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2009-09制订)

一、课程代码:

二、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三、课程类型:公共课

四、适用专业:语文教育专业之外的其他专业(三年制)

五、学时:28学时

六、前修课程:语文

七、课程概述:

《大学语文》从浩若烟海的文学宝库中,精选了27个小单元,精读课文82篇,泛读课文603篇,涵盖了从《诗经》、先秦散文直到现当代的主要作家、主要文学流派,一些中小作家的吉光片羽也以附录形式收入,包括诗、词、赋、散文、小说、戏剧各大文体。古代部分每单元还突出如山水、田园、爱情、爱国等题材,让学生点、线、面相结合,多侧面、多角度地去认识中国文学的概貌。

八、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

选用教材:《大学语文》(高职高专本),王步高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教学参考书:

1、《当代散文鉴赏》,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2、《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3、《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游国恩、王起等,1963年7月版;

5、《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章培恒、骆玉明主编,1996年3月版;

6、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朱栋霖,丁帆等主编,1999年8月版;

7、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

8、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9、徐玉玲等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析》,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报7月;

10、钱理群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九、课程性质、目的任务及基本思路:

(一)课程性质、任务

本课程是全国高校普遍开设的非中文专业就读的公共课。通过对古今中外的一些优秀作品的讲解,增加人文精神的培养,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看到人格的力量。以此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课程开设的目的是继续培养和提高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理解、欣赏和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具体要求体现在:

1、大学语文课的教学,要在高中的基础上,在传授语言文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

2、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基本思路

1、对中小学语文的梳理、激活而非补课

学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貌要有个系统粗略的了解,从而建构文学史的知识体系,使新老知识从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大学语文”是较高平台上的升华及总结。应当有系统、宏观、高视野的功能。2、大学语文的道德教育功能“大学语文”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精神的传布、道德熏陶及思想教育的功能,这种功能不能靠空洞的说教,而要使学生在古今文学精品的感染教育下,讲气节、讲节操、讲知耻及有所不为、讲正气、讲不唯上不唯官、讲民本、讲平民意识……从而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其爱国感情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3、“大学语文”应具有拓宽学生视野和改善学生思维品格的作用

“大学语文”应当让学生继承宋以来的“疑古”传统,即使对文学精品,也从多角度去认识它,也去白壁求瑕,将学术界对它的肯定及否定的不同意见都告诉学生,启发学生作求同、求异多种思维。

4、培育学生“好读书,求甚解及不求甚解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未来的世界信息量极大,不可能什么知识都“求甚解”,而是留有许多模糊之处,应当学会从大信息中捕捉重点、难点及关键。“大学语文”课时少,应当培养学习兴趣、教会自学方法入手。

5、“大学语文”教育要注意实效,要提高其质量,它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

要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其根本点在“提高”。“大学语文”课也应当从徘徊于“开”及“不开”,“开多”、“开少”或“必修”、“选修”之间,

过渡到注重教学质量,打造精品课程上来。该课程应当过渡到其“青年期”或“成人期”。

十、教学基本要求:

1、帮助学生改善语言文字的表达、交流及沟通能力。

2、通过文学及文章的鉴赏,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健康。

3、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流变,了解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文学流派、著名作品,获得工作和生活必须的文学知识。

十一、教学方法及考核

(一)教学方法

1、采用课前预习,课上答疑,重点讲解,课外阅读背诵的系统学习法。采取精讲及指导泛读相结合的方法。使“主课堂”及“次课堂”相结合,“主课本”及“次课本”(指《大学语文泛读课文注释》等)、《参考书目》指定的其他参考书相结合的方法。

2、适度使用多媒体教学,发动教师自制个性化的多媒体教案。在所有播放设备教室,采用多媒体教学。但不可喧宾夺主,不可因此把课堂变成热热闹闹、嘻嘻哈哈可以不动脑筋的娱乐场。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能代替教师个性化的讲解,不能代替师生的直接交流,也不能代替老师具有人格魅力的熏陶。

3、及写作教学相结合。教材中要安排多处写作练习的“创作点”,尤其是及散文教学结合。如《唐代散文》单元,比较陈子昂、柳宗元、韩愈三篇谈“复仇”的文章,写一篇议论文;又如读了高适《燕歌行》的不同争鸣意见,写一篇《燕歌行赏析》……

4、“大学语文”及文学素质类选修课相结合,如“唐宋诗鉴赏”、

“唐宋词鉴赏”、“明清小说鉴赏”、“外国文学鉴赏”、“诗词格律及创作”……。巩固和深化“大学语文”的教学。

5、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合作、讨论,组成学习协作小组,执教同一课程的教师之间加强经验交流。

(二)课程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法:考查

成绩评定:平时课堂练习及作业成绩占40%(平时成绩由考勤、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发言、参加相关竞赛获奖和发表作品等要素组成。);期末笔试60%

十二、课程学时分配表:

十三、教学基本内容:

具体章节体现如下:

第一章《诗经》

教学基本要求:

1、进一步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知识

2、通过赏析《诗经》中一些优秀篇章,体会《诗经》的纯朴自然之美

3、理解《王风·黍离》及《卫风·伯兮》中的疑难字词,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诗经》的基本知识,回环复沓的章法

2、《湘夫人》的文学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朦胧缥缈的诗歌境界

2、回环复沓的章法

教学基本内容:

1、《诗经》概说

2、《王风·黍离》及《卫风·伯兮》赏析

3、屈原《湘夫人》赏析

第二章先秦散文

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先秦散文中的重要作品及其主要特点

2、了解《论语·子路》散文文字简约,意蕴深厚的特点,对儒家思想有初步认识

教学重点:

先秦诸子散文总体特征、《论语》辞约旨丰、言浅意深的语言风格、《孟子》

气势充沛、论说雄辩的风格特点、儒、道思想的精髓。

教学难点:

《论语》辞约旨丰、言浅意深的语言风格

《孟子》气势充沛、论说雄辩的风格特点

《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基本内容:

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2、先秦散文概说

3、学习《论语·子路》《庄子·山木》和《郑伯克段于鄢》(《左传》)第三章秦汉文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秦王逐客的背景

2、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分析论证过程、层次,把握论据及论点的关系

4、掌握修辞艺术及翻译的技巧

教学重点:

论证和说服的方法、《史记》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汉乐府。

教学难点:

把握文中正反对比的手法,并简要分析、识别文中铺陈部分及运用排比,对偶的句子,分别说明其表达作用。《史记》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教学基本内容:

1、李斯《谏逐客书》

2、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第四章汉魏六朝诗(本章课外阅读)

教学基本要求:

1、品读汉乐府诗及古诗十九首,了解基本特点;

2、深入了解曹操《蒿里行》及《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体会诗歌的“汉末实录”特点

教学重点:

讲解曹操《蒿里行》及《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

教学难点:

体味“建安风骨”

教学基本内容:

1、《饮马长城窟行》(汉乐府)及《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

2、《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

3、曹操《蒿里行》

4、陶渊明《读山海经》

5、《西州曲》

第五章汉魏六朝文(本章课外阅读)

第六章初胜唐诗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初盛唐诗歌发展的概况,品读优秀作品;

2、领会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的境界美,了解中国文学中明月意象

教学重点:

1、初唐诗歌的作用、盛唐诗歌的特点;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月”的核心意义

3、春江花月夜》的内容、艺术特色和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

体会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中反复出现的“月”意象;《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

教学基本内容: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其他的篇章作为课外阅读篇目

第七章李白

教学基本要求:

以李白诗歌为例,分析“盛唐气象”的内涵及其意义;分析李白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以李白诗歌为例,分析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艺术特征;朗诵李白的代表作品,体味李白诗歌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精讲《关山月》,体会李白借用乐府古题,巧妙夺换,翻出新意的诗境。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关山月》中“出天山”、“沧茫云海”、“长风几万里”“由来”等词语。

2、李白的思想和创作风格及艺术特色

教学基本内容:

《关山月》

第八章杜甫

教学基本要求:

阐释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杜甫诗歌的影响;欣赏《哀江头》、《月夜》。

教学重点:

着重分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诗风的成因,以及杜甫诗歌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比较李白的《关山月》及杜甫的《哀江头》等诗,说明李、杜诗歌风格的差异;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教学基本内容:

《哀江头》《月夜》

第九章唐代散文(课外阅读)

第十章中晚唐诗(上)

教学基本要求:

介绍白居易的艺术主张,欣赏《长恨歌》,学习此诗将叙事、写景、抒情完美结合的构思艺术,用心欣赏其婉转的韵律和华美的词采。

教学重点:

体会《长恨歌》丰富多重的主旨意蕴;白居易诗歌创作经历及《长恨歌》艺术特色,中唐诗歌新乐府运动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长恨歌》的主题;《长恨歌》的主旨的理解

教学基本内容:

白居易《长恨歌》

第十一章中晚唐诗(下)(课外阅读)

第十二章唐五代词(课外阅读)

第十三章北宋词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思想;

2、学习掌握苏轼《江城子》、《临江仙·夜归临皋》。

教学重点:

在对苏轼词作品赏析的基础上,着重揭示苏轼的内心世界和达观、超然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苏轼面对苦难的超然洒脱心态及其原因;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

教学基本内容:

1、苏轼的生平及思想

2、《江城子》

3、《临江仙·夜归临皋》

第十四章宋诗 (课外阅读)

第十五章宋代散文

1、掌握本文当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夜、悚然、砰湃、明河、惨淡、清明、栗冽,方、以等等。

2、掌握本文骈散结合、铺陈渲染的写作特点以及起承转合的行文方式。

3、学习欧阳修,将无形的事物写得有形有色、具体可感的手法。

教学重点:

1、学习将无形的事物写得有形有色、具体可感的手法。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言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领悟本文由自然事物的描绘而引出的感慨,思考作者得出的人生哲理是否道理充分,有积极意义。

教学基本内容:

1、欧阳修《秋声赋》

2、其他篇章为课外阅读。

第十六章南宋词(上)

教学基本要求:

结合作家思想生平及大的历史背景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宋元文学的发展概况

教学重点:

1、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2、陆游《钗头凤》

3、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传递的思想情感。

1、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2、陆游《钗头凤》(和戎昭下十五年)

3、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第十七章金元明清诗词(课外阅读)

第十八章明清散文(课外阅读)

第十九章古代戏剧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

2、品味戏曲语言,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

3、体味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

4、通过精讲汤显祖的《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段《游园》,了解汤显祖反对程朱理学,宣扬个性解放的思想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戏曲的能力;杜丽娘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1、从语言中揣摩人物性格,体会人性中的两面:自然人和社会人。

2、“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及断井颓垣。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深入理解这段唱腔的内在含义。

3、《牡丹亭》的悲剧意蕴及其文化意义。

教学基本内容:

汤显祖《牡丹亭游园》

第二十章古代文言小说(课外阅读)

第二十一章古代白话小说(课外阅读)

教学基本要求:

由介绍郁达夫的生平经历入手,体会作品中所寄予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郁达夫的生平经历和创作经历,掌握本文的主题思想

2、郁达夫主张文学作品应更多地表现作家“自我”,表现作者的“内心要求”。

教学难点:

1、掌握郁达夫的生平经历和创作经历。掌握本文的主题思想

2、郁达夫的小说具有的浓重的表现自我的个性特征

教学基本内容: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

第二十三章现代小说(下)(课外阅读)

第二十四章现代诗歌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并朗读李叔同的《送别》,试唱《满江红西南联合大学校歌》。

2、在朗读中采用不同语调、不同速度、节奏的形式进行表现,体会诗词的内涵。...

教学重点:

体会诗词中的意境和内涵。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中的意境和内涵。

教学基本内容:

1、李叔同《送别》

2、罗庸《满江红西南联合大学校歌》

教学基本要求:

1、从景物描写体验作者情感

2、知人论世深化涵咏

教学重点:

1、从景物描写体验作者情感

2、知人论世深化涵咏

教学难点:

由景及情及人

教学基本内容: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第二十六章现代散文(下)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现代散文的基本特点,掌握王小波散文的写作风格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散文的中心内容,把握自己的人生观

2、王小波杂文作品的语言犀利,幽默、风趣,富于讽刺意味,机智,使人警醒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掌握本散文的中心内容,把握自己的人生观

2、理解30多年前的中国社会的特点

(人们的文化生活单调。愚民政策的猖獗。由于受政治的高压,一般群众比较麻木,对追求自由的人们不理解。当时的不少当政者对老百姓采取专制管理,蔑视人们对正当自由的追求。当时的中国社会比较教条古板。人的尊严、人的自由得不到保障人性的堕落,人性丑恶面的展露。人及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