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股权激励下的盈余管理问题以光明乳业为例

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股权激励下的盈余管理问题以光明乳业为例
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股权激励下的盈余管理问题以光明乳业为例

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下的盈余管理问题——以光明乳业为例

第三章案例公司光明乳业的现状及管理层盈余管理倾向

3.1光明乳业公司概况

构成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元素非常丰富,集合了国内外投资还有民间资本的股

份,但其决定权掌握在国家手里,光明乳业的股份制形式是在2000年的11月17日才

产生的,其促成因素是国内的上实食品控股、上海牛奶(集团)、东方希望集团、上海

国有资产经营等公司以及国外的大众交通(集团)、“达能亚洲”等公司进行的变更。

公司经营活动的主体是研发新的牛奶产品,之后以光明的品牌进行生产包装,推向市场。2002年对光明乳业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它获得600597的代码,成功跻身A股一员的

日子。随后的一年,光明乳业继续改头换面,获得了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新名字。2002年8月14日,光明乳业首次股票发行量为1.5亿股,面值总额为1.5亿元人

民币,发行范围涵盖了所有市场参与者。这次发行确立了光明乳业的股权结构,出资人

以76.96%的比例,501,182,850的股数稳居统治地位,其余的份额均为流通股。之后

随着时间和经营环境的改变,光明乳业的股权结构发生多次改变,在2009年年底上海

牛奶(集团)公司凭借367,498,967股的总量入主股东团体。光明乳业良好的公司结构

和在市场中出色的表现成为其获取国资委准许进行股权激励试点的最佳助力,随着2010 年1月的激励计划被公告,激励机制开始在光明乳业中运行,使其实现了上海市上市国

企股权激励零的突破。不久之后,控制权又更迭到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手中,控

股数为314,404,338股,达到了股份总数的30.18%。

3.2光明乳业股权激励方案简介

光明乳业的激励选择了限制性股票,授予对象设置广泛,从高管到业务骨干一应俱

全,同时也照顾到了为公司带来良好价值的基层员工,在激励股票的分配上,由104名

中高层管理人员及推动公司经营成果的销售精英和技术骨干等占有815.69万份,另外

由所创造的价值被董事会评测认可的普通员工分享60万份,激励的总数为875.69万股,未超过股本总额10%的限制。激励股票的性质是普通股,具有激励对象这个固定的指向性,同时计划中列示,公司替激励对象承担的股价为10.10元/股,而需要自己购买的

价格部分为4.7元/股,计划价格是根据公告发布前20个交易日中股票交易总额与对应

交易总量比值的一半确定的。

光明乳业股权激励计划分为两个时期,禁售期和解锁期,禁售期是从授予日起两年

的时间,解锁期是禁售期之后的三年。相应的业绩条件为,2010年9月27日的授予需

要满足2009年度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4.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占

净利润的比重不低于75%的经营条件,并且这两项数值都要比2009年之前连续三年的

公司和行业平均水平高。再看解锁条件,第一个解锁期规定了2010年和2011年的经营

目标,即超过94.80亿和113.76亿的年营业收入总额,超过1.90亿和2.28亿的净利

润水平,以及净资产收益率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占净利润的比重的底限分别为8%和85%,第二个解锁期和第三个解锁期中对净资产收益率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

利润占净利润比重的要求与第一期相同,区别在于营业收入总额分别增加至136.51亿

和158.42亿的最低限额,同时净利润分别提升至2.73亿和3.17亿的水平。

3.3股权激励下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倾向

股权激励作为牵引授权人与被授权人的收缩线,其目的在于减弱偏差,将两者的利

益方向调节一致,这是一种具象化的约定,当管理层的利益方向逐渐接近股东,并且达

到规定的条件时,管理层就可以将奖励的收益纳入囊中。

因为激励的超额回报是受业绩和计划本身的多种因素影响的,因此,为了使自身的

回报达到最优,光靠正常的经营十分困难,这时经营者就可以利用手中的信息资源优势,并操纵公司的财务数据,伪造一个理想的经营水平,依靠这些盈余管理的手段,那些本来遥不可及的业绩制约也可以变成现实,从而满足管理层最佳所得的需求。通过对计划本身的条款进行观察,寻找相应的特性,对于发现管理层实施盈余操纵的可能性和程度的高低有很大的帮助。分析如下:

第四章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下的盈余管理案例分析——以

光明乳业为例

4.1光明乳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分析

根据对股权激励及盈余管理相关理论基础的总结,盈余管理的重要特征包括:管理

层的控制行为导致盈余操纵,使股权激励的业绩约束条件变的宽松。接下来本文将对光明乳业管理层盈余管理的手段进行分析。

盈余管理行为是有着不同方面的,大体上包括对应计项目的操作和真实活动的控制

两方面。对应计项目的操作通常不违反会计的规范和准则,只是对报表数据的把控,因此不会改变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流量数值,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也较容易被察觉。但对真实活动的控制就没那么明显了,因为这涉及到了企业真正的投资经营决策,说的更明确一些,就是对企业的科研项目的投入、商品的生产和买卖、工程的投资亦或是机器厂房等的处置进行有意图的操控,以此提高或降低盈余的水平,取得激励的最高回报。对真实活动的操控往往是很隐蔽的,因为它是真实发生的,使每个报表的数据都对应的发生改变,现金流量也不例外。而它的危害也是更为严重的,公司在一些不具有良好价值的项目中浪费大量的成本,会极大地消耗企业的实力,甚至引发财务危机。总之,两种方式均是经营者牺牲公司利益来满足私欲的手段。

对于光明乳业来说,其盈余管理主要是应计盈余管理,鉴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中如

“销售产量、股票回购、产量控制”等事项企业很少披露,故难以在年报数据中加以分析,因此,本文主要对光明乳业管理层的应计盈余管理进行分析。

4.1.1对交易事项时点的确认方面进行分析

控制交易事项的时点,其原理并不会改变一定时期内企业经营成果的总量,但可以

将一部分经营成果的所属期间进行调节,使之出现在特定的时间上,具体到营业收入和

费用上,将今年的收入结转到后年或是将后年的收入在今年实现,费用则采取相反的措施,这样便可以根据需要制造出符合条件的经营成果,通过相关指标的考核。接下来本

文将对光明乳业的预收款项进行分析,来判断是否存在这种盈余管理的行为。

(1)预收款项分析

众所周知,预收账款是一项负债,但是在销售实现时会转化为企业的收入,而通过

人为控制交易的时间,将其提前或延后便可以控制一定量的营业收入的实现时间,这为

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曾有学者发现,贵州茅台通过利用其产品在市

场中的供给量远远低于需求量的情况,在特定的时间上有意控制预收账款,阻止收入的

实现,之后通过转换这些预收账款,贵州茅台为2008年首季的EPS(Earnings Per Share

每股盈余)增益量竟高达0.5元左右。而光明乳业为了达到相关的业绩很可能采取了与

贵州茅台相似的手段。

通过分析光明乳业2007年至2013年的预收款项数据,不难发现2009年的预收款

项相比其他年份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大幅减少,是历史水平的最低,同时2008年和2010年的预收款项仅为22,926万元和23,055万元,2010年预收款项的数额增长相比2011

年的36.40%明显偏低,而2009年正处于股权激励授予条件的关键年份,加上2008年

的三聚氰胺事件余波,要达到2009年度营业总收入不低于79亿元的授予条件并不容易,而光明乳业年报显示2009年营业总收入为7,943,169,711元,刚好达到了授予条件,

因此,2009年减少的预收款项很可能是转化为收入,为营业收入提供至少为27,193,652

元的增加额,并且从2008年至2010年的预收款项数额明显低于以后年度推测:光明乳

业的管理层很可能通过推迟结转2008年度的预收款项和提前结转2010年度的预收款项

来为2009年度营业收入的增加提供支撑。下面是光明乳业2007年至2013年预收款项

的具体情况及增长率变化趋势图:

此外,通过预收账款分析表中光明乳业与同行业均值的对比,可以发现2007年至

2013年间,预收款项的行业均值是呈稳定上升趋势的,这也说明了光明乳业的预收款

项在2009年出现下降的不合理性,印证了其利用结转预收款项来增加利润的盈余管理

行为。

4.1.2资产减值准备的不合理计提

从光明乳业2007年到2013年的年报数据看,光明乳业的资产减值准备主要包括坏

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商誉减值准备六项,本文将对这六项分别进行分析并总结。

(1)坏账准备

光明乳业年报中显示:坏账准备是指企业的应收款项(含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

计提的。企业对坏账损失的核算,采用备抵法。在备抵法下,公司要通过科学的测算,来评价无法发挥价值的那部分,并将其计入坏账准备中,并通过与实际市场价值进行对比,确定真实的减少数额,计入成本费用中。实际发生坏账时,直接冲减已计提坏账准备,同时转销相应的应收账款余额。以下是光明乳业2007年至2013年间坏账准备的数额和增减变动情况及与应收账款的比率关系:

在这几年的坏账准备金额中,除2009年度之外,其余年度光明乳业的坏账准备均

为增加的趋势,其中,2008年发生了震惊国内外的三聚氰胺事件,使其坏账准备的金

额大幅上升,但2009年其坏账准备却比2008年度急剧减少了5720万,在三聚氰胺事

件的余波仍未平息的情况下,企业的坏账准备何以大幅度减少呢?这不禁让人怀疑管理层为了使2009年度达到股权激励所要求的业绩水平将2009年的坏账准备提前到2008

年度计提,从而减少当期的费用或损失,增加当期的利润以满足股权激励中营业总收入不低于79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不低于1.2亿元的授予条件;另外,坏账准备

与应收账款的比例从2010年以来大幅减少,而2010年至2013年正是股权激励的实施

期间,坏账准备的减少降低了企业费用和资产损失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了管理层通过减少2009年之后的坏账准备数额来达到行权条件的可能性;此外,从表中还可以发现应

收账款在2010年以后大幅增加,而应收账款的增加会导致利润的虚增,这很可能是管

理层为了达到股权激励业绩要求对报表进行的粉饰。

(2)存货跌价准备

在会计领域的相关规定中,当存货的成本与能被转化为当前的价值额之间存在差异

时,根据低于成本的数值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实际情况下,相关资料的缺乏使得能被转化为当前的价值测算不易做到精确,因此只能是进行评估,这就提供了很大的操作空间,成为掩护不合理行为的保护伞。光明乳业2007年至2013年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及变动情况如下表:

2010年的原材料数据中,光明乳业的减值准备为70多万元,这比上一年减少了420

多万,同时从总量上也不难看出2009年计提的数额大约是2010年计提数额的7倍,如

此巨额的减少难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虽然无法就此判断其原因,但2010年是激励计

划解锁条件设定的第一年,而2010年存货跌价准备的减少无疑极大的降低了该年度企

业的销售成本,为2010年度以及以后年度利润的增长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再结合2008年、2009年和2011年明显偏高的数额,不难发现光明乳业管理层很可能将2010

年的数额调节到了前后三个年度,以此达到行权条件所要求的业绩,为自身牟求股权激

励的收益。

(3)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与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

光明乳业年报中指出: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是针对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而言

的,在期末时按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的原则来计量,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而可收回金额是依据核算日前后的相关信息确定

的。

生物资产的减值准备是取决于资产的类别和使用价值的。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以

生产为目的,另一种是以消耗为目的,最后一种是以为公益活动事业为目的,而这三种

生物资产中前两种分别与固定资产和存货相近,减值的计提方式也可以类比,最后一种

则需要在其由之前的性质转化为当前状况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评估其价值并进行判断,如果价值降低则在增加减值准备后,通过剩余的账面价值来确

定。

以下为各年度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和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的数额:

光明乳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和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均在2009年度全部

结转,这究竟是巧合还是刻意?从年报中可以了解到光明乳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分布在多达八家的企业,而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决定了长期股权投资能否按时取得收益的风险性,虽不排除这些企业均经营良好的情况,但也存在管理层刻意为之的可能;另外在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中2007年度和2008年度均有计提,说明2007年度和2008 年度均有生产性生物资产改变用途并发生减值,由此可以根据一般规律推测2009年度

也应该有改变用途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发生减值,再结合2009年的业绩水平决定了股权

激励的授予条件能否实现,因此可以怀疑管理层为了业绩的实现缩短了这两种减值准备的结转期间。

(4)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此外,固定资产中,光明乳业的减值准备也发生了较大的波动,从2007年到2013

年出现了不寻常的数值。光明乳业是通过以每一个年度为周期,在年终对固定资产进行减值测试,评估其发生减值的可能性。可能性较高时,便对其剩余的可以利用的价值即可回收额作出测算,而这种测算是结合资产的实际情况的,在可以以单项资产计量时不使用资产组,只有在确实有很大阻碍和困难时,才将其按用途划分为组来确定。最终,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需要把不足账面价值的那部分数额作为减值准备,同时调整相应的损益。以下是光明乳业2007年至2013年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相关情况及变动

其中,光明乳业2008年度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变动额为3343万元,比2007年增

加了177.92%,而2009年度、2010年度和2011年度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变动额又急剧减少,分别仅为-2134万元、156万元和614万元,直到2012年和2013年才恢复到与2007年相近的正常水平,而2009年与“三聚氰胺”事件相隔仅一年,还处在事件的波及期,减值的数额却比受影响已经变弱的2010年还低,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在股权激励计划的诱使下,管理层在激励计划实施前大幅提高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把本该在2009年的减值准备提前,从而为解锁期减少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预留出富余的空间。接着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固定资产净值进行比较如下:

可以说,从2007年到2010年,光明乳业的固定资产净值变化并不大,其中,因

2010年光明乳业并购新西兰的信联公司而比前三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是,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固定资产净值的比例上,从2007年到2010年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固定资产净值的比率先是大幅上升,到2010年后又大幅下降,恢复到2007年的水平,这期间,2008年度的比例竟高达3.36%,是其他年度的两倍左右,2008年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大幅减少使2009年和2010年的业绩条件更加容易实现,再次增大了管理层将2009年和2010年的减值准备提前到2008年计提的可能性。

(5)商誉减值准备

商誉的发生是一种超额价值,与企业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企业的品牌知名度以及高

于市场平均水平的经营实力均可以为企业带来商誉,而这种状况往往是隐藏的,无法直接看到,通常在企业发生合并时通过获取的款项数额与自身在市场中被公认的价值额的差值来体现。光明乳业对商誉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和程序与相关的法规和准则是一致的,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估,将为企业带来产值和利润的相关资源的未来收益能力转化为当前价值,还必须合理的找出市场利率,用以代表货币在这个阶段的每个时期所能积累的财富和使资产能力受到制约的特有风险。光明乳业计提的商誉减值准备如下:

在商誉减值准备的计提中,2008年度商誉减值准备比2007年增加了345万元,2009

年度商誉的减值准备比2008年度减少3291万元,光明乳业年报中指出2008年度,集团确定对郑州光明、北京健康和西安光明的投资相关的商誉发生了减值,金额为人民币

3,453,503元,2009年度,集团评估了商誉的可收回金额,认为本年度商誉未发生减值,因此2009年商誉减值准备应为40,011,315元,比2008年减少345万元,由此怀疑2009年光明乳业商誉减值准备中3291万元的巨额结转并不恰当,很可能是管理层为了达到2010 年度的业绩要求而事先为企业减压的手段。

(6)资产减值准备

再从综合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光明乳业2007年—2013年资产减值准备的总体情况

如下:

从资产减值准备的总体情况看,除2009年度和2010年度的资产减值准备减少外,

其余年份的资产减值准备数额均有所增加,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是2008年度,达到了7371万元,减少幅度最大的是2009年度,为10,423万元,其次2010年度减少了344

万元,由于列示了资产减值准备就等于为企业带来了损益,从而导致更多的成本费用,

降低资产和利润水平,但是当资产减值准备没有或没有被足额列报时,就相当于使企业

的成本费用支出降低,而本不存在的费用降低部分却出现在了报表的利润中,成为所谓

的经营成果。再结合以上数据中2009年至2011年数额明显偏低的情形,可以推测管理

层很可能进行了应计盈余管理,将本属于2009年度至2011年度的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到

其他年份,使股权激励的业绩条件得以实现。而激励计划中规定,若是经营者可以在相

应的阶段内满足激励计划的目标,则可以在解锁的第一期就获得接近总量半数的股票

数,同时在随后连续的二期内迅速获得剩余的部分,这种短期的暴利性也带来了极大的

隐患,造成管理层通过不良手段来获取巨大的收益的风险。

再来看光明乳业资产减值准备与同行业代表企业的对比,具体如下表: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对比情况,可以发现同为乳制品代表企业,光明乳业和伊利股份

资产减值准备的变化趋势差异很大,其中,伊利股份在2008年和2009年的资产减值准

备远高于其他年份,说明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持续的时间至少为两

年,而光明乳业资产减值准备却在2009年就开始下降并且连续三年比位于正常水平的2007年还低,这三年又恰恰处于股权激励授予条件和业绩条件的考核期,这难道不是

为了达到业绩条件,刻意降低费用、提高利润的盈余管理手段的证明吗?

4.1.3费用的分摊

股权激励计划的实行是会产生一定费用的,这是股权激励的必要条件也是激励计划

实行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而这部分费用会作为管理成本费用分配到公司里,随着激励计

划的进行而在不同的阶段分摊一定的数额,在激励计划结束前完成全部。在光明乳业的

激励计划中,这部分费用达到了3800多万元,具体到各个阶段,相应年度承担的数额

情况如下:

而在真实的执行过程中,笔者没有发现在每个阶段的分摊额是如何得到的,同时在

相关的资料中也没有找到这种结果的计算依据。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行权的前提是提

供了相应的服务或通过员工为企业带来的成果满足相应的指标约束,同时管理层应该做到,以每个会计年度终了时的股权市值为标准,结合可以预测并真正获取股权数量的最

优值,来确立应归入成本费用或权益中的服务实现量。当然,要完成这一任务,相应的

计算方法和合理的数据搜集不可或缺,而会计准则显然早已预料到这种情况,它提供给

每一个财务管理者相应的指导,制定了相关的公式以供参照:

本年耗费费用值=所有年度的费用消耗总和-以前年度耗费之和公式(3-1)

其中(所有年度的费用消耗总和由年度终了时的股权市值和可以预测并真正获取的

股权数量决定)。

这就说明,会计准则所提供的信息中对激励费用是有要求的,这些费用是应当划分

到激励实施结束前的各个相应时期的。接下来对2010年—2013年激励费用的实际分摊

情况进行分析,详见下表:

可以发现,真实的分摊情况和计划差异很大,激励计划中费用分摊额的变化趋势是

逐渐减少,而实际操作中却变成了先异常升高随后大量减少,这就说明费用的摊销有着

很大的操作空间。在2010年实际的分摊情况中,规定的任务量不仅没有达到,还远远

低于计划的水平,这种情况隐藏的玄机很可能是刻意的减少费用以提高本年的收益水

平,达到解锁的要求,同时,2011年实际分摊额为13,552,111元,虽然低于计划数却远高于其他分摊年度,而从年报数据中可以发现2011年是营业收入增速最快的一年,

将大量的摊销费用放在本年度不仅不会降低该年的经营业绩,还可以有效减轻其他年度

的压力,再结合2010年度营业收入在这四年中处于最低水平这一情况,基本可以确定

如此的分摊是有着操控业绩以达到激励条件的意图的。另外,实际分摊总额为

34,751,084元,竟比应分摊的总额少了360多万,这部分失踪的激励费用进一步使管

理层通过调节费用来实现经营业绩的盈余管理行为得到印证,此外,光明乳业的管理层

很可能对分摊期限做了手脚,这一点从应持续到2014年的分摊期却止于2013年便可得知,这样无疑会导致行权的时间处在费用大大减少的情况下,有利于释放公司利好的信号,促使公司的股价提升,从而为股权的高价抛售和巨额收益打下基础。

4.1.4盈利能力分析

接下来本文将从盈利能力方面来分析管理层是否进行了盈余管理,其净利润,每股

收益水平和净资产收益率如下:

首先,从净利润上看,光明乳业2007年和2008年一直是亏损状态,其中2008年

主要是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然而2009年度和2010年度的盈利水平却让人费解,在连续两年亏损的情况下,2009年和2010年的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134.12%和71.13%,远远高于其他年度的盈利增长水平,而表中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却仅维持在缓慢增长的水平,让人怀疑2009年和2010年度的利润是管理层进行盈余操纵的结果。以下是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变化率、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趋势图:

用。通过对市盈率大小的分析,可以评判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否处在合理的范围内。实际情况下,企业的市盈率是有限度的,当其超过最大的限度时,企业的市值存在着缩水的风险,而当其低于最小值时,很可能会发生快速的反弹。而市盈率的不合理变化也会带来一些重要的信息,当市盈率长时间在行业平均值以下却在特定的时间增大,或者已经在高于行业均值很久的情况下有选择性的减小时,经营者盈余操纵的嫌疑就会增大。

本文选取了2007年至2013年各年度资产负债表日与光明乳业同行业的行业平均市

盈率数据,以此对光明乳业的市值和股价水平进行分析,通过光明乳业市盈率与行业平均水平的对比和趋势图可以发现:2008年度的市盈率远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进入2009年和2010年度后,光明乳业的市盈率又迅速升高,并远远高于了行业平均水平,虽然光明乳业2008年的市盈率偏低可以用三聚氰胺事件来解释,但2009年和2010年光明乳业的市盈率相比2011年、2012年和2013年来说未免上升的过于剧烈,很有可能是管理层进行了盈余管理,从而导致光明乳业的市场价值存在泡沫。

4.1.5光明乳业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分析

光明乳业股权激励计划公告后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比较苛刻的,但真实的情况是否如此?接下来本文将对光明乳业的真实盈余管理手段进行研究。由于真实盈余管理所涉及到的企业活动企业很少披露,故本文仅针对其投资活动对营业收入的影响来分析。以下

从表中可以发现:2007年至2009年,光明乳业的营业收入水平稳定在70到80亿

元左右,仅从这种趋势来分析,要达到2010年至2013年的业绩条件十分困难,然而,光明乳业在2007年以后进行了多次投资活动,通过在乳制品、超市及酒糖等方面多达

数百亿的投资业务和一系列的海外并购活动,如认购51%的股份以控制新西兰Synlait Milk公司,收购澳大利亚玛纳森和英国维他麦,大大增加了其业务量,提高了其营业

收入水平,并在2009年之后以16%以上的增长率不断高速稳定增长,从而完成股权激

励计划实施过程中各年度的业绩要求。由于公司管理层掌握着企业的发展规划,因此通

过提前制定好相应的投资活动策略,管理层便可以保障股权激励计划实施后能够实现业

绩条件,为自身取得收益。

4.1.6对光明乳业管理层盈余管理活动的佐证本文将通过事件研究法对光明乳业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佐证,事件研究法中

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具有前瞻性,可以真实的反映投资者对未来期望现金流的折现,而不

受财务报表质量高低的影响。假设光明乳业股权激励合理且管理层的业绩是真实的,那

么投资者对累计超额收益率的预期应该表现良好;反之,说明光明乳业股权激励计划制

定不合理,且管理层有很高的概率进行盈余操纵以实现股权激励的收益。

(1)计算收益率

从国泰安数据库下载光明乳业(600597)公司的个股日收益率Rjt不含红利,结合

上证A股综合指数,计算得出市场指数收益率Rmt。

(2)回归模拟市场模型

从趋势图可以看出,光明乳业的超额累计收益率在公告日之后一直在下滑,最后虽维持在较稳定的水平,但依然是负数,这说明市场对光明乳业的股权激励计划并不认可,

投资者对其未来盈利能力表示担忧,反映出光明乳业股权激励计划的制定存在不合理

性,可能有故意降低标准的嫌疑,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较大。虽然光明乳业在股

权激励计划实施过程中实现了授予条件和业绩解锁条件的目标,但市场对光明乳业股权

激励计划的消极反应使人加深了对光明乳业业绩真实性的怀疑,在一定程度上间接证明

了光明乳业管理层为取得股权激励收益而进行了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4.2结论

提升企业的经营状况,创造不断增长的价值成果,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效力,这是

股权激励计划的初衷。而以附加条件的股权作为激励方式的做法往往是企业的常见手

段,但在实际情况中由于激励计划的局限性,特别是相关经营成果难以实现时,被激励的经营决策者会利用不良的手段来满足激励条件的要求,盈余管理便是其中最突出的一种。

鉴于我国仍需不断规范和改进的市场环境以及激励机制实行的短期性,暴露出盈余

管理问题的案例数不胜数,万科、茅台等知名企业都曾陷入盈余管理的阴影。本次光明乳业的激励方案看似合理,却依然由于被操作空间大、行权时间过短和监督不利等缺陷造成管理层调节利润,虚增经营成果的状况。正是凭借着手中的信息资源优势和资产减值准备的不正当操控、改变交易发生时间、预先设定的投资活动等盈余管理行为,光明乳业的管理层成功的实现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取得了股权激励最优的收益值。

但盈余管理终究是一种短视行为,它所创造的辉煌经营成果只是海市蜃楼,无法达

到真实的效果,而且盈余管理行为是经理人为了满足一己私利,将各期的经营成果集中到少数甚至一个阶段的违规行为,这无疑会透支企业的盈利能力,侵害股东等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最终损害公司的价值。

第五章对解决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下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几

点建议

股权激励政策在我国实行时间的短期性,决定了我国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诸多

不完善,而乳制品行业的股权激励方案普遍存在指标过于单一,仅仅为会计指标、激励有余监督不足或激励不足变相利益输送以及忽视内部控制,不重质量等情况,对此,本文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措施如下:

5.1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

在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后,我国的企业体制发生了变化,由落后的形式向着

现代化稳步前进。新的企业环境中,要维持好股东和管理层的关系,使其利益趋向一致,同时避免盈余操纵的有害行为,而实现这种状态最有效的手段便是完善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充分发挥企业资源的效用,提高监管和企业规范运行的效率。

内部治理结构的混乱会造成诸如盈余管理的产生等一系列后果,而要切实建立完善

的治理结构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方面科学的管理制度必不可少,这就要求公司的所有者、董事会、监事会积极行动起来,主动了解企业运行的状况和经营的方式,并学会筛选和鉴定所获取的信息,避免所有信息都被管理者一人掌控的局面,同时优化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组织结构,通过独立董事和独立监事的添加为两种组织的有序运行提供支持,另外,要真正把对应董监人员职责的权力落实,使他们可以在管理层侵害公司利益的时候及时的阻止并剥夺其管理权,此外,要真正听取公司每位成员的意见,不断作出完善和改进,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这样便形成了科学分工,团结协作的管理结构。另一方面,要培养优秀的公司文化,将企业中一些消极情绪、造假倾向等行为扼杀在摇篮里,在生活上帮助和关心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员工,使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同时美化办公环境,合理的安排工作休息时间,使工作的抵触感转变成充满活力的愉悦感,经常举办一些娱乐交流活动,促进员工间的相互了解和分工合作的默契度,这样一来,员工各展其长,企业在不断焕发的朝气中蓬勃发展的美好愿景便不再是幻想。

5.2建立适宜股权激励方案切实发挥作用的外部环境

欲使股权激励按照良好的轨迹运行,而不产生盈余管理等短视行为,在注重公司自

身的机构调节和文化体制等的构建之外,还应考虑非内部因素的影响,充分优化市场环境,保障激励机制的有效运行。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5.2.1加强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的建设

良好的经济市场环境是保障激励机制切实有效的必备条件。而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

不规范性,导致了众多的企业信息无法被市场参与者获取,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科学有

力的信息披露规则是极为重要的,作为企业信息的载体,市场必须保障信息的公开性,

同时建立公平竞争的秩序,而制定相关的法律,加大对市场违规行为的监督和惩罚力度,对于真正有价值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要充分发挥证监会及财政部

等政府机构的引导和制裁作用,使广大股民在安全的范围内进行市场参与,由此完成科

学市场体制的构建。

另外高等经济体的发展规律表明,良好的经营成果和发展前景与具有优秀能力的管

理人才团体密不可分。最大限度的规范和施展经营决策者的才能,优化激励机制的效果,是所有企业的共同目标,为此,建立一套科学的经理人培养机制,将大量具有优秀能力

和专业经营知识的管理人才投放市场,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进行筛选,不断产生适应经

济发展并遵守市场秩序的决策者是一个有效的方式;同时,对经理人的塑造要结合严谨

合理的考核标准,平等的对待每一位被测试者,真实的反映他们的各项水平,以此来打

消企业的疑虑从而选择最适合自身所需的经营者;此外,在经理人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要对其经营行为和相关资料设置档案供企业查阅,里面会体现出经理人不同时期对应的

经营成果等,这样一旦其存在的利润操纵等违规行为被揭露时,其档案中将会产生相应

的记录,降低其信誉,而这是每一个职业经理人所无法承受的代价,会有效防范和降低

盈余管理及财务造假等情况发生的概率。

5.2.2完善与股权激励相关的法律法规

2005年以后,我国的市场环境发生改变,新法律的实行和原有法律的修订,都使市

场向着更加公平透明的方向发展,但是相比西方的发达经济体,依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近年来激励机制的实行情况更暴露出了制度的短板,而对于激励机制中盈余操纵等违规

行为的处理,由于缺乏相应的依据,导致了廉价的违规成本,这无疑提高了类似情形发

生的几率,为有效的防范和监督经营者的不良做法,统计相关的问题,加速完善激励的

相关法规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5.2.3完善对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管制度

此外,要抑制盈余管理的发生,保证股权激励计划的有效实施,除完善相关的法律

外,还需建立强力的外部监督。

市场对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是依靠其在市场中的价值来评判的。而一个良

好的企业,其价值是经得起考验的,这就需要证监会及财政部等机构合理的设置企业上

市的指标和条件,从中淘汰那些产能落后,经营状况恶化的公司,从源头处先为上市企

业的优质化及规范化经营打下基础,另外,采取对盈余操纵等违规行为零容忍的态度,

一经查出,立即进行公示和处罚,将市场中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上报有关部门,充分行

使立法权和执法权,根据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制定和完善防范高管舞弊手段的制度,同

时发挥中小股民的检举作用,给他们提供合理的市场参与建议,由此创建一个规范有序

的市场环境。

5.3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应更加合理

除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外,更加科学合理的股权激励方案对于抑制盈余管理,提高股权激励的成果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实际情况中,作为企业的枢纽,管理层的经营水平和态度制约着企业发展的全局和

未来。欲使激发管理层动力的激励机制发挥实效,科学合理的激励方案不可或缺,而这

是需要具备多种相关条件的,在不违反激励法规的前提下,要充分结合企业的特有情况,设计出严格但不偏激的限制条件,同时,以市场规律和企业的长远规划为参照,科学的

配置各项资源,并不断随着实行过程中的事件和问题进行修改,为激励效果的实现提供

保障。具体到某个企业中,有以下的做法为参考:

5.3.1激励对象的选择

欲同化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减少因监督和指引管理层经营方向所产生的费用,

往往需要一条附带奖励的牵引线来发挥作用,而股权激励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牵引线的稀有性决定着被依附者相对于公司价值创造的重要程度。根据市场中的数据,高管层普遍是当前最主要的激励对象,而支撑着公司实体层面的技术主力和业务精英却往往被排除在外,这种现象会极大的打击实务层面员工的积极性,影响企业价值的提升。因此,企业在制订激励计划时,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业务的独特性来调节激励对象的范围,在可接受激励成本的限度内,增加能充分代表公司各职能方面的顶尖人才,提升激励的效果。

5.3.2激励模式的选择及行权期限的确定

真实情况中,企业情况的不同导致其差异化的股权激励方式,一般来说,企业选取

的主要是股票期权、业绩股票和限制性股票,这些方式在实行过程中有着不同的激励效果,通过所处行业的特殊性,自身职能部门的构成和业务的独特性,以及经营环境下竞争的激烈程度的考量,企业需要预先做好科学的评估,将相较之下能为企业带来最优成果的激励机制付诸实践。

此外,作为激励中的重要内容,行权期限的确定也极为重要,过长过短均会对激励

的效果带来不利影响,而且一般来说如果行权过于迅速,是有着增大盈余操纵的几率和减弱公司经营成果积累能力的风险的。而行权期限的适当延长,会增大财务造假的成本,有利于公司的价值创造和对管理层的约束。

5.3.3评价指标及标准的确定

激励计划的制订中,指标的设定是关键内容,只有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指标才最能

最大化的实现价值创造。在实际情况中,笔者注意到很多企业激励条件的极端倾向很严重,造成不是无法实现就是太容易获得的后果,在打击管理人员积极性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经营成果的积累能力。科学的指标设置需要参照一定的标准,即要保证激励条件的实现伴随着管理者的真实奋斗,此外,要全面化的反映经营者为企业带来的价值水平,多角度的指标所组成的综合评价系统不可或缺,鉴于乳制品行业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特殊性,应考虑将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指标纳入体系,比如在约束条件中包含一旦在激励有效期内公司的产品被国家有关部门检测为不合格或者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因服用本公司产品而出现普遍的症状,则取消全部的激励成果等条件。这样便避免了管理层过度追求业绩降低成本而不重质量的后果,为有效发挥出企业的激励效果提供了保证。

5.3.4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股权激励方案的设定并不简单,鉴于其多方面的考量因素和环境限制,除上述问题

外,科学规划激励的力度,寻找激励资金的获取途径,探寻不同外部资源的可用性,也会对激励机制的完善有所帮助。

股权激励管理制度(参考模板)

【】股份有限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完善【】有限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公司建立、健全股权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及员工的积极性,有效地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与公司员工利益结合在一起,激励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和核心骨干人员诚信勤勉地开展工作,保证公司业绩稳步提升,确保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本制度适用于【】有限公司全体员工。本制度中所述股权激励特指:以公司股票/股权为标的,对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及核心骨干人员进行的长期性激励计划。如无特殊说明本制度所述激励计划均为股权激励计划。 第二章管理机构 第二条公司股东大会是激励计划的最高决策机构,应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批由公司董事会提交的激励计划; (二)审批公司激励计划的重大修改、中止和终止; (三)授权董事会办理有关激励计划的相关事宜; (四)其他应由股东大会决定的事项。 第三条公司董事会是激励计划的管理机构,在获得股东大会授权后,由董

事会履行授予的相关权利。董事会应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议薪酬与考核委员会拟订、修改的激励计划,报股东大会审批; (二)审批薪酬与考核委员会拟订的激励实施方案,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计划授予额度、激励对象资格、授予日、授予价格等; (三)审议、批准薪酬与考核委员会拟订、修改的激励计划的相关配套的规章制度; (四)听取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关于激励计划实施情况的报告; (五)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办理的有关激励计划相关事宜; (六)其他应由董事会决定的事项。 第四条薪酬与考核委员会是董事会下属机构,负责公司激励计划的日常管理事务。应履行以下职责: (一)拟订、修改公司激励计划; (二)拟订、修改公司与激励相关配套的规章制度; (三)拟订年度激励实施方案; (四)拟订、修改激励计划授予价格、授予数量的调整方式; (五)向董事会报告激励计划的具体落实和执行情况; (六)依据《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工作细则》规定的,其他与股权激励有关且应由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决定的事项。 第五条公司监事会是激励计划的监督机构,负责监督公司激励计划的制订、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必要性………………………………………2-5 1、上市公司经理人员奖金动机 (5) 2、债务契约动机 (5) 3、避税动机 (5) 4、政治动机…………………………………………………………5-6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分析………………………………6-8 1、收入的不当确认或虚假确认收入 (6) 2、虚假确认费用………………………………………………………6-7 3、利用关联方交易 (7) 4、利用非经常性损益 (7) 5、操纵各项准备的计提………………………………………………7-8 6、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 (8) 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8-10 1、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8-9 2、资本市场的完善 (9) 3、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 (9) 4、推进监管政策的市场化改革,减少诱发盈余管理的政策因素………9-10 5、提高财务信息使用者识别能力 (10) 6、加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等相关法规政策的建设 (10)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摘要:目前,证券市场中相当多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从盈余管理的概念、操纵手段、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盈余管理问题在西方由来已久,可以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市场参与

者的游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或超过市场对它的盈利预期或风险效应,从而提高股票价值。为了适应多变的经济环境,上市公司在利用会计准则中的某些政策时留有余地,会计人员根据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会计政策选择,使得会计准则具有所谓的弹性,这些弹性在某些方面能够适应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者的需要。但当这些弹性被“过度开发”时,滥用这种弹性的盈余管理便随之出现。如何利用会计技能审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是个重要的会计问题。 关键词:操纵手段;控制措施;必要性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必要性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管饭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从以下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ri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根据以上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一些涵义: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历人员和董事会。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由他们各自作用的合力所决定。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受益)。在雪珀的定义中,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受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对会计受益以外的财务数据的操纵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所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将其纳入盈余管理的范畴反而会影响对盈余管理本质的把握。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受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受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这一定义向人们展示了盈余管理的两个特点 一是盈余管理的动机是误导“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契约的后果”。从企业利益关系人的角度上看,企业业绩主要影响企业所有者、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所做出的投资决策,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管理者的报酬决策及税务部门的税收决策。可能的盈余管理动机有筹资动机,管理报酬动机,避税动机和公司形象动机等。”在这些动机中,由于筹资资格涉及到上市公司的根本利益,因而出于筹资动机的盈余管理问题表现得最明显。筹资动机可以进一步分为上市动机,配股动机和避免退市动机。

以万科集团为例的分析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

.以万科集团为例分析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4.1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5月,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 幵发企业,公司产品定位为自住,贯彻快速销售策略。 2011年,公司实现新幵工面积1448万平方米,比年初计划增加9%,实 现竣工面积659万平方米,新幵发项目52个,销售面积达1075万平方米,销售金额1215亿元,营业收入717.8亿元,净利润96.2亿元,在已进入的54 个城市中,公司在25个城市的销售业绩排在前三名。 万科的成功基石是坚持用专业的能力从市场上获得回报,在2011年,公 司项目获得省级及全国性奖项104项,并连续第九次获得经济观察报社与北?大管理案例研究中心评选的最受尊敬企业称号。在《财富》杂志公布的“最善于培养领袖的25大公司”排行榜上,万科位列亚太地区第四名。 万科1991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并在上市之后业绩持续增长,公司 治理结构规范和透明,以此获得了投资者的广泛好评。公司建立了集团标准成本体系和成本适配体系,加大对成本信息系统的建设力度,推动公司的质量管理能力。并且公司积极推进绿色战略,加大推广绿色建筑,力图打造国内最先进的绿色建筑推广平台。 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万科坚持稳定的经营策略,坚持小户型和装修房、 快速周转和较少的土地储备,公司重视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并用稳健的投资策略来积极推动住宅产业化和绿色建筑。 在未来,万科将继续专注于发展普通住宅市场,并在加强传统业务的同 时结合城市发展的变化以及客'户需求曲线,逐步加强与住宅相配套的其他业

务类型的发展,同时继续强化自身的综合开发能力,努力拓展新的业务空间。4. 2万科集团盈余管理的动机 4.2.1资本市场动机 万科集团在2007年8月22日,公布增发A股招股意向书,展开公开增 发A股股票发行工作。本次增发采用A股股东全额优先认购,优先认购剩 余部分网上、网下定价发行的方式进行,发行价格31.53元/股。本次发行共 增发A股317,158,261股,募集资金总额9,999,999,969.33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9,936,601,701.22元。2007年9月5日,公司增发的A股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众所周知,多数上市公司在上市后,都将增发股票作为最佳的融资渠道。 但是增发股票在组织机构、盈利能力、财务状况、财务会计文件、募集资金 等方面都有着比较严格的规定。如上市公司最近3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财 务报表未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和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并 且企业资产质量良好、现金流量正常,还规定企业最近三年用现金或股票方 式分配的利润大于可分配利润的30%等。 在这种要求下,迫使公司的管理层对各项财务指标进行粉饰,使企业可 以达到增股要求从而顺利增股。 另外,股票受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很大,企业的财务收益也与股票市场 的情况息息相关。图8是万科集团2006至2011年的盈余公积和每股收益, 图9为这二者的变化趋势,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的会计盈余与每股收 益呈正相关关系,也从侧面反映出会计盈余与股价之间的正比关系。因此为 了提高企业的股票价格,公司也会对会计盈余进行管理。

股权激励管理办法

股权激励管理办法 一、股权激励的载体拟新成立一家有限合伙企业用于获得、持有、出售、运作用于股权激励的股份。有限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由公 司总经理潘爱霞女士担任,全部激励对象为该有限合伙企业的有限 合伙人。该有限合伙仅作为实现本股权激励计划而设立,不从事任 何经营活动,不做任何其他用途。 二、激励对象的确定1、激励对象及其获授的股份价格及数量上 限由董事长提议并报董事会经全体董事一致通过确定(请见附件一)。 2、激励对象的范围包括公司股东、董事、监事、全体在职中高级管 理人员、核心人员及其他董事长根据具体情况提名的员工。3、激励 对象应当每年确定一次,每次确定的激励对象不超过八(8)名,所我 们让医疗数字化有被记载为有限合伙人的激励对象在同时期一共不 得超过五十(50)名。4、与公司有全职劳动关系的激励对象从公司离 职(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即解除与公司之间的全职劳动关系时,丧 失股权激励资格。其所持有的尚未行权的激励股份应当按照其购买 股份的股款金额按照其持有时间加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出售给有限合 伙的普通合伙人。其他非与公司具有全职劳动关系的激励对象如欲 放弃未行权的激励股份时,其所持有的尚未行权的激励股份应当按 照其购买股份的股款金额按照其持有时间加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出售 给有限合伙的普通合伙人。 三、激励股份的来源及数量1、激励股份自于公司向有限合伙定 向增发。2、激励股份数量:总计为4447753股,为公司现有全部已 发行股份的百分之十(10%)。3、激励股份价格:人民币2元/股。4、激励股份的性质为:限制性股份,具体表现为:自获授之日起三年 内不得出售。5、用于激励的股份与其他股份享有同等权利义务。 七、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部门1、本股权激励计划由公司董事会 制定,报公司股东大会审议后通过;2、本股权激励计划的解释、实 施权由公司董事会享有;3、本计划于20xx年3月制定。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一直是人所瞩目的焦点。尽管有一些文章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但仅以个例作为论据,并未举出具有概括性的确切数据。本文根据盈余管理的特点及主要手段,对我国上市公司2000年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整体上考察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盈余管理的状况。 一、盈余管理的特点国外学者PaulM.Hyaly和JamesM.Wahlen 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如下:“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这一定义向人们展示了盈余管理的两个特点:第一,盈余管理的动机是误导“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契约的后果”。从企业利益关系人的角度上看,企业业绩主要影响企业所有者、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所作出的投资决策,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管理者的报酬决策及税务部门的税收决策。可能的盈余管理动机有筹资动机,管理报酬动机,避税动机和公司形象动机等。在这些动机中,由于筹资资格涉及到上市公司的根本利益,因而出于筹资动机的盈余管理问题表现得最明显。筹资动机可以进一步分为上市动机,配股动机和避免退市动机。第二,盈余管理的途径有两条: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但为什么不利用其他途径?答案在于盈余管理的难度不同。从编制现金流量的间接法可知,利润由两部分构成: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和各种应收应付项目。其中的各种应收应付项目根据受到操纵的程度不同在会计科目上可进一步分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由于调整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难度较大,而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的会计核算多涉及到职业判断,操纵难度相对较小,因而盈余管理主要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上做文章。故而,报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当今企业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中国上市公司将面临更加激烈的人才竞争。在这种环境下,企业更应该吸引并留住人才,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股权激励就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文章从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出发,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以2011年116家上市公司为参考数据进行论证,详细的指出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强有效的资本市场等。同时以步步高和微软两大国内外上市企业为例,总结两者实施股权激励的成功方法,并针对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治理机制、订立股票期权计划、实施员工持股制度等有效措施。 关键词:股权激励;上市公司;人才竞争;股票期权 The Study ab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the Chinese Listed Corporation’s Stock Incentive Compensation Abstract: Nowadays, the talent competition is the essence of the enterprise's competition. Under the shock of globalization, Chinese listed company will face more severe competition for personnel. On this kind of condition, the enterprises should attract and retain talents, improve the com pany’s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stock incentive compensation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stock incentive compens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listed corporations’ stock incentive compensation, and also has a demonstration of the 116 listed Corporations on 2011 as the reference data. It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exist in the stock incentive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y, which is the imperfection of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the listed company’s stock incentive compensation, a lack of the efficient capital market and so on. Meanwhile, this paper takes the two examples of BBK and Microsoft domestic and foreign listed companies, summarizes the successful method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ock incentive compensation from them, and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 which is in the listed corporation, this paper came up with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like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corporation mechanism of the listed company, make a plan for the stock option, put into effect the system of employee’s stock ownership. Keywords:Stock Incentive Compensation; Listed Company; Talent Competition; Stock Option

股权激励相关法规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适用激励类型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 上市公司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实行股权 激励:(一)最近一个会计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否定意见或者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二)最近一个会计年度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被注册会计师出具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三)上市后最近36个月内出现过未按法律法规、公司章程、公开承诺进行利润分配的情形; (四)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实行股权激励的; (五)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情形。 激励对象:上市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或者核心业务人员,以及公司认为应当激励的对公司经营业绩和未来发展有直接 影响的其他员工。 不得成为激励 对象: 独立董事和监事 单独或合计持有上市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及其 配偶、父母、子女 (一)最近12个月内被证券交易所认定为不适当人选; (二)最近12个月内被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认定 为不适当人选; (三)最近12个月内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被中国证监会及其派 出机构行政处罚或者采取市场禁入措施; (四)具有《公司法》规定的不得担任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 情形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参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 (六)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情形。 计划的有效期从首次授予权益日起不得超过10年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 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应具备以下条件(一)公司治理结构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组织健全,职责明确。外部董事(含独立董事,下同)占董事会成员半数以上; (二)薪酬委员会由外部董事构成,且薪酬委员会制度健全,议事规则完善,运行规范; (三)内部控制制度和绩效考核体系健全,基础管理制度规范,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劳动用工、薪酬福利制度及绩效考核体系; (四)发展战略明确,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良好,经营业绩稳健;近三年无财务违法违规行为和不良记录; (五)证券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股权激励的方 式 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 标的股票来源向激励对象发行股份、回购本公司股份及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确定 股权激励对象上市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对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和持续发展有直接影响的核心技术人员和管理骨干。 上市公司母公司(控股公司)的负责人在上市公司担任职务的, 可参加股权激励计划,但只能参和一家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 划。 在股权授予日,任何持有上市公司5%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份的人 员,未经股东大会批准,不得参加股权激励计划。 授予的股权数量总量0.1%-10%;上市公司全部有效的股权激励计划所涉及的标的股票总数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0% 首次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授予的股权数量原则上控制在1%以内。上市公司任何一名激励对象通过全部有效的股权激励计划获授的本公司股权,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经股东大会特别决议批准的除外。

浅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20201119081110)

浅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内容摘要: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其终极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具体目的为筹资、避税、获取政治资本以及规避债务契约约束等。盈余管理有诸多表现形式,可以通过完善会计规范、加强审计监控和加大监管力度等进行防范。 关键词:盈余管理涵义目的防范措施 Earnings Management in Listed Companies QIAN-Heying (Wanbang Accountant Office, Lishui. Zhejiang 324OOO.China ) Abstract: Earnings management means to control or adjust the information of the financial income in the report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interest. The aims are to obtain the private benefit, collect capitals, escape taxes, obtain political capitals and evade the obligations of contracts. Earnings management has various type ,and it can be kept away through perfecting the accounting regulations, enhancing the auditing and control and so on. Key Words: Earnings Management Meaning Aim Measures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从以下两个权威性的左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国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是美国会汁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h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根搦以上两个权威性的泄义,可以看岀,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一些涵义: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需由他们齐自作用的合力所决泄。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收益)。在雪珀的左义中,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收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对会计收益以外的财务数据的操纵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所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将其纳入盈余管理的范畴反而会影响对盈余管理本质的把握。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许的范困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英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萤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二、盈余管理的目的 对盈余管理目的的剖析可以从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与其具体目的两个层次来了解。 1.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 毫无疑问,企业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即获取私人利益。一般认为,通过盈余管理获取私人利益的主体是掌握企业管理权的髙级雇员,包括总经理、部门经理和其他高级主管。现代意义上的公司制企业是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为基础的,公司的大股东可能并不参与日常经营管理,真正掌握管理权的往往是公司的髙级雇员。由于管理者与股东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他们都有各自的小算盘。因此,委托-代理关系一经建立,"道徳风险”、”信任危机"等问题也将随之产生。为使二者的目标趋于一致,委托方(股东)通常采用业绩- 报酬激励的方式来促使管理者尽最大努力工作。

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

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 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旨在解决现代企业委托代理问题,是公司 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股权激励能够将管理层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产生利益趋同 效应,降低代理成本;另一方面,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股权激励会产生机会主义 行为效应,促使管理层为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诱发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损害公司价值。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呈现怎样的关系受这两种效应的综合影响。 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股权激励利益趋同效应和机会主义行为效应影响强度也会发生变化,导致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的关系。在我国独特的政治经济环境下,研究不同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能够揭示股权激励制度下管理层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对防控高管盈余管理、更好地发挥股权激励利益趋同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企业生命周期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特点提出研究假设,选取我国 2012-2016年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现金流组合方法把样本 划分为成长期和成熟期两组,基于股权激励方案的多个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了不 同企业生命周期阶段下,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处于成长期的企业,股权激励程度与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股权激励时长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水平关系不显著;采用股票期权模式较限制性股票模式更容易引发管理层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处于成熟期的企业,股权激励程度与应计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与真实盈余 管理显著负相关,与整体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股权激励时长与应计盈余管理和 真实盈余管理水平显著负相关;采用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模式对应计盈余管理的影响差异不大,采用股票期权模式较限制性股票期权更能抑制管理层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从而抑制整体盈余管理水平。基于研究结论,本文分别对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我国上市公司合理利用股权激励机制、抑制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提供指导。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与治理对策.docx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与治理对策关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式越来越普遍化,但是盈余管理的行为降低了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从而导致了上市公司决策者的会计信息判断失误,因而大股东在公司的经营过程中容易损害其他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从而影响了股市的健康发展。因此,企业的发展需要政F的大力支持,相关部门对于企业的盈余管理防范与治理要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力才行,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方面上的问题进行相关的探讨和分析,以便在未来的企业经营中能够起到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 1盈余管理的涵义及特点 盈余管理的概念一直以来是会计学界存在的争议性话题,随着会计学的发展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仍未形成统一的定义。目前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指管理当局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为了获得某种私人的利益,在企业对外财务报表中会产生有目的性的干预行为。第二种指的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们为了能够更好地作出相关的决策,应当需要作出准确的会计报告,并通过修改或构造公司交易情况变更财务报告的行为方式。通过分析可以了解到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是属于财务报告过程中关于数据的分析以及研究的结果,主要是侧重于管理者的主观意识。会计学界在研究企业的盈余管理过程中认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是属于企业经营者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使自身的利益或者企业的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按照相关的会计准则去实施相关的治理措施,并能够在准则允

许的范围内对会计进行相关的整改。上市公司中关于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有: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进行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层,而且往往是当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决策事件需要公司的管理层进行一些重大的会计判断和决策会产生盈余管理的行为。企业的盈余管理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在上市公司中获利最大的是控股股东,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控股股东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往往会损害其他小股东以及债权人的利益。在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过程中其方法包括了会计方法和非会计方法,其中会计方法主要指的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关于会计政策的选择、企业货物交易时点的把控,而企业的非会计方法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涉及的交易事项的构造。 2关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 2.1债务契约动因和管理层的报酬动因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于债务契约动因主要指的是企业的债权人或者是相关的金融机构能够维持自身的利益,在正常情况下会通过上市公司提供的贷款业务签订相关的经营方式和企业的保护性条款。例如:金融公司会通过该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决定是否发放过多的现金股利、限制举债规模、规定流动比例等措施。一旦发现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有违约行为,债权人就会根据相关的法规以及签订的条款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因此,上市公司往往为了避免受到惩罚,降低违约的成本,采取会计方法或者是非会计的方法进行盈余管理。企业管理层的报酬动因分为显性的薪资报酬和隐性的非货币报酬两种形式,企业管理层报酬是和企业的经营绩效直接挂钩的,当企业的

最新2019年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政策现状研究报告.doc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政策现状研究报告 股权激励是通过授予管理者一定公司的股票或者股票期权,激励管理人员按照股东利益行事的一种激励方式,借此来解决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有效地减少代理成本,提升公司价值.它是在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后出现的,是在委托代理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公司治理理论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现阶段,我国股权激励的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股票期权 指公司授予激励对象的一种权利,激励对象可以在交付了期权费后即取得在合约的到期日或到期日前按事先确定的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本公司流通股票,也可以放弃这种权利.股票期权是一种不同于职工股的崭新激励机制,它能有效地把企业高级人才与其自身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 (2)限制性股票 指上市公司按照预先确定的条件授予激励对象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但对股票的来源、抛售等有一些特殊限制,一般只有当激励对象在工作年限或业绩目标符合股权激励计划规定条件的,激励对象才可出售限制性股票并从中获益. (3)股票增值权 指公司授予激励对象的一种权利,通常与认购权配合使用,激励对象不用为行权付出现金,直接就期末公司股票增值的部分(=期末股票市价-约定价格)得到一笔报酬,行权后可以获得现金或等值的公司股票. (4)虚拟股票 指公司授予激励对象一种“虚拟”的股票,激励对象可以据此参与公司的分红和股价上升带来的收益,但没有所有权和表决权,也不能转让和出售,并在离开公司后自动失效.虚拟股票是通过其持有者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将他们的长期受益与企业效益挂钩. 除此之外还有业绩股票、延期支付等 1 股权激励在我国企业实施现状与问题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的发展已有二十几年的历史.1993年,万科尝试实施股权激励,成为中国第一家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由于缺乏法律依据,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从1997年开始,上海率先推出企业股权激励分配制度的试行方案,此后,期权激励

有限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制度

有限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制度(股权增值权) 已出版 要点 有限责任公司推岀的股权激励管理制度,采用股权增值权模式。 股权激励管理制度 一、目的 1. 加强员工与公司凝聚力; 2. 促进员工与公司共同发展; 3. 约束和规范短期行为; 4. 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5. 让员工分享公司发展带来的收益; 6. 奖励对公司有突出贡献的人员。 二、职责 1. 公司成立薪酬与考核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是本次股权激励计划的执行管理机构; 2. 薪酬与考核委员会负责拟定和修订《股权激励计划》报公司股东会决定,并在股东会授权范围内处理相关事宜。 3. 《股权激励计划》经董事会审核,报公司股东会审议。 4. 公司股东会审议批准《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变更和终止。 5. 公司监事是本次股权激励计划的监督机构,负责核实激励对象的适合性,并对本计划的实施是否符合相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进行监督。 三、股权激励模式 1. 公司本次股权激励计划采用股权增值权的模式进行激励。 2. 公司与激励对象签订股权激励协议书”,激励对象依据股权激励计划”与股权激励协议书”的规定获得股权增值权股权,并可按规定申请行权。 四、股权激励范围 1. 股权激励对象范围详见《股权激励计划》,具体激励对象名单以每年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公布的名单为准。

2. 股权激励仅适用于公司未上市前的股权激励。公司上市后将被新的股权激励制度取代。 五、股权激励计划 1. 股权激励计划的编制 (1 )公司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对股权激励需求进行评估; (2)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对现阶段是否需要采取股权激励进行评估; (3)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对现阶段适用的股权激励方式进行评估; (4 )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对现阶段哪些人要纳入本次股权激励及激励额度进行评估; 2. 《股权激励计划》的审核和批准 薪酬与考核委员会编制《股权激励计划》,报股东会审议通过后发布执行。 六、股权的授予与行权 1. 公司与激励对象签署《股权激励计划协议书》后,授予相应的股权增值权; 2. 依据《股权激励计划》的规定,激励对象获授的股权增值权的行权价格依据草案公告 前日公司每股净资产价格确定。 3. 激励对象根据本激励计划所获授的股权增值权不享有进行转让、用于担保或偿还债务等处置权。 4. 激励对象行权后将获得公司支付的行权当日公司每股净资产价格与行权价格之间的差价。 七、其它条款 1. 《股权激励计划》不影响公司根据发展需要做出注册资本调整、合并、分立等行为。 2. 本股权激励管理制度未涉及内容,以《股权激励计划》规定为准。 3. 本股权激励管理制度报公司股东会审议后发布执行。 4. 股权激励不影响公司因发展需要做出注册资本调整、合并、分立、资产出售或购买、吸收以及其它合法行为。 5. 股权激励不构成公司对激励对象的聘用期限和聘用关系的任何承诺,公司与激励对象的聘用关系按劳动合同执行。 6. 本制度由薪酬与考核委员会拟定,报董事会审议,由股东会决定颁布实施。 7. 本制度最终解释权由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享有。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分析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4) 2 相关理论概述 (5) 2.1 盈余管理的概念界定及其计量 (5) 2.2 审计意见的概念界定及其分类 (6) 2.3 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相关性的分析 (6) 3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分析 (7) 3.1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条件 (7) 3.2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8) 3.3 盈余管理的手段和识别 (9) 4 实证分析及其过程 (12) 4.1 研究假设与样本选取 (12) 4.2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计 (13) 4.3 相关性分析 (14) 4.4 逻辑回归分析 (14) 4.5 实证结果分析 (14) 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盈余管理的研究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国外许多学者基于西方资本市场对盈余管理进行研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掀起了一股研究盈余管理的热潮。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大环境下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引起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盈余管理由于是运用法律法规的漏洞及其选择性进行盈余的调节,看似是合法且毋庸置疑的,但是对于依靠企业的财务报表获取信息的报表使用者来说,它显得极不合理。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涉及十几种行业类型,每种行业的上市公司的经营方式不同,所处的经营环境和行业环境更是千差万别,这使得每个行业有其自身的特点,注册会计师对盈余管理的敏感程度有所差异的研究观点。他们怀疑注册会计师不具有发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能力,在某些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可能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帮凶,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以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于注册会计师是否能够发挥其自身的监督作用的质疑一时被推到风口浪尖,针对注册会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是否含有披露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的信息,是财务报表使者关注的焦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普遍存在,而投资者利益保护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就是盈余管理,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外部投资者的利益造成了损害,严重削减了投资者的信心,极大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盈余管理的结果最终反映在公司的财务报告中,而审计对财务报告具有重要的审核作用,因此需要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成为上市公司隐含信息的一种信号传递,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非常重要的,是揭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关键。而对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能否被注册会计师所出具的审计意见所识别,其审计意见是否具有较高的信息含量,审计质量是否与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相关等一系列问题值得关注,注册会计师如何保持审计独立性,提高审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或防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是审计领域的一个有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审计意见和盈余管理的相关性,证明注册会计师具有针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判别能力,为财务报告使用者真实的了解上市公

(【 标 题】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的实证发现

【原文出处】浙江学刊 【原刊地名】杭州 【原刊期号】200106 【分类号】F62 【分类名】金融与保险 【复印期号】200201 【标题】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的实证发现 【作者】邹小péng@①/陈雪洁 【作者简介】邹小péng@①陈雪洁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正文】 一、引言 本世纪50年代,西方会计学者开始将哲学中的“实证主义”和经济科学领域中的实证经济学的成果借鉴应用到会计理论研究中,至60年代和70年代初步形成了一种旨在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的实证会计理论。Watts and Zim-merman的《实证会计理论》(1986)一书系统地总结了实证会计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后,一门引人注目的新兴学科——实证会计学,以其独特的体系与鲜明的特征脱胎于会计学和实证经济学。到目前为止,实证会计研究的文章在美国的三大会计学刊上几乎已“独霸江山”。实证会计学研究日趋国际化,澳大利亚、英国等的重要会计学术刊物,也以实证会计为主。我国的实证会计学发展较晚,从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介绍美国的实证会计研究。最近几年国内学者也开始尝试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其中一些学者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为我国今后的研究开拓了新的方向。 二、盈余管理动机的实证研究 所谓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是指企业管理者为了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达到盈利预期的压力,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使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准。从广义上讲,盈余管理除通常所指的会计政策选择和应计项目控制外,还包括游说准则制订机构影响或改变公认会计原则,以及对会计报告中利润数字的操纵等。本文从广义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盈余管理的存在,会削弱财务报告盈余信息的可靠性。但在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尽管公认存在盈余管理,但要确证还需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通常的做法是,先确定管理当局可能具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然后估计非预期应计项目类型是否与这种动机相一致。为了估计非预期的应计项目,许多研究从应计项目总额入手,将基确定为报告净收益与经营活动净现金的差额。然后,通过那些代表预期应计项目的变量对应计项目总额进行回归,诸如以收入作为变量,考察营运资本需要的影响;以固定资产总额作为变量,考察正常折旧的影响。这样,应计项月总额中无法解释的部分即残差,就是非预期的应计项目额。 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归结为上市前在IPO过程中进行过度的财务包装,上市后为了维持“配股资格”,为了避免被“摘牌”或被“特别处理”,为了内幕交易、操纵股价需要等而进行盈余管理。国内不少学者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上述动机进行了检验,研究结论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确实存在这些动机而进行盈余管理。 1、IPO过程中进行利润操纵。Aharony,Lee and-Wong(1999)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时的财务包装现象。国内学者主要还是从规范研究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利润操纵动机,对这一问题的实证检验很少。前期,我国新股发行价格的确定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严格管制。尽管几乎每年中国证监会都发文修订新股发行价格的确定方法,但其基本的公式一直没有改变,即“发行价=每股收益×适用的发行市盈率”。其中,发行市盈率通常由证监会掌握在12~15倍之间,在发行市盈率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欲上市融资的公司为提高每股发行价格惟有

我国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现状分析

我国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对自2006年以来至2013年上市公司进行年度统计,分别从激励模式、激励水平和行业分布等方面对我国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对A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现状进行了描述统计,自2006年以来,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使股权激励实施得到了支持,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日渐增多,股权激励必将在我国得到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现状 一、引言 股权激励在我国的发展从探索到成长,到规范完善,从股权激励的成长历程来看,2006年应当是值得纪念的一年,2006年将股权激励的实施推向正轨,也拥有了正式的法律文件保障,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也在2005年完成股权分置改革而得到进一步加强。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以较快进度实施的股权激励,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在步入正轨后,我国股权激励的发展以全新的速度前进。 从真正开始实施,股权激励的实施过程经历了短短的几年时间,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但仍需要各方面的配合,股权激励的发展才能更成熟。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和上市

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性都会对股权激励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现状进行分析。 二、我国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现状 1.年度实施情况 根据锐思金融数据库中股权激励计划信息中实施日期的具体时间,本文对自2006以来至2013年上市公司进行年度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年度统计表单位:家/年 资料来源:锐思金融数据。 在对2006年至2013年正常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年度统计中,可以看到,股权激励在A股上市公司中越来越受到欢迎,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采用中长期的激励方式留住关键人才,企业委托代理成本有望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进而提高企业业绩。 2.激励模式统计 表1表明在实施股权激励的304家上市公司中,激励模式的选择有很大的倾向性,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平分秋色,其中限制性股票180家,股票期权113家,占据了实施家数的大部分。同时也出现了混合模式,可能由于笔者统计数据的方法和数据库的选择问题,统计出的数量不多,但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成熟,股权激励法律法规和上市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