遭战火。 7、三大战役的战略意义何在?略,见9题表。 8、和平解放的城市:长春、北京。 ★9、三大战役的时间、指挥、主力、特点、主要战役、歼敌数量、意 ★1、叙述渡江战役的目的、时间、指挥、战线、结果。 目的:尽快摧毁国民党反动政权统治,消灭长江以南国民党军队;时间:1949.4.21;指挥:邓小平;战线: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500多千米;结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4.23。 ★2、解放南京意味着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覆灭。(渡江战役的意义) ★3、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要采取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 为了干净彻底的消灭敌人,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4、向全国进军的结果如何? 1949.9 除西南中南部分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解放。 ★5、全国解放战争大规模作战行动结束的时间:1950.6 **6、人民解放战争为何三年多就以弱胜强取得了胜利? a、中共中央军事思想的正确指挥是快速取得胜利的关键(主要原因); b、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是夺取胜利的重要条件; c、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是人心所向,符合历史潮流和人民愿望。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援助是解放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根本原因)! 第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参加者。 ★时间地点:1949.9,北平。参加者: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人民解放军、各民族和海外华侨的代表。 2、《共同纲领》的内容、职能。 内容:★a.规定了国家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b.规定了国家性质(国体):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c.规定了国家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各级政权实行民主集中制。★职能:临时宪法(代宪法)。 3、政治协商会议的其他内容、会议作用。 其他内容:a.确定国都-北京,国旗-五星红旗,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公元纪年法;b.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周恩来、陈毅等56人;c. 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会议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准备。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

冀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测试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测试卷 一、选择题 1.“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首诗 A.肯定了大运河的客观作用 B.否认了开凿大运河是隋亡的原因之一C.揭露了隋亡的本质D.认为隋炀帝与禹功劳一样大 2.如果把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比作一棵大树,这棵大树枝叶繁盛的时期应是 A.西汉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3.下列有关“贞观之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唐太宗注意吸收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B.唐太宗重视纳谏 C.唐太宗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D.唐太宗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当宰相 4.唐代的繁荣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外交流的程度有关,以下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的是 A.玄奘西行B.大运河开凿 C.文成公主入藏D.遣唐使 5.唐刻本《金刚经》拓片上的图文、唐敦煌壁画(局部)都与哪一宗教有关 A.儒教B.佛教C.道教D.伊斯兰教 6.下图中两位诗人的作品风格、特点迥然不同,主要原因是 A.李白性格豪放、杜甫性格沉郁 B.李白出身富贵,杜甫出身贫困 C.李白生活于盛唐时代,而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 D.杜甫的艺术技巧稍逊李白 7.《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丘处机为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取名郭靖及杨康,并各赠一剑。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国耻”是指 A.金灭北宋 B.辽灭北宋 C.辽灭金D.蒙古灭南宋 8.“(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融合加强B.宋、辽边境开设榷场 C.宋辽订立澶渊之盟D.岳家军的抵抗 9.全国经济中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完成于 A.五代十国 B.隋唐时期 C.宋朝 D.魏晋南北朝时期 10.下列政权中没有出现对峙局面的是 A.北宋和辽 B.北宋和西夏 C.南宋和辽 D.南宋和金 11.经过20年多年刻苦钻研,发明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的知识英雄王选,人称“当代毕升”。古代毕升的创新是 A.发明活字印刷术 B.改进造纸术 C.发明雕版印刷术 D.发明打字机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为(“自主共研式”五步教学法):创设情境,巧妙导入——自读 课文,建构知识——质疑问难,合作共享——拓展探究,深化主题——反馈总结,评价提高。 1、创设情境,巧妙导入 本环节主要是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置情境,渲染气氛,帮助学生尽快走进相关历史阶段。这种情境的 设置或通过总结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自然地联系本节课的内容;或利用相关的文化背景,制作相应的课 件;或通过设置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吸引学生“好奇”地进入课文;或通过出示材料,联系实际, 利用联系法链结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也就是说,将文本信息形象化、情境化、经验化,巧妙地将问题 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引起学生的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并萌生问题和想法。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所创设的情境必须与本节课的内容密切相关,不能强拉硬扯,牵强附会。②情境不宜太长,能起到潜移默化最好,切忌拖泥带水,费时太多,喧宾夺主。 2、自读课文,建构知识 这是一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关键环节,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法。此环节主要是引导学 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了解相关知识。此时应指导学生读的方法:首先浏览大小标题,知道本课主要内容。其次,让学生自由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把感悟出的问题和想法叠加、碰撞、搅拌,然后过滤,加 工成自己的观点和意向。为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在教材资料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必要的 文字与图片等各种补充资料,让学生从中捕捉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并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同时,结合文中插图或补充内容有重点地边读边勾画出相关内容(历史时间、人物、 地点等,可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再次,根据勾画的内容要点尝试编列知识提纲(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习 惯或用图表式,或用表格式,或用图示法等等)。最后,根据自己读书的结果,找出自己的质疑点。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学生自读时,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读书不能“走马观花”,,粗读和 细读相结合,能充分理解课本插图、图表及补充史料的作用。勾画知识点内容应抓住关键词句,切忌对 课文基本内容全圈全画②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有针对性,且最好一次性交代完毕,切忌随意打断学生读书的思路。③对学生所列提纲不要强求一律,不要求全责备。④对于起始年级的授课,教师可以列出其

2019-2020学年度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第7课 戊戌变法冀教版课后辅导练习二十三

2019-2020学年度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第7课戊戌 变法冀教版课后辅导练习二十三 第1题【单选题】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指出:“汽机所成,倍人力者三十,故其国(英国)富强之力,亦倍三十……吾国土地人民十倍于彼,而富强力三十倍,则亦三倍于我,故吾幸未灭,而为彼所弱,可比较而得之矣。”据此可知,康有为( ) A、认为器物不如人是中国衰败的根源 B、对西方认识有限 C、极力鼓动光绪帝效法西方人变法图强 D、科学解释了中国积弱而未亡的原因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张( ) A、学习西方、发展技术 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1898年,一位清朝官员的元老气急败坏的对康有为说:“变法、变法,你可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这位元老级的官员应属哪一派( ) A、顽固派 B、维新派 C、革命派 D、激进派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领导“公车上书”这一运动的主要有( ) A、康有为、梁启超 B、康有为、李鸿章 C、梁启超、左宗棠 D、左宗棠、李鸿章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学完有关日本明治维新后,就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进行了比较,列出了下列共同点。你认为不恰当的是( ) A、都以失败而告终 B、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C、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D、都在文化教育方面采取了重要措施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戊戌变法运动的实质是( ) A、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斗争 B、开明地主与顽固官僚的斗争 C、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D、西方文化与传统儒学的斗争 【答案】: 【解析】: 第7题【材料分析题】 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冀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西周的盛衰知识点

冀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西周的盛衰知识点 知识点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课后练习 1、周王建立封国时册封的对象有( ) ①自己的子弟、亲戚②功臣③古帝王的后代④少数民族首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是周天子的臣属,必须( ) 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定期朝见天子 ③向天子贡献财宝和特产④带兵随从天子出征作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西周初年,设立封国的数量为( ) A.50个 B.51个 C.17个 D.71个 4、下列属于西周册封的诸侯国有( ) ①鲁②齐③燕④赵⑤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5、西周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西周实行分封制 B.西周等级森严 C.周厉王的暴政 D.周幽王昏庸无道,矛盾激化 6、西周的最后一位国王是( ) A.夏桀 B.商纣 C.周武王 D.周幽王 西周的盛衰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不知道大家都学会了吗?更多的精彩内容请点击初一历史知识点栏目

精选2019-2020年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0课 建设之路的探索课后辅导练习

精选2019-2020年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0课建设之路的探索课后辅导练习第七十一篇 第1题【单选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犯的严重失误不包括( )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1958年总路线的提出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大跃进运动的是( ) A、高指标 B、瞎指挥 C、浮夸风 D、共产风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图是某地的水稻产量数据柱状图,其中1958年的亩产量远高于其他年份。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大跃进”运动中浮夸风盛行 C、杂交水稻技术的使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具有历史震撼力的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中有一个场景:小孩找出他父亲的铁皮包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钢。这个场景发生在( ) A、“文化大革命”期间 B、“大跃进”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 D、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期间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 ) A、开展土地改革 B、发展社会生产力 C、进行文化大革命 D、进行大跃进运动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1956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在那一年: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②中共“八大”胜利召开③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④“文化大革命”全面发(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最新精选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 汉朝的文化复习巩固第九十五篇

最新精选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汉朝的文化复习巩固第九十五篇 第1题【单选题】 某同学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览。下列图片应该入选“盛唐篇’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纸的出现是人类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下列人物中与纸的发明、改进直接相关的人物是( ) A、屈原 B、张衡 C、蔡伦 D、郦道元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在医学界影响深远,被誉为“医圣”的是( ) A、李时珍 B、张仲景 C、华佗 D、扁鹊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2014年12月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病案专业委员会在深圳隆重成立并召开第一次学术交流会,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医专家汇聚深圳。历史上为我国中医治疗学奠定基础、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 ) A、张仲景 B、华佗 C、贾思勰 D、郦道元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东汉时期,我国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是( ) ①造纸术的改进②地动仪③“麻沸散” ④水排⑤指南针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列哪部医学著作是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作品,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的原则( ) A、《齐民要术》 B、《伤寒杂病论》 C、《黄帝内经》 D、《本草纲目》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过一部著作,说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下列有关这部著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作者是司马迁 B、书中肯定了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 C、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优质教案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平型关大捷的影响、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难点:百团大战以及对敌后战场抗战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全民族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取得了怎样的战绩,抗日根据地是如何壮大起来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 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台儿庄战役 1.教师讲述: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入侵山西,企图占领太原。1937年9月,日军向太原的重要门户——平型关进发,一场伏击战即将开始。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有关平型关大捷的叙述,了解其中的有效信息。 学生回答:时间——1937年9月;领导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长林彪;结果——经过一天的激战,将日军1000多人全歼。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内容讨论平型关大捷的影响? 学生回答:①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②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③坚定了中国人民 抗日的决定和意志;④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声望。 4.教师过渡:中国共产党在积极领导抗战的同时,还积极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目标导学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1.教师展示:《抗日根据地示意图》,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有哪些? 学生回答:主要有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陕甘宁等抗日根据地。 教师强调: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教师讲述:为了巩固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根据地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打击日军,取得了巨大成就。 3.教师提问:人民游击战争有哪些特点?出现了哪些著名的战法?

浅谈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

浅谈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 发表时间:2014-08-22T11:20:15.670Z 来源:《素质教育》2014年6月总第154期供稿作者:刘凤华 [导读] 但传统教学观念以知识学习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已不适应现代教学。 刘凤华山东省寿光市化龙镇化龙初中262721 高效课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致力于追求的目标。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满堂灌的现象,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一直是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教学观念现代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情趣化、教学策略创新化四个方面谈谈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途径。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由、快乐地学习。但传统教学观念以知识学习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已不适应现代教学。这就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树立现代化的教学观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更新教师教学观念。传统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教师涛涛不绝地讲解,学生则昏昏欲睡,课堂效率低下。因此,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更新传统教学观念,创新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改变教学方式,营造宽松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更新教师对学生的观念。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自尊心强,想得到教师、同学的理解与尊重。所以,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主动走近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深入了解学生。素质教育环境下,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积极探索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最后,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大部分学生认为历史属于过去,是不能更改的,学习历史只有死记硬背,所以课堂上没有必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考试前突击背背就行了。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由知识的接受者变为知识的探索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初中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课堂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实践表明,教学内容越与学生的认知接近,教学效果就会越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理解也就越快。所以,教学中教师要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找出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结合点。 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知识。历史知识是过去式的,但教学内容的呈现则可以活化。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会使教学内容更显丰富、生动。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知识,这样历史教学就不再枯燥无味。如教学“社会生活的变化”时,生活中学生接触到很多交通工具,但这些交通工具对社会生活影响是怎样的,可能不太了解。所以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能了解交通工具发展史,也可以了解交通工具是如何影响社会生活的,也能拿交通工具的过去与现在的影响进行对比,从而深刻理解交通工具的重要性。其次,除了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知识外,还可以结合本土历史进行教学。每个地方的发展都有独特的内容,很多的历史事件都可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如地名的历史来历、风景名胜的来历等。教学中加入这些本土资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情趣化 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这方面的工作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使教学过程情趣化。 首先,借助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初中生活泼好动,好玩是孩子的天性,而游戏具有愉悦、启善的功能。历史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游戏,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启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讲故事、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编排历史短剧、创设情境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其次,教师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精彩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知识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还包括与内容相关的课外历史知识,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不再局限于枯燥、单调的课本历史知识。当然,引入课外历史知识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让学生多角度了解那段历史,拓宽学生视野。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情景性和激发性,用精彩的语言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教学过程情趣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教学策略创新化 历史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策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借助多媒体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信息量大、动态感强、形象生动等优势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使历史课堂教学步入新天地,给人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善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动起来,还要让历史人物动起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香港与澳门的回归”时,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香港与澳门被列强侵占的经过,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教材了解港澳回归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次,教给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明了教给学生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如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引导学生快速找到突破口,整理归纳相关知识点。

精选2019-2020年冀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复习巩固

精选2019-2020年冀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复习 巩固 第1题【单选题】 洋务派认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为此,洋务派在“自强”的口号下( ) A、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B、创办轮船招商局 C、创办汉阳铁厂 D、创设京师同文馆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某校八年级1)班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下列一组图片。适合作为这组图片标题的是( )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实业救国 D、“三民主义”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如图是民国时期旅顺学生刘成汉的小学毕业证书。他毕业的时间应该是公元( ) A、1947年 B、1948年 C、1949年 D、1950年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请仔细观察下面的四幅图片,判断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侵略与反抗 B、新民主主义革命 C、近代化探索 D、伟大的抗日战争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1912年,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礼服在所必更,常听民自便……去辫之后,亟于易服,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 A、传播民主科学观念,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B、促进中国服饰近代化,冲击传统生活习俗 C、传入西方思想观念,中国服饰开始近代化 D、开始机器化生产服装,加剧崇洋媚外现象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有同学评说“辛亥革命在一片欢呼声中失败了”。他这么说的主要依据是( ) A、孙中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B、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C、资产阶级太软弱 D、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这副对联歌颂的是( ) A、毛泽东 B、康有为 C、邓小平 D、孙中山 【答案】: 【解析】:

冀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复习资料(分课、分类总结,很全面)

石家庄41中北校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资料 第1课祖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一、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我国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三、元谋人——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远古人类。 时间:距今170万年地点:云南省元谋县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 四、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的龙骨山山洞里 体貌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1、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打制粗糙的石器。 2、北京人过群居生活。 3、使用天然火,能保存火种。(北京人最早学会保存火种)---北京人遗址里发现了大量木炭,灰烬堆 火的用途:烧烤食物,取暖御寒,照亮洞穴,驱赶野兽,保护自己。 使用火的意义:极大地提高了早期人类的生存能力,促进了早期人类体质的发展和大脑的进化,是旧石器时代人类最伟大的发现。 五、山顶洞人 时间:距今约1.8万年。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里 体貌特征: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山顶洞人生产生活情况:1、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2、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捕鱼为生。 3、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死后埋葬。 4、山顶洞人生活在按血缘结合起来的氏族。(群居) 氏族: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由一个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的这样一种集体。列举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①、生活地区相同②、都使用打制石器 不同点:①、体质特征: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②、工具制造: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③、取火方式: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人工取火。 ④、观念上:山顶洞人已懂得爱美。

八年级历史上册冀教版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复习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人民的抗争 1.列强的侵略: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中国人民的抗争:清朝爱国将领的反抗;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3.中国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了;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了《亲丑条约》是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一课鸦片战争 1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直接原因: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 2.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 虎门销烟震惊了世界,维护了民族尊严,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3.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是《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签订时间:1842年8月 条约内容:(1)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2)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 (3)割让香港岛给英国;(4)英国商人进出品货物缴纳的税款须同英国商定。 4.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条约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他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鸦片战争是中西方的第一次较量。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 2.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的国家:英法 3.时间:1856—1860 4.主要条约:《天津条约》(开放通商口岸最多10处,外国公司进驻北京) 《北京条约》(割九龙司一地给英国,和香港有关的) 《瑷珲条约》(割地最多的条约,60多万) 5.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最野蛮的事件:英法联众火烧圆明园 6.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益最大的国家:俄国 7.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使中国损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的侵略势力由沿海各省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8.外国侵略势力两次入侵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9.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派军队北伐和西征. 性质:反封建反对外来侵略的农民爱国运动 失败的原因: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小农意识的狭隘性。 第三课边疆危机和左宗棠收复新疆 1.俄国英国窥视新疆,中亚浩罕国阿古柏自立为汗。俄国出兵强占伊利。 2..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新疆.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3.《伊犁条约》谈判代表曾纪泽。 4.“大将西征人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5.如何评价左宗棠 ①1878年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支持曾纪泽交涉伊犁的斗争,粉碎俄英分裂祖国新疆的阴谋,作为爱国者的左宗棠的战功不可没,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②作为洋务派地方代表,创办福州船政局,开发新疆,又是发展社会经济的组织者 ③作为封建官僚和湘军将领,曾参与镇压太平军,是刽子手之一. 纵观左宗棠的一生,功大于过。 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 1.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 2.中日 黄海海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壮烈牺牲(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1895 条约内容:(1)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2)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3)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4)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条约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是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4.《马关条约》引起了公车上书 5.对比中英《南京条约》和中日《马关条约》,分析《马关条约》在哪些方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第一、《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而《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案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的背景、过程、意义,识记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是平型关大捷;认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及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争;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历史信息,探求每场战争发生的背景、过程,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结合课文,利用影像资料、文件档案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表格等手段使学生清晰掌握百团大战等战役的基本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在国家、民族的危难时刻八路军、新四军等中国军队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认识到正是由于他们的浴血奋战、流血牺牲才换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教学难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的基本状况。 【新课导入】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进入了全民族抗战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为了抵御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中国军队进行了一次次的顽强抵抗,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基本情况,还记得有哪些主要的战役吗?(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那么共产党又是怎样领导人民抗战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抗日战场上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些基本状况。 一、平型关大捷 先用课件展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并提醒学生仔细阅读,重点注意华北日军的进攻方向。 教师提问:华北日军此时进攻的主要方向在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向山西方向,在山西的中北部地区。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军这时进攻山西,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开赴前线并在平型关成功伏击日军,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取得全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胜利。 总结归纳:组织学生通过列表,回答平型关大捷的知识点: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先用课件展示《地道战》的相关片段,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应内容,然后提问: (1)八路军、新四军建立了哪些抗日根据地? (2)敌后战场的总后方与指挥中枢是哪里?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与技巧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与技巧 初中历史教科书,语言简洁,述说简单,于是,有的老师认为历史课“好教”,学生也产生历史“好学”心理。然而,考试成绩达到理想的不多,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首先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没有把握好,其次是学生的学法有待改进。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探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充分利用45分钟,通过教师自身素质的展示,新颖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的灵活运用等手段,把丰富的历史再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感染,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主题鲜明,直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历史教师的素质有:1、扎实的基本功。2、宽阔的历史视野。3、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不断充实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得体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流露,教学图片的设计等来展示自身的素质,以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1、教学中自然的情感流露 历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事件有血有肉,如果仍旧使用老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一只粉笔一本书,念完了事,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各种情感的流露,当然课堂上

教师的语调、节奏、表情都应随教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在教学《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岳麓版)》一节的结尾部分,我提议:我们可以从郑和、戚继光的身上学到什么?(小组讨论,归纳,发言,然后评出三个较好的小组答案,由组长把答案抄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分享。)然后,我声情并茂地说: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什么“心?”----爱国心!学习他们什么“情?”----爱国情!学习他们什么“行动?”----爱国行动!这样一呼一应,加之我激情高亢语调,仿佛把学生带到郑和的航船上,和探索者一起在“西洋”上航行,共享“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独特风土民情”的喜悦,这样学生的全部感情和思维就完全集中于教师教学之中了。 2、教学图片的精心设计 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的有限,有时具体的形象比生动的语言更能帮助他们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在课堂上能恰如其分的运用和设计有关图片、图表、等,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我讲俾斯麦发动的三次对外战争时,就利用电脑绘制了一张类似红十字会标志的示意图,讲解时,边介绍内容边指示,图表一步一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在新奇之中,不仅掌握了 __基本知识,还通过这一直观教学,使教学内容有血有肉,趣味横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