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2020年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

湘教版地理2020年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
湘教版地理2020年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

湘教版地理2020年中考总复习知识点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

一、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重点)

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显著的差异。秦岭——淮河的走向大致与1月0℃等温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重合。

二、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按照秦岭——淮河一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整,把中国划分成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三、四大地理区域典型的区域特征(重点)。(1)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1、“干旱”——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表现:荒漠景观广布,地表植被稀少,河流稀少且大多数是内流河(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流河)。

2、自然景观的变化——从东到西,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大致呈现出由草原向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原因:降水量从东到西减少。

3、特色“农牧业”——全国重要的牧区(内蒙古草原、河西走廊、天山牧场是重要的畜牧基地)。绿洲上的灌溉农业(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天山山麓、河西走廊、盆地边缘分布着较多的绿洲)。沙漠绿洲出产的水果质量上乘(如吐鲁番的哈密瓜、葡萄等)。

4、丰富的矿产资源(白云鄂博的稀土、金昌的镍、鄂尔多斯的能源矿产、伊敏河和霍林河的煤、新疆的油气)。

(3)青藏地区

1、“高”(“世界屋脊”)。山岳纵横、冰川广布,是亚洲众多大江大河(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的发源地。

2、“寒”(气温低)。海拔高,属于高山高原气候,空气稀薄(缺氧),光照强、日照充足,气温低、昼夜温差大。

3、自然环境严酷,生态脆弱—防止生态破坏,草场退化,保护藏羚羊、雪豹等珍稀动物。

4、重要牧区—代表牲畜是牦牛(高原之舟)。主要农业区——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聚宝盆”——柴达木盆地。神奇的“天路”——青藏铁路。科学考察与旅游观光的宝地(独特的地理环境、藏族独有的风情、神秘的布达拉宫)。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一、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东北地区(东北的黑、吉、辽三省)位于中国东北部,东、北两面与朝鲜、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河北省。

2、地形特征:东北地区的地形以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内部是广阔的平原,外围是山地、丘陵、河流流域低地。

3、气候特征: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短暂;降水多集中在夏季,空间分布上大致是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二、东北地区的人口和城市分布

1、东北地区人口分布不均,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区人口多,山区人口偏少。东北地区少数民族较多,主要有满族(该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等。

2、东北地区是中国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干线沿线地区,特别是哈大线、滨洲线、滨绥线沿线地区。哈尔滨是具有“异国情调”魅力的城市;长春是中国著名的汽车制造基地;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大连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著名的避暑旅游胜地。

三、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

1、农产品基地:东北平原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主要粮食作物:春小麦、玉米、大豆。中国甜菜的主要产区之一,甜菜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2、重工业基地:重工业是东北地区的支柱产业。依托丰富的煤、铁、石油资源,东北地区重点发展钢铁、机械、汽车、石油化工等工业部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过多年的开发,东北地区许多工矿城市,资源日益减少,甚至趋于枯竭,加之矿区沉陷、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成为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瓶颈。2003年,国家明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实施产业转型,发展新型产业。

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

一、香港

1、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处南海之滨,珠江口东侧,北与广东省深圳市相连。香港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组成,陆地面积1104平方千米。

2、香港海岸曲折,港湾和岛屿较多,境内多低山丘陵,平原仅占陆地总面积的1/6。香港岛面积80平方千米,隔维多利亚港与九龙半岛相望。

3、香港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年降水量丰富。缺少淡水资源的原因:香港人口稠密,生产生活用水量大;陆地面积狭小,没有大江大河,缺乏储存淡水的条件;被海洋包围,海水容易倒灌,淡水咸化。可以采取跨流域调水——从内地调水。

4、有710万(2010年)人口,地狭人稠。为了发展,香港一直在大规模地填海造地,此为“下海”;香港还注重建设高层建筑,此为“上天”。

5、香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被英国侵占,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

6、香港与祖国内地的联系相对便利,有京九、广深铁路和高速公路与内地相连。

7、旅游业十分发达,有亚洲最大的海洋公园、根据《清明上河图》建造的“宋城”、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坐佛、香港迪斯尼乐园等。

8、香港逐步形成了以国际贸易为基础,以金融业、房地产业、加工制造业和旅游业为支柱的多元化经济结构。主要工业部门有电子、钟表、成衣、玩具、食品、首饰等。现代化服务业已成为香港的支柱产业。

9、香港是世界著名的自由港,对外贸易长期是香港的主导产业。香港商业发达,被誉为“购物天堂”。

10、中国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进出口贸易伙伴。香港起着沟通内地与世界的桥梁作用,与内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二、珠江三角洲

1、珠江三角洲位于中国南海沿岸地区,是由珠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三角洲的总称,简称“珠三角”。与东南亚隔海相望,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是中国的“南大门”。

2、有利的自然条件:珠江三角洲周围是丘陵、山地,中部除少量低山外,大部分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纵横,气候温暖湿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热量、土地等自然资源丰富,多优良港湾。

3、珠江三角洲是由珠江沿岸的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所组成的区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广州是广东省的省会城市,别称“羊城”,每年举办两次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4、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自然条件优越,海陆交通便利,工业历史悠久,是著

名的侨乡,毗邻经济发达的港澳,便于从港澳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 5、珠江三角洲与港澳地区合作的独特模式:“前店后厂”。港澳地区扮演着“店”的角色,珠江三角洲扮演着“厂”的角色。

6、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是从外地引进资金、人才、技术、样品、模型、原材料,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制成工业产品再出口工业产品。

7、珠江三角洲总体上形成了以电子、家电、机械、汽车、服饰、食品等部门为主体的产业格局。深圳的产业以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等为支柱。

三、长江三角洲

1、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是由长江及钱塘江的泥沙淤积而成的滨海平原,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是举世闻名的“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

2、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热量条件充足,降水丰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原广阔,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稠密,灌溉水源充足;种植历史悠久,技术条件好。

3、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城市群“沪宁杭”——上海、南京、杭州;“苏锡常”——苏州、无锡、常州;“杭嘉湖”——杭州、嘉兴、湖州。

4、长江号称“黄金水道”。上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城市之一,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是世界第一位。南京港是中国内河航运第一大港。

5、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是上海。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大举开发浦东新区。

6、长江三角洲区域以上海为龙头,以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为两翼。南京(六朝古都)是北翼的中心城市,杭州(中国丝都)是南翼的中心城市。

7、上海拥有庞大的现代工业体系,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上海发展所需要的原材料大部分依赖调入或者进口,其产品大多远销国内外。 8、苏州是江苏省的城市,东邻上海市;宁波是浙江省的城市,隔杭州湾与上海相望。

四、长株潭城市群

1、长株潭城市群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位于湖南省东部,地处湘中丘陵地区,是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

2、三市呈“品”字形,长沙居北,湘潭居西,株洲居东,市区彼此相距约30千米,呈三足鼎力之势,期间有铁路、公路和湘江相连,湘江的流向是自南向北,先后流经株洲、湘潭、长沙(“猪香肠”)。

3、长株潭城市群独特的发展条件:自然生态和资源条件良好;城际和对外交通日益便捷,高速公路、铁路、航运等立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科研实力雄厚;产业基础良好,是国家老工业基地等。

4、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城市规模大,交通运输便利,拥有大型机场。长沙的教育、科技、文化均较发达,计算机、杂交水稻、新材料、工程机械等科技居全国领先水平。长沙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岳麓山、橘子洲、马王堆等名胜古迹享誉中外。

5、株洲是中国南方重要的铁路枢纽,京广、沪昆等铁路在此交会。株洲是中国重要的电力机车、有色冶金和化学工业基地。株洲建有大型服装市场,物流业也很发达。

6、湘潭是制造业和旅游业相对发达的城市,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机电、农产品加工等。所管辖的韶山市是毛泽东同志的故乡。

7、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批准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三市的长途电话区号是0731,三市之间开通了城际公共汽车。

第八章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

一、北京——文化、政治、经济、交通中心

1、著名古都:荟萃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例如,北京有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天坛、颐和园和十三陵等世界文化遗产。现代著名的标志性建筑有天安门广场、鸟巢等。

2、首都——政治和对外交流中心。

3、文化中心:北京教育、科技和文化发达,集中了众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还有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等诸多文化场所。

4、经济中心:拥有大量的银行机构、跨国公司和企业总部。中关村是著名的、以电子信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5、交通中心:中国最大的铁路枢纽和重要的国际航空港。

二、北京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水资源匮乏、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沙尘暴等。

三、利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特点和范围。

台湾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属于东海)与福建省相望。台湾省的主体是台湾岛,还包括周围的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兰屿、绿岛等200多个岛屿,陆地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台湾省是中国第一大岛。

四、台湾岛的自然地理特点

地形以山地为主,山脉集中分布在台湾岛的中部和东部(中央山脉纵贯南北),平原多分布在台湾岛的西部沿海地区。台湾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是地震多发地区。台湾省的气候属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丰富,达2000毫米以上,每年6月至10月常受台风影响。台湾岛的河流众多、流程短促、因水量丰富、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

五、台湾发展中的经济

工业是台湾省经济的重要支柱,基本建立了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体、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每年有大量工业制成品需要出口,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很高。台湾岛交通运输发达,受中部山地阻隔的影响,环岛建有电气铁路和高速公路。台湾岛风光秀丽,旅游业发达。

台湾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发达。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盛产亚热带和热带经济作物和水果,如茶叶、甘蔗、菠萝、香蕉、芒果等。近年来,台湾的水果、蔬菜与花卉等园艺作物在农业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台湾樟脑产量世界第一。美称有:樟脑王国、海上粮仓(盛产水稻)、东方甜岛(盛产甘蔗)、东方盐库等。

六、新疆——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1、新疆的地形以山地和盆地为主,构成“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征。

2、新疆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沙漠、戈壁广布;河流多为内流河,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原因:深居亚欧大陆腹地,高山环绕,海洋水汽不易到达,干旱少雨。

3、资源丰富:土地、矿产、气候(太阳能、风能)、旅游(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资源等丰富。

七、新疆——中国重要的农牧业、能源生产基地

1、新疆逐步形成了棉花、小麦、甜菜、瓜果和畜牧业等优势产业,是中国目前最大的长绒棉、啤酒花和甜瓜生产基地,以及重要的畜牧业和甜菜生产基地。新疆由于日照时数多,昼夜温差大,有利于长绒棉、甜菜、瓜果等农作物的生长。农作物主要分布在山麓和河流沿岸的绿洲。

2、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油气资源丰富。“西气东输”: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田——上海。

八、新疆——中国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

干旱区面积广大,沙漠、戈壁多,生态环境脆弱。主要表现在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和湖泊干涸、耕地和草地退化、自然灾害频发等方面。治理措施:休耕、轮牧、治理水土流失、防治土地沙化。(坎儿井)

九、黄土高原的民居与传统文化

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缺少树木,依山坡挖掘建窑洞是当地人们较适宜的居住选择。传统窑洞造价低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既不破坏生态,又不占用良田。传统文化有陕西剪纸、陕北腰鼓、秦腔等。

十、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与生态重建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高原上植被稀少,降水集中(7-8月)且多暴雨,容易遭受侵蚀。人为原因:人口增长快,滥垦乱伐,过度放牧。

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如植树造林、种草以保持水土;将坡耕地改造成梯田或改耕为林为果;在沟里建坝拦蓄泥沙,打坝淤地等。

湖南省乡土地理

一、地理位置

湖南省土地面积21.18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地区位于洞庭湖以南,故名“湖南”,省内有大河湘江故简称“湘”。湖南省位于我国中南部,长江中游南

岸,处于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过渡地带,北邻湖北,东邻江西,南邻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邻贵州、重庆。湖南地处东经108度47分~东经114度15分,北纬24度39分~北纬30度08分,绝大部分位于低纬度,在五带中位于北温带;在我国温度带中位于亚热带。

二、行政区划

地级行政区及行政中心:全省包括13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122个县级行政单位。14个市、州,分别是长沙市,行政中心长沙;株洲市,行政中心株洲;湘潭市,行政中心湘潭;衡阳市吗,行政中心衡阳;郴州市,行政中心郴州;永州市,行政中心永州;岳阳市,行政中心岳阳;邵阳市,行政中心邵阳;娄底市,行政中心娄底;常德市,行政中心常德;益阳市,行政中心益阳;张家界市,行政中心张家界;怀化市,行政中心怀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行政中心吉首。长沙是湖南省省会。

三、自然环境

(1)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1、湖南的地形特点: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

2、湖南省的地势特点:湖南东、西、南三面山岭相连,地势高峻,中部多为丘陵和盆地,起伏和缓;北部为平原,地势低平。从总体上看,全省地势恰似一个东、南、西三面高,中、北部低,朝北部敞开的“马蹄形”盆地。

3、主要山脉的分布:东面是幕阜山脉、罗霄山脉,南面是南岭,西面是武陵山脉、雪峰山脉。

(2)湖南省的气候特征

1、湖南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平均降水量在1200~1700毫米之间,降水集中在4~6月,山地降水一般多于平原。

2、湖南省的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湖南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水丰沛,雨热同期。土地资源总量丰富,类型齐全,为湖南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提供了条件。湖南的光、热、水、土资源有利于农业生产。

(3)洞庭湖的变迁及其原因:目前的洞庭湖与以前比较,面积大为缩小;缩小的原因有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治理措施:退田还湖,在洞庭湖以上的长江中、上游地区和洞庭湖水系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淤积。作用:对调节长江的水量起重要作用。

(4)湘、资、沅、澧四水及主要水电站

1、“四水”:湘江、资水、沅江、澧水,从不同的方向汇入洞庭湖,构成洞庭湖水系,然后注入长江。四水中,湘江自南向北流入洞庭湖,是湖南省流入面积最大的河流,资水滩多流急,特别是穿过雪峰山一段,陡险异常,有“滩河”之称,沅江是湖南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澧水是最短的河流。

2、主要水电站:沅江的五强溪水电站、凤滩水电站;资水的柘溪水电站;湘江的东江水电站。五强溪是湖南省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

(5)湖南的自然灾害

1、湖南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

2、地质灾害主要有泥石流、山体崩塌、滑坡。主要分布在山区。造成该灾害的人为原因是乱砍滥伐,自然原因是多山,降雨集中。

3、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寒潮。旱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受季风的影响,降水的变化大。抗旱减灾的措施主要有:加强各种水利建设,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兴修水库,人工降雨。抗洪防涝的措施有: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拦蓄洪水;植树造林。

4、生物灾害主要有虫灾、鼠灾和农作物病害。

(6)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湖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适宜发展农业或栽种经济林,但对交通运输发展不利;平原地区耕地面积广,适宜发展种植业;河流湖泊对发展水运有利,同时可发展淡水养殖业;湖区地势低平,易产生洪涝灾害;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有利,但降水的变化大,易产生旱涝灾害,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很大。

四、人口与民族

(1)人口概况与人口问题湖南人口数量多,排名全国第七位,人口密度较大,老龄化进程加快。

(2)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密度320人/平方千米。人口主要分布在湘东、湘中、湘南和湘北地区,湘西地区人口偏少。

(3)民族分布特征与少数民族的民俗民情

1、民族组成: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民族以汉族为主,分布在全省各地,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回族等。

2、少数民族分布特征:西部多、东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农村多、城市少。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南和湘东等山区,其余分散杂居在全省各地。

3、少数民族的民俗民情:民族服饰,苗族服饰无论男女都是“色彩斑纹布”;特色饮食,侗族婴儿出生第三日举行的礼仪,称“三朝礼”,以大宴宾客为特色;居住习惯,土家族的吊脚楼,侗族的鼓楼、凉亭、风雨桥称为“侗家三宝”;民俗节庆,土家族的赶年、苗族的赶秋节和芦笙节、瑶族的盘王节、侗族的花炮节、回族的宰牲节;民间歌舞,土家族的摆手舞、瑶族的像鼓舞、白族的仗鼓舞、苗族的猴儿鼓、土家族的茅古斯舞等。

(4)自然环境对湖南民俗民情的影响:湖南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山区,地处亚热带,冬季寒冷,夏季高温,服饰与四季分明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及山区的气候密切相关。湖南人喜食辣椒,这与湖南潮湿的气候分不开。湖南有些少数民族居住吊脚楼,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在山区地势不平,气候潮湿,加上田地较少,他们把房屋间在陡坡上。传统的体育项目赛龙舟与湖南河流较多有关。

五、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类型齐全;总量较丰富;分布不均。

(2)土地资源主要特点:总量丰富,类型齐全,地区分布不均。湖南的地表结构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分布:在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分布最广,以湘西、湘南为多;耕地集中于湘北,湘东,湘中的洞庭湖平原以及河谷平原。湘西,湘南耕地较少,以旱地为主,草地集中于湘南山区。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土地类型齐全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

(3)气候资源

1、主要特点: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条件优越,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水充沛,雨热同期。

2、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湖南有适于不同作物熟制的气候资源,是我国农业发达的地区,雨热同期有利于作物生长。

(4)水资源

1、主要特点: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人均、地均拥有水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相对丰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我省富水区主要在山区、平原、丘陵。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水资源相对较少,水资源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2、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水资源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大,容易造成水旱灾害,严重影响湖南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5)矿产资源

1、种类齐全,储量丰富,分布相对集中,优势矿产突出。“有色金属之乡”:已探明储量的有色金属矿产有37种,“世界锑都”—锡矿山,“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柿竹园,水口山—铅锌矿。非金属之乡:萤石,重晶石,长石,海泡石等储量居全国第一。

2、对工业发展的影响:利用有色金属建立了以柿竹园、水口山、锡矿山为主的有色金属开采的、冶炼基地,培育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利用非金属矿产原料形成一批重要的非金属加工企业。

(6)湖南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1、环境污染分类: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燃料的燃烧,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

2、环境保护:减少工业废气排放;减少使用塑料购物袋;治理水污染,提高水质;保护土地资源,治理废水、废渣及农药和话费对土地的污染。

六、农业

(1)湖南农业生产的概况及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湖南水热条件优越,耕地、林地面积广阔,水系发达,利用全国2、2%的土

地,创造了占全国5%的农业产值,有“鱼米之乡”和“湖广熟,天下足”之美誉。粮食、棉花、油料、茶叶、柑橘、生猪、淡水产品等产量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稻谷、苎麻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二位,柑橘产量居全国第三位。

(2)主要农副产品及其地区分布

农副产品:稻谷、油菜籽、苎麻、茶叶、柑橘、烤烟、水产及家禽等,特产有中华猕猴桃、洞庭银鱼、中华鳖、君山银针茶、湘莲等。分布地区:稻谷主要产于洞庭湖区及长沙、湘潭、株洲、衡阳、永州等地的丘陵地区;棉花、油菜籽、苎麻主要产于洞庭湖区,茶叶主要产于湘南、湘西、湘东、湘中的山区,柑橘主要产于湘南、湘西、湘东、湘中地区,烤烟产于湘南、湘西地区。

(3)湖南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原因

湖南发展农业的气候条件优越,耕地面积广,适宜种植水稻,是全国稻谷的主要产地,湖南水面占全省的6、4%,适宜养殖淡水鱼,故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4)湖南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关系

湖南农产品品种多,总量足,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形成了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较广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涌现出一大批知名品牌。

(5)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

由温饱农业提升为小康农业;由数量农业提升为效益农业;由粗放农业提升为科技农业;由封闭农业提升为开放农业,农业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各地各具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形成规模化生产,提高规模水平,提高单位产出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七、工业

(1)湖南工业生产的概况:工业体系完整、规模初具、部分产业优势突出,工业已成为全省经济的支柱。重要的工业部门:烟草、钢铁、电力、化工、

有色金属开采及冶炼、建材、交通运输设备、农副食品加工、专用设备制造和石油加工行业。

(2)主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地理分布特征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沙、株洲;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湘潭、岳阳、衡阳、益阳、郴州。产业布局逐步由点状分布向块状、带状分布发展。(3)高新技术产业在推进湖南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高新技术是湖南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湖南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就要以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来带动工业化的进程,以加快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来带动湖南工业产业结构的改变。

(4)湖南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方向

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提高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大力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资源消耗,发展循环经济。

八、交通运输

(1)交通运输业对湖南经济发展的意义:交通运输的发展可加快自然资源的开发,加快城乡之间的物质交流,促进城乡之间的贸易发展,特别是农村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

(2)湖南公路分布的主要特征

基本已形成了一个以长沙为中心,其他重要为公路枢纽,干支衔接、覆盖全省、布局合理的公路运输网络,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与县乡公路纵横交织,遍布全省城乡地区。省内的国道干线:首都放射线:106国道(北京—广州)、107国道(北京—深圳);南北纵向:207国道(内蒙古锡林浩特—广东海安)、209国道(内蒙古和林格尔—广西北海);东西横向:319国道(福建厦门—四川成都)、320国道(上海—云南瑞丽)、322国道(湖南衡阳—广西友谊关)。主要高速公路:东西横向有沪昆高速,杭瑞高速,衡昆高速,长张高速,长永高速,韶山高速:南北纵向有京港澳(京珠)高速。

湖南的高速公路按照“五纵七横”的形态布局。全部建成后,将形成以长沙为中心,连接全省重要城市,辐射全省广大城乡地区的高速公路网。

(3)主要铁路干线

南北向铁路有:京广线、洛湛线、焦柳线、以及京广客运专线。东西向铁路有:石长线、浙赣线—湘黔线、湘桂线、渝怀线。重要铁路枢纽:长沙、怀化、衡阳、娄底。株洲是湖南最大的铁路枢纽;火车拖来的城市——怀化。(4)湖南航公运输业的发展概况及主要航空港

发展概况:湖南省航空事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以长沙、张家界、常德三大机场为核心的航空网络,基本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为湖南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机场: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张家界荷花机场、常德桃花源机场、永州机场、芷江机场5个机场。

(5)湖南航运业的发展概况及主要港口

发展概况:初步形成了以洞庭湖为中心,湘、资、沅、澧四大干流为主干,沟通全省,通达长江的航道网。通航里程将近12000千米,居全国第3位。在湖南航运中。湘江水运的地位尤为突出。

主要港口: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是港口城市。长沙市的霞凝新港,岳阳的城陵矶港是湖南省的重要港口。

九、旅游

(1)湖南旅游资源的分布与特色

特色:一是数量多。旅游区100多个,其中武陵源和南岳为5A级旅游区。二是种类齐全。既有南岳衡山、张家界、猛洞河、洞庭湖、崀山、新化紫鹃界秦人梯田、大熊山等自然风光,又有岳阳楼、凤凰古城、炎帝陵、舜帝陵、洪江古城等文物建筑,还有土家族、苗族、侗族、德夯等民俗风情,以韶山、花明楼为主的红色旅游景观。

(2)著名的风景旅游区:洞庭湖(岳阳)、韶山(湘潭)、衡山(衡阳)、德夯(湘西)、崀山(邵阳)、猛洞河(湘西)、桃花源(常德)、岳麓山(长沙)、新化紫鹃界秦人梯田—梅山龙宫(娄底)。

(3)湖南精品旅游品牌:三大国际旅游品牌,一是以张家界为龙头的自然生态旅游品牌;二是以韶山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三是以炎帝陵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旅游品牌。湖南区域旅游品牌:南岳宗教文化,凤凰民俗文化,岳麓书院湖湘文

化,崀山地貌景观,猛洞河和东江生态漂流,马王堆古汉文化,岳阳楼楚文化等。

(4)精品旅游线路:

A、“长沙—常德(桃花源)—张家界—湘西(猛洞河)”山水风光旅游线;

B、“长沙—韶山—宁乡—(花明楼)—曾国藩故居”名人故里旅游线;

C、“长沙—益阳—岳阳”水上风光旅游线;

D、“长沙—益阳(桃江)—常德(夹山、城头山和壶瓶山)—湘西(猛洞河)”田园风光旅游线;

E、“长沙—汨罗屈子祠—岳阳”湘楚文化旅游线;

F、“张家界—湘西(凤凰、德夯)和怀化(侗寨)”民族风情旅游线;

G、“长沙—娄底—(紫鹃界、波月洞)—邵阳(虎形山、崀山、南山)—怀化”地质奇观旅游线;

H、“长沙—南岳—郴州”宗教文化旅游线;

I、“长沙—株洲(炎帝陵)—南岳—永州(舜帝陵)”寻根祭祖旅游线;

J、“怀化(通道)—邵阳(崀山)—娄底(曾国藩故里)—衡阳—郴州(东江湖、莽山)”山水文化旅游线。

(5)、地方文化特色对湖南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是湖南省旅游开发的优势资源,湖湘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众多,如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市、岳阳市、凤凰古城等,还有一些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如衡阳、永州、郴州、洪江黔城古城、汝城县城和新晃县城。

(6)湖南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湖南省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为建设旅游强省提供了优越条件,旅游产业是促进现代化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也是湖南省极具潜力走向世界的产业。

十、城镇与商业

(1)湖南城镇分布的特点

湖南省城市大多沿交通线分布,特别是京广铁路、湘黔铁路、焦柳铁路的沿线是湖南省重要城市集中分布的地区,京广线纵贯东部,焦柳线纵贯西部,湘黔线横贯于东西,湖南省城市沿铁路线分布,大致构成“H”形格局。

(2)湖南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湖南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自东向西逐步向全省加速展开,形成“一点一轴两带”的发展格局。“一点”即长株潭城市群“,”一轴“即沿107国道呈南北向的城镇发展轴,“两带”一是沿320国道和湘黔铁路呈东西向的城镇发展带,二是指经益阳、常德、张家界到吉首的高速公路的城镇发展带;中心城市实力稳步增强。

(3)长株潭一体化进程的内容与意义

内容: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构成相对紧凑的城市群,实施以三个城市的交通、电信、旅游、环保等一体化建设,形成以三大城市为核心,高效能和生态型的城市群。意义:长株潭一体化有利于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出一条现代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道路,辐射并带动全省加快发展。

(4)长株潭城市群在建设“两型社会”方面的主要举措:城市群布局采取绿心式布局,即在三市城区之间保留大面积的生态绿地;城市群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布局形式,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城镇或发展工业,或承担居住、旅游、商贸等功能;湘江作为城市群的生态走廊,要严格保护沿江湿地和山水景观,使之成为景色秀美的滨江风光带;提高绿化率,推广节能建筑,倡导公交优先,创建生态宜居城市;加大老工业基地的整治力度,重污染企业限期退出;将强环境教育,倡导绿色生活,鼓励勤俭节约,建立“两型社会”。十一、文化业

电视湘军在国内外、行业内外都颇具影响力,电视湘军的一批优秀栏目及影视剧深受观众喜爱;出版物种类、数量与质量等重要指标居全国前列,湖南省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出版基地。

十二、湖南在全国的地位

湖南幅员辽阔,物产富饶,素有“鱼米之乡”、“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之乡”、“旅游胜地”的美誉。经济实力居全国中上游水平。

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一章中国的主要产业 第一节农业 一、农业及其主要部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副业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种桑养蚕、栽培茶树的国家。 二、我国农业的发展 1、粮食、肉类、花生、油菜子、水果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棉花人均超世均。 2、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但基础设施仍较薄弱。 3、农业生产地区分布趋于合理。 1、农产品出口基地:山东半岛、太湖平原、闽南、珠江三角洲 2、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太湖平原、成都平原、江淮地区、珠 江三角洲、 因地制宜:丘陵—副业、经济林;山地—林业; 平原盆地—种植业;高原—畜牧业;水域—渔业 第二节工业 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二、我国工业的发展 1、煤炭、钢铁、棉布、电视机、电冰箱、等产量居世界首位。 2、新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旧中国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少数城市,新中国一方面加强了沿海地区原有工业和工业中 心的建设,另一方面在中部、东北和西北地区扩建或新建了一些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 三、能源工业的分布 1、最大能源的煤炭工业分布: (1)我国是世界上煤炭产量最多的国家,山西省是我国产煤最多的首。 (2)基地:山西的大同、阳泉;河北的开滦、峰峰;河南的平顶山;内蒙古的霍林河;黑龙江的鸡西、鹤岗;贵州的六盘水、江苏的徐州;安徽的淮北、淮南。 2、第二大能源的石油工业分布: (1)基地:黑龙江的大庆是我国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山东的胜利油田;河南和山东交界的中原油田;河北的华北油田;新疆的克拉玛依油田;陕西和内蒙交界的神府—鄂尔多斯油田 (2)新疆是未来我国石油生产的龙头。 3、潜力巨大的水能开发地区:长江、黄河、珠江、澜沧江、松花江的上游。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 地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八年级地理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1、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纬度位置及优越性: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一小部分在 (热带) ,没有(寒带 ) 。气候差异大,为发展( 多种农业经济 )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陆位置及优越性:(1)位于( 亚)洲的东部, (太平 )洋的西岸,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 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降水 ) 丰富,有利(农业)生产;(2)海陆兼备,东部地区有利与( 海外各国友好往来 ) ;西部地区(深入亚欧大陆内部 ) ,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便于对外( 交往和合作 ) (3)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 。 ●我国领土面积(960万 )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 加拿大),居世界第三。陆上邻国14个。逆时针依次为朝鲜、( 俄罗斯)、( 蒙古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 )、(老挝 )、越南。陆上疆界2万多千米。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韩国、(日本 )、菲律宾、(马来西亚 )、文莱、(印度尼西亚 )。

2、我国的人口 ●人口总数:2019年( 12.95 )亿。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分布(不均),以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为界,( 东部 )地区人口密度大,( 西部 )地区人口密度较小。(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稀少,但资源丰富,在西部大开发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但自然环境相对脆弱。在目前人、地、水、土矛盾已相当尖锐的条件下,开发西部,一定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不能先开发后再治理。) ●人口国策:实行计划生育。 ●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我国的民族 ●我国共有(56 )个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 汉 )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 壮 )族。 ●汉族分布特点: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 ( 中部 )和(东部)最为集中。 ●少数民族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 东北 )、( 西北 )、(西南 )。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 )族。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少数民族风情: ( 蒙古 )族的那达慕大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整理

2017八上地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本章重点图幅:图、图、图 第一节疆域 1、我国的半球位置:我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纬度位置:我国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数在热带,没有寒带; 海陆位置: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2、我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3、我国陆上邻国14个(逆时针):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4、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5、我国第一大岛:台湾岛;第二大岛:海南岛; 我国的两大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读中国疆域图,填出图中数字代号所表示的我国邻国、岛屿、濒临海洋的名称。

临海:①渤海,②黄海,③东海,④南海;海峡:⑤台湾海峡,⑥琼州海峡;岛屿:⑦台湾岛,⑧海南岛;陆上邻国:A朝鲜,B俄罗斯,C蒙古,D哈萨克斯坦,E印度,F缅甸,G老挝,H越南;隔海相望的国家:a韩国,b日本,c菲律宾,d印度尼西亚,e马来西亚。 6、我国领土的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 最西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73°E); 最东端: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135°E)。 7、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2万多千米,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 8、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为:省、县、乡三级; 9、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 政区。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 编号行政单位简称行政中心编号行政单位简称行政中心1宁夏回族自治区宁银川1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乌鲁木齐2山东省鲁济南17青海省青西宁 3安徽省皖合肥18云南省云或滇昆明 4陕西省陕或秦西安19西藏自治区藏拉萨 5江苏省苏南京20湖北省鄂武汉 6山西省晋太原21江西省赣南昌

人教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八下地理知识点总结

八下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5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地理差异 ①气温差异(纬度位置):在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①降水差异(海陆位置):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 降水越来越少 ..。 ....;①地势差异(地势):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文地理差异 ①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西牧东耕、南稻北麦;①人口、城市、交通线的差异:东密西疏;①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部高,西部低; ①饮食习俗的地区差异:苏州人、无锡人、上海人喜欢吃甜食;山东、河北以及东北三省的居民口味偏咸;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重庆等地的居民多喜辣;山西人口味偏酸,以能吃醋闻名(原因:与当地气候、水质等自然条件有一定关系)。 3.秦岭淮河一线代表的地理意义:①1月0①等温线经过的地方;①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①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①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①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①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①北方地区与南 二、四大地理区域

4.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等。 5.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①划分依据: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点;②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③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⑴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⑵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⑶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以及青藏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青藏高原边界,主导因素是地形..。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黑土地 黄土地 1.地理位置: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 ,东临渤海和黄海。 2.地形特征: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东北和华北平原以长城为界) 3.气候类型: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有结冰期) 4.黑土地和黄土地: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黄土地...”。 自然条件: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主要粮食作物:①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②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等。 8.自然灾害:①灾害及成因: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②采取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措施(起到缓解作用);发展节水农业(必经之路)。 第二节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一、山环水绕 沃野千里 1.称谓: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 2.组成: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 3.人们常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 4.气候类型:东北三省气候冷湿..。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5.这里纬度较高,气温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熟的需要。所以,这里的人 注:东北平原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组成。

(完整版)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归纳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八年级下册地理 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 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一) 秦岭—淮河线 1.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 意义 (1)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 方(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 过的地方 (3)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1.分界线:秦岭—淮河线、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原边 缘线 2.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 区。 3.确定分界线的主导因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气候 西 北地区和北方地区:夏季风 青藏地区和其他地区:地形地势(或平均海拔) 二.北方地区 1.位置: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青藏高原、大兴安岭以东。 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西安、兰州等。 16:着名古都:西安、北京、洛阳、开封。 三.南方地区 1.位置: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 口约占全国的55﹪. 3.民族:本区拥有30多个民族,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 4.地形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5.气候: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6.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 7.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 8.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成都平原素称“天府之国”、剑麻、矿产资 湾日月潭等 四.西北地区 1.位置:长城--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以西。 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30﹪,人口约占全国的4﹪.

3.民族:汉族约占全国的2/3,少数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 4.地形:高原和盆地为主。 5.自然环境特征:干旱 6.干旱原因:地处内陆,又有山岭阻隔,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7.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并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趋势。 8.地面植被:东部为肥美草原,中部为荒漠草原,西北为荒漠。 9. 10. 古草原、 11. 矿, 12. 短缺。 14. 1. 山— 西部。 2. 的25 左右。 3.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4.自然环境特征:高寒(原因是海拔高) 5.河流特点:是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发源地),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都发源于这里。 6.珍惜动物:藏羚羊、雪豹、野驴。 7.环境问题:自然环境严酷,生态脆弱。 8.保护环境的意义:防止生态破坏和草场退化,保护珍稀动 物。 9.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 护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 发源地)。 10.农业类型:主要以畜牧业 为主,农作物一般分布在地势 较低的河谷地带,农业为河谷 农业(地势较低,气温较高)。 11.主要农业区:湟水谷地和 雅鲁藏布江谷地。 12.主要农作物:青稞、豌豆、 小麦、油菜等。 省(简称东北三省),位于中 国东北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 位置,东、北两面与朝鲜及俄 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自治 区,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 隔海相望,战略地位十分重 要。 2.地形特征:东北地区的地形 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地 表结构大致呈半环状的三带: 外围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 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中 间是山地和丘陵,内部则是广 阔的平原。 3.气候特征:东北地区属温带 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 季温暖短暂。东北地区自南向 北跨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 带,冬季南北气温差异明显。 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 较多,地表积雪时间长,是中 国降水较多的地区。 4.人口分布:(1)东北地区人 口分布不均。中部和南部平原 地区人可多,工业和交通运输 发达的地区人可多,其中松嫩 2)东北 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 通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工业部门:以机电、重型机械、 有色冶金着称。 (5)大连:职能:是东北地 区的重要门户,着名的避暑旅 游胜地,全国重要的水产基 地。工业部门:造船、机车制 造、石油化学、服装等工业发 达。 6.农产品生产基地 (1)农业发展条件:土地资 源丰富,气候温和湿润。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整理(绝对好)

第一章 知识点总结 1.中国的的地理位置: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中国位于北半球,从大洲和大洋的位置看,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中国优越的地理位置 3.中国的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陆上国界线20000多千米,有14个陆上邻国(北面俄、蒙古,朝鲜在东岸,西北哈、吉、塔,三个皆斯坦,西边是巴基,还有阿富汗,印、尼和不丹,三国在西南,南方三国家,老、缅和越南) 4.中国四至:最北端:黑龙江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 最南端:南海的男少群岛中的曾母暗沙 5.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台湾海峡属东海 6.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有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韩、日、菲、文、马、印尼) 7.东西部晨昏差异:两地经度不同,我国东西跨经度广,约60度,经度没差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南北方季节差异:两地纬度不同,我国南北跨纬度广,约50度,气温变化幅度大 8.我国行政区域划分 9.我国共有34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省级行政区记忆口诀: 两湖两广两河山 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 五江(疆)二宁青陕甘, 江西、江苏、黑龙江、浙江、新疆、宁夏、辽宁、青海、陕西、甘肃 重蒙台海福吉安 云南、贵州、西藏、四川、北京、上海、天津 云贵西四北上天 重庆、内蒙古、台湾、海南、福建、吉林、安徽 香港澳门喜回归, 祖国一片好河山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10.“三字经”法记忆省级行政区的简称:黑吉辽,内蒙古,京津冀,晋豫鲁,赣皖浙,苏浙沪,滇黔蜀,鄂湘渝,陕甘 宁,青新藏,桂粤琼,港澳台 11.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的1/5以上; 12.我国人口的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13.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4.人口增长过多产生的负面影响:人均粮食、布匹减少,医院就医困难,给国家、学校、社会、家庭、资源利用、生态环境都增加了沉重的负担。我国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居世界后列,全国每年新增财富大部分北新增人口消耗掉,用来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的财富就减少了 15.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东多西少,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 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1)自然原因,东部耕地多,气候好,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2)社会经济方面,东部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城镇多,人口集中,西部工商业、交通运输业落后,城镇少;(3)开发历史原因:东部开发较早,西部开发较晚 16.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占全国人口的92%,其余55个民族占8%,称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500万的有9个,(记忆口诀:西北蒙、回、维,东北满族乡,西南苗、彝、壮,土家、藏族广) 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 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亚欧大陆大的东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临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的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1.省、自治区、直辖市 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3.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 知识点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1、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表现有规律的变化,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显著。 (1)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2)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3)自西向东,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表现明显的差异。 (1)我国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2)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3)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3、秦岭—淮河一线就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以北和以南地区均有明显的差异。 (1)秦岭——淮河以北农田多为旱地,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一年收获一次或两年收获三次。交通运输以陆路运输为主,;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2)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农田多为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等为主,一年收获二至三次。水运仍然是人们常用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民居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3)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地区主要植被不同的原因: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气候);河流流量不同的原因:降水的影响 (4)秦岭—淮河一线是温度带中(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是干湿地区中(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四大地理区域 1、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能够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重点记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和名称)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黑土地黄土地 1、位置: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地形: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大总结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大总结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环境差异显著: (1)气温: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文环境差异显著: 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代号区域界线主导因素 Ⅰ西北与北方: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降水 Ⅱ青藏与其他地区:地势一、二级阶梯界线吻合地势或地形 Ⅲ南方与北方:秦岭—淮河气温、降水(或气候) ⑴1 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⑵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⑶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⑷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⑸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⑹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第六章北方地区 一、自然特征

1.黑土地、黄土地: (1)位置: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北平原被称为“黑土地”,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被称为“黄土地”。(3)气候:地跨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属温带季风气候,属于半湿润区。 2.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发展优势:平原面积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2)农作物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 制约条件措施发展方向 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等节水农业 华北地区春旱的主要原因(1)春季少雨;(2)春季升温快,蒸发量大;(3)春季正值华北地区冬小麦返青和玉米、棉花出苗,农业用水量较大。 二、“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1.自然环境 (1)位置、范围: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2)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3)气候:冷湿。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2.农业发展——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发展条件

初中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完整精华版)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基础知识 一:中国的疆域 1、我国的地理位置:位于半球、半球,位于亚洲的,太平洋的。 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①从纬度位置看,南北跨纬度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 属带,南部有少数地区属带,无带; ②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与许多国家接壤。 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国土辽阔:陆地领土面积平方千米,仅次于和,居世界第三位。 ①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邻国个(东朝鲜;北,东北、西北,西北哈、吉、塔;西部阿、巴;西南印度、印尼、不丹,南部。) ②我国领土四至:最北是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最南是(南北纬度相差49度,距离相离5500千米,因而生生了差异);最东是与主航道中 心线交汇处,最西是(东西经度相差60度,距离相距5000千米,因而产生了晨 昏差异); ③濒临海域有(从北到南):、、、。领海水域面积平方千米,海域面积平方千米; ④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主要岛屿有、、崇明岛、舟山 群岛和南海诸岛,有六个海上邻国(自南向北分别是、、、、、) 二、中国的行政区划 34个省级行政区:我国的行政区域分为三级:(包括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包括自治县、自治州、市)、(乡、民族乡)我国共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个省、个自治区、个直辖市、个特别行政区。我国的首都是。 重点:熟记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位置分布与大概轮廓(即课本8~9页图1.7) 三、中国的人口 1、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亿,占世界人口以上,我国人口增长较快,两次人口增长高峰(1858年和1949年)。我国的人口政策

2015年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提纲

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 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一)秦岭—淮河线 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1)1月0℃等温线(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3)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4)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5)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6)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界线(7)河流有无结冰期分界线(8)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分界线(9)水田与旱地分界线 (10)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 (二)四大地理区域 1.分界线:秦岭—淮河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原边缘线 2.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3.确定分界线的主导因素: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气候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夏季风 青藏地区和其他地区:地形地势(或平均海拔) 二.北方地区(能源基地) 1.位置: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青藏高原、大兴安岭以东。 2.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4.重要农业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 5.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6.重要林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 7.年降水量:400-800毫米。 8.作物熟制:长城以北一年一熟(春小麦),长城以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10.主要作物:小麦、玉米、大豆、甜菜、棉花、谷子。

11.矿产资源: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12.黑龙江省大庆油田。辽宁省—鞍山、本溪铁矿,辽河油田。华北油田。陕西省—神府煤矿。山西省—大同、阳泉、西山煤矿。山东省胜利油田。山东省与河南省交界处的中原油田。 14.工业区:东北重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北方最大)和山东半岛工业区。 15.工业中心:太原、郑州、西安、兰州(石油化学工业) 16:著名古都:西安、北京、洛阳、开封。三.南方地区(有色金属基地) 1.位置: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2.云南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 3. 地形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4. 气候: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5. 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 6.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 7. 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成都平原素称“天府之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是“鱼米之乡”。主要物产:水稻、生猪、柑橘、茶叶、桑蚕、甘蔗、淡水鱼和热带作物. 8. 商品粮基地:江汉、洞庭湖、鄱阳湖平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 9. 热带作物产区:海南岛、雷州半岛、台湾岛南部、云南省南部。 10. 中国热带作物主要有:橡胶、椰子、咖啡、胡椒、剑麻、油棕 11. 主要矿产地:湖南铅锌矿和锡矿山锑矿、云南个旧锡矿和马鞍山铁矿四川攀枝花煤和铁矿 12. 主要能源:水能资源丰富(三峡、葛洲坝、二滩)位于阶梯交界处. 13. 旅游资源:云南西双版纳、长江三峡、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安徽黄山、苏州园林,台湾日月潭 等 四.西北地区 1.位置:位于长城--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以西。 2.地形:高原和盆地为主 3. 自然环境特征:干旱 4. 干旱原因:地处内陆,又有山岭阻隔,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5. 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并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趋势。 6. 地面植被:东部为肥美草原,中部为荒漠草原,西北为荒漠。 7. 河流特点:河流稀少,且大多数内流河。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流河。 8. 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内蒙古草原、河西走廊、天山牧场。 9. 河西走廊西北粮仓”祁连山冰雪融水. 10.矿产资源:伊敏河、霍林河煤矿,白云鄂博铁矿、稀土矿,,鄂尔多斯煤矿、石嘴山煤矿、金 昌镍矿、克拉玛依和南疆石油、鄂尔多斯为新兴的特大型能源生产基地。 11.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太阳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瓜果甜)。不利条件:水资源短缺。 12.农业类型: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多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为绿洲农业。 五.青藏地区 1.位置与范围: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包括西藏自治区、 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 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仅占全国的1﹪左右。 3.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4.自然环境特征:高寒(原因是海拔高)

(完整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1.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海陆位 置: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半球位置: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2.我国国土面积为960 万平方千米,名列俄罗斯和加拿大之后,排名第三。 3.我国相邻的国家有14 个。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 个。4.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台湾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渤海近岸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5、造成帕米尔高原和乌苏里江晨昏差异的原因是经度位置,造成海南岛和黑龙江季节差异的原因是纬度位置。 6.省级行政区:分级,名称,简称,行政中心(省会),位置▲ (1)我国行政区域分为省、县、乡三级 (2)目前,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 特别行政区。 (3)34 个省级行政单位:(以下为简称) 7.①跨经度最广的是内蒙古;②跨纬度最广的是海南;③纬度位置最低的是海南; ④最偏北、纬度位置最高、最偏东、最先见到日出的是黑龙江;⑤完全在热带的是海南;⑥北回归线穿过的有云南、广东、广西和台湾。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1.我国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2010 年,我国总人口为13.40亿,占世界人口1/5以上);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2.人口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二胎政策:2016 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1、我国人口密度:我国人口密度为143人/ 平方千米,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 多。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某地区人口数(人)/ 该地区面积(平方千 米) 2、我国人口的分布:不均匀,大致以黑河- 腾冲为界,东南多,西北少。东部地区面占43%,人口占94%;西部地区面积占57%,人口占6%。人口东多西少(人口分布的特点) 3、造成我国人口分布差异的原因 地形;东部海拔较低,以平原、丘陵为主;西部海拔较高,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东部以季风气候为主,温暖湿润;西部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为主。 交通:东部交通运输网稠密,交通便利;西部交通运输网稀疏,交通不便。经济:东部经济发达,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开发历史:东部地区开发历史悠久,西部地区开发相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整理02618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本章重点图幅:图1.3、图1.7、图1.13 第一节疆域 1、我国的半球位置:我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纬度位置:我国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数在热带,没有寒带; 海陆位置: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2、我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3、我国陆上邻国14个(逆时针):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隔海相望 的国家有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4、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5、我国第一大岛:台湾岛;第二大岛:海南岛; 我国的两大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读中国疆域图,填出图中数字代号所表示的我国邻国、岛屿、濒临海洋的名称。 临海:①渤海,②黄海,③东海,④南海;海峡:⑤台湾海峡,⑥琼州海峡;岛屿:⑦台湾岛,⑧海南岛;陆上邻国:A朝鲜,B俄罗斯,C蒙古,D哈萨克斯坦,E印度,F缅甸,G老挝,H越南;隔海相望的国家:a韩国,b日本,c菲律宾,d印度尼西亚,e马来西亚。 6、我国领土的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 最西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73°E); 最东端: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135°E)。 7、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2万多千米,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 8、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为:省、县、乡三级; 9、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 政区。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

七八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知识框架: 章 我们生活的大 洲—亚洲 我们邻近的国 家和地区 节 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 日本 东南亚 印度 俄罗斯 中东 东半球其他的 国家和地区 欧洲西部 人口、民族、经济 位置、火山地震、经济、文化 位置、气候、河流和城市分布 位置、地形、气候、粮食生产、城市 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交通、城市 位置、石油、水、文化宗教 地位、位置、地形、工业、畜牧业、气候、旅游 资源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位置、气候、地形、经济、人口、粮食和环境 澳大利亚 西半球的国家 极地地区 美国 巴西 南极和北极 位置、农牧业、矿业、城市 位置、地形、人口、工农业 位置、地形、人口、工农业、城市 位置、特征和资源的比较 主要内容 地位、位置、地形、河流、亚洲之最、气候
4、亚洲之最: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 4500 米以上,“世界屋脊”);(注:世 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陆地最高点珠穆朗玛峰(海拔 8848.43 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 米); (3)亚洲第一长河是长江,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澜沧江)、 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 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非洲],世界上流域面积 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南美洲]) (4)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 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 (6)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 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 季风的强弱有密切关系,受夏季风的影响而易发生旱涝灾害。(图 6.9 6.10 p7 气候类 型、主要国家气候分布,认真完成第 8 页活动题) 第二节人文环境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 口超过 1 亿的国家有 11 个(20XX 年),亚洲有 6 个。分别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孟加拉国、 日本和印度尼西亚。 人口最多的是亚洲, 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 (除南极洲外) ; 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低的是欧洲。(图 6.14 6.15 p10-11) 2、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活动 p12) 3、亚洲民族十分复杂,大大小小有 1000 个,其中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亚洲 的三个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黄河—长江流域的华夏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文明、两河 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古巴比伦文明。共同特点是适宜的温带和热带气候, 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注:两河流域古代气候条件好)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 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的不同。(图 6.17 p13,活动 p13) 4、亚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发达国家较少, 如日本。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 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 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 美洲相望。(图 6.2 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图 6.4 p3) 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 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面积达 4400 万平方千 米。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 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 6.5 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 5 页的活动题)

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知识框架: 1、我国位置的优越性: 半球划分:东半球、北半球 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经纬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最东端东经135度2分30秒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 最西端东经73度40分帕米尔高原乌兹别里山口(乌恰县) 最南端北纬3度52分南沙群岛曾母暗沙 最北端北纬53度33分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漠河县) 2、我国国土辽阔: 陆地国土: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陆上邻国14个。 海洋国土:濒临的海洋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主要岛屿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渤海附近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南海鱼类产量和油气产量均是最大的。 图见教材4页。 3、行政区: 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图教材7页各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行政中心,表教材10页。 4、人口:

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 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5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9人)的3倍多。 人口分布不均。以黑河—腾冲为界,东部人口分布密集,西部人口分布稀疏。各省区面积与人口的比较,图教材14页。 5、民族: 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占92%。少数民族中壮族人数最多。人口在500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数最多。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一些少数民族风情: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族的泼水节、孔雀舞;藏族的集体舞、藏历年;朝鲜族的长鼓舞等。 6、地势和地形: 我国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大。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第三级阶梯。 各阶梯概况,海拔、地形特征见教材22、24、26页,主要看各阶梯都有哪些主要山脉(走向)、高原、盆地以及平原,以及相对位置。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 (2)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河流在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水能。 (3)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是四大高原中唯一位于第一阶梯的,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千沟万壑;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喀斯特地貌显著。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昆仑山与天山之间,其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位于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纬度最高;柴达木盆地:被美誉为“聚宝盆”,位于巴颜喀拉山与祁连山之间,海拔最高,也是四大盆地唯一位于第一阶梯的;四川盆地: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最优越,有“紫色盆地”之称,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之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陆地面积的33%,加上高原,两者占60%。山区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治理,见教材29页。山区在开发和保护方面应当注意的问题: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较大。在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主要山脉走向: 东-西走向:天山山脉――阴山山脉;昆仑山脉――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脉―武夷山脉;台湾山脉

最新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整理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本章重点图幅:图5.5 1、 地理差异表现 (1)自然环境差异 地势: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主要原因是海陆位置的影响; 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的影响。 (2)人类活动差异 农业:东耕西牧,南稻北麦,主要原因是气候。 人口、城市、交通线:东部密集,西部稀疏; 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人文地理的特点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4、秦岭——淮河一线代表的地理意义:

⑴1月0℃等温线的分界线⑵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⑶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分界线⑷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⑸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第六章北方地区 本章重点图幅:图6.3、图6.6、图6.11、图6.13、图6.19、图6.20、图6.24、图6.25、图6.28、图6.29、图6.30、图6.32、图6.42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1、地理位置: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地形特征: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3、气候 (1)气候类型: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2)气候特征: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毫米,属于半湿润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华北平原由海河平原、黄河平原和淮河平原组成,是由黄河、淮河、海河冲击形成的。 4、黑土地和黄土地 (1)东北平原在冷湿的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 (2)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形成了广阔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黄土地”。 (1)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a.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b.气候雨热同期。 不利条件:北方地区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 (2)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等。 北方地区的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等。 (3)自然灾害: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解决措施:采取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措施,发展节水农业,修建水库,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等。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1.地势特征:西部高,东部低,呈阶梯状。西部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第一级阶梯雄踞西南,主要是青藏高原。 2.阶梯分界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级阶梯和第三极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地形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地33%、高原26%、盆地19%、丘陵10%、平原12%) 4.主要地形区: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高原、盆地、平原顺序为从大到小) 丘陵东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5.山脉走向: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较多,南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大别山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小兴安岭(以上为主要的) 7.要想充分合理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应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做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坚决杜绝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禁止乱开矿,滥采矿,以及过量捕杀野生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开发利用山区资源。 8.受纬度位置 ....影响,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7月份(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其他地方普遍高温,均在20摄氏度以上。1月份零摄氏度等温线——秦岭——淮河 9.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最热的地方——新疆的吐鲁番 “三大火炉”——重庆、武汉、南京 10.根据活动积温,我国划分五个温度带,从北到南依次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青藏高原位于高原气候区 ...... .....,是高原山地气候 11.受海陆位置 ....影响,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东南沿海一带,年降水量多在1600mm以上,而西北内陆有大片地区年降水量在50mm以下。 12.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台湾的火烧寮,最少的地方——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13.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降水量>800mm)、半湿润地区(400mm<降水量 <800mm)、半干旱地区(200mm<降水量<400mm)、干旱地区(降水量<200mm),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面积广大,主要在西北地区。 14.受纬度位置 ....共同影响,我国形成了显着的季风气候 ....和海陆位置 15.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称为季风区,不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大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