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设计答案(总)

药物设计答案(总)
药物设计答案(总)

作业

0 导论

1. 名词解释

①药物发现

就是新药研究和开发的过程,包括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的某种疾病和治疗靶点确定的基础和可行性分析研究;与药理学有关的先导物体内外检测的生物模型和方法学的建立,以及药代血河安全性研究;制剂学;专利申请以及人体Ⅰ、Ⅱ、Ⅲ、Ⅳ试验和上市销售。

②药物设计

仅包括基础研究和可行性分析涉及的先导化合物发现过程,即通常所讲的药物设计。

③受体

生物体的细胞膜上或细胞以内能与某些外来物质结合并产生某种生物作用的特异性大分子结构。

④配基

与受体产生特异性结合(分

子识别)的生物活性物质(包

括信息分子和药物)。

⑤合理药物设计

根据药物发现过程中基础研究所揭示的药物作用靶点(受体),再参考其内源性配体或天然药物的化学结构特征,根据配体理化性质寻找和设计合理的药物分子,以便有效发现、达到和选择性作用于靶点的又具药理活性的先导物;或根据靶点3D结构直接设计活性配体。

⑥组合化学

用数学组合法或均匀与混合交替轮作方式,顺序同步地共价连接结构上相关构件,批量合成不同分子实体,不需确证单一化合物的结构而建立有序变化的化合物库。

⑦高通量筛选

运用计算机控制的高敏化和专一性筛选模型,对大量化合物的药效进行微量样品的自动化测定。

⑧高内涵筛选

在保持细胞结构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同时检测被筛样品对细胞的生长、分化、迁移、凋亡、代谢途径及信号传导等多个环节的影响,从单一实验中获取多种相关信息,确定其生物活性和潜在毒性。

⑨外消旋转换

将已上市的外消旋体药物再开发成为单一对映体药物。

2. 简答题

①简述药物发现的基本阶段。

共包括6个阶段。

基础研究阶段:对疾病进行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发现致病机理确定疾病的多种靶点及相关的新化学实体(NCE);

可行性分析:考察基础研究成果的可靠性、有效性及适应市场的价格能力;项目研究(临床前):以先导化合物为候选药物,进行药学、药理和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以求发现可进行临床研究的研究中新药(IND);

非临床开发:是根据项目研究判断候选药物能否做研究中新药,并向药物管理法定部门申请临床研究的总体评价,也是一个决策过程。

临床研究:以人体为试验对象,确证IND的实际应用价值,确定该IND能否被新药审评中心批准投产及进入市场。进行人体Ⅰ、Ⅱ、Ⅲ、Ⅳ试验。

注册申请:临床试验确证有效后,进入注册申请阶段,获得国家法定机构的批准,才能上市销售。

第一章

1. 简答题

(1)化合物的三个来源。

①天然产物的提取物;

②通过组合化学合成的化合物,常以化合物组合库的形式提供;

③各研究机构合成积累的库存化合物。

(2)组合化学的基本特点。

采用不同构件同时合成大量的不同的化合物,步骤有限,操作相对简单,但是合成的化合物库内包含大量的化合物。主要特点:

a. 一步生成多种产物。(基本特点)

b. 活性筛选的高通量化

(3)固相组合合成的优缺点。

优点:

①产物纯化容易,一般只需过滤即可;

②由于使用过量反应试剂,产物的产率、纯度较高;

③容易实现自动化操作。

缺点:

①固相组合合成需要寻找简便、高效的反应;

②需要比较合适的固相载体,连接分子以及将产物从固相上切割的断裂试剂选择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③固相组合合成在反应过程中的监控不如液相方便、及时。

(4)固相载体的基本要求。

a. 一般为交联状高分子化合物,在反应溶剂中不溶解,但可溶胀;

b. 化学性质应该相对稳定,在各步反应中呈惰性,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方便地与产物断开;

c.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即抗磨、抗挤压性能,便于快速过滤操作。

(5)液相组合合成的优点和最大困难。

优点:①不受反应类型限制,大多数文献报道的反应均适用;

②无需设计连接分子和考虑裂解条件的影响;

③反应过程便于跟踪检测;

④无需切割裂解即可得到最终产物,比较方便,适合转化为工

业化生产。

最大困难:反应的后处理比较麻烦,特别是产物的纯化工作。

(6)筛选的主要内容。

建立筛选学模型,对可能成为新药的化学物质进行药理活性的检测和试验,以求发现其药用价值和临床使用价值,为发展新药提供最初始的依据和资料。主

要包括:

①药物靶点的选择和确认;

②筛选模型和方法;

③高通量及高内涵筛选。

(7)简述靶点发现的确证的步骤。

①构建与疾病相关的生物分子线索,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及生物

芯片技术等获取与疾病相关的生物分子信息,并进行分析与鉴定;

②对相关的生物分子进行功能研究,以确定候选药物靶点的作用;

③验证靶点。

(8)简述几种主要的药物筛选方法

主要有分子水平的药物筛选模型、细胞水平药物筛选模型和整体动物水平的药物筛选模型。

其中分子水平的药物筛选模型包括:①受体筛选模型;②酶筛选模型;

③核酸筛选模型;④离子通道筛选模型等

细胞水平药物筛选模型适合于多成分、多靶点共同作用的药物研究,特别是中药的研究。

整体动物水平的药物筛选模型是药物筛选和研发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2. 推导题

(1)以A、B、C三种氨基酸为构件,运用混分法进行3次混分偶合合成三肽的过程及筛选过程。

P

X Y

Z

X Y Z

XX YX ZX XY YY ZY

XZ YZ ZZ

X

Y

Z

XXX YXX ZXX

XYX YYX ZYX XZX YZX ZZX

X

Y

Z

XXY YXY ZXY

XYY YYY ZYY XZY YZY ZZY

XXZ YXZ ZXZ

XYZ YYZ ZYZ XZZ YZZ ZZZ

A

B

C

等分-反应(第一次混分偶合)

混合-等分-反应(第二次混分偶合)

混合-等分-反应(第三次混分偶合)

1混分法生成化合物库的过程

2筛选过程

设B 库活性最高,重复B 库合成过程:

XX

YX ZX

XY

YY ZY

XZ

YZ ZZ

Y

Y Y XXY

YXY ZXY

XYY YYY ZYY

XZY

YZY

ZZY D

E

F

将亚库拆分为D 、E 、F 三组,进行第二次筛选,设D 组活性最好,再重复D 组合成:

X Y Z XX

YX

ZX

X X X

XXY YXY ZXY

G

H

I

(2)写出索引组合合成过程和筛选方法。

(3)写出正交单照法经8步反应的16种产物的过程。

A A A A

A A A A

B B B B

A A A A

B B B B

A A A A

B B B B

C C C C

C C C C

D D D D A B C

D

(1)

(2)

(3)

(4)

AE A A A

BE B B B

CE C C C

DE D D D

E

(5)

AE AF AG AI

BE BF

BG BI

CE CF

CG CI

DE DF

DG DI

(8)

I

8步16种产物

(4)写出二进制半照法经4步反应的16种产物的过程。

# # # #

A

A

A

A

A

A

A

A

A

(1)

(2)

(3)#

#

#

#

#

#

#

#

#

#

#

#

#

#

#

#

#

#

#

#

偶合A

B AB

AB

A

A

AB

AB

A

A

B

B

#

#

B

B

#

#

C

C

偶合B

ABC

AB

AC

A

ABC

AB

AC

A

BC

B

C

#

BC

B

C

#

ABCD

ABD

ACD

AD

ABC

AB

AC

A

BCD

BD

CD

D

BC

B

C

#

D D

偶合C偶合D

(4)

4步16种产物

第二章

1. 名词解释

①基于功能的途径

基于功能的途径是针对疾病所有的功能异常来进行药物设计,从而寻找能够将异常细胞功能调节回归到正常的化合物。

②基于机制的途径

针对药物的作用机制,以药物作用的靶点为基础,考虑药物与靶点的作用过程,通过靶向特异性的机制而产生作用,并要模拟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转运和代谢等动态过程。

③基于症状的途径

针对疾病特异性的症状或生理变化来进行药物设计,以期改善疾病的状态、达到治疗的目的。

④药物靶点的内涵

药物作用的靶点是指具有重要生理或病理功能,能够与药物相结合并产生药理作用的生物大分子及其特定的结构位点。

⑤基因敲除

该技术把编码目标蛋白的基因敲除,产生不再表达该蛋白的动物,研究该

目标蛋白的功能,为靶点的特征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

⑥反义技术

反义技术是针对对待研究靶点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与之互补的DNA 寡核苷酸系列。

2. 简答题

①简述基于症状途径的药物设计的主要步骤。

a. 建立疾病的模型,模拟所研究疾病的某些症状;

b. 进行模型的确证

利用临床上对该疾病有效的药物进行验证,以证明该模型的有效性;

c. 化合物的筛选

若被筛化合物的药效比现有药物有所提高,或者两者活性相当,但被筛化合物的毒副作用小,则可作为先导物;

d. 最后进行先导物优化

参考疾病模型筛选结果,考虑药动学性质和不良反应。

②理想靶点的特点

①药物作用于靶点对疾病治疗的有效性;

②药物作用于靶点后引起的毒副反应小;

③便于筛选药物的靶点成药性。

③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内容。

①研究已知基因的序列与功能的关系;

②从以常规克隆为基础的基因分析转向以序列和功能分析为基础的基因分离;

③从单个基因的致病机制研究转向多基因致病机制的研究;

④研究正常组织与病态组织、激活组织,病态组织与被治疗组织等的功能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的区别;

⑤分析基因组与蛋白质组的结构与功能关系,总结规律。

④基于靶点药物设计的主要任务。

主要任务

①发现和确证靶点的研究;

②针对已经确证的靶点进行药物设计。

⑤机制性靶点的优点。

基于机制性靶点的药物设计避免了单基因引起某种疾病的局限性,可以更广泛地进行应用。

⑥针对基因性靶点进行药物设计的目的。

能开发出这样一种药物,能选择性地调节疾病相关基因或基因产物的作用,而对机体中其他的基因或分子机制没有影响。

第三章

1名词解释

(1)首过效应

胃肠道吸收的药物在消化道消化液、肠道菌群、黏膜中酶与肝药酶作用而损失的现象。

(2)基于性质的药物设计

化合物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与其ADME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根据其相关性预测化合物的体内过程,从类药性角度设计具有适宜ADME和优良药动学特征的药物的方法。

(3)极性表面积

极性表面积是指分子中极性原子的总表面积,是预测药物转运性质的重要参数。

(4)类药性

指化合物与已知药物的相似性。

2. 简答题

(1)简述药物在体内的ADME过程

药物或制剂给药后,通过吸收由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经过可逆转运在血液、组织及器官间分布,在体内酶系统、体液的pH值或肠道菌丛的作用下发生代谢,结构发生了转变,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产生相应的作用后,最后排出体外。(2)简述药物透过生物膜主要途径

主要有四种途径:

a. 被动转运:(一般途径)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过程。

b. 载体媒介转运:借助生物膜上的转运体为载体,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

吸收的过程为载体媒介转运。

c. 膜动转运: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

d. 细胞旁路转运:指物质通过细胞间的紧密连接中充满水的小孔透过细胞单层膜的过程。

(3)简述膜动转运及其方式

指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膜动转运是细胞摄取物质的一种转运形式。包括出胞和入胞两种方式,其中入胞作用包括胞饮和吞噬两种方式。

(4)理想的药物

各种药物能选择性地进入发挥作用的靶器官,在必要的时间内维持靶器官内适宜浓度,充分发挥作用后,迅速排出体外,以保证药物的有效性,同时,就尽量少向其他不必要的组织器官分布,尤其是毒性靶器官,把药物的毒副作用限制在最低程度,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5)简述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及其在治疗中的应用

半衰期(t1/2)决定给药间隔:给药间隔大于半衰期,药物浓度会产生大的波动;小于半衰期则会产生药物积累。

清除率决定给药速度:保持药物进入量=药物的清除量;

生物利用度决定剂量调整:药物在血中达到最佳临床效果而不引起毒性的浓度范围,一般处于最小有效浓度MEC和最小中毒浓度MTC之间;

表观分布容积决定负荷剂量:达到稳态浓度所需药物量=稳态时体内药物量,即负荷剂量=稳态时药物量

(6)简述药动性优化的途径。

主要有两条途径:

a. 通过结构修饰改善化合物药动学性质,包括:降低代谢清除率;改善分布容积;改善血浆蛋白结合;调节化合物与转运体的亲和力;前体药物

b. 通过制剂方法改善药物药动学性质,如制成以下制剂:

固体分散体;包合物;乳剂及微乳;微囊与微球;纳米粒;脂质体

第四章

1. 名词解释

①分子识别

某给定受体对作用物选择性结合并产生某种特定功能的过程,是分子间强烈而特殊的非共价键作用。

②药效基团

一系列生物活性分子所共有的、对药物活性起决定作用的特征结构。能被受体所识别,与受体受点结合起关键作用的药物分子的分子片断及其三维空间位置的排布。

③药动基团

药物中参与体内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基团。本身不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只决定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

④毒性基团

产生的生物活性为毒性效应的基团(往往存在于病原体的化学治疗药物中)。可分为毒性基团和潜在毒性基团两种。

⑤药效构象

药物分子与受体结合时的构象。

⑥定量构效关系

研究一组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与结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特征以理化参数、分子拓扑参数、量子化学指数或结构碎片指数来表示,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数据回归分析,并以数学模型表达和概括出量变规律。

⑦全新药物设计。

称从头设计,或称为三维结构生成或从头构造法。它是根据受点的形状和性质要求,直接借助计算机自动构造出形状和性质互补的新的配基分子三维结构。它能提供结构全新的具有启发性的先导物。这是一种模建的方法,有如量体裁衣。

2. 简答题

①诱导契合学说的基本要点。

i)结晶状态酶的受点,其形状与底物的形状不一定是互补的;

ii)在E—S相互作用,具有柔性或可塑性的酶活性中心受底物的诱导,发生构象变化,产生互补性的契合;

iii)这种构象的诱导变化是可逆的;

iv)药物与受体分子结合和解离时,也会对受体的构象产生可逆变化;

v)诱导契合是相互的,柔性的药物分子也可能发生构象的改变,激动剂与受体诱导契合后,可改变受体的构象,引起生物活性,拮抗剂也可与受体结合,但不能诱导同样的构象变化。

②二态模型的占领-活化学说的基本要点。

i)把激动剂和拮抗剂对受体的作用区别为在同一个分子上的两个不同的作用点;

ii)未被药物占领的受体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活化态R,另一种是活化态R#,两者间存在动态平衡;

iii)激动剂对R#有较高的亲和力,使平衡向生成R#方向移动,拮抗剂对R 受体有较高的亲和力,使平衡向R方向移动;

iv)由于大分子构象的变化,当拮抗剂与受体结合,激动剂不能再与受体结合,反之亦然。

③试运用二态模型的占领-活化学说解释激动剂和拮抗剂相反的生物效应。

激动剂往往具有较强的极性,易与亲水的活化态结合,处于活化形式的受体可自由地在膜表面上扩散,并可与酶发生可逆性结合,从而调节、控制酶的活性。

拮抗剂则含疏水基团,可与疏水性的非活化态结合,因而使受体处于静止状态,不能引发酶反应。

④效应子与底物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锁—钥”机理相互作用,两者之间需形状互补,还会发生各自的变构作用以适应对方的构象要求而契合;另外,在性质上互补。

⑤简述全新药物设计的步骤。

第一步,定义出受体活性位点,从受体的活性部位入手,确定受体位点,在此部位可直接设计,也可推测药物的药效基团模型;

第二步,产生配体分子。有多种产生配体的方法,无论用何种设计方法,都可得到数量极多的分子;

第三步,为配体分子打分,对众多的配体分子进行能量评估,从中挑选出最好配体,选取若干高分段的分子进行下一轮研究。如图所示:

⑥简述基于靶点结构的药物设计的类型。

①全新药物设计,包括:模板定位法,原子生长法,分子碎片法,其他方法如动力学算法、基于三维结构的全新药物设计等。

②基于靶点结构的虚拟筛选。

⑦简述基于配体结构的药物设计的类型。

3D—QSAR:将药物的理化参数和三维结构参数与药效拟合出定量关系,再以此关系设计新化合物;

药效基团模型法:对一系列活性化合物作3D—QSAR分析研究,并结合构象分析,总结出一些对活性至关重要的原子和基团以及空间关系,反推出与之结合的受体的立体形状,结构和性质,推测得到靶物质信息,来设计新的配基分子。

基于药效基团模型的三维结构搜寻:以药效基团模型为搜寻标准,来搜寻小分子三维结构数据库,得到新配基分子。

第六章

1. 名词解释

①生物电子等排体

凡是有相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又能产生相似生物活性的基团或分子。

②前药

前药是一类体外活性较小或无活性,在体内经酶或非酶作用,释放活性物质而发挥药理作用的化合物。

③软药

据药物的代谢机理,所设计的药物在完成治疗作用后,可按预先规定的代谢途径和可以控制的代谢速率,只经一步转化就失去活性,断下的碎片无毒或几乎无毒,并不再留在体内产生有害的后续反应,而被迅速排出体外,从而使药物所期望的活性和毒性分开。

④类似物设计

以现有药物或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为先导物,按预定的设想经结构修饰或

改造,以获得疗效比先导物更好、毒副作用更小的新药。

⑤ 治疗指数

半数致死量(药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之比:

一般地,TI 越大,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越有保证。 2. 简答题

① 简述拼合原理的要点

将两种药物的结构拼合在一个分子内,或将两者的药效基团兼容在一个分子中,使形成的药物或兼具两者的性质,强化药理作用,减少各自相应的毒副作用;或使两者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药理活性,协调地完成治疗过程。

② 简述前药的设计原则。 ① 前药设计的阶段

a. 据所要克服的缺点,构建前药设计的策略;

b. 确定达到最大效应或最大转运效果的物化性质;

c. 确定前药的载体结构及所具有的物化性质,在希望的靶器官释放出原药。

② 前药应满足的标准

a. 在原药的最适宜功能基处键合载体分子;

b. 应当明确前药在体内的活化机理;

c. 前药应当在体内定量地转化成原药,并且转化的速率应足够使在靶组织达到有效的作用浓度;

d. 前药应当容易合成与纯化;

e. 前药和裂解后的载体应无生物活性。 ③ 简述药物评价的方法。

应从它的药效和毒性两个方面来衡量,不能只根据药效的强弱下结论,设法降低药物的毒性,与提高它的药理活性同等重要。

药效与毒性的关系,采用治疗指数(TI )来表示:

50

50

ED LD TI

一般地,TI 越大,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越有保证。 ④ 简述软类似物的设计原理。

a. 整个分子是先导物的生物电子等排体,结构极相似;

b. 易代谢部分处于分子的非关键部位,对药物的转运、亲和力及活性的影响很小,或无影响;

c. 易代谢部分能被酶水解,但分子骨架是稳定的;

d. 易代谢部分是药物失活的主要或唯一途径;

e. 通过易代谢部分附近的立体和电性因素,控制可预测的代谢速率;

f. 代谢产物无毒、低毒或无明显的生物活性;

g. 代谢过程不产生高度反应活性的中间体。

⑤ 临床用药物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 选择性不够; ② 作用强度较弱; ③ 药动学性质不佳; ④ 有毒副作用。

第七章

1. 名词解释

① 可逆性酶抑制剂

即I 与酶的结合是可逆的,形成的复合物可以部分解离回到游离的酶和抑制剂,两者间存在一个平衡:

② 多底物类似物抑制剂

模拟多种底物及其和酶结合的条件与要求,将两个或多个底物的主要结构通过共价键连接或采用合适的基因连接成单个分子,并能达到在与酶活性部位结合时,能够类似于酶正常的催化反应的过渡态结构要求,可能成为该酶分子特异性

50

50ED LD TI =

EI I E ?+

抑制剂。

③伪不可逆抑制剂

和靶酶作用以共价键结合的方式形成复合物EI,表面上看是不可逆抑制,但共价复合物EI都有一相当的半衰期,因此称为伪不可逆抑制剂。

④β-肽

由β—氨基酸以酰胺链聚合而成的寡聚体。

⑤假肽

当多肽的一个或几个酰胺键被电子等排体取代得到的拟似物就称为假肽。

2. 简答题

①比较三种可逆性酶抑制剂的特点。

a. 竞争性抑制剂

多数在结构上与底物E相似,在与底物S竞争酶上的活性部位形成不活性的酶抑制剂复合物EI,减少了E与S的相互作用。竞争性抑制作用主要取决S 和I的浓度,当[I]>>[S]时,则酶的活性中心全被I所占据,E不与S结合,受到抑制;[I]<<[S]时,则I不能与[E]结合失去抑制能力。

b. 非竞争性抑制剂

酶可同时与底物S和抑制剂结合,两者没有竞争,非竞争性抑制剂与ES结合,形成ESI,阻断复合物ES分解为E+P。特点是:

i) I与S同E的结合部位不同,一般不结合在活性部位;

ii) 仅改变酶促反应中最大反应速率的参数;

iii) [S]↑,不能改变被抑制的状态(I-E结合部位和方式不同于S-E)。

c. 反竞争性抑制剂

它是混合型抑制剂,其特点是:

i) E必须先与S形成ES后,再与之结合;

ii) 同时改变酶促反应的KM和最大反应速率。

②假肽开发的意义。

a. 增加代谢稳定性;

b. 发展对受体亚型的选择性;

c. 改变药理学功能和增强药物动力学性质;

d. 在肽序列选择性部位进行电子等排体修饰,可通过对肽骨架不同程度的旋转自由度的分析研究起到构象探针的作用;

e. 肽骨架的修饰可改变酰胺键的选择性,从而探索生物活性的特殊要求。

③药用酶抑制剂应具备的条件。

①结构应与底物E或反应中间物甚至产物相似,以便通过与底物相似的方式与酶结合;

②抑制剂必须到达作用部位(靶酶),且在那里要维持一定的浓度;

③抑制剂应用具有特异性,即其作用仅限于靶酶,不过设计仅抑制某种靶酶的专一性抑制剂较困难。

④在设计和合成哺乳动物的多种酶的竞争性抑制剂研究中常出现的问题是什么?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常见问题:体外有效体内无效

原因:i)抑制剂没有适当的脂水分配系数,不易穿过多种细胞膜而达到靶酶;

ii)抑制剂达到靶酶只引起短暂的抑制效应,以后由于底物的逆转作用使抑制水平达到稳态平衡,在这种抑制水平上不足以引起药理

效应;

iii) 靶酶在代谢途径中不是催化处于决速的步骤,不能发挥最大效率。

⑤β-肽螺旋结构的特点。

i. 在室温下稳定,在较高温度下也具有明显抗解旋作用;

ii. 具有迅速恢复螺旋结构的能力;

iii. β—肽主链仅由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寡聚体便可形成稳定螺旋结构,正常肽键要延续到15~20个氨基酸残基才表现出明显的二级结构;

iv. β—肽主链C原子上以不同的取代方式创造了合成更多可折叠或相同螺旋结构化合物的可能性;

v. 对蛋白酶的水解十分稳定。

《药学基础》课程标准

《药学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7950 课程类型:B 总课时:70 理论课时:58 实践课时:12 教学场地要求:校内标准教室、校内药理实验室 任课教师要求:(1)教师应具备药学专业或药学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 格证书。(2)专业实训课教师应具备药学专业或药学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技术职称。 二、课程定位 《药学基础》是制药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的教学以基层医疗机构的医院药师、药品审方、 药品调剂、药品采购和社会药房的驻店药师、药品购销、药品零售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前提设置教 学内容。药理学基础及相关知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用药、内脏疾病用药、内分泌系统疾病用药、心 血管疾病用药、感染性疾病用药重点应用设置课程单元,以相关职业岗位标准考核学生,旨在使学生 掌握药店常用药物的分类和使用,具备问病卖药的能力和分析处方的能力,毕业后能胜任药品营销、 药房管理、药学服务等岗位的工作。 药学基础的前导课程有基础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基础等课程,掌握有关药学的基本 理论知识,为药学基础教学奠定了基础。药学为后面的《药物制剂技术》《药品分析与检测技术》学习 提供了理论知识,为后续的教学实习、药品生产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熟知药品说明书和处方的结构和功能。 (2)知道处方审核和用药指导的内容。 (3)知道药理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4)知道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 (5)熟悉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6)知道特殊人群的合理用药和用药指导。 (7)知道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适宜用药。 (8)知道药品的通用名、药理作用、临床用途、不良反应、给药途径、禁忌症及用药注意事项。 2.能力目标 (1)具备解读和调配处方的能力。 (2)能够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3)能说明药物的注意事项。 (4)能正确经营管理药物。 (5)会推售药品。 3.态度目标 (1)树立“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的观念,培养认真细致,为人民健康负责的工作态度。 (2)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依法售药,养成实事求是的职业习惯。 (3)培养自主学习、不断探索新的医药知识。 (4)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课程设计 1.设计思想 本课程的设计思想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岗位需求为核心,以职业标准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根据职业岗位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需求,融合药品购销员国际职业标准和国家执业药师 资格考试的知识能力要求,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六个学习单元53个学习项目。在这53个学习项目中,

药学专业99级本科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

药学专业 (医药贸易与市场营销)本科教学计划 一、学制:四年 二、专业培养特色与方向 医药贸易与市场营销 三、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培养以药学、贸易学、管理学为基础,从事医药贸易、市场营销、药物研发以及能进行科学管理、决策与组织协调的应用型高级人才。这类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外语与计算机实际应用,以及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初步的项目策划能力。 四、专业基本培养规格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敬岗爱业,遵纪守法,热 爱药学专业,树立严谨、求实、准确的科学态度,良好的“药德、医德” 和为社会服务的献身与敬业精神。 2.系统掌握现代药学、贸易与管理学综合知识,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基 本技能和实际运用的能力,富于进取、创新、开拓的精神。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以及计算机在药物研发与医药贸易、管理工作中的实 际应用。 4.能胜任在各类医药类企业与政府管理部门,尤其是涉外及跨国生产型与经 营型企业,以及有关大学、研发、药检、决策、医院等相关单位的科研、管理、策划与教学工作。 五、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 毕业总学分:154学分,其中:必修课104学分,选修课50学分(政治理论选修课 2学分,艺术类公选课 2学分,全校性公选课不超过 20学分)。 课内总学时:2700 六、教学实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科研训练安排。 为加强学生对药物研发与医药贸易业务知识了解与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在暑假(第六和第七学期中间,按3周计算)与第七学期第一周为市场调查与专业实

习(合计4周),第八学期集中进行毕业实习与撰写毕业论文。学生从第七学期可以提前自由进入相关实验室或课题组,参与研究工作或进行创新性科研综合训练。 七、教学时间安排(附表一) 八、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计划表(附表二) 九、副修专业教学进程计划表(附表三) 附表一: 教学时间安排表 说明:“上课”一栏按每学期18周减去“入学教育”、“军事课”、“社会调查”、“毕业论文”、“毕业教育”的时间后的实际上课周数填写。

小檗碱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设计性实验 一、实验题目:小檗碱提取及结构鉴定 二、简介: 黄连:黄连为毛茛科(Ranunculaceae)的黄连属植物黄连(Coptis chine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为我国名贵中药材之一,享有“中药抗生素”美称,其主要功能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连抗菌能力强,对降热阵痛、抗肠道细菌感染、急性结膜炎、口疮、急性细菌性痢疾等均有很好的疗效,在临床中有较多应用。 小檗碱:(1)小檗碱(Berberine,又称黄连素)一种常见的异喹啉生物碱,分子式C20H18NO4。为黄连主要有效成分,其含量约为4%~10%,但根据野生和栽培产地的不同,其含量各异。 (2)小檗碱是黄色针状结晶体,能缓慢溶于水(1:20),乙醇(1:100),较易于溶于热水,热乙醇,微溶于丙酮、氯仿、苯、几乎不溶于石油醚中。 (3)小檗碱的结构式以稳定的季铵盐为主,其结构式如下图所示。在自然界,多以季铵盐形式存在,其盐酸盐、氢碘酸盐、硫酸盐、硝酸盐均难溶于水,易溶于热水,且各种盐的纯化都比较容易。 小檗碱 (4)小檗碱是一种常用的广谱抗菌药,具有看细菌性感染、抗肿瘤、抗心律失常、降压降血糖等功效,在临床上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三、提取方案 (1)目前传统的提取技术主要是溶剂提取法。此法是从中草药中提取有效成分的常用方法,通过浸渍、渗漉、回流等方式将有效成分从药材组织内溶解,进行萃取。

传统的提取技术:酸水法提取小檗碱、石灰乳法提取小檗碱、乙醇回流提取法等 提取的新技术有:微波法提取小檗碱、微波—索氏联合工艺提取小檗碱、超声波法提取小檗碱、酶法、超临界提取法等。 (2)本实验选用酸水法提取小檗碱 酸水法是利用小檗碱的硫酸盐在酸性溶液中的溶解度大、而盐酸盐几乎不溶于水的性质来实现提取分离的,其提取流程为: 黄连粗粉 滤液 滤液 固体 滤液 结晶(粗品) 滤液 晶体 盐酸小檗碱 四、实验所用试剂 0.2%硫酸溶液,石灰乳,浓盐酸,10%Nacl 溶液,蒸馏水,乙醇。 五、鉴定方法 1显色反应: (1)浓硝酸或漂白粉实验:取2支已加入酸性小檗碱的试管,分别加入少量的漂白粉和2滴浓硝酸,都显樱红色。 (2) 丙酮加成反应:在盐酸小檗碱水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使呈碱性,然后滴加丙酮数滴,即可生成黄色结晶性小檗碱丙酮加成物。 2纸色谱法: 静置至大量黄色结晶析出 加0.2%硫酸,煎煮2次(800ml 、45min ,400ml 、30min ) 纱布过滤 加石灰乳调节PH=12 静置10min 过滤 滴加浓HCL ,调节PH=2~3, 加入10%Nacl 溶液,至饱和 静置30min ,抽滤 加25倍蒸馏水,加热至澄明 趁热抽滤 用蒸馏水洗涤,抽滤 加30~40ml 乙醇,水浴加热溶解 趁热抽滤 静置析晶 抽滤 80°C 干燥

药物设计学完整版

药物设计学完整版 张大永 骨架跃迁分子设计:从已知的活性分子结构出发,通过传统的类似物设计方法或计算化学方法,对先导化合物进行骨架设计,以发现全新的拓扑结构骨架和活性分子。 多靶点药物治疗:简而言之,可以同时作用于疾病网络中的多个靶点,对各靶点的作用可以产生协同效应,使总效应大于单个效应之和。多靶点药物治疗可以克服许多单靶点药物的局限性,同时调节疾病网络系统中的多个环节,不易产生抗药性,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NRTIs通过阻断病毒RNA的逆转录,即阻止病毒双链DNA形成,使病毒失去复制的模板而起作用。它们首先进入被感染细胞,然后磷酸化,形成具有活性的三磷酸化合物。这些三磷酸化合物是HIV逆转录酶的竞争抑制剂,当插入生长的DNA链时,可导致病毒DNA合成受阻,从而抑制病毒复制。这类抑制剂的不良反应严重,容易使病毒产生抗药性,因此与蛋白酶抑制剂联用,常会大大延长其病毒耐药性的产生,有协同效应。 基于核酸代谢机理的药物设计:在核酸的代谢合成与代谢分解过程中,有许多酶参与其中,这些酶尤其是某些特异性的酶就成为药物设计的理想靶点;同时模拟核酸代谢过程中的底物结构,也是药物设计的一条重要途径。核苷或核苷酸是病毒复制过程中所必需摄取的物质,通过对核苷结构的改造,可以实现对病毒复制过程的干扰。 简述具有高效耐药性NNRTIs的结构特征,并举例说明。 1. 抑制剂构象的柔性和在靶点中的可适应性 理论上,在抑制剂的柔性不影响抑制剂-靶点相互作用的前提下,其构象的柔性和靶点中位置的可适应性可弥补耐药突变的不良影响,避免结合的立体位阻。柔韧性的分子能通过化学键的自由旋转及位置的灵活移动来保持与变异靶点的紧密结合。 例:二芳基嘧啶(DAPY)类NNRTIs晶体结构表明,柔性的DAPY类分子可通过柔性扭转(摆动)和复位(微动)与不同的耐药突变的NNIBPs结合。 2.抑制剂分子与氨基酸主链形成氢键作用 例:卡普韦林与p66亚基的101、103和236位残基主链间存在“网状”氢键作用。P236主链相互作用是目前为止NNRTls的特异性作用位点。这种多重氢键作用不受氨基酸侧链突变的影响,有助于抑制剂的自由结合,从而有效地对抗RT耐药性的产生。因此,靶向于氨基酸残基主链的设计思想可能为对抗耐药性提供一个可靠的策略。 3.特异性靶向HIV –1 RT的高度保守性区域 为了提高NNRTI的抗耐药性,应设计能与NNIBP中保守氨基酸产生特异性相互作用的抑制剂,从而降低耐药性的产生。在NNIBP中存在一个保守性区域,主要由p225、F227、W229、L234和Y318等组成,这些氨基酸在其他慢病毒属RT中也是高度保守的。 与易突变氨基酸Y181和Y188的疏水性相互作用是第一代NNRTI的主导作用力,此外,在其它位点的突变也能通过减弱抑制剂与上述两种氨基酸相互作用而间接产生耐药性。因此,适当降低抑制剂与Y181和Y188的相互作用有望提高化合物的抗耐药性。 例:UC-781对其它NNRTIs产生耐药性的突变株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戊烯基特异性地靶向W229,由5个碳原子组成的戊烯基醚能增大UC-781与W229间的亲和力。 4.具有全新作用机制或独特结合模式的NNRTI 例:苯并噻唑类衍生物CP-94707能对多个临床上常见的变异株均保持敏感性,晶体复合物研究发现,它与RT结合时呈现非常独特的结合模式。

关于《复旦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书写规范(参考Word)

关于《复旦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文章格式的要求 收入《复旦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集》的论文必须包含题目、作者姓名和院系、指导教师、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引言(前言)、正文、注释、参考文献、后记(致谢),论文限制在8000至15000字以内。具体格式要求如下: 一、页面设置:保留Word默认设置(A4,页边距左2.54,右2.54,上3.17,下3.17,装订线0,页 眉1.5,页脚1.75) 二、段落:在格式选项下的段落设置选项中,“缩进”选0字符,“间距”选0行,“行距”固定值20 磅,“特殊格式”选(无)。 三、字体和字号:中文字体一般用宋体(有特殊要求的除外),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论文题目字号为小二号,加粗,居中;若有副标题,则用小三号,加粗,居中。 作者院系、姓名为小四号,加粗,居中; 指导教师姓名为小四号,加粗,居中; 摘要、关键词字号为五号,“摘要”和“关键词”加粗;(中文首行缩进两个中文字符;英文则顶格)引言(前言)标题字号为四号,加粗,居中;其他文字字号为小四号。 正文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加粗;一级标题用四号字体;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用小四号字体;正文其他为小四号; 参考文献、后记(致谢)、指导教师评语、答辩委员会评语为小四号;标题加粗,字号为小四号; 指导教师评语和答辩委员会评语放在表格中。 四、附图和附表:图表名为小四号,加粗;附表的表头应写在表的上面,居中;附图的标题应写在图的 下面,加粗,居中。按表、图、公式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编号。每个图表尽量放于一页内。 五、引文:较长的引文可以不加引号,单独成段,用楷体,字号为小四号。 六、注释:论文一律用脚注(在word中“插入”—“引用”—“脚注和尾注”设置)。脚注(如引用 文献),严格按以下顺序:序号(用纯阿拉伯数字)、作者姓名、书名(或文章名)、出版社(或期刊名)、出版或发表时间。

药物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药物化学》是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一门职业核心课程,其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典型药物的名称、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构效关系、体内代谢及寻找新药的基本途径等。本课程是学习基础药学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与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和药品营销实用技术等课程之间的桥梁,对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高职高专药学专门人才所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药物定性、稳定性考察、纯化制备、制剂、检验、养护、调剂及合理用药等方面相关的基本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同时达到本专业学生应获得的有关职业资格证书相应考核模块的要求。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以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就业为导向,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的特点、工作性质、任务的需要而设计。本课程贯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教学重点”的原则,帮助学生在系统学习药物化学的同时,加深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以及对基本技能的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初步具备常用药物合成、基本合成操作的基本职业能力。 (一)教学模式 1、贯彻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的培养模,实施实践-理论-实践交替的递进式教学。 2、《药物化学》课程理论53学时、实验实训32学时、综合实训6学时,顶岗实习200学时 (二)教学任务安排 教师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学生在实训室模拟实训,奠定从事相关岗位工作的基础。 地点:多媒体教室 教师:专兼职教师 教材:药物化学相关教材、学习指导、网络资源 方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 地点:药物化学实训室 教师:专兼职教师 教材:药物化学实训指导 方法:实训教学 理论教学 40学时 校内实训

南京林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试行)

南京林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试行) 学位类别代码及名称:0852工程硕士 专业领域代码及名称:085238生物工程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为生物工程与技术的教学、科技开发、生产应用、项目研究、规划设计和管理等行业或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生物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的培养要求: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掌握生物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或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专业领域相关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研究方向 1、生物工程 主要研究生物质资源生物化学加工制取生物基化学品、生物质能源、工业酶制剂、生物活性物质、蛋白饲料等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知识域主要包括,植物纤维资源生物转化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发酵工程的基础理论与技术;酶工程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生物分离工程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生化反应工程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生物反应过程自动化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现代生化实验的技术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生物工程及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技术服务咨询和管理的相关工作能力。 2、生物制药 主要研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从森林药用植物、真菌等材料中制取具有生物活性、药用价值等的各种制品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领域主要包括,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生物技术下游过程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生物制药工艺过程;药理及药物分析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生物反应过程自动化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具有独立从事生物制药及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技术服

药物临床试验适应性设计指导原则(试行)

2021年1月

一、概述 (1) 二、适应性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2) (一)适用性 (3) (二)合理性 (4) (三)完整性 (5) (四)可行性 (6) 三、常用的适应性设计 (7) (一)成组序贯设计 (7) (二)样本量重新估计 (8) (三)适应性无缝剂量选择的设计 (10) (四)适应性富集设计 (12) (五)两阶段适应性设计 (13) (六)适应性主方案试验设计 (14) (七)多重适应性设计 (16) 四、其他考虑 (16) (一)仅基于外部数据的修改 (16) (二)监管的其他考虑 (17) 五、参考文献 (19) 附录:词汇表 (25)

一、概述 确证性临床试验的设计一般基于前期探索性研究结果,很多时候仅依赖于非常有限的数据,由此可能造成设计元素存在较大的偏差,从而直接影响试验的成败。随着药物研发的推动,临床研究的技术方法得到不断的发展,适应性设计也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与应用。适应性设计允许根据试验期间累积的数据对试验设计进行修改,以修正初始设计的偏差,从而增加试验的成功率,提高试验的效率。 成组序贯设计是最早应用于临床试验的适应性设计,其后,适应性设计较广泛地用于样本量的重新估计,现今逐步推广和发展到了多种类型的试验设计,例如两阶段设计、平台试验设计等更为复杂的设计。随着理论方法的不断成熟完善、模拟计算能力的进步,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适应性设计在临床试验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本指导原则对适应性设计的定义为:按照预先设定的计划,在期中分析时使用试验期间累积的数据对试验做出相应修改的临床试验设计。一方面,适应性修改是“按预先设定的计划”进行的,而不是临时提出的修改方案;另一方面,适应性修改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即通过对累积数据的不断学习,相应地修改试验方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研究环境。

关于《复旦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选编》文章格式的要求.pdf

关于《复旦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选编》文章格式的要求 收入《复旦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选编》的论文必须包含题目、作者和指导教师的姓 名及单位、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引言(前言)、正文、注释、参考文献、后记(或致谢)、 指导教师评语、答辩委员会评语。全文篇幅12页(最多不超过14页),“评语”不计页数。格 式具体要求如下: 1. 页面设置:保留word默认设置(A4,页边距左 3.17,右3.17,上 2.54,下2.54,装订 线0,页眉 1. 5,页脚 1.75,无文档网络)。b5E2RGbCAP 2.页眉:统一为“复旦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选编(2016)”。 3. 段落:在格式选项下的段落设置选项中,“缩进”中左侧右侧均选“0字符”;“间距”中段 前和段后均选“0行”;“对齐方式”选“两端对齐”;“行距”选“固定值:20磅”。(凡未特别 指出的行距,均用“固定值:20磅”。)p1EanqFDPw 4.字体:中文字体一般用宋体(有特殊要求的除外),英文用Times New Roman。 ),均用小二号,加粗,居中;若有副标题,则用 5. 题目:需中、英文(样例中的“Title” 小三号,加粗,居中。DXDiTa9E3d 6.学生和指导教师信息:需中、英文;学生姓名和导师姓名为小四号,加粗,居中; 学生院系和导师单位写在括号中,小五号,居中。 7. 摘要和关键词:均需中、英文,字号均为五号。其中“摘要:”、“关键字:”、“Abstract:” 和“Keywords:”需加粗。摘要中一般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 语。关键词(keywords)选取3-7个,用“;(;)”隔开。RTCrpUDGiT 8.正文:正文内容不分栏(即只有一栏),为五号字。 9. 标题的层次:一级标题用“1 、2、……”来标识并加粗,二级标题用“1.1 、1.2、……” 来标识并加粗,三级标题用“1.1.1、1.1.2、……”来标识并加粗。标题行顶格书写。各级 标题末尾均不加标点。一级标题,用四号字;二级及之后标题,用小四号字。行距均为 “固定值:20磅”。5PCzVD7HxA 10. 图、表:按图、表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编号;用自然数字编号;每张表、图放于 一页内。表格的行距,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若行数多,行距可略低(不一定用“固定 值:20磅”)。凡文中出现图、表,文字叙述就要有提到。图、表的位置,尽量与所述 文字靠近。jLBHrnAILg 正文中的图合理定义尺寸,居中(或插在文中一侧,另一侧写文字);多个图,用(a)(b)(c)(d)或(A)(B)(C)(D)标注;图题(或插图说明文字)的字号为小五号 字;图题放在图的下方,序号后空两格,居中,加粗,行距用“固定值:20磅”,“小五号”字;图题的各条说明跟在图题后面,居中,可连排,加分号分隔,末尾一条不加标 点;图的“注”或“资料来源”,应放在的图题上面。xHAQX74J0X 正文中的表格合理划分,居中,表题(或表格说明文字)的字号为小五号,段落间距最

药学课程设置及课程说明

课程设置及课程说明 (一)课程设置 本专业教学计划设有统设必修课、省开课(包括限选课)、选修课和集中实践环节。 必修课开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人体解剖生理学、无机化学、英语I(1)(2)、有机化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用分析化学、药剂学(1、2)、药事管理学等14门,计66.5学分,由中央电大统一开设,执行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 省开课共4门,计23学分。由省电大统一课程名称,执行统一的教学大纲,提供教材和考试服务,教学管理工作由省电大负责。所开设的课程为“药物治疗学”、“专业英语(药学)”、“医药商业营销学”、“生药学(含植化)”和“素质与思想品德教育”。 选修课开设3门,计8.5学分,由教学点负责教学及管理工作。课程为“公共关系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 所有统设课程的教学主要根据中央电大的统一要求组织实施;省开课程的教学由省校制定要求,组织实施;自开课程的教学由各教学点自行组织实施。 集中实践环节由省校依据中央电大的原则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包括毕业作业和毕业实习2部分。毕业作业的题材主要包括单篇论文、调查报告、文献综述等形式;毕业实习包括社会药房、医院药房、制药厂和药检所等4个部分,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或就业需要在允许的范围内自行调节实习内容和实习时间, 2部分实践共计18学分,本环节学员不得免修。各教学点依据省电大的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实施意见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组织本教学点的实践教学。 (二)课程说明 1. 无机化学 本课程3.5学分,课内学时63,其中电视课20学时,实验9学时,

如何学习天然药化

如何学习《天然药物化学》之一对《天然药物化学》的了解是通过自学开始的,没有系统的将该课程融会贯通。通过2年的教学,尤其是大家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对我教学工作的批评和肯定,让我有意识的对如何学好该课程进行了思考 总结如下: 1、该课程的定位 首先大家要清楚的认识到,《天然药物化学》是以试验为基础,以应用为目的的一门理论融合试验的学科,为此,大家要想学习该课程,就要有意识的熟练和掌握每一个实验,并通过每一个实验去总结和引申的融会没有进行实验的章节,及时做好试验的讨论和分析。 2、该课程学习的三个梯次 (1)化合物结构和类型是该课程的前提,相当于产品开发或者试验前的文献综述。 这一部分的学习要紧紧结合生物合成。生物合成的学习相当于中药汤剂中的药引子,不需要你去死记硬背,但需要你熟悉和掌握每一类化合物的源头和先导化合物,这样,即使你遇到了新结构,也能依据生源途径进行归类,并有助于学习理解课本中的全部结构,除了特别的化合物需要死记硬背外,其他的典型药效化合物只需要能识别就足够。意识到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已经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了教学,也许还不是很成熟,希望大家能依据自身的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熟悉化合物结构的方法和方式。 (2)提取、分离和精致是该课程的重点内容,是本课程的考试重点,重点内容主要是特殊类型化合物的典型提取方法,如醌 类、生物碱和黄酮。

而该部分的另一个学习的意义在于,它是今后药学研究的核心工作,无论是工厂还是研究,都会以这部分作为基本技能,所以,掌握好这部分至关重要,但如何学好提取、分离和精致? 一是可以通过与本课程配套的实验,大家认真预习、设计和操作每一个实验;二就是要尽可能的多参与学院一些老师的课题中去,这部分理论重要,而具体的实验经验积累更重要。 提取、分离和精致的学习没有什么窍门,就是经验的积累! (3)化合物结构的鉴定是天然药物化学的灵魂,是研究的瓶颈。(1)和(2)即使你掌握的很好了,如果无法对纯化合物进行结构的确认和解析,所有的工作都是枉然。目前,我们的教学中,由于教学思路和目的的模糊,包括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忽视了该部分的学习,尤其是我在课程中一再强调的手性和空间构向问题。 三、建议和思考 发现学生的知识领域面不宽,对于一个本科生,不能要求知识面的深度,但对广泛学科的涉猎是今后大家如何发展的基础,很多人往往最后是依据兴趣爱好确定了自己的职业。 课程学习有误区,大家都普遍反应课程比较难,尤其是期末考试的压力比较大。我一贯主张教学要严格,考试要宽松,我会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实施自己的观点,并请大家能理解和配合,尽量的领会我的意思,并能消化在自己的肚子里边。 学习的三个梯次我已经在教学中注意了贯彻,因为课程设置上的局限和期末考试的侧重点,我还是弱化了结构的鉴定。

(完整版)药物设计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以下哪个不是生物信息的特征 D A级联反应B网络结构C多样性D不可逆性 2.体内信号转导的主体是 A A 蛋白质 B 小分子物质 C 多糖 D 脂质 3.凡是由细胞分泌的,能够调节特定靶细胞生理活动的化学物质都称为细胞间物质,称为第一信使,它属于 D A 物理信号B机械力 C生物体外信号D化学信号 3.下列哪个不是细胞间化学信号分子的特点 B A特异性B持续性 C时间效应各异 D 复杂性 4.第三信使是下列哪种物质 C A 花生四烯酸 B 二十碳酸类 C DNA结合蛋白D磷脂酰肌醇 5.基于调节第二信使的药物设计不是 A A 维生素D受体配体的药物设计 B 调节cAMP和cGMP信号通路的药物设计 C 调节激酶系统的药物设计 D调节钙的药物设计 6.下列哪个是基于调节第三信使的药物设计 A

A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配体的药物设计 B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活化受体配体的药物设计 C 磷酸二酯酶V的抑制剂活化受体配体的药物设计 D 糖原合成激酶-3抑制剂活化受体配体的药物设计 7.不是对信号转导系统的药物干预的选项是 A 影响信号分子的药物 B 影响信号接受系统的药物 C 影响信号传输系统的药物 D 影响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的药物 1.生物体内嘌呤核苷酸的合成除了补救合成外,还有() A.从头合成 B.中间合成 C.最后合成 D.中间体合成 2.()是嘧啶生物合成的重要中间体 A.天冬氨酸 B.氨甲酰磷酸 C.乳清苷酸 D.谷氨酰胺 3.既是核酸生物合成的代谢产物,也是红细胞发育生长的重要因子的是() A.核苷 B.磷酸 C.戊糖D叶酸 4.氨基嘌呤和甲氨嘌呤是最早用于肿瘤临床治疗的()还原酶抑制剂 A.血清铁蛋白 B.黏蛋白 C.二氢叶酸 D.甲胎蛋白 5.()可以影响IMP、AMP或GMP的形成,从而抑制DNA和RNA 的合成 A.次黄嘌呤 B.鸟嘌呤 C.腺甘酸 D.巯嘌呤核苷酸

药物化学及化学制药工艺学课程设计

药物化学与制药工艺学课程设计 学校:安徽中医学院 班级:***************** 组员:***************** ***************** ***************** 指导老师:**************

目录 一、制药工艺学部分任务书 二、Dapoxetine简介 三、Dapoxetine化学和药理学特性 四、Dapoxetine药动学特性 五、Dapoxetine的合成路线刷选 六、盐酸达泊西汀的合成 七、Dapoxetine的生产工艺流程框图 八、物料衡算 九、能量衡算 十、参考文献 十一、结束语 十二、附表

一、制药工艺学部分任务书 一、设计名称 根据《药物化学》课程设计内容,拟定设计题目,如:“年产 800 kg 达泊西汀原料药的工艺流程设计”。 二、设计条件 1.操作条件 (1)反应器加热采用电加热,冷却采用地下水(10℃); (2)设备操作方式为间歇操作; (3)每年按300天计;每天24 h连续运转。 2.生产能力 根据市场状况,确定年生产能力,一般为全世界年销售量的1%-10%;3.设备型式常用设备; 三、设计任务 1.选择合适的合成工艺路线,画出生产工艺流程图; 2.在总物料衡算的基础上,选择一个反应及后处理工序,进行物料衡算,确定反应器的类型和容积; 3.对所选择的一个反应工序,进行能量衡算,确定加热电能的消耗量或制冷量。 四、设计说明书的内容 1. 封面、首页(任务书)、目录及页码; 2. 前言; 3. 简述设计内容,自己选择的合成工艺路线(含以分子结构表示的工艺路线图),引用的文献等; 4. 总物料衡算,确定每批操作所需要的时间和原料投料量; 5. 选择一个反应及后处理工序,进行物料衡算,确定原辅材料消耗量,产品量,得率,转化率,选择性,反应器的类型和容积,后处理工序所用设备的型号规格; 6. 对所选择的一个反应工序,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子的燃烧热,确定反应的吸/放热量,再结合反应过程的溶解热,汽化热,反应温度维持等,进行能量衡算,确定加热电能的消耗量制冷量; 7. 主要数据一览表; 8. 主要设备一览表。 五、工艺流程图 画出生产工艺流程图,手工、计算机绘图均可。 二、Dapoxetine简介 达泊西汀( dapoxetine, LY2 210448, 1)是一个选择性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结构上类似于氟西汀并同样具有抗抑郁作用,临床研究用其盐酸盐[ 1 ]。达

天然产物化学课程设计

天然产物化学课程设计 论文 题目:黄酮类化合物研究 姓名: 学号: 院系:材料与化工学院 专业:应用化学2班 完成日期:2015 年 6 月 1 日

摘要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广泛和深入,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引起了世界各地药学家、化学家和制药企业的高度重视。 黄酮类化合物是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物质,几乎每种植物的体内都有,他们常以游离态或与糖结合成苷的形式存在,他们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以及抵御异物的侵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最早发现的一类天然产物。 随着科学技术的相关推进,人们对于黄酮类化合物的了解和认识也越发深,那么黄铜类化合物对人类的贡献究竟有哪些,在本文中会一一列出。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天然产物;结构作用;应用前景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apid development, and the people of natu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use is more extensive and in-depth, natural product chemistry research caused around the world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chemists and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Flavonoids is a class of substances widely exists in plants, almost every kind of plant in vivo, they often to free state or with sugar are combined into a form of glycosides exist, they on plant growth, development, flowering, results and to resist foreign invasion has a important role. It was one of the earliest natural products that people first discovered.. Along with the adva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ople for falconoid and understanding more deep, then brass compounds on the human contribution exactly what, in this paper will list one by one. Keywords:Flavonoids ; natural products; structure function; application prospect

药物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的标准操作规程

药物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的标准操作规程 目的 建立临床试验方案设计和制订的标准操作规程,确保试验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机构开展的所有临床试验方案。 操作规程 1.试验方案的设计准备 临床试验开始前必须制订临床试验方案。方案的设计准备包括如下内容: (1)查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有关该临床试验的正式批文; (2)学习相关法规文件; (3)学习掌握该试验药物临床前研究的全部报审资料(包括药物的处方组成、质量标准、供临床医师参阅的药理、毒理研究结论及有关文献的综述等)和已经完成的临床研究资料; (4)查阅国内外有关该试验药物临床研究现状的参考文献,重点是与研究药物主台病症有关的诊断标准、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观察指标、疗效标准等文献资料。各项标准应以国际或国内最新执行的行业标准为准。 2.起草方案

试验方案由申办者、主要研究者、临床药理专家和统计专家共同起草。试验方案主要包括下述三部分内容。 (1)方案首页 1)在方案首页上方写有“**药*期临床试验方案”。 2)在方案首页下方有该项研究的题目。题目能体现该临床试验的试验药和对照药名称、治疗病症、设计类型和研究目的。 3)首页上应注明申办者试验方案编号(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临床试验的批准文号)、申办者单位名称、本次临床研究的负责单位、试验方案的设计者姓名、以及方案制订和修正时间。如果是多中心研究,还可增加一页列出参加临床试验的医院名称和各中心负责研究者姓名、资格和地址等。还应列出本次临床试验的临床监查员姓名。 (2)方案摘要可方便研究者对方案的快速了解。内容可包括试验药物名称、研究题目、试验目的、有效性评价指标(包括主、次要指标)、安全性评价指标、受试者数量、给药方案和试验进度安排等。 (3)方案正文 1)临床试验的题目和立题理由。 2)试验的目的和目标。 3)试验的背景。包括试验用药品的名称、非临床研究中有临床意义的发现和与该试验有关的临床试验的发现、已知对人体的可能危险与受益。 4)进行试验的场所,申办者的姓名和地址。试验研究者的姓名、

制药工艺课程设计

第一节 概述 依托西布(Etoricoxib),又名Arcoxia ,MK 0663,化学名为5-氯-6'-甲基-3-[4-(甲磺酰基)苯基 ]-[2,3']-双 吡 啶 ; 其 英 文 化 学 名 为 5-chloro-6'-methyl-3-[4-(methylsulfonyl)phenyl]-[2,3']-bipyridine. N N Me S O O Me 依托西布(Etoricoxib , 1) [开发单位] 美国Merck Sharp Dohme [首次上市时间和国家] 2002年6月, 美国 [性状] 白色固体 [药理作用] 用于治疗炎症的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cox 起作用,它是由花生四烯酸生物合成前列腺素类,前列腺环素类,及血栓素类过程中的第一个酶.主要的cox 的同功酶,cox-1,作为基本酶被表达,它的存在与胃肠道内环境的稳定性有关。另一种诱生型的cox 的同功酶cox-2,也在炎症组织中表达。选择性的抑制cox-2可以很大地改善药物的副作用,包括长期使用传统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胃溃疡等。5-氯-6'-甲基-3-[4-(甲磺酰基)苯基]-[2,3']-双吡啶是特效的cox-2抑制剂,与传统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相比对胃肠道更安全。 [适应症] 缓解骨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缓解慢性肌肉骨骼痛(包括下腰痛),缓解与牙齿手术有关的急性疼痛,以及治疗原发性痛经。 CAS[202409-33-4] C 18H 15ClN 2O 2S Weight :358.5

第二节 合成路线及评价 依托西布的合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路线一 1.1 2-氯-1,3-双(二甲胺基)三次甲基六氟磷酸(2)的制备 Cl Cl O 3 N N Cl Cl 60% aq HPF 6,NaOH N N Cl PF 6 2 将氯乙酰氯50℃时加入DMF 中,将混合物加热到70℃得到透明黄色的溶液。将POCl 3 以5mL/h 的速度加入,保持温度在70℃,混合物加热3小时。尔后冷却。温度小于10℃下1小时内将反应混合物与5N NaOH 同时加入60%六氟磷酸与5N NaOH 的水溶液中将反应瓶用DMF 冲洗,然后用其猝灭混合物。混合物熟化1小时,过滤,水洗粗品。粗品用水和2-丙醇加热到70℃重结晶。冷却到0℃,过滤,干燥,得无色或淡黄色固体2(78%)。 1.2(6-异丙基氯化镁甲基-3-吡啶基)-N -甲基-N -甲氧基甲酰胺(3)的制备 N Me CO 2Me HNMe(OMe),i-PrMgCl,toluene,95% N Me O N OMe Me 3 低于-7℃温度下在甲苯中加入1.6当量的N,O -二甲基羟胺,再加入1.4当量的异丙基氯化镁。出现副产物是因为异丙基氯化镁加入进吡啶酯,否则Weinreb 酰胺(3)产率将减少到小于0.1%,用甲苯代替THF 有利于分离过程中的提取,并允许全过程都引入此方法。反应有1当量10%的水制备的乙酸猝灭,因为乙酸可以提供一个极好的提取镁盐的系统——Mg(OAc)2为易溶盐,而(NH 4)MgCl 3为微溶盐。猝灭的pH 值为弱酸性,并避免Mg(OH)2的沉淀用改进的工艺可得到产率>95%质量分数为25%的Weinreb 酰胺溶液。

药物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规范

药物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规范 版本号页数9页 起草人起草日期年月日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日批准人批准日期年月日颁布日期年月日起效日期年月日 威海市立医院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药物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规范 临床试验方案叙述试验的背景、理论基础和目的,试验设计、方法和组织,包括统计学考虑、试验执行和完成的条件。因此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应包含以上内容明确具体描述。临床试验方案是临床试验的主要文件,应由研究者(Investigator)与申办者(Sponsor)在临床试验开始前共同讨论制定。方案必须由参加临床试验的主要研究者及申办者签章并注明日期。临床试验方案必须报伦理委员会审批后方能实施。临床试验中,若确有需要,可按规定程序对试验方案作修正。 一、目的 建立试验方案设计和制订的标准操作规程,确保试验方案的规范性与可行性。 二、范围 所有由本院牵头或协助参加的新药临床试验。 三、内容 1 方案封面 1)方案的首页上方应注明“××药×期临床试验方案”。 2)临床试验的题目。 3)试验方案版本编号、版本日期和CFDA批准临床试验的批准文号。 4)申办者单位名称、临床研究的负责单位、试验方案的设计者、统计分析单位与负责人、方案的制定和修改时间。 2 目录 对整个方案标题建立索引目录,以便于研究者查阅。 3 方案摘要 内容包括试验研究题目、试验目的、药物的名称、入选标准、病例数、给药方案(药物分组的用法用量、疗程)、有效性评价(主要、次要指标)、安全性评价指标、试验进 度安排等。 4 缩略语表 对试验方案内容中所涉及到的专业术语的缩略语提取解释。 5 试验研究流程图 6研究者、申办者和监查员对本试验声明与签字 7方案正文 1)试验背景 叙述研究药物的研究背景、组成、适应病症、非临床研究中有潜在意义(疗效性和安全性)的新发现、临床试验中与临床试验药物有关的新发现摘要、已知的和潜在的风

制药车间课程设计论文

天津商业大学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 制药工程系2010级专业课程设计 金铃子口服液生产车间工艺设计说明书 第二设计组成绩: 姓名班学号姓名班学号 冯月 1 20103494 王静 1 20103528 张丽君 1 20103522 杨双 1 20103535 日期:2013.7.1 指导老师: 正文:25 页图纸: 3 张

目录 内容摘要……………………………………………………………………………………I 1 前言 (1) 1.1 口服液介绍 (1) 1.2 金铃子口服液的相关研究现状 (1) 1.3 金铃子口服液的生产现状和消费方向 (3) 2 产品工艺说明 (4) 2.1 设计任务 (4) 2.2 生产方法 (4) 2.3 厂址选择 (6) 3 工艺计算及管路设计 (8) 3.1 总物料衡算 (8) 3.2 物料流程衡算 (8) 3.3 物料流程图 (10) 3.4 能量衡算 (11) 4 设备选型 (13) 4.1 物料储罐 (13) 4.2 配料罐 (13) 4.3 多功能提取罐 (13)

4.5 酒精回收塔设备 (14) 4.6 过滤器设备 (15) 4.7 灌装机 (16) 4.8 自动旋盖机 (17) 4.9 自动贴标机 (17) 5 车间总体布置 (19) 5.1 生产车间整体设计 (19) 5.2 “精包”布置的特殊要求 (19) 6 投资预算 (21) 6.1 土建工程预算 (21) 6.2 公用工程预算 (21) 6.3 设备投资预算 (22) 6.4 流动资金预算 (22) 6.5 项目投资总预算 (22) 7 环境影响、消防及劳动保护 (23) 7.1 环境保护 (23) 7.2 消防 (23) 7.3 劳动保护 (24) 8 设计评价 (24) 参考文献 (25) 附录26

《天然产物生产与实训技术》课程标准

《天然产物生产与实训技术》课程标准 目录 一、基于工作工程职业描述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三、课程目标设计 四、课程教学活动设计 五、教学组织形式与考核方案 六、教学设备与课程资源 七、实施建议

一、基于工作工程职业描述 天然产物是指动物、植物、昆虫、海洋生物和微生物体内的组成成分或其代谢产物等化学成分的统称,如多肽、多糖、生物碱、黄酮、抗生素类等天然存在的化学成分。天然产物生产是指利用技术手段(如提取、分离、干燥)将天然产物加工生产成生物技术、医药、食品等行业的企业加工原料或半成品过程,是与企业生产联系紧密、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为了适应我省乃至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随之带来的人才需求岗位层次改变,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加强专业课程改革,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本课程标准是以天然产物生产过程分解能力培养体系,参照中药提取工、生化分离工及产品干燥工等国家职业标准,按工作任务模块形式,开发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岗位工作过程导向能力本位”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组织上,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把企业工作情景与学校上课元素有序衔接,为工学结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构建一种真正体现高职特色教学模式。 本课程适用专业有生物技术及应用、食品生物技术、生物制药、生化制药、植物生产技术等。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1.课程性质 天然产物生产与实训技术课程立足于生物技术、医药、食品类企业生化提取工、生化分离工及产品干燥工岗位。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着重培养学生功能性成分提取、分离、干燥生产操作、生产方案设计与工艺优化技能,锤炼学生团体协作与创新意识;课程前续课为基础化学、基础生化、药用植物学及文献检索等,并由天然产物化学、仪器分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提供技术基础;为后续农产品深加工技术课程提供技术手段、生物产品开发与工艺创新课程搭建素质拓展平台。 2.课程定位 该课程是衔接专业基础与职业技能、与生产实践贴近最紧密的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桥梁纽带的地位,是高等职业教育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立足于生物技术、医药、食品类企业中药提取工、生化分离工及产品干燥工岗位,重点培养学生天然产物产品制备工艺的设计与方案优化及组织实施能力。 三、课程目标设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干燥技能,能够利用网络信息和专业文献进行常规天然产物产品制备工艺的设计与方案优化,并能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